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

_2 儒勒·凡尔纳(法)
“你这个混蛋!已经八天了,过来!”
“哎哟,奴才现在可是没有腿的螃蟹,跑不了了。”
小宋绝望地哀泣,金福已经抓住了佣人的辫子,顺手拿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下剪掉了一大截,该他倒霉。
金福抓住小宋的辫子,一下子剪掉一大截这个螃蟹很快又长出了新腿,他小心翼翼地把地毯上的断发拈起后逃走了。他的辫子原来有23英寸长,现在只剩下22英寸了。
金福又倒在了沙发上。小宋走开后,他才安静下来。他发火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更不是因为那封信。对于那封信,他并没有考虑许多,干吗为这封信烦恼呢?没有必要。主要是因为佣人的严重失职才让他火冒三丈。如果此信能让他激动,唤起他自己的情感的话,那这封信是受欢迎的。
他合上眼睛又开始打瞌睡了,一睁开眼睛,看到了手中的信。这封信格外厚,上面贴的邮票一张是紫色的,一张是巧克力颜色的,面值分别为2美分和6美分,显然信是从美国寄来的。
“噢,原来是我的通信员从旧金山寄来的。”他把信朝沙发的另一头一扔,又准备躺下休息。
“也许加利福尼亚中央银行的股票上涨了20%,今年的股息肯定会增加。不过,这些事情与我无干。”几千美金不足以让他动心。尽管他目前抱着无所谓的想法,但过几分钟后他又想起那封信,本能地把信捡起来打开,瞟了一眼末尾的落款。
正文 第四章 一份重要的通知单(6)
“果然不出我所料,是我美国代理的来信。明天再处理不晚。”他喃喃自语道。他正要再次把信扔到一边时,突然发现第二页页眉上有两个大字“债务”,是用大写字母写的,并加有几条横线。旧金山的那位通信员这样写的目的,是想引起金福的注意。
这不寻常的两个字唤起了金福的好奇心。他皱着眉头,好一会儿才把整封信看完。读完后,嘴角上露出了一丝轻蔑的微笑。他站起身来,走到连接王先生房间的传声管道边,把嘴贴在送话器上,打算问一问王先生有什么高见,但他又突然改变了主意,回到沙发上躺下了。
“呸!”金福要说的所有话就在这个“呸”字之中了。
“她又怎么办呢?”他自言自语地说,“我特别放心不下的是她,其他事情都无所谓。”
他走近一张黑漆小桌子边,桌子上放有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上面雕有各种图案。他正要打开时又停了下来,自言自语地说:“她最后一封信中对我说些什么?”
他没有揭开盒子盖,只是按了一下装在盒子边上的按钮,立即传出了一种温柔的声音:“我亲爱的哥哥,或许你认为我的容貌比不上正月的梅花、二月的杏花、三月的桃花那样娇艳绚丽,但我能以我这颗宝石般的心千百般地慰藉你……”
留声机里传出这位年轻姑娘温情的话语,是那么动听。
“我可怜的好妹妹!”金福叹息地说,他打开留声机盒子,拿开了机器上的那张录有声音的锡片,换上了一张新锡片。
其实,这封温情的信早就送来了,只是金福最近才发现。那时,留声机已经发展到可以将说话声压印在胶膜上了,留声机顺时针转动,就可以把一句句话语录制在记录器的纸上。
他将自己的嘴对着留声机麦克风说了几秒钟,他的吐词清晰洪亮,表情宁静镇定,既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欢喜,也没有表露出断肠似的忧愁,仅录了几句话就关机了。他把划有唱针印迹的锡片取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里,封上口,然后从右到左写下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北京,岔口街,娜娥女士收。
他按了一下电铃,邮差进来把信取走了。过了一个小时左右,金福又上床休息了,他把手放在“竹夫人”--一种竹子编织的、清凉的枕头--上面,很快就睡着了。
正文 第五章 给娜娥的信(1)
第五章 给娜娥的信
“还没有我的信吗?”
“没有,夫人,还没有呢!”
“哦,兰妈,好像有很长时间没有收到信了吧。”
就在这一天,在北京岔口街的一间闺房里,同样的话题一问一答,差不多重复十多遍了。
美丽的娜娥空守闺阁,只有那位脾气暴躁的佣人--兰妈陪伴她。按中国古时候家庭的习俗,伺候小姐、夫人的老妇人被称为“老妈子”。
娜娥十八岁就嫁给了一位年纪比她大两倍的男人。他很不错,是个一流的文人,编写过着名的《四库全书》该着作从1773年开始编写,计划收集160000篇文章,结果仅收集了78738篇。--凡尔纳注。很不幸,婚后三年他就去世了,将迷人的娇妻留在这个世界上孤苦伶仃的,成了寡妇。
不久以后,恰巧金福来北京旅游,通过老王的介绍认识了娜娥。老王比较了解这位年轻的寡妇,他从中穿针引线,有意让他的学生接近她,撮合这门好事。金福发现,结识不久,他自己对这位女士产生了好感,两人情投意合,所以他慨然应允了这桩亲事。他决定采纳先生的意见,从北京回上海后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就马上举办婚礼。王哲人对金福的这种精心安排表示极为满意。
然而,天朝大国的寡妇不能改嫁。倒不是因为她们自己不愿再婚,而是因为社会因素使这种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金福不同,他是个勇于打破旧观念的人,决定破例。娜娥聪明过人,又受过良好的教育。跟这位冷漠又缺乏情感的人结婚,她知道自己该要扮演的角色。同时,也必须承认,她已被他迷住了,希望自己可以使他生活得更幸福。
一旦改嫁,她就再也不能从牌坊下走过了。牌坊是一种供纪念用的拱门,历代皇帝都到处修建这种拱门以纪念为死去的丈夫保持贞节的妇女们。其中,有一座牌坊就是为纪念宋夫人而修建的。丈夫死后,她终身守候在丈夫的坟墓边;另一座是纪念孔伉的,她曾砍掉自己的一只手臂,作为她对丈夫的死感到伤心悲痛的标志;另外还有一座是纪念严婵的,更加残忍,她甚至毁掉自己的容貌以表示自己忠贞不渝。不过,娜娥宁愿抛弃忠贞守寡的荣誉。她已做好了再嫁的一切思想准备,决定按传统方式过三从四德的生活:抛弃一切与家庭生活琐事不相干的教诲,专心料理家务,遵守《仪礼》关于家庭方面的责任和行为准则;听从《内操篇》的谆谆教诲;履行结婚誓言中的各种义务。同时,她觉得如果被认为是某人的妻子,而不是一个寡妇,她感到很荣幸,因为在上层社会里,男人们不会把妻子当做奴仆一样对待。
正文 第五章 给娜娥的信(2)
丈夫死后,娜娥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家道小康。她在岔口街居住,家里人口比较简单,只有一个佣人兰妈。娜娥已习惯了佣人的逆反心理,知道她不甘于在人家家里听别人使唤。
年轻寡妇最喜欢的房间就是她的闺房,两个月前,屋里还没几件像样的家具。自认识金福后,一些昂贵家具作为礼品陆陆续续地从上海运来了。最近送的几件礼品有:墙上贴的名画,这是老画家王齐翰的杰作历史上,流传给后世的许多着名画家的逸事都是可信的。传说,3世纪有一位名叫曹不兴的画家,给皇帝画了一幅屏。画完后,又在画上添了几只苍蝇,以此取乐。皇帝看后,便用自己的手绢去赶。曹站在一旁洋洋得意。另外,在11世纪初,有位名叫王齐翰的画家,皇帝让他在宫里的墙上作幅壁画,他画了几只野鸡。一些外国使节带着猎鹰作为礼品赠送给皇上,被皇帝召进宫里,猎鹰误以为墙上画的野鸡是活的,猛地朝墙上扑过去,结果,不仅没有饱食一顿,反而撞得头破血流。--J.凡尔纳,引自《汤普生中国之行》。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幅画与中国现代派画家画的水彩画在各个方面都很不相同。这幅画画的是绿色的马,紫罗兰色的狗,青色的树,非常明显都是异常之物,挂在墙上,光彩夺目;黑漆桌子上放着几把扇子,扇子展开着,像一只只大蝴蝶的翅膀,这些扇子是汕头工艺美术学校送来的;几个陶瓷吊篮式花瓶,周围刻满了精美的垂花造型,这是阿拉伯雕塑精髓之中的精品,只有认真端详,才能分辨出雕的是睡莲、菊花和日本百合花。花瓶摆在房间里的几个木雕花架上,或吊在挂竹帘子的百叶窗前,显出主人高雅的品味;竹帘子用来遮挡外面的热气,以防止阳光直接进入屋子里;用鹰的羽毛编成的一块屏风挂在屋子中间,像一朵大牡丹,在中国人的眼里,牡丹是美的象征;两个设计得像宝塔式的大鸟笼;一些风神铁铃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以上这些还只是那位情人送来的部分纪念品。
“还没有信吗,兰妈?”
“没有,还没有呢,夫人!”
娜娥相貌迷人,她的美丽让眼光最挑剔的欧洲人也赞叹不已:她肤色白皙,全然脱掉了那颇具民族特点的黄肤色,眼睑没有丝毫上挑,乌黑的头发由一小簇桃花衬着,用碧玉做的簪子挽着,牙齿细碎洁白,黛眉只需墨色轻扫,脸上不必着花粉,红润樱唇更无需胭脂点染,双目亦不曾用眉笔描画过。虽然她死去的丈夫年年为她在胭脂水粉上花费甚巨,但在她脸上却觅不出丁点脂粉痕迹。娜娥不愿与化妆品有任何干系,每当她离开住所,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这些东西的忽视,以及对种种千篇一律的妆容的满不在乎。而这些在中国妇女看来,都是必然要展示在公众面前的。
正文 第五章 给娜娥的信(3)
她服饰简朴,但得体高雅。旗袍外面套着打褶的裙子,绣有花边。腰间穿的是嵌有金丝的胸衣,中腿裤刚好与南京丝袜相接,脚上穿一双饰有珍珠的拖鞋。
这位年轻的寡妇天生丽质,无需添加任何妆饰。她的纤纤细手格外娇嫩,玫瑰色的指甲又长又亮,上面镶着镂刻银片,以防止指甲折断。她天生一双小脚,并不是因为裹脚而野蛮地使她的脚变得小巧的。女人裹脚在过去十几个世纪里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习俗,若追根溯源,应该说它是起源于一些跛足的公主,或归罪于某些妒忌的丈夫。裹脚的方法非常简单,把脚趾弯下去,用一根绷带紧紧地绑在脚掌上,只留下脚跟。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极其残忍的,是对妇女的一种摧残,使她完全丧失走路的能力。还好在今天,这种恶俗正迅速地消亡。现在,十位中国妇女中差不多有三位在少儿期间受过这种残酷的折磨。
“今天不可能还没有信,去看一看,兰妈。”娜娥反复要她去查看。
“我已经看过了。”兰妈极不耐烦地回答,嘴里叽里咕噜地出去了。
“我已经看过了。”兰妈极不耐烦地回答娜娥无所事事,坐立不安,只好拿起针线活来消遣时间,她在给金福绣一双布拖鞋。绣花是妇女们干的活儿,流行于各个阶层,不论地位高低,人人都能做。她绣了几针,又放下了,打开糖果饼干盒,拿起几粒西瓜子,放在她那细碎的牙齿之间嗑着。过一会儿,她又拿一本书翻一翻,这是一本《女训》,写的是妇女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每个已婚妇女都应该经常读一读。她没精打采地把书中的教导瞥了一眼: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早睡早起,不要赖床,
多采桑叶和黄麻,
每日织布和纺纱,
女人的美德是勤劳节俭,
左邻右舍把她夸。
娜娥并没有心情看书,虽说她一翻开就看见了这条教导,不过她心不在焉,注意力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她把书扔到一旁。
正文 第五章 给娜娥的信(4)
“他现在究竟在何方呢?”她在心里猜测着,“他大约已从广州回来了吧,他又何时能到我这儿来呢?菩萨!菩萨!密切注意他的行踪吧!”
她的视线不由自主地投在彩色花桌布上。这块桌布是用无数块小布精心拼制而成,上面绣有一对鸳鸯和一只鸡雏,象征着贞操。
她站起身走到花架边,随意摘了一朵花。“哎!”她哀叹道,“真没有运气,我应该摘一朵柳花,柳花才是春天的象征。瞧,这里还有一朵黄菊花,菊花是秋天的象征,现在已凋谢。”
难道将要有什么不祥之兆?她不敢往下想,顺手拿起琵琶拨动了几下琴弦,打算弹奏一曲《握手》。但由于一时想不起歌词,只得放下琵琶不弹了。
“一般不会隔这么长时间不写信来,”她反复地想,“阅读信的时候,我的心总是跳动得厉害。现在我看到的信不是一行行文字,而是能听到他本人的声音。是的,这种留声机发出来的声音,好像他本人在房间里讲话一样。”
她情不自禁地望着金福送的那台留声机,这是一口放在漆过的架子上的小箱子,外壳上刻有图案,和金福在上海用的那台一模一样。他俩可以通过这台机子相互听到对方的声音。不过,这台留声机静悄悄的,已经有些日子没有使用了。
说时迟,那时快,兰妈快步走进来喊道:“信来了,信来了!”她几乎有点粗鲁地闯进闺房,给了信就走了。
信封上盖的是上海邮戳,娜娥早已等不及了,没有把信封看清楚就拆开了。此时此刻,娜娥的心里甜滋滋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从信封里抽出来的不是一封普通的信,而是一张锡纸,上面划有无数行锯齿状的印子。如果不把锡纸放在留声机上,是不起效用的。娜娥知道,锡纸上录有金福的声音。她的眼睛越发明亮了。
娜娥弯腰倾听“啊!”她非常高兴地叹了一口气,“这样我更喜欢,至少我可以听到他亲口对我说话。”
她把锡纸放在留声机圆筒上,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娜娥弯下腰,听见一种非常熟悉的声音对她说:
娜娥,我最亲爱的好妹妹:
破产已夺去了我最后一笔财产,我所有的财富像东风扫走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一样,荡然无存。我现在囊空如洗,但我不愿让你为我担忧,永远忘掉我这个极不幸的家伙吧。
你的绝望的,金福
这一段话如晴天霹雳,给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的全部期望化为了泡影。痛苦!太痛苦了!她伤心地流着泪,感到比杯中的龙胆还酸还苦。他这样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要抛弃她,还是其他原因呢?难道他认为她只是想在富人中寻找幸福吗?娜娥百思不得其解。她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慢慢地,慢慢地飘落在地上。
她立即把兰妈叫进来。但兰妈不急不慢,进屋时耸了一下肩膀,才把夫人扶到了炕上。这是一种人工加温的床,对刚刚受过这般沉重打击的娜娥来说,它却像一块石头一样冷冰冰的。一个多么漫长的、不眠的夜晚!直到五更天她才慢慢入睡。
正文 第六章 访百岁寿险公司(1)
第六章 访百岁寿险公司
金福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一直是玩世不恭。第二天,他独自外出,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了一条小河河畔,河上有座木桥,连接着英国租界与美国租界。美国租界里有一栋格外引人注目的房子,它坐落在教堂与美国领事馆之间。房子的大门外,立有一块巨大的铜牌,用碑文字体刻着这样的字:
百岁人寿保险公司
担保金:两千万美元
总代理:威廉·J·毕达弗
金福毫不犹豫地大踏步穿过走廊,推开房间的旋转门,走进了办公室。办公室由齐胸高的隔栏隔成两间。房间里有几个卷宗柜,一堆堆用大铁夹子装订的账本,一个美国式保险柜,两三张公司职员办公用的圆桌。分隔间里放有一张做工精致的写字台,这是尊敬的威廉·J·毕达弗先生专用的。公寓里摆设着一套美国式的家具。进了公寓好像进了百老汇的住宅,而不像是什么驻吴淞办事处。
毕达弗是火险和寿险公司驻中国的总代理。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以百岁老人命名,该公司在美国享有崇高的信誉,就是因为公司的名字很有特色,吸引了许多顾客。世界各国都设有该公司的分公司和代理。由于他们的投保方式灵活,保额可大可小,一切自愿,以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定,所以,保险公司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
中国人逐步接受了这种现代化的保险制度。通过投保,不少的公司和个人得到了实惠,有许多家庭住房投了火险。人寿险的政策更加优惠,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投保。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楼房的门上挂着刻有“百岁人寿险”的小金属牌。唯有金福的住宅--衙门外的方柱上没有贴,不过挂有火险牌子。不然金福不会亲自上保险公司的门,了解如何进行人寿保险等情况。
“是威廉·毕达弗先生吗?”金福问。
毕达弗先生坐在办公室后面,像位摄影师一样时刻准备为顾客服务,回答顾客提出的各种问题。毕达弗约五十岁出头,留一副美国式的络腮胡,而不是八字胡。他穿一套黑色西装,配白色领带,十分考究。
“请问,是谁找我?”毕达弗毕恭毕敬地问道。
正文 第六章 访百岁寿险公司(2)
“我是上海的金福,你的老熟人。”
“啊!是的,上海的金福先生,我们的顾客,保险号为27200。”
“正是。”
“见到您非常高兴。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忙吗?我们一定尽全力。”
“谢谢您,”金福回答一声,而后补充说,“我想与您私下谈谈。”
“私下谈谈,当然可以。”
两人的交谈进行得很顺利,因为威廉·毕达弗的汉语说得不错,金福的英语也说得很好。由于客人的身份,于是毕达弗非常客气地把他领进了内屋,房间里装有双层门。窗户上挂着几幅宽大的窗帘,即使是在这里进行秘密策划推翻满清统治王朝的活动,也没有人会知道,不用担心会走漏任何风声,就是最精干的地保,也毫无办法。
金福一边在靠煤气炉子旁的摇椅上就座,一边说:“先生,我想立即申请百岁人寿保险。”
“能为您提供帮助,我深感荣幸,先生。这第一步手续,我们可以马上为您办妥,余下的就是签一张保单就可以生效了。我深信,人的本能欲望一定能使您活到高寿。”
“高寿!您是什么意思?”金福不理解,突然问,“我一直认为百岁人寿保险是为了担保一个人的意外早死。”
“哦,不,亲爱的,完全相反,”毕达弗郑重地对他说,“百岁人寿险的客人不必害怕,公司的名字不是已清楚地表明了吗?先生,在我们公司投保,就是帮您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让我们的顾客活到一百岁。只要客人愿意,我们就应该让他们活得更长,如同我们的招牌上写的那样,投百岁人寿险是最好的保险,保证他活到一百岁。”
金福望着这位代理,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不过,毕达弗看上去严肃得像个审判官。金福仔细地观察了一下毕达弗的神色,决定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
“不管怎么说,人生总有这种可能,”他继续说,“我希望投20万美元的保金。”
拿这么大一笔款子投保,在百岁寿险公司里是第一次碰到。不过,代理人似乎一点也不意外,仅仅重复了一句“20万”这个数字,并在自己的备忘录里记录下来。
“这项保险的赏金是多少?”金福问。
正文 第六章 访百岁寿险公司(3)
毕达弗笑了笑,迟疑一会儿后说:“先生,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我想您已明白,如果保险单被遗失,是不可能领取赔偿金的,如果投保人被他人谋杀,保险金依然生效。”
“是的,这一点我很清楚。”
“那么我还想问一下,”毕达弗接着说,“您想投哪一种保险呢?”
“哦,当然是所有的险!”金福立即回答。
金福与毕达弗谈论保险事宜“太好了,”毕达弗从容不迫地回答说,“我们不仅为乘车或坐海轮时的事故死亡提供保险--不管是死于大清帝国境内还是境外,而且对法院判决的死刑、因决斗而死和在军队服役战死也提供保险。可想而知,各种保险的方式不同,所赔偿的保险金额也不相等,有高有低,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只要是需要,什么样的保险我都会买,”金福说,“不过,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发生的死亡险您没有谈到,那就是百岁寿险对自杀是否可以赔偿。”
“哦,当然,当然。”代理连忙肯定地说,他擦了擦双手,带着很满意的口吻说,“自杀险是我们百岁人寿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投自杀险的顾客大多是那些看重生活、生存欲望很强的人,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人。可以想象,一旦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保险费是相当高的。”
“所给的保险费应不受到任何妨碍,我想我所要采取的措施一定有其特殊的理由,至于保险额多少我不在乎,要付多少就付多少。”
“很好,先生,”毕达弗回答,他又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下,“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先生,您希望投淹死险、自杀险……”
“所有的险都投。”金福精神抖擞地大声回答说。
“那太好了。”毕达弗重复说。
“请问,全部加在一起的保险费是多少?”金福说。
“我们的保险费吗,我亲爱的先生,已按数学的精确度列成了表。这是本公司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本公司的堡垒,不再像以往一样按安托万·德帕西厄分类法(安托万·德帕西厄(Antoine Deparcieux,1703-1768),法国着名数学家。--译者注)的价格支付了。”
正文 第六章 访百岁寿险公司(4)
“我不懂什么安托万·德帕西厄分类法。”金福迫不及待地插话说。
“那倒也是。”毕达弗带着一种惊讶的神态回答说。
“安托万·德帕西厄是法国着名数学家,他发明了一种保险统计法,不过现在已过时了--实际上已根本不存在了。当这位数学家编制精确统计表时,人的平均寿命又提高了不少。不过,欧洲一些公司仍然按这种方法计算。而我们今天的计算方法是按较高的平均寿命计算,这样投保人获利更大,他们不仅活得时间更长些,而且支付的钱也少些。”
“我可以劳驾您告诉我应付多少保险费吗?”金福又重复说。这位能说善辩的代理不停地夸耀百岁人寿保险的优越性,听得金福都有些不耐烦了。
“在告诉您多少保险费之前,先生,请允许我问一问您的年龄。”
“三十一岁。”
“三十一岁,”毕达弗重复说,“这年龄,不论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保险费都是2.83%,而在我们百岁寿险公司只有2.72%,瞧,来我们这儿投保,你赚了吧!让我给您算个账,20万的话,平均每年的保险费就是5440美元。”
“但那只是普通的保险。”金福说。
“是的。”毕达弗说。
“要是投全部的保险,包括自杀保险呢?”金福这样问道。
“真的,”毕达弗说,“不过那是另外一码事。”
代理人翻到最后一页看价格表,考虑一会儿后抬起头来,以一种非常温柔的语气说:“我认为我们不能按25%的比率受理。”
“您的意思是按每年5万美元的比率。”金福说。
“正是这样。”毕达弗肯定地回答。
“那么,这笔保险费应该怎样支付呢?”金福问。
“可以一年一付,或每月支付,看您怎样方便。现在是4月底,到6月30日止,刚好两个月预先支付8333美元。”
“先生,”金福同意了,“我觉得您的条件很适合我,这里是两个月的保险费。”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美钞,准备马上支付。
“对不起,”毕达弗说,“暂时不能收,在签订保险单之前,还得要办一个小小的手续。”
正文 第六章 访百岁寿险公司(5)
“哦?什么手续?”金福问。
“请您接受我们的医疗检查,让医生给我们提供一个书面报告,证明您现在没有什么机理性的疾病有可能导致您缩短寿命。”
“我投的是决斗和自杀险,与体检有什么关系呢?”金福问。
毕达弗非常和蔼地笑了一下,说:“亲爱的先生,您应该知道,通过体检会发现身体里潜藏的某种疾病。如果这种疾病在一两个月里就导致死亡,这样我们不是白白丢了20万吗?”
“病死不可能使你丢得比自杀更多吧。”金福坚持说。
代理人握住客人的手,轻轻地拍了一下说:“我不是已经荣幸地告诉过您吗?到我们公司申请投保自杀险的人,往往活的时间更长。并且我可以冒昧地补充一句,我们有权监视这些人的活动,因为我们要特别谨慎小心。我还要补充我的个人意见,那就是,几乎所有百岁寿险的顾客都会支付长期的保险费。那么,像您这样的富翁--金福先生,有什么可能会想到寻短见,去自杀呢?”
“很有可能,”金福回答,“否则,我没有理由投全套人寿险。”
“哦,断无此理,”毕达弗回答,“投了百岁寿险就意味着活到最高的寿命,这是毫无疑问的。”
很明显,这样的争辩不可能让代理人改变观点。他进一步问:“我还想荣幸地知道这20万美元的继承人会是谁?”
“这正是我想要解释的,”金福回答说,“有两位受益人,我想拿5万美元给我最忠实的朋友老王继承,剩下15万由北京的娜娥夫人继承。”
“平均分配?”
“不,不是平均分配。一位5万,另一位15万。”
“那么谁领5万呢,先生?”
“老王领5万。”
正文 第六章 访百岁寿险公司(6)
“是王哲人吗?”
“对!”
“还有15万呢?”
“北京的娜娥夫人。”
“北京的。”毕达弗在记录受益人的名字时还特别注明了这个。他看了一下投保指南中的有关规定,然后问娜娥夫人多大年纪了。
“娜娥夫人年方二十。”金福说。
“她已是成熟的年纪了,可以领取这份意外的收入。”毕达弗眼睛里露出一种微笑的目光。
“请问,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因为您会活到一百岁,我亲爱的先生。”
“王先生今年多大年纪了?”他又问。
“五十五岁。”
“这位老哲人恐怕没有机会继承这笔遗产了。”
“等着瞧吧。”金福叹息了一声。
“一位五十五岁的人要继承您的遗产,那是傻瓜,因为您或许能活到一百岁。”
“好了,毕达弗先生,再见吧。”这位富翁客人很有礼貌地鞠了一个躬后,离开了办公室。
第二天,百岁人寿保险公司派医生到金福府上登门拜访,并出示了一份报告,报告单上这样写道:“钢筋铁骨,肌肉强健,肺可做管风琴的风箱用。”
因此没有问题,这份申请绝对可以接受,保险单按时由金福签下来,乙方受益人为年轻的寡妇娜娥和王哲人,甲方代表是威廉·J·毕达弗。在百岁人寿保险公司支付他们赔偿之前,娜娥和王哲人对自己能获得这样一大笔钱财当然是茫然不知的,这是曾经的百万富翁最后的一个慷慨行为。
正文 第七章 中国人的特有习俗(1)
第七章 中国人的特有习俗
在布满玫瑰色灯光的夜晚,不论毕达弗说什么或想什么,百岁人寿保险公司都因其保险室里有可能丢掉20万美元而受到严重的威胁。金福肯定会试图了结自己。他的精神似乎已完全垮掉了,继续在贫困中生活下去,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处;但是,财富也并不能使他从烦恼、厌倦的生活中得到完全解脱。
8天后,金福收到了一封信,信上说,各大报纸都发布消息,加利福尼亚中央银行已停止放款。然而,金福在这家银行里的存款差不多是该行的全部股份,在此之前其资金非常雄厚。
虽然这消息千真万确,但又令人难以置信,最终遗憾的是该消息绝对真实。加利福尼亚中心银行已停止放款,发行到上海的新闻报纸已证实这一点。银行宣布彻底破产了,金福也彻底被毁了,因为他刚好把全部财产存入这家银行。破产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开,除了锁在银行的财产外,在这个世界上他一无所有。他可以把上海的房子卖掉,但这笔钱根本不足以养活自己。目前他手头上的钱又已全部购买人寿保险了。尽管他在天津轮船公司还有少量股份,但这点股份不可能支付这笔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法国人还是英国人都会听从上帝的安排,凭自己的双手来维持生活。而天朝的人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对待这个问题。他们以一死了之,认为这是逃避困境的最佳、最简捷的方式,就这一点来看,金福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男人。
中国人的勇气是消极无为的,他们把死置之度外,根本不当回事,病倒了从不紧张,各种罪犯面临砍头时,脸不变色心不跳。行刑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斩首示众,这是一种可怕的折磨。这些手法在天朝里长期以来广为人知,而这些犯人则视死如归。
因此,一点也不奇怪,死亡已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所谈论的话题。他们认为死是生命的自然转移。一般人都崇拜祖先,感觉在那间最小最小的屋子里比在最宽敞的楼房里还好得多。人们一般在家里设一个家庭神龛,神龛里供着死者的遗物,每年2月下旬都纪念这个节日,祭祀亡人。
正文 第七章 中国人的特有习俗(2)
一些商店里出售婴儿的摇篮、结婚礼服,同时也销售各式各样的棺材。上海一家饭店,专门为育儿、婚配、死亡等红白喜事承办宴席。的确,当今的中国人认为棺材是必备之物。一个家里如果不放一口棺材,会被认为是家具设施不齐全。棺材是儿子送给父母的最好礼品,是对父母最崇高的孝顺。棺材购进来后送给还活着的那个人,一般放在家里的神殿中放几年,并受到很虔诚的关照,定期刷新、装饰。总之,在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敬仰亡者是一种最基本的美德。这样做有利于维护和增强家庭的亲情和睦。
金福气质非凡,遇事冷静,特别是面临死亡决不退缩。他现在还有什么值得遗憾呢!没有,什么都没有。自杀,他决不后悔。犯罪在西方文明国家里完全是种合法的行为,因此可以说,在金福的心里也应该是如此。他仅仅为他所爱的两个人计划了后路。现在他把一切安排妥当,余下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了。他打算犯一次罪,又不引起任何嫌疑。他拿定主意要圆满地完成这一合法的行为,不管任何人--即使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王先生也不可能改变他的决定。
老王对学生的计划并没有发生怀疑。小宋也没看出任何破绽,只是发现主人近来神色不对,但猜测不出主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只觉得主人近来特别宽容,本来他犯了错误应受到严厉的责罚--剪一截辫子,但主人也没给他剪。金福自从南方回来后,每天都尽可能表现糊涂,显得比以往更有耐心。毫无疑问,小宋到哪儿也不可能找到这样好的主人。
中国有句俗话:“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该生在广东,死在柳州。”原因很简单,在广东生活奢侈,而柳州生产最好的棺材。金福早就把购买棺材的订单寄到柳州去了。从那儿买了一口做工精致的上等棺材。如何好好躺下长眠,是每个想要美好生活的中国人生前必办的事。
仅仅一口棺材不能使金福满意,他要亲自为自己的葬礼起草一个详细的清单。从清单中可看出,生与死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他拿了一张纯白的宣纸,写下了遗嘱:把上海的房屋给那位年轻的寡妇娜娥,把太平皇帝的那张肖像遗赠给了王先生。他知道他们都会喜欢这些遗产。另外,他们还可以从百岁人寿保险公司领取一份保险金,而且保险金是会不断自然增值的。
正文 第七章 中国人的特有习俗(3)
一切准备就绪后,余下的只是自己写那份葬礼节目单了。
只有一些亲戚和依然保持联系的朋友参加送葬仪式,大家身着白色衣服--白色在中国是丧葬的象征。送葬的队伍从市中心延伸到了位于市郊的墓地,所有人排成两行站在大街的两旁,有的打着蓝色阳伞,有的扛着戟,有的举着丝绸屏,有的举着告示牌,上面写着葬礼仪式的详细情况。走在最前面的是他的一些朋友,这些人穿着黑色长袍,腰里系着白色腰带,头上戴着插有鹭毛的帽子。接下来是传令官,他从头到脚都是红色的,一边走路一边打锣。接着就是金福的肖像,装饰得光彩夺目。后面跟着他的另一群亲友,每走几步就悲悲戚戚地在自己携带的垫子上下跪磕头。再后面是一些青年人,头顶着绿色和金黄色罩篷,纷纷撒着白纸钱。每张纸钱中央穿有一个孔,它被想象成是魔鬼走的通道,让鬼魂从这些孔中逃走,以免它们跟着送葬的队伍一起到坟地去。
金福想象中的葬礼后面是灵柩,实际上是用紫色绸缎吊着的一台巨大的轿子,四周绣有金黄色的龙,由50名抬棺人抬着向前走。棺材的两旁有两列道士,分别穿着灰色、红色和黄色的道服,有的嘴里念着经文,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吹着竖笛、大号和6尺长的声音震耳的喇叭,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最后压阵的是送葬的马车队,全部装饰成白色,这是最豪华的灵柩护送队,有可能耗尽这位富豪尸首的最后资金。
而金福知道,这样的葬礼活动仅仅耗费他全部财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所安排的这些仪式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正常的。这种葬礼和送葬的壮观景象在广东、上海、北京等地都是常见的。人们用这种方法对死者表示敬意,寄托哀思。
去年10月20日,从柳州发来的一只大货箱到达了上海,上面写着金福收。货箱包装细致,里面是一口棺材,是金福特意为自己订制的。老王、小宋以及衙门中任何一位佣人都没感到惊讶。仆人们把棺材放到指定的房子里,为金福死后使用做准备。同时,棺材旁还有一只白色公鸡,用以安抚鬼魂,否则它们会四处飘荡,妨碍灵魂的幸福回归。
在此有必要再重复一次,没有一个在世的中国人不考虑拥有一张长眠的床。
金福的这口棺材可是柳州木匠师傅的杰作,运到上海的公寓后放在供奉祖先的神龛下面,经常刷漆、打蜡、抛光。毫无疑问,已经存放很长时间了。现在该是王哲人的学生享用的时候了,也或许还没到时候。不过,金福的末日已屈指可数,时间日益逼近,金福即将加入自己家族祖先的队伍。
正文 第七章 中国人的特有习俗(4)
金福已经决定当晚结束自己的生命。那天是五月初一。下午他收到娜娥的来信,年轻的寡妇说要把她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财产交给金福处理。她坚持并不在乎他的钱财,她看重的是感情,她对他忠贞不渝。他们为什么不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以达成一致意见呢?为什么不能跟以往一样彼此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生活呢?
但金福的决心已定,不可改变。他宣称只要他一死,她就可获得一大笔财产。不过他必须采取一种恰当的寻死办法,很早他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冥思苦想,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时,能找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
两个人一直跟踪金福衙门的大院内有四个凉亭,或称“阁”。所有这些亭子都装潢得华丽美观,不能不说中国艺人独具天资。四个凉亭的名字也格外富有韵味:有“幸福亭”--金福坚持不进这里;“幸运亭”--对此他极其厌恶;“快乐亭”--他已很长时间没有进去过了;“长寿亭”--他早就想把它拆掉了。
其实金福早已下定决心,晚上他要去“长寿亭”,第二天清晨仆人会发现他安详地睡在那里。但究竟采取一种什么办法自尽,他还没有最后决定。是像日本武士那样破腹而死?是像满清官吏一样用一条丝绸带子勒死自己?还是像古罗马享乐主义者一样,横卧在香水浴盆里,然后割断自己的血管慢慢地死去呢?各种各样的寻死途径他都想过,最后一一否定,他认为这些方法都太残忍,太野蛮了。同时,如果他采用这些方法,他的那些侍从将会感到震惊不解的。最简单而又确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弄几粒鸦片,搅上一些药,这样没有丝毫痛苦就能离开这个世界。最后,他果断地选择了这种方式,准备毫无痛苦地在梦中从一次微睡进入永恒的长眠。
夕阳渐渐落下,金福想到自己只能活几个小时了,便决定去外面散散步,沿着黄浦江岸溜达。以前,他觉得无聊的时候,经常来这儿没精打采地走一走。他一整天都没看到老王了,离开衙门后也没看到他。
金福漫不经心地横穿英国租界,跨过那座横在小溪上的小桥,到了法国领地,来到了中国港口对面的码头,然后沿着城墙一直走到了南郊的罗马天主教教堂--教堂尖顶在整个南郊独占风光。他又向右拐弯,朝着龙华宝塔走去。
正文 第七章 中国人的特有习俗(5)
金福开始往回走突然间,他发现自己已走到了视野开阔的乡村,广袤的沼泽平原一直延伸到闽省峡谷以外的森林高原,大片的稻田间夹着几条通往东海的河流,河流两岸种着玉米,还有一些芦苇茅棚布满了沿河两岸。沿着狭窄的乡间小路,到处是成群结队的狗、白羊、鹅、鸭群,一看见人走近都吓得乱蹦乱跳、四处飞蹿。
尽管这里已大面积垦殖,但在市民的眼里,乡间的景象是令人厌恶的:中国各大城市周围的平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墓地,到处都摆着棺材,成百上千地布满了整个大地。那些土堆表示里面有人沉睡,也有一些金字塔式的坟墓,一个接一个像造船厂搭的鹰架。一些城镇周边的平原都是墓地,死人与活人差不多平分土地,各占一半。一排排的空墓摆在那儿,有些装饰得非常华丽,有些却格外简朴;有些是崭新的,光彩耀眼,有些却崩溃倒塌--显然,这些坟墓已修建多年了,一直在那儿侍候它的主人。只要当今朝廷里的官员还占据着他们的宝座,就不允许别人葬在那里。不管以后情况如何,至少现在是这样,不过,朝廷一代代不断延续下去,已有数个世纪了。
金福对这些奇怪的景象太熟悉了,他只顾着朝前走,没有注意到周围的情况。不然,他就有可能发现跟踪他的两个人--穿着欧式西服,从衙门一直跟踪到这里,时快时慢--这要看金福的步行速度了--一直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还不时地交头接耳说几句。这是被雇来专门监视金福行动的人,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下,身体强壮,行动快捷,眼睛敏锐。他们小心谨慎地在后面跟踪,监视金福的一举一动。他们俩个头相当,步伐矫健,如同两条猎狗。
差不多走了3英里后,金福开始往回走,两名跟踪的探子像两只警犬一般,也跟着转身往回走。在街上,金福看见几个穿得破乱不堪的叫花子,他给了一点施舍。再往前走了几步,他又看见几位中国基督教妇女,她们受法国修女的熏陶,献身于慈善事业。这些中国修女每人背着一个背篓,专门在街上收容那些被遗弃的孩子,把他们送到弃婴堂去。人们给这些修女取了个绰号,称她们为“收破烂的人”。事实上,她们在街头能讨到的只不过是些破衣碎布。金福将钱包里的钱全部倒在她们手里。两位探子看到这个场面,感到十分惊讶,不由相互望了一眼,都觉得金福与他们所想象的中国人完全两样。对于天朝里的人来讲,只有那些神经不正常的人才会有这样不正常的举动。
到码头时,已进入黄昏。码头依然热闹非凡,人声鼎沸。金福停住脚步,恍惚听到了以前从未听过的歌声。
正文 第七章 中国人的特有习俗(6)
一位年轻的“蛋家”女船工,划着一只小舢板在黄浦江上漂荡。她一边摇动双桨,一边哼着小调。歌词的大意是这样的:
我以百花饰舟,数日以待,
数日以待--
面对蓝天祈祷,
愿情郎望一眼故乡,
我激动的心在呼唤,
明天他可会回来?
“明天!”金福心想,“我的明天又会在哪里?”
我不知他的足迹,
曾在怎样的大地上流浪,
寒冷抑或干涸;
在古老的中原城墙之外,
徘徊着哪种危险,它终将会降临;
啊!我啼血的召唤他可否听见,
明天他就会回来,
君为何久处异乡?君为何迟迟不归?
是为了追求财富;
岁月在流逝,
鸳鸯依依,待结月老红线,
回来,啊,明天就回来!
她的歌声渐渐消失了,金福开始深思,尽管他承认金钱不是万能的,但他仍然觉得如果没有金钱,那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将没有意义。
过了半个小时,他回家了。两名探子也不再进行监视。他悄悄地来到了“长寿亭”,开门进入,然后马上关门。屋子里一片漆黑,他拿起一根火柴在桌子上面的磨砂玻璃上擦了一下,点亮了灯。汉白玉雕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几粒拌有致命毒药的鸦片。财富的殉葬者,在这里随时可以“逃避”人世间的烦恼。他拿起几粒鸦片,放在那些鸦片客常用的红泥做的烟袋上,准备抽起来。
“好,”他自言自语地说,“好了,现在我可以在此长眠了,再也不会醒来。”
突然,他把烟袋往地上一掷。“不!”他大声叫起来,“我决不能这样无情地死去。情--是我一直想要得到的,人一定要有情感!我肯定会有情感!”
他打开“长寿亭”的大门,急忙跑出去,直冲向王先生的公寓。
正文 第八章 郑重的提议(1)
第八章 郑重的提议
这时,王先生还没上床睡觉,他懒洋洋地躺在长沙发上,翻阅着最新的报纸。他紧锁眉头,仔细地阅读报纸上刊登的评论,评论里谈及了统治王朝的没落。
金福冲进房子,猛地一下坐在扶手椅上,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王先生,我来是想请您帮我做一件事。”
“只要你吩咐,别说是一件事,就是一千件事,一万件事,我也会帮,我的孩子,”哲人(在金福的眼里,王先生实际上是一位哲人)慢慢地放下手中的报纸接着说,“说吧,我的孩子。不论什么事,我都会尽力帮你。”
“我要你帮忙的事只有一件,王先生,余下的九百九十九件事都可以不帮了。但我得事先告诉你,帮忙后你得不到任何报答。”
“你这样神神秘秘,不管你如何解释我也听不懂,你究竟在说什么?”老王追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金福很严肃地说,“我得告诉你,我的全部家产都化为乌有了,我已彻底破产。”
“的确。”老王带着一种深沉的语气回答,从他讲话的语气中可以听出,金福破产似乎是件好事,不值得悲伤。
“是的,确实如此。您还记得搁在小宋手中的那封信吧?信中告知说加利福尼亚中央银行已经倒闭。对我来说,加州银行的倒闭意味着我丢掉最后一笔家产,除了衙门要偿还我的1000多美元债务外,一两个月后我不知道该怎样维持生活。”
“那么,”王先生很认真地端详他的学生后说,“那么,跟我讲话的不再是富翁金福了?”
“不是。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金福,但没有关系,贫穷并不可怕。”
“说得好,我的孩子,”王先生站起身来重复说,“说得好。这正是我对你的教诲所得到的最好回报。以前你只不过像植物一样生存,从现在起你才真正地体验生活。想一想孔子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孔子说‘生活中常会遇到不幸,不过比我们所预料的还是少一些’。你肯定还记得《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中有起有落,命运的车轮只会继续运转,不会停顿。风云多变幻,贫富各尽职’。我的孩子,我们现在就离开这里,从今天开始,我们得为生活四处奔波。”
正文 第八章 郑重的提议(2)
王哲人说走就走,好像他早准备离开这华丽的公寓似的,一刻也不愿拖延。
“别着急,我的朋友,”金福说,“我说我不畏惧贫穷,这不假。但你还应该知道,我并不想忍受贫穷。”
“为什么?我不明白你究竟要干什么?”
“去死!”
“死?”王哲人吃惊地重复了一遍,“你知道,那些企图寻死的人,从来不早早暴露自己的目的,因为这是他隐藏在心里的秘密。”
“只不过我暂时还没有死而已。”金福很镇静地告诉他。
“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很希望我的死可以给我带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快感,否则我早就了结了自己。”金福说这句话时像个十足的哲学家,显得非常冷静。
“你知道,就在我要吞下那几粒鸦片时,我的心突然跳起来,丢了毒品直奔您这儿来了。”
“啊,我明白了,你是想要我们俩一块儿去死。”老王面带微笑地回答。
“决非如此,王先生。刚好相反,我要你活下去。”
“为什么要我活下去呢?”哲人问。
“我要你亲手杀掉我,”金福说,“这就是我要你帮忙的事情。”
听到这个提议真叫人震惊,但王先生并没有表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他的眼里显然已露出一种异样的神态,他是想到了以前的太平天国运动吗?十八年了,弹指一挥间。那时他风华正茂,血气方刚。他那杀人成性的本能还没有完全消失吗?有什么理由会重新燃起他已经淡忘了的激情,让鲜血再次弄脏他的手?!况且是已故恩人的儿子的血?
“我要你亲手杀掉我。”金福说看在曾收容过他的恩人的份儿上,他不会推辞,接受了这一要求。既然他这位学生不想再活下去,那么就解除金福的痛苦吧,他--王哲人一定照办!他那种不同寻常的怒火已消失,两眼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脸上显示出比平时更加镇静、更加严肃的神态。
正文 第八章 郑重的提议(3)
他转过身去,回到原来坐的那张长椅上,沉思一会儿之后说:“那么,这就是你要我帮忙的事情吗?”
“是的,正是这样,干吧!看在我和我父亲的情分上,你应该很好地履行这个义务。”
“当真?”老王问。
“我是认真的,”金福说,“您知道6月25号,是我三十一岁生日。也就是说6月25号之前,我必须死。我们签订一个契约,我要求您必须亲手杀掉我。”
“怎么杀?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老王突然激动起来。
“怎么杀,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我不在乎,我也不想知道;是站着死,还是坐着死;是醒着死,还是睡着死;是白天,还是黑夜;是采取公开的暴力,还是秘密谋杀;是用刀杀,还是下毒……全都由您决定。自今日起,您随时可以动手,我不会再提醒您。从现在起还有55天,8000多分钟,我会想到死神随时可能降临,我希望害怕。我一定要把握住这8000分钟的快感,只有这样,在离开灵魂的七情六欲时,我可以说‘最终我生活过’。”
金福说到这里的兴奋激动,与平时的那种倦怠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这种不寻常的感情冲动却没有因暴露出轻浮感而受到指责。他已决定在保险单到期前5天作为他的死期。他很清楚不可能再弄到那么多钱延长保期了。
王哲人坐在长椅上很严肃地听着,不时对挂在他对面墙上的太平王肖像望一望,这只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他从没想过这幅画成了自己将要继承的遗产。
“我交给您的任务一定要完成,不能退缩,不要让我失望,好吗?”金福恳求地说。
老王急忙做了个手势,以示反对。也许他正想起自己的过去,曾经在“叛逆”的旗帜下干了那么多糟糕的事。他没有直接回答金福,而是把话岔开了:“你确实打算放弃前辈留给你的那么多机遇吗?”
“我跟您说过,王先生,我的决心坚如磐石。年老富有是很可怕的,年老贫困更加难受,宛如一根朽木,不可雕也。”
“北京那位年轻又可爱的寡妇呢?你还记得她吗?你可记得有这么一句俗语说‘柳配柳,花配花,两颗心相印,造就百年春’?”
金福耸了一下肩膀回答:“百年春后有可能是三百年夏、秋、冬。”
正文 第八章 郑重的提议(4)
他想了一会儿后又继续说:“不,我和娜娥生活在一起,将会枯燥无味,我会使她感到悲哀、凄凉、失望,我的死会给她带来财富的。”
“怎么,你已经安排妥了?”
“是的。而且您同样也可以得到一笔遗产,王先生。我没有忘记您,我给您留下了5万美元。”
“你很有远见,考虑得很周到,”王哲人说,“不留一点余地,也不征求我的意见,看看我是否同意。”
“不过,有一个问题,”金福回答说,“您为什么不明白,我感到奇怪。”
“什么问题?”
“您应该知道,您答应要办的事,有可能被通缉为蓄意杀人。”
“只有懦夫、蠢货才会被人抓住把柄,”老王突然回答说,“我愿意冒这个险。”
“至于我,早已想好了,”金福说,“我事先给您准备一个安全的防护措施,给您写一个书面证明。”他走到桌子边,拿起一张纸,大胆而清楚地写下了几个字:
因厌恶生活,自愿寻死。金福
金福把那张纸条递给王先生,他先看了一遍,又大声念了一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折起来,放在他随身常带的钱包里。这时他豁然开朗,脸上闪现出光芒。
“你可是当真的啊?”他盯着他的学生问。
“一点不假。”
“不过,不像我那么严肃认真。”
“你能保证决不食言吗?”
“不会。”
“那么,最迟在6月25日前,我就活不成了?”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活到那一天,反正你一定得死。”
“谢谢。永别了,王先生。”
“永别了,金福。”
就这样,金福平静地离开了王哲人的房间,回到自己的房间。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