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和珅:二号人物

_9 纪连海 (清)
这时,于易简一见皇上询问,便极力为国泰辩白,坚称国泰没有贪婪横行、庇护劣臣之事,只是对属员比较严厉。乾隆相信了于易简的话,两次下谕说,国泰并无劣迹,只是办事认真欲速见效之过,没有采纳阿桂的建议。
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可是一个不怕死的主!他知道大学士阿桂的弹劾没有起到作用,就在四月初继续上书乾隆皇帝,再度弹劾国泰。您说,钱沣此时此刻再度弹劾国泰是不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啊?
幸运的是,乾隆皇帝立即于四月初四连下两谕,委派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为钦差大臣前往山东,“秉公据实查办”。
乾隆皇帝为什么会如此安排呢?派三个人前去山东查案,是不是显得自己更加重视此案了呢?非也!
您想,乾隆皇帝如此安排可以说是意义深远:和珅,与国泰的关系极好;刘墉,是国泰父亲文绶的老下级;工部右侍郎诺穆亲,是皇帝本人的亲属。这三个人,谁还不明白我乾隆皇帝要力保国泰安全过关的意思?
不过,样子还得装一装,再下几个命令吧。
四月初六,乾隆皇帝猜想和珅必然会对自己的意思心领神会,肯定已经迅速对此案件的后事处理安排完毕,于是就对军机大臣下旨,讲了查审国泰一案的方针和办法。他说:“钱沣弹劾国泰、于易简贪纵营私,致历城等州县的仓库亏空。今派和珅等严切查究。仓库亏空之事,和珅等逐一对比印册盘查,自能水落石出。而索贿行贿之事,就比较难办,双方都不愿如实呈述,可对各官晓谕,若伊等供出实情,其罪可从轻处理。此谕由六百里加急传谕和珅等人。”
四月初八,乾隆皇帝又下谕军机大臣、原任山东济南知府吕尔昌,推荐其任安徽按察使。吕尔昌系国泰用的人,必然知道国泰劣迹,传旨令吕尔昌据实指控国泰、于易简的贪婪不法,毋许丝毫欺隐,否则重惩。
我们再说钱沣。钱沣怕和珅会预先做好安排,暗中动手脚,就与刘墉商议,他一个人微服先行,由刘墉稳住和珅。和珅、刘墉、诺穆亲三位钦差大臣则于四月初四离京,前往济南。
和珅果然对于乾隆皇帝的意思领会得很好。和珅判断,刘墉必然会和自己的想法一样,力保国泰过关的。不管怎么说,刘墉也是国泰父亲的老下级嘛!
于是,和珅在去山东的途中,就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教育、防范钱沣的上面了。他一方面极力袒护国泰;一方面威胁钱沣不要认真查讯。结果钱沣坚持秉公办案的立场,丝毫不怕恐吓。
和珅看到一计不成,便又施一计。他秘密地通知国泰事情的前因后果,让他迅速做好防范准备。国泰知道消息后,赶忙向商人勒借银子存放库中,凑足了库银数量,暂时掩盖了亏空的情形。
而此时的刘墉,居然一改平日小心谨慎、不敢过分得罪和珅的态度,一路之上经常与钱沣秘密地商议对付和珅和国泰等犯罪分子的对策。
刘墉为何会一改平日小心谨慎、不敢过分得罪和珅的态度,要坚决查处国泰呢?
根据我的分析,促成刘墉改变自己平日形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乾隆皇帝连续几封六百里加急的圣旨起到了作用。其实,这是刘墉对于乾隆皇帝真实想法的误解造成的。刘墉在这点上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矣。
第二,本人家传的工作作风。刘墉的祖父和父亲一直都是极为清廉,对于贪官污吏一直是疾恶如仇的。刘墉在心底里也有着这个方面的遗传基因,只是在不合适的时机不敢表现出来而已。
第三,强大的舆论工具的影响。这次弹劾国泰非比往常,前有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弹劾,后有江南道监察御史钱沣继续追查,势头实在是太猛了。这次恐怕连皇帝也保不住国泰了。这也正是他露脸的好机会。
刘墉就带着这种极端错误的想法走上了与钱沣配合、与和珅作对之路!危险啊!
话说和珅一行到达山东后,就开始盘查仓库。和珅命令差役抽视了几十封银,数量和册籍所载相符,和珅便下令返回住处,即表示已经盘查完毕,没有亏空了。
应该说,国泰的贪污案就应该结束了。钱沣呢?他的弹劾,不是被定为诬告,便是以“风闻言事,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结局。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刘墉的指点下,钱沣提议将库封存,和珅同意。封库之后,一行人员就回去了。原来,钱沣在刘墉的指点下,发现了所验证的银子以及四品官的暖帽数量多少不等,银子的成色也不对。国家仓库存放的银两,一律是50两为一锭,银的质量很好,银色正常;而用来验证的是商人的银子,一锭有多有少,银色也不正常。他心知其中必然有诈,故建议将库封存。
钱沣马上细心访问侦查,最后了解到是巡抚勒借商人银子,冒充官银,放入库中。钱沣便派人四处宣告,如果被借银存入库中的商人,不将银数呈告官府,请交归还,便将其银没收。
第二天,三位钦差与钱沣一行,再到银库,打开库门,查验银的成色和每锭银的数量,确实不对,不是帑银(国库银)。这时,商人纷纷呈禀银子被借的缘故和数量,将银领还,“库为之空”。这样一来,一下子就使山东亏空帑银4万两的真相显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此时的和珅迅速改变了脸色,他一想,得啦,我呀,我丢车保帅吧,别管他啦。和珅立即出卖了国泰,马上与刘墉、诺穆亲抓紧查审国泰贪纵不法案,结果查实国泰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
此时的和珅只能与刘墉一起如实报奏乾隆皇帝,查实国泰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乾隆皇帝大怒,命令刘墉、和珅缉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山东百姓。
此时的皇妃已经在乾隆皇帝面前为国泰说情;有一些了解乾隆皇帝性格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建议减轻对国泰的处罚。乾隆皇帝呢?他现在处在骑虎难下的境地了,他从四月初四到四月初八前后五天的时间里面,连发四道圣旨,在全体官员面前表示一定要从严查处国泰贪污案。查处的结果呢?贪污索贿总计8万两啊!乾隆皇帝心想,我还是得征求一下刘墉这个直接负责查处国泰案件的钦差大臣的意见。
刘墉呢?他居然还没有搞明白乾隆皇帝的真实意图,还在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建议严厉处置国泰。
乾隆皇帝一看,这个国泰,你让我把这个人丢尽了,你呀,你别活了!于是在三天的时间里连下四道上谕,宣布:国泰处以斩监候,秋后处决;押解于易简至京面审;革国泰、于易简等人官职。六月初,乾隆皇帝勒令国泰、于易简二人于狱中自尽。
不仅如此,刘墉和钱沣为了能够趁此时机扳倒和珅,为国除害,还把缴获的国泰写给和珅的密信交与乾隆皇帝。等到他们三人回京复命,面见乾隆皇帝的时候,乾隆皇帝突然断喝一声:“和珅,你可知罪吗?”和珅顿时慌了手脚,扑通跪倒在地说:“皇上明察,臣此去山东,小心谨慎,秉公办案,深恐有负皇恩,求皇上明鉴。”
乾隆皇帝将钱沣呈上的密信交与和珅,看他如何反应。和珅一见密信,心中猛地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作不知就里,缓缓地打开信,一字一句细细读着,尽量地争取时间,好想出应对的言辞。他确实机智过人,心思一转就镇定下来,装出一副义正词严的样子对乾隆皇帝说:“臣没有接到这封密信,倘若接到,臣一定会更加严惩国泰。”
话一出口,不利于和珅的局面马上有所好转。乾隆皇帝的语气也和缓下来,转而问刘墉和钱沣,办理国泰一案时,和珅是否曾经从中作梗,阻挠办案。和珅为了以防万一,早就留好了退路。他在办案过程中,很少插手。刘墉只得据实禀报,说和珅严词拘讯,并没有私情。乾隆皇帝顿时高兴起来,说国泰这是一厢情愿,和珅国之大臣,料也不会做出这种不轨之事来。一场风波,就因此转危为安。
从国泰被弹劾罢官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这里利用了他官场游戏规则中的两条:
一是对于太强硬的对手,该妥协时就妥协。
二是对于扶不起来的朋友,该出卖时就出卖。
在这件事上,刘墉自始至终支持钱沣,他的态度对于案情的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次在与以大贪官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的较量中,以刘墉为首的正义人士终于大获全胜了一回!这对于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是,我们知道,干什么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事后的代价恐怕就不是刘墉当初想得到的了。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会轻易放过刘墉吗?刘墉将会付出什么代价呢?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刘墉与和珅,正义与邪恶,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要想了解以和珅为首的贪污集团的下一步动作,必须首先了解乾隆皇帝的想法。这个时候的乾隆皇帝,难呀!难在何处呢?
我们说,乾隆皇帝将国泰、于易简二人赐死,是迫于当时的形势。您想啊,当时乾隆皇帝处在多么困难的境地呀!先是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弹劾国泰,那时只是建议将国泰调动职务而已,完全可以说是给足了皇帝面子,也为国泰留好了后路。可是自己不相信,非要询问于易简不可,结果于易简担保国泰没事。乾隆皇帝在此情况下还是留了一点儿后手,又派刘墉、和珅这两个与国泰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查处此案。本来的意思是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向所有大臣表明自己的皇妃家人的确从来没有贪污索贿的行为发生;即使有这样的贪污索贿的行为发生,也会被刘墉、和珅这两个满汉大臣盖住不是?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白,说明自己对于处理贪污索贿行为的重视程度。结果呢?一箭双雕的目的没有达到,自己还被别人装进去了!被谁装的?刘墉!这个该死的刘墉!
这时候的乾隆皇帝心想:我怎么向皇妃交代呀!虽然,从理论上讲,我是绝对用不着交代的。但是,人家皇妃求我那么半天,我也答应下来了。怎么转眼说话就不算数啦?就被这几个大臣给逼得将皇妃的伯父赐死啦?国泰贪污索贿数额巨大不假,但是再大的数额,看在皇妃的面子上,还不能让他留下一条小命?这个笨蛋刘墉,你就真的不知道我派你去的用意?我非得找他算账不可!就凭你刘墉?我收拾你还不容易?你等着吧!
诸位想一想,乾隆皇帝的这种心理活动,他能瞒得过精明超过常人的和珅吗?况且,我们前面说过,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人比和珅更加了解乾隆皇帝的了。所以,此时的和珅非常明白乾隆皇帝的心思。他想,我一定要充分利用乾隆皇帝对于国泰贪污案的事后反思,合众人之力,共同对付这个可恨的刘墉。不除掉刘墉这个绊脚石,他早晚还会查到我头上来的!
此后,刘墉的面前便站了有三个人——乾隆皇帝、皇妃、和珅。他们时刻都在想着如何利用一切机会全力以赴地打击刘墉。
今后,刘墉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刘墉,他还会继续坚持自己过去的做法吗?
您想一想,这三个人,谁是好惹的呀!这三个人,一个每天都想着“我要处置刘墉”;一个每天都想着“我要提醒皇帝每天都要想着处置刘墉”;一个每天都替乾隆皇帝想着“我应该如何处置刘墉”。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我们三个人想收拾你一个人,还不容易!?刘墉,你等着吧!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刘墉查处国泰贪污案后的遭遇吧。
1787年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当时另外两个大臣评价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1787年8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弹劾。
1788年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学生向监考老师送礼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但是,当时御史祝德麟本来弹劾的是具体的监考老师黄寿龄受贿,而且祝德麟在奏折中还夸奖了刘墉一番。说“国子监考试唯刘墉、邹炳泰二人清介素著,诸生不敢向其馈送营求”。此事件的最终结果却是,乾隆皇帝借题发挥,刘墉受到了不应该有的处分。
1789年2月底至3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因为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念及刘统勋为朝廷效力多年,才对刘墉加恩擢用。而刘墉在府道任上还算勤勉,及至出任学政就不再认真办事,在湖南巡抚任上的官声也平常。入京为尚书,办事情更是一味模棱两可。我曲意优容,未加谴责,原以为他会感激圣恩,勤勉办事,不想竟然发生上书房诸师傅旷工七日之久而刘墉置若罔闻之事。刘墉这样事事不能尽职,于国则为不忠,于父则为不孝,其过失甚大,实在不能宽恕。应当说,皇帝的这一措辞是相当严厉的。
1793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十余年。乾隆皇帝虽然做了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1796年(嘉庆元年),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不提拔就不提拔吧,皇帝还做贼心虚地发表了一篇上谕,在上谕中毫无来由地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并举例说,皇帝曾向刘墉询问新选知府戴世仪可否胜任,结果刘墉对以“尚可”;而戴本来十分庸劣,断难胜任。可见刘墉平日里对于铨选用人全未留心,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
1797年,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可见其评价。
当然,最后两条嘉庆初年的上谕,代表的仍然是乾隆帝的意见。
从刘墉这一期间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和珅在这里利用了他官场游戏规则中的这一条——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刘墉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非常善于反省的人,他的家庭早就教会了他这些。他知道,这是乾隆皇帝在故意找碴收拾自己;他也知道,和珅在这中间,没有起什么好的作用。怎么办呢?只能是一方面努力安抚怒气冲冲的乾隆皇帝,另一方面极力地与和珅等贪污集团周旋。
如何努力安抚怒气冲冲的乾隆皇帝呢?
刘墉心想,在乾隆皇帝面前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不管自己事情做得是对还是错。如果自己得罪了皇帝,不要向皇帝解释些什么,只有今后小心伺候皇上而已。
如何小心伺候乾隆皇帝呢?只能是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其他聪明才智,诸如诗、词、歌、赋、书法、文章等方面,在这几个方面找补找补就可以了。
刘墉心里面想,我善于书法,又善于对对子,不如干脆就从这方面入手哄一哄皇上开心吧,也让他早些摆脱国泰案之后的烦恼吧。
国泰案后的一天,乾隆皇帝率领几个有文采的大臣去盘山散心。
这几个文臣里面当然有刘墉啦。不是乾隆皇帝想带他出来,而是刘墉太有文采了,只能带上他。不带上他,连个陪自己写字的人都没有——纪晓岚也不行,他文采虽好,可字写得不好。
今天天津市蓟县的盘山因为很像江南的山而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曾八游盘山,并留下了“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之句。因此,乾隆皇帝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的时候,就会想到盘山来散心。这一次,他又来了。而且,还带来了刘墉。
这一次,乾隆皇帝还带来了一个戏班,在盘山上面的“江山一览阁”的大戏台上唱戏。乾隆皇帝一边听戏,一边思考。忽然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
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
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
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
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
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也不太合律,难怪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酒,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刘墉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
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乾隆皇帝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乾隆皇帝很高兴,命令刘墉立即笔墨伺候,将这副对联写好。现在这副对联还在“江山一览阁”的大戏台上。
此时的乾隆皇帝忽然想到了蓟县周围的几个县名很有意思,就说:“我给你们出个上联,你们对对吧。”这上联是: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
刘墉一想,乾隆皇帝的上联用了蓟县周围的四个县名,那我也用蓟县周围的四个县名对下联吧。刘墉的下联是:
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刘墉对得十分工整。
像这类的事情,刘墉做得多了去啦!乾隆皇帝对刘墉的火气也就逐渐地消失了。
但是,还有和珅呢!他还会随时提醒乾隆皇帝的呀?怎么办呢?刘墉如何与和珅等贪污集团周旋呢?
刘墉想到了下面一点:对于贪官,就要投其所好!
有的观众说了,啊?您的意思是说,刘墉要向和珅认输?要向和珅行贿?啊,是啊!不这么着刘墉还能怎么着?与和珅拼个鱼死网破?那是刘墉吗?三十多岁出道,当了三十多年官的刘墉会干这种事?我怎么看着您想象中的刘墉倒像是《水浒传》里面的李逵呀。
这可不是刘墉的风格。
刘墉在国泰案件之后,立即主动与和珅讲和。怎么讲和呢?刘墉想到了自己的字。
说起刘墉的字,刘墉还真是个大书法家。史传其“书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其书法特点之一是用墨浓重,故人称“浓墨宰相”。他的书法貌丰骨劲,别具面目,尤长小楷,与翁方纲、梁同书等人齐名。
和珅久闻刘墉书法之名,总是想要刘墉的字。正好国泰案发生的前些天,和珅向刘墉索取字画,但是刘墉借故推脱没有给和珅写。刘墉心想,我何不干脆现在给他写个条幅呢?说写就写。写完了刘墉就主动给人家和珅送去了。
有的人在想,难道刘墉就这么着就完啦?就认输啦?就这么让和珅等人为所欲为了吗?
没有,不是这样的。刘墉心想,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必须知道: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刘墉心想,我要等待时机、曲线救国,总能再找到机会收拾和珅这个贪官、这个天下贪官的总后台。他也在像别的正直的大臣一样,在等待着新的皇帝即位。
第十一章 注定的大结局
非常重视家庭的和珅生前曾经努力地给家庭带来财富,也带来温暖。但是,这种财富和温暖的取得是要付出代价的。贪婪最终破坏了和珅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贪婪的和珅不但给别人带来了灾难,也使自己的家庭面临绝望。
败在了嘉庆手里
从前面几章我们可以看出,和珅被杀的原因,一是贪财,二是激起了众怒。当然,贪财只是个引子,激起了众怒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其实,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就有很多人弹劾和珅的贪婪,也有许多人企图弹劾和珅的贪婪。如果他们的弹劾成功的话,和珅顶多也就落一个像纪晓岚一样流放在外的下场,不至于最终被杀。但是,和珅太有本事了,他能将所有这些对手的努力一一化解掉。他的办法简直是太多了。
对于能力、地位、功绩都比他强的对手,和珅会不断地在皇帝面前夸赞他们,并且保举他们在京师以外的地方承担一些艰巨的任务,让他们没有精力与他对抗。
就说阿桂吧。他比和珅大好几十岁,是满洲人中少有的几个进士之一,可见其学问之渊博;又曾跟随乾隆皇帝南征北战,立过汗马功劳,曾任工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工业部部长)之职。他很不满意和珅的贪婪,一心想把和珅弹劾下去。可是和珅呢,却经常在皇帝面前说阿桂的好话。在阿桂平定了甘肃的少数民族起义后,立刻被和珅保举在甘肃查清“捐监”案;接着又被调往黄河,治理黄河决口,赈灾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赶赴浙江查处陈辉祖贪污案。
从此,阿桂几乎整年不辞劳苦地在各地奔波,虽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祸害,想为国为民除害,却终不能如愿。年逾八十的阿桂只能在病中对家人说:“我年八十,可死;位将相,恩遇无比,可死;子孙皆佐部务,无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实欲待皇上亲政,犬马之意得一上达。”
对于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对手,和珅采取的对策是抢在对手前面发动进攻,如前面我们谈到的几个御史对于他的弹劾。我们可以看到,和珅这着儿棋真是太损了。他真是一点儿后路都不给人家留啊!真是“豺狼当道”,陷忠良于不义啊!这就激起众怒了。激起众怒应该是和珅被杀的第二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上述和珅的所作所为,使所有反对他的人都认识到了他的厉害;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只能团结在未来皇帝的周围,等待将来处置和珅。可谁是未来的皇帝呀,大臣们谁也不知道,他们就只能瞎猜了。结果,乾隆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周围就都有了反对和珅的人。问题在于,诸位皇子又是如何看待和珅的呢?
话还要从清朝立太子的规矩说起。
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而是由旗主、诸王、大臣来议立新君,由此引发了争夺皇位的斗争,皇权的稳固受到了威胁。清入关以后,受到中原汉人册立储君(尤其是“皇位嫡长制”)的影响和启发,同时也是为了强化皇权、削弱旗权,由康熙皇帝始设太子。然而,康熙皇帝的这位太子却成了清代历史上的唯一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明立的皇太子;并且,这位皇太子还没有当成皇帝。
康熙皇帝立太子时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知道,康熙皇帝是立了一个太子的,并且他只立过一个太子——胤礽。但是,最终做了皇帝的却不是胤礽,而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日后的雍正皇帝。“九子夺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一个皇位而进行了一场残酷的夺位斗争。乾隆皇帝当然不想自己的儿子步前人之后尘,有清朝康熙皇帝立太子时的纷争为前车之鉴,乾隆皇帝从一开始就声明不立皇位继承人。
这样一来,所有的大臣——和珅也包括在内——谁也不知道乾隆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中间,哪位是未来的皇帝。
和珅的一生,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为什么这么说呢?和珅呀,他也就从来没把诸位皇子放在心上。他在想啊,将来爱谁谁,我先管好现在、先拍好乾隆再说吧。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也就是说,在和珅的心中,有的只是乾隆皇帝和和珅自己。他的心中,哪里会有诸位皇子的位置呀。
这就铸成大错了。因为,转眼就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皇帝终于到了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时候了。
因为乾隆皇帝上台时曾许诺不能超过其祖上康熙皇帝的60年的帝王生活;而且,十月初一日,按照惯例要颁发下一年的《时宪书》——就是我们现在的年历呀——这《时宪书》上面必须有新皇帝的年号。所以,乾隆皇帝不得不“谕示天下”,确定新皇帝为皇十五子颙琰,其年号是嘉庆。第二年,也就是嘉庆元年,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授玺。颙琰(即嘉庆皇帝)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帝,训政。由礼部鸿胪寺官诣天安门城楼上,恭宣嘉庆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此时的和珅可就着急了,他再想回头拍嘉庆皇帝的马屁,您说,这还来得及吗?
您看,和珅可怎么办呢。乾隆皇帝,是太上皇;嘉庆皇帝,是皇帝。跟着太上皇乾隆转,就会得罪嘉庆皇帝;跟着嘉庆皇帝转,就会得罪太上皇乾隆。这两个人,谁是好惹的呀!
貌似精明的和珅马上很自然地转变风向,他想在乾隆皇帝与嘉庆皇帝两人之间找一个最佳结合点,既能讨好乾隆,又能得到嘉庆的宠爱。在公开场合,他讨好乾隆太上皇——毕竟现在还是太上皇说了算呀;暗地里呢,给嘉庆皇帝送礼——毕竟将来还是嘉庆皇帝说了算呀。
和珅是怎么讨好乾隆的我们就不用说了,这对于和珅来讲是小菜一碟。可是他是怎么对付嘉庆的呢?
嘉庆皇帝生于1760年,和珅生于1750年,他们两个差了10岁,和珅比嘉庆皇帝大10岁。嘉庆皇帝即位时是35岁,已是而立之年,和珅为了对付他可是费尽了心机。当然,嘉庆皇帝为了对付和珅,也是费尽了心思。双方真可谓斗智斗勇,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较量。
从和珅一方面来说,较量进行了三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和珅选择了“软”——送玉如意给嘉庆皇帝,对嘉庆皇帝进行了试探。
嘉庆皇帝当然知道自己的尴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废立还不是父王的一句话?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皇帝这个太上皇在,自己就得小心应付。如果过早地得罪了和珅这个父皇身边的宠臣的话,自己的皇位也许随时就保不住了。所以,他愉快地接受了和珅送给他的玉如意;而且,每天都强调朝廷离不开“两朝重臣”和珅。这个回合,双方是未分胜负。
但是,嘉庆皇帝的心里真正是怎么想的呢?嘉庆皇帝对于和珅简直是恨之入骨了。这恨里面,既包含了因身边大臣对于嘉庆皇帝的经常教诲而激发的对于和珅贪婪的恨;也包含了由于和珅对于自己的极端不尊重、大耍两面派手腕的恨。
从这两方面来说,其实,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和珅都免不了自己被杀的命运。因为,每个皇子身边都聚集了很多仇恨和珅的人。和珅对于诸位皇子们的不尊重也得罪了每个皇子。因此,不管他们谁当上皇帝,都会杀掉和珅的。
第二个回合,和珅选择了“软中硬”。具体的做法如下:
首先,和珅派吴省兰为嘉庆皇帝的侍读,以为嘉庆皇帝整理诗文稿件之名,行监视之实。
其次,最大限度地孤立嘉庆皇帝,让嘉庆皇帝孤掌难鸣。他借太上皇乾隆之手,剪除嘉庆的羽翼和心腹,控制并摒除一切接近嘉庆皇帝的人;同时,放手培植、提拔自己的骨干,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权力网络。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小胜。
第三个回合,和珅选择了“硬”。
此时的嘉庆皇帝还没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会被和珅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还居然敢去军机处察看奏折。结果呢?身为军机大臣的福长安(和珅手下的第二号人物)急忙飞报和珅,和珅又向乾隆太上皇启奏。嘉庆皇帝因此不但受到乾隆太上皇指责,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虽然受了一次训斥,可嘉庆皇帝还没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见军队毫无战斗力,就又下了一道谕旨,要冬季举行大阅兵典礼。和珅又启奏乾隆太上皇,乾隆太上皇降旨:“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就这样,嘉庆皇帝每遇到一次挫折,就会把对于和珅的不满记在心里一次。但是,嘉庆皇帝知道自己现在撼不动和珅这棵大树,因为和珅太善于揣摩太上皇的心意了。因此,嘉庆皇帝就慢慢地等待时机。
而和珅呢,他每战胜一次嘉庆皇帝,就会高兴上很多天。他高兴地想,我还是很有办法的,连嘉庆皇帝都拿我没辙。
这个回合,和珅一方是大获全胜。
可惜,他低估了嘉庆皇帝,而这恰恰是致命的一次低估。因为,嘉庆皇帝与和珅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嘉庆皇帝与和珅的较量,又经历了如下四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嘉庆皇帝选择了欲擒故纵的战术。嘉庆皇帝继位后,乾隆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乾隆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皇帝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皇帝向乾隆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通过这种方式稳住了和珅。
第二个回合,嘉庆皇帝选择了调虎离山的战术。乾隆太上皇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当天,嘉庆皇帝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初四日,嘉庆皇帝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皇帝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是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和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第三个回合,嘉庆皇帝选择了突然出击的战术。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皇帝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之后,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如初八日,嘉庆皇帝命令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嘉庆皇帝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第四个回合,嘉庆皇帝选择了制造舆论的战术。嘉庆皇帝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皇帝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嘉庆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经过上述四个回合的较量,嘉庆皇帝已经大获全胜。此后的嘉庆皇帝,开始加快了惩办和珅的步伐。初九日,在公布乾隆太上皇遗诏的同时,他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又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初十日,嘉庆皇帝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二十条要命的罪状
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万家团圆之际,刑部大牢里的和珅更加哀愁和凄凉,想想此前何等辉煌,而今日又何等凄惨。月下的和珅不由得发出了感叹,写下了《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
其一:
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
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随后,嘉庆皇帝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并下旨抄家,赐和珅三尺白绫自杀。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如下: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遁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
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
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遁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瞒,以至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
皇考圣躬不豫时,和珅毫无忧戚,每进见后,出向外廷人员叙说,谈笑如常,其大罪六。
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谕字画,闲有未真之处,和珅胆敢称不如撕去,另行拟旨,其大罪七。
前奉皇考谕旨,令伊管吏部、刑部事务,嗣因军需销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谕令兼理户部题奏报销事件,伊竟将户部事务一手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一字,其大罪八。
上年十二月,奎舒奏报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聚众千余,抢夺达赖喇嘛商人牛只,杀伤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将原奏驳回,隐匿不办,全不以边务为事,其大罪九。
皇考升遐后,朕谕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不遵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京,全不顾国家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其大罪十。
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其大罪十一。
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其大罪十二。
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蓟州坟茔,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槭土升之称,其大罪十四。
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
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
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
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其大罪十八。
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以首辅大臣,下与小民争利,其大罪十九。
伊家人刘全,不过下贱家奴,而查抄赀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其大罪二十。
嘉庆皇帝为什么要如此迅速地杀掉和珅呢?
有人说是因为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皇帝面临的财政压力。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杀掉和珅是为了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1798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说“官逼民反”。嘉庆皇帝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嘉庆皇帝总结说:“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皇帝杀和珅,以谢天下。
有人说杀掉和珅是为了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皇帝曾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
也有人说这是清朝历代皇帝的传统。清朝以来,无论顺治、康熙,还是雍正、乾隆,都有新皇帝即位后便杀前朝重臣的传统。嘉庆皇帝即位后,沿袭了这一传统,以立皇威!
和珅用一条白练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上吊前,他口占一诀,为我们留下了下面的一首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
认取香烟星后身。
数百年来,这首诗耗尽了无数史家的心血,也为附会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能用一首诗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为什么呢?
我们只要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您就明白了。
诗的意思是说,我和珅活了50岁,跟做梦似的。现在呢,我死了。但是,我还会再转世回来的,我转世后将把皇帝牢牢地控制在我的手掌心里,诸位可一定要认清楚啊!
先说诗的前两句“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解释。
和珅为什么会受乾隆皇帝宠爱呢?有野史记载,在乾隆皇帝未登基时,为宝亲王,与父皇雍正王妃马佳氏暗生情愫,但他们的“故事”被皇后钮祜禄氏撞破了。皇后恼怒万分,赐马佳氏于月华门自尽。宝亲王闻讯,赶往月华门,可此时宝亲王尚幼,雍正皇帝不会容许他救下马佳氏的,只好眼睁睁看着爱人死去。出于留恋,宝亲王咬破手指,滴血在马佳氏额头,两人相约如马佳氏能投胎,来世使此印记与乾隆相认。后来,宝亲王当了皇帝,是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马佳氏。苦等20年,且南巡好几次,始终没遇见额头有红色印记之人。就在乾隆皇帝快忘了这事之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皇帝在侍卫中无意看见了和珅。当时和珅不过是世袭之轻车都尉,但乾隆皇帝凭和珅额上的红色印记认定他乃马佳氏投生而成,于是擢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值乾清门,并兼任正蓝旗副都统。正因有这一段渊源,在野史中才会传出和珅与乾隆皇帝关系不正常,甚至两个是同性恋的传说。当然,我们也不知道是哪位史家率先“编撰”了这一故事,总之,这个故事影响极广。后世史家,尤其是民间野史都承袭了这种说法,这就是和珅亡命诗的前两句的最佳解释。
再说诗的后两句“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和珅诗中“水泛含龙”用的是夏后龙漦的典故。大意是说,夏朝末年,夏帝从两条龙那儿求得龙漦(即龙的唾液),锁在一个椟(盒子)里,日后代代相传,没人敢打开。此椟似西方传说中的潘多拉魔盒,可周厉王偏不信邪,他打开盒子,里面的龙漦流出化为玄鼋,玄鼋进入一童女体中,此女无夫受孕,产有一女,是为褒姒,也就是后来周幽王为了博其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女子,也就是导致了西周灭亡那个褒姒。诗中的“香烟”在古文中是传宗接代的意思。于是乎,有人把两者串联起来,说和珅死后也会化身为褒姒似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帝国。我们可以想到,这个女人当然就是慈禧了!
另一种说法是说夏桀不但残暴,而且荒淫,他宠爱妹喜和一个半人半蛟龙的女子“蛟妾”。二人不但在一起荒淫无度,而且,“蛟妾”每天还要保持人形,夏桀也一并满足。最终,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就此断送在夏桀手中,有人便据此解释道,和珅死后要化身为“蛟妾”式的妃子,来祸乱大清帝国。此说与上一说实乃同出一宗,不过典出不同,一为褒姒,一为“蛟妾”。可以说,实际是解释方法和途径不同。
还有一种说法是“水泛含龙”中的龙不是真正的龙,而是说发大水。在和珅被赐死的头一年,也就是嘉庆三年(1798年),河南的黄河决堤,因此,有人认为,“他日水泛含龙日”的意思是说和珅等到下一次发大水时转世为生。不知是史家的附会,还是历史的巧合,道光十五年(1835年),黄河再度在河南决堤,同年十月,一个小女孩呱呱坠地,这个女孩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以上几个解释都是殊途同归,无论怎么解释,如何附会,最终都是为了把和珅变成慈禧。
和珅在其权力巅峰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墓地。当时的墓地建筑宏伟壮观,占地面积很大,竟然跟皇帝的陵寝一样大,被当地人称为“和陵”。和珅死后,“和陵”被嘉庆皇帝拆毁。解放初期,天津蓟县修建于桥水库,和珅的墓地被淹没在水库下,现仅存一对石狮子在独乐寺院内。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