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

_3 祁有红 祁有金(现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生产的降落伞的安全性能差。虽然在厂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经提升到999%,但还差一点点。军方要求产品的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可是厂商不以为然,他们强调,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绝对100%的合格,除非出现奇迹。但是,降落伞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军人中有一个人会送命。后来,军方改变了方法,决定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着这个伞,亲自从飞机上跳下去。这个方法实施后,奇迹出现了,不合格率立刻变成了0。
仅仅害怕是做不好安全生产的,需要的是科学,需要的是管理。但是,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害怕作为应激的心理状态,会激发出责任人的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想办法采取措施保证安全。正因为降落伞生产商害怕了,才实现了合格率的100%,从物的安全状态上解决了空中跳伞的本质安全。
大家都怕死,企业才会安全顺畅。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在媒体的报道中,在安全生产做的比较好的地区和企业,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最害怕的事就是晚上12点后接到电话。”这些话出自不少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之口。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谈到企业发展经验时,说的竟然是“因为我们一直怕死,所以我们才活到今天”。李毅中说国家安监总局抓安全最厉害的一招就是让企业的管理者“害怕”,“怕丢帽子的抓住帽子,怕丢票子的抓住票子,怕丢资质的把资质抓住,才能治到痛处。”
所以,我给企业管理者开的一剂药方,即心理疗法:知道害怕,颤颤巍巍,战战兢兢。
安全管理应该是一种常态,应该尽量在制度内予以解决。但奇怪的是,在很多管理者眼里,甚至安全管理者自身也这样看,搞安全的人就是“黑脸包公”,要不怕得罪人。对于没有先例的事故处理,应该是不怕得罪人,个别的事故处理也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如果长期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在得罪人中进行,至少证明这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没有程序化,缺少制度化,还没有走上正规化。我们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避免事故。制度是公平的,制度的目的也是为了每个职工的平安;执行也是公平的,执行的过程充满人情味儿,职工就不会有怨气,管理者也不需要拿出多么大的勇气。
企业人力资源要适应安全管理的需要,就不能忽视了“害怕”。怕死才是好员工,对于这一点,企业在选聘员工时需要考虑,在培训员工安全意识时也要考虑。
3,选恋人也要讲究安全责任
怕死才是好员工,这句话还是太笼统。在安全生产中,人力资源的具体需求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企业应该选择的员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的特性不同,需要的人也不同——造原子弹的军工企业和做茶叶蛋的食品工厂,需要的人能一样吗?工作的性质不一样,需要的人员也不一样——坐办公室的和在流水线上干活的,对安全素质的要求肯定不一样。
20世纪初,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统计研究发现,某些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岗位安全条件和工作分析。
要全面考察一下企业的需要,搞明白之所以设置这个岗位的原因,弄清楚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全面分析岗位所处的环境、劳动条件。人力资源的岗位安全分析和一般的岗位分析不一样,它要充分考虑可能会遇到的职业危害、工作风险,当然还要考虑到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全面考察,综合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岗位安全分析和工作需要分析的结果,是制定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等等这一类人事文件的依据。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4)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上世纪泰勒先生做过的事情,进行岗位的工作设计。
科学管理的鼻祖泰勒,在近一个世纪前就按照职能专业化、工作简单化、运行程序化的设想,用较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行工作设计,那么,我们就应该更进一步,将具体的岗位安全高效地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工作内容、资格条件和工作报酬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制作出一份完整的岗位说明书。这份说明书通常都有工作标志、工作综述、工作活动、工作程序、工作权限、工作规范、绩效标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岗位说明书可不能少了与安全工作条件相关的工作风险、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了这些内容,才能完整准确地确定聘用条件,准确地告诉老板和管理层应该聘用什么样的人。
“教一只兔子上树,不如直接找只猴”。有了具体的聘用条件,才可以面对广阔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进行甄别和选择。
姑娘们找对象也常常把安全意识作为考察标准,甚至是“人事选择”的依据。
在发达国家,交通安全管理非常规范,人们都自觉地遵守规则,闯红灯的后果非常严重。如果一个人在这样的国家和女朋友横穿马路时,红灯亮了,他还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女朋友就会跟他说“拜拜”——“这人连红灯都敢闯,还有什么不敢做?太危险!不可靠!”如果是在我国的某个城市和中国女朋友在一起,过马路时遇到了红灯,停住了脚步,女朋友却会埋怨:“这人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干什么大事?真窝囊!”结果一般也是“拜拜”。
我们的企业选人,千万千万不要学某些中国女朋友,那样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学习洋妞儿好榜样,选择那些坚守规则、懂得安全的人,能够安全地过一辈子才踏实。招聘时,把有意外倾向、安全意识较差的人杜绝掉,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降低安全生产的管理成本,对企业的未来是一笔效益账。这是洋妞儿择偶的标准,也是国外企业录用人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有人觉得这样很残酷,想给落榜者辩护。
比如说,她的男朋友之所以会闯红灯,是因为视力不太好,近视或者色觉异常。那么好,企业招聘人员时就要加上一条规定:视力要达到什么标准。驾驶员等工作岗位需要的就是视力好,视力好可以避免很多事故的发生。
有人还觉得小伙子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不小心多迈了一步。那么好,企业招聘时又要加上一条:一些公司要搞体能测验,看你的动作协调性如何,动作协调性差稳定性差,那么某些岗位就免谈。
还有人说男朋友是年轻人,年轻人好动容易犯规。大量的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发生事故的人群中走上社会参加工作10年以内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快退休年龄的人发生事故的几率就会很低。企业招聘时就要根据岗位的风险程度、熟练要求,确定年龄的限制,并测定该人的自控能力。
有人想当然地认为,一定是那小伙子陪姑娘逛商场逛累了,没有注意到红灯。我们知道,女人逛商场是天性,男人们很少会有这个耐性。但是,企业招聘人员时就要考虑到个性和兴趣爱好。情绪稳定、积极,对岗位工作有兴趣,这样才不容易疲劳,而疲劳很容易让人产生麻痹大意,麻痹大意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这里举的例子只是岗位安全的一般标准。岗位不一样,安全需要不一样,人员的选择也一定不一样。这里提到了一个顺序:先岗位分析,然后才能做人员选择。这对企业招聘来说非常适用。但是,很多企业已经在正常地生产运营,不可能把所有的人员辞退,再做岗位分析,再搞人员选择。
这个时候,有3种方法。
一种是把企业内部作为一个人才劳动力市场。进行岗位分析后,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进行人员选择。
另外一种办法,可以把事情倒过来,立足于现有的人员素质、队伍结构,确定培训计划,同时,改进岗位设计。具体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这就是教科书上说的工作丰富化,可以消除因从事单调工作而产生的枯燥厌恶感,增大安全的系数。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5)
再一种方法就是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优化劳动环境,适应员工的生理心理健康需要,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安全生产。
4,安全是职业进步的阶梯
这里要谈一谈职业人生。
我们说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可是,很多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岁月里并不学习。人的一生其实是劳动的一生,“劳动是光荣的,工作是美丽的”,不管劳动光荣还是不光荣,工作美丽还是不美丽,每个人在他完成学业,实现了最初的生存技能储备之后,就是工作劳动。工作将持续到退休,甚至退休以后,离开这个世界才是工作的终点。
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组织行为专家道格拉斯·霍尔用一个短语进行了概括,叫职业生涯。
我所在的企业这几年开始搞职业生涯设计。企业制定公布职业进步的梯次,规定了三条线:操作线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技术线有技术员、业务主办、主管;管理线有办事员、科长、处长。员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具备的条件,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设想。企业做好引导管理工作,帮助员工制定生涯规划,帮助员工实现生涯规划。
我们把员工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探索期、建立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和衰退期。无论做什么工作的,都脱不开这五个阶段。
我曾长期在诸葛亮读书躬耕的地方工作生活,就拿他做例子吧。探索期,就是还没有上班挣钱,就先考虑从事什么职业,从电视、电影、图书、网络、家人、亲戚、朋友等方方面面搜集信息,做出决策。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上苦读,四处交游,广泛搜集信息——天下英雄众多,究竟要投到谁的帐下效命呢?探索期后,接着就是正式实施决策的建立期。建立期是从找工作和找到第一份工作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不断发生错误,不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工作表现,是学习者。诸葛亮初出茅庐,在曹操大军面前一路败走,后来借助东吴的帮助保住岗位,并在错误中锻炼了才干。之后进入业务熟练的职业中期。诸葛亮成为蜀国骨干中的骨干,不过,部属关羽大意失荆州,老板刘备被东吴火烧连营,他面临第一次严重的职业危机。错误容易使职业中期的人付出巨大的代价。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成功地经受住阶段挑战,稳定局势,进入职业后期,职业后期阶段通常是令人愉快的时期。最后,诸葛亮不可避免地进入衰退期。职业历程的最后阶段对每个人都是艰难的,后主昏庸,国势尚弱,令他无奈地灯灭五丈原。
罗贯中把诸葛亮遇到的挫折也写成胜利,而我的这番解释,可能比《三国演义》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职业生涯,又叫职业进步。职业生涯是曲线型的,就像人生有高低起伏。职业进步,是箭头朝上,是职业生涯规划中良好的愿望。它包括了职业生涯中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责任的不断加重。职业生涯管理也是在做职业进步的工作,是想让员工在职业不断进步的体验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美国微软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的《职业生涯潜力发展计划》,设计了富有激励性的“职业阶梯”,让员工顺着阶梯往上爬。
职业不断进步,是个良好的愿望。人们在职业阶梯上不断攀升最大的障碍和阻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玻璃天花板,另一个是脚底失控坐滑梯。出现玻璃天花板现象,与企业岗位设置的瓶颈现象有关,更多的是员工个人业务素质无法进一步提升,就像一顶看不见而事实存在的透明玻璃天花板,挡住了职业上升的步伐。坐滑梯现象,就是工作失误出现事故,造成损失,受到公司处罚,结果就是降级甚至开除,前面多年的职业努力算白费。相比之下,玻璃天花板尚表示事业达到了顶峰,到头了,而坐滑梯则是遭遇了事业滑铁卢,不仅不能原地保持不动,还要顺着职业阶梯倒退若干年。况且,玻璃天花板并非真的打不破,只要痛下决心努力提高素质,事业的进步还是指日可待的。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6)
夏天天热,一只乌鸦坐在树上。树叶挡住了太阳,它无所事事地悠闲地纳凉。一只小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坐在那里,凉凉快快,什么事也不干吗?乌鸦答道:地上树阴里也很凉快,你为什么不像我这样坐着呢?于是,兔子来到树阴里,收起了前爪,像乌鸦一样坐着休息。突然,一只狼出现了,猛地扑向兔子并把它吃掉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怎么做(坐)无所谓,关键是必须做(坐)得安全,这是职业生涯中最关键的一条。三国时丢失荆州的关羽,还没等到职业的衰退期,就在一次意外中丧生了。
职业生涯的五个阶段中,安全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建立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都会遇到各自阶段的安全问题。
建立期最大的安全之敌是生疏。最初进入工作岗位,由于不熟悉,很容易发生事故。要做的就是熟悉业务,提高技能,认识岗位的风险,了解具体的漏洞在哪里,适应工作环境。
职业中期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疲倦感。任何有意思的工作,做时间久了都会出现厌倦的感觉。有人甚至“干一行,恨一行”。尤其是干了5年10年后,工作的环境、职位、业务范围没有太大变化,更容易出现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烦躁的心理状态。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处于职业中期的很多人经受不起错误的打击,面对受到的惩罚,挫折感更强,工作泄气。这个时候,事故便会乘虚而入。职业中期的人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进取心,是安全管理的重要课题。管理者应该有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使工作的内容变得丰富有趣有前景,帮助工作中这部分中坚力量保持稳定的情绪。
处于职业后期的人的进取心不再强烈,考虑最多的是“维持”,维持目前的职位和收入水平,“挺到”退休算了,希望有一个压力较轻的工作,正像强弩之末。职业后期中人绝不是企业的消极力量。因为,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能够安全地走到现在,都有自己的体会心得。这是企业的一笔财富,可以让他们担当起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让他们个人的安全经验成为全体员工共同的岗位收获。
企业要做好职业生涯的安全管理,要引导员工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安全都是职业阶梯,更是职业生涯的坚实底线,是晋升和保住饭碗的前提条件。
5,绩效考评要强调安全责任
安全管理不能没有考评,除了还没成型的小作坊,尚没有见到过不考评安全的企业,这表明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都很重视。只是考核方式不同,有的年初缴纳风险抵押金,年末没出事故双倍返还;还有的半年一次、季度一次或者月度一次安全大检查,检查不合格扣奖金。总之,上下下下,没少花时间费精力。各个企业都认识到,考评是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于是,认认真真,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你也不妨对照自己所在的企业,是不是把安全考核当做每年的例行公事,每年下发同样的通知,用同样的检查方式,得出每年大同小异的检查结论?事实上,多数企业的情形的确如此。企业内部对安全生产喊得多,对安全考核讲得少,宣传不到位,贯彻起来就得不到全面的支持和理解。安全考核成了管理层和执行层的文件履行,安全检查成了机关人员另外一种形式的到基层或兄弟单位探亲访友活动,安全考评的实际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山里狼群出没,狼国兴旺,是因为狼王推行绩效考核,业绩与晚餐直接挂钩的结果。狼们为了吃饱肚子,捕猎都很努力。于是,生产出现了剩余,在狼王那里,捕猎业绩考核就不再重要。有些狼偷懒,狼王不再计较,可是狼们却相互攀比,最后每个狼的考核分都差不多,差距很小。犯了错的狼也不在乎:“爱扣就扣去。”考核失去了效用,业绩普遍下滑。狼王又开始对考核重视起来,但狼国的经理们已经习惯于走过场,考核过程当中,就尽可能地照顾情绪,平衡各方利益。哪个狼考核坚持原则,就会受到群狼的抵触,从而,绩效考核的氛围缺失殆尽。结果,狼国闹饥荒,狼丁不再兴旺。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7)
据说,这就是你现在很少能够见到狼的原因。
安全考评现在已经成为影响各个企业安全业绩的最重要的一环,可不少企业安全考评随意性比较大。我曾经看到国内某个著名企业制定的一套安全管理系统文件,洋洋洒洒十几万字,装满了整整一个档案袋,里面规定的基本程序看上去科学而又规范,但是,考评在里面只是一项条款,仅区区百十字。一整套的科学管理程序需要考评来帮助落实的时候,可由于考评本身没有确实严密的制度安排,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考评随意性。尽管在奖金收入等利益上动了真格,但是,考核的目的不正确,不是为了有效激励,而是把划分等级作为考核的终极任务,再加上考核的形式不公开,掌握标准不公正,结果争议很大,反而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
如何考评才能科学有效,有一种方法叫绩效测量和监测。这个方法是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中政府、雇主及员工组织三方代表共同做出的,已经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绩效测量和监测,看上去只是对传统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检查考核换了种说法,其实大不一样。传统安全考核是结果导向,仅考核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等指标季度年度是否超标,而绩效测量不但测量安全活动的结果,还重点监测安全生产的过程,判断整个流程是否处于安全状态。
过程管理是绩效测量的先进之处。因为,结果安全并不一定代表状态安全。就像汽车的刹车不灵是一种不安全状态,如果在年底12月31日刹车已经不灵,但还没出现车祸,被评为安全标兵,但他次年必然会出现事故,这样的结果看上去很荒唐。这类考核,我们见到很多,有些安全生产总结表彰大会刚刚开过,刚刚捧回安全生产管理优胜单位、先进单位、标杆单位等等一类荣誉的企业分支机构,转眼之间就有大祸发生。荒唐至极的是,事故的苗头在该机构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兵标杆优胜单位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绩效测量更像江河水库中水位的标尺,随时呈现水位的安全状态,达到什么水位预警,什么水位泄洪,一目了然。
在绩效测量操作中,首先应该明白安全考评的目的,确定企业的安全方针和目标是否得到实施,风险是否得到控制。绩效测量,重点监测各项具体计划、绩效标准和目标是否实现;系统检查各项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流程的安全合理性;全面监测厂房、车间、场地等作业环境和设备状态;对员工实施健康监护,以确定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安全考评的结论包括三个方面:安全绩效的反馈信息;日常的危害辨识、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的信息;为改进危害辨识、危险控制,并为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政策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再以煤炭行业为例。山西省阳泉煤矿集团的高招儿是,用“安全信用”衡量员工的安全状态。集团给每个井下工人建立个人技能安全账户,每月将安全奖金和岗位技能奖金从职工工资中暂扣,直接注入个人安全技能账户;逐月考核职工的安全状况、违章情况,开展岗位操作和安全技能训练月月测试,逐月公示。如无违章,岗位操作和安全技能训练考试成绩合格,则在年底将账户金额全部兑现给本人;如果出现个人违章的,视情节轻重,按比例扣除累计到当月的自主保安工资和安全奖金。个人技能安全账户里的金额多少,代表了员工的“安全信用”水平。当然,实践中暴露出的新的问题值得研究:账户累计金额越多压力越大,年低全部兑现后变成空账户,职工会不会马上就没有了安全压力;账户中是否应该维持一定的金额,实行有限兑现。
绩效测量是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是以个人、岗位为基础,考评整个组织的安全绩效。根据我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如果考评能够改善企业的安全绩效,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安全责任明确;人力资源和财务方面的保证;内外部绩效测量和监测利益的超脱性;制度完善、流程改进、奖勤罚懒等措施的跟进。我们不能“为了考评而考评”,要始终不忘考评的改善安全绩效的目的。如果企业规模小,工序不复杂,考评也可以简化。其他公司其他行业的考评细则能不能为我所用,要看适合不适合,很多时候应该是学习精神而非细则。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安全是你的职业底线(8)
要认识到,安全考评不是人力资源部门或者安全管理部门的专利,而应该是各级管理者的常规武器。考评的标准出台以后,专业的管理部门就应该对考评者和被考评者进行辅导,让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一工具考评。要把业绩考核和素质评价、状态评价结合起来,使安全状态评价贯穿于考评工作的始终。业绩考核应该落实到每周或者每月,不能等到年底算总账,安全素质评价却可以每年一次。上级主管、人力资源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在安全业绩、状态评价、素质评价中要担负起不同的职能。考核把这项人力资源管理和安全管理有机有效地糅合在一起,当然,考评必须做到程序化、制度化、经常化,企业的平稳运行才能实现。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1)
1,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诸位可有这样的经历,哥儿几个凑在一起刚开始议论某人,某人就进来了。有人说,邪门了。还有人说,这是“说曹操,曹操到”。
再有,单位里一些女员工上班时间刚抽空出去买点菜,正赶上查岗,她们前脚走领导后脚就进来了:“婆婆妈妈的,整天不好好上班,又跑到哪去了?”结果,给领导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有些人在夫妻之外有了相好,陪情人去吃饭、上歌厅、进商场,越是害怕熟人看见,就越会遇到熟人。邪门了。这就叫“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类“邪门”的事经历多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我们这些搞安全管理的有一种职业病,只要情绪烦躁,心情无端的不好,立即就会浮想联翩:上次安全检查时,甲车间的两台刨床漏掉了,莫非要出事?前些天,上技术措施时,忘了隔离带,莫非要出事?这一阵儿,动力分厂的记录太完美,没有深究,莫非要出事……担心的结果就是:“如果某件坏事可能会发生,它就会发生。”
我们搞安全时间比较长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开玩笑:莫非,莫非,都是“莫非”惹的祸。
真巧,世上还真有墨菲这个人。他的全名叫爱德华·墨菲,是位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在1949年开的一个玩笑,他认定一位同事是个倒霉蛋,就打趣:“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这位同仁去做就一定会弄糟。”真是“乌鸦嘴”。后来,这句话流传很广,扩散到世界各地。
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笑话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被称为墨菲定律,或者叫墨菲法则:其一,如果有两种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其二,凡有可能搞错的地方,一定会有人搞错,而且以最坏的方式发生在最不利的时机。其三,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其四,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通常的一个规律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用数理统计、概率论可以对墨菲定律做出解释。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客观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做法,或者存在着发生某种事故的可能性,不管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小,当重复去做这件事时,或有某人按照错误的做法去做,事故总会在某一时刻发生。再说明白点,只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么小,这个事故迟早会发生。
有个修理工在洗车槽上给汽车换机油,在给第一辆车换好机油后,槽面溅上了一些废油,他就撒点沙子,发动车子下平台。接着,又给第二辆车换机油,加好机油后,槽面溅上的废油增多,他再次撒点沙子,发动车子下平台。等到第三辆车换好机油再这样做的时候,他就没有好运气了,车子一发动就下滑,翻到一边。车辆受损,人也受伤。
轮胎遇油会打滑,何况是机油,最后肯定要出事故。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安全态度,我们一定要对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所认识,我们一定要有效地避免事故。这就是墨菲定律对我们的安全管理的价值体现。
人们为什么会迷信?就是因为感觉到无能为力,无助才会迷信。过年放炮,最早是为了驱除年魔。现在,很多工程开工之前也放炮。炮是不是响,该有多少响,放炮中间不能灭火等等,似乎都成为“预示”该工程的吉凶之兆。一些管理者对工程开工仪式上放炮的关心程度,超过了工程安全本身。有的企业事故频发,老厂长因之入狱。新厂长上任以后不是首先考虑消除隐患,而是请来神仙塑像,每天上班时烧香磕头,祈求神的保佑。一些员工认为“人的命,天注定”,遇到事故,首先想到的竟是命运中本该有此劫难。墨菲定律则科学地说明,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事故发生背后有人为的原因,有工作的差错,有侥幸的心理,凡此种种,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2)
“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句话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消极的人,心理素质差的人,会把墨菲定律作为借口,感到无能为力,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只好等待事故的发生。这不是强者的态度,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正确的心态则是,对待“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的判断,既看到可怕的结果,更看到它的前提“可能出错”。为什么可能出错?是因为在前期人们已经做错。如果不出错,事故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避免的办法就要紧紧抓住“可能出错”不放。变被动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的主动管理,做好每一个细节,消除发生事故的诱因,坚决不出错,这样一来,墨菲所说到的结果就没有了前提。
造成墨菲所说的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很小,但这个很小的可能性却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墨菲定律给我的启示是,不能忽视概率小的危险,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麻痹大意必然会痛悔终生。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做任何一件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力求符合安全标准。多么宏伟的工程也要做好点滴的细节。摩托罗拉、联合信号、通用电器这些世界著名公司,都把着眼点放在了9999%以后。为什么?因为9999%的标准太宽松。要保证质量、不出事故,必须把标准定得比9999%更高。世界航天业曾长期把运载火箭每个零件的可靠度达到9999%作为目标,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万分之一以下,但由于零部件数以万计,累积的风险概率便会增大,火箭发射失败的事故仍然频繁出现。
我们要编织安全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安全管理必须严密,严密到不能漏过任何细微的隐患,哪怕万分之一也不行。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严密防范“万一”,这也是墨菲定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2,向美、德、日学习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拿来主义开始的。当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主导设立特区的目的主要在两个方面: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知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吸纳国外资本源源不断地流进来,中国的企业也在这股潮流当中接触学习到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知识。我们现在所通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过去是从没有过的。
企业的安全管理也在走这条路。我们的安全管理过去更多的是经验成分,科学成分较少。国外在安全管理上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经验、先进的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去,引进来,以形成“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知识,已成为挡不住的潮流,这股潮流也带动了国内企业迅速向国际先进管理水平靠拢。
在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模式方面,有两种较极端的认识:一种认为国外的那一套不顶用;另外一种认为国外的东西就是好,国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为什么会有“国外的那一套不顶用”的说法,是因为,国外有很多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模式,在国外的企业很管用,我们的一些企业见到好,立即照搬,却没有消化吸收,还没来得及等它显灵,看到更好的又换了一套。昨天刚刚搞完安全动作写实,还没来得及规范操作动作,就嫌弃它没有效用,今天又换上人机环境匹配。钱没有少花,安全管理部门也忙得颠三倒四,只能限于狗熊掰苞米的状态,结果,再好的方案也不顶用。
而第二种认识虽然认为国外的“那一套”就是好,却仅仅是把自己原有的管理方法贴上了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标签。虽然用的还是传统管理的招儿,安全工作碰巧搞得好或者碰巧没事故,在会上介绍经验时,总要说我们学习国际上什么什么模式,用了很多英文字母,一大堆的技术术语,搞得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都听不明白,晕头转向,只知道人家的管理就是国际化,就是到位。
这两种做法都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拿来主义。有感于这种情况,有人在大会上发言,坚决反对拿来主义。可是,这位反对者连真正的拿来主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就开始反对了。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3)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发明——
传说,鲁迅有个朋友是个有志气的穷小子,继承了一所大宅子。怎么处理呢?小伙子有志气,不愿被这宅子旧主人的东西玷污了,鲁迅便用方言骂他“孱头”;小伙子勃然大怒,要放把火烧光,鲁迅再骂“混蛋”;小伙子决定全盘接受,大吸存留的鸦片,鲁迅气急,更加大骂“废物”。小伙子没辙,让鲁迅支招。鲁迅上前耳语“拿来主义”,应该如何如何。小伙子开始占有、挑选:鱼翅有营养不扔,吃掉;鸦片也不扔,送到药房治病用;还有一群姨太太,不能有试用期,不能搞留岗察看那一套,总之,不能看到眼馋自己留用,打发她们走就是了。
按照鲁迅的说法,对待外国的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拿过来的是对我们有益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
实际上,鲁迅本意的拿来主义,代表了对待安全管理先进经验的第三种认识,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总结起来,上述三种看法,第一种属于完全照搬,第二种还是传统管理,第三种才是真正的拿来主义。哪种做法好,我们可以作一下收益代价分析,可以根据6项指标给出综合判据:(1)风险大小;(2)综合代价大小;(3)可操作性强弱;(4)管理成本大小;(5)运行成本负担大小;(6)效益大小。
判据指标
具体做法风险综合
成本可操
作性管理
成本运行
负担效益完全照搬较小较大较强大较小较大传统管理较大很大强很大大小拿来主义很小较小很强小小大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面对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视而不见,继续走自己的经验管理那一套,显然不行;完全照搬,对企业来说,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效果不佳;套用一句广告词:“拿来主义是你的最好选择。”
要使国外好的东西为我所用,首先要评价安全状态,对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状况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本企业生产运行的特点,学习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并选择国外相近行业的安全管理先进企业作为标杆,制定适用本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企业根据潜在风险、管理目标和企业资源,认真做好管理评审,策划制定出成熟的适应安全需要的制度方案。贯彻标准的方案出来以后,保证制度的稳定性,操作中要突出严格执行,拒绝自由发挥。在制度方案运行一个周期后,再来检讨制度的细节,做必要的修改订正。
下棋要找高手,和弱者下棋,棋艺只会越来越差。在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肯定是那些经济建设搞得好,事故发生得少的国家。到2005年,中国的GDP排在世界的第4位,前3位是美国、日本、德国。美国、以德国为发动机的欧盟、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安全管理的水平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能眼睛只盯着比我们落后的国家,那样,就会像司机开车一直盯住倒车镜一样,是会翻车的。
3,写你干的,干你写的(美国——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面旗帜,这方面美国企业家的表现远远超过该国的政治家:摩托罗拉的“肯定个人尊严”;惠普有推崇人的“惠普之道”;鼓吹“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英特尔前总裁葛洛夫,经常到大餐厅和员工一起就餐;IBM公司三个核心信条是,“对个人的尊重,人人平等,终身雇用”;花旗银行最早提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
美国企业的安全管理也鲜明地体现出“以人为本”。我的雇主属于能源行业,所以,我对国外石油、煤炭、电力等企业的安全管理经验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美国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制订的“安全誓言”,不仅有总经理和安全副总的签字,还有每一个雇员的签字,制成镜框挂在墙上,印成小卡片让雇员随身携带。意思就是,安全生产不仅是我要求你做的,而是你自己发誓要做到的。各个公司抓安全首先考虑的是人,不少公司招聘时对应聘人员要进行安全资质审查。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4)
如果出现违章甚至发生事故,很多公司也是尽量做到有人情味。根据情节轻重,一般会有三种待遇。(1)情节轻微的,予以口头上的提示。领导会让员工知道哪个环节违规了,并告知“只有安全工作才能受到雇用”,员工口中表示出“今后一定要安全工作”才算结束。(2)问题比较严重了,就用书面形式责罚。责任人要在发给自己的比如过失单等书面文件上签字,承诺改正过失,注意安全,当然个人利益上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3)违章不能再犯,再犯就成了我们所说的习惯性违章。这个时候,责任人就要停工一天,在家里认真考虑能不能做到安全生产,这很像我们的闭门思过。如果,自己觉得确实做不到安全生产,那就离开公司好了。真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公司就会请你走人,把你开除。
美国安全管理方面的“以人为本”,来源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美国的大片。美国大片往往是大制作、大场面、大投入,有英雄,有美人,有电脑制作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特技。看多了,你会发现,无论是反映过去的战争题材、传说中的历史故事,还是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总是能够看到主人公感情的存在。哪怕是超人、蝙蝠侠、蜘蛛人,他们也一样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还会谈恋爱,有着普通人的弱点,总是被坏人利用。你会发现,他们除了比我们多一项技能之外,在内心世界和我们普通人并没有两样。
我们的企业也在提“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那么,我们和美国的安全管理方式在“以人为本”方面区别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
相比而言,我们的“以人为本”,只是一个看待安全的角度;强调的是,尊重员工的基本生存权、健康权、安全权,对员工表现出充分的同情。我们很多人纳闷儿:我们采取了那么多措施,花费了那么多精力,不都是在为员工的安全考虑吗?为什么很多时候得不到员工的积极配合?为什么会感觉到,安全管理越管越难,越管压力越大?有些企业甚至出现很大的抵触情绪,竟然包括某些安全管理人员。
之所以出现事与愿违,是在于我们没有把“以人为本”作为方法论对待,没有使之成为我们企业的管理方式、行为方式,没有使之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员工们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未形成主体意识。
美国企业的高明就在于,在安全管理的过程当中让员工体验一种主导地位,招聘时就先看你有否安全意识,能不能做到安全;投入工作之前,发誓要做到安全,如果违反安全规程,要让你知道错在哪儿,让你去想“我能不能做到安全”,“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安全”。工作尚未展开,安全意识先行;出现违规事故,责任意识迫使自己作主。
我所在的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教育就很具有可操作性,不是在那儿光喊“以人为本”,而是像美国人那样,突出被管理者的安全主导地位,提出了“四自”原则:感受自己谈,责任自己定,文件自己写,方案自己拿。自主负责,“写你干的,干你写的”,如此产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效果自是不同凡响。
“以人为本”,并不是完全放手个人随意执行。每个部门的负责人、每个员工,不是天生就会制订方案的,需要培训。培训领导层、培训骨干、全员培训,让大家都知道安全法规,企业的安全责任,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岗位应该负的责任,明了如果失职会受到什么责任追究。河南油田15个主管部门负责人全部通过安全培训,取得省级安监局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一级管一级,油田主管部门对机关220名管理干部也进行了以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接下来,根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描述责任,安全主管部门从内容、标准、职责等方面对上交的责任书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才能在主管部门指导下,自订方案。有了方案,就可以自主落实。专业安全管理部门还要督察。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5)
“以人为本”是一种管理哲学,是安全管理的指导原则,实现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使“以人为本”真正成为安全管理的利器,就应该做到安全意识以执行者本人的愿望为本,调动起职工自主负责安全的愿望,从而化为自觉行动。改变过去那种安全管理就单纯靠领导压任务,成为一种企业施加给执行者压力的状况,从而消除被动被迫的感觉。通过宣传、培训,举办学习班,发放学习资料,启发职工树立一种自主负责的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是我的责任,如何安全生产需要有我的措施,面对压力我能够承担起安全责任。
如此,才能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
4,量化细化全面化(欧洲——制度至上)
安全管理和制度,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安全管理离不开制度,制度是安全管理的保证。
在制度建设上,放眼世界,个中翘楚应数欧洲。欧洲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要特色是制度至上。从近代历史来看,欧洲相较于世界各地,制度创新成效最为显著。资本主义制度最先是在欧洲出现,社会主义制度最先也是在欧洲建立。制度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法律,欧洲出现的《拿破仑民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可见,欧洲有制度传统。美国的那个三权分立,也只是在欧洲人已有的贡献基础上做的改进,亚洲的日本经济虽然很发达,但制度建设的经典例子是找不到的。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欧洲企业的制度创新也令人佩服。国际社会责任制度SA8000就是由瑞士的一个通用公证行最先提出的,很多欧洲的公司和非政府机构积极参与,美国人也参与进来,才有了应用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欧洲人制定的制度美国人遵守,美国牵头制定的标准,欧洲人总想另搞一套。在通信、环保、食品卫生等等方面,欧洲人都出台自己的制度应用于国际市场。
在制度建设上,德国人更加典型,是欧洲人在这方面的代表。有一则笑话说:
一只德国公鸡在山坡上碰到一只美国公鸡,正要打起来时,发现山坡下面来了一群母鸡。
美国公鸡说:“我们俩现在就冲下去,一人分一只最漂亮的母鸡,如何?”
不料,德国公鸡断然拒绝:“不,我们先制订一个方案,把她们包围起来,一网打尽!后面还要有一个利益分配制度……”
美国人崇尚自由、个人奋斗,有很浓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而德国人理性,崇尚的是遵守制度、标准、方案、规则、条款、规范。德国人在19世纪就开始用法律制度来规范管理安全生产。早在1884年,德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工伤保险法律,建立了以工伤保险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911年,德国议会又颁布了《社会法》,规定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及具体的管理制度,以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
世界管理大师德国人马克斯·韦伯是经济管理学古典行政组织理论的代表。我们从他总结的科层制定义中,看到的是服从严格而统一的工作纪律和监督。按韦伯自己的话说,“纯粹科层制的、文牍式的管理,在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和可信性上,以及在对一切对象的可计算性上,都可以达到技术上完善的程度。”
德国管理的灵魂人物强调的是,排除一切人格化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严格执行制度、履行程序和奉行原则。
要求“微笑服务”是笼统的制度,规定“露出上8颗牙齿”则是精确的标准。德国的公司在安全管理上,让我们看到的是可具体操作实现的标准,是细化了的制度,是量化且全面覆盖的制度。上世纪初承建胶济铁路的一家德国企业,2006年8月给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发函,告知医院里一栋1919年兴建的3层小楼,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存在安全隐患,提醒注意检修。未见回复后,德国方面再次打来电话表明立场,直到获得满意答复为止。
德国西门子公司是中国人很熟悉的,我在一本反映清朝末年京城人生活的老照片上,看到过西门子公司商务人员的合影。西门子有一种“标准化情结”,他们把制度标准化的习惯延续了上百年,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它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有上千人,把标准贯彻到设在110个国家的庞大系统中,贯穿于500多家分公司子公司的各个流程。为确保安全,西门子在产品设计的源头上,如汽轮机、发电机等要通过7步审查。为避免协作厂配套产品出现问题,西门子每年都对协作厂及原材料供货商按标准进行审查。西门子正是用制度的标准化,赢得了“像时钟一样精密的德国战车”的美誉。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6)
在世界化工行业,美国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是极有特点的,还有一家德国公司德固赛也向安全生产的零事故做着不懈的努力,并且也获得了业界称道的安全业绩。我从德固赛那里,没有找到杜邦那样独特的安全理念,看到的是标准。德固赛在环保、安全、健康和质量方面订立了严格标准,不仅自己严格执行,还要求所有向它供货的供应商,甚至是顾客方也要执行。它把自己在全球的所有生产基地交给别人就是第三方,然后委托第三方对照安全环境质量标准审核供应商的安全条件,借助异体的力量保证标准的贯彻实施。
我们向欧洲人的安全管理学习什么?学习制度至上。
西方现代经济学家熊彼特把制度创新作为企业家的最重要职能。依我看,中国企业倒是很遵从熊氏理论,在创新制度、制定制度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到访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愁找不到或多或少的安全制度。有制度当然要比没制度好,但是有制度不等于没事故,有人就感叹:“一大本法律法规管不住事故频发。”举个例子,很多煤矿制作姓名牌放在井口,矿工“下井挂牌、出井翻牌”,井下有多少人,谁还没上来,一目了然。可是新井煤矿“5·18”特大透水事故发生后,中央电视台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矿管理极度混乱,挂牌翻牌制度形同虚设,当时到底有多少矿工下井作业,没有人能说清楚。这样看来,制度落实最重要,不落实制度等于没制度。我们要向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学习执行制度,如果担心自己执行不了,就要借助外力推动。
熟悉企业的人都知道,我们在制度落实上很有中国企业特色,各类总结、安排、领导讲话中,总是免不了出现“一定要”、“加强”、“强化”、“加大力度”、“加重处罚”等等修饰。我原来学的是法律专业,曾经在报纸上支撑过《经济法红绿灯》专栏,对这类修饰词很敏感。
这说明,我们企业制度制定得有问题,模糊性、修饰性、伸缩性强,而具体性、确定性、强制性不够,给执行者自由裁量权太大,执行的时候,可以加强可以减弱,可以强化可以弱化,可以加大力度,也可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制度好似橡皮泥。可怕的是,“加强”和“强化”不是嘴上说说就算了,实践中还真的就这么做。一段时间,单位里乱子出得多,事故不断,领导不是做消除危害这些根本性的工作,而是首先选择加大处罚力度,杀鸡给猴看。这么做也可能会有效果,但这种效果是暂时的,是表面上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也反对“法外开恩”,出现问题不是不要处罚,而一定是要在制度规定之内执行。
刚性操作制度,人在制度面前少发挥一点主观能动性,这才是制度至上,而不是制度执行者至上。
5,预知预警,伤害早知道(日本——本质安全)
我曾在很长一个时期觉得富裕的日本人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没有做出过什么突出贡献。比如古代的种地农耕、文字印刷,近代改天换地的蒸汽机、电力,现代的火车、轮船、飞机,当代的核能、卫星、电脑、网络,都不是日本人的发明。如果不是中国人徐福教他们种地,他们可能还在结绳记事。但是不能因为这些,我们就小看了日本人,因为他们在安全管理上确有很多创见。日本政府向全民发布《交通战争宣言》,半官方的日本安全生产与健康协会坚持每年发起安全运动,全民参与……2005年的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大大下降,成为近50年来最低的一年。
事实上,日本是不安全的。这样说,是因为日本人处在本质上不安全的地理环境中。
日本是“火山之国”、“地震之国”,富士山就是火山。一个国家的火山数量占了世界火山总数的1/10。火山带就是地震带,日本每年发生的地震,包括人感觉不到的有上万次,有感地震每天大约有4次,5级以上地震每年1次,强烈地震大约每3年1次。1923年9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为82级,东京房屋毁坏73%,横滨达96%,死亡人数达15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摧毁了港口和海湾中的8000艘船舶。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7)
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也决定管理风格。美国人挣脱了英国人的怀抱,在新大陆上淘金,个性张扬,所以以人为本;欧洲人法制的传统由来已久,所以制度至上;日本人千百年来和灾害作斗争,本质上生存环境不安全,因此与天斗与地斗,要在本质上求得安全。日本每个街心公园和学校设计时都考虑防灾功能,地下埋有救灾和生活物资,地上留出空地用于搭建帐篷。既然控制不了地震,就在预警上多下功夫。
本质安全,或者说本质安全化、安全本质化,是安全管理的一个术语。什么意思呢?你完全可以望文生义。本质安全,顾名思义,本质上是安全的。比如煤矿适用的电器开关,扳动开关会打火,就有可能引燃井下瓦斯引起爆炸。本质安全就是将这个开关设计得不打火,扳动它不会出现火花。再举个例子,马路上有一个坑,竖一块警示牌,是安全,但不是本质安全,把坑填平才是本质安全。日本在制度上强制要求本质安全,产品设计、制造上存在缺陷必须招回,丰田汽车的高质量缘于召回制度。2004年和2005年,丰田召回150多万辆海拉克斯赛弗车。警方怀疑丰田汽车公司早已知道该款车型存在质量问题,却故意延迟召回时间,便于2006年7月对此展开调查。这表明了日本政府对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强制性态度。
本质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人的本质安全和物的本质安全。人的本质安全是靠安全文化启发引导,让人的行为自动自发自觉自愿地按照安全的标准执行;物的本质安全靠的是科技保障,有严密的防范措施和设施,即使出现误操作也不发生事故。
本质安全要求工作做到前面,提前预计事故隐患,在产品的设计上、在员工的思想意识里做好预防。日本安全管理本质化的重要特点,就是预警预知,预先知道,有效防范。
他们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全面开展5S运动,“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习惯五个英语单词的首个字母。运动的原则是:确立零意外为目标,所有意外均可预防,机构上下齐心参与。提出口号:安全始于整理、整顿,而终于整理、整顿。培养员工保持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有条不紊的习惯,从习惯养成上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日本企业很重视清洁,我至今仍然记得日本的松下、索尼、三洋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所作的广告,要么展示干净得发亮的设备,要么就是让你看员工穿上一尘不染的工装的模样。
在此基础上,推广伤害预知预警活动(简称KYT):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作业过程的危害,实现物的本质安全。伤害预知预警活动是在开展5S运动中,日本住友公司创立的。是针对生产的特点和作业工艺的全过程,以其危险性为对象,以作业班组为基本组织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活动。后经三菱重工公司和长崎赞造船厂发起的“全员参加的安全运动”,经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的推广,形成了技术方法,目的是在生产工艺研究过程中不断强化安全技术因素,力争把事故扼杀在设计阶段。它获得了广泛的运用,遍及各个企业。我国宝钢首先引进了此项安全技术。
被称为“运动”和“活动”的两项措施,获得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部门、半官方组织和社会团体,如职安局、日本安全生产与健康协会、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日本劳动安全协会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去日本做“打工仔”,回来后给我们讲了很多对日本企业安全管理的切身感受。
他说,日本的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很有些“形式主义”,很注重形式。在工作场所,有安全口号、宣传画和书写有安全制度的大牌子,这些我们国内都有。还有我们一般企业没有的,比如说,要填写危险预知预警活动表、安全流程表、无伤害记录表等,这些表格具体到每个流程、每个工序的每项工作;还要填写工作的内容,并要说明这项工作的危害或者潜在危害是什么,应对措施、根本对策是什么,落实人、检查人、负责人分别是谁,实施、检查的结果是什么样?表不能瞎填,做到了才能填。表填好了,原来的形式主义就完全为内容服务了。
第三部分 第五章 让先进的“洋”管理本土化(8)
日本的安全巡回检查,不像我们只需要动动腿、动动眼,他们还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这种方式叫“指手呼唤”运动。每天上班一走进工作间就开始安全巡回检查。你会听见呼唤声此起彼伏,比如,对压力表上的刻度显示,不仅要看,还要左手撑腰,右手往前指,并且要大声喊出来:“气压23兆帕。”不仅自己喊,还要有人回应,有人确认。有人问:“气压23兆帕,OK?”就要有另一人确认,然后根据情况作答:“气压23兆帕,OK!”班班如此地例行公事。这可不能说是形式主义,因为这种做法刺激大脑细胞活动,集中注意力,减少错觉几率,比我们的“哑巴式”检查更接近本质安全。
日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在我们看来确实像演戏。丰田公司在进行每一项生产之前,都要将具体的工作、生产程序“排练”一遍。所有员工都是演员,并且要按照固定的脚本进行:可能发生异常——进行异常处理——找出危险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将对策要领化——根据要领对员工进行培训——继续追踪以便及时发现新问题。
宝钢、攀钢等企业学习日本安全管理经验,特别是开展危害预知预警活动后,效果明显,事故大幅度下降,有些开展活动非常到位的二级单位,连续四五年没有发生一起伤亡事故。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把人的本质安全和物的本质安全结合起来,发动岗位人员对作业现场的危险因素加以预测和控制。控制了生产作业的全过程,危险危害早知道,就为避免事故打下了基础。
第三部分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1)
1,谁说风险看不见?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战场上,你知道对方阵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打枪,这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朝你放冷枪,让你去感受到这种环境的危险。
你看到对方朝你开枪,是决定了的事实,不是危险,是正在发生的灾难。危险是什么?是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风险和危险不一样,风险是个更大范围的概念,它是危险事件出现的概率,表示出现危险的可能性大致会有多大;风险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危险出现的后果严重程度和损失的大小比例。危险是一个事实,是定性的东西。风险是可以变化的,能够用数字来表示。
正像BP公司黄金定律说的那样:“我们处在各种危险之中。”但是,老板不能说:做企业太危险,我不干了;员工不能说:上班太危险,以后我呆在家里不出门了。就像一个故事里说的一样,有个小孩连跌了两跤,索性躺在地上:“早知道我还要跌跤,干脆就不起来了。”这样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够表现出一种客观面对、积极进取的态度。现在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已经进步到这样一个程度,它能够把潜在的危险、存在的风险,作为企业运行的一个内容进行管理。我们能够管理它、控制它。管理风险,控制危险,预防事故,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
人们在和风险作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改变危险的发生概率,即使危险出现了,也能够通过措施减少损失。
武林高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是说武林高手都能避开危险,也不是说危险在武林高人面前都不存在。武功再高,还可能有仇家,有对手,有需要行侠仗义之事。不过,凭借自己的灵敏,能够预知风险,减少危险发生的概率。电视上演过,某武侠把耳朵伏在地上:“来了。”凭地面的振动,感知远方有一支人马飞驰而来。哪怕要有一番苦斗,但由于有良好的身手,且早做好了准备,也会顺利过关。
成熟的企业也练就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瞻前顾后”的高超本领。工程还没有开始,就开始评估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定量分析,有定性评价,能够预先知道一项工作具体的操作会对人员的健康、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什么影响。这种评估还用上了现代手段,有些软件画面精美,甚至像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画面上的云状图。在高科技面前,风险变成了看得见的美丽图案。近年来,每年都会出现学生食物中毒的报道。2003年3月19日,辽宁省海城市发生2500多名学生中毒事故,2006年6月22日,韩国发生1500名学生中毒事故。如何保证饮食安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2006年秋季,上海市大中小学开学后,2000多家学校食堂、食堂配送中心、学生盒饭生产单位启用“黑匣子”,全程监控学生午餐,对低于65℃安全温度的食品做出处理。让风险看得见,可以根据评估分析,制订预案和应急措施,防止风险造成的后果扩大化,减少伤亡,降低损失。
企业界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和做法,已经成为安全管理的常规。专家们给它取了不同的名称,不管是叫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还是叫隐患辨识,说的都是一回事。
发现风险、减少风险、控制风险,表面上看是技术措施,实际上是管理行为,我们叫它风险管理。安全的风险管理有个基本的流程,首先是辨识危险源,重点查找设备和工艺的不安全因素、危害物质、不安全环境、安全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确定哪些环节存在危险,危险有多大,概率有多高;发现高风险的危险源;发布预警信号;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数量,编制预案,配置资源,进行实战演练。
“小洞不补,成了大洞就吃苦”。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防止危险源变成高风险的危险源。要“补洞”,控制风险和进行风险转移,准备好快速、有序、有效的救援,杜绝或减少事故发生。
第三部分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2)
要战胜对手,就要首先了解对手;要化险为夷,就要首先了解危险,知道危险的特性和造成危害的规律。
危险源、暴露和后果是风险的“三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危险源”,危险的根源,一般是由于能量或毒物释放失去控制引起的。分析风险,要确定危险源的种类,是毒物释放,还是火灾爆炸;要确定危险来自系统中的哪一部分,是容器管道,还是电力线路,是机器设备,还是厂房地况。第二个要素是“暴露”,指人员、设备、建筑物在危险区域暴露的程度。第三个要素是“后果”,是说危险一旦发生,对暴露目标的有害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三要素”前后相连,被称为风险链。分析风险时,对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具体分析和评价。
我们拿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作例子来分析危险源。三峡工程危险源主要有6个方面,第一,地理因素。三峡坝区是暴雨、大风、雷击等灾害天气的多发区,受四周高山影响,坝区降水量呈现明显不均匀的特征。第二,承包承建施工因素。包括承建商的能力、技术、管理、职业道德等。第三,协调因素。二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施工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第四,监理因素。三峡工程实行监理制,监理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工程风险。第五,设计因素。第六,材料及设备因素。施工过程造成施工场地内或邻近地区的人员、设备、建筑等“暴露”在危险区域内,可能会造成大坝、施工机械的损失和施工者、第三者的伤亡等严重“后果”。分析结论: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需要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和事故风险控制体系。
辨识危害,评价风险,目的是控制风险。风险有大小,按照后果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不严重、严重、很严重三种。不严重,是指对人员伤害、对环境污染均很小,经济损失也小;严重,是指对人员可能伤害,甚至死亡,对环境可能污染,有明显的经济损失;很严重,是指有很大可能性导致一些人员伤害或死亡,出现明显的环境污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谁都想风险小,可是,减少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减少风险发生概率,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都需要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零风险一直是我们的理想目标。“风险不必减至零,但一定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是阿尔伯达的结论。企业要根据影响风险的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方案,把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
2,反复确认保安全
我有一次到上海宝钢宾馆参加一家跨国公司组织的会议。会议安排得井井有条,我没有发现任何纰漏。在和会务人员的交谈中发现,他们对会议的管理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和一个很好的方法。标准是,哪怕再小的问题,也是他们的责任,即使话筒中途传不出声音、空调不制冷等小问题也是事故。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他们在会场布置、程序安排、演讲嘉宾接待、与会人员会间休息茶点等等方面,有检查,有确认,在每次开会前,还要有专人再次确认,确保万无一失。我不仅对他们的工作态度肃然起敬,更对他们反复确认的工作方式很感兴趣。
我坚信,反复确认是很好的安全管理方法。在中国铝业公司河南分公司,我发现,他们将这种方法制度化,把整个公司的安全管理归结为一点——“安全确认制”。我们油田的野外施工单位叫油矿,铝业公司施工单位是铝矿,都是采掘业。在我国,煤矿最容易出事故,铝矿、油矿等等,只要带一个“矿”字,施工的安全风险都小不了。在我印象中,这家公司被评为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靠的正是这“安全确认制”。
安全确认制是在行为实施前对现场设备、设施、环境等情况进行检查认定,确认符合安全指标保持安全状态后方可进行作业的制度。安全确认制的前提是事前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明确控制危险的措施,找到需要安全确认的项目、内容,要求操作者、管理者在作业前排除危险因素。安全确认制包含了确切、确信、确实的意思,要求执行者在作业之前和作业中,针对本岗位的安全要点和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因素,做到确切认定、确信可靠,再去确实准确地执行。
第三部分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3)
韩国政府对韩国在伊拉克的公民实行的制度,就是“每日安全确认制”。
美英对伊拉克战争以后,伊拉克国内动荡不安,兵荒马乱,人们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还经常出现当地武装分子针对外国人的绑架事件。韩国政府首先做的是危害辨识,认为韩国在伊拉克的公民人身安全缺乏保障。风险评价的结果认为,韩国不属于参战方,虽不是伊拉克人的主要绑架对象,但出于安全考虑,韩国的外交通商部仍要求韩国公民撤离伊拉克,同时对于不愿意撤离或者还有业务需要办理的韩国人,要求其提交事由书和安全相关誓约书。韩国大使馆每天要对这些人的安全状况进行“每日安全确认”,采取措施,备好粮食和寝具,以防一旦发生危险情况,可以及时把所有在伊拉克的韩国人撤到大使馆避难。
看来,安全确认制确实有效果,要不然韩国政府机构不会采用安全确认的方式。现在企业采取安全确认制的越来越多。在宝钢宾馆,我遇到了一位来自本溪钢铁公司的年轻人。他说,他们采取安全确认制已经好几年了。确认制规定得很详细,执行确认程序,确实能够起到相互监督的效果,他们车间已经几年没出事故了。过后不久,我在一份材料上看到,广州黄埔造船厂实施安全确认制的效果很有说服力。推行安全确认制以后,没有发生工伤死亡事故、重大设备事故,就是轻伤的发生率与以前相比也大大下降。
安全确认制看上去很复杂,实际很简单。其中,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是基础,然后再制定制度,根据内容采取不同的确认方式。
安全确认制在实践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由谁来最后确认?这就要根据生产项目涉及风险的大小、涉及岗位人员的多少,来划分安全确认的等级,按照权限来规定“最后确认人”。未出事故的正常生产是最低等级,由岗位人员和检查人员在巡回检查表上签字确认;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设备事故、职业中毒的作业方式,上升一个确认等级,作业票或安全确认表需要经过基层车间的负责人检查签字确认;有潜在危险,可能造成人员重伤甚至死亡的作业,再上升一个确认等级,需要企业的中层领导检查后在动火施工、带电作业等文件上签字确认;在危险场所施工作业,需要更大的安全管理权限,必须经过安全管理部门甚至是企业领导人检查后,在文件上签字批准才获最终确认。每上升一个等级,对前面所有的检查、确认都不能省略,前面的确认也要对后面的确认负责。
日常工作要有操作确认、联系呼应确认、行走确认、开停车确认。作业前要想一想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看是否符合安全作业条件,严格按程序、动作标准操作,每做完一个操作动作都要检查。多人作业时,应听从一个人的指挥,被指挥者重复回应无误后才能作业。在生产现场行走时,按照“查看、判断、通过”程序,对现场是否具备安全通行条件予以确认。在设备的检修作业后,设备运行前、运行后,供电前、停电后,送风前、停风后,要对设备安全状况进行确认。
无论怎么看,安全确认都很像安全检查,只不过是检查之后再检查,确认之后再确认。这些追加的检查,显得很烦琐,如果企业不讲通道理,在员工当中没有形成共识、达成一致的意愿,执行起来就会很困难。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告诉员工,为什么在机器的关键部位要上两个螺帽,是因为一个螺帽安全系数不够,可能会滑脱,后面紧跟一个螺帽,就可以保证它不会滑脱,增加了安全系数。这就是安全确认制反复检查反复确认的根本道理。
像两个螺帽紧固一个部位一样,安全确认制作为一项制度,要真正落实,不流于形式,后面还需要跟着一项制度,就是对实施安全确认制的各个环节落实责任,实施奖罚。任何一个环节实施人,对安全检查疏忽了却仍很肯定地确认,就要负责任。哪一个环节出错,哪一个环节负责,最终环节发现错误,前面所有的环节都要负责。用责任促使各个环节切实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安全确认,用责任落实来保证安全生产。
第三部分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4)
安全确认制只是一种形式,根本点还是安全责任。
3,必要的安全指导老师
人在成长中需要有两个重要角色,一个是家长,一个是老师。孩子从出生就得到爸爸妈妈的照顾。在法律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监护的含义是监督和护理。监督是指不让孩子犯错误,不让他们受到恶习的影响;护理是指孩子的衣食住行都要由父母来操心来料理,甚至是父母包办,肚子饿了大人要做饭,衣服脏了家长帮助洗。学校的老师是个教育者的角色,传授知识,解疑释惑,指导孩子健康成长。
这种对孩子成长的监护方式在企业里有个俗称——“妈妈制度”,正式名称叫安全监护制:对两人以上的作业,指定一个人干妈妈的活,做专职监护人,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防止发生意外。我在一些电力同行那里看到,所有运行操作都有专职监护人员,没有危害辨识不开工,没有安全交底不开工,没有安全监护不开工;执行挂牌制、工作票制、确认制、监护制,相互监督,及时提醒。这样做能够有效地预防违章,消除事故隐患。
文明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家庭,不会让孩子一直躲在父母的翅膀下长大,妈妈不能包办一切。事实证明,抱大的孩子缺乏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的怀抱,就会堕入迷惘无措的深渊。同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仅仅靠别人的提醒,比较容易淡漠自身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一旦没人提醒,就可能出现责任事故。
社会离不开老师,安全管理也应该有老师,有人传授安全管理的经验、技能、心得,就像“妈妈制度”一样,但企业还需要有一套“老师制度”。我参加工作时,工厂实行师傅带徒弟制度,师傅不仅负责传授徒弟技术,还要负责他的安全,这是经验的传承。现在市场环境下,师傅带徒弟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过时。人们频繁地转换工作,一生大概要从事5到7个不同的职业。新的职业层出不穷,很多旧的职业逐渐消亡,这种状况很难让一个人在每个职业阶段花费1年的时间做学徒,需要有一个更快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经验传递办法。
上海光明乳业有集体出国拜师的制度。该公司每年都要派出骨干力量前往法国达能公司实地取经。他们不仅学到了真经,还把老师的老师请到了国内。光明和达能两家设备先进程度相近,光明甚至在设备上还处于领先,可为什么管理上不如对方?中国的取经人发现,达能老师背后还有“高人”,这个“高人”就是不一般的作业指导书。按照达能的指导书操作,哪怕是上岗几天的新工人也可以很快胜任。但在我国,有经验的熟练工人胜任岗位要求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新工人可能要适应几个月。同样是用CIP系统清洗生产设备,达能的指导书就会细致到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分别干什么,哪个阀门要打开,哪个阀门要关闭。对于这样详尽的指导书,就是新上岗的操作工也会一目了然。
什么是作业指导书?我叫它书面化的老师。它又叫工作指引、安全指导令,是岗位操作、施工作业的指导文件,指导的是一个完整生产过程的安全,比如砌砖、插件、切割、调试等等过程。它很像传统意义上的操作规程,但是比操作规程更细,更有针对性。因为,任何一份作业指导书都传递出这样的特性:在哪里使用,什么人使用,作业的目的是什么,这项作业的名称及内容是什么,怎样按步骤安全作业?
我所在的单位这几年一直在做作业指导书,给在岗职工请一个长期的不会说话的老师,在这个老师的指引下搞好安全工作。怎样编制作业指导书?我们不妨借鉴一下麦当劳的经验。我曾经问一些企业员工:知道麦当劳是靠什么发家的吗?一般人都说,麦当劳靠的就是汉堡包。我说,“NO,NO,NO!麦当劳靠的是作业指导书。”他们把每一道菜的操作流程和改进记录都非常详细地记录下来,制作成详尽的指导书,孵化经验,复制模式。麦当劳有了作业指导书,就可以使操作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把经营模式和食品复制到全世界。我们编制作业指导书,也要告诉员工“干什么”、“为什么干”、“如何干”、“怎么安全地干”。员工看了作业指导书,“谁都愿做”,“谁都能做”。
第三部分 第六章 安全监管,为企业运营全程特护(5)
作业指导书指导的是过程,实施的是岗位。所以,编制作业指导书,要围绕岗位进行。首先要做的是岗位描述,明确这是一个什么岗位,它处在整个工序的什么位置,它的职责范围是什么,面临的危害是什么?所进行的某项工作涉及的相关权限又是什么?做好这项工作所需的技术参数、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又是什么?除了岗位作业指导书,还有施工项目作业指导书,后者用于多个岗位协同作业,重点是工序的安全规范;每个工序需要多个相应岗位共同完成,是更大范围的岗位作业指导。这些内容牵涉很多方面,应该有安全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动力设备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参与。没有多家的配合,仅仅靠安全部门一家唱“独角戏”,显然是不行的。
做老师要讲究教学艺术,企业里的“老师制度”也不是什么都教,什么都管。管得过宽,不如不管。不能什么都来个安全作业指导书,让作业指导书满天飞,过多就会流于形式。编作业指导书时要动脑子,问几个为什么:哪些工作存在安全风险,哪些岗位需要作业指导?而哪些操作安全又是培训所不能代替的?编制作业指导书有一个“最好、最实际”的原则,讲求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能取得安全效果。作业指导书要真正管用,还应该像麦当劳那样,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