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

祁有红 祁有金(现代)
<不可不知的血泪法则:第一管理>
写在前面 《第一管理》新书首发式隆重举行
3月21日下午14时,数十家媒体记者和各方相关专家、领导、嘉宾齐聚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书香厅,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推出的新书《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无上法则》(以下简称《第一管理》)首发式正在热烈的气氛中举行。
《第一管理》一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社长吴雨初,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龙杰等有关领导出席了首发式。同时,应邀出席首发式的还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法司司长黄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监局科技规划司副司长张文杰、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春峰(因事未能出席)等。
如何用十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用几十年走过的路程,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态势?成为摆在中国政府、社会、企业和理论界面前的重要课题。新近出版的《第一管理》一书,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有效答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法司司长黄毅认为:“本书的出版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监局科技规划司副司长张文杰也表示“……”
《第一管理》是我集团社科中心继《向解放军学习》后推出的又一原创本土化经管力作,一经出版就得到了各行各业的普遍关注。
很多企业对此书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随着对伤亡事故赔付标准的提高,监管部门对事故处罚力度的加大,企业的安全风险和发生事故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的硬性指标。全国325万家企业管理者在安全问题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本书的出版,正起到了为他们指点迷津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书的出版也引起了出版界的高度关注。现有的图书市场中,安全工程管理方面的图书可谓不少,但存在着严重的重工程轻管理的倾向,把安全管理和企业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图书更是少之甚少。但是,这种状况将随着《第一管理》的出版而改变。全书共12章,约28万字;它站在理论前沿,立足于企业一线,解决了困扰安全管理实践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一管理》从读者角度阐述,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为增强员工安全意识、切实解决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首选读物。它变灌输为启发,不以居高临下教育者的姿态,而代之以平易近人朋友似的沟通,穿插各类安全管理小故事,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轻松幽默语言,巧妙地将安全管理理论与企业经营行为结合在一起,讲责任,讲岗位意识,讲竞争力,讲执行力,讲绩效考评,讲人力资源,讲质量检查……并给出操作办法和规程。强调安全责任,教会员工执行,让员工明白:谁安全,谁生存;谁安全,谁发展;谁安全,谁幸福!追求“不是我要你安全,而是你自己想安全”的效果;追求“解决好安全问题,企业必能增产增效”的效果。
本书的作者是优势互补的兄弟组合。哥哥祁有红长年担任专业报纸企业管理和经济法专栏主笔,对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和处理进行了长期的专业研究。遭遇车祸的经历和事故留下的伤痛,更让他透彻思考安全问题;弟弟祁有金来自中国安全管理最优秀的企业,10年基层安全管理的锤炼和与众多跨国公司合作的眼界,让他洞悉安全管理真谛,并卓有建树。
“安全专家所不能道,企业和员工最需要”的《第一管理》出版以后,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还专门让工作人员打电话向作者表示慰问,对此书的出版表示关心。本书因其重构安全管理理论体系和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切实效用,而受到市场的热捧。
写在前面 序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黄毅
新春依始,北京出版社隆重推出专门阐述安全生产的一本力作——《第一管理》,它对推进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对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感谢作者及所有编辑人员的劳动,借这个机会对所有关心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新闻出版界的朋友表示忠心的感谢。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安全发展的理念和指导原则,这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把安全生产作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纳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格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当中,第一次将安全生产纳入专篇,并把EMGDP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两个指标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体系中去。
刚刚闭幕的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国务院第116次常务会议针对制约安全生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了十二项基本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也正在贯彻实施中。所有这些都彰显出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
在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全国上下共同的努力,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呈现出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从2003年起,全国事故总量、死亡人数逐年下降,2006年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减少14000多人,比2005年下降了。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生产力水平不平衡,加之技术薄弱的因素,我们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事故总量高居不下,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仍然较多。2006年有112822人死亡,就是说,每天仍有近300人死于事故,同时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三四天就有一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煤矿等一些重点行业事故频发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所以,安全生产仍是任重而道远,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仍需长期努力。因此,我们提醒各级政府、各级安全生产的监管部门,各单位、企业要警钟长鸣、警示高悬、长抓不懈。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要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这是本届政府在任期内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安全生产三步走发展战略要实现的第一步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所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提出,今年是安全生产的落实年,攻坚年。所谓落实年,就是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所谓攻坚年,就是采取更大力度、更有效措施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的两个攻坚战以及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求取得更大的实效。要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来强化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我想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管理》的出版问世,对于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普及安全生产的知识,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必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希望每一个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同志,应从本书中受到启迪、教育。我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安全生产的专著问世。
祝愿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为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和更大的贡献。
2007年3月21日
写在前面 前言 新安全观,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泪法则(…
伤残患者汇集病房,呻吟哀嚎不绝于耳。
——我遭遇车祸后住进医院,所见所闻刻骨铭心。
全国一年的事故损失,相当于1000多万个职工一年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相当于近亿农民一年颗粒无收。
——我国第一部安全经济学的作者罗云痛心地说。
上百部法律为何管不住“事故频发”?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劳动保护》杂志的文章感慨万千。
这一切源于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安全。从宇宙洪荒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被赋予了无比沉重的意义;生命的足迹未来无论拓展到哪里,人类都无法摆脱,必须面对;人类要生存生活,劳动创造,拥有财富,它是这一切的保障;它更代表着道义和责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它的存在。
第一位的问题
现实让人无法轻松。
安全的对立面是事故。事故在这个世界上面目狰狞,大行其道,泛滥猖獗。厂矿企业、建筑工地、交通运输、机场码头、商场学校、家庭住宅等等所有生产、生活场所,总能见到事故的魔影;矿难、空难、海难等等灾难性的事件总是打碎世界的祥和宁静;工业伤亡、交通肇事、环境污染、食品卫生、药品安全等长期困扰社会,总让世人一筹莫展。事故的背后是哭声,是血泪,是家庭的破碎,是企业的泥潭,是社会无法承受之重。
形容往往是空洞的,但数字会说话。人类学家统计,二战结束后60年来,地球上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我们要问,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事故的日子能有多少天?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最新报告显示,事故的发生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全世界每年因公死亡人数达到200多万人,是每年全球战争死亡人数的3倍。平均每7秒钟死1人,每分钟死8人,每小时死500多人,每天死6000多人,相当于每天发生一次像美国“9·11”恐怖事件那样的大灾难。这还不包括工伤以外的各类事故人数。人们害怕疾病,害怕战争,但事故同样让我们心惊胆战,让我们失去健康,失去生命,失去财富,失去物质基础。事故是除战争、瘟疫以外的人类大敌。
事故的损失是惨重的。事故经济损失占企业成本的比例,各工业国最低的为3%,最高的达到8%以上,甚至超过很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英国安全卫生执行委员会(HSE)的研究报告显示,工厂伤害、职业病和非伤害性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英国企业获利的5%~10%。全美安全理事会(NSC)的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每1美元的投资,平均可减少美元的事故成本。我国企业界一年发生70多万起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500亿元。
安全事故如同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可能落下。不幸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它,但却无法预测它会不会落到自己的头上。中国安全监管官员会见外宾时说:“安全问题没有国界,它是全人类关注的焦点。”
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和企业经营管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更排在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总书记在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三个不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国务院总理*于2006年1月23日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对人民负责。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安全第一”,安全管理永远是企业的第一管理。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预测:随着中国政府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强硬,未来3至5年,事故处罚将成为致使企业亏损,经营难以为继,从而倒闭的重要原因。承担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责任的企业,将会在政府的监管行动中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政府的严厉监管、事故的成本压力和保障员工生命健康的责任,将迫使每个企业都写好安全生产这张答卷。
写在前面 前言 新安全观,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泪法则(…
安全,我们曾经误解你
怎么才能安全?我们疑惑,我们寻找,我们想知道答案。
在从猿到人的劳动中,事故陪伴着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时,人类栖息山林,以狩猎为生,身陷虎口之类事故不断,生产劳动总是与伤亡相伴,人们在安全生产面前是那么的弱小、无力。人类对安全产生了第一次误解: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分明都是人类对之无能为力的动物的化身。人类企望用崇拜、敬奉的方式感化凶残的野兽,对人类大发善心或者保佑平安,以此求得安全。
据说,留守后方的妇女有意无意中将温顺的小动物驯化放养,把谷子撒到地里长出庄稼,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出现显著降低了生产劳动的伤亡率,无论是逐草而居,田间劳作,还是手工业生产,劳动过程和劳动对象对人身都够不成威胁,安全问题渐渐淡出了人们的工作生活。这次人类安全生产史上的飞跃,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一经验,也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再次唤醒事故恶魔的时候,产生了幼稚的幻想,以为技术进步就一定可以根绝事故。
工业浪潮的涛声打破了田园诗般的宁静,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的广泛应用,正当人类陶醉于改造世界的壮举中时,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发明创造的机器反过来成为吞噬自己的魔兽;人类用血汗换取了利润,但前所未有的大产出的背后却是滴滴血泪、森森白骨;矿业开采、石油化工、加工制造、建筑安装、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几乎所有工业社会的产业门类都出现了严重的安全问题。人类掌握改造自然的力量越大,事故比以往具有的破坏力也越强。以战去战,以暴易暴,人类挥舞着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主动出击……
应该看到,把企业安全作为工程,特别是系统工程,与人类第一次的安全误解相比是巨大进步。可是,为什么最近100多年来,安全手段和事故总是此伏彼起,给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感觉?科学进步提高了物的安全状态物的安全状态:为了论述简洁,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将用品、设备等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生产对象和厂房、场地等生产环境统称为物。物的安全状态是与人的安全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是安全管理的物质基础。,确实会减少事故,就像管制刀具、枪支、毒品等工具能够减少犯罪一样,但如果一个人具备了犯罪动机,即使没有刀枪也照样可以杀人越货。技术崇拜正像远古图腾一样,是人类对安全的再次误解。预防犯罪从根本上讲应该靠法治、靠教育,而把安全工程带来的物的安全状态,转化为企业的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又叫本质化安全、安全本质化、本质安全型等,意思是本质上是安全的。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出现人为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安全状态。广义的本质安全还包括人的安全行为,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机”系统的安全。,则需要靠科学管理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
安全管理,管理的位置占几分?我们常说安全管理,但是整个社会注重的只是安全的工程性质,而非管理性质。在职称序列里,有安全工程师,没有安全管理师。在大学里,企业管理专业没有安全管理课程,少得可怜的安全知识被放在了人力资源或作业管理课程的某个角落;想较为全面地学习安全管理知识,要到安全工程专业去学。与此相反的是,海外的安全管理却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美国研究生教育开始培养管理方向的安全硕士,我国台湾地区将安全管理师设为企业的常设岗位。安全牵涉到的不仅是安全工程,还要考虑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等。我们的一些知识界人士对安全生产认识尚且存在偏差,那么,更不能想象我们325万家企业(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都能对安全生产具有正确的把握。
新安全运动与新安全观
写在前面 前言 新安全观,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泪法则(…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在事故高发期发起了各自的(第一次)安全运动。美国公路安全运动,导致新的联邦机构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诞生和联邦安全性能标准的颁布。日本自发布《第一次交通战争宣言》后,又在工业生产领域开展“5S”即“五常法运动”,发起“零事故运动”,增强了国民的安全意识。美国、日本的全*动经验,引来事故多发国家的仿效。欧盟的道路安全运动,英国的工作场所“注意脚下”安全运动,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国在进入事故高发期后,政府、媒体、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安全,各方力量共同交汇成一场安全运动。这场有别于唤醒安全意识、突出安全技术的安全运动,被企业界称作是“新安全运动”。“新安全运动”旨在倡导新的安全观:安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第一位的大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是企业的第一部门;安全是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运营流程等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的否决标准;所有事故都可以通过管理预防;事故预防可以产生效益,安全是最大的财富,人的伤害是最大的损失;管理人员对于事故预防有直接责任,所有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负责。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过去半个世纪里,谈得最多的是“责任”。本书的两位作者,作为报纸经营管理专栏专职撰稿人和世界500强企业Sinopec开展国际合作的安全管理干部,同样深切地感受到,落实责任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不二法门。开展新安全运动,就是要从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
一、企业安全,谁该负责?
按照新的安全观,政府、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利害共同体,安全生产维系着三者的利害关系。政府对大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的和谐发展负责;SA8000标准SA8000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SocialAcoutability8000的英文简称。由设在纽约的社会责任国际(SAI),联合欧美11个国家的工会、*、儿童权益维护等非政府组织和认证行、会计师事务所等跨国商业机构,于1997年10月起草发布。该标准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的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等提出了具体标准。代表未来,企业在现代意义上也是公民,要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绿色利润;员工要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要及时报告及纠正不安全的状态及行为,不被伤害也不伤害他人。三方各负其责,安全生产,才能做到“企业有钱可赚,工人有活可干,政府有税可收”,实现和谐社会的安全发展目标。
二、企业安全,谁在负责?
国家、企业和岗位都有责任,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责任上移的现象。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崭新执政理念,国家出台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和分解办法》,安全环保指标成为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硬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正在表明某些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
从企业内部来看,多数企业勇于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在安全面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甚至“下班听不得电话响,半夜害怕敲门声”。其实,最应该懂得珍惜生命的应该是员工自己,可是,一些员工却竟然认为安全责任有领导扛着,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安全责任,违章操作,违规作业,致使隐患不断,事故频发。
责任上移的原因,就是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三、企业安全,怎么负责?
安全管理责任缺位,是现阶段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让每个人真正地负起责任?新安全运动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将过去单纯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状态,化为走进员工的心灵深处,调动起全国亿员工(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勇于负责的愿望。
写在前面 前言 新安全观,你不能不知道的血泪法则(…
延续了半个世纪的第一次安全运动,促进了系统工程在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完善了风险控制技术,解决的是物的问题,诞生了无数的安全工程师。新安全运动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手段对安全责任意识持续强化,解决的是人为因素,探讨负起安全责任的思想和方法,使系统工程所分析的安全工作,事事有人负责,环环有人负责,必将把安全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请记住:会刹车才可以驰骋千里,讲安全方能够幸福一生。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1你真把“安全”当“第一”了吗?
事故频出,重大特大多发,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安全第一”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高频词。对于我们企业中人来说,“安全第一”更是随处可见的常用语——在报纸上、电视上、企业领导的讲话中,单位工作的总结里,在公司大门的门楣上,在车间厂房的墙上。
对很多人而言,“安全第一”太熟悉了,就像有个相声说的:“咱哥俩太熟悉了,太亲切了,太想念了。那什么,您贵姓?想念得我都记不得您叫什么名字了。”天天念叨得不知道对方叫什么,还真有可能,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条件反复刺激形成抑制,就像“安全第一”,许多人耳熟能详,却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置若罔闻。
“安全第一”现在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国际公认的公理——“安全第一”公理。
“安全第一”源起何处?谁率先提出的“安全第一”公理呢?
最早提出“安全第一”公理的是美国人。1906年,美国US钢铁公司生产事故迭发,亏损严重,濒临破产。公司董事长BH凯理在多方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生产经营方针“产量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产生质疑。经过全面计算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还有事故影响产品质量带来的经济损失,凯理得出了结论:是事故拖垮了企业。凯理力排众议,不顾股东的反对,把公司的生产经营方针来了个“本末倒置”,变成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老凯理首先在下属单位伊利诺伊制钢厂做试点,本来打算是不惜投入抓安全的,不曾想事故少了后,质量高了,产量上去了,成本反而下来了。然后,全面推广。“安全第一”公理立见奇效,US钢铁公司由此走出了困境。
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办法抓经营,安全还能创效益,这对企业界就有了极强的冲击力。这一方针诞生后,迅速得到全球企业界的认可。1912年,美国芝加哥创立了“全美安全协会”。英国和美国不愧是同文同宗,学得最快。1917年,英国成立了“安全第一协会”。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1927年,日本以“安全第一”为主题开展了安全周活动,至今已坚持了80年。德国、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国在二战前后,我国是在建国之初,都开始提倡“安全第一”。那些年,世界各国因主义不同分成几大阵营,一种思想很难为各方认可,但各个国家都一致接受了“安全第一”公理。
对照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一现象也就不奇怪了。马斯洛1943年写了《激励和人》一书。按照他的研究结果,个人的需要有5个层次:第一层,生理需要,要吃,要喝,要睡觉;第二层,安全需要,人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否则就会产生威胁感和恐惧感。这两个层次是基本需求,人们只有活下去,并且平安地活下去,才能够顾及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够有第三层社交需要,社会交往,寻求友谊;才能够有第四层尊重需要,考虑名誉、地位这些身外之物;才能够有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发挥潜能,追求成功。对一般人,即社会大众来说,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最基本的需要,安全地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少数人可以不管肚皮不要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实现后面的高级需要而牺牲基本需要。
任何社会普通人都是大多数,任何国家的政府都不会长期忽视普通人的基本需求,所以,“安全第一”能够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政治利益,成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公理。
新中国于194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煤矿会议的决议中就提出:“在职工中开展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尽可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生产。”到了80年代,政府全面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正式把“安全第一”纳入工业交通等经济生活的指导方针。到现在又过去了20多年,“安全第一”公理在很多地方很多企业竟然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绝不是个别现象。有家企业2005年安全生产月文艺晚会上的小品《好消息》,能够说明一些现实问题。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某县县委领导:“好消息。经过全县上下一致配合,艰苦争取,我们终于被上级有关部门正式评为‘国家级贫困县’,从今年起财政拨款有保障了!”
某公司领导:“好消息。由于企业领导班子四处奔走,八方游说,上面终于将难得的破产指标给了我们,本企业可以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了!”
某造纸厂负责人:“好消息。县环保部门收了我们的×万元罚款后,同意我们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产时间后延一年。在这一年内,我们可以继续往河里排污,不必再担惊受怕了……”
某单位负责人:“好消息。经过我们不断争取,有关部门终于同意我们的安全生产指标维持去年的数字不变:全年仍然可以死××人!只要我们把死亡人数控制在××之内,年终发奖金就没问题了……”
当看到这个小品的时候,我也明白,这是反面诠释“安全第一”公理的极端例子。确定指标是为了有效控制,科学管理,但不能指标富余就放松责任。否则,就是对“第一公理”的背叛。当然,有指标比没指标要好。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繁衍,社会要发展进步,安全是先决条件,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过去对待“安全第一”公理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简单化,仅仅喊几句“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口号了事。
我们要明白“安全第一”公理的内涵,要明白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目标从理论上说永远是零,但不等于说,零事故就是安全生产。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因为零事故仅仅是证明没发生事故,但并未证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病灶”——风险。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安全第一”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方案原来设计了数百米的超高层建筑,但是因为消防部门的云梯只有100米高而被否决。我们还应该看到,真正零风险的企业是不存在的。常态下的安全是灰色的,是相对的,介乎于发生事故的黑色与绝对安全的白色之间的中间状态,各个企业之间,彼此只是色度的不同。坚守“安全第一”公理,树立“安全是灰色的”观点,代表了一种进步。不以是否发生了危害来判定安全,只有提高警惕,才能保卫安全。
做事就有可能犯错误,不做事永远不会犯错。“安全第一”公理是不是在提倡“不要做任何事情”?全社会都不生产岂不是最安全?当然,“不做事情”是不可能的,生产一天也不可能停止,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安全第一”是在社会可接受程度下的“安全第一”,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力做到的“安全第一”。我们永远不要指望********,太平到全国全世界不发生一起事故,但是,尽量减少事故发生,尽量缩小事故损失,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企业要认识自己的安全责任,把法律和国家监管的政策作为尺度,充分衡量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和产品品质、成本效益等多种要素,确保风险“可控制之下(undercontrol)”的“安全第一”。
2生命至高无上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这一理念,多次作为我国的安全生产活动主题。
国际上有关*的公约,我国参加了20多个。这20多个*公约涉及最多的是什么?——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基本*,而且是首要的人格权。活着,并且要获得健康,是每个公民的最高利益,现代国家都用立法的方式对此加以保护。危及生命健康的安全利益,属于公共利益,中国政府采取了尽可能的干预政策。这种干预,不附带任何条件,不论生命健康遭受的危险是现实的还是潜在的,是自愿承受的还是不自愿的,而且不论这个人的职业、地位、学识等的影响,国家都会干预,用宪法、刑法、民法和一些部门法严加禁止。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能破坏公共利益,危及他人安全。有人说,我自己剥夺自己的生命健康,可不可以?这叫“自杀”。按照立法精神,自杀也是不能允许的。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尊重生命健康的权利,体现的就是*、人本、人性。过去我们常讲“为人民服务”,现在常说“以人为本”,其精神实质是恒定不变的,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命健康权属于基本*,没有生命健康,人的生存发展、人的价值体现和生活的幸福美满就是一句空话。“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安全生产”,是政府、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中国管理界第一部红色经典《向解放军学习》指出,“向军队学管理、从军队借鉴管理经验,这是组织管理的普遍现象。”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透过战争形态的变化趋势,让我们在思考组织管理和效率管理的同时,更应该从另一个侧面思考安全管理。我也更加坚信,我们政府在安全生产中提倡的“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理念,符合人类的共同愿望,代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史记载的人类战争,打的都是规模,都是人海战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多多益善”干什么用?消耗呗。兵书有云:“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战争胜负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在不计成本的惨烈死伤中谁能坚持到最后。两次世界大战,投入的军队人数都是用千万来计算的。不仅军人死亡,老百姓也不被放过。翻开史书,屠城的历史惨剧曾多次出现,距今最近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丧生,成为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世界战争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意味着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锐减。
未来的战争不一样了,随着信息成为改变战争文化和战争思维定势的新技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核心理念必然会在战争中得以体现。进入21世纪后,在局部战争中已经有所表现,用精确制导炸弹打击敌方的军事政治目标,而且还要尽量少伤对方的军事人员。战争的成本效益概念也不一样了。精确制导武器成本大大下降,差不多相当于一枚特种炮弹。高科技条件下战争成本选择的结果,演变成大量使用精确武器,而不必大量使用成本高昂的人员,不再轻易地付出一个士兵生命的代价。太空武器已经在准备部署之中,未来战争主要是靠急速精准的目标打击,来代替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就在“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理念影响未来战争的时候,跨国公司管理中体现的“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精神,也在冲击着我们对安全的理解。
天津有家拉法基铝酸盐(中国)有限公司,他们把所有不能上班的“工作日损失”都叫事故。一名女员工去北京办事,由于穿的是高跟鞋,下楼梯时崴了脚,一个星期不能上班。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却引起了拉法基公司的高度重视,在全公司开展了一次“高跟鞋危害”的宣传。拉法基一贯的做法是千方百计去找事故,再在公司里“大肆”宣传,不断地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消除因长期不出事故而可能产生的麻痹思想。
在拉法基这类公司,“高跟鞋崴脚”也叫安全事故。
很多城市都有施工挖坏管网造成停水停电的例子,这算不算事故?我父母住的小区2006年6月也发生了类似施工事件,被当地媒体称为“宽带网‘刺’破供水网”,造成生活供水中断。但居民并未认识到这次停水是一起事故。主管部门认为,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就是事故,并且召开了停水事故分析会,进行深刻反思,制定防范措施。
杜邦公司甚至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事故。2000年12月5日,杜邦在苏州的生产基地附近有一家工厂因电焊火星引发火灾,最先赶到现场的人员中就有苏州杜邦的安全管理人员。他们对照别人的事故,检讨本厂的动火许可程序、消防设施、消防设备检测、人员培训和消防演练、火警预告和自动喷淋系统,“别人生病我吃药”,从思想和行动上力争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贯彻,容不下一点对人生命健康的伤害。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现在,随着安全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系统理论、行为科学等多个角度观察事故,定义安全。无论哪家哪派,都不能离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理念,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安全管理的根本所在。
然而,在实践中,整个企业界正陷入系统性的误区。在安全工程观指导下的企业界,普遍把物的安全状态放在远远高于人的安全行为的地位,这是对“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数以万计的安全工程师,除了港台之外,却鲜有安全管理师的踪影。这种“物大于人”或者“只见物不见人”的安全实践现象,证明大家已经习惯于接受貌似科学实则荒谬的流行。诚然,物的安全状态和人的安全行为都是企业本质安全的基础,但是,物的安全状态不会自动生成,背后仍然要靠管理者和操作人的行为。完全可以说,安全生产,关键在人。人是安全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决定本质安全的是人而不是物。无论生产形态怎样变化,安全设施怎样发展,都改变不了人在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3安全机构是第一部门
现在几乎很难找到没有安全机构、没有安全管理人员的企业,但是为什么还会出那么多的事故?
“察言观色”很重要——安全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精神饱满,神清气爽;事故频发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垂头丧气,士气低落。现在讲究企业内部的机构生态,就是指机构之间的关系。要考察一个企业的安全重视程度,就要看安全管理机构的地位。安全管理机构地位高,安全管理人员有权威,说话才有人听;安全管理机构地位低,安全管理人员夹着尾巴做人,谁也不敢“得罪”,生产就无法保障安全。
通用电气的原CEO杰克·韦尔奇说:“一个组织是否重视某种理念,只要注意观察他们安排的领导班子即可。”我们之所以单独拿出安全机构的地位说事,是因为,一个企业是不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不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管理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我所在的单位属于世界500强的中石化,现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局长李毅中早年曾做过中石化下属企业的经理。1987年,他升任中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时,安全处还只是生产部下面的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五六条枪”。他主抓生产后,把安全处升格为安全生产监察局,和生产部门平级。1992年,精简机构,由于总公司高层的不同意见,安监局又被重新降回到五六个人的安全处,结果当年中石化接连发生多起安全生产事故。第二年,中石化重新成立安全生产监察局。这几年,我每次外出开会都能听到很多人说中石化是中国安全生产最好的超大型企业,但是,却没多少人注意到安全机构在中石化的强势地位。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五官争功”——
年终总结评比,评选先进部门,CEO“脑袋”让各部门发扬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精神,推荐自己或者推荐别人。销售部经理“口腔”说,销路是他们打开的,效益好他们功劳最大;品管部门经理“眼睛”说,销得好是因为质量好,质量好品管部功劳跑不了;研发部门经理“耳朵”说,产品好是因为设计好,没有研发部门哪来的设计好;财务部门经理“鼻子”说,效益好是因为成本控制好,财务人员心没少操……各个部门都加入了争功大合唱,只有负责生命健康的安全部门经理没话说,好像这一年除了花钱没别的成果。
最高首长终于说,鼻子眼睛耳朵“五官争功”,都觉得自己重要。确实都很重要,可是你们知道谁最重要吗?命最重要,命没了五官都不需要。
这个故事在说,安全最重要,是基础,没有安全,其他工作都是白做。
由于工作中和跨国公司业务合作的需要,我对国际企业界安全管理的变化给予了较多关注。我再举一个在业界有代表性的例子。在中海油南海油田的施工单位中,有一家来自美国的菲利普斯公司,这家公司对待安全和安全部门的态度非常鲜明。菲利普斯规定,生产管理第一重要的是安全,不搞安全环保,就不能搞生产。公司有几个部门,其中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叫HSEHSE是3个英语单词健康(healthy)、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的缩写。安全和员工健康、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国际安全管理的总趋势。国内有些企业在引用HSE管理时加进了质量(quality)管理内容,并称为QHSE。部。公司规定,HSE部是第一部门,别的部门负责人可以外聘,唯独HSE部门负责人不可以,必须是本国培养的有经验并懂得系统工程、善于安全管理的人才。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我们的企业对此应该有所启发,知道企业中哪几个部门最重要。
管安全、管人才、管效益的三个部门应该处在龙头位置,开会坐前排,发文件居前列。国内的企业管理逐渐现代化,组织结构也逐渐变得科学合理,企业的岗位序列出现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这些改革开放前没有的职务。但是,安全总监职务在国内却不多见,而国外的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行业则非常普遍。有人认为,“安全总监”,这不就是换个好听的名称吗?可不能这样说。企业里一般安全管理部门的级别如果与各部门的级别一样,那么管理安全工作就时常会遇到不少阻力,监督力度就不会大。
国外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安全机构领导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部门经理,很难有足够的权威,还会产生我们称之为的“箩筐现象”——各个部门把安全管理部门当成箩筐,都把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甩进安全管理部门这个“箩筐”。“安全总监”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安全管理机构的领导变成了总监,级别比各部门领导要大一级或大半级,具备较强的安全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资质,主要负责监督工作,独立行使安全生产监督权利,拥有很大的监督权和处罚权。
现在企业有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政官)等,安全管理方面则称“CSO”。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安全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CSO(首席安全官)应运而生。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等大公司也纷纷设置CSO。CSO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含义,有的负责职员人身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有的负责防止公司网络免遭黑客攻击,有的主要保证提供产品的性能安全。CSO的注解也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被称为“首席安全策略家”了。职责范围要求CSO们,必须从管理角度而不是技术角度,预见并防止潜在的安全隐患,还要能够指挥对付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各类安全问题。著名的“猎头”公司——克里斯蒂安·延伯斯公司调查了《财富》前1000强企业的390名执行总裁,高达95%表示对CSO感兴趣,25%称准备聘用CSO,8%已经着手招聘CSO。
国内外的厂长经理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这点是共同的。但是,无论是安全总监还是CSO,国内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对应的领导岗位。我们主管安全的企业副职领导都兼着主管生产的重任,没有专门以安全为业。这会造成生产吃紧时容易忽视安全,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用在安全管理上。
人们常说“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可是,对于安全管理来说,这句话得反过来,“有地位才能有作为”。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地位重要了,才能谋划出重要决策,也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安全管理机构成为企业的第一部门,有了第一部门的权威,整个企业才能形成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
4 一切事故皆可预防
两千年前的荀子说:“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上学时读这段话并没有多想,现在我明白了,对付事故保障安全,可以借助古老的中国智慧。因为,荀子说了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防患于未然,这叫预防;第二种办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渐,防止事态扩大,这叫补救;第三种办法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这叫惩戒。荀子列出了三种方法后认为,预防为上策,补救是中策,惩戒是下策。
有位客人去拜访一家主人,他见那家人的厨房里烟囱做得很直,一烧饭就直冒火星,而灶门旁边还堆了许多柴草。这个客人看到这种情况,就劝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得离灶远一些,这样不容易引起火灾。主人听了,却当作耳边风。不久,这家人果然失火了,幸亏邻居们赶来抢救,才把火扑灭。事后,主人设宴酬谢救火的邻居,凡是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都请入上席坐,其他救火的人也都按照功劳大小排定座次。于是有人对主人说:“如果你早听那个客人的话,就不用备办酒席,更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今天你按功劳大小来请客酬谢大家,光把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当作上等客人,而那个劝你改造烟囱、搬走柴草的人却没有得到你的什么好处,这是什么缘故呢?”主人听后恍然大悟,赶紧把那个人请来,敬为上宾。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汉书》中“曲突徙薪”的故事告诉我们,安全管理就应该把功夫花在预防事故发生方面。那么,这又牵涉到对安全的认识,对事故该不该宿命式的等待,就是该不该认命,该不该被动接受,消极等待?问题关键的一点是,事故是不是能够预防?
平时做培训,我不愿讲那些谁也听不太懂的专业术语,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得谈谈理论。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管理的结果要么是安全,要么是事故。我们说“安全的规律”,确切地说,就是事故发生的规律,就是事故是怎么发生的。世间的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事故这个结果也有原因,原因就在于事故相关的各个环节,就是说,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后果。这些事件是一系列的,一件接一件发生的,就是“一连串的事件”。所以,安全管理上就有了“事故链”原理。事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锁链:初始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这是一个链条,传统、社会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失误、事故伤害;又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张倒下,就会导致第二张、第三张直至第五张骨牌倒下,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出现相应的损失。按照“事故链”原理的解释,事故是因为某些个环节在连续的时间内出现了缺陷,这些不止一个的缺陷构成了整个安全体系的失效,酿成大祸。
“事故链”很有价值,任何人了解到“事故链”以后,都会得出结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这一系列和一连串事件中有一件不发生,事故就会戛然而止,不会发生。要想打破连锁反应,就要从中间抽取任意一张骨牌,形成豁口,就能避免后面的骨牌倒下。这是我以前陪孩子玩骨牌游戏时小孩子的做法,我们成年人应该比孩子更有经验。制止一连串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导致事故的行为,就能截断“事故链”。
2003年底,重庆开县“12·23”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夺去了243条人命,震惊全国。事故发生后,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查报告中,让人不由得一再感叹——
如果长时间停机检修后,没有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事故就不会发生;
即使卸下钻具中防止井喷的回压阀,如果起钻前按规定的足够时间循环泥浆,将井下气体和岩石钻屑全部排出,事故就不会发生;
即使循环时间不够,如果起钻过程中按规定灌注了泥浆,悲剧也不会发生;
即使没有按规定灌注泥浆,如果及时发现溢流征兆,悲剧还不会发生;
即使没有及时发现溢流征兆,如果能够及时在放喷管点火,将高浓度硫化氢天然气焚烧处理,也不会导致人员中毒伤亡的事故发生。
面对一个个事故,我总是忍不住感叹,太多太多的“如果”,太多太多的“即使……如果……也不会发生……”。我发现,这些是每一个事故的共同特征。事故不仅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用杜邦公司的话说,“从科学出发,一切事故均可避免。”
杜邦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已经有了200多年的高寿。杜邦CEO贺利得总结企业基业常青的核心原因,是永不动摇的4个承诺:安全、职业道德、环保与健康、对人的尊重。在企业界提起“杜邦”,人们就会想到“安全”;各大公司制定安全技术标准时,杜邦是最好的参照物,甚至许多航空公司都在引进杜邦的管理系统。“9·11”后,就连美国政府也在向杜邦咨询安全管理问题。
我们要知道,杜邦公司可是靠生产黑火药起家的。一开始时,杜邦也是时有事故发生,之所以没有倒闭关门,是因为那时正处于大规模建设中的美国,需要大量高质量的黑火药,而杜邦公司的产品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但从这些事故中,杜邦公司的决策者们却认识到安全检查的重要性,他们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同时,开始注重员工的安全。20世纪40年代,该公司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而提出这个理念的基础,就是这个公司从1912年开始的安全数据的统计工作。大量的统计数据,所有的事故分析,都支持了这个结论。因此,杜邦公司把所有的安全目标都定为零,包括零伤害、零职业病和零事故。他们有严密的安全原则和必胜的安全信念,尽力斩断“事故链”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工作时比在家里还要安全十倍的理想境界。所以,最近的半个世纪以来,杜邦公司超过60%的工厂实现了“0”伤害率,在中国的27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和3个分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全部实现了伤害率为“0”的目标。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杜邦公司的示范作用遍及世界上各个著名公司。他们不仅接受“所有事故都可以避免”理论,而且在实践中努力实践。
近几年多次排在世界500强企业第一位的沃尔玛,每个商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他们未雨绸缪,未火先防,新店建设中消防安全总投入都超过500万元,硬件配置相当过硬。他们专门使用一种消防通道控制锁,这种锁易出难进,一有险情,只需轻轻一推锁把,就可以打开安全门跑出商场。他们的预防工作还走出了商场,面向供应商传播预防理念。2005年12月1日,沃尔玛ES部门进行了第一轮针对供应商的健康安全环保知识强化培训课程,用一个月时间,培训在中国现有的5000多家供应商。
《财富》2005年度全球最大500家企业排名居第2位的BP集团公司,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BP和中石油合资在中国组建公司,成立之初就提出要有出色的HSE表现: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保证提供安全的环境。成立之后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安全程序,业绩考核的第一部分是安全问题,会议的第一个话题是指示安全通道。
“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这就是新安全观最重要的内容。有了这一理念做武器,我们才能超越事后的、被动的传统“事故追究型”管理,进入超前的、系统的“事故预防型”管理阶段。
5安全背后的责任
在一个工地上,有个工人戴着安全帽还被空中坠物砸伤了。检查发现,安全帽上的裂纹沾满了油污,证明破损早就存在,是一顶破损的安全帽。一些企业习惯的做法是,调查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戴了顶破损的安全帽,物的不安全因素是安全帽破损,整改措施是废弃这顶安全帽。按照新安全观分析,为什么安全检查中没能发现安全帽破损?安全意识教育是否到位?为什么明知破损还要戴在头上?安全帽在采购、保管、使用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怎样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安全监理是否失职?为什么会出现空中坠物等等,会有一连串的问题,最后归结为一点,是管理问题。这就要进行管理评审,改进程序,检讨标准和职责。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管理问题,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那么,一旦发生事故,就证明没能够有效预防,就需要弄明白究竟是谁拔开了瓶塞,让魔鬼冲出了魔瓶。
要搞清楚一些问题,就需要从企业的本质上考察。
如果问:企业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踊跃回答。
一些员工的感性说法是:“企业就是公司,就是工厂,就是工地,就是上班的地方。”
不少管理专家的理性说法是:“企业是一个赢利性的经济组织。”
事实上,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政治组织,确切地说,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对此,一定会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说法,但是,我可以翻开历史找到证明。从国际国内看,企业最先都是政治组织,担负政治功能。先看世界经济史,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荷枪实弹,开拓市场就是开拓领地,公司董事会就是殖民地政府;再看美国史,美国的一些州最早就是商人从英国国王手里领取执照后开办的公司;最后,看看中国的现当代历史,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家综合平衡的一个基本单元。近十几年来,企业不再从政府那里获得指令,企业变成了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如不加以限制,发展的结果将是为社会所不容。现在,企业界强调社会责任,是对企业本质的回归。任何企业都是靠收益、利润维持经营,但它从一诞生起就无法逃避社会赋予它的责任。
企业在投入期或者市场发生变化时,可能赔本经营,可能保本维持,可能一段时间内没有利润不见效益,但是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安全事故不断。创造效益是经营常态,保证安全是社会责任。企业可以暂时偏离经营常态,但不能须臾摆脱自己的社会责任。正因为责任,企业才叫做具备独立承担责任能力的法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企业的责任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提倡的公益性质的,比如,向灾区捐助,热衷于慈善事业,企业完全凭意愿和财力进行,参与不参与国家不强求。另一类是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做的,比如纳税、产品质量性能符合标准等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是国家强制实施的企业责任。就像一个人,你是不是行善积德,是不是学雷锋做好事,国家只是提倡而并不限制你,但是,你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可就对不起了,罚款、拘留、劳教、判刑,甚至让你“吃枪子儿”。安全生产对企业来说就是守规矩,就是本分;生产不安全出事故,就是“犯事”,就是做坏事,就要受到惩罚。
2005年全国发生的11起煤矿特别重大事故,到年底调查结案的有: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瓦斯爆炸,山西朔州细水煤矿瓦斯爆炸,河北承德暖儿河矿业公司煤矿瓦斯爆炸,山西忻州宁武县贾家堡煤矿瓦斯爆炸,新疆阜康市神龙煤矿瓦斯爆炸,广东梅州兴宁市大兴煤矿透水。经调查认定,都属重大责任事故。对以上6起特别重大事故的相关责任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了处理,构成犯罪的,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调查结案1起重大事故发现1起重大责任,调查结案6起重大事故发现6起重大责任,每一起事故都有责任。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即使一些当事人确实没有责任,那当事人之前的当事人一定有责任,“事故链”理论的背后是“责任链”。我们在一步步逼近事实真相。安全意味着责任,一切事故背后都有责任。
安全责任首先是企业的责任,但是,企业如何才能承担责任呢?
企业要承担责任必须有自己的形式。我们说“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并不意味着,安全仅仅是经理和生产副经理、厂长和生产副厂长的责任。企业作为独立承担责任能力的法人,在它的内部需要找到责任的实际承担者,这才叫落实责任。具体形式就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岗位分工上,是代理、委托关系。企业和岗位职工作为委托人和被委托人分别承担法律责任,出了事故,企业管理者和岗位上的职工都跑不了干系。发生事故意味着责任缺失,一定是某个岗位没有尽到责任。
上述推导就像做数学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安全生产应该谁负责?企业首先应该负责。
那么,企业里呢?无论什么职务什么工种,只要承担具体岗位的工作,就应该对安全负责。企业里有“我”的岗位,所以,企业安全我负责!
这就是新安全观的归宿,应该根植于管理者和全体员工脑海中的安全价值观。
认识科学的安全价值观,对我们企业安全工作的作用非常大。中国的管理界近几年普遍承认,优秀的管理者是要把自己变成领导者,变成下属的老师或教练。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统一企业的价值观。安全管理也不例外,通过引导、建立、推广新的“安全价值观”,影响企业运行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就能达到企业本质化的安全。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还有什么比丢掉责任更可怕?(…
1 堵住事故漏洞靠人人尽责
每个事故的背后都有责任,而这些事故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和责任联系起来的呢?
不止一位伟人教导我们: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现在我们就要对事故作进一步的考察。
事故看上去是在某个瞬间发生的,但瞬间发生的事件不是孤立的,是一连串互为因果的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请注意“相继”二字。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物的不安全状态产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美国工程师海因里希(Heinrich)根据这些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
根据这一理论,传统、社会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不是某一个企业、个人所能控制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却是可以尽力避免的,消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就不会发生,更不会出现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
海因里希抛出事故因果连锁论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许多专家沿着事故原因相互作用这一方向继续前进,于是,诞生了一个圆盘漏洞理论。这个理论很像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无外乎金木水火土,造成事故的因素也有五个,哪个事故都逃不过人、机、料、法、环这个“五行轮”。“人”指的是所有的设备都是由人来操作的,“机”是机械设备,“料”是所用的材料、燃料,“法”是生产运行和维修的方法和必须遵守的法则,“环”是环境。这五个因素穿在一根轴上,但又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各自的圆盘上运行,每个圆盘上都已经存在或者正在出现不同的漏洞。不安全因素就像一个不间断的光源,当这束光源能够穿透所有五个圆盘时,事故就发生了。
我们可以把人、机、料、法、环五个“圆盘”拆开了看。
人:指人为个体因素,如人的技能生疏,经验不足,文化水平低,责任心差,应变能力不够,培训不到位,规程不熟悉,麻痹大意,管理混乱及其他人为因素。
机:指设备、器材不能满足条件,如设计有缺陷、维护操作不便等。
料:指材料本身质量有问题。
法:指安全管理的法律规章,比如操作规程不健全,对技术手册、标准的制定和理解存在偏差。
环:指环境因素,包括维护环境和使用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照、噪声、振动、辐射、电磁波等;化学环境因素有粉尘、气体、熏烟、蒸汽、雾滴等。
五个“圆盘”,各自都可能出现漏洞,举不胜举。用成语形容,可谓是“漏洞百出”,“险象环生”。我很佩服我们古老的民族,能造出这样的成语,一定早就领悟了圆盘漏洞理论。
“人、机、料、法、环”的提法来自于管理工程学,是现场管理的五要素,质量管理学将它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强调从“人、机、料、法、环”诸方面控制工序质量。按照质量管理学的观点,产品质量是由工序质量来实现的,工序质量又是由工作质量来保证的。工作质量来源于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的生产操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协调,起关键作用的是责任意识、业务水平等人为因素。“人、机、料、法、环”作为圆盘漏洞的方式被安全管理理论借用,基本的原理应该是一样的。
讲一个生活中的例子。1995年5月,我儿子在距离我家3公里的地方上幼儿园,每天上班时我都要骑车送他。有天早晨,我们起床晚了,眼看要迟到了。我将儿子往车后座上一放,跨上自行车,喊了声“坐好,抱紧我,小心别掉下来”,然后一路狂奔。不料,路面出现一个小坑,刹车已经来不及了。“说时迟,那时快”,我边捏车闸,边歪车把,好歹拐过了小坑。我还来不及庆幸,就感到车身“嘎噔”震动了一下,听到孩子在后座上一声惨叫。回头一看,儿子的脚后跟被夹进了后轮辐条与支架的空当处,皮凉鞋也被夹掉了。把脚拽出来时,鲜血已渗出了袜子……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还有什么比丢掉责任更可怕?(…
按照“人、机、料、法、环”的“圆盘漏洞”理论分析这起自行车伤害事故:“人”——我为了赶时间,违规作业,超速行驶;“机”——自行车本身有问题,支架和辐条之间没有塑料隔离网;“料”——孩子穿的凉鞋材质有问题,不是长统靴,硬度不够;“法”——我在前方遇到障碍后,采取的方法有问题,摆车把也摆动了车架,致使孩子的脚甩荡进了危险区;“环”——路况环境有问题,小坑是直接原因。无论是父亲看到儿子受伤的心痛自责,还是孩子母亲做出的事故调查结论,除了“人、机、料、法、环”中的人没有尽到责任外,其他都是托辞,都是借口,不是理由。人尽到了责任,其他四个环节都可以解决。
尽管圆盘漏洞理论比事故因果连锁的链条丰富了,但是,它仍然是在海因里希设定的领域内,对准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两个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罪魁祸首。根据统计数据,随着安全科技的进步和投入的增加,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事故大幅下降。进入21世纪,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大约占事故总数的88%~90%。人、机、料、法、环五个圆盘,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人人尽到了责任,圆盘就不会出现漏洞,就不会透光,就不会出现事故。
如果责任缺失,哪一个圆盘的某个局部都可能出现漏洞,都会引发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2,事故危害甚于战争
我们人类生活到现在,对事故是不陌生的。刚开始在树林里爬高蹬低,打猎谋生,很多时候猎物没打着,反而被老虎、豹子、野猪、狼这帮野兽们叼了去,丢了性命,让它们美餐一顿,这就是事故,而且是死了人的重大伤亡事故。不过,当时人们连话都不大会说,肯定不会有“事故”这个词。
现在我们说事故,从哪儿开始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作用,比如,事故和现代大工业就紧紧地连在一起。没有蒸汽机的发明、火车轮船的使用,我们可能不会想到现在事故会是这么的频繁。蒸汽机从一诞生起,就比农民锄地充满着更大的危险。安全问题是与工业生产、道路交通的发展相伴而生的。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这100年间,美国大约发生了1万次蒸汽锅炉爆炸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一次事故死一个人,那时候,事故对于我们人类还是比较客气的。
当代社会,事故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以用“恐怖”这个词来形容。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生产基地发生剧毒化工原料异氰酸甲酯泄漏事故,2000多人死亡,5万多人双目失明或严重伤残,2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伤害。惨祸震惊了全世界。两年以后,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希望的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刚飞离地球就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罹难,这是全人类的损失。紧接着,苏联设在乌克兰共和国基辅市切尔诺贝利郊区的核电站,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周围几十公里地区严重污染,32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有3万人可能因此在20年内患上癌症,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
举世皆浊我独清,难,众人皆醉我独醒,更加不现实。世界范围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个区间的国家,事故呈现着高发态势。到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迈进了事故高发期的门槛,重大事故不断。这一年冬,重庆开县发生的特大井喷事故,剧毒气体弥漫四周,吞没了243条生命,近千人住进医院,近万人受到毒气伤害,6万人变成灾民。这起特大井喷事故,为进入事故高发期打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情况,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27945起,死亡126760人。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拿2005年和上一年度相比,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国家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有了多么大的进步——事故减少了75628起,死亡人数减少9995人。在事故高发期降低一个百分点是很难的。这证明,我们在迈进事故高发期门槛后遏制住了事故增长的势头,下降幅度非常明显。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还有什么比丢掉责任更可怕?(…
但是,将近13万的死亡人数,放在全国13亿人口上看,每1万人中就差不多有一个人在事故中丧生,仍然是一个无法让人轻松的数字。尤其是,特大事故、重特大事故都在增加,2005年11月13日,吉化公司发生爆炸,产生的污染物越过国界,成为国际性事件。2005年,全国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就有134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矿难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煤矿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就发生了58起,死亡1739人。你可能看得眼花缭乱,但是,这些数字展示了我们身边血淋淋的事实。2005年有5986名矿工在各种矿难事故中丧生,平均每天就有16名矿工死去。
根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报道:作为世界最大的产煤国,2004年,我国产煤166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32%,但是1名中国矿工年平均产煤量仅为321吨,是南非矿工年均产量的81%,美国矿工的22%,而与此同时,全国的矿难死亡人数却达到了6027人,占全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每百万吨死亡率居世界第一位,是印度的9倍,是俄罗斯的11倍,是南非的30倍,是美国的100倍!
国家公布的事故死亡人数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所占的比重最大。
汽车的出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交通方式,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隐患。
1769年,法国陆军工程师古诺制造出第一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由于试车时转向系统失灵,撞到般圣奴兵工厂的墙壁上散架。这是世界上第一起机动车事故,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1898年,美国发生了世界上第一起汽车轧死行人的事故。
1899年,德国人西韦尔成为第一位死于车祸的汽车司机。
近100年来,全世界死于车祸的人数已超过2000万,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死于车祸的大约有50万人。人们把交通事故称作是“马路上的战争”,可是,我们想想看,在当代世界和平的大环境下,哪一年局部战争死亡的人数能够超过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没有吧,这说明,事故危害更甚于战争。
中国正处在交通事故的多发期,近5年来,道路交通事故年均死亡人数为10万。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可以坐满两个北京工人体育场。2004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交通事故死亡报告,中国汽车总量占全球汽车总量的19%,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15%。汽车本是人类不会说话的伙伴,可是,到了国人手里却俨然成了杀人武器。我国交通事故的致死率为273%,居世界首位,而美国仅为13%,日本只有09%。可是这10万人的死亡人数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太多注意。如果一场战争死亡人数达到10万,在现代条件下我们可以想象是多么惨烈。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一场颠覆一个国家政权的战争,双方部队伤亡人数也仅以千计,可和平时期一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仅仅中国就达到10万人!
可悲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马路战争”的危险性。根据最近一年的年度统计,我粗略计算了一下,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下,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在你抽根烟、品杯茶的工夫,一个生命就消失了。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我国累计交通事故死亡人数200万人,而目前我国有187万公里的公路长度,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个多生命消失。当你高速驾驶穿行在马路上时,你是否意识到正穿行在墓碑的丛林中。按照我国的公路里程数,你的时速是120公里,每1分钟就从两个马路死难者的墓碑旁匆匆掠过。穿行在墓碑之林中是什么感觉啊!
3,事故损失是个无底洞
综合分析代价,我们要用经济数字说话。
尽管生命无价、安全无价,但不等于说就不能用价格衡量。我们常说的事故损失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除了伤亡数字之外,造成的经济影响、经济损失也应该在我们的关注范围之内。除了感情之外,客观上也要求我们从经济损失的角度看待问题。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正在努力,要在2006年把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等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还有什么比丢掉责任更可怕?(…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