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即人们所谓的“阿 Q 精神”。
“鬼苹果”
土豆现在早已成为人们日常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然而想当年,土豆
从美洲引进法国时还引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欧洲早已引进土豆的情况下,法国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推广土豆的
培植。因为,宗教界称土豆为“鬼苹果”,只因它生长在黑暗的地下;医生
认为土豆是在土里生长的,由于像附在根上的瘤,于是认为它可能对人体健
康有害;农学家则断言由于土豆大量吸食土壤中的养分而会使土地变得贫
瘠。所有这些断言和假设为“鬼苹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彻在德国当俘虏时,有幸亲自吃过土豆,
从而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回到法国后,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
“鬼苹果”的害处在人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很长时间他都未能说服任何
人。于是,他耍了一个花招,在国王的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
栽种了一批土豆。并且根据他的要求,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全副武装的国
王卫士日夜看守这块土地。过了一阵,相安无事,便又命令卫士都可以休息,
一时间,早就受不了诱惑的人们纷纷都在晚上来偷挖土豆,并把它栽到自己
的菜园里。土豆就这样在法国得到了推广。
安瑞在法国推广土豆显然是利用了人们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活动
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好接触的东西,
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越想知道。这种认识事物的内部驱动力是
好奇心、诱惑力或神秘感。
向士兵开枪
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情况很
紧急,他扬鞭策马,朝着发出喊声的地方骑去。来到湖边,拿破仑看见一个
士兵跌入湖里,一边挣扎,一边却向深水中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慌做一团,
因为水性都不好,只有无可奈何地呼喊着。
拿破仑见此情景,便朝那几个士兵问道:“他会游泳吗?”“他只能扑
腾几下,现在恐怕不行了。”一个士兵回答道。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
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声地喊道:“你还往湖中爬什么,还不赶快游回来!”
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也看到子弹射
入水中,似乎增添了许多力量,只见他猛地转身,扑通扑通地向岸边游来,
不一会儿就游到了岸边。
落水的士兵被大家七手八脚救上岸来,小伙子惊魂初定,连忙向拿破仑
致敬:“陛下,我是不小心落入水中的,您为什么在我快要淹死时还要枪毙
我呢?”拿破仑笑着说:“傻瓜,我那只不过是吓你一下,要不然,你真的
要淹死哩!”经他这样一提醒,大家才恍然大悟,打心底更加佩服拿破仑足
智多谋。
拿破仑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士兵在出乎意外的危急情况下的情感状
态,心理学上叫做“应激状态”。在这种应激时刻,士兵已经丧失理智,手
足失错,陷入慌乱之中,不能自救。对他开一枪,就能使他镇定,使其行为
保持一种高度激活的状态。
聪明的“傻”孩子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享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小时候,他是
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男孩子。因为他性格与其他男孩不同,人们把他看成傻
瓜、缺心眼儿,镇上很多人常常喜欢捉弄他。
人们常把一枚 5 分的硬币和一枚 1 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
个。小威廉总是捡那枚 5 分的硬币,于是引来围观的人一阵阵嘲笑,接着会
有其他人也都玩着类似的把戏,从中取乐。
一天,一位妇人看到他这副可怜相对他说:“傻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捡
1 角的?难道你不知道 1 角要比 5 分值钱吗?”
“我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那那枚 1 角的,
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你哪里是个傻孩子,你真是个精明无比的孩子!”妇人惊奇地像发现
了一件宝贝似的叫道。
小威廉聪明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以自己似乎呆傻的行动,引起人们的
兴趣和喜乐,这样他们就会继续扔钱,他也就有钱可拣了。喜乐心理是人们
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喜乐的程度往往视愿望的大小和满足的程度而不
同。高尚的人和庸俗的人,对喜乐的追求和保持,明显地有高尚纯洁和低级
庸俗之分。
请作家改动初衷
19 世纪英国著名医生布拉斯·法特在一次治疗一位身患重病的小姑娘
时,使尽了浑身解数,那小姑娘的疾病仍未好转。为此,法特的内心很是焦
虑。
一天,法特医生在查病房时,发现这位小姑娘正在很有兴致地阅读一份
报纸上的连载小说,便开始留心观察起来。随后几天,这小姑娘的情绪时好
时坏,病情略有加重。法特医生思来想去,便找来了那份报纸,认真地读了
起来。
原来报纸上的那篇连载小说描写的是一位身患重病的少女的希冀和命
运,而她患的又恰好是与他的病人相同的疾病,此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
可算是“不治之症”了。法特立即意识到这对他的病人意味着什么。果然,
随着小说女主角的病情逐渐加重,他发现他的病人的病情也趋向恶化。于是,
法特医生来到了报社,找到了小说的作者,详细地询问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以
及女主人公的命运与归宿。根据写作计划,作家告诉他,女主人公最后将病
死,而且死得很惨,令人落泪。法特医生马上请求作家改变初衷,“她还年
轻”,他竭力陈述着自己的理由,“而且,这关系到两个姑娘的生命啊!”
说着,法特医生又谈了自己的设想。最后,那位作家被感动了,他接受了法
特的建议。于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勇敢地站了起来,与病魔抗争,并勇敢
地活下来了。法特的病人,那位小姑娘,也奇迹般地战胜了“不治之症”,
愉快地向法特医生告别了。
患病的小姑娘病情的好坏随小说主人公的病情起伏,这是“认同作用”
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认同作用,即是仿效自己羡慕的角色的人格或行为。
智审德国间谍
二战期间,各国间谍机构活动频繁,都希望在情报方面战胜对手,以利
于在整个战争中获取主动。同时,反间谍机构也都在积极活动。一次,盟军
反间谍机关收审了自称是比利时北部的一位“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使人
怀疑,眼神也不像是农民特有的。由此,法国反间谍军官吉姆斯认定他是德
国间谍,可是他没有更有力的证据。吉姆斯决定打开这个缺口。
审讯开始了。吉姆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会数数吗?”这个问题很
简单,“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露出一丝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
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他也能说得很熟练。于是,他被押回小屋去了。
过了一会,哨兵用德语大声喊:“着火了!”“流浪汉”仍然无动无衷,
仿佛果真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
后来,吉姆斯又找来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庄稼的事,他谈的
居然也颇不外行,有的地方甚至比这位农民更懂行。看来吉姆斯凭外观判断
的第一印象是不能成立的了。然而,殊不知,这正是吉姆斯高明之处。
第二天,“流浪汉”在被押进审讯室的时候,显得更加沉着、平静。吉
姆斯似乎在非常认真地审阅完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之后,抬起头突然说:
“好啦,我满意了,你可以走了,你自由了。”“流浪汉”长长地松了口气,
像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仰起脸,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兴奋之情溢
于言表。
可是,吉姆斯说的那番话,用的是德语,他从“流浪汉”露出的笑容中,
发现了破绽。“流浪汉”的真实身份暴露了,经过进一步审讯,他不得不承
认自己是一个德国间谍。
法国军官吉姆斯利用人的潜意识心理,转移德国间谍的有意注意,通过
假释放的错觉,使他在无意之中,露出得意忘形之色,这是一场典型的心理
战。
抽烟脱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日本潜艇在海滩搁浅,被美国侦察机发现,
这就意味着几分钟后会有轰炸机飞来,潜艇将被炸毁。日本潜艇艇员一时谁
也拿不出脱险的办法,一种绝望的气氛笼罩了全艇。
艇长这时也傻了,不知如何是好,但他没有慌乱。他让艇员们镇静,但
没什么效果,于是他掏出香烟点燃,坐在一边吸了起来。他的这一举动感染
了艇员,他们想,艇长现在还抽烟,一定是没什么问题了,于是艇员们镇静
了下来。这时,艇长才让大家想脱险的办法。
由于不再慌乱,办法很快就想出来了:大家迈着整齐的步法,一起从左
舷跑到右舷,再从右舷跑到左舷,就这样,搁浅的潜艇很快就左右摆动起来,
终于在天边出现美国轰炸机时,脱离浅滩,潜进了深海。
潜艇搁浅又被敌机发现,官兵产生恐惧情感,这是一种常态。但是人们
在恐惧状态下,其精神和身体往往就像能源被冻结一般,只有消除恐惧,才
能找到处理或摆脱可怕情景的力量。而消除恐惧,领导者现身说法的模范作
用则是至关重要的。
狼孩的心理
1920 年,一个名叫辛克莱的牧师,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两个狼孩。
这两个和狼生活在深山老林自然环境中的女孩,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辛克莱把她们救回送到孤儿院抚养,并给大女孩取名卡玛拉,给小女孩取名
阿玛拉。阿玛拉入院后第二年死去。卡玛拉习惯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
着地歇息;她害怕强光,白天喜欢蜷伏在黑暗的地方睡觉,睡觉以腰臀着地;
夜间潜行,夜视敏锐,午夜嚎叫,闲逛游荡,企图寻找出路,逃回丛林;她
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嗅觉特别灵敏,不吃素食,喜欢吃生肉,不吃
人手里的,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舔食流质;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让洗澡,
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给她穿上的衣服,摆脱给她盖上的毯子。
辛克莱为了改造卡玛拉的动物行为,对她的进行了细心照料和耐心教
育,而她进步却非常缓慢,2 年后才学会站立,6 年后才学会独立行走,但在
快跑时仍四肢并用。智力发展尤为迟钝,8 岁时只具有相当 6 个月婴儿的智
力发展水平;4 年后学会 6 个词;到 7 年后才学会 45 个词,能用手吃饭,用
杯子喝水。17 岁时,卡玛拉死去,当时她的智力发展水平仅相当于正常的三
四岁的儿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虽然是脑的机能,但是它又不是由人脑单
独决定的。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脱
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一副正常的人脑,也不会形成和发展成人类的
正常心理。这个故事还告诉人们一个心理学中的重要结论:人类存在一个学
习的最佳期的问题。婴儿出生后的头几年便是发展正常心理机能和个性的最
好最重要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给人的正常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障
碍,这种障碍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一杯咖啡
英国有位妇女,名叫黛安娜,她这是位不幸的女人,她接连嫁了两个丈
夫,都因病去世了。她虽继承了许多遗产,但一个人生活,总觉得很寂寞。
不久前,有个叫查理斯的男人向他求婚,她觉得这人不错,就嫁给了他。查
理斯搬到她的豪华住宅里来。一天下午,黛安娜帮丈夫收拾房间,意外地发
现丈夫抽屉里收藏着一大叠剪报。上面报道一个叫马可的罪犯,专门寻找有
钱的女人,和她们结婚,然后设法杀死她们,将钱财占为己有。该凶犯如今
越狱在逃。黛安娜见报上的罪犯照片的描述特征,顿时头晕目眩。原来,这
罪犯竟是现在的新婚之夫——查理斯!
正在这时,查理斯手拿铁锹进了院子。她想:恐怕今天晚上,他要杀死
我了!她想逃出去,但又怕丈夫怀疑。她就趁他去屋后的时候,拿起电话,
给好朋友杰克打了个报警电话。打完电话,她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煮了杯
咖啡,没放糖,递给了刚上楼的丈夫。
丈夫喝了几口咖啡说:“这咖啡为什么不放糖?这么苦!我不喝了,走
吧,我们到地窖里去整理一下。”
黛安娜知道丈夫要杀她了。她明白自己无法逃出去,便灵机一动,说:
“亲爱的,你等一下,我要向你忏悔!”她在编造故事,想拖延时间,等朋
友杰克的到来。
丈夫好奇地问:“你忏悔什么?”
黛安娜沉痛地说:“我向你隐瞒了两件事。我第一次结婚后,劝我那有
钱的丈夫参加了人寿保险,那时,我在一家医院当护士。我假装对丈夫很好,
让左邻右舍都知道我是个好妻子。每天晚上,我都亲自为他煮咖啡。有一天
晚上,我悄悄地把一种毒药放进咖啡里。不一会儿,他就倒在椅子上,再也
爬不起来。我就说他暴病而死,得了他的 5000 英镑人寿保险金和他带来的全
部财产。第二次,我又是用亲手煮的咖啡加毒药的方法,得了 8000 英镑的人
寿保险,现在,你是第三个……”黛安娜说着,指了指桌上的咖啡杯。
查理斯听到这里,吓得脸色惨白,用手拼命地抠自己的喉咙,一边歇斯
底里地尖叫道:“咖啡,怪不得咖啡那么苦,原来……”他边吼叫着,边向
黛安那扑过去。黛安娜一边向后退,一边镇定地说:“是的,我在咖啡里下
了毒,现在,你毒性已经发作,不过,你喝得不多,还不至于马上死去……”
查理斯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一下子被吓昏了,就在他耷拉下脑袋时,
她的好友杰克带着警察赶到了。
黛安娜给丈夫喝的咖啡并未下毒,但是她的丈夫查理斯听到她放往咖啡
里加了毒药以后,一下子就吓昏了。黛安娜对付查理斯的方法,心理学上叫
“暗示”。暗示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暗示往往使别人无意地、不自觉地接受某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暗示所产生的作用有时是十分玄妙、异常神奇的。黛安娜运用的暗示不仅保
护了自己,而且从身心上有力的打击了她那凶犯丈夫。
笑声杀人
罗马尼亚杂技演员奥里尔在一次空中飞人表演中,被一位妇女的狂笑声
“杀”死。
这位名叫玛莉安的妇女是奥里尔的妻子。丈夫一贯在外拈花惹草使她又
妒又恨。一天,奥里尔表演蒙面空中飞人,正当他从一个秋千架上脱手飞出,
在空中旋转 180 度,再去抓另一只秋千架时,全场屏息静气,异常紧张,坐
在观众席上的玛莉安即突然发出一阵狂笑。奥里尔被笑声惊得失常,从高空
摔下毙命。警察逮捕了她,并控之以谋杀罪。
这位罗马尼亚妇女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谋害了她的丈夫。像表演空中飞人
这样的工作,对注意的要求是很高的,是不能随便分心和转移的,如果注意
不集中,注意转移失当,后果就将不堪设想。心理学上,把人们这种心理活
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现象,叫做“注意”。人们自觉地把自己的注
意从一个对象调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叫做“注意转移”。客观环境是千变万
化的,要想使自己的活动得以成功,注意力必须与之相适应。
以乱取胜
1988 年夏,美国纽约闹市区的一家妇女用品商店进了一批妇女用品,很
长时间无人购买,老板见状,便叫店员将货物散乱地堆放在门口,路过的女
士们见状,马上围成一圈,寻宝似的翻来翻去,找出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人
对老板说,为什么不把货物整齐地摆在货架上?老板说:“如果我把这些商
品都整整齐齐地摆在货架上,这些妇女们还会这么仔细地挑选吗?要知道她
们主要是对胡乱堆放的商品感兴趣。女士们购物爱挑剔,恨不得将商店的货
物翻个底朝天,才会对自己手上的商品放心。”这家商店采用这种方法后,
商品很快就销售一空。
这家商店之所以生意兴隆,就在于这位老板非常熟悉顾客的心理,他针
对妇女们好奇心强的特点,一改过去的销售方法,巧妙地采用了“以乱取胜”
的策略。
丑小狗受欢迎
美国一位叫汤姆的人,他的一只爱犬一次生了 11 只小狗,他无力饲养它
们,准备把这些小狗送人。汤姆在当地的报纸上登了一条广告:“愿意送给
善良的家庭——11 只可爱的小狗。”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才送出去两只。
于是汤姆改变了策略,又登了一则广告:“愿意送给善良的家庭——1
只非常丑陋的、8 只非常漂亮的小狗。”
广告一登出来,电话铃就开始响了——都是来向汤姆要那只“丑陋”的
小狗。就这样,汤姆在两天这内就送完了 9 只“丑陋”的小狗。
送你一支漂亮的小狗的广告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人们对“漂亮”这类夸
饰之词,很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送你一只丑陋的小狗”的广告之
所以成功,是人们容易受到一种好奇心的驱使,丑小狗对他们产生一种吸引
力。要这种小狗往往能够满足自己奇特的兴趣。
美国的“出气中心”
美国有一种十分特别的行业——“出气中心”。“出气中心”是专为在
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难以忍受的苦闷,想发泄而又不能当面发泄的人而设
的。
到“出气中心”来的顾客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临时来的顾客,只要“出
气室”空闲,便可以立刻受到接待。这类顾客,多数是受了老板、妻子以及
顾客的气,当时不能发泄,只能忍气吞声,但事后又按捺不住,一想起当时
的情景就想发作的人。“出气中心”的职员会把这种顾客带进一间有专门设
备的房间,关起门来任其发泄,暴跳如雷,把室内摆设砸个稀烂,直到感到
闷气出尽,得到满足为止。另一种是预约来的顾客,他们往往要求“出气中
心”为之准备对付“对手”的模型,“狭路相逢”,可以破口大骂,尽情侮
辱,也可“打”可“杀”,直到出够了气才离开。顾客中还有一种既不想打
人骂人,也不毁坏东西的人。他们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场所,找一个能耐心地
听他们诉说怨气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出气中心”的职员便会扮演这样的
角色,对来客的诉说表示“感兴趣”或表示“同情”,让他们痛痛快快地把
怨气全倒出来,一身轻松地离去。
该中心开业以来,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出气中心”生意兴隆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就很容易理解了。不良情绪,
尤其是情绪危机(指人的心理经历了极大的波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许多疾病的引起与恶化,都与情绪有关。人有了不良情绪后自我排解至关重
要,“出气中心”能帮助人驱散心中的积郁,消除对健康有害的不良情绪,
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画叶逢生
几十年前,美国纽约一场可怕的肺炎在全市流行,许多人因此而丧生。
女画家琼茜终因体质虚弱抵抗不住疾病的袭击而病倒了。她躺在床上,被疾
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医生来给她治疗多次,也没有什么效果,她只觉得越来
越虚弱,并且吃不下东西。望着窗外那围墙上渐渐凋零的长青藤和一片片叶
子在秋风中飘落,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笼罩了她。她想:“我的生命也许就
像这长青藤上的叶子随着严冬的到来而飘落。”她开始数那剩下的叶子,当
还剩最后一片叶子时,她绝望了,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那天晚上,雨
下个不停,风刮得很紧,她在昏迷中渐渐睡去,她觉得自己再也不会醒来了,
在那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时,她的灵魂也将随着飘去。
当黎明到来时,风雨停止后,她醒了。她的女友为她拉开了窗帘,她的
眼光慢慢地转向那长青藤。“啊!叶子!”她惊异地喊了出来,最后一片叶
子竟奇迹般地依然挂在那根藤上。暴风雨竟没有将它打落。她感到生命之树
复活了,她眼中充满了希望,她相信自己不会死了,她喃喃地说:“我还会
活下去,就像那片树叶,不是吗?”兴奋使她坐了起来,并且开始能吃得下
东西了。没有几天,她身体就完全康复了,她又拿起了画笔。
其实,那片叶子是她的邻居,老画家贝尔曼画的,贝尔曼从琼茜的女友
那儿知道她的病情,并且知道,那片树叶牵连到琼茜的生活勇气时,老画家
就在那暴风雨的夜晚用彩笔精心绘在那长春藤的围墙上。这是老画家的杰
作。两天后,老画家自己因感受风寒,患肺炎而死去了。他用自己的智慧,
艺术乃至生命,拯救了别人。
老画家为什么能通过画树叶就可以提高琼茜的生活勇气呢?原来这是暗
示的力量。所谓“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我们发出某种信
息,而我们又无意中接受了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
示可以治疗某些心理上的疾病,它能奇迹般地发掘人的心理潜力。
以情动人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乞
丐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双目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路
经此地的诗人乞讨。诗人囊中羞涩,面露难色,他思忖片刻,说道:“我也
很穷,不过,我可以帮助你。”说完,他顺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过往的行人看到这块牌子,无不感到一种酸楚的滋味在心头涌起,纷纷
施舍给这位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也因诗人写的那行字而博得了很多人的同
情和施舍。可见,诗人善于利用人们的“情态心理”,唤起人们的态度体验。
一家公司的奇迹
英国的一家大公司日常工作费用开支很大,公司经理为了降低费用开
支,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雇了一位面孔冷酷、资历很深、有会计工作经验的
人。
经理让这位会计师坐在前面有玻璃窗的办公室里,这样,他就可以看到
在他前面办公的所有的员工。他没有别的事,这就是他的工作。
但是公司经理却告诉所有的员工说:“他是被雇来检查所有的费用帐簿
的。”每天早晨公司职员都会把一叠费用帐簿摆在他的办公桌上。到了晚上,
他们又来把这些帐簿拿走交给会计部门。然而这位被请来的会计师根本未曾
翻阅过那些帐簿,但是所有的员工都不知道这回事。
奇迹出现了,在会计师来公司“检查”帐簿的一个月时间内,公司所有
费用开支降低至原来的 80%。
这家公司请来的会计师,实际上每天都没有检查帐簿,但奇迹为什么出
现了呢?这主要是公司的人员的“感知”问题。所谓“感觉”,是指对作用
于我们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感觉的发展,是感觉的辩
证综合。知觉与感觉同时产生,故统称为“感知”。这家公司请会计师这一
客观事实,引起公司人员的神经冲动,开始产生心理活动,感知到“检查”,
对“检查”做出的整体反映,就是不能乱开支。
让你赌个够
在伦敦有一家戒赌医院,它运用心理学帮助赌徒戒掉赌癖,疗效十分显
著。
戒赌医院病房的白色墙壁上装有扩音机,桌子上放着彩电、录像机。赌
徒们在这里可以随时听到跑马场上马迷的呼叫声,看到著名骑手的赛马形象
以及他们在终点赢马时的情形。另外,在病房内还挂着各种比赛日程的表格,
赌徒们据此可以随意下赌注。总之,医院不是说服赌徒们戒赌,而是驱使他
们拼命赌博。头几天,进入医院的赌徒如鱼得水,觉得进入了赌博的天堂,
惬意得很。可是过不了几天,他们就开始觉得无聊、空虚。因为一天 24 小时,
他们的所见所闻没有别的,全都是赌博这一件事。他们赌得精疲力尽,头晕
眼花,于是便产生一厌恶心理。他们自己就向医院提出了安排点别的生活内
容。在其他活动的吸引下,他们厌恶赌博的心理得到稳固。
这家医院运用心理疗法,帮助戒赌的成功率很高,赌徒“患者”出院后
很少重犯前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让赌徒们尽情地赌,就是为了满足他们
的个体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目标得以实现以后,行为的驱动力也就随之
消失,赌博对他们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这时,他们便会产生新的目标
行为,渴望寻找一种新的追求。
限量发售的策略
“物以稀为贵”,一些生产厂家、大公司、大企业都紧紧抓住这一消费
心理,并大作文章。
日本汽车公司推出一种极具古典浪漫色彩的新型车——“费加洛”,宣
布生产数量只有 2 万台,并声称今后不再生产。结果是人们争相传递消息。
一时间,顾客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尽管如此,公司却慢条斯理地采取先接
受预约的策略,然后分批进行抽签。于是中签的欣喜万分,未能如愿者(大
约 31 万人)则“怨声载道”。这一做法,客观上产生了轰动效应。较之广告
宣传真是高出一筹。
制造 CD 唱片的雷弗伦斯公司,为了推销爵士钢琴巨星迪克海曼的作品,
也采取“限量发售”策略,全球只发行 2.5 万张,并宣称以后不再版。为了
取信于消费者,该公司还特意在每张 CD 唱片上印上编号来强化限量的真实
性,这样唱片不但有欣赏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收藏价值,那意义真是不同
寻常。因此,唱片上市后很快销售一空。
人们对于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想得到。限量发售就是利用这种“逆
反心理”来做广告,使消费者的主体需要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增强了对商
品的好奇心和诱惑力。
“蘑菇”与“青蛙”
一个癔病患者,打开伞举在头上,称自己变成了“蘑菇”,整天蹲在角
落里,不吃、不喝、不动。一位有经验的精神病科大夫也打着一把伞,一声
不响地蹲在病人的身边。过了一会,病人问:“你是谁?”医生说:“我是
蘑菇。”又过了一会,医生站了起来收了伞。病人忙问:“蘑菇能站起来吗?”
医生回答说:“怎么不能,我不是站起来了吗?”于是病人也收了伞,站了
起来。医生去喝水,病人也去喝水;医生不停地做着日常活动,病人也跟着
学。几天之后,病人完全正常了,忘记自己曾经是蘑菇了。
还有一位患癔病的妇女更是可笑,她屡次到医院看病,反复地讲自己吞
了一只青蛙,腹中难受至极,非让医生想办法把青蛙弄出来不可。面对这位
难缠的太太,医生们束手无策。
法国临床内科医师特鲁梭为此也伤透了脑筋,因为怎么解释这位患者也
不听。一次,他看魔术表演,突然想出了治病的办法。当轮到特鲁梭出诊给
这位病人看病的时候,他抓了一只青蛙藏在身上。他告诉病人,他这次一定
会治好她的病,要求她密切配合,她高兴地点点头。他给病人喝催吐剂,当
呕吐开始时,他悄悄地把青蛙放在盒里。
——“您看,太太,这只青蛙终于结束了折磨您的‘病史’,现在没事
了,您的病全好了。”
从这两则病例可以看出,医生对这种患者的治疗,不动刀,不开药,通
过言语,再借助一些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治疗就
叫做心理治疗也叫做精神治疗。这种心理疗法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一种古
老方法,只是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不被人们认识,却被蒙上了封建迷信的
色彩。
如此报复
某城市晚间将首次上演一部被公众认为是将引起空前轰动、惊险绝伦的
侦探剧。首场票在几星期以前就被抢购一空了。人们站在剧场门前议论着:
“剧名叫什么?”“《公园街谋杀案》。”“听这剧名还挺惊险的。”“要
论惊险,那剧情才更叫人觉得够味。听说快至终场时,还没有人能弄明白究
竟谁是谋杀者。当幕布徐徐落下的一刹那,才会使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这无疑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听着这非同一般的议论,刚刚下火车到达此城的李甲,实在按捺不住急
切的心情。他狠了狠心。花了近 10 倍的价钱在黑市买了一张包厢里的席票,
决心认真听好每一句台词,凝神屏气地仔细咀嚼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当
他神情激动地踏进剧院大门时,观众席里已是漆黑一片。一位包厢侍者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