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_5 禾岛佑郎(日)
捕囚历史之前,宗教是以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神殿为中心的,具有强烈的都市国家色彩。在捕囚历史之后,宗教开始为大众服务,这样就培养了大众的宗教意识。后世犹太教的教义﹑仪式和传统就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犹太民族虽然在以后又经受了亡国的命运,但时至今日,历时两千多年,犹太人还是生存下来了。犹太人得以生存的秘密就是他们一直保持着将犹太教大众化的传统。
---------------
耶路撒冷的陷落和《塔木德经》的问世
---------------
希罗德死后,他统治过的疆域被他的儿子们分割。当时犹太人内部也有对立的党派,分别是追随希腊罗马势力,力求稳健的撒都该派﹑对民族主义怀有极大热情的奋锐党﹑主张合理性与宗教调和的法利赛派和从世俗的党派纷争中引退,专注于宗教的清净和冥想的艾赛尼派。其实,这种党派的对立在什么时代都会出现。虽然有党派对立民众,但当时犹太民众反罗马的运动十分高涨。
起义军在公元66年曾一度击败过罗马军队,但在第二年春,罗马军队就夺回了该撒利亚全境和北巴勒斯坦。这时,犹太司令官向罗马军队投降。后来,这位司令官还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犹太战记》。在公元70年8月,罗马大军攻陷耶路撒冷,至此,犹太人再次遭受了祖国灭亡的命运。从那以后到1948年5月以色列共和国成立的九百多年间,犹太人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耶路撒冷的陷落并没有让全部的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境内的大部分人还是犹太人,他们以宗教会议为中心处理共同体的问题。但是,由于公元132到135年的起义失败,犹太人的自治权力迅速衰弱,人口也逐渐减少。到了十一世纪的“十字军”时代,北部的伯利恒都没有几个犹太人村落了。
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犹太人恢复独立的愿望被罗马帝国粉碎。于是,他们的目光就转向了传统律法的研究和编纂之上。
犹太人的生活受到《圣经》,特别是《摩西五经》的严格约束。对于《圣经》不能直接给予解答的问题,历代拉比就会按照《圣经》的精神进行处理和裁断。今日有名的律法集《密什那》就是在公元2世纪初由犹大亲王开始编纂的。
如果是《密神那》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由拉比们进行讨论。拉比们则会将一些判例﹑见解和言行记录在《密上帝那》上面,最后就形成了《塔木德经》。
《塔木德经》分三世纪中叶在巴勒斯坦编纂的耶路撒冷版和六世纪改订﹑增补后的巴比伦版。两者都是以《密神那》作为基础,但前者富有想象和诗意,而后者的法规和对理论应用比较多。前者在现在只保存下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巴勒斯坦的犹太经学院在五世纪以后就迅速衰败的原因。相对来说,后者还十分完整,所以巴比伦的犹太经学院从3世纪一直到11世纪前叶,历时八百多年还能作为犹太学研究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犹太人如果遇到宗教﹑社会和生活上的重要问题,他们就会向当时的经学院院长请教。
今天,我们说起《塔木德经》的是时候,就是指巴比伦版。如果没有《塔木德经》的6部﹑63问﹑552章﹑4184小节,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犹太学。
《塔木德经》是犹太律法﹑思想和传统的集大成之作,以后各个时代的判例和新思想都会汇入到这个“大海”之中。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跨越距离﹑风俗和语言的差异,通过《塔木德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一起从《塔木德经》中寻求解答,获得灵感,看到希望。确实,历代拉比们对《塔木德经》的研究程度决定了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高低。从贫民都喜欢研究《塔木德经》这一点来看,犹太人的教育程度是周围的异教徒们所不能比的。犹太人根据《塔木德经》训练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加强相互之间的归属感。
---------------
基督教的产生
---------------
我们在谈犹太人历史的时候,不能忘了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的。公元30年代是一个犹太民族动荡的时期。那时,北伯利恒出身的耶稣因为民族主义运动被处死。当时有两个派别,一是亲罗马派,一是反罗马的民族主义派。
根据基督教的圣典新约《圣经》,耶稣是因为冒犯神殿被处死的,而罗马军队司令亲自干预了这个判决。这可能是基督教看到罗马人中有很多皈依者,为了迎合他们,才采取了这样安全的描述吧。事实是,耶稣被钉到十字架上的时候,头顶上的牌子写着“犹太人之王”。这块用来表述耶稣“罪状”的牌子反映了耶稣被处死的真实原因。
对于耶稣本身,他认为自己不是政治上的解放者,而是上帝用来团结犹太人的“弥赛亚”。耶稣死后,他的弟子们领悟到了他的宗教思想,并且成立了新的宗教团体。
有了对民众的爱和宽容,对上帝的绝对服从,上帝就会发动诸神灵来拯救民众。耶稣的这种思想每次都能让后世的弟子们树立自信。当然,耶稣也做了非常多伟大的事,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
耶稣的弟子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救世主之意),所以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教活动。
在新约《圣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律法学者将耶稣称之为“老师”。所以说,耶稣即使没有上过耶路撒冷的著名经学院,也一定在其它的学院钻研过犹太学。
在犹太历史上,和耶稣同期的还有阿摩尔拉比,他原是一个牧羊人,后来成了著名的爱国主义领导者。还有麦鲁拉比,原本只是一个书生,后来成了一名有极高声望的拉比。除此,还有奠定基督教传传道基础的保罗。在犹太教里面,拉比是对学习《塔木德经》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的一种认证,不是作为圣职人员的资格。即使在现在,犹太教的礼拜仪式也不是由拉比们来主持。礼拜仪式是由会众的首领或者是经师主持的,而拉比只是提供一些意见。
---------------
从独立到敌视
---------------
耶稣主要在利伯恒﹑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布道,保罗则为基督教在古罗马全境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早期,保罗迫害过耶稣弟子们的弥赛亚运动。一次在去大马色城旅行的途中,他接受了上帝的召唤,戏剧性地回心转意,成了世界上最热心的传道者。保罗出生在小亚细亚,对宗教世界的事情非常熟悉,而且还是当时犹太教博学之士拉巴的弟子之一。
保罗有良好的教养和宗教素养。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很快就在小亚细亚﹑希腊和罗马建立了原始的基督教团体。耶稣对犹太人宣扬上帝的慈爱,保罗则向世人证明上帝的爱和耶稣就是弥赛亚。在新约《圣经》里面,1/2是耶稣的言行录,1/3是保罗的言行录和书简。由此可见,保罗对基督教的建立做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犹太教的新教派当初是和其他犹太人一起在犹太会堂做礼拜的。慢慢地,随着新教派势力不断壮大,矛盾就产生了。特别是下面两点,两派的意见差别很大。
1.新派的中心信仰是耶稣是弥赛亚,这在当时犹太教主流派来看是一种异端学说。
2.他们不经过割礼这个被拉比们承认的正式改宗手续就大量地接纳异教徒,并且迅速扩充了自己的教众。同时,改宗者开始宣扬自己才是真正的以色列子孙。
在公元一世纪末,犹太当局断然将新派教徒从犹太会堂中赶了出去。同时,原始的基督教团也认为自己在犹太会堂做礼拜并不明智,就开始逐渐地建立他们自己的礼拜形式。在公元二世纪,基督教终于完全从犹太教中脱离出来。至此,犹太教和基督教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基督教在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的国教之后,就开始公然敌视犹太教,向民众鼓吹反犹太教的思想。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一直到近代,犹太人长期遭到迫害,而这些迫害多半是由基督教会煽动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杀害了六百万犹太人。这种疯狂的行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基督教会长期宣扬反犹太思想的结果。
---------------
伊斯兰教圈中的犹太人
---------------
公元七世纪的时候,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地方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下,以上帝(阿拉)的启示为基础开创了伊斯兰教。最初,穆罕默德还期望犹太人能够皈依他的教派。因为犹太人对伊斯兰教表现出轻蔑的态度,所以穆罕默德的态度也强硬起来,并和后继者一起,实施了对犹太人的流放。
七世纪后半叶的中近东全境都是伊斯兰教的天下,而这种对犹太人的压迫政策也慢慢地缓和下来。犹太教被允许和伊斯兰教共存,但犹太人必须交纳沉重的人头税和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规定也成了一纸空文,因为随着伊斯兰社会逐渐安定,各个领域都开始需要犹太人了。
比如,西班牙医生哈斯达(公元970年卒)因为能力出众而被任命为国家的外交顾问,萨拉艾鲁作为国王的国务大臣操持了三年国政。还有许多犹太医生和天文学家不断地被各国的宫廷任命。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本身就是出类拔萃的犹太学者,所以也就义不容辞地为保护学院和培养新人尽心尽力。
所罗门(1056年卒)﹑犹大(1141年卒)和亚伯拉罕?拉姆(1167年卒)都是著名的希伯来语诗人。亚伯拉罕?拉姆和同时代的所罗门分别为《圣经》做了注释,而这些注释到现在还被当作权威的研究成果而受到重视。巴莱著有《镣铐人的问答》,论述了犹太教相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优势。读了这本书,我们就能体会到他对哲学的高深造诣。
作为犹太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摩西?迈蒙尼德也是名垂千古。他曾是一位医生,所以只能在深夜忙完工作之后才得以写作。
他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医学﹑法学﹑哲学﹑文学﹑《圣经》和《塔木德经》。他将传统的犹太教系统地整理在自己的著作《密什那?托拉》中。他的另一本著作《彷徨者的方向》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将犹太教哲学体系化。
实际上,这些西班牙犹太人的学术思想和他们理性的思考方式是在犹太经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公元八世纪末到十世纪,犹太人中有一个圣经派非常得势。他们只承认《圣经》的权威,而彻底否定《塔木德经》。这种直截了当的做法很快取得了思想简单的民众的支持。
驳倒圣经派理论,恢复传统犹太教威信的是萨阿迪(942年卒)。他为了将《塔木德经》里烦琐的说教有秩序地整理出来,创立了32种伦理学上的推论法。他在主要著作《信仰和见解》中,以犹太教的形而上学理论为基础,展开了一场论战,并为以后犹太哲学的发展点了一盏明灯。
这里特别要提到犹太人在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在伊斯兰教圈的时候,他们继承着犹太传统和犹太文化,并不断将其深化。当时的医学﹑天文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书籍都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他们就把这些书籍翻译成希伯来语和拉丁语。这些工作为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进入欧洲搭起了一座桥梁。
特别是在1172年,伊斯兰教对西班牙的犹太人下了驱逐令,犹太学者就将自己的知识带到了法国南部北海和意大利。这次事件带来了这样的影响:基督教社会从长期的“黑暗时代”苏醒过来,开始了启蒙化,也就是近代化。
---------------
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
---------------
在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的人生活可谓是悲惨。就像前面所述,基督教会宣扬反犹太思想,所以执拗的犹太人一次又一次遭到迫害。
为了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十字军在1095年决定东征。第二年五月,欧洲中部莱茵河沿岸的城镇里,犹太人血流成河。在堡路穆斯,除了改宗基督教的,其余犹太人全被屠杀。本来,十字军的敌人是远在巴勒斯坦回教徒,但他们一到欧洲的各个城市,为了提高士气,就屠杀住在附近的犹太人。这种行径在狂热的宗教感情支配下很快席卷了法国北部和英国。
对犹太人来说,更为不幸的是,一些怪诞的迷信开始在基督教徒中间散播开来,比如说犹太人的祖先为了庆祝节日要杀害一些基督教徒,喝他们的血。《圣经》严格规定犹太人不能食用动物的血,何况是人血呢!
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民众大部分目不识丁,教会也基本不组织民众阅读《圣经》。对于民众来说,追求信仰就是参加礼拜(弥撒)和用拉丁语唱诗。其实,他们并不懂所唱祈祷文的意义。从这点来看,当时的礼拜更像是为了感受某种神秘。在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以后,西欧各国才把《圣经》翻译成本土语言,教授给普通民众。
由于这个原因,充满恶意的迷信在无知的民众之间迅速传播,犹太人也因此不断地受到打击。遇到找不到凶手的杀人事件,犹太人总是替罪羊。1348年到1349年鼠疫流行的时候,有谣言说是犹太人向井里投了毒,才出现这么多病死者。于是,各地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开始了。
基督教统治下的西班牙反犹太情绪也十分高涨。1391年到1411年,数万犹太人被屠杀。生存下来的只有那些接受基督教“洗礼”,在形式上成为基督教徒的犹太人。
作为一种行话,犹太人曾被称为“猪”。就是这些“猪”们慢慢恢复自己实力的时候,又出现了阴险的“异端审判”制度。西班牙在1492年下达了犹太人驱逐令,命令犹太人撤出西班牙。因为周边邻国都看西班牙的眼色行事,所以这项法令对周围各国的犹太人同样适用。无路可逃的犹太人大部分改信基督教,其他的逃到了奥斯曼和俄国。
---------------
种族隔离
---------------
在中世纪,欧洲世界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上对给犹太人强加了很多规定,而这些规定有着很强的种族歧视色彩。在伊斯兰世界里,大部分的职业都不对犹太人开放。在基督教统治的世界里,犹太人要被迫接受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政策。在城市,他们被从工商联合会中赶了出来;在农村,他们也被禁止拥有土地。
犹太人所能从事的行业只有替人收租,债务回收,高利贷,房屋出租,酒馆和小旅店的经营,还有在犹太人内部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等。有很多犹太人从事金银首饰和珠宝加工业,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犹太人中有一些医生十分有名,有的还成为基督教首领和祭司的主治医生。但是,由于代替领主向人收租,民众对领主的怨恨就直接转嫁到犹太人的头上了。可是,领主就是领主,就是榨取犹太人的利益,就是要把犹太人当作自己的私家奴隶来控制!对这些,他们是毫不犹豫的。在种族歧视上,人们对犹太人打的第一枪就是“区别对待”,第二枪就是“种族隔离”(就是把他们隔离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这种制度从1555年开始采用。
“种族隔离”政策下,犹太人的居住区全被隔离物圈起来,只通过两扇大门实现与外界的交通。大门的入口由基督教徒看守,而他们的工资要由隔离区的居民承担。在夜间或是基督教的节日,大门是紧锁的,并且禁止内部的居民出去。这种对犹太人的隔离政策短期内就得到了欧洲各个城市的采用,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后半叶。
最后一个隔离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西斯入侵波兰时设立的。这个隔离区是由八英尺的混凝土墙壁包围的狭小场所,里面却关押着三十五万犹太人。这里每天只能配给四万人的粮食,所以大多数犹太人都死了。体格比较好的被关押到各地的集中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最后再被送进毒气室。
1942年8月1日,为了消灭剩下的犹太人,德国军队开始对隔离区发动总攻,五月末就将这里变成了一片瓦砾。这是在整个四百年隔离史上最悲惨的事件,也是犹太人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将话题扩展一下,在中世纪的欧洲,对犹太人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种族限制。当局限制犹太人的着装和结婚条件,征收和家畜一样的通行税,甚至对犹太人在安息日里使用蜡烛都要征税。总之,当局想到了所有可以征税的方式。如果犹太人不能接受新的规章制度,就要交纳特别的赋税。
反过来说,这种制约政策也使得隔离区内部的犹太人确立了自治体制。他们不用挂念外面的世界,还可以享受固有的生活。隔离区的代表由最大的纳税者构成,他们负责和政府的交涉﹑税金征收﹑共同体内部的财政管理和自治事务。这样一来,以犹太会堂为中心,犹太学校﹑医院﹑澡堂和旅店等就慢慢地完备起来。
“清洁”也是犹太教的教律之一,它要求人们定期沐浴和在饭前洗手,所以隔离区内部的卫生状况比起外部的基督教社会要好的多。即使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犹太人的死亡率也是最低的。
每一个犹太会堂都设有一个附属学校,让犹太人的孩子接受免费的教育。对于贫穷学生和孤儿,它还免费提供食物和衣服。这些费用都是靠捐款得来的。女子学校在犹太社会也为数不少。男孩子满十三岁的时候就要参加成人仪式,成为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大人们在节日或是工作之余会聚集到犹太会堂,在做完礼拜后会研究《塔木德经》。他们在研究《塔木德经》的时候,经常进行激烈的辩论。犹太人的教育一直得到普及,并且水平很高。在这一点上,当时还没有哪个民族能和犹太人一样如此对教育抱有热情。
在还没有仲裁的时候,犹太自己人之间的诉讼和纷争都交由拉比们,根据《塔木德经》进行裁断。在隔离区内,无论是孩子出生还是婚丧嫁娶,共同体的各种机构都会伸出援手。有时,为了从强盗或是恶意的基督教徒手中解救犹太人质,整个共同体的人们都会募捐赎金。
面对持续不断的种族歧视和迫害,犹太人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变得愉快。在安息日(星期五)的时候,全家人会一起准备晚餐。他们点上圣烛后就开始享受着晚餐,在餐后还要一起对上帝祈祷,感谢他的恩赐。有时,他们还会花一些时间唱歌和谈笑。到了结婚仪式或割礼仪式(男婴出生后第八天进行),犹太父母们还要邀请全部的亲戚朋友前来进餐。春天的化装游行更是受欢迎,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参加。在婚礼或宴会上,人们会请来经师和乐师为聚会增添气氛。
到了秋天的新年或赎罪日,犹太人会特别严格地举行礼拜仪式。这些做法让他们的宗教传统和民族自觉性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
弥赛亚的期望和神秘主义运动
---------------
要了解犹太人在中世纪的历史,不能不看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弥赛亚运动。
犹太人长期忍受着民族离散的悲惨命运,时时刻刻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祖国。这种愿望孕育出一种信仰,就是犹太人最终会光复民族和宗教的光荣,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确立世界和平。一般地,这种思想被称作弥赛亚期望或是来世思想。
在政治上,弥赛亚运动的惨重失败让弥赛亚到来的希望变得微乎其微,让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更加深了。犹太人没有对这种结果失望,相反,他们对弥赛亚产生了神秘主义信仰。这种神秘主义信仰的萌芽在公元1到2世纪拉比们的言行录中可以看到。这种信仰认为弥赛亚居住在世人所不能看到的至高天境中,作为上帝的使者掌管着世界。神秘主义信仰让人们的眼光转向了探询未知世界的构造和组成上。
在犹太神秘主义出现的时候,当时的世界上还有神知主义的影响。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犹太教研究的主题还是上帝,而弥赛亚只是作为一个配角出现,只是,人们期待通过对神秘主义的研究得到一些弥赛亚来临的启示。
到了十三世纪,人们发现了《佐哈尔》(光辉之书),神秘主义的研究更加盛行。这本书是西米恩?本?约赫拉比在公元二世纪所著。在出版后二百年里,它的权威性取代了《塔木德经》(近年来根据研究,这本书可能是西班牙犹太教神秘主义学者的冒名之作)。
神秘主义采用了《摩西五经》的注解形式,描述了上帝和天使的性格﹑宇宙的构造﹑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恶”的功过。很多人被这本书散发的魅力所倾倒,而且作者的故地,即一个叫萨发多的小城镇也成为了神秘学家的研究圣地。
历史性地发展了神秘主义的是阿里拉比(1547年卒),但他在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他的弟子们整理了他的神秘主义说教,并且将其理论化。传说他能感到自己是约瑟夫裔的弥赛亚,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让大卫裔弥赛亚出现的事业就离开了人世。
---------------
伪弥赛亚思想和它的影响
---------------
到了17世纪,在波兰和乌克兰,犹太人被大肆屠杀,欧洲的难民顿时人满为患。另一方面,路德的宗教改革(16世纪)后,只剩下持有强烈反犹太思想的天主教阵营。犹太人将这段时间称作“弥赛亚的阵痛”。
到了1665年左右,伊兹密尔出身的神秘学家茨维在巴勒斯坦宣称只有自己才识真正的弥赛亚。期待中弥赛亚出现的消息迅速在全世界的犹太人中间传开了。虽然当中有怀疑其真实性的人,但大多数都狂热地欢呼他的到来。
他在移居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译者注)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汇集到这里,人数之多,盛况空前。就在1666年秋,君士坦丁堡当地政府将他逮捕,给了他两条路:弃教或是死。茨维选择了弃教。
这样,弥赛亚运动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宣告结束。这个悲剧性的结果在犹太民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多数教众不顾茨维背教这个事实,坚持相信他就是真正的弥赛亚。他们在名义上改宗伊斯兰教,暗地里继续信仰弥赛亚。
2. 由于弥赛亚运动破灭,犹太人感到了传统的近代化和合理化的重要。这种认识引发了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犹太教改革运动。
3. 居住在东欧的犹太人从弥赛亚运动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圆满是第一要义。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个被称作“敬虔者”的群体。这个群体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展开了犹太教复兴运动。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茨维运动失败产生了反教与改革运动。这两种运动分别对犹太人的近代史做出了
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在逐渐进入近代化的西欧社会,改革运动也为犹太人创造了顺应时代需要的生活模式。从隔离区中释放出来后,过着都市生活的犹太人被教导用和基督教徒同样的价值观生活。他们的仪式典礼也被改成基督教风格,这在犹太教的教义来看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种符合近代化的合理性,改革运动在19世纪后半叶迅速地在美国的犹太人中兴起。
另一方面,哈西德运动开始拯救因长期受到迫害而丧失生命力的犹太教。这就是说,他要将原来由一小部分精英掌握的犹太教重新教普及到大众当中。他要让那些受尽痛苦的人们看到,在人间还有圣火,还有生活的喜悦。他呼吁人们恢复做人的尊严和自由,进行宗教献身和伦理道德的实践。
改革运动是伴随着近代化出现的,其实是一种“外在的”和廉价的合理化运动,而哈西德运动关心的是近代化以前的问题,即人“自我认知”这个“内在的”的问题。
哈西德运动是在东欧的犹太人中兴起的运动。他们将内部培养的互敬互助精神通过他们的子孙带到了遥远到美国和巴勒斯坦。这些精神成为了20世纪犹太精神的原动力。
---------------
犹太人的解放
---------------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西欧的隔离区逐渐有名无实,犹太人开始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孟德斯鸠的自由思想的影响。
这个时代最有名的犹太人首推摩西?门德尔松(1768年)。他虽然不是一位学者,但他在1761年柏林科学院主办的哲学论文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当时败给他的是后来的著名哲学家卡托。摩西?门德尔松出版了《摩西五经》的德译本,用来赞助那些德语系犹太人的文化活动。另外,他还为维护犹太人的市民权而著书立说。这些作品产生的影响可以在1782年澳大利亚的《宗教自由书》和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上看到。
最初实施对犹太人解放的是法国大革命。在1791年,法国的犹太人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以这个为突破口,在19世纪后半叶之前,西欧大多数国家的犹太人都获得了自由和市民权。在1858年的英国,拉以奥第一个作为犹太人成为上院议员。
18到19世纪的西欧以极大的热情推行自由主义,而同时期的东欧还是十分封闭。俄国﹑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犹太人享有市民权是俄国大革命(1917年)以后的事情。
犹太人被给予国民待遇(市民权)后,就可以自由地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但是,他们的优秀表现招致了一部分人的嫉妒和反感。这些人不去说自己没有能力,而是开始发表攻击言论,说犹太人是生物学和文化学上的劣等人种。
按照他们的说法,犹太人有可能将日耳曼民族纯正的血统玷污,所以一定要根除犹太人。这种反犹太主义巧妙地利用了日耳曼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一盲点,有效地煽动了大众。以铁血宰相俾斯麦为首,很多政治家和企业家利用这一反犹太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限制犹太人。
法国著名的托伦夫斯事件就是指保皇派和圣职组织勾结反犹太主义者图谋颠覆第三共和政权的事件。时任陆军上尉的托伦夫斯将法国的这个军事机密泄露给了德国。1895年1月5日,坚称自己无罪的托伦夫斯上尉被免去官职,判处无期徒刑,而他被认定无罪是在五年多以后。
天主教会在中世纪强迫犹太人改宗基督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译者注),在近代又标榜自己是主张消灭犹太人的反犹太主义者。至此,犹太人认识到除了复国主义这条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以外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最初主张在巴勒斯坦再建独立政体的是摩西?赫思,他所著的《罗马和耶路撒冷》是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史的重要作品。
---------------
犹太复国主义的组织化
---------------
西奥多?赫茨尔主张犹太人复国运动,并在1897年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他作为记者经常在巴黎报道犹太人的事情,并且认识到,犹太人之所以被冤枉上一些罪名,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根据自己心目中犹太国家的形象,总结出版了《犹太人的国家——传统下的新国家》(1895年)。他作为犹太人的代表,会见了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国家元首,为犹太复国运动投入了全部精力。遗憾的是,他在44岁时就英年早逝,那时他事业刚刚进行到一半。
西欧的犹太人在充满自由主义思潮的社会中宣扬和谈论犹太复国主义,而东欧的年轻人却挺身而出去实现这个梦想。东欧的年轻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原因他们想从残存着种族迫害的东欧社会中摆脱出来。东欧的复国主义者最初是在法国慈善家的援助下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的。后来,世界犹太协会下属的“犹太国民基金”和“复国建设基金”开始向这些人提供开拓资金。一时间,移居巴勒斯坦的活动活跃起来。虽然大部分的移居者是一些没有拿过锄头和铁锹的年轻人,但他们不断地研究农业技术,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村落。他们开拓沼泽,植树造林,采用最新的农业技术,还通过种植蔬菜和橘子来赚钱。就这样,以特拉维夫为中心,各地都出现了新的村庄。
虽然开拓者们分别说德语﹑波兰语和俄语,但他们重新采用了自己祖先的语言希伯来语,并把它作为国语。诗人萨尔姆和作家撒母尔?伊本?那布也用希伯来语创作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现在还感动着每一个犹太人。
束之高阁两千多年的希伯来语终于重见阳光,出现在了文学﹑戏剧﹑诗歌﹑报纸﹑收音机还有专业学术领域。这个事实最能象征荒废了两千年的巴勒斯坦国土的复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务大臣贝尔福宣布:英国政府将不遗余力地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设自己的家乡。这个宣言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使他们大批地涌到巴勒斯坦。
在1918年,巴勒斯坦的总人口是80万,而犹太人仅占6万。15年之后,犹太人口就激增到了20万左右。在1925年,耶路撒冷设立希伯来语大学,而且配备了研究生院。开拓者们这种追求最高学术水准的精神使得以色列的重建,这个20世纪的奇迹变得可能。
话说回来,英国方面一面通过《贝尔福宣言》表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祖国,一面又在1915年以驻开罗高级外交官麦克马洪的名义向当地总督递交了一封信,表示承认阿拉伯人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的自治权力。
当今,在中东问题上,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利害关系已经复杂到不能解决的地步,其中的原因追溯起来还是当初英国狡猾的两面派做法。英国典型的做法就是一面牵制利害双方,一面寻找机会全身而退。这可以从印巴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纷争)上看出来。
---------------
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和犹太人大屠杀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不稳定。虽然说东欧的犹太人被给予了同等的国民待遇,但那不过是一纸空文。在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禁止犹太人进入公职和普通教育领域,甚至还限制他们做医生和律师的权利,商人们也拒绝和他们做生意……。
大革命后的苏联热衷于犹太人解放,但也只是鼓励他们开拓犹太人自治区,并没有发展到全面承认其自由的程度。在苏联,犹太教和犹太复国主义是被禁止的。参加者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发送到西伯利亚。由于苏联的犹太人大部分是中间商和小商贩,在保护劳动者和农民利益为主的共产主义制度下,他们等于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另外,因为共产主义之父卡尔?尔马克思和革命的旗手列宁都是犹太人,西欧的反动主义者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臆测,即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以及犹太富豪秘密携手,图谋世界霸权。他们还杜撰了一本书叫《复国议定书》。
在1929年,由于经济恐慌,反犹太主义的风潮再次在西欧各国高涨,特别是在由于一战战败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处于停顿的德国。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宣扬:德国战败和经济败落的责任在于犹太人。希特勒在1933年就任德国第三任首相后,他的纳粹政权就制定了历史上最有组织性的和最大规模的消灭犹太人的计划。
不单是纯血统的犹太人,就是有1/4德国血统的犹太人也成了杀戮的对象。因此,被流放和屠杀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和文化人士不计其数。这里面包含了29%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德国军队依次开进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法国﹑意大利和俄国,肃清和屠杀当地的犹太人或是将他们送到集中营。特别是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那里简直就是一个设施齐备的杀人工厂。在那里,纳粹使用毒气﹑毒药或是枪杀等各种方法屠杀了大量犹太人。1945年春战争在欧洲结束时,居住在各国的九百万犹太人中已经有六百万被纳粹杀害。
---------------
以色列共和国的诞生
---------------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以前处在列强殖民统治下的亚洲和非洲各民族在战后也相继取得了独立和自由,1948年5月,以色列共和国在巴勒斯坦成立就是一例。这个新生的犹太国家是在和其它中小国家不同的背景下成立的。其它民族是在一直居住的国土上重建了自己的国家,而犹太人是在两千年魂牵梦绕的祖先的土地上建立的以色列。以色列的重建应该归功于那些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开拓者们的汗水和努力。
1947年联合国承认犹太国家的成立,给两千年的犹太迫害史划上了一个句号。对纳粹德国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罪行,联合国主张再次进行伦理上的审判和人道主义上的反省,这也是犹太国家得到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实,以色列共和国是建立在六百万同胞的鲜血之上的。
战后,在集中营中幸免的犹太人中,有三十多万移民到了以色列,另外一半分别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中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国。还有在中国﹑印度﹑中近东和北非的犹太人也陆陆续续地返回到以色列。独立当初,犹太人的人口只有65万5千人,到了现在,即1978年,达到了365万人。这里面有307万6千犹太人和57万阿拉伯人。据推算,在今天的美国境内有640万犹太人。美国的犹太人不一定将自己的命运和以色列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对以色列的生存和发展从来是不遗余力。
以色列共和国是在“右”的背景下建立的,这里面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悬而未决,那就是和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的利害关系。
《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后,当时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阵营领导者的爱米尔表示尊重犹太复国主义十分,认为开发巴勒斯坦需要犹太人的帮助。所以,在第一次大战后的和平会议上,他表示赞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提案,并在1919年3月1日备忘录中这样叙述:“我们阿拉伯人…….对犹太复国运动抱有深深的同感,并且翘首期盼。我们的代表团全面承认了昨天犹太复国主义者协会在和平会议上做的提案,并认为这样做是稳健和妥当的。我们……为此要尽最大的努力对他们进行援助。我们诚心地欢迎犹太人回到故乡……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同心协力,为将共同关心的地方(巴勒斯坦)再次建成世界文明的交流之地而努力。对此,我们的同胞(阿拉伯人)也真心地祈盼着。”
不幸的是,阿拉伯人并不赞成这种稳健的做法,他们的激进派在同年七月召开会议,决定反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就这样,围绕巴勒斯坦问题,两种对立力量的抗争开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托管。最初,英国试图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互相妥协,但以失败告终。从那以后,英国开始强行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推行限制性政策。
---------------
三千年的和平期待
---------------
在1947年11月,联合国做出决议,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巴勒斯坦进行分割统治。对此判决不服的阿拉伯人决定用武力将犹太人从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赶出去。其实,在英国军队接管巴勒斯坦以前,两者之间的战斗已经在各地打响了。
英国给在阿拉伯人提供武器的同时,禁止犹太人保有任何武器。犹太人通过走私掌握了少量武器,并用这些简陋的装备勇敢地战斗。在英国军队撤退的时候,阿拉伯五国(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规军开始发动全面的进攻。
1949年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达成了停战协议。这时,在阿拉伯方面,埃及只是得到了南部一块狭长地带,约旦也只将巴勒斯坦东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只是,战争产生了75万多阿拉伯难民。对于难民产生的原因,阿拉伯方面认为是被犹太人要求他们立即撤退造成的,以色列方面认为是阿拉伯联军要求阿拉伯农民立即撤退的结果。到底谁的说法正确还没有定论。
根据以色列史专家石田友雄的见解,“决定1947到1949年战争胜败的是犹太人和阿拉伯农民之间“意识”差异。犹太人意识到自己没有其他安身之所,所以不惜性命地守卫自己的居住地,而阿拉伯农民不知道为什么要守卫自己的国土,他们天真地认为几个月的战争结束后,还能再回来,所以就舍弃了自己的家园。此后的二十五年一直到现在,他们和他们的子孙还留在以色列周边的难民收容所里,成为解决中东问题的最大障碍。但是,通过这三十年的苦难,巴勒斯坦人的中间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摘自《犹太人和中东问题》)
以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56年10月末到11月初,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当时,围绕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问题,英国﹑法国和埃及之间产生了利害冲突。这时,以色列军队为了控制西奈半岛而参加了战斗。
1967年6月,埃及的纳赛尔为了封锁亚喀巴湾的入口,即蒂朗海峡,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同时和埃及﹑叙利亚﹑约旦交战。阿拉伯军队将纳赛尔视为领导者,发誓要在这次战争中将以色列军队击败。但是,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结果战争以阿拉伯军队大败而结束。战后不久,以色列被允许占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
到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赎罪日战争)爆发了。当时,埃叙联军趁以色列不备,突破了苏伊士运河和戈兰战线。当时,以色列军队的作战能力很难立刻到位,结果同意让出一部分占领地,从而达成休战。
最能感受到四次战争的悲惨和残酷的是埃及和以色列,还有战争产生的巴勒斯坦难民。战争引起仇恨,仇恨又变成积怨,积怨又再次引发战争。到了1977年,在这个无法解决的恶性循环中,终于迎来了一缕和平的曙光,这就是埃及总统萨达特对以色列的访问。1978年10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三方首脑在美国马里兰州举行会谈,使得埃及和以色列两国约定签署了平条约。这被认为是中东和平的第一步。双方在和平条约上签字是在1979年3月26日。
通往中东的全面和平道路还十分曲折,但是,正因为一度设立了通向和平的规则,这个地区各方最终能达成谅解并共同繁荣吧。在世界上,只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日常的寒暄中用到“和平”这个词汇。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寒暄语虽然不同,但都有“愿和平降临到你的头上”的意思。犹太人从大卫时代以来的三千多年里,一直用“和平”作为寒暄语。
《圣经》将和平作为一种理想,而犹太人为了和平忍受了长期的痛苦。他们不只把和平当作自己的东西,还祈祷求阿拉伯以及全世界都能拥有和平。拥有这种祈盼的犹太人真的很多很多。
***************
*犹太教徒的生活
***************
犹太教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宗教。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和印度教并存的世界上最有历史的宗教。
印度教的详细起源还没有定论,大体是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犹太教起源
---------------
上帝的光辉照耀各族兄弟——犹太格言
犹太教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宗教。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和印度教并存的世界上最有历史的宗教。
印度教的详细起源还没有定论,大体是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以印度教为基础创立了佛教。佛教最终从印度人中脱离出去,成了蒙古系各民族的宗教。印度人一直信仰印度教,所以它并没有失去自己的生命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瑜珈和锡克教也分离出来,印度教仍保持着它神秘性,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实践。
犹太教的历史就十分清楚,我们可以推断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民族首领的信仰是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实际上,犹太教作为一种以色列全民族的宗教是在摩西成功领导人们出埃及后(公元前13世纪前半叶)实现的。那时,以色列十二个部落和上帝之间达成契约,将耶和华作为自己惟一的上帝,而耶和华也把以色列民族作为最宠爱的臣民加以保护。
但是,他们中的腓尼基人和迦南人热衷现世宗教,塔洛特人信仰女神。他们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让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陷入困境。所以,上帝开始给予他们锤炼,让他们饱受国家灭亡和成为巴比伦之囚的痛苦。
公元前538年,逃离囚犯生活的犹太人返回自己的故土。这时,他们在宗教上已经面目一新。在学者以斯拉和首领尼希米的领导下,犹太人开始以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纯粹信仰为基础展开祖国重建运动。和在耶路撒冷的神殿做礼拜不同,犹太人是以犹太会堂为中心,对普通的民众进行教化,有组织地将礼拜和学习活动纳入日常生活中来。
公元前70年,耶路撒冷再次陷落,第二神殿遭到破坏。由于在犹太会堂做礼拜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所以这次事件对犹太教毫发无损。从那以来到今天的一千九百年间,犹太教在内容上没有质的改变,可以说是“坚如磐石”。
这种礼拜传统能得以维持应该归功与《塔木德经》的编纂。《塔木德经》仅正文就有6部﹑63题﹑524章和4184节。后来,各页上又增补了历代学者和贤人的见解,如今已经成为无可匹敌的巨著。《塔木德经》包含了关于仪式典礼﹑神学﹑农业﹑工业和商业规则,以及全部民法﹑赏罚﹑妇女生活。另外,《塔木德经》中还记载了很多典故和诗歌。可以这样说,只要在日常生活方面能想到的都会在《塔木德经》中出现。不管什么样的难题,只要参照《塔木德经》都能得到解决。对于分散在各地的犹太人,《塔木德经》就是大家共有的老师。《塔木德经》中隐藏了很多在信仰上的智慧。
---------------
犹太教的两个新派别
---------------
如果说犹太教在历史长河中有变化,那也是从近代才开始的。第一次变化是19世纪初在德国开始的犹太教的改革派运动。当时,改革派试图使犹太教符合风靡欧洲世界的合理主义精神。
改革派建立了自己的犹太会堂,将传统的教义﹑典礼和戒律参照合理主义思想进行改革。在教义这一方面,他们否定了复国主义﹑选民意识和死者复活思想,致力于形成与民族传统无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犹太教来取代道德伦理主义。
在典礼这方面,改革派废止了周五的“安息日”,规定在周日做礼拜;将希伯来语的祈祷文改成德语或是英语,并将内容进行简化;废除犹太会堂里男女坐席分区的规定;废除传统的饮食制度,虾和猪肉都被允许食用;规定安息日里可以进行工作;废除点圣火的规定。在“犹太教顺应时代发展”的理念下,哲学家亚伯拉罕?噶衣尔(1874年卒)强有力地推进了这项改革派运动。
这种改革派的进步精神得到了在美国追求自由的犹太移民的共鸣,它的势力以美国中西部的主要城市辛那提为中心迅速扩大。这全仰仗阿尔扎克(1900年卒)的领导力。各地建起了改革派的犹太教会堂,从1870年到1930年,美国犹太人的大半已经归属改革派。矗立在纽约第五街的犹太会堂就是改革派所属的古典建筑的杰作之一。
但是,在具有进步思想的犹太人中间,也出现了反对改革派的激进形式的群体。改革派在体制上的缺点就是普通的信徒决定组织的意志,所以,专业上的欠缺让全体教众很容易失去方向。改革的首要条件是提升全体教众对犹太教的理解力,而改革派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而没有看到传统的内在奥秘,实在是一个短见之举。
为了调和改革派过激的行为,犹太教保守派在1887年诞生了。奠定犹太教保守派基础的是谢赫塔(1915年卒)。他生于东欧,是第一个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的犹太人。将谢赫塔三顾茅庐从英国请到美国的是捷伊科布,他向犹太教保守派提供财政支持。
对保守派中庸路线的赞同者越来约多。根据最近统计,45%的美国犹太人已经归属保守派,而改革派和正统派分占21%和18%。在以色列共和国,正统派反对其它两派的存在,所以在数字上是远远领先。但是,如果三派都被承认,我们可以想象出,在以色列国内的三派分布和在美国是差不多的。
---------------
正统派的生活
---------------
对于前述三派的差别,我们在这里不妨简单地了解一下。
正统派对犹太教的传统和戒律是全面遵守,一天三次坚持礼拜,严格遵守饮食规定。到了安息日和节日,他们对节律更是一点不能马虎。
在安息日,劳作和与之有关的活动全都被禁止。农工商方面自不必说,就连写作﹑旅行﹑编织﹑裁缝﹑点火和做饭等都严格禁止。所以,主妇们不得不在星期五傍晚以前将第二天的饭全部准备好。厨房的炉灶或是煤气要留下小火,到第二天早晨可以将火放大用来加温实物。在安息日,吸烟是绝对禁止的。由于连马车也被禁止使用,教众们只有徒步去犹太教会堂。这样也使得正统派的教徒以犹太教会堂为中心,形成了各自的共同生活社区。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正统派的犹太人实业家来到东京,住在饭店里面。他一到周五就和前台联系,要求将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送到他房间里面。有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他发现自己忘了联系了。因为太胖,他没有体力从十楼上自己的房间跑到一楼,但他也不能乘电梯,因为安息日禁止乘坐交通工具。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过来了一个服务生。他叫住服务生,说:“你去给我拿份面包和煎蛋,再加一杯咖啡。”很快,服务生就把早饭送来了,并说:“先生,请在早餐的账单上签字。”犹太客人回答:“哎呀,我还不能签,今天是星期六……”
服务生十分吃惊,如果不能让客人在账单上签字,那不就等于让人吃霸王餐吗?!。于是,他说:“请您一定签字。”“不行,签不了。”“如果这样,你就打电话到前台说明原因。”“不行,我打不了电话,你代替我打吧!”“不行,你应该自己打。”
这个客人没办法,开始费劲地向服务生解释自己是犹太人,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不能在安息日签字,也不能打电话等第。可是这个服务生的英语太差,什么犹太人,什么安息日,他一点都不明白。没有办法,他打电话给前台经理,说他被一个棘手的客人缠住了。最后,还是前台经理明白了犹太人不能在星期六签字的原因。只是不知道这位犹太客人还有没有食欲享用他的早点。
---------------
保守派和改革派
---------------
保守派走的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路线,在原则上忠实地遵守犹太教的戒律,当然也遵守饮食规定。但是,随着生活的发展,他们根据种种实际情况,重新解释了戒律的适用范围,倾向于将各种制约弹性化。
举例来说,为了方便人们到犹太会堂做礼拜,保守派认可在自己家和犹太教会堂之间乘坐交通工具。他们也允许教众男女同席。这就是为了达成“礼拜”这个神圣的目的,使不便的条件最小化。他们认为,律法如果没有人道方面的考虑就失去了法的精神。这也是保守派思想的基础。
“保守派”这个名称表示对传统的回归和尊敬,并不是意味着因循守旧。但是,一旦将律法柔和化,传统就容易走向自由化。在自古以来男人主导的犹太教社会中承认男女平等后,立刻就出现了女性要求职务平等的呼声。眼前就有一例,最近保守派内部正在围绕应不应该任命女性为拉比进行着激烈的论战。
改革派已经承认了女性的拉比资格,并在纽约的一些犹太会堂里面任命了女拉比。在固执的正统派的眼里,改革派这种自由行为是对传统的背叛,是一种异端。
有时,我会被请到纽约郊外的犹太会堂进行演讲。有一次是在星期五的夜里,当时吹着刺骨的寒风。因为到礼拜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先被请进了拉比办公室。
谈话之间,那位女会长进来了,说是刚从日本旅游观光回来。在我的印象中,她好像说:“日本料理的虾真是太好吃了,特别是活虾,更是味美无比!”“什么?!”,我当时心里十分吃惊,“犹太人中还有吃虾的吗?”。这时,那里的信徒代表O先生进来了,殷勤地和我打招呼。我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竟然抽着烟斗!犹太人在安息日是不抽烟的!在我吃惊的空儿,他们已经从房间走出去了。
礼拜开始了,我和拉比并排坐在讲坛上。当拉比开始对众人说教的时候,我看见了他的背影。我愕然了:他没有戴克帕(一种犹太人专用的帽子)!作为常识,所有的犹太男子都知道戴克帕才能表示对上帝的虔诚。即使平时不戴的人,到了礼拜场所也一定戴的。还有的人在阅读《圣经》或是《塔木德经》的时候也一定戴着。我环顾了一下犹太教会堂内的教众,没有一个戴的!戴帽的只有一个不是犹太人的我!接而连三的吃惊后,我稳定下了自己的情绪,因为这是改革派的犹太会堂。
在那以前,我只和正统派和保守派的犹太人交往。那天看到了改革派的犹太人如此无知,不禁感到他们是一群已经堕落的犹太教众。我好像是以一个传统犹太人身份萌发了这种感情,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礼拜在接近结束的时候,全体起立向上帝唱赞美诗。突然,众人唱了一句祈祷书上没有的一句,“上帝啊,选择我们吧!将我们从其他的国民中选择出来吧!”。我又一次吃了一惊。
本来,改革派是否定犹太人的选民思想(即上帝的选民或上帝挑选自己的信徒)的,但他们的教众却高唱已经从改革派的祈祷书中删掉的这一节。礼拜结束后,轮到我演讲了。进入正题之前,我首先陈述了我遇到的四个“惊奇”!
我想那天晚上的事情最能代表改革派的姿态了。在生活实践方面,他们废止了大部分的传统戒律;为了享受现代文明,他们抛弃了一切约束自己的规则;在精神生活方面,他们还想靠近传统的犹太思想。初期的改革派的目标是将犹太教“非犹太化”,理由之一就是当时的犹太人是种族歧视的对象,为了融入主流社会,就有必要将犹太教非犹太化,即普遍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以色列的独立和发展,情况一下变了,犹太人不需要努力实现这种同化了。相反,改革派开始主张以色列的一体性,主张作为犹太民族的自觉性,并将这些作为改革派存在的基础。
犹太教三派的存在方式各自不同,他们在主张上的鸿沟在以后也不太可能填平。在犹太教的历史上,意见对立是很正常的,如果总是见解一致就显得不正常了。但是,三派的存在和今后以色列国的存续、发展息息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以色列发展动向的影响。
《塔木德经》中写道:“以色列民众﹑《托拉》和上帝是一体的。”这种超越人间派别对立的大世界观包容了一切犹太人。正因为这样,意见相左才变得可能。
***************
*对犹太教的误解
***************
《托拉》折射上帝的光辉——犹太格言
犹太教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被外人所认识,这无论对于犹太教徒还是对于外部的人都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对犹太教无知的原因之一是基督教徒对告诉人们“犹太教是律法的宗教”。难道犹太教真是“律法”的宗教吗?那么,“律法”又是什么呢?
---------------
犹太人对律法的理解
---------------
“律法”这个词汇在英语中可以叫“law”,在希腊语中则可以叫“nomos”。
最初,犹太祖先由摩西率领逃出埃及时,在西乃山上接受了上帝赐予的“十戒”。在希腊文和英文版的《圣经》中,十戒中的律法被写为“nomos”。十戒是上帝的命令,“律法”就是符合其内容的宗教或者道德行为规定。
1.是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解救出来。
2.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上帝,也不要对他们做礼拜
3.不要亵渎上帝的名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