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地球编年史》第一部

_5 撒迦利亚·西琴(美)
  水星──穆木,阿普苏的助手和信使。
  金星──拉哈姆,“战争之女”。
  火星──拉赫姆,“战神”。
  ??──提亚马特,“给予生命的处女”。
  木星──基莎,“结实大地上最重要的”。
  土星──安莎,“天国最重要的”。
  冥王星──佳佳,安莎的助手和信使。
  天王星──阿努,“天国的他”。
  海王星──努迪穆德(艾/恩基),“灵巧的创造者”。
  地球和月球跑哪儿去了?它们也被创造了,在之后的一次宇宙碰撞中。在这出壮丽的讲述行星诞生的戏剧的最后,《创世史诗》的作者拉开了第二场的帷幕:天乱。新出现的行星一点也不稳定。行星们相互牵引着,它们向提亚马特涌去,扰乱并危及了她的安全。
  
      神兄弟们聚在一起,
      他们来回涌动打扰了提亚马特。
      他们在天国家园里做的傻事,
      困扰着提亚马特的“腹部”。
      阿普苏听不下去他们的喧闹;
      提亚马特对他们无语了。
      他们的所为令人厌恶……
      惹麻烦是他们走的路。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不稳定、不规则的是那些行星的轨道。新行星“来回涌动”;它们离对方靠得太近了(“聚在一起”);它们干扰了提亚马特的轨道;它们离她的“腹部”太近了;他们“走的路”会惹麻烦。虽然提亚马特才最危险,但同样阿普苏也发现这些行星的所为“令人厌恶”。他打算“毁掉他们的道路”。他与穆木聚在一起,和他秘密商谈。但是“他们所密谋的”被其他神无意间听到了,这个要毁掉他们的决定让他们气得说不出话。唯一一个没有失去理智的是艾。他想出了一个花招,“将睡意倒向阿普苏”。当其他天神都支持这个计划的时候,艾“画了一副可靠的宇宙地图”,并向行星中的太初之水下了咒。
  艾(海王星)──当它在围绕太阳并包围其他所有行星旋转的时候(它是当时最外层的行星)──施放的这个咒或者力是什么呢?它自身的绕日轨道影响了太阳的引力并由此导致它的辐射外流?或者是海王星自己,在被创造时放出某种大量的能量射线?无论这种影响是什么,史诗将其比喻为“将睡意倒向”── 一种平静的影响──“阿普苏”(太阳)。甚至“穆木,他的助手,也无力动弹”。
  就像是《圣经》中的叁孙(Samson)和黛利拉(Delilah)的故事,被催眠的英雄的力量是很容易被抢夺的。艾相当迅速地抢走了阿普苏的创造力。看上去好像是阻塞了太阳中原始物质的释放,艾/海王星“脱下了阿普苏的王冠,卸下了他的光环斗篷”。阿普苏被“战胜”了。穆木不能再继续漫游了。他被“弹开,甩在了后面”,成为了主人身边的一颗缺乏生命力的行星。
  在剥夺了太阳的创造力──停止了它释放更多能量和物质创造新行星的过程──之后,诸神为星系带来了短暂的安宁。这次胜利因其改变了阿普苏的意义和位置而有着更深刻的寓意。这个词从此被用于表述“艾的住所”。任何新行星从此之后都只能来自一个新的阿普苏──从“深处”──这颗最外层行星面对的遥远的空间。
  这次安宁再被打破之前持续了多久?史诗并没有说。但它在一小段暂停之后继续着,开始了第三场:
    
      在命运之屋里,在宿命之地,
      一个神被创造了出来,是众神间最有能力和智慧的;
      在深处之心,被创造的是马杜克。
    
  一个新的“天神”──新行星──加入了。他在深处被创造,一个遥远的空间,一个带给他运行轨道──行星的“宿命”──的地方。他被最外层的行星引入了这个星系:“生下他的是艾(海王星)”。这颗新星看上去是这样的:
    
      他的肖像是美丽的,眨眼都会闪光;
      他的步伐如同贵族,自古享有高位……
      众神之前他傲然登场,无神能及。
      众神之间他傲视群雄,俯瞰世事。
      他的成员极其庞大,他是最高的。
    
  来自外层空间,马杜克是一颗新生行星,打着火嗝,还释放着辐射。“当他合唇之时,有烈焰迸发。”
  当马杜克靠近其他行星的时候,“他们将他们可怕的闪光放在他的身上,”他闪耀着光芒,“穿上十个神的光环”,他的接近由此让星系中其他行星排放电或是其他物质。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对史诗的解读:有十个天体──太阳和其他九个行星──等待着他。
  史诗中的故事将我们带上了马杜克的快速旅行。他先是经过了“生下”他的行星──将他拉进星系的艾/海王星。当马杜克靠近海王星的时候,后者的引力强烈地拉扯着他。它让马杜克的轨道变圆,“使之更好地达到目的地”。
  在那个时候,马杜克肯定还是很具可塑性的。当它经过艾/海王星的时候,它的引力让马杜克变得膨胀,由此他有了“第二个头”。然而,马杜克的身体没有任何一个部分在这时被扯了下来;但当他接近阿努/天王星的时候,有一大块被扯了下来,由此出现了四个马杜克卫星。“阿努创造并使这四个成型,将他们的力量给了他们的主人。”它们四个被称为“风”,并进入了一个围绕马杜克的快速轨道,“像一股旋风般旋转。”
  这个秩序──先是海王星,再是天王星──说明马杜克进入这个星系不是顺着星系中的轨道方向(逆时针),而是反方向进入的,呈顺时针。他继续前进着,这颗迎面而来的行星很快就被巨行星安莎/土星的强大引力和磁场拉扯住,接着又是基莎/木星。他的轨道变得更为向内──进入了这个星系的中央部位──直指提亚马特。
  马杜克的接近很快就影响到了提亚马特和更里面的行星(火星、金星和水星)。
    
      他制造出溪流,影响着提亚马特;
      众神开始不安,像身处暴风之中。
    
  虽然有一部分文献在这里是破损的,我们仍然可以读出这颗接近中的行星“稀释了他们的生命之需……刺痛他们的眼睛。”提亚马特则“踱来踱去忧心如焚”──她的轨道,很显然是受到了影响。
  这个不速之客的强烈引力开始撕扯着提亚马特。在她的中心部位出现了十一个“怪兽”,一群“咆哮着,愤怒的”卫星从她的体内“自行分裂出来”,并“在提亚马特的一侧前行”。为了面对奔跑过来的马杜克,提亚马特“为他们带上光环”,给了他们神(行星)的外表。
  其中一颗卫星在《创世史诗》和美索不达米亚宇宙观中都很重要,是提亚马特最主要的卫星之一,被称为金古(KINGU),“众神中第一个出生的,参加了她(提亚马特)的会议”:
    
      她提升了金古,
      在他们中间她让他变得伟大……
      战争的最高指挥权
      她放在了他的手中。
    
  无法与引力抗争,提亚马特的大卫星开始向马杜克移去。金古由此拿到了自己的命运之签──一个属于自己的轨道──这件事严重扰乱了其他行星。是谁给了提亚马特创造新行星的权力?艾问道。他将问题带给了安莎,巨大的土星。
  他复述了一遍提亚马特策划的一切:
    
      “她举行了一次会议,并大发雷霆
      她装备了无与伦比的武器,带着怪兽
      她创造出了十一个这样的神祇;
      在参与了集会的众神之中,
      她提拔出金古,她的长子,让他成为首领
      她给了他命运之签,
      缠在他的胸上。”
    
  再说艾,安莎问他是否可以去杀掉金古。而艾给出的答案却因为碑刻的破损而丢失了;不过很明显艾没有答应安莎,因为接下来的故事中安莎找到了阿努(天王星),询问是否可以“去与提亚马特对抗”。然而阿努“不能面对她而转身离去”。
  在这个不安宁的天上,一个冲突出现了;但神一个接一个地退去。没有谁能与暴怒的提亚马特作战吗?
  马杜克,在经过海王星和天王星之后,现在解禁了安莎(土星)和他的外环。这给了安莎一个主意:“他力量强大可以作为我们的复仇者;他在战场上是锋利的:马杜克,是英雄!”进入土星的外环(“他亲吻了安莎的嘴唇”)后,马杜克回答道:
  
      “如果,我确实是你们的复仇者
      我将战胜提亚马特,拯救你们──
      召开会议吧,宣布我宿命中的至高无上!”
  
  这种情形有些冒险,不过也很简单:马杜克和他的“宿命”──他围绕太阳的轨道──在所有天神中是至高无上的。接着,佳佳,安莎/土星的卫星──也是未来的冥王星──从他的旅行中被释放了出来:
  
      安莎张开了他的口,
      对着佳佳,他的助手,说:
      “走你的路吧,佳佳,
      在众神前表明立场,
      向他们复述,我对你说的。”
  
  经过了其他神/行星,佳佳劝说他们“为马杜克修改自己的法令。”这个决定是预先想好的:众神仅仅是太热切地希望其他人去为他们夺取胜利。“马杜克是君王!”他们大喊着,并劝服他早日动身:“去结束提亚马特的生命!”
  第四场由此开幕:天战。
  众神已经承认了马杜克的“宿命”;他们的引力现在已经确定了马杜克的轨道,所以他可以走向那场“战斗”──与提亚马特的撞击。
  作为一名战士,马杜克为自己装备上了各式武器。他用“烈焰填满自己的身体,他做了一支弓……装上了箭……在他面前他放置了闪电”;不仅如此,“他还制作了一张能罩住提亚马特的网”。下面是这些天文现象的名字──两星汇聚时的放电现象,以及互相之间的引力作用(网)。
  但是马杜克的首要武器是他的卫星。当他经过天王星的时候,天王星给他的四只“风”:南风,北风,东风,西风。后来在经过了巨大的土星和木星时,马杜克自己又“制作”了三颗卫星──邪风、旋风和无敌之风。
  将他的卫星作为“暴风战车”,他“派出了这七股风”。他们已经为战斗做好了准备。
  
      上主开始了行军,顺着他的航线;
      他的脸直面暴怒的提亚马特……
      上主接近并审视着提亚马特,
      她的助手金古的轨迹,被察觉了。
  
  然而当这两颗行星靠近对方的时候,马杜克的航线变得不规则了:
  
      像他看上去一样,他的航线被扰乱了,
      他的方向不再明确,他的所为被扰乱了。
  
  甚至马杜克的卫星都开始偏离轨道:
  
      当在他一旁行军的
      诸神,他的助手们,
      看见勇敢的金古时,
      他们的视力变得模糊。
  
  是否这些斗士在最后与对手擦肩而过了呢?
  但死亡已是注定的了,他们的轨道无法避免碰撞。“提亚马特发出了一声咆哮”……“上主升起了狂啸的暴风,他强大的武器”。当马杜克走得更近的时候,提亚马特更加“愤怒”;“她的脚跟摇来摇去”。她开始向马杜克下咒──就像在更早的时候艾向阿普苏和穆木释放的一样。然而马杜克还是向她靠拢。
  
      提亚马特和马杜克,神中最强的,
      相互激烈地对抗;
      面对战斗他们奋勇前行,
      他们走向战争。
  
  史诗现在开始描述这场天战──这次创造天地的行为。
  
      上主张开天网要罩住她;
      邪风,在最后面,撞在她的脸上。
      当她张开她的嘴,提亚马特,
      想要吃掉他──
      他驾着邪风所以她闭上了她的嘴。
      凶猛的暴风们撞击着她的腹;
      她的身体变得膨胀;她的嘴大张着。
      他用箭射向那里,扯破了她的腹部;
      箭从她体内划过,戳穿了她的子宫。
      由此征服了她,他熄灭了她的生命和呼吸。
  这是解释这个至今都困扰着我们的难题的最早理论。一个不稳定的星系,由太阳和九个行星组成,被一个来自外层空间的巨大的、彗星一样的行星侵入。它先是遇到海王星;接着经过天王星,然后是土星、木星,它的轨道被深深地向内拉扯进入星系中央,并由此出现七颗卫星。它无可改变地走上了一条向提亚马特──下一颗行星──撞去的轨道。
  但是这两颗行星实际上并未相撞:是马杜克的的卫星冲进了提亚马特,而不是马杜克本身。他们“膨胀”了提亚马特的身体,让她出现了很大的裂缝。穿过这些裂缝,马杜克射了一“箭”,一道“圣光”,强烈的电流集中在一起,现在的马杜克“充满了耀眼的光芒”,找到了进入提亚马特体内的路,它“熄灭了她的生命和呼吸”──抵消了提亚马特自己的电磁场,并“熄灭”它们。
  马杜克和提亚马特的第一次遭遇让它出现了裂缝,变得不再有生命力;但是她最终的毁灭仍然要等到后来与同样裂成两半的金古的相遇。提亚马特的其他十颗小卫星却马上毁灭了。
  
      他杀死提亚马特之后,
      她的环粉碎了,她的主体裂了缝。
      站在她这边的诸神,
      因害怕而颤抖,
      为了保命都转身离去。
  
  我们能识别这种现象吗──“粉碎……裂了缝”,导致了那样的颤抖,并“转身离去”──朝相反的方向?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提出对于我们星系中另一现象的解释──彗星现象。小型的天球,它们常常被认为是我们星系“无从控制的成员”,因为它们不遵循任何一种正常的轨道路线。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几乎是圆形的(冥王星是个例外);而这些彗星的轨道是被拉长了的,而且在很多例子中都是被拉得很长的──其中一些长到了会从我们眼里消失数百上千年。行星围绕太阳的轨道是在一个统一的平面上的(除了冥王星);而彗星的轨道则是在许多不同平面上。最意味深长的是,许多彗星都是反方向运行。
  天文学家们无法告诉我们是什么力量、什么事件创造出了彗星并将它们扔进了它们的奇怪的轨道。我们的答案是:马杜克。在一个他自己的平面的反向轨道上运行,他撕碎并破坏了提亚马特的主体,将它们变成了小彗星,再用他的所谓的网(引力)影响了它们:
  
      扔进这个网里,他们发现自己被困了。
      一整群恶魔行进在她的一旁
      他给他们的手带上手铐
      紧紧地包着,他们无法逃掉。
  战斗结束之后,马杜克从金古那里夺走了命运之签(金古的独立轨道),并将它捆在了自己的胸上:他的轨道成为了永久性的绕日轨道。从那时起,马杜克总是跳跃着回到那次天战的现场。
  “战胜”提亚马特之后,马杜克在天上航行着,围绕着太阳,并再次回顾他见到的最外层的行星:艾/海王星。“马杜克完成了他的渴望”,“马杜克达成了他想要的胜利”。接着马杜克的新轨道带着他回到了他的胜利之地,“加强他对这些被征服的神的控制”,说的是提亚马特和金古。
  当第五场的帷幕就要拉开的时候,在这个地方──也只在这儿,虽然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被承认──《圣经•创世纪》的内容进入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创世史诗》;因为正是这个时候,天地创造才真正开始。
  完成了他的破天荒的第一次绕日轨道,马杜克“就回到了被他征服的提亚马特。”
  
      上主踌躇地看着她缺乏生命的身体。
      精心计划后,他分开了这个怪物。
      接着,像一个贝壳,他将她切成了两半。
  
  现在马杜克自己撞上了这颗已被击败的行星,将提亚马特撞成了两半,切掉了她的“头”,或是上身。接着另一个马杜克的卫星,被称作北风的,闯进了已被切开的一半。这一重击带着这一部分──注定要成为地球──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行星的轨道上:
  
      上主践踏着提亚马特的身体,
      用他的武器切掉了身首之连接;
      他切断了她的血管;
      并让北风带着它
      去到无人问津之地。
      地球由此诞生!
  
  另一个部分有着不同的命运:在第二次回到这里的时候,马杜克自己撞了上去,它变成一片粉碎:
  
      他将她的(另)一部分做成了天上的幕布:
      将它们锁在一起,像一个守护者安置着它们……
      他扯弯提亚马特的尾巴形成一个如手镯的大弯。
  
  这块破损部分的碎片被击打成天上的“手镯”,成了外层行星和内层行星之间的“幕布”。它们舒展开来成为了一个“大弯”。小行星带由此形成。
  天文学家们和物理学家门承认,内层或是“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月球,以及火星)与外层行星(木星及其之后的行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它们由小行星带隔开。现在我们发现了在苏美尔史诗中,古人对这些现象的认识。
  除此之外,对导致“迷失的行星”消失,小行星带(包括彗星)出现,地球诞生的天文事件,我们被提供了──还是第一次──一个条理清楚而连贯的天文学上的科学解释。在他的几个卫星和他的电场将提亚马特撕成两半之后,马杜克的另一个卫星将她的上半身带到了一个新的轨道上,成为了我们的地球;而马杜克,在它运行的第二圈里,将下半身撞得粉碎,并使碎片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天带。
  在我们成功解读《创世史诗》之后,所有困扰着我们的疑问都被解答了。不仅如此,我们同时知道了,为什么地球的大陆会集中在它的一侧,而一个很深的口子(太平洋底部)会存在于另外一侧。不断被提到的提亚马特的“水”也在给我们启发。她被称为充满水的怪物(Watery Monster),这代表着,地球,作为提亚马特的一部分,同样是生来就带有这些水的。事实上,现在的一些学者形容地球为“水球”──因为它是我们星系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个带有如此充满生机的水的行星。
  这些天文理论听上去像是很新鲜,但《旧约》中的先知和圣人其实早已讲述过这样的事实。先知以赛亚回忆“太初之时”,上帝“切开了傲慢者,让充满水的怪物旋转,并烘干了提霍深渊(Tehom-Raba)的水”。称主耶和华为“我的太初之王”,赞美诗的作者用一小段提到了宇宙创造。“在你的许可下,那些水散开了;那些充满水的怪物的首领破碎了。”约伯回想这位天神还重击了“傲慢者的助手们”;而且对上帝发出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赞美:
  
      敲打出的华盖在提霍伸展开来,
      大地被悬挂在虚空中……
      他的力量让水止住了,
      他的力量让傲慢者被劈开;
      他的风让打造的手镯成形了;
      他的手让这条扭曲的龙不复存在。
  
  《圣经》学者现在认识到,希伯来文的提霍(意为“充满水的深渊”)一词源于提亚马特;而提霍深渊的意思是“大提亚马特”。而且,《圣经》中对这些太初事件的理解是基于苏美尔天文史诗的。同样该弄清楚的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相同点出现在《创世纪》的开场白里,它形容了上帝的风是如何在提霍的水域上盘旋,他的光(巴比伦中的马杜克)在击打到提亚马特──创造出地球和拉基亚(Rakia,字面上翻译过来是“打造出的手镯”)──时又是如何照亮这片黑暗的。这条天带(至今仍被译为“苍穹”)被叫做“天国”。
  《创世纪》希伯来原版1:8──不是现行英文版或中文版《旧约》──很详细地叙述了,正是这个“打造出的手镯”被上帝称为“天国”(shamaim)。阿卡德丁文献同样将这片天域称作“打造出的手镯(rakkis)”,并描述了马杜克是怎样将提亚马特的下半身伸展到首尾相连,变成一个大圈的。苏美尔源头毫无疑问地向我们指出,这个“天国”完全不是我们对于天国的传统概念,而是一个小行星带。
  我们的地球和小行星带既是美索不达米亚又是《圣经》所指的天与地,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提亚马特被马杜克或是上帝毁掉而诞生的。
  在马杜克的北风将地球带到它的新位置之后,地球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绕日轨道(有了四季)并拥有了自转轴(有了日夜)。美索不达米亚文献声称,在地球诞生之后,马杜克的一个任务就是“分配(给地球)日光并划分日夜交界。”《圣经》也这么说:
  
      主说:
      “让光出现在打造好的天国,
      划分日与夜;
      让它们成为空中的标记,
      区分季节,日子,和年岁。”
  
  现代学者们相信,地球在成为一颗行星之后是一个布满了活火山的热球,空中也满是烟尘和云。随着气温下降,水蒸气转化成了雨水,地表于是有了干地和海洋。
  《伊奴玛·伊立什》的第五个碑刻虽然损毁严重,但还是传达了相同的科学信息。它形容喷发出的熔岩就像是提亚马特的“唾液”,《创世史诗》很正确地将这种现象放在了大气层、海洋和陆地形成之前。在“云雨聚在一起”之后,海洋开始形成,并且地球的“地基”──大陆──升了起来。随着“冷的制造”──气温下降 ──发生,雨和雾出现了。同时,“唾液”继续持续流着,“流到每一层”,为地球创造出诸多地貌。
  再一次,这与《圣经》中的对应多么明显:
  
      主说:
      “让天空下的水聚在一起,
      在一个地方,让干地出现。”
      于是成了。
  
  地球有了海洋、大陆和大气层,现在已准备好形成山脉、河流、瀑布、山谷。将所有的创造都归功于马杜克,《伊奴玛·伊立什》继续诉说着:
  
      将提亚马特的头部(地球)放在指定位置上,
      他在那上面升起了山脉。
      他打开了瀑布,它们飞流直下。
      透过她的双眼,他释放出了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
      用她的奶头创造了高耸之山,
      钻了井,好带走瀑布之水。
  
  与现代发现完美吻合,无论是《创世纪》还是《伊奴玛·伊立什》或是其他一些与之有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献,都将生命的出现基于水的出现,然后是“一群活着的生物”和“飞鸟”。直到“在那之后,牲口、爬行动物和野兽”出现在地球上,才到达最后的顶点,人类的出现──创世的最后一个动作。
  作为地球上的工作的一部分,马杜克“让神圣之月出现了……让他来标志夜晚,界定每月的日子。”
  这位天神又是谁呢?文献中叫他SHESH.KI,意思是“保护大地的天神”。在此之前文献中没有提到过这样一个名字;然而他现在出现了,“在她的大压力之下”(力场)。这个“她”是谁:提亚马特还是地球?
  提亚马特和地球被认为是可以互换的。地球是提亚马特的转世。月球被称作地球的“守护者”;而提亚马特也是这么称呼她的主要卫星金古的。
  《创世史诗》特别将金古从提亚马特被粉碎成彗星的“军队”中排除了出来。在马杜克完成了他的第一个轨道并回到战斗现场的时候,他判定了金古的分裂命运:
  
      而金古,在他们之中成了首领,
      他缩小了;
      他将他看成是神DUG.GA.E。
      他夺走了他不正当的
      命运之签。
  
  但马杜克并没有毁掉金古。他夺走了提亚马特给他的独立轨道,缩到了一个小一号的尺寸。金古让人想起一位“神”──一颗我们星系的行星。由于没有轨道,他只能再次成为一颗卫星。随着提亚马特的上半部分被扔进了一个新轨道(成为地球),我们认为,金古也被沿路拉了过去。我们的月亮,就是金古,曾经的提亚马特的卫星。
  转变成DUGGAE,金古极重要的元素被剥夺了──大气层,水,放射性物质;他缩小了,而且变成“一块无生命的泥”。这些苏美尔文献很恰当地描述着我们的月球,这也是我们近来才发现的月球历史,这颗卫星的发展也就是由金古开始,由DUG.GA.E结束。
  L·W·金在《创世七碑刻》中报告说,有三块天文-神话碑刻的碎片讲述了马杜克对战提亚马特的另一个版本,其中包括了马杜克调遣金古这件事。“金古,她的配偶,带着不用于战争的武器切掉……金古的命运之签他拿在他手里。”B·蓝德斯伯格(B.Landesberger)作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尝试,试图完全翻译这些文献,以论证金古/恩苏(Ensu)/月球这三个名字的可互换性。
  这些文献不仅证明了提亚马特的主要卫星成为了我们的月亮,它们同时还解释了NASA对于一次大碰撞的发现,“当城市一样大小的天体冲撞月球”。NASA和L·W·金发现的文献都形容月球为“衰败的行星”。
  描绘这次天战的圆柱图章被发现了,显示了马杜克正在和一名凶狠的女神作战。有一个描绘显示马杜克向提亚马特射出了他的光,金古──很清楚地能被识别成月球──试图保护他的创造者,提亚马特。
  这个图画表明月球和金古是同一颗卫星。用语源学能更加深刻地证明这一点。神辛(SIN)这个名字,在后来是与月球有关的,它源于SU.EN(意为“沦陷地之主”)。
  在处理掉提亚马特和金古之后,马杜克再一次“穿越天空并观察了这一地带。”这一次他的注意力被集中到了“努迪穆德(海王星)的住所”,为佳佳制定一个终极“命运”。佳佳是安莎/土星曾经的卫星,被当作是去其他行星的“信使”。
  这部史诗告诉我们,当他在天上进行最后的事务时,马杜克将这位天神指派到了“一个隐蔽地”──一个至今都未知的、面对“深处”(外层空间)的轨道──并授予他“充满水的深处的顾问”这一位置。为了与他的新位置符合,这颗行星被重命名为US.MI,意思是“领路者”,最外层的行星,我们的冥王星。
  按照《创世史诗》的说法,马杜克曾自吹:“我将巧妙地改变天神所走之路……他们将被分为两个部分。”
  的确他做到了。他首先从天上排除掉了提亚马特。他创造了地球,将它抛进了靠近太阳的新轨道。他在天上打造了一个“手镯”──划分内外行星的小行星带。他将提亚马特的大部分卫星都变成了彗星;而她的主要卫星,金古,他将其放在了绕地轨道上成了月球。他还将土星的卫星佳佳切换到了一个新的轨道成为冥王星,并给了它一些马杜克自身的轨道特点(例如不再在同一个平面上)。
  我们对于自己的星系的困惑──地球上的海洋洞穴,月球上的破损,彗星的反向轨道,冥王星的奇怪现象──都在我们解读美索不达米亚《创世史诗》后完美地解答了。
  在为各个行星建立“站点”(stations)之后,马杜克给了自己一个站点:“尼比努(Nibiru)”,并“穿过天空观察着”这个全新的星系。它现在由十二个天体组成,被十二个神象征着。
第八章 天国的王权
  
  对《创世史诗》及类似文献──如S.朗盾的《巴比伦创世史诗》(The Babylonian Epic of Creation)──的研究显出,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之后,恩基之子马杜克,在与恩利尔之子尼努尔塔的竞争中获胜,成为了众神之中的大神。巴比伦人由此修改了原版的苏美尔《创世史诗》,从中删掉了尼努尔塔和大部分有关恩利尔的内容,并将这颗侵入星系的行星改名为马杜克。
  马杜克的地位在地球上明显提高,最终,“众神之王”的称号被戴在了他的头上,就像他至高无上的天文意义所指向的,是纳菲力姆的家园,第十二个天体。作为“天神(行星)之主”,马杜克由此成为了“天国之王”。
  一开始,一些学者相信“马杜克”既不是北极星,也不是能在春分之时从美索不达米亚天空看见的任何亮星,因为马杜克被描述成一颗“明亮的天体”。但是艾伯特·肖特(Albert Schott)通过其著作《马杜克和明星》(Marduk und sein Stern),证据确凿地向我们表明,所有古代天文书籍凡是提到马杜克,都将它视作我们星系的一员。
  自从那些词语将马杜克描述为“伟大天体” 和“照亮的”,有理论进一步认为马杜克是巴比伦的太阳神,相当于是埃及的神太阳拉(Ra)。文献中这样形容马杜克,“审视着遥远天国的顶点……穿戴着光环,他的荣光让人敬畏”,这再一次支持了这种理论。但是文献中接下去却说:“他像沙马氏(太阳)那样瞭望着大地”。就算马杜克与太阳是极为相似的,他也不可能是太阳。
  如果马杜克不是太阳,那他是哪颗行星?古代天文书籍没有将他指为任何一颗行星。一些学者将他们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诸如“太阳之子” 等词汇上,他们指出是土星。火星也变成了候选人,因为马杜克有着同样暗红的外表。只是文献中将马杜克放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在天国的中部”),这一点又让大多数学者认为最适合他的身份是木星,它位于众行星轨道的中部位置:
  
                    木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但这个理论很快被它自己反驳了。持这种理论的学者们不相信迦勒底会知道在土星之后还有行星。他们还主张说,迦勒底人相信地球是天体系统中的一个中央平面。而且他们还忘掉了月球的存在,而月球却是美索不达米亚人最明确肯定过的“天神”中的一员。将第十二个天体等同于木星很明显是不可行的。
  《创世史诗》很清楚地陈述道,马杜克是从外层空间进入我们星系的入侵者,在撞击提亚马特之前经过了其他行星(这已经包括了土星和木星)。苏美尔人称这颗星为尼比努,“十字行星”。在一部巴比伦版本的文献中,保留了如下的天文信息:
  
      尼比努星:
      它占领了天地之间的十字路口。
      自上而下,他们无法经过;
      他们必须等他。
      尼比努星:
      天上的光辉之星。
  
      他占着中央位置;
      他们要向他致敬。
      尼比努星:
      是他不知疲倦
      在提亚马特的中心留下十字
      让“十字”成为他的名字
      ──占领着中央的那一位。
  
  这几行文字为我们提供了额外的、同时也是让人信服的信息,显示它将其他行星分为两部分。第十二个天体“不停穿越在提亚马特的中心”:它的轨道让它一次次回到提亚马特曾经所在的位置。
  我们发现,这些天文文献对行星时代的叙述是相当成熟的,就像是按照顺序排列星表一样,说出马杜克出现在木星和火星之间的什么地方。看来苏美尔人知道这些行星,认为第十二个天体出现在“中央部位”,这便证明了我们的结论:
  
              马杜克
  水星 金星 月球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地球 火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如果马杜克的轨道将它带去提亚马特曾在的地方,相对接近我们(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话,我们为什么从未看见过这颗又大又亮的行星?
  美索不达米亚文献说,马杜克到达了天上的未知区域,并去了宇宙中遥远的地方。“他审视着隐藏着的知识……他看着宇宙的边缘”。他被描述成其他行星的“监察员”,他的轨道包围着所有行星的轨道。“他稳住他们的带子(轨道)”,并制造了一个“铁环”包围了他们。他的轨道“最高”、“最大”。这让法兰兹•库格勒想到马杜克是一个快速移动的天体,在一个巨大的椭圆轨道上航行,像一颗彗星。
  这样的绕日椭圆轨道,有一个最远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也是返程旅行的开端──和一个近地点──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并开始向外层空间飞去。我们发现马杜克的这两个点都在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有所表述。苏美尔文献形容这颗行星从AN.UR(天之基)飞到E.NUN(主之屋)。《创世史诗》说马杜克:
  
      他穿过天国观察着这片区域……
      他测量出了深处的构造。
      他建起伊莎拉(E-Shara)作为他杰出的住所;
      他建起伊莎拉作为他在天国的宏伟住所。
  
  一个“住所”如此“杰出”──于太空中遥远的“深处”。另一个则是建立在“天国”,在小行星带里,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乌尔的亚伯拉罕在他的苏美尔祖先的教诲下,同样将古希伯来人的大神与地位最高的行星联系起来。就像美索不达米亚文献,《旧约》中许多章节都形容“上帝” 在“天国的顶点”有着他的住所,在那里他“看着主要的行星升起”;一个看不见的天上的主,“在天上,在一个圆圈上移动。”《约伯记》(The Book of Job)描述过这次天体撞击,并暗示了我们这颗上帝的行星到底去了哪里:
  
      在深处之上他标出了一支轨道;
      光和暗(混合)的地方就是他最远的边界。
  
  没有隐瞒什么,赞美诗中写出了这颗行星宏伟的轨道:
  
      天国展示了主的荣光;
      打造出的手镯也是他的手工艺品……
      他来到这里就像是揭开华盖的新郎;
      他像一个运动员兴奋地跑上这条航线。
      他来自天国的尽头,
      他的圆也到了它们的尽头。
  
  它被认为是天国里的伟大旅行家,飞往它极高的最远点,然后再“下来,绕着弯向天国行进”到它的近地点。这颗行星被形容为带翼的天球。无论在什么地方,一旦考古学家发现近东人的遗物,上面都会有带翼天球的符号,它们装饰着神庙和宫殿,刻在岩石上,印在圆柱图章上,画在墙上。它伴随着国王和祭司,标志在它们的宝座上,“盘旋”于他们的头上(在他们战斗的地方),印在他们的战车上。泥、金属、石头和木质物件也装饰着这样的符号。苏美尔和亚甲,巴比伦和亚述,埃兰和乌拉尔图(Urartu),马里(Mari)和努济,米坦尼(Mitanni)和迦南──都有着这样的符号。赫梯国王,埃及法老,波斯萨尔(Persian shar’s)──都崇尚着这样的符号,它代表着至高无上。它一直延续了上千年。
  古代的宗教和天文学认为这第十二个天体──“众神的行星”──逗留在我们的星系内,并且它的轨道将带着他再次接近地球。第十二个天体的图画符号,“十字行星”,是一个十字。这个楔形符号, ,同样代表着“阿努”和“神圣”,演变成了闪族语中的字母tav,意思是“符号”。
  的确,所有古代世界的人都认为,第十二个天体的周期性靠近代表着大动荡、大改变和新纪元。美索不达米亚的文献将这颗行星的周期性出现,描述为一种能够预知的可观测的事件:
  
      伟大的行星,
      他的出场,深红色的
      他从中分开天国
      他是尼比努。
  
  许多讲述该行星到来的文献都预言这个事件将影响到地球和人类。R•坎贝尔·汤普森(R. Campbell Thompson)在《尼尼微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家与魔法师报告》(Reports of the Magicians and Astronomers of Nineveh and Babylon)一书中复制了一些这样的文献,它们重现了这颗行星的前进:当它“包围了木星”并到达十字路口的中心,尼比努:
  
      当从木星来的时候
      这颗行星向西前行,
      会有一段时间在安全的住所中。
      安宁会降临大地。
      当从木星来的时候
      这颗行星放出荣光
      在巨蟹宫成为尼比努,
      亚甲将会丰收,
      亚甲之王将变得强大。
      当尼比努到达极点。
      大地将是安全的,
      敌人的君王将变得平和,
      诸神将接受祷告并倾听恳求。
  
  这颗靠近中的行星,被预言为可以停止大雨和洪水,如同它强大的引力被认为是:
  
      当天国王座之星
      变得光亮,
      会有洪水和降雨。
      当尼比努到达最低点,
      诸神会给予和平;
      麻烦将被解决,
      难题会被解开。
      雨水和洪水降至。
  
  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学士们一样,希伯来先知认为,在这颗行星靠近地球并且能为人类所看见的时候,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与美索不达米亚预言中伴随着“天国王座之星”而来的和平相同的,是《圣经》中关于主之日(Day of Lord)后的地球将出现和平与公正的预言。这些可以从以赛亚的话中很好地读出来:
  
      它会在最后的日子来临:
      主降在国之间审判
      责难众人。
      他们会将他们的剑刺入犁中
      将矛刺入钩里;
      国与国不再有刀剑相争。
  带着主之日以后的新纪元的祝福,这一天本身在《旧约》中被描述为伴随着降雨、洪水和地震的一天。如果我们此时将《圣经》中的文段想成是在描述一颗带有强大引力的巨大行星接近地球,那么以赛亚的话就能很轻松地理解了:
  
      像群山中的噪音,
      像是由无数人发出的狂乱声响,
      所有王国和民族汇聚一起;
      是主,
      指挥着军队去作战。
      他们来自遥远之地,
      来自天国的边界
      主和他愤怒的武器
      要来摧毁整个大地。
      因此天国震动
      大地被震离原有的位置
      当主的军队穿过之时,
      他狂怒的一天。
  
  而这时的地球“山被融化,河谷崩摧”,连自转都被干扰了。先知阿莫斯(Amos)很清晰地预言道:
  
      在那一天,
      主说:
      我将让太阳在中午落下
      我将让地球在白昼的中心
      变得漆黑一片。
  
  “看,主之日来了!”先知撒加利亚(Zechariah)告诉人们,地球自转将只持续一天:
  
      在那一天,
      没有光──一切反常地结冰了。
      有一天主会知道,
      既不是白昼也不是夜晚,
      在前夕会有光。
  
  在主之日,先知约耳(Joel)说:“太阳和月亮将变得黑暗,群星将收回自己的光辉”;“太阳变得暗淡,月亮则是血红”。
  美索不达米亚文献赞扬着这颗行星的光辉,并认为哪怕是在白天它一样能被看见:“日出时被看见,日落时消失于视野。”一个在尼普尔发现的圆柱图章,描绘了一群犁地的人惊恐地看见了被描绘成十字符号的第十二个天体。
  古人不仅预言了第十二个天体的周期性到来,同样还绘出了他的前进轨道。
  《圣经》中的许多文段──特别是在《以赛亚书》(The book of Isaiah)、《阿莫斯书》(The book of Amos)和《约伯书》中──讲述了它移向众多星系的运动。“他独自展开天国并踏在最高的深处之上;他到达了大白霜(the Great Hoar)、猎户座和天狼星,以及南部的星座。”“他向金牛座和白羊座微笑;他要从金牛座去射手座。”
  这些经文描述了这颗行星不仅仅是在天国最高点巡游,而且从南部进入,并顺时针移动──就像我们从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看到的一样。相当明显地,先知哈巴谷(Habakkuk)陈述道:
  
      “主从南边来
      他的荣光布满大地
      金星会发光,
      它的光是主赐的。”
  
  在许多讲述这件事的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有一个说得十分清楚:
  
      神马杜克之星:
      出现在其上:水星。
      上升三十度天弧:木星。
      站在天战之地:尼比努。
  
  下面,相应的图表将阐释,以上的文字不只是简单地将第十二个天体叫成不同的名字(如一些学者推测的那样)。这个图释通过从地球上得来的观测,来讲述这颗行星的移动和三个关键点。
  当第十二个天体的轨道将它带回地球的时候,第一个观测到它的机会,是当它于水星(A点)──通过我们的计算,与假想中的日-地-最短轴线呈三十度──呈一线的时候。靠近地球并由此出现了在地球天空中的“上升”(“三十度天弧”,相当精确);然后,这颗行星在B点穿过木星的轨道。最后,到达曾发生过天战的地方,它的近地点,或者叫做“十字路口”,也就是说,到达C点,它成为了尼比努。我们假想出一条轴线,它连结了太阳、地球和马杜克轨道的近地点,而这条假想的轴线,会与从地球上勘测时首先看到的马杜克与水星的连线呈30度夹角。再过另一个30度,马杜克在B点穿过木星的轨道。
  接着,在它的近地点(C点)上,马杜克遇到了“十字路口”:重回天战遗址,这里最接近地球。然后它在它的轨道上继续飞往遥远的宇宙。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希伯来文献中,对于主之日的预测由此是基于地球上人们的切实体会的:他们在地球上见证了王权之星的周期性的到来。
  这颗行星周期性的到来和远去,证明了关于它在我们星系有着永恒轨道的假想。在这一点上它就像很多彗星一样。一些已知的彗星──比如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每七十五年接近一次地球──会消失很久才出现一次,以至于很多天文学家都很难说他们是否看见了同一颗彗星。其他一些彗星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也就被看见过一次,据推测,它们的轨道需要上千年才回来一次。科胡特可(Kohoutek)彗星就是个例子,它在1973年3月被首次发现,在1974年的时候飞到了离地球7500万英里的地方,此后很快地消失在了太阳之后。天文学家们推测它将会在未来的7500至75000年之内在某个地方重现。
  人类与第十二个天体的周期再现与消失的亲密联系来自于这样的观点:它的轨道周期比计算中科胡特可的周期要小。如果这样,为什么我们的天文学家从来没有意识到有这么个行星的存在?事实上,哪怕只有科胡特可下半部分轨道一半大小的轨道,也将让第十二个天体先比冥王星到我们的距离多上六倍──如果它只是反射太阳光,这样的行星是不可能在这样的距离下从地球上看见的。实际上,土星之后的行星被首次发现并不是通过观测而是通过计算。天文学家们现在已经知道,行星的轨道是受其他天体的影响的。
  这其实不失为“发现”第十二个天体的方式。现在已经有了对“第十大行星”(Planet X)存在的推测,它同样是看不见的,而是从某些彗星的轨道上被“感觉”到的。在1972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劳伦斯·利文-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的约瑟夫·L·布兰迪(Joseph L. Brady),发现哈雷彗星的轨道上的问题,可能是由一个木星大小、围绕太阳每1800年公转一圈的行星造成的。它被估计是在60亿英里之外,它的存在只能用计算来得到。
  当这种轨道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的时候,美索不达米亚文献和《圣经》却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证据,证明第十二个天体的公转是 3600年一圈。数字3600在苏美尔语中被写成一个大圈。表示行星的词──SHAR,意思是“最高统治者”,同样还有“完美之圆”“完整的圆”的意义。同时,还代表着数字3600。这三个词的一致性──行星/轨道/3600──不能完全看成是巧合。
  贝罗苏斯(Berossus),巴比伦的祭司、史学家和大学者,提到了大洪水之前地球上的十位统治者。在总结贝罗苏斯的文字之后,亚历山大·波里希斯托(Alexander Polyhistor)写到:“第二本书里讲述的是迦勒底十位君王的历史,以及他们各自的当权期,它们由一百二十个SHAR’S(下文将解释)组成,或是四十三万二千年的时间;直到洪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