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爱与性的实验报告

_3 小庄(现代)
根据我设身处地的观察,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SNS似乎更容易造成一种困扰,她们试图通过对行为话语的分辨来印证自己的某些想法,这当中用到的决心和妄想都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而投入进去的能耗也足以提升整个社会生产中的能耗,让程炳皓陈一舟程炳皓为开心网CEO,陈一舟为人人网CEO。们多赚不少ptc(paid to click)。
美国特拉华大学斯蒂芬?莫斯特(Steven Most)和简菲利普(JeanPhilippe)等人最近做的一个游戏型测试指出,女性很容易在嫉妒心理的驱动下产生一种“情绪诱导性盲目”。当参与一项在指定图片中寻找指定目标的任务时,如果她们发现自己的男性同伴正在注意其他女人,那么就会心烦意乱得不得了,完成效率很低,往往找好久也找不到。这个状态,换到工作中,我觉得带来的后果很有可能是被炒鱿鱼。
三角不能作为稳定结构
曾经想,嗯,这世界上若没有嫉妒这种情感,那会是怎样一个情形?
有一阵子,我非常紧张于周末怎么分别安排和戴安以及M的见面。
首先,她们都乐于见到我,甚至有某种一定要见到我的需求,一旦不答应或答应得不痛快,都会导致一通哀怨的电话直拨过来,呵斥个一刻钟以上;其次,她们彼此并不乐于见到对方,并且在不同程度不同语境下表达了这个意向。
“我觉得吧,她太show了,level高的人不会这么show的。”这是戴小姐对M小姐的评价。
“她好像很喜欢为别人安排这安排那,你受得了吗?”反过来,M小姐也会不待见戴小姐。
分析一下,M高谈阔论全球经济和政要会谈,而戴安轻言细语只谈情感纠结和个人哲学,气场原本就相当矛盾,让她俩成为朋友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任务。几次让人筋疲力尽也吃力不讨好的三方会晤之后,我学乖了,开始小心翼翼故意错开和她们各自的腻歪时间。当然,由此而来的内耗会逐渐上升,比如说在谈话中都要避免触及敏感称谓和关键字眼。
累到快要死。
纰漏依然一个个冒出来。倘若因拒绝了戴安的逛街邀约,却随同M参加艺术展开幕,或推了M组的局(一般是饭局酒吧局顺延至K歌局),为的是和戴安一起见个有希望发展成知交的客户,事后(这一点很要命)又十分龟毛地被另一个人得知,我便在接下去几天惴惴不安,心情惶恐。
一个叫做“嫉妒”的小魔鬼,暗暗在我们三个人之间窜动。
照说这是周旋在两个女人之间的男人才会受到的礼遇,我却在这一年时间里遍尝其间种种、五味俱全。想想,是灾难更是幸运。
“嫉妒”来到世上,原就不是聊胜于无、仅仅作烘托风花雪月的装饰品。这种存于人类情感系统中已经很多年、伟大而又不失渺小的部件,就其本质来说,乃由繁衍本能所带来,更多的意义是为种群利益最大化而设置。在远古,男人的嫉妒可能有利于基因传递的“正确性”,敦促他驱逐情敌,确保自己不用为别人抚养后代;而女人的嫉妒则更多用于赢取可靠的保护,不用和别的女人分享来自男人的资源,从而更好更充裕地一起抚养后代。
日本有个搞脑科学的人叫高桥英彦(Hidehiko Takahashi),曾经针对这个话题做过脑电波方面的考量,他在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的论文指出,大脑中嫉妒引起的神经反应会因性别而出现明显的差异: 男人的脑袋伸进去,检测出的兴奋处在扁桃体和丘脑下部,而女人会换到后颞上回间沟。
那么,这之间有什么不同以及能作何解释呢?
按照现有神经学体系的一贯看法,扁桃体和丘脑下部等部位的睾丸激素受体非常丰富,涉及性和攻击等行为;而后颞上回间沟部位涉及察觉意图、欺骗、信赖和冒犯社会规范。从这些痕迹,不难发现,嫉妒在男人身上引起的可能是用暴力去占有对象或殴打情敌的冲动,这乃是出于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基因遗传受到了干扰而可怕地沦为为别人家养孩子;而在女人身上,道德评判的意味加重,她将更加努力而纠结地思考能不能共同担当家庭重责这类长远问题。
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承认: 女人,是情感的动物。
而女人对于情感的敏感和对于情感质量的要求,正正说明了为什么我可爱的两位女朋友之间会出现因争夺我这么一个没有可能与她们共同承担后代的人而起的互相不爽 从古到今,她们为争取各种各样的联盟而陷入竞争的倾向或说习惯,都远远大于另一个性别,这种认真从未曾改变。
更为有趣是,这种不相容还可以用一种“隐性攻击”理论来解释。根据最新的资料,来自2011年3月《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的一个研究,即在探讨女性用结盟方式排斥自己不喜欢的同性这一天性 从她们的儿童时代就存在,而且比男性要强烈得多。以玛利学院的心理学家乔伊斯?本南森(Joyce F. Benenson)为此设计了一款游戏,参与的有男有女,三人为一组,奖励是一些现金。倘若一开始没有特殊的规则设定,那么男性完成的情况和女性完成的情况差不多: 有的单独搞定,有的找搭档来推进。但是后来加进了一个环节,就是告诉玩家说如果ta找人合作而且完成了任务,那么第三个人就出局,结果发现女性玩家找人结盟的比率远远高于男性。
谁说女人的攻击性不如男人?她们只不诉诸打打杀杀罢了,但“社交排挤”是她们可以用得更好的一项手段 研究者最后如是感慨。看过《绯闻女孩》的人估计此刻都在点头了吧!
和不完整性带来的缺憾一起活下去
直到白发佝偻,我还会怀念起他充满暗示的一系列动作: 白亮聚光水银泻般地打过来,礼帽以及紧身皮衣勾勒的身体轮廓向后骤转,一只手伸出去正了正帽子的角度,甩腿,另一只手扣在敏感部位上方,一顶接着一顶,胯部开始扭,快速地、纯熟地、有节奏地扭动
蓝先生去年还在一家时尚杂志做编辑,有一天大呼小叫地打长途手机过来,声音直颤抖:“这个发现太有意思了,你得给我写篇文章介绍介绍。”原来从我博客上偶然看到一段话,让他的性认知迅速发生了改变,其中写道,世界上其实大概有90%的人是gay或les。
这个研究的原貌描述如下: 有个叫做罗伯特?爱波斯坦(Robert Epstein)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看法,动摇了原本的同性恋定义。他认为人类的特征可分为离散性特征和连续特征两种,如眼睛的颜色是离散性特征,而身高就是连续性特征,而人的性倾向属于后一种,其实是呈广谱分布的。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爱波斯坦召集了来自13个国家的18000名志愿者,让他们在线填写一份问卷展开调查。结果这些人中只有不到10%的在得分上表现为“纯”同性恋或“纯”异性恋,其他人则在两者之间,区别只在于往哪边更靠近一点而已。而且他还分析道:“完全地描述性倾向需要两个数字: 主要性倾向和性倾向范围。前者表示这个人处于哪一部分,后者表示这个人有多大的可变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蓝先生在洗耳恭听了解释之后,对话语气中透露出来一点也造假不来的感激之情。你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你知道吗?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受困于为什么我每次看到好看的男人也会心生异样,但又不认为自己会接受同性恋这种生活方式,所以在罪恶感中苦苦挣扎。现在好了,我知道和我一样看到其他男人也会动心却用不着非要去和男人一起生活的男人应该数量很多,从今以后可以放心地和女人交往下去了。
以上这次拯救行动发生后不久,就发生了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奇怪的死亡。不过,MJ死去这天晚上我最糟糕的反应就是什么反应也没有,第二天中午看到铺天盖地的头条,心里头那块用来防卫的坚冰才咔嚓一下子遭遇全球变暖,接下来一星期和全球民众一起沉浸在无限哀思中。星期六下午,特地抽时间去参加了一个小型纪念会,十来个人,什么也不说,黑暗中静静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做《和迈克尔一起活着》(Living with Michael)。
屏幕上跟在Michael车后追的人群黑压压一片,帅气高大的男孩子冲出来立在街中央学太空步以期引起注意,那是2001年MJ天王到德国的一次出巡,彼时面孔已经变形,鼻子像个小丑一样翘着,头发乱乱披挂在脸上,怎么说丑怪都不过分。可得到他一次拥抱之后,无论男女老少,一律像得到上帝的亲近,兴奋至两腿瘫软掩面痛哭。
他被很多人爱,因为战栗的音乐和危险的舞蹈,进化心理学家试图告诉我们,人类这些能力都是和性有关的 它们是更强生殖能力的一种外在信号表现。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男人也爱着他?有天夜里发现不再迷惑的蓝先生同样在博客里写MJ,倾诉曾经如何倾倒,那措辞丝毫不掩饰谄媚: 一场舞看下来,达到了高潮,醒来看这个世界都觉得可爱了一点。
这通吃的、没法没天的、天煞的MJ!
进化造就两性,原有它深沉狡猾的用意。无法自行完整的生物体为了繁衍,须得努力寻找另一半,与此同时,也从这过程中获得快乐作为奖赏。然而到了某一阶段,变异发生,那些造反派宣称放弃神圣使命,只想要快乐了,不管性别角色,一律无可无不可。有些人,不管他本人愿意不愿意,在现代商业机制的推动下,被成功运用到了这个目的。看MJ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mv,简直妖魅,任是大男人也要顷刻之间呼吸变粗。
回到前面的连续性广谱分布原则,以上现象纯属正常,原不是多么难理解的事情,谁也不用大惊小怪。
不如都养
要宠物,要男人,要男人,要宠物 噢,不要多想了,各一个吧。
清晨或傍晚,路过家附近的开放式公园,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牵着绒绒一团儿在草地上走的幸福人儿,每每忍不住往下看,只消一眼,落入眼帘的小京巴、小博美、小丝毛梗、小雪纳瑞们一副憨憨萌态,瞬间就能让我魂飞魄散。
那些引无限怜爱的小物种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进化史和基因组测序会给你一串长长的解释,我那学哺乳动物分类的博士朋友会饶有兴致地和我分析它们在外形上如何历时数十个世纪被人工选择得只剩大脑袋、大眼睛和小身体,而恰恰是这一副未成年婴幼形态勾惹起了我们身上与催产素伴生的母爱 不要讥诮,更不要惊讶,男人也会分泌这物质。
长期的宠物豢养对人的性情显然是有一定塑造作用的,如今我已经颇有几个女朋友口边变得爱念叨一句“和一个男人待在一起还不如和一条狗待在一起”,这种陈词四处可见,也无甚新鲜,但麻烦的是我这种较真人士,会忍不住思考这个命题的可成立性到底有多大?
据我观察,这几位女友倒是情况各异,在与异性交往方面频率相差十分之大,有的几个月就换新侣了,有的空窗期数年,有的和一两个对象反反复复分分合合。不过比较一致的一点是,她们的的确确都没有十分稳固的情感关系,而同时,她们又都选择了我前面所列举的可爱型小犬来作伴,揽手便能抱个满怀。曾见过两只十分精悍不怎么黏人的拉布拉多,主人却是一对淡然相处了十年以上的长期恋人。由此我不禁猜想,女友们是在借那些对人倚赖极大的宠物来表达一种渴望被全心溺爱的欲求,相对不那么亲昵的猎犬似乎难以体现出一份“恨宠”之情。不过这个样本量不大的归纳总结并不足以支撑前述假设,仅仅是我的一个观点,也许还是偏见。
网络上风传过一个说法,说是有研究称人们堕入爱河只需0 2秒。看上去十分煽动的措辞,其实语焉不详,因无从得知这时间指的到底是从什么状态到什么状态,态度十分地不科学。于是我找来了英文资料,大致搞明白0 2秒中发生的事件,其实是大脑中和恋爱有关的区域被激活了,诸如多巴胺、后叶催产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欣快物质开始在12个不同区域陆陆续续分泌。
不过对我来说,这却不是重点,因为该研究真正的用意是找到恋人间的爱和其他的爱有何不同,相信这个问题一旦搞懂的话,爱狗和爱男人的分野也就有迹可循了。事实上它的确起到了厘清事实的作用,论文发表于2010年8月份的《性医学》(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作者是一位来自美国雪城大学的美女神经学者斯蒂芬妮?奥蒂格(Stephanie Ortigue),她解释道,无条件的爱 就像母亲和孩子之间的那种,以及对弱者的怜惜 是在大脑公共区域或中间层促发的;而激情之爱 就像那些电影中乐于拿来编段子的那种 则是由大脑中负责奖赏的部分和负责联想及认知的部分统辖的,“地点”完全不同。
如此这般,我想自己便能坚定地在“和一个男人待在一起还不如和一条狗待在一起”的命题后面打个红叉叉了,说来说去,多半还是当事者负气之言,而脑中其实自有分辨。不过话说回来,正因如此倒可以加上另外一个修正命题了: 和男人在一起并不能取代和狗在一起的快乐,反之亦然。
一边恋爱,一边单身
没错,任性如我,只会告诉自己说: 这样很好,可以好很久。
随着普天同庆的舶来节日Valentine s Day(情人节)迫近,唐纳薇陷入了巨大无比的恐慌,自上周以来,已经超过一周时间持续如下状态: 每天在临睡前平均要花23分钟思考终极问题,直至头皮僵硬隐隐抽筋。
悲剧起源于身在某顶尖时尚媒体、已经基本进入了高层的滕小姐,心血来潮请喝的那一次下午茶。她与我属于大学里的师姐妹关系,同一个大系下面,当年也算打过交道。一次宴会上重逢,赶紧叙旧。
滕小姐虚长几岁,从发型到衣着都和我十分接近,多年未见,却在外表上修得如此品位一致,两个人都不由得啧啧称奇,于是相约周末再聚。聊得越久,越大惊喜 她还没有染上所谓时尚人士那种不接地气般假惺惺问“何不食肉糜”的恶习,难得得不得了。唐纳薇就不由得放松了警惕,因着刚刚从无疾而终的姐弟恋中解脱出来,趁此大剌剌吐露了一番单身宣言,原也是找亲密话题、拉近距离的意思。
但,此举着实犯了交际生活中顶顶重要的一个忌讳: 滕小姐 是做媒体的。
恬然倾听到若有所思,礼貌性接话茬到主动提问,三个回合过后,她冷不丁甩出一句: “我让我的记者过几天来采访你。”
“啊!为,为,为什么?”我一下子完全惊愕了。
擅长交谈艺术的本系师姐稍稍侧过脸,吹了口气,啜下一口黑咖,在脸颊上缓缓鼓出一个笑靥来,才开始解释。“情人节专题呀,我们要找有观点的代表性人物,谈一谈他们的情感生活,”她唰地指定了我,“你,就是一个典型 干物 干物: 从日文中来,源自对鱼干的称呼。在火浦智漫画《小萤的青春》中,女主角雨宫萤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形象 喜欢独自看漫画、饮啤酒、假日好睡、自得其乐,其特点是不竞争、不交际、不运动、不恋爱。后该词被用来指无意恋爱的二三十岁单身女性。代言人,最正点了。不,要,跑!”
认真说起来,最近十年的生命里,情人节时分落单居多,一半运气,一半也因着每段恋爱确实都维系不长,此种境地,我一直视为必然,从来不会多去加以思考深究。堪堪答应下来,然而两天之后才发现了这一任务的真相,竟是在逼着自己去回应“要不要做一个纯粹的单身族” 挑战诚实、考验认知的天杀命题啊。
那么,然则,且问,何为单身?
显然,我并未坚定到生活里可以完全没有情感的涉入,可情感和单身,那的确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即使在一段如火如荼、不见面就无法找到生存意义的火辣热恋之中,我也基本上不会考虑与对方搬到一起、朝夕相对。恋爱不忘单身,两厢和平共处,其实也可以是一种处世方式,而且目前来说,它对我是最好的。
一切现状的造成,真正的根源在于,唐纳薇从小不以追求幸福为己任。
幸福是太遥远的一个神话,一个传说。
和我一般理解生活真相的人也绝不会找不到,丹佛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艾瑞斯?牟斯(Iris Mauss),气质美女学者一名,曾在《情绪》(Emotion)期刊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衡量幸福之两难境地》的综述。文章认为,不管每个人心中对幸福的定义有多么的千差万别,把幸福当做头等大事的人,感受到的积极情绪会比其他人少,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常较低。一心追逐幸福的人甚至比还在追求其他意义的人更容易得抑郁。她和同事在一项实验中,让实验组被试看一些灌输“快乐很重要”这一观念的文章,而控制组则不接触这方面的信息,结果在后面观看专门为他们一起播放的喜剧过程中发现,接受过暗示的人感到的快乐反而少。
这说明,期望高者,馅饼儿再多也喂不饱。反过来,期望低者,也许还不期然得到一个生活树上砸下来的大苹果。
但真正的麻烦在于,内心里一个声音此刻噌地冒了出来: 这,是否意味着你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投机分子?
啊,我不得不说,真的很恨时尚媒体,于是就逼着自己去和灵魂对峙了,以V-Day的名义。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