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哈佛大学“幸福课”精华:幸福就在你身边

_2 张晓菲(现代)
舌头和牙齿都有打架的时候,更何况是夫妻之间呢!他们俩真的没有红过脸吗?虽然他们恩爱、幸福,但是他们也有闹矛盾的时候。美国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曾经到他们家里做客,当谈到她们的婚姻时,记者笑着问:“在人们的心目中,你们的婚姻是明星们的楷模,看起来一直都那么恩爱和幸福,你们是怎样经营你们的婚姻呢?”
“生活中的摩擦谁也避免不了,我们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也许你并不知道,在我们之间有一个约定——轮流当天使。”她坦诚地答道。
“轮流当天使?”记者不解地问。
“在夫妻两个人之间,如果有矛盾发生,那么爱的天使就是第一个低头认错的人。然而,天使也会有累的时候,所以不能总是由一方来当天使,于是我们就约定好,彼此轮流来当天使。发生矛盾后,不论谁对谁错,总要有一方先低头认错,哄对方开心。如果这次是我,那下次就是他了。这样,我们都是天使,谁也不会累。”
天使宽容,天使大度,天使会忍让,天使懂得爱,但是一切都有个限度,天使也会疲倦,所以轮流当天使。两位明星婚姻幸福的秘诀——轮流当天使。有谁能说他们的婚姻不幸福呢?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烟雨红尘,茫茫人海,人与人之间,因缘际会,相牵相知。
台湾作家林清玄也曾说:“有愿才会有缘,如果无愿,即使有缘的人也会擦身错过。缘是天意,份在人为。”无论缘深缘浅,缘长缘短,得到即是造化。人生苦短,缘来不易,我们都应该好好珍惜,并应用宽容与豁达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第五课 幸福就在当下 四 健康是幸福的资本
幸福首先在于健康。如果你真追求到所希望的一切却牺牲了健康,请问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呢?你是否每天起床后便生气蓬勃,有如生龙活虎般地去迎接生活中的各样挑战?还是起床后觉得一点精神都没有,依然有如前一晚那般疲倦?你每天的生活,是否已一成不变,成为一些统计数字呢?你要想有幸福的人生,首先应学的便是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仅看起来健康并且还真觉得健康,完完全全能够掌握住自己的身体状况,使之有充沛的活力去达成所要的人生。“以健康为中心,名利淡薄一点,生活潇洒一点”。许多健康问题的社会调查显示,国民生活第一关心的是健康。曾经有一家健康报纸调查显示,76%的人认为生活最重要的是健康。人们说: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健康;什么都可以拥有,但不能拥有疾病。这实际上体现了健康是人生第一要务的理念。
健康是生命的基座,失去了健康,生命也就会变得黑暗和悲惨;失去健康会使你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与热忱。能够有个健康的身体,附之以健康的精神,并且能在两者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儒家有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包含在现代大健康观念中提出的德、智、健、寿、乐、美六字境界中。儒家讲修身虽然主要指正心或修德,但与健康长寿是有内在联系的。这句名言还深藏着一个道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治理不好自己和家庭的人也难治理好国家。儒家认为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应以人人修身为开始,只有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具有健康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并懂得和掌握和谐道理的人,才能更好地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是说你为天下(人民)珍惜健康,天下(人民)才能托付给你。反之,一个不珍爱健康的人,怎么能承担大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杰出的政治家大多也都是修性养生的保健大家。
不良的健康状况对于个人、对于世界所产生的祸害到底有多大,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有作为、有知识、有天赋的人往往被不良的健康状况所羁绊,以至于终身壮志难酬。许多人之所以饱尝着“壮志未酬”的痛苦,就因为他们不懂得常常去维持身心的健康。经常保持身心健康,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是保障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
“只工作而不娱乐,使得杰克成为一个笨孩子。”
叔本华说过:“能够促使心情愉快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工作,我们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是一旦工作起来就有种种理由去搪塞。
演员傅彪、作家路遥、王小波、梁左等,他们走到生命终点时也都只有40多岁。步入中年的人,身体上存在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中年人负担着家庭的重担,可是身体已经开始发出警报,如果不以为然,不能有效地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快病魔就找上门来。
第五课 幸福就在当下 健康在于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提出的名言,它深刻地揭示出了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肯尼斯·库伯博士指出,只要参加运动就一定会受益,这一规则对脑力劳动者尤其如此。据统计,1968年美国有24%的成年人开始自觉地参加运动,在此后的15年里,美国心肌梗塞的死亡率下降了37%,高血压的死亡率下降了60%,人们的平均寿命从70岁增加至75岁。由此可见,运动是身体健康的有效“添加剂”。
“民以食为天”、“生命在于营养,健康在于运动”这是人们都懂得的生活真谛。人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调节和兴奋大脑的神经中枢,增强和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运动还可以增加饮食,提高睡眠质量。因此,“健康在于运动”不仅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句时髦口号,更是我们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
医学之父西波克拉底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可见运动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
人们得疾病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身体各部分的发展不均衡。例如,对于某一部分的细胞过度地刺激与活动,而有一部分的细胞则缺少刺激、活动。
科学研究发现,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对于维持人体健康是相当有益的。
有氧运动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中青年人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同样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那些上班族,很少有时间进行锻炼,如果每天抽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的时间跑跑步,或练练健身操,基本上就能达到健身的要求了。
有氧运动对于脑力劳动者是非常有益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健康教育家莱斯通过对800人的长期观察和300多个有关实验发现,当人们感到大脑疲劳时,到室外跑步,可以使大脑的功能恢复到58%,而不做运动改吃药的话,大脑的功能只能恢复到40%到50%。有人便总结出来,慢跑是最佳有氧运动,对醒脑有奇效。
另外,有氧运动还具备恢复体能的功效。这种积极的恢复方式,如果在非常疲劳的时候,加入到一个令人兴奋的健康群体里进行健身运动,对未来的情绪及体力的调整最为明显,如在健身房中伴着优美的音乐做有节奏的健身运动等。
现在,随着大家对健康意识认识的提高,运动健身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但运动健身方式一定要选择,避免踏入健身的误区当中。
在古希腊山顶的岩石上刻着这样一段文字:“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普希金曾经说过:工作可以使人感受宁静,运动可以使人感受激情。所以惟有运动才能使人健康,感受激情。
第六课 心动就要行动 一 做自己想做的事
哈佛大学对一批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如下:没有目标的人占27%;人生目标模糊的人占60%;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标的人占10%;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占3%。
事隔25年,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当年那3%的人在25年间始终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所以,他们最终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成功人士、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当年那些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当年那些60%的人,大多有着稳定的工作,过着安稳的生活,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生活没有目标,并且还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不给他们机会。
可见,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博恩·崔西说:“成功就是目标的达成,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顶尖成功人士正是因为设定了目标才成功的,而不是成功了才设定目标。
迈克·约翰逊是美国短跑名将,他为了挑战人类体能极限,在他的成功之路上也曾遭受了各种挫折,历经两次奥运的失败。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想要成为世界冠军的目标,所以每当他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难之时,他都会继续努力,因为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再次站立起来。在亚特兰大奥运400米赛跑的当场,曾有一位记者这样形容当时的精彩场面:“当枪声响起,他如飞而去,不一会儿就把所有的选手甩在后面。他专心致志地注意跑道,观众的喧哗声似乎从他的耳中渐渐退去,其他的选手好像也不存在了,眼前只剩下他和脚下的跑道,心中有一个自然的节拍在运作着,他全神贯注在目标上。”最后,他终于赢得了冠军,站在了那个期待已久的领奖台上。
如果说,只有特殊的重要人物才会拥有目标,你也是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你将永远无法超越平庸的角色。因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利,拥有梦想,是一件简单而令人兴奋的事情,而目标就是我们要实现的梦想。人们没有目标,就不会有所进步,更不会去采取任何实践的步骤。我们暂且不说人要有一个长期目标,就拿一件最简单的事来说:如果今天你没有明确的目标,你就无事可做,今天的你就会糊里糊涂地度过,而收获的只是茫然。同样,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也很难有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可想而知,他的这一生也会像这一天一样,没有任何价值。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你要么为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你要么什么都不必付出;你要么主动掌握这个过程,你要么随波逐流、听天由命。当你制定目标的时候,关键一点是要追逐一个你相信值得去追逐的梦想。只有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通过设定现实可行、能够实现的目标,你就能避免挫败,而每一个小小目标的实现,都会让你更加自信。
博恩·崔西是世界一流效率提升大师,他曾说:“成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制定一套明确、具体而且可以衡量的目标和计划。”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幸福,都渴望成功,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要成功就要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或是完成自己的愿望。否则,成功是不能实现的。成功就是实现自己有意义的既定目标。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在为有目标的人达到目标”。因为没有目标的人就好像没有罗盘的船只,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有明确、具体目标的人才能像有罗盘的船只一样,有明确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只有跟随着有方向的船只走。
第六课 心动就要行动 二 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一个本来无望的事情,只要敢于尝试,往往就会取得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许多的啤酒商家都认为,要想打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啤酒市场很困难。开始的“哈罗”啤酒厂也是如此。
当时的哈罗啤酒厂的市场份额在逐步地减少,而啤酒厂没有钱,所以无法在电视或报纸上做广告。即便销售员林达曾多次建议厂长做些广告,但都被厂长断然地拒绝了。后来,林达决定冒险去做这个事情,于是他向别人贷款把这个啤酒厂的销售工作承包了下来。然而怎样打开市场局面,如何来做广告却成了林达的一块心病。就在他徘徊于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于连广场时,他不经意间看到了广场中心有一个撒尿的男孩用自己的尿浇灭了敌人炸城的导火线而挽救了这个城市的小英雄于连时。林达豁然开朗,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他决定自己要做一件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情。
第二天一早,广场上的人们发现于连雕像的尿由水变成了金黄剔透、泡沫泛起的“哈罗”啤酒。旁边还立着一块写着“哈罗啤酒免费品尝”的广告牌。如此创新的事情,立刻传遍全市,只见市区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聚集于此,他们拿着自己的瓶瓶罐罐来接啤酒喝。各大媒体也争先恐后地报道这一奇观。
就在那一年,这个厂的啤酒销量一下了增长了近20倍。这个叫林达的小伙子轰动了整个欧洲,成了闻名布鲁塞尔的销售专家。
可以说,林达的成功在于他那独特的广告创意。做了一件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生活中,要给自己一点勇气,可以说,勇于踏入那些别人未涉足的领域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竞争力,只要你能克服了这块领域的本身环境带来的冲击就基本上算是成功了,因为未涉足的领域没有别人设下的陷阱,也用不着担心别人乘虚而入,你可以悠哉而踏实地做事,一直到你所做的事情成功。
第六课 心动就要行动 三 投入百分百的热情
黑格尔说过:“没有热情,世界上没有一件伟大的事能完成。”的确,热情是一种状态,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原动力,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源泉。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热情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热情就像发动机一般能使电灯发光、机器运转的一种能量,能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才干和活力,它能驱动人、引导人奔向光明的前程。在英文中,“热情”这个词是由两个希腊字根所组成的,一个是“内”,一个是“神”。这也就是说,热情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对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浓厚的兴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第六课 心动就要行动 拥有热情,让生活充满奇迹
积极心理学理论也告诉我们:通常在感兴趣的事情里,我们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做这些事情既有意义又可以让我们快乐,乐此不疲。我们通常会对感兴趣的事投入更多的热情,也会更努力。没有热情,动机便会减弱;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效率也会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热情的人,就等于有一尊神在他的心里。同样一份工作,同样由你来干,有热情和没有热情,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激情,那么你做什么都会充满力量。反之,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不能够做到始终如一的,更不要期望他能够做出什么令人骄傲的成绩来了。可见,培养热情是至关重要的。
第六课 心动就要行动 让别人看到你的热情
热情使莎士比亚拿起了笔,在树叶上记下他们燃烧着的思想;热情使哥伦布克服了艰难险阻,享受了巴哈马群岛清新的晨曦;热情使人们剑拔驽张,勇于为自由而战;热情使樵夫举起斧头,执着于人类开拓文明的道路;热情使伽利略举起望远镜,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因为热情,人们在不断地革新和创造着这个世界。
现代企业之中,则更需要你带着热情去工作,热情的员工是这支企业大军的先锋队,在任何困难面前,有了这个热情的团队,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身处职场中,只要你拥有对工作的极大热情并让人看到你的工作热情,即使你不具备超人的才气,你在职场上的成功机会仍会很多。
要想让自己具有这种工作热情也并非难事,比尔·盖茨就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优秀的员工具有的两大优良品质——老人一样的经验和小孩一样的好奇心。”职场中的员工,只有始终保持一颗如幼童般的好奇心,才能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并不断去探索和创新。
众所周知,整个欧洲几乎都被拿破仑所征服,然而他每发动一场战役仅仅需要两周准备时间,如果换成别人则一定做不到。这其中的差别,也许正是因为他那无与伦比的热情使然吧!那些战败的奥地利人个个目瞪口呆,他们也不得不称赞这些跨越了阿尔卑斯山的对手:“他们不是人,是会飞行的动物。”拿破仑的理想充满着把征服一切成为可能的激情,他统率下的每个士兵也正是以这样澎湃的热情,充满了对胜利的狂热渴望,紧紧地跟随着他,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拿破仑所到之处,都会聚集成千上万的、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的居民,即使是一个毫不相关的旁观者,也不得不被当时热烈的情绪所感染。
可以说,热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没有了它,世界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都无法完成。热情,它能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才干和活力,它是一股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它也是从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热情,所不同的是,有的人的热情能够维持30分钟,有的人能够保持30天,但是一个成功的人却能够让热情持续30年。
第七课 工作着,快乐着 一 开心工作
愚人向远方寻找快乐,智者则在身旁培养快乐。
泰戈尔在《人生的亲证》中写道:“我们的工作日不是我们的欢乐日——因此,我们要求节日,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不能找到节日,所以我们是不幸的。河流在向前奔腾中找到它的节日;火焰在熊熊的燃烧中找到它的节日;花香在大气的弥漫中找到它的节日,但是我们每天的工作中却没有这样的节日,这是因为我们没让自己解放,因为我们没有愉快地、完全地将自己献身于工作,以致于让我们的工作压倒了自己。”
现实生活中的人又怎么离得开工作呢?而且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工作中度过。享受工作,把工作当作自己的节日,乐在其中,如此我们的工作必定会给我们带来欢乐。可想而知,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受不到快乐,那么你的人生真的就会失去很多。所以,我们要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福布斯曾经说过:“工作对我们而言究竟是乐趣,还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其实全要看自己怎么想,而不是看工作本身。”把工作当作一种创造性活动,看作一种自我满足,一种艺术创作,全身心的投入,任何人都能从中获得快乐。
一位心理学家路过一座山,遇见了两位石匠,他们都在用力地凿着石头。心理学家看见他们干得如此卖力,便走上前去问了第一位匠人:“你喜欢做这个工作吗?”匠人皱着眉头抱怨道:“谁会喜欢天天抡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和这些没有感情的石头打交道啊?跟你说吧,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活计,但是为了生活我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啦!”听完他的话,心理学家认同地点了点头。他又走到第二个石匠面前,他看到这个石匠满面红光,嘴里哼着小曲,心理学家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你一定是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吧?”石匠抬起头用手拭去了额头上的汗珠,憨厚地笑笑说:“确实如此,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每当我想到这些粗笨的石头经过我的雕琢将被别人欣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由衷的自豪!”心理学家被这个石匠朴实的语言震撼了,他简直无法想象,一个做如此粗俗工作的石匠,竟然会有如此高尚的想法。
若干年后第二位石匠成了远近闻名的雕刻家,而第一位石匠仍旧像原来一样一边抱怨着一边重复着那些机械的敲石头的动作。
面对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两位石匠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其实生活赋予每个人的成功机会是同等的,只是人们所处的心态不同。就像第一个石匠满怀苦恼,把手中的工作视为无奈之举,得过且过,结果就是一事无成;而第二个石匠则用一种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所以生活总是会把成功的收获带给他们。如果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寻快乐,用自己的热情去构筑未来,那岂不是一举两得么?
第七课 工作着,快乐着 二 工作不是任务
很多人认为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只能选择其一,如果努力工作,就不能顾及生活,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当有的人为了家庭忽略了工作,甚至放弃工作时,他们的理由是堂而皇之的,不能够两者兼顾,想要照顾好家庭,必然只能将工作放轻、放弃。但是,我们却发现很多成功的人,他们拥有了双重的幸福,来自工作的幸福和来自家庭的幸福。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句话也没有错,但是,需要指明的是,生活与工作并不是互为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个人的期望,然而,如果只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失去工作带来的幸福,生活就会缺少了一种色彩,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合理地分配时间,合理地安排它们,得到双重的幸福呢?
曾看过《时尚芭莎》的主编苏芒在她的博客写道:“我喜欢工作也喜欢家。在工作时,我的头脑是充满灵感和梦想,身体里像充满能源的加速器一样,随时蓄势待发;在家里,我的心是充满幸福的,宁静满足,无欲无求的,一粥一饭,有孩子、爱人、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猫……记得有同事向我辞职时常常会这样说:对不起,我希望有工作也有生活。多少人拥有幸福的家庭和快乐的工作、满意的成就呢,就算你暂时没有驾御两者的能力,你不愿意试试吗?”
当我们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时,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别人能把工作和生活安排得如此妥当,既在工作中获得满足,又可以在生活中获得幸福,而自己却没有做到呢?诚然,我们看到诸多成功人士,他们既能拥有如日中天的事业,同时他们也拥有着幸福的生活。或许现在很多人都不能妥善地解决二者的关系,但是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为什么不能试一试,让自己拥有双重的幸福呢?每一个人都可以的,只要愿意尝试。
人们之所以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且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能利用有效的时间把工作处理好,高效率地工作,那就不用占用很多生活的时间。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工作时,喜欢拖延,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私事儿,比如把与朋友沟通的时间安排到工作时间里去,每天都要打电话给朋友。实际上,多数的电话都是无关紧要的,不是紧急事务最好不要浪费工作时间去打电话,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造成工作没有做好,同时也不得不去加班完成工作。这时候,他们就认为工作和生活是矛盾的,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
有很多人曾问杰克·韦尔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有那么多时间去打高尔夫球,还能继续干好CEO的工作呢?他是这样做出解释的:就是正确地把握好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关系。例如要如何去管理生活,如何支配时间,应该把多少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这些问题。
如今,很多上班族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发生眼疾、慢性疲劳、很多人失眠、过度劳累等等,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要把工作停下来,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没有了经济收入,失去了生活的来源,生存没法得到保障,这样的生活还能美好么?其次,即便有了生活上的保障,我们也不能离开工作。既然如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工作和生活必须兼顾,我们需要的是双重的幸福,那么,怎样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我们应该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并尽量利用好有效的工作时间。其次,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心情轻松,坦然地接受压力和劳累,这样能大幅度减低疲劳的程度。
总而言之,在人的一生中,工作和生活都是必须兼顾的,少了哪一项都会觉得有缺憾。如果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每天除了工作没有别的生活趣事,那么,工作也将会索然无味。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想要活得更加精彩,就一定要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让自己拥有双重的幸福,来自工作的幸福和来自生活的幸福!
第七课 工作着,快乐着 三 薪水不是工作的全部
并不是要你在“为薪水工作”与“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工作”之间二选一,因为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并列的,且互相促进的关系。
尽管人类被自己冠上了高级动物的称号,这个“高级”是来修饰“动物”的,所以说,作为动物的人类来说,不要冠冕堂皇地认为自己和动物存在本质区别。从生存的角度来讲,一切物种,包括植物在内,都是优胜劣汰,而且有很强的生存意识。生存是万事万物的一大主题,这无可厚非,不要认为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和心态,渴求生存的本身并不是可耻的行为和心态,真正可耻的行为是在实施这个过程时做了一些严重伤害到别人的事情。如果不遵循大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的气候失常以及很多的环境、社会问题,这一切不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恶意损害其他物种、环境,必将会遭到回击,甚至更为严重的灭绝。要说和其他生物的区别,那就是理智的区分。智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就更大。所以,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工作,视工作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才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工作是维持自己继续生存的基础,这一点不可耻,并且出于对生命的珍视,我们把“为薪水工作”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目的,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毕竟生存是前提。但是,如果“只”为薪水工作,就不可取了。
除去为了生存,我们为什么还要为薪水工作。这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家人和自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不是金钱可耻,而是不义之财可耻,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获取报酬,过上我们想过的生活,这没什么不对,而且是天经地义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基本的生存和美好的生活是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向往的,如果对金钱采取一种唾弃的态度或者认为合理追求金钱是可耻的,这不符合规律。只要光明正大地去争取你生存的权利,光明正大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一种本能,也是理所应当的,千万不要把追求“薪水”这种心态看成是可耻的,可耻的是那些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的人。
这里我们要对两种人,一种人认为自己工作只为了薪水,没有其他目的;另一种人则避谈金钱。这两种人在心态和认识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避谈金钱是一种虚伪,只谈金钱是一种浅薄。这句话非常经典,既说明了金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说明了不能有拜金主义的思想。
喜欢看足球的人都知道,现在的足坛,普遍采取悬赏来激励球员的求胜欲望,而且各国足协在每次大赛前都以悬赏来刺激球员疲劳的神经。从激励的角度来说,正确地争取利益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行为个体的积极性。
在2006年的世界杯上,国际足联公布了这届世界杯总奖金高达19亿欧元,其中冠军球队奖金达到近1573万欧元,达到历届最高水平。
各国足协也纷纷抛出了橄榄枝,比如美国队如果夺冠人均约550万人民币,西班牙如果夺冠人均约540万人民币,英格兰如果夺冠人均约440万人民币等等。
客观地说,每个球员都想获胜,这出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作为一个职业球员,国家、球队、个人的荣誉,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些都能起到激励获胜的作用,但毫无疑问,我们也不能否认高额的悬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队员们的求胜欲望。
这个事实非常符合我们的论题,我们追求薪水,但却不是我们工作惟一的目标,因为工作、人生是由很多精彩的元素构成,如果惟一就会显得苍白和无力,少了哪一项都会感到缺憾,所以,用正确的方法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这就是为薪水工作的条件。
第七课 工作着,快乐着 四 在工作中自我实现
“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完善论幸福观的先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在反思生活质量意义的幸福感研究的基础上,从西方哲学中完善论幸福观的传统出发,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发展了心理发展意义的幸福感研究。在心理发展意义的幸福感研究者看来,幸福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这类体验的获得是以个人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为前提的。在马斯洛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理论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的解释,人们能否体验到幸福,取决于那些与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因此,幸福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感,它从深层次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与价值的追问。
工作中的幸福就是,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既然选择以此为生,就应该有专业精神,竭尽所能做好工作。这是一个邮差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身为一名普通邮差的雷蒙德,他的事迹闻名世界。他的工作就是负责为小区的住户收送信件。当他知道小区里有一位职业演说家,这位演说家一年大概有200天在外出差。他便找到了这位演说家,向他索要一份全年份行程表。
“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当你不在的时候,我就替你保管你的信件,当你回家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把信交给你。”雷蒙德诚恳地解释说。他的这一举动令演说家十分惊讶,他从没遇见过这样的邮差。演说家回答道:“不用这么麻烦,你只要放在我的邮箱里就可以了。”“据我了解,盗贼经常窥探住户的邮箱,如果发现是满的,就表明住户不在家,那么家中很有可能失窃。”雷蒙德继续解释。
后来,雷蒙德细想,继续说:“不如这样,只要邮箱的盖子能盖上,我就把信放到里面,塞不进去的话,就搁在房门地下,如果也放满了,我就把信留着,等您回来。”演说家无可挑剔,欣然同意。
半个月过去,出差回来的演说家发现自家门口的擦鞋垫跑到了门廊的角落,下面还遮着什么东西。原来演说家出差的时候,美国联合速递公司把他的包裹投到了别人家里,雷蒙德看到演说家的包裹送错了地方,就把它拣了回来,并送回了演说家的住处藏好,还在上面留了张字条,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细心地用擦鞋垫把它遮住,以避人耳目。
对于雷蒙德专业的服务演说家非常感动,并深受启发。演说家明白了生活中的任何一项工作,有的人可以做得很出色,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后来,他经常把雷蒙德的例子讲给他的学员听,后来还编辑成书,雷蒙德便成为了敬业的模范。
曾在商场的一个鞋店里,看见过一个能用各种各样方式系鞋带的售货员。一个人能把普通的鞋带系成鲜花和卡通人物,他的心灵手巧着实令人佩服,据说,这个人还曾经在电视上现场表演过,技惊四座。他的营业额要比其他人高好几倍,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
演说家在书中这样写道:人人都可以成为他,人人都会喜欢他。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有一份敬业的精神,即使是一份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也能做得让人佩服。正所谓“以此为生,精于此道”。
第八课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一 财富与幸福
什么会让你感到幸福,一所大房子,一辆好车,还是一位更*或者更善解人意的伴侣?积极心理学权威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曾问过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生活中也时常会听到一些朋友说:“郁闷啊,郁闷。”为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却有那么多的人陷入精神苦闷之中去了呢?有这样一个故事:
冬日里,一位富翁去海边散步,当他漫步到海边时,他看到一个渔夫也在悠闲地晒太阳,就问道:“你怎么不去打鱼呢?”
渔夫反问:“为什么要去打鱼?”
“挣钱买大渔船呀!”
“买大渔船做什么?”
“能够打很多鱼,你也能成为富翁。”
“成了富翁又怎么样?”
“不用天天去打鱼,还可以幸福自在地晒太阳!”
“我不正在晒太阳嘛!”
富翁哑然。
第八课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财富不是幸福之源
富翁和渔夫哪个更幸福呢?不见得锦衣华服就是幸福,不见得粗茶淡饭不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标准都不尽相同,所以,只要是自己认为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幸福。
《2005年社会蓝皮书》公布了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金钱不是万能的”,这句话在“澳大利亚幸福感指数”的调查中得到最佳印证。这项调查涉及澳大利亚不同地区23万人口,结论显示:悉尼等大都市中的人们最郁闷,而“穷乡僻壤”的人们反而活得最快活。在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幸福感比其收入预期的要高出一些,在东欧国家的幸福感则比其实际的经济收入水平预期的要低一些。而经济收入水平很高的日本,其幸福感却很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做的幸福调查中,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基本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满足的地区。根据积极心理学大师塞里格曼的观点,财富只是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影响,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就小多了。即便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100名,身价在125亿的富翁,也只是比中等收入的人稍微幸福一点而已。此外,泰勒博士指出: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而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
财富并不能使人感到幸福,可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寻找生命的意义远不及获得财富来得实际呢?为什么我们可以很自然地以物质条件为标准做决定,却总是十分困难地以内心为标准去做决定呢?
从生物的进化角度来看,有可能是我们远古的历史影响了我们现在的行为。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一个严冬或者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而发展到现代社会,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对于广大的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能对“金钱买不到幸福”有深刻地认识,他们认为,如果生活中多一些金钱能使他们过得更加快活。社会心理学教授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他们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们一旦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快乐的源泉主要建立在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和丰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而这些基本与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些心理权威教授曾说:那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能让人得到快乐,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懂得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财富不是幸福之源,财富仅仅是提高人们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不可否认,在社会生活中,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在帮助个人获得幸福的同时也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有了金钱上的保障,我们不但可以对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更不会为账单而感到烦恼。此外,赚钱的欲望可以成为积极的挑战,甚至给我们启发。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它仅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正如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所说:“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制定,以及社会变革。”可见,财富、声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无论在哪种身份背景下,只有当自己觉得心灵舒坦,精神充实,才会感觉到幸福;只要打造一个简单快乐的心境,过有意义的人生,就能提高生活的幸福度。反之,即使有再丰富的物质,有再多的爱,心灵没有阳光,也是感觉不到幸福的。如果认识到这点,我们就会发现富翁是幸福的,渔夫也是幸福的。
第八课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一、幸福由心造
幸福就像是我们小时手中把玩的“万花筒”一样绚丽缤纷,当你转动它时,里面的图案就会跟着变化,那多彩、漂亮的玻璃碎片,通过玻璃镜子的反射,组合成许多美丽的图案。不同的组合有着不同的的心境。
在1924年一个非常闷热的夏天,罗素来到中国的四川。罗素和他的陪同人员各自坐着两人抬的竹轿上峨嵋山。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看到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地沿着陡峭险峻的山路前行,根本就没了观赏峨嵋山景观的闲适心情,他思考着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这些轿夫一定特别痛恨坐轿的人,大热天的,还要抬着他们上山;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自己不是坐轿的人而是抬轿的人呢?
当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时,罗素让轿夫停下来休息。他下了竹轿,细心地观察轿夫的表情。他们拿出烟斗,坐成行,有说有笑地讲着事情,对于闷热的天气和坐轿的人没有丝毫埋怨,对自己的命运更没有感到丝毫的悲苦。反倒兴高采烈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好奇地问罗素一些有关国外的事情。交谈中,他们还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之后,罗素在其《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了这个故事。他的著名人生观点就是: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有谁能说,坐轿子的人不是幸福的,又有谁能说,抬轿子的人是不幸福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便是真正的幸福。
生活中,身处不同环境里的人对于幸福的感受也有着不同的心境,所感受的幸福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它就是心灵快乐才会产生幸福。所以,我们不妨多听听自己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声音,只要心是满满的,生活中可随处俯拾幸福。不要以为富有就会幸福,不要以为追求形式上的美好与条件上的耀眼就是幸福,幸福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体会快乐与意义的过程,一个心灵上获得满足的过程。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只有快乐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他还说:如果我们因为赚钱而遭受了痛苦,那么,这钱就不如不赚。当社会上的许多人在积累大量财富之后,他们才发现钱是个累赘。一家人也只能住一套房子,再大的屁股也只能坐一辆车,再营养的美食也只是一日三餐。所以,快乐幸福才是人生的最高生活准则。他认为,赚钱要开心,花钱要高兴,如果仅仅把赚钱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的话,他势必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会变成一个忠实的守财奴,有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欧也尼·葛朗台。
如今的人们都在执著地追逐财富,拼命地奔跑在钱的大道上,追得心力交瘁而不自知,跑得焦虑重重而不放弃,唯恐自己被时代抛弃。汤玛斯·富勒说:“满足不在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累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财富和幸福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财富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增强,也许在刚刚开始积累财富的阶段,数量的增加让我们倍感幸福和满足;但是随着自己的消费欲望也水涨船高的时候,财富增长的速度落后了欲望的增长,这个时候,我们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感到压抑和痛苦;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幸福则来自于积累财富的过程而不是在享受财富的过程。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金钱在影响幸福的各种因素中,只起到1/5的作用,而在构成美好生活的因素中,则只起到1/6的作用。金钱真正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吗?
生活中有许多人,对金钱抱以了金钱本身所不能承载的期望。你是不是这样想过:
只要我有很多钱,我就会觉得很自信,感觉很好。
只要我有很多钱,就会有更多的人尊重我,喜欢我。
只要我有很多钱,我会感觉十分安全,包括我的生活也会有保障。
可以说,一旦你有上述三种想法中任何一个时,你就会被金钱所控制,并且为之感到恐惧和忧虑,你总是觉得钱不够多,而且收入很难获得增加,而你的愿望也没有办法实现,这使得你总是绝望和消极,因而更渴望金钱,更因为缺乏金钱而感到不安全、不自信和不快乐。
不妨坦诚地问一下自己,没有得到那些你其实并不迫切需要的东西,真的让你很不快乐吗?你还要继续为那些无休止的欲望奔波苦恼却放弃享受现在所拥有的吗?
唯一的答案是,金钱在满足了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后,它既不会带来快乐,也不会带来不快。
如果我们年收入在4-5万元时,我们感到快乐并且过得有意义,那么在我们有更多的钱时,我们也能感到快乐,过得有意义。如果我们年收入在3-4万元时,我们感觉不到快乐,并常常伴有焦虑,感觉生活过得没有意义,那么即使我们每年挣到一百万结果也一样,我们仍然是不懂得使自己快乐、生活得有意义、爱做无谓担忧的人,所不同的是,我们在更好的生活条件里不快乐。
1不妨重新来认识一下“金钱”,它在我们生活中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不要过分夸大它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
2正确使用金钱,既要善于节约和储蓄,又要懂得适时地享受使用金钱带来的快乐。
3不与别人比较。提醒自己,金钱只是我实现幸福的一个工具而已。
第八课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二 情感与幸福
爱体现为一种生活、心态、责任和人生。黄昏的厨房冒着热气的汤煲是爱,冬日的路灯下徘徊期盼的身影是爱,斑马线上握紧的双手是爱,熟睡时加在身上的薄被也是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切与关心体现为爱,它是一种正向的感情。爱有积极的爱和消极的爱之分,但凡有利于感情表达、有利于促进双方信任、理解、沟通的爱情都是积极的,相反,则是消极的。
想知道你的爱情是否具有安全感吗?
包括弗洛利在内的多位心理学家编制了一个爱情问卷,此问卷将人的爱情分为三种类型:
1我发现自己较为容易与人亲密相处,能自然地依赖他人,也能让他们依赖自己。我不经常担心被人疏远,或在乎他人离我太近。
2我对与他人亲密接触感觉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地信任他人,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人。当某人离我太近时,我感到紧张。我喜欢对方主动要求我爱他,向我表示爱。
3我发现当我向对方表示爱的时候,他并不像我表达的感情那样回应我,我经常担心对方不再爱我,或不与我在一起了。我渴望与对方融为一体,可这种感情经常吓着对方。
你可以联系自己的行为,评估一下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爱与被爱者。第一种类型的爱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爱,爱与被爱都是安全的,充满了成长和信任的力量。第二类型的爱是回避型的爱,不表达自己对爱的主动,害怕与人形成亲密感。第三种类型的爱是焦虑型的爱,以害怕失去相爱的人为特点。
积极的人,无论是对待爱情还是自己的需要都是较为理性的。她会积极地对自己说:“我十分希望能与这位出色的男士结婚,我不能保证他一定会同意,但是,我要尽力而为。”“当然,我不希望他离我而去,因为离开他我会很难过,可是,如果他真的决定离我而去,我也只能接受,因为这是他的选择。”“他离开了我,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却不是更糟的事情,因为我还有选择的机会。”“对于他的离开,我受了很大的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人生的停止,因为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会充满希望地继续生活。”
可见,一个积极的人敢恨敢爱,不但善于体验爱情的快乐,而且总是能用心灵捕捉到爱情的愉悦的方面,善于从关心、幽默、天真、建设的方面体验爱情的美好,积极的人总是乐观地相信对方是爱自己的,也相信将来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认为相爱的每一天都是宝贵的、有意义的,所以他们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尽情地享受每一天。他们没有时间和闲暇去想那些可能发生的不愉快,也不去细致地规划将来的每个细节。他们有一个目标,去努力实现它,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永远走在路上,既然在路上,就要欣赏风景,一个会边走边欣赏风景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够体验爱情的快乐的人。
第八课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三 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
曾经看过《记住你是谁》一书,其中作者曾这样写道:“作为教授,我不希望看到这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我的学生身上。应届毕业生们害怕自己的同学们事业有成时,自己还在挣扎前行,一贫如洗,一事无成,于是他们往往选择看起来似乎最安全可靠的路径:寻找高薪工作,以便能衣着光鲜地参加同学聚会。那些毕业生,原本执著于媒体行业的创意,却去了投资银行;那些渴望自由而活跃的创业者,却去了沉静呆板的公司。他们想像自己的同学五年后会获取什么:个人办公室、丰厚的奖金以及高级头衔——所以他们极度害怕和规避冒险,害怕追寻自己的兴趣到头来两手空空。其结果呢?大量聪明有天分的人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头衔响亮、待遇丰厚的职位上,但这些职位对于他们根本不合适,而且对于他们真正想追求的职业目标毫无用处。”
第八课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尼尔·卡尼曼说: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会认为高收入=快乐,但事实上,虽然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他们也因此更容易紧张,有着很多的压力和烦恼。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过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
我国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在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可是,令人疑惑的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得以改善,更没有呈现增长态势。现代社会,伴随着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增大,人们的浮躁情绪和心理失衡却日益严重。接连不断地看到弱势群体抱怨生活、抱怨一切都很不公平,甚至还有一些强烈的仇富情绪出现在一些人身上。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有一部分人士大力鼓吹个人成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这势必会导致对他人和社会不讲回报的心理,尤其对一些弱者的感情更是极为冷漠。成王败寇的实用主义哲学似乎成为人们用来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尺,因此导致成功者的自大,失败者的愤怒,可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社会各阶层人的心灵都具有损害作用。然而,我们要知道,成功只是人类提升幸福感的手段和途径,一旦只注重物质财富的获得和积累,那财富终将变成人们获得幸福的障碍。
此外,一些心理学家还发现,人类擅长在关于未来的事情上自欺欺人。因为人们盲目地相信幸福感增加以后,生活会比现在更好。其实这多是由传媒和广告培养出来的,它们总是吹嘘,购买某种东西或获得某种成功之后,我们就能得到更大的满足。相信幸福取决于达到目标的人倾向于选择新的目标,而且会让自己相信,这次他们终于找到了通往幸福的“真正”道路。与此相比,2005年,美国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和她的同事一起研究的成果则更具说服力,她们认为,幸福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幸福的人在成功后不一定更加幸福,但他们往往比那些没那么成功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她说:成功确实与幸福有关——但成功是幸福的结果,而不是幸福的原因。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幸福的人拥有其他促进成功的个人品性。积极的心态也有助于引发强劲的前进动力,并促成与他人的协作。
我们应当知道,我们到达人生中的成功的顶点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而生命中的绝大部分过程不过是我们在过程中攀爬,所以幸福道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第八课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是多元化的
取得幸福并不是要人们将成功、财富或者地位看淡,而是希望读者能够反思一个现象:我们努力追求成功是为了获得幸福,但成功之后,我们却发现自己并不比以前幸福很多。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权力、金钱都是获取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标。
记得曾经问过一个朋友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说“睡懒觉”。我说:“那你为什么让自己忙碌到没有时间睡懒觉?”事实上,除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获得幸福的途径,譬如家人和朋友、兴趣爱好、工作本身,如果能体会这诸种幸福,我们的心态将更平和,身心将更和谐。
我们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把成功定义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认为只有追逐最大化的名利才是获得成功。其实,成功是多元化的,它没有大小之分,没有行业之分,只要能做到最好的自己,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渗透到每一件事情的细节中,一定就会成功!一位西方哲人说过,成功是没有标准的。
它并不意味着是第一,也并不意味着超越所有的人,而是只要尽了力量,发挥了所有的潜力,尽管结果仍不是最优秀的,仍不失为一种成功。社会是复杂的,并不是一个人能左右得了的,一个人过于突出或冒尖,也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想过幸福的生活,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活在此刻,享受现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人生境界。
如果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把成功区分大小,那就很可能失去真实的自我,就会把人引入一种一切向“钱”看的歧途。我们不能否认金钱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名利固然是一种成功,可是,假如走进一种只有获得最多名利的成功才是最大成功这种误区,就会把自己陷于一种绝境,而且让自己失去很多乐趣和潜力,也失去了很多通往另外成功之路的机会。
我们知道,每个人具有的潜力是不一样的,可能这种潜力在幼儿时期就会有所体现,但是,潜力也是需要训练和培养的。《礼记·学记》里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一样的道理,即使一个极具某些天赋的人不去试图培养自己的特长,就会被白白地埋没掉,而且你去追逐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况且效果并不一定会好。2004年奥运会,电视在播放田径赛场上的镜头,刘翔获得110米栏决赛的金牌,他不仅仅打破了奥运会纪录,还平了世界纪录。这个成绩让所有黄种人都感到骄傲,因为刘翔是第一个获得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黄种人,他创造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假如当年刘翔的父母没有让自己的儿子走田径的道路,而是选择看起来更能挣钱的篮球运动,那么,我们现在就不能肯定这个跨栏天才是否能最好地发挥自己最擅长的特长。
第九课 确信自己有好命 一 确信自己一定会走运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他对自己信任的程度。只要找准了方向,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愿望。要把天赋尽可能提升到最高,就不能只注重天赋,还必须善用自信的力量。
第九课 确信自己有好命 只要相信自己,就会走运
弗烈德利克曾说:“我相信强烈的目标,这种可以使人完成任何事情的诚恳精神,这种自我忠实,是使人的心灵成就大业的最大因素。”生活在俗世中,我们每个人都曾对前路感到茫然过,也曾因周遭发生骤变而黯然神伤过,或许经历的事情多了,人也变得畏缩起来,对一切事情持怀疑态度,不敢再前行一步。作家焦桐说:“生命是不宜有太多的阴影、太多的压抑,最好能常常邀请阳光进来,偶尔也释放真性情。”
那么,一个人凭什么自信呢?
是来源于成功的暗示吗?当一个人的某项重任或创新一旦成功了,他就会自信。此话虽不无道理,却仍未道出自信的根本依据。一个人在担当重任或大胆创新前就需要拥有自信,而不是只有在成功之后才能自信,外在的因素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自信。
当一个女人年轻而亮丽的容颜随着岁月流逝而悄然逝去,伴随而来的是臃肿的身材、写满沧桑的皱纹、布满疲惫的愁容,这些都会让她有种莫名的失落与自卑。甚至有时还会很委屈地抱怨说:“我也曾经那么自信,可是看着年轻的女孩子亮丽照人,我却徐娘半老,凭什么还拥有自信呢?”
可以说,自信的人不一定有天姿国色,也不一定潇洒帅气,他们甚至可能只是相貌平平,但是,正是因为那份自信,他们瞬间便变得光彩耀人,变得淡雅高贵,因而,无论在哪个场合,他们都是最耀眼的焦点,而且永远不会因为容颜的衰老而失去自己的魅力。可见,即使是年华不在,也有一种内在的美丽气质正陪伴岁月渐渐沉淀与丰厚而累积、升华。而过于自卑的人因为缺乏自信,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与长处,更无法使自身潜在之美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展示。只要拥有自信,那么无论在何时何地,你都能表现出一种坚定而执着的向上精神,也都能焕发出一种别样的风采与美丽。
第九课 确信自己有好命 建立自信就这么简单
积极状态与结果并无必然联系,得高分、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积极,成为一个社会公众人物也不意味着积极,名人中也不乏悲观厌世、自杀之人,积极应该是与过程相关联的,与积极、乐观、接受、承担、勇气、关怀、自信、宽容、创造有关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自信:我们不漂亮但我们健康;我们不高贵但我们快乐;我们不富裕但我们知足;我们的学识不渊博但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努力……
尽管人们无法控制影响自信的很多因素,但却可以坚持做一些事情以建立自信。采用以下十种策略,你可以获得激发潜能所需的精神优势。
那么,我们要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呢?
1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2保持好的体态,穿着靓装。
耷拉着肩膀,无精打采的样子与挺胸抬头,眼睛直视前方完全展现出两种精神风貌。要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就要保持好的体态。
3坐在最前排。
4加大走路的步伐。
5练习当众发言。
6做自己能做的事。
7感恩的心。
8赞美他人。
9规律运动。
10贡献社会。
如果你专注于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就会对自己的考虑少一些,也不会再担心自己的缺点。这样可以增加自信,能让你最有效地为社会做贡献。你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你所获得的个人成就和赞誉就越多。
需说明的是,自信不等于自负。自负的人总是目空一切,高高凌驾于众人之上,凭着自己的优势,不轻易向任何人点头,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而自信的人,因为自信更多了一些平和、宽容、礼貌,他们待人和颜悦色,犹如圣母玛利亚般,易于交谈、易于接近,因而更愿意亲近。
第九课 确信自己有好命 二 学会一定程度上的满足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参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时,会达到忘我程度,将时间及忧愁全部抛之脑后,相应的,生活满足感便随之而来。心理学家彻斯把这一现象称为“顺其自然”,他认为,生命中许多活动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满足,如:人们正在处理棘手的事件,正在做手术、玩乐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决难题等。
然而,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经常牢骚满腹,在羡慕别人的生活的同时,抱怨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也许人类最可悲的便是错过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欢乐时光,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其终日停留在抱怨哀叹中,浪费生命、虚度光阴,不如快快乐乐地生活,我们应该知足常乐,身体是健康的,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那些躺在医院里的病人是多么羡慕能在阳光清风下徜徉的人群啊!许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它的弥足珍贵,因为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形色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在挑战与竞争接踵而至的今天,在人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刻,若能做到乐由心生,实为人生的大智慧。
“知足常乐”,顾名思义,就是对幸福的追求持一种极易满足的态度。古人云:“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快乐的。这种态度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千百年来小农经济下的产物,古代哲人认为,人的痛苦根源不是在于贫困而在于欲望。人的追求与欲望一旦满足不了便产生了痛苦;而一种欲望被实现后又随之而来新的追求,总是无法得到满足,也总是徘徊在痛苦的边缘。
知足常乐是一种心态。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心情,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不是知足。《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更应该懂得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然后乐,是透析、定位、放松自我。做到“知”,不会让自己好高骛远,迷失了方向,“足”不是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是心力交瘁,它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
“布衣桑饭,可乐终身”、“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人知足常乐的典范。知足这种良好的心态,运用到待人处事上,便充满了和谐、平静、适意与真诚。它赋予了我们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忙碌奔波,疲于追求、拼搏得失去方向时,知足常乐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给风雨兼程的我们带来安慰、送来“指南针”。待我们休憩整理后,督促我们毅然前行,为我们增添不竭的动力。
知足的人即满足于自我的人,他们不会去追求那些明知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欲望,而他们也会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为之奋斗,坚持不懈,这类人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油然而生,并且他们每上一个台阶时,快乐的程度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他们的这种追求,不是刻意去勉强自己,去强迫自己,而是在自我能达到的范围内去要求自己,自觉地知足,心平气和去享受独得之乐。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生活上的不开心,情感上的不舒心,事业上的不顺心,都是一种心态。人长大了,欲望也会随着年龄逐渐增加,不像孩童时容易得到满足。可是若干年后回头看看,你会发现,我们今天的欲望与孩童时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得到和失去只在一瞬间。
当然,知足常乐,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要躺在光荣榜上睡大觉,沾沾自喜。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审慎洞察当前的成功,然后乐于进取,勇敢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而鼓足信心。
人人若能做到知足,世间也便少了几许纷争。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虽是虚构,却不失为一种人生感悟,点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谛。
你或许是平凡的,但你不一定就不是幸福的。你的财富往往就是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只要你拥有一颗知足的心。
第九课 确信自己有好命 三 比较不能得到幸福
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处处都有坎坷、有崎岖,甚至还有断崖,这种不顺利的生活所带来的痛苦更是无穷无尽,但痛苦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将快乐置于身边不顾。其实什么才算是“人上人”,人与人之间有可比性吗?
第九课 确信自己有好命 生活中的比较
纵观生活中的比较,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别人比较,多数是自己认识的周围的人。假如说你1年挣了5万,而当你听说比尔·盖茨挣了数百亿时,你不会低落,可是如果你的朋友挣了8万,你就会难过了,甚至会痛苦反思。第二种是与自己的以前比。如去年年薪只有2万,而今年却是5万,想到这,你会开心。可是如果说你去年收入5万,今年减至2万,那么你会有难言的酸楚。
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每个人的性格、能力也有差距,过多地比较,只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想要获得幸福,就要调整心态,做到正确的比较,适度的比较,努力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凡事要想得开,看得透,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相信自己不是最不幸的,最多只能算第三,因为上帝和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你更加不幸。
罗素说:“进步是比较的结果。比较能给人进步的动力和参照,但盲目的比较会使人陷入误区。不是在自己的努力里寻找快乐,而是在别人的拥有里寻找痛苦。结果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徒生烦恼。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是要树立起不比意识。”假若真要比较的话,就去和游泳冠军比象棋,或者和象棋冠军去比游泳,无论怎么比,保准儿你能获胜。比与不比是相对而言的,即相对于和他人的盲目比较,而和自己还是需要比的。
常常有人抱怨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要是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是非常幸福的:
如果你有关心自己的人,拥有自己的家庭,每天不为吃、穿犯愁,这就比世界上很多的人幸福。
如果清晨醒来,你感觉自己还能自由呼吸,你就比在这一刻离开人世的百万人更有福气。
如果你从未经历过任何战争的危险,没有体验过被囚禁的孤寂,没有受折磨的痛苦……你就比世界上5亿人幸福。
如果单身的你有储备充足的食物,有得穿,有得住,你已经比世界上70%的人更富足。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