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

_2 胡博(近代)
  
   对于这一神秘事件,至今没有得到官方解释,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其一是中共为了统战政策而释放了他们,另一种说法则是在国民党游击队的化装下,冒充军方提审犯人而把他们救出去的。不管哪个解释是正确的,到了台湾后的周文韬先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随后再次回到胡宗南的部下,出任江浙反共救国军乌坵指挥部指挥官。1961年退役后,周文韬被公卖局聘为顾问,安然的度过了晚年。对于周文韬的去世时间,笔者一直没能查到,有朋友说他死于1981年,但没能找到出处。笔者在这里就权且记之,留做备考之说,如有知道周将军去世时间的朋友,还请不吝提供。
二十一、第十八军军长高魁元
  
   说起18军的名号,估计对民国史稍微有点兴趣的人都会知道。这支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队,经常被大伙做为饭后茶余的谈资。比如部队,比如军官,几乎各个都能拿出来说上一整天,可见其影响是多么的深远。有鉴于这个军实在是太出名了,笔者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下面直接进入正题。
  
   高魁元,字煜辰,山东峄县人,生于1907年3月26日。高魁元的军旅经历比较丰富,比如他在黄埔军校四期步科毕业之后的第一职务是在宪兵部队当排长。在他老师钱大钧的提携下,高魁元一直做到14师的营长。后来14师被陈诚吞并,也就此成为土木系的一员。此后高魁元的仕途更为有趣,他的每一个升迁,都是伴随着陈诚扩编军队而来的。比如扩编94师,高魁元升任团长,扩编第99师,高又升任旅长。由此可见,高在土木系中是较受赏识的,同时他整训部队的水平也是不错的。
  
   其实高魁元在加入土木系不久,就已经有过一次不俗的表现,当时他还是14师的营长。有一天,高魁元奉命护送枪支弹药以及一批伤员前往吉安,在途中突然遭遇红军伏击。在这个时候,高魁元十分的冷静,他从枪声的密集程度,很快就判断出对手兵力有限,不敢发起冲锋,他一方面布置部队抢占有利地形进行抵抗,一方面派多名士兵分不同道路向团部求援。由于高魁元指挥若定,红军打了一夜都没能得手。到了第二天,红军在得到增援之后决定围歼高营,高魁元则将全营机关枪集中布置,猛烈的扫射冲锋的红军,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下午五点,得到了友军的增援。于是高魁元圆满的完成了护送任务。这次战斗被时任14师师长的周至柔报告给陈诚,于是高魁元这个名字,被陈诚记下了。
  
   抗日战争爆发时,时任第14师83团团长的高魁元奉命投入到上海战场。在罗店,高魁元经历了有生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当时高魁元奉命指挥所部对据守罗店的日军发起进攻,他打算先以两个连在正面进行攻击,但他没想到,这两个连自发起进攻后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部牺牲了。这一结果使高魁元深刻领教到了日军的厉害。就在他准备如何继续下一轮进攻时,日军已经派了一中队从侧面对83团发起了进攻,并将高团与友军的联系完全切断。在此情况下,高魁元果断的下令放弃进攻任务,集中全团兵力对包抄的日军发起反冲锋,乘日军还没反应过来,成功的脱离了日军的包围圈。高的这一决定明显违抗了18军军部的进攻命令,但当时的师长霍揆彰却认为高能在临战时果断处置,避免全团覆灭的危险境地,是值得表扬的。而同时期进攻罗店的各部队伤亡都很惨重,于是高魁元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受到了嘉奖。
  
   高魁元在当营长时,和同在18军服务的老同学胡琏关系不错。抗战胜利时,已经是18军军长的胡琏,把在六战区服务的高魁元给要了过来,并且让他接任了118师的师长。18军在胡琏的指挥下,充分发挥出攻守兼备的优势,在同日军、或是解放军的交手中,往往都能取得胜利,极少吃亏,这也使身为“五大主力”之一的地位更加巩固了。高魁元与胡琏的合作也是如鱼得水,十分愉快,一直到1947年10月,高魁元奉调整88师师长时,才与胡琏短暂的分开了。
  
   徐蚌会战时,胡琏的18军全军覆没。当他身背数弹幸运的突围而出后,18军的重建工作自然就成为他的首要工作。对于继任军长的人选,胡琏很自然的想到了高魁元,于是高在胡的恳切邀请之下,离开了88军(整88师改称),到18军上任去了。在内战后期,高魁元的运气是不错的。早在就任整88师师长时,就避开了18军在徐蚌战场的覆没,这回他离开88军重返18军,又使他避开了88军在江防战役中的覆没。此后在金门,作为前线指挥官之一的高魁元,更是得到了他军旅生涯中的又一次辉煌,在与友军第19军等部的通力合作下,将登岛解放军全部歼灭。可以说,高魁元的贡献,对蒋家王朝能得以延续,有着深远影响,但同时也对中国长时期的分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管怎么去评价,至少高魁元对党国是尽到了应有的一份责任。
  
   高魁元在台湾时期也是官运亨通,他先后担任过陆军总司令部政治作战部主任,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等职,官至陆军一级上将,可谓是荣光倍至,深受士兵爱戴。他在陆军总司令任期内,曾下令将军便帽改为高耸的圆帽,使台湾军队的军容得到了一个革新。他在国防部长任期内,极力推动国防自主化的思想理念,对台湾的整军建军以及国防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政府为了酬劳他在任期内功绩,特颁发青天白日勋章,以示嘉奖。
  
   1980年11月,年届73岁的高魁元申请辞职,从此离开了他为之贡献一生的军队。他是国民党政权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国防部长,同时也是任期最长的国防部长。晚年的高魁元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同他的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仍旧健在,并且是黄埔前四期中唯一还活着的一位,如今已104岁矣。
  二十二、第十九军军长曹国忠
  
   第19军这个番号在读者们的印象中可能只有史泽波的上党之败。要评价起来,这个军的战斗力实在不怎么地,但这是有原因的。抗战初期的19军在王靖国的带领下和日本人打的还是挺凶的,光旅团长就阵亡了好几位呢。可在阎锡山的怀柔政策以及只要番号不管实力的“扩军”下,19军的战斗力自然就下降了。晋军的部队,是出了名的“空军”,缺额实在太多了,阎老西又不肯精减,这就导致许多师级单位人数奇缺,甚至出现了只有600人的师。所以啊,要说在上党覆没的19军到底有多少兵力,谁都说不清楚,因为在中央那边的备案可是满员的甲种军啊。
  
   曹国忠,字冠华,山西襄垣人,生于1908年5月。曹国忠读过私塾,在舅舅的抚养下还学过三年医,但学艺不精,没法当饭吃。于是曹国忠选择从军,成了北方军校三期步科的毕业生。曹国忠是跟着陈长捷混出来的,而且可以算是陈的亲信,比如陈当61军军长时,曹是特务营营长,陈升第6集团军总司令后,曹又是特务团团长。但陈长捷最终被排挤出了晋军系统,这时候曹国忠没有选择跟着陈去偏僻的绥远,而是改投了赵承绶。曹国忠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决定,一度使他背负着汉奸的恶名。
  
   抗战初期的曹国忠作战十分勇敢,他的特务营还俘虏了几名日军士兵。这可了不得啊,因为在二战区内,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俘虏记录。太原沦陷后,曹国忠带着部队深入敌后打起了游击,并且亲自带着十几名士兵化装成农民,突袭日军在临汾的飞机场,摧毁了日军的油库,使日军的飞机成了摆设。应该说,此时的曹国忠对日作战是十分积极的,但一切都在他改投赵承绶后被改变了。
  
   对于始终游离于对日军是战是和的阎锡山来说,只要能保住自己的地盘,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作为阎老西亲信的赵承绶,自然秉承老西的旨意,与日军取得了联系。而日军方面也是一直想拉拢阎锡山,于是一来二往的,双方竟然从敌军变成了“友军”,实在让人悲愤。笔者在友军上面之所以加引号,那是因为老西与日军的合作并不顺利,他对外还是要打着抗日的旗帜来得到舆论支持,所以在往后的岁月里,晋军和日军之间也没少打。为了打击在山西坚持游击的八路军,老西与日军开始了合作。1944年1月,已经被赵承绶提拔为暂编第48师少将师长的曹国忠就充当起了进攻八路军汾东根据地的急先锋来了。
  
   对于曹国忠来说,军人以服从军令为先。由于老西与日军的合作是秘密的,所以当时曹国忠只知道是奉命带着部队绕过日军占领区,去和八路军干架。但怎么绕,怎么打,他都不知道。答案在1月28日揭晓了。曹国忠惊奇的发现,自己部队的行军方向竟然是直接朝着日军阵地前进,他感到十分的惊奇,是上级改变命令打日本人了?不会啊,自己身为师长没理由不被通知啊。他的疑惑很快得到了解释,因为上级指挥机关——第61军参谋处派了联络参谋来通知,要曹国忠的暂48师全体官兵将枪里的子弹退出,手枪入套,步枪肩背,机枪撤架,直接从日军占领的渡口过河。这可把曹国忠给气啊,自己打了六年日本人,到头来敌军成友军了,他的暂48师官兵也大都是这种想法,个个窝火。带着这种心情与八路军交战的暂48师,十分的不经打,损兵折将自不用不说,还接连被61军军部申斥,曹国忠也就这样窝囊的渡过了抗战的最后两年。
  
   阎锡山在经过上党战役的惨败之后,似乎明白了只要番号不要实力是无法维持他的统治的,他终于决定精减部队了。在这个时候,曹国忠的暂48师被缩编为暂44师第2团,他被降任团长。曹国忠更郁闷了,他打日本人,从连长升到师长,打八路军却从师长降成团长了,实在不公。由于他参加了阎锡山一手组建的革命同志会,于是在同解放军屡战屡败、阎老西只剩下太原一坐孤城的情况下,曹国忠被任命为暂编第40师师长,并在1948年的12月又被提拔为19军的少将军长了。
  
   这个时候的曹国忠对自己前途十分的悲观。跟着会长死守下去,那就是守死,自己如果走傅作义的道路,弄不好会落得和30军军长黄樵松一样的悲惨命运,自己究竟该怎么办呢。曹国忠带着这种复杂心情,在太原和解放军打到了1949年4月。在亲信暂40师师长许森的支持下,曹国忠决定召集所属师长来开会,以借此试探另两位师长的意思。在开会时,他试探性的向师长们征求前途问题,其中68师师长武世权就隐晦的暗示想走傅作义道路,铁血师师长赵显珠则说一切听命于军长。曹国忠明白了,不仅是他一个人想找生路,他的部下也早就有了这种想法,只是都不敢说出来而已。不打了!曹国忠终于下定了决心。
  
   1949年4月21日,曹国忠在三名师长的支持下,带着19军1万余残部在太原城东北的卧虎山要塞宣布起义了。19军的这一行动,不仅使太原城门户洞开,还对太原守军的心理打击十分严重,守军人心慌慌,思想逐渐动摇,纷纷开始寻求起出路了。这个时候的阎锡山一定是对这位“好部下”——曹国忠破口大骂,但一切的污言秽语,曹国忠是听不到了。
  
   根据曹国忠自己的意愿,解放军同意他离开部队去进修中医。1952年,他被分配到位于北京的铁道部总医院任医师。若干年后,在北京月坛这个地方提起曹国忠这个名字,可能没人知道,但是只要一提“曹大夫”,则是家喻户晓。后来曹国忠还被任命为山西省政协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等职,于1990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二十二、第十九军军长刘云瀚
  
   第19军这个番号,在读者的印象中可能只有史泽波的上党之败。要评价起来,这个军的战斗力实在不怎么地,但这是有原因的。抗战初期的19军在王靖国的带领下和日本人打的还是挺凶的,光旅团长就阵亡了好几位呢。可在阎锡山的怀柔政策以及只要番号不管实力的“扩军”下,19军的战斗力自然就下降了。晋军的部队,是出了名的“空军”,缺额实在太多了,阎老西又不肯精减,这就导致许多师级单位人数奇缺,甚至出现了只有600人的师。所以啊,要说在上党覆没的19军到底有多少兵力,谁都说不清楚,因为在中央那边的备案可是满员的甲种军啊。内战末期的19军是在东拼西凑的情况下成立的,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军竟然起到了延续蒋家王朝的关键因素。这历史,实在是太让人琢磨不透了。
  
   刘云瀚,江西大庾(今大余)人,生于1910年9月23日。刘云瀚以他黄埔七期工科的资历,竟然能在五年内就考上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一期,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从陆大十一期毕业出来参谋人才不在少数,刘云瀚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陈诚看中,并招为幕下的。在陈诚的提拔和照顾下,刘云瀚的近半军旅生涯都在办公室度过,直到抗战爆发,才被下放到部队担任第11师参谋长。后来陈诚编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刘又被调过去担任办公室主任,俨然一付陈氏代言人。
  
   为了完善刘云瀚的资历,陈诚还让他当过第5师师长和第11师师长。“巧”的是,在他当师长的时候,这两个部队都没干啥事,对刘云瀚来说,实在是幸运之极,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陈诚对刘是极为爱护的。但这也包含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刘云瀚的参谋业务再出色,也只能是一名纸上谈兵的将军。
  
   抗战后期的刘云瀚再次被陈诚调到后方坐办公室,他先后担任过军政部人事司司长、后勤司令部人事处处长等职,通过他的运作,替陈诚安插了大批土木系人员到全国各部队机关中,可谓是土木系筹划掌握全国机关的中枢。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设立国防部,并对原军事委员会所辖机关进行改组。这个时候,刘云瀚被任命为国防部第1厅(人事)副厅长。当时的厅长是于达,属胡宗南系统,陈诚是不甘心把人事主导权转交给胡的,于是特地安插刘在第1厅,好对于达进行牵制。刘云瀚则在功成身退之后,又被陈诚任命为第5厅厅长,这个部门负责的是全国军队的动员、编成、训练等事宜,自从成立开始就长期由土木系执掌,在继方天、郭汝瑰之后,刘云瀚便成了第5厅的第三任厅长。
  
   刘云瀚坐办公室是极其称职的,但在带兵打仗方面实在是不行。这不,陈诚为了继续培养刘云瀚的资历,又把他下放到部队去了。刘云瀚的职务是第86军(初称新编第5军)中将军长,不过这回和他在当师长的时候不一样,他需要在天津这坐被解放军团团包围的城市内进行最后的抵抗。刘云瀚一到职就后悔了,估计这时候他会埋怨老长官把他送进这个火坑。他的86军是由杂七杂八的地方保安部队编起来的,唯一可以依靠的正规军26师又是一支在华北和东北两次遭到重创的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来抵抗如狼似虎的解放军?那和拿着鸡蛋砸石头没有任何区别嘛。
  
   1949年1月14日,刘云瀚所寄予希望的东局子据点被解放军攻克,一天后,他在军部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刘云瀚觉得自己八成是再和军队无缘了,成了俘虏的他,在河北永年的解放军官团里十分配合解放军的工作,这使解放军对他的印象极佳。在考虑到他是陈诚的亲信之后,决定把他放回国统区,或许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劝说陈诚的作用。而对前途已经不抱希望的刘云瀚在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后,显的十分兴奋,他当下就许诺回到国军会怎样怎样作出贡献,其实他自己心里明白,只要回去了,谁还管那些许诺啊。不管怎样,在刘云瀚极为“诚恳”的表露心迹之后,被解放军“派”到国统区做“策反”工作去了。
  
   陈诚对于“艰难突围”归来的刘云瀚依旧向以往那样信任,并且任命他为新成立的19军军长。刘云瀚当时快哭了,怎么又要下部队啊。当他带着部队去金门驻防时,估计快崩溃了,因为解放军对金门发起了进攻。当时的刘云瀚可能对守住金门岛并不抱希望,但作为守岛主力的他,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不久他发现了解放军的致命弱点,那就是没有援兵。于是他的19军和友军发起了反攻,竟然将登岛的解放军全部歼灭,立下了一个意外的大功。
  
   谁说我刘云瀚不会领兵打仗啊,金门就是最好的例子。晚年的刘云瀚对他的生平基本不做回忆,惟独对金门之战写有专文,这或许也能使读者了解到刘云瀚对金门之战的战绩是十分自豪的。刘云瀚在战后被再次调去坐办公室了,他先后担任过国防部战略计划研究委员、工兵学校校长、联勤总部工程署署长、供应司令部副司令等职,于1981年5月17日在台北病逝。
  二十三、第二十军军长杨汉烈
  
   第20军和马家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区别是这个军姓杨,叫杨家军。作为军阀的私人财产,20军是国军部队中少数几个到结束时都能维持自己体系的部队。在抗战时期,这个军是所有四川军队中与日军打的最多,也是战果最辉煌的部队。当时湖南有一家报社还以长篇连载的形式,来跟踪报道20军在抗战时期的英勇事绩,标题就叫《杨家军》。不过内战时期的20军,也是四川军队中和解放军打的最卖力的部队。同时,也是损失最惨重的部队,就连军长也阵亡了。好在最后还是识时务投向了人民。
  
   杨汉烈,字北魂,四川广安人,生于1919年8月。杨汉烈在没从军时就经历过长城抗战。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就在1933年的时候,他被自己的老子送到北平去读书。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杨汉烈跟着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到前线劳军去了,这也算是变相的参加过这次会战吧。写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问,这杨汉烈的老子是谁啊?竟然这么有魄力的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离前线不远的北平去读书。
  
   杨汉烈的老子就是20军的创始人——杨森。当时大部分军阀对自己的儿子往往都是娇生惯养的,偶尔有几个想培养接班人资格的也是直接提拔到一个相对应的位置,比如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还没进部队呢,就给按了个上校参谋长的名义,等读完军校,直接成少将旅长了,更奇怪的是军政部竟然还都承认了……杨森的逻辑是,要成为他杨家军的接班人,必须得在战场上历练过,而且还得是从基层干起才行。于是,杨汉烈在读完黄埔军校十六期骑兵科后的第一个职务是第133师搜索连排长。这个位置不仅在战时需要承担侦察使命,在平时也的经常跟着部队去搜集情报,可以说是十分的危险。不过杨汉烈还是熬出来了,在经过历练之后,他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于是被提拔为20军骑兵连连长、第27集团军特务营营长,先后担负起拱卫军部和集团军总部的使命。
  
   抗战时期的杨汉烈有过一次十分危险的经历。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位于影珠山的第20军侧翼遭到日军一部400余人的偷袭。当时20军的野战部队大都被派了出去,只有杨汉烈的骑兵连(名为骑兵,实为步兵)可用。如果防线被日军突破,那不仅会使20军遭到覆灭的危险,同时还会影响到整条战线稳固。于是杨连长带他手下的140名官兵英勇的向这股日军发起了反冲锋。经过两个小时的肉搏,已经身背数创的杨汉烈,终于坚持到友邻部队的增援,将这股日军全部歼灭。此战十分的凶险,如果再多打一会,杨汉烈可能就为国捐躯了。
  
   或许是杨汉烈的英勇事迹引起了他老子的担忧,杨森怕自己的继承人真会在战场上阵亡,于是便以接任贵州省政府主席为名,把自己的宝贝儿子调到贵州省保安部队当团长去了。后来这个团扩编为整编第79旅,杨汉烈也就顺势的当上了少将旅长。
  
   杨汉烈是幸运的,由于父亲的保护性安排,使他没有经过同解放军的阵仗,而是在大后方安然的度过了三年。当杨森的看家部队第20军于1949年4月在江防战役中覆没时,杨森就准备把重建20军的责任交给杨汉烈,同时也把军长的位子让他他。可是考虑到接任军长的资深人选太多,比如现任133师师长景嘉谟、前任20军副军长夏炯等等。如果突然任命这个军校16期的毛头小子当军长,可能会引起负面影响。于是杨森干脆自兼军长,任命景嘉谟为副军长代行军长职权,杨汉烈还是继续当79师(整79旅改称)师长。杨森打算等景嘉谟把部队建成后,再任命自己的儿子当军长,造成既成事实。
  
   然而,杨森的如意算盘落空了。由于战局对国民党实在是太不利了,自从江防战役失利后,国军的防线可谓是一泄千里,解放军一下子就打到四川来了。于是杨森仓皇的乘座飞机逃往台湾,临走时正式把军长的位置交给了继承人——杨汉烈。命令一发布,马上就遭到了已经把自己当成军长的景嘉谟的抵触。自己为20军尽心尽力,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实在不甘心。景嘉谟干脆串联起134师师长萧传伦一起“自由活动”去了。
  
   对于在北平读书时就接受过进步思想的杨汉烈来说,早在当79师师长的时候就曾经想过起义问题。但考虑到父亲的权威,以及家眷问题,他放弃了。这回老子既然走了,家眷也已经得到妥善的安置,那干脆就放手开干吧。对于景、萧两个师的脱离,杨汉烈没有出面制止,走掉两个反对起义的人,对他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剩下的79师是自己的嫡系,新扩编的349师和独立师又都对自己言听计从。如此一来,起义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1949年12月26日,杨汉烈以第20军军长的身份率领所属三个师在四川金堂宣布起义。此后,他的部队被编入解放军第19师,杨汉烈出任19师第二副师长,并配合解放军说服了景嘉谟投诚,为四川的局部解放做出了贡献。1955年3月转业后,杨汉烈先出任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甘肃省民革副主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同时他还是西安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副会长。1987年7月10日,杨汉烈在兰州因病去世。
  二十四、第二十一军军长王克俊
  
   第21军是刘湘的招牌部队。四川混战数十年,刘湘就是靠着这个招牌打遍四川军阀无敌手,并最终坐上了四川王的宝座。如日中天的刘湘不会想到,就在他去世后的不久,这个部队就入了中央军的魔手。在中央军的“呵护”下,这个军虽然成为了台湾的受降者,虽然得到了更好的装备,但却被弄的里外不是人,它既是二二八事变的刽子手,又是反共的死硬派,如果说这样的部队到最后还能走上起义道路的话,估计没多少人会相信。
  
   王克俊,字杰夫,四川广安人,生于1902年。王克俊是典型的行伍出身,并在四川军阀历次混战中,选择跟了杨森。后来他的直属上级郭汝栋和杨森分了家,王克俊也就跟着郭汝栋投入了中央军的怀抱。王克俊所在的26师虽然仍以川人为主,但接受的却是中央的补给。于是在历次作战中都十分卖力,这“断奶”的滋味可不好受啊。或许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王克俊打仗格外的拼命。
  
   王克俊是少数几位在第三战区能打满全场的将军之一。从1937年的淞沪会战开始,到1944年的衢州战役结束,王克俊都参加了。他凭借着自己的战功,逐渐升至第26师师长、第49军副军长。在上高会战中,王克俊奉命指挥76团在赣江阻击日军渡江部队。当时的战斗十分激烈,团长和副团长先后负伤退出战斗,作为更高一级的师步兵指挥官,王克俊拔出了手枪也赶上了一线阵地督战,终于在激战一下午后,将日军击退。战后,部队中的官兵编了一句顺口溜,那就是“撼日军易,撼杰夫难”。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借此也可看出王克俊在26师中地位,以及官兵对他的景仰。
  
   抗战胜利后,出身杂牌的王克俊被编了余。不过在哭陵事件的连带影响下,王克俊被国防部派到沈阳警备司令部当了副司令。不久,远在台湾驻防的整编第21师奉命开回江苏与解放军作战。出人意料的是,已经享受到美械待遇的整21师在和解放军交手时,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被打败也就算了,可气人的是损失的官兵有一大半都是被俘虏的。明眼人都清楚,这明显就是在受到厌战气氛的影响下,大部分官兵所做出的明智之举。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一接触就投降。在这种情况下,整21师师长刘雨卿,也就是王克俊当年在26师服务时的老师长,也辞职了。好么,连部队一号首脑也不想打了,这仗不败才怪。
  
   刘雨卿辞职前,想到了正在东北“欣赏雪景”的老部下王克俊。这王克俊人老实、而且很会打仗,把部队交给他来整顿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在刘雨卿的保荐下,王克俊成了整21师的继任师长,同时也是最后一任。刘雨卿不会想到,在经历过退役风波以及东北冷板凳之后的王克俊早就没了当年的战意。现在的王克俊只想安安稳稳的领着薪水,养家糊口,仅此而已。
  
   面对老长官刘雨卿的再三邀请,王克俊最终还是接下了部队的指挥权。好在王克俊是一个办事认真负责的人。在他的努力下,已经恢复军级番号的21军逐渐恢复了元气。于是这支被国防部认为已经可以承担作战任务的部队,被布置在申港,承担起重要的江防任务来了。为了拉拢王克俊卖命,国防部还给21军增编了一个230师,并且抽调大量黄埔干部来充实230师。于是在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时,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现象。
  
   这个现象弄的21军的上级指挥单位也是十分迷糊。从情况判断,21军主力已经朝着上海方向溃败了,但是在21军的阵地上却仍有激烈的枪炮声。原来,“久经阵战”的145师和146师发挥出了以往的正常水平——一础即溃,而那个新成立的230师反到是坚守阵地在和解放军死磕。这都什么和什么啊……
  
   在王克俊的努力争取下,21军残部终于得到了一艘货轮,作为该部撤往舟山的保障。临走的王克俊还不望给国防部摆了一刀,他把230师残部留在上海市区,自己带着主力,也就是145师和146师所剩下的3000多人,转进到舟山了。事情的发展如王克俊想的一样,230师残部在副师长许照的指挥下,是整个上海守军中坚持到最后的部队。虽然结果是许照带着部队投诚了,但对于王克俊来说,他已经可以向国防部交代了。
  
   不过王克俊也有失策的时候,因为这支他竭力想保存下来的部队,在抵达台湾后不久,竟然得到了裁编的命令。兵可以不要,但番号一定要保留下来,不然就对不起老长官刘雨卿了。王克俊立即动身前往广州,他要亲自找国防部长阎锡山争取。此时的阎锡山才刚当上国防部长没多久,他在公式化的听完王克俊的汇报后,就开口拒绝了王克俊的要求。王克俊也没再说什么,他随即起身立正,在行完注目礼后离开了办公室。
  
   阎锡山并不知道太太平平离开办公室的王克俊已经准备和他阎部长打持久战了。于是从第二起,国防部的办公楼外会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景象。那就是但凡阎锡山一下轿车,就会看见一位佩带少将肩章的将军向他立正敬礼,并说“阎部长早”,当阎锡山下班准备上轿车时,这位将军又会过来立正敬礼,并说“阎部长走好”。一句话不多,一句话不少。咋一看,还以为这位将军是阎老西的高级副官呢。阎锡山起初并没有把王克俊的这个奇怪行为放在心里,可这位王将军的行为始终坚持如初,竟然硬是持续了三个月。
  
   阎老西要精神崩溃了,他已经有很多烦人的事要处理了,却还得天天面对这样一个“苦瓜脸”。期间他要卫兵把王克俊赶走,但负责国防部警卫工作的负责人却说,王克俊没有任何不轨行为,他们不能把王赶走(估计这位负责人也是被王克具买通了)。阎锡山也曾找王克俊解释自己的难处,这时候王克俊就会像机器人一样的回复说,我能理解部长的苦衷。但第二天照样干起了“老本行”——向阎部长敬礼问安。阎锡山终于支持不住了,他只得以李宗仁政府的名义,同意保留21军番号,但是人枪没有,得王克俊自己去解决。
  
   对于王克俊来说,有番号就行了,反正政府是承认他的军长地位了,他的21军也合法化了。于是他终于兴高采烈的前往四川重募部队去了。王克俊是走了,但阎老西并没有闲下来,因为在王克俊离开后不久,更为壮观的“高级副官”队伍,开始出现在老西的面前了……佛祖啊,救救我吧。估计这时候的阎锡山一定后悔他会选择离开了太原。于是,在自己的争取下,“行政院警卫师”成立了。他终于可以借自己是行政院长的身份,从警卫师里抽调部队来把这些“高级副官”赶走了。
  
   有人或许会问,这是不是笔者编出来的故事啊?其实不然,笔者在五年前幸运的采访到一位老兵,这个故事就是这位老兵告诉我的,而这位老兵便当年追随王克俊左右的护兵之一。不管故事真假与否,笔者在这里权且记之,这也是对王克俊能维持21军番号的一个解释。
  
   有了番号的王克俊终于在四川纂江将部队成立起来了。遗憾的是,历史这个舞台没有给他再表演的机会,在四川国军不是起义就是覆灭的影响下,和解放军没什么深仇大恨的王克俊在象征性的抵抗了一阵后,就带着部队在大邑宣布起义了。对他来说,他没有对不起刘雨卿,同时他也给自己的部下找到了生路,这就可以了。经过一年的学习,王克俊被分配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并当选过全国政协委员。1975年6月,王克俊在成都病逝。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殉职军官录
两点说明:
  1、收录者为1931年至1945年对日军作战时殉国的上校职(团职)以上军官,因事故或病逝等暂不收录。
  2、1935年后之军官有官位和职衔之分。如某人任“少将师长”,其官位仅为“陆军步兵上校”。某人任“上校团长”,其官位仅为“陆军步兵中校”或“陆军步兵少校”。少将职以下军官殉国时,政府会自动为其追升一级,如某少将师长“追认”为中将师长,某上校团长“追认”为少将团长。此外政府还会对部分殉国军官追晋官位,如陆军步兵上校某“追晋”为陆军少将,陆军步兵中校某“追晋”为陆军步兵上校。在“官位”一栏中会予以说明。
  
  
  001
  姓名:郑锦堂
  职衔:东北讲武堂上校战术教官
  官位:无
  卒时:1931年9月18日
  地点:辽宁沈阳
  
   郑锦堂,字绍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出生于河北滦州。1922年7月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长期在东北讲武堂任教,累升至中校大队长、上校战术教官。1931年9月18日,日军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司令官森连)第2大队(大队长岛本正一)对北大营发动突然进攻,途径郑锦堂家时,突然闯入将其刺死。
  
   郑锦堂14岁从县立中学毕业后就投入张作霖的督军署卫队当学兵,后来同张文铸、徐梁、王奇峰等学兵一起被保送到保定八期就读。军校毕业后返回奉天,直接被任命为少校团附,负责练兵工作。由于成绩出色,又被调到东北讲武堂任教,深得张学良器重。九一八事变前夕,东北讲武堂本已准备南迁北平,但是郑锦堂为了把妻子和孩子安顿好而推迟了南下的日程,结果在9月18日当天晚上,被突然创入的日军士兵杀害。根据相关人员的回忆,郑锦堂当时正躺在床上休息,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丝毫没有察觉。日军士兵闯入家门时先刺伤他的兄长和妻子,郑锦堂连枕头下的手枪还没取出,腹部就被日兵用刺刀捅了两下,随即因失血过多而身亡。郑锦堂死后被安葬在滦州的西山底下,张学良每次因公路过滦州时,都会到坟前祭拜。
  姓名:吴永和
  职衔:独立第二十二旅第六六一团上校团长
  官位:无
  卒时:1932年1月30日
  地点:吉林双城
  
   吴永和,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出生于辽宁凤城。1923年10月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四期步兵科。积功累升至独立第二十二旅第六六一团上校团长。1932年1月30日在吉林双城阻击日军进攻时中炮殉国。
  
   吴永和16岁入奉军从兵,在升到少尉排长后得到上级栽培,送到东北讲武堂接受军官养成教育,毕业后被任命为上尉营附,长期从事军队的训练工作。当时的奉系新军在郭松龄主持下,大胆提拔了一批优秀的低级军官,吴永和就是其中之一。张学良举东三省易帜之后,吴永和所在的第15师补充旅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7旅,他任该旅第42团中校团附。在第7旅的三个团中,42团的情况最复杂,其余两个团的人事都很稳定,惟独这个团,在两年里换了三任团长。但团长的位子,始终同吴永和无缘。1931年5月,边7旅49团改称独立第22旅第661团,吴永和继续当中校团附。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辽宁迅速沦陷。致使担负吉林省防任务的部队人心惶惶,结果胆小怕事的独立第22旅旅长苏德臣竟然弃军逃跑,吴的团长曲宝珩也跟着一起跑路。在这种情况下,吴永和临危授命,被新任旅长赵毅提拔为团长了。吴永和当上团长后,首战便将进犯双城的于深澄伪军击溃。使赵毅有了时间在双城阻挡日军的进攻。1932年1月30日凌晨,日军第2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第3旅团(旅团长长谷部照吾)第4联队(联队长大岛陆太郎)开始向双城推进。第661团被旅长赵毅配置在双城车站打伏击,经过两小时激战成功将日军击退,但团长吴永和却在指挥作战时被日军的炮弹击中,当即身亡。吴永和阵亡后,独22旅因损失过重于31日凌晨放弃了双城。此后第663团团长陈德才夺权,在将旅长赵毅赶走后带着部队投了敌。
  003
  姓名:滕久寿
  职衔:吴淞区要塞司令部上校参谋长
  官位:无
  卒时:1932年2月4日
  地点:上海
  
   滕久寿,1899(清光绪二十五年)出生于贵州都江。1922年毕业于贵州陆军讲武学校第三期炮兵科。积功累升至吴淞区要塞司令部上校参谋长。1932年2月4日在上海与日军作战时中炮殉国。
  
   滕久寿在贵州讲武学校毕业后于王天培部效力,并在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0军后随军北伐。1925年11月被调到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当教官,后来又先后担任潮州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第17军第2师参谋长等职。王天培死后,第10军内部陷入混乱。滕久寿在这个时候重新返回该军,任第29师上校参谋长,辅佐师长陈克逊在江宁整顿部队。1928年3月再次参加北伐,在山东配合友军作战。北伐胜利后,失去靠山的第10军被缩编为一个两团制的旅,各级军官也都陆续降级。其中29师被缩编为第10师29旅57团,师长降任团长,滕久寿也随之降任该团中校团附,仍行使参谋长的权利。在57团混了一年多,那些被降职的将领因为不得志都陆续离开了部队,滕久寿也在这个情况下寻找出路。正巧吴淞区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杜作镇因病请辞,于是在当年的第17军参谋长、现任要塞司令邓振铨的帮助下,当上了要塞司令部上校参谋长。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时,邓振铨临战脱逃,负责淞沪地区防务的第19路军派遣第78师副师长谭启秀兼任司令。在谭氏还没到任时,要塞部队由滕久寿负责。2月4日上午,日军第3舰队(司令长官野村吉三郎)第1遣外舰队(司令长官盐泽幸一)集中十数艘军舰对炮台进行猛烈轰炸。滕久寿坚守炮台岗位,先是弹中左臂不退,继又弹中右腋,致右手被炸断,因失血过多身亡。滕久寿死后被士兵就地掩埋,一直到3月中旬才被普善山庄十字会寻获,由第19军军长蔡廷锴为主委的治丧委员会经办丧事,安葬于上海川沙。
  姓名:白玉麟
  职衔:第一一二师第六三五团上校团长
  官位:无
  卒时:1933年3月11日
  地点:河北密云
  
   白玉麟,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出生于辽宁辽阳。1919年年4月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一期步兵科。积功累升至第112师第635团上校团长。1933年3月11日在河北密云同日军争夺阵地时中炮殉国。
   白玉麟同张学良、张廷枢等奉系首脑的儿子同为东北讲武堂第一期的学员。在入校前,白就已经担任排长之职,在校期间又同张廷枢结为好友。张廷枢因在郭松龄反奉前将消息及时报告给父亲张作相,而升任第19旅旅长之职,白玉麟就被张邀请到该旅任职。后来这个19旅先后改编为第12师、东北边防军第12旅、独立第12旅、第112师,白玉麟都在这个部队服务,并在长城抗战的前一年升任第635团上校团长之职。
  
   长城抗战爆发后,第112师被调到古北口布防,师长张廷枢以635团担负正面防御。1932年3月9日,日军第8师团(师团长西义一)第16旅团长(旅团长川原侃)先以第17联队朝第635团和第634团发起进攻。到了10日复投入第32联队(联队长田中清一)加入战斗,白玉麟仍指挥所部奋勇阻击,其右翼阵地不支失守,营长李世芳阵亡。11日凌晨,白玉麟亲自率领所属第2营发起反攻,一鼓作气将丢失的阵地丢失,但其本人却在指挥进攻时中炮受重伤,旋因失血过多身亡。当天晚上,第112师因损失过重撤出阵地,该师师长张廷枢因率部在古北口坚持阻击三天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姓名:王润波
  职衔: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五旅第一四九团上校团长
  官位:无
  卒时:1933年3月12日
  地点:河北密云
  
   王润波,字启大。1905年4月27日(清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三)出身于四川开县。1926年1月毕业于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辎重兵科。积功累升至第25师75旅149团上校团长。1933年3月12日在河北密云与日军作战时中炮殉国。
  
   王润波在军校毕业后先在第1师任排长,后调回军校任第五、第六期的区队长、队附等职。教导第2师成立时,王润波被师长张治中点名调去做训练工作。此后教导第2师改编为第4师,第4师又扩编出第25师,王润波由中校团附转而升任25师第149团上校团长,其仕途还颇为顺利。
  
   1933年长城抗战时,第25师师长关麟征率部增援古北口。11日第112师放弃古北口后,使第145团正面暴露给日军的第8师团(师团长西义一)第16旅团长(旅团长川原侃)第32联队(联队长田中清一)。12日,日军第32联队开始对145团发起猛烈进攻,关麟征急命第149团增援。12日凌晨,王润波在指挥所部与日军在龙儿山谷进行肉搏战时被日军炮弹炸伤。此时王润波拒绝撤下火线,仍坚持与日军撕杀,最终因失血过多而身亡。王润波死后,北平、上海、南京都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军政部追认他为少将团长,入祀忠烈祠。
  姓名:佟凌阁
  职衔:第二十九军中将副军长
  官位:陆军二级上将(追赠)
  卒时:1937年7月28日
  地点:河北大兴(现属北京)
  
   佟凌阁,字捷三。1892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初九)出生于河北高阳。1912年入伍左路备补军当兵。1922年入陆军检阅使署高级教导团深造。积功累升至第29军中将副军长。1937年7月28日在河北大兴指挥突围时被日军飞机轰炸殉国。
  
   佟凌阁幼时上过私塾,具备一定文化知识。选择投笔从戎之后,在冯玉祥的部队稳步上升。曾经有一段时期做过宋哲元的部下。北伐战争时期官至11军军长,1928年政府编遣部队时降任为暂编第11师师长、第30师师长。佟凌阁在降任师长才两个多月,就和第26师师长刘汝明一起被卸去兵权,被冯玉祥调到南京的军政部当参军。佟、刘名为参军,却奉命天天跑图书馆去读三民主义,曾被当年的一些同僚当作笑谈。西北军宣布反蒋后,佟凌阁重回部队,被冯氏任命为第27师师长,但没曾想冯玉祥反蒋失败,佟凌阁的部队被缴械遣散,他本人被老长官宋哲元任命为新成立的第29军军官教导团团长。这个团其实就是收容西北军无职军官所用,平时光养着不干事。佟凌阁当这个团长也觉得没意思,便申请调到察哈尔省政府的警务处当处长兼张家口警察局局长。1933年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时,佟凌阁动员29军的一个团参加同盟军,并和自己指挥的警察一起改编为同盟军第1军,担任军长。但没到半年,同盟军瓦解,佟凌阁再次回到29军,被宋哲元任命为第29军副军长兼特务旅旅长,旋改兼军事教导团团长。1936年7月9日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前,佟凌阁专任第29军副军长,负责军官团、军士教导团、军官教导团在南苑的训练工作。当7月28日日军第20师团一个联队对南苑发起进攻时,佟凌阁急忙寻找负责南苑驻军指挥职责的赵登禹商讨反击事宜,但因战局混乱,赵氏与各部队的联系均告中断,于是两人一合计,决定率部分道突围。在撤退途中,佟凌阁在时村遭到日军关东军集成飞行团(团长上条直大佐)飞机的猛烈轰炸,不幸身亡。佟凌阁死后,遗体被埋藏在柏林寺。7月31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后享受国葬待遇,迁葬至香山。
  姓名:赵登禹
  职衔:第一三二师中将师长
  官位:陆军二级上将(追赠)
  卒时:1937年7月28日
  地点:河北大兴(现属北京)
  
   赵登禹,字舜城。1898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六)出生于山东菏泽。1918年1月毕业于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模范连第二期。积功累升至第132师中将师长。1937年7月28日在河北大兴指挥部队突围时遭到日军伏击殉国。
  
   赵登禹于1914年入第16混成旅当兵,被编在佟凌阁连,因表现出色被保送入模范连受训。毕业后调到冯玉祥的司令部当亲兵,到1922年被任命为排长。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赵登禹以功升至团长,可谓西北军中之佼佼者。北伐胜利前夕,赵登禹被提拔为第27师师长,但马上又碰上部队编遣,被免去了军职,成了副旅长。一直到西北军反蒋后才又被重新任命为25师师长。可又因反蒋失败,部队被缩编为一个团。好在宋哲元和冯治安都比较赏识赵,于是任命他为新成立的第37师109旅少将旅长。长城抗战爆发时,赵登禹指挥大刀队夜战喜峰口,曾被媒体大肆报道,被誉为抗日英雄。但在战后的授勋名单里,赵登禹仅得了三等云麾勋章,有些没有参战的却得到了青天白日勋章,实在有些奇怪。好在他的109旅因战功被扩编为132师,赵登禹也就第三次当上了师长。
  
   七七事变爆发时,赵登禹的132师驻防河间。7月27日,赵登禹奉命率部接替友军在南苑的防务,并被任命为南苑地区驻军的最高指挥官。赵登禹接到命令后立即驱车前往南苑组织司令部,但没曾想日军第20师团所属部队行动迅速,后期出发的部队被阻挡在了团河。当28日日军第77联队对南苑发起进攻时,赵登禹只能硬着头皮指挥友军组织反击。当时的南苑驻军除了副军长佟凌阁指挥的三个教导团外,还有军直特务旅、38师的三个团。战斗打响后,佟凌阁急忙找赵登禹商讨反击事宜,但没曾想赵根本指挥不了别的部队,而赵自己的132师又遭到日军阻击无法到位。经过一阵无力的抵抗之后,佟、赵二人只得商定分道向北平突围。当天下午,当赵登禹指挥师部人员撤至大红门时,突然遭到了奉命迂回包抄南苑国军后路的日军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的伏击。赵登禹急忙组织反击,不幸胸部中弹身亡。同时阵亡的还有副官长赵国治、副官主任李先池和随从副官赵登高等人。赵登禹死后被埋葬于龙泉寺。7月31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抗战胜利后迁葬至卢沟桥以东两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
  姓名:黄梅兴
  职衔: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旅少将旅长
  官位:陆军少将
  卒时:1937年8月14日
  地点:上海
  
   黄梅兴,字敬中。1897年7月21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出生于广东平远。1924年11月毕业于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积功累升至第88师第264旅少将旅长。1937年8月14日在上海指挥所部进攻日军时中炮殉国。
  
   黄梅兴就读黄埔军校前在粤军当过兵。军校毕业后在教导第1团任下级军官,在北伐中立过战功,于第14师少校营长任上英勇负伤。伤愈后返回粤军第4军教导第1师任职,官至政治部主任。一直到该师并编才又重新返回中央军效力,先被安排为军校中队长,继调往国民政府警卫军任职。警卫军分编为第87师和第88师后,任第88师264旅528团上校团长。参加过1932年的淞沪抗战,有丰富的对日作战经验,并在战后升任第264旅少将旅长。此后又在师长孙元良的指挥下先后参加过对19路军福建政府进攻和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前夕,黄梅兴率部开赴上海预备投入到对驻沪日军的攻势作战中。8月14日,第264旅投入作战,负责进攻守备广中路至八字桥一线的日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官大川内传七)北部支队(支队长古田良夫)第1大队(大队长桥本卯六)。日军第1大队面对264旅的淋漓攻势节节败退。黄梅兴见进展顺利便带着旅部推进至爱国女校。不料日军于当天下午三时发现这个目标,便集中炮火对该处进行猛烈轰炸。黄梅兴与旅参谋主任邓洸、第527团1营2连连长王继增、通信班班长高志远等30余人全部殉难。黄梅兴阵亡后,被安葬于南京雨花台,军政部追认他为中将旅长。
  姓名:马玉田
  职衔:第六十八军游击旅少将旅长
  官位:无
  卒时:1937年8月14日
  地点:察哈尔张北
  
   马玉田,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生于山东曹州。1913年入冯玉祥部当兵。积功累升至第68军游击旅少将旅长。1937年8月14日率部进攻据守张北的日军和伪蒙军时中弹殉国。
  
   马玉田入第16混成旅时先在孙良诚部效力,后转入刘汝明部,因作战勇猛成为刘之得力干将。刘汝明升任第10师师长后,马被提拔为该师第28旅旅长。在西安解围的战斗中,马玉田以旅长之尊带头冲锋,率先攻下大小雁塔,是最先打开镇嵩军防线缺口的部队。1928年部队编遣时,马玉田改任第29师87旅旅长。由于师长刘汝明被调走,新到任的师长张允荣大肆更换刘部老将。马玉田等旅、团长大多被免职。一直到中原大战爆发刘汝明重掌军权时,马玉田才有出任第10军14师的团长职务。但没到半年,又因为部队反蒋失败,改任第10军缩编后的第37师111旅副旅长。长城抗战爆发前夕,马玉田被刘汝明调任新成立的察哈尔保安第2旅少将旅长。第68军成立后,保2旅又改编为游击旅。
  
   1937年8月14日,位于察哈尔的中国军队为了争取主动,并策应友军在南口的作战,决定对伪蒙军占据的张北、沽源、商都等地发起进攻。其中马玉田的游击旅作为进攻张北的先头部队率先行动。马旅出击后接连突破伪蒙军的防线,连占玻璃彩、猴儿山。在打到张北城下时,遭到了守军伪蒙军第4师(师长包月庭)和日军察哈尔兵团堤支队(支队长堤不夹贵)的顽强抵抗。马玉田身先士卒,率先带领部队攻城,不幸于激战中中弹身亡。
  姓名:刘芸田
  职衔:第一四三师第二旅第四团上校团长
  官位:陆军步兵中校
  卒时:1937年8月17日
  地点:察哈尔张家口
  
   刘芸田,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生于湖南湘乡。早年入西北军当兵。积功累升至第143师2旅4团上校团长。1937年8月17日在张家口外围率部向日军发起进攻时中弹殉国。
  
   刘芸田和马玉田一样都是刘汝明的老部下。长城抗战时是暂编第2师1旅2团中校团附,跟随团长李曾志在山楂峪阵地坚决阻击日军的进攻。战后李曾志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并升任由暂2师改编的第143师第2旅旅长,刘芸田也因此战获得陆海空军甲种二等奖章并升任第143师2旅4团上校团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刘芸田团也奉命对张北发起进攻,但因为攻城的游击旅进攻失利,刘团被迫撤回张家口。8月16日,增援张北的日军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本多政材)开始对张家口发起进攻。第68军军长刘汝明以第143师第1旅进行正面防御,命刘芸田团从侧翼绕袭日军。结果李金田的第1旅遭到重创,李本人也身负重伤,第1旅被迫后撤,导致奉命侧袭的第4团成为孤军。即便如此,刘芸田仍于17日按计划对日军发起进攻,在和第3联队(联队长汤浅政雄)的激战中不幸中弹身亡。此后第143师等部又经过一阵抵抗,于27日放弃了张家口。
  
   在这里顺带一提文中说到的李曾志(第2旅旅长,河南郾城人)。张家口沦陷后,李曾志升任第143师师长,后调任第29师师长,一直在前线与日军作战。抗战进入中期时奉命进入敌后开展游击,因敌后环境恶劣缺少药品,李曾志因长城抗战时留下的枪伤复发,于1942年在前线去世。
  姓名:睦宗熙
  职衔:第九十八师政治训练处少将处长
  官位:陆军步兵上校
  卒时:1937年8月17日
  地点:上海
  
   睦宗熙,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出身于江苏丹阳。1924年11月毕业于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积功累升至第98师政训处少将处长。1937年8月17日在上海指挥辎重部队向前线运送弹药时遭到日机扫射伤重殉国。
  
   睦宗熙由于视力问题,在军校毕业后一直无缘担任部队军事主官,只能转入党政系统。北伐战争时期曾在南昌被孙传芳部俘虏,后经解救脱险,历任浙江省警卫师政治部主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组织部科长。北伐胜利后历任浙江金坛县公安局长、江陵县公安局长、宪兵第3团副团长、第90师交通处主任等职。1934年3月受到一期老同学——新任第98师师长夏楚中的邀请,前往该师担任政训处少将处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第98师开赴上海参战,在罗店、月浦、宝山、吴淞等地阻击日军。师长夏楚中在南翔设立办事联络处,留睦宗熙在办事处主持工作。8月17日上午,睦宗熙接到师参谋长罗广文转达的师部向前线补给弹药命令,立即督率输送连赶赴前线,不幸在进至罗店地区时遭到日军海军第2联合航空队(司令官三并贞三)水上侦察机的扫射,伤及臂膀。由于动脉受伤,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就因出血过多而告不治。睦宗熙殉国后,因战乱等众多因素,其家人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领到抚恤金。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