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70302023035825

_9 葛先才(近代)
如野战炮兵第一二二联队,第一大队长仓成国雄少校,曾将其火炮推进于敌前百公尺以内,直接射击敌人之侧防火力,虽两足重伤,尤戏称:“宁愿作步炮协同之鬼,以睹胜利!”而坚持不退。其余炮兵,亦无不争先进出于最前线,舍命破坏敌人工事,以支援友军冲进。
步兵,更到处展开了惨烈之冲杀,在第一线挥动军力指挥官兵冲杀之勇将吉摩源吉少将(五十七旅团长),被敌人之迫击炮弹自腹部贯穿而亡。
勇猛云黑濑平一上校,所率领之第一三三联队,于前年十一月之常德战役中,已英名四播,此次作战之第一回合,即夺取了敌人主阵地之一角———张家山阵地,后因攻击中止而撤退,当第二次总攻击时,又强行夺取了该地,并击退了敌人之猛烈逆袭,致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了三次激战。第三次总攻击中,其所担任之目标,为敌人最坚强之岳屏山阵地,亦于攻击发起后之第三天———八月六日,强行夺占。
黑濑属下之三个步兵大队,其大队长迫少校,大须贺及足立两上尉,于第一次总攻击时,即已在张家山阵亡;第二次总攻击中,新任之大队长,东条及小野两上尉,又于该地相继阵亡,其所属之连长,则全部罹难。然而,勇敢的黑濑上校,并未因此气馁,仍一意执行任务,指挥其所属向敌人冲进。当第二次攻击时,其第一大队,曾以仅余的八十名残兵,与敌人反复激战了五昼夜,且终将敌人击退。八月六日,当岳屏山高地被其攻占时,其第二大队,只剩下滨口上尉以下七名官兵,尚残留于人间。
五、苦难的衡阳战役,终于告一段落。
衡阳之战,过去之一个多月,因逃避敌人之空袭,攻击多在夜间实施,致敌人也以昼寝夜出之习惯与我相对峙,而第三次总攻击开始以后,第五十八师团却一反常态,竟连续于昼间对城廓实施猛烈之攻击,该师团曾于六月十八日攻陷长沙,具有熟练之攻坚经验,其勇猛之突击,果然于八月六日———攻击发起后第三日,将衡阳之西北角攻破,并迅即以一部突入市街。
敌人之第十军,毕竟是善战之师,并未如其它战区之守军“一角之溃而全盘动摇”,且抗拒益形激烈。横山司令官乃饬重炮兵加速射击,并下令全军于八月七日,再度强行总攻。
陆军炮兵之中坚武器,十五公分榴弹炮及十公分加农炮,已出奇地在阵地前堆集了大量弹药,前者每门为二八○发,后者每门为三五○发,一旦受命变换射击速度,立即对城内守军发生了重大威胁,其苦战意志也因遭受炮击而动摇。
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5)
如果对当时敌人之心理加以分析,则不难发现守军所期待之援兵,已越四十日而未到达,虽于其间两度挫败日军,信心高涨,但日久则必降为低潮,而今,日军兵力倍增,城廓已被突破,且重炮又加速射击,其斗志不难瓦解。其实,敌人之援军三个师,已于其间到衡阳附近,但经我第四十师团迎击之后,已弃衡阳而掉头南下。
苦难的衡阳战役,至此乃告一段落,其间,我军之伤亡共计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人,内含军官九百一十人,“战死三百九十人,负伤五百二十人”,牺牲之大,令人惊骇。
大本营对衡阳之攻占,如释重负,对尔后之作战,则一面规诫横山加强整补,勿再急进,一面考虑于中秋节前后,再向次一目标———桂林———发动攻击,并立即以新兵十万,拨补予第十一军。
(以上为日本战史写衡阳战役。该译文曾在台湾《军事杂志》1968年二、三、四、五等月,三十六卷第五、六、七、八等期连载。)
第一节 前言
李祖鹏
八年抗战,从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件,到同年八月十三日的淞沪会战,相隔只有三十七天。又四个月,南京失陷,次年三月,有台儿庄大捷,不久,五月中徐州又弃守,接着的就是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八月开始的保卫大武汉,十月底,武汉失陷,共历时十五个半月。十一月中,因一个谣言把长沙付之一炬。这一年半时间的战争过程,使得中国人觉得真的很泄气。
日军占领岳阳后,就未再能往南推进,直到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八月八日,衡阳失守。所以,日军被拒于湖南之外近达六年的时间。在这六年期间,湖南境内重要的战役有:第一、二、三次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用“保卫战”一词,更为恰当,因为只有一万七千余人的国军,孤军守备衡阳,与十余万之众的日军浴血奋战四十七天,对国军而言,不构成“会战”的条件)。
衡阳保卫战,是由一万七千余中华儿女用鲜血谱成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忠勇英烈的事迹不胜枚举,战斗经过,本文不再赘述,读者可参阅本文后列的参考资料。
衡阳会战后,不足四个月的时间,桂林、柳州又失城于旦夕之间。在此,吾人禁不住要问,中国的军队究竟是能战?还是不能战?还是中国在整体抗战的战略上发生了什么问题?
以上这也是本文要探讨和论述的主题。
总的而言,八年抗战,中国的贡献是值得自豪的,也是光荣的。我们虽然牺牲了上千万的同胞和上百万的将士的生命,多少可歌可泣的忠烈事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中国是不可侮,则是毋庸置疑的。遗憾和痛心的是,我们的官方没有一部完整的史料,所以我们不知道上千万的同胞是怎样死的?和上百万的将士的血是怎样流的?我们的历史也就只好任人去篡改和扭曲了。
至于我们虽然是战胜国,旋即又被盟国出卖,受到战败国的待遇,迄今还有许多内忧外患的忧虑,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严肃,值得深思的问题,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留给两岸的领导人和学者去思考吧!
吾人探讨和研究历史,有三个目的:
一、为保护历史的真相:就要实事求是,不掩饰,不夸张,不站在任何政党的立场为某一政党说话或诋毁另一政党。用春秋之笔,不论亲疏,不畏权势,无论是“功、过、得、失”,只说事实,先不论是非,但不容事实颠倒篡改。
二、研究和讨论:每个人,无论他是多么客观,由于个人的知识有限,研究的资料有限,加上先天的背景,在研讨某段历史时必然会有许多主观的看法,见仁见智,却无碍历史的研究。除了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外,许多是非也不是贸然就可以下定论的,还要从空间上的全面和以后的发展影响而去判断,应避免意气和意识形态之争。我们要的,正是要集合不同的研讨心得,作为历史的借镜。
三、最重要的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好的和成功的”要学习,“错的和失败的”要警惕,不要再陷覆辙。
以下就是对抗战最后一个重要的战役———衡阳会战的论述。
第二节 衡阳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毛泽东于衡阳失守后,在延安八月十二日《解放日报》的社论里,对衡阳的战略地理位置有这样的描述:
衡阳的重要超过长沙,它是粤汉、湘桂两条铁路的联结点,又是西南公路网的中心,它的失守就意味着东南与西南的隔断,和西南大后方受到直接的军事威胁。衡阳的飞机场,是我国东南空军基地之间的中间联络站,它的失守就使辛苦经营的东南空军基地归于无用;从福建建瓯空袭日本的门司,航空线为一千四百二十五公里,从桂林去空袭则航空线要延长到二千二百二十公里。衡阳位于湘江和耒水合流处,依靠这两条河可以集中湘省每年输出稻谷三千万石,还有极其丰富的矿产,于此集中,这些对大后方的军食民食和军事工业是极端重要的,它的失守会加深大后方的经济危机。反过来?给了敌人以“以战养战”的可能性。
他又引述欧美通讯社的报道:
英美人士对于衡阳战役亦抱着很大的耽心。他们指出:衡阳比长沙更为重要。他们忧虑:如果衡阳失守,战争将会延长。他们忧虑大后方的经济危机。美国《基督教箴言报》警告道:日本现有进行其“首先击败中国”之象征(中央社纽约六月十四日电)。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恐怕我国来不及等到滇缅路打通就被日寇打败,说:“得出打通滇缅路将是为时太晚这个结论,是何等悲观啊!”(路透社伦敦七月一日电)
以上是毛泽东对衡阳的战略地位,很中肯的叙述,笔者也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节 衡阳会战的守军(1)
衡阳会战的守军———国军第十军(泰山军)的军史
受命守备衡阳的,是国军第十军。第十军的前身为黄埔教导团,北伐时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师(或称老三师,老三师的将领有钱大钧、李玉堂、蒋超雄、方先觉、葛先才、周庆祥等)。历届第十军的军师长也多是老三师的旧部。
抗战初期,屡次主动与日军鏖战,如预十师(师长蒋超雄、副师长方先觉、团长葛先才)于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在江西西凉山和剑霞墟之役,都是以寡敌众,出奇制胜,运用奇袭、夜袭、欺敌和迂回等战术,屡创日军。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预十师编入第十军建制。
缔造第三次长沙大捷 
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第十军奉命守备长沙,当时军长是李玉堂将军,所属三个师是:第三师(师长周庆祥)、预十师(师长方先觉)和第一九○师(师长朱岳)。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日军发动对长沙的进攻,第十军也抱定与城共存亡的决心,激战直到第四天,日军并配合空军连番轰炸,各部伤亡惨重。元月四日,守备南门城外的第十军预十师第三十团与敌展开短兵相接激战,肉搏战血肉横飞,长沙岌岌可危之际,团长葛先才上校见伤亡迅速激增,时值中午,无法支持到黄昏。决定做孤注一掷,发动全团冲锋,第三十团的炊事兵、杂务兵、传令兵……全部投入了肉搏、冲锋的行列,十数支嘹亮冲锋号音,和士兵的冲杀声,使日军惊慌溃退,终于击退来犯之敌,当晚葛先才团长奉委员长令晋升少将,军长李玉堂获颁青天白日勋章。第十军也获颁国军最高荣誉的“飞虎旗”,并被命名为“泰山军”。
元月五日天明,已不见敌踪。元月四日晚七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下达了追击、堵击和截击的命令。顿时湘北大地杀声四起,一片沸腾,完成了中国近代战史中最辉煌的一页。
这次会战,为时甚短,然双方参战的兵力却是空前,日军负重伤二万三千零三人,阵亡三万三千九百四十一人,共计伤亡遗尸五万六千九百四十四人。国军伤亡约各半共计二万八千一百一十六人。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长沙大捷,时间上是日本偷击珍珠港后的第三周,香港失陷后的第六天,与此同时,是一月二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陷落。因此,一月七日伦敦《泰晤士报》的评论“十二月七日(指珍珠港事件)以来,同盟国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的长沙大捷。”
长沙大捷的深远影响更是重大:
一、大捷后第二十二天,美国宣布向中国提供五亿美元贷款的决定。
二、蒋介石就任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
三、二月九日,蒋介石访问印度,针对东条英机宣布日本援助印度独立和印度反英的情绪,说服印度各党派,印度也从长沙大捷中看到抵抗胜利的前景,将印度拉回到同盟国的阵营。
四、未几,美英宣布废除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年双十国庆,蒋介石兴奋激动地宣布实现了国父的此一遗愿。
美国国会图书馆对第三次长沙大捷的资料记载如下:
On January 4,1942,Changsha 3rd Victory, Chinese casualties 28116,Japanese casualties 56944. After Chinese’s victory... Chiang Kai-shek appointment as the allies commander in Sino/India/Burma.US aid $500 million to China.
日本侵华的战争,在长沙一而再、再而三的受阻。日本便集中兵力于南太平洋的战争。此后,近两年中国战场上几乎没有重要的战役,直到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底的常德会战,才重新燃起中国战场上的战火。
解常德之围的援军
常德会战,守备常德的是王耀武兵团的第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兼任七十四军副军长,军长王耀武兼任)。常德位于国军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代司令长官孙连仲)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接壤处,指挥系统属第六战区。
第三节 衡阳会战的守军(2)
常德会战之初,由于国军未能掌握日军动态和意图的情报,故并无完整的作战计划。负责这次会战的日军指挥官,是日军第十一军司令横山勇(前司令阿南惟矶因第三次长沙会战惨败被调职)。横山勇吸取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惨败的教训,为免重陷国军的“天炉”之中(有关“天炉战术”可参阅本书第三章关于第三次长沙会战史料)。故于十一月上旬开始发动对常德外围,鄂西和湘北一带国军的佯攻,兼消灭常德外围的国军。在外围的激战中,国军损失惨重,阵亡的有暂五师师长彭士量和一五○师师长许国璋。
当横山勇取得相当战果后,挥师南下,直扑常德。此时国军军委会才醒悟日军的意图,调整新的作战部署,命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军力,截断日军补给线并期歼敌于沅江畔。此时常德的保卫战已经打响,常德已被日军团团包围,守城的只有余程万师的八千人。(常德保卫战的枪声始于十一月十八日,国军军委会新的作战部署令于十九日下达。)
驻地在衡山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第三次长沙会战后升任),接到长官部(第九战区)的命令后,于二十二日开拔。衡山距常德有三百多公里,他们尽可能的抄捷径,经湘潭、宁乡、益阳,在寒风栗栗下,每日以百华里的急行军,驰援常德。经五天的强行军,预十师(师长孙明瑾),已抵达距常德约四十华里的谢家铺。这五天的急行军中,预十师掉队的十兵有八百人之多。每晚宿营,一架起无线电台,就是长官部限第二天赶至某地的电令,和常德守军指名盼第十军解围,昼夜不停地呼叫,令人感动与同情。
抵达谢家铺后,该地乡长来报:“敌人由桃源县境,南渡沅江,两昼夜未曾停止,现仍继续南渡中,贵部明晨出谢家铺不远,可能会与敌遭遇,请预做准备。”长官部除了敦促猛进外始终没有敌情告知,如此重要敌情,他们竟一无所知。
次日预十师以战斗对队形,搜索前进,约八华里即与敌发生遭遇战,愈战愈烈,预十师遇数倍敌军包围,经两昼夜的激战,仅推进五华里。预十师不顾强敌,浴血推进。十二月一日,遭遇敌人更强大兵力攻其师部,师长孙明瑾和参谋主任陈飞龙阵亡,副师长葛先才因子弹距心脏一公分穿胸而过负重伤,团长陈希尧和李绶光均负重伤,团长李长和生死不明。预十师伤亡惨重,激战仍未停止。
预十师之所以遇数倍之强敌,原来敌以为预十师即为第十军之全部,集结两个师团的兵力拦击,预十师吸着强敌,第三师(师长周庆祥)乘虚攻占德山,接出余程万师长及突围官兵数人,常德因而失守。
此役第十军伤亡惨重,随即奉命返衡山整补(详情可参阅本书前文)。
日军攻占常德后,仅一周,横山勇因虑及占领常德之日军归路可能被截,又怕被国军反包围,于十二月十一日,电令岩永旺撤离常德,日本兵一听说要撤退,欢欣若狂,就如吃了败仗一般,极为快速撤退,且遗下辎重无数。日军撤离常德百里外的澧水后,王耀武的第七十四军、鲁道源的五十八军和传翼的七十二军,收复了常德。
我军在奋勇追击中又歼灭了大量日军。这次会战,我击毙日军万余人,敌伤亡总数在四万以上。
从以上第十军的战史,吾人可见第十军是如何从战斗中磨练成长,是一不畏强敌的泰山军,又可见第十军对国家和友军忠诚的军魂。
衡阳会战保卫战歼敌七万余
六个月后,第十军未及整补,不足一万八千人,奉命守备衡阳,与八倍之敌,孤城浴血奋战四十七天,约二平方公里的战场,使日军阵亡达四万八千人,伤亡共七万余,第十军阵亡六千余人,伤亡共一万四千余人。至八月八日,衡阳失守,第十军也就全军覆灭。
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记载如下:
Hengy Defensive Battle:06/23/44,07/18/44,08/08/44
More than 100000 Japanese siege 18000 Chinese Army. Japanese Premier Tojo step down after Chinese defeat Japanese 2nd wave attack at Hengy and 25000 Japanese killed. After 47 days battle. On August 8,Hengy falls,48000 Japanese killed,total Japanese casualties more than 70000. 7400 Chinese killed total Chinese casualties 15000.
第三节 衡阳会战的守军(3)
(译文:六月二十三日,超过十万日军包围一万八千名中国军队。七月十八日,在中国击败日军对衡阳第二波进攻,并杀死日军二万五千名后,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下台。经四十七天的战斗,八月八日,衡阳失陷。四万八千名日军阵亡,伤亡共超过七万。国军阵亡七千四百名,伤亡共一万五千人。)
第四节 衡阳会战发生在特殊时间
衡阳会战开始于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到八月八日衡阳失守,为期四十七天。正好是抗战胜利的前一年。这一个月(一九四四年六月),也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一个月份,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电影“最长的一日”里记载的欧洲战场六月六日诺曼底登陆。这个月在亚洲还有两个战场,双方出动的兵力和战斗之惨烈绝不逊于诺曼底登陆战:一个就是六月十五日,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岛浴血战;再就是中国战场上从六月十六日,日军开始进攻长沙的“长衡会战”。三个战场双方出动的兵力都在二十万以上,总数有一百多万的兵力。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大决战,也是世界人类的大厮杀,十多万士兵在这三个战场上丧生。
塞班岛登陆战盟军出动的兵力是战舰四百余艘,战机四千余架,登陆士兵十二万八千余人。为期三周的浴血战,日军三万一千余人全部阵亡,岛上一万多的日本居民丧生,七月六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南云中将和兵团司令齐藤中将自杀。此一战斗使日本在太平洋上海陆空的战力消耗殆尽,盟军直逼日本本土。
这一个月,在同盟国来说,是一个兴奋的月,因为胜利在望,只是时间迟早的事。正因如此,对守备衡阳的第十军而言,却注定了全军覆灭的命运,其原因在后文再行讨论。
第五节 孙子兵法的实战应用(1)
《孙子兵法》十三篇,一开始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言简意赅,为将者不可不知,为政者更不可不知。
笔者将《孙子兵法》分为战略和战术两部分,来引述衡阳会战。战略方面,是属于统帅部和战区司令部的职权,留在下节讨论。我们先讨论战术方面,这是属于战斗单位,战术的运用。
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计者,计算、研究分析也。计有五事曰“道、天、地、将、法”。
“道”就是要上下同心,共生死,而不畏危。这正是第十军能以少敌众(从初期的一比五,到后期已无法比),浴血奋战四十七天的基本精神。
“天”时方面,时值盛暑,非人力可左右者,在尸积如丘,未有瘟疫发生,真乃奇迹。
篇之“地”与兵法第四篇〈形篇〉、第十篇〈地形篇〉,互为表里。第十军正确判定敌人进攻的主战场,并且对自己的兵力,因持久战可能的消耗,各期战斗的能力,战斗时各部的配合、支援,甚至炊事兵的安全都做过精密的计算。衡阳没有钢筋水泥的工事,完全利用地形、地物、碉堡工事位置极尽选择之能,在两个多星期,完成了一个既能隐蔽军队活动,又能有效歼敌,使敌难攻,形成了一大要塞式综合阵地。孙子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又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危远近,上将之道也。”此之谓也。(日军战史对此也有详细和赞佩的描述。)
“将”就是要做到,智、信、仁、勇、严。笔者纵观第十军的将领,是以智仁勇三者为主,爱兵如子,亲爱精诚,绝少枪杀自己官兵,会战期间,仅周师长枪毙了一位作战不力的营长。
“法”,制度也。十多年战场上的磨炼,许多的制度已养成第十军官兵的习惯。如战场上一瞬万变,指挥系统的权责,各级军官都能主动运用,士兵们也养成了良好的战斗习惯,从不浪费一枪一弹,机关枪手都练成“点放”的高手,被日军称之为“魔鬼机枪手”。我手榴弹的杀伤力被日军评价为“A”级,我迫击炮的威力,日军称可媲美日军的野战炮。从这些敌人的赞词,吾人就可知第十军军纪之一斑了。
不顾荣辱,保全近万兄弟
在仅二平方公里的战场,以一万七千六百余人,与十余万之众日军浴血奋战四十七天,日军阵亡达四万八千余,伤亡共七万余。本军阵亡七千余,伤亡约一万五千人。此一最小与最大之比的纪录,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第十军不仅是在战术上完全成功,而且也达到战略歼敌的目标。
可惜的是,统帅部未能有完整的战略计划,彻底消灭敌军,缔造一次更大的大捷。第十军孤军在无援军之下弹尽援绝,剩下来的是七千的伤残和三千已无战斗力,面黄肌瘦、双眼深陷、亲爱的好兄弟和可爱的中华好儿郎。面对残暴敌人可能趁乱屠杀惨剧的发生,军师长毅然不顾荣辱,与敌协议停火。军师长被囚,换得近万兄弟的生命,实大仁大勇也。日军终于任第十军官兵星散,军师长的囚禁也不很严,先后都脱险回到重庆。
衡阳失守后,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有推崇第十军感人的文字,举国齐悲。但在中国一些封建的道德标准,军师长未“杀身成仁”,应该是后来抗战史很少提到衡阳会战的原因。
也有日军和汪伪的报纸,说第十军最终是投降。但有以下数点可证明不是投降:
一、军师长(方先觉、葛先才、周庆祥、容有略)都被囚,无一人送往汪伪政府。被囚期间,军师长利用自理伙食采购的方便,一直与中央情报人员保持联系,后来都分别被中央情报人员和衡阳地方人士冒险营救脱险,脱险过程中更会有随时被射杀之险。
二、其余官兵均任其自散(此为日军未遵守停火条件,为伤患医疗,故任其自行星散)。
三、方先觉、周庆祥、容有略脱险回到重庆都获颁青天白日勋章(国军最高战功勋章),葛先才是在衡阳会战中期就得此青天白日勋章。如果是投降,则不可能获此殊荣。
第五节 孙子兵法的实战应用(2)
四、蒋委员长电令全国军队,于八月二十日上午六时,在各军次集合全体官兵,为衡阳殉国守军默哀三分钟,藉志敬悼。
五、毛泽东主席于八月十二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中的社论中称赞:“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并无投降之语。
六、日军战史非仅未说投降,反而赞誉第十军无一卒投降者。及战后日战友会数度往台,对第十军的未死官兵表示敬意和祭奠方军长的墓前。
七、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葛先才师长奉蒋先生令,赴衡阳搜瘗忠骸,建第十军阵亡将士公墓,建成之日,衡阳冠盖云集,为衡阳地方的一件大事,这都有史可查。如果是投降,焉能有此盛典?
战后第十军军师长,也不对此说申辩。正是如史可法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他们内心的感触是可以体会的。任何投降的说法,都是不值一提或去辩白了。
衡阳会战只有在日军战史中,被认为是八年抗战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对他的敌人(第十军)赞誉备至,但因伤亡太大,也对其国人隐瞒,故日本人所知者也不多。日军参与衡阳会战的战友会,于一九八一年前后,曾多次来台向第十军未死官兵和方军长的墓前致敬。
第六节 战略上失败的原因(1)
前文提到,衡阳会战在时间上来说,是欧洲战场上六月六日诺曼底登陆和六月十五日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岛浴血战,三万一千日军全部阵亡之后的第一、二个星期。照理应该是形势一片大好才对,为什么笔者说,这却是注定了第十军全军覆灭的命运呢?这是一个哲学辩证的问题,还要从第三次长沙大捷谈起。
实际上衡阳会战之前能称之为大捷者,也就是两年半前的第三次长沙大捷。六个月前的常德会战,敌我双方损失相当,不能称之为大捷。
同盟国罔顾道义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当法国亡国后的五个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三个星期,香港失陷后的一个星期,同时则有马尼拉的失陷。珍珠港事件的前一天,美国与日本还在谈判。这时,中国是完全孤立抗日的第十个年头(从九一八算起)。长沙如果失陷,则大后方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将不保。故是国家民族存亡之战。也是国军战略协调最好的一次会议,其影响前文已叙及。中国从孤立抗日中走了出来。并得到一些美援。
这里,吾人必须先要了解美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思想。基本上她们是“重欧轻亚”,亚洲的国家只是她们的殖民地。她们怕的是日本侵占了她们的殖民地澳洲、太平洋和南海诸岛国、中南半岛、印度,再跨过红海与地中海,与横扫欧非的希特勒会师。至于中国的死活不是那么重要,她们唯一希望中国做的,就是牵制着一百五十万的日军。
这可以从罗斯福对他儿子的一段谈话证明,罗斯福说:“孩子,我早就说过,要打败日本人,唯一的办法是抓住中国人不放,如果中国因孤立而屈服,你知道这意味着发生什么吗?这意味着日本人不仅可以从中国腾出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军队,而且还会再武装五百万到八百万中国人来。这些黄种人的大军会像蝗虫,不,像狮子一样扑向白种人的澳洲,扑向印度和俄国,占领埃及,然后和德国人在中东会师,那时候美国人还指望干些什么?噢,上帝才知道。”(参阅《二次大战白宫实录》)
得了人家的就要听人家的话,所以就派了一位史迪威来做蒋委员长的参谋长。美援的果,是苦涩不堪,史迪威也成了中国抗日的“灾星”。
中国成为同盟国一员后的第一任务,就是兵援缅甸的英、印、缅军,史迪威为缅甸战区指挥官。在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三月,中国军队在仁安羌援英战斗中,取得一些战果,但因英、印、缅军的失利,导致全线大败,史迪威率百余人,弃军离队,败走印度。数万中国军队困于北缅,饥寒交迫,牺牲数千。
史迪威在缅甸的败绩,认为是平生大辱,要收复缅甸,以雪前耻,就成为史迪威在南亚的主要战略。以打通中缅补给线为借口,频频从中国调兵往缅甸作战。一九四四年春,罗斯福迫我远征军入缅竟有五次之多,并于四月十日,马歇尔下令,将援华物资停发,俟远征军出动,始予恢复。
早在一九四○年七月,英国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与日本签定协定,宣布封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战略物资经缅甸运入中国。
前文提到毛泽东的社论,引用了数则电讯:“英美人士对于衡阳战役亦抱着很大的耽心。他们指出:衡阳比长沙更为重要。他们忧虑:如果衡阳失守,战争将会延长。他们忧虑大后方的经济危机。美国《基督教箴言报》警告道:日本现有进行其‘首先击败中国’之象征(中央社纽约六月十四日电)。英国伦敦《泰晤士报》恐怕我国来不及等到滇缅路打通就被日寇打败,说:‘得出打通滇缅路将是为时太晚这个结论,是何等悲观啊!’”(路透社伦敦七月一日电)
以上的资料充分说明了,英美对中日战争所考虑的只有两点,一是利用中国的军队,拖住日军,二是利用中国的军队,保护她们在南亚的利益。她们担心的是中国战场失利会使战争延长,但是她们不但没有支援中国境内的战争,反而不断从中国往缅甸输血。
第六节 战略上失败的原因(2)
所以衡阳会战期间,中国境内的军队已严重不足,无法规划一个像第三次长沙大捷的大捷。这就是说明国际间只讲利害、没有道义的严峻教训。
统帅部不在乎衡阳的得失
衡阳会战一开始,六月二十八日,梁寒超在外国记者招待会上,否认衡阳失守会使战争延长,他说:“有人顾虑衡阳倘使失陷,将使战局延长一二年,吾人殊不能同意。”(中央社六月二十九日重庆电)又七月十日,何应钦在中枢纪念周上说:“在全盘战略上言,吾人实不忧敌人打通我平汉、粤汉两线之蠢动。”(中央社七月十日重庆电)
从以上两则电讯,可以看到统帅部对衡阳会战的态度。当然会有这样的态度,也是有它的原因:第一,因前述原因国内兵力不足,无法规划一次大的会战,围歼日军。第二,正因为盟军已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已取得相当的进展,胜利已可预期。抗战之初,国军的战略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守守守,退退退。现在,则是“以时间等胜利”,当然不在乎衡阳的得失了。
因此,衡阳会战一开始,就原本计划配给第十军协防的部队调往广西,准备下一步的防守。结果,衡阳会战后,一个地方都没有守住。四个月内,桂林、柳州又都失城于旦夕之间。
友军支援不力
友军支援不力,又是前述原因之果。既然统帅部都不在乎衡阳的得失,那么,友军又何必去卖命,也来它一个“以时间等胜利”,岂不乐哉?保得了军队的资本,也就是保住了胜利后政治上的资本。
据最高军事主管部门所编《长衡会战》第六节检讨:“我军逐次使用兵力,未能发挥最高战力,敌我在衡阳附近主力决战时,敌军迅速集中优势兵力,而我方则以运动迟缓,如第二十四集团之七十四军,主力久期滞留常德,而由广西方面抽调之四十六军,均于战斗尾期到达战场,且四十六军正当战斗进行千钧一发之际,全部由战斗中西撤,不但未发挥整个战力,且予敌军各个击破之机会。”
回想六个月前,第十军每日以百华里的急行军,驰援常德,解王耀武七十四军的第五十七师常德之围,今天王耀武却按兵不动,该如何去解说呢?
蒋委员长希望第十军能守衡阳两个星期,而今,守了四十七天,又达到了歼敌七万余的战略目的,总不能说衡阳失守太快,来不及部署吧?衡阳的失守是谁的责任?统帅部从未“自我检讨”。
试想,日军虽集十数万大军,久攻衡阳不下,自然有它的弱点,笔者认为日军最大的弱点就是,它的空军在太平洋的战役中已消耗殆尽,中国境内的日本空军力量薄弱,十数万的陆军也是强弩之末。此时中美联合空军已成立了八个月,广西还有不少装备精良的炮兵。史迪威的问题可以通过外交解决,甚至先斩后奏,来它一个“撤职查办”。退一万步,即使得不到中美联合空军的支援,统帅部如有一战的决心,规划一次大的决战,缔造一次大捷是绝对可能,因为衡阳守军已达到了歼敌七万余的战略目标,日军很容易接受衡阳守军的停火协议,也说明了日军此役已力不从心。
再坏的结果,也比此后各军被日军一一击破,四个月后桂林、柳州的失守要强得多。当然,如能有中美联合空军的支援,能一举消灭日本最后的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势必重写,也不会有“雅尔达密约”,中国之命运也势必改观。真是“一子之误,全盘皆墨”,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经常决定于某一战役瞬间的变化和胜败,“淝水之战”和“滑铁卢之战”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上战略上失败各点,互为因果,此为吾人今后应“引以为戒”的教训。
综合以上各节,笔者的感想是:
抗战以来,统帅部的战略就是“退”和“守”,称之为“战略撤退”。从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到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整整退守了十四年。“退和守”又养成国军怯敌和避战的恶性。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吾人却很少见到统帅部“攻”的战略方案。
第六节 战略上失败的原因(3)
第三次长沙大捷以后,日本从中国抽出不少的兵力到太平洋作战。此后近两年中国战场上几乎没有重要的战役。而统帅部就好像“稳坐钓鱼台”,未见有任何反攻的战役。
当美军在反攻太平洋诸岛取得相当的进展时,亦未见趁机配合,展开反攻。吾人不能不说,在整个对日抗战的策略上,是否有些失误?也是吾人研究历史者的一个课题。若说中国军队不能战,衡阳保卫战的第十军,除了数门美式山炮外,其余都是国产的武器,而达到平均每人杀敌四点五人。这总不能说中国军队不能战吧?
若说统帅部“没有战的决心和胜的信心”,应该是不过分吧?
第七节 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视死如归”、“以一敌十”,本来是对“勇”者的形容词,而在衡阳保卫战中,则是事实的写照,此一事实,不是指少数几个人,而是第十军一万七千余名全军官兵。
十多年来与日军战斗的经历,几乎都是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官兵们对日军早已无恐惧的心理,虽然每次的战役都极为惨烈,牺牲亦大,但官兵们一闻有仗打,就兴奋不已,有了杀敌的机会,不幸阵亡,也如愿为国尽了“忠”。下级对上级的关系,平时亲如父子兄弟,战时是相互信任的父子兵。长官对部下,以“仁、义、信”为主,以“严”为辅,绝少杀部下而立威者。对敌当然就是“智勇”双全。
当衡阳保卫战的最后几天,有的阵地被日军攻占,战斗单位逆击兵力不足,这时师长带着卫士赶往做团的预备队,军长闻讯,也急急赶到支援。正如孙子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可以说是第十军的“心理建设”。这些不是笔者在写作文,而是笔者与第十军未死官兵生活在一起有一段时期,亲身的体验。
当日军对衡阳为期十余日第一期的总攻顿挫,日军伤亡达一万五千人,衡阳守军的信心更加坚强。日军对衡阳三次的总攻,第十军孤军只有消耗,没有增补,而日军的军力是一次比一次强,但是日军的伤亡也是一次比一次多,日军的伤亡总数达七万余。到战斗末期,援军无望,第十军官兵也绝无气馁,人人反而抱定“必死决心”,伤者不退,与敌偕亡,忠烈事迹,不胜枚举。若不是有上述的精神和置生死于度外的大勇,焉能有如此的战果!日军战史也是这样的说法。
有些第十军官兵,已经脱离了战场,如曹华亭营长率官兵一百三十余人,冲出并突破日军包围圈,迎接援军,但援军早已撤走。曹营长的官兵空喜一场,当时曹营长有机会也可找理由脱离战场,却又率队冲杀返回阵地。另有第三师的几位士兵,带有连上官兵的家书和汇款,偷过敌军封锁,潜出到山中集镇,汇款和采购食物,未卷款逃离,再冒险潜返阵地。这些回来共赴国难的忠义精神。
甚至炊事兵,不辞辛劳,除了烧饭,战友用饭时还要接替战斗任务,那么多伤患的护理,包括大小便的清理,都充分发挥了友爱的精神。如此种种,正是我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第八节 历史性的教训和展望
人们禁不住地要问:“衡阳会战,既然那么重要,又是那么壮烈,但迄今鲜为人知,到底是打胜了呢?还是打败了呢?”真是一个绝好的问题,也正是吾人要检讨的关键问题。前文已经说了许多,不再赘述。
答案非常明确,就是:“衡阳守军在战术上,打了大胜仗。统帅部未能利用战术上的大胜,缔造一次战略上的大胜,是战略上的大败,罪不可逭”。
衡阳失守后,到桂林失守、柳州失守,后方的报纸社论,几乎都一致赞扬“衡阳保卫战”的精神,并感叹此一精神未能发扬。统帅部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统帅部总不能说:第十军了不起,打了一个大胜仗,我统帅部未能战略配合,以致衡阳失守,战略上打了一个大败仗吧?!
衡阳会战的检讨,行文至此,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以下是就中日战争,全面性的检讨,我们更要从这些检讨中吸取教训,使得在这一次“中国复兴”的道路上,不要再陷覆辙。
一个重要的,我们需要检讨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们是战胜国,为什么受到战败国的待遇?使秋海棠的国土变成了老母鸡?此外,我们还丧失了许多应得的主权。”当然,人们都知道“雅尔达密约”,我们被盟国出卖。可是,如果不是因“国共的内斗”,谁又能出卖我们呢?
国共的内斗,不仅是分散了抗战的力量,失去了一次国家复兴的机会,还遗留下“至今尚难解决的国家统一的问题”。
我们的展望
历史是过去了的事,追悔责备都于事无补,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但是我们应该回归历史的真面目,这也是为政者对民族的责任,对两岸关系的改善也会有积极的作用。抗战时期国共的领导人都已作古,国共之间的恩怨也就应该随他们而逝,我们毋需再去背他们的包袱。正是“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今天中国人最主要的课题就是“中国的复兴和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复兴”的道路上,虽然是障碍重重,如化繁为简,妨碍中国的复兴和国家的统一的敌人,就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内敌,第二个是外敌。其中内敌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消灭了第一个最大的敌人,第二个敌人就可能自然消失了。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就如每个人的身体一样,健康的身体,不但本身不易产生病变,也不怕外界细菌的入侵。
国家的统一和复兴,是一体的。统一靠两个力量,一为文化的凝聚力,一为政治的亲和力。当然我们不希望看到武力的统一。要避免武力的统一,两岸的领导人都要放下身段,放下一些教条和政治意识形态之争和放弃一些“模糊”和“诡辩”的政治用语。在本身的政治事务上力求政治修明,两岸交往的事务上力求“平和,诚信与合作”。当然,更不可对那些一心要撕裂中国的“虎姑婆”,抱存幻想和迷思。
走错了的路,坚持错误,只会愈陷愈深,终至灭顶,无论多错,“勇于回头,回头是岸”。
要消灭最大的敌人“自我”,就要有绝对的勇气和决心,“勇于检讨、勇于悔改、勇往前进”。
认清了我们共同主要的任务是“中国的复兴”,这是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战胜利”以来,我们要追求的。因为内斗,我们已经失去好几次机会,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可能永陷不复之地,当然谈不上什么“出头天”了。认清了这一个主要矛盾,此外的一些政治意识形态之争都是次要的矛盾,就不必去争了。
老子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就是今天吾人期望两岸的政党和开明的领导人要做到的。
“团结、自强,做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开创一个中国人的新世纪”,是两岸三地,全国各民族和海外华人应该共同努力的。
第九节 参考资料(1)
一、《葛先才将军抗战回忆录》,葛先才将军著。
葛先才将军为衡阳会战第十军预十师师长,全军七个团,会战中期后有五个团和军直属部队统归葛先才将军指挥,本回忆录是包括了长沙第三次大捷、常德会战和衡阳会战的第一手战地资料。本回忆录原稿为葛先才将军一字一泪亲笔所写。这部回忆录,一九八一年在台湾曾荣获军事著作铜像奖。
二、《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白天霖将军编著,一九八四年台湾天工书局出版。
这是一部第十军未死在台官兵的集体著作,白天霖将军奉方先觉军长之命主笔,葛先才为主任委员。衡阳会战期间,白天霖任预十师迫击炮连连长,在衡阳会战一开始就指挥所部,一举击毙日军六十八师团长佐久间中将及参谋长原田真等将校多人,是衡阳会战首立战功的军官,然此一战功,是数十年后从日军战史中才得到证实。
三、《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衡阳之部),赵庆升译。
台湾《军事杂志》,一九六八年二、三、四、五等月,三十六卷第五、六、七、八等期连载。
该敌国战史,虽对日军的伤亡数字有极大的保留,但对衡阳会战的经过,还能用正确的历史态度去描述。
四、《中日最惨烈的战役———衡阳会战》,李祖鹏著。二○○五年八月十日至十五日,美国旧金山《世界日报》连载。
该文约一万字,基本上是参照上述三个资料及对证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所写,只能说是对衡阳会战简略的介说。
五、《衡阳抗战铸名城》:李岳平主编,2005年9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约有一百四十万言,搜集了约四百篇文字和报导,是衡阳地方搜集最完整的有关衡阳会战的资料汇编。但有少数文字是道听途说和情绪或政治因素之作,不可全信。还有更多援军谎报军情的战报和电文,虽然是历史文件,与事实的落差都是要怀疑的。
然此书极具史学研究价值,我对汇编此书的编委们是深感敬佩的。
六、《衡阳保卫战时期的蒋介石与史迪威》:黄仁宇博士著。
约三万言,也收入《衡阳抗战铸名城》一书内。该文对衡阳保卫战时期我国所处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的困境,作了有系统的分析,极有学术价值。
七、《血泪忆衡阳》:蒋鸿熙著,2005年7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蒋鸿熙是第十军预十师的营长,这本书写于衡阳保卫战后仅一年,可以说是记忆犹新的亲历记,有许多血泪的故事,是拍电影的好素材。
很高兴最近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关心抗战的历史,要知道抗战的真相,笔者是整理了一些资料,因始终觉得不够完整,不敢发表,今天只好就我所搜集的资料,提供出来供读者参考,遗漏必多,希能抛砖引玉,使抗战的历史更完整。
吾人研究历史,不是要听故事,重要的是,从历史吸取教训,不再陷覆辙。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都在悲情下生活,因此我们想走出来,但又没有自信心,就求助与一心要想撕裂我们的虎姑婆,与虎谋皮,你有你的虎姑婆,我也有我的虎姑婆,结果是愈撕愈烈,愈走愈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因国共内斗,战胜国享受到战败国的待遇。今天的中国人(当然是两岸三地的全部中国人)有了一个自强的机会,但是还有些人因为有亲爱的虎姑婆支持,还要再来一次大的撕裂,所以我们撕裂还不够,必须要撕裂到毛发无存,一气无存,才能罢休、才能解脱。
我们要怎样能使中国复兴?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历史?从历史上,笔者只看到一条复兴之路,那就是“团结自强”别无他途。
八年抗战,据官方统计,一共进行了二十二次会战,和一千一百一十七次如南口之役的大战斗,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如卢沟桥之战的小战斗,当然还有数不清的敌后游击战。可惜的是,吾人非常缺乏具体记载的资料,对于我们自己或我们的父母亲身经历过的抗战,我们却不知道千百万的中国百姓是怎样死的?上百万阵亡将士的血是怎样流的?所以这一段的历史只得任人去篡改和扭曲。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想想这个问题?
第九节 参考资料(2)
以下是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国内外形势一览表,笔者做了在时间上纵向和空间上与亚太地区横向的联系。为的是使读者便于了解各事件相互间的关系。从九一八事件开始,将中国境内和有关的国际形势,列表说明。
笔者要指出的是抗战八年,有可圈可点、更有可批评之处,但绝对可以说是中国孤立的艰苦战斗。为什么说是孤立的艰苦战斗呢?是因为极少的外援和精良装备的国军,都调到缅甸战区,支援那些不义的盟国,中国境内的军队还是用自制的土枪土炮与敌苦战。
深陷在中国近百万的日军,也拖垮了日本的陆军和日本国内的经济。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不必要妄自菲薄,我们还是有许多可自豪之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要说明的,就是抗日战争,不是什么“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反法西斯,只知道为捍卫国家民族而战。所以抗日战争,应该称为是“捍卫民族”的战争。这份一览表,笔者力求正确,包括了国共在抗战的战役,虽力求完整仍难免遗漏,希望诸君能用一点耐性仔细去读、去思考,会发现一些你认为有趣的关联,并请指正。
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国内外形势一览表
首页 上一页 共9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