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华北大决战:太原会战

_3 高鹏(近代)
须知此次对日寇之战是一次外御顽敌和保卫祖国之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全国人民奋起抗战,人人有责。作义身为军人,更是守土有责,责无旁贷。
作义自幼从军,戎马半生,只知为国为民,早置生死于度外,只要一息尚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作义自幼在外,很少关心家务。俗话常说,为国尽忠就不能为亲尽孝,我看亦不尽然。须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次保卫祖国,亦就附带保卫家乡,或可兼顾忠孝两面,此点差堪告慰!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耿耿此心,有如日月,可以告慰国人矣!
……
可见,此刻的傅作义已深知此战的结局,做好了与太原城共存亡准备。
第六章 太原保卫战 惨烈的城墙争夺战
宜春门已千疮百孔
从月初忻口中国军队退却开始,日军飞机对后方侦察,便日益频繁。11月5日,日军步兵已经迫近太原,做攻城准备。空军对太原市也开始了有计划的轰炸。太原城内,在5日以前,每逢敌机空袭,空防系统即发出空袭警报。从5日下午起,警报也变成哑巴了。
11月6日上午9时,板垣师团进抵太原城东北,双方开始交火。日军随即从东、北、西三个方面包围太原城,陆续扫清了傅作义布署在城墙外围的守军。日军炮兵在飞机指示目标下,从四周高地向太原猛烈炮轰。在日军火力的集中轰击下,东北段城墙逐渐被打成缺口,崩落的碎砖土块在城下摊成斜坡,守军连夜封堵修复缺口。日军飞机还在这一天撒下传单,扬言将在次日早晨开始进攻,要求守军投降,第三方人员迅速出城等等,气焰嚣张至极。与此同时,潜伏在城内的汉奸敌特也不断展开破坏活动。
兵工厂前沿阵地的李思温团长以2个营的兵力,依据早已构筑的坚固工事,对优势敌军的进攻,顽强抵抗,曾经击退敌人多次疯狂冲击。黄昏以后,奉令撤入城内。守黄国梁坟阵地的张惠源营,事前准备不够,受敌压迫,提前返回城墙主阵地。至此,北城和东北城角,就*裸地摆在敌人面前了。
11月7日拂晓,北城外的日军利用关厢建筑物,东门外北段的日军利用丘陵地带,分别接近城墙,开始了全面进攻,同时,还分兵绕过东城,向城南的火车站迂回;另一支日军则由汾河上游渡河,进出于城西的汾河西岸,企图对太原合围。其主力以步、炮、空联合作战,又向我东北城角猛烈进攻。经守军连夜修复的城墙缺口,很快又被敌炮敌机轰炸摧毁。战况极为激烈,城坡上敌尸成堆,大片黄土已经变成殷红色。守军也伤亡惨重。日军整天猛攻东北城角,伤亡很大,未得成功,很不甘心,又在黄昏时调集精锐,加大兵力,再次发动强攻。国民党城墙守军,全力阻击,终于在兵员伤亡殆尽,援军一时调集不来的时候,被日军一股(约一个营)突入城内,占领了小教场(东北城角以内地区)的炮兵营盘。这个炮兵营盘,孤立在北城墙下面,东西南三面都是平坦开阔的操场,在白天中国军队不易接近,日军也很难向外扩张,同时双方炮兵都不能发挥作用,双方就在对峙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天晚上,傅作义亲自登上城墙巡视,以激励士气。
就在将士们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时候,第35军副军长曾延毅率领一些侍从来到大南门,命令守军搬开沙袋,从一个狭小的缺口中仓惶出逃。曾延毅既是傅作义保定军校的同窗,又是坚守涿州的患难之交,北伐战争后,傅作义担任天津警备司令,任命曾延毅为公安局长,人们传说曾延毅就是在此任上迅速致富的,傅作义曾说:"军人不能有钱,有了钱就怕死。"傅作义将曾延毅提拔为副军长,就是要剥夺他的军权以免在关键时刻影响大局。曾出城打的是第35军副军长的旗号,他这一折腾,看见他的人都说:"副(与傅同音)军长出城走了"。这一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靠近南城的部队。*副司令马秉仁不甘落后,也立时乘着"李牧号"装甲汽车赶到大南门,从炮兵掩体钻出城外,落荒逃命。于是"副司令出城走了"的消息,又不胫而走地传进了守城官兵的耳朵。由此辗转相传,以讹传讹,把"副军长"当成了"傅军长","副司令"当成了"傅司令",因而军心动摇,顿时大乱。有些部队,官不管兵,兵不顾官,撂下武器,越城逃走的颇不乏人。12时以后,除北城、东城和敌人对峙胶着的部队无暇他顾外,其他城上的守军逐渐稀少,有些地段已看不到部队的踪影了。
11月8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从东、北两面猛攻城垣,大北门城楼被燃烧弹击中,三重檐的城楼火焰弥漫,如同一支冲天的火炬。密集的炮火覆盖之后,一些区段三丈高的城墙被炸得不足两丈,3个营兵力的日军于11时再次从城东北角缺口涌入城内,他们与盘踞在小校场的日军会合后,开始在城内扩张,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与此同时,一部分日军开始向河西迂回,并占领了汾河桥。傅作义得知城墙东北角阵地失陷后,悬赏五万元收复,孙兰峰旅奋勇反击,到下午4时全部收复城墙上的既失阵地,拔掉了城上的日本旗,但由于形势混乱,官兵们并未领到这笔赏金。缺口虽然被重新封死,但日军飞机搭载着士兵在入城日军的配合下几次从小东门大校场强行降落,向城内增兵。
日军继续向北、东两线全面进攻,守军各团经过连日激战,兵员损失很大,营长以下军官的伤亡都为数不少。东北城角的突破口,守军已无法控制。日军从这里又窜入约2个营,会同昨天突入的敌人,向外扩张战果,但由于地形局限性很大,于敌作战不利,经过整个上午的巷战,虽然攻占了几个院落,发展仍然有限。守军也已精疲力竭,既不能歼灭入城的敌人。也没有力量将敌人逐出城去。12时以后,发现敌人以坦克掩护汽车,不断由汾河以西公路上,向南输送部队,判断敌人是要"放长线钓大鱼",以攻城部队牵制守军不令撤退,一俟包围部署完成后,对守军来个全部歼灭。在这种外援没有指望、反攻没有力量的颓势下,时间拖得越长,对守军越不利。
第六章 太原保卫战 弃城撤退
1937年11月8日,太原陷落,日军进入太原城
傅作义在防空洞里,心中焦急,坐立不安,肝气旺盛,已达极点,只是鼓着气说"打",总不露半个"走"字。这时候没人敢去和他说话,谁去谁碰钉子。但是稍具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局势已恶化到如此山穷水尽的地步,守是坐以待毙,走是肯定要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每个人都做好了"走"的准备。参谋处在处长苏开元的暗示下,悄悄地拟好了退却命令,军需处也把大批的现钞都分给总部人员分开携带。好容易挨到下午5点多钟,幕僚们暗中怂恿参谋长陈炳谦、防守指挥官袁庆曾,偕同向傅婉转地陈述以下意见:"对敌人一定要打,对窜入的日军一定要消灭,但需要筹划一种有利的打法,现在局势已恶化到对中国军队极端不利,我们最好先突出敌人的包围圈,转进到西山里,反转来再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这是当前万全之策"。傅满面怒容地说:你俩也说"退",好,走。二话没说,扭身抓起大氅,就向防空洞出口走去。
苏开元赶快将早已预备好的退却命令(部队集合地点为晋祠以北某山村,其实晋祠已被敌侵占)让陈炳谦参谋长签了一个字,马上分头发给各守城部队。这时夜幕已渐降临,傅在前面走,总部的各处人员都陆续跟上,接着就是第35军特务连,宪兵第10队,保安第3队,拉成了长长的一个行列,走出总部正门,顺着大街直向大南门走去。参谋处退却命令,拟得及时,下达得也不慢,可惜忘记了城门封死,退却路上应有的措施。等到接近了大南门,令人大失所望。只见那门洞里外,城墙上下,都是争着要出城的溃散官兵,你挤我拥,喧嚷之势,震耳欲聋。这时敌人也断断续续地开了炮,向城内盲目射击,越增加了人们的惊惶情绪。城门跟前,有一部分人正在挪移砂袋,预备开门,但是满门洞的人越挤越紧,妨碍着他们的工作。停在门洞外边的,有装甲车、载重车、马匹驮骡、骆驼……,门洞里也满地是土囊,砂袋,踏烂的自行车,挤死的骆驼,死人等等。一绊就倒,有力的猛勇向前,绊倒的被践踏在地。有人哭喊叫骂,有人开枪瞎打,简直乱成一锅粥。被踏死踏伤的很多,第435团少校团副解致信(山西解县人)就是在这里被踏死的。
守城部队先后接到退却命令(也有少数没有接到的),由于撤退仓惶,形成混乱,又系夜间行动,前后互不相顾,不少官兵脱离了部队,因而部队大部溃散。第218旅旅长董其武,新编第1团团长姚骊祥只剩两个单人相随出城。天明以后,到处都被敌人阻隔,通不过去,因而越走越偏东南,一直走到沁县,经过一个多月,才在石楼找到自己的部队。守双塔寺的第421团营长韩春富,在退却时脱离部队,带着旅部配属的骑兵一排,跑到晋北五台县,被反正伪军金宪章部缴了械。
11月9日晨,傅作义停留在太原西山一个小村,总部的重要人员也都陆续赶来。接着第211旅旅长孙兰峰带着旅特务连,相随有第73师代师长王思田带的一个特务排,也找到这里。见傅后,即令布置人员,分头收容部队
傅作义在防空洞里,心中焦急,坐立不安,肝气旺盛,已达极点,只是鼓着气说"打",总不露半个"走"字。这时候没人敢去和他说话,谁去谁碰钉子。但是稍具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局势已恶化到如此山穷水尽的地步,守是坐以待毙,走是肯定要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每个人都做好了"走"的准备。参谋处在处长苏开元的暗示下,悄悄地拟好了退却命令,军需处也把大批的现钞都分给总部人员分开携带。好容易挨到下午5点多钟,幕僚们暗中怂恿参谋长陈炳谦、防守指挥官袁庆曾,偕同向傅婉转地陈述以下意见:"对敌人一定要打,对窜入的日军一定要消灭,但需要筹划一种有利的打法,现在局势已恶化到对中国军队极端不利,我们最好先突出敌人的包围圈,转进到西山里,反转来再打击敌人消灭敌人,这是当前万全之策"。傅满面怒容地说:你俩也说"退",好,走。二话没说,扭身抓起大氅,就向防空洞出口走去。
苏开元赶快将早已预备好的退却命令(部队集合地点为晋祠以北某山村,其实晋祠已被敌侵占)让陈炳谦参谋长签了一个字,马上分头发给各守城部队。这时夜幕已渐降临,傅在前面走,总部的各处人员都陆续跟上,接着就是第35军特务连,宪兵第10队,保安第3队,拉成了长长的一个行列,走出总部正门,顺着大街直向大南门走去。参谋处退却命令,拟得及时,下达得也不慢,可惜忘记了城门封死,退却路上应有的措施。等到接近了大南门,令人大失所望。只见那门洞里外,城墙上下,都是争着要出城的溃散官兵,你挤我拥,喧嚷之势,震耳欲聋。这时敌人也断断续续地开了炮,向城内盲目射击,越增加了人们的惊惶情绪。城门跟前,有一部分人正在挪移砂袋,预备开门,但是满门洞的人越挤越紧,妨碍着他们的工作。停在门洞外边的,有装甲车、载重车、马匹驮骡、骆驼……,门洞里也满地是土囊,砂袋,踏烂的自行车,挤死的骆驼,死人等等。一绊就倒,有力的猛勇向前,绊倒的被践踏在地。有人哭喊叫骂,有人开枪瞎打,简直乱成一锅粥。被踏死踏伤的很多,第435团少校团副解致信(山西解县人)就是在这里被踏死的。
守城部队先后接到退却命令(也有少数没有接到的),由于撤退仓惶,形成混乱,又系夜间行动,前后互不相顾,不少官兵脱离了部队,因而部队大部溃散。第218旅旅长董其武,新编第1团团长姚骊祥只剩两个单人相随出城。天明以后,到处都被敌人阻隔,通不过去,因而越走越偏东南,一直走到沁县,经过一个多月,才在石楼找到自己的部队。守双塔寺的第421团营长韩春富,在退却时脱离部队,带着旅部配属的骑兵一排,跑到晋北五台县,被反正伪军金宪章部缴了械。
11月9日晨,傅作义停留在太原西山一个小村,总部的重要人员也都陆续赶来。接着第211旅旅长孙兰峰带着旅特务连,相随有第73师代师长王思田带的一个特务排,也找到这里。见傅后,即令布置人员,分头收容部队,并于当日下午从这里出发,先奔中阳,后转石楼县。以后即转入整军阶段。
太原退却,夜渡汾河,河水虽不宽不深,但泥淖很多,由于官兵不了解河道的情况,陷入泥淖死在汾河里的人很多。总部中校参谋许挹和(浙江人,保定军校生)就是这样死的。还有些部队,由于敌情不明,乱扑到太原县、清源县、晋祠、小店镇等处敌人窝里,被打死的也为数不少。至此,太原会战结束。
傅作义收集残部后撤至石楼休整,电请上级给予处分,阎锡山一度准备追究他失守太原的责任,由于卫立煌下达过"相机撤退"的手令以及蒋介石的反对而作罢。
一年之后,由于在太原失守以及与共产党合作上与阎锡山产生隔阂,傅作义脱离晋军,接受蒋介石的任命,直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板垣征四郎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他的学生的统治中心,此时他的身份已经从一年前的外宾、教官而变成了一个征服者、侵略者。日军占领太原后,也暂停南下转入休整,从此开始了对太原长达8年的奴役统治。
第七章 战果评析 平型关大捷意义深远(1)
平型关战役发生地—乔沟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西省会太原,最后会战以失利告终。但会战的重大历史意义及其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并不会因为会战失利而改变。
八路军第115师抓住日军骄横狂妄和麻痹大意的弱点,正确地运用伏击战术,发挥山地战和近战的特长,以劣势装备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马车200辆、缴获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0余挺、掷弹筒20余具、步枪1000余支、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作战中,第115师伤亡400余人。平型关战斗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国民党政府称:"此为中国军队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
第一、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平型关伏击战不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它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敌人的第一个大胜仗。不仅牵制了日军第5师团的进攻,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线上的国民党军作战。更重要的是它打击了侵华日军的气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为后来在这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政治上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军事意义。正如当时的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指出的那样:"平型关的胜利告诉我们,日军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他虽是组织完备有训练有战斗力量的军队,但是他仍有很多的弱点。他的步兵攻击精神并不旺盛;他疏忽于侧后的警戒;他占的阵地并非不能攻破;他运动起来很迟钝;在他轻敌的观念下产生许多可乘之机;特别山地作战,以中国军队的勇敢牺牲精神,是可能给他打击和战胜他的。平型关胜利,就给抗战的军队和爱国人民一种很大的兴奋,并且大大的提高了自信心。"时任国民党第2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也指出:平型关战役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
第二,平型关战斗对日军的痛击,既打击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2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
第三,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第四,平型关战斗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我党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
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在其所著《不可征服的人们》中对平型关胜利有过独到的评价:
在1937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的平型关战役,具有几个方面的意义,而不仅仅限于八路军和日军的第一次战斗这一点上。同时,对于在北方的其它中国部队来说,也是战术上的一堂直观教学课。
过去,红军总是用"被动"无益的"简单防御"的战略来对付处于优势的敌人。而他们认为除了尽可能久地守住关键地段外,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运动战。对运动中的敌人的侧翼或背后发起突然袭击,就能够相应地抵消他们在技术装备上所处的劣势,发挥中国军队打近战的特长,与日军的步兵展开白刃战。
阵地战或长线作战,对于日军是有利的;而中国军队作为防御者,可以选择地形,其部队的轻型装备所具有的主动灵活的优势性就是他们最大的优势。
在平型关,他们找到了理想的作战区域。敌人是相当强大的第5师团,在板垣将军(后来在近卫内阁里出任陆相)的指挥下,是日本的一支王牌正规部队。这个师团在日军攻占南口关之后到达了察哈尔,然后信心十足地开进山西,没有遭遇到士气低落的阎锡山部队的任何抵抗。
八路军的两个旅悄悄地包抄到日军的后部,然后给板垣的队伍以出其不意的打击。日军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联系已被切断,因此,仍然沿着公路急忙往上调援兵,结果这些援兵遭到了占有绝对优势的中国人的截击。中国部队把他们诱到一个狭窄的山谷,然后从近处以一阵密集的手榴弹消灭了他们。在消灭了敌人的增援部队之后,中国人将其主力调转头来扑向关口内的敌人阵地。在这次山地运动战中,日本的大炮及机械化装备毫无用武之地。板垣的指挥部被捣毁,关口全被占领。日军溃不成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以及所有的运输工具与给养。
第七章 战果评析 平型关大捷意义深远(2)
浮图峪战斗后的总结会
事实上,在太原会战中,平型关大捷仅仅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英勇抗日的一个缩影。在其他方向八路军仍然以其积极的行动、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取得了诸如夜袭阳明堡机场等骄人的战绩。
国共密切合作的典范
纵观整个太原会战,基本上在每一个作战阶段都有八路军在第2战区的统一部署下,或在正面,或在侧后积极打击日军的身影。太原会战为国*事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国共合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忻口之战,就国民党军队而言,是华北抗战数月中仅有的一次光荣的战争。日军本想一举突破忻口,但遭守军的顽强抵抗。战役一开始就打得十分激烈,守军寸土必争,与敌反复厮杀。中国军队在此役中坚守阵地共20余日,有力地阻止了日军的南进,大量消耗了日军兵力,战略上起了分散日军、各个击破的作用,符合"持久"、"消耗"作战的战略总方针。守军官兵的作战英勇,高级干部身先士卒,军长郝梦龄亲上前线指挥,被敌炮弹击中殉职,官兵战死者不下万人,负伤的也有2万余人,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天之内在正面3里宽的地段上,竟牺牲10个团的兵力,即每小时牺牲1团人。经20余日激烈战斗,杀伤日军3万余人。这一方面说明战况激烈的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军人视死如归,表现了中华民族士可杀不可侮的爱国精神,对抗日军民起了激励作用。毛泽东在1938年3月12日《在纪念孙总理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土大会的演说词》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对光荣牺牲者真诚悼念。他说:
"8个月来,陆空两面都作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这些人中间,许多是国民党人,许多是共产党人,许多是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人。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麒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郝梦龄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日本强盗之被赶出中国谁能说不是必然的?"
在日军飞机、大炮、化学武器、坦克、装甲车等装备的绝对优势条件下,守军能完成忻口作战任务,除依赖士气高涨、作战英勇外,主要原因是基本上采用了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和做到了正规战与游击战的相互配合,坚守阵地,打击和消耗日军兵力。早1937年8月4日,毛泽东就在《对国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的防御",要采用"攻势防御"的方针,并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忻口作战中,中央军和右翼军第18集团军密切配合,卫立煌军坚守正面阵地,第18集团军在敌后扰袭日军,破坏日军飞机场、炮兵阵地,大大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正面各部队则攻、防并用。郝梦龄军转移攻势,虽牺牲重大,但日军损失也不小,且打击了日军进攻的锐气,歼灭突入的日军。何应钦在总结忻口战役中说:"阵线稳固,且迭次出击,歼敌三四万人,造成华北战斗中最有利的战局……我朱德部在敌后方袭击,迭次予敌重创。"
蒋介石于1937年10月17日致电朱德、彭德怀:
"贵部林师及张旅,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
英国著名记者贝特兰在同毛择东长谈以后,亲自到烽火连天的山西抗日前线作实地考察后,这样记述忻口战役:
"这次大战所以值得人注意,不但因为两军都遭受重大的损失,同时因为华北日军第一次在阵地战中受到致命的挫折。这是最猛烈的一次大战。
"1937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内,一部分进攻的日军已在平型关初次遭受了惨败。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在10月间,中国军队高级司令由于蒋介石将军的特别命令和阎锡山将军、卫立煌将军的实际协助,决定在华北实践持久抗战的策略。
"忻口战役是华北抗战高潮的标志,是指示抗战前途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吉兆。如果1938年4月间台儿庄大战是中国抗战第一次大胜仗,则忻口大战确是它的最不马虎的试验品…。"
取得战略主动权
纵观整个太原会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规律:谁若对山西的战略地位在思想上认识的清楚、行动上做得坚决,谁就能够取得战略主动权,获得不俗的战果。反之,将受到战争无情的惩罚。
1.日军大本营缺乏战略远见。就战略上而言,日军攻占山西,是有着控制华北平原战略侧翼的作用,但原先日军之所以进攻山西高原,则是为了挽回担任侧翼掩护的第5师团作战失利的面子,同时为了追击中国军队转向
事实上,在太原会战中,平型关大捷仅仅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英勇抗日的一个缩影。在其他方向八路军仍然以其积极的行动、有效的战略和战术取得了诸如夜袭阳明堡机场等骄人的战绩。
国共密切合作的典范
纵观整个太原会战,基本上在每一个作战阶段都有八路军在第2战区的统一部署下,或在正面,或在侧后积极打击日军的身影。太原会战为国*事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国共合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忻口之战,就国民党军队而言,是华北抗战数月中仅有的一次光荣的战争。日军本想一举突破忻口,但遭守军的顽强抵抗。战役一开始就打得十分激烈,守军寸土必争,与敌反复厮杀。中国军队在此役中坚守阵地共20余日,有力地阻止了日军的南进,大量消耗了日军兵力,战略上起了分散日军、各个击破的作用,符合"持久"、"消耗"作战的战略总方针。守军官兵的作战英勇,高级干部身先士卒,军长郝梦龄亲上前线指挥,被敌炮弹击中殉职,官兵战死者不下万人,负伤的也有2万余人,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天之内在正面3里宽的地段上,竟牺牲10个团的兵力,即每小时牺牲1团人。经20余日激烈战斗,杀伤日军3万余人。这一方面说明战况激烈的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军人视死如归,表现了中华民族士可杀不可侮的爱国精神,对抗日军民起了激励作用。毛泽东在1938年3月12日《在纪念孙总理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土大会的演说词》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对光荣牺牲者真诚悼念。他说:
"8个月来,陆空两面都作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这些人中间,许多是国民党人,许多是共产党人,许多是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人。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麒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郝梦龄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日本强盗之被赶出中国谁能说不是必然的?"
在日军飞机、大炮、化学武器、坦克、装甲车等装备的绝对优势条件下,守军能完成忻口作战任务,除依赖士气高涨、作战英勇外,主要原因是基本上采用了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和做到了正规战与游击战的相互配合,坚守阵地,打击和消耗日军兵力。早1937年8月4日,毛泽东就在《对国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的防御",要采用"攻势防御"的方针,并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忻口作战中,中央军和右翼军第18集团军密切配合,卫立煌军坚守正面阵地,第18集团军在敌后扰袭日军,破坏日军飞机场、炮兵阵地,大大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正面各部队则攻、防并用。郝梦龄军转移攻势,虽牺牲重大,但日军损失也不小,且打击了日军进攻的锐气,歼灭突入的日军。何应钦在总结忻口战役中说:"阵线稳固,且迭次出击,歼敌三四万人,造成华北战斗中最有利的战局……我朱德部在敌后方袭击,迭次予敌重创。"
蒋介石于1937年10月17日致电朱德、彭德怀:
"贵部林师及张旅,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
英国著名记者贝特兰在同毛择东长谈以后,亲自到烽火连天的山西抗日前线作实地考察后,这样记述忻口战役:
"这次大战所以值得人注意,不但因为两军都遭受重大的损失,同时因为华北日军第一次在阵地战中受到致命的挫折。这是最猛烈的一次大战。
"1937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内,一部分进攻的日军已在平型关初次遭受了惨败。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在10月间,中国军队高级司令由于蒋介石将军的特别命令和阎锡山将军、卫立煌将军的实际协助,决定在华北实践持久抗战的策略。
"忻口战役是华北抗战高潮的标志,是指示抗战前途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吉兆。如果1938年4月间台儿庄大战是中国抗战第一次大胜仗,则忻口大战确是它的最不马虎的试验品…。"
取得战略主动权
纵观整个太原会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规律:谁若对山西的战略地位在思想上认识的清楚、行动上做得坚决,谁就能够取得战略主动权,获得不俗的战果。反之,将受到战争无情的惩罚。
1.日军大本营缺乏战略远见。就战略上而言,日军攻占山西,是有着控制华北平原战略侧翼的作用,但原先日军之所以进攻山西高原,则是为了挽回担任侧翼掩护的第5师团作战失利的面子,同时为了追击中国军队转向山西高原集结的部队,华北方面军将作战部队主力,转向山西调动,没有沿铁路快速的南侵。最后日军虽然攻占山西,不但没有歼灭到中国军队主力,反而是困守在山西各个战略重镇之中,必须用大量的兵力来维持日军的补给线。
日本从开始就一直低估中国的抵抗意志,多数的日本军方人士都普遍的认为,日本只要动用局部与有限武力,给中国几次致命的打击,中国就会屈膝投降,但是当中国总是败而不降,反而不断地凝聚再生战斗力,迫使日本一再增兵,最后日本在华的总兵力,已经提高到百万以上,仍然无法击败中国,这就是日本缺乏战略远见,与其历史眼光错误的结果。原本日军预期极高的华北之战,由于中国军队主力东调上海而落空,日军对此状况的整个应变不但迟缓,而且对于中国军队所发动的攻击,也一直没有发挥优势包围歼灭对方主力的效果。日军更没有沿着平汉铁路疾进,越过黄淮平原兼程南下,而对华中的重镇武汉造成战略威胁,反而误打误撞的先仰攻山西高原,而将作战兵力量分散,使得日军在华北平原最后只落得一个防御的态势,根本就不符合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原则了。
第七章 战果评析 平型关大捷意义深远(3)
2.蒋介石固守山西的决心不坚决。山西自雁门以南、井陉娘子关以西系高原多山,在保卫华北支持华北战局有极重大的意义,敌人要完成其军事上占领华北,非攻占山西不可,如山西高原全境保持中国军队手中,则随时可以居高临下,由太行山脉伸出平汉北段和平绥东段,威胁敌在华北之平津军事重地,使敌向平汉南进及向绥远的进攻感受困难,故山西为敌我必争之战略要地。
依托山西宽阔而复杂的地形条件,不仅便利于防阻和迟缓敌之前进,且利于中国军队部分地消灭敌人。因为敌人的攻击要依靠其重兵器——坦克、大炮、飞机发挥其性能,这在山西的地理条件上,大大的减少了作用,甚至失去作用,而极便利我们进行运动战来打击或部分的消灭其有生力量。在全国范围来说,上海、津浦和平汉三方都是平原,交通便利,利于武装齐备之日军进攻,山西方面地形交通限制了敌人的长处,恰又补足中国军队的短处,便利于中国军队的防守,持久斗争与打击敌人。
从蒋介石努力争取阎锡山,并派遣不少部队于山西方向来看,不能说蒋没有认识到山西在整个华北地区具有的战略地位,但从行动上看,蒋的这种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和紧迫。前面章节我们已经分析到,单从蒋在忻口会战期间派到山西的两员大将的背景(黄绍竑有权无兵,卫立煌有兵无权)即可看出蒋对山西方向的重视程度。
对此,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分析国民党山西抗战战略指导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觉得,在整个抗战布置,至少是华北抗战布置中,没有清楚认识到保卫山西的重要战略意义,而未能以更多的精锐部队首先使用于山西的保卫,这是造成后来山西失利致使整个华北局势处于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雁门关长城各口不致那样快就被突破,是可能在比现在有利的局势下支持更长久的斗争,并且可给敌以更多的打击,华北局势也必比今天不同。"
3.毛泽东的先见之明——命令八路军取道山西北上抗日。早在1937年8月中旬毛泽东即已确定,八路军取道山西开赴抗日前线。为什么先开入山西?毛泽东有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山西是八路军开赴前线最便捷的地方,又是居高临下地俯瞰河北平原的地方,可以有力地牵制华北日军的行进。凭借山西宽阔、险峻而复杂的地形,不仅有利于阻滞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前进,而且有利于八路军开展山地游击战,消灭敌人。第二,山西是地方实力派首领阎锡山的统治地区。他同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错综复杂的矛盾。日本侵略军攻陷平津后向山西大举进攻,严重威胁了他在山西的统治地位。蒋介石的军队开入山西,又使他深恐自己的地盘将落入他人之手。因此,他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想拉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做他的暂时同盟者。
1936年底,*党员薄一波等经北方局同意同阎锡山建立了联系。"七.七事变"后,阎锡山又答应毛泽东向他提出的建立公开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要求,并且同意八路军经山西开赴前线。第三,当时国民党企图将八路军"分割"使用,规定八路军以两个师由渭南上车经风陵渡、同蒲路到代县附近下车,开往蔚县一带集中。另外一个师沿陇海铁路转平汉铁路到河北徐水下车,开往冀东玉田、遵化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敏锐地察觉:这样做,是"分路出动,使不集中"。他提出"红军为安全计,为荫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在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把八路军3个师都放在山西,以便于统一领导,相互策应,避免因力量分散而遭遇不测。
八路军遵循毛泽东的游击战战略思想,在日军控制战线的后方,发展游击战,威胁日军战线的补给线,使得日军在深入华北之后,派在维持后方补给线的兵力,还要多于前线作战的部队。这种作战方式,已经使得日军陷入大量消耗战略资源的困境之中,主要的兵力不能用在连续的战略攻击,反而用在维持补给线上。
毛泽东派遣八路军于山西方向,并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对山西战略地位的深刻洞察,实践证明,这一战略举措是完全正确的。八路军在山西抗战期间,不仅有力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而且增强了实力,扩大的共产党、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力。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战争是最好的课堂,敌人是最好的老师。太原会战之后,无论是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还是在忻口会战中有不俗表现的国民党军,都认真地总结了与日军作战的经验教训。
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专门撰文总结山西抗战的经验教训。他指出——
抗战的军队要有坚强的统一的指挥,并且严格军队的作战纪律,军队间应有坚强的互信心,以求作战中切实协同与配合。抗战军队应在忠诚于民族国家前提下去执行自己的战斗任务,一方面保障每一个命令的完成,同时又须要能够见机而动,不失每一个能够打击敌人的机会。高级指挥机关应给前线指挥员以机动的可能,对其机动处置所得的胜利,加以表扬,稍有过失则不应责之过甚。
山西抗战经验又告诉了我们,不仅在敌人深入远后方是可以发展人民的游击斗争,而且能够收复广大领土,成为持久抗战斗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力量。敌人以正规战争从正面击退中国军队比较容易,而肃清后方游击战争则成为不可能。在今后抗战过程中,要以更大的注意和努力开展群众运动,特别是派出许多小的游击队,配带大批*和军事工作干部,下定与人民土地共生死存亡的决心,深入敌之远近后方,领导组织民众游击战争,是一个急迫的战斗任务。
第七章 战果评析 平型关大捷意义深远(4)
八路军115师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但不少亲历过平型关之战的老战士认为,这一仗对敌人估计不足。这股敌人并不是很强的主力,而是后勤辎重部队,居然都这么难打,碰上真正的强敌怎么办?*也在反思。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遗有尸体1000多具,而115师各团报上来的自己的伤亡数字有600多——也许还不止这些,朱德亲自来第115师师部祝捷并总结战斗经验时,问起伤亡数字,聂荣臻直率地说:"我看不下千人。"*一心想创一个惊世之举,其实到头来只与板垣打了个平手。而且越想越感到后怕:要不是预先占据有利地形,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以优势兵力迅猛攻击,那后果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毛泽东在一封电报中,曾针对*说过一段话:"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起过去的味道,还要在目前照样再做。"的确是情况大大不同了。1937年10月,*撰写了《平型关战斗经验》一文,从12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军队在战斗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论述中国军队成功经验时,他认为山地作战和夜袭战以及日军的疏忽轻敌、日军后方补给线过长、物资运送困难等方面因素是此次战斗获胜的重要因素;战地群众对中国军队的欢迎与援助是战斗胜利的关键。在谈到教训时,*指出友军在战斗中配合太差,日军顽强的战斗力及长期的武士道精神使得他们死也不肯缴枪,都使中国军队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中国军队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和班、排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他还指出:八路军在目前兵力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袭击其后路为主。断敌退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看来,通过平型关这一仗,*的思想才真正转过弯儿来,好在为时不晚。
周恩来也在思索。他感到,在八路军指战员中较为普遍的"速胜论"想法,在他身上也有反映——为什么把正面作战看得那么重,而对敌后游击战看得那么轻?为什么在八路军出征时总是为能否获得声誉所困惑,却不为民族革命战争最后取得胜利而忧虑?
此时朱德、彭德怀刚刚发出一个"以太原为堡垒"的华北军分会《指示》,这个指示中也并未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高度——他们的思想上也有疙瘩。
平型关之战是个契机——时过不久,八路军的高级将领们才真正接受了毛泽东的游击战略思想,使入晋抗战的八路军3个师的兵力部署发生大变,各师分兵若干支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在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以及后来的长期对日作战中,八路军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使日军遭到了远比平型关更为惨重的打击。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