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大决战:太原会战>
序 言 战略要地
太原旧城鼓楼
古人云"山川都会",是指在那些既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战略要地。有军事地理学家指出,山脉的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河流的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则易于在纷乱的局面中建立根据地,形成局部的秩序,积蓄力量;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则便于向外部投递力量,便于向外扩展,也便于介入全局。
山西就是拥有上述独特地理条件的一个典型。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山西"表里山河,称为完固","因势乘便,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境内山岭峪谷,纵横交错。山西地形的主体是由东西两侧的山脉夹中间一系列珠状盆地构成的。东面太行山脉构成河北西部屏障,西部吕梁山、中条山与黄河一道构成关中的东部屏障。山西境内山河分布错综复杂,形成了一系列小型珠状盆地。这些盆地地形都相对封闭,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
在这些小区域内,分别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和重要关隘。它们分别面向不同的方向,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中部从西北向东南分布着一系列连珠式的盆地,它们依次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由于山西地势北高南低,这些盆地略呈阶梯状。发源于管涔山的汾河像一条黄色的彩带,蜿蜒曲折地流经太原、临汾两大盆地注入黄河。山西的北面出长城与阴山大漠相连,南面以黄河、中条山与河南为界,西面隔汹涌奔腾在一千多里长的晋陕大峡谷中穿行的黄河与陕西相望,东面越过重峦迭嶂、连绵不断的太行山是河北、河南。由于太行山东部地壳曾经断裂下沉,山脉两边形成截然不同的地理景观。山脉西面是起伏不平的山西高原,东面则是开阔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因此,从华北平原看山西,就会有"危乎高哉"的感觉,而山西对河南、河北以及陕西的关中地区就处于居高临下的地势。山西的山河形势使山西具有一种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山西地势高峻,足以俯瞰三面;通向外部的几个交通孔道,多是利于外出而不利于入攻。
可见,山西,表里山河,地势雄固,为华北天然堡垒,拱卫陕甘西北之屏障,在中国整个北方地区具有枢纽性的地位,其地理形势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序 言 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山脉
山西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山西成为历代帝王选择都城重要地区。中国历史上曾有19个王朝或政权在山西境内建都14处。其中,山西建都政权最多的古都当属省会太原市。据说全国共有三座龙城,即广西柳州、河南濮阳和山西太原。与另外两座城市得名于美丽动人的传说不同,太原,这片曾经凝聚着王者之气、成就帝王霸业的龙兴之地则是因为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真龙天子而被当之无愧地誉为龙城。汉文帝将太原称为"龙潜之地",而另一位乱世枭雄则视太原为"霸府",他就是高欢。这个骑着岳父的战马参加镇军的穷小子在南北朝军阀混战的烽烟中脱颖而出,最终凭借晋阳左右北魏朝政,奠定了北齐基业,被他的子孙尊崇为高祖神武皇帝。
山西的重要地理形势,也使得山西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由于山西地处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陲,历来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突厥、契胡、沙陀、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之间进行战争的重要战场。北方少数民族侵入中原王朝,常常先要占领山西,以山西为基地再继续南下,山西也就成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哨。匈奴刘汉灭西晋之战、北魏百年兴亡的历程和五代政权的频繁迭兴均能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山西在北方的枢纽性地位。
基于山西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使得历代王朝很重视对山西的经营,在那里构筑关隘,储备军粮,屯驻精兵。国民党晋军从1935年起,即开始在山西大规模构筑国防工事,主要是从正太路的娘子关及以北的龙泉关、平型关等各主要由东向西的通道地区,构筑成有纵深配置之防御工事,为日后防御日本侵略军进攻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第一章 战前态势 阎锡山的抉择
平型关战斗中八路军与敌展开肉搏战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以后,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开始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并准备扶持当时地方实力派人物中资格最老、影响最大、实力最强的阎锡山为其充当"华北自治运动"的领导者。日本军政官员频繁造访太原,加紧了对阎锡山的拉拢与游说。日本人如此热衷于阎锡山,是因为阎锡山与日本有缘在先。
1904年,清政府选派大批青年到国外留学,阎锡山应试录取。1907年7月,赴日留学。先入日本振武学校,学习日语和近代科学知识;结业后到日军弘前步兵第31联队实习。是年,正式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第6期生。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与日本方面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他的日本故交多次来太原访问,阎锡山在当时是全国公认的亲日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官板垣征四郎访问完太原后提出要在山西境内旅行观光,一向老谋深算的阎锡山一时大意,未多加考虑便满口应允,一年多之后,侵华日军正是根据板垣的勘察绕开重兵把守的大同确定了进军平型关直抄雁门关后方的进攻路线。
阎锡山处于中国封建王朝行将结束、*共和国制度即将诞生之际。他顺应时代的要求,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参加了*革命的组织同盟会,响应辛亥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统治,29岁便当选为山西都督,成为统辖一省长达38年之久的封疆大吏。同时,从民国建立到太原解放,中国一直处于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这就使阎锡山获得了独立经营山西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阎锡山在山西长期执政也是不可能的。
1934年11月9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文山肃穆,沱水无声。阎府卫兵林立街头,戒备森严,欢迎的人群手举红绿纸旗在初冬的阳光下夹道欢迎。阎府上下更是烹调蒸煮,热气腾腾,男仆女佣,往来穿梭,一个个忙得不可开交,比过大年还热闹。上午11时,蒋介石、宋美龄、邵力子在阎锡山的陪同下,走出汽车,向阎府走来,只见蒋介石头戴青呢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外披黑色斗篷,与雍容华贵的宋美龄并肩向阎府走去。可随后,人们便发现了蹊跷之事,禁不住窃窃私语,这一行人去阎府怎么不走石沟街大路,却沿着弯弯曲曲的花牙嘴(注:街名)绕道而行呢?原来阎锡山心中有鬼,他的东西花园刚修好,耗资巨大,规模空前,生怕蒋介石看了说他腐化奢靡。他对蒋介石此行的用意尚未搞清,怎能不小心谨慎呢?喜的是蒋介石竟毫无觉察,爬坡翻梁从文昌堡门穿过径直向都督府走去。
太原会战前,朱德以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肩负着与阎锡山联合抗日的重任踏进了阎锡山的府第。他无心欣赏这座气派十足的宫廷式建筑群,大步流星直奔东花园的三院。如今日军大兵压境,身为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该如何对付,实在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朱德的来访,使阎锡山的心情为之一振。1935年的10月,蒋介石也飞赴太原,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劝说阎锡山不要参与所谓的"华北自治运动"。早在一年前,蒋介石就曾经来过太原,与中原大战中拼得你死我活的阎锡山言归于好。此次再访太原,蒋介石特意携带了参谋部制定的国防大纲,希望通过这个防卫计划来表白自己"战而不屈"的决心,以此来坚定阎锡山,使他不与日本人合作。
在西安事变前夕,*中央代表彭雪枫秘密抵达太原与阎锡山就合作问题开始正式谈判。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关于八路军入晋参加抗战有许多问题急待处理和解决。周恩来和彭德怀、聂荣臻、徐向前、肖克、程子华等,先后三次与阎锡山会晤,商量八路军入晋后的活动地区、作战原则、指挥关系、补充计划等事宜,为坚定阎的抗日决心起到了重要作用。阎锡山对周恩来的才华和人品极为赏识,感叹"周先生的确是个大人才!"
周旋于日、蒋、共三方之间以图自保、在尖锐矛盾中求存在的阎锡山感叹道:"我是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踩破了哪一颗都不行。"阎锡山一向积级*的态度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改变,这个信奉"存在即是真理"这一处世哲学的不倒翁为自己制定了联共拥蒋抗日的策略,继而又提出"守土抗战"的进步口号,阎锡山所说的"抱着弱国的态度,守土抗战,踢破经常的范围,加紧自强"这两句话风靡山西,并在日后流传全国。1936年11月,晋绥军在傅作义领导的绥远抗战中击退了伪蒙军的进犯,阎锡山成为风头一时的抗日英雄。毛泽东在交换对西安事变意见的电报中称阎锡山"抗日救国义薄云天"。
第一章 战前态势 日本人的企图
开进平津地区的日本军队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仅使用少量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就轻易地占领了华北的重要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平津地区,日本大多数军政要人由此更加轻视中国的抗战能力与决心。1937年8月5日,日本参谋本部决定进行华北会战。当时全国战局一片混乱。日军认为,如果控制了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就掌握了整个华北战场的主动权。于是,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实施的攻击战略中,突破华北西部山地、抢占山西就成了重中之重。在日军疯狂进攻下,第2战区的国民党军队由于错误的消极防御,以至于兵败如山倒。日军妄图"一个月拿下山西全省,三个月灭亡全中国"。其战略企图是:迅速对河北省内的中国军队以及中国的空军主力给予打击,随后占据华北要地,以期根本解决华北问题,并图谋调整中日关系。并决定"在会战结束以前,对华不进行任何外交交涉,并排除第三国干涉",要"使南京政府在失败感下不得已而屈服,并由此造成结束战局的机会"。
促成日本将卢沟桥事变扩大成为华北事变,起主导作用的是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由于关东军对于半年多前,由自己所支持与培养的伪蒙德王军队,在绥远百灵庙惨败一事,感到耿耿于怀。因此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机会,亲自出手,击败中国部队以扳回面子,并且完成对内蒙的控制,这样才能达成关东军的战略任务,就是争取与苏联决战的有利战略布置。因此在华北驻屯军顺利攻占平津之后,关东军就一再地要求军部批准出兵内蒙,攻占平绥铁路沿线。日军部也认为,无论华北事变如何解决,日本最终都要控制内蒙,如果乘中国军队尚未大举增援华北之前,先行出兵攻战内蒙古,也可以增加防苏的战略空间。因此在关东军的不断请战之下,参谋本部就在1937年8月7日,正式批准日军可以沿平绥铁路进攻内蒙的军事行动,并指示"中国驻屯军"准备对察绥作战。
"中国驻屯军"根据参谋本部的指示,于当日修订了第二期作战计划(第一期为平津地区作战)。其方针是:"一、为消灭侵入河北省的敌野战军,计划大致在集中完了后进行决战。决战时间预定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二、使逐步集中的第5师团及铃木兵团,从平绥沿线地区开始作战,席卷察哈尔省,进入山西省北部及绥远地区。为此,须与关东军紧密协作。这一作战至少应在主力决战之前占领张家口附近。情况允许时,还将调第5师团主力迅速到河北作战地。三、在保定、沧州附近的会战后,向石家庄、德州之线追击。四、准备在第二期作战后,配合山东和长江下游的作战。"日军还决定8月上、中旬,日本增派的第5、第6和第10师团先后到达地区,分别集结于丰台、廊房、天津附近。
日本关东军在参谋本部批准其参加华北会战、进攻察绥的要求后,于8月14日组成了"察哈尔派遣兵团"(后改称"蒙疆兵团"),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为指挥官。在日本驻屯军等待与中国军队进行华北决战之际,关东军已经奉命开始进攻内蒙境内、长城以南地区,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也决定,先对北平西北方的南口一带战略腹背,发动反击。一方面固然是先解决受到夹击的威协,其实一方面也是要阻止关东军扩大战区的抢功行动。因此,日本第11混成旅团首先在8月11日,奉命进攻在居庸关与南口的汤恩伯部,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中日双方的一场规模最大的硬仗。关东军方面,更是迫不及待地由参谋长东条英机组成了察哈尔派遣兵团,在8月20日由内蒙的多伦,入侵平绥铁路沿线,一方面准备截断汤部的补给线,一方面则是准备控制整个内蒙,因此华北战线的中日之战,首先就在平绥铁路一带展开了。
日本军方认为,卢沟桥所引起的华北事变,主要战场将不脱华北地区,只要日军在华北的决战取得重大胜利,击溃华北中国军队的野战军主力,中国势将屈服。因此,从日本国内调来的增援部队,全都在平津一带进行集结,准备迎战,一场中日的大兵团作战,眼看即将在河北中、北部展开。而平绥铁路沿线之战,将是这场决战开始之前的序战。
但是中国方面却开始明显地抽调主力东调,并且对与华北的日军,采取守势作战,因此日本所准备与预期的华北决战并未发生。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于是被迫决定,由日军主动出击,捕捉中国军队的主力。9月4日,由日本第1军沿平汉铁路南下发动主攻,第2军则沿津浦路南下,然后向西攻击,形成左翼的助攻,而方面军的直属部队第5师团,则由山西迂回,进行右翼的围攻,日军的作战目标是兵分三路,企图在河北保定附近进行合围,以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因为日本的华北方面军,既然无法在河北的作战行动之中照原计划,围歼中国的主力部队,于是关东军蒙疆兵团(原先的察哈尔派遣兵团改名)在山西北方的右翼,全力抢攻山西北部平绥线的重镇大同,以进逼山西内长城防线。8月下旬,日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从怀来向尉县进犯,主攻方向直指晋北的天镇、阳高。
第一章 战前态势 板垣的山西"情结"(1)
板垣征四郎
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1885年出生在日本岩手县,从进入日本军界起,即开始从事侵华活动,而且一贯主张以武力征服中国。在他担任日军参谋本部中国班班员、驻中国边防军参谋以及云南、汉口、沈阳等地日本特务机关长和公使馆武官期间,就已获得了"中国通"的称号。他的前任——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就是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阴谋炸死了家喻户晓的军阀张作霖的策划者。板垣同河本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上任不久,就同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中佐合谋策划参与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紧接着,他同颇负盛名的土肥原贤二大佐联手炮制了"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也就是说,板垣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接连创造了两个"惊世之举"。后来,他的官阶不断上升,先是关东军副参谋长,然后是参谋长,日军大举侵华的前夜,他被调任陆军本部赫赫有名的王牌部队——第5师团的师团长。第5师团是在明治21年编成的精锐部队,是日军建军历史最长的师团之一,曾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曾入侵中国山东,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建立了殊功。
板垣征四郎(1885~1948年)日本陆军上将,甲级战犯,双手沾满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出生在岩手县岩手町沼宫内。其祖父直作是藩主的讲师,神道教徒;其父亲政德受日本儒学影响较深,是个虔诚的神道教徒。板垣深受其祖父的影响,从小立下了"长大以后当大将"的志向。他先后进入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和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4年参加日俄战争,任排长。1913年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16年毕业。1917~1919年,任参谋本部部员,驻在中国昆明、汉口,负责收集中国的情报。1922年到参谋本部中国科任职,频频到中国从事阴谋活动。1929年任关东军某团长,驻中国沈阳。当年调任关东军高级参谋。1931年与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狼狈为奸,策划"九.一八"事变,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是制造"九.一八"事变的主犯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前,他就不止一次地鼓吹侵略中国东北,把东北看成是日本"国防的第一线",并参与了事变的阴谋策划活动。后来,他实际充当了这次侵略行动的主角和前线的实际指挥者。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充任执政顾问和军政部最高顾问。1933年,他任奉天(沈阳)特务机关长,却跑到天津策动国民党政府的内变工作,以配合日军大举进攻热河、华北。1934年升任关东军副参谋长兼驻伪满洲国武官,又染指内蒙,妄图把内蒙从中国分裂出去,并在内蒙和华北制造伪政权。1936年升任关东军参谋长,又在内蒙挑起了绥远事件。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此时担任驻本土广岛第5师师长的板垣征四郎,又被派往中国直接参加侵略华北和华中的战争。同年率军进攻山西时,在平型关战斗中遭到中国八路军的痛击。1938年9月至1941年7月,担任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继续参与侵华战争的指挥事宜,并对日本侵略军在中国解放区的暴行负有责任。1941年晋升上将,调任日本朝鲜军司令。1943年任最高军事参议官。1945年4月,出任总部设在新加坡的第7方面军司令,指挥日军在荷属东印度和马来亚等地同盟军作战。9月日本宣布投降后,率第7方面军在新加坡向英军投降。板垣征四郎作为日本法西斯军事头目之一,积极参与策划和实施了对中、美、苏等国的侵略战争。他在侵华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日本投降后,驻日盟军总部于1945年12月下令将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逮捕。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审判板垣征四郎,检查官指控他犯有侵略中国等10项战争罪行。1948年11月12日,法庭最后判决板垣征四郎绞刑。同年12月23日,板垣被押上东京巢鸭监狱行刑室的绞刑架,12分钟后气绝命亡。
"七.七'事变后,第5师团作为日本国内第一批动员侵华的师团,率先进入华北的心脏平津地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本打算将强大的第5师团投入平汉铁路正面,作为战略进攻中的主要突击力量。南口战役展开后,由于第11旅团进攻受挫,第5师团才奉令加入平绥线方面的战斗。这正中板垣的下怀。他早就对山西有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战争展开以后,进攻华北的日军应该集中主力,首先向山西挺进,而以西进绥远、南下河北、作为进攻山西的两翼。同时,华北方面军应前出绥远、太原、石家庄、济南、青岛一线,在这有一亿人口的范围内,建立日军控制下的政权组织,以便获得支援战争的物质资源。为此,他向6年前同他一起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密友、现任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石原莞尔少将力陈他的观点。
根据当时日本参谋本部的方案,第5师团进入察南蔚县后,准备两面作战,一面寻找机会占领山西,一面担任平汉路方面的右翼掩护部队,随时准备投入保定会战。虽然板垣的心愿是占领山西,但是当时只有服从命令,参加保定会。
有资料表明,9月4日刚刚上任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上任伊始,就把板垣召到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天津听取板垣关于华北作战的意见。他们的交谈,主要围绕山西进行。他们谈到了山西的名胜,山西的地理位置的重要,谈到了阎锡山以及蒋、阎的矛盾。寺内的观点比较保守,他认为将战争扩大到山西十分危险,关东军也没有力量进攻山西。而板垣的意见恰恰相反,他对山西的兴趣并不是寺内所能说服的。
第一章 战前态势 板垣的山西"情结"(2)
寺内认为,基于对华战争全盘考虑,方面军感到应首先击溃平汉铁路正面的中国军队,也就是实施华北平原会战计划,第5师团进入平汉路以西的山地后,主要应作为华北日军主力的右翼掩护兵团,必要时迅速向保定地区转进,参加该方面的作战。
板垣认为,及时拿下山西至关重要,不必对阎锡山和他的晋绥军过于担心。以阎在日本留学时的教官身分,30多年来,板垣和阎的往来一直未曾间断,深知他的为人:狡猾、保守、个人利益至上。有趣的是,阎锡山对日本充满了幻想。以第5师团和东条英机的察哈尔派遣兵团,从阎锡山的手中夺取山西,是有此把握的。
占领山西,控制华北,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
由于日军统帅部缺乏战略远见,起初并未打算在山西进行大规模作战。
40年后,蒋纬国先生主编的《抗日御侮》一书中,也进行了这样的描绘:
第5师团主力,由怀来攻取蔚县……此时,第5师团基于华北方面军命令,正准备以其主力由蔚县向保定平地转用,唯该师团接获在晋察省境之中国军,有采取攻势之情报,乃决定击破该方面中国军后,再向保定平地转移……
由此可见,日军山西作战的始作俑者是板垣征四郎。
第一章 战前态势 中国军队在华北的部署
中国空军驰援晋北长城一线
平、津失陷后,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判断日军必将向中国内地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为适应全面抗战的形势,迅速组建了新的统帅机构,划分战区,调整部署。当时判断日军进攻的重点(也即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在华北方面。而"主战场之正面在第1战区,主战场之侧背在第2战区"。规定第1战区的作战任务是:"近迫该当面之敌,实行柔性之攻击,以吸引其主力,俾我第2、第3战区之作战,得从容展布。但如敌军企图以真面目与我决战时,则应毅然尽全力以防制之。"第2战区的作战任务是:"打破敌军惯用包围行动之企图,使其对我第一战区不敢放胆施行正面之攻击,同时牵制热河以东之敌军,使其对青岛、淞沪之作战不能转用兵力。"
中国统帅部对平绥铁路线十分重视,认为"平绥路为第2战区之生命线,亦中苏联络之生命线,更为中国军队旋回作战之能实施与否之中枢线,应以南口附近为旋回之轴,以万全、张北、康保等地方为外翼。要固守南口、万全(张家口),国军作战方有生机;要攻略张北、赤城、沽源,国军方能展布。如南口、赤城、沽源之线始终为国军保有,则平、津方面之敌,决不敢冒险南下,故本战区之作战任务为:
第一步,以该战区现有之兵力,最低限度必须固守南口、万全之线,以俟第一战区转移兵力之到达。
第二步,第一战区转移兵力到达后,向赤城、沽源之线转移攻势。
第三步,依战况之推移,对于山西东北方面,厚积兵力,以期永久固守。"为加强华北的防御力量,统帅部从8月上旬开始急向华北调集兵力,调整部署。
至8月中旬,各部队的部署已基本上就绪。第1战区方面,以津浦路北段为右地区,由第1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部防御,部署于静海、马厂、固安、霸县、雄县地区;以平汉路北段为左地区,由第2集团军总司令刘峙部防御,一部位于琉璃河、高碑店地区,主力位于房山、保定、徐水地区;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部为第1机动兵团,位于北平以西地区,准备策应平绥路上昌平、南口的作战。第2战区方面,以第35军、第13军等部组成第7集团军,由傅作义任总司令,汤恩伯任总指挥,部署于察哈尔地区,阻击沿平绥路东段前进的日军。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部,位于晋北地区,防御平绥路西段;阎锡山自兼总预备军总司令,位于太原地区。另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8路军(于9月12日改为第18集团军,划归第2战区)总指挥朱德部为第2机动兵团,部署于蔚县、涞源一带,准备策应平绥路上宣化及万全方面的作战并负责袭击日军的后方。
阎锡山部署重兵于娘子关沿太行山经雁门关至偏关一线的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和蒋介石手下陈诚等的意见不一致。陈诚于7月23日曾向军政部阐明自己的意见,不同意阎锡山的部署,主张在察绥方面配置强大机动兵力,在开战前恢复察北,占领南口、独石口、张北之线。8月20日,大本营颁发作战指导方针,规定第2战区:"应以南口为旋回之轴,以万全、张北、康保等地方为外翼,则平津方面之敌,决不敢轻易南下"。不过,张家口、南口均很快失陷,山西战事遂演成以保卫太原为核心的防御战。
第一章 战前态势 提前引爆太原会战
东条英机
日本的华北方面军,虽然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但是在平汉线与津浦线的进展相当的谨慎与缓慢,不过中国军队也面临协同作战的困难,程潜与徐永昌解决不了中央军与西北军之间指挥与后勤的问题,蒋介石又将上海作战当成绝对的优先,因此中国在华北的各军,并未建立协同作战的机制,多数都只能各自为战而已。但是26路军的孙连仲部队,以及中央军52军的关麟征部,在保定作战中,表现优异,给日军相当猛烈的抵抗,但是在津浦路的29军,却再也没有打出士气与水准。日军在河北缓慢地向南推进,显然是在等待与中国军队的主力接触,不过日军的战略预期是完全落空了,直到9月24日,日本的第一军才攻占保定,中国军队顺利脱离战场,日军并未获得歼灭中国军队主力的机会,于是迫使寺内寿一决定,日军继续深入,沿平汉线南下进攻交通与军事重镇石家庄。
因为日本的华北方面军,既然无法在河北的作战行动之中照原计划围歼中国的主力部队,于是关东军蒙疆兵团(原先的察哈尔派遣兵团改名)在山西北方的右翼,全力抢攻山西北部平绥线的重镇大同,以进逼山西内长城防线。而在山西战略要地大同作战的中国军队,竟然在部队没有及时进入阵地,就被日军快速进军的蒙疆兵团打得七零八落,阵地全线溃散。阎锡山因而无法有效掌控内长城以北防线的状况,气得枪毙了军长李服膺。中国军队只有不战而退撤离大同,退守内长城防线。这时只有过内战经验的中国军队,根本不能了解一支现代化、一流水准的日军之武器、战术运用与其作战速度,因此在刚开始的作战上经常是无法招架日军的攻势。平绥线上的敌人已经攻破了南口、张家口,占领了大同,正向晋北屏障——雁门关东西长城各口进攻,企图乘势攻破长城隘口,逼取太原。
由于第5师团在南口的平绥铁路作战中,就比不过察哈尔派遣兵团的表现,如今又怎能眼看着察哈尔兵团手到擒来地攻占大同?事实上,日本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一直在为内长城防线,进行"地盘"的争执,关东军总是想控制察哈尔南部与山西北部,造成华北方面军极其不满。因此,察哈尔兵团攻占大同的战果极大地刺激了在大同东南方作战的日军第5师团,于是决心提前向山西的腹地——太原进犯。
第二章 战况总览 一触即发
华北前线挺进的八路军
1937年夏末;在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指挥下的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后称蒙疆兵团)在多伦设立指挥部,以4个旅团附有伪蒙军九个骑兵师由察哈尔(分内蒙古东南部)沿平绥路进犯蒙疆。平汉路之日本侵略军第5师团在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下,由怀来经蔚县、涞源向保定策应作战。
中国方面第2战区以各一部在蔚县、平型关间及天镇、阳高进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结,准备在聚乐堡与日本侵略军决战。日军自9月5日向西进攻至24日,仅20天,便占领了天镇、阳高、大同、集宁各城市和大片地区。天镇作战失利,追查责任,第61军军长李服膺伏法。南口失陷,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占领山西大同,立即以一部向丰镇(今属内蒙古)进攻,以第5师团从河北宣化、新保安西下,连陷广灵、灵丘、浑源等晋东北城镇。9月下旬,日军统帅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5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主力进攻山西内长城防线,企图向太原发展进攻。
中国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所部退守内长城的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以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为右地区总司令,指挥3个军防守平型关东西一线;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为左地区总司令,指挥4个军防守雁门关东西一线;以第71、第72师为预备军,位于繁峙;令第18集团军(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以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分别驰援平型关、雁门关、五台山配合作战。
第二章 战况总览 平型关战斗
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前线指挥所
大同失守后,第2战区组织平型关战役,其主力撤至恒山内长城一带防守,第61军防守茹越口,第35军撤至雁门关阵地,第17军、第73师及第15军退守平型关、团城口既设阵地,第18集团军第115师进出平型关外,遮断日军后方供应联络线。
9月21日,沿平绥路向西进犯的日本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及关东军一部转而南进,兵分两路向山西进犯:一路由大同沿同蒲线直趋太原,一路由广灵向灵邱、平型关等地进犯,企图完成晋东和晋东北作战夺取内长城线上的平型关要隘,而后会同正太线日军向南攻占太原,以夺取山西并进一步解决华北战局。当时,国民党阎锡山将10余个师的兵力部署在平型关及内长城一线,由傅作义指挥抵抗日军的进攻。国民党的高桂滋第17军及刘茂恩第15军为左集团,分别驻守在团城口和凌云口、恒山一带;八路军第115师作为右集团驻守在灵丘至平型关公路以南的山丘地带;阎锡山的晋绥军作为中央集团担任平型关正面防守任务,总兵力达六七万人。
在国民党阎锡山部与日军作战一触即溃、弃守南逃的情况下,八路军第115师日夜兼程挺进至灵丘县境内的上寨、下关一线,决定利用平型关天险给突击冒进、企图西进平型关的日本板垣第5师团以坚决打击。9月22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由灵丘向大营镇进犯,与当地的中国守军发生激烈战斗。八路军的部署是以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686团担任小寨至老爷庙地区的主要歼敌任务;以第344旅第687团在平型关以东河南至韩家湾一线,牵制与打击敌增援部队,切断敌人退路;以第344旅第688团为师预备队,并在必要时进至乔沟方向接应国民党军队由平型关西北方向的出击。
9月24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进至平型关附近。第115师主力冒雨秘密地由冉庄向平型关东北的白崖台前进,在小寨村至老爷庙公路附近设下埋伏。为了支援国民党友军的出击,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在灵丘、滦源及灵丘、广灵间担任警戒,切断敌人交通线并阻击敌人的增援。24日夜,第115师主力进至平型关东北山上的设伏地域,山下为灵丘通向平型关的谷道公路。25日拂晓,秋雨放晴。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以百余辆汽车、200多辆马车和火炮组成的约2000人的行军纵队,沿公路向平型关进犯。日本侵略军由于一路上未遇到国民党军的有力阻击,因此队形拥挤混乱,加上雨后道路泥泞,行动缓慢。上午,当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突然开火。日军被八路军分割成数段,压缩在一条长五六里的山谷中,无法展开兵力,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在八路军密集火力打击下,敌车辆被击毁,日军顿时乱成一团,竞相奔命。八路军紧接着发起冲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战至上午11时30分,老爷庙一带日军全部被八路军歼灭。下午2时,日军先头部队一部继续向西逃窜,企图与由大同南下的日军会合。八路军乘胜追击,但是由于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未能按原定计划出击,致使日军残部逃掉。
日军蒙疆兵团之一部于9月21日陷商都、丰镇,续向集宁进攻,其主力攻陷应县、山阴、左云、右玉、平鲁、凉城等地,再向内长城线进攻,以策应第5师团作战。28日突破茹越口,国民党守军第203旅旅长梁鉴堂殉国。日军进陷繁峙,威胁平型关守军后方,第2战区各部遂于30日夜撤向五台山、代县一线,平型关战役结束。
平型关大捷,中国军队歼灭日本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捣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作战的第一个胜仗,也是抗日战争以来第一个战绩辉煌的歼灭战。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的威望,推动了全国抗日运动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率部挺进华北前线,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华北方面军第5师,取得全国抗战开始后第一个大胜利。
第二章 战况总览 忻口战役
忻口前线我炮兵瞄准敌方目标轰击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阎锡山下令将所部撤向忻口组织防御。忻口右托五台山,左倚云中山,地势险要,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10月1日,日本政府发布《处理中国事变纲要》,提出"结束战争方略和10月攻势"。当日,日军中央统帅部命令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5师和察哈尔派遣兵团进攻太原。并命令关东军以一部兵力归华北方面军指挥,参加进攻太原的作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遵令于当日晚间下令,第5师团并指挥进入内长城以南的关东军向太原发动进攻;接着命令第1军突破石家庄一带中国守军防线向南追击,以一部进入井陉以西地区策应第5师团进攻太原的作战;命令第2军从滏阳河左岸地区发动攻势,攻击石家庄地区中国军队的侧背。
卫立煌(1897~1960爱国将领。字俊如。安徽合肥人。1936年6月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3个兵团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
同一天,应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请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第14集团军(卫立煌部)至忻口与日军会战。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为保卫太原,决定重点在晋北忻口地区组织防御,另以一部兵力在晋东的娘子关地区占领阵地,阻击日军进攻。部署第14集团军及配属部队共8个军为中央集团军,由卫立煌指挥,在忻口正面组织防御;第18集团军(第120师)及第101、第73师、新编第2师为右集团军,由朱德指挥,在滹沱河南岸罗圈沟、峨口占领阵地,并以一部挺进敌后,威胁日军左翼;第6集团军2个师1个旅及第120师为左集团军,由杨爱源指挥,在黑峪、阳方口占领阵地,并以一部挺进敌后,威胁日军右翼;第34、第35军为预备集团军,由傅作义指挥,控制于定襄、忻县地区。10月2日,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混成第2旅团从代县向崞县(今崞阳镇)进攻,第19军坚守一周,9日崞县陷落;日军混成第15旅团4日绕过崞县进攻原平,第34军第196旅旅长姜玉贞率官兵与敌肉搏,伤亡殆尽。日军12日攻占原平,进逼忻口。
12日,卫立煌调整部署:以郝梦龄指挥第9、第19、第61、第35军组成中央兵团,守备忻口山岭及其左侧川道;以李默庵指挥第14军和第71、第66师等组成左翼兵团,控制云中山;以刘茂恩指挥第33、第17、第15军组成右翼兵团,控制五台山。部队展开于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一线。10月13日,板垣指挥5万日军向忻口进攻,以第5师为左翼,主攻南怀化;以混成第15旅团、堤支队(相当于营)为右翼,进攻大白水;以混成第2旅团、大泉支队(相当于营)担任内长城二线守备。第5师团集中飞机30余架、重炮40余门、坦克50余辆掩护步兵猛攻;中央兵团据险扼守,士气旺盛,炮火猛烈,忻口岭连日鏖战,南怀化阵地几失几得,战况惨烈。10月16日,中央兵团实施反击,争夺南怀化高地,第9军军长郝梦龄、第54师师长刘家骐、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奋勇督战,以身殉国,相继由第61军军长陈长捷、第19军军长王靖国接任中央兵团总指挥,始终坚守忻口阵地。
其间,八路军相继在灵丘、广灵、蔚县、平型关、宁武、雁门关袭击日军后方,配合忻口正面作战。19日夜,第129师第769团夜袭阳明堡机场,毁日机24架。日军在忻口伤亡2万余人,作战不利,日华北方面军于22、27和29日先后增调3个团驰援,始终攻不下南怀化,乃转攻大白水。忻口会战正酣,晋东娘子关失守,忻口各部队为免于被围,于11月2日夜开始撤退,奉命退守太原。
第二章 战况总览 娘子关战役
娘子关的中国守军
10月上旬,日军第二、第三军主力向正定钳击,形势严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第一战区部队一部转入晋东娘子关地区组织防御,正面为第17、第30师,左翼为第14军团,右翼为第3军,由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负责指挥。
10月11日,日军第20师占领井陉,以一部攻娘子关正面,策应其主力第5师团之攻势。13日攻陷旧关。阎锡山急令增援晋北之孙连仲率第26路军回援娘子关,组织多次反攻,歼日军一部,但未夺回旧关。14日日军突进苇泽关、旧关,被第一军团、第三军包围,消灭甚多,困守数据点,赖空投补给。惜中国军队火力不足,未能将其全歼,围攻至22日,日军仍负隅顽抗。
黄绍竑(1895-1966)字季宽,广西容县人。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22年被孙中山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讨陆(荣廷)军总指挥。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是年与李宗仁、白崇禧等成立定桂讨陆联军,统一广西。曾任桂军第二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第15军军长。北伐开始后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兼留桂军军长。抗战期间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21日,日军第20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得到第109师团一部增援,继续在航空兵支援下正面进攻娘子关,掩护第20师团左右两个突击队向南运动。第20师团辎重部队行经七亘村,先后两次遭八路军第129师伏击。26日,日军左突击队约4个营经测鱼镇南侧突破第3军防线,绕到娘子关和新关侧后。娘子关守军是日全线撤退,日军沿正太铁路(石家庄-太原)向西追击,并击退第41军的阻击,11月2日占寿阳。日军迅速逼近榆次,危及太原。4日和7日,日军第20师团直属队在广阳山地又遭八路军第115、第129师各一部的伏击。
10月21日,日军被迫抽调第20师团全部及第109师团一部由冀南回援,第20师团对娘子关再兴攻击,第109师团由横口车站向测鱼镇、南漳城前进。中国军队第3军及增援之第41军调集未毕,迎击失利。娘子关侧背暴露,退守平定。第20师团于26日陷娘子关,30日进平定,第109师团进至昔阳,平定、阳泉相继失守,日军进逼太原。
第二章 战况总览 太原保卫战
傅作义(189~1974)民国时期军事家,爱国将领。字宜生。山西荣河县安昌村(今属临猗县)人。
1930年蒋冯阎战争期间,任第3方面军(阎锡山军)第2路军指挥官,率部在津浦铁路(天津-浦口)沿线与蒋军作战。阎军战败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收编。1931年任第35军军长兼绥远省政府主席。"九.一八"事变后,通电坚决抗日。1933年所部编为第7军团,任总指挥,率部在河北密云、怀柔(今均属北京)一线参加长城抗战,施近战、夜战、白刃战,给日军以打击。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1936年指挥绥远抗战,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出其不意等战法奇袭日伪军,获百灵庙大捷,收复失地。抗日战争期间,相继任第7集团军总司令兼第35军军长、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12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转战晋、冀、察、绥等省,先后参加南口张家口战役、忻口会战、太原保卫战诸役。还灵活运用阻击、偷袭等战法打击日军有生力量,取得包头、绥西、五原等战役的胜利(见绥西作战)。1941年初,提出民养军、军助民、军民合作发展粮食生产的具体措施,解决军民食粮问题。抗战胜利后,任张垣绥靖公署主任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华北"剿总"总司令,执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的条件率部起义,对完整地保留文化古都作出重大贡献。随后,又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和邓宝珊促成绥远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绥远军区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利部部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忻口、娘子关相继失陷后,11月4日,阎锡山任命傅作义为太原城防司令,卫立煌为第2战区前敌总司令,决心以忻口撤退的部队占领太原北郊阵地,以娘子关退下的部队防守太原东郊,以刚增援的第13军推进榆次待机夹击日军,以第35军等残损的7个旅担负城防。
然而11月6日,日军第5师团和蒙疆兵团向太原阵地进攻,两线撤退的部队尚立足未稳,日军即跟踪而至,部队秩序混乱。5日东路日军占榆次,6日北路日军进抵太原城垣,7日两面日军协力攻城。战至当晚,守城官兵仅存2000余人。8日夜日军突破城垣,傅作义率部突围,9日太原沦陷。日军接着在攻陷交城、祁县、平遥后停止。太原会战结束。
参加太原会战的中国军队,于会战结束后,其第15军、第17军等部转进于晋东南高平、阳城等地,其第14军团等部转进于翼城、沁水一带。晋绥军各部转进于晋西山岳地带,与日军继续进行不间断的战斗,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
太原会战历时两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致会战失败。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板垣看准了平型关
日军运输时的狼狈情形
板垣征四郎
1937年任第5师师长的板垣征四郎,被派往中国直接参加侵略华北和华中的战争。同年率军进攻山西时,在平型关战斗中遭到中国八路军的痛击。1938年春,又率第5师参加徐州地区的作战,在台儿庄战役中受重创。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1511)筑岭口堡城,嘉靖24年、万历9年都曾增修。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是一条不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山都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屏障,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通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侵华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不仅看到平型关独特的战略位置,而且看准了它还是国民党第一、第2战区的结合部,谙知兵法的人都知道,对于进攻者而言,防御一方两个建制单位之间的结合部往往是最好的攻击点。对此,一开始连科班出身的阎锡山也未能看出板垣的企图。
9月13日,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在占领张家口后,占领晋北重镇大同。日军第5师团同时占领阳原和蔚县,14日进占广灵。随后,第5军团向浑源和灵丘进攻,矛头直指平型关。
日军直指平型关,阎锡山感到颇为费解。作为第2战区司长官的阎锡山,他原来的构想是将从平绥线上退下来的部队,摆在桑干河沿岸,防止日军从大同沿地势平坦的同蒲路直下雁门关。日军从灵丘向平型关进攻,显然意在迂回桑干河南岸部队的侧背。但这条线路对进攻者并不利,日本士官学校前教官、第5师团的师团长板垣难道不明白?
阎锡山猛然想起一件事来,那是1936年夏天,板垣作为日本关东军参谋长到太原访问,板垣不乘火车,而乘汽车从察哈尔沿县至代县的公路进入山西,板垣并不时停车在公路上徒步行进。那时,阎锡山听说这件事还不解其意,当板垣率第5师团从国民党第1、第2战区结合部直插平型关的时候,阎锡山才恍然大悟。日本军队历来有参谋旅行的课程,日本许多军官常常借假期来中国参谋旅行,可见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蓄谋已久。板垣正是循其亲自勘察的路线进攻平型关,抄雁门关的后路。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阎锡山临时变阵
阎锡的山哲学,处人不可以太不好的居心猜人以伤情。人皆有善心亦何至于太无心肝,然亦不可以太好的存心不防人以中伤。人皆有恶心,亦何至于不能做出恶事。
得知日军的真实企图后,阎锡山此时不得不放弃在雁门关与日军作战的打算,想旧梦重温,采用1927年与奉军在灵丘、繁峙间相同的部署,拟放日军进入平型关,诱敌至沙河以西,然后从五台山一带部署的军队掐断平型关,歼灭板垣师团于滹沱河上游河谷地带。其自吹为:"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于是又部署军力如下:
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率第33军及高桂滋第17军,连同前线撤下之第73师布防于灵邱至繁峙一线,阻止经灵邱西进之敌,掩护大军从雁北撤入雁门山南部集结。第33军主力在南面驻于平型关;第17军在北面,主力驻于团城口。此乃平型关正面部署。雁门山北侧,王靖国第19军守繁峙城北茹越口以西沿雁门关既有阵地;以加入第19军系列的方克猷独立第2旅守五斗山、马兰口、狐峪口。保持重点于雁门关方向。杨爱源第34军守备北楼口西至茹越口,对平型关警戒,保持与恒山中刘茂恩机动军联系。34军主力梁鉴堂第203旅专守茹越口,北调姜玉贞第196旅准备控制于繁峙城一带,重点守备茹越口,但在傅作义第35军未到达宁武前,暂停止于阳明堡以防日军南冲雁门关。决战地带选择于沙河以西至繁峙之间,凭借繁峙既设之坚固阵地,以在南口战役中与日军较量过的预备第一军和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郭宗汾预备第二军作主决战之顽强抵抗部队,吸引日军强攻,消耗日军兵力,使之陷于苦战之中。然后出动五台山、恒山集结部队攻出,两面夹击,与日军决战,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师团。
但阎锡山对于手下晋军的战斗力深为了解,连丢南口、张家口、大同、天镇,使他对晋军完成自己的作战方案表示怀疑。这时,他想起了刚刚编人第2战区序列的第18集团军(八路军于9月11日编入第2战区)。他要借用这支力量来改变战局。他下令八路军参加平型关决战。
战后实践证明,阎锡山当初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战斗过程中,本来是应该有国民党军队配合的,但当八路军在平型关打响后,却没有给予配合。115师曾数次派人与附近的国民党军队联系,但都没有结果。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按照与国民党军队的约定,八路军115师参战部队立即向平型关正面的东跑池日军逼进,并在当日黄昏抢占了东跑池周围的高地,将日军包围在东跑池一带的盆地里。但是国民党军队却没有按照计划出击。时任343旅685团团长的杨得志回忆说:"按照预定计划,国民党军应和我们同时出击,在我们消灭公路上的敌人以后,转向东跑池,配合他们全歼板垣师团。不料想,我们和兄弟团队跑到东跑池包围了敌人,却不见一个国民党兵的影子,原来他们根本就没有出击。国民党军队的怠战,使该地的日军未能被歼,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未能得到扩大。"这是后话。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毛泽东深谋远虑(1)
东渡黄河的八路军部分领导人
当时,毛泽东所想的远比他的将领们要深、要远。毛泽东认定,游击战是红军对付日本人的惟一策略。因此他特别强调:要避免在战争初期阶段与日军进行大决战。
平型关战斗虽是在阎锡山计划的作战方案框架下进行的,但平型关战斗是彭德怀提出设想,八路军总部批准,并得到毛泽东同意的一次作战行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8月下旬改编为八路军,迅速出师山西抗日前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彭德怀等先行入晋,与统治山西的国民党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协商联合抗日的有关问题。此时,日本侵略军已长驱入晋,阎锡山颇想倚重八路军,因此,双方迅速达成了八路军运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战术打击日军、配合友军的协议。商谈中,阎锡山提出了计划在平型关、沙河、繁峙一线与日军作战的方案,要求八路军予以配合。就此,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提出了八路军的配合方案:以友军坚守平型关正面,八路军115师隐蔽集结于敌前进道路的侧面,从敌侧后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阎锡山表示同意。
9月下旬,八路军出发时分赴各地的主要领导人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等汇集一起。9月21日,*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召开会议,讨论山西战局和八路军的作战计划。彭德怀在会上说明了配合友军侧击进攻平型关之敌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据此,八路军总部制定了作战训令。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向115师下达了"115师应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的命令。与此同时,八路军115师作为先遣部队风雨兼程于9月下旬挺进到平型关附近。跟随先头部队推进的*,在到达平型关附近后,根据对地形的勘察和对敌情的分析,也向八路军总部和*中央军委、毛泽东提出了集中兵力打一仗的建议。
当时,毛泽东所想的远比他的将领们要深、要远。毛泽东认定,游击战是红军对付日本人的惟一策略。因此他特别强调:只打游击战,不打运动战;只能打小仗,不能打大仗,要避免在战争初期阶段进行大决战。
毛泽东并不为八路军出师后是否尽快获得声望所困惑。相反,针对高级将领中比较普遍的"速胜论"思想,他苦口婆心地反复开导他们:"打了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这就是我们的家当。拿这点家当同掌握现代化重武器的日本人硬拼,会是什么结局呢?弱国劣势兵器的军队与优势兵器的帝国主义军队去深壕对垒,无论如何是不适宜的。"
当然,毛泽东也考虑到讨论中的不同意见,把关于作战方针有些提法作了一些变更,使之更全面、更科学了:基本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如果只讲山地游击战,似乎又窄了点。因此,八路军出师华北不久,又改成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前方硝烟正浓,后方的将士摩拳擦掌,但毛泽东仍然在作着他高瞻远瞩的部署——八路军3个师不一次开出去,而是循着不同路线,先后开往前线,以便分散打游击,至少可以避免被国民党把这3个师用到同一个战场上去打阵地战,规定八路军出师以后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分散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尽快扩大抗日力量。
9月14日,*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说他已将"343旅及师直集中大营,准备待敌仰攻大营东之平型关友军阵地时,我相机袭击敌人之左侧后,歼敌一部,以扩大战果。"
此电转报了毛泽东。毛泽东对*担心起来。
16日,毛泽东直接致电*,指出:"中国军队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蒋介石)、何(何应钦)决定,基本不应动摇此方针。"
两天后,*回电:"在敌目前正在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
随后,*在另一份电报中,进一步说;"关于一方面军目前行动方针,我意不只陈旅应在现地协同友军作战,师直及徐旅亦应以同样任务靠近陈旅,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
*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旧址外景。为发动群众,依靠人民,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8月在陕北召开了"洛川会议"。会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此次会议为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明确了方向,使抗日战争迅速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他的理由是:"目前军民正在看中国军队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由于*一再坚持,9月21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表示同意前方提出的以一旅集中、相机给敌以打击、暂时不分散的意见。但同时又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为了及时纠正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接着指出:
阎锡山现在处在不打一仗则不能答复山西民众,要打一仗则毫无把握的矛盾中。他的部下全无信心,他的军队已失去战斗力,也许在雁门关、平型关、沙河一带会被迫举行决战,然而大势所趋,必须持久,不管决战胜败如何,太原和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个别同志对于这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似乎还没有深刻的认识,被暂时的情况所诱惑。如果这种观点不变,势必红军也同阎锡山相似,陷于被动的、应付的、挨打的、被敌各个击破的境遇中;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不是运动战),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利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毛泽东深谋远虑(2)
若干年后,彭德怀检讨说,他当时也存在"速胜论"的思想,对毛泽东提出的八路军以打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只认为是个战术问题,八路军应该全力配合友军对日进行正规作战。
还有少数高级将领认为,"华北也许不至于全部沦陷,也许用顽强的正规战还可能阻止敌人前进"、"敌人是抵得住的,抵不住以后的事情不要去想它。游击战争只能在敌人侧后不大的地方去进行一些,辅助华北正面作战,它的意义和前途是不大的",因而,他们主张"集中一切力量联合国民党进行正规战,抵住敌人前进"。
9月25日,即第115师平型关战斗打响的这天,毛泽东仍致电八路军总部:"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要"暂时把中国军队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伺机在"敌之空处侧后,举行广泛的袭击战"、"贺师在晋西北使用同此原则"。
同日,毛泽东又致电北方局主要负责人刘少奇、*等,指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惟一方向,一切工作如兵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须负严重责任……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惟一的就是游击战争。"
后来的历史证明,毛泽东——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全党和八路军制定的战略方针是极其正确的。这再一次证明了他超出于众人之上的远见卓识和战略预见。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115师血战平型关(1)
指挥平型关战役的*
9月20日,日军第5师第21旅一部,占领灵丘县城,22日,进占平型关以北东跑池。2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相机侧击向该线进攻之敌。*作为平型关战斗的战场指挥员,战前几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选择了日军必经之路而又非常适宜进行伏击战斗的战场,制定了以两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以1个团断敌退路,一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敌人增援部队,以1个团为预备队的作战部署,在现场机动指挥战斗的进行。作战中,他突破了原先提出的动用1个旅的计划,实际是使用了全师的兵力,这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的变更,也反映了他希望大打一仗、获得重大战果的心理。而这一变更对平型关战斗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4日,第2战区第6集团军给第115师送来"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以8个团兵力,配合第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同日,第115师组织营以上指挥员进行实地勘察,并确定部署:
第343旅第686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灭沿公路开进的日军,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
第343旅第685团占领老爷庙西南至乔沟以北高地,截击日军先头部队,协同第686团围歼进入伏击地域的日军,并阻击由东跑池回援的日军,尔后协同第686团及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夹击东跑池的日军;
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西沟村至蔡家峪以南高地,断敌退路,并阻击由灵丘和浑源方向来援的日军;第344旅第688团进入东长城村地域为师预备队。
为隐蔽行动企图,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各部队当晚冒雨进入阵地,并于25日拂晓前完成了战斗准备。
埋伏在乔沟两侧的数千名八路军官兵在焦急地等待着即将来临的光荣时刻。
9月25日拂晓时刻,从小寨村方向传来隐隐约约的汽车马达声。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的一个大队和大部分辎重车辆,由灵丘方向开来。大约100多辆汽车在前开路,随后的200多辆大卡车上坐满了戴着钢盔的日军,最后压阵的是少数骑兵。日军鱼贯进入乔沟后,其纵队虽然前后衔接,但由于道路狭窄,加之雨后泥泞,车辆拥挤堵塞,行动较为缓慢。由于南下以来基本上没有遇到抵抗,日军此时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进入乔沟就等于进入一条死胡同,更没有想到八路军第115师在此险境早以设下天罗地网,等他们全部进入了伏击圈。
7时许,日军全部进入第115师设伏地域。
*下达了攻击命令。
已经无法说清是哪支部队先开的枪。随着红绿两色信号弹升上天空,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便响彻了整个山谷。方才正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行进的日军,突然遭到居高临下的猛烈袭击。115师突然以步枪、机关枪、手榴弹的猛烈火力,给日军以大量杀伤,敌阵形顿时大乱,山沟里,车撞车,人挤入,马嘶人窜,火光闪闪,烟雾弥漫。站在指挥所前的*和聂荣臻看得清清楚楚,他们一商量,决定把敌人切成几段,分段吃掉它。随即*下达了全线出击的命令。
第685团迎头截击,歼日军一部。第687团将日军后尾部队分割包围于蔡家峪和西沟村,并将抢占韩家湾北侧高地的一股日军迅速歼灭,切断了日军退路。第686团第1、第3营勇猛地冲向公路,同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日军死伤惨重,但仍利用车辆辎重作掩护进行顽抗。其中一部企图抢占公路西侧老爷庙及其附近高地,掩护突围。第686团第3营迅速冲过公路,抢先敌人占领了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与公路东侧部队对日军构成两面夹击之势,并将日军压迫于老爷庙至小寨村的狭谷之中。被围日军连续向老爷庙疯狂反扑,企图突围,均被扼守该地的第3营击退。为解救被围日军,先期进占东跑池的日军一部回援,被第685团阻击。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急令其在蔚县、涞源的部队速向平型关增援,又被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并在灵丘以东打死打伤日军300余人。被围于老爷庙至小寨村的日军,在6架飞机掩护下,再次猛攻老爷庙及附近地区,仍未得逞。接着,第686团集中全力,在第685团和第687团各一部协同下,将被围的日军全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役中,一种制作简单,看似平常,却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的秘密武器——铡草刀立了大功。
板垣师团是日本的王牌军之一,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一直是先锋军。其装备精良,机械化程度高。115师的官兵们只有小米加步枪。要让敌人进了伏击圈又出不去,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破坏掉敌人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匕首、菜刀,只能手持着才能割破轮胎,这在战斗打响前是办不到的。铡草刀,刃利、背宽,破坏性大,稳定性好,很适宜在道路上埋设,且大部分老乡家里都有,收集容易。在敌人经过的路上,预先挖一些窄沟,将铡草刀背朝下、刃朝上,或横竖地埋好,露出地面5厘米左右。当轮胎碾上去的时候,铡草刀自身也不会发出任何响声,但轮胎外胎已被割裂,内胎不堪车身的重压,跟着爆裂,整个汽车就瘫痪了,不但跑不动,反而变成阻碍敌人前进或后退的路障。而这时,115师如神兵天降,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最后只好丢下一千多具尸体和大批武器辎重,仓皇逃窜。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115师血战平型关(2)
平型关地形
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日军尸体1000多人,而115师各团报上来的自己的伤亡数字是600多人,捣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由于日军顽强的抵抗,血战从上午7时开始,到下午4时才结束。十里乔沟尸横遍地,连空气中都弥漫了血腥气息。
程继贤(1910-1937)陆军第72师434团上校团长(山西太谷人)。1937年9月下旬,程奉命率部驰援平型关,一举攻占了平型关要地鹞子涧。日军增兵夹击程部,企图夺回阵地。程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率领不足千人的兵力,与优势之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后因弹尽援绝,程与所部官兵均壮烈牺牲。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板垣首遭重创
战前,在寺内和板垣的谈话中,极少提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一支十分神秘的弱小部队。也许这支装备极差、人数很少的队伍不值一提。他们都不会想到,强大的第5师团刚到达平型关下,还未放开手脚,就遭到一次惨重的打击。给予他们重重的一击,又恰恰是这支他们不屑一提的队伍。
正当板垣期待攻下平型关,太原就指日可待了,整个华北即可成为大日本帝国的囊中之物的美梦之际,他接到报告:第21旅团后卫和辎重部队在平型关东北面的乔沟被众多的中国军队包围,已处于被全歼的危境之中。
这时候,板垣还不知道给他敲响警钟的,恰恰是他并未放在眼里的八路军。正像后来日本决策当局所醒悟到的——日本还未准备与有名的八路军作战,八路军则准备与日军长期战斗。
第5师团的司令部里顿时乱了套。板垣立即请华北方面军派飞机到乔沟一带助战,同时命令在蔚县的第42联队派两个大队乘汽车迅速前往增援。然而,飞机飞临战场上空时,因双方已混战在一起,无法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前往增援的各路日军尚在途中,乔沟的战斗就已结束。
3天之后,板垣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派出平岩大队去乔沟清理战场——实际上是去收尸。八路军只将自己的伤亡人员和缴获的军用物资运走,众多的日军尸体和被击毁的车辆仍遗弃在战场上。
后来,平岩大队将清理战场的情况写成一份报告:
9月28日,龙泽中队得到友军的支援后,勇气百倍再次继续前进中,此时遇到意外的情景,一刹那间吓得停步不前。冷静下来看时,行进中的汽车联队似遭突袭全被歼灭,100余辆汽车惨遭毁灭,每隔20米倒着一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阵亡者,或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无数尸体。一片惨状,目不忍睹。
用了长达3个小时,才把一辆辆烧焦的汽车拖到公路的一边,处理好阵亡者的尸体,公路勉强可以通行,龙泽中队开始前进,到达岭上。从岭上往峡谷一看,辎重车辆队不是也全部覆灭吗?!公路不是被辎重车辆层层叠叠的尸体堵塞着了吗?!……宛若地狱图画的悲惨情景。
龙泽中队长鼓励饥肠辘辘和因震惊而意志消沉的士兵,收集阵亡者的指甲,识别标志,把车辆运到后边的空地上,以及收拾尸体和马匹,约用2个小时完成这些作业后,公路才勉强能够通行。这时,在半山腰发现并救出3名半死不活的伤兵……
这一切似乎来得太突然。
平型关,无疑给板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48年12月22日深夜,在东京鸭巢监狱内,当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被送上绞刑架时,也许他会意识到,他的厄运正是从平型关开始的……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打折扣的战果
八路军的此战胜利,本可扩大战果,但阎锡山却不以全力相机出击,晋军内部相互推诿,导致错失战机。而日军攻平型关孟旅阵地不克,遂转攻高桂滋军据守之团城口、鹞子间、西跑池间阵地。高桂滋尚无重大伤亡即向孙楚告急,要求到达大营的郭宗汾军增援。郭宗汾军长以奉令出击为由,拒绝加入高军阵地。孙楚明知高桂滋有意夸大敌情,却对高、郭之争不置一词,以为郭军一旦出击则争议自然消失。而放弃团城口等阵地的高桂滋,为解脱自己,在太原各报攻击郭宗汾不予援助。反阎的续范亭,借题发挥,拾起高桂滋谰言攻击郭宗汾,把他与李服膺相提并论,并召集群众大会声讨之。傅作义动员高桂滋回援团城口,却被高以所部溃散,尚未收容整理为由拒绝。而陈长捷第61军疾驰之前,傅作义授权其强制收容溃散之所有部队。路上少见散兵游勇,却收容了原配属高军的两个整连炮兵,其所有人员、武器均无损。经询问,高军放弃团城口、鹞子涧、西跑池时均无大的战斗,系高桂滋命令撤退,并拿出高令为证。由此证明,高所谓阵地被敌攻垮等均系谎言。
陈长捷军行至齐城即接敌并开始战斗,救出困守该处之郭宗汾部新编独立第一旅;接着梁春溥旅与西跑池出击之敌激战,敌军溃败逃回鹞子涧及东、西跑池。梁旅解救出被困于西跑池之郭军陈光斗旅后,冲上迷回北山,随即夜攻鹞子涧。程继贤第434团气势如虹,一举克敌拿下鹞子涧。从而把团城口与东、西跑池之敌分割开来,并直接威胁东、西跑池之敌后方。程团随即派员分别联络八路军林师、晋绥军梁旅、陈旅;但被解围的陈光斗旅全无斗志,非但不配合程团扩大战果,反而乘机快速南移,致使程团孤悬于日军包围之中。
八路军115师伏击成功、程继贤团勇猛穿插,吕瑞英旅收复西跑池,都因无配合乃至高桂滋、陈光斗之类望风丧胆而失去歼敌的大好战机。程继贤团、吕端英旅勇猛杀敌夺回高军失地,却无增援巩固胜利并扩大战果,反导致程团全军覆灭。本来可以获得的胜利却以失败告终。另一边,无端放着王靖国军、刘茂恩军、杨爱源军在北部雁门山、恒山山区空待,可见阎锡山用兵之昏聩。
平型关战斗,的确是给了敌人主攻方向以有力的打击,部分的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可惜在这一战役中的军队,没有取得很好的配合,未能一举而将敌歼灭,使能够顺利的扩张战果,绕击进攻茹越口之敌。而茹越口终于几天后被敌人攻破,敌从茹越口绕至雁门平型险口之侧后,使这些险口终不能保,晋北屏障乃为敌所占。20天之后,*在总结平型关战斗经验时说: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己订出的出击计划,他们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
第三章 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一鸣惊人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抗战以来"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115师仅此一战,威名远扬,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也因此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普遍赞扬。来自国内各地乃至海外的祝捷电报雪片似地飞往南京,飞往延安。连蒋介石看到八路军出师告捷的电报后,也大为惊叹:"我几十万军队久驻华北,尚不能打一次胜仗,为什么刚一上阵的八路军就能首战告捷?"随后,他连续两次给朱德和彭德怀发电祝贺。
9月26日,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
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勋鉴: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所至盼。
蒋介石意犹未尽,感慨颇深,紧接着又发出一封嘉奖电——
朱总司令玉阶兄:
电悉,接诵捷报,无任欣慰,着即传谕嘉奖。
中正
同日,朱德、彭德怀致电毛泽东:
"红军地位成了神奇古怪的东西。多数国民党军队,特别是晋军有专靠红军吃饭样子。"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作战部部长黄绍竑前几日从太和岭口辞别阎锡山后,乘火车回南京,刚到达石家庄,就传来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他亲眼目睹,当时石家庄的人民群众,以无比兴奋的情绪庆祝这个胜利,竟然在那种时候放起鞭炮来,几乎把敌机的空袭都忘记了。
这时黄绍竑还不知道,仅仅几天之后,蒋介石就任命他为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指挥娘子关之战,和忻口之战一起成为保卫太原的两翼。
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第2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著名爱国人士续范亭将军著文指出:
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在于双方伤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顿挫,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敌人未敢贸然深入,中国军队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所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一扫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节节溃败的失败主义情绪,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英国人詹姆斯.贝特在其所著的《不可征服的人们》一书中高度评价了这一胜利:
这并不是一场决定性的战斗。而且任何一个日本指挥官,在这样一种灾难性的经历后,不会再如此冒失地进入山地了。平型关战役在这阶段的重要性,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它有力地证明了共产党策略的正确,它激发了山西的中国人新的抗战热情。同时,它也使得日本人更好地了解了他们遭遇的是什么样的部队。随着积极的、进攻性的战术的发展,中国的抗战有了新的起色,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受到了鼓舞,士气空前高涨。
作为一名外国人,对八路军在平型关的表现以及此战的重要意义有这样的评价是难能可贵的。
第四章 忻口血战 得天独厚的忻口
忻口前线,中国守军阻击日军的进攻
忻口镇位于忻定盆地的北缘,距离忻县县城25公里,是五台山(太行山支脉)、云中山(吕梁山支脉)峡谷中一个隘口,恰如忻定盆地的葫芦口。由雁北进入太原,这里是惟一的交通要道。隘口东侧滹沱河傍五台山脚灵山主峰东流而去,展开了忻定盆地的宽大地域,忻口镇迤北(公里)是界河铺,紧贴在滹沱河左岸。隘口西侧是云中山。云中河从云中山脚流经大、小白水村,与滹沱河,双流合抱,东流而去。高山、大河夹着10公里川道,横穿而过的云中河犹如门闩锁住了忻定盆地的葫芦口。
忻口地势之险要,更由于这高山、大河夹峙之间,凸起一道东西宽3至4公里、南北长16公里的山岭,名为金山,也称银山或忻口诸山;俗称孤山40里,大约指它的周边而言。它北衔云中河,西傍云中山,东频滹沱河。这道拔地而起的孤山,把忻定盆地入口处的10公里正面,分割为两个管状孔道:右孔道为忻口诸山与五台山脚灵山主峰之间约一公里夹缝,铁路、公路同滹沱河集于一束,像透过针眼的线头,从这个夹缝中——忻口的"口"上穿行而过,由此不但构成了出入晋中的交通孔道,也被军事地理上称之为战略咽喉。左孔道则为忻口诸山与云中山之间较为宽阔而狭长的地域,车辆不通。
忻口是右孔道上的一个小镇,南怀化是左孔道上的一个小村,彼此依傍于忻口诸山的左右,恰像两只鸟瞰忻口的眼睛,左右孔道地区的所有动静,均难避开它们的监视。忻口诸山高度不大,坡度较小,视野开阔。从整个忻口地区由外延到内廓两个方面的地理形势观察,不论防御或进攻,其战略地位均极重要。从防御作战说,它是纵深阵地,战略上处于守势的军队退至忻口,便强化自身的防御地位;从进攻作战说,它是攻击部队的后方基地,战略上处于攻势的军队,兵发忻口,则加强了进攻的态势。
宁武、雁门、平型三关虽险,峰壑相间,不易联系,忻口正在三关之后适中之地,形同扇面,连成一气。三关像指,忻口似掌,进则如掌运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坐镇忻口,既可指挥三关,又可补给三关,还能调节三关之间的有余和不足。
早在2000多年前,忻口就被确认为军事要冲。据《魏土地记》:汉高祖刘邦出平城之围,还军至此(忻口),六军忻然,因名。山之西旧有忻口城,相传即汉高祖所筑。隋炀帝大业11年北巡,突厥围帝于唐门,援军至忻口,突厥即行北撤……
《通典》称:忻州因忻口名。……契丹救汉出忻,代世宗遣符彦卿拒之,以史彦超为先锋,战忻口,彦超左右驰击解而复合者数四;遂殁于阵,世宗遽班师。
明朝万历年间编纂的《忻州志》描述忻口是:两山中夹滹沱水,实晋阳门户。相传汉高祖自平城突围至此,六军开口欣笑,故名。
可见,由于忻口左倚云中山,右托五台山,是太原北部的屏障。守住了忻口就能守住太原,守住了太原就可定山西而保华北,因此,忻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忻口血战 双方企图
9月底,日军为了实现迅速夺取华北的战略企图,在平型关战役结束后就调集由板垣率第5师团和关东军一部突破中国军队内长城防线后,向忻口进犯。日军参加忻口会战的兵力共约3个师团,7万余人,并配有350多门大炮,150多辆坦克和300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