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广超法师(现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目录
  序
叙缘起
  释经题
  译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法会缘起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第二章 普贤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第五章 弥勒菩萨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第八章 辩音菩萨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第十章 普觉菩萨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法师简介
 序
  释广超
  《圆觉经》中的“圆觉”是“圆满觉悟”的意思,此经是宣讲圆满觉悟的经典。根据佛法,修行者的觉悟,有圆满与不圆满的差别,佛的觉悟是最圆满的。
  《圆觉经》所阐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是圆觉,每一个法都遍满法界,而觉也遍满法界,称为圆觉秒心。觉,不只是一般众生的见闻觉知,即使你认为没有思想的一切物质——能量的聚合,都是觉性的流露,这些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众生与佛都在觉中,但是众生迷惑于六根的境界,不相信自己是佛,不过,即使在众生认为自己迷惑的当下,其实也不曾离开过圆觉妙心,因为圆觉遍满法界。
  近代人把大乘佛法义理分为三大体系:唯识、中观、如来藏。《圆觉经》是宣说如来藏体系的经典。如来藏的教法,认为如来藏本有,这个见解被近代佛学研究者批评为等同印度的梵我见,换句话说,他们否定这类经典是佛法,认为是后期大乘佛教论师所说,愿因是如来藏经典比较后期流传出来。然而,中国佛教历代禅宗祖师,最推崇如来藏教法:同时,藏传佛教教派中,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等四派的修行者,都一致推崇如来藏的见解,认为是修道者最了义的见解。对于如来藏这两种相反看法,我个人认为,学佛者应当以修行人实修体验的结果为依据;至于佛学研究者,由于他们研究经论不是以修行为目的,因此,他们的研究结论,是不适合作为修行者抉择佛法的依据。
  唯识宗依各自有的阿赖耶识来建立宇宙人生的因果,并且以转识成智来说明解脱及成佛的道果。中观则以二谛解说缘起性空,多说破邪见,少说道次第。而如来藏教法的重点,是直显佛的智慧及其所证悟的境界,利根的菩萨都知道佛所证悟的法是不容置疑的,正如经文所说:“是经唯显如来境界”佛的觉悟绝对不是思想体系。因为如来藏是菩萨的法门,对于利根的菩萨,已不须宣讲唯识的转识成智,也没有中观的破邪显正。在阅读本经时不应把它归入那一宗,那一思想,应当像尊敬佛一样,敬重本具光明、遍满法界的自心。
  当你阅读这本讲记时,别忘了当下这一刻的心,正自导自演自看妙心,既是心的幻化,也是业力因果精彩演出“我在读经”。你!这一场又伟大又微妙的戏,既是不可思议的业报,也是圆觉妙心的显现,导演叫妙心,主角叫凡夫。
  当你一页页翻阅时,别忘了,不是书的内容不可思议,而在一个更深层次上,是你,演得那么不可思议!
  2002年12月2日于新加坡翠岩精舍
  叙缘起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晚,我应大众学佛研究会的邀请,在这里为大家讲解《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在座各位有很多都修密宗红教的大圆满,此经所阐明的教法与大圆满的相同,所以我讲解它。这部经是属于比较深奥的经典,经中的一些简单的佛教名词、义理,我将不作解释,当成你们已经学习过,也明白了,所以初学者听来比较困难。佛为众生讲法是因人而异的,这部经不但是为菩萨所讲,而且也同其他的大乘经典一样,不是在人间讲的,菩萨与佛的不可思议境界与智慧,绝对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这类佛法唯有靠菩萨从人间以外流传到人间,所以信仰大乘者应当相信,除了人间有菩萨道,还有超出人间以外的菩萨教法。
  近代人把大乘佛法义理分为三大思想体系,即唯识、中观、如来藏。这部《圆觉经》是属于宣说如来藏的经典。此经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宗(禅宗)盛行讲习的经典。近代日本学者认为此经是伪经,理由是其内容可能是根据《大佛顶首楞严经》撰写而成。其实台湾也有著名学者认为《阿弥陀经》是伪经之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本经的闻法众:圆觉法会不在人间,法会的参与者都是大菩萨,这部经所阐述的佛法义理是佛的境界,所教导的修法是人可以修学的,因此我们也可以依这部经典来修学。然而我们要明白,此经是以佛的境界来解说世间现象以及修道。为什么我要做此申明呢?因为佛在人间说法,是依据人的境界,即人所知的法来说,但是《华严经》、《圆觉经》等这类的大乘经典,是以佛的境界来说的。
  本经的佛法义理,是佛向大菩萨讲佛的境界,我们看此经是高攀了。但是,在经中描述诸菩萨慈悲地为我们向世尊请法,可见佛菩萨们总有善巧方便,用语言音声引导我们入佛知见,告诉我们佛的境界。有缘读到此经,是宿世已种善根,绝非仅是今生的因缘,希望看本书者都能法喜充满!
  释经题
  在未讲经之前,本经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本经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什么叫做“大方广”?佛所讲的经典分为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在这十二部中,有一部份是专门讲菩萨道的经典,称为方广经,也称为方等经。简单的说,“大方广”即是一切大乘经典的通称。因为菩萨道的修行非常广,所修的法门有无量无边,所以叫做方广。“大”是无上无比的意思。“大方广”是指大乘菩萨道的经典。
  《圆觉经》中的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圆觉即是圆满觉悟的意思。根据佛法说,修行者的觉悟,有圆满与不圆满的差别,唯有佛的觉悟是最圆满的;此经是讲圆满觉悟的经典。
  “修多罗”是梵语Sutra的音译,尊重故不义译就是“经”的意思。所谓了义与不了义,大小乘佛教对此有不同的诠释:依小乘的教理,凡是跟修道、解脱有关的佛法义理就是了义;如果跟修道、解脱无关的佛法义理就是不了义。在大乘的经典中说小乘教理不了义,因为大乘是以修菩萨道为修道的目标,小乘的教法不能让修行人完成菩萨道,所以被归为不了义。大乘佛法本身也分为了义与不了义,阐述实在有生死、有涅槃的教理,就是不了义;阐述生死、涅槃都平等,没有差别的教理,那是了义,余者是方便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的“了义经”,就是要申明此经是大乘的了义经典。
  译者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大唐”是指中国唐朝。“罽宾”是国名,位于现在北印度的克什米尔一带,唐朝称它为迦湿弥罗。
  “三藏”即是经、律、论;“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的法师。这位精通经、律、论的法师德号叫做佛陀多罗,汉译为觉救。《佛祖统记》卷三十九:唐高宗永徽六年(西元六五五年)罽宾国佛陀多罗,在中国第一座寺庙——洛阳的白马寺翻译《大方广圆觉修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法会缘起
  【如是我闻:】
  “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不论大小乘经典,经文的开始都安放“如是我闻”四个字,以让后学佛法者生信。大小乘佛教都同意,阿难尊者所听闻的经典有些不是直接从佛陀那儿听闻到。原来,当佛成道出世度化众生的时候,阿难尊者年纪还小,后来佛回国弘法,才度阿难出家,所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阿难尊者并没有听闻佛讲法。因此,大小乘佛教都认为:虽然有些经典不是阿难尊者从佛亲闻,但是尊者还是从其他的佛弟子听闻来。佛在世时,并没有立刻以文字来记载经典,而是佛涅槃后才多次以口头传颂方式收集(结集)成经典。第一次结集经典时由阿难尊者念诵出来,其他的阿罗汉在旁边听,确定是正确无误的,才记录下来。当阿难尊者念诵时,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这是佛规定的,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要这样说的。当佛即将涅槃时,阿泥楼驮比丘要阿难尊者请示佛:“经典前面应安何语?”佛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虽然大乘经典也有“如是我闻”,但是小乘部派依然不同意是佛说的。原来小乘经典是由上座部五百罗汉在耆阇崛山窟内结集经典,当时有非五百罗汉的其他大众比丘在耆阇崛山窟外也结集经典,于是上座部比丘不承认大众部比丘所结集的经典是佛说。传说大乘三藏是由阿难尊者与文殊菩萨等在铁围山结集,然而小乘部派不承认菩萨所结集的经典是佛说。
  【一时,婆伽婆。】
  “一时”是泛指某一个时候,即是指说法的时间。中国在二千多年前就有史官,专门记载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所以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国号、建国多少年、发生重大事件的年代、时间都清清楚楚被记载在史书上;印度人不注重历史,没有记载历来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所以时间不能确定,只泛称一时。
  “婆伽婆”是佛十名号之一,义译为世尊,指说法主——释迦牟尼佛。婆伽婆是梵文,以含多义,所以不作翻译,保存它的原音,其有六种意思,即:炽盛、自在、端严、名称、吉祥和尊贵。今就其本义,略述两点:一、婆伽婆是巧分别:佛能善巧分别诸法相,即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无不彻底通达,了了明达,虽说一切法相,而不违第一义谛,所以称为巧分别;二、能破:众生无始以来,受了根本无明以及烦恼的蒙蔽与缠缚,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解脱和自由。唯有佛彻底断尽一切无明烦恼,真正获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尊称佛为婆伽婆。婆伽婆不是佛教独有的称号,印度的外道也把他们的祖师称为婆伽婆。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佛进入一种叫做“神通大光明藏”的定境界。三昧是三摩地的简称,就是心定在某种境界里,正受是定中的乐受,三昧正受即是佛在定中自受法乐。什么叫做神通大光明藏?神是莫测,通是无碍,大光明是智慧,藏是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体;即是佛进入遍满大光明的境界,在这境界中所有的放光变化,都是佛的种种神通能力所变现的。“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如来是佛十名号之一,即是不动而来,“一切如来”是指一切佛。“光严住持”中的光是光明,严是庄严,住持是安住在里面;意思就是,一切佛都安住在光明庄严的境界里。“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上面所阐述的光明境界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人、阿罗汉、菩萨等一切众生本具的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本质。不但诸佛与一切众生皆有,万法也皆如此。意思是说,万法本来就是光明庄严、清净圆觉。
  根据大乘佛法说,诸佛都在常寂光土,这是一种光明的净土,里面没有无常的物质与身心等变化,所以称为“常寂”。“寂”是寂静不动的意思。此即是一般大乘经典说,唯有佛在这寂灭光明净土中。然而《圆觉经》说此光明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所以经中说“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意思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本质。这光明庄严、清净圆觉本质,在大乘经典中有多个名词,最通用的是:一真法界,也称为法界。大乘经典说,世间万法,并不完全如我们所见的,在佛菩萨的境界中,是光明的显现;而我们在光明显现的境界中,生起分别、执著,生起种种烦恼,看到种种事物,在里面生起种种贪嗔痴。这里我暂时说成“佛在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境界里”,因为众生是以我,以有形的境界来认识一切,当然也认为佛的身心在光明的净土里。但是,佛智知道身心与世界是智慧的光明显现,光明与所显现的万法是无二的。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对此清净觉地,众生迷惑时见到的是身、心、世界,都是生灭的因果现象。在佛的智慧看到身、心本来没有生灭,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可得,本来平等,没有各别的法,也没有法与法的差别相。“本际”是指它本来就是如此。
  “圆满十方”,我们认为身、心只是在我们的身心里作用,在佛的智慧看到这身、心、万法的作用是遍满十方,所以说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不二”,当我们分别世间的任何东西时,就会把本无差别相的法界,分开为两边叫做二。最初是分为心境两边,即是能知心与所知境的对立。进一步以心分别所知境中的种种事物,如:好坏、高低、大小、多少等等。在第一念分别时,执取能知的心是我,同时执取所知的境界身心为我所有,及身心以外的世间为非我。第二念分别时,以思维的心去观察所知的境界中的相貌名言与是非、好坏,最后更加上贪嗔痴等烦恼,一旦有这些分别,就是有二。在佛的智慧中,这些都没有差别相,叫做不二随顺。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不二境就是没有差别相的境界。就是说,不二的光明显现不二的境界,佛在光明庄严、清净圆觉境界中,所显现出来的净土,皆是光明、不二、清净;当众生以不同业习执取分别时,即出现有身、心、国土、世界等等。众生迷惑于所显现,于是以为有佛在不同的净土里,本经说“现诸净土”,即告诉我们,不是有佛在净土里,只有不二的显现;有缘的众生感应到此显现,却看成有佛在净土。我以放映电影来做比喻:放映机的灯光,透过影片的底片,射到银幕上,就看到电影在开演,一直到散场为止。如果以光明来看,那只不过是光明照射透过底片而产生影像,但是在观众来看,那是一出高潮起伏,情节多变的戏,原因是观众只看透过底片后射到银幕上的光影,不理射到底片之前的光,其实光是不二的,底片后的光只是被底片过滤了形成光影。我们身心世界有如光影,但是在佛的智慧来看,那是光明的显现,里面并没有众生与世间,此光明显现于众生前,被其六根过滤而形成他所知的身心世界。
  上面所说的“身心寂灭,平等本际”,众生以六根来观察,就看到有身心世界,自己在里面活动。在佛而言,并没有实在的身、心、国土的种种差别,全是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境界。比方说,佛在娑婆世界示现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成佛……这一切身、心、世界的现象,在佛而言,是不二的光明庄严、清净圆觉,并没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差别,佛也清楚知道众生迷惑于心境现象,看成是真实的身、心、世界。“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众生以为有佛在各个国土出现不同身、心,然而在佛看来全是光明圆满十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头就有境界差异的问题:当以人的境界来看,如果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站在你面前,你所看到的佛就是拘泥于这狭小范围的身心,虽然佛放光令一些天人、鬼神看到佛,你却不一定能看到。犹如电视台发射电波,虽然电波处处传播,只有调准该台频率的电视机才能收视。就是说,佛所显现的身心,是随着有机缘感应到佛的众生,其境界中就有佛的显现被他看到。此大圆觉的显现本是不二的光明庄严、清净圆觉的显现,显现于众生取相的境界,本来不二无相的显现就变成有相的幻化,佛的圆觉妙心本无方所地处处显现应化,众生以六根观察如此无方的处处显现,于是觉得佛的身心作用圆满十方。
  “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佛可以随顺众生而显现在众生所在的世间,而且还可以显现不同的净土,在大乘经典称此神通妙用为示现。如此神通变化的当下,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这有如太阳光,没有选择的普照一切。因为这光明庄严、清净圆觉不二的显现,就是无所不遍的圆觉妙心。由于佛觉悟到这圆觉妙心无所不遍的神通境界,因此佛所度化的范围不只是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此地球是在娑婆世界的范围里的小小世界,是一个日月的范围。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日月范围,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也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娑婆世界的范围。极乐世界是单一的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只须以单一的报身就能度化极乐世界的众生。而娑婆世界是多重世界,在多重的三千大千世界里有无量无数的众生,佛都会去度化,所以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必须以千百亿化身去度化众生,各处的众生只见到佛的某个应化身与他同在生死。菩萨的神通则能见到佛于各处现千百亿化身,然而对佛而言,是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佛所显现的净土里,还有十万位大菩萨赴会。“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是指发心要度化众生,要成佛的有情。菩萨的觉悟可以分成十等级,即是初地、二地、三地……十地。“摩诃萨”是“大”的意思;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依十地经的说法,菩萨摩诃萨至少是初地菩萨。“十万人”,是约举其数,不一定准十万人数。而此处所列举的大菩萨都是十地菩萨,其名字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都为诸菩萨的首领。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这里的“眷属”并非一般眷属,是指有修持的徒众。这十二位上首菩萨各有徒众围绕。这些菩萨也进入了三昧,然而菩萨所进入的三昧跟佛的不一样。即是佛先入神通大光明藏,然后在此不二境现诸净土,菩萨们才在佛的净土里现身赴会。就是说,在大光明藏中是没有所谓众生、佛……种种境界的差别的。佛随顺凡夫的境界以应化身出现,随顺菩萨的境界以报身出现于报身净土,于是菩萨们见到佛在净土里放三昧光明,才来集会。菩萨们也知道此净土与三昧是本来不二的清净圆觉心所显现。所以诸菩萨与诸眷属同样入此三昧,以这三昧显现光明境界而赴会,“同住如来平等法会”,与佛同住此三昧所显现的净土法会。
  本经的会场是在佛所显现的光明净土,闻法众是大菩萨与其眷属,并且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如此胜会,人间不可能有,罗汉无法赴此胜会,凡夫更不用说了,所以此经不可能在人间结集。我们有幸在人间得闻此经,不可盲目听信学者认为此经是伪经,应当先听闻其他经典,提升自己的智慧,再来看此经。到那时,你必定会赞叹佛法甚深微妙,法喜充满。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刚才讲所有的菩萨都在定中,为何现在又说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要知道这些大菩萨经常在定中进入自己所化现的净土中,他们也同佛一样,具有一时在不同地方显现的能力,菩萨不象众生执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个身体里作用。根据佛经的记载,初地菩萨就能够化现一百个身体出现在一百个不同的地方,这种出现并不是象变魔术那样,一下子便消失了,而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在那边出现;即是初地菩萨能在定中显现一百个身体来修行、来跟众生结缘。大菩萨与佛一样觉悟万法皆是心的显现,但是菩萨与佛的境界不同:菩萨是以三昧显现而进入佛的净土里,佛是在清净觉地大光明藏中显现净土及入三昧。就是说,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间,是我们人类的小小境界,小千世界是初禅天天人的境界,二禅天的天人能够看到一个中千世界,三禅天的天人能够看到一个大千世界。众生之所以只能看到有限的境界,是因为众生迷惑、执著所使用的器官——六根,所以就被六根所限制。比如初禅天的天眼,能够看到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无法看到二禅天的境界。菩萨的智慧功德能以三昧显现而进入佛的大光明藏中所显现的净土,但是不知道诸佛所受用的大光明藏。菩萨能在三昧中化现无量净土及无量身,度无量众生,并且明了这一切是心的光明显现;可是,只能在三昧中进入佛所化的净土,并在净土中现身见佛。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在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的当下,赴会的菩萨都知道这如来平等法会的显现,都是本来法法互相含摄的觉性显现,显现出会中的佛、菩萨、眷属,大家的心与心在大圆觉中互相交流。
  其实,凡夫之间的互相因缘,是心、业在圆觉中互相的因缘交流,凡夫却执取六根而以为有外在的万物与人我。正因为心、业是觉性的互相含摄地遍满,心与心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也因为如此,佛、菩萨、众生之间能互相感应道交,乃至众生之间也是如此感应而见面、交谈、投胎转世。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这部经是阐明圆觉——佛的境界,菩萨依此境界来发心修行,因此,佛一开始就显现大光明,这是为了阐述圆觉法门,而用的说法方式。
  “悲”是拔苦的意思。众生常在迷梦中,如果不方便说法,指示真理使他们觉悟,则生死苦恼不能出离,所以诸佛生起悲心,拔济众苦。佛的如此悲心,尽未来际,所以称为大悲。佛以悲心救度一切世间的众生,也称为大悲救世者。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文殊师利菩萨顶礼佛足后,就说:大悲世尊,希望佛为来参与此法会的法众,开示佛在因地初发心要成佛时,怎样修菩萨道。
  “本起清净因地”,菩萨刚开始发心修行时称为本起因地。“法行”是根据所修的法去实践,如果只是听闻佛法,背诵经典,都不是依法修行;只有按照佛法道理修观行,以弃除烦恼,增长智慧,才是依法修行。佛法的学习过程是闻、思、修三学,其中诵经能增长知识,是闻慧;诵经时思惟领悟经义,是思慧;依经中的法义观察、实践,体验到佛法的真实,是修慧。单纯的背诵经典只是多闻,绕佛、礼佛只是修福业,唯有三学中的修慧才是依法修行。“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是指在因地先依清净的圆觉知见来发心。根据大乘的说法,菩萨发心修行菩萨道时的知见与智慧,影响其发心的清净与否。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以及菩萨在大乘中怎样生起清净心。修行者的心量有大小之分,发心自己要了脱生死,称为小乘人;发心要度化众生、要成佛,称为大乘人。大乘人不一定发大乘清净心,即是有些人发心修行、要成佛,是因为看到众生苦,就发心要度众生,他有大乘的心,但是并没有依大乘的清净法来发心,而这里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就是菩萨依大乘清净法来发心。什么叫做依大乘清净法呢?就是远离诸病。以佛法说,众生的种种烦恼、知见都是“诸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小乘的教法中,认为常、乐、我、净是四个颠倒,苦、无常、无我、不净才是正见;大乘与圆觉法门认为,苦、无常、无我、不净是不清净的六根所见,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萨依此发心,就不是清净心。所以本经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就要知道: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没有差别——都是圆觉心的显现。依此知见来发心,即是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不论认为常、乐、我、净是真实,或者执取苦、无常、无我、不净是真实,都是由于凡夫依六根颠倒见而生起的,因此大乘说八颠倒都是邪见!然而,大乘常说,佛的觉悟是常、乐、我、净,却不是六根的颠倒见,而是指:万法本无生灭相,本是光明的大乐、清净的庄严境界,自在的幻化,并且圆觉遍满。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师利菩萨请佛讲解大乘因地法行、修行、发心,这样连请三次。“五体投地”中的“五体”是包括头、两手和两脚。在大乘的经典中,凡是菩萨摩诃萨请佛说法,都是明知而请,因为众生无知不懂得,所以菩萨代众生请,都是明知故问的。此是饶益有情问,问的人是明知故问,答的人明知问的人知道,但是还是照答。文殊师利菩萨三请佛为众生开示,这是恳请的仪式,下面各章中各菩萨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众生向佛求法。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凡是修学佛法的人,男的都称为善男子,女的都称为善女人。尔时,世尊就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诸菩萨,向佛请教佛的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闻正法,心住正法而行持,不堕邪见。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现在很专心地听,当为你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答应解说,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以及大众默然而听。“默然”是一心专注,亦不扰及旁人,静静地听。这是听法之仪式。各章仪式以及赞叹许可的语句,都与本章相同。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法王”是指佛,法王不是佛的十名号之一,是佛的别名。因为世间一切万法,佛都能够知道而不被法转,于法能够应用自在,所以称为法王。“无上法王”,佛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无所障碍,所以称为无上法王。
  在藏传佛教有很多法王。为什么藏传佛教会有那么多法王呢?自从莲花生大士把佛教传到西藏后,陆陆续续有不少的善知识到西藏传法,这些高僧大德都没有称为法王。从大宝法王开始,才有法王的称号。那是在明朝的时候,中国皇帝要他统治、管理西藏,才赐封他为法王。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这四大教派最初的大成就者——唐朝有红教的莲花生大士,元朝有花教的萨迦班智达,明朝有白教的噶玛巴,清朝有黄教的宗喀巴大士。这几位大成就者只有白教的噶玛巴在明朝被封为大宝法王,有如泰国国王赐封僧王一样,法王怎么还受人王所治?其他成就者最多只称“大士”,大士是菩萨,不是法王——佛。黄教曾经在清朝统治西藏一段时期,其领袖达赖喇嘛也不是法王,被清朝皇帝册封为政、教合一的摄政王,可是现在的信徒却称达赖喇嘛为法王。所谓法王,是精通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可是各个教派中的法王只精通本派的教法。法王于法自在,不必学法,但是藏传佛教的法王还要学法修法,于法不自在,只可称僧王或教王。而且,法王还会转世吗?转世后还是法王吗?需要再度拜师学法修法吗?在有皇帝时代,随便封王是要被杀头的,在民国初期没有皇帝了,便有喇嘛自称法王,还有些信徒也就自封自己的上师为法王。我解释这些是为了让你们明白真相,不是为了反对藏传佛教,其实我非常赞叹密宗在修法与知见上的殊胜,也非常同意密宗所说的“视上师如佛”,只是我不同意一些世俗传统。试想观音、文殊只称菩萨或大士,还不敢自称法王呢!
  陀罗尼门是梵文,不翻译,意思是总持,即总摄一切,持之不失的意思。“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佛有一切法的总持,能够总持一切法的法门,叫做圆觉。“圆”是圆满,“觉”是觉悟。这个圆满觉悟的智慧能够生出:一、清净真如;二、菩提涅槃;三、波罗蜜。根据大乘佛法的教导,一定要有这三样教法才是圆满的。小乘佛教只有菩提涅槃、波罗蜜,没有清净真如的教法。唯有对清净真如得不坏信心,菩萨依此才能生死来去无惧;有菩提涅槃,菩萨才能修行成就佛果;有波罗蜜方便,菩萨就能够成就利生的事业。佛以这三种教法来教授菩萨,不是教授声闻。
  一、清净真如——万法的真实性:“真如”就是真实不变的意思,“清净真如”即是指一切法的法性真实清净不变。根据大乘的教法,要修行解脱证果,一定要坚决相信,一切法的本质——法性,是真实不变地那么清净。就是说,众生从六根的角度,看到世间有生灭无常变化的种种现象——法相。但是大乘佛教从“法性”的角度看并非如此,它说一切法的法性是不生不灭的清净不变——真如,这才是法的真实性。有了这真实性的知见,才可以谈修大乘。为什么无常不是真实,不生不灭的清净真如才是真实呢?因为以人的智慧,所知道的一切,全是六根所观察得来的六尘境界,六根所知的六尘诸法当然是生灭无常。为何佛只说“诸行无常”,不说“诸法无常”?原来佛为迷惑者从有相的角度说无常的法相——诸行无常,而为觉悟者从无相的角度说清净真如的法性——诸法无我。因为众生迷惑、执著于所知的境界里,佛唯有向众生讲无常、苦等法相,众生才想要出离所迷惑的世间。菩萨就不迷惑、不执著在所知的境界里,知道一切法的本质是清净的,本来没有生灭可得。这是万法皆如此。依据大乘的教法,因为万法的本质是不变的清净真如,才有可能修行,才有可能觉悟。如果一切都是无常,众生想从无常中修行出离这世间,那是不可能的。
  二、菩提涅槃——佛果:因为有清净的真如,所以才有佛果可成。所谓菩提,是觉悟;在佛法中,以菩提表示觉悟。涅槃是没有生灭,即是不生不灭。佛法教导众生修行朝向涅槃、解脱生死,但是涅槃并不是从生灭转入不生不灭,而是生灭本来是虚幻的,这生灭无常是六根所知的虚幻境界。因为生死轮回不是真实的,众生才有可能修行解脱,菩萨才能够证佛果,罗汉证得涅槃。小乘的教法说世间是真实的无常,修行人要远离真实无常、苦的世间;但是在大乘的清净教法中,佛不向菩萨讲世间的苦、无常,而是讲一切法本是真如清净不变,就是指真如法性无生灭相,故没有常与无常相。因为众生在真如法性中迷惑以为有生死,而菩萨不迷惑,知道在真如的法性中有种种幻化的因果现象,皆是真如心性的显现,也有可以幻化成就菩提涅槃的佛果现象。
  三、波罗蜜:因为发心要成就菩提涅槃,所以菩萨修六度万行——佛道,圆满到彼岸的波罗蜜。一般上可分为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大乘菩萨经三大阿增祗劫圆满修六波罗蜜才能成佛,然而本经是佛为最上乘的圆觉菩萨直说的圆觉法门,所以少说六度万行的波罗蜜法门。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开始——因地,都是依本来清净的真如而觉悟,不是依出离生灭、无常而觉悟,因为他知道一切本来是清净的,一切都在觉中。大乘如来藏的教法特别强调“一切都在觉中”,即是说众生与佛都是在觉中,但是迷惑的众生认为不是!很多大乘经典,如《法华经》都说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众生只相信六根的境界,而不相信自己是佛。依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来说,初发心菩萨必定知道苦与无常是六根境界的幻象,必定相信一切本来圆满清净,都在觉中,唯有此事是成佛的正因。他才会因此生起智慧来圆照,“圆照”就是依本来圆满的智慧来观照这个清净觉相而觉悟,然后才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依据大乘的说法,一切菩萨应从这个方向来修道,不应学小乘人从苦、无常、无我出离世间来修道。
  本经主要是诠释如来藏的经典,凡是阐明如来藏的经典,都会特别强调: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如来藏。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前面讲永断无明,现在就解释无明的意思。根据佛法说,人与畜生都是众生;还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比如鬼道众生、天道众生、修罗道众生和地狱道众生。植物及无机物虽然不是众生,但是有一些鬼神住在其中,佛教称它们为树神、山神等。此外,佛曾经说我们的身体是一个虫窝,这虫所指的就是一些很小的、在人体中活动的细菌,它们也是众生,但是人体上的细胞不是众生。众生与非众生的差别是:凡是众生都有迷惑与烦恼执著,其中最严重的执著是执著有我,然后执著我在相续地生死轮回,这就是众生。你身上的细胞、白血球、红血球都认同你本人,所以红血球、白血球都不是众生。但是被白血球吞食的病菌(细菌)认同它自己是一个我,因此细菌是众生。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佛法说,一切没有开始。这有几种说法:一、因缘法无始无终,一切都是因缘幻化,在因缘变化里没有开头,即是没有第一个因。二、生死轮回无始无终,众生分别身心与物质活动时,分别物质活动为生、住、异、灭,分别身心活动为生、老、病、死等时间的概念,而实在没有生灭或生死那回事。三、时间是虚幻的概念,时间的概念是依六根境界而有,离开六根境界就无时间的概念。四、把因缘生灭的相续次第说是时间,有人觉得就算他死了,时间还是继续存在的,他认为时间与观察者无关而是独立相续存在的一个法,其实时间只是观察者对因缘变化的周期概念。比如地球绕太阳一周、月亮绕地球一周、地球自转一周叫做年月日,其实并没有年月日等法;因缘变化有诸法各种因缘关系,其中并没有某个“因缘法”是时间,只是有生灭相续的周期。“无始”并不是指在久远的过去时没有起点,是时间本身不实在而无始。圆觉教法所指的无始,不是太久远而找不到开始的意思,也不是因缘法无始无终而说无始,是指幻化的时间本来不存在而说为无始。
  “种种颠倒”,可从我们的身、心、世界三方面来看。我们觉得有自我的身、心与外在的世界,其实身、心、世界分开的感觉是六根引起的错乱,因为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六根,对同样的外境有不同的感觉,所以说是种种错乱,执取种种错乱为真实就是种种颠倒。一般上是以常、乐、我、净四种来解说颠倒,然而,上根的菩萨不会执取四颠倒,所以圆觉法门所说的颠倒是指迷惑于圆觉妙心,圆觉妙心本无生死、解脱,颠倒而执有生死、解脱。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犹如迷路的人,认错方向,以东为西,故说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四大是地、水、火、风,就是物质四种状态,地大是固态,水大是液态,火大是热能或能量,风大是气态。我们的身体便是四大的聚合,妄认此身体为我及我的,于是执著不肯放舍,直到不能使用时才放弃,再找一个身体来世间生存,可见身体是世世更换,是暂时的。当心执著这个身体时,它就只能操纵此身;当心扩大到身体之外的四大时,它便能操纵其他物质乃至他身,这便是神通变化。有神通者还可变化一身,多身,乃至分身。另外,也有执取树木为身,乃至执取一块石头为身等等。
  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我们所知的一切,其实是六根、六识、六尘的因缘,其中有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心境互相依存,并非有离开境界而独立活动的识在能知。在分别境界时,是前五识在前五根了别外境(前五尘缘影)后,再进一步在内心生起第六识分别法尘里(第六尘缘影)的记忆,我们把知觉(了别)、思惟(分别)、记忆(法尘)的活动当成是能知的心。佛法说,能知的心是一刹那的六识,所知道所思惟的一切皆是概念,皆是被心所知的心中的影像——法尘。当你说 “我明天要去看戏”,这样的心念皆是过去法尘的影像重新组合成的句子而已。但是你说:“那是我的心。”为什么你把它当成心?原来你以为的“我知道某某人”是心知,其实是你心中的法尘影像在编造故事,并不是能知心去知道某某人。比如我问:“你知道美国的总统是谁吗?”你回答说:“我知道他是谁。”这句话是你心中的影像的记忆说的,不是能知的心说的,心中的影像只不过是能知心所对的心境。是你心中的过去境界的记忆,被重新取出来用,你竟然说:“我的心知道。”佛法说,那不是能知心,是心中的回忆——法尘重新组合成思想词句。
  这个迷惑有好多层次:一、境界的迷惑,就如六个瞎子摸象,有的摸到鼻子,有的摸到脚,有的摸到身体……每个人都摸到一部分,就说象是那个样子。我们依根、尘、识来认识所知的境界,以为世间就是如此,六根所知就好像六个瞎子所摸到象的各别部分那样。所以说我们所知的世间不真实,不完全就是如所知那样,这犹如冰山一角,你只看到一小部分,就认为是整座山了。别以为你见到我所见的,我也见到你所见的,就认为真的就是如此,其实你和我的影响是遍法界的,并不仅仅就如所见那样。根据佛法说,这是我们的迷惑,把象的尾巴,或其他部分,当做象的整体来看;二、六根的迷惑,因为众生的六根(器官)不一样,所看到的境界也不一样,好像天人、人、畜生、饿鬼等,把同样的东西看成不同的结果。根据佛经上说,饿鬼看河水是脓血,人看河水是水,龙看河水是可以居住的美丽宫殿。这是因为众生用不同的六根(眼根如一种仪器)来观察世间,比如我们用显微镜、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不同仪器来看同一个东西,结果都不一样。不但如此,同样是人的六根,所看到的东西也有差别,比如红色,大家看到的都有深浅的差别。有如我们把底片(照片)拿去不同的公司冲洗,结果冲洗出来的颜色都不一样。眼睛看东西有如冲洗照片,大家看到的都不一样,即光线通过眼睛的神经系统转换,转换后存入我们的记忆。大家所看到的又不一样。三、见解的迷惑,以上的迷惑,再以不同方式的思想语言,去记忆理解和沟通,以及烦恼等造成思维上有偏见,就有种种见解,又更加不一样。根据佛法说,我们六根(感觉器官与分别心)所告诉我们的一切,都是不实在、不真实的,但是我们却认为是真实的,而且还以为大家所知是一样的呢!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好像眼睛有毛病的人,竟然看到空中有花;天空中唯有一个月亮,他却看到两个月亮。有如瞎子摸到象的尾巴,不但对于尾巴无知,更妄认它就是象;尾巴比喻虚空及月,妄认为的象比喻空中花及第二月。又如,眼睛只是看到房间里的光线,更认为光线里有广超法师。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光线而不是看到东西本身,光线受六根转换的影响,在转换的过程中已经是空花般的不准确了,而且眼睛的能力有限,很多光线都看不到,这已经出差错——六根所看到的光线已是空中花和第一月,看到光线里头有广超法师更是第二月了。
  【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
  空中实无花,更无第二月,只是迷惑的人看出有花以及第二月。此是大小乘佛教解说世间最大差异之处,小乘部派说世间是真实存在,有真实的出世间——涅槃;大乘说世间是迷者妄执为有的水月道场,出世间也是镜里佛事不可得。
  【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妄执”,“妄”是妄想、迷惑的心,“执”是执著所知的境界。因为妄想、迷惑的心执著所知的境界,不但不知道万法的虚空本质,而且还对所生出的花之处产生迷惑。“妄有”是不真实的。因此,就产生不真实的生死轮回,所以说是无明。依据如来藏的教法,没有实在的生死,而是迷惑的人认为有;菩萨了悟生死不可得,不需要出离生死,只要远离迷惑。因为我们的六根所知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所以生死轮回也不是真实的!如果依据小乘的教法,众生是在真实的生死中生起迷惑与烦恼,修行就是放下迷惑的烦恼,然后要出离生死达到真实的涅槃。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
  没有实在的无明、众生与轮回那回事。比如梦中人,在梦中看见种种事物,醒来时知道什么也不可得。所以一切颠倒,迷时似有,觉时犹如昨梦。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中花,眼睛好了就没有了。迷惑于虚妄境界所见到的生灭,不再迷惑时就知道,法生没有实在的生处,法灭了也没有实在的灭处。为什么?因为悟者所见的一切本来就无生。
  大小乘佛教对觉悟“无生”有不同的说法:小乘佛教说的觉悟是从“有生”到“无生”,世间有生灭、生死轮回的现象,小乘修行人要在生灭中觉悟,证悟到无生,所以阿罗汉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无生。大乘佛教说的觉悟是从无生回归无生,一切法本来没有生,既然没有生,哪里有灭呢?所以说“无生处故”。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在本来没有生的当中,心迷惑见到有生灭,如此就妄见有生死轮回。所以佛依众生所见而讲生死轮回,并不是说有真实的生死轮回,是众生迷惑以为有生灭法,此迷惑就是生死轮回,当众生放下迷惑执著的心,就不认为有生死轮回。可是,芸芸众生都想出离真实的生死轮回,却不知轮回是自心的幻化。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当一切诸佛在因地开始修圆觉法门的时候,知道轮回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花,是不实在的,就知道没有所谓的轮回生死,也没有所谓的身、心在受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作”是用种种方法去修的意思。本经说生死并非有个身、心被束缚而去解脱生死,而是本来就没有生死。修行人要解脱生死,必须觉悟到本无生死轮回,而且觉悟不是从修、从作得来的。这是圆觉法门非常重要的教法:凡是去作、去修出来的,是有为造作的法,是属于因果法,修行人要从因果法中解脱,那是不可能的。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当修行人知道生死犹如空花,就能觉悟到生死现象的本性是无生死。讲到觉悟,必然产生一个问题:是什么在觉悟?觉悟一定要有知觉的存在,就是要有心在作用,不能没有知觉的心而有觉悟。“彼知觉者”的“彼”,就是指觉悟当下的知觉心,犹如虚空;所以知道空性的知觉心也是空花相。既然证知空花相,也不可说没有这个知觉的心。知觉心的有与无都放下不执著,那样心就朝向清净觉悟的本质。“随顺”是朝向的意思。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
  为什么有无的见解都放下,是随顺觉悟?因为觉悟的清净心与虚空性一样,没有本体——性空,“常不动故”,什么是动?佛法说,任何东西有生灭、有变化,都叫做动。“不动”是指没有生灭变化,即是当净觉的心觉悟到一切无生的时候,它知道一切都没有生灭变化,觉悟性空必当离一切知见,所以知觉性不动。
  佛教各宗各派都在建立自宗的因果道理,说到心是如何地在因果变化时,大乘教法中有两种解释:一、唯识学者用阿赖耶识来解释:他们说众生有各自的阿赖耶识,业种子被收藏在阿赖耶识里,个别的阿赖耶识里的共业种子因缘成熟了,就变成大家现前共识的境界,没有外在的因果。二、用如来藏来解释:它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一切智慧功德,称为如来藏,本来无人我的如来藏不属于任何人的,如来藏的本质是一种智慧光明,在光明中显现出种种境界、种种因缘变化,所以一切因果变化,就是如来藏所幻化出的,如来藏非一非多,根本没有唯识学者所谓各有各自的阿赖耶识,不但没有业种子被各别收藏,也没有各自的业种子一起成熟变成大家共识的种种境界。只因众生执取幻化为实,认为是我、是法、是世间……所以说各别众生有各自的阿赖耶识。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在如来藏的显现中,没有一个法生起来,也没有一个法灭掉,没有一个法的存在。为什么呢?“无知见故”。凡是认为有生灭,有法的存在,都是执取外相而生的知见。就是说,世间一切境界是如来藏的显现,众生执取它而感觉到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因缘作用,然后众生再进一步用六根、六尘、六识分别这个世间。
  现在让我们一层一层地了解:如来藏是万法本具的光明智慧,在光明显现中的万法本来无相,没有所谓的大小、范围、方位,没有所谓的某一个法是在什么地方,但是众生在它所显现变化中迷惑,执取法相,执著在显现变化中有万法、身心、世间的作用,更进一步在显现里面执取身心为我,以身心来辨认这个世间。有些经典比喻说:佛变化出一个化佛,那个化佛会变魔术,又再变化出另外一个人;即是真正的佛变化了一个化佛,这个化佛也能够变化出另外一个人。在这个比喻里,如来藏有如觉悟的佛,所幻化出来的迷惑身心有如化佛,由迷惑的身心产生我的知觉,是化佛变出来的人,你用化佛所变现的我去辨认有我以外的东西,而产生知见,如此一层一层地迷惑。
  “无知见故”,依如来藏的教法,万法及众生的心的作用遍世间一切处,其中没有世间、空间、物质这回事。如来藏中没有实在的某个业种子及业果报,因为“无起灭故”。
  可是众生执著有我及身心、境界等,执著万法中的六识为心,然后依六识去分别其余的法为境界,由于依六根而生的六识分别心不遍知一切法,于是分别有你、我、他、万法等种种生灭知见。所以说一切知见是迷惑于六尘、六根、六识而妄有,若不迷惑于根尘识则本来无知见可得。况且,依六根等所知所见的一切,本来就是法界(如来藏)显现,本来不必任何知见,就能知法界全体显现,所以说无知见故。
  有知有见者,必定以六根境界为所知所见,并迷以为实。比如:大和小,物质和空间,时间等的知见。人类认为有人在世间里、有我的身体、有我的心念,一些鬼道众生生活在和我们同样的空间,它们跟人的物质不同,虽然和我们相处在一起,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物质,它们也不知道我们的物质。这是我们迷惑、执著境界的现象,现在科学比较昌明,比较容易解释这种现象。以佛法来说,我们身上的物质重量跟天人的是不一样的,天人很高大,但是身体的物质重量是很轻的,所以天人很轻。人类身上的细胞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有原子核,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是原子核大小的几千倍,我们身上数不尽的原子,就有数不尽的核之间的空间。就是说,我们身上的空间是非空间的物质体积的几千倍,同理可见在世间的空间千倍于非空间,但是我们看不到,以为它们之间没有空间,不能穿过去,这就是迷惑于物质实有的知见。然而某一类众生能够看到它们之间有空间,就可以穿过去。我们以迷惑所见建立种种知见道理,比如大和小,我们看到很小的东西,在某些众生看来是很大的;我们认为很大,而它们却认为很小。佛经里记载:有一次,阿修罗王与忉利天的天主——帝释作战,阿修罗王打败,率领整支战败的军队逃亡,躲进莲藕孔里。在我们人类的境界里,莲藕孔是很小的,但是在它们的境界中,莲藕孔并不小。除此之外,佛经里说的山神、水神等类众生,能够住在人类认为很小的地方,甚至佛在戒律中制定,比丘不可以拔草,佛说有时这样会破坏鬼神村。意思是说,可能有一群鬼神住在被拔的草丛里,我们看到是很小的草丛,但是它们并不嫌小。由此可见,它们有它们的境界,人类有人类的境界,大家的境界都不一样。所以说凡夫迷惑于所知的境界,并且认为那些境界真实不虚,其实,这一切都不实在。《华严经》中说:一座须弥山可包含芥菜籽,但是芥菜籽那么小,也可包含整座须弥山。这就是有关境界不同的问题。再者,佛能够在一个毛孔中放光,光中显现一个佛的世界的变化,这是佛的境界。依如来藏的教法,这些种种的境界是如来藏的显现,迷者见到都是因缘幻化,进一步在里面执著,认为某一部分所显现的法是我,认为某一些法在某个范围里活动,认为所执取的法是实在的,这就是有知有见的迷惑,如此就形成障碍,障碍了自己的能力。正如这一堵墙壁本是心所幻化,对心来说是无碍的幻化,可是我们执取六根的境界,在人类的境界里,那是有障碍的,于是大家就穿不过它。
  现在让我再进一步阐释如来藏。如来藏中的“如来”是指佛,含有不动、清净、觉性的意义。“藏”具有收藏之意,诸佛所有一切功德都藏在其中,名如来藏。当我们听到如来藏的时候,往往误会它是某某东西;如来藏并不是一个有范围及方位的东西。当我们听到如来藏这个法时,都会犯上错误——总是用时间、空间、物质或心念等等来认识它。依据如来藏的教法,心认识境界的行为不过是如来藏的显现,在里面没有你以为真实的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多大等事。有人认为如来藏遍一切处,这就是用空间的思惟来想象如来藏,但是依据如来藏的说法,没有空间这一回事,他竟然用空间的思惟来想象如来藏遍一切处,那就错误了。为什么众生有空间的概念,是因为众生迷惑于如来藏显现的妄心妄境现象,妄心执著六根所见境界里有空间,然后反过来在空间里找本体——如来藏,结果不见如来藏,所能找到的全是如来藏的幻化而已。
  依据如来藏的说法,遍一切处中的“一切处”的见解,是“处所的知见”造成迷惑。因此,并不是如来藏遍一切处,只能说是迷惑于如来藏显现而有“遍一切处”的概念。如果你说:“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那你就如此类推地说,如来藏遍一切众生的心,那也不对。因为依据如来藏的说法,一切众生也不是实在的,不是真的有如来藏在众生的心里。那是你用众生、用心来看如来藏。因此在如来藏的论典里说,了解如来藏的人可分成好几种:一、凡夫看到的如来藏显现,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时空万物的生灭变化;二、菩萨看到的如来藏显现,就是心的幻化而已;三、佛看到的如来藏显现,就是一片光明,没有所谓心的幻化——佛没有产生任何知见。因此,与如来藏相关的佛法义理,一定是佛为大菩萨所诠释的圆满教法。
  依如来藏的说法,我们所知的一切法,是如来藏的智慧光明显现。因为万法的本质是智慧光明的清净法界,一切佛从此而觉悟、解脱,所以把清净法界称为如来藏。在其他经典里称为自性清净如来法身、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
  接下来,我以业力因果来说明如来藏:法界光明所显现的万法,没有所谓的有某个法在某个范围,是我们众生的心迷惑、执著,就产生有法、有范围的现象,认为里面有因果、众生、轮回的现象。其实,从六根观察如来藏的光明显现,所见到的幻化因果是不可得的,因为凡是一切因果法则,就是迷惑、执著的心的法则。依佛法说,如果佛也在因果生灭中,那是迷惑的错误见解。根据如来藏的说法:“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是我们迷惑于根尘识,见到有法、有生、有灭,而一切法本来没有生灭。没有生灭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没看到,可信吗?其实世间的因果现象,是业力互相因缘作用而成为因果,业力就是心的力量,以如来藏的说法,此心就是如来藏,没有一个法是在如来藏以外作用,所以没有一个法能够摆脱另一个法的影响。换句话说,每一个众生都在互相影响对方,没有任何一个是独立在互相影响之外,因为万法都是如来藏所显现。比方说,迷惑者有各自的业力因果,但是以如来藏的说法,业力因果是如来藏的觉性显现,是无人我的,都有觉性的功能,它不能离开如来藏而独立存在。因为如来藏是圆满的觉性,所以你的业力因果也跟我有关系。这个业力因果的互相关系,不可以说你的业力因果独立行动而与我无关。这与唯识宗的说法不一样,唯识宗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阿赖耶识。那么,如来藏是共有的吗?
  如来藏不是各自有或共有的,本无人我的如来藏怎么会有人能拥有呢!只是如来藏的幻化中有一类相连串的习气执取有万法,更执取万法中有人我,于是佛说无量连串习气的聚合执取有我,称为有我爱的阿赖耶识。犹如无量的水聚合成瀑布,只是一串串水珠个别成串,每一串水珠相互不相干;阿赖耶识中连串旧习气也是个别成串,每串习气互不相干,比如嗔的习气随缘同类相续互相成串,嗔与贪的习气不相成串,贪与嗔的习气是个别生起,习气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只是本无人我的业习依因缘而业习各自串习罢了。佛虽说无量习气执有我而聚集成为阿赖耶识,但是佛不曾说如来藏所显现的业习是众生自有或共有,因此对于凡夫,佛把如来藏说成是万法性空的缘起有,对于菩萨则说是智慧、光明大乐的自在幻化。
  所以说,业力的寂灭就是小乘对如来藏的理解,阿赖耶识就是大乘唯识宗对如来藏的理解,缘起性空就是大乘中观派对如来藏的理解。
  一切法皆具有觉性,因此从有情的角度来看觉性,就说众生都有佛性。佛性论者进一步以众生能成佛这一点来说佛性,可是并非一切法都能成佛。能成佛的佛性,就是大乘佛性论对如来藏的觉性的理解。但如来藏的真义是说,一切法都是具有觉性的心所显现,烦恼众生与佛皆是所显现的法。如果执取觉性与烦恼、众生等分离,而进一步说烦恼的众生必须具有佛性才能成佛,这就有很多过失:具有佛性的众生都已经是佛吗?众生有佛性为何还迷惑?若成佛是从迷向觉,那么,是不曾迷惑的佛性从迷中觉悟成佛?还是迷惑的烦恼心从迷中觉悟成佛?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觉性是不分彼此的,众生所知道的迷惑、烦恼、迷者、觉悟、觉者、心、法,这一切法都一一遍满十方。以一般大乘的说法,大家的心都在互相影响,互相为因缘。以如来藏的说法,所有的法是有觉性的,都互相知道对方。为什么呢?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法界”的解释有二:一、十八界中的法界,是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的最后一界,此法界就是法尘,它只是个人的记忆境界;二、一切万法都在法界里,世间的一切万物——心所知的一切法,就是法界的范围,它包含了十八界,其实这样的法界就是如来藏。这样的法界观只出现在大乘经典中,而如来藏这个名词只是出现在专讲如来藏的经典里。这是大乘教法对法界的另外一种诠释,在小乘教法中所没有的。如此的法界并非科学家所说的宇宙,此法界包含了物质、心念、智慧,乃至诸佛的一切功德。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什么是法界性?就是一切法究竟圆满遍十方故。在法界中,任何一个法都圆满遍十方,任何一个法,都包含其他的法,这是法界的性质。没有一个法在法界以外独立存在,任何一个法就是整个法界,就是《华严经》所谓的一即一切。
  在此我以万有引力来说明圆满遍十方的法界性:
  地球吸引月亮,月亮吸引地球,其实是地球吸引着月亮上所有的物质,月亮上的每一个东西都被地球吸引;月亮吸引地球,是月亮吸引着地球上所有的物质。反过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物质吸引着月亮。进一步可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物质吸引着月亮上所有的物质。换句话说,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吸引着月亮;月亮上有无数无量的东西,你身上某个细胞吸引着月亮上无数无量的东西。也就是说,你身上小小的一个细胞,影响着无数无量的东西,影响整个月亮,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甚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个东西也影响着你身上小小的细胞。可见你的一个小小细胞,它的影响是无穷无尽,没有界限,遍十方的。从物质作用遍十方,证明法界性也是如此圆满遍十方。
  若以因缘来看法界性:
  世间的任何一个法,它的因缘力量都互相影响作用,是没有界限的。可是人凭眼睛来看,只看到某一部分而已,如果科学家用仪器来测量,将发现物质互相影响而产生的波是没有界限的。世间的任何东西,它们的活动对其他物质的影响,很多是我们所不知的。实际上,它们是影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谁也不能跳出谁的影响之外;即是一个小小的法,其影响就遍十方。
  为什么这世间万法互相影响是遍满十方呢?原因是一切法互相因缘作用,谁也逃不出谁的影响,万法互相作用是依因缘不是依方位,而且这个十方是不实在的,是我们迷惑的知见以为有空间。虽然我们迷惑见到空间,但是在空间的迷惑里依然地谁也不能跳出谁的影响。万物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个证明,谁也跳不出谁的影响,所以你就感觉到万有引力遍十方。如来藏中的每一个法,就包含了整个法界,因为每一个法的影响大到整个法界,谁也不能分开是谁的。 以如来藏的觉知,即万法一如地遍法界而无独立的一个法存在,所以也没有法生灭,即如来藏没有知见,没有凡夫所知所见的种种差别。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在修道的过程里要觉悟到:我们的心性——法界性,法界中一切万法互相影响,没有界限,不是我们所见的你、我、他这个样子,众生的业力也是一样。不只如此,在业的影响中,有所谓的圆觉——觉悟,也是遍满十方,依此知见发心则名如来因地法行。佛经有载,以佛的智慧、佛的能力,能够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某一滴雨水,怎么来,怎么去;佛有能力知道那滴雨水如何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影响,也能够从中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佛的圆满觉悟有如法界性一样,遍满十方。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一个修菩萨道的行者,要从如来藏圆满遍十方这一点来觉悟,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此处的清净心主要是清净的大乘知见。菩萨若认为这世间有生灭,要脱离生死轮回,就是菩萨心不清净;在大乘中的清净发心,是一切法没有差别性,本是一心法界,就是如来藏,本来圆觉。“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如果末世修大乘圆觉法门者,依此修行,就不会堕入二乘的断烦恼、出生死的不清净见,及大乘唯识宗的转迷成悟不清净之见。以如来藏的说法这二种见都是不清净见解,因为见到有不净的法而期望清净。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所见一切皆清净如来藏的显现。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说偈语以摄上面长行的意思,以下所有的偈语都相同。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文殊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佛在开始修行——因地的时候,先以智慧来觉悟,然后才去圆满佛果。此智慧就是指圆觉,即是觉悟到一切法本来就在圆觉之中。“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彻底了解无明的真相——本在觉中,知道无明有如空花,就能免除无始以来的生死流转。因为他知道空花是不实在的,就看到生死流转也不实在。“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好像一个人在梦中见到种种东西,当他醒时一切都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悟者知道世间一切能知的心、所知的法,有如虚空,本来平等,本来没有生灭变化等摇动性。就是说,众生迷的时候,就见到有生死、有世间,这一切都属于动转;而觉悟的人就知道有如虚空,一切平等。“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如果修行人的觉悟圆满而遍十方界,就能够成佛道。上次我讲到,阿罗汉只觉悟到其所存在的世间、空间的一切无常,不再执著了;菩萨的觉悟不只如此,还能够知道他方世界的种种变化;佛的圆满觉悟遍十方界,无所不知,即没有了所知障。
  听到这里,有人要问:“如来藏也是性空的,只说般若性空的道理不说如来藏可以吗?”答案是也可以也不可以!对小乘人可以只讲空性便能令他觉悟寂灭,但是觉悟空性未必知道诸佛的智慧及其境界,所以佛对菩萨进一步开示如来境界——圆觉妙心。”可以这么说:当一个人执取中观为究竟而如来藏为方便说,他往往忽略“是智慧(般若)证性空”,他不了解般若本来圆满具足,缘起空性是依有相境界而建立的无相义理,无法说明如来的无相境界——光明、平等、清净、圆觉遍满。法界本圆觉是如来的无相境界所知,是诸佛一切智的因,也是众生自以为迷惑的因;众生迷惑于圆觉妙心的显现,执取显现为缘起的有相世间,对那些执取有相、有缘起、有因果者,佛说诸法缘起性空来引导他觉悟无相。
  “众幻灭无处”,世间的一切幻化消灭,并没有一个消灭处,因为生与灭都不是真实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修行人真正觉悟(成佛道)遍十方界,并没有得到任何东西,因为本来圆满具足。同时也没有成道的人,没有成道的道果,是本性圆满故。本经所指的本性不是指佛性,也不是空性,而是指一切法遍十方界的本性——觉性。其实十方界是心的显现,众生在这显现中感受到的时间、空间、物质等等现象,都不是真实的。我曾说过,任何一个法其影响力都遍十方。意思是说,任何法的本性就是觉遍十方界,然而众生执著认为那个法存在在某个位子,保持在一段时间里,这是错误的。同样地,由于不了解圆满觉性显现一切法,迷惑者执著有众生去成佛,于是认为众生与佛皆有佛性,乃至无情也有佛性。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对于觉遍十方界深信不疑,由此而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菩萨必须先认识到一切法本来觉遍十方界,然后以此智慧而觉悟、发菩提心;修解脱道的行者认为世间苦,要出离,就从世间苦、空、无常、无我来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如果未来世的一切修大乘的众生,从觉遍十方界的知见来修道,就不会堕入邪见——自以为大乘人却持不能成佛的二乘苦空等见。
  关于邪见,大小乘佛教有不同的范畴:小乘教理中以常、乐、我、净是邪见,无常、无我、苦、不净是正见;大乘教理中说常与无常都不是正见,因为常与无常的见都是迷惑者所见,本来无相的幻化中,无常亦无无常。大乘法的真正的正见是“一切法本性清净圆满”,也就是本经中说的“一切都在觉中”,你认为你是在迷惑中,本经却说你是在觉悟中。
  以圆觉法门说,如果你不在觉中,你不会来见我,我不会见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所执取的业知道今天来见我;在我所执取的业也知道今天去见你。现在科学家从羊身上,割切出一些细胞组织,培植出一只克隆羊(复制羊)与原来的羊一模一样,那块细胞知道它将来是一只羊,当然那块细胞也知道它原来那只羊的样子,虽然细胞不是众生,你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知道你是谁,都认同你。不只是细胞,你身上的一切都知道你是谁,这就有如一支军队去作战,所有的士兵都要知道总司令要做什么,按照他的指挥去做。我现在讲了这么多话,同时头和手做了很多动作,我身上的细胞都要知道,迅速地配合我的意志去反应,这真是不可思议!它们如果不知道互相配合,我就不可能讲话。同样的,在我所执取的业里,它在前世就知道今生的妈妈在哪里,一切都在觉中,所以今生我能在茫茫人海、业海中到她那里投胎,但是我们执著认为现前的六根境界里有我,认为现前的活动才是我的活动,于是不知我与佛一样觉遍十方,这样就认为有一个我在迷惑了,而事实上本无我,一切本在觉中。
  我们要弄清楚一切法的本性,在大乘佛法中,一切都讲心,但是,有好几种心的说法,其中在本经中所讲的心是法界的觉性,称它为圆觉妙心。其实本来也不应该称为心,它是“觉”圆觉的“觉”,但是以人的见解来说,凡是知觉都叫做心。说到“本性圆满”,千万不要认为有不同的法各别都本性圆满,在这里的本性圆满是一切法之间,互相含摄不可分割地互相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一定的界线,此圆满遍十方,也遍一切心,一切心和一切法都没有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一心法界”。大家同一的性质,在同样的知觉中,叫做一心法界。当菩萨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不惧生死不爱涅槃,就不会想要从世间求自我解脱,他必定会生起广大心及悲心,涵容一切而最终觉悟到平等圆满的一心法界。正如经文所说的“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因为本经是宣说如来藏的经典,希望大家对如来藏有更深的了解,必须提到一部论著,此论深深地影响中国佛教对如来藏的看法。如来藏的教法传到中国,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一本专讲如来藏的论著——《大乘起信论》。这部论著标明是马鸣菩萨造的,但是有人说不是,甚至有人说是中国人伪造的。《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如来藏,将一心分成二门来讨论:一、从众生心的本性不生不灭义,立心真如门;二、从众生心的流转还灭义,立心生灭门。关于生灭,我要提醒大家,当众生迷六根境界为实有,佛说生灭无常来开导众生,不可由此而说有一部分的如来藏是有生灭的,只能说迷惑时以为如来藏是有生灭的。在本经中说:“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意思是说,在如来藏中是没有生灭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种种生灭的知见,有如法界性,一切万法都有相同的性质,就是其本质是空的如来藏,有时把它叫做真心,是究竟圆满遍十方的觉性,而且是常不动,没有生灭的现象,但是众生迷惑,见到有生有灭。
  如来藏中没有生灭,并非什么都没有,因为每个法都是觉性圆满遍十方,互相影响世间的一切,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你不可以说某个法从这边消失,因为生灭相是众生执著有法从某个地方出现或消失,才会认为这个法存在不存在,如果了知万法本来圆满遍十方,就不会有所谓某个法及它在哪里的分别了。这也就是“如来”的真义,即无生灭、无彼此而来,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在所有大乘的教法中,都认为生灭的世间不是真实的,迷惑世间是实有的众生却认为世间是有生灭的,所以迷惑者的修行就是要出离生灭的世间。
第二章 普贤菩萨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若大乘人认为世间幻化不实,一切幻化都是本来清净圆觉,既然已清净了,又不出世间,那么,要如何修行呢?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这个法会中的诸菩萨众,以及将来末世的一切众生修大乘的修行人,听闻到这个圆觉清净境界,应当怎样修行?法界本来“圆觉清净”不是境界,显现于众生身心前变成是一个境界,普贤菩萨也就随顺而讲成是一个境界了。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问一、如果有修大乘的众生听到圆觉清净境界,了知身心如空花,如幻不实,但是所有修行无非是从身、口、意三业来修,身心既然是幻化的,则所修之行,自然也都是幻化的,为什么可以用幻化的身心来修幻化之行?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问二、如果一切如幻的法都灭尽了,那么,就没有心啰?既然没有心,是谁修行?众生认为既然身心是幻化的,怎么可以用幻化来修幻化呢?因为以幻化来说,众生不论怎样修行,终归是幻化。意思是说,众生在如幻如化的因果中修来修去,都不是真实的。那样何必修呢?再者,如果身心如幻,修道人把身心灭了,就没有心啰?,那么谁来修行?为什么会有这种见解?因为众生都执著身心为我,然后执著有我用这个身心修行,当修到身心灭了,谁来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人修行,又怎么说修行如幻呢?
  这里面要分两头来说:一、对于一个觉悟者,如佛,的确是无身心可得,不用修行的;对于一个迷惑者,执著真的有身心,就认为要修。二、幻化的灭——涅槃,涅槃不是在此消灭而到某处(如涅槃界),在前面的经文有讲到,涅槃的灭“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好像有眼疾的人,看到虚空中有花,但眼疾好了,空花不见了,不可以说空花在哪里?从哪里灭了?本来没有那回事。现在说“若诸幻性一切尽灭”,本来没有生,哪里有诸幻灭呢?只是迷者想要灭尽诸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问三、如果众生没有修行,在生死幻化中,也不知道如幻境界,那要怎样使到妄想的心得到解脱?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希望佛为末世一切众生,教授一些善巧方便法门,能够按部就班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一切诸幻化。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诉普贤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向佛请求讲解修习菩萨如幻三昧的种种方法,令一切众生得以按部就班,渐渐地远离诸幻。”此为佛赞叹普贤菩萨的三请。
  一般人对圆觉法门闻所未闻,如何会请法?普贤菩萨慈悲地为众生向佛问法,所以佛赞叹他。如幻三昧的意思是,菩萨在三界生死中来来去去,所见到的不是一般的迷惑境界,是在如幻三昧的定中幻化游戏人间。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
  答一、“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在本经中这是很重要的教法,这是因为众生一直认为:在广大众多因缘的幻化中,有我这么一个迷惑者不在觉中。佛就再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本来都有如来的圆觉妙心”。这“圆觉妙心”是指如来藏的圆满觉性,就是一切众生所见的幻化的种种法,每个业力的微细幻化,都有圆觉妙心在当中作用;有如眼疾看到天空中有如幻的空花;眼疾好了空花也没有了,但是天空(空性)从未受如幻的空花影响。意思是说,众生所见到的种种幻化里,都有圆觉妙心的作用,迷时见幻化依圆觉而有,有如空花依空而有,悟时见到幻生幻灭中觉性不坏。甚至于业报也是有觉性的,我们从无量劫轮回,今生到新加坡出世,今天大家会碰面,以佛法来说,就是大家前世有缘。然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个别有千千万万的众生,你的心、你的业竟然能够找到我,你很有本事喔!若不是你,谁有这样的本事呢?如果是因为某些叫做缘起性空的东西,难道那些东西不就是你的心和业吗?因为你的心和业一向来就知道我在哪里——本在觉中,所以大家就碰面。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互相影响,都要知道对方;如果不知道对方,那么,业与业之间怎么会相遇呢?就是说,当时的一切你的业都知道,即在圆觉中,每一个幻化的法都遍满所有的法,如此互为因缘,互相知道对方。你碰到前世缘份很深的人,比如前世的父母、子女或夫妻,如今一见面你就会对他一见钟情,不然,你那爱的烦恼就毫不动心。为什么呢?因为心与业会知道过去彼此的缘份,就如此这般地反应。同样的,有人跟佛有缘,遇到佛法,不须向他多说,他就学佛了,但是我们会说那个人是不了解而信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迷惑六根现前的境界为实有,否定信佛者有前世因缘叫他学佛。所以说,在迷惑业力因果的当下,就有圆觉妙心在作用。
  根据佛法说,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降生人间,然后悉达多太子长大到成佛,其实佛老早就知道这一切,佛在兜率天时就知道自己在人间将会演怎样的一出戏!以一些有神通、很长寿的鬼神来说,你的过去生乃至今生它们都知道;至于佛的神通那是更不用说了。意思是说,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对于有神通者没有不可知的。因为你迷惑在眼前的狭隘境界,所以不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境界比较广大的时候,就能知道很多东西。我们整天迷在现前的六根,以六根所知为知,那是有限、迷惑的境界,六根以外的事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比方说,一个人喜欢某某人,当他一来到这个课室里,就只注意那个人,其他人就没注意了。或有人喜欢某某东西,他一见到那个东西,就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进去,其他东西就不知道了,这就是他的心缩小了,其所观察的境界缩小了,只能知道那么狭小的范围而已,反之,那些心比较广的人,其所知的范围就比较大。怎么衡量心量大小呢?一个人若进入初禅时,心就开始广大;进入二禅,心更广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放下现前的执著,久而久之心会慢慢扩大,就产生一些神通,能够预感或知道一些东西;如果一个人执著现前境界,就无法超越现前境界,就不会有神通。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就在众生种种幻化中,具有圆觉妙心——如来藏在作用,众生的任何一个幻化都觉遍十方。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互相因缘作用,双方要互相作用,必然要知道对方,谁也不能离开谁。比如我要打你一巴掌,当然要知道你在哪里。由此可见,一切法都能互相知道对方,而不是像我们只执著眼前的境界,只知道眼前的事,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根据如来藏圆觉法门说,一切种种幻化,都要有如来圆觉妙心,不然这个幻化也不能出现,也就是说,一切因果依圆觉才能互相作用。我跟你碰面也是幻化,你要知道我,我要知道你,这也要有如来圆觉妙心,不然我们怎样能够碰面呢?怎么产生业缘呢?不知道就不能产生业因缘作用,但是我们一直以为依六根而生的心才是心,其他皆无知无觉,这就大错特错了!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答二、“幻心”,是指众生所迷惑如幻如化里所谓的身与心。因为众生执著幻心,还是必须依于幻化的身心修行,才得以除灭;当这些幻化都除灭已尽,而觉心本来就没动转过。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众生迷惑而见到“幻”与“觉”是相对的,于是认为迷惑是假的、幻化的,并且认为有一个真实、觉的佛,佛就说:“依幻说觉,亦名为幻”,依虚幻心修行而觉悟不是真觉,也是幻化相,所以在幻化中认取任何觉悟,都是幻化的。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如果说有觉,还是没有远离幻化境界;说无觉的人,也是幻化的。为什么认为有与没有觉,都是幻化境界?因为刚才说一切法互相因缘,从来不曾只在某个地方作用而已,就好像我-——广超法师,从来不只是在你们的眼前作用,广超的影响大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你们也有如此影响力,但是你却认为:我只能在身心内作用。那是因为你执取身心是我,身心以外不是,于是认为身心以外的因缘与我无关。因为一切法互相影响,谁都要在谁那边作用,不能说有一个地方没有它的影响,因此,你不能说它在哪里了。一旦这样讲,你又认为:那就是一体的无所不在啰。因为你有了本体、在、不在的概念,所以才说无所不在。这无所不在也不可说,因为“在的概念”是迷惑而有的。现在你说有觉、无觉也是一样,因为刚才说一切法都在觉中,你就生起有觉与无觉,这是幻化心分别法与觉的有无见,如此也是幻化的心说的,所以说犹未离幻。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不动”是指真如,也是佛的名号之一,如来的意思;“真”是真实,“如”是不动的意思;当一切幻化都灭尽了,安立一个名称把它叫做“真如不动”。真如本无名相,佛为众生巧立真如,是为了让众生知道幻化灭尽是怎么回事。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答三、佛在这里教导上根菩萨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第一步,应当远离外境:上根菩萨在开始修菩萨如幻三昧的时候,内心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当一个人心想要修行,其实是烦恼心想要修行,此心就是虚幻;但是没办法,必须先满足烦恼而生起要修行的心,不然幻心不安,然后内心必须先远离幻化虚妄境界。如果还没远离幻化境界,就算你修到不失正念不随境界转,依然还是迷惑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一定要修定,先修定远离所执取的境界,然后心才能自在出入各种境界,然后才有能力幻化世间。但是钝根菩萨没办法做到,就要先持戒。佛成道后十二年内教导众生修行,没有教导持戒,一开始就修定、修慧;十二年后修行者的素质较差,佛才开始教导修戒。修如幻三昧的菩萨不从戒修起,直接修定远离六根的虚妄境界,心不但不被六根所使,还能使六根境界,幻化自在地出入世间。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第二步,要远离种种造作的心:当此菩萨修心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之后,进一步观幻化心,这是修慧了。由于坚持要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是千方百计要远离的心、要定在那里、要……这种种心要放下。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第一个远离是远离幻境,远离幻境的远离心是造作,是幻心,要远离此幻心。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第二个离远是远离幻心,离幻心的心,还是幻化的,要远离此离幻心。
  如是重重深入,远离到无可远离,即“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这个时候才是一切诸幻尽灭。
  诸幻化不可除,除幻却导致增加迷惑,实际上是远离诸幻化到得无所离;即是上根菩萨修行并不是设法弃除、消灭六根的种种境界,而是远离它。换句话说,对因地菩萨而言,诸法本在觉中,要消业、除掉业报、烦恼、因果,都是错误的,只要远离所执著的境和心,不被内心的执著所迷惑。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此是譬喻。譬如钻木取火,两根木头互相摩擦,产生火种,火把木头都给烧尽了,灰飞烟灭,以虚幻的身心来修如梦如幻行,也是如此。
  前面问:如果在幻化中,又怎么修幻化呢?佛说以远离幻化的心来修,但是千万记住,远离也是幻化,最后要“得无所离”。
  在得无所离时,谁知道得无所离?当一个人远离一切境界的时候,在一切大小乘的论著中,把此状态称为根本智,当觉知心离开一切境界就是定,根本智只能在定中生起,此时没有能知心、所知境的分别,但是,当时心是有知觉的。所谓觉悟,不可以如木石那样什么知觉都没有。菩萨远离一切幻化而觉悟的时候,他是证悟到觉性“得无所离”,心是不可以远离的;他不可以远离、远离……远离到什么都不知道,修到什么知觉都没有就不对,那是入了无想定或灭尽定。
  “得无所离”即是得了根本智,任何人在得根本智时都有一种现象:当时他没有任何语言,也没有生起任何分别心,此时心境不二。他从定里出来之后,就以智慧分别:世间是这样、解脱应该是怎么样……这种智慧,叫做后得智。所以一定要远离能知所知的一切幻化,才能够生起根本智。
  “诸幻虽尽,不入断灭”,种种幻化都灭尽——根本智现前,不是进入断灭——空无所有的灭绝状况,还是有觉知心。幻化灭尽只是断烦恼障,是还没有究竟,菩萨还须破所知障,进一步认识并超越幻化,自在地在幻化中度众生。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这里所讲如幻三昧的修法,是对上上根器的人说的,对根器差的人不这样说。对于上上根的人只要“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知道幻化即刻就远离,不需要用任何方法。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离开幻化境界就是觉悟,上根者明了幻化中本来不离圆觉,没有从不觉到觉的渐进次第。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应当依照这样修行,就能够永远地远离种种幻化。
  对于一切幻化,修行到达“得无所离”,是一切佛、菩萨、阿罗汉都要完成的。阿罗汉是远离幻化后证得幻化“得无所离”,今生只要在幻化中保持正念就行了,但是上根菩萨是远离幻化后证得幻化本具圆觉妙心而“得无所离”,更进一步以幻化度幻。如果一个修菩萨道的行者,不能确知一切幻化中都有圆觉妙心,就会想在幻化中保持正念;于是,不是期望朝向解脱道,就是期望在幻化中勤苦修六度万行时世世不迷失。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真实有迷惑与苦的世间,于是要快点出离,过后想想,菩提心又生起:哎呀,世间虽苦,我还是要入世间度众生!这是他不能觉悟到幻化中都有圆觉妙心,就会有时生起出离世间,有时想入世间的矛盾。可见此菩萨的道行还不行!菩萨修到证得初地果位时,才有得无所离的功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花,
  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普贤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众生的无明幻化,都是从一切如来的圆觉心而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无明的幻化,好像虚空花,依虚空而有形相,而虚空就有如圆觉心,空花虽然消灭了,虚空还是依然如故,即圆觉心不动。佛以此空花来说明“幻从诸觉生”,请看清楚,幻从诸觉生,不是幻从诸迷生。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在觉中,都在互相觉知的因缘下互相相应而互相影响,然后进一步组合成有组织的知觉力量——妄心;这些有组织的知觉力量进一步互为因缘,互相推动,于是产生执著的心——分别心;执著的心进一步组织成种种见解的习气,于是认为有我在轮回,所以说幻从诸觉生。就是说,每一个幻化都有觉性在作用,这些幻化的因缘组合都觉知如何因缘组合,即因缘组合觉知自己是某些因缘组合——法,觉性圆满遍十方故,此因缘组合也能觉知其他一切因缘组合,因为有觉性才能进一步互相组成更大的组合,如此五蕴才有可能形成一起活动的个体。即在多重的组合中,有由心念组合的识蕴、由见解组合的想蕴、由感觉组合的受蕴、由身体组合的色蕴,如此不断的组合……组合……有些心念就认为有众生、世间。然而任何组合与万法都是不可分割,互相含摄地圆满遍十方,不论迷时悟时,觉性一向如此地圆满。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当你对幻化不但不执取,而且不迷惑的时候,你将觉悟到:“你”就是有觉知的重重因缘组织——佛,这多重组织的任何一部分也都是遍十方,本来互相含摄而不可分割,都是全体圆满的觉性。为什么呢?因为觉心不动故。刚才我解释过:凡是有动的都是执迷的心执取法相,都不圆满,有这里、那里,就是有动;有这里、那里就是有界限,就不圆满。一切法本来就不曾在这里、那里,迷惑的我们因为见到有这里、那里,就认为有动,而其实本来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你们一切菩萨以及末世众生,应当常常远离虚妄相,远离依六根而生起的种种虚妄境界和心。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如同木中生火,木头烧尽了,火也灭了,圆觉没有渐进次第,方便法门也是如此。
  佛为众生说法是因人而异的,为不同众生说不同的法。佛于本经中所阐述的如来藏法门——一切本来在觉中,这个教法被后人误认为“我本来就是佛”,因为佛就是觉者的意思。“本来就是佛”并不是有你、我、他各别不同的佛,而是一切佛觉悟到一切是圆满的,没有不觉之处。这个教法在其他的大乘经典都有阐明,这类经典说每个众生都平等,都是佛,这是站在觉性圆满来说的,但是我们众生不相信,说自己在迷惑中。如《法华经》说“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以中国一些禅宗祖师的说法:“你能看,能听,能知道这一切……怎么说自己迷惑呢?”所以说你本来在觉中。虽然你是在觉中,但是,不离觉性的业力因果,令你执取并使用现前的六根;即使你执取六根,当时也在觉中。不只如此,前面我跟你们提起克隆羊,克隆羊身上的那个细胞知道将来它是一只羊,那个细胞只是在羊的身上的某个位子,却知道那只羊的样子。羊身上的所有细胞都知道羊是什么样子的,此即是一切法都互相知道对方,只是迷惑心所认为的那个“我”说不知道。我们迷惑、执著身心里有一个我,我怎样……怎样……这样你所知的就有限,很多东西就不知道了。
  你的身体配合你的业而生长,从小到老死,没有一个科学家有这个能力做出这样的身体,但是你就有这个能力。我的意思是说,你在完成你这一生的业力因果,没有别人在做这件事情,是你在做。要是你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得如此微妙呢?好像建筑师在建好屋子之前,就知道屋子是什么样子的。在你的业里,一出世就知道怎样构建你这一生,你就把它建出来,但是你说不知道!一般的说法是,我们的心与业在自作自受,其实自作自受就说明心与业自知下一步应该出现什么,这就是本经所要为你阐明的教法:一切都在觉中,只是有一类执迷的心,执取有我是迷惑的心,你却信任这些执迷的心才是心,因为如此,佛只好为我们讲十八界等法。
  以克隆羊类推,你身上每个细胞都认识你,可见当你是小孩子的时候,身上每一部分就知道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的了,但是你说:“我不知道”。谁说的?是烦恼!而烦恼只会欺骗你,别信他的道理。实际上,你的业自知该做什么,你的身心都知道如何配合你的业力而行动,因为你的业一向在觉中。以圆觉法门来看,这是心与业毫无差错的显现,所以佛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众生来看,这一切是惑、业、苦,因此众生说我烦恼、我造业、我受苦、我要离苦得乐。现在可以用克隆羊解释佛法,但以前没有,所以说不清如此密切的身心关系!
  其实,一切在觉中的,不只是克隆羊,这支麦克风、这一切……也在觉中。如果麦克风不在觉中,因为它不知周围环境跟它的关系,必然乱运动而乱碰,我不碰它,它也要胡乱地运动而碰到我。你说不会乱运动的,因为有支架支撑着它,这就是你六根所得的见解。我问你,是麦克风自动留在那里呢?还是支架能控制它在那里?而且,这支麦克风中的每个原子怎么知道有支架在支撑着它呀?科学家说是有支持力加在麦克风的原子里,不然原子会到处跑动的,就是原子之间有组合麦克风的种种力量、磁场、引力场……造成它在那个位子,肯定麦克风里的每个原子知道加在它上面的力,才保持在那边,但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是“知道”,我们说会思考的才是“知道”。请听清楚,一切法互相因缘影响,谁也不能离开谁,每一个法都要知道对方才能够构成因缘,才能够互相影响。虽然麦克风在觉中,但是不能成佛。
  是什么东西去成佛呢?是先有“我执的动力”后来去成佛,没有执著我的动力,不用成佛。就是说,有些人学习了佛性——圆觉的思想,他认为一切都有佛性,就更进一步说: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并认为一块石头、一堆牛粪也能成佛。这就是邪见!有佛性而没有烦恼推动是不会去成佛的。佛性只是从有情众生的角度来说万法的觉性,有了觉性一切法才能产生因缘作用。但是什么动力去成佛?是执著身心是我的业力,造成后来成佛的愿力,就是要有成佛的愿力——烦恼,才能造成成佛的因果出现。所以我们不要把如来藏误会成佛性而说:你有你的佛性,我有我的佛性,我能成佛,你也能成佛。不是佛性使你成佛,只要你的烦恼发愿要成佛,你就有机会成佛。眼前这个小小的闹钟为例,它不觉得它是个烦恼的众生,那永远没有成佛不成佛这件事。因为你执著你是众生,执著心是无量劫累积下来的一种动力,推动向前;现在你想要修行,那动力就继续推动、推动……最后出现成佛的因果。
第三章 普眼菩萨
  前一章是对上根菩萨说没有渐次的如幻三昧法门,本章为钝根菩萨开示渐次的圆觉法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即是如果有刚开始修菩萨道的人,听闻这个圆觉境界,应当怎样思惟观察乃得纯熟?怎样安住受持而不为一切环境转移?如果于此圆觉境界未能开悟的众生,有什么方便法门让他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如果那些没有善巧方便及正思惟的众生,听闻佛所讲的菩萨修行如幻三昧,即一切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心生迷闷”,心中迷惑不乐听闻,不能够接受幻化就是觉性所显现,因此不能悟入圆觉妙心。希望佛慈悲,为我们以及末世众生解说方便法门。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假说种种方便”,佛教导众生修行,有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方法,有些是转弯抹角的法门,而转弯抹角的法门就是假说种种方便。好像医生为了要让病人吃很苦的药,就放一些甜品进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种种假说方便,不是佛说法的本意,而是因众生执迷而必须那样的教导,所以佛才随顺执迷者而巧立方便说法。如《法华经》说:“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此经说三乘是假说方便,本来圆觉是究竟。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佛为上根菩萨开示没有次第的如幻三昧,为初发心菩萨以及末世众生种种假说及方便开示有次第的法门;要次第悟入如来清净圆觉妙心,应当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要远离一切幻妄。先依照如来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与清净心。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种类:一种叫止,一种叫观。止就是奢摩他——修清净心,观就是毗婆舍那——修清净见。这两种修法都能够产生定,即是三摩地。“坚持禁戒”,专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处是讲新学菩萨有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为清净。“安处徒众”,先安置徒弟、信众与放下一切作务,然后“宴坐静室”,安处静室,结跏趺坐。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节正答云何思惟。新学菩萨不能直接观如幻,因为他们认取身心实在,所以先观察身,次观察心。
  新学菩萨观察身心时,应经常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大;“暖气归火”,体温归于火大;“动转归风”,呼吸及血气等所有运转归于风大。古希腊及印度人认为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地、水、风、火四种极微物质组成,称为四大。地大性坚硬,水大性潮湿,风大性流动,火大性温暖。任何物质都具有四大的性质,比如冰被解释为是水的地大增多,水汽是水的风大及火大增多,其实就是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热能四种性质,被误解为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佛依世俗常识执以为实有的四大来开示佛法,教导观想身体就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组成。“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观察四大各有所归,究竟这个幻身在哪里?都无实体可指,即知此身毕竟无体,不过四大和合,而有此虚妄的相状,所以说“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观察身心从观身实同幻化开始,然后观身心世界都是幻化的。佛在教导渐次的法门时,必定是先观身后观心。比如四念处修法的次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次第是让众生从粗的心念修到细的心念,观身最粗,观受是心,所以观受比观身微细。受苦乐时心游荡外境,因此心不平静;观心时不理外境,心念比受平静微细,所以先观受后观心。当观心观到贪嗔调服时而非常微细时,便有力量观一切法。
  四缘假合以下,详明观心。佛入灭后,论师们归纳整理佛所讲的因缘教法而有不同分类;大乘一般只讲讲四缘,小乘论师更说佛有讲二十四种缘。其实只讲四缘就够了,即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比如眼睛看东西就有四缘,眼识不能自己独立生起,要靠根、尘接触,眼识才生。识蕴里的过去业有眼识的业缘——因缘;所有的识前一念灭了,后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识依前一念眼识灭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缘;色尘是眼识所知的境界——所缘缘;其他比如身体、神经、眼根等,帮忙眼识生起来的法——增上缘。即四缘生一切法。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因为四缘假合而知道,所以是幻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实的,是暂时性的。“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中的“气”是指能量,就是指你过去业的力量,积聚于中,“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好像有众缘和合成一个相貌被你知道,佛随顺凡夫称它为心,此能量(妄有缘气)就是能知觉与思维的心。以佛法说,我们的心有二:一、是血肉之心;二、能思维与有知觉的心气——能量,它(妄有缘气)执著在我们的身体里作用,而这股能量也可让你感觉是气。当你胡思乱想太多的时候,心的能量就在头上发涨;当你心无妄念的时候,它就降下来在你的心脏;当你在运动、做东西的时候,它就在手脚上运作。对于执取六根境界者,佛教导观六根境界的前因后果,然后进一步见到身心无我。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个虚妄不实的心,如果没有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钟声灭了耳识也灭,没有一个不灭的闻性,因为能听闻的一念耳识随着刹那的声尘而生起,耳识是生灭的虚妄心,不像圆觉妙心那样遍满十方。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则没有六尘可得。所以说“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四大解散了,众缘中的六尘各归散灭,六识是随六尘、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灭心,根或尘任何一方灭,则识也跟着灭。有人认为有不灭的闻性,其实能闻是妄心,所闻是妄境,虚妄的心境皆是无常生灭法,所闻的妄境灭了不可能有个能闻的闻性不灭。换句话说,若见声尘有生灭,必定见到心识也生灭,有生灭见故;若见心识也不生不灭,必定见到声尘也不生不灭,无生灭见故。对于执著实有生灭的前因后果等见者,佛必定教导观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皆是根、尘、识的幻化。此观身心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学菩萨一定要先观身心入微,然后观幻化。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彼”是指欲求清净圆觉妙心的菩萨修行者,觉悟到“幻身灭故”,即是身体是如幻如化的,是幻身的幻灭,没有实在的身体在灭,“灭”并非从有灭成无,是幻生幻灭。“幻心亦灭”,能知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如幻如化的心,也灭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是因为六识与六尘是心境互相依存,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为因缘,只要证悟到任何一方是不生不灭,则一切法皆是“无生”,皆“无相”。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是指一切如幻如化的生灭,也灭了,即觉悟到生灭幻相本来无生灭相。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如果我们是以根、尘、识观察世间,所见皆是有相的生灭幻化,这一切的幻化相都灭了之后,“非幻不灭” 就是见到非幻圆觉妙心一向不生不灭,也就是涅槃不灭。“幻灭灭”即生灭现象灭,也就是证得不生不灭。小乘人以为生灭境界里实有生死轮回,但是当阿罗汉证得不生不灭前,他必定先证悟“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即先证悟生死轮回不实在,才可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
 “非幻不灭”,即证悟不生不灭的当下,不可以没有能觉悟不生灭的心,此时此心称为“根本智”。
  在如来藏法门里,“非幻”是指圆觉妙心,是本有的法性,不从修行得来;在其他法门里认为智慧不是本有的,是从修证得来。唯识宗则说转识成智,即把污染的心转成清净的智慧;但是本经说,圆觉妙心本智慧,一向来皆清净。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好像磨镜子,污垢尽除,就显现明亮的本质。“当知身心皆为幻垢”,镜子与污垢譬喻智慧与身心,智慧本来清净犹如镜子,妄执六根、六尘、六识而以为身心犹如镜子上的污垢,所以幻垢尽明现。本经中说圆觉妙心,不是目前的身心。当一个人执取根、尘、识的幻化为实有,佛就会告诉他,从根、尘、识得来的知见与修行都是染污心,出离生死就是出离幻根、幻尘、幻心。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当那些污垢永远消灭了,就是有如镜子一样,照十方都是清净的。有人听到镜子与污垢的譬喻,他会想“如果还有镜子存在,那不是执著吗?”是的!执著有清净心那是错的,但是清净的觉性任何时候都是清净的,不论执不执著,觉性依然清净,此净非染净的净,是不二显现故清净。在《六祖坛经》中说神秀禅师的觉悟是“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而六祖惠能的觉悟是“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就是无能所对立,更无染净对立的明镜与尘埃。一个是钝根渐悟,一个是利根顿悟无修。本经前一章说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即是为利根菩萨说;本章是为新学钝根菩萨说,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后种种方便观身不净如幻,最后“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证悟清净圆觉。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譬如清净的摩尼宝珠(水晶珠),明彻剔透,五种颜色映入宝珠,从不同的方向观看,映现种种不同的颜色。那些愚痴的人,看到有实在的五色从摩尼宝珠里放射出来,而实际上,摩尼宝珠是没有这五种颜色。因为那些光照射,然后随着各个方向反射出五种颜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本来清净的圆觉心无身心万法,随着不同众生的喜乐,幻化出各种身心万法,有如摩尼宝珠本无五色光,随着各个方向射来的光,而反射出五色光。那些愚痴的人有如执著摩尼宝珠中有五色光,执著净圆觉心实在有其所知所见的身心自相,由此不能远离幻化。
  本经中说,本来是清净的圆觉,在众生迷惑执著的时候,看到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都是幻垢。上几讲我已经说过,“一切都在觉中”,我们所知的一切是从分别六根境界得来的,其实,我们所知的一切,其真相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比方说,这个房子里的一切事物,我们看到是桌子、椅子、白板等等,但是,当我们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去看、去研究,将发现它们是由很多原子组成的,原子也不是物质的终极样子。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世间存有九十多种原子,人类还创造出十多种。那么,这些原子本身也并不完全是人类角度所观察到的那个样子,我们认为世间的物质就是由终极粒子的原子所组成也是不确实的,因为原子由中子、质子及电子组合成,而中子、质子及电子又由更微细的粒子组合,微细到光的粒子即光子,粒子到如此微细时渐渐失去物质的性质,最后只能测量到的是无形无质的能量波动。原子是小乘佛法认同的最小物质,称为地水火风的极微或微尘,所谓的极微必定是立体,就是有六方,有六方必定能够再被分割,所以大乘佛法说极微不能成立,只是种种因缘造成你对它的感觉是如此这般,让你觉得它有形相。依本经说,这些都是圆觉心的显现,没有所谓的极微组成的房子,或者科学家观察到的原子。万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以圆觉心来说,万法皆是心。这个心不是我们能知、所知的心,它是一种能量,本经中说成“缘气”,量子物理科学家说成能量波动。缘气——互相因缘的能量之间可以组合成不同组织,有高能量也有低能量的组合,比如说光线中,紫色光线是属于比较高的能量,红色光线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就以X光来说,它是一种能够穿透铁片的能量,因此,当我们照X光时,医疗人员用铅版挡住X光。X光是属于比较高的能量,能够穿透多数的金属。金属原子结构间的力场能挡住一般光线,但是比较高能量的光,就能穿透金属原子。所以,对一般光有阻碍的东西,某些高能量还是可以透过去的。众生的心活动是属于更高的能量,光线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在光线中,X光的穿透力又比较高一点。物质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所以这就让我们感觉到它好像没有活动。以现代的物理学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物质能够转变能量,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高低不同的能量。能量与能量之间是没有阻碍的,是能够穿透过去的。而我们的心是更高级的能量,能够影响很远很远的地方,不受任何东西阻碍。当我以能量来说明世间的一切,就会造成一种观念,认为能量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但依佛法说,心就是能量,这个能量不是物质。心在低能量的活动中,让我们觉得是物质。如此,只要有神通就能够改变物质,其实,就是改变造成那个物质的能量——心,也就是用更高的能量来影响低能量,使到那个物质改变。我们的感觉器官让我们看到世间,世间里有种种物质、有种种东西,实际上是能量之间互相影响及交流,也就是心。
  当修行者修到佛菩萨境界的时候,会看到这个世间的一切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心,就是能量。以现代微观物理学,即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观察者的意志会影响观察结果,即微观物质有时是有质量的粒子,有时是非质量的能量波动,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心竟然影响观察结果,即事件的发生并不客观。可见万物是能量的聚合,是一种有知觉的能量。佛法说一切法皆是有知觉的能量——心,没有所谓你的、我的;这个能知觉的心是有知觉的能量组织(即因缘),不论是组织成微尘(原子)那样小,或组织成太阳那样大,每个组织都能够知觉到三千大千世界,每个组织之间互相影响,即是不同组织(因缘)的心能量互相影响。以现代物理学发现光在运动的时候,会产生光波,其波就会影响其他的地方,好像电台发出的电波,收音机可以接收到。现代物理学家发现任何大小的物体在运动时会产生波,它的波可以传播到全宇宙,世间一切就是如此互相影响,但是众生认为有各种东西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活动。我解释这么多,是因为本经中说:我们的身心是幻垢。这幻垢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心迷惑执著,变成比较低的能量,让我们产生质碍的见解。所谓质碍,就是有物质阻挡的意思。然而不论低能量的物质和高能量的心都是圆觉妙心,都影响一切,科学家以时、空、物质来观察,把心互相影响的无形力量说成是能量的波动。
  “愚痴人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我们认为现在所认知的身心是真实的,感觉器官让你觉得确实有这些东西在作用;本经说并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样。而你所迷惑、所执著的身心,本是圆觉妙心的幻化显现,我们迷惑地把圆觉妙心看成有身心等,然后依所迷的身心来观一切法,因此,我们就不能远离幻化。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所以佛说“身心幻垢”,圆觉妙心有如清净的镜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圆觉妙心的镜中显现幻垢的身心。“对离幻垢,说是菩萨”,当一个人远离幻垢,就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对除”的“对”是相对,就是一旦你认为镜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对,当污垢没有了,那个镜子就没有东西好对了,就是说烦恼对除时,心就无对垢,“及说名者”,也没有所谓的菩萨。当一个人出离幻心幻尘,佛就告诉他,此觉悟的心本无生死之污垢,就是清净的涅槃。如此以出离幻心幻尘的方法来觉悟,这样的觉悟只相当于罗汉的境界,菩萨还要更进一步觉悟,觉悟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当一个菩萨修行完成远离身心幻垢的时候,那些影像都幻灭而不存在了。“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就是十方清净,众生妄心迷境界而觉得心不净,当不迷惑于这些境界时,便能觉悟境界清净无方所,即是无方清净,只见无边虚空皆圆觉妙心的显现。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当修行人修到无方清净,觉悟到一切幻化不实,他至少是阿罗汉或初地菩萨。阿罗汉的智慧认为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是不自在的、苦的境界,于是对境界再也无希望心;因此,此生了结了就不再生心而证无生,佛法说他进入涅槃。然而,菩萨的觉悟是一切法皆是光明、圆满的显现,知道心本来是清净的。心清净故,所见也清净,所以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由觉悟清净的心境都是圆觉妙心所显现,进一步觉悟到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清净的法,此时菩萨觉悟十八界现前的心境,即见、闻、觉不再被妄心染污,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上文是依十八界现前的心境说见、闻、觉清净,以下说明所知一切(过去、未来,非十八界现前的)境界也是清净:六根都是清净的,因此其所知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清净的。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因为六尘的境界清净,所以你所知的、所认为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都是清净的。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佛法说我们在十二处、十八界中生活,“二十五有”是众生的分类,其实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它们是恶趣四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居住处四有: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欲界六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总共二十五有。这都是众生所在的地方,所知一切(非十八界现前的)二十五有也都是清净的。此时菩萨觉悟所知的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以上这些都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
  十力是佛成道后具足十种智力,即:
  ⒈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
  ⒉自业智力:即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
  ⒊静虑解脱等持智力: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
  ⒋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修道的根性胜劣与得果大小。
  ⒌种种胜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
  ⒍种种界智力:知众生所处世间的种种不同境界。
  ⒎遍趣行智力:知一切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
  ⒏宿住随念智力:了知过去发生过的种种事。
  ⒐死生智力:即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能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
  ⒑漏尽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
  佛既具十种智力,于大众中说四事无畏,称为四无所畏:
  ⑴说一切智无所畏:自说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
  ⑵说漏尽无所畏:自说惑、业、生死俱尽
  ⑶说障道无所畏:说彼魔、外道之法障蔽圣道。
  ⑷说尽苦道无所畏:自称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
  四无碍智,即是佛讲解法、义、词、辩四事自在无碍。
  (1)法无碍智︰于一切法相、名字有无碍自在的智解。
  (2)义无碍智︰关于一切法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
  (3)辞无碍智︰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才。
  (4)辩无碍智︰随顺众生根机,圆融无滞,巧妙演说自在。
  佛有十八种功德智慧,是凡夫、阿罗汉、菩萨所没有的,称为十八不共法,即:
  ⑴身无失:佛无量劫来身口意业清净,圆满觉悟,故身口意业无失。
  ⑵口无失:
  ⑶念无失:
  ⑷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⑸无不定心: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悉知一切诸法,而不舍者
  ⑺欲无减:佛虽具足一切功德,而于诸善法,心无厌足。
  ⑻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⑼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之法,常念持而无所缺减。
  ⑽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
  ⑾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烦恼执着,具得有为、无为之解脱
  ⑿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身口意业,均先观察,伴随智慧而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圆满觉悟,智慧知见三世无障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即观身心皆不净、苦、无常、无我:
  (1)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无常。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无主、不自在,即诸法无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即四种修善舍恶的心: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即四种心能于所修法如意自在——神足:
  (1)欲如意足:于所修之法,生起强烈希求心。
  (2)勤如意足:即精进心,努力于所修之法。
  (3)心如意足:即守摄心念,于所修之法得胜定。
  (4)观如意足:专心思惟所修之法,而得智慧。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即:
  (1)信根:信心于正道法,能生禅定解脱。
  (2)精进根:于所修法,心无间无杂。
  (3)念根:于所修法,念念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于所修法,一心寂定。
  (5)慧根:于所修法,观察明了。
  五力,力即五根的力用。
  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支,即修道觉悟时,应生起的七个心法:
  (1)念觉分:正念分明,不忘思惟所修之道法。
  (2)择法觉分:于所修之法,能抉择清楚。
  (3)精进觉分:于所抉择之法,越修越想修。
  (4)喜觉分:所抉择之法念念现前,心生欢喜。
  (5)轻安觉支:于所抉择之法,觉悟不虚,身心轻快安稳。
  (6)定觉分:于所抉择之法,一心不乱,引发三摩地。
  (7)舍觉分:依前六法觉悟,而生起平等无造作心。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即解脱生死应过的生活道路:
  (1)正见:正确知见善恶业报、业力因果、四圣谛等。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心无邪思想。
  (3)正语:言无虚妄,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4)正业:又作正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如法乞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6)正精进:又作正方便,即修四正勤。
  (7)正念:心念念分明,观不净、苦、无常、无我。
  (8)正定:修止观得心清净之禅定。
  小乘的教法认为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是生死法,这些世间法是不清净法,三十七道品是清净法。如果一个菩萨见到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净时,当然见到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的。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种种法门,一切都是清净。修行者觉悟到圆觉妙心,就知道一切都是清净。此时菩萨觉悟一切佛所成就的清净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觉悟到万法实相即是圆觉的清净心故,一身清净;一身是指自己本人。“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当悟到本身清净,即见他人身心行为也是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无尽的众生都是在圆觉清净之中,此时菩萨证悟到圆觉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的广大清净,是遍虚空,包括三世,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平等、不动的显现。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世间人认为虚空(空间)是平等不动的,但是以中观的理论来说,没有所谓不动的空间。因为世间人认为虚空是平等不动,所以佛法也用虚空来比喻:虚空是不动,是平等,没有差别的。
  有如虚空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因为前面他觉悟到清净,四大没有生灭可得,所以应当知道觉性本来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一切法,皆同圆觉妙心,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不动,而且周遍圆满没有边界,应当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能够遍满法界。所谓遍满,是觉性本身就遍满整个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不但是六根遍满整个法界,应当知道所接触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尘都是遍满法界。
  “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不但圆觉清净的心遍满清净不动,即是所知的四大、六根、六尘……每一个物质的本身作用,也遍满整个法界。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根、尘、识,四大乃至陀罗尼门,皆同圆觉妙心,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因为微妙的觉性遍满法界,所以根性、尘性之间也周遍圆满,无坏无杂乱;“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是根性、尘性亦如觉性的圆满无际故,亦无坏无杂,推而至于陀罗尼门之性,亦复如是。
  所谓坏杂,是当东西没有遍满,它就要坏或杂。比方说,这个闹钟要与麦克风同在一个位置的话,不是互相破坏对方,就是要互相杂在一起。如果世间的东西不能遍满,两个就必须参杂在一起,不然的话,就必须破坏其中一个,另外那个才可以存在。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是以灯光比喻来说明:譬如在这个房间里开两盏灯,这两盏灯所发出的光芒,一一光互摄互入,彼此含容,遍满整个房间,因此说无坏无杂。谁也没有阻挡谁,谁也没有与谁参杂在一起,所以就遍满,这是说明根、尘、觉性互摄互入,皆遍满而无坏无杂。这也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