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黄元御生平

_2 佚名(现代)
本州知州得了“腑痈”。在危急之中,县令请黄先生去给知州治病。将要下针时,先生忽然停住手说,你这病一针就能治愈,不过老爷请我时,什么东西也没送我,心里有点不痛快。所以,这一针怕下不准。”知州看到针不下了,就赶快问他要什么。黄先生既不要钱,也不要官。最后说:“听说你家小姐有姿色,我正缺一个妾……”知州怒气冲天,翻身待起,黄先生即刻一针下去,哈哈大笑起来。一边说:“好了,好了,你的病好了。”这时知州也真的感到病轻了许多。
黄先生解释说:“这不过是我借你的恼怒来治病的一种手段,舍此你的腑痈就会无治。怎么能有心令爱呢?
辨龙体凤脉,得妙悟岐黄
乾隆皇帝有疾,请黄先生进京。住店后,老宫去请,黄辞曰:“各家有病,自请之。”于是太子来请。进宫后,正当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时,喊“磕头”的令下。先生说:“我不为官,不能磕头,不请先生,我可以退出。”于是免礼。诊脉时,帝假以妾代之。先生断曰:“男犯女脉,死症。今龙体凤脉,医者无能为力。”帝遂改为己脉,先生诊后说,“服一剂药即愈。”真的,只一剂药,乾隆就好病了。
不久,皇帝为答谢他,考虑到先生既不要官,又不为禄的品格,就赐他一架御题“妙悟岐黄”的匾额悬于太医院门首。
黄先生的名声,就在行医中,由地方至县,由县至州,由州到了朝上。
神医黄元御
昌邑传说黄元御是顶着天上什么星下凡的神医。黄元御出生在黄福太保的家族中,从小聪慧,受太保先祖影响,誓为一代良相。天老爷知道黄元御的想法后,就用手把他顶着的星遮了一下。于是黄元御得了目疾,百治无效,损去一目,不能为官,遂立志做济世良医。黄元御虽然只有一只眼睛,但这只眼睛确实是只“看病”的神眼,使他成为一位有名的神医。据说,有个州官得了重病,请来一个算命先生问卜。算命先生说,你的病说难治是难治,说好治也是真的。只是你请到“神医”一看就好。神医是谁呢?算命先生没有点破,他只是说了一段道理。他说,中医诊病离不开“望、闻、问、切”这四种办法。古人对这几种办法分解说:
望而知之者为神,
闻而知之者为圣,
问而知之者为功,
切而知之者为巧。
因此,对中医造诣的评价,也就分成了“神、圣、功、巧”四个等级。
算命先生走后,州官和他的亲信们百思不得其解,幸亏一个常到民间走动的衙役在场,他说,“昌邑有个黄先生,他就是只凭一只眼看病,既不把脉,也不问话,所以传说什么‘南臧北黄’两个名医,是不是他?”请来黄先生后,真的是“望而知之”,按黄氏的处方只吃了一剂,就“药到病除”了。从此,人们便把黄先生称做“神医”了。
(黄少花1980年7月2日口述)
黄元御传说
清高宗御极之三十年,诏开四库书馆,又诏求天下隐逸之士,有深于医学者齐集京师,以备顾问。当时由于黄先生对医学研究精深,所以首膺其选。到京师不久,乾隆皇帝身患重病,太医院众御医诊治不断,但不见效果。后来黄老先生的一位同乡,向乾隆皇帝推荐他来为皇上治病。于是乾隆皇帝便下诏召见。黄老先生不愿给皇上看病,推辞说:“臣乃布衣,且又五官不正,恐难见君。”乾隆又下诏说:“一概恕罪。”并赐俸银及绫罗缎匹为礼,茶晶眼镜一付,又请黄先生进宫。先生固不接受说:“无功不受禄,臣乃草民,岂敢受礼。”乾隆皇上有点生气,但又不敢得罪医生,于是又马上赐以五品顶戴进冠带俸禄按品级赐银,又差人去请,先生眼见实难推诿,只好从命。乾隆皇帝在寝床上虚设宫女,放下幔帐,并用一线栓在床腿上,上面系在宫女的手脖上,让其诊脉。黄先生一诊,便断为双身脉。原来在床腿里面还有一个蛤虫。乾隆皇帝对他这高明的医术有点吃惊,方知是一良医。于是就叫他诊病。以后,乾隆皇帝吃了他的药,果然药到病除,并亲自题了“妙悟岐黄”的匾额送给他,并召他为御医。
1751年,高宗首次南巡,先生随驾武林,返京后,他认识到“伴君如伴虎",于是以省亲为名,返回故里。回家后,马上叫人买了一口棺材,说是自己死了,叫家人进行了假葬。果然,出殡几个月后,京城来人叫他回朝,先生则以死相报,遂即潜游江南,讲学习医去了。
急病人所急
(刘德正辑)
黄先生出名后,请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他给人治病,是以病而论。时间常了,人们发现,他总是先给徒步来请的人去看,再去看骑驴来请的,最后去看拉着轿车来请的。他说,“当医生就要‘急病人所急’。赶轿车子来的,家里病人只有三分病;骑毛驴来的,家里病人能有五分病,只有步行来请医生的,家里病人一定很重,就拔腿跑来了。”
平常药物有奇功
有一个富翁请黄先生看病,临走留下的处方是:十斤重“天生丸”三丸,每天服一丸。黄先生走后,富翁接过方一看,呆住了。他原以为什么人参、鹿茸之类的贵重药,想不到这药更难讨还?全家人不得其解,倒是贫家出身的一个老佣人猜到了,这“天生丸”是西瓜。
所以青岛台东医院何中州医生评说:“黄先生乡居时行医民间,有求诊者,不得车马而即行,受其诊治者多获奇功。性恬淡,不涉荣利,及而入太医院,不管宫廷达贵者,就诊处方中看不出用奇药和生疏药物,珍贵药品,以求正确诊断,治病为中心思想,从不以医多谋荣利,更不宣扬个人,而得其声誉。诚为清代之名医。”
翻江倒海挪大背
黄元御的医名传遍了济南府,可是乐陵知县孙尔舟听到后,却不相信家乡这位少年时的“同窗好友”会变得如此神通。正巧他因植枣有功调升知余杭县,又觉周身烦燥不爽,便想趁赴任回乡探亲之际,试一下黄学兄的本事。黄先生见到孙知县,道过几句阔别的话后,便大惊失色地说:“这个任怕一时上不得了。我看你身上的大背疮,很快就会发作,俗语说:‘手够,对口,手不敢动,腿不能走’啊”。孙尔舟正在凶吉难分,进退两难的狐疑时,黄先生又劝慰道:“我给你开一个‘翻江倒海’的药方,只要吃上三剂,你的身体便能复原,等上任一年后,再从臀部把毒火发散出来。孙知县吃上三剂“翻江倒海”,果然身上爽快如初,便赴任去了。时过一年,孙知县真的在臀部生出一个疮来,苏杭名医的药吃遍了也不见效。可巧密州一位姓藏的医生路过,请来一看,便惊奇地问:“为什么在臀部生大背呢?”孙尔舟讲出实情后,只吃过三剂药便愈了。从此“南臧北黄”的美名甚至在京城里也响开了。
(刘德正1980年讲述)
艺高弟子众
黄元御本是山东昌邑人,对医学之影响及威望之高,远不如在江南出名。黄氏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江南行医,至晚年,方回故地。去世后,只由其家人葬墓。临终之前,黄氏医书草稿,已凌完功。嘱其子日:“吾死之后,若不是江南四弟子亲来,此书勿传。”黄氏去世后半年之久,忽有一行医来昌邑,寻找黄氏之居,至黄氏家中,对其子云:“吾本江南人,为黄老之弟子,先生病榻,未能亲奉,先生去世,未能亲送,弟子实感内疚。今先生已居阴室,吾欲亲去焚香泣送。”说罢,即去购香、纸若干,亲去黄氏墓灵之处,焚香叩拜,相泪啼不绝云:“吾乃先生四弟子之一,惊悉先生已去人间,特来灵前叩拜,请先生灵安九泉,并恕弟子不孝之心。”事罢,即回黄氏家中,当便宴之时,其人言:“听先生生前所云:‘医书待留传弟子’,今弟子一来为先生灵安,二来为发扬先生之学以光大,先生之书,是否可交吾撰版?”黄氏之子,思其父生前曾有言,今该人又从江南来,并云其弟子,遂将书奉于该人。
该人将黄氏之书带回江南之后,遍传宣扬:“吾乃黄老之弟子,先生之真言,刻于玉版,吾得其真传。”经他宣扬之后,寻其术医施教者颇多,一传十,十传百,后乃传其真正四弟子,四弟子便寻其门来,据理相辩云:“黄老生前,只吾等四人是其弟子,未曾目及他人,亦未曾闻及先生言及他人,尔欲鱼目混珠,与道不容!”该人反问:“尔等四人,有何凭证为黄老之门人,又有何证为黄老之后学?”四人云:“黄老之家验,吾领悟存之心。”该人便以黄老之书,相问其弟子,四弟子便对答如流,而对答之中,四弟子先觉该人支支吾吾,文不对题,确是不甚通彻医理之人,便恫吓问:“该书并非黄老之真书,真书在我四弟子之中!”该人神惧云:“吾亲从黄老家中所得,确黄老之真书。”四人观其墨迹,寻其语意,确是黄老之书无疑。
四人欲要翻刻,而版权有争,且书在该人之手,四人窃窃语后,遂定该人为黄老之门人,共同齐力撰刻《黄氏医书八种》,以存于今。
上述黄氏轶闻,乃烟台市文登县初村镇初村村已离休之老中医张惠模先生所言。张先生现已七十乃五,五十年前张先生在本县北庄村天主教任教学工作之际,闲暇之时,听当时在天主教行医施药的老中医张同岭先生所言,五十年前同岭先生七十三岁,医学有较深的造诣,还兼通天象、地理、占卦诸事。
(1986.9.17.烟台文登县整骨医院毕明义提供)
黄元御在天有灵成医神
黄元御老年从京城回到家中,前来就诊的老百姓每天络绎不绝,黄先生从早看到黑也看不完这么多病人。后来有的病人虽没有等到黄老先生给看病吃药,但望见了黄先生,就觉病轻了,有的不用吃药回到家中不久就好了。也有的去看到过几次黄先生病就好了。
由于年老身衰,病号过多,黄先生又从不辞劳苦,这样年余,先生就病倒了,而且谁也不能医他的病。他临终前对等在外边看病的人说,“你们放心回去吧!我一定给你们治好病。”就这样,他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病员。病员回到家中,第二天又返回黄老先生的家中,他们互相诉说着晚上所作的同一个梦:“黄老先生,给他看了病说,不用吃药了,我已经和闫王交涉好了,用我这一条命,换你们大家的命。”黄老去世后,若干年了,人们有生病的还是念念不忘黄老先生。有个人竟到了心恋梦想的程度。真的梦中又见到黄先生了。黄先生看过病说:“一把草药,当茶喝。”醒后说给一个会圆梦的算卦阴阳先生破解。阴阳先生说:“这梦不用圆了,我也梦见过黄老先生,他撰过《周易悬象》,生前就是我的老师。他黄老先生说,算卦时遇上病人便让病人找他就是了。不用黄先生诊脉开方,只要到他坟前焚几张纸,在纸烟熏过的地方拔一把草药,回家烧水喝就行了。”这个病人,让家里人送他到黄氏坟前,真的象到了一个药圃。坟周围满地都是生长茂盛的野生地、野枸杞、酸枣和各类不识名色的花草,采一把回家烧水喝,还真管用呢!从此之后,鱼贯前来的人们就更多了,黄氏墓前终年香火不断,有求医的也有朝圣的,但每人总是信手拈几株青草或摘几片黄叶,带回家去冲水喝,有病能治病,无病能健身。
(1980年于黄辛村调查整理)
[论坛推荐] 蔚蓝网热卖: 刘力红 思考中医
朝露
新手上路
UID 9223
精华 0
积分 40
帖子 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6/2/13
状态 离线 #5发表于 2008/12/23 09:23 资料 短消息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医学著作简介
黄氏著述的发展过程
黄氏著述达二十二年之久,成书十一种,整个写作过程,从发展变化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738年至1748年,在研究黄帝、岐伯、张仲景、秦越人四圣的基础上,先写成《素灵微蕴》,又重点研究《伤寒》、《金匮》。十年时间,通过学习和实践,对“四圣”不断理解的情况下,写成了三部有着黄氏自己的观点和实践经验的医著,为此后的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奠定了基础,为进京为乾隆帝治疾创造了条件。
1748年至1753年初,对“四圣”的医学原理进行了综合研究,如《伤寒说意》从起草到续成一年多的时间,正反映出了这种研究的综合性。并进一步研究药性,使其理论与实践进到了成熟的阶段。
1753年至1754年,这一年间是对“四圣”医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四圣悬枢》、《玉楸药解》两部著作对“四圣”医学理论都有所发展,基本上以撰述取代了原来著作的“诠释”性方式。
1755年至1756年,这两年中,黄氏对“四圣”的“悬枢”作了创造性的阐述,以使其医著达到了全面、完备的阶段。
黄氏医著十余种,其中《素灵微蕴》和《四圣心源》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医学著述,其他医著都是专著性的。十余种医著,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唐代以前的古典医学理论。
黄氏医著在昌邑县发现的版本较多。本县老中医刘德正在《黄元御生平简介》中说:黄氏八种外,“另有《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周易悬象》、《玉楸子堂稿》、《道德经解》六种未能刊就,以上六种底稿已不知所存(此六种稿在1957年,敝曾搜集全稿,当时联系卫生局印刷,有本县卫生局长徐松芳曾将稿捎至省卫生局,后未刊成,则稿已丢失无迹)。”
此外,在昌邑还发现黄氏《药性解》(丙子年手抄本)和《黄氏医抄》木版印刷本十数卷(原由龙池齐元英家献给县文化馆,现已失存)。
素灵微蕴
著述经过《素灵微蕴自序》:“玉楸先生宰思损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古之至人,视听不用耳目,自兹吾作庚桑子矣。杜门谢客,罄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乃知夫圣人之言冥冥,所以使人盲也。轩岐既往,灵素犹存,世历三古,人更四圣,当途而后,赤水迷津,而一火薪传,何敢让焉。因溯四圣之心传,作《素灵微蕴》,二十有六篇。原始要终,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藏诸空山,以待后之达人。岁在庚申九月二十八日草成。”又《杝元赋》中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键户深思,澄心凝虑,六年于兹。当其午夜篝灯,心源默辟,擢笔灵飞,抚几神蓦,砉然天开,磔然理易。于是凿先圣未雕之璞,探千秋永坠之奇,腾幽振微,破险开迷,闳言眇旨,磅礴陆离。”
可见,该书从黄元御三十岁因庸医损目后,发愤研究医学,攻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医著后,三年便基本领悟,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经过又三年,共六年的学习和实践,写出了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阐述了个人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古典医著基本原理的天人相应关系,自成一家之言。初步建立了黄氏的医学体系。
该书开始写于1737年,书成于1740年,1754年5月修订。
内容概要全书四卷二十六篇。一、二卷十篇,论述生理、病理和诊法;三、四卷十六篇,通过医案、医话,论述内伤、杂病,探溯病源,剖析脉法。黄氏通过多年的学习《内经》和临床实践,有创建性地对《内经》的《灵》、《素》作了系统地阐述,初步提出了独特的医学观点,批判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理论。
《四库全书》评语 其说诋诃历代名医,无所不至。以钱乙为悖谬,李杲为昏蒙,以刘完素、朱震亨为罪孽深重,擢发难数,谓之善骂矣。
医界评价 黄氏对中医理论,颇有建树,致力于专研古典医籍,遵崇岐黄秦张之道,称为四圣,著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以畅发经旨,阐述上圣之微言。(《黄元御气化学术思想初探》 北京中医学院 张吉)
他之所以力诋前人,是通过“博搜笺注,倾沥群言”,“然后知群公著述,荒浪无归”,“古圣之书晦于训诂者固多,而后人之心误于笺疏者不少”的思想指导下,“掩关静拱”,“游神千载之上”,对黄帝、岐伯、越人、仲景遗著进行钻研、独立思考,在“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门之友”的激动下而提出的。自辟蹊径,不落前人巢臼,确具卓识。(《我们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的看法》 广西中医学院 班秀文 廖宗文)
学术特点该书医方十篇,病解十六篇,附加医案。“溯四圣之心传”,“原始要终,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该书是黄氏研究和运用四圣医著的心得体会和医案,医话集成。“黄氏师圣训而法准绳,参已验而创新义,其治疾也,每有覆杯而愈之效,其论理也,阐扬《灵》、《素》之精义而开悟启#铢#。黄氏心法俱见于是书矣 ”。(《黄氏医书十一种》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下册,“内容概要”)。
伤寒悬解
著述经过玉楸子“甲寅之岁,以误药粗工,委弃试帖。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乃博搜笺注,倾沥群言,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丁巳仲春,此心未已,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清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恍然解矣”。 “伊时,拟欲作解,年岁贸迁,日月缠迫,腹稿荒残,零落不追。乾隆戊辰,以事滞阳邱,宾于刘氏荒斋。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爱此佳境,低徊留之。乃有著作裴然之志。于是掩关静拱,据梧凝思。灵台欲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忧思,三月而就。起于暮春,成于秋始。时七月初三也。”
黄氏从三十岁立志研究内经、伤寒,经三年努力,基本理解了《伤寒》的原理。又三年后他写成了《素灵微蕴》这部系统性的医著。又三年后(1748),他滞留江淮阳邱,闭门谢客,据梧凝思,对仲景《伤寒》进行了注释性的阐述,写出了《伤寒悬解》草稿,1753年作了修订。
内容概要《伤寒悬解》十六卷,基本是依仲景《伤寒论》的宋本条文原例依次顺解注释。是书大旨,谓汉张机(仲景),因针灸刺法已亡而著《伤寒论》,以治外感之疾,其理则岐黄越人之理。其法则岐黄越人之针刺而变通之。立六经以治伤寒,从六气也。制汤丸以疗感伤。凡脉法八十三章,合百十三方,汗吐下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自晋王叔和混热病于伤寒之说,而伤寒亡矣,且简陋亦多失此。因为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常变,辨其所忌,凡旧文亡伪者,悉为更定,以纠其失,其持论甚多。
学术特点所撰《伤寒悬解》十五卷,立六经治伤寒,六经经证条理详明,误解汗吐下坏病三百六十八章,识别坏病成因所在,其他医籍尚未记载。外感类证,晋王叔和混热病于伤寒,简陋实多,遂能解其脉法,详其经络,考其常变,辨其所忌,凡省文与伪乱,悉为更定,以纠其失,果复仲景之旧,对论注伤寒又一新的创举。
《四库全书》评语 《四库全书提要》对黄氏的评价十分中肯,“考《伤寒论》旧本,经叔和之编次,已乱其原次,元御以为错文,较为有据,与所改《素问》、《灵枢》、《难经》出自独断者不同。”
医界评价道光12年阳湖张琦《伤寒悬解》后序说:“游思千载之上,宅心万变之内,以意逆志,以理证道;会立言之微旨,揭作者之至意;导巨源之千派,掣棼绪之众丝;智独折乎微芒,憾不留乎毫发;则振古铄今,未有如黄氏之盛者也。黄氏之学,博究天人,钩致深远,而于是书尤为精赡。振坠绪于已绝,辨众惑于方竞;洵足维持玉册,彰显灵兰,剔弊反经”。
金匮悬解
著述经过 黄氏于1748年秋,在写完伤寒之后,一气写成《金匮悬解》。自云:“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指四圣),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伤寒》解外感之病,《金匮》则解内伤之病,而《四圣心源》则解内外百病。
内容概要 《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金匮》治内伤病。黄氏破《金匮要略方论》之旧卷,重新撰次,分为七类,每类前撰文述其概略;每节经文后均予诠释。释文深入浅出,扼要精当。鉴于饮食宜忌三卷,有方无论,黄氏未加妄释,仅作二卷录之。
学术特点 《金匮》治内伤病,大旨主于扶阳气以为运化之本,自滋阴之说胜,而阳自阴生,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因推明其意,以成此书,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
《四库全书》评语 《四库全书总目》于《金匮悬解》条说,“大旨主于扶阳以为运化之本,自滋阴之说胜,而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迄无解者。”
医界评价乾隆十五年(1750年),济南申士秀为《金匮悬解》写的后序指出:“乃有都昌上士,莱国鸿生,史服经衣,探《八索》、《九丘》之奥,仁巢义杖,发三辰五岳之灵。本良相之心为良医,即活人之手而活国,技已精于三折,病不患夫四难。独念长沙,真集大成之圣,惟兹《金匮》难期冥悟之人,遂乃妙弃筌蹄,旁搜秘籍。当其探奇扶奥,则志无二格,灵有专门,及乎提要钩玄,则说必解颐,趣皆炙舌,真所谓发智灯于暗室,渡宝筏于迷津者也。”
四圣心源
著述经过《四圣心源》自序:“医有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事,争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无传。玉楸子悯后世作者不达其意,既解《伤寒》、《金匮》,乃于己巳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以继先圣之业。创辟大略,遇事辍笔。庚午四月,北游帝城;十一月终,南赴清江;辛未二月,随驾武林;四月还署,研思旧草,十得其九,厥功未成,八月十五开舟北上,再客京华。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续成全书。”
该书是继《素灵微蕴》之后的第二部系统地阐述四圣医学经典的综合性医著。开始写于1749年,书竣于1752年,1753年9月写了自序,前后计四年多的时间。
内容概要《四圣心源》是一部以临床医学为主,结合论述中医基础理论的综合性医书,是黄氏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全书计十卷。卷一,天人解,论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营卫、经络等。卷二,六气解,论述了六气名目、从化偏见、本气衰旺、六气为病及治法等。卷三,脉法解。卷四,劳倦解。卷五、六、七,杂病解。卷九,疮痒解。卷十,妇人解。
学术特点 本书是黄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之作。书中首先对中医基础理论如经络、脉法、脏象、运气等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然后论述病源,并以五行生克之理阐明病机。书中强调治病须熟悉病机,抓住疾病之根本,方能取效。
该书比较详尽地反映了黄氏的医学思想:
从书名到全书内容,可以看出黄氏的学术思想,源于“四圣”的经典医籍,对脏腑病理、生理的认识,重视中气升降,强调中气之治。
对于不少病证的发病和病机,注重“湿寒”因素。治疗方面也着眼于“中土”,即人们所称的黄氏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并认为肝脾为病是一切杂病的根源,指出肝脾为病,易于郁陷,所以重视中气之治。
黄氏在临床上重视应用温补的方药。黄氏自拟方颇多,但基本源于《伤寒》、《金匮》。黄氏方药简洁,一般不超过八味,也比较注意药物的相制作用,是典型的“ 经方派"。其自拟方多是崇阳补温的。汪辉东指出,《四圣心源》一书中,载黄氏自拟方140首,其中107方用甘草,78方用茯苓,70方用桂枝,39方用干姜。可见黄氏在治疗上重视中气之治,强调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以用温补药品之多。
《四库全书》评语“‘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五书,已各为之解,复融贯其旨以为此书,其文极为博辨,而词胜于意者多”。
医界评价阳湖张琦《四圣心源》后序:“余既刊《素灵微蕴》、《伤寒悬解》、《长沙药解》,而《四圣心源》为诸书之会极,乃复校而刊之,粗举源流正变,以伸其说。世之为医者,能读黄氏书,则推脉义而得诊法,究药解,而正物性。伤寒无夭札之民,杂病无膏肓之叹。上可得黄岐秦张之精,次可通叔和思邈之说,下可除河间丹溪之弊,昭先圣之大德,作生人之大卫,不亦懿哉。若乃窥囿习俗胶固师说,未遑研究骇其偏矫,失后事之良资为下士之闻道,
则非余之所敢知矣。”
长沙药解
著述经过《长沙药解?自序》中说,“玉楸子悲先圣之不作,后学之多悖,处滑靡波流之日思,以一篑障江河。垂帘著述,十载于兹矣。以为书者庸工之法律,药者庸工之刀斧。千载大难,吾将解之。张睢阳曰:未识人理,焉知天道。天道远,人理近。始欲与之言人理,人理玄,物性昭。今且与之晰物性,恒有辨章百草之志未遑也。辛未秋,南浮江淮,客阳邱,墨墨不得意。癸酉仲春之初,东郊气转,北陆寒收。遂乃远考农经,旁概百氏。近古以来,李时珍作纲目,搜罗浩衍,援引该洽,备牛扁狗骨之木,列鸡头鸭脚之草,采神经怪牒,以炫其奇;徵野史稗官以著其富,纪载博矣,而丑谬不经。嗟乎!未识人理,焉知物性。今欲
与之言物性,仍兼与之晰人理。侍读吴公驻马相过闻之,惘然离席,进曰:‘惟吾子删其怪妄,归于简约,以复炎帝之旧意,亦可焉’。玉楸子伏而唯曰:吾无从删也。经传炎帝非尽曩文录出,桐君不皆昔义,下及余子,更不晓事,莠盛苗秽,非种难除。悉刬尔类,利用大耕耳。乃取仲景方药,笺疏之,作《长沙药解》。”
黄氏从研究四圣医籍中,考虑到方药正确与否对医者的重要性,遂有解药性的想法。自辛未(1751年)秋,在阳邱开始构思,到癸酉(1753年)仲春之秋,开始撰写,于二月书竣,并序。
内容概要该书冠以“长沙”于书名,取义于张仲景任长沙太守之谓。黄氏先作《伤寒悬解》,后刊此书,俾相辅以行而述其所知者序其后。书中选出《伤寒悬解》中百十三方、《金匮要略》书中的七十五方,合二书共用之药物159种(目录末记为161种),各分排篡,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某方用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悉。
学术特点是书取仲景用药物一百六十二种,分为四卷。以药为经以方为纬,于每药之下,首述其气味归经,性情功用;继录《伤寒》、《金匮》凡用本药之方,是方治证,逐一诠释之。释文远考《本经》之论,兼及前贤论述之得失,简明精当,条分缕析,实为辩章药性,宏扬仲景药法之宝筏。(《黄氏医著十一种》)
《四库全书》评语书中选出《伤寒》、《金匮》二书中二百四十四个医方的159种药物,“分析排篡,以药名药性为纲,而以其方用此药为目,各推其因证主疗之意,颇为详细。”(《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册)
医界评价《长沙药解?后序》曰:“自神农尝百草以治民疾而医学始兴,故言药性,以神农为主,而世传神农本草经三卷,汉志不著录其言,不类上古,又杂出后汉 ”,且“沿袭讹谬数千百年,古籍淆乱无所依据”、“仅据往籍以得大概,而本草既讹杂不可信,《素问》诸书又不及方药,惟仲景氏继炎黄之业作《伤寒》、《金匮》,后世综之”,“其处方论药,条理精密,有端绪可寻,又生当汉世多得古说,然则今日而欲辨章百物求神农黄帝之传者,舍仲景之书其奚适焉,此即黄氏作书之意也。”
故此书为《伤寒》、《金匮》药物研究之重要参考书目。
四圣悬枢
著述经过 己巳(1749年)春,初析瘟疫痘疹,癸酉(1753年)八月修,至九月十七日书成。
内容概要 《四圣悬枢》五卷。前四卷对病之原始要终,以六经辨治,所拟诸方,均宗四圣之旨。卷五伊公四问,辨难前四卷所未详者,以圆其说。
学术特点《四圣悬枢》,对病之原始要终,以六经辨治,所拟诸方,均宗四圣之旨。其文探颐索奥,发四圣之微蕴,前哲之精言,参以己临证经验,条分缕析,前后融贯,独具特色。谓寒疫、湿疫、痘疡皆由于脏气,世人以痘为小儿胎毒,非也;若能因其将发而急散之,则痘可以不出,其说为宋以来所未有。
《四库全书》评价 《四圣悬枢》,“谓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皆由于脏气,世皆以小儿之痘为胎毒,非也;若能因其将发而急表散之,则痘可以不出。其说为宋以来所未有”。
医界评价《黄氏医著十一种》(下册)“内容提要”中指出:《四圣悬枢》,是论述瘟、疫、痘、疹之专书。“黄氏鉴于历代医家于瘟、疫、痘、疹四病,其论多杂乱无章,其药多孟浪不精,乃溯源《内》、《难》经者,参以魏晋以来前贤之论,撰《四圣悬枢》五卷。第一卷论瘟病,第二卷论疫病,第三卷论痘病,第四卷论疹病。辨析四病原始要终,病因机转,以六经辨证,解析八纲,所拟诸方,均宗四圣之旨,并对时医多承家技,莫辨温凉的陋习逐一予以驳斥。末卷伊公四问,补叙前四卷所未详者。是书发四圣之微蕴,采前哲之精言,扼要精当,独具特色。”
伤寒说意
著述经过 《伤寒说意》自序中说:“戊辰之岁,成《伤寒悬解》。庚午年春,旅寓济南,草《伤寒说意》数篇。辛未六月,客处江都,续成全书。甲戌正月,久宦京华不得志,复加删定,仲景之意得矣,仆之得意,不可言也。”
可见,该书开始写于庚午(1750年)春。辛未(1751年)六月续成全书。甲戌正月(1754年)删定。
内容概要 《伤寒说意》十一卷,是书依六经之序,分门别类,阐发六经病篇经意大旨。
学术特点黄氏精研《伤寒论》有得,既撰《伤寒悬解》之后,深觉言犹未尽,乃复撰《伤寒说意》十卷。是书仍依六经之序,分门别类,扬仲景《伤寒》宏旨。对《伤寒论》一理、一法、一方、一药、一脉、一证,逐一剖析阐扬,强调里气的重要意义和阳气的主导作用,更具有独到见解。与《伤寒悬解》一纵一横,相互羽翼,遂使仲景微意抉而无遗。”(《黄氏医著十一种》中册,“内容提要”)。
医界评价 “谓《伤寒论》文简意奥,非初学者所能通晓,乃会通大意,从六经气化的角度阐述伤寒‘太阳是寒,阳明是燥,少阳是火,太阴是湿,厥阴是风,惟少阴不从热化而从寒化’以传经入说,辨论分析,多启迪初学之门径”。(《黄元御生卒时代年谱简编》山东中医学院 张启文、张志远、裴凤玉)
清?赵汝毅在《伤寒说意?跋》中说:“壬辰冬,谒张翰凤夫子于陶署,语及岐黄学,夫子日,‘昌邑黄坤载先生医术,仲景而后一人也。乾隆间,四库馆中校篡诸臣知医者寡,故其书虽已著录而卒未大显。”
玉楸药解
著述经过《玉楸药解》自序云:“昔神农解药,黄帝传医,仲景先生继黄农立法,圣作明述,于是备焉。癸酉春仲,既解长沙药性,而仲景未用之药,散在后世。本草数百千载,狂生下士,昧昧用之,以毒兆民。黄农已往,仲景云:徂后之作者,谁复知医解药?诸家本草,率皆孟浪之谈。明时李时珍修纲目,博引庸工讹谬之论,杂以小说稗官,仙经梵志,荒唐无稽,背驰圣明作述之义,几千里矣。玉楸子悲忆昔人,怆念来者。甲戌三月成《伤寒说意》;五月成《素灵微蕴》;六月复作《玉楸药解》,八月癸丑告成,此愚书之第八部也。”
《玉楸药解》始写于甲戌(1754年)三月,至八月书竣。
内容概要《玉楸药解》八卷,以药物来分类分卷,共载药物232味。卷一,草部,109味;卷二,木部,46味;卷三,金石部,36味;卷四,果部,34味;卷五,禽兽部,20味;卷六,鳞鱼虫部,33味;卷七,人部,4味;卷八,杂类部,10味。本书补充《长沙药解》未释之药,纠正往日本草之非,较全面地反映了黄氏对药物功效的认识及其学术见解。书中结合病因病机来阐述药物的功效;用分析对比的方法来指明药物的异同;强调药物的配伍要做到相辅相成,只有用药求本才能获得良效;指出要慎用毒剧药物,批判服石求仙等荒诞之为。
学术特点黄氏撰《长沙药解》之后,取仲景未用之药,而临证常用的291种,按类分部。于每药之下,先述其性味、归经、主治;再详论其主要作用和功效,指出前世本草或庸工不当之处;最后述其炮制方法,适宜剂型及药物来源等。书中贵阳贱阴,注重肝脾的学术思想贯穿始终,其疾恶如仇、孤傲不俗的性格及保守思想也时时有所体现。该书内容丰富,文笔精炼,切合实用,别具一格。
《四库全书》评语 《玉楸药解》,“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
医界评价 《玉楸药解》四卷,玉楸者,元御之别号也,是书谓诸家本草,其议论有可同者,有不可同者,是书乃别择而为此书,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黄元御学术思想的探讨》济南中医院 宋介忱)
“《玉楸药解》八卷。是书谓诸家本草,有可用者,有不可用者,乃别撰此书,阐发药性,功效,有独得之见。如:‘浮萍散’,其解释为‘味辛微寒,入手太阴肺经,发表出汗,泄湿,清散风热’;‘治温疫斑疹……医痛疽热肿,瘾疹瘙痒,杨梅,粉刺,汗斑皆良;利小便闭瘾,消肌肤肿胀,止吐衄,长须发’等。现在临床应用浮萍一药,仍不外乎此。”(《黄元御生卒时代年谱简编》,张奇文等)。
素问悬解
著述经过《素问悬解》自序:“乾隆甲戌,客处北都,成新书八部。授门人毕子武龄,服习年余,直与扁仓并驾。毕子既得先圣心传,复以笺注《素问》为请。其时精力衰乏,自维老矣,谢曰不能。乙亥春正,毕子又以前言请。且谓:医尊四圣,自今日始,仲景二注已成,岐黄扁鹊之书,迄无解者,三圣之灵,未无遗恨?过此以往,来此诵法新书,心开目明,而不解先圣古义,又将恨无终穷也。时维二月,寒消冻解,律转阳回,门柳绽金,庭兰孕玉。玉楸子客沉萧零,旅怀李落,歌远游之章,涌闲居之赋,幽思绪起,殊非杜康所解。乃笺释《素问》,以消菀烦。十一月终成书。淆乱移正,条绪清分,旧文按部,新义焕然。”
从序中可知,该书写于乙亥(1755年),从正月开始至十一月底书竣,历时一年。
内容概要《素问悬解》十三卷。谓:“《素问》八十一篇,秦汉以后,始著竹帛,传写屡更,不无错乱,因而参互校正。”如,《本病论》、《刺志论》、《刺法论》皆谓已亡。元御则谓《本病论》在《玉机真藏论》中,《刺志论》则误入《诊要经络论》,《刺法论》则误入《通详虚实论》,未尝亡也。又论《经络论》乃《脾胃论》之后半篇;《脾胃论》乃十二正经,《经络论》之正文。如此则《三奇经》与《气府论》之前论,《正经后论》奇经三脉无异,故取以神阙,仍复八十一篇之旧,未负逞臆为说,其注则兼有发明。黄氏在该书中阐发之运气学说,其见解也为前人所未及。
学术特点《黄氏医书十一种(上)》“校点说明”中指出:“黄氏精研《素问》,广搜博采,相互参交,积二十余年。谓:‘旧本《刺法篇》亡,实误载于《诊要经络论》内,未尝亡也。今取彼文,以补此篇’。‘旧本此篇(指《素问悬解?本病论》)误在《玉机真藏论》。《本病论》原亡,取此篇补之’。而后复八十一篇之旧。并重新编次,为养生、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一十三卷。除极个别章节外,每段《素问》经文,均予诠释。释文探赜索奥,发其微旨,条分缕析,融会贯通,内容宏富,扼要精当。成书于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名之日《素问悬解》。黄氏谓之:‘淆乱移正,条绪清分,旧文按部,新义焕然’。此论非自褒也”。
医界评价清?冯承熙国学正,崇尚黄氏之学,赞其‘奥折天人,妙烛幽隐,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论’。《素问悬解》,‘条理分明,篇第昭晰,其所移置,则若日星之炳也’。为阐扬黄氏医术,乃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校而梓行之,并将其所撰《校余偶识》一卷,附于书末。
灵枢悬解
著述经过《灵枢悬解?自序》中述道:“昔黄帝传医,欲不同毒药砭石,先立《针经》,而欲以微针除百姓之病,故谘岐伯,而作《灵枢》。《灵枢》即《针经》也。《灵枢》乃《素问》之原,凡刺法、腧穴、经络、藏象,皆自《灵枢》发之,而错乱舛互,亦与《素问》相同。即解《素问》,《灵枢》不可不解矣。丙子二月,方欲作之,澹明居士请先解《道德》。《道德》既成,于二月二十五日,乃创此草。正其错乱,发其幽杳,五月二日书竣。”
《灵枢悬解》写于丙子(1756年),起于二月二十五日,书竣于五月二日。
内容概要《灵枢悬解》九卷。对宋以后的《灵枢经》原本及传本,正其错乱,发其幽杳。谓“经别”前十三段为正经,后十五段为“别经”,乃经别之所以命名。而后十五段,却误入经脉中。“标本”而误名“卫气”;“四时气”大半误入“邪气脏腑病形”篇;“津液五别”误名“五癃津液别”;认为诸篇皆未亡佚。并比栉其辞,使之脉络环通。
学术特点《黄氏医书十一种》中说:“黄氏服习《灵枢》,凡二十余年,广搜博采,相互参校。谓:‘《灵枢》乃《素问》之原,凡刺法、腧穴、经络、藏象,皆自《灵枢》发之。而错乱舛互,亦与《素问》相同’。如误将《标本》名之曰《卫气》,误将《津液五别》名之曰《五癃津液别》。至若经文之错简、倒置者,屡见不鲜。脱漏、衍文、错讹、重迭者,亦间或有之。致使‘《经》传而义晦’。遂‘正其错乱,登其幽杳’,重新编次,为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藏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九类,合九卷八十一篇。除极个别段落而外,每段《灵枢经》经文,均予诠释。释文探赜索奥,发其微旨,文笔流畅,扼要精当,条分缕析,前后融贯”。
医界评价 “黄氏精研《内》、《难》凡二十余年,广搜博采,相互参校。晚年遂对《素问》、《灵枢》、《难经》进行诠释,评以独见。析三书之旧篇而重新编次,对各段经文芟其繁,摭辑英秀,正其舛错,增开新义。启迪后学。释文撮要精炼,义理明彻,篇第昭晰。清?冯承熙赞曰:‘奥析天人,妙独幽隐,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黄氏医书十一种(上)》,“内容提要”)
难经悬解
著述经过 《难经悬解》自序:“丙子五月《灵枢解》成。岐黄而后,难《灵》、《素》者,扁鹊耳。代天地司生者,寥寥无几,代天地司杀者,芸芸不绝,《难经》不可不解也。
五月十六日创始,二十二日书竣。”
《难经悬解》一书,写于丙子(1756年)五月,十六日始,二十二日竣,仅七天时间。
内容概要 《难经悬解》二卷。对秦越人(扁鹊)所撰《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多所更定,并以所谓‘我用我法’,对八十一难逐一诠释。
学术特点《黄氏医书十一种》称,“《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秦越人撰,系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历代注释《难经》者数十家,以吴? 吕广等集注之《难经集注》,元?滑寿撰著之《难经本义》为著。黄氏曰:‘岐黄而后,难《灵》、《素》者,扁鹊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既成,《难经》不可不解也。但使自今以往,当生者皆使之起,则扁鹊虽死,而其德大矣’。遂对全书二卷八十一难逐一诠释。释文探微循源,发《灵》、《素》之微蕴,融会贯通,扼要精当。”
医界评价清?冯承熙赞黄氏:“博极群书,兼综众妙,蕴探玉版,钥启灵兰,意蕊争飞,心源默印”。《难经悬解》使“榛芜路辟,匣镜尘捐,宿障云开,旧疑冰释”。为使其“广为流传,庶几斯学晦而复明,微言绝而更续,播之后代,永永无穷”,乃于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年)校而梓之。
玉楸堂稿
《玉楸子堂稿》,自书本,有的并不包括序文集。(《尊经派大家黄玉路传》张志远)。 昌邑南隅老中医梁焕盛1980年5月给张启文的信中称:“黄氏书九种,八种已刊于世。其《玉楸堂稿》一书,迄今抄为人存。余者不系医学未刊。”
《昌邑县续志》(光绪三十三年)载:黄氏“著四圣心源、伤寒悬解、素灵微蕴、伤寒说意、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子堂稿、玉楸药解、灵枢解、灵枢素问悬解、难经解、周易悬象、道德经解共十三种,刊行者八种。”可见写志时,除八种外皆系地方抄本,当时有《玉楸子堂稿》存本。
《黄氏家谱》中记,黄元御,“尤精医术,著解素问、灵枢,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难经解、四圣心源、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四圣解书、瘟疫痘疹、玉楸子堂稿等书。”
[论坛推荐] 当当热卖:经方大家 陈修园 医书
朝露
新手上路
UID 9223
精华 0
积分 40
帖子 34
阅读权限 10
注册 2006/2/13
状态 离线 #6发表于 2008/12/23 09:25 资料 短消息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文史著述简介
道德悬解
著述过程 《灵枢悬解?自序》中说:“丙子二月,方欲作之(《灵枢悬解》),澹明居士请先解《道德》。《道德》(《道德悬解》)既成,于二月二十五日,乃创此草(《灵枢悬解》)。”可见,《道德悬解》写于丙子(1756年)二月。
现存版本 《道德悬解》又名《道德经解》现存一种王靖廷抄本,一函二册。但抄写确切年代及抄写人生平、与黄氏关系,尚待考察。
昌邑县老中医刘德正于1957年曾将收到的《道德经解》抄本,交由县卫生局长徐松芳送到山东省卫生厅,以备出版。
周易悬象
著述经过《周易悬象?自序》中说:“夫《周易》言推,乃演卦之法,而设象系辞,则无此意,其彖传所云,刚来柔来诸语,皆于反对两卦,彼此互发,非自别卦推移而不得其说,穿连诸卦,牵缠轇轕,甚无谓也。仆于《易》理,十年不解。丙子三月,偶与元览处士烛下清言,间及王辅嗣《易》无互体之论,元览以系传非其中爻不备折之,默言而退,遂有仰钻之隙,既解《道德》、《灵枢》,六月中,乃草《周易》。”
可见从丙子(1756年)2月写完《道德经解》后,于3月同元览处士谈论《易经》时,又想到应该把《易经》的“悬疑”作一下解释。于是6月中旬写出了《周易悬象》。
内容概要 《周易悬象》自序中说:丙子“六月中,乃草《周易》。诸象元杳皆在说卦之中,临文有得,不烦蔓引株连,尔时翦烛夜研,辟户晨推。每讶心开,恒惊须断。迄于三灵元感,一线幽通。太璞既雕,大圜亦破。乃知圣经渊妙以至于此,水尽山穷,别开天地。”
《四库全书》评语 “大抵自命甚高,欲驾魏晋以来医者,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外,罕有免其诋诃者,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惟其诂经乃颇能沿溯古义。”(中华书局《四库全书总目》卷十,1981年版)。对其《周易悬象》颇为欣赏,谓:“在近人《易》说中,犹可谓有根据”(中华书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零五)。
学术界评价 《周易悬象》、《道德悬解》颇具特色,故为易、道研究的一家之说。
他又于“寒消冻解,律转阳回”之际,“流连尺素,爱惜分阴”,纵手奋笔,独出机杼,注有《道德经解》、《周易悬象》二部哲学经典,“俪青骈紫,判白妃红”,也属传世之作。
版本说明 《周易悬象》,似道光后曾有刊行。赵汝毅《灵枢悬解?跋》说:“甲午春,读《礼》之暇,率及门李、董两生,并日善成(《周易悬象》)”。“终能以《四圣悬枢》、《周易悬象》等书见示也。”
昌邑于1957年曾由老中医刘德正收集到抄本《周易悬象》,报送山东省卫生厅。
1960年,《昌邑县志?人物志)记载:“在大力挖掘祖国医学时,又发现黄元御抄本《玉楸堂稿》、《周易悬象》两种。”
《周易悬象自序》 在昔文、周、孔子三圣传《易》,本兴神物,以前民用,百姓之愚,可以与能者也。顾三圣而后,非第百姓不能,而汉魏晋唐诸家传《易》,亦未得尽通,下至此后诸儒,经义全昧,而议论俗腐,辞理庸烂。三圣人安得有此等肺肠?盖《易》兴末世,蒙难而作。忧患深切,语多隐晦。言曲而事肆,旨远而辞文,龙跃虎变,风号雷惊,天语飞声,人闻失色。加之简策凌乱,章句舛互,泥其辞反失其意,拘其文乃背其情。临水投石,而没人不得;当空掷块,而明者不见。况于迂儒下士,测以胶固之心,解以株守之辞,化神奇为臭腐。对之,使人白日欲睡矣。肖山毛奇龄,以旷世逸才笺注五经,并皆精彻。惟其《易》解,仲氏推《易》之说(仲氏,奇龄兄,名锡龄),殊难为训。夫《周易》言推,乃演卦之法,而设象系辞,则无此意。其彖传所云,刚来柔来诸语,皆于反对两卦,彼此互发,非自别卦推移,而不得其说。穿连诸卦,牵缠轇轕,甚无谓也。仆于《易》理,十年不解,丙子三月,偶与元览处土烛下清言,间及王辅嗣《易》无互体之论,元览以系传非其中爻不备析之,默然而退,遂有仰钻之隙,既解《道德》、《灵枢》,六月中,乃草《周易》。诸象元杳皆在说卦之中,临文有得,不烦蔓引株连,尔时翦烛夜研,辟户晨推。每讶心开,恒惊须断。迄于三灵元感,一线幽通。太璞既雕,大圜亦破。乃知圣经渊妙,以至于此,水尽山穷,别开天地。往于故纸堆中求之,宜其不得也。嗟乎,三圣明《易》,皆遭困危,是真《易》能困人耶?非《易》能困人也,不困不解耳。以《易》理之元,三圣于困中解之,况无三圣之才,欲于得意之际,砉然解焉,不亦难乎?所谓困亨者,此也。然则与欲求亨,不如守困矣。
(载《昌邑县续志》光绪三十三年)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