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了吗?
"有一吹一,有二吹二",你没有东西硬吹当然不合适了。要善于表达。天下有很多东西表达出来才能确立。大家一定会有这种感觉,你的思想原来不太清楚,当你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讲述的过程中,它就清楚了,甚至发展了。
我们的才能都在表达中确立和发展。
人是有语言的生物,当你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时,你的任何才华都不能确立和发展。真希望大家在发现自己有任何长处、有任何先见之明、有任何高人一筹的见解时,善于表达。
第三部分 第37节:十 罗森塔尔效应与自信心体系的建设(4)
第三个方法很简单,要敢于大声讲话。
凡是在生活中自信感不强的,在行为中的一个集中体现,就是在大声说话这点上有盲区。如果你只敢在爸爸妈妈面前大声说话,一出了家门就不敢大声说话,这个盲区就很大了。如果只敢对自己亲近的人大声说话,到了稍微陌生点的人中间不敢大声说话,这个盲区还不小。
在所有的场合,需要大声说话的时候你都敢大声说话。有的时候不需要,公共场合你大声说话影响别人,你可以小声。不是我不能,是我觉得现在不合适。
这个原则非常重要。
如果现场中谁有这样的行为障碍、心理障碍,咱们当场就练一练。练习大声讲话,这样玩一玩,把问题就解决了,不要那么古板。
其实人生有些东西并不复杂,就像中国的汉字输入,解决了世界第一,解决不了世界倒数第一,就这么简单。也许你这个人本来可以是全世界第一的,就是因为有各种障碍,你成为倒数第一。
大家要找到这个方法。
今天在座的人,我认定都是聪明的小老鼠,是一群聪明的学生。
(热烈鼓掌。)
你们想一想,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在这样一个有一定压力的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带着非常愉悦的心情,微笑的面孔,来探讨人生心理重建和未来如何成为强者,表明你们有高人一筹之处。
我认定你们是优秀者,而且只要你们在今天有这个认定,这句话绝对不是空洞之言。也许你们以后在人生中的某些关口还有些问题要跟我商量,还感觉不那么顺利,但是你们今天一定要有这种认定,自己是个聪明的小老鼠。
第三部分 第38节:十一 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自己
十一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自己
深刻了解自己是了解他人和社会的前提
人生怎样过得更好?除了自信心体系的建设以外,要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聪明很重要的体现在对自己的了解上。
一般来说,对自己没有深刻理解的人,对他人不会有深刻的理解。这是一个绝对的公式。也就是说,深刻理解自己是深刻理解他人的前提。
请体验一下,为什么有时候你能够判断别人的心理呀?如果自己没有一点点类似的心理、体验,能判断吗?
有的人抬杠说,我没有偷过东西,可是我能够了解小偷的心理,我知道他为什么做贼心虚。我说,你没有偷过东西是吧?你小时候偷偷拿过爸爸妈妈的东西没有?你爸爸妈妈不让你出去玩,你偷偷溜出去过没有?
虽然从法律上和财产关系上讲你没有偷过东西,可是你背着爸爸妈妈偷偷拿过家里的东西,你背着爸爸妈妈偷偷溜出去玩过。爸爸妈妈让你睡觉,你把头藏在被子里玩。那么,这种人生体验会使一个人过渡到对他人偷窃心理的理解。
举这个生动的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自己,是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自己,有助于调整、开发自己。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
审视自己的各种心理反应
如何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自己呢?
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当你把自己的心理在语言和思维上审视以后,才能称之为了解和理解。比如说你今天突然很高兴,但是你没有用审视的眼光想一想我为什么高兴?你就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今天我情绪特别不好,这个不好我感觉到了,但是没有从思维和语言上审视一下,情绪为什么不好,来源于什么事情?你对情绪不好依然是不知道的。今天你突然觉得轻松了,可是你一定要从语言上来个独白:我为什么这么轻松啊?见到小孩想摸摸他的头。一想,噢,是因为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引发了我这种情绪。
不经过语言和思维的审视,对自己就缺乏了解。
所以,了解自己一个最最重要的手法,就是审视,对自己的各种感觉变化、感情变化、心态变化进行审视,进行一个思维过程。
我们在世界上的反应,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其实就是两大类。一个叫做理性反应,逻辑判断思维,比如现在出道数学题让你去做,你的反应就是怎么做这个题,它是个理性逻辑的反应。或者现在给你一段英语,让你翻译成中文,你要动脑子,回忆,语言组合等等,这是个理性的反应。还有一种反应,遇到一件事情,你高兴、生气、苦恼、快乐、紧张、轻松、爱和憎,这些情绪、情感属于非理性反应,或者说我们通称的非理性心理反应。
我们对生活的很多反应是这两者综合在一起的。
比如我现在要决定毕业以后考研还是不考研,留北京还是去外地。回老家,是个保险和保守的方针;留在北京,是个冒险和创造的方针。不面临抉择吗?这里既有理性的东西,还有感情和情绪的东西。那么,扩展开来,再大的反应属于社会的反应,政治的反应,道德的反应,伦理的反应,审美的反应,人生哲学的反应。
还包括我们通常涉及到其他重大问题,大都属于综合反应。
在遇到道德问题时,既有道德理性上的是非判断,我该不该这样,同时有道德情感的制约。比如对待宗教问题,既有理性的对宗教的判断,还有潜在的宗教情绪的感染和影响。
在涉及到社会重大问题的判断时,既有理性的思维──这是属于改革,这是属于开放,这是属于落后,这是属于愚昧──这是理性判断,还有感性判断,对这件事情厌恶,对这件事情喜欢。对重大问题的反应往往是理性、感觉综合而来的。
每个人都不妨对自己的这些反应审视一下。
审视之后再把自己形成这些反应从小的家庭经历、个人环境也分析一下,并且把这些反应的文化背景、大的文化原因分析一下,这对于了解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与自己对话
深刻了解自己的第二个手法,可以把它叫做"与自己对话"。
一个高三学生慢慢进入高考阶段,可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他的文科、理科都不错,都比较喜欢,没有特别偏重哪一门。但在考大学的方向选择时,他来请教我。虽然我很了解他,但是我不能随随便便给他出建议。因为他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是个非常微妙的问题。我的态度是什么呢?首先,我把大学有关我所能想得起来的专业一个一个说了一遍,让他先感觉一下对它们真实的态度。
我说,医学你感兴趣吗?
他说,不感兴趣。
我说,地理你行吗?
他说,我不想学。
我说,金融呢?
他说,可以考虑。
我说,生物呢?
他说,还是不行。
我又说,计算机呢?
他说,这个可以考虑。
我就一直问下去。
这是一种完全放松的态度。他只凭自己的真心感觉,喜欢或不喜欢,能学或不能学,没有别的考虑。对我问话所回答的每一个用语,都是当时真实的感觉。可以,或者不可以,或者可以考虑,或者这个我不知道。他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不同分寸的。把他所有的回答,我按照最肯定的到最否定的顺序几十种排下来,大概就看出了他的真正兴趣、爱好和能力的指向。
如果我不这样对待他,因为我是长辈,因为我自认为比他有经验,于是给他提供很多建议,结果反而会干扰他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朋友们,这种问答的方式可以对自己进行。
在遇到一切有关人生,不管是学习、工作、爱情、社交等方方面面问题时,都可以用对自己问和答的方式来判断自己真实的感觉。
第一,对重大问题其实不妨多问一问自己。
回家拿一张纸,在纸上问问自己:比如我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每个人都会说一句特别符合自己感觉的话。我有没有人生终极目标?如果有,是什么?再问一下,我的幸福观是什么?不要受报纸上的文章、小册子和书的影响,就是自己想,我的幸福观是什么,怎样才感觉幸福?
要从潜意识深处把那句话找出来。
我的爱情观是什么?你有自己的爱情观,但你可能没有问过自己。我的幸福观是什么?想一下,肯定能在纸上写出一句完全属于自己的话。
往下,包括对社会的社会观,对历史的历史观,政治观,伦理观,道德观,审美观,社交观,家庭观,事业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
要用你的语言来说。也可能有些人的幸福观就是几个字:事业加爱情。他说得很抽象、很简单。但是有的人对幸福有另外的理解,就是终生能够找到一个自由对话、相互理解的朋友。他可能说这么一句话。
那么,再往下你就问自己,你现在的兴趣有哪几个?你写几个,按一二三写。你的爱好有几个?你内心最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最大的忧虑是什么?都可以用自我提问的方法来了解自己。
遇到事情一定要用这种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感情方面的问题困扰着你,你可以写下来,我爱不爱他?我爱他是因为什么?不爱他是因为什么?我现在的矛盾和冲突是什么?我这些矛盾、冲突的心理背景、文化背景是什么?我为什么苦恼?
有了对自己的审视,有了对问题的回答,你对自己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
第三部分 第39节:十二 经常性地心理分析
十二经常性地心理分析
凡是确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弱点的人,除了前面讲到的倾诉的方法,脱敏的方法,自我分析的方法,放松法和行为法以外,今天主要给大家三点建议:
第一,学会经常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剖析,什么事一经剖析清楚,心理情结去掉一半。
第二,从现在开始用行为的方法对自己进行调整。
第三,在调整、剖析的同时,对自己身上的有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要不以为意。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解决自己的弱点上。太执著于解决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有的同学提的问题很具体,比如一讲话就脸红成为困扰自己的问题。
首先,从今天开始对这个问题不要太在意。脸红点也没什么,不是也挺好看吗?没有人太注意你,是你自己有时候太注意自己,太琢磨自己。就好像你身体有点不舒服,你太注意去照顾它,这个地方反而成为固定下来的病灶了。
该治疗就治疗,该不注意的时候就不注意,
所以,对于心理障碍,一个注意剖析自己,分析,放下;同时在行为中锻炼。不敢大声说话的要大声说话,要用最大的音量说话。哪一天看见马路上秩序很乱,你站出来大声地维持秩序,以此训练自己。
不但要解决这种心理障碍,而且在这方面要变得比一般人出色得多。
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呀?每个人的声带都长得差不多,完全是个心理障碍。要敢于行为调整。身体有点不舒服,要不以为意。
如果一天到晚去查,没准会查出点病来。
第三部分 第40节:十三 最佳人生状态
十三最佳人生状态
希望大家一定进入最佳的人生状态。即使是心理很健康的人,也要经常在生活中进行各种微调,使自己进入最佳的状态。
最佳状态是这样的,一方面,人不可以没有人生的终极目标。如果说完全放下来,完全空白,连古代的禅都不主张。完全没有心思,没有思想,是石头。完全没有人生的考虑,没有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应该有人生的终极目标,有一个大的愿望,甚至很宏大、很伟大的愿望,同时又不要在细节上太执著。
现在不是老有人讲执著地追求吗?我不喜欢"执著"这两个字。执著容易让人感觉死板。不要太拘泥。有了大的人生宏愿,其他东西都要放得下。包括现在的人有很多累,我觉得人的绝大部分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讲是多余的。
人的大多数支出属于额外支出。要善于放下这些额外支出。
我经常给一些朋友举例子,到火车站买票,前边有很多人在排队,你站在后边,排队要等两个小时,你很矛盾,想到前边插队又没有勇气,就这么排着又很烦躁,不心甘情愿。这两小时一直在自我折磨之中。
人生经常就是这样愚蠢的。
你的自我折磨有什么用啊?没用啊。要不你大大方方到前边插队,你跟前边的人讲好,我为什么要急着买车票,我有什么处境,我有什么难处,希望你们谅解,大大方方把票买回来。要不你就安心排队,反正得两个小时,我该看书看书,该唱歌唱歌,该聊天聊天。你这两个小时的额外支出消耗了大量精力,而且一点不解决问题。
你们有很多苦恼也是这样,不解决问题地折磨自己,何必呢?
坐汽车着急,怕赶不到预定地点。你着急也是那个时间到,不着急还是那个时间到。因为你已经上了这辆车了,着急有什么用啊,这不是一种额外支出吗?
额外支出把一个人所有的创造积极性全扼杀了。
有的人为什么能够做比较多的事情呢?很重要的一个艺术,就是把额外支出压缩到近乎零的状态。今天我到大学讲课,要不要有点准备呀?要有点准备。明天白天我要到电台做节目,要不要做点准备呀?要有点准备。后天晚上我要到另一所大学讲课,要不要有点准备呀?要有点准备。一系列活动排在前面,事情都要做。
一个人如果把大多数精力都放在额外支出中,有什么用?没用。
该做就做,不做就不想。一定要找到这种好感觉。
记得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说他的人生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保守一点,保险一点,一个大胆一点,冒险一点。按照我的感觉,我认为他所说的那个冒险,其实一点风险都没有。这么年轻的学生一点大胆的创造性都没有,是非常可悲的。
目前中国有几位很出色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实业家,是因为命运逼迫。一位企业家早年丢了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他倒卖了十块电子表,结果被开除公职了,只好去练摊。现在他成为大企业家。那么我说,当时如果他不被开除就麻烦了。
不要怕人生冒险。
我看到一则消息,美国一个七岁的女孩驾飞机横穿北美洲,她要成为最年轻的飞越北美洲的飞行员。由于没有调查清楚的原因,飞机失事了,她及父亲、教练全部遇难了。
事后她的母亲讲了一番话,总的精神就是我不后悔。这是女儿的志愿,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她的全家肯定会为女儿的飞行做详细的准备,教练、父亲都在飞机上。但是人生有很多难以预测的情况。这位母亲说,如果只从安全出发,那我女儿最好连家门也不要出,连自行车也不要骑。是不是这样?普普通通的生活中都会有某种所谓不安全因素的。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开飞机,我只是说这种精神很好。
我们许多人对人生的那种所谓探索、冒险与七岁女孩开飞机比差多了,没有可比性。为什么不可以闯一闯呢?我鼓励大家闯一闯。
第三部分 第41节:十四 应对人生的五个方针
十四应对人生的五个方针
同学们向我提出一些特别具体的人生问题。那么,当你遇到一时抉择不下的问题时,我给大家如下五个方针,作为参考。
第一个方针我刚才讲过,请你自己问自己。
拿一张纸,用与此相关的判断问问自己,做这个选择为什么?做那个选择为什么?矛盾是什么?利弊是什么?影响我做出抉择的背景原因是什么?分析一下,如果找到了真实的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你的答案。
第二个方针,把最后的抉择权留给自己。
有时之所以形不成抉择,是因为条件还不成熟,把握的经验还不全面。这时如果还有一个时间段,没到最后非做抉择的时刻,可以模糊一段,维持现状一段,等一段。也许今天看来难以抉择的事情,在明天就是自然而然的。就好像写小说一样,我是先写这个还是先写那个,常常在一时是抉择不下来的,但是到了明天看来是很清楚的,哦,肯定是写这个。
第三个方针,深入情况。
坐在这儿空想解决不了,是因为对抉择涉及到的矛盾几个方面了解得还不够。如果对情况不太了解,就要问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与其逼着自己下决心,不如把情况再了解一下,深入了解矛盾的几个方面。
第四个方针,放开眼界。
一个问题往往在原有的范围内考虑是解决不了的。当把它放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考虑时,可能问题就是清楚的。就好像说,当我只面对两个人时,我说,这里边得找一个我最信任的朋友。他是否值得我信任,也许我下不了决心。可是放在一个大范围内,也可能你对他的优点看得很清楚了,或者你对他的缺点看得很清楚了,因为有个大范围的比较和选择,你就好选择了。要放开眼界。
第五个方针,要转换思路,中断思路,把你考虑的问题放下来,做点这个抉择课题以外的事情,不要老在想这个事情。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一样东西找不到了,硬找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你灵机一动,找到了。好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是一样,一时解决不了,不要硬解决,放一放干点别的,该睡觉睡觉,该玩就玩,该做别的做别的。
到时候有了感觉,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人生应对,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大家用这五个方针。
第三部分 第42节:十五 附 讲演现场答问(1)
十五附讲演现场答问
(在大学的第三次讲演结束之后,作者现场回答了部分同学的提问。)
您对自己所做的研究是否过于自信了?
问:柯先生,您从一名作家到研究生命科学,到研究教育心理,涉及各个领域,作为一名非专业研究的作家,您对自己现在所做的研究是否过于自信了?
答:首先,问我是不是过于自信了?
我觉得现在对大家讲话,符合我刚才讲的一个原则,叫做"有一吹一,有二吹二"。讲到我的研究,那么我和同学们可以这样沟通一下。我爱好比较广泛,第一个爱好是属于哲学性的;第二个爱好属于艺术性的;第三个爱好属于科学性的。也就是说,对于哲学、科学和艺术这三大部类可能有几十个学科,我都比较有兴趣,而且做过多年的研究。
那么,作为一个作家,前段时间在研究生命科学方面的问题,可能有些同学也有一定的了解。研究教育对我来讲,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我是把它作为研究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的。
我的初衷可以告诉大家,从去年开始我一直在研究文化问题,而且希望在不长的时间之后,能够在文化学方面出一部专著,来表达我在这一领域的独立见解。就是在研究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中国有三种观点或三种倾向是我不很认可的:
第一种文化倾向,就是站在昨天的立场上,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道德怀旧的情绪来看待今天的生活,我不认可。
第二种文化倾向,是对现代商品经济和商品经济带来的一整套市场文化的完全认同、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的倾向,我不认可。
虽然目前商品经济发展和带来的市场大众文化,相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六十年代、五十年代是一种进步。但是,并不是现存的一切都是我们应该膜拜的东西,我们要站在明天的立场上来看今天。
第三种文化倾向,就是已经站在明天来看今天了,但只是停留在少数人理论上的探索,对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没有任何触动。这个我也不认可。
所以我做一件事情,找到一个选题,并由此切入,真正能够对中国的文化现状、精神现状、国民素质现状有点积极的影响。
探索教育这个课题,是我找到的一个切入点。
当欲望与现实有落差时怎么办?
问:老师,您现在宣讲成功、自信,会在本身已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的高校进一步强化竞争意识,激起人类共有的无休止的对名、对利、对成功的欲望。当欲望和现实有落差时怎么办?
答:在讲到激化竞争意识的问题上,这位同学的面孔已经把一切对我说明了。你的倾向性我能感觉得出来,看到你的表情,甚至不需要看你的信就知道你的观点了。
在这个社会中要讲一种人生的境界,我们现在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中国在国际中的处境,和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处境,到底是什么样的说法,什么样的做法,对大家来讲是方便可行的?
那么,我讲了"成功、健康、自在"这六个字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如果对于一个年轻人,完全不讲人生的成功,会使整个民族和这个人在社会中缺乏起码的生存位置。这个出发点是不实际的,这个出发点是没有人愿意接受的。
但是,如果只讲成功,大家身心全是疾病,包括很多现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的文化人,身心都有很多疾病。我不认可,也不赞同。
当成功和健康结合在一起时,本身就是新的境界了。因为它包括了心理健康。而当把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又引向自在状态时,我想"成功、健康、自在"应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希望这位同学能够理解我今天讲的这种感觉。找到一种方式,尽可能地在现实生活中确立自己的生存位置,能够养活自己,能够生存自己,能够完成一般的社会、家庭使命;同时有所创造,在创造过程中又身心健康,一种自在状态。
这是我的一个完整的初衷。
自信心能解决一切吗?
问:现在清华大学最优秀的群体中,流失率达千分之十,自杀率也相当高。有句话,清华出傻子,北大出疯子。请问这是自信心的问题吗?自信心能解决一切吗?
答:刚才有同学谈到高校有各种各样的流失率和自杀行为,这是我要讲到的心理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反应。我讲的这些内容希望有助于大学生们走向心理健康。在这些年中,我也经常用这些方法帮助别人,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从完整的意义上来理解什么叫真正的强者。
在我讲"强者"的时候,如果只讲成功,那就是褊狭的概念。当我讲了"成功、健康、自在",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成功者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心理有何区别?
问:您所讲的成功者的心理素质与大家讲的健康的心理有何区别?
答:健康心理学是个通俗的说法,一般来讲,如果把健康注释得很丰富,它也可能包含了很多东西。
健康包括什么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什么呢?包括心理上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那么,如果能够达到更高的层次,那就是自在状态。这个自在状态大家慢慢会感觉到的,进入一定的境界会感觉到。
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文学,当你们写东西时,有的时候写得很枯涩,很紧,很板,很痛苦,很苦恼,这就是不自在状态,这时一般写不出什么太好的东西。当你一段文字写得很流畅,很自在,很舒服,有点不假思索时,那叫自在状态。这种时刻的感受,就可以类比人生的自在状态。
自信心是否适用于任何人?
问:请问自信心是否适用于任何人?
答:我觉得自信心适用于任何人,这个没有偏差,没有局限。
心理健康是不是指自信心的问题?
问:心理健康是不是指自信心的问题?
答:当然不是。我们在讲到自信心时,讲它是心理重建的一个方面。
您对自己的成就是不是比较满意?您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问:您对您现在所做的事情、取得的成果是不是比较满意?
答:可以告诉大家,我现在处在这样的状态,我对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情基本上就觉得没做,这句话不是谦虚。谁要是自己做了一些事情,觉得自己功成名就,背着这些东西是很累的。我现在就是觉得我以前做的事都等于没做。
这是第一个感觉。
至于我将向哪个方向发展,我总是特别喜欢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我以前写过的书,一般我自己很少再谈了。我今后想做的事情比较多,说句比较调皮的话吧,我总觉得我以后肯定会让那些熟悉我的人经常吃惊。在《新星》、《夜与昼》以后,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研究生命科学,现在许多人恐怕又不知道我为什么又研究教育了。再以后,我可能还要研究文化,我还要做很多事情。
我觉得做这些事挺有意思,像小孩做游戏似的。
当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您怎么做?
问:您有没有在客观环境中使尽了浑身解数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您怎么做?
答:有同学问有没有我不能解决的问题,肯定是有我不能解决的问题啦。
人聪明在什么地方?有的事情是该你解决的,是该你做的,你就把它做好,做漂亮。有的事情是不该我做的,开个玩笑,比如说,你非要我把太阳摘下来,我摘不下来呀。我解决不了,很简单的嘛。
所以,该自己做的,自己能做的,就把它做漂亮;不能做的,就把它放一放。
韩非子口吃,您是否觉得他应该大声说话?
第三部分 第43节:十五 附 讲演现场答问(2)
问:战国时韩非子口吃,但他的文章仍然能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您是否觉得他应该大声说话?
答:就讲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而且是非常有才智的人。他有口吃,我想这样说,我们并不能因为某个人有某种缺陷,就否定这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也不应该苛求一个人样样都完美,因为天下有很多美的事物还有缺陷。
一个人能够使自己尽可能地完美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我觉得这是人生一种很好的状态。大家不必为自己现在不完美而痛苦,但是应该为自己在不断完美而感到喜悦。
我以为韩非子如果不口吃,他也会高兴的。是不是呀?我想,韩非子之所以口吃,有他的心理疾病。如果现在我和他是朋友的话,我希望能够帮助他调试。
历史上很多出色的人物都有各种心理疾病,有些心理疾病通过他们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打开电视,各国的风云人物在电视上出现,他们的面部表情,一些特殊的动作,往往把他们的心理疾病表现出来,只不过通常人不知道而已。如果深入他们的心理,能够发现这种情况。
每个人还是要尽可能地使自己心理不生病才好。
英国有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叫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有很严重的疾病。我并不认为他有疾病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也并不认为他喜欢疾病。他一定也希望健康,同时又能够工作,能够有所创造。
我曾经说过,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很聪明,都能有********级的发明创造,可是世界上充满了疾病,也是很可悲的呀。
中国目前是不是应该提倡"弱者"哲学呢?
问:在中国古代,老子认为弱者是人生应该提倡的一种境界,所谓"以弱胜强",庄子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很强硬的东西已经发展到极限了,再发展下去肯定是衰败。所以在中国目前是不是应该提倡一下弱者呢?
答:关于老庄的示弱哲学,柔弱至水,柔弱胜刚强。
这个同学可能看过我写的书,我对老子和庄子还是比较熟悉的,对他们的哲学中可称道的部分,大概绝对没有忽略过。我今天要讲的是阴阳、刚柔要相济。
对于一个人要讲刚柔并济,对于一个民族也要讲刚柔并济,阴阳结合。
那么,对于目前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和对于目前生活在世界文化范围中的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只讲示弱可不可以?只讲回避可不可以?只讲从世界竞争中退出来可不可以?只讲从人群中退出来可不可以?只讲回避名利的倾轧可不可以?只讲对现状的一切都忍辱、承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不可以?只讲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批判,可不可以?
这将葬送一个民族。
但是,作为一个人,要了解自己刚柔的两个方面,阴阳的两个方面。
作为一个人,我在生活中有我最基本的竞争意识和强者状态,并不妨碍我同时能够柔弱至水,顺其自然,春风杨柳,婀娜多姿,是不是这样?要找到这种感觉。不要以为我在这里讲话就是三个字,硬硬硬,不是这个感觉。人生的这种自在状态,就是这种相得益彰、刚柔并济的感觉。
什么叫顺其自然?
老子有句话叫"道法自然",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什么叫自然?你看过各种各样的操练吗?任何操练,人类的任何劳动,只要做得漂亮都顺其自然。同学们看过拉面吗?那就是刚柔并济的动作,该摔的时候就摔,该折的时候就折,该柔韧就柔韧。这就叫刚柔并济、道法自然。
讲话的时候也一样,该果断时要果断,该和颜细语时要和颜细语,这就叫道法自然。所以,对于任何古文化、任何哲理的理解,都要放在一个背景中来综合地感觉。
我讲了一句话,天下所有的真理都有相对的意义,这句话倒比其他真理更广泛。对任何人生格言都要去理解它,又不恪守它,不死硬地追求它,你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觉。
所以,今天你读《道德经》,你吸取它的精华,但是又不要偏执于它。明天那里讲另外一个哲学,另外一个人生的真理,也有它的可取之处,你也不要局限于它。要有通融的感觉。
第三部分 第44节:十五 附 讲演现场答问(3)
所谓"人言可畏"不知有何良策?
问:中国古代,尤其是近年来也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对于这一点,不知道老师有没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