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创业成功与失败

_7 佚名(现代)
所以说,做决策要遵循科学规律和程序。如果仅凭主观意志去做,得到的只能失败。决策是将主观建立于客观,将精神的东西形象化,将设想转化为实际结果的实践过程。在现实的经营活动中,有一些决策者往往偏离了科学决策的方向,仅靠主观想像和主观意志去做决策,最后导致决策的失败。
艾迪是美国一家著名杂志的记者,1977年夏天,杀人蜂在南美横行,艾迪在采访中发现杀人蜂酿的蜜比一般蜂蜜味道甜美,色泽鲜艳。艾迪头脑中一个新的念头产生了,如果将这种蜂蜜运到美国其他地区去卖,肯定会发大财。他很快筹资成立了蜂蜜公司。由于采集杀人蜂蜜难度大,收集、运输成本也高,运到纽约后,价格昂贵得吓人,很少有人问津。
艾迪在制定开办蜂蜜公司这一决策时,一开始就把决策当作了本质。他在品尝到杀人蜂蜜后,就主观地认定这是一种可以发展事业的产品,“是圣诞节、情人节和过生日最新奇的礼物”;他还设想,用小瓶子装、附上动人的说明书,尽量提高销售价格,作为一种精美而新奇的礼品在大商场和专卖店发售,一定会很受人青睐,求购者如云。艾迪完全是以主观想像代替了市场的实际。
艾迪的决策,表面看起来好像从实际出发、完美无缺,但他对市场需求情况了解得不确切,对生产成本估计过低了,对市场估计又过高了。蜂蜜从南美运到纽约,进行瓶装、装箱,其成本是节节上升的,一小瓶蜂蜜拿到市场,生产成本已超过1美元,他计划批发价每瓶2.5美元,但实际上一瓶只能卖1.75美元。成本过高,而销售量又一直无法提升,艾迪蜂蜜公司不久就垮台了。
经营决策离不开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进行企业经营,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目的是为了鉴别和评估目标市场存在的机会和风险。 企业外部环境是客观的因素,是企业控制之外的经营条件。
决策者虽然指挥和控制不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但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决策程序。反之,会产生盲目性和主观偏离性。
前些年,随着艾滋病的蔓延,国际上产生一种恐惧艾滋病的心理,许多国家的人们采取多种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国内某些企业获悉这些信息后,快速决策,生产了一种乳胶手套,并大量推向国际市场。 这样的思路本来是对的,但它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调查研究,对艾滋病的产生和传染方式及原因不甚了解,对国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太清楚,却主观决策,贸然生产所谓可预防艾滋病传染的乳胶手套,决策的失败导致产品根本无人问津。
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与经营决策的制定关系密切,如果决策者决策时忽视了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判断,就会影响决策的成功。
1996年,中国和新加坡合资企业温哥华西式快餐成立。成立之初,温哥华快餐把首家店选在了一座城市的一所高校旁,并打算以此为基础,逐渐向其他沿海城市渗透,最后再向大城市发起进攻,争取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启动几十家这样的连锁店。
这的确是一个前景非常美好的决策,但决策者在做决策之初,却忽视了客观环境,导致温哥华快餐厅的第一家店就无人问津,并最终于1998年彻底关闭。
首先,决策者从达成共识到确定第一家店的选址,总共时间不过两天,在当地只进行了一天的考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仓促地决策,只能导致盲目上马。
他们在了解到了当地的周边环境——在校学生2万人,周边的饭店不多,但生意火爆,且周围没有西餐厅等等之后,便盲目做出预测:每100名学生每天至少1人来消费不少于20元。很明显,决策者忽视了更重要的实际情况即当地的生活水平,以及学生的消费水平,对于当地人以及主要客户群体来说,20元的价位太高了。
一个原本非常好的构想,却输在了最初的决策上,而之所以会决策失败,又完全是因为决策者没有考虑清楚实际情况,造成了决策与现实脱节,最终导致失败。
所以说,企业若想成功决策,就必须注重外部的环境因素,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获取丰厚的利润,否则将被排斥在成功的大门之外。
第三部分不能全凭直觉进行决策
直觉,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帮助他获得成功,也有可能导致失败。成功的决策者为自己敏锐的直觉感到自豪和欣慰,同时,也应对直觉保持清醒的认识,保持着警惕。
毫无疑问,决策者拥有直觉是很好的事情,但他必须事先弄明白,哪些直觉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美国的巴顿将军就是以他的快速决策而著称的。他的许多决策看似出于本能,出于直觉,而且都是闪电式的。人们都说这归功于他的第六感觉,甚至认为是因为他的第六感觉很少欺骗他。他所做的“闪电决策”几乎都是正确的,这对他在二战中指挥美国第三坦克部队在欧洲取得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巴顿将军那些看似依赖直觉的“闪电决策”并非归功于他的天分,而是他刻苦工作的结果,是他拥有精湛专业知识的结果,也是他对如何指挥好一支坦克部队这个问题毕生探寻的结果。
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经营者,在制订方案或决策时,往往十分重视利用他们直觉的经营意识。但同时,他们也会对直觉进行谨慎的判断。
企业决策的完整过程包括决策前期的准备工作,设置决策目标、拟订方案、选择方案及方案的执行和检查等许多方面,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往往要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够完成。
但有些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常常是领导拍一下脑袋就定下来。他的决策的依据不是客观的市场调查报告,科学的理论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市场未来趋势所做出的正确预测,而是感觉、直觉。因此,“我只相信自己的直觉”,成了许多决策者自我炫耀的口头禅。
不可否认,优秀决策者的直觉在速度和灵活性上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直觉决策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他们的直觉未必“百发百中”,不可能他所有的直觉判断都是正确的,很多曾经辉煌一时的企业家最后栽就栽在他的一个错误判断上;第二点就是即使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只是方向上的正确,在投资成本、利润及风险等细节上仍需要理性科学的论证、计算。有些决策者不喜欢做细节上的工作,决策常常有浪漫色彩,完全是理想化的。
经营任何一种企业,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建立在符合客观经济要求基础上的直觉,是必要的,但如果完全不顾现实需要,而单凭主观直觉决策,是注定要失败的。
泛美航空公司的艾克是一个全凭直觉而不是根据市场的要求来决策的当家人,这使得泛美公司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创建于1927年,至1980年初已成为全美第三大航空公司,航线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
泛美航空公司是美国境内的一家航线最广、历史最久的航空公司,它是美国国家航运业的化身。
然而好景不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破产”的深渊。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航空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上世界经济不景气,交通量减少以及燃料价格上涨等原因,泛美航空公司陷入财政困难,仅1981年到1982年间,泛美营业额累计亏损就达10亿美元之巨。
由于处境日趋恶化,该公司总经理威廉·西卫尔被迫于1981年引咎辞职。
1982年,艾克尔出任泛美公司总裁,他并没有能挽救危难之中的泛美航空公司。相反,他在选择飞机机型上,仅凭自我直觉,结果错选了机型使泛美公司竞争力受损。
当时,泛美航空公司需要着手淘汰机队中陈旧而且费油的波音707客机,仅在直观上进行粗略的比较,就选择了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L1105-500型三引擎宽体飞机。这种飞机单位飞行成本无论在油耗还是员工费用都比竞争对手那些新型飞机高,泛美公司的竞争力因此大打折扣。
更不幸的是,洛克希德公司宣布停止制造L1105的各型飞机。泛美航空公司的L1105-500型飞机的维修立即成为难题,没过几年,这种飞机就成为一堆废铁。
泛美航空公司为了争夺国内航线,领导层又投资购买了国家航空公司,这样又带进了一批DC10-30型飞机。为了使公司现代化,艾克尔不惜花10亿美元巨款购买了西欧空中客车公司制造的A300型飞机,同时,又出售和交换了一批飞机。这样,公司共拥有5个生产厂家生产的10多个不同的机种。这正是经营航空业的大忌,因为繁杂的机种,使航空公司的培训,零部件的储备,引擎的维修以及机场管理等负担加重,无形地增加了飞行成本。
由于公司机型复杂,飞行成本偏高,泛美航空公司完全丧失了竞争能力,最后走上失败之路。
直觉,虽然在制定决策时,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并有着一定的可用性和实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直觉也有它的局限性和更大的危险性。如果决策者缺乏冷静的判断,以偏概全,否认科学决策的价值和有效性,不遵循科学规律,单纯依赖自身的直觉感应,必然使得决策风险增长,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部分经验决策是一种最低级的决策
近年来,管理界非常崇尚韦尔奇式的管理理念,很多领导者甚至盲目模仿韦尔奇的经验,去管理自己的企业。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韦尔奇,绝对没有复制品。他经历的事情,绝不会再一次在别人身上发生。所以,借鉴可以,但如果一味按照他的经验去决策,势必会失败。古今中外的企业家为决策者提供了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只供决策者借鉴。如果决策者墨守成规,过分迷信自己或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根据客观现实创新和应变,势必会在竞争的惊涛骇浪中被冲垮。事实上,决策者不可能万事都有经验。
经验决策,主要是靠以往同类决策或自己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决策。但人的经验总是有限的。决策者不可能万事都有经验,而经验往往只对重复的事情进行决策才有效,而对于发生了新情况的事情或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对象的事情,是不一定起作用的。
1872年,美国人沃德在芝加哥成立了沃德公司,这是全美第一家全部通过邮寄来销售各种商品的商店。公司面向农村的消费者,业务发展很快,到1929年底,新开设了500家商店,而此时美国最大的零售连锁商店西尔斯公司也不过才324家商店。
1929~193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一切变得不景气。沃德公司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顾客稀少,业务难以维持,陷入了奄奄一息的境地,到1931年,公司亏损了870万美元。
1932年,休厄尔·埃弗里担任董事长,他改变策略,他声称:“我们不再依靠那些乡下佬和土包子,我们不再只卖工装裤和防粪鞋。”他在沃德商店增加高档品,进入时髦商品市场,关闭了70家亏损商店,埃弗里成功了。12年后,他扭亏为盈,赢利2 043.8万美元。
正在沃德公司事业蒸蒸日上时,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埃弗里的“聪明脑袋”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过萧条,所以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会发生萧条,并预言,“经济形势的恶化将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因此,“二战”后,埃弗里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做出了停止发展的决策。结果,事情并非他想像中的那样。
由于经验决策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埃弗里被它的表面现象蒙蔽了,他失算了。他预言的“二战”后的大萧条并没有发生。相反,由于战争后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居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数量急剧增加,造成了零售商店的明显短缺。面对这一购买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沃德公司的竞争对手西尔斯公司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扩展自己实力的大好机会,不断扩张。
“二战”后的市场环境按理给沃德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埃弗里只相信他的经验。这期间,他不仅没有开设一家商店,反而关闭了多家商店。
西尔斯公司不断扩张,沃德公司不得不拱手将市场让给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由于沃德公司面对奉行“捏紧每一个便士”的经营哲学,公司最后到了面临倒闭的绝境。
沃德公司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就是公司的决策者犯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决策失误后,还固守着老一套经验,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导致了最后不可挽回的局面。
决策重在实际,只有从实际出发做出的决策才会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直觉和经验,决策者只能作为借鉴,而不可将其视为决策的惟一标准,否则极有可能做出脱离实际的决策,甚至将企业推向失败的深渊。
第三部分集中所有资源 才能建立竞争优势(1)
集中和专业化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只有把资源集中在最具竞争力的领域,才能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如果过度分散,在多个市场中应对竞争,即使公司的整体实力很强大,要想在所有战场上取得竞争的胜利也是相当困难的。
韦尔奇和他的“数一数二”战略
杰克·韦尔奇在上任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不到一年就提出“数一数二”的战略构想,使整个世界都震惊了。这不但意味着许多未处于“三个圆圈”内的业务将被“整顿、关闭或出售”,也意味着许多通用员工将会失去工作,而且还对长久以来人们给予它的“多元化成功的典型”这一形象给予了重创。
长久以来,通用电气公司都被人们作为多元化经营的榜样,被那些推崇多元化战略的人当做不可辩驳的最佳例证。事实上,韦尔奇并不赞同多元化。他说:“多元化战略是一直受到质疑的。股东们认为他们可以在两项投资当中找到一个平衡,比如说在制药公司和钢铁公司这两项投资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分配,从而实现多元化。但一个企业领导不能仅仅代表股东的利益,你的主要任务是把企业经营好,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以,你必须说服投资者,说服股东,使公司尽可能地集中,以便行之有效地分配资源。”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和挑战。收音机、照相机、电视机、钢铁、轮船等行业原是美国企业的天下,但如今已成为日本企业大展身手的舞台。通用电气已不再是电视机制造业务的霸主,在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方面也举步维艰。好在通用电气的核心业务还很健康并有丰厚的赢利,因此只要把那些不处于领先地位的业务剥离,就可为企业减掉包袱,实现快速发展。
所以,韦尔奇提出了“数一数二”战略,改变了通用电气长期奉行的“多元化无极限”的发展道路,开始进行业务收缩,并向着集中化的方向发展。
“数一数二”战略,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战略目标和单纯的组织调整原则,它在通用电气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核心思想是多元化收缩,是战略集中。最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通用电气变得更加精简和集中,收益率和业务增长率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战略推行后,通用旗下有12个事业部在其各自的市场上数一数二,比推行前增加了9个。
另外,在推行“数一数二”战略时,韦尔奇充分分析和考察了通用当时的业务构成、核心竞争力及其拓展业务,然后以分析结果为基础进行集中和收缩,避免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遗弃。
韦尔奇认为,即使是被划到圈外的业务也并非都不可救药,其中有些业务可能会对企业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此时它可能并未为企业带来收益,甚至还有亏损。
在按照三个圆圈的标准进行业务划分之后,韦尔奇发现发电企业被划在了圈外。发电企业又称汽轮机企业,100年来它一直是通用电气规模最大、获利最丰的企业。但1973年的石油禁运和家电市场的萎缩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对该企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1980年,发电企业销售40亿美元,但获利仅仅1.41亿美元,那一年发电企业的产值占通用电气总产值的15%,但其利润只占公司总利润的9%。
尽管如此,韦尔奇还是认为,这个企业会恢复起来的,因为全球的电力消费都在稳步增长。他说:“我从骨子里喜欢这个行业,我只是不喜欢现在的市场情况。我要保留这个企业,等到市场恢复元气。”他押下了为期10年的赌注,“以后的8年中,我会讨厌发电企业,但10年以后,我会喜欢它的!”
韦尔奇保留了这个企业,并对它的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把该企业的9个工厂整顿合并成4个,并将其2.9万人的劳动大军裁减成1.3万人。在对这个企业持续投入8亿美元之后,这个企业已成为名正言顺的数一数二的企业,并为通用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是有原则的,有战略意义的。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不论是通用,还是别的任何一家企业,只有对各项业务进行战略分析,从公司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使“数一数二”战略产生好的效果。
集中资源,放弃末端优势
不管是对于通用电气,还是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杰克·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的提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无疑,这是一个卓越的战略,但比战略本身更加重要的却是蕴藏在这一战略背后的核心思想——集中。
集中可以使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最具竞争力的业务,并使其竞争优势更强。
集中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竞争优势。而要建立这种竞争优势,首先必须将资源集中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业务领域。这一原则,意味着企业必须把资源都集中于有利可图的业务上,而对那些不具竞争优势的业务则予以整顿、出售或者关闭。这一战略可以保证那些核心业务有充足的可用资源,或提高现有的有利地位。
第三部分集中所有资源 才能建立竞争优势(2)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山叶”几乎成了乐器的代名词,不论是钢琴、吉他、电子琴,还是小提琴,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然而很快这个由日本山叶公司创造的神话,就被它自己打破了。它大举借贷,涉足多个领域,如网球拍、电视机、录像机、音响设备、摩托车、滑雪车和游艇等。1990年以后,山叶公司的利润不断下降,债务危机使其备受困扰。接连碰壁之后,山叶公司决定终止这种疯狂的多元化,它开始变得集中,又回到了乐器这一核心领域,最终走出了困境。
另一个反面的案例来自蓝圈工业公司,它是一家在水泥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英国公司。20世纪80年代,蓝圈公司基于自己模糊的业务界定,做出了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全面涉足与房屋建筑相关的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制砖业、煤气炉、澡盆等,甚至还生产剪草机。一位已经退休的前公司经理回忆说:“我们为什么要生产剪草机呢?我们的逻辑推理是:你需要一台剪草机来整理你的小花园,而小花园不就紧挨着住宅吗?”毫无疑问,这种荒谬的分散,使蓝圈工业公司损失惨重,几乎因此而陷入破产的境地。
集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企业的整体实力多么强大,若过于分散,其在单一业务上的竞争优势是很弱的,是很难跟那些集中于此的企业相抗衡的。因此,过于分散的企业必须像韦尔奇那样有勇气和毅力推行“数一数二”战略,剥离不赢利或非核心业务,进行多元化收缩,从而实现战略集中。
很多大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积极地采取了行动。苹果公司发展起来以后,经营摊子越铺越大,影响了其在个人电脑方面的创新投入,结果削弱了自己核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招致连年亏损。1996年,苹果公司把下属最大的生产基地转让给了SCL公司,集中资源进行核心业务的新产品研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97年第四季度公司账面上再度出现赢利。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自从1984年被政府反垄断机构分散后,进行了多元化经营,业务跨越多个产业,包罗万象,结果导致自己的核心业务——通信服务无法重点发展。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放松电信管制的新立法后,AT&T决心摆脱非核心业务的掣肘,扩大核心业务规模,为此AT&T把竞争力较弱的个人电脑生产和通信设备生产分离出去,只保留通信服务这一核心业务。集中以后,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利润水平也迅速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更多的行业将成熟起来,只有重量级的选手才有可能胜出。而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只有实行战略集中,进行多元化收缩。
因此,集中资源、实施战略集中是所有企业不论实力强弱、规模大小——都必须做的一件事。而且这一战略实施得越早、越彻底和坚决,越有利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集中,有利于企业充分地利用资源,建立竞争优势。
无论放弃还是进取,都应该以利益为准
集中是一项战略,更是一种指导思想。应用这个战略,企业不可避免地在面对一些机会时,要选择放弃。
然而,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要想长时间地保持集中是困难的,因为当企业因实行集中战略并获得成功时,往往就会将成功的关键因素抛弃,自恃实力强大而涉入多个领域,从而变得分散,最终成绩平庸。即使企业能够抵御多元化的诱惑,避免陷入多元化的陷阱,在思考和解决企业面临的某些问题时,往往也会忘记集中这一战略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走弯路,甚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说企业为了要避免失败,就应该固步自封,拒绝去拓展新的业务。而是说,企业在面对机遇时,该选择放弃还是进取,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
第三部分集中所有资源 才能建立竞争优势(3)
1964年10月,松下分析方方面面的情况,决定停止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开发生产。这以前,松下电器公司的通信部已经为此项工作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已经试制成功了该项产品。但是,大型计算机的市场前景却不容乐观,需求量极少。鉴于这种情况,松下决定及时放弃这个项目。决定一经发布,顿时舆论哗然,来自内部、外部的不同意见此起彼伏。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花费5年时间、耗资10多亿元的项目就如此放弃,得不偿失;要放弃,日本国内7家生产厂家中的另外6家也可以放弃,又何必是松下首先放弃呢?来自外部的舆论则更有许多猜测,认为松下公司要么是技术跟不上,要么是财政赤字才放弃这个项目的。就连一些久经沙场的高级职员,对松下的拟议也持怀疑态度。当时,松下的困扰和烦恼是相当严峻的,但他顶住各种意见和舆论,毅然停止这个没有前途的项目,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其他方面。后来的事实证明,松下的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为什么松下公司已花掉5年时间,投入了十几亿资金进行开发,眼看就要收获了,偏偏要放弃不干呢?
原来松下发现,电脑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炽化,仅在日本就有富士通、日立等公司在做最后的冲刺,如果此时松下再加入,也许会生存下来,但也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这就是等于拿整个公司下赌注。所以,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他毅然做出退出大型计算机市场的决策。
无独有偶,李嘉诚也曾有过相似的经历。
2001年8月的一天,和记黄埔的德国3G的投标数字高达50亿美元。这笔令人目眩的巨额资金是包括和记黄埔在内的六家国际财团,用来竞投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3G)六份营业执照的。但是,正在项目组员工打算大拼一场时,董事长李嘉诚却给总经理霍建宁一个指示——放弃!李嘉诚认为,胜算太少时应该等待机会再行动。
接到指示后,霍建宁退出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 的投标,并且将和记黄埔在德国电信执照中所持有的股份卖给了两个合作伙伴:荷兰KPNNV公司以及日本NTTDoCoMo公司。
仅在一年半前,和记黄埔还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在3G业务方面。其麾下有许多市值很高的第二代移动电话(2G)运营商,如美国的声流公司(Voicestream),英国的Orange公司。这些公司都有可能成为3G业务的主要掌控者,而且李嘉诚与霍建宁也已拟订出各种计划,准备在法国、比利时、瑞典和瑞士的3G营业执照的拍卖中一拼高下。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和记黄埔从德国突然退出,预示着这些计划可能将被撤销,至少将会缩小规模。
李嘉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是因为利益。
德国电信的股价在过去9个月中猛然下挫了60%;法国电信下跌了40%;英国电信也下降了45%。所有这些厂家、公司,都是在3G业务上投入了巨额资金的企业。而和记黄埔的股价却只下跌20%,这是因为李嘉诚不但没有像他们那样买入股份,还售出了他持有的电信股。
李嘉诚从不做不能为他带来利润的业务,当他察觉到电信市场的股价已达到顶峰时,就立即出售了在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资产。2001年6月,和记黄埔将其在美国无线业务运营商声流公司中23%的股权卖给德国电信,获得净利润90亿美元。1999年底,和记黄埔售出在英国无线业务运营公司Orange中49%的股权,获得净利润220亿美元。
后来,霍建宁透露:“我们从未说过要创建一个泛欧的3G网络,就我们来看,这块市场风险太大。” 李嘉诚是绝不会为了获得每个国家每一个3G营业执照而无限制地竞标。他说:“在德国的执照成本过于高昂,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退出。”当风险与利润成了反比时,他就会退出。
虽然李嘉诚选择了暂时退让,但实际上李嘉诚依然觉得全球电信业务有利可图,只不过时机未到。他时刻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他坚信,无线数据传播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而且当时,李嘉诚掌握的现金数量有280亿美元之巨,他随时在等候最佳时机,将这笔资金再次投入欧洲的3G市场。
到了2001年12月中旬,李嘉诚认为时机来了,这个时候进取,肯定能得利。于是和记黄埔投资大约90亿美元,在英国和意大利修建一个新的3G网络。一直到2005年,3G通讯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从这两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领导者在选择放弃还是进取时,都是以利益为准绳。领导者能在机遇来时一跃而起,固然难能可贵,但若能在机遇模棱两可时,正确地做出暂时放弃的决定,则更显英明。而决策对错的惟一衡量标准,只有利益。
第三部分没有决策能力的领导者难以成功(1)
反复无常、没有决策能力的领导者难以成功
美国著名领导力专家,音久集团的创办人,约翰·C·马克斯韦尔说:“你想爬得越高,就越需要领导力;你想发挥更大的影响,就需要更大的影响力。”
一个领导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大部分取决于他的决策能力。拥有果断的性格和超凡的决策能力,就会有无与伦比的办事成效,以及超强的影响力。
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优秀的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当机立断,凡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应立即行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能当机立断地把握机会。有些管理者往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当断不断,往往错失良机。
美籍华人王安博士以“电脑巨人”的美称闻名于世。在他6岁时,发生了一件影响了他一生的事。
一天,王安外出玩耍,经过一棵树时,有一个鸟巢突然掉在他的头上,从鸟巢里滚出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他决定带它回去喂养,便同鸟巢一起带回了家。走到家门口,王安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动物,他犹豫了一下,把小鸟放在门后,急忙走进屋去请示妈妈的同意,在他的哀求下妈妈答应了他。当王安欢天喜地地跑出来时,放在门后的小鸟已经被一只黑猫吃掉了。
这件事给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也记取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凡事要当机立断,立即行动,不能瞻前顾后而犹豫不决。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就迅速做出决策。他说:“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实际上,管理者的任何决策都是在已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的,根本不存在各种条件都一清二楚,对结果也一目了然的决策。管理者只有日后才能判断当初的决策明智与否。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曾说,资历很好的人实在很多,但都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那就是果断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美国人看中了印度人的三幅画,美国人愿以每幅200美元的价格将三幅画全部买下,而印度人要价250美元,美国人有所犹豫。印度人二话没说,点火将其中一幅烧掉,美国人忙表示愿以每幅250美元的价格买下剩下的两幅画,印度人则开价400美元。当他又见美国人犹豫之际,又烧掉了一幅画。只剩下最后一幅画了,美国人再也不敢犹豫了,马上表示愿以高价买下这幅画,最后以950美元成交。
美国人的犹豫不定和优柔寡断,最后输给了果断的印度人,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当人们举棋不定时,等待他的将只有遗憾。
在激烈多变的商战中,管理者不能优柔寡断,而是需要果断地对一个又一个面临的紧迫问题做出决策。犹豫不决且没有决策能力的人总是拖拖拉拉、举棋不定,等待局势的发展看看再说,最后错失良机。
富兴集团是一家靠工程建筑起家的大公司,但自从走上多元化经营道路,建成并营运北环商场后,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有人曾劝总裁罗桥改变经营结构,停止百货经营,改建保龄球馆,增设餐饮服务,拓宽停车场,做出营销策划,就可能走出一条生路。
总裁罗桥心里直打鼓:这条路能走通吗?三年前富兴集团修建北环商场时也认为占尽天时地利,哪知一眨眼功夫商场四起,北环商场自然难逃厄运。现在觉得做保龄球馆稳赚钱,万一等修成了保龄球馆又遍地开花怎么办?
罗总认为北环商场还没有亏损到难以维持的地步,看看局势再说。再说,北环商场已经给富兴集团很大的压力了,哪还敢投资几百万元去建一无所知的保龄球馆!此时,一个叫刘德刚的人出现了,他愿意租赁北环商场,并投资改建成保龄球馆。
罗总求之不得,哪来这种不用自己冒险又能收取高额租金的美事。
刘德刚接手北环商场后,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赶在春节之前,北环保龄球馆建成了。由于先期的宣传策划非常到位,方圆几百里的客人都蜂拥而至。电视台、报纸的记者也被这种新的时尚所吸引,不遗余力地在媒体上予以宣传报道。保龄球馆几乎天天客满,一个月下来,营业额竟高达几百万元,刘德刚喜出望外,而罗桥则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罗桥不及时改变经营结构的决策,尽管避免了失败的可能,但同时,无疑也把大好的赚钱机会拱手送给了别人。
果断出击、绝不拖延是一切成功人士一贯的作风,而被动出击、犹豫不决则是平庸之辈的共性。仔细研究这种人的作为,便会发现一个成功的秘诀:积极主动的人都是率先抓住机会果断决策的人,而被动的人则是优柔寡断,会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后失去机遇,剩下懊悔的人。
果敢成就卓越
第三部分没有决策能力的领导者难以成功(2)
2005年4月,香港电视台正在热播维珍集团领导人布兰森公开选拔继任的实况节目,方式非常独特。从5万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16人,必须接受一系列挑战,比如从高空中的一个热气球通过独木桥走到另一个热气球上,在非洲野兽出没的荒野中,独自应付所有的难题。只有拥有果断和勇敢的特质,才能通过考验,最后才能成为维珍商业帝国的继任者。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极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果断和勇气,是一个成功商业领导人的必备条件,是做决策最不可缺的因素。
在欧洲最大型的从事造纸技术的家族企业之一,福伊特集团中,有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经理刘明明,她是福伊特全球59位高层经理中惟一的女性。从1998年出任造纸技术业务在华首席代表以来,在短短6年时间里,将当时不足50万欧元的年销售额,提升到2004年4.2亿欧元,并且获取了中国高级造纸机市场上51%的占有率,超过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刘明明的成功,离不开她果敢的性格。1998年,福伊特集团看到中国市场的远大前景。于是,考虑寻找一位对中国造纸市场有较深了解的中国人才,但是要派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德国人在中国做首席代表。当福伊特集团聘请刘明明做副手时,刘明明拒绝了,她说:“我能够胜任一把手。”
考虑到当时德国方面的首席代表是技术出身,对营销和中国市场都不了解,再加上语言有障碍,肯定很难沟通。刘明明于是决定立即飞往德国总部,直接找董事会谈。在董事会,刘明明一共谈了2个小时,把她对中国市场和福伊特的现状谈了个遍,最后问所有的董事:“你们是看中用四年读的一个博士文凭,还是看中四年把破产企业扭亏为盈的能力?”就这样,她的果敢说服了所有的董事,1998年9月,她走马上任。
刘明明上任后,福伊特在中国的销售额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曲线。但是,这其中的过程却并不像这条曲线那么流畅。
2000年,有一次,刘明明为了一个项目和老板吵了三次。福伊特刚开始进军北京时,市场一直没有完全打开,结果正好当时北京政府推出了一个技贸结合的项目。就是让跨国企业转让一部分技术,然后把项目给商家做。这对福伊特来说,本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是却遭遇了刘明明顶头上司的强烈反对。德国总部那边甚至对刘明明说:“你是为中国政府做事还是为福伊特做事?”刘明明说,自己非常了解德国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保护,特别是家族企业就更加谨慎,但为了公司的发展,福伊特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但是,总部却仍觉得她这样做,是对企业不忠诚。但依照刘明明果敢的性格,她认定的事情,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第二天,刘明明亲自飞到海登海姆总部和CEO谈判,再一次显示了自己果断的性格和把握大局的清晰思路。她分析,总部的顾虑无非两个,一是担心核心技术流失,怕中国企业会变成自己以后的竞争对手;二是对中国政府的诚信有所担心,技术转让出去之后,合同究竟能不能拿到?她给顶头上司打了个比方,如果福伊特的技术高度是100米,那中国现在要求的就只有50米。因为中国政府希望拿到的技术转让并不是最尖端的,也不是福伊特现在赖以生存的。这个50米的高度,在德国可能已经不常用了,但对中国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她还让总部进一步放心,她事先已经做了很好的政府公关,政府对福伊特很有信心,双方已经达成一些共识,如果有风险她愿意承担。
最后,总部决定按照刘明明的思路做一次尝试,负责人和刘明明一起返回北京,同意转让三项技术,并且拿到了福伊特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合同订单,总价值1.5亿美元。
按通常的眼光看,她是越级行事了。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果断、敢想敢干的性格,她就不可能一直奋斗到最后,也就当然品尝不到成功的果实。
所以说,事先把问题看清楚、分析透彻后,就不能再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那些反复无常、不敢决策的领导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只有敢于投入,以谋略为基础,以果敢去冲锋,才能最终攀上钻石之阶。
成功的领导者一旦做出了决策,就会坚持到底
干任何事业,决策之后都可能会碰到许多不曾想到的困难。这时,敢于坚持自己的决策是第一位的。事业的未来和成功,也在于意志的坚定和百折不回。这一点对于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摩托罗拉这一商标名称有“开动”与“收音机”的双重含意,这与公司最初的产品路线有关,摩托罗拉最初并不是做寻呼机和移动电话的品牌,而专门生产汽车收音机。当时,高尔文在一个蓄电池厂里工作,但后来他觉得生产汽车收音机一定比蓄电池更有前途。于是他辞去蓄电池工厂的工作,独自搞起汽车收音机来。
第三部分没有决策能力的领导者难以成功(3)
1928年9月25日,高尔文制造公司在芝加哥哈里林街847号一座出租大楼的房子里诞生了,雇员仅5人。在最初的几个月,公司的运转十分困难,连房租都交不起。高乐文定下规矩:凡是不马上用的东西一概不买,他们第一个星期支付的工资仅63美元。
流动资金不足,让高尔文伤透了脑筋,惟一的办法就是求助于银行。为了争取贷款,在与一家主要的银行谈判中,高乐文曾建议为银行家的一辆汽车装一台收音机,做为测试汽车收音机的实际表演。
在贷款文件最后签字的日子里,高尔文带着一队人,为银行家的帕卡德牌新车安装收音机。当安装完成,收音机开动运转正常后,银行家们心情激动地将车开走。但是,才没开出多远,车内的收音机便起火了。高尔文赶到现场时,就只看到被救火队浇灭的那辆冒烟的帕卡德牌汽车残骸了。
这件事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全厂的气氛。当时有好几位朋友劝他放弃,都被他毫不客气地赶走了。高尔文在自传中说:“你得坚信你的决策——真的,人的一生也许就因某一次决策而大为改观,你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
第二年,为了公司的生存,为了跻身于汽车收音机的生产行列,高尔文在1930年6月及时完成一个完好的收音机装置,开车到了亚特兰大市场举行的“收音机厂商协会会议”上去展示。
在会场,他没有摊位,没有职位,也没有表演的地方,只好在临近的会场附近的一条环形路上,找了一个停放汽车的位置。这里会有一些散步的与会商人,高尔文竭力吸引他们到他的车里参观,让他们听他的车载收音机。他的妻子丽莲,在高尔文去联系别的商人时,也会怀着和高乐文一般的热情展示他们的收音机。
后来,他们的展示,的确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视,但却被人们误认为是“非法贩酒商人”。当有人慕名来找他,问他:“你的酒在哪儿?”他的妻子深感尴尬,拉着高尔文,劝他赶紧放弃这项工作。
然而高尔文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虽然这次亚特兰大市之行没有得到什么直接的或积极的效果,但不失是一个有希望的开端。有些商人对汽车收音机有了好印象,订购了一两台。还有的人买得多一些,最多的一位要6台。
但后来的55型汽车收音机,由于电力供应设计得不合规格——为了收音机能在汽车内成功地运转,又没有保险丝产生强烈的电源交流声,他们将电线同蓄电池直接连接起来,而未用保险丝——导致功率不足,振动器紧贴,变电器着火,然后是电线,最后连汽车也着了起来。
有一位衣阿华州苏城的代理人,就在他的车里装了一台55型收音机。当时车放在车库中,收音机起火后,汽车也着了,然后是车库,这个车库又与其他房屋相连,结果把房子烧掉一半。还有一个55型收音机,是安装在一个丧葬的灵车中,收音机使车着火,后来连灵车上的尸体也烧成了灰烬,结果引起了其亲友的极度愤怒。
在越来越多的怨言与愤怒指责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若无其事,高尔文也不能例外,他也感到失望。但是,他却仍然从来都没有后悔过自己当初生产汽车收音机的决策。
到1930年底,他的制造厂账面上净欠374万美元。在一个周末的晚上,高尔文回到家中,他的妻子正等着他拿钱回家买食物、交房租,可是他摸遍全身却只有24 美元,而且还是借的。
高尔文并未被这些倒霉的事情弄得萎靡不振。面对当时的局面,他决定回收已装运的几千台55型收音机,然后把这些收音机毁掉。艰苦与不景气的岁月,不能动摇他当初的决策,只能更加证明他果断的决策能力。
高尔文说:“我们已经跌倒多次了,我知道我能重新站立起来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决策,我得坚持下去。”
顽强的意志,使高尔文能够坚持自己的决策,在总结了所有失败的经验后,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成就了今天辉煌的事业,这就是当年的汽车音响公司,今天的Motorola公司。
在干事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是必然的,特别是在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如果在决策过后的行动中,稍一遇挫,就后退放弃的话,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永远不会成就卓越的企业。只有用巨大的毅力,顶住压力、阻力,迎难而上,一点点地克服,坚持不懈,逐步推进,才能推动事业向成功的方向前进。
第三部分为全体员工创造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1)
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比尔·休利特说过:“所有员工都想把工作做好,如果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工作环境,他们就会做好。”
一颗树种,要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适当的土壤和环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对企业的员工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管理者把一个人才招募到公司时,就如同播下一颗树种,只有为他提供适当的环境,他才能发挥出全部的才能,为公司创造利润。
但是,不幸的是,许多管理者,认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一味地向员工要效绩,却从不给他们提供产生效绩的环境,结果徒劳无功。
舞台有多大,人才的能力就有多大
一家企业,若能登上成功的顶峰,理由肯定不止一个。但毫无疑问的是, 所有成功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源。但如果企业没有好的环境,那么能力再大的人,也发挥不出他的才能。
如果一个踌躇满志、满腹才华的人,在公司却受尽上司的压制,受尽同事的排挤,那他根本不可能完成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更别说发挥潜能,去做更多的事了。
所以说,要想让员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如同给优秀的舞蹈家提供舞台,他才能跳出优美的舞蹈是一样的道理。舞台有多大,人才的能力就有多大。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02年的一篇报告显示,1995年~1999年,美国生产总量的1/8来自于沃尔玛。沃尔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它对待员工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个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
沃尔玛创立事业之初的用人原则是“吸纳、留住、发展”,而后又演变成了“留住、发展、吸纳”。这并非是单纯的文字顺序的位置调换,而意味着沃尔玛更加重视完善企业内部的用人机制,通过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从内部培养、选拔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一味从外聘用。
为了将这一用人原则落到实处,沃尔玛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他们把员工当作是合伙人,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
沃尔玛在企业内部,实行利润共享政策。曾有一段时间,沃尔玛有80%以上的员工,借助利润分享计划,或通过员工认股计划,直接拥有公司的股票。这使沃尔玛的员工真正和公司合成了一体,将公司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另外,沃尔玛通过损耗奖励政策——对有效控制损耗的分店进行奖励,使沃尔玛在面对零售业的最大敌人——损耗时,优势远远超出其他零售企业。
沃尔玛还通过分享信息和分担责任,来使员工产生责任感和参与感。在沃尔玛的各个商店里,员工们能清楚地知道该店的利润、进货、销售和减价情况。这使得员工们更有一种“合伙人”的感觉。
其次,沃尔玛还善用终身培训机制来发展人才。
在沃尔玛,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不仅是用双手干活的工具,而是一种丰富的智慧源泉。“我们创造着非凡!”沃尔玛的员工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沃尔玛的培训机制。
沃尔玛为员工安排一系列的培训,其中包括入职培训、技术培训、工作岗位培训、海外培训等等,并且还会对管理人员进行领导艺术培训。在美国沃尔玛总部还设有沃尔顿零售学院,不定期地从世界各地的沃尔玛公司,选拔优秀人员前往接受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零售学、商业运作,以及管理、高级领导技术等;培训时间从数周至数月不等。
此外,沃尔玛还通过轮岗制,让各级主管担任不同的工作,接触企业内部的各个不同层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挥途径和方法,最终能把握公司的总体业务,并掌握各种技能。
在沃尔玛,施行一种公仆式领导原则,所有的管理者又被称为教练。它们必须为所有员工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行纵向、横向培训,让他们不断接受新的挑战,获得全方位发展。对那些表现良好,又具有人力管理、销售管理方面潜力的员工,沃尔玛的管理层就会给他们提供施展拳脚的机会。一般会安排他们做助理经理,或专门协助商家开设新店,如果业绩好,还会有单独管理一个分店的机会。
如此广阔的舞台,极大激发了沃尔玛员工潜能的发挥。人们总是不断惊奇地看着一个平凡的人,走进沃尔玛后变成了一个非凡的人才,这就是沃尔玛的“舞台”作用。
正如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说:“对员工,要像对待花园的花草树木,需要用精神上的鼓励、职务晋升和优厚的待遇来浇灌他们,适时移植以保证最佳的搭配,必要时还要细心除去园内的杂草,给他们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所以,在管理一个企业时,给员工一个“跳舞的台子”是激发他发挥所有才能的最首要条件。否则,只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领导者守着“人才”,还感叹“人才匮乏”,而后又不断地去招募新人,却仍然摆脱不了“人才危机”。
员工发挥才能的首要条件——充分授权
第三部分为全体员工创造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2)
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C·弗朗克斯曾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佣一个人到指定的岗位工作,你甚至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划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主动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而你又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如果你的员工也是如此,个个精明强干,但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迟迟上不去,这时,你就该反思一下:我是否将权力太过集中于自己手中了呢?
授权对每个员工都意义匪浅。授权数倍、数百倍地增扩了员工的发挥空间,这种空间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这种空间赋予员工的是自由,是尊重,是信任,是机遇,也是权力,是勇于创新、发展自我、改进自我的勇气。而赋予管理者的是绩效,是成功,是远大的前景。
卡内基本人对钢铁制造、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所知甚少,但他对手下的300多个精兵强将,大胆起用,委以重任,极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最后,“众星捧月”,卡内基登上美国钢铁大王的宝座。
丰田公司为了加强新产品的开发,设置了“首席工程师”一职,并授予广泛的权力。首席工程师除了有权决定新型号汽车的设计之外,还负责全盘考虑新车的市场前景,统筹生产各个环节,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洽谈销售业务,对于可能影响未来车型的各种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丰田自实施首席工程师制度以来,新车型从概念变成商品只需要不到4年的时间,而美国则要5年多,德国更需7年之久。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一个简单结论:要让员工有发挥才能的环境,就得让他有事可做,有用武之地。
20世纪90年代前,李维公司的员工是没有机会参与公司的决策,更接触不到那些有意义的信息。李维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与那些更善于利用员工才能的同类竞争企业相比,损失数百万美元。于是,李维决定改变自己——授权给企业36 000名员工中的6 000人,让他们提供改进公司整体运作的意见。这一做法,大大地激发员工们去发挥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各展所长的机会。他们的参与,在当时李维公司投入50亿美元的对公司生产、市场和销售体系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维在初尝了授权的甜头后,又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授权制度,大约有35 000名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还有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员工及妇女,在李维公司的协助下,打破传统障碍,加入到企业管理的队伍中去。这种充分授权的政策,鼓舞了所有的员工,使他们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李维公司带来了最有效的回报——公司的利润连续10年创纪录地增长。
授权对于激发员工发挥才能来说,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它能使每个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平台,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一个独立做主的自由天地,以及产生结果后被重视的公正平台。”
现实中,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把授权定位于激励的根源。他们的定位基础是赋予员工工作的同时,赋予他们工作权力,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力量、有自信、有能力。这时,他们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激发出强烈的动机,把工作完成得更完美。当员工接收的工作仅有责任而无权力时,他们会感到自己不被赏识,对整个组织来说无足轻重。进而产生放低工作的要求和目标的倾向,而且还会自暴自弃、牢骚满腹。
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兼最高主管劳勃·盖尔文认为:“赋予员工工作的同时赋予他们工作权力,是激发员工进取的必然需要。一个人如果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向他敞开。”
一个不懂得授权的企业,是激发不起员工发挥才能的欲望的。如果企业的领导人,对任何事都大包大揽,事必躬亲,那员工就会失去发挥才能的机会,工作缺乏动力和责任心,毫无效率可言;而领导也会因此而精力不济,顾此失彼;更重要的是,企业也会最终走向衰败。
为员工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羚羊和狮子。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羚羊就从睡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与此同时,从睡梦中刚醒来的狮子也在想:我要想得到美餐,不挨饿,就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羚羊快。于是,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狮子和羚羊生死追逐的场面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惊人心魄。
竞争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是现代企业成功激励的一个原则和方式。良好的内部竞争,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士气的有力保障,是成功激励的必要手段。心理学实验表明,竞争可以增加员工50%或更多的创造力。
第三部分为全体员工创造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3)
人是有惰性的。一成不变的安逸环境,最容易消磨员工的斗志,递减员工的创造激情。当一个员工的工作激情衰减到对企业的危机无动于衷时,这个企业也就同步衰败了。这也是许多优秀企业的短命根由。这种情况下,只有引入竞争,使公司变成象征意义上的“竞技场”,员工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更有用武之地。在面临严峻考验时,员工才会有勇气挺身而出,接受挑战。
在硅谷内流行着这样一种工作意识:“业绩是比出来的”,没有竞争永远出不了一流的成果。那里的企业管理者注重持久性地延续员工的“竞争”观念,培育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增强员工对于“竞争”的认可度。他们努力让所有的员工都意识到:已有的辉煌只是暂时的,稍有懈怠,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实力就会一泻千里。通过竞争管理机制,使员工强烈意识到竞争的存在和无情,最大可能地发挥主动性和潜力,不断进取、创新、拼搏,使企业拥有强劲的、比较均衡的竞争力,为企业逐鹿未来市场奠定胜局。
所以说,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竞争是企业生存的最大武器,是激励员工向上的绝对因素。“马儿眼见就要被其他马匹超越时,跑得最快。”在员工之间注入竞争,可最大化地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满足他们获胜、拔尖、成为优秀者的愿望,进而让员工个个成为“工作尖兵”。
当然,这里所言的竞争,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为竞争而竞争,而是为了发展和争取更高业绩的竞争。否则,竞争的最终结果将违背管理者注入“竞争”的良好初衷,变成激励少数人,打击一大片。
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但竞争却并不是恶性的。任何事都有规则,良好的竞争也要讲求原则。管理者如果想用“竞争”有效地激励员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就绝不能让带有偏激情绪的竞争代替真正的竞争。凭着公平的竞争,有效激励员工个人以及群体的工作情绪,这样,才能使得员工的心态积极向上,有更好的表现。管理者在实施竞争策略时,一定要将竞争摆放在公平的平台之上。失去了公平的竞争是不健康的。为了取得更好的业绩,超过别人,员工不再对同事的工作给予支持,背后互相攻击、互相拆台;封锁消息、技术、资料;在任何事情上都摆出水火不容的“我”和“你”的架势等等,这些竞争势必破坏全体员工的团结,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通用电气公司是率先提出用良性的内部竞争来激励员工的企业。杰克·韦尔奇说:我们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原则。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我们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常超出管理者所料——员工养尊处优、企业发展缓慢——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惨遭淘汰。
但是管理者在追求公平、合理的内部竞争时,绝不能将其中的“公平”绝对化,所谓“物极必反”。绝对化的“公平”是无法与合理相提并论的。
龟兔赛跑中,一向灵巧敏捷的兔子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大多数人从这则寓言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兔子的失败是因为骄傲和懒惰,乌龟的成功在于勤奋而有毅力。但是,若从现代管理的角度审视推敲,这个结论对于敏捷的兔子来说,有失偏颇。
“让我和乌龟赛跑,简直太无聊了。它爬得那么慢。”兔子看着领奖台上的乌龟,一脸不屑地说。
显然,兔子失败的根由不在兔子身上。那么谁来承担兔子失败的责任呢?当然是这场比赛的“主办者”(或者说管理者)了。那么“主办者”又错在何处呢?缺乏正确的竞争激励措施,是“主办者”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明知乌龟和兔子的能力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却让它们在同一个平台上,向同一个目标赛跑。
同理,任何公司的员工能力都良莠不齐,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管理者在制定竞争目标时一味追求“公平”,将目标一条线划清,不分新员工、旧员工、优者、劣者,摆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结果不但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会降低优秀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热情。对于普通员工而言更是毫无意义,他们会认为大家起点不同,所以优秀员工获胜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即使胜了也是一时侥幸。
总之,没有竞争就没有危机感,没有公平的竞争就没有优劣区分。在实施竞争激励手段时,管理者必须“合理地演绎”竞争中的公平,而只有当竞争中的“公平”合理化时,才会把员工的潜能无限地激发出来,催人进取。
第三部分为全体员工创造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4)
使员工更乐于发挥才能——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员工的工作热情与革新精神,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革新精神起决定作用的,又是员工的薪酬和福利。不管领导者使用多么美妙的言辞表示感激,不管提供多么良好的培训,员工最终期望得到的,还是他应得的报酬,这也是体现他自身价值的最直接表现。
聪明的管理者,都懂得积极主动地给员工支付报酬,为员工建立优良的福利制度,使员工在自愿、自发的心态下,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员工会按照市场情况和一些与自己类似的对象进行比较,他们对自己收入的满意程度,影响着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有竞争力的薪酬,能够增强员工内心的公平感和满意度。不管一个人多么高尚,都不可能因任何原因长期牺牲他的个人收入,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
波士顿SHAW超级市场人力资源部的高级副总裁鲁思·布力拉姆桑,就奉劝所有的企业注意员工的薪酬待遇问题,他说“只有在薪酬方面保持竞争力,才能稳固激励人才的基础。”
IBM员工的工资水平在同类企业中并不是最高的,但所有员工都有一个深信不疑的信念:干得好,加薪是必然的。
在IBM,员工们根本从不担心做了什么贡献却得不到肯定。他们的薪金跟员工的岗位、职务、工作表现与业绩直接挂钩,而与工作时间与学历并没有必然联系。
IBM的这种独特的薪酬制度,既使进步的员工得到了奖励,又刺激了平庸的员工,为所有员工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与IBM不同,阿尔卡特公司为员工安排的薪酬制度是对集团所有的员工开放股票期权。为此,阿尔卡特实施了三个项目:
(1)员工持股项目。通过预留增加股本的办法使集团约5.9 万名雇员享有股票期权。
(2)为4 000名员工准备专项持股计划,这些员工是对阿尔卡特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才。
(3)为美国的8 000名经理人,量身定做的持股计划,这项计划非常适合美国高科技企业的特点。
另外,阿尔卡特的福利制度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说阿尔卡特为进一步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专门创立了技术学会,专门发掘那些对公司有贡献的专家,并继续培养他们,给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学会的主要工作还包括密切关注集团内2.8万名研发工程师,对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给予奖励与承认,让他们更加乐于为公司发挥才智。
除此之外,阿尔卡特公司还专门设有阿尔卡特大学,为公司的员工提供专业培训计划。大学设有15个中心,可以让2/3的员工在当地接受教育培训。在阿尔卡特,每年有大约8万员工接受这样的培训,而员工本人不用花费任何相关费用。
阿尔卡特的研究和创新部门在全球拥有6个中心,作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阿尔卡特可以为员工创造国际化的职业发展机会。
2000年,阿尔卡特就启动了名为“去美国”的计划,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 000多名工程师积极报名申请,最后有300名优秀工程师有机会在美国工作几年。
每一家成功企业,给员工创造的发展空间都不完全相同,但毫无疑问的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这个利益不仅包括薪酬方面,还必须包括良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不管是眼前的利益,还是长远的利益,都是员工发挥才能的必要环境,因为只有在生存与发展兼顾的条件下,员工才会乐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为企业创造利润。
第四部分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胜出的根本
找到品质和能力都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胜出的根本
宝洁公司的总裁理查·杜普里说:“假如你夺走宝洁的人才,却留下金钱、房屋及品牌,宝洁将会失败;假如你夺走宝洁的金钱、房屋及品牌,却留下人才,10年之后,又会有一个宝洁。”
的确,人才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事业的基石。现在企业的竞争,其实也是人才的竞争,但是,有关人才的标准,却又是众说纷纭。有的领导者认为,才能是衡量人才的惟一标准。他们认为,员工只要聪明,在专业方面有超凡的技能,就能给企业带来利润。这种错误观点,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危机。
森林之王老虎的家里,养了很多(又鸟)。但令老虎头痛的是,由于(又鸟)舍不牢固,(又鸟)每天都会丢失。老虎听说狐狸聪明,于是就请狐狸来为它设计一个世界上最牢固的(又鸟)舍。狐狸高高兴兴地上任了,并终于不负老虎的重望,建立了一个集漂亮与实用为一体,又固若金汤的(又鸟)舍。可以说不论任何动物,不论它是从空中还是地面,甚至从地下,都无法从(又鸟)舍中偷走一只(又鸟)。但是,让老虎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又鸟)仍然在不停地少。老虎永远想不明白,因为它永远不可能知道,(又鸟)舍的确是无可挑剔,但狐狸在最初建(又鸟)舍的时候,就为自己留下一条秘密通道,除了它,再没别人可以进入(又鸟)舍。
领导者必须知道,品质高尚却无才能的人是庸才,但才能超凡却品质败坏的人却是危险品。只有找到品质和才能都出众的人才,企业才有胜出的原始资本。
价值观比能力更重要
松下幸之助说:“如果你犯了错,但却态度诚肯,公司会宽恕你,把这当作是一笔学费;但如果你背离了公司的价值规范,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被解雇。”
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标准。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有偏颇,就很难要求他具备忠诚、正直等品质;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提倡的价值观有很大差别,就很难溶入到企业的整体氛围中去。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在选人时,没有充分考虑人才的价值取向问题,那就很难指望招聘的人会为公司做出贡献。
在通用电气公司,尽管他们在选用人才时也非常重视工作成绩和专业技能,但他们更注重的还是员工的价值观。
通用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评时,有一套被称之为“360度评价”的措施,是他们的考评办法中最具特色的亮点。
韦尔奇说:“即使工作成绩出色,但如果他不具备公司的价值观,那么公司也不会要这样的人。”的确,通用公司的整个管理层都存在这样一种共识:每个员工都要接受上司、同事、部下及顾客的全方位360度的评价。这其中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由15个人组成。评价的标准就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按照公司价值观行事。更值得一提的是,通用还将这种全方位考核措施,进一步延伸到了对管理人员的选定工作中去。通用一向侧重于从外部挑选管理候选人,使更多的人才被纳入到通用公司中来,这也可以说是通用独特的人力风格。但是,通用挑选人才首先要确定的,却并非能力,而是价值观。
选用那些价值取向与公司价值观相符的人,能够使企业在内部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企业雇用的人在价值观上与企业文化不相符,那他就会认为企业所从事的事业不值得,那企业还怎么能希望他把该做的事做好呢?
服务师公司是全球最具规模的服务性公司,它的下属公司有专门提供消灭害虫服务的特米尼斯公司,提供家政服务的快乐女佣公司,从事专业草坪养护的特鲁格林公司等等。服务师公司的宗旨就是为人们提供最优秀的服务,这也是他们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总体体现。
在一次高级管理人员会议上,董事长波拉德播放了一盘有关不同类型求职者的录像带,带子上有一位妇女,在面试时对管理人员说:“我是一个同性恋,但是我非常乐意为别人服务,所以我想在你们公司工作。”波拉德和其他公司的领导商定,只要她真正的目的是来做事,就可以加入他们的公司。于是,最后这名妇女成了服务师公司的一员。
另外,那盘录像带上还有一个人,他说:“我非常想加入你们公司,但我真的不想干服务性质的活,我可以尝试管理方面的工作。”波拉德当即指出:“这个人不适合,服务是我们最根本的要求,如果他认为服务性工作是不值得做的事,可见他的价值观与我们相悖。”
最后,波拉德还说:“并非所有的人都愿意接受我们的宗旨和价值观。对于那些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宗旨和价值观的人,公司也的确不是他们合适的去处。所有想加入我们的人以及公司现有的员工,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价值观在考核一个人时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的价值观引导他们的思考和行为。当某人申请为公司工作,并了解到这个公司信奉什么时,管理者必须思量一下,这里是否适合他,他是否能适应这里的价值标准。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不认同这个公司的价值观,那这个公司就很难经营好。
第四部分道德准则只能违规0次(1)
松下幸之助开创了日本管理新理念,是当今最伟大的商人之一。然而他的人生信条却很简单:做一个端端正正的商人,勤勉礼让,安分守己,屈己厚人。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德准则。
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德准则,却被松下奉若神明呢?松下对此的理解是,管理企业,无非就是管人,而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根本准则。如果缺乏正确的道德观,不管这个人是否真有才能,最终对企业也不会有什么贡献。所以企业在寻觅人才时,除了注重能力外,还必须对人才的道德观念进行考核。
同样的理念,韦尔奇的理解是:“正直是我们建立成功企业的基石——包括我们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我们与客户或是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率真的。通用电气以卓越的竞争控求为起点,以对伦理的行为承诺为终点。”
韦尔奇上任初期,就在通用电气公司全范围内发放了一本80页的小册子,名为《正直:我们责任的精神与体现》。每一个新加入的员工,都必须仔细阅读这本小册子,并在书中附的卡片上签上自己的名字。通用的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每天阅读一遍,而且还必须信守这样的承诺:遵纪守法,遵循通用电气的行为准则,避免利益冲突,做一个诚实、公正、值得信赖的人。
对于那些有道德问题的人,通用电气一律不用;如果在企业内部发现道德败坏的行为,只要违规一次,立即就会被开除。韦尔奇说:“我不能肯定一个人是否真是一个小偷,但一旦我肯定地知道他干了,他将被解雇。我们这里的行为准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如果他做了什么不应该做的事,那他将立即被开除,没商量!”
曾经就有一次,通用的一个员工因为道德问题,给通用爆出了丑闻,当记者采访韦尔奇的时候问道:“您如何处理这类丑闻,而不使通用受到伤害呢?”
韦尔奇答道:“如果真能做到,那将是多么好的事,我说过,我不可能一个人维持整个组织行为的完美无缺,但我有一个道德标准,那就是正直。我每次在会议上都会谈到它,违反这个原则,只会有一个结果——开除。”
记者又问:“立即吗?”
韦尔奇说:“立即,这位员工曾有一次听证的机会,但遗憾的是,他没抓住。他也许想走捷径,‘眨眨眼’装看不见,但对这种行为我们从不眨眼,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实际上,不管经营的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管理者都必须管理不同素质的员工。不论是在招聘时,还是在平常的工作中,都不可能规避道德问题。对于新进员工,管理者必须从侧面仔细考证他的道德观,避免引狼入室。对于已有的雇员,管理者在发现其道德问题后,决不能姑息,必须吸取教训,尽可能地防范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一儆百,开除或严厉处罚违规者,让其他人知道任何类似的违规都会有这样的结果。
对于员工的考核,道德上的违规是绝对不应该被允许的,哪怕是惟一的一次。
找到忠诚的员工,就等于为公司买下了风险保险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人力资源优势能否持久,决定着企业是否会在现今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的洪流中幸免于难。另外,企业难免有商业机密,有些机密又难免会被员工知晓,如果员工对企业不忠诚,又怎么让他保证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维护公司机密?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员工的忠诚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企业难免会遇到危机,这个危机很可能就是一个瓶颈,通过了就会迎来光明前途,通不过,就只有死路一条。而通过这一瓶颈 ,主要靠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忠诚的员工。
日本日立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出现石油危机、全球几乎都为此经济萧条的时候,就是靠着员工的忠诚渡过难关的。当时由于受石油危机的牵连,日立首次出现了亏损,其他问题也接踵而来,可谓危机重重。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日立公司决定1974年下半年,让公司2/3的下属分厂的67.5万名工人,暂时离厂回家待命,另外扣减每人2%~3%的工资。随后又在1975年年初,对4 000多名管理干部实行了削减工资的措施。紧接着又在同年4月,将新录用的工人上岗时间推迟了20天。这一系列措施,都是日立在经济萧条中不得已的办法,目的是为了挽救日立公司。这些办法虽然危害到了日立员工的利益,却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原因就在于日立在刚开始选聘员工时,就非常看重人才的忠诚品质,平常工作中,特别着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所以,当日立公司出现危机时,日立员工很少有离开的。大家都本着忠诚的心,一起协助企业渡过难关。
第四部分道德准则只能违规0次(2)
正因为如此,日立的这一系列应急措施,不但没有打击员工,反而激发了所有日立员工的团结精神。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想方设法恢复公司的效益。这种精神状态果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75年3月日立公司利润只有187亿日元,比往年减少了1/3,但只过了半年,它的利润就回升到了300多亿日元,这也是日立的管理层所料未及的结果。
所以说,企业在用人时,一定要注重人才对企业的忠诚感。只有对企业忠诚的员工,才能在遇到危机时,与企业共渡难关。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管理者虽然知道忠诚的重要性,但却只是在管理过程中把忠诚挂在嘴上,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甚至还有意无意地伤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并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他们平时不注意培养,只等到人才流失,或是遇到危机员工“如鸟兽散”时,才痛恨员工“没良心”。这种恶性循环,使企业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从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帕林公司的一项调查中或许可以得到启发。
根据他们的调查表明,员工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管理效果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否与上级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关系;二是是否与团队建立了亲密的合作关系;三是是否有简捷的渠道知晓企业的发展战略、赢利和竞争市场等全局问题。
(1)牢不可破的上下级关系可以增强归属感
对于一个员工来说,如果遇到一位真正注重人性的上司,可以从上司那里得到尊重、信任和重视,并与上司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关系的话,就会感到很强的归属感。为了回报上司的“知遇之恩”,员工很愿意回报以忠诚和热情。
要想建立牢不可破的上下级关系,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重视员工并让他们感受到。
其次,给员工点成就感。良好的上下级的最基本标准就是员工有相当多的机会享受成就和感受荣誉。
最后,关心员工的成长和职业生涯。
牢不可破的上下级关系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的奋斗热情和不离不弃的执著精神。大多数员工都愿意留在这样的团队里,不会接受其他单位的聘用,因为他们担心在其他单位无法建立这种关系。因此,加强和调整这种关系,企业就可得到员工的忠诚。
(2)亲密的团队合作关系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知识具有互补性,拥有互补性知识的人才如果有团结合作的机会,那么一定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真正有才华、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才绝对不会拒绝团队合作。相反,他更加迫切地渴望找到一位或几位同样优秀的人共同走向辉煌。由此可见,组建高质量的团队不但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注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本质,留住人才、培养忠诚人才的需要。
(3)只有让员工了解企业,才能得到员工的忠诚
许多成功的领导者都发现,当员工对公司的发展方向充满信心时,他们会更积极地为公司工作,他们会对公司成为全球市场上的赢家这一目标充满信心。
当人性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的时候,员工对被蒙在鼓里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反抗。今天的员工更希望被委以驾驶火车的重任,而不是坐在火车上,最少也要知道火车前进的方向和目的地是什么。
没有人会对一个自己毫不了解的人表示自己的忠诚,同样对于经常把自己蒙在鼓里的企业,员工也无法产生不离不弃的情感。所以要想得到员工的忠诚,管理者心须让员工了解自己为之服务和奋斗的企业,知道企业的发展方向,甚至知道企业的一些“秘密”。
泉域公司的行政总监斯塔克说:“我们的每个员工都有权利随时查看公司的损益表,这能让他们明白他们对公司利润有何影响,例如一位需自行购买工作用品的看门人,能看到他的支出如何影响了公司的利润变化。”
当然泉域公司的这种做法的确有很大的风险,如果企业不想那么透明,也可以采取其他一些办法。比如卡内基顾问公司行政总监莱文每六周就会给世界各地办事处捎去录像带,向员工讲解公司新做出的一些决策和措施。当然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在一项新决策出台以后,管理者通过公司内部刊物与员工进行沟通,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省去一些关键问题,以规避风险。
总之,员工的忠诚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要想获得这笔财富,就必须摈弃以前的那些陈旧的、过时的、轻视人性的做法。
第四部分用简单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某国家捐赠了两只袋鼠给新西兰的一个动物园。为了好好哺育繁殖更多的袋鼠,园方咨询了动物专家,然后耗资兴建了一个既舒适又宽敞的围场。同时,园方筑了一个1米高的篱笆,以免袋鼠跳出去逃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动物管理员发现两只袋鼠在围场外吃着青草。刚开始,园方以为是篱笆不够牢固,但是他们围绕着篱笆找了一圈,也没看见有别的出口。后来他们又认为篱笆的高度过低,所以将篱笆加高了0.5米,心想这下没问题了吧。但是,第三天早上又看见袋鼠们在围场外悠闲地吃草。管理员十分纳闷,只好再建议园方将篱笆增到2米。但让管理员吃惊的是,第四天早上,袋鼠仍旧跑到篱笆外去了。
园方百思不得其解。这时,隔壁围场的长颈鹿忍不住问其中一只袋鼠:“你猜他们明天还会把篱笆加高多少?”
袋鼠笑着回答说:“这很难说,如果他们还是忘记关上篱笆门的话!”
世界上许多事原本都很简单,却因为人们复杂的思维模式而变得复杂,管理一个企业原本已经很复杂了,但还有许多管理者有意无意地给自己设置许多“圈套”。他们和这些复杂问题不断斗争,并且依据最新的管理理论用一些他自己也不明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实际上,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简单思维。
问题就出在“把一切复杂化”上
英国奥卡姆人威廉的“思维经济原则”所倡导的“无情地剔除所有无用的累赘”,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奥卡姆剃刀”法则。他指出,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现代文明成果”实际上都是有害无益的,而许多管理者正在被自己制造的麻烦压垮——繁琐的会议、复杂的企业文化、不明确的目标等等。这一切的一切,导致企业的效率越来越差,人心越来越涣散……其实,问题都出在复杂化上,解决这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运用“奥卡姆剃刀”,结束复杂化。
20世纪初期,亨利·福特将亚当·史密斯的“劳动分工原理”和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用于福特公司的汽车生产上,形成了汽车流水作业线和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在当时来讲,这种精细分工和层层上报的结构模式,是有利于提高效率和加强部门管理的。因为,当时工人素质低、劳动力廉价,且技术水平有限,把企业的经营过程分解为最简单、最基本的工序,能够使员工只需重复一种简单工作,从而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福特公司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日益显露出弊端。首先,分工过细使一个经营过程往往要经过若干个部门、环节的处理,整个过程运作时间长、成本高。另外,精细的分工增加了员工工作的单调性,致使工作和服务质量下降,员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差。福特的这种迟缓的运作状态,更导致了它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处于被动。就像美国一家大型保险公司,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和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客户索赔竟然要经过250道程序,结果客户怨声载道,客户数量不断下降。
其次,这种分段负责的管理模式,也导致了福特公司无人负责整个经营过程,缺乏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意识。各部门按专业职能划分,每个部门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结果是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并以达到上级部门满意为准。“顾客就是上帝”那只是营销人员的信条,企业的其他员工,并不关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
而且,为了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衔接起来,福特公司需要许多管理人员,做为组织管理的信息存储器、协调器和监控器。于是,人事负担就成为了难以承受的重负。此外,在执行任务时,各部门都从本部门的实际利益出发,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本位主义和相互推托现象。这些都是不增值的环节,也造成了经营过程运作成本高。
由于复杂化管理,导致福特公司的组织机构臃肿,官僚作风严重,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危机正在悄悄逼近。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福特汽车公司位于北美的应付账款部,就有500多名员工,他们负责审核并签发供应商供货账单的应付款项。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么大一家汽车公司,业务量如此庞大,有500多个员工处理应付款是非常合理的。但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负责应付账款工作的却只有5个职员。应付账款部本身只是负责核对“三证”,三证相符则付款,不符则查,查清再付。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却被弄得如此复杂,并且浪费了这么多人力资源。这个5∶500的比率,让福特公司经理再也无法泰然处之了。福特公司迫于形式进行流程重组,完全改变应付账款部的工作和应付账款部本身。重组后应付账款部只有125人,仅为原来的25%,这意味着节俭了75%的人力资源。
复杂只会扼杀效率,这是必然的。因为企业的准则和制度如果过于复杂,员工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就必须得拿出很多额外的时间去应付那些毫无意义的请示、解释,就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去删繁就简,琢磨复杂化背后隐藏的主旨。所以,只有去掉复杂,才能形成自始至终的经营战略,避免员工徘徊、摆动,避免企业失败。
第四部分简单才能高效
现在,很多企业都提倡小企业式的管理。因为小企业灵活、敏捷的特点,非常有利于经营管理。那么,小企业的灵活敏捷又是因何而来呢?原因就是——简单。
不论是体制还是行事方法,简单都能让员工迅速做出反应,进而变得高效。但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企业都已经习惯了复杂化的思维。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企业的商业建议,几乎没有一个长度是少于50面的。再看看一个资产为6亿美元的公司高层经理的个人计划,很少有低于15个计划的,而且一般每个计划又分为30个目标。也许有人会认为很正常,管理一个复杂的企业,这么点计划并不过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假如这个公司有50个经理,那么就产生1 500个目标;尔后他们又会为实现这些目标,雇用一批人;这批人,一旦行动起来,就会产生管制、命令、政策、报告、信息。于是,事情就再也简单不起来了。
尽管“让事情按照它本来的样子进行”,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但习惯用复杂化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人却觉得,用单纯的方法解决问题,会使自己显得无知和愚笨。比如,在会议上,被上一级领导问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时,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但他们却采取辩解、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 ,来避免说“不知道”的尴尬。
优秀的企业,不管面对多么复杂的事情,都能意识到保持事情简单的重要性。它们一方面尽量使公司精简,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中层。比如说埃默森·施伦伯格探油公司、达纳公司的年营业额在3~6亿美元,但其总部公司的员工却不超过100人;福特汽车公司有17层管理,而丰田却只有5层。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优秀的企业只关注直观的目标和结果,以及重要的商业价值观。这些东西都非常简单而又明了,使员工们一看便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可以减少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比如,当勒内·麦克弗森纳接管达纳公司后,就丢掉了22.5英寸(57.15厘米)厚的政策手册,只用一句话取而代之,这句话就是:“有生产能力的人上。”优秀的企业都懂得摈弃复杂繁琐的东西,依靠最简单、平常的东西来解决问题。比如IBM公司,就是靠着简单而又明确的原则和信念,把员工凝聚在一起。这些原则和信念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正是这种简单构成了IBM特有的企业文化。
IBM的行为准则包括:(1)必须尊重个人;(2)必须尽可能给予顾客最好的服务;(3)必须追求优异的工作表现。这3条老沃森制定的简单原则,一直是IBM的行事方向。
所有的人在看过这三条原则后都感叹:怎么会这样简单?的确,做为一个拥有40万员工,年营业额超过500亿美元,在全球各国都有分公司的超大型企业,在如此庞大的复杂的背景下,“行为准则”却只有3条,的确不易让人理解。
老托马斯·沃森在1914年创办IBM公司时,只是本着让公司赢利,同时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基本而又简单的想法,写出了这3条准则,并以此做为公司的基石。他的目的非常简单明了——只是让那些为他工作的人明白,公司要的是什么。
这些简单原则,一直被IBM的每一个员工牢记在心,在IBM,任何行动及政策都直接受到这些准则的影响,对于IBM的成功来说,“沃森哲学”比技术革新、市场销售技巧等的贡献还要大。
原则虽然简单,但面对一个如此庞大的企业,贯彻起来应该是很复杂的过程。然而,IBM却也把它简化的不能再简化了,只有两个字——去做。
IBM在会议、内部刊物、备忘录、集会中所规定的事项,或是在私人谈话中,都囊括了“公司哲学”在其中。更重要的是,IBM公司的主管人员还会在其言行中身体力行,避免让这些信念和原则变成空话,这样一来,就能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只有按照“沃森原则”行事,才符合IBM的要求,才能共同得到发展。
一个简单的问题, 不能人为地把它复杂化;一个复杂的问题,企业应当学会把它简单化。好的管理应当是简单、清晰、重点突出的。一个企业要想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应该学会用简单思维去解决复杂问题,以便于建立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现在的企业竞争,早已脱离了“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模式,而慢慢变成了“快鱼吃慢鱼”。企业对外界变化的反应速度,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否认的是,凡是简单的东西,反应必定快速、灵敏。所以说,企业必须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1999年被《时代周刊》评选为科技头奖的拍卖网——易拍(eBay)的总裁兼执行长梅格·惠特曼说:“易拍网之所以受到网友的狂热喜爱,简单是最主要的理由。面对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把复杂简单化。”
在网上拍卖东西?就连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地交易活动,都要经历各种复杂的手续,通过虚幻的网络,来完成复杂的交易过程,这其间的复杂程度简直令人难以想像。对此,惠特曼的解释是:“我只是将eBay规划为一个开放式的线上拍卖交易平台,eBay本身并不参与商品的寄送,所以根本不存在库存的问题。由于设计简单,网友们可以在毫无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停留更长的时间,没有后顾之忧,没有心理压力,没有知识负担,用人人都会的简单方法,去解决复杂问题,这就是我们成功的秘诀。”
无独有偶,世界知名企业宝洁公司,也是运用类似的秘诀,跻身于强者之列的。他们的秘诀是:从众多的意见中选取出事实,不遗余力地将其浓缩在一页纸上,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简单的问题。
宝洁公司的标语是:“一页备忘录。”总裁理查德·德普雷强烈地厌恶任何超过一页的备忘录。如果他收到一个冗长的备忘录,他会立即退回,并再附上一条命令:“把它简化成我所需要的东西!”如果备忘录过于复杂,他会在上面加上一句:“我不理解复杂的问题,我只理解简单明了的!”对此,他的解释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教会他人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为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进行以下的工作。”
在宝洁公司的计划统计微机网络(MIS)扩散和预测模型 阶段,大量雇员之间无休止的较量,导致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政治化”,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这个时候,一页备忘录解决了很大的问题。首先,一页备忘录使问题压缩到了只有少量需要讨论的程度,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使行动的效果大大增加;再者,一页备忘录使员工的头脑明朗化,其中的建议条目按序展开,简单易懂。
如果习惯了简单的思维模式,学会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大的企业,也可以管理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第四部分让员工发现和感知自己工作的意义
很多领导者认为,员工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作成果和工作效率。员工只要完成好老板布置的任务就行了。而他们让员工完成任务的手段,无非就是强制或者晋升激励等。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那是有悖于领导真理的。
人只有在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才会产生极大的工作驱动力。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论管理》一书中就曾提到:“不值得做的事,就不值得做好!”因此,要想把一个企业领导好,就必须懂得如何赋予工作意义和价值,并让员工认同这个意义与价值,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领导者必须让员工感知到工作的意义,让员工在符合他自己意愿的情况下工作,而不是仅仅让他们完成任务。
创造意义能提升领导力
任何人,都不会仅仅因为生存本能被满足而知足。人们总是需要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来作为精神寄托。像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是每个人都不堪忍受的。所以说,员工如果失去意义的引导,就会丧失斗志。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斗志,是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在美国备受诸多领导者推崇的《士气》一书的作者,约翰·加纳德,在那本书中说道:“人是意义的固执的追求者”。事实上,员工非常迫切需要感知到工作的意义,只要一种事业被认为是伟大的,他们会愿意为之粉身碎骨。因此,创造意义,就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的管理方法,能够提升领导者的领导力。如果领导者善于创造意义,就找到了能持久激发员工潜力的源泉。
达成了一致工作意义的队伍,一定是一支创造奇迹的队伍。许多人都知道,日本人中有很多都是工作狂。这是因为,大多数日本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日本老人“罗锅”腰特别多,主要也是因为日本战后恢复时期劳动量过大。“过劳死”也是在日本出现的,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也反映出了工作意义对人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美国卡耐基成人教育机构,也是一支将自己的工作视为某种神圣的信仰的商业团队。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职业,认为是一种“修行”,他们把取得的成绩作为“修行”的见证。他们会骄傲地说:“真实太了不起了——我们在推销欢乐呀!”为了这种“修行”,他们会主动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和设计教学方案,也乐于花自己的钱去参加研习会。
其实,工作的意义比单纯的物质鼓励更能激发员工的热情。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要物质鼓励。一个人加入功利组织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为了价值,为了权力、名誉、信息、知识、金钱和机会。没有经济利益的精神利益是空洞的,没有精神利益的经济利益是无力的。
创造意义,就要善于发掘工作中固有的价值。现在很多企业,也会像政党或宗教团体一样,提出一个值得大家追求的奋斗目标,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普遍的敬业精神。这些, 现在都被统一称为企业文化。
深圳华为公司的《华为基本法》,第一章就是核心价值观。华为知道,作为一个企业,一开始就必须明确企业存在的价值、使命,以激活组织肌体内在的生命力。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认定并宣称的使命,同时也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与理由。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企业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能给社会做什么贡献。如果所有相关者都离不开一个企业,这个企业就有了在相关者中存在下去的价值与理由;如果一个企业有为他人做贡献的愿望,并以此为自己的使命,企业就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与理由,同时员工也就有了工作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看,工作的意义,实际上也是员工的另一种“福利”和“待遇”。这与工资、福利、权利、股份、期权,这些有形待遇不一样。无形的精神待遇,能促进员工自身的增值。一个好的企业品牌或企业形象,会给每个员工带来许多的益处: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归属感、成就感,参与一项光荣事业的荣誉感,这些都是员工的一大笔精神财富。
华为公司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鉴:《华为基本法》贯穿着一条“价值链”的主线,它明确回答了华为公司的价值是如何创造的,哪些要素参与了价值创造,华为公司为谁创造价值,谁是华为公司价值的受益者;确定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对公司的价值贡献度;价值分配的依据和标准。这些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价值创造观、价值评价理念和价值分配理念。
培养员工对产品的热情,也可以成为员工工作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让员工为自己能生产出第一流的产品(或能够提供第一流的服务)而感到无比自豪。就像华为公司,他们的口号是:“质量是我们的自尊心。”日本本田公司还有个工人,每天下班看到公司路边停放的本田汽车,如果看到挡风玻璃上有放得不正的刮雨刷,他都要停下来整理好。他说他看到本田汽车,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任何缺点他都看不下去。领导者就是要培养员工对产品的这种感情。不难想象,本田公司的这名员工在工作时,一定是非常认真努力而又充满热情的,这项工作本身对他存在非常大的意义。还曾经有一家内地企业组织先进员工到香港旅游,当他们在香港的商店里看到自己生产的产品十分畅销时,大家都非常兴奋。厂长问身边的一名职工:“你感到骄傲吗?”那位员工说:“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了不起!”
领导者,都应该善于从工作中发掘意义,让激动人心的事业、伟大的创造去凝聚人心、滋生激情。
第四部分让员工随时看到工作成果
让员工看到他自己工作的成果,能够让员工强烈地感觉到工作的意义。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证实工作成果对人工作效率的影响。他雇了一名伐木工人,先让他用一把锋利的斧头砍树,结果那个伐木工做的又快又好。后来,又让他用斧头的背来砍一根木头,心理学家告诉伐木工人,干活的时间照旧,但报酬加倍,他惟一的任务就是用斧头背砍圆木。干了半天之后,伐木工人扔掉斧头,说:“我要看到木片飞出来。”
其实,谁不希望看到“飞出的木片”呢?
“飞出的木片”即下属工作的成果,是每位下属证实自我价值的直接体现,亦可理解为每项工作的外在有效价值,是劳动的最直接的成果。所以,看到“飞出的木片”,正是每位下属工作的意义所在。任何看不到“木片”的工作,只能是机械的重复,它意味着对工作成果和工作价值的埋没和湮灭。而机械的重复与成果的埋没具有100%、甚至200%的负面作用和巨大杀伤力,它可将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原动力降至零,抑或最终使其“无所为而不为”。
让员工及时看到“飞出来的木片”,能够即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原本枯燥无意义的工作,变得有吸引力。如上海一家盲人工厂,专门生产各种螺丝钉。这件工作十分标准化、专业化,程序控制化,这对于盲人来说,是比较适宜的,但无疑也是单调的。但当他们了解到,自己生产的螺丝钉,已被安装在飞机上、轮船上、各种机床上,这些产品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他们内心感到了安慰和骄傲,深深感到了自己劳动的价值。
看不到“飞出的木片”,是致使员工失去工作热情的主要原因。当员工“看不到木片”时,不确定的心理会降低他们集中精神做事的能力,从而使工作表现大打折扣。
美国一家房地产公司,有一次筹备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项目。主管这一项目的格莱恩,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玛莉亚。她是一名有能力的员工,在公司非常受重视。格莱恩告诉玛莉亚,这项研究需要5个月的时间。如果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好,那么公司将在完成任务之际给她升职。
在此期间,格莱恩密切关注玛莉亚的工作进度。一切如他所愿,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可是,让他纳闷的是,3个月后,玛莉亚请示格莱恩:
“格莱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太没有意义了,我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任何成果,我没有把握把它做好,所以我决定不做了。”
这让格莱恩非常吃惊,他不明白最棒的员工为什么“自毁前途”,推掉一项远在她能力之内的工作。后来玛莉亚继续解释道:“你将这项有挑战性的工作给我做,给我晋升的机会我很感激。但是我已经工作了3个月了,却看不到任何的成果。我不知道我到底做得怎么样,不知道我的工作进度是很棒还是仅仅尚能接受……这么长时间,我一直处于不确定的迷雾中。我本来打算彻底完成这项工作,但我无法忍受这其中的压力,我只能做出改变了。对不起!让你失望了。”
现实中,当员工看不到工作成果时,他就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也就无法做出有效的修正,进而无法朝着目标有效地努力。面对迷茫的“前方”,他就会想当然地去猜,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因此,领导者如果想让员工感知到工作的意义,就必须用“工作成果”从精神上满足他们,使他们在精神上有所收获。
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是员工自我价值的体现。让下属看到自己的成果,他们就能体验到深层的自我满足,获得由衷的自豪感。譬如,汽车工人喜欢看着装配好的汽车开出去;家庭主妇会想像家人吃她做的饭时的满足表情;给航天飞机铆铆钉的工人看到航天飞机发射上天就会满足,这些激励,都出自工作成果。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可极大地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尽心尽力,主动致力于公司业绩的提高。
所以,当员工执行一项任务时,作为领导者,一定要确保让员工看到“飞出的木片”,不要让员工自己去猜想干得如何。领导者要记住员工的这一需要,因为他们可能不会像伐木工人那样主动去要求。但是,身为领导者,有责任让员工知道他工作的成果。
第四部分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给予肯定
人人都有得到别人认可和赏识的欲望。在工作中,这种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能让员工感知到工作的意义,进而将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领导者要想让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企业带来利润,往往只需做一件很简单的事——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给予正面表扬和评价。
优秀的领导者一般都会将“及时对员工的工作给予肯定”放在第一位。早期的美国福克斯公司,急需一项重要的技术改造。一天深夜,一位科学家拿了一台能解决问题的原型机闯进总裁的办公室。总裁看到这个主意非常妙,非常高兴,立即琢磨起怎样给予奖励。他翻遍了办公室的所有抽屉,总算找了一样东西,于是躬身对那位科学家说:“这个给你!”他手上拿的竟是一只香蕉。
无独有偶,美国惠普公司的市场经理,一次为了及时表示酬谢,竟把几袋水果送给一位推销员,鼓励他的优秀表现。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对于员工来说,在取得成绩后最想得到的就是上司对他的肯定,这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表现受到肯定与重视。“受肯定和重视”是影响工作最强烈的动机,从而自动自发,释放出自身潜在的能量,努力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有实验表明,当领导者以公开的形式正面表扬和评价员工的成绩时,他们的工作效率能提高90%;私下的正面表扬和评价虽不及公开效果好,但工作效率仍有75%的提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