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通的时候,倾听有两个好处:首先能让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能让人感觉到你的真诚,在你婉转表明自己拒绝的立场时,也能避免使对方产生受伤害的感觉,或是觉得你在应付他;另外,也为后面的拒绝做了人情铺垫。你虽然拒绝他,却可以针对他的情况,为他提供合理的建议。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适当的支援,反而事半功倍。其次,说BUT的时候,态度要委婉。
在倾听了别人的观点后,该自己表态了。如果否定别人的时候态度太僵硬,会让气氛变得紧张。不如圆滑一点,给对方留点余地。比如,在听取了同事的意见后,如果不太同意,可以这样说:"你刚才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应该更……"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意见我想再补充一下!或许没那么好,希望大家参考下。""你这个想法不错,但是如果能够……是不是会更好?"这样,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尊重了他人,又认真地分析了他人的想法,还真心地为他人提供了参考意见。
第49节:用他人的观点驳倒他人--产婆术
其实,YES,BUT的应变之道,不仅在沟通的时候适用,应用在待人处世上,也有它的圆融周到之处,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氛。这其实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处世谋略。
24.用他人的观点驳倒他人--产婆术
在说服他人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用他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人。在驳斥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对方所应知道的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他人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让对方一步步说出他的观点,然后依照对方的观点一步步推理,最后引出矛盾,从而使对方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这个时候再趁机加入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接受你。这种方法比用自己的观点驳斥更有效。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来诱导出对方得出不合理的结论。比如,有一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了帮助这位年轻人认清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苏格拉底与这个年轻人有这样一段对话,现引用于此:苏格拉底:虚伪应归于哪一类?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类。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应归于哪一类?欧谛德谟:非正义类。
苏格拉底:如果一位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的吗?欧谛德谟:不能。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是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欧谛德谟: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不正确。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解释?欧谛德谟:应该算正义的。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病治好了,这该属于哪类呢?欧谛德谟:应该属于正义的。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人发疯了,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欧谛德谟:是。苏格拉底: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刚才说的话。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起到了"接生婆"的作用,因此,他的这套特殊的与人辩论的方法被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通过提问,让对方根据自己的思路来回答,然后进行反驳,结果对方矛盾百出。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提问是"产婆术"谈话法的核心。当然,要掌握这个谈话法,需要你本身思维清晰,否则就可能把自己给"绕"进去,而让对方顺利得出他想要的结论。如果不懂得提问,这个技术仍然能用,那就是依据对方的观点,直接帮助对方推论出不合理的结论。《晏子春秋》里面有一个故事,晏子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间接地说服了对方。
第50节: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1)
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
景公说:"可以"。于是招来烛邹,晏子在烛邹面前指出他的罪过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听完,摇摇头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这种辩论法看起来就像一种"诱敌深入"的作战方法。它的关键点在于,先避开对方的论点,不做评论。对对方准备得最充分,认为最有把握的论点,避而不答,含而不露,通过提问和自己的分析,诱使对方大胆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落入自己的"圈套"。
25.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家里,当你犯了错误后,父母总是一个劲地批评你。开始的时候,你还觉得自己真的不应该犯错,还感到愧疚,可是当父母没完没了地数落你的时候,你就开始厌烦了,到最后甚至故意跟父母对着干,
他们越是说东,你越要往西。在单位,领导作报告的时候,开始你听得还挺有兴趣,但是当领导一再地反复强调那几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接着,如果领导还是在重复那几个问题,你就会产生反感,而且对领导的印象分也开始下降,最后可能讨厌这个领导了。
这就是生活中的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很多年轻人都嫌父母、长辈或是领导啰嗦,对这种效应体会尤为深刻。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是,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
的确,"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一个人说话,如果总是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就会让人不耐烦。关于这个问题, 墨子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一天,墨子的弟子问他:"老师,人是说话多好还是说话少好呢?"墨子沉吟片刻后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恰当。田间的青蛙每天都叫个不停,但是人们都不与理睬,而雄鸡每天只是啼鸣两三声,
人们就应声而起。"
可见,语言作用的大小,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平时生活中,与人交流或是做演讲的时候,要掌握好"火候",否则过犹不及。比如,在演讲的时候,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在浪费听众宝贵时间的同时,却提供给听众们有限的信息,让人厌烦;而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
第51节:多说不如巧说--超限效应(2)
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敬佩。我有一个同事小金,就是一个说话常常不在点子上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大家都不爱听。虽然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但是同事们都叫他大姨妈。
每次他说话怕别人听不懂,都要重复的解释好几遍,东一句,西一句抓不住重点。讲得自己筋疲力尽了,别人也听得晕头转向。同事们打趣地说:"开会的时候听小金做个汇报,我睡一个小时,醒过来照样能听懂他的讲话内容,因为他还在讲我睡觉之前的内容呢!"
鉴于他的这个说话"特点",每次开会,无论是部门开会,还是公司开会要发表意见的时候,经理都安排他最后一个发言,因为害怕耽误大家的时间,有很多次,他的话还没说到一半,经理就不耐烦了: "行了,行了,你说重点吧!"或是干脆让他别说了。
我还有一个姓东方的女同事与小金正好相反。她说话干净利落、条理清楚,而且肢体语言特别丰富。平时不怎么说话,但是每次说话都语出惊人,切中要害。同事们每次发言完毕,都会主动地要听听她的意见:"东方,你来总结一下!""东方,你觉得我们说得对吗?"
小金喜欢说话,但大家不愿意听他说;东方没说话的时候,大家盼望着她说。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语言魅力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而在于他说的是什么。一些人所以话太多,喜欢讲长话,是想显示自己的"才能"。他们往往把讲长话当作是有水平的表现,其实,话讲得到位
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口才。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说过三个说话的原则:1.说话不要咄咄逼人;2.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3.让人觉得友善。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唠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不考虑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是别人需要的,也经常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所以有时候也容易招人烦。
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有一次曾经在百忙中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发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
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自己要讲话,但是既然大家热情相邀,又不能让大家扫兴。讲什么呢?多夸奖新郎几句吧,又显得是客套话;讲学问吧,显然不切时宜。最后,他来了个一句话的演讲:"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人们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后来联系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
记住,任何沟通,特别是旨在诱发别人态度改变的说服和引导,都必须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第52节:情商与智商同样重要--情商(1)
第7章 控制和管理情绪须知的6个概念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39.情商与智商同样重要--情商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
一个人如果不能把他的情商和智商好好地结合,那么他是很难成事的。因为现代社会是个复杂的环境,仅有高智力不足以应对各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中有不少脑子灵、智商高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情商都不高,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易冲动,抗挫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
那么,情商究竟是什么呢?所谓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是测定和描述人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指标。具体包括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挫折的承受力、自我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认为,情商与智商不同,它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由下列5种可以学习的能力组成的:
1.了解自己的情绪。
2.控制自己的情绪。
3.激励自己。
4.了解别人的情绪。
5.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情商与智商同样重要,是个人迈向成功的一个要素。从下面的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情商对一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
几天前,小姜跟客户起了冲突,导致公司损失50多万,他也丢了工作。他到现在心里还不舒服,而且,自始至终觉得自己委屈。
这个客户是经理好不容易拉到的,是个傲慢的中年女老板,她同意购买公司生产余留下来的一些边角材料。这些材料对公司来说也是鸡肋,留着没用,丢掉又可惜,加上现在的项目正缺少一笔资金,所以想尽快把这些边角材料处理掉。
双方洽谈后,对方愿意以低价格全部收走这些余料。如果说客户是上帝的话,那么这个女客户还真把自己当上帝了,以为自己拯救了他们公司。
当女客户来到公司大厅找经理的时候,小姜正好经过,问了一句找谁。"找你们财务的小王!"她一副傲睨自若的样子。
小姜没注意到她的神态,随口对财务门口喊了一句:"王,你的客 人,出来接客!"
女经理十分敏感,她对"接客"这两个字颇为不满,认为一个小年轻人这样说话是对自己极大的不尊重。于是,大声喝道:"你……你什么意思?怎么说话呢,你!"
第53节:情商与智商同样重要--情商(2)
小姜没想到女客户会声音抬高八度朝自己吼起来,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哪句话惹恼了客人,直愣愣地说:"我就这么说话啊,怎么了!"
女客户没想到这么一个自己看不上眼的小小职员居然敢跟自己对着干,气得脸都青了,当场就对着小姜发飙:"你们公司的人都什么素质啊!不像人说的话!"
这句话又让小姜恼怒了,觉得对方对自己进行了人身攻击。于是,索性站住跟客户吵起来,也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先出一口闷气再说。后来,女客户气得舌头打哆嗦,小姜捂着嘴好笑!
再后来,财务的小王和经理都出来,此事才化解,这笔买卖最终没做成。经理气得无语,看也没看小姜一眼,挥挥手,说:"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小姜没想到用错了一个词竟丢了份工作,他甚至认为是对方有意挑起战火,小题大做,至于吗?朋友听了他的"下岗"故事后,对他说了一句话:"你的情商太低了。"这句话就像一支箭,刺入了他的心脏。
按照我们平常的思维,小姜的这句话确实没什么,或许平时小姜就是用这样的口吻跟他的朋友们说话,开玩笑。然而,既然在公司,面对客户的时候就不应该这样随心所欲,客户需要的是尊重,小姜的这句话恰好没有掌握好分寸。
这个时候,小姜如果情商高一点,应该能意识到自己说话不妥。其实,只要他对客户说一句对不起,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战火纷飞。可惜的是,小姜不懂得克制自己,又遇到了一个比较敏感、容易情绪化的中年女客户,双方都不愿意让步的情况下,一场不愉快就不可避免了。
很多人智商很高,做事有能力,但是一辈子平庸,就是因为他们情商太低。情商太低的人,很容易因为某一次冲动,一句不恰当的话, 一次不恰当的行为而丧失某个成功的机会。
因此,现在很多大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不仅要看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更要看应聘者的内在素质和"情商"。有一个年轻女孩在给我的邮件中,诉说了她的苦恼。
我知道自己的脾气很不好,性子也很急躁,经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跟男朋友吵架。其实,我不是有意要挑他的刺,我知道自己非常爱他,但是有时候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开始的一段时间,他还老让着我,可现在他也不让我了,我们吵架时针锋相对。其实,吵架是一件很伤感情的事情。我好害怕我们的感情在吵闹声中消失。……我回复她的邮件只有四个字:"提高情商!"
记得去年我到武汉时,看《武汉晨报》,其中有一则关于一个女孩的报道,标题是"女生任学校'情商部长',求职受4家大公司青睐",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54节:情商与智商同样重要--情商(3)
这个叫王珊的女孩毕业后,很快就收到了太平洋保险、维达纸业集团的两份聘书。一毕业就能进这样的大公司工作,是很多同学们所向往的。
当别人问她有什么优势可以让公司录取她时,她很自信地说"我有高的情商,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乐观自信地面对。"主考官们也认为亲和力、自信、积极主动是王珊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而这些都是高情商的一部分。
其实,她在学校的时候,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是学校的"情商部部长"。她在校发起成立了"情商学会",有40多人参加。情商学会主要培养每个人的激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及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质。
毕业后,她也一直坚持锻炼控制自己的情绪。自信乐观的态度、在客户面前从容不迫等都是她锻炼的内容。因为她坚信情商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要提高个人情商,首先应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乐观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也相信坏事情总会过去,相信阳光总会再来的心境。简言之就是遇事坦然,自信自强。
其次,应及时解除自己的心理枷锁。自卑、压抑等,都是影响个人情商的心理枷锁,一旦发现自己被这些心理枷锁套住时,应及时寻找解锁的方法,如向信任的朋友倾诉,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等。
第三,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味着要有博爱的情怀,能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个性;严于律己意味着要增强自律力,凡事都能理性思考,不冲动行事。
第55节:情绪的感染力--积极情绪(1)
40.情绪的感染力--积极情绪
最近你的同事小李接手了一个很棘手的项目,他做的第一次提案就被打回来重做。时间紧迫,客户要求又刁钻,令他压力很大,情绪也跌到冰点。
从老板的办公室出来后,他又是骂人又是摔文件。本来你刚才还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笑容,打算给客户打个问候电话,现在,在他骂骂咧咧的声音中,居然拿起电话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同事们跟他说句话他也不耐烦,很多同事都不敢在这个关头上惹他,因为他早就放出话来"别惹我啊,谁惹我,我跟谁急!"
当遇到这种状况,你会怎么处理?在你对他的压力表示同情的时候,是否也为他影响了自己的情绪而表示不满?的确,生活中,我们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受人影响,并影响着别人。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埃莱妮·哈特菲尔德及她的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个人身上"感染"给另一个人,这种感染力速度之快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工夫,而当事人也许并未察觉到这种情绪的蔓延。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哪一段时间,你的领导心情不错,你的同事们都会被感染,大家的默契程度会提高,做起工作来也更得心应手;如果哪一天,领导情绪低落,则大家都不敢说话,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也受到情绪的影响。当然,情绪的传染不仅仅在上下级之间这样明显,实际上,关系越密切,越熟悉的人之间,情绪的感染就会越明显。
莉莉是个爱美的女孩,她下班回家的路上会路过一家首饰店,店里的每个首饰都是她喜欢的,只是她现在的经济条件还不允许她购买。每次到这里时,她都会停留一会儿,看有什么新品上市了,还经常让营业员拿出一些项链、戒指之类的让她试戴,但她从来没买过。
这次,莉莉刚进门,就看到营业员---一个她已经熟悉的女孩始终低着头,好像情绪不太好。其实是她在工作时间发短信,受到了经理的严厉批评。按规定,店员在工作时间内是不能使用手机的。
莉莉不知道这些。她朝女孩勾了个手指,使眼色让她过来,想让她拿出刚到货的一款项链让自己试戴一下。这次,这个女孩慢腾腾地走过来,一边拿一边慢条斯理地问她:"你买吗?"谁都听得出来,这话有轻视的意味。
这句话严重地伤了莉莉的自尊心。她也一下子来气了,冲着女孩说:"我买不买你都要给我拿出来。我是顾客,是你的上帝!"莉莉心情很不好地试戴完毕,然后很没礼貌地摔门而出。
一路上,莉莉在心里不停地骂:"神气什么?""不就是个营业员吗?""我买不起,难道你买得起吗?"一路上她什么都没想,只顾着骂那个女孩了,以至于在进单元门的时候跟楼下的邻居撞了个满怀,从来不骂人的她居然本能地吐出一句"神经病"。
电梯等了好久还不下来,莉莉的心情糟透了。这个时候,有一个女人推了一个1岁左右的小男孩走过来。小男孩长得很可爱,是个"自来熟",当推车停到莉莉身旁时,他一边双手乱舞,一边冲着莉莉使劲地笑。妈妈随即也弯下腰来,对小孩说:"宝宝,叫阿姨……阿姨。"
小家伙看来今天心情不错,"阿……姨!"对莉莉叫完,仰着头,看着莉莉。莉莉不得不冲着他说:"乖!"顺便也去摸孩子的小手,莉莉的手被这双小手抓得很紧。孩子拉着莉莉的手笑出声来。
这下,莉莉真心地被小孩逗笑了。满腔的不愉快突然全部无影无踪。
珠宝店的店员从她的领导那里接受了愤怒,又把这种坏情绪传染给了莉莉,带着这种情绪,莉莉眼中的世界都充满了敌意。每个人、每件事都好像在跟她作对。直到看到小男孩灿烂的笑容,他用好心情消除了莉莉的敌意,她才又恢复了好心情。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懂得自己掌握情绪,既不要让别人的坏情绪影响到自己,也不要让自己的坏情绪影响他人;同时,要把自己快乐、积极的情绪传递给他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快乐的,当你的积极情绪传递给他人的时候,必然会被他人所接受。快乐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对工作认真,对生活热爱,对美好情感的相信。
第56节:情绪的感染力--积极情绪(2)
就像上面的莉莉一样,她对店员的消极情绪产生反感,但对小孩的积极情绪却又自然接受,乐于接受。
积极情绪就是我们因内外的刺激、事件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心理专家们认为,保持积极的情绪,并防止被坏情绪"传染"是要考验智慧和心理素养的,那么,应该如何做到让自己不受坏情绪的污染,又不把坏情绪传染给别人呢?
1. 完善自己的个性。
自傲、好胜、自卑、消极、爱面子、虚荣、妒忌、贪婪,这些不良个性或品质都容易形成一些负面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显示,那些心直口快、心里藏不住秘密的人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绪感染给他人,因为他们表达情绪的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内心较为脆弱的人则更容易接收他人的情绪。
2. 做自己,不受他人影响。
不要认定什么事都跟你有关系,做事不要瞻前顾后,不要让别人言行激起你的负面情绪。比如,有一天你正在街上走,本来心情愉悦,看到有个人在街中心叫骂,你马上就感到他是在骂你,或是认为他不应该这样做,你也跟着掺和进去,跟他对骂,结果,显然心情变得很糟。又比如,你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去上班,有同事看到了不仅没称赞你的衣服漂亮,还说你看起来"更胖",你的心情马上大打折扣。
其实,别人骂街,别人对你的一些评价或言论,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别人说话总是有他的目的所在,他说你不好你并不是真得就不好。你做好你自己就行了。3. 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任何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一旦遇到了爱,就如冰雪遇到了阳光,很容易就消融了。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在你面前暴跳如雷,对你发脾气,你只要始终对他施以爱心及温情,最后他一定会改变先前的情绪。只要你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可以成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4. 远离现场,先冷静。
在怒火中烧的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会成为导火线。这个时候不如先让自己冷静,沉默一会儿后再仔细思考事情是否真的值得让自己生气。一分钟的时间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发生事端前暂停一分钟也是非常宝贵的。就像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说的那样:"先数到10,然后再说话,假如仍然怒火中烧,那就数到100。"
这样,绷紧的弦就会稍稍地松弛下来,你的想法也可能因此而转变。5. 注意美好的事物。
当你的情绪低落时,难免会感到人世艰难,觉得这个世界一点也不美好,不过生活中小小的喜悦却是你应得到的。例如,品尝一道你最爱吃的菜,看一遍使你心中充满温暖或令你开怀大笑的电影或电视等,从这些你喜欢的事物中,你能获得更多的慰藉。
第57节: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绪ABC理论(1)
41.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绪ABC理论
如果有人问你,你能掌握自己的情绪吗?你可能会说,我掌握不了,当遇到开心的事,我就高兴;当遇到倒霉的事,我就伤心。
这样的反应也是人之常情。很多事情的发生都足以影响到我们的心情。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情有时候完全被外界环境所掌控。当老板炒了你的鱿鱼,当恋人抛弃了你,当你多次的努力换取不到一个好结果的时候,你很可能会变得郁郁寡欢,认为自己是个倒霉的人,总是碰到倒霉的事。
其实,你只是从事情发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没有全面地考虑这些事情的发生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
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一直摆脱不了事实的打击,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他没办法专心工作,因为无法集中精力,头脑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义。他认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却没有收到回报,自己很傻很不幸。于是,他找到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其实他的处境并没有那么遭,只是他把自己想象得太糟糕了。在给他做了放松训练,减少了他的紧张情绪之后,心理医生给他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园的长凳上休息,把你最心爱的一本书放在长凳上,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径直走过来,坐在椅子上,把你的书压坏了。这时,你会怎么想?""我一定很气愤,他怎么可以这样随便损坏别人的东西呢!太没有礼貌了!"年轻人说。"那我现在告诉你,他是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心理医生接着耐心地继续问。"哦--原来是个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长凳上放有东西!"年轻人摸摸头,想了一下,接着说,"谢天谢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书,要是油漆、或是什么尖锐的东西,他就惨了!""那你还会对他愤怒吗?"心理医生问。"当然不会,他是不小心才压坏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同样的一件事情--他压坏了你的书,但是前后你的情绪反应却截然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同吧!"对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绪。很显然,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的观点。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
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日积月累,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不同。
第58节:心情好事情才能做好--情绪ABC理论(2)
比如,同样是失恋了,有的人放得下,认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而有的人却伤心欲绝,认为自己今生可能都不会有爱了。再比如,在找工作面试失败后,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次面试只是试一试,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有的人则可能会想,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这两类人因为对事情的评价不同,他们的情绪体验当然不同。
对于上面这个失恋的年轻人来说,失恋只是一个诱发事件A,结果C是他情绪低落,生活受到影响,无法专心工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正是他的认知B--他认为自己付出了一定要收到对方的回报,自己太傻了,太不幸了。假如他换个想法--她这样不懂爱的女孩不值得自己去珍惜,现在她离开可能避免了以后她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那么他的情绪体验显然就不会像现在这么糟糕。
我认识一个女孩小丽,她大学时学的是中文,后来,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拥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年薪。按说,小丽应该过得不错,不会有跳槽的念头。
一天,小丽为老总写一个活动的演讲稿,怎么也不能让老总满意。小丽硬着头皮改了七八次,可总被老总批得体无完肤,还说她完全不是搞文字的料。委屈的小丽不停地哭,想到了要跳槽。
她认定是老总有意为难她。自己怎么碰到这么个挑剔的老板呢?真是命苦啊!一连几天,小丽都陷入这种痛苦又无法摆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当然,老总的发言稿也没再让她写,而是让比她早一年到公 司,跟她毕业于同一所学校的师姐代劳了。
对此,小丽很不高兴。一方面觉得老板针对了她,另一方面又觉得师姐代劳她的工作伤了她的自尊。
我劝她说,工作上的困难,谁都遇到过。遇到了困难谁都不会高兴,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困难。没有一个老板会无缘无故地处处为难一个员工,他大不了可以开除你。这对你倒是一个磨炼的好机会,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本领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逼迫学到的。你不妨这样想想,并虚心一点跟你的师姐好好学习一下。她听从了我的意见。
几天后,师姐和她共同完成了演讲稿,老板很满意,并拍着她的肩膀说:"小丽,你还是有潜力的,工作的时候要勤于把它们挖出来呀!"听了老板这样的肯定,她顿时又觉得老板是个和蔼的老头了。这个女孩的认知改变了,情绪改变了,结果也改变了。
因此,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换个想法,就能换个心情!
第59节:发泄情绪是心理需要--霍桑效应(1)
42.发泄情绪是心理需要--霍桑效应
"到了一个新环境,和同事们关系处不好,没有交心的朋友,感觉很孤单,很无助,我都快发疯了。""现在我该找工作了,可是现在这年头,工作不好找,父母养了我20多年,可是大学毕业了自己还养活不了自己。听到父母的唠叨我就头疼,天天跟他们吵架。""我一直爱着他,处处都让着他,他却从来没把我放在眼里,我不想离开他,但有时候感觉真有点受不了他。"
在社会大舞台上,每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总要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处境。面对这些处境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睚眦必报,不让自己受到任何的委屈。遇到不公正待遇,或是不开心的事情时,当场发作,或愤怒大骂、或伤心痛哭,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第二种:理智对待,对不开心的事情先冷处理,然后再想办法解决。也就是说,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不做出任何的行动,等冷静思考后再做出反应。
第三种:与世无争,全盘接收一切负面的信息,并将其堆积在心里。当负面信息堆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凡正常人都知道这三种方式哪种是最好的,哪种又是不好的。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当遇到触动你情绪的事情的时候,你又是上面的哪种应对方式呢?
第二种做法当然是最好的,是理智之举,也是我建议年轻人应该运用的处世方法。而运用第一种方法的人,遇事冲动,很轻易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来。我就经常听到身边有很多年轻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只怪当时一时冲动才跟她吵了几句,现在觉得完全没必要,她已经不理我了,怎么办啊?""我总是忍不住要骂他,现在想起来,多大的事啊!"
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第三种方法--一味的退缩、忍让、压抑而不做出任何的情感宣泄举动,影响到身心健康。这种处事方法是无论如何也不可取的。
与那些心高气傲、自负的年轻人比起来,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出生在农村,家庭条件一般,有些自卑,特别是一些女孩,本身胆小、面子薄,社会经历又不丰富,当他们遇到一些困难,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常常将压力埋藏在心里,长久下去,心情抑郁,越发的
自卑和不快乐。
压抑是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习得的一种防御方式,它使人变得理性和文明。心理学家们发现,压抑的东西不会自动消失,压抑的情绪,如悲伤、喜悦、愤怒、思念等,附着心理能量,压抑日久,蓄积的能量就会愈来愈多,若不疏泄出去,就会扰人心绪不宁,甚至引起躯体疾病,或导致疲惫困倦和免疫力下降。
第60节:发泄情绪是心理需要--霍桑效应(2)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这一系列实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
这一系列实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实验",即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结果,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中,通过"谈话实验",工人们把自己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不满都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工厂的产量也得到了大幅的提高。
这其实也是一个关于情绪的"堵"与"疏"的问题。就像一个水池一样,当流通不畅,慢慢地就会堵住了,水从上边溢出来了。当流通顺畅时,杂质就随下水流走了,水池就不会堵了。
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愤怒、抱怨、发泄有时候也并不一定是贬义词,我们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宣泄自己的情绪是有好处的。以前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运气糟糕的水管工。一次,他被一个农场主雇来安装农舍的水管。水管工先是因车子的轮胎爆裂,耽误了一个小时,接着就是电钻坏了,修了半天,待他干完活准备回家时却发现自己那辆载重一吨的老爷车也坏了。雇主只好开车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门口,满脸沮丧的水管工没有立即进去,他沉默了一阵子,再伸出双手,轻轻抚摸着门旁一棵小树的枝丫。
待到门打开时,水管工笑逐颜开地拥抱两个孩子,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响亮的吻。在家里,水管工愉快地招待了雇主。雇主离开时,水管工送他出来。
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
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这是我的'烦恼树'。我在外头工作,烦心的事情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家门,不能带给妻子和孩子,于是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老天爷管着,明天出门再拿。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一点,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出口,比如上面这个水管工的"烦恼树"就是他的情绪出口。那么,我们的情绪出口在哪里呢?1. 转移思绪。 一般情况下,能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强烈刺激的事情,都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很大关系的,要很快将它遗忘,的确很困难。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积极地转移,即设法使自己的思绪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上,或者主动找知心朋友谈心,或者找有益的书来阅读。当心思有所寄托的时候,人就不会处于精神空虚、心理空旷的状态。记住: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产生时能很快将精力转移到他处的人,不良情绪在他身上存留的时间就短。2. 把烦恼哭出来。
第61节:发泄情绪是心理需要--霍桑效应(3)
在你过度痛苦时,不妨大哭一场。哭是释放积聚的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能使心中的压抑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泄,从而减轻精神上的负担。悲痛之极,痛哭一场,就会觉得好过一些;受了委屈之后,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流掉委屈的眼泪,便觉得心里舒服一些。
不仅如此,哭对健康是有一定好处的,在因发泄情绪尤其是悲伤情绪而哭时,会随着眼泪排出一些化学物质,而正是这些物质能引起血压升高、消化不良或心率过快,把这些物质通过眼泪排泄出去,对身体是有利的。3. 找朋友倾诉。倾诉能够减轻心理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心理治疗中有一种处理方式叫"表达性艺术治疗",其中,倾诉是很好的情感表达解压方式。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选择与家人或者亲密朋友倾诉,他们并不会取笑,相反,会给你更多鼓励,同时也能增进双方感情,共同解决困难。4. 运动发泄。运动是一个较好的发泄方式。比如当你情绪压抑的时候,可以约朋友一起去爬山、打球等,或是去跑步、散步,这样就能把因盛怒而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使心情平静下来。
记住,不是所有的克制都有意义,任何一丝克制都会引起无谓的痛苦,也不是所有的发泄都无价值,任何方法的发泄都会带来快感。请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大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快吧。
最后要提醒年轻人的是,宣泄情绪的时候,既不要伤害他人,更不要伤害自己,千万不要选择错误的方式,比如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等来放纵自己,那样只会糟蹋自己的身体。
第62节:假装自己很快乐--心理暗示(1)
43.假装自己很快乐--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建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而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本来你做了一个发型,感觉良好,结果周围几个人都说不好,不适合你,慢慢地,你也觉得这个发型真的不好了。本来你准备了一份发言稿在例会的时候发言,你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当同事说你肯定没问题的时候,你的信心又回来了。其实,这些结果都是受到心理暗示作用所导致。
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各种暗示,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一些暗示,并根据不同的属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尽管你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些暗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生活。
有一个女孩,家里很贫穷,靠着亲戚们的支持,考上了大学。她在学校认真读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由于她的勤奋和努力,工作上有目共睹的业绩为她带来了良好的口碑。每个月的工资,她总是舍不得花,要拿去还给当初供她上学的亲戚们。因此,同事和朋友们的活动她都会拒绝,而且她自己也从来舍不得花钱买衣服和化妆品。加上她性格内向,所以朋友并不多,在她内心里有些自卑和无奈。
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部门的几个同事在背后说起了她,一个同事说她总是穿得很寒酸,一副倒霉的样子。另一个同事说,她家里没钱,可能很自卑。
她本来是有非凡能力的,发展前途被上司看好,但是由于缺乏自信,胆怯又害羞,同事们对她的消极暗示让她变得更加自卑起来,做起事情来缩手缩脚,在工作上刚树立起来的信心全部被自卑的暗示打败了。---如果当初她没有听到同事们对她的评论,所有这些缺点她都可以慢慢地克服掉,工作上的成就完全可以让她的自信心一点点树立起来。
很多的年轻人,像上面这个女孩一样,不是被竞争对手打败,也不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而是吃亏在自己的信心上。或许他们的条件的确有些不如身边的人,或许他们真的有理由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是如果总是暗示自己"我很差"、"我的命不好"、"我真的不如别人",那么可能就真的很差了。这不仅影响到自己的心情,让自己产生自卑情绪,更影响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成败。
王丰是个快乐的年轻人。"我能行!我是最快乐的!"是他每天早晨醒来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每天醒来躺在床上想着昨天完成的工作,想着昨天快乐的活动,想着有个快乐的团队,想着等下就会见到那帮年轻的同事……想起来就高兴。他迅速地洗漱完毕,叠好被子整理内务,所有这一连串的动作总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就是他的"心理暗示",他总是暗示自己:我要马上见到快乐的一切。
工作中经常遇到难题,他总会对自己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去做,努力地去做,用心地去做,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事。"他反复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可以把这个办得更好。每次觉得累的时候,他总会对自己说:"我累了,别人比我更累。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每次不开心的时候,他总会对自己说:"我的一生应该在快乐中度过,生气就是浪费生命。"
他总是不断地对自己说积极的话,同时他也拒绝消极话语。对于心烦的事,他尽量让自己不去想。比如,他深夜一个人开车从弯曲的小道回家时,尽管他知道"这里路不好走,经常出事。"但他会给自己打气:"虽然路不好,但只要慢点开就没事了。"当有人在他旁边说"生活不容易,工作难,心情烦……"他会迅速地离开,因为他害怕这会成为自己的影子。他命令自己必须马上把这些东西从脑子里清除。
第63节:假装自己很快乐--心理暗示(2)
对于他人的心理暗示,王丰选择积极的,回避消极的。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只爱听积极话的人,他也很快乐。
良好的自我暗示,可以驱散忧郁,克服怯懦,恢复自信,激发兴奋点,把自己的心态、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其实很简单。
1. 走路挺胸抬头。
人的姿势与步伐是和人的内心体验有密切关系的。经常挺胸抬头,走路步伐有力,速度稍快,有助于增强信心。那些走路时垂头丧气的人,即便他的生活空间里万里晴空,他也仿佛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气氛中;而那些昂首挺胸的人总是自信满满、永不服输,也许他正在遭遇人生的起伏跌宕,但自信会带领他走向阳光明媚的一天。年轻人走路就应该是朝气蓬勃,昂首挺胸。
2. 学会自我微笑。
人在充满信心时,满面春风,面带微笑。笑是人充满信心的表现,是人快乐的表现,笑和自信的体验是一致的。经常微笑,内心就会自然滋长自信的体验。不要对自己说,没什么值得笑的,或是不知道怎么笑。其实,只要你笑了,哪怕是假装地笑,你的心情也会随着微笑而改变。
3. 找到快乐座右铭。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问我们的座右铭是什么,于是我们找出一句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作为奋斗的目标和准则等。现在说到座右铭,可能有些年轻人觉得很老套,其实它对你有一个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常写一些激励自我的语句,悬挂在房间的墙上,并经常默念,能激发你的上进心,提高你的自信心,比如"你只要生气一分钟,便丧失了60秒钟的快乐。""快乐是一种心境,跟财富、年龄与环境无关"等。
如果你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充溢着幸福感!
第64节:为烦恼找个出口--自我防御
44.为烦恼找个出口--自我防御
有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对他很有诱惑,但是他想尽了办法也摘不到。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没有气愤,却在临走时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
于是,狐狸继续往前走,很久也找不到食物,最后只找到一只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它却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
这个故事大概很多年轻人都听过,而且都嘲笑过这只狐狸。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充当着这只狐狸的角色,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或是不愿承认。
狐狸的这种心理虽然有点自欺欺人,但是也未必是不可取的,能对人们产生一种自我安慰。心理学因这个故事而产生了"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这两个术语。
其实,这种心态我们经常会有,当一件你心仪很久的衣服被别人买走了,虽然你有些遗憾,但你仍会安慰自己"那件衣服款式虽好,但面料和做工我都看不上,不买也行!"当你爱的人选择了别人,虽然你很失望,但还是会安慰自己:"他'三高'(高学历、高身材、高收入)一样都没达到,并不值得我爱";当同事得到升迁,而你还在原地徘徊的时候,虽然你有失落感,闷闷不乐,但你也会暗自告诉自己:"职务越高,责任越重,无官一身轻啊。"
这都是我们自身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人无意识层中一套自动发生作用的、非理性的、应付焦虑的心理适应过程,自我通过言语、行为、思想、情感等虚构或歪曲现实,以达到其保护自己,协调本我、超我与自我的关系的目的。比如,当别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会据理力争;当有人批评你时,你会有一种抵触情绪;当你犯了某个错误时,你会快速地想要为自己找个借口。
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本能地为自己找一个借口,让自己逃脱伤害和压力。在工作中,不要找任何借口,要以真正负责的态度对待你面临的每个任务,这样你才能获得成功。但是,在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我们需要为自己分担一些压力,
减缓我们的不安和痛苦。
自我防御机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引导形成健康人格。前面讲的"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就是一种"合理化"的自我防御方式--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自己追求目标失败这一事实,以达内心之安、心理自救的目的。
生活中的艰难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有快乐就必定会有很多的挫折。很多性格固执的年轻人,当受到挫折时,容易钻进死胡同,情绪坏到极点,一蹶不振、垂头丧气、痛不欲生、埋怨他人、甚至与人对抗等。
前段时间看报,云南省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因为他高三复读4年的事迹,在学校已经成了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前三次高考,复旦、北大、北航,多少学生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他都考上过,但是固执的他一心想要考清华大学,坚持要补习。最后,命运捉弄人,第四次高考的他还是没考上清华,直到2008年当他第五次高考时才再次考上北京大学,才到北京读书。最终,他认为自己浪费了4年的时间。我们不能小觑他的梦想,也不能否认他为了圆清华梦所付出的努力,但是这个坚持最终还是让他浪费了4年的宝贵时间,多少有些不值。如果他能换一种思维去想,清华大学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学习压力也大,去其他大学也不错。那么他早几年就开始享受大学生活,早几年步入社会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后想进大企业、外企工作,结果经验不足不能如愿以偿,于是,就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其实如果换一个思路去想,进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处,各种制度灵活,而且锻炼人,不也挺好吗?这个时候,大企业就是狐狸心里的"酸葡萄",小公司就是"甜柠檬"。否则,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味地找那些条件优厚的单位,而自己的能力又无法与之相匹配,其结果自然是产生落差,造成心理上的紧张。适当地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可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使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遭受挫折时为自己找理由辩护、自圆其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缓解消极情绪,但是真正应对挫折却不能停留在自圆其说。当情绪稳定后,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达不到目标的原因,重新选择目标或改进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