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_2 刘墉 (现代)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的东西愈来愈多,你也愈来愈会发现,当你面对大问题,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取舍。
  小学时,课本薄薄的,你可以把每个字都背得滚瓜烂熟;中学时,课本已经厚得多,又可能“一纲多本”,老师叫你们参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你已经不能全部精读。等有一天,你进入大学,选了科系,读文科的不必再念理科,不是自自然然就作了大的舍弃吗?至于进入社会,你又可能因为职业的关系,有了更大的专精与更多“一生再也不会碰”的东西。
  孩子,我不是个死板的父亲,逼你每科都考一百分,而且把每个课本都熟读。因为我不是个“超现实”的人,我知道以你有限的时间,就像那哈佛医学院学生一样,你不得不计划、不能不舍得。
  “舍得、舍得”这个词用得太妙了,如果不“舍”,怎么“得”?当你手上拿不下了,只好舍弃一些。
  这好比许多考试,题目多到即使你都会,也可能作不完,这时如果遇上不确定的,你要“卡”在那儿想,还是立刻跳过,做下一题?
  这又好比,当你的数位相机储存卡已经满了,却发现珍贵的景物时,你只好把前面拍的“次要”的东西洗掉,留出空间,抓住眼前千载难逢的画面。
  那舍不是真舍,而是为了进一步的“得到”。
  所以为了使自己能在某些科目有特别杰出的表现,为了让你不致荒废深爱的小提琴,你必须知道舍。选择性地阅读、跳跃式的学习,甚至在必要时,退选一些没有必要的科目。
  孩子,请不要怪我居然浇你冷水,也千万别说你硬要样样都拿A。
  这世界是公平的,你不能样样都拔尖。
  每个人的时间和体力差不多,在未来,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站到巅峰。
一时二用
  我发现大多数时间不够用的人,都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
  你哥哥在你这个年龄也一样,举个例子——
  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半,他说功课少,能早一点睡觉。
  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史岱文森高中的功课压力很大,常搞到两三点才能上床,他实在需要抓紧时间,补充一点睡眠。
  跟着我听到他开微波炉的声音,隔两分钟又听到他切东西,刀叉在磁盘上的声音;又隔了好一阵,听见放洗澡水的响声。
  再隔了半天,听见他开收音机的声音。
  又隔大约二十分钟,突然听见“砰”一声。
  我一而再地被吵醒,看看钟,已经接近两点了,很不高兴地出去骂他。
  你哥哥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他一点都没浪费时间。开微波炉是为了热火腿,用刀叉是为了把起 士切成小块。后来水声很吵是因为白天上体育,身上痒,要放缸洗澡水泡一泡,开收音机是因为外面已经下了好几个钟头的雪,要听听明天停不停课。后来发现不停,于是收书包。收完书包扔在地板上,所以发出“砰”一声。
  乍听,他说得一点都没错。问题是,碰上懂得“一时两用”,甚至“一时三用”的人,可能只要用一半的时间,就完成同样的事。
  他按好微波炉之后,如果不站在旁边等,而立刻切起士,东西切好,火腿不是也热了吗?
  然后,他可以先去开洗澡水,再打开收音机一边听广播,一边吃东西。再不然,他可以坐在浴缸里听收音机,并想想第二天要带到学校的东西。
  因为先想过一遍,收拾书包的时间必定可以缩短。
  整个算起来,由于在同一时间都做了两件事,甚至三件事,是不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昨天晚上你妈妈也问我为什么做事那么快。
  当时我举了个例子,对她说:
  “你知道吗?刚才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我除了自己烧了咖啡,而且已经发出去五篇稿子,写了一封信,又看了全球股票市场,而且往台北办公室送了一摞传真。”
  我是这样掌握时间的,当电视广告时,我烧上咖啡,同时按一下笔记型计算机的起动键,接着去传真机上放好文件,拨台北号码,立即按发送,并且头也不回地赶到电视前看新闻。这时计算机已经“无线上网”,我一边看电视,一边看邮件,并在下一次广告时发出短信,同时把咖啡端到椅子旁边。
  广告完了,我继续看新闻,并且在不重要的新闻时,将几篇稿子转发出去,同时啜几口咖啡,看一看股市。直到新闻完了,我才回到传真机前,看看东西传出去没有,如果没有,再按“重拨”。于是在短短五十分钟的新闻时段,我既没错过新闻,也没误了工作。
  我绝不站在计算机或传真机前等它激活或拨通。也绝不守在咖啡器前,等它把水烧开、化为蒸气,往下凝结成浓缩咖啡。
  懂得利用时间的人,先要知道怎么操作这些聪明的机器,让它帮你省时间。而不是守在机器旁边,让自己成为机器的仆人。
  前面说你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不懂得用时间,现在他可进步多了,我最高兴的是,在台北,有一天我和他进电梯,我先按“楼层”,再按“关门”,他居然纠正我:
  “爸爸,你为什么不先按关门,在电梯关门的时候,再利用那几秒钟的时间按楼层,这样可以省好几秒呢!”
  我相信,就算你今天不会一时两用,将来进入社会争逐之后,也必能像你哥哥一样分秒必争。
安静与喧哗
  最新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出来了,想当然地,又是微软总裁比尔·盖兹蝉连冠军。
  据说比尔·盖兹在学校的成绩从来没好过,中学总平均是B;刚进哈佛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得了溃疡性肠炎,不得不回家疗养。第一学期平均成绩更烂,只有C。
  你大概要问他既然高中拿B,怎么进得了哈佛。
  这就妙了——
  他居然在全国会考SAT,拿了全美国前十名的高分。
  对比尔·盖兹念书的方法,我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个绝顶聪明,又知道用时间的人。举个例子,我最近看报导,说比尔·盖兹每天早上开车到办公室,并不立刻乘电梯上顶楼办公室,而坐在车里用手机打重要的电话,就可以证明。
  你想想,他为什么不在办公室打?
  那必定因为电话很重要、很机密,或是绝不能被打扰。他知道只要进办公室,就可能有一堆东西等着他处理、有一堆会议和访客等着他应付,或有一群职员想要见他。
  单单面对这些冗杂的事情,就会扰乱他的心、影响他的思维。所以,他进办公室之前,先静下心打重要的电话。
  这个道理我三十多年前就体会了,所以在《萤窗小语》上写了《四个三十不等于一百二》
  的文章。
  那是因为我发觉,如果准时进办公室,不断有干扰,两个钟头办不了什么事。反不如偶尔早两个小时到,一个人安安静静处理事情。
  被打散成四个三十分钟的两小时,绝不等于连续两小时的效用。
  一直到今天,我们家不是都如此吗?
  每次你放学回来,只要看见我关着书房门,就会轻手轻脚地活动;有话跟妈妈讲,也必定躲到楼下。
  因为你知道我在写作,不能被打扰。
  但是晚餐之后,虽然我还在书房工作,你却没什么顾忌,甚至经常进来找我讲话。
  因为你知道我可能在跟台北办公室联络、发电邮、传真或给读者回信。这些事就算四周有点声音,也无妨;被打断,也影响不大。
  你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说这些吗?
  因为我发觉你下午回到家,正好我在写作,全家都安安静静,你却常用来东翻翻、西翻翻,上网聊聊天。又在吃完晚餐,家里两架电视都开着的时候,做数学和物理这些极需安静的事。
  你有没有计算过,下午两点半放学,到七点多吃晚饭,你有将近五个小时安静而完整的时段。吃完晚餐,因为一肚子食物,不宜用脑,等到开始工作,距子夜已经不到三小时了。加上这时候,亚洲是白天,有许多越洋电话干扰。你忙一天,又累了,适合用来做费脑筋、要安静的功课吗?
  你永远要心里有数——
  什么是安静时段、什么是喧哗时段;什么是最佳思考时段,什么是脑袋最不灵光的时间。
  当“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学习,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上网”,远比“别人学习的时候你上网,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学习”来得好哇!
“大时间”和“小时间”
  说个故事给你听——
  很多很多年前,纽约市非常穷,碰上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公立学校会突然宣布放假一个礼拜,号称“省油假”,真正的目的是那个礼拜可以把学校的暖气温度调低,省下不少买柴油的钱。
  有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男生,回家告诉他爸爸,放省油假了。
  “一个礼拜的假,加上前后的星期六、星期天,十足有九天假,你有什么计划吗?”男生的爸爸问。
  “我就知道你会问我这问题。”男生得意地说:“我早想好了。第一,我要准备功课,因为放完假第二天就要考试。第二,我要去图书馆借一本世界名著。第三,我要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
  “好极了!”他爸爸点点头,还赏了男生二十块美金。
  转眼六天过去了。男生突然要他妈妈开车送他去图书馆。
  被他爸爸听到了,问:“才借来的书,就要还了吗?”
  “不是还书,是要借新的书。”男生喊:“我要写参加西屋科学奖的报告,要借好多参考书呢!”
  妈妈赶快带他去图书馆。只是绕一圈,没借两本,因为重要的书都被别人先借走了。他们只好去书店买,花了一百多美金。
  男生利用剩下的两天假日,不眠不休地又读又写,总算在星期一清晨写完一份报告,打个小盹,就赶去学校缴了。
  当天放学,听到男生进门,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急着叫他赶快吃点东西,去睡觉。
  却见男生一皱眉说:“不能睡啊﹗我得准备明天的考试。”
  他爸爸跳起来问:“你不是一放假就准备了吗?”
  “是啊!”男生哭丧着脸说:“可是,经过一个礼拜,都忘得差不多了。”
  故事说完了,好笑不好笑?你猜那小男生是谁?
  是你哥哥!
  你说他那样计划九天的假期,聪明不聪明?
  不聪明!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分事情的缓急轻重,没有把时间分成“大时间”与“小时间”。
  你想想,如果他能一放假就去图书馆借书,一次把写报告的参考书和消遣的小说都借来。先看参考书,用六七天去写报告,中间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翻翻小说来散散心,再利用最靠近考试的两天准备考试,不是好得多吗?
  再作个有意思的假设吧——
  假使上帝说“你还有七十年的寿命。”你要怎么过?
  你当然可以作长远的计划,积极地、稳健地向前走。
  但是如果他改了,对你说:“你还有七年时间。”
  你就可能把握机会,多读一些书、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发表一些作品。对不对?
  又假使更可怜,上帝说你只有七个月了。
  你要怎么做?
  说不定你会安排旅行、环游世界,去你梦想造访的国度。
  可是,如果他说你只剩下七天了。
  你当然是跟最亲爱的人相聚,交代身后事,对不对?
  又如果那是最后的七分钟,怎么办?
  你则可能拉紧你最爱的人,平静自己的心,面对人生的终了。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说这许多吗?
  因为你就要放春假了,我听到你跟妈妈说要去逛街、剪头发、看电影。又谈到春假之后,接着是考试。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你,注意什么是“大时间”;什么是“小时间”。
  当你有一段假期,别急着办小事。
  静下心想想,有多少需要“大时间”完成的大事?
  先把那些大事完成吧!
先后顺序
  著名美籍人艺术家、教育家刘墉成功培育一双儿女,儿子获哈佛博士,女儿获布什总统奖,该书写给女儿,教她《跨一步,就成功》。
  今天在你学小提琴回程的路上,我建议你多听大师的演奏CD,并且一小节一小节地模仿。
  你当时一瞪眼,说你为什么要模仿别人,你是你,有你自己的想法。
  虽然你态度不够好,但是我没生气,因为我想到自己在你这个年岁,也跟你一样。
  那时我学国画已经一年多,开始自己创作,我记得很清楚,我最爱画前景有田园茅舍,远方云烟的景色。我把云织来织去,好象一个网子,因为太平均,实在不怎么高明,所以连你祖母都不欣赏。但是当她怪我为什么不临摹老师画稿的时候,我跟你今天一样,很不高兴地回她:“因为我是我,我有我自己的想法。”
  没错!不论绘画、作文、演奏、作曲,每样艺术都讲究“原创”,连电视、冰箱、汽车,这些工业产品,都要自创品牌,问题是,哪个有创意的人,不是按部就班,从“生手”“入
  门”,一点点学,把基础打好了,才能创作呢?学画要先练素描,素描不是在模仿石膏像、
  静物这些死板的东西吗?学演奏要先练Scale,一个音一个音,像瘸腿狗一样地练,那又是
  多死板的东西?还有,哪个作家,不曾是背书、默书、写周记的学生;哪个小学生又不曾一
  笔一画学写教材上的生字?连狮子老虎和小鸟都要跟着父母学,它们怎么学?它们从游戏、
  打斗和模仿中学。
  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和内容都忘了,只记得其中一句话——“师之、友之、敌之。”意思是我们起初要跟老师学,当自己能力差不多了
  ,则可以把那教我们的人当作朋友,跟他讨论;至于再进一步,则是超越老师,甚至跟老师竞争、跟老师辩论。我昨天在打字的时候,不是还问你一个音要怎么拼吗?你的拼音明明是我教的,怎么我还要问你呢?
  很简单,因为你的中文程度高了,我的记忆却差了,不得不向你请教。只是,你回头想,才五六年前,不是还跟着我一笔一划地学吗?那不是模仿,是什么?
  中国人常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意思是你要行千里路,总得从短程
  起步;就算攀上千仞高山也得由低处开始。如果基础不打好,是不可能有很高的成就的。
  如我前面所说,自己小时候也想早早摆脱老师的约束,完全自己发挥。可是我“不得不”服从教授指示临摹古人作品,起初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渐渐由那干湿浓淡,一笔一划的模仿中,发现许多自己原先没有体会的东西。面对“模板”的色彩,为了临摹,我不得不去“他是怎么调配出来的?”于是一点一点试,由错误中摸索,悟出许多新东西。
  同样的道理,你今天听名家大师的演奏,“纯欣赏”是一回事,当你一小节一小节,重复听的时候,就会悟出更多小地方。你甚至可以想,为什么大师在这儿要强一点,为什么那边好像又不太照谱子来;循着这条路,你甚至可以跟那些大师交心、交朋友。就像我在临摹时,发现“噢!原来这位大师是因为前一笔画错了,所以不得不往旁边改,但是改得真有技巧,妙极了!”到了这个阶段,不是对音乐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由模仿中找到许多创作的趣味吗?
  孩子!愈想远行的人,愈要好好准备行囊;愈想创作的人,愈要好好打下基础;愈有才气的人,愈要忍、愈要学,像飞机,先在地面一直滑行,滑行!滑行!然后——一飞冲天!
给脑子进补
  昨天你一进门就抱怨学校把数学课安排在体育课后面,运动完,还满身大汗就要赶去上数学,不可能表现得好。
  我则笑笑安慰你:“怎么不说因为在体育课之后,刚运动完,血液循环好,红血球带氧的能力强,使你数学的理解力增加了呢?”
  你当时大概以为我在开玩笑,其实我是有道理的。而且说巧不巧,今天打开报纸,就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新闻。说美国《发展心理学期刊》登了宾州大学的研究报告——
  “十岁的女孩如果花较多的时间作男孩子体育竞赛的活动,不管当初对数学有没有兴趣,两年后普遍会对数学的兴趣增强。相对的,如果男孩花较多时间作女孩比较喜欢的活动,像是弹奏乐器之类,两年后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
  所以研究人员建议父母别让女儿跟同性的孩子成天腻在一起;又教男生的家长要把玩疯了的孩子抓回来,作一点静态的活动。
  看了这文章,我心想:或许女孩子在体育竞赛之后数学进步,是因为她们的血液循环更好了 ,使大脑得到更多氧,帮助了数学思考。至于男生,又因为成天打球游泳,不容易静下心,所以学点静态的东西,也能帮助思考。
  我又想,过去大家都认为男孩比女孩擅长逻辑性的思考,而且男人比女人能辨认方向,会不会也因为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太静了,她们不像男生跑跑跳跳、串东串西,造成红血球带氧的能力较差、体力不如男生,也少了辨认方向的训练?
  “红血球带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身体像个大公司,有好多好多部门,里面的人要吃要喝,必需由专人运补。红血球就像那运输工人,有些公司的人员训练精良,效率好,每个工人都能运很多东西。又有些公司的人员能力差,每人只能带一小包。这两个公司比起来,当然前者营运会比较成功,对不对?
  我们的身体很妙,也可说上天很神妙,“天助自助者”,他对需要的人特别照顾。
  譬如骨质疏松的人,作重力训练特别有帮助;老年人多用脑,又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也可以说,你愈不用,老天爷愈认为你不需要,而把东西早早收回。
  同样的道理,你愈运动,红血球带氧的能力愈强,一方面增加了体力,一方面因为进入脑的氧气和养分增多,也加强了你的智力。
  我最近读到一本《都是脑子惹的祸》,对其中一章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作者引述美国国家心理医生研究中心吉野德(Dr.Tay Gield)的研究结果,发现小脑是最不受先天影响,最能用后天加强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天生不够聪明,很可以借着运动、加强小脑的功能来弥补。
  一般人以为小脑只管运动、平衡,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才会用到的。岂知小脑既像“军师”又似“传令兵”,能把重要信息运送到大脑的相关部门。
  作者还说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升学压力,认为体育最不重要,整天坐在桌前K书。其实如果能间隔一下,作些有氧运动,能提升高达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学习效率。
  说了这许多,以后如果我叫你出去打打羽毛球,或者到楼下练练乒乓球时,请不要说你功课忙、没空了。
  适度的运动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是帮助你增强脑力与体力的最好方法啊!
小心学生职业病
  今天吴叔叔来修我们漏水的屋顶。一边抬梯子,一边说他又扭伤了腰。但是跟着一笑,说没关系,只要去中国城找跌打师父推拿一下就好了,又说“所以一年要去好几次”。
  他说完,我们都笑了。只是这听来矛盾的笑话,却笑里有泪;因为他既然说一推拿就好了,又为什么一年去好多次?
  那表示推拿好了,只是“暂时”好了,隔一阵不小心,又会犯,就又得去看跌打医生。
  昨天晚上我也接到一位高雄朋友的电话,说她背痛彻夜难眠。在台湾,从南到北,不知看了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就是治不好。
  她在电话那头叹气说:“没办法!教了几十年的钢琴,都是坐在学生左边,随时伸手示范。因为不是正对着琴键,动作是歪的,时间久了,所以伤了背,只怕那痛会跟一辈子。”
  她还说她女儿也教钢琴,虽然才三十多岁,已经开始有一样的背痛。
  还有,你记不记得多年前,名作家吴阿姨来,总不时扭动脖子,说她颈背不舒服,还请你妈妈带她去找理疗师,又在家用我的电疗器。
  她离开后,你妈妈常说看样子她脖子不舒服的情况比我还严重。每次我脖子痛,手指麻,你妈妈也都会说:“你们这些作家,伏案久了,职业病!”
  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提这些吗?
  因为职业病不止是入社会工作的人会得,你们学生也会得。近视不是学生的职业病,是什么?
  不错!职业病难避免,但也因此,我们必须把伤害降到最低。这也是为什么我看见你只开一盏书桌灯时,总过去把顶灯打开的原因。
  因为当你只有桌灯亮时,每次你把眼睛投到书桌以外的地方,瞳孔都会立刻放大,以适应黑暗的环境;接着眼睛回到书本,是亮的,瞳孔又得缩小。反复如此,眼睛容易疲劳、近视更易加深。
  (同样的道理,晚上不开灯看电视,也有这个弊端。)
  此外,最近你的坐姿也有问题,很可能造成职业病。
  因为你的书桌本来就不大,又在左边放了计算机,前面放了键盘,加上小扩音器和一堆又一堆的书及讲义,我发现你写字常常歪着坐,用剩下的那一点空间放本子。
  你要知道,歪着坐久了,肩颈左右用力不平均,会造成许多问题。
  我就因为以前坐姿不对,后来不得不复健,而今写作时更得不断叮嘱自己要坐正、坐直。
  还有,你知道把手肘放在桌面外,悬着写字,会伤到筋吗?举个最真实的例子,当我办签名
  售书时,一次签上千本,往往就会手肘痛,好象得了“网球肘”。我后来想,为什么在家写
  作不痛,出去签名却会痛,终于想通了,因为在外面签名常常为了方便握手,坐得太高。又
  由于桌子小,手肘不能落实在案上。
  孩子,请不要说这些都是“中年人”才有的问题,你们年轻人不用怕。我不知见过多少学生,因为偏头痛、背痛,影响了学习,那常常因为坐姿不对造成。
  复健科的医生说得好,不正确的动作就像“滴水”,身体是“石头”,不要以为没什么影响,时间久了,滴水足以穿石。
  所以从现在起,把桌子收整齐,将暂时不用的书先移开,把计算机尽量向里推,给自己多一点空间。你会发现那样做,能使你更挥洒自如,而不是被些杂物逼到小小的角落。
浸润法:如果你长了奇怪的脑袋
  相信你一定早听说,我小时候功课不怎么好,尤其高中,因为高二休学,下一年改教材,使我跟不上。又因为参加许多社团活动,不是编校刊,就是搞社团。还四处参加比赛,总请假。所以年年都两科不及格,幸亏老师高抬贵手,才没留级。甚至一直到毕业前两个月,我参加模拟考,都从来没上过榜。
  但是我居然用最后两个月,进入第一志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神,我的答案是:因为我用了特殊的读书方法,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特殊的方法之一,就是“浸润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哥哥小时候,我在家里的日常用品上,都贴字条,写着“门”、“窗”、“桌”、“椅”、“冰箱”、“电话”、“电灯”——因为他才两岁,我只是贴,并
  不教他念。
  但是,隔不久,我把那些字条揭下来,一张张问你哥哥,他居然立刻说出是什么。
  这就是“浸润法”的效果。
  “浸润法”基本上是自然发生的,如同“孟母三迁”,讲究学习环境,但是如果能加一点“有意”的力量,效果会更好。
  我就曾经在刚来美国的时候作实验,每天坐巴士上下学途中,一路盯着路边的招牌看,那时候我的英文烂透了,几乎处处是生字,我先不查字典,看橱窗里的东西,猜它招牌上的字。隔一阵,还不懂,就查字典。
  上午查,可能中午就忘了,可是跟着坐巴士又看到,死命想,想不起来,又回来查字典,写在纸条上放进口袋,再记不起的时候,就拿出来瞄一眼。
  看一次、两次,加上每天上下学一路看。居然没多久,自自然然地背了两百多个生字。一直到今天,我都记得当时最不会记的是礼服店招牌上的TUXEDO,而且眼前浮现那家礼服店门口的样子。
  我发现用这种“浸润法”学到的东西,因为跟生活结合,所以特别记得牢。
  你哥哥十八岁时跟着我到大陆旅行一个多月,学会了简体字,也是靠这方法。因为我一路指着路边的招牌问他“这是什么字?”
  一次两次三次,你想想,烦不烦?
  对!烦!问题是:愈烦印象愈深刻。
  我很早就发现自己脑袋有“死角”,许多简单东西,硬是记不住。
  于是好象打仗,发现敌人守得太好,我久攻不下,就立刻改变战略,由“攻坚”,改为“包围”。
  无论念历史、地理、英文或国文,只要碰上我不容易记的东西,我就“跳过”。但在跳过之前,会把那记不住的重点或单字写在课本或参考书的最边上。
  正因为在最边上,每次翻书,我的眼睛都会掠过。而且当我读后面几章的时候,一定先快速地把前面几章很快地翻一下,使那些“重点”一次又一次跳进眼睛。
  也可以说,我把“读”进去,变成“看”进去;把“强记”改为“潜移”。居然大部分的重点,渐渐自然植入脑海,后来反比那些死记的同学背得牢。
  为什么?
  因为那就像我看街边的招牌,不断闪过、不断闪过,仿佛在底片上“重复曝光”,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悬念法:因为记得,所以拥有
  今天晚餐的时候,我夹起一块火腿问你“《论语》《述而》篇里孔子跟干肉有关的句子是什么?”你想了半天,答不上来。直到我说“自行束?……”,你才接
  “以上”,却又想不起下一句——“余未尝无诲焉。”
  接着我问你:“有教,下面两个字是什么?”你也想了好几秒,才答出“无类”。
  我又问你,孔子说:“‘举一隅,不’怎么样?”你耸耸肩说:“好像是想到另外三个桌角。”
  然后当我怨你怎么不久前教的东西,却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你还不服气地讲你功课那么多,要想的事那么多,当然很容易忘,又瞪我一眼,说:“爹地是怪胎,记性好,所以会背那么多东西。”
  你错了!我的记忆一点也不比别人好,我之所以能把以前念的,像是《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至今倒背如流,都因为我用了一种特殊的记忆方法——悬念法。
  其实每个人都会悬念。譬如有个同学对你说三个月后的今天要请你去他家玩。如果你跟他不是深交,对他家又不好奇,很可能三个月后,除非他再提醒你,你早忘了那个约。
  但是相对的,如果美国总统说他三个月后的今天,要请你去白宫作客,你就绝不会忘。
  为什么?
  因为你重视他,把那邀约看作大事。在下面三个月当中,天天念着,当然不会忘。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今天读了一个月之后要考的东西,就算这一个月当中,你再也没机会复习,恐怕到考试,顶多只忘了三分之一。
  相反的,考完才两个礼拜,你却可能忘掉一大半。
  为什么?
  因为考试过了,你放松了,不再悬念。
  人的脑很奇妙,你不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且如果第二天早上有重要的事,就算睡得极熟,不等闹钟响,也可能自己醒来,表示梦中还悬念着。
  所以如果你想牢记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它,念着它。你会发觉,只要轻轻地悬在心中,就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据研究,我们作“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是在大脑不一样的地方。多半的东西,都放在短期记忆里。譬如你要打电话给某商店,翻电话本,找到那号码,记住了,接着拨电话、讲电话,电话还没放下,已经把号码忘了。算来那“短期记忆”不过几分钟。
  由此可知,当你要学很多东西的时候,确实可能记了新的,忘了旧的。问题是,如果你学到的每样东西,都只放在脑子里的“短期寄存仓库”,你的学问可能丰富吗?那好比赚多少,
  花多少的人,是不可能有积蓄的。
  我大学时代有位很平凡的教授,他留学日本,只会把日本教授教他的,照样搬来教我们。但他讲过一句话,我一辈子不会忘。
  他说:“今天我说出来,写在黑板上,你们记住了,就成为你的东西,不再是我或我日本教授专有的,没有人能抢得走。”
  想想,这世上哪样财宝别人夺不走?那些都是“身外之物”,被抢去,你就没了。只有学到的知识,存在脑海中,是你能真正保有的。
  所以我建议你,用“悬念法”。先去重视你学到的东西,再常常想它念它,使它扎根在你“长期记忆”的仓库,让你拥有一生。
延伸法:勾出你的美梦
  大约在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位摄影家,他先在客厅支好三脚架和灯光,又把我的小藤椅放在纸门前面,再叫我穿上皮鞋和花衬衫,坐在椅子上。
  灯光从两边射来,好亮。只记得摄影家要我身子向前倾,又教我把两双手握在一起,然后卡嚓、卡嚓,照了好多张。
  五十多年过去,我一直记得这一幕,你猜,为什么我能记得这么清晰?
  因为照片!
  大概你爷爷奶奶很欣赏那天拍的效果,没过多久就把照片放大挂在客厅里,后来虽然进了相簿,我还总是翻到。
  也因为每隔一阵,我就看到那照片一眼,产生提醒的效果,自然而然让我想到四岁时照相的情景,甚至能想起摄影师怎么拉着我的小手,将手指交叉在一起的细节。
  你不是也有这样的经验吗?记得上礼拜有一天,我问你记不记得第一次到迪士尼乐园,离开的那天,你耍赖,不愿回家。
  你说记得,因为录影带上拍到。
  现在就进入我要谈的主题了。
  上次我对你说,要用悬念的方法,不断回想,复习,使学到的东西能牢记不忘。问题是,如果每次都把旧东西“整个”想一遍,就算你选择的东西不多,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时候,复习经年累月积下的功课。
  这时候,你就要懂得提纲挈领,也可以说用“悬念”;但是只能悬念一点点,要“以小搏大”,好像提起一个挂钩,就拿起整件大衣。
  这么说,你可能还不懂,让我举两则最常见的例子——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电视广告能长达一分钟,演出很精采的故事?
  但是广告费太贵,那一分钟的广告很可能不久之后缩短为三十秒。许多画面被缩短了,但是你还能了解整个剧情。
  又隔一阵,那广告又“减半”,缩成十五秒,甚至十秒,只跳出一些重点画面。对于从没看过“完整版”的观众,根本不知演什么。但是对你不一样,你居然还能用那十秒钟,回溯整个故事。
  再过一段时间,电视广告也没有了。有一天,你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是“那电视广告”中的一个镜头。
  天哪!居然就那么一张照片,也能令你想起整个广告。
  那张照片就像是一个钩子,勾出了整件大衣、整个故事、整个事件。
  再举个例子——
  早上醒来,你记得前一夜的梦,如果不写下来,可能才刷牙,已经把梦忘了,只记得自己作了梦,怎么都想不起来内容。
  可是如果你在床头摆了纸笑,一醒,就记下梦境,甚至只写几个字,譬如你梦见回到以前上的小学,就只写“小学”两个字。
  恐怕一直到晚上,只要你静下心,拿起那张纸条,看到上面写的“小学”,就能一点一点记起昨夜的梦,而且愈想愈多,把整个梦的细节都想起来。
  那“小学”两个字,是什么?
  是钩子,勾出你整个梦境。
  由此可知,“悬念法”悬的是重点,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个字,或一个画面。如同我小时候那张照片,总被我不经意地看到,就能使我记住整个拍照的过程;也像你小时的录影带,能帮助你回忆。
  这种方法经过训练,可以使你回忆和联想的速度加倍,好像网际网路,延伸到不同的地方。
提示法:使你的思想飞跃
  你记不记得我上个月曾经问你,知不知道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说他“研习
  军事、政治,是为了使他的儿子、孙子能学习文学、艺术……”。你说不知道,我还要你去
  问历史老师。
  但是没等你问,我已经在网上找到了。
  你妈妈曾为此大为佩服,问我怎么找到的?
  其实一点也不难,《圣经》那段,我打“石头扔女人”,电脑上跳出一堆东西,我一条一条筛选,找到相关的,再“进去”看,就找到了。
  至于约翰·亚当斯的话,我打出他名字,跳出一堆有关音乐的,我跳过,只看政治方面的。没多久,居然在台湾的《天下杂志》网站找到一篇文章,提到这件事。于是查出原文。
  由此可知,网上有一大堆资料,甚至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并非人人能找到,你必须由不同的角度进入,才能从那资讯的大海里,捞出需要的东西。
  我们的脑也一样。
  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事情,只要经历,就会留在脑海。连最平常的事,都记录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平常完全没印象,但是如果经过催眠,就会重新回到“现场”,说出每个细节。
  可不是吗?相信你在电影里一定看过,催眠师问被催眠的人:“你现在又回到那个房间,你看到书桌了吗?在那桌上放了什么东西?”
  被催眠的很可能说得出:“看到台灯、一本书、一杯水、一枝笔、一把刀!”
  于是悬案就因为这么一个线索而破解了。
  虽然我们无法在考试的时候自己催眠,但是从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相信,在我脑海10的14次方个“神经原”当中,一定存了许多许多东西,只要我们改进“搜寻”的技巧,很多模糊的记忆,都可以被想起来。
  今天,我就要跟你讨论这技巧中的“提示”法。
  什么是“提示”?
  考试的时候,大家不知怎么答,有时候会求老师:“给一点提示嘛!”
  体贴的老师很可能一笑,说出几个字。就用那几个字,大家恍然大悟,立刻振笔疾书,写出答案。
  背书的时候,揭示就更管用了。
  你不是常在背不出下一句的时候,看着我,有时候我只说出一个字,你就想起来了吗?
  那老师的一个暗示,或我说出的一个字就是“提示”。
  懂得念书的人一定要多利用“提示”。不是等别人提,而由自己给自己提示。
  举个例子,你背王维的王方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你可以由一开始就从头到尾背。也可以只看一遍把每句最一个字挡着,开始考自己: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接下来,你挡两个字,又想出来了。就改为挡住三个字,四个字。
  最后,只要看“红”,就想到下面的“豆生南国”;只要看“此”,就想到下面的“物最相思。”
  任何书,管他是生物、地理、历史或物理,你都可以把每一页最重点的东西“浓缩”为几个字的“提示”,经由那些提示想整章内容,渐渐,你思想的速度会愈来愈快,进入跳跃思想的境界。
想像法:想像你在掌声中
  据说洛杉矶湖人队的教练菲而·杰克逊,每场比赛之前,都要在家里作最少四
  十五分钟的想像;运动员也常作心理训练,想像自己的体能发挥到极致的感觉。
  我自己也早有这样的经验。
  当我初学网球的时候,总是发不好球,但是当我不断想像教练所说的正确的动作——
  只是想像哟!我并没有回家练,但是居然隔几天再去上课时能有不小的进步。
  为了这一点,我又去找心理学的书看。在一位叫桑德拉·布莱克斯利(Sandra Blakeslee)的论文中,读到:
  “想像力能够提高运动技能……现在科学家终于明白,为什么当一个人想像自己能像麦克·乔丹那样投篮的时候,就真会在投篮上有进步。”
  那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当你想像的时候,整个脑海会跟着你的想像发出讯号,那讯号虽没变成真正的动作,却能训练你肌肉之间的协调。好比旅游前把地图细细看一遍,到时候就能轻车熟路,仿佛旧地重游一般。
  最近来打乒乓球的杨伯伯,更证明了这件事。
  你记不记得,他初来的时候,跟王伯伯打,每次都输。王伯伯甚至笑说杨伯伯要赢他:“还早呢!”
  但是才一个月,杨伯佰竟然后来居上,球技突飞猛进。
  问题是,杨伯伯只到我们家来打球,没去别处练习,他怎么突然进步的呢?
  原来他借了一堆教球的录影带,和世界大赛的光碟。他家虽然没有球桌,又没找人对打,但是他每天晚上在家盯着电视看,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模仿。才短短一段时间,居然能打出“卡、磨、提、举”的高级动作。
  由此可知,你不一定要上球场才能练球,会练球的人可以透过想像来温习。同样的道理,你可以用想像的方式参加比赛或考试。想像在演讲比赛时,你走上台、行礼、称呼,并且开始讲,也想像你在演讲时的手势,甚至想像当你讲完时,台下响起如雷的掌声,你很成功地走下台。
  对!你可以想像掌声,因为心理学家发现,想像可以增加自信。你不但能想像比赛、想像考试,不可以想像成功。自己告诉自己:
  “不要怕!我一定会成功!我会是最棒的。”
  想像的力量真是太大了,文学家如果没有想像,就不可能以有限的经验,创作出天马行空的作品。科学家如果没有想像,先大胆地“假设”,再小心地“求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经过想像得来的啊!爱因斯坦说,他多年来一直在想,如果自己能骑在光束上飞行,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当他搭电车过伯恩的钟塔时,总望着钟塔想像“要是电车跑得跟光一样快,会是什么样子?”
  结果,爱因斯坦用想像,发现了“相对论”,二十五年之后,才由科学家以实验的方式一一证实。
  你说,想像力是不是更伟大?
  在你走路时,坐车时、无事在手时,运用想像力吧!让你的世界扩大、使你的思想奔驰。你会令人惊讶地发现:“她在那儿,好像一动不动,什么也没做,居然就进步了好多好多!”
潜意识法:请小鬼帮忙
  今天我要跟你谈的就是这个躲在深处的小鬼——“潜意识”。
  许多成功的人,都懂得利用潜意识。当别人只用“有意识”思考的时候,他们多加了“潜意识”的帮助,就好像比人家多了半个脑子。
  举个例子,一九五○年诺贝而文学奖得主,大思想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就很明白地在回忆录里说他怎么利用潜意识。
  他说当他还年轻的时候,每次面对难题,都怀疑自己没能力解决,甚至烦躁到有些神经质。但是渐渐发现,硬去想,常常只是浪费时间,反不如把那个题目先苦思一阵,接着抛开,放到潜意识中思索。过一阵子再想,问题就容易多了。
  罗素还说这么作有个好处,是他可以利用那段交给潜意识思考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
  爱因斯坦也说,他“因为苦思,常常弄得头晕脑胀,不得不躲开几个星期。”但那不是真的躲开,而是放到潜意识里思考。所以在丹尼斯·布莱恩(Denis Brian)的《爱因斯坦传Einstein:A Life(1897-1955)》里说:“(发现相对论的前一天),爱因斯坦失望地回家,心想要从已知的事实里发现真理,根本不可能……不过第二天醒来时,他非常激动,说他的脑袋好像经历了一场大风暴,答案居然找到了。他终于开启了上帝的智慧,解答了宇宙的奥秘。”
  还有个例子,是德国化学家柯库尔(Friedrich August Kekule von Stradinitz),你知道他是怎么发现苯的分子结构吗?
  他跟当时的科学家一样,整天想,想不出来。直到有一天晚上作梦,梦见有好多原子在他四周旋转,那些又大又奇特的长链子,像蛇一样扭曲。突然,一只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环状,柯库尔好像被闪电出中醒来,接着发表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
  他为什么有那样神奇的梦?很简单,因为他在“有意识”思考时,也把问题放进了“潜意识”。就算“有意识”放弃了“潜意识”仍在偷偷地工作。
  我自己也有个深刻的体验。发现当我专心写“深情系列”的时候,看什么都能联想到情爱,成为抒情散文。但是改天,专心写小说时,无论看电视、翻报纸,又总有活生生的故事跳进眼睛。
  所以我会在《萤窗小语》里说:“如果你想要抓住灵感的云雀,就要时时准备好网子。”
  我们非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且当你像罗素和爱因斯坦一样,先苦思一阵,再把那东西放掉,却又偷偷悬念的时候,它就进入“潜意识”。也可以说,当你带着“它”,在脑海里的大路上跑一阵之后,可以把它放进路边的草叶,让它自己找路,在深山野径里奔跑。
  我绝不是乱说。据研究,我们左右两边的大脑是可以各自思索的。我们甚至可以用左脑想一件事,用右脑想另一件事。
  我也记得你奶奶脑溢血时,医生说脑里有很多很多路,当这个地区毁了,路不通了,脑里会自动想办法绕道,开出新的路。正因此,许多脑溢血到不能说话,不能行走的人,能逐渐康复。
  而且脑里的道路,有大有小,那些小路,你一阵子不用,就杂草丛生,相反的,愈是用的人,愈是畅通,而且能把小路走成大路,思想得更快、记忆得更好。
  当你苦思不通,使自己陷于焦虑的时候,不如先放下,去做别的事,让问题在潜意识中蕴酿。
  但是注意哟!你先要把它当件大事,才能驱动潜意识。如果你根本不在乎,或一“放下”,
  就“全放下”了,完全不悬念着,就不可能让潜意识发挥作用。
节奏法:抓住心灵的节奏
  今天下午我拿了两张银行的提款卡给你看,要你比较有什么不同。
  你看来看去,还翻过背面研究,笑说两张都是十六个数字,但一张是连续的,一张是分成三段,每段四个字。
  答对了!
  你知道为什么那个银行会用不一样的方式打数字吗?我没问过银行,但是我猜,八成因为他们发现十六个数字太长了,如果分成四段,比较好记,也比较好认,所以后发的卡片分了段。
  我也相信,现在无论哪家银行的提款卡或信用卡,都把数字分段,是基于同一个原因。
  许多事可以证明,我们的记忆在有节奏的情况下,能发挥得更好。
  譬如唱歌背歌词,比背书快得多。但是当有人由歌曲中间一段问你,下面是什么词的时候,你可能得重新由那首歌的开头想起、唱起,直至唱到那一句,才把歌词想起来。背文章也常这样,有人突然考你“白居易《琵琶行》中,‘似诉平生不得志’下面是什么?”你可能会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接下来想到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记忆的节奏。
  所以押韵的文章和诗词比不押韵的好背,流畅合乎语言节奏的又比“诘屈聱牙”的好背。
  更重要的是,同一个句子,当你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段”或“停顿”的时候,也能产生很大的“记忆差异”。
  举个例子——
  中国的五言诗,绝大多数是“二三断位”,也就是分成“两个字”、“三个字”来读。譬如:
  床前 明月光,
  疑是 地上霜;
  举头 望明月,
  低头 思故乡。
  如果你改成“三个字”和“两个字”的分段:
  床前明 月光,
  疑是地 上霜;
  举头望 明月,
  低头思 故乡。
  虽然文字不变,意思也没有差异,却比较不对劲,比较不容易念,甚至比较不易背诵。
  此外,我不久前才读到一篇研究报告,说中国人比美国人、日本人记数字的本事都大,能一
  次记得多,而且记得快。
  原因不是中国人特别聪明,而是由于汉语读数字比较简单、比较快。
  可不是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你用国语,才一秒钟就念完了。
  但是改成英语时,five、seven、和eight各有两个音节,six有三个音节,整个算起来,比国语多了五个音。
  换成日文、日语就更多了——
  日文还简单一点:ichi ni san shi ao roku shichi hachi ku ju(ひちにさんしべろく
  ちはちくじゆう)
  日语可麻烦了:
  hitotiu futatsu mittiu yottsu itsutsu muttsu nonatzu yattsu kokonotsu to(ひとつ
  ふたへぬろよろいろむそなつせフつここのいとす)
  天哪!由一说到十,日语居然要用二十五个音节,够不够烦?够不够慢?是不是足以影响他们处理数字的速度?
  由以上我这些分析,你可以知道,分段落和掌握节奏,是加强记忆非常重要的方法。当你背书和记数字的时候,如果能先把冗长的句子分段,使它与你心灵的节奏相合,远比你直楞楞地死背,效果好得多。
  现在你应该了解,为什么婆婆能背好多老歌的歌词,为什么公公用唱邓丽君歌曲的方式,能想起整首李后主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你也就知道为什么我和妈妈一直到今天,还能记得小学背的《武训兴学》和中学背的《木兰辞》的道理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