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峥嵘岁月:毛泽东与巾帼英豪

_8 李涛 (现代)
“这是烈士的后代,我们有责任好好教育她。”
就在这天晚上,毛泽东认刘思齐做了干女儿。
延安再相会,张文秋激动不已。是啊,武昌一别,便是十载。期间,狂风迭起,各人都经历了痛苦的磨练。杨开慧壮烈牺牲了,刘谦初也壮烈牺牲了。开慧留下了三个儿子,谦初留下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曾见过一面的女儿。张文秋多想立即去看望毛主席,就如同当年在武昌时一样向他请教,倾诉这十年间自己的悲欢离合。但想到毛主席日理万机,自己不好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在地——延安杨家岭
打扰。就这样一直拖到当年深秋的一天,她终于下决心来到杨家岭,看望毛泽东。
这是一个安静而整齐的小院落。挺拔坚实的红枣树、苍劲多姿的大槐树和几丛山枣点缀成景。一位挎着钢枪的年轻英俊的战士,威武地站在门前的岗位上。这里就是毛泽东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警卫员走进窑洞,轻声报告:
“主席,张一平同志来了!”
“好,请进!”一个洪亮而又带着浓重湖南乡音的声音从窑洞里传了出来。
张文秋走进了窑洞,只见正中央放着一张四方桌子和几条木凳;里头有一张木板硬床,床上铺着一条灰色的军毯,军毯下是条很薄的棉褥;靠近窑洞窗口的一张办公桌,两端摆满了文件,中间放着一个盛满墨汁的大砚池;毛泽东身穿一件灰色军装,脚穿布鞋,坐在一张藤椅上,正和一位面容清瘦、鼻梁高高的人亲切交谈。
见张文秋走进来,毛泽东就笑着站起身介绍说:
“这是刘少奇同志,这是张一平同志,前山东省委书记刘谦初的爱人。谦初同志在济南不幸牺牲了,她现在在‘抗大’工作。”
刘少奇也站起来,热情地跟张文秋握手。
“刘谦初同志,我听说过。他是个很坚强的同志,牺牲时很英勇。他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活着的人,更应当加倍奋斗。”
三人坐了一会儿,刘少奇因有事先告辞了。窑洞里,毛泽东关切地问起张文秋这些年的生活情况。
张文秋眼圈一红,泪水扑簇簇地滚落下来,陷入了那段痛苦往事的回忆……
1927年4月29日,刘谦初随北伐军开赴前线了。不久,张文秋也告别毛泽东,离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武汉,回到了京山县,继续开展农民运动。
正如毛泽东所料,此后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毛泽东与… 在抗大女生大队成立典礼上…
5月21日,反动军阀许克祥率所部国民革命军第35军独立第33团在长沙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叛乱——“马日事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6月6日,朱培德在江西以“礼送出境”的名义逐走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宣布“分共”。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就此失败了。
7月底,中共京山县委接到省委通知,命令县委掩埋枪枝、分散隐蔽。
这时,京山县城已被反动军队紧紧包围。几天后,反动军队冲进了县城,开始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凡参加过工会、农会的要砍头;剪成短发的妇女要枪毙……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京山县。
张文秋自然成了敌人要抓的要犯,抓捕她的通缉令贴满了京山县城。在暗室夹壁里躺了三天两夜的张文秋急中生智装成死人,躺在棺材里,被抬出城外,巧妙地脱了险。
是年秋,省委指示京山县委响应中央“八七会议”的号召,去驻马店发动起义,打土豪,分田地。张文秋担任暴动总指挥部的宣传部长。
1928年春,张文秋调到湖北省委任秘书。是年底,由于叛徒出卖,省委遭到破坏。张文秋只身前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此后,她便被中央留在上海工作了。
再说刘谦初,大革命失败后,受党组织委派前往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因为在九江受阻,只好撤回武汉,又转赴上海。1928年初,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年底调任山东省委书记。
这对新婚三天就分离的患难夫妻天各一方,互无音讯。直到1929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谦初才与张文秋联系上。不久,中央调张文秋到济南,担任省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部长。夫妻终于重逢了。刘谦初化名黄伯襄,假称齐鲁大学助教,张文秋化名陈孟君,扮成家庭妇女。
然而,仅仅过了两三个月,刘谦初、张文秋先后被捕入狱。
在狱中,刘谦初、张文秋受到严刑拷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被敌人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他们始终不吐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幸地是,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谦初的真实身份暴露了,张文秋则继续咬定自己不是共产党。
是年冬,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多方营救下,张文秋获释出狱。此时,她已有六七个月的身孕。
在男牢铁栅栏前,张文秋心里清楚这将是他们夫妻的生死诀别,就眼含热泪,请丈夫给未出世的孩子取名字。
“不管是男是女,就叫‘牢生’吧。”刘谦初的苍白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这是乳名,还是再取个大号。”张文秋强忍心中的悲痛,轻声对丈夫说。
“不管你们流落到哪里,要思念齐鲁,思念故土,就取个‘思齐’吧!”
张文秋与刘谦初诀别后,从山东回到上海,找到了党组织。1930年3月2日,一个女孩呱呱坠地。她就是刘思齐。
1931年4月5日,刘谦初在济南英勇就义,牺牲时连尚在襁褓中的小思齐都没有见上一面。
不久,地下党组织转来刘谦初写给张文秋的遗书:
丽娟:
我在临死之际,向我最亲爱的母亲和亲爱的兄弟告别,并向你紧握告别之手,希望你不要悲伤。你要紧紧记住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孝敬母亲,爱护母亲,听母亲的话!你要保重身体,好好抚养孩子,重建幸福家庭。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刘谦初在信中所写的丽娟是张文秋搞地下工作时曾用过的化名,“母亲”是指党,“兄弟”则是指同志们。
1937年,张文秋带着小思齐辗转来到延安,在边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
这时,刘谦初已经牺牲近七年了,张文秋还是独身一人带着小思齐生活。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张文秋与陈振亚相识了。
陈振亚,湖南石门人,出身贫苦。1926年参加北伐军,任连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底跟随彭德怀上了井冈山。他作战勇敢,参加了三次攻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等战斗,立下赫赫战功。在一次战斗中,陈振亚的左腿被炸烂,被国民党军捕获。但他任凭敌人严刑毒打,也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只承认是抬担架的民夫。敌人便把他放了。陈振亚重新找到党组织,来到延安,任八路军第115师荣军学校政治处主任。这时,陈振亚已经三十七岁了,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一直没有成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1937年冬,张文秋和陈振亚结婚了。
1938年秋,张文秋又生下一个女儿,随母姓,取名少华,乳名“安安”。她就是后来与毛岸青结婚的邵华。
“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毛泽东与… 西柏坡,毛泽东亲自征求张…
1939年春,陈振亚左腿伤口又发炎了,军委决定送他去苏联治疗,由张文秋带着思齐和少华两个孩子陪同前往。不料,他们一家人路经新疆迪化时,被军阀盛世才扣留。
陈振亚不幸遭到敌人的毒手,英勇牺牲。不久,张文秋生下第三个女儿张少林。从此,她没有再结婚。这位革命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三个女儿。
1946年7月,从新疆返回延安的同志们合影
1943年,盛世才撕下了革命的假面具,大肆捕捉、屠杀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人,掀起了反共高潮。张文秋带着三个年幼的女儿被关入监狱,直到1946年6月,在党组织的多方营救下,母女四人才结束了那段暗无天日的生活。
7月11日,张文秋带着刘思齐、张少华、张少林从新疆回到了延安。
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大礼堂看望从新疆归来的一百多位同志。他和每个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一一握手,连声说:
“同志们,辛苦了!”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张文秋,便停住脚步,激动地说:
“你回来了,好不容易呀!思齐呢?怎么没见到她?”
张文秋忙把站在身后的刘思齐拉到跟前。
毛泽东高兴地上下打量着思齐,兴奋地说:
“七八年不见面,都长大成人了,我真认不出来啦!你是我的干女儿,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我和妈妈常提起您呢。”思齐点点头。
“很好,明天到我家里来玩!”毛泽东向思齐发出了邀请。
此时,刘思齐已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在毛泽东的家里,刘思齐见到了刚从苏联回国的毛岸英。两个年轻人非常谈得来,相互诉说着以往的经历和对生活的看法,渐渐地萌生了爱慕之情。
毛泽东对岸英与思齐谈恋爱,是非常满意的。思齐是烈士后代,又是他的干女儿,人品、相貌都蛮好。经邓颖超和康克清帮忙,毛泽东同意他俩确定了恋爱关系。
1948年9月中旬,河北省平山县王子村。
一天清晨,刘少奇派警卫员给时任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组织科科长的张文秋送去一封信,要她到他那里谈谈工作情况。
当时,中共中央驻在西柏坡。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西柏坡,位于河北石家庄西北九十多公里,太行山东麓柏坡岭下,是一个僻静的小山村。村前滹沱河水淙淙流过,两岸高山峻岭,松柏叠翠。远远望去,饮烟凫凫,犬吠声声,三三两两的农夫荷锄挑担走在阡陌田埂间,好一幅温馨惬意的北方乡村山水画。这里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奇山异石,却菲声中外,为世人所瞩目。因为在解放战争的最后两年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便在此办公。
王子村距西柏坡不远。当天,张文秋就赶到西柏坡,住进了中组部招待所。第二天一大早,张文秋来到刘少奇的办公室。
刘少奇非常热情地招呼张文秋坐下,亲切地攀谈起来。当得知张文秋还没有吃早饭,刘少奇就请她吃了早点。
饭后,刘少奇又询问了张文秋一些工作方面的情况,突然微笑着说:
“我带你去看看毛主席,好不好?”
张文秋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顿时愣住了,随即连声说:
“好!我老早就想去拜望毛主席了。”
这是一户用土墙围成的普通农家小院。院内有两三间座北朝南的平房,分别是会客厅、卧室和书房。谁也不曾想到这里竟是指挥百万解放大军的最高统帅部,毛泽东便住在这里。
在刘少奇的引领下,张文秋走进了毛泽东的会客厅。只见屋里陈设十分简单,甚至有些寒酸:两个单人沙发,一个帆布套座椅,左边摆放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木椅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
毛泽东身穿深灰色的夹衣,脚穿一双黑布鞋,脸色红润,神采奕奕地同刘少奇、张文秋握手问候。
张文秋与三个女儿
三人交谈了一会儿,刘少奇便起身告辞:
“我把张文秋同志约来看望主席,主席可以和她多谈谈,我先走了。”
屋里只剩下了毛泽东和张文秋两人。
“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毛泽东与… 西柏坡,毛泽东亲自征求张…
毛泽东笑着问:
“好久没有看见你了。你现在住在什么地方,在何处工作?”
“我住在平山县王子村,在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工作。我好久未见到主席,很想念主席。”
“你在司法部干什么工作?工作情况怎么样?”毛泽东接着问道。
张文秋详细地汇报了工作情况,并说:
“因为我没有学过法律,所以感到工作吃力。”
毛泽东微微一笑,鼓励道:
“你的工作做得很有成绩,做得很好嘛!”
接着,毛泽东话题一转,问起张文秋的家世和家庭情况。
张文秋回忆道:
我就从祖父母到父母,从求学到参加革命,把自己的家世和经历讲给他(毛泽东)听了一遍。他听得很仔细,很入神,有时频频点头,有时还插几句话。
当我讲到我的求学经过时,毛主席说,他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毛主席听我讲完全部家庭情况后,很有感慨地说:
“你出来参加革命,真不容易呀!你是同封建社会斗争,同宗法观念斗争,才出来的呀!你幸喜有一个好母亲作后台,支持你求学,求进步。她不支持你,你参加不了革命,也不会有今天。”
是啊,母亲如果知道我的今天,该会感到多么欣慰呀!
毛主席向我介绍了他的身世,说他父亲脾气大,不让他外出求学,也是母亲支持他。当主席讲到开慧牺牲,岸英、岸青、岸龙流浪的情况时,他的眼圈有些发红,看得出他是非常难过的。
毛主席又和我谈起了谦初牺牲的经过和谦初的家庭情况,我详细地一一作了回答。
毛主席听完后,有些难过,说:
“谦初是个好同志,可惜牺牲得太早了。他是一个有才能、对党有贡献的人,是党的忠实儿子。他的牺牲,是党的一大损失啊!”
不知不觉中,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毛泽东在问清了所有情况后,言归正传,把话题转到了毛岸英和刘思齐谈恋爱的事上来。
“听岸英说,他和你的大女儿思齐很要好,已经通信好久了。他说,他很爱思齐,思齐也很喜欢他。他们两人现在要求订婚,我很同意,现在就看你的意见怎么样,你对这个女婿满不满意!”
见毛泽东主动谈起两个孩子的婚事,张文秋一本正经地说:
“他们两人通了许久的信,我是知道的。现在他们要求订婚,我很赞成。主席既然同意了,我非常高兴。不过,我怕思齐年轻幼稚,不懂事,配不上岸英。”
毛泽东微笑着摆了摆手,说:
“我看思齐比较懂事。她年纪虽轻,但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她是在监狱里长大的,知道艰难困苦。她是烈士的后代,是我的干女儿,我很同情她,也很喜欢她。所以,我赞成他们现在订婚,将来结婚。”
张文秋感到毛泽东对思齐很满意,就高兴地说:
“将来思齐和岸英能结合在一起,作主席的儿媳妇,经常在主席身边受教育,会非常幸福的。我有岸英这样一个女婿,也很满意。”
见张文秋同意这门婚事,毛泽东很有礼节地说:
“今天本应当叫岸英来见你,可是他现在不在家里。明天我叫他到你家去看望你。岸英刚从苏联回来不久,对国内情况不大了解。尤其是对中国革命的情况,不大清楚。他很幼稚,希望你今后多费点心帮助他,教育他。”
张文秋连忙客气地说:
“我听很多人说,岸英很精明强干,能吃苦耐劳。他在苏联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回国后,也表现得非常出色。好多人都夸他是一名大有作为的青年。”
“这都是别人的奉承话,你可不要相信。他实际上是有很多缺点的。”毛泽东非常严肃地说。
1949年,毛泽东与毛岸英在一起
张文秋回忆道:
毛主席心情沉重地谈到岸英小时候的遭遇。他说,杨开慧被捕时,岸英只有七八岁,小小年纪就同他母亲一道坐牢;杨开慧牺牲后,岸英三兄弟在上海曾经流浪过。后来,党组织把岸英和岸青送到了苏联,在苏联党的培养教育下,才长大成人。岸英在苏联的东方语言学院毕业后,又参加了保卫莫斯科的战斗。毛主席说:
“岸英1946年才回到我的身边,他真是历尽苦难,很不容易才回到祖国的呀!”
毛主席在谈到杨开慧英勇牺牲和岸英坐牢的情形时,神情严肃,声调也很低沉。直到谈起岸英回国后参加工作,他的脸上才有了一点笑容。我觉得,他这位革命领袖,对孩子充满了慈爱之心。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该吃午饭了,张文秋忙站起来告辞。
毛泽东谈意正浓,就再三挽留,坚持要张文秋留下来一起吃午饭。张文秋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饭后,谈话又开始了。
毛泽东谈到了他的家庭情况,谈起了他们家为革命牺牲的五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特别是谈到了大弟弟毛泽民在新疆牺牲的情况。
张文秋听得出,毛泽东对那些牺牲的亲人们怀着一种深切的怀念之情。她也谈起了陈振亚在新疆被敌人毒死的经过,谈到了他们在新疆第四监狱里同敌人斗争的情况。
就这样,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一直谈到日落西山。
我一想,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已经整整谈了八个小时,毛主席应该休息了。于是我立即起身向他告辞。
毛主席还要留我吃晚饭。我说:
“主席应该休息了。天快黑了,我也要赶快回家。”
毛主席这才起身,与我握手道别。
……
我回到家里,仔细回想了一天的情况,明白了毛主席详细询问我的身世和革命经历的原因,显然是为了岸英与思齐的婚事。毛主席真会作调查工作。他以谈家常的方式,将我的各方面的情况都调查得一清二楚,连对谦初的家庭都作了深刻地了解。
与此同时,他也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岸英的情况,主动地告诉了我,让我心里有底。毛主席这种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使我又感动,又佩服。他这样重视孩子的婚事,又使我格外高兴。
“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毛泽东与… 不善饮酒的毛泽东抑制不住…
虽然毛泽东和张文秋都同意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事,但由于当时刘思齐不满十八周岁,不符合解放区《婚姻法》规定的“女子年满十八岁才可结婚”的条件,一向对子女要求严厉的毛泽东没有同意两人立即结婚。
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国民党军精锐遗失殆尽,蒋家王朝穷途末路,丧钟已然敲响。
3月,刘思齐随学校迁到北平继续读书。毛岸英已于一个多月前来到北平,正在中共中央社会部工作。这对恋人在北平团聚了。
这时,刘思齐已年满十八周岁了,于是两人决定结婚。
在征得张文秋的同意后,10月初的一天,毛岸英找到父亲。
“我同意,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呀?”
刚刚主持完开国大典的毛泽东,心情很好,听岸英说明来意后,非常高兴,当即表示赞同。
“我和思齐都已商量好了,越简单越好。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的被褥,就不用花钱买东西了。”见父亲高兴,岸英自然喜上眉梢。
1949年3月,毛岸英与刘思齐在
大北照相馆拍的结婚照
毛泽东十分满意地说:
“这是喜上加喜。还是应该艰苦朴素。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呀,我请你们吃顿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跟思齐的妈妈说,现在是供给制,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来都可以,来吃顿饭。”
举行婚礼的前两天,毛岸英找到张文秋,兴冲冲地说:
“妈妈,爸爸让我来告诉您,请您开一张名单给我,将您家的亲戚朋友都请去参加婚礼。要您不必在家招待客人了。”
“那怎么能行呢?我的亲戚朋友,不能让主席费心招待。”
“爸爸说了,您家里就您一个人,没有人帮助您操心,所以让您开个名单给我,我们一起招待。这是爸爸对您的体贴,妈妈您不要辜负了我爸爸的心意。”
张文秋心里热乎乎的,没想到主席如此心细,就没有再说什么,提起笔来写名单。
张文秋心想:毛主席那里不是一般人都可以随便去的,不能随意将亲戚朋友都写上名单。于是,她写下了邓颖超、康克清、蔡畅、董必武、谢觉哉和陈瑾昆等人的名字。
毛岸英好奇地问:
“妈妈,您怎么不写朱伯伯、周叔叔和少奇叔叔他们呢?”
“他们都是中央领导人,不是我的亲戚朋友,我不敢开。他们的夫人,我可以作为女朋友开上去。至于董老、谢老、陈老等人,现在是我的直接领导,所以我敢开。你说对吗?”
“妈妈讲得有道理。”
第二天,毛岸英亲自给张文秋送来大红请柬,并说:
“爸爸看了您开的名单,就问我:‘为什么只开了几位女同志,不开男同志。你们请了邓妈妈,还应请恩来;请了蔡妈妈,还应请富春;请了康妈妈,还应请朱老总;请了谢老,还应请王定国;请了陈瑾昆,还应请梁淑华。还有少奇和光美同志也要请。弼时同志有病在玉泉山休息,就不必麻烦他了。’我把您的意思告诉了爸爸。爸爸说:‘这话有道理,那我来请吧!’”
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的婚礼在中南海举行。
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地-丰泽园
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西屋里,毛泽东自己掏钱,办了三桌丰盛而不失简朴的酒席。大家欢聚一堂,笑声不断,都夸岸英和思齐是对好夫妻,说毛主席找到了一个好儿媳,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望着这对幸福的新人,毛泽东也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似乎又想起了二十二年前在武昌与张文秋开玩笑要“结亲家”的旧事,便斟上满满一杯红葡萄酒,走到张文秋面前,笑容满面地说:
“文秋同志,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成了我的儿媳妇。我敬你一杯酒,祝你健康,请你饮了这杯酒!”
张文秋连忙站起身来,连声说:
“不敢当,主席,也祝你健康。”
两亲家亲热地碰杯,对饮了这杯酒。
张文秋坐下后,心情依旧十分激动,心想应该回敬毛主席一杯酒,但又不知说什么才好。多亏了坐在一旁的周恩来,侧过身子,在张文秋的耳边悄声说:
“文秋同志,你也应当向主席敬一杯酒。你也感谢主席,把主席的话,回敬过去好了。”
一句话提醒了张文秋,她连忙站起来,斟上一杯酒,走到毛泽东身边,激动地说:
“主席!感谢你教育的好儿子,使我的女儿有幸成为你的儿媳妇;思齐年幼无知,今后还望主席多加教育。我感谢你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敬祝你身体健康,请你干了这一杯酒。”
“谢谢你!谢谢你!”毛泽东笑着站起来,高兴地说。
二十二年前的一句玩笑,居然变成了现实,毛泽东和张文秋,这两位有二十多年交往的“老相识”成了儿女亲家,怎么能不高兴呢?两位革命老人举杯相庆。不善饮酒的毛泽东把这杯饱含深情的美酒一饮而尽。
世上就是有这样巧合的事:又过了十一年,1960年春,张文秋的次女邵华与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喜结良缘。这样,毛泽东与张文秋便成了双重的亲家。
张文秋与毛泽东既有革命者与领袖的恩义,也有联姻的亲情。为此,她曾写过一首诗,赞颂毛泽东:
领袖恩重垂万代,亲家情深美名留。
才高八斗中华杰,诗词著作贯千秋。
“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毛泽东与… 毛泽东劝导说:“盲人是世界…
五十年代中期,中央组织部分配张文秋去上海负责接管旧盲民协会,重新成立一个“中国盲人福利会”。
开始,张文秋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不愿从事盲人工作。但作为一名老党员,张文秋心里虽不愿意,但还是服从了组织决定,动手做起盲人工作来。
1963年4月4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接见
出席全国妇女工作会议的代表
有一次,张文秋见到了毛泽东。在谈话中,她无意间流露出这种想法。
毛泽东郑重其事地劝导说:
“盲人是世界最痛苦的人。你既然是为被压迫的人谋解放才出来革命的,为什么对最痛苦的人不去解放他们呢?”
显然,毛泽东对张文秋的这种想法是不赞同的。
许多年后,张文秋回忆道:
我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和鼓励,愉快地和同志们一道去开展盲人福利工作。我们改组了全国各地的盲人分会,在北京建起了盲人工厂,整顿盲童小学,开办盲人印刷厂,出版盲人书籍,成立盲人训练班。
为了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让盲人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在副主任委员黄乃同志指导筹备下,我们决定出版一种盲人刊物。正在考虑刊物名称时,我有幸又见到了毛主席。我把盲人福利会的发展情况向主席作了简略汇报,并呈上一本盲人书请主席看,请他为我们的创刊号命名。
毛主席说:
“就叫《盲人月刊》好了。这是很适当的名字了。”
他看到盲文凸点字,很感兴趣,闭上眼睛,用双手触摸凸点字,说:
“我是第一次见到盲文字,一个字我也不认识。”
我向主席简单介绍了六个凸点的变化特点,主席听后高兴地说:
“中国汉字很复杂,用六个凸点就包括了汉字,这个凸点真是变化无穷啊!黄乃同志能把这种凸点字运用到中国来,这真是为盲人带来了福音。你们这些做盲人工作的人,都应当向他学习盲文。”
我把主席的这些话转告了谢觉哉同志。谢老当时任内务部长兼盲人福利会主任委员。他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挥毫题写了“盲人月刊”四个清秀遒劲的大字,为我们创办的这个刊物增添了光彩。
《盲人月刊》很快出版,发行全国各地,送到了盲人手中。
“谢谢你教育了思齐这个好孩子”——毛泽东与…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
张文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和伟大的母亲。她一生历经坎坷,历尽人间沧桑,尝遍悲欢离合,曾两次坐过国民党的监牢,先后有三位亲人为革命捐躯。第一任丈夫刘谦初牺牲时才三十四岁。他们六年夫妻,为了革命分多聚少。她以母亲的宽阔胸怀搂抱着爱女思齐以告慰九泉之下烈士的英灵。第二任丈夫陈振亚在新疆惨遭军阀盛世才的毒手,当时他们结婚只有四年,她又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搂抱着少华、少林再次告慰烈士的英灵。她的爱婿毛岸英结婚仅一年后,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革命老人,毛泽东的双重亲家,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也同样受到迫害,被关押近一年,双腿落下了毛病,行动不便,多年来只能靠轮椅活动。
粉碎“四人帮”后,已是古稀之年的张文秋仍然老骥伏枥,多次到过毛泽东的家乡韶山走访。她对韶山的山山水水,韶山人民,对亲家毛泽东都是怀着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思念的心情。
1982年春,张文秋参观韶山滴水洞后,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韶山风景永存留。
暖风吹得亲友醉,主席思想垂千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