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鸿章敢与世界列强一较长短的大清第一人

于东来(现代)
<李鸿章:敢与世界列强一较长短的大清第一人>
《李鸿章》相关资料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李鸿章》中述说的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与晚清的命运密切相关。李鸿章最初以科举入仕,几年后弃文从武,先是投身曾国藩的湘军,之后自己组建淮军,在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一路青云直上。他创办中国近代企业,是洋务运动的先驱;他出访欧美等国,试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为日渐没落的清政府挣得一点儿喘息的空间。《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由他代表清政府出面缔结的,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关涉到晚清政府的命运。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经这样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李鸿章》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于东来,青年撰稿人。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一系列清代大臣的人物传记小说。为今天的读史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李鸿章》相关资料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李鸿章》:历史上有的人弄潮搏浪有的人折戟沉沙,还有的人。多年难以盖棺定论功过尚待评说;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他是风光无限的“朝廷栋梁”是放眼中西的“开明人士”却遭世人痛责,是晚节不保还是力不从心。
他是欲力挽狂澜而不能,还是割地卖国以偷生?
他“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当仁不让的“国之栋梁”。一纸《马关条约》,让他背负“卖国”的骂名。
清朝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李鸿章,功过只待后人评说。
敢与世界列强一较长短的清帝国第一人!
时代的“大人物”古今互动版。
他本是翰林院中一书生,因缘际会,却凭借战功平步青云。忧患之间,他历经四代帝王,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创下四大军工企业。人到暮年,出面签订数十条有辱国家的条约,遂为千夫所指。时人评价他是:权倾一时,谤满天下。他就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
第壹话鱼跃龙门龙足一踏
公元一八二三年二月十五日,正是清道光三年的正月初五,根据民间的传说,这一天是五路财神的生日。
财神生日,自然不容忽视,于是,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的各家各户,从初五的大清早,就忙乎开了,而其中气氛最热闹、上下最忙碌的,当然要数磨店乡的李氏家族了。
今年六十岁的老爷子李殿华,天不亮就起了身,丫环伺候着洗漱完毕,便坐在堂屋里一边喝茶抽水烟,一边等着儿孙们前来“定省”。
毕竟是上了点年纪,心里放不下事,一袋水烟还没抽完,李殿华便坐不住了,他轻咳一声,低声喊道:“李升!”
声音虽然不大,但马上就有了反应,李殿华话音未落,管家李升已经垂手肃立在桌前,低声下气地答道:“李升在,老爷安好?”
“李升啊,财神生日的一应事体都安排好了吗?”尽管李殿华对李升历来办事都很放心,但还是禁不住要过问过问,初五的事情太重要了,这可关系到李家的兴旺发达呢!
李升从老爷的语气中揣摩到了这一点,他恭声禀道:“老爷放心,一切都是照历年的老规矩办的。祭财神的席面已经让厨下预备好了,一共是十大碗,博个好彩头——‘十全富贵’。有安乐菜、豆腐果烧肉、大肉圆子、红烧全鱼……”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2)
李殿华摆摆手,道:“这些不必细说了,你回头吩咐厨房大师傅,十大碗祭菜固然要丰盛,但洁净是最要紧的!事神最讲的便是一个敬字,敬,也就是净啊!”
李升连连点头,附和道:“老爷所言极是。磨店乡,不,整个合肥县,谁不知道我家老爷最是敬奉神明,不然,我们李家哪会有今天!”
李殿华啜了一口香茗,接道:“想我李家,祖上是许氏,居住在江右湖口。那年湖口洪水暴发,田宅尽毁,先曾祖迎溪公沿江而下,来到这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举家投靠姻亲心庄李公。我先祖父慎所公也正是在那时,被过继给心庄公以承祧李氏香火,到我李殿华已是改许为李的第三代了。唉,岁月荏苒,光阴催人啊!我李殿华自信忠厚一生、行善积德,无愧于许、李两门祖先,只是……”他顿了顿,看了一眼李升,接着道:“李升,你虽是管家,我却从不将你当下人看,一来,你是我李家同字,虽远房毕竟是亲戚,二来,你为人忠厚诚恳,所以,有什么话我也不瞒你。我这一辈子,耕读为生,目下虽说田宅小有、衣食无虞,家中丁口也算兴旺,但可惜未能博得半点功名在身,只怕终此生也只是一乡绅而已!唉,我今已届花甲之期,来日无多,将来又有何颜面去见许、李两家祖先于地下乎!”
说到这里,李殿华眼中珠光闪闪,声音也哽咽起来。
李升怕主人过于伤感,便柔声劝慰道:“老爷,世事沧桑原无定数,名场争雄更非人力可恃。老爷您两次乡试虽未奏捷,但却是尽了人事,只是天时未和罢了。何况,您虽不入仕途,却能以诗书传家,文煜、文瑜、文球、文安四位公子,也都能苦读诗书、力求上进,十里八乡谁不知道咱磨店李家是耕读世家、书香门第?老爷您不必难过,依小的看,日后咱李家定然发达,将来出个公卿什么的,也不见得是什么难事呢!”
一番话,说得李殿华复又高兴起来。他点点头,道:“说得也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将来真有朝廷封诰下来,只怕我是看不到了。不过,这财神生日倒是就在眼前,李升,除了祭神,其他事项像送穷什么的也不可忽视啊!”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3)
李升道:“老爷嘱咐得极是,小的已命下人全都准备好了,府中十口大小缸,均已在四更天时换了净水,这‘填穷’的事情已经完毕,只等天一放亮,先送穷,再祭财神!”“好,好!有你这样一位得力的管家,看来我李殿华真要安享田舍翁之乐了!”
说话间,只听堂屋外一阵脚步声,李殿华的夫人周氏为首,领着长、二、三、四四房子、媳和孙儿、孙女,鱼贯进了屋,老老少少,足有二三十口。
李殿华的夫人周氏,先向老爷行了礼,然后落座在丈夫的旁边,老两口一起等着接受儿孙和媳妇们的问安。
李殿华端坐在太师椅上,笑吟吟地看着满堂儿孙,心中甚是愉悦:“罢了罢了,说什么金榜题名,有这绕膝的儿孙,我意足矣!”
他睁大老眼,一个一个地逡视着四房儿孙。
长房文煜,今年四十三岁,领着长媳葛氏和三男三女六个孩子,先行跪拜。文煜道:“父亲、母亲安好!”
“嗯,起来吧!”李殿华看着垂手而立的长子,又问了一句:“文煜,你的《晴岚文集》何时付梓?”
“禀父亲,儿这几日正在最后校勘,估计正月十五便可付梓。”
“好,好!文煜,你是李门长房,要为几个弟弟做个好样子,你现在虽已开馆授徒,但学问一事,须知永无止境,要日新日日新才是!印行文集,将所学昭告天下,自是读书人本分,但也不可沉溺其中,要知道,读书的本意,是辅佐君王平治天下,你还要在科场上再下点功夫才好!”
“是,儿子记下了。”
二房文瑜领着妻子夏氏和二男一女,也近前跪拜。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4)
李殿华也叮嘱道:“文瑜,你比你大哥年少七岁,今年也该三十,而立之年喽!大正月的,不是为父说你,你喜爱吟诗作赋不是坏事,但是你要知道,如今天子取士,是靠制艺,不是看诗赋!从今日起,要多作些八股文章,才能有朝一日科场得意!”
李殿华也知道自己这个二儿子生性散淡,专好吟风啸月,却不是名场中人,因此,也不对文瑜抱多大希望。
三房文球,今年二十六岁,领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也跪拜在地。
李殿华摆摆手:“罢了。文球,你元配储氏寿算不永,过门没几年便撒手西去,撇下一儿一女两个苦命孩子,唉!”他长叹一声,接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也不便强求,这样吧,等出了正月,为父再与你寻一头亲事,免得你孤雁无朋,终日里悲悲凄凄,也耽误学业!为父有一老友,日前还曾提过此事,女家姓完,据讲也是合肥县小有名气的才女哩!”
文球倒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汉子,听了父亲的话,他毕恭毕敬地又叩了几个头,低声道:“请父亲放心,孩儿虽遭丧妻之痛,大志却不曾消磨,儿子这些日子也在开始草撰《妙香亭文集》呢!”
李殿华哈哈大笑,对周氏道:“好,好得很,我这几个儿子,倒也随我,一味地舞文弄墨,可算是痴心不改哩!”
最后跪拜的,是四房的文安,他搀着妻子李氏,正要往拜垫上跪,半天没说话的老夫人周氏发话了:“文安,你自己来问问安也就罢了,怎么还把你媳妇也带了来?你不知道她不方便吗?”
李文安尚未答话,他的妻子李氏却彬彬有礼地回复道:“婆母,媳妇的身子不碍的,郎中已计算过,临盆之期怕还有几天……”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5)
李殿华咳嗽一声,端着老公爹的架子说道:“郎中之言不可不信,亦不可俱信,生产大事,关乎两条人命,焉能不百倍小心?我李家如今不图别的,但求一个人丁兴旺、家口平安!”他顿了顿,转对四子文安道:“虽说你在兄弟行中年龄最幼,但今年也是虚岁二十二,况又已经开馆授徒,为人师了,这些道理你应该知道。你们对父母尽孝是好事,不过,凡事均应随机而处,不可过于拘泥古礼。你媳妇临盆在即,就算是一个特例,这几日的晨昏定省,就不必让她亲来,有你每日前来问安,有我那小孙孙瀚章代母行孝,也就足慰我心了。快,命婢女们将四少奶奶搀回房去吧!”
婢女们搀扶起李氏,正要回房,李氏又道:“公爹、婆母,多谢二老厚爱。媳妇昨夜赶制了一个五穷媳妇,请二老过目,等会儿家里送穷时,或许可以派上用场。”
周老夫人平素最是喜爱李氏这位四少奶奶,听得这话,连忙道:“快让人取来我看看!”
李氏的贴身丫环菊蕊,捧着五穷媳妇走近前来,众人一看,端的好手艺!
只见那五穷媳妇,有二尺来高,是用麦秸秆儿扎成,外面以各色彩纸制成衣裙,真个是活灵活现、神采飞扬,右手持着一个小小的扫帚,左手拿着一个小簸箕,里面装着五谷杂粮,肩上还背着一个纸口袋,上书两个楷字“送穷”。
周老夫人见了大喜,道:“还是我这四儿媳妇手艺巧!我方才也见过那三房媳妇所做的五穷媳妇,固然都不错,可惜只是剪纸,不似四房这个,是个站得起来的小人儿,好,好!”
李殿华见夫人如此高兴,也附和道:“文安媳妇果然内秀,这五穷媳妇如此精制,且又匠心独运,持帚箕负秽袋,这才是真正的‘送穷’呢!看来,我李家要想发达,恐怕真就应在四房这一支上呢!好,就让各房,去各自炕席下扫取少许尘土,盛放于纸袋中,少时天明,便将这五穷媳妇送出门去,置于大街之上,任人拾取,这就叫‘送穷’。对了,见有别人家送出的五穷媳妇,你们也要选一个精制的,拾来焚烧,这叫做‘得富’。千百年的老规矩了,你们千万不可忽视!”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6)
李氏得了公婆夸赞,喜盈盈地挺着大肚子回房歇息去了。
转眼之间,天已见亮。
晴空里,只听传来一声吆喝:“老少街坊们,送出五穷媳妇来!”
这一声吆喝,仿佛是一道命令,磨店的大家小户顷刻之间全都敞开了街门,各式各样的五穷媳妇,统统被送了出来。送出自家五穷媳妇的人,并不立即回家,而是沿着大街小巷走去,寻觅着别人家送出来的五穷媳妇。
李家四少奶奶亲手制作的那个五穷媳妇,一来是由于太精美了,二来,因为李家是磨店数一数二的富户,他们家的五穷媳妇自然成了冀求“得富”的乡邻们拾取的首选对象,所以,当李升代表李老爷子把它送出大门的那一刻,马上就拥上来十几个乡邻,把那五穷媳妇团团围住,开始争抢。
送的穷很快就被别人抢走,这让李老爷子着实高兴,可接下来,“得富”这件事就不那么顺利了:派出去的几路人马,腿都跑细了,也没有拾回一个像样的五穷媳妇来。
管家李升颇感内疚地向李殿华道:“老爷,今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磨店的大街小巷都搜寻遍了,也没找到一个配得上咱李家身份的五穷媳妇。要不,让人到合肥县城再去找找?”
“这……”李殿华正在沉吟,忽然,一个怪腔怪调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尼耗!忍次得珠牌窝来,箱尼闷吻耗!”
李殿华定睛看时,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穿黑袍、胸佩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
“你说什么?洋腔洋调的,我听不懂!”李殿华是个固守传统的人,对“洋和尚”十分看不惯,言语之间,便也带出三分的不客气。
那“洋和尚”却是十足的耐心,一板一眼地又说起那套洋味官话:“尼耗,窝收忍次得珠得尾脱,松尼蚁哥离屋!”
这次李殿华勉强听懂了,这“洋和尚”,是受他仁慈的主的委托,要来送他一个礼物。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7)
李升最知主人秉性,他对那“洋和尚”喝道:“呔!不要纠缠不清,我们主人信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不信你们那个什么耶稣!”
“洋和尚”怪声一笑:“珠啊,远亮者些五只得忍闷!尼献刊刊,者哥离屋耗补耗啊?”(主啊,原谅这些无知的人们!你先看看,这个礼物好不好啊?)说着,他从黑袍的大袖里,变戏法似的拿出了一个洋娃娃!
洋人的手艺也是不得了,这小洋娃娃端的是惟妙惟肖,两只小蓝眼珠一眨一眨,一头黄发闪着金光,最绝的是,它居然会随着那“洋和尚”的拍打,发出婴儿一样的啼哭声!
“啊哇……啊哇……”
大正月的,家门口站着这么个“洋和尚”,还让洋娃娃弄出这么个响动,李升觉得挺不吉利,便大声喝道:“我们老爷不爱你们的洋玩意,快走吧!”
“洋和尚”道:“尼闷中国人什么都耗,就是不喜欢洋玩意,这早晚要吃亏的!”
李殿华看着“洋和尚”摆弄那小洋娃娃,心头一动,财神生日有人送来小洋娃娃,这可是添丁进口之兆哇!刚才见四儿媳妇步履艰难,想来临盆在即,虽说家里佣妇颇多,其中也不乏有接生经验的女仆,可是,想想还是应当去请一个正规一点儿的接生婆来……正想着,只听自家院里一片嘈乱,文安连颠带跑地抢出门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父亲,生了,生了!”
“生了?弄璋弄瓦?”李殿华急忙问道。
“璋!弄璋!”
一颗心扑通落地,李殿华欣喜万分:“我又得一孙儿!走,看看去!”
李殿华拔腿待走,却被“洋和尚”拉住了衣袖:“离屋,妖补妖?”
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的李殿华,竟也学起了“洋和尚”的腔调:“妖!当冉妖!”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8)
转身对李升道:“李升,赏他点钱,收了那洋五穷媳妇!”
边说,李殿华边快步向院内走去,全不管身后那“洋和尚”还在七高八低地说些什么。
李升捧着那“洋五穷媳妇”,却犯了难。按照规矩,拾来的五穷媳妇有两种处置方法:一种是焚烧,烧剩的灰烬,在播种时和在谷物种子中一齐播下,据说这样可以避免鸟雀啄食庄稼;另一种是不焚烧,将它留下,遇到阴雨天气,取出悬挂在屋檐下,据说这样可以祈求老天爷早些让天放晴。如今,这“洋五穷媳妇”,如此精美,烧了当然可惜,可是,如果留下来遇雨悬挂,又怕老爷见了怪罪。
左思右想,李升忽然心头一亮:“我也真是转不过弯来,洋玩意不必照土规矩办,四少爷添了公子,这不正好可以给小公子当个玩具嘛……”
在财神生日这一天,和洋娃娃一齐降临李家大院的,就是我们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李鸿章。
李鸿章这个名字,是李文安取的,并没有按照宗谱的规定办。李氏这一支,因是由许氏过继而来,所以最初并没有宗谱,直到嘉庆年间,才篡修了《李氏宗谱》,议定了十六字的字辈排行,即“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荣世享”。后来又四次续修宗谱,增十六字字辈,为:祖德积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
李鸿章算是章字辈的,按照宗谱的规矩,辈分字一般应放在名的首字,如章字辈,就该叫李章什么,可这李文安有点标新立异,他的六个儿子,除了叫李章什么的本名外,还都另有一个把章字放在末尾的名字,叫李什么章。到后来,六个儿子的本名反倒没有什么人知道了。这六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李瀚章,本名李章锐;老二李鸿章,本名李章铜;老三李鹤章,本名李章锬;老四李蕴章,本名李章钧;老五李凤章,本名李章铨;老六李昭庆,本名李章钊。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9)
字渐甫、号少荃、本名李章铜的李家老二李鸿章,后来竟然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有人说,李鸿章之所以热衷于洋务运动,跟他出生那天“洋和尚”的闯门送礼不无关系,更有人说,那个被李升当作“洋五穷媳妇”压在李家四房箱子底的洋娃娃,对幼年的李鸿章曾经施展过勾魂摄魄的魔力,而且把这种魔力一直保持到李鸿章登台阁、入庙堂之后很久很久。这种说法到底是否合乎逻辑,我们可以不去管它,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中国历史的那几页,正是因为有了磨店李家这个在财神生日呱呱坠地的二小子,才变得又苦又涩又酸又甜。
当然,这都是后话,而此刻,刚刚离开母亲那黑甜温暖的子宫的李鸿章,也同其他所有新生儿一样,正扯着嗓子大声宣告自己的存在:“啊哇,啊哇……”
日月如梭,转眼之间,距“洋和尚”闯门送礼的那个财神生日,已经二十年过去了。按公历算,这是一八四三年,但按大清历法,却是道光二十三年。
这一年夏天,刚满二十一虚岁的李鸿章,终于干了一件让李家上下庆幸不已的事情:他通过了庐州府试,被选为“优贡”。
大清制度,能够被列入优贡的,全国也才不过百余人,而且是三五年一次。这天赐良机居然落到李家大院来了,众人何等欣喜!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虽然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这毕竟是踏入官场的重要一步啊!
李殿华不顾八旬高龄,亲自调度,在李家大院为自己这个争气的孙子摆下酒席,一来庆贺,二来饯行。
酒酣耳热之际,李殿华放开苍老的喉咙,向着京师方向高喊道:“文安,你家老二被选为优贡了,你可知道?”
李鸿章非常理解祖父此刻的心情。父亲李文安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跻身仕途,于戊戌年(道光十七年,即公元一八三八年)得中进士,在京师刑部任督捕司郎中,并因功绩卓越,被记名为御史,一旦有缺,即可奏名,实援履任。而今,自己又得赴京师就读于国子监,到时父子相见于天子脚下,那将是何等快事!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0)
李鸿章斟满一杯酒,恭恭敬敬地递到祖父手中,道:“祖父,孙儿此去京师,定不负祖父、祖母、母亲期望,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李殿华举杯在手,颤巍巍地说道:“我李家祖上阴德相佑,才有今日!唉,有道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鸿章,此去京师,发愤攻读,定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李鸿章点头道:“孙儿记下了。孙儿若能科场得意,当为朝廷效犬马之劳,便是呕心沥血、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说得好!来,大家倾此一杯,为我这好孙孙送行!”
丁零当啷,众人将杯儿碰了个山响,方尽欢而散。
次日一早,李鸿章便辞别祖父、祖母和母亲李氏,直奔京师而去。
连日里,车马劳顿,风餐露宿,终于到了他向往已久的京师。
抵京当日,天色已晚,李鸿章在安徽会馆借宿一夜,次日清晨便在狮子胡同九号赁下一处房屋,作为在京读书下榻之处,虽说房租月金是一两二钱白银,但房东马文虎温厚诚笃,且与李鸿章意气相投,倒颇让李鸿章满意。李鸿章并没有同父亲住在一处,一来,刑部公务繁忙,他不愿打扰父亲,二来,既是赴京攻读,便当排除杂念,若住在一起,难免被父子之情堕了青云之志。
李文安也同意儿子的这种安排,大丈夫四海为家嘛,何必做小儿女态!
在国子监读书期间,最让李鸿章高兴的是,他的老师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曾国藩与李文安是同一年的进士,长李鸿章十二岁,这时约三十三四岁年纪。正因为与李鸿章年岁相差不大,曾国藩并不以“年伯”和“师长”自居,而是以同辈人的身份,与李鸿章交流对于圣贤经典的心得,这更让李鸿章感动不已。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1)
有号称湘江第一才子的曾国藩点拨,李鸿章学业进步很快。他到京师的第二年,适逢顺天恩科乡试,三场下来,李鸿章文章得意,中了第四十八名举人。
由贡生而举人,李鸿章在通往官场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接下来,便是准备迎接三年一次的大比了。为了让李鸿章进一步得到实践的锻炼,同时也为了让他在待考期间能有收入,曾国藩亲自推荐李鸿章到何仲高府上就馆,为何公子讲授经书。
这何仲高少年入第,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翰林,平日燕居在家,与李鸿章切磋学问,令李鸿章受益匪浅。何公子也聪慧好学,对李鸿章这位家塾老师也很敬重。这样,李鸿章在授徒之余,便多了不少时间温习自己的学业,以待大比。
终于,在夜以继日的备考中,李鸿章与全国各地的举子一样,迎来了道光二十七年的会试,也迎来了青云直上的机遇。
各省由乡试选拔上来的举人数以千计,都从各地赶来,云集京师。应考的举人和送考的亲友加起来逾万人,好像要把整个一座北京城挤破了似的。由于机会难得,有些富裕人家虽未报名应考,亦专程前来见识见识,更有附近州、县的人赶来看热闹,使本来宽阔的京城大街顿时显得短了,窄了,好像京城并不大,只不过一次会试,就能让它人满为患。各同乡会馆、旅店、客栈、胡同、僧寺、道观等可以暂且用作夜宿的场所,生意也为之火爆,一些举子连找三四天,没有合适的落脚处,最后只好借宿于民宅。
李鸿章很欣赏这幅万人大比的匆忙场景,书读得累了,就步出门槛,伫立于街巷一侧细观着。眼前闪过的情景各异,众举子入都应试,既想顷刻之间跃过龙门,从此飞黄腾达;又恐怕三场考试下来,名落孙山,白费了数年心血不说,也无颜叩见爹娘,甚至短缺了回乡的盘缠。
想到这里,李鸿章心里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也不想名落孙山。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2)
会试结束后一个月,万众瞩目的龙虎榜挂出来了。金榜题名者称之为进士,这个头衔在六十五岁的道光皇帝眼中称为人才,而在得中者本人及其家族说来则是“千年等一回”,弄不好千年、万年也等不到一回。中了进士,就意味着步入仕途,唯有如此,才算真正拥有了升官发财的机会,最光彩地决定了考生的命运。李鸿章是站在了妹婿张绍棠的身上去看榜文的。这小哥俩原以为自己有力气往榜文跟前挤,谁知愣是挤不进去。于是妹婿说:“二哥,你踩上我的肩膀,站高一点看看中了没有。”李鸿章拿眼扫视了一下那水泄不通的人墙,点头道:“也只有如此了,那就委屈你了!”张绍棠蹲下身来,靠着贡院外的一根旗杆让李鸿章高高地立在了自己的肩头之上。李鸿章看了好一会儿,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惊叫道:“我中了,我中进士了!”
张绍棠一边用肩膀扛着李鸿章,一边说:“喂,你别激动,睁大眼看清楚一点,再看看我中了没有?”
李鸿章仍然激动万分,几乎是在喊叫着说:“是中了,是中了!我中的是二甲第十三名进士!”
“你再看看有没有我!”张绍棠还是提醒着。
张绍棠刚一说完,李鸿章已从他肩膀上跳了下来,纵身一跃落了地。然后摇摇头说:“我只看到了张之万、李鸿章、郭嵩焘等等。我没有注意到你,还是你自己看吧!”说完丢开张绍棠,飞也似的往狮子胡同九号狂奔。
此次会试由潘世恩出任正考官,副考官由杜受田、朱凤标、福济等人担任。共有二百三十一名得中进士,三四十举人中一人为进士。他们真正是过五关、斩六将,一路闯荡过来,出类拔萃。李鸿章自然为自己这番脱颖而出激动万分。金榜高中,他自然想到要把喜讯告知家人。父亲已于几个月前回乡奔丧去了,祖父李殿华走了,带着没能亲耳听到孙儿告捷的遗憾走了。李鸿章心头一阵紧缩,但很快,悲伤又被喜悦之情给冲淡了。
春闱告捷的李鸿章把自己的特大喜讯一纸寄往家乡。一连几个晚上,兴奋过度的李鸿章怎么也睡不着觉,脑海里总是在翻腾着那一决命运的场景。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3)
丁未科一甲一名状元是直隶南皮人张之万。李鸿章没有中状元也不要紧,只要入翰林他就心满意足了。次日皇上坐镇太和殿,文武大臣和新科进士列队肃立于丹陛之下。不一会儿,庄严肃穆的丹陛突然鼓乐齐鸣。
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正值青春年华的李鸿章哪里见过如此令人心跳的场合?只见传胪官走上前列,鼓乐演奏完毕,他就高声唱名,如同在考场上点卯一样,把新科二百三十一名进士的姓名全部传唱三遍。这三唱算是皇上的正式宣布,那可非同小可,李鸿章就算是真正成了朝廷命官。李鸿章在这庄严的气氛中,在这终身难忘的场合里惊喜交集,连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他的脚步有些慌乱,毕竟是平生第一次见皇帝,真龙天子就在眼前,他崇拜得无法形容,不敢抬头正眼瞅上一回,害怕自己一不小心犯了哪一条清规戒律:他一句话既能让你飞黄腾达,也能让你人头落地、株连九族呀!但他还是在前移,用慌乱的零碎的小步子走着。这些新科进士是要依次走上前去,给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以示感谢皇上隆恩。李鸿章每跪一次,都用他那略带颤抖但也算响亮的声音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细听别人,也都这番鹦鹉学舌似地给皇帝谢恩。
行礼完毕,大学士进殿,从御前东侧的黄绸铺盖着的案台上,捧了丁未科二百三十一名进士的名册授予礼部尚书,礼部尚书用云盘托举着,由十名銮仪军校作前导,张了大黄伞出太和门而去。此时突然鞭炮齐鸣,皇帝回宫,仪式结束。李鸿章以“榜眼”名分由贞度门出宫,回到了暂住的何仲高府。
返乡治丧的李文安料理完家中事务后,奉命入浙江学政赵光的幕府。离开合肥时,鸿章的家书捷报还未到达。到浙江后不几日,妻子李氏亲笔写下喜讯一封,派人加急送往浙江。李文安得知李鸿章会试高中,激动万分,喜极赋诗,赠与李鸿章。
李鸿章于京城里得到父亲两首赞诗,喜上眉梢,暗自下定决心,争取再进一步,应朝试,点翰林,不中不罢休。他知父亲已去浙江,大哥、三弟均离家做事或读书,唯四弟李蕴章病盲双目,居家治事,很是挂念,写下一封书信,即寄合肥。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4)
李鸿章给四弟蕴章的信中讲了些学业闱事的道理,其实也是在讲述自己的体会。他一想到蕴章已是半个残废人,心里就觉得不好受。兄弟姊妹共八人,最小的弟弟昭庆这年才十三岁,多少事情还得由蕴章来调教,蕴章才是亏了。而且,就因为病盲双目,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将要失去许多机遇。但李鸿章对四弟仍不死心,发誓要拉四弟一把,让李氏家族人人风光,个个高人一等。
父亲已来信,不久就会从浙江返回京城。春闱大捷,亲人都在千里之外,只有恩师曾国藩想见马上就能见到。榜已发过,报卒手持红纸捷报仍在满街飞奔,把一个个会试高中的喜讯带到深宅大院,也传遍了整座京城。料想曾国藩是不会不知道的。既是如此,该上门去谒见的,而且一定得快快前去。
想到这里,李鸿章要了一辆双骡套车,捎带上一些礼物,直奔曾国藩府上去。这礼物当然不是在京城大街上掏钱就可以买下的。大街上能买到的东西,曾国藩他不稀罕。李鸿章动了一些脑子,把母亲从合肥带来的吃、用之物选了一些:合肥张顺兴的大麻饼两盒,安徽亳州上等的烟叶一大包。这是给恩师享用的。他还特意给曾国藩在京的夫人带上一件礼物,即用家乡的庐阳花布精工制作的挑花头巾。这头巾采用蓝线和黑线织成的底布,疏密相间的条纹,呈现黑、白、灰三种和谐的色调,表现质朴、清新的韵味。李鸿章想那恩师的在京夫人——三姨太吧,那长得真算得漂亮。送上这条挑花头巾,便更能衬托出她面庞的俊美。再细看这头巾,是一幅蜜蜂采花的图案,正面好看,反面也好看,使用时正、反兼可,两全其美。不过,李鸿章决定把这条头巾送给曾夫人之前,倒是稍稍犹豫了一下。原因有二,一是这头巾是母亲从合肥捎来,用于李鸿章在京娶妾的礼物。此物送了出去,今后再次定亲以何物代替?二是送曾国藩夫人的礼物要格外小心,以防恩师吃醋,反闹个不欢而散。
李鸿章今天乘坐双骡套车,心情与往日不同。今天科场得意,他觉得自己才是这车的主人。年轻的赶车人挥动着长鞭,一声吆喝,倒不像是在驱马前行,而是在有意引人注目:“瞧,新科进士李鸿章在此!”一路上果然有人驻足观望,步履匆匆的行人也侧目一看。李鸿章心里甜蜜蜜的,不觉已到了一个青灰色雕花照壁前。车子停了下来,骡夫打开车门,李鸿章踩着踏板下了车,取出名帖,那上面是李鸿章亲笔写下的——门生李鸿章。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5)
曾国藩的新来管家严泰迎上来。尽管这管家来曾府不过两月,但已很熟悉李鸿章了。他是曾府门上的常客,于是管家道:“李二少爷不必呈名帖了,我家老爷正在府上等着呢,估计你这一两天会来的。他让我留心,今科高中的李二少爷来了,要直接引到厅前会面。”
李鸿章微笑着,从举止上看,与以前来曾府没有什么不同,仍是那么恭敬而稳重。李鸿章道:“那就多谢管家引路了。”说着,用眼神示意随从男仆塞给严泰一个红包。严泰先是用手挡了一下,又向李鸿章深深地鞠了一躬,用眼睛的余光看了李鸿章一眼,见李鸿章是诚心要赏他的,这才收了红包,道:“谢谢了。”
严泰在李鸿章身旁微微躬着腰引路,边走边把右手抬起,对李鸿章道:“李二少爷请走好。”
走过三道大门,到了曾国藩所在的厅前。曾国藩已起身相迎,道:“少荃来啦,恭喜你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已料定你此次会试必然高中。”李鸿章见恩师起身了,这还是李鸿章在曾府从来没有领受过的礼遇,慌忙一步跨上前去,躬身将曾国藩的身子拦在了太师椅上,说:“门生前来给恩师请安了。”说着,从随从仆人手中接过礼物,又亲手放在案台上,道:“是家母特意从合肥捎来的,让门生转赠恩师及师母的。”
曾国藩笑道:“不必破费了。既是合肥你家高堂的心意,我也就领受了。”
李鸿章突然双膝跪地,给曾国藩磕头道:“门生这些年来蒙恩师训诲,耗费了您无数心血。没有这么长时间的点拨,鸿章我是不会有今日的。如今刚刚才侥幸中第,一切都得益于恩师的栽培。滴水知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您对我恩重如山,今儿是特来叩谢的!”李鸿章叩谢着,眼眶已涌出泪花儿。
曾国藩见了,也动了真情,上前一把扶起李鸿章,道:“贤弟哪能行如此大礼?快快请起。”曾国藩把李鸿章搀扶到椅子上坐定后,道:“贤弟才高八斗,聪明过人,又刻苦用功,非一般常人所能比拟。你读了多少书,用了多少心血,我是亲眼目睹过的。为此,愚兄我常常于心中叹服不止。几年来,我只是略加指点,讲了一点个人的酸甜苦辣和体会而已。你的高中,一是你的才气,二是你的勤奋,愚兄我怎敢贪天之功为己有呢……”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6)
曾国藩正说着,忽见管家严泰上前来送过一个名帖,曾国藩接过名贴看了看,笑道:“哦,次青老弟也来啦,快快请进!”
严泰退下堂去,曾国藩对李鸿章说:“来的这个人名叫李元度,次青是他的字,比你年长两岁,虽至今还未及第,但人才难得,也是我的旧友了!”说着,李元度已被严泰领进了客厅。只见这李元度果然风度翩翩,英气凛人,黑缎瓜皮小帽后面拖着一条乌黑的长辫,令人不敢小视。他向曾国藩行了礼后,又转向李鸿章,双拳抱在胸前,不卑不亢地说:“请问这位……”李鸿章慌忙起身还礼,曾国藩笑了起来,道:“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新科进士李鸿章,字少荃,年方二十四岁,是与我同年的合肥李文安翁的二公子哩!”
李元度道:“原来是少荃呀,久仰,久仰了!我早已慕名,今日才得一见,幸会幸会。”
曾国藩又对李鸿章说:“刚才我还没有说完。次青妙笔生花,下笔如神来之势。所著《国朝先正事略》考证赅博,鸿篇巨制,是我朝多年来少有的佳作,许多人研读后都拍手称赞。愚兄我也正在啃他的书本,受益匪浅。少荃弟今后若闲来无事,也奉劝一读。”李鸿章道:“恩师指点,次青兄赐教,我一定抓紧拜读。”
李元度说:“国藩大师过奖了。少荃贤弟也不必在意。拙作粗浅得很,不值一读。这一辈子或许与科举无缘,但愿潜心研究一点学问,混一碗饭吃罢了。少荃老弟前途无量,正值青春年华,还望今后多多关照!”
三人正闲谈,忽见曾国藩好像浑身奇痒起来,不停地用手在腿上抓着。而且愈抓愈猛,不过瘾时,卷起了裤管,直接在那腿皮上抓着。不几时,指甲缝中已抓得满是皮屑,轻轻一弹,皮屑如雪花般飞落在地。椅子旁边的地上落满了白白的一片。
李鸿章问:“恩师是不是得了癣疾?”
曾国藩说:“可不是么?早年在湖南老家,空气湿润,呆得久了,落下了这一身牛皮癣。虽经几个郎中调治,就是除不了根,时常见犯,看来是难以痊愈了。”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7)
李元度此时开了腔:“《黄帝内经》等书中对此疾都有过相关的论说。小弟我先研读了这些资料,后按照书中的配方,为大师您抓的土方,可曾用过?”
曾国藩道:“用啦用啦,也确有些效果。但药一停下来,癣疾便又犯了。”
李鸿章眼珠一转,立即起身来看曾国藩的腿,笑道:“如此癣疾,只凭一些中草药恐怕难以根除。洋药已进入我国,据说甚是灵验,药到病除。门生认识东交民巷法国使馆里的洋人,他那里都是洋药,等找到机会我来找他要点洋药试试,摸不准比中草药效果好。”
李鸿章刚一说完,突然见曾国藩脸上没有了笑容,满脸的阴云密布:“洋药进了中国,我早有耳闻,可有谁用过这些药?又有谁因用洋药治好了病?听说洋枪洋炮非常厉害,一炮能把那八达岭的长城轰塌一块,可又有谁曾见过?我们泱泱大清国,人口众多,堪称世界第一,四大发明不正是中国人的创造吗?中国人要用中国药,道听途说,一味相信洋玩意儿,便失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是的,是的,恩师所言极是!”李鸿章其实听这话很不舒服,但也只能顺着曾国藩的话喏喏称是。在李鸿章看来,恩师聪明一生,但在这样的问题上反却糊涂透顶了。无论是“中”还是“洋”,只要管用,都应当乐于接受,为我所用。况且,洋人的大炮枪支都是明摆着厉害,不容你不信。他那洋玩意儿既然厉害,就得承认,就得向人家学习,就得设法弄过来为我所用。你恩师什么都好,怎么在这个问题上如此不明事理呢?看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李鸿章心里这么想。
曾国藩已从李鸿章的表情上看出了什么,明白他虽然点头称是,内心却是不服的。于是又加劝告。
李鸿章仍勉强满脸堆笑地答应着。可是在骨子里面,对曾国藩的崇敬之情却被冲淡了一些。
但曾国藩毕竟是学问大家,所言无论正确与否,用心都是好的。李鸿章这样想着,才不至于闹出个不愉快的局面。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8)
在曾国藩看来,既是收了李鸿章这个门生,凡事就要点拨,不管你李鸿章是在表面上接受,还是在心里面承认。想到了朝试在即,曾国藩理了一把小胡须,又打开了话匣子:“少荃老弟,如今你已中在二甲,不几日就是朝试,万万不可自满。除了三鼎甲陪考以后,所有新科进士都得参加。这次考试一看文学,二看书法。主考大臣看中的,才能选进翰林院当庶吉士,此谓点翰林,非同小可,定要认真准备。近日里除了必须应酬的事要办外,应一律潜心静居,不要枉费了为数不多的时间。”
曾国藩说着站起身来,引着李元度、李鸿章进了一间藏书库。这书库诗书成山,足有四五千册之多。最显眼的还要数曾国藩亲笔手书的许多条幅。李鸿章原来曾多次进过这间藏书室,但不曾见过曾国藩的书法条幅。正想问一声时,曾国藩开口道:“这些都是在恩师唐鉴的指点下一挥而就的。以前收在柜中,最近才装裱起来,悬于墙上,以示自勉。”李鸿章环视了一周,又有《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各一首,笔迹流畅,龙飞凤舞,一手的好字。
李元度看了曾国藩的条幅后,很是钦服,大加赞赏。
李鸿章原本不大重视书法之艺,听李元度如此评价,也只好顺水推舟,说:“次青兄说得极是。不过我倒更喜欢《立志箴》和《谨言箴》两幅。这字才真叫做技艺精湛、笔墨酣畅、阔笔纵横、炉火纯青了。若能收藏一二,门生我定当视若珍宝。”
曾国藩道:“那好那好,我就为我们的新科进士送上几字。”他立刻铺开案台,写下了一幅,道:
“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涤生与少荃弟共勉。”
李鸿章眼儿睁得老大,只觉得这字写得果然端庄秀美,令人叹为观止。但他对恩师写的内容却不甚理解,有点不知所云的感觉。
曾国藩瞅了一眼李鸿章茫然的表情,说:“这是唐鉴恩师送我的字句,如今我直录于你。我也不很理会,但已有所悟。今天送你,不求理解,只当书法。”说完,曾国藩又取来一本字帖,递给李鸿章,要他回去好好临摹。
《李鸿章》第一部分 第壹话 鱼跃龙门 龙足一踏(19)
下一页 尾页 共1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