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五道受生经云。儿生三岁。凡饮一百八十斛乳。除其胎中食亦分之。东弗于逮人。饮一千八百斛乳。西拘耶尼人。饮一万八百斛乳。北郁单越人。七日成身。初生之日置百路道行人授指与??。所以不饮乳也(此之斛斗是古小斗三斗当今一斗旧人身形姝大不同今小儿恐怪乳多故别疏记)。
后报缘第五
如婆沙论云。有一屠儿。七生已来常屠。不落三涂。然生人天往来。此由七生已前曾施辟支一食福力故。令七生不堕恶道。然此人七生已来。所作屠罪之业。过七生已次第受之。无有得脱。善恶俱尔(此是后报也)。
又智度论云。舍利弗虽复聪明。然非一切智。于佛智中譬如婴儿。如阿婆檀那经中。佛在祇桓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战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战栗如故。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佛语舍利弗。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三昧。观见乃至八万大劫。亦未免鸽身。过是已往不复能知。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愿值佛。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得作佛时。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涅槃。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缘。我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
定报缘第六
如佛说义足经云。佛告梵志言。世有五事。不可得避。亦无脱者。何等为五。一当耗减法。二当亡弃法。三当病瘦法。四当老朽法。五当死去法。此之五法。欲使不耗减。是不可得。
又佛说四不可得经云。佛与比丘及诸菩萨。明旦持钵入舍卫城分卫。四辈皆从。诸天龙神。各赍花香伎乐。追从于上。时佛道眼。睹见兄弟同产四人。远家弃业。山处闲居。得五神通。皆号仙人。宿对来至自知寿尽。悉欲避终。各各思议。吾等神足。飞腾自恣。在所至到无所挂碍。今反当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当造方便免斯患难。不可就也。于是一人则踊在空中。而自藏形。无常之对安知吾处。一人则入市中人闹之处。广大无量。在中避命。无常之对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则退入于大海。三百三十六万里。下不至底。上不至表。处于其中间。无常之对何所求耶。一人则计。窃至大山无人之处。擘山两解。入中还合。无常之对安知吾处。于时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脱。藏在空中者。便自堕地。犹果熟落。其在山中者。于彼丧已。禽兽所啖。在大海中者。则时夭命。鱼鳖所食。入市中者。在于众人而自终没。于是世尊。睹之如斯。谓此四人暗昧不达。欲舍宿对。三毒不除。不至三达无极之慧。古今以来谁脱此患。佛则颂曰。
虽欲藏在空 善处大海中
假使入诸山 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 未曾可获定
是故精进学 无身乃为宁
佛告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获致。何等为四。一曰。年幼颜色炜烨。发黑齿白。形貌光泽。气力坚强。行步举止。出入自游。上车乘马。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忽耄。头白齿落。面皱皮缓。体重拄杖。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二谓身体强健。骨髓实盛。行步无双。饮食自恣。庄饰头首。谓为无比。张弓捻矢。把执兵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骂詈冲口。谓为豪强。自计吾我无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着床。不能动摇。身痛如搒。耳鼻口目。不闻声香美味细滑。坐起须人。污露自出。身卧其上。众患难喻。假使欲免常安无病。终不可得。
三谓欲求长寿在世无极。得于病死。命既甚短。怀万岁虑。寿少忧多。不察非常。五欲自恣。放心逸意。杀盗淫乱。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嫉邪见。不孝父母。不顺师友。轻身尊长。反逆无道悕望豪富。谓可永存。讥谤圣道。以邪无双。嘘天独步。慕于世荣。不识天地表里所由。不别四大因缘合成。犹如幻师。不了古今所兴之世。不受倡导。不知生所从来死之所归。心存天地谓是吾许。非常对至如风吹云。冀念长生。命忽然终。不得自在。欲使不尔终不可得也。
四谓父母兄弟。室家亲族。朋友知识。恩爱荣乐。财物富贵。官爵俸禄。骑乘游观。妻妾子息。以自娇恣。饮食快意。儿郎仆使。趋行绮视。顾影而步。轻蔑众人。计己无双。奴客庸马。兽类畜生。出入自在。无有期度。不察前后。谓其眷属从使之众意可常得。宿对卒至如汤消雪。心乃怀惧请求济患。安得如愿。呼噏命断魂神独逝。父母兄弟。妻子亲族。朋友知识。恩爱眷属。皆自独留。官爵财物。仆从各散。驰走如星。欲求不死终不可得也。佛告比丘。古今已来。天地成立。无免此苦四难之患。以斯四苦。佛兴于世。
不定缘第七
如十住毗婆沙论云。善知不定法者。诸法未生未可分别。如佛分别业经中说。佛告阿难。有人身行善业。口行善业。意行善业。是人命终而堕地狱。有人身行恶业。口行恶业。意行恶业。是人命终而生天上。阿难白佛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先世罪福因缘已熟。今世罪福因缘未熟。或临命终。正见邪见。善恶心起。垂终之心其力大故。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乐而后乐。云何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一人。生卑贱家衣食不充。然无邪见。以知昔日施德之报。感得富贵之家。不作施德恒值贫贱无有衣食。便向忏悔改往所作。所有遗余与人等分。若生人中。多财饶宝无所乏短。是谓此人先苦后乐。何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生豪族家衣食充足。然彼人恒怀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后生地狱中。若得作人。在贫穷家无有衣食。是谓此人先乐后苦。何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生贫贱家衣食不充。然怀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后生地狱。若生人中。极为贫贱衣食不充。是谓先苦而后苦。何等人先乐而后乐。或有人先生富贵家多财饶宝。敬重三尊恒行惠施。后生人天。恒受富贵多饶财宝。是谓此人先乐而后乐。
尔时佛告比丘曰。或有众生先苦后乐。或有先乐后苦。或有先苦后亦苦。或有先乐后亦乐。若人寿百岁正可十十耳。或百岁之中作诸功德。或百岁之中造诸恶业。彼于异时。或冬受乐夏受苦。或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若复少时作罪长时作福。后生之时。少时受罪长时受乐。或先长时作罪后复长作罪。彼人后生之时。先苦后亦苦。若复少时作福长复作福。彼于后生之时。先乐后亦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身乐心不乐。或有人心乐身不乐。或有人身心俱乐。或有人身心俱不乐。何等人身乐心不乐。是作福凡夫人。于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卧具医药。无所乏短。但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乐心不乐。何等人心乐身不乐。所谓阿罗汉。不作功德。于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但免三恶道苦。是谓心乐身不乐。何等人身心俱不乐。所谓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养。复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不乐。何等人身心俱乐。所谓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乏短。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乐。
善报缘第八
如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问云何布施果。答曰。略说布施。有一种果。所谓受用果。受用果复有二种果。所谓现在受用果。未来受用果。复有三种果。即此二种。复加般若。复有四种果。何谓四种。一有果而无用。二有用而无果。三有果亦有用。四无果亦无用。初有果而无用者。谓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轻心布施。彼如是施。虽得无量种种果报。而不能受用。如舍卫天主。虽得无量种种珍宝。而不能受用。二有用而无果者。谓自不施。见他行施。起随喜心。以是义故。虽得受用。而自无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虽得衣食及以受用。而自无果。又如转轮圣王四兵。虽得衣食而不得果。三有果亦有用者。谓至心施。不轻心施。如树提伽诸长者等是。四无果亦无用者。谓布施已因即灭尽。或为出世圣道障故。犹如远离烦恼圣人。复有五种果。谓得命色力乐辩等。因食得命是故施食。即是施命。以是因缘。后得长命。如是施色施力施乐施辩才等。皆亦如是。
复有五种胜果。所谓施与父母病人法师菩萨。得胜果报。父母恩养。生长身命。是故施者得胜果报。又病人者。孤独可愍。以是义故。起慈悲心。施病人者得胜果报。又说法者。能生法身。增长法身。永达善恶。平正非平正。颠倒非颠倒。是故施者得胜果报。又诸菩萨。悉能摄取。利益众生。起慈悲心。以摄取三宝。不断绝因。以是义故。施菩萨者得胜果报。以菩萨发心勇猛悲愿力大。不同余福。其心狭劣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四梵之福。云何为四。一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偷婆处。于中能起。第二补治故寺。第三和合圣众。第四若多萨阿竭。初转法轮时。诸天世人。劝请转法轮。是谓四种受梵之福。比丘白世尊曰。梵天之福竟为多少。世尊告曰。阎浮里地。其中众生所有功德。正与一轮王功德等。阎浮地人。及一轮王之德。与瞿耶尼一人功德等。其阎浮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其三方人福。不如郁单曰一人之福。其四天下人福。不如四天王之福。乃至四天下人福。及六欲天福。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能受持七种人者。得生帝释处。即说偈言。
供养于父母 及家之尊长
柔和恭逊辞 离粗言两舌
调伏悭吝心 常修真实语
彼三十三天 见行此法者
咸各作是言 当来生此天
又杂宝藏经偈云。
福业如果熟 不以神祀得
人乘持戒车 后得至天上
定知如灯灭 得至于无为
一切由行得 求天何所为
恶报缘第九
夫有形则影现。有声则响应。未见形存而影亡。声续而响乖。善恶相报。理路然矣。幸愿深信。不猜来肖。轻重苦报。具依下述。如身行杀生。或剥切脔截。炮熬甜蛎。飞鹰走狗。射猎众生者。则堕屠裂釿割地狱中。蒸煮烧炙众生者。则堕镬汤炉炭地狱中。以此杀生故。于地狱中。穷年极劫。具受剧苦。受苦既毕。复堕畜生。作诸牛马猪羊。驴骡骆驼。鸡狗鱼鸟。车熬蛤蟍。为人所杀。螺蚬之类。不得寿终。还以身肉供充肴菹。在山禽兽。无量生死。若无微善永无免期。脱有片福劣复人身。或于胞胎堕落。出生丧亡。或十二十未有所知。从冥入冥。人所矜念。当知短命皆缘杀生也。
又地持论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如是十恶。一一皆备五种果报。一者杀生何故受地狱苦。以其杀生。苦众生故。所以身坏命终。地狱众苦皆来切己。二者杀生何故出为畜生。以杀生无有慈恻行。乖人伦故。地狱罪毕受畜生身。三者杀生何故复为饿鬼。以其杀生必缘悭心。贪着滋味。复为饿鬼。四者杀生何故生人而得短寿。以其杀生残害物命。故得短寿。五者杀生何故兼得多病。以杀生违适。众患竞集。故得多病。当知杀生是大苦也。
又杂宝藏经云。时有一鬼。白目连言。我常两肩有眼胸有口鼻。常无有头。何因缘故。目连答言。汝前世时。恒作魁脍弟子。若杀人时。汝常有欢喜心。以绳着髻挽之。以是因缘故。受如此罪。此是恶行花报。地狱苦果。方在后也。复有一鬼。白目连言。我身常如块肉。无有手脚眼耳鼻等。恒为虫鸟所食。罪苦难堪。何因缘故尔。答言。汝前世时。常与他药。堕他儿胎。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花报。地狱苦果。方在后身。又缘其杀生。贪害滋多。以滋多故。便无义让而行劫盗。今身偷盗不与而取。死即当堕铁窟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中。身常负重。驱蹴捶打。无有余息。所食之味唯以水草。处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恒为仆隶。驱策走使不得自在。偿债未毕。不得闻法。缘此受苦轮回无穷。当知此苦皆缘偷盗。今身隐蔽光明。不以光明供养三宝。反取三宝光明。以用自照。死即当堕黑耳黑绳黑暗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虮虱中不耐光明。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形容黡黑。垢腻不净。臭处秽恶。人所厌远。双眼盲瞎不睹天地。当知隐蔽光明。亦缘偷盗故。
故地持经云。劫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劫盗何故堕于地狱。以其劫盗剥夺偷窃人财。苦众生故。身死即入寒冰地狱。备受诸苦。劫盗何故出为畜生。以其不行人道故。受畜生报。身常负重。以肉供人偿其宿债。何故复堕饿鬼。缘以悭贪便行劫盗。是以畜生罪毕。复为饿鬼。何故为人贫穷。缘其劫夺使物空乏。所以贫穷。何故共财不得自在。缘其劫盗偷夺没官。若有财钱。则为五家所共。不得自在。当知劫盗二大苦也。
又杂宝藏经说。时有一鬼。白目连言。大德我腹极大如瓮。咽喉手足甚细如针。不得饮食。何因缘故受如此苦。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余人。夺其饮食。饥困众生。由是因缘受如此罪。此是花报。地狱苦果。方在后也。
复有一鬼。白目连言。常有二热铁轮。在我两腋下。转身体燋烂。何因缘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众僧作饼。盗取二番。挟两腋底。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花报。后方受地狱苦果。
又缘以盗故心不贞正。恣情淫佚。今身淫佚。现世凶危。常自惊恐。或为夫主边人所知。临时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离。乃至失命。死入地狱。卧之铁床。或抱铜柱。狱鬼然火。以烧其身。地狱罪毕。当受畜生。鸡鸭鸟雀犬豕飞蛾。如是无量生死。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闺门淫乱。妻妾不贞。若有宠爱。为人所夺。常怀恐怖。多危少安。当知危苦皆缘邪淫生也。
故地持论云。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洁。二者得不随意眷属。邪淫何故堕于地狱。以其邪淫干犯非分侵物为苦。所以命终受地狱苦。何故邪淫出为畜生。以其邪淫不顺人理。所以出狱受畜生身。何故邪淫复为饿鬼。以其淫佚皆因悭爱。悭爱罪故。复为饿鬼。何故邪淫妇不贞洁缘犯他妻故。所得妇常不贞正。何故邪淫不得随意眷属。以其邪淫夺人所宠故。其眷属不得随意。所以复为人之所夺。当知邪淫三大苦也。
如杂宝藏经说。昔有一鬼。白目连言。我以物自蒙笼头。亦常畏人来杀我。心常怖惧。不可堪忍。何因缘故尔。答言汝前世时。淫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其夫主捉缚打杀。或畏官法戮之都市。常怀恐怖。恐怖相续。故受如此罪。此是恶行花报。后方受地狱苦果。又缘其邪淫故。发言皆妄。今身若妄。苦恼众生。死则当堕啼哭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饿鬼中。在此苦恼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多诸疾病。尪羸虚弱。顿乏楚痛。自婴苦毒。人不爱念。当知此苦皆缘妄语生也。
故地持论云。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何故妄语堕于地狱。缘其妄语不实。使人虚尔生苦。是以身死受地狱苦。何故妄语出为畜生。以其欺妄乖人诚信。所以出狱受畜生报。何故妄语复为饿鬼。缘其妄语皆因悭欺悭欺罪故。复为饿鬼。何故为人多被诽谤。以其妄语不诚实故。何故妄语为人所诳。以其妄语欺诱人故。当知妄语四大苦也。又缘其妄语。便致两舌。今身言无慈爱。谗谤毁辱。恶口杂乱。死即当堕拔舌烊铜犁耕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即毕堕畜生中。啖食粪秽。如鹈鹕鸟。无有舌根。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舌根不具。口气臭恶。喑哑謇涩。齿不齐白。滋历疏少。脱有善言人不信用。当知谗乱皆缘两舌生也。
故地持论云。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弊恶眷属。二者得不和眷属。何故两舌堕于地狱。缘其两舌离人亲爱。爱离苦故。受地狱苦。何故两舌出为畜生。缘其两舌斗乱事同野干。受畜生身。何故两舌复为饿鬼。以其两舌亦缘悭嫉。悭嫉罪故。复为饿鬼。何故两舌为人得弊恶眷属。缘以两舌。使人朋俦皆生恶故。何故两舌得不和眷属。缘以两舌离人亲好使不和合故。当知两舌五大苦也。
又缘其两舌言辄粗恶。今身缘以恶口故。斗乱残害。更相侵伐。杀诸众生。死即当堕刀兵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中。拔脚卖膀。输肶丧脾。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四支不具。阉刖黥劓。形骸残毁。鬼神不卫。人所轻弃。当知残害众生。皆缘恶口生也。
故地持论云。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音。二者所可言说。恒有诤讼。何故恶口堕于地狱。以其恶口皆欲害人。人闻为苦。所以命终受地狱苦。何故恶口出为畜生。以其恶口骂人以为畜生。所以出狱即为畜生。何故恶口复为饿鬼。缘其悭吝。干触恶骂。所以畜生苦毕复为饿鬼。何故恶口为人常闻恶音。以其发言粗鄙。所闻常恶。何故恶口所可言说。恒有诤讼。以其恶口违逆众德听有所说言。常致诤讼。当知恶口六大苦也。
又缘其恶口言辄净绮都无义益。无义益故。今身则生憍慢。死即当堕束缚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中。唯念水草。不识父母恩养。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生在边地。不知忠孝仁义。不见三宝。若在中国。矬陋踒偻。人所陵蔑。当知憍慢。皆缘无义调戏不节生也。
故地持论云。无义语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有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说不能明了。何故无义语堕于地狱。语既非义。事成损彼。所以命终受地狱苦。何故无义语出为畜生。缘语无义。人伦理乖。所以出地狱受畜生身。何故无义语复为饿鬼。语无义故。悭惑所障。因悭惑故。复为饿鬼。何故无义语罪出生为人。有所言语人不信受。缘语无义非可承受。何故无义语。有所言说不能明了。语既无义。皆缘暗昧。暗昧报故不能明了。当知无义语七大苦也。
又缘无义语故。不能谦让。使贪欲无厌。今身悭贪不布施。死即当堕沸屎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饿鬼中无有衣食。资仰于人所啖粪秽不与不得。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饥寒裸露。困乏常无。人既不与。求亦不得。纵有纤毫。辄遇剥夺。守苦无方。亡身丧命。当知不布施。皆缘贪欲生也。
故地持论云。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何故贪欲堕于地狱。缘其贪欲作动身口。而苦于物。所以身死受地狱苦。何故贪欲出为畜生。缘此贪欲动乖人伦。是故出狱即为畜生。何故贪欲复为饿鬼。缘此贪欲得必贪惜。贪惜罪故。复为饿鬼。何故贪欲而复多欲。缘此贪欲所欲弥多。何故贪欲无有厌足。缘此贪欲贪求无厌。当知贪欲八大苦也。
又缘贪欲不适意故。则有愤怒而起嗔恚。今身若多嗔恚者。死即当堕泥犁地狱。于历劫中具受众苦。受苦既毕堕畜生中。作毒蛇蚖蝮虎豹豺狼。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复多嗔恚。面貌丑恶。人所憎恶。非唯不与亲友。实亦眼不喜见。当知忿恚皆缘嗔恼生也。
故地持论云。瞋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何故瞋恼堕于地狱缘此瞋恼恚害苦物故。受地狱苦。何故瞋恼出为畜生。缘此瞋恼不能仁恕。所以出狱受畜生身。何故瞋恼复为饿鬼。缘此瞋恼从悭心起。悭心罪故。复为饿鬼。何故瞋恼。常为一切求其长短。缘此瞋恼不能含容故。为一切求其长短。何故瞋恼。常为众人之所恼害。缘此瞋恼恼害于人。人亦恼害。当知瞋恼九大苦也。
又缘其瞋恼而怀邪僻。不信正道。今身邪见。遮人听法诵经。自不餐采。死即当堕聋痴地狱。于遐劫中受诸苦恼。受苦既毕堕畜生中。闻三宝四谛之声。不知是善。杀害鞭打之声。不知是恶。在此之中无量生死。以本因缘。若遇微善。劣复人身。生在人中。聋瞽不闻石壁不异。美言善响绝不觉知。当知阻碍听法。皆缘邪见生也。
故地持论云。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何故邪见堕于地狱。缘以邪见唯向邪道。及以神俗谤佛法僧。不崇三宝。既不崇信。断人正路致令遭苦。所以命终入阿鼻狱。何故邪见复为畜生。缘以邪见不识正理。所以出狱受畜生报。何故邪见复为饿鬼。缘此邪见悭心坚着。乖僻不舍。不舍悭着。复为饿鬼。何故邪见生邪见家。缘此邪见僻习缠心。所以为人生邪见家。何故邪见其心谄曲。缘此邪见不中正故。所以为人心常谄曲。当知邪见十大苦也。
如是一一微细。众恶罪业。无量无边。皆入地狱。备受诸苦。非可算数而知。且略言耳。若能反恶为善。即是我师。
又八师经云。佛为梵志说八师之法。佛言一谓凶暴。残害物命。或为怨家所见刑戮。或为王法所见诛治。灭及门族。死入地狱。烧煮拷掠。万毒皆更。求死不得。罪竟乃出。或为饿鬼。当为畜生。屠割剥裂。死辄更刃。魂神展转。更相残害。吾见杀者其罪如此。不敢复杀。是吾一师。佛于是说偈言。
凶者心不仁 强弱相伤残
杀生当过生 结积累劫怨
受罪短命死 惊怛遭暴患
吾用畏是故 慈心伏魔官
二谓盗窃。强劫人财。或为财主。刀杖加刑应时瓦解。或为王法收系着狱。拷掠搒笞五毒皆至。戮之都市。门族灰灭。死入地狱。以手捧火。烊铜灌口。求死不得。罪竟乃出。当为饿鬼。意欲饮水水化为脓。所饮食物。物化为炭。身常负重。众恼自随。或为畜生。死辄更刃。以肉供人偿其宿债。吾见盗者其罪如此。不敢复盗。是吾二师。佛于是说偈言。
盗者不与取 劫窃人财宝
亡者无多少 忿恚愁毒恼
死受六畜形 偿其宿债负
吾用畏是故 弃国施财宝
三谓邪淫。犯人妇女。或为夫主边人所知。临时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离。祸及门族。或为王法。收捕着狱。酷毒掠治。身自当辜。死入地狱。卧之铁床。或抱铜拄。狱鬼然火以烧其身。地狱罪毕。当受畜生。若后为人。阖门淫乱。远佛违法。不亲贤众。常怀恐怖。多危少安。吾见是故。不敢复淫。是吾三师。佛于是说偈言。
淫为不净行 迷惑失正道
形消魂魄惊 伤命而早夭
受罪顽痴荒 死复堕恶道
故吾妻子施 建志乐山薮
四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谮人无罪。谤毁三尊。舌致捶杖。亦致灭门。死入地狱。狱中鬼神拔出其舌。以牛犁之。烊铜灌口。求死不得。罪毕乃出。当为畜生。常食草蕀。若后为人。言不见信。口中恒臭。多被诽谤骂詈之声。卧辄恶梦。有口不得食。佛经之至味。吾见是故。不敢恶口。是吾四师。佛于是说偈言。
欺者有四过 谗佞伤贤良
受身痴聋盲 謇吃口臭腥
颠狂不能信 死堕拔舌囹
吾修四净口 自致八音声
五谓嗜酒。酒为毒气。主成诸恶。王道毁仁泽灭。臣慢上忠敬朽。父礼亡母失慈。子凶虐孝道败。夫失信妇奢淫。九族诤财产耗。亡国危身无不由之。酒之乱道三十有五。吾见是故。绝酒不饮。是吾五师。佛于是说偈言。
醉者为不孝 怨祸从内生
迷惑清高士 乱德败淑贞
故吾不饮酒 慈心济群民
净慧度八难 自致觉道圆
六谓年老。夫老之为苦。头白齿落。目视冥冥。耳听不聪。盛去衰至。皮缓面皱。百节疲痛。行步苦极。坐起呻吟。忧悲心恼。识神转灭。便旋即忘。命日促尽。言之流涕。吾见无常灾变如此。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六师。佛于是说偈言。
吾念世无常 人生要当老
盛去日衰羸 形枯而白首
忧劳百病生 坐起愁痛恼
吾用畏是故 弃国行求道
七谓病瘦。肉尽骨立。百节皆痛。犹被杖楚。四大进退。手足不任。气力虚竭。坐起须人。口燥唇焦。筋断鼻坼。目不见色。耳不闻音。不净流出。身卧其上。心怀苦恼。言辄悲哀。今观世人。年盛力壮。华色炜晔。福尽罪至。无常百变。吾睹此患。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七师。佛于是说偈言。
念人衰老时 百病同时生
水消而火起 刀风解其形
骨体筋脉离 大命要当倾
吾用畏是故 求道愿不生
八谓人死。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失。身体侹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膀胀烂臭。无一可取。身中有虫。还食其肉。筋脉烂尽。骨节能散。髑髅脾胫。各自异处。飞鸟走兽。竞来食之。天龙鬼神。帝王人民。贫富贵贱无免此患。吾见斯变。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八师。佛于是说偈言。
惟念老病死 三界之大患
福尽而命终 弃之于黄泉
身烂还归土 魂魄随因缘
吾用畏是故 学道求泥洹
梵志于是心即开解。遂得道迹。长跪受戒为清信士。不杀不盗。不淫不欺。奉孝不醉。欢喜为佛作礼而去。故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大怒伤阴。大喜败阳。丽色伐性之斧。美味腐身之毒。能悟此旨。斯为大师也。
颂曰。
心境相乘 业结牵缠 七识起发
八识成因 三界受报 六趣迁延
随处起业 触处拘连 五阴劳倦
九恼邅迍 自非慈圣 何慧爽神
含情普洽 机悟玄津 舒则利物
卷则收恩
诸经要集卷第十三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3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卷第十四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十恶部第二十三(此有十缘)杀生缘偷盗缘邪淫缘妄语缘恶口缘两舌缘绮语缘悭贪缘瞋恚缘邪见缘
杀生缘第一
夫禀形六趣。莫不恋恋而贪生。受质二仪。并皆区区而畏死。虽复升沈万品。愚智千端。至于避苦求安。此情何异。所以惊禽投案。犹请命于魏君。穷兽入庐。乃祈生于区氏。汉王去饵。遂感明珠之酬。杨宝施华。便致白环之报。乃至沙弥救蚁。现寿长生。流水济鱼。天降珍宝。如此之类。宁可具陈。岂容纵此无厌供斯有待。断他气命绝彼阴身。遂令抱苦就终衔悲向尽。大地虽广无处逃藏。昊天既高靡从启诉。是以经云。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但凡俗颠倒。邪见无明。或为吉凶公私祭祀瞻待宾客。营理庖厨。烹宰杂类之身。供拟众人之膳。或复年移岁晚。事隙时闲。天惨惨以降霜。野炎炎而逼烧。于是驾追风之快马。捧奔电之良鹰。剑则巨阙干将。弓则乌号繁弱。遂倾诸薮薄。罄彼林丛。颠覆巢居。剖破窟宅。置罗亘野。[罩-卓+浮]网弥山。或前路微遮。左邀右截。埃尘涨日烟火冲天。遂使鸟失侣而惊飞。兽离群而奔透。雁闻弦而竞落。猿抱树而哀吟。莫不临险谷而悲号。对高林而绝叫。于是箭非苟发。弓不虚弹。达腋洞胸。解头陷脑。或复垂纶浊渚。散饵清潭。学钓鲤于河津。同射鲋于井谷。朱鳞已挂。无复待信之能。素质既悬。长罢跃舟之瑞。霏脍形躯。有拈盘而雨散。或复猃狁孔炽。宜申薄伐。边境逆命。事资神武。虽复贤良帝主尚动干戈。哲后明君。犹须征伐。所以升陑之役。乃着高名。牧野之师。方称盛德。其中或有拥百万而横行。提五千而深进。碎曹公于赤壁。扑项帝于乌江。悬莽首于高台。横卓尸于都市。并皆英雄。一旦威武。当时如此之流。弗可为记。莫不积骨成山。流血漂杵。今者王师雷动。扫殄妖逆。扬兵拥节。候境觇边。既预前驱。叨居后劲。云旗之下。宁敢自安。霜刃之间。信哉多险。故刀下叩头。槊下乞命。如斯之罪不可具陈。凡是众生有相侵害。为怨为隙。负命负身。或作短寿之因。便招多病之果。愿从今日。永断相续。尽未来际。为菩提眷属。不坏良缘法城等侣矣。
又正法念经云。何不杀。若稻谷黍麦生微细虫。不?不磨。知其有虫。护此虫命。不转与人。复不杀生。若牛马驼驴。担负背脊。疮中生虫。若以浆水洗此疮时。不以草药断此虫命。以鸟毛羽洗拭取虫。置余臭烂败肉之中。令其全命。兼护此驴牛。恐害其命。复护虫命乃至蚁子。若昼若夜不行放逸。心不念杀。若见众生欲食其虫。以其所食而贸易之。令其得脱。
又鼻柰耶律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国中有一婆罗门。常供养迦留陀夷罗汉比丘。婆罗门唯一子。长为取妇。时婆罗门。临终敕子。吾死之后。汝看尊者迦留陀夷。如我今日莫使有乏。父母亡后。子奉父母教。还复供养迦留陀夷。如父在日等无有异。后于异时。婆罗门子。出行不在。嘱妇供养。是日便有五百群贼。中有一贼面首端正。妇遥见之遣使唤来。便共私通。迦留陀夷数往其家。妇恐沙门漏泄此事。后共此贼方便杀之。波斯匿王。闻于尊者迦留陀夷为贼所杀。王忆尊者瞋恚懊恼。即时便诛婆罗门家。并杀左右十八余家。捕五百贼。斩截首足。掷着堑中。比丘见已而白佛言。迦留陀夷。本造何恶。为婆罗门妇所杀耶。佛告比丘。迦留陀夷乃往过去。作大天祀主。有五百人。牵其一羊截于四足。将诣天祀而共乞愿。祀主得已即便杀之。由杀羊故。堕于地狱受无量苦。昔天祀主。今迦留陀夷是。虽得罗汉。余殃不尽今得此报。尔时羊者。今妇是也。昔五百人截羊足者。今日为王截其手足五百贼是。佛告比丘。若人杀害。所受果报。终不朽败。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名黎耆弥。有七头儿皆以婚娶。最小儿妇字毗舍离。甚有贤智无事不知。时黎耆弥。以其家业悉皆付之。由其贤智。波斯匿王敬礼为妹有时怀妊。月满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儿。颜貌端正勇健非凡。一人之力敌于千夫。长为纳妇。皆是国中豪贤之女。时毗舍离。请佛及僧于舍供养。佛为说法。合家悉得须陀洹果。唯最小儿。未得道迹。乘象出游。逢辅相子乘车桥上。便捉掷着桥下堑中。伤破身体。来告其父。辅相语子。彼人力壮又是国亲。难与诤胜。当思密报。即以七宝作马鞭三十二枚。纯刚作刀。着马鞭中。人赠一枚。诸人爱之欢喜纳受。恒捉在手。出入见王。国法见王。礼不带刀。辅相见受。便白王谗。毗舍离儿。年盛力壮一人当千。今怀异计谋欲杀王。各作利刀置马鞭中。事审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谓实皆悉杀之。杀竟便以三十二头。盛着一函封闭印之。送与其妹。当日毗舍离。请佛及僧就舍供养。见王送函谓王助供。即欲开看。佛止不听。待僧食竟。饭食讫已佛为说法无常苦等。时毗舍离。得阿那含果。佛去之后。开函见儿三十二头。由断欲爱不至懊恼。但作是言。痛哉悲矣。人生有死不得长久。驱驰五道何苦乃尔。三十二儿妇家亲族。闻此事理懊恼唱言。大王无道枉杀善人。共集兵马欲往报仇。王时恐怖走向佛所。诸人引军围绕祇桓。阿难见王杀毗舍离三十二子。妇家亲族。欲为报仇。合掌问佛。有何因缘。三十二儿为王所杀。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三十二人。盗他一牛。共牵将到一老母舍。欲共杀之。老母欢喜为办杀具。临下刀时牛跪乞命。诸人意盛遂尔杀之。牛死誓言。汝今杀我。我将来世终不放汝。死已共食。老母食饱。欢喜之言。由来安客。未如今日。佛告阿难。尔时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盗牛人者。今毗舍离三十二子是。时老母者今毗舍离是。由杀牛故。五百世中。常为所杀。老母欢喜。五百世中常为作母。儿被杀时极怀懊恼。今值我故得阿那含果。妇家亲族。闻佛所说恚心便息。各作是言。此人自种今受其报。由杀一牛今尚如是。何况多也。波斯匿王是我之王。云何怀怨而欲杀害。即投王前求哀忏悔。王亦释然不问其罪。阿难白佛。复修何福豪贵勇健值佛得道。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一老母。合集众香以油和之。欲往涂塔。路中逢值三十二人。因而劝之共往涂塔。涂竟发愿。生生之处尊荣豪贵。恒为母子。值佛得道。从是以来五百世中。生恒尊贵常为母子。今值佛故各得道迹。
正报颂曰。
戏笑杀他命 悲号入地狱
臭秽与洋铜 灌注连相续
奔刀赴火焰 擘裂碎楚毒
亿载苦万端 伤心不可录
习报颂曰。
杀生入四趣 受苦三涂毕
得生人道中 短命多忧疾
疫病婴艰苦 寿短常沉没
若有智情人 杀心宁放逸
偷盗缘第二
夫禀形六趣。莫不贪欲为原。受质二仪。并皆恋财为本。虽复人畜两殊。然悭惜无二。故临财苟得非谓哲人。见利忘义匪成君子。且钱财玉帛是外所依。幡花僧物。是内供养。理应省己贫窘随喜他富。岂以自贫贪夺他财。所以调达取花遂便退落。憍梵损粟反受牛身。迦叶乞饼被俗讥呵。比丘嗅香池神雅责。是知偷盗之愆宁非大罪。所以朝餐无寄夜寝无衣。鸟栖鹿宿赤露挛卷。傍路安眠循[邱-丘+(序-予+墨)]求食。遂使母逐鹧鸪而南去。子随胡马而北归。夫类日影而西奔。妇似川流而东逝。莫不望故乡而肠断。念生处而号啼。泪交駃而散血。心郁怏而聚眉。如斯之苦。皆由前身不施劫盗中来。故经曰。欲知过去因。当看现在果。欲知未来果。但观现在因。是故劝诸行者。常须诫勖勿起盗心。乃至遗落不贪。何况故偷他物也(此下有五种盗缘)。
第一盗佛物者。如涅槃经云。造立佛寺。用珠华鬘供养。不问辄取。若知不知皆得方便盗罪。又鼻柰耶论云。若盗佛塔声闻塔中幡花。皆望施主结重罪。为断彼福故。又十诵律云。若盗佛图物精舍中供养具。若有守护主。计主犯重罪。如十诵偷佛舍利。萨婆多论。盗佛像。并为净心供养。自念云。彼亦弟子。我亦弟子。如是之人。虽不语取供养。皆不犯罪(此谓施主情通者不犯局者犯重也)若依摩德勒伽论云。为转卖活命故。盗佛像舍利者。犯大重罪(其法物者准佛可知。故四分律下文云。时有人盗他经卷。佛言。佛语无价。准纸墨计满五钱。犯重罪。自外可知)第二盗僧物者。如五分律云。贷僧物不还。计直犯重。又观佛三昧经云。盗僧鬘物者。过杀八万四千父母等罪。又宝梁经云。宁啖身肉终不得用三宝物。又依方等经云。花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又大集经济龙品云。时有诸龙。得宿命心自念过业。涕泣雨泪。来至佛前各如是言。我忆往昔。于佛法中。或为俗人。亲属因缘。或复听法因缘。所有信心。舍施种种花果饮食。共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说言。我曾[口*敷]啖四方众僧花果饮食。或有说言。我往寺舍布施众僧或复礼拜。如是[口*敷]啖。乃至七佛已来。曾作俗人有信心人。为供养故。施诸花果种种饮食。比丘得已。回施于我。我得便食由彼业缘。于地狱中经无量劫。大猛火中或烧或煮。或饮洋铜。或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饿鬼中。如是种种备受辛苦。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别。比五逆业其罪如半。然此罪报难可得脱。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述曰。何故盗用僧物。其罪偏重耶。答曰。随盗一物。即望十方凡圣。上至诸佛下及凡僧。随境无边还结无边等罪。微尘尚可知数。此人罪报不可测量。所以者何。为其施主。本舍一毫一粒。拟供十方出家凡圣。令其食用日夜修道。不欲供俗。是以鸣钟一响。遐迩同餐。凡圣受用俱成道业。冥资施主得益无边。惟斯福利功齐法界。招善既多获罪宁少。今见愚迷众生。不简贵贱。不信三宝。苟贪福物将用资身。或食啖僧食。受用花果。或骑僧杂畜。将僧奴逐。或借贷僧物经久不还。见僧屡索反加凌毁。或倚官形势伺求僧过。如是等损具列难尽。静思此咎岂不痛心。今惜不与者。非是悭惜不惠。为慈愍白衣虑受来苦。若当与者。非直损俗。亦罪及知事。未来生处同受其殃。故佛本行经云。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恶能烧人善根。二从恶更生恶。三为圣人所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入恶道。既知不易。诚为大诫。后时取受。省己用之。
第三盗互用物者。如宝印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由无与佛法物作主。复无可咨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咨。若用僧物。修治佛塔者依法取。僧和合得用。不和合者劝俗人修治。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钱已上。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及人。于此物中应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烂坏。不得货贸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也。又十诵律云。佛听僧坊佛图畜使人及象马牛羊等。各有所属。不得互用。又僧祇律云。供养佛物花多。听转卖买香灯。犹故多者转卖无尽财中。又五百问事口决云。佛幡多者。欲作余佛事用者得。若施主不许者不得。又四分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又善见论云。佛前献佛饭食。侍佛比丘得食。若无比丘。白衣侍佛。亦得食。又罪福决疑经云。初献佛时。上中下座必教白衣奉佛及僧。献佛竟行与僧食不犯。若不尔者。食佛物故。千亿岁堕阿鼻地狱。檀越不受师教。亦招前报。若生人间。九百万岁堕下贱处。何以故。佛物无人能评价故(若泛尔斋家及在僧寺。二时常食。献佛圣僧食。不局入佛僧者。不须收赎。唱余食后一切得食。若情标施食定入佛僧。不通白衣者。应赎已取食也)或施主本拟作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作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众改入一众。本拟十方回入现前。本拟大众回入别人。本拟众僧回入白衣。皆违反施主。计钱多少。满五成重。减五得轻。故四分律云。许此处乃与彼处。皆犯罪也(断罪轻重者仍量前施意)准此之文。检校佛像有余彩色。不得作菩萨圣僧等形。以师徒位别故。不得互用。乃可作余庄严具。还将供养佛不犯。若施主情通。一铺佛像。任意庄严。种种道俗凡圣形像。诸杂供养。名花草木。山池鸟兽。不局佛像者。通作无罪。故五百问事云。用佛彩色。作鸟兽形得罪。除在佛前为供养故不犯(数闻边方道俗不闲戒律。虽有好心经营三宝。任己凡情。互用三宝物。乃至斋上圣钱。或将自入。或入常住僧。或作佛像。或画壁上迦叶阿难等形。并不合用。得罪。具如上受请篇说。问曰。今时斋上有佛钱。未审此钱入何等用。答曰。若施主本心定入造像。还如前互用文。只得造佛不得别用。若如今时斋家。泛僧食后。通出佛僧钱。如施主不别摽局者。任将买香沽油。造幡营造佛堂。种种供佛。受用并得。但不得入经僧别人用。上来略述。并依经律文断。不是人情。若不依法。反结无知不学之罪。自外不尽者。具如僧尼十卷律钞广说。故知检校三宝。事重不轻。自非明解戒律。深信因果。谨慎用心。怖怕业道。常勤作意。不护人情。如是之人。始堪作网维知事。自外不合作也)又宝梁经云。佛告迦叶。我听二种比丘得营众事。何等为二。一能净持戒。二畏于后世。喻如金刚。复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识知业报。二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复有二种。何等为二。一阿罗汉。二能修八背舍者。如是二种比丘。我听营事。自无疮疣。能护他人。意以此事难故语迦叶。于佛法中。种种出家。种种姓。种种心。种种解脱。种种断结。或有阿兰若。或有乞食。或有乐住山林。或有乐近聚落清净持戒。或有能离四扼。或有勤修多闻。或有辩说诸法。或有善持戒律。或有善持毗尼仪式。或有游诸城邑聚落为人说法。有如是等诸比丘僧营事比丘。善取如是诸人心想。故经云。彼营事比丘。应当分别。常住僧物。不得与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得与常住僧(此二种物不得互用)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应与佛物共杂(佛物亦不得与二物共杂)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须者。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僧和合者。应以常住僧物分与招提僧。若如来塔或有所须。若欲败坏者。若常住僧。若招提僧物多者。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坏。今有所须。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若僧不和合。营事比丘。应劝化在家人。求索财物。修治佛塔。若佛物多者。不得分与常住招提僧。何以故。于此物中应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线。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诸天世人。于此物中生佛塔想。而况宝物。若于佛塔中。宁令风吹雨烂破尽。不应以此衣贸易宝物。何以故。如来塔物。无人能与作价者。又佛无所须故。如是营事人者。三宝之物。不应令杂。以自杂用。得大苦报。若受一劫若过一劫。以侵三宝物故。
又宝梁经云。佛言。营事比丘。若生瞋心。于持戒大德人所。以自在故。驰令役使。故堕地狱。若得为人作奴仆为主苦人所鞭打。又营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过僧常限。谪罚比丘。非时令作。以此不善根故。堕于多钉小地狱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钉。钉挓其身。其身炽然如大火聚。又营事比丘。于持戒有大德所。以重事怖之。以瞋心语故。生地狱中。其所得舌长五百由旬。以百千钉而钉其舌。一一钉中出大火焰。又营事比丘。数得僧物。悭惜藏举。或非时与僧。或复难与。或因苦与。或少与或不与。或有与者。或不与者。以此不善根故。有秽恶饿鬼常食粪丸。此人命终当生其中。于百千岁常不得食或时食变为粪屎。或作脓血。是故迦叶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第四盗凡物者如善见论云。为他别人乃至三宝。守护财物。若谨慎掌护坚锁藏户。而贼从孔中屋中窃取。或逼迫取。非守物人能禁限者。但望本主结罪。皆不合征。若主掌懈慢。不勤守护为贼所偷者。掌物人偿之。以望守护主结罪故。十诵律云。远处受他寄物。在道损破。若好心捉破者。不应偿。恶心捉破者须偿。若借他物。不问好心恶心。若破一切须偿。又十诵律云。贼偷物来。或好心施。或因他逐恐怖故施得取。以成物主故。但莫从贼乞。自与者得取。已染坏色着。有主识认者应还。又摩德勒伽论云。若狂人自持物施。不知父母亲眷者得取。若父母可知。不自手与者不得取。又十诵律云。若取他虎残肉者犯小罪。由不断望故。若取师子残者不犯。由断望故。又萨婆多论云。盗一切鸟兽残者得小罪(今时俭世多有俗人毁他鼠窟取其贮栗胡桃杂果子等准此犯罪)四分律云。若与想取。己有想取。粪扫想取。暂用想取。亲友意想取等。皆不犯。其亲友者。依律要具七法。始名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亲善友。取而不犯也。
又增一阿含经云。佛告比丘。若人作贼。偷盗他物为主所执。缚送付王治其盗罪。王即遣人。闭着牢狱。或截手足。或刖耳鼻。或剥其皮。或抽其筋。或取倒悬。或时锯解。或以火炙。或时汤煮。或以生革转络其头。或复洋铜而灌其身。或以长橛而刺其臗。或使恶象而以蹈杀。或开其腹抽腹伫草。或时反缚。打恶声鼓。将诣市所标下斩首。或复节节支解其形。或以刀破。或时箭射。如是种种苦切杀之。以此偷盗恶业因缘。命终之后生地狱中。猛火烧身融铜灌口。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煻灰粪屎磨磨碓捣。受如是等种种诸苦。酸楚毒害痛不能称计。百千万岁脱出无期。地狱罪毕。生畜生中。象马牛羊驼驴犬等。经百千岁。以偿他力。畜生罪毕生饿鬼中。饥渴苦恼不可具言。初不闻有浆水之名。经百千岁受如是苦。恶道罪毕出生人中。若生人中。得二种报。一者贫穷。衣不盖形。食不充口。二者常为王贼火水及以恶贼劫夺。
又正法念经云。何名盗。若人思惟。欲令种种谷麦我独成就。令世间人五谷不登。常作如是不善思惟。复于异时。众生薄福。田苗不收。如是恶人。见世饥馑心生欢喜。如我所念。于市粜卖。曲心巧伪。量诸谷麦诳惑于人。究竟成业。若心思惟名为思业。若作诳时名为诳业。作诳业已名究竟业。
第五盗遗物者。如正法念经云。若见道边遗落之物。若金若银及余财宝。取已唱令。此是谁物。若有人言。此是我物。当问其相。实者当还。若无人认。七日持行日日唱之。若无主认。以此宝物。付王大臣州郡令长。若王大臣州郡令长。见福德人不取此物。后当护持佛法众僧。是名不盗。又僧祇律云。若见遗衣物者。当唱令人认之。无主认者。悬着高显处令人见。若言是我物。应问言。汝物何处失。答相应者与。若无识者应停。至三月已。若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园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贵价物者。谓金银璎珞。不得露现唱令。得宝人应审谛数看有何相貌。然后举之。来认时相应者与。对众多人与问。不得屏处还。教受三归。语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无人来认者。停至三年如前处。当界用之。若治塔得宝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实论云。伏藏取用无罪。佛在世时。给孤长者。是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盗。又僧祇律云。入聚落中。有遗落物。不得取。与比丘者即是施主。聚落中风吹衣。不得作粪扫想取。若旷路无人处得取。又五分律云。若举衣经十二年不还者。集僧评价。作四方僧用。若彼后还。以僧物偿。不受者善正报颂曰。
劫盗供他用 泥犁独自沈
玃鸟金刚嘴 啄脑劈其心
灌口以铜汁 碎身铁棒砧
怕惧周慞走 还投刀剑林
习报颂曰。
劫盗所获果 地狱被销融
罪毕生人道 饥贫心自终
共财被他制 何殊下贱中
寄言怀操者 当须思困穷◎
◎邪淫缘第三
夫淫声败德。智者之所不行。欲相迷神。圣人之所皆离。是以周幽丧国。信褒姒之愆。晋献亡家。实丽姬之罪。独角山上不悟骑颈之羞。期在庙堂。宁悟焚身之痛。皆为欲界众生不修观解。系地烦恼不能断伏。且地水火风。谁为宰主。身受心法本性皆空。薄皮厚皮周旋不净。生藏熟藏。秽恶难论。常欲牵人堕三恶道。是以菩萨大士。恒修观行。臭处流溢遍身皆满。六尘怨贼每相触恼。五阴旃陀难可亲近。凡夫颠倒纵此贪迷。妄见妖姿封着华态。皓齿丹唇长眉高髻。弄影逶迤增妍美艳。所以洛川解佩。能税驾于陈王。汉曲弄珠。遂留情于交甫。巫山台上。托云雨以去来。舒姑水侧。寄泉流而还往。遂使然香之气。迥袭韩寿之衣。弹琴之曲。悬领相如之意。或因廌枕而成亲。或藉挂冠而为密。岂知形如聚沫质似浮云。内外俱空须臾散灭。举身不净遍体无常。方弃沟渠以充蝼蚁。凡是众生有此邪行。乖梵天道。障菩提业。为四趣因。感三涂果。是知三有之本寔由淫业。六趣之报特因爱染。以润业偏重故。圣制不为也(此下有四种缘)。
第一呵欲多苦者。如涅槃经偈云。
若常愁苦 愁遂增长 如人喜眠
眠则滋多 贪淫嗜酒 亦复如是
又正法念经偈云。
如火益干薪 增长火炽然
如是爱乐者 爱火转增长
薪火虽炽然 人皆能舍离
爱火烧世间 缠绵不可舍
又智度论偈云。
世人愚惑 贪着五欲 至死不舍
为之后世 受无量苦 譬如愚人
贪着好果 上树食之 不肯时下
人伐其树 树倾乃堕 身手毁坏
痛苦而死 得时乐少 失时苦多
如蜜涂刀 舐者贪甜 不知伤舌
后受大苦
又成实论偈云。
贪欲实苦 凡夫颠倒 妄生乐想
智者见苦 见苦则断 受欲无厌
如饮碱水 转增其渴 以增渴故
何得有乐 譬如狗咬 血涂枯骨
增涎唾合 想谓有美 贪欲亦尔
于无味中 邪倒力故 谓为受味
故知色欲 苦实乐虚 要无贪求
方名真乐
第二观女不净者。但惟诸女。外假容仪内怀臭秽。迷人著相不觉虚诳。唯大智者。能知可恶也。
又禅秘要经云。长老目连得罗汉道。本妇将从。盛服庄严欲坏目连。目连尔时为说偈言。
汝身骨干立 皮肉相缠裹
不净内充满 无一是好物
韦囊盛??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无所宜 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弃远 如人舍厕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恶厌
一切皆远离 如人避??坑
汝身自庄严 花香以璎珞
凡夫所贪爱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净聚 集诸秽恶物
如庄严厕舍 愚人以为好
汝胁肋着脊 如椽依梁栋
五藏在腹内 不净如??箧
汝身如粪舍 愚夫所贪宝
饰以珠璎珞 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 始终不可着
汝欲来娆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诸欲毒 我今已灭尽
五欲已远离 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 一切无所著
正使天欲来 不能染我心
又增一阿含经云。宁以火烧铁锥而铄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又正法念经云。女人之性心多嫉妒。以是因缘。女人死后多生饿鬼趣中。虽有美言心如毒害。强知虚诈。能惑世间。
第三女人难亲可厌者。如优填王经偈云。
女人最为恶 难与为因缘
恩爱一缚着 牵人入罪门
非直牵人 入于恶道 天中退落
亦由女惑
又正法念经偈云。
天中大系缚 无过于女色
女人缚诸天 将至三恶道
又智度论云。菩萨观欲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火刀雷电。礔礰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瞋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故佛说偈云。
宁以赤铁 宛转眼中 不以散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惭
回面摄眼 美言妒瞋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投身
坐卧行立 回眄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心碎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毒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又增一经偈云。
莫与女交通 亦莫共言语
有能远离者 则离于八难
又萨遮尼乾子经尼乾子说偈云。
自妻不生足 好淫他妇女
是人无惭愧 受苦常无乐
现在未来世 受苦及打缚
舍身生地狱 受苦常无乐
又杂譬喻经云。佛在世时。有一婆罗门。生两头女。女皆端正。乃故悬金。九十日内。募索有能诃我女丑者。便当与金。竟无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有一好。阿难白佛言。此女实好而佛言恶。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色。是为好眼。耳鼻口亦尔。身不着细滑。是为好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今观此女。眼视色。耳听音。鼻嗅香。身喜细滑。手喜盗财。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又佛般泥洹经云。佛告奈女。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名声不好。二王法所疾。三怀异多疑。四死入地狱。五地狱罪竟受畜生形。皆罪所致。能自灭心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多人称誉。二不畏县官。三身得安隐。四死生天上。五从意清净得泥洹道。
第四女人奸伪者。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大姓家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语父母言。有女似此者儿乃当取。时他国有女。貌亦端正。亦作金色。金女白父母言。有男似此乃当嫁之。父母各闻便远娉合。时国王。举镜自照。谓群臣曰。天下人颜。有如我不。诸臣答曰。臣闻彼国有男。端正无比。则遣使请之。使至。告之。王欲见贤者。则严车进去。已自念。王以我明达故来相呼。则还取书。而见妇与奴为奸。怅然怀憾。为之结气。颜色衰丑。臣见如此。谓行道消瘦。马厩安之。夜于厩中。见王正大夫人与马厩下人私通。心乃自悟。王大夫人。尚当如此。何况我妇。意解心悦颜色如故。则与王相见。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来有忘还归取之。而见妇与奴为奸。意忿颜色衰变。故住厩中三日。昨见正夫人来与养马儿私通。夫人乃尔。何况余人。意解颜色复故。王言。我妇尚尔。何况凡女。两人俱舍。便入山中。剃发作沙门。思惟女人不可从事。精进不懈。俱得辟支佛道。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妇人。生一女。端正无比。年始三岁。国王取视。呼道人相。后堪为夫人不。道人报王。此女有夫。王后得之。王言。我当牢藏。岂可后得。便呼鹤来。汝处在何。鹤白王言。我止大山。半腹有树。人畜不历。下有洄水。船所不行。王言。我以此女寄汝将养。便撮持去。日日从王。取饭与女。如是久后。上有一聚。卒为水?去。有一树奇。逐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树。堕洄水中不得去回。有蒱桃树踊出。住倚山傍。男子寻之得上鹤树。与女私通。女便藏之。鹤觉女身重。左右求得男子。举撮弃之。如事白王。王曰。前道人善巧相人也。师曰。人有宿对非力所制。逢对则可。畜生亦尔。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国王。护持女急。正夫人语太子曰。我为汝母生汝。不见国中。欲一回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则听可。太子自为御车。群臣于路奉迎设拜。夫人出手开帐。令人得见。太子见女人而如是。便诈腹痛而还。夫人言曰。我无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尚当如此。何况余乎。夜便委国舍去。入山游观。时道边有树。下有泉水。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入水池浴。出已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与屏处室。梵志将卧。女人复吐一壶。壶中有男复与共卧。卧已吞壶。须臾之顷。梵志起已。复内妇着壶中。吞已杖持而去。太子归国白王。请梵志及诸臣下。作三人食。持着一边。梵志既至。言我独自。太子曰。梵志。汝当出妇共食。梵志不得已出妇。太子语妇。汝当出夫共食。如是至三。不得已出男共食。食已便去。王问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观国。我为御车。母开帐出手。令人见之。我念女人能多乐欲。便诈腹痛。还入山中见梵志。藏妇腹中。如是女人奸不可绝。愿大王放赦宫中。自在行来。王敕后宫。其欲行者任从志也。师曰。天下不可信者。女人是也。
又旧譬喻经云。昔有四姓。藏妇不使人见。妇使青衣人作地突。与琢银儿私通。夫后觉妇。妇言。我今生不邪行。卿莫妄语。夫言。吾不信汝。当将汝至神树所立誓。妇言。甚佳。夫持斋七日。始入斋室。妇密语琢银儿。汝诈作狂乱头于市。逢人抱持牵引弄之。夫斋竟便将妇出。妇言。我不见市。卿将我过市。琢银儿便来抱持诈狂卧地。妇便哮呼其夫。何为使人抱持我耶。夫言。此是狂人。何须记录。夫妇俱到神所。叩头言。我生来不作恶。但为狂人所抱。妇便得活。夫默然而惭。佛言。当知一切女人。奸诈如是。不可信也。
又十诵律云。佛在舍卫国。有一婆罗门生女。面貌端正颜色清净。名曰妙光。相师占曰。是女后当与五百男共通。诸人闻已。女年十二无有求者。时婆罗门有邻比估客。常入海采宝。是估客。于楼上遥见是女即生欲心。问余人言。是谁女耶。答是某甲婆罗门女。有取者耶。答言无。有求者耶。答言未也。问何故无人求耶。答曰。此女有一过罪。相师占曰。是女后当与五百男子共通。所以无求者。时估客念言。除沙门释子。无入我舍者。即往求取。女到未久。估客结伴欲入海中。唤守门者语言。我欲入海。莫听男子强入我舍。除沙门释子。此是无过。答言尔。去后沙门于舍乞食。是女见已语言。共我行欲。诸比丘不知白佛。佛言。此舍必有非梵行。汝不应往。此女后得病。于夜命终。其家人以庄严具。合弃死处。时有五百群贼。于此处行。见死女即生欲心。便就行欲。是女先语沙门婆罗门。共我行欲。以此因缘故堕恶道。在彼国北方。生作淫龙。名毗摩达多。
正报颂曰。
邪淫入地狱 登彼刀叶林
热铁钉其口 洋铜灌入心
毒龙碎骨髓 金刚鼠食阴
铜柱缘上下 铁床卧隐深
习报颂曰。
昏淫乱情色 受苦无表里
余业得人身 自妻恒背己
彼此怀猜忌 孰肯顺情旨
稍有性灵人 宁得无惭耻
妄语缘第四
惟夫禀形人世。逢斯秽浊之时。受质伪身。恒在虚诈之境。所以妄想虚构。惑倒交怀。违心背理。出语皆虚。诳惑前人。令他妄解。致使万苦争缠百忧总萃。种虚妄之因感得轻贱之报。地狱重苦更加汤炭。迷法乱真。寔由妄语也。
如正法念经偈言。
妄语言说者 恼一切众生
彼常如黑暗 有命亦同死
语刀自割舌 云何舌不堕
若妄语言说 则失实功德
若人妄说语 口中有毒蛇
刀在口中住 焰火口中然
口中毒是毒 蛇上毒非毒
口毒割众生 命终堕地狱
若人妄说语 自口中出脓
舌则是泥浊 舌亦如炽火
若人妄谗语 彼人速轻贱
为善人舍离 天则不摄护
常憎嫉他人 与诸众生恶
方便恼乱他 因是入地狱
又优婆塞戒经偈云。
若复有人 乐于妄语 是人现得
恶口恶色 所言虽实 人不信受
众皆增恶 不喜见之 是名现世
恶业之报 舍此身已 入于地狱
受大苦楚 饥渴热恼 是名后世
恶业之报 若得人身 口不具足
所说虽实 人不信受 见者不乐
虽说正法 人不乐闻 是一恶人
因缘力故 一切外物 资生减少
以此证知。妄语之人三世受苦。
又禅秘要经云。若有四众。于佛法中。为利养故贪求无厌。为好名闻。而假伪作恶。实不坐禅。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贪利养故。自言坐禅。如是比丘。犯偷兰遮。过时不说。自不改悔。经须臾间即犯十三僧残。若经一日至于二日。当知此比丘是人中贼罗刹魁脍。必堕恶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实不见白骨自言见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诳惑诸天龙鬼神等。此恶人辈是魔波旬种。为妄语故。自说言我得不净观乃至顶法。此妄语人。命终之后。疾于电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八千岁时。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身恒负重。死复剥皮。经五百身。还生人中。聋盲喑哑癃残百病。以为衣服。如是经苦不可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