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诸经要集——释道世

_8 道世(唐)
  问曰。于业道中何者是前眷属。何者是后眷属。答曰。若起杀生方便。如屠儿牧羊。或以物买将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断。所有恶业。名前眷属。随下何刀。断其命根。即彼念时。所有作业及无作业。是等皆名根本业道。次后所作身行作业。是名杀生后眷属业。乃至绮语皆亦如是。应知自余贪瞋邪见业中。无前眷属以初起心即时成就根本业道。
  又身口意。十不善业道。一切皆有前后眷属。此义云何。如人起心。欲断此众生命。因复更断余众生命。如欲祭天杀害众生。即夺他物。欲杀彼人复淫其妻。生如是心。还使彼妻自杀夫主。复以种种斗乱言说。破彼亲属。无时非实。于彼物中生于贪心。即于彼人复生瞋心。为杀彼人故。生如是邪见。增长邪见以断彼命。复欲杀其妻男女等。如是次第。具足十种不善业道。如是等业。名前眷属。一切十不善业道。皆亦如是应知。
  又离善道非方便。修行善业道是方便。以远离根本故。及远离方便故。言方便者。如彼沙弥。欲受大戒。将诣戒场。礼众僧足。即请和尚。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时。如是悉皆名前眷属。从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业及彼念起无作业。是等皆名根本业道。次说四依。乃至不舍所受善行。身口作业及无作业。如是等悉皆名后眷属。
  述曰。上来虽引经论明业因多种。至时断罪未明轻重。故别引优婆塞戒经。辨业不同。别有四例。一将物对意有四。二轻重不同有八。三上中下不同复八。四依萨婆多论。有心无心不同复八。临时判罪并皆摄尽。故经第一云。有物重意轻。有物轻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轻意轻。第一有物重意轻者。如无恶心杀于父母者是。第二物轻意重者。如以恶心杀于畜生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极恶心杀所生父母者是。第四物轻意轻者。如以轻心杀于畜生者是。
  第二如是恶业。复有八种轻重不同。何等为八。一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轻。二有根本重方便成已轻。三有成已重方便根本轻。四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轻。五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轻。六有根本成已重方便轻。七有方便根本成已重。八有方便根本成已轻。物是一种。以心力故得轻重果。如十善业道。有其三事。一方便。二根本。三成已。若复有人。能勤礼拜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则柔软。是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欢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时专著。是名根本。十善既尔。十恶亦然。
  第三是十业道。复有三种。谓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绮互作八准前可知)。
  第四依萨婆多论。方便根本成已。有心无心作(绮互作八准前可知)自下依三界六道。发业多少有异。第一就地狱明起不善。依毗昙论云。有五业道。一恶口。二绮语。三贪。四瞋。五邪见。于中恶口绮语及瞋。彼受苦时。三种现行。恶骂狱卒故。恶口现行。即此恶口语不应时。违法非正。即落绮语。尔时忿怒。即是瞋恚。此三不善。地狱现行。若论贪业及与邪见。成就在心而不现行。以彼粗凡未断烦恼。故贪邪见成就在心。彼处男女各恒受苦。无有男女共行邪事。是故无此贪心现行。以常受苦心识暗钝。不能推求因果有无。是故亦无邪见现行。自余杀盗妄语两舌。彼处不行一向是无。问若地狱不有现行贪及邪见业道者。云何说彼成就。此二若烦恼心法未断已来。虽不现行。性恒成就。不同身口七支色业。是粗作法。发动方成。无造作处则不说成。故杂心论云。地狱之中。无相杀故无杀业道。无受财故无盗业道。无执受女人故。无邪淫业道。异想说故名妄语。彼无异想故无妄语。常乐离故无两舌。为苦所逼故有恶口。不时说故。故有绮语。贪及邪见。成就不行。第二第三。明鬼畜道中。十恶具有。而无身口七支恶律仪也。问今畜生中不知。言者。虽有音声成口业不。答彼起瞋时。发声则别。虽非言辩亦成口业。故成实论云。畜生音声是口业不。答虽无言说之别。从心起故。亦名为业。亦可言具十者。多是龙王。辩人意志故。具十业道。自余痴钝畜生。但可具身三意三六种。余四不具。以口不解语故。若据劫初畜生解人语者。此亦可具十恶。
  第四就人中起罪行者。人中即有四天下。南阎东弗西耶此三方人。起恶多故皆具十恶。然东西则轻。南方最重。以有受恶律仪故。若就北单以论罪者。彼方唯有四不善业。一绮语。二贪。三瞋。四邪见。由有歌咏故有绮语。贪瞋邪见成而不行。问北方有行欲事。云何言无邪淫业道。答彼方无夫妻共相配匹。虽有淫事无相陵夺。故。无邪淫。问既有行淫。即贪欲现行。云何而言但成不行。答彼起淫贪。非俗能裁。虽数现行。圣说无罪。但此贪心所起之淫。尚非罪业。不牵苦报。何况内心能起之贪。如世夫妻。贪爱非制。问北方之人。既有歌咏等。此不应法。即是妄语。云何不说有妄语业。答彼人淳直不行奸伪。无诳他心。故非妄语。彼定千岁故无杀命。彼方衣食地有粳米树有宝衣。自然而出。无有守掌。故无偷盗。彼人和柔。故无两舌恶口等业。故杂心论云。郁单有四不善业道。寿命定故无杀生。无爱财故无盗。无杂爱女人故无邪淫。无欺他故无妄语。常和合故无两舌。以柔软故无粗言。有歌叹故有绮语。若论意业道。虽成就而不现行。
  第五就天起罪行者。此欲界六天。有杀盗等。于中虽有十不善业。而无身口七种恶律仪。故杂心论云。欲界六天。有十业道。离不律仪。虽不害天。而害余趣。如害修罗。亦有截手足断而复还生。若斩首则死。展转相夺。乃至十业道一切皆有。亦有薄福诸天。乏少资缘。更相揽窃。故有盗业。或有诸天。自薄所受淫他美天。故有邪淫。自余七业。文显可知。
  依十善分别者。如毗昙论说。于彼地狱趣中。唯有意地三善业道。然但成就而不现行。北方亦同。自余一切皆具十善。文显可知。
  若论色无色天。依阿毗昙则无不善。据理而言。亦有轻微三业不善。谓彼意地有邪慢等。身口业过。如初禅中。婆伽梵王。语诸梵众。汝得住此。我能令汝尽老死边。汝等不须诣瞿昙所。黑齿比丘往彼问言。初禅三昧。依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梵王答言。我是诸梵中尊者。黑齿比丘言。我不问梵王尊卑。但问。初禅三昧。依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彼不能答。即捉尊者。牵出众外。语尊者言。我不能知初禅三昧。从何三昧生。从何三昧灭。汝何忍在梵中损辱我也。此是谄诈不善烦恼。言佛不能令汝解脱。即是谤佛绮语恶口。上界唯有此谄诈。发动身口微不善业。然不于他人起粗违损。以生上者曾修得定。尽离欲界粗贪瞋等。故得彼报。还能修定。虽有烦恼。唯是痴心。以迷道故。起爱慢等。乐修善行法。望得胜他。此等烦恼为定所坏。故不损物。不相违害。若依毗昙。上界烦恼非是不善。说为无记。此细贪等能污净心。虽是无记体是染污。不同报生色心苦乐及威仪等。白净无记故。论说为秽污无记。是污秽故。润业受生。若此烦恼不润业者。业种则燋永不牵报。上界众生不应更生。由能润业故得更生。问上界烦恼。既能润业润生得报。何故非记。答上界烦恼虽复润业。唯得总报受生而已。不由此惑正感乐果。亦不招苦。故是无记。不同下界不善烦恼感得总报及别报苦。
  若依成实论。上二界中所起邪见。皆名不善。如彼论说。人在色无色界谓是涅槃。临命尽时。见欲色中阴即生邪见谓无涅槃。谤无上法。当知彼中有不善业。又论说。彼上界邪见是苦因缘。道理上界据其位判。众生心细。所起惑微。多不成业。故名无记。若据通论。不妨于中有起粗邪。成不善者。毗昙所说义当前判。成实所论义当后通。又据望理。彼细烦恼。皆违理起。悉是不善。准依成实。不善恶业三界通起。唯有多少增微为异。
  述曰。向来就凡。明诸罪障依身口发业竟。若论圣人。如须陀洹等。出观失念。容有起意轻微不善。生恶愿等。具欲结者。贪瞋虽强。片似余凡。唯可直起。贪欲瞋慢。不更思审。起邪见心。亦不起杀盗等心。如依毗昙。得有眷属。加拳等事轻不善业。若依成论有意不善。设动身口不成业报。如滴水热??。虽湿还干。
  罪行缘第三
  述曰。此明圣者。就后福行。说有罪行者。但此罪行。妄见境染。执定我人。取着违顺。便令自他皆成恶业。是以经云。贪欲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见者。是人为贪欲。将入于地狱。是故心外虽无别境。称彼迷情强见起染。如梦见境起诸贪瞋。称彼梦者谓实不虚。理实无境唯情妄见。故智度论说。如梦中无善事而善。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复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等。故知心外虽无别境。称彼迷情妄见起染。心外虽无地狱等相。恶业成时妄见受苦。如正法念经云。阎魔罗人非是众生罪人见之谓是众生。手中执持焰然铁钳。彼地狱人。恶业既尽。命终之后。不复见于阎罗狱卒。何以故。以彼非是众生数故。如油炷尽则无有灯。业尽亦尔。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阎浮提日光既现则无暗冥。恶业尽时。阎罗狱卒亦复如是。恶眼恶口。如众生相可畏之色。皆悉磨灭。如破画壁画亦随灭。恶业画壁亦复如是。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证。众生恶业应受苦者。自然无中妄见地狱问曰。见地狱者。所见狱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见。彼地狱处。阎罗在中判诸罪人。则有此境。云何言无。答曰。彼见狱主亦是妄见。直是罪人恶业熏心。令心变异无中妄见。实无地狱阎罗在中。故唯识论云。如地狱中。无地狱主。而地狱众生。依自然业。见地狱主与种种苦。而起心见。此是地狱处。此是夜时。此是昼时。我以恶业故。见狗见乌。或见山压。以此文证。善恶熏心令心异见。实无地狱。是故心外虽无地狱。恶业成时强自妄见。问曰。此苦业报既非善事。宁不直尔说善令习。何须称情说苦业耶。答曰。善恶因果。法须相对。若不说其贪等是过。何由得显施等是善。若不宣说三涂是苦。无由得显人天等乐。是故须说凡夫罪行。令人识知厌离归善。若钝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世乐。因此转心修诸福业。若利根者。闻此苦业。生厌离时。即求解脱。因此转心能修道观。便于惑中得起出世因。故经说言。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故知苦业厌离之本。起善之缘。是故须说。若不说此恶业罪行。众生不识。常行不断。虽称情见说诸过恶。然实心外无别业苦。唯识无境心体恒净。故经说言。虽说贪欲之过。而不见法有可贪者。虽说瞋恚之过。而不见法有可瞋者。虽说愚痴之过而知诸法不痴无碍。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以此文证知罪行因果唯心无外。凡愚不解。称情方便。须说业苦向来两门。就其实教说罪体真无别可破。以愚未解须定说罪。此是别明愚人迷真妄解故须定说罪行意也。
  福行缘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对前罪行说此福行。先明凡夫修欲界善者。但使乱心修诸事福。而生下界。名欲界业。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狱述者。依毗昙说。地狱之人。亦有三善业。即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现行。以是难处多不闻法思量趣道。故无现行。若论生得善根。地狱亦有。如仙誉国王。杀五百婆罗门。生地狱中。发生信心。生甘露国。故知现行。若依成论。亦说地狱有善现行。虽无力励方便起善修获圣道。然有生得善根起善。谓诸众生无始已来。曾修世间信进念等。未起邪见谤无因果。此善不灭。生便得之。名为生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若有宿业感缘强者。大圣现化令苦止息。为说道法。得修方便。第二畜生龙等。亦有修善。如涅槃经。佛说义时。无量鸟兽发菩提心。生于天上。若依毗昙。鬼畜十善非律仪摄。以其身口七善律仪。普于一切众生处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萨婆多论。畜生以痴钝故。不发律仪。若依成论。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人中。北单越人。唯成意地。三善业道而不现行。不断善故。至劫尽时人皆修禅。彼独不能离欲非分。自余三方皆有十善。有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论。即无出家别解脱戒。但有十善及在家戒。故成论云。如天帝释多受八戒。龙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论色界诸天。以论依毗昙。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业。以其界地因果断故。身生上界。下地法断。此据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依成论。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业。如诸梵天。见佛礼拜。发言赞叹。即是散善。此是寄起欲界善业。若依毗昙毗婆沙论等。梵天礼赞非欲界善。是其初禅威仪心起。据此所依无记非善。据外身口。是上色业。此明欲界乱善福业依身起处竟。
  第二明色界四禅定业。依身起处。若鬼畜中。值圣强缘能悟道者。亦得修起。以其无漏依禅起故。纵无根本深定正体。必有粗浅未来禅心。此未来禅是色界业。依此未来断欲结时。此业则招初禅梵果。若就人天以论。修色界业。除北单越无修禅者。自余三方及欲界天。皆得修起色界十善。谓得禅者。意地有三所。谓无贪无瞋正见。若论身口七善业者。谓依定心发得禅戒。禅戒则是身口七善。故得禅时有色十善。若就无色诸天以论。依毗昙。无色界天不得修起色界定业。生上舍下界地断故。若依成论。凡生无色。亦得起下色界中业。此明色界禅定福业十善业道依身起处。若论无色四空定业依身起处。三界人天皆得修起。上来明诸福行依身起处竟。若论圣人起福。非关凡夫希故不述。
  杂业缘第五
  述曰。此行名圣说不定。所谓罪行。诸经或说名黑黑业及不善业。凡夫福行。诸经或说名黑白业及以善业。名虽种种行体无殊。行体云何。如智论说。杀害等是不善业。布施等是善业。此则是说罪福二行。言杀等者。等取十恶齐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业。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禅定者。望欲界乱善。名不动行。若望出世理观智慧。此缘事住。则名福行。如说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禅定。通亦名福。但诸罪福人行不同。或专修福。或唯造罪。或复有人。罪福俱行。专修福者。所谓净心。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谓无慈润。动身口意皆为损他。罪福俱者。谓修福时内心不净。或兼损物。此则是其欲界杂业。非纯净故。亦名不净。若论罪行。粗显可知。若论杂业。与净福行有同有异。稍隐难知。谓诸修福据其外相。事中信乐所作皆同。若据内心。为自为他所求各别。精粗不等。以诸修福外同内异故。有纯杂二业不同。若能调心慈悲愍物。随所施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视相修福。内粗外细。唯成杂业。称彼愚情虽谓过世理实违道。亦非净福。以修福时不观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业与倒相应。是假取性。是故迷道。以不着心多求世报。又多求名。故非净福。以此纯杂世俗多迷。今略偏论令人识行。先论杂业后明净福。但诸杂业自有粗细。粗者为恶兼损他人。细者自为唯求世报。先论粗杂。若就施论。或有非法取财施者。如盗他物以用布施。此感来报还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优婆塞经云。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财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或有为施兼损他者。谓若施时不正念善。或生瞋恚。或起高慢。当堕恶道。虽得福报畜中别受。不感人天。故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龙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业行生  大力金翅鸟
  若为修福求世报者。如舍财时自求来报。或恐身财无常故舍。或为名闻专求自益。此非慈悲为济贫苦。犹如市易。非纯净业。是以经中名不净施。如百论说。为报施者。是名不净施。如市易故。报有二种。现报者。名称敬爱等。后报者。后世富贵等。名不净施。譬贾客远到他方。虽持杂物多所饶益。然非怜愍众生。以自求利故。是业不净。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以此证知。无实慈愍自求名称。或为来报。纵虽广施皆非净业。业非净故得报不精。故分别业报经云。若为生天施。或复求名闻酬恩。及望报恐怖故行施。获果不清净。所受多粗涩。施行既尔。戒等诸善不净同此。故百论云。不净持戒者自求乐报。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富贵受五欲乐。为淫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作亲善。是名不净。此外细心不净持戒。如阿难语难陀。说偈云。
 如羝羊相触  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开心专为益他。得福则多。又于施境有贫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须。若施令彼得益长善。所施有宜获福则多。故贤愚经云。佛赞五施得福无量。所谓施远来者。远去者。病瘦者。于饥饿时施于饮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现世获福。此施有宜现获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处。虽多割舍不得净报。又随喜他施者。若望诸极粗造不善者。是其细罪。亦得名善。若望离欲及专为他。此之杂业则是其罪。故智度论云。粗人有粗罪。细人有细罪。故此杂业罪福俱行。望心非纯。是不净业。上来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净杂业竟。若论净业。翻前可知。故百论云。净施者。若人爱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经偈云。
 若有贫穷人  无财可布施
 见他修施时  而生随喜心
 随喜之福报  与施等无异
  又大丈夫论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为己施一切  得报如芥子
 救一厄难人  胜余一切施
 众星虽有光  不如一月明
  若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是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故。智度论云。譬如蝇无处不着。唯不着火焰。众生爱着亦复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着。乃至非想亦着。唯不着般若波罗蜜性空大火。以此证知。无善恶性常轮五道。即当无佛性众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经论竟。
  又杂宝藏经云。昔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有其一女。名曰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愍举宫爱敬。父语女言。汝因我力举宫爱敬。女答父言。我自有业。不因父王。王闻瞋忿而语之言。今当试汝有自业力。即遣左右。觅一最下贫穷乞人。以女付之。王语女言。汝自有业不假我者。从今可验。女犹答言。我有业力。即共穷人相将出去。妇问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妇言。我父母先此舍卫城中第一长者。父母居家都已死尽。无所依怙。是以穷乞。妇复问言。汝今颇知故宅处不。答言知处。但宅毁坏遂有空地。夫妇相将往至故舍。周历安行。随其行处伏藏自出。即以珍宝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宫宅悉成。宫人伎女奴婢仆使。不可称计。王卒忆念。我女善光。云何生活。有人答王。善光女郎。宫室钱财不减于王。王女即日遣其夫主。往请于王。王即受请。见其家内宫宅庄严。叹未曾有。王往问佛。此女先世作何福业。得生王家。身有光明。佛答王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槃头王以佛舍利起七宝塔。王大夫人。见即便以天冠拂饰。着像顶上。以天冠中如意宝珠。着塔枨头。因发愿言。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莫堕三恶八难之处。昔夫人者今善光是。后于过去迦叶佛时。复以肴膳供养佛僧。而夫遮断。妇即劝请。我今已请使得充足。夫还听妇。尔时妇者今善光是。尔时夫者今日夫是。由昔遮妇。恒常贫贱。以还听故。要因其妇得大富贵。无其妇时后还贫贱。以是因缘。善恶之业逐身受报。未曾违失。
  又杂宝藏经云。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时于眠中闻二内官共诤道理。一人说言。我依王活。一人答言。我自依业。不依王也。王闻可彼依王活者。而欲赏之。即遣直人。语夫人言。我今当使一人往者。重与财物。寻即遣。彼依王活者。持所饮酒送与夫人。此人出户。鼻中血出不得前进。寻即倩彼依业者送。夫人见已。重赐钱财衣服璎珞。来到王前。王见深怪。即便唤彼依王活者。而问之言。我使汝去。云何不去。彼即向王具白情事。王闻叹言。佛语真实。自作其业还自受报。不可夺也。由是观善恶报应自业所引。非天非王之所能与。要须自作自得。起于正见。言业果报。近获人天。远招佛果。若违圣教具受前苦。颂曰。
 寻因途乃异  及舍趣犹并
 苦极思归乐  乐极苦还生
 岂非罪福别  皆由封着情
 若断有漏业  常见法身宁
  诸经要集卷第十一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3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卷第十二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欲盖部第二十(此有三缘)
  四生部第二十一述意缘五欲缘五盖缘
  述意缘第一
  窃寻经论。行者修道。皆云五欲是障道本。若不学断。无由证圣。欲知根本。略述三种。一自内五根。二外诸五尘。三所生五识。由此三故能生染欲。故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恶象心未调顺。有人乘之不随意去。远离城邑至空旷处。不能善摄此五根者。亦复如是。将人远离涅槃城邑。至于生死旷野之处。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恶。五根佞臣亦复如是。常教众生造无量恶。譬如恶子。不受师长父母教敕。则无恶不造。不调五根。亦复如是。不受师长善言教敕。无恶不造。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摄五根。常为地狱畜生饿鬼之所贼害。亦如怨盗害及善人。又遗教经云。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也。夫论盖者。是荫覆义。谓覆障行者。令志性昏沉。定慧不明。隐没善人。是修道正障。故名为盖。故对法论云。此盖能令善品不得显了。是盖义。覆蔽其心。障诸善品。令不得转。故名盖义。前之五欲从外五尘而生。此之五盖从内五根而发也。
  五欲缘第二(此别三缘)
  第一欲系苦者。夫论五欲者既有其根。便发五欲。系缚众生不得解脱。故涅槃经云。凡夫之人五欲所缚。令魔波旬自在将去。如彼猎师。擒捕猕猴担负归家。善男子。譬如国王。安住己界身心安乐。若至他界则得众苦。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则得安乐。若至他界。则遇恶魔受诸苦恼。自境界者。谓四念处。他境界者。谓五欲也。五欲者。男女身上色声香味触等是也。即此五欲希须为义。贪着五尘名为欲也。并意识触缘之境。名曰法尘。此之六尘非直名为魔所行处。复得恶贼之名。故涅槃经云。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六尘恶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如大六贼。若入人舍。则能劫夺现家所有。不择好恶。令巨富者忽尔贫穷。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若入人根。则能劫夺一切善法。善法既尽贫穷孤露。作一阐提。是故菩萨。谛观六尘如六大贼。
  第二欲障苦者。夫论欲过者。谓五欲弊魔。六尘恶贼。佛判邪惑。迷障佛性故。涅槃经云。众生五识。虽非一念。然是有漏。复是邪倒增长诸漏。为一切凡夫取著于色。乃至着识。以着色故则生贪心。生贪心故为色系缚。乃至为识之所系缚。以系缚故。则不得免于生老病死忧悲大苦一切烦恼。又云。若有菩萨自言戒净。虽复不与女人和合言语嘲调听其音声。然见男子随逐女时。或见女人随逐男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
  又智度论云。菩萨观种种不净。于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电霹雳怨家毒蛇之属。犹可暂近。女人悭妒瞋谄妖秽斗诤贪嫉。不可亲近。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浅智薄。唯欲是亲。不观富贵智德名闻。专行欲恶破人善根。桎梏枷锁。闭系囹圄。虽曰难解。犹尚易开。女锁系人。染着根深无可得脱。众病最重。如佛偈言。
 宁以热铁  婉转眼中  不以染心
 邪视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羞惭
 回面摄眼  美言妒瞋  行步妖秽
 以惑于人  淫罗弥网  人皆没身
 坐卧行立  回盻巧媚  薄智愚人
 为之所醉  执剑向敌  是犹可胜
 女贼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犹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触
 有智之人  所不应视  若欲观之
 当如母姊  谛视观之  不净填积
 淫火不除  为之烧灭
  色过既尔。自余香味触等例皆如然。一切众生。无始已来永沉生死。不能出离者。寔由女色系缚难脱。盲无慧眼。见生死坑致之陷坠。今惟道俗不观欲患。向之驰走。何日返之得免斯过。心恒被染不能暂舍。戒尚不存。焉有定慧佛性观哉。故涅槃经偈云。
 作恶不即悔  如乳即成酪
 犹灰覆火上  愚者轻蹈之
  第三呵欲苦者。如智度论云。行者当呵五欲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将坠大坑。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诤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此之五欲得时须臾乐。失时为大苦。如蜜涂刀。舐者贪甜不知伤舌。其五欲者。名为色声香味触。此之五事禅家正障。若欲修定皆应弃之(上来三门总观五欲自下五门别呵五欲)。
  第一呵色欲过。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故身入敌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色欲过失。
  第二呵声欲过者。如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着。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持。失诸功德。后堕恶道。有智之人观声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染着。若斯人者。诸天音乐尚不能乱。何况人声。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声欲过失。故论云。如五百仙人飞行时。闻紧陀罗女歌声。心着狂醉。皆失神足一时堕地。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仑摩弹琴歌声。以诸法实相赞佛。是时须弥山及诸树木皆动。大迦叶等诸大弟子。皆于坐上作舞。不能自安。天鬘菩萨问大迦叶。汝最大耆年。行于头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自心。大迦叶答曰。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复以智慧变化作声。所不能忍。譬如八方风起。不能令须弥山动。若劫尽时。毗岚风至。吹须弥山。令如腐草。如阿修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人弹者。此亦无散心。亦无摄心。是福德报生故。随意出声。法身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分别。亦无散心。亦无说法相。是无量福智因缘故。
  第三呵香欲过者。人谓着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戒能断。一时坏之。如有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已以钵授与沙弥令洗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床下。两手捉绳床脚。其师至时。与绳床俱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来。师言。不觉。沙弥得饮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无比。心大染着。即作恶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宫殿。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沙弥还已。一心布施持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龙。迳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死变为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未尔之前。诸师及僧呵之。沙弥言。我心已定。心相已出。将诸众僧。就池观之。如是因缘由着香过。复有一比丘。在于林中莲华池边经行。闻莲华香鼻受心着。池神语言。汝何以舍彼林下禅静坐处。而偷我香。以着香故。诸结卧者皆起。时更有一人来入池中。多取其华。掘挽根茎狼藉而去。池神默无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华。汝都无言。我但池岸边行。便见呵骂云我偷香。池神言。世间恶人。常在罪垢粪中。不净没头。我不共语也。如汝是禅行好人。而着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叠鲜净而有异物点污。众人皆见。彼恶人者。譬如黑衣。以黑点黑人所不见。谁问之者。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香欲过失。
  第四呵味欲过者。当自觉悟。我但以贪着美味故。当受罪苦。洋铜灌口啖烧铁丸。若不观食。嗜心坚着堕不净虫中。如一沙弥心常爱酪。诸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爱着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师得罗汉。僧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师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复有一国王。名曰月分王。有太子爱着美味。王守园者日送好果。园中有一大树。树上有鸟养子。常飞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养其子。众子诤之一果堕地。守园人晨朝见之。奇其非常。即送与王。王珍此果香色殊异。太子见之便索。王爱其子即以与之。太子食果。得其气味。染心深着日日欲得。王即召园人。问其所由。守园人言。此果无种。从地得之。不知所由来也。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责园人。仰汝得之。园人至得果处。见有鸟巢。知鸟衔来。翳身树上伺欲取之。鸟母来时。即夺得果将送。日日如是。鸟母怒之。于香山中取毒果。其香味色令似前者。园人夺得输王。王与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烂坏而死。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呵味欲过失。
  第五呵触欲过者。此触是结使之因。是缚心之本。何以故。余四情各当分。此则遍身染着。以其难舍常作重罪。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本生因缘。过去久远世时。波罗柰国山中有一仙人。以仲秋之月。于澡槃中小便。见麚鹿合会。淫心即动。精流槃中。麚鹿饮之。即时有娠。月满生子。形类如人。唯头有一角。其足似鹿。鹿当产时。至仙人庵边而产。见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时见此鹿子。自念本缘。知是己儿。取已养育。及其年大勤教学问。通十八种大经。又学坐禅。行四无量心。得五神通。一时上山。值大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军持。又伤其足。便大瞋恚。以军持盛水。咒令不雨。仙人福德。诸龙鬼神皆为不雨。不雨故。五谷五果尽皆不生。人民穷乏无复生路。波罗柰王忧愁懊恼。命诸大官集议雨事。明者议言。传闻仙人山中有一角仙人。以足不便故。上山躄地伤足。瞋咒此雨令十二年不堕。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我国了矣。无复人民。王即开募。其有能令仙人失五通属我为民者。当分国半治。是国有淫女。名曰扇陀。端正巨富。来应王募。女问诸人。此是人非。众人言。是仙人所生。淫女言。若是人者。我能坏之。作是语已。即取金槃盛好宝物。语王言。我当骑此仙人项来。淫女即时。求五百乘车。载五百美女。五百鹿车。载种种欢喜丸。皆以众药草和之。以彩画令似杂果。及持种种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树皮衣行林树间。以像仙人。于仙人庵边。作草庵而住。一角仙人遂行见之。诸女皆出迎逆。好花妙香供养仙人。仙人大喜。诸女以美言敬辞。问讯仙人。将入房中坐好床褥。与好净酒以为净水。与欢喜丸以为果菰。食饮饱已。语诸女言。我从生已来。初未得如此好果好水。诸女言。我一心行善。故天与我。愿得此好水好果。仙人问诸女言。汝以何故。肤色肥盛。答言。我曹食此好果。饮此美水。故肥如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间住。答曰。我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软触之心动。便与诸女更互相洗。欲心转生遂成淫事。即失神通。天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欢乐饮食。七日以后酒食皆尽。继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尽。今当共行。去此不远有可得处。仙人言随意。即便共出。去城不远。女便在道中卧言。我极不能复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骑我项上。当担汝。女先遣信白王。王可观我智能。王敕严驾出而观之。问言。何由得尔。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如此无所复能。令住城中。好供养恭敬之。足吾所欲。拜为大臣。住城少日身转羸瘦。念禅定心乐厌世欲。王问仙人。汝何不乐。身转羸瘦。仙人答王。我虽得五欲。常自忆念林间闲静诸仙游处。不能去心。王自思惟。若能强违其志为苦。苦极则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当复何缘强夺其志。即发遣之。既还山中。精进不久还得五通。佛告诸比丘。其一角仙人者。即我身是也。其淫女者。今耶输陀罗是。尔时以欢喜丸惑我。我未断结为之所惑。今复欲以药欢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细软触法。能动仙人。何况愚夫。如是等种种因缘。是名呵触欲过失。如是能呵五欲。便除五盖也。
  五盖缘第三
  问曰。云何名为五盖。答曰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
  第一贪欲盖者。谓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妄念相续。求之不已。遂致生患。如智度论。术婆伽以思王女。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延及天祠。况生欲毒炽。而不烧诸善法。心若着欲无由近道。故论偈云。
 入道惭愧人  持钵摄众生
 云何纵欲尘  沉没于五情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多热恼  一切无乐处
 诸患如是已  云何能舍之
 得福禅定乐  则不为所欺
  第二瞋恚盖者。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若修道时思惟。此人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怨。图度过去未来。亦复如是。是为九恼处故生瞋。瞋念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如智度论释提婆以偈问佛云。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说偈答云。
 杀瞋即安隐  杀瞋即无忧
 瞋为毒之根  瞋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悲。以忍除灭令心清净。观声空假不应起瞋。故智度论云。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若人瞋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观声本无。唯是风声。从缘而有。何须可瞋。故论云。如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起。是名语。如偈言。
 风名优陀那  触脐而上出
 是风七处触  项及龂齿唇
 舌咽及以胸  是中语言生
 愚人不解此  惑着起瞋痴
  又优婆塞经云。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生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故智度论云。菩萨观众生。虽复百千劫骂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称赞。亦不欢喜。了知音声生灭如梦如响。
  第三睡眠盖者。谓内心昏愦。名之为眠。五情暗蔽。放恣支节。委卧垂熟。名之为睡。此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如此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余盖情觉可除。眠如死人无所觉触。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智度论云。菩萨教诫睡眠弟子。说偈云。
 汝等勿抱死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身  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临阵白刃间  尔时云何而可眠
 眠为大暗无所见  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掉悔盖者。有三。一口掉者。谓好喜吟咏。诤竞是非。无益戏论。世俗言语等。名为口掉。二身掉者。谓好喜骑乘。驰骋放逸。捔力相扑扼腕指掌等。名为身掉。三心掉者。心情放荡。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伎。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心。故智度论偈云。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无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所言悔者。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犹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此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也。二者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毒箭入心。坚不可拔。如智度论偈云。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盖者。谓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如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复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有三种疑。一疑自。二疑师。三疑法。一疑自者。而作是念。我等诸根暗钝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自疑定慧不发。若欲学法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二疑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于皮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于佛想。三疑法者。如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智度论偈云。
 如人在岐道  疑惑无所取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是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其有法  法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搏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妙善法
 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
  问曰。不善法无量无边。何故但舍五法。答曰。此五法中。名虽似狭义该三毒。亦通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第一贪欲盖。即是贪毒。第二瞋恚盖。即是瞋毒。第三睡眠盖。疑盖。即是痴毒。其掉悔一盖。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是故若能除此五盖。即能具舍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之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尔。除此五盖其心清净。譬如日月以五事覆。谓烟云尘雾修罗手障。则不明了。心亦如是。合喻可知。颂曰。
 五欲昏神识  五盖蔽福力
 六根成苦集  六贼乱心色
 欲浪逐情飘  爱网随心织
 三毒障人空  四流漂不息
 至金虽改秋  斩筹方未极
 观鸽既无穷  猿攀此焉伏
 自非绝欲盖  何能远升陟
 齐[車*犬]届宝城  共睹能仁德
  四生部第二十一(此有六缘)述意缘会名缘相摄缘五生缘中阴缘受胎缘
  述意缘第一
  夫行善感乐。近趣人天。远成佛果。作恶招苦。近获三涂。远乖圣道。愚人不信。智者能知。故有四生躯别。六趣形分。明暗异途。升沉殊路。业缘之理皎然。因果之报恒式也。
  会名缘第二
  如般若经云。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
  又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云。有四种生。一腹生者。谓人及畜生(胎生者是)二寒热和合生者。谓虫蛾蚤虱(湿生者是)三化生者。谓天及地狱。四卵生者。谓飞鸟鱼鳖。
  又正法念经云。畜生无量。略说三处。一者水行。所谓鱼等。二者陆行。所谓象等。三者空行。所谓鸟等。或以天眼见诸畜生。有四种生。何等为四。一者胎生。所谓象马牛羊之类。二者卵生。所谓蛇蚖鹅鸭鸡雉众鸟。三者湿生。所谓蚤虱。虮子之类。四者化生。如长面龙等。故经曰。生者新诸根起。死者诸受根灭。
  又善见论云。一者色生。二者无色生。色生可坏。无色生不可坏。无色之生。依于色生。色心相依共成假者。名之为生。使前不感后。后不赴前。名之为死。
  又涅槃经云。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若有杀生即堕恶道。依此生死。故有四生。依??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兴曰湿。欻然而现曰化。众生所摄。不过此四也。
  相摄缘第三
  如婆沙论说云。此欲界之中。具摄六趣。色无色界。各摄六趣少分。所以别者。以欲界是乱地故。众生杂恶起业不纯。或善或恶。以不同故。随业受报。有多差别。上之二界唯是定地。众生沉静。起业亦纯。是故无有多趣差别。问曰。四生六趣相摄云何。答曰。如毗昙中说。天及地狱。一向化生。鬼趣唯二。谓胎及化。人及畜生。各具四生。故此论问云。为生摄于趣。为趣摄于生。即自答云。
 生摄一切趣  非趣摄于生
 谓生中阴增  当知非趣摄
  故知生宽趣狭。以化生宽故。全摄二趣及三趣少分。地狱趣中一向化生。问曰。六欲诸天。既行欲同人。何故无有胎生。答曰。欲受虽同。行事不等。故楼炭正法念经等云。四天忉利此二地居。行欲之时男女形交。同人无异。而无泄精与人不同。自上四天。一向全异。炎摩天行欲。意喜相抱。或但执手而为究竟。不至交合。兜率天中意嬉语笑即为究竟。不待相抱。化乐天中。共相瞻视即为究竟。不待语笑。他化天中。但闻语声。或闻香气。即为究竟。不待瞻视。故异于人。以天化生故。从母膝化起。鬼趣化生可知。胎生者少隐。如彼净观者说。谓昔王舍城中。有一女人。为鬼精着。身生五百鬼子。又俱舍论云。有鬼告目连云。我昼生五子。夜亦生五子。随生而食啖。竟无有饱时。此为胎生鬼也。阿修罗趣。亦具胎化二生。以有匹配故有胎生。修罗劫初从天而出。即是化生。又依观佛三昧经说。根本女修罗。元从大海泥卵湿润中出。通彼胎化。亦具四生也。人具四生者。胎生现见可知。卵如涅槃经说。如毗舍佉母。生一肉卵。于中出其三十二卵。如鞞婆沙论云。问云何知人中有卵生。答曰。如佛所说。阎浮利地。多有商人。入海采宝。得二鹤。随意所化失一一在。与共游戏。寝卧一室。共彼合会。遂生二卵。卵渐湿熟。便生二童。后大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果。一名尸婆罗。二名优钵尸婆。问曰。云何知人中有湿生。答曰。如经所说。有顶生王。尊者遮罗。尊者优婆遮罗。梨女及柰女等。即其事也。问曰。云何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如劫初人是也。得圣法者。不复卵生湿生。问曰。何故不复卵生湿生耶。答曰。卵生湿生是畜生趣所摄也。畜具四生者。胎卵湿生。此三目睹可知。其化生者。依楼炭经云。如四生金翅鸟。还食四生龙。化生食四。胎生食三(除化)卵生食二(除化及胎)湿生还食湿生一(除三可知)。
  又起世经云。大海之北为诸龙王。及一切金翅鸟王。故生一大树。名曰居吒奢摩离(隋言鹿聚)其树根本周七由旬。入地二十由旬。身高一百由旬。枝叶遍覆五十由旬。树东面有卵生龙及卵生金翅鸟。树南面有胎生龙及胎生金翅鸟。树西面有湿生龙及湿生金翅鸟。树北面有化生龙及化生金翅鸟。此四处各有宫殿。纵广六百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妙香远熏。诸鸟和鸣。又彼卵生金翅鸟王。若欲搏取卵生龙时。便即飞往居吒奢摩离大树东枝之上。观大海水已。乃更飞下。以两翅扇大海。令水自开二百由旬。即于其中衔卵生龙。将出海外。随意而食。卵生金翅鸟王。唯能取得卵生龙等。则不能取胎湿化生龙等。若胎生鸟。欲取卵生龙者。还向树东海中取之。又胎生鸟。欲取胎生龙者。即向树南海中取之。水开四百由旬。此胎生鸟王。唯能取卵胎二生龙。不能取湿化二生龙也。
  又湿生金翅鸟王。欲取卵生龙。还向树东海中取食。又湿生鸟王。欲取胎生龙。即向树南海中取食。水开四百由旬。又湿生鸟王。欲取湿生龙者。即向树西海中取之。水开八百由旬。湿生鸟王。唯能取卵生胎生湿生龙等。不能取化生龙也。
  又化生金翅鸟王。欲取卵生龙。即向树东海中取之。若欲取胎生龙者。即向树南海中取之。若欲取湿生龙者。即向树西海中取之。若欲取化生龙者。即向树北海中取之。水开一千六百由旬。彼诸龙等。皆为此金翅鸟王之所食啖。
  又观佛三昧经云。佛言。阎浮提中及四天下有金翅鸟。名伽楼罗王。于诸鸟中快得自在。此鸟业报应食诸龙。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第二日于弗婆提。第三日于瞿耶尼。第四日于郁单越。各食如前。周而复始。经八千岁。此鸟尔时死相已现。诸龙吐毒无由得食。彼鸟饥逼。周慞求食了不能得。游巡诸山永不得安。至金刚山。然后暂住。从金刚山直下至大水际。从大水际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至金刚山。如是七返然后命终。其命终已。以其毒故。令十宝山同时火起。尔时难陀龙王。惧烧此山。即大降雨澍如车轴。鸟肉散尽唯有心在。其心直下。如前七返。然后还住金刚山顶。难陀龙王。取此鸟心以为明珠。转轮王得以为如意珠。
  又楼炭经云。天下诸龙。以三热见烧。阿耨达龙王。不以三热见烧。一余龙王热沙雨身上。烧炙其痛。二余龙王起淫相。向热风来吹其身上燋。即失颜色。得此蛇身。便恐不喜。三余龙王被金翅鸟食。悉皆恐怖。天下余龙悉见毒热。唯阿耨达龙王。独不见热。
  又善见律云。佛言。龙有五事。不得离龙身。何者为五。一行淫时。若与龙共行淫。得复龙身。若与人共行淫。不得复龙身。二受生不离龙身。三脱皮时。四眠时。五死时。是为五事。不得离龙身。
  问四食相摄云何。答如毗昙中说。总而言之。六趣之中皆具四食然有宽狭不同。如地狱中。得有段食者。如有铁丸及洋铜汁。虽复增苦。以怀饥渴故名段食。又如轻系狱中。得具冷暖。二风更互触身。亦名段食。唯上二界无有段食。以彼身轻妙故。论偈云。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段食彼则无
  问曰。未知六趣中何食增耶。答曰。如毗昙中说。于六趣中。谓鬼全趣及于卵生。并前三无色。皆思偏增。何以然者。以彼饿鬼趣中意行多故。卵生众生在卵??时。以思念母故。卵得不坏。前三无色。亦如意行思惟多故。是故皆悉思食增也。又此人趣及与六欲天中。皆段食偏增。何以然者。以此二处要假食持身命故。又彼地狱全趣。及与非想。皆识食偏增。何以然者。以地狱中识持名色故。非想地中以识持名故。又彼色界及与湿生。皆悉触食偏增。何以然者。以色界中受修禅乐触持身故。湿生之中以因湿触持身活故。◎
  ◎五生缘第四
  如地持论云。菩萨生有五种。住一切行。安乐一切众生。一息苦生。二随类生。三胜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
  菩萨以愿力故。于饥馑世受大鱼等身。以肉救济一切众生。于疾病世为大医王。救治众病。于刀兵世为大力王。救息战诤。以法化邪及诸恶行。如是无量皆悉往生。是名息苦生。菩萨以愿自在力故。于种种众生。天龙鬼神等递相恼乱。及诸外道起诸邪见。悉生其中为其导首。引令入正广为宣说。是名随类生。菩萨以性受生。胜于世间寿色等报。是名胜生。菩萨从净心住。乃至最上菩萨住于阎浮提。自在受生。一切受生处。于中奇特。是名增上生。
  最上菩萨住受生调伏业菩提众具增上满足。生刹利婆罗门家。得阿耨菩提。作一切佛事。是名最后生。三世菩萨皆此五种受生。余无上因此疾得阿耨菩提。
  又瑜伽论云。诸菩萨生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一切菩萨受无罪生。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何等为五。一者除灾生。二者随类生。三者大势生。四者增上生。五者最后生。菩萨于诸饥馑作大鱼等。并给一切皆令饱满。或有疫病。作大良医息除疫疾。或有争战以大威力善巧息除。或有恶王非理治罚。以愿力哀愍一切。或起邪见能除邪恶。是名略说除灾横生。或有菩萨。以大愿力生趣异类。方便化导令彼行善。是名略说随类受生。或有菩萨。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姓自在富等。最为殊胜。所作事业自他兼利。是名略说大势生。或有菩萨。住于十地。作十王报。最为殊胜。已得成满。即由此业增上所感。是名略说随增上生。或有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或生大贵国王家。能现等觉广作佛事。是名略说。最后生。若诸菩萨。于去来今清净仁贤妙善生处。皆此五生所摄。除此无有若过若增。唯除凡地菩萨受生。何以故。此中意取有知菩萨生。大菩提果之所依止。令诸菩萨疾证菩提。
  中阴缘第五
  如新婆沙论云。中有多名。或名中有。或名健达缚。或名求有。或名意成。问何名中有。答居死有后。在生有前。二有中间有自体起。问何故中有名健达缚。答以彼食香而存济。此名唯属欲界中有。问何故中有名求有耶。答于六处门求生有故。问何故中有复名意成。答从意生故。谓诸有情。或从意生。或从业生。或从异熟生(旧名果报)或从淫欲生。从意生者。谓劫初人。及诸中有。色无色界。并变化身。从业生者谓诸地狱。如契经说。地狱有情。业所系缚不能免离。由业而生。不由意乐。从异熟生者。谓诸飞鸟及鬼神等。由彼异熟势轻健故。能飞行空。或壁障无碍。从淫欲生者。谓六欲天及诸人等。诸中有身。从意生者。故乘意行。故名为意成(旧名中阴)。
  次依婆沙论。问中有诸根具不具者。答一切中有皆具诸根。初受异熟必圆妙故。有说不具者。如印印物像现。如是中有趣本有故。如本有时。有根不具。此中初说于理为善。谓中有位。于六处门遍求生处。根必无缺。此说眼等非男女根。色界中有无彼根故。欲界中有。彼亦不定。当受卵胎二类生者。住中有位。有男女根。至卵胎中方有不具。若不尔者。应无受卵胎生义。问诸趣中有行相云何。答地狱中有。头下足上而趣地狱。故伽他言。
 颠坠于地狱  足上头归下
 由毁谤诸仙  乐寂修苦行
  此诸天中有。足下头上。如人以箭仰射虚空。上升而行往于六趣。余趣中有皆悉傍行。如鸟飞空行所至处。又如壁上画作飞仙。举身傍行求当生处。问中有行相。皆如是耶。答不必皆尔。且依人中命终者说。若地狱死还生地狱。不必头下足上而行。若天中死还生天趣。不必足下头上而行。若地狱死生于人趣。应首上升。若天中死生于人趣。应头归下。鬼及傍生二趣中有。随所住处如应当知。
  次依论问。中有生时。为有衣不。论答。色界中有一切有衣。以色界中惭愧增故。惭愧即是法身衣服。如彼法身具胜衣服。生身亦尔。故彼中有常与衣俱。欲界中有多分无衣。以欲界中分无惭愧。唯除菩萨及白净苾刍尼。所受中有。恒有上妙衣服。有余师说菩萨中有亦无有衣。唯白净尼等所受中有。常与衣俱。问何缘菩萨中有无衣。而白净尼有衣。答白净尼曾以衣服施四方僧。故彼中有常有衣服。问若尔菩萨于过去生。以妙衣服施四方僧。白净尼等所施衣服。碎为微尘。犹未为比。如何菩萨中有无衣。而彼有衣服。答由彼愿力异菩萨故。谓白净尼以衣奉施四方僧已。便发愿言。愿我生生常着衣服。乃至中有亦不露形。由彼愿力所引发故。所生之处常丰衣服。彼最后身。所受中有。常有衣服。入母胎位。乃至出时。衣不离体。如如彼身渐次增长。后出家受具戒已。辄成五衣。勤修正行。不久便证阿罗汉果。乃至后涅槃时。即以此衣缠身火葬。菩萨过去三无数劫。所修种种殊胜善行。皆为回向无上菩提。利益安乐诸有情故。由斯行愿。虽见相好而无有衣。愿力有殊。不应为难。次依论问。在中有位资段食不。答色界中有不资段食。欲界中有必资段食。问欲界中有。段食云何。有作是说。欲界中有。至有食处。便食彼食。至有水处。便饮彼水。由彼饮食以自存济。此说非理。所以者何。中有极多难周济故。谓契经说。如从袋等泻粳米等。置食镬中。数极稠密。五趣有情。所受中有。散在处处。数量过彼。若彼受用诸饮食者。一切世间所有饮食。唯供狗犬。一类中有尚不周济。况余中有而可充足。又中有身。既极微轻妙。受粗重食身应散坏。应作是说。中有食香。非食粗质。故无前过。谓有福者。歆飨清净花果食等。轻妙香气以自存活。若无福者。歆飨粪秽臭烂食等。轻细香气以自存活。又彼所食香。气极少。中有虽多而得周济。
  次依论引世尊经中。作如是说。三事和合得入母胎。父母俱有染心和合。母身调适无病。是时及健达缚正现在前。此健达缚。尔时二心展转现前。入母胎藏。此中三事和合者。一者父母交爱和合。二者母身是时调适。三者健达缚是时正现在前时。父母俱有染心和合者。谓父母俱起淫贪。而共合会。母身调适是时者。谓母起贪。身心悦豫。名身调适。持律者说。由母起贪。身心浑浊。如春夏水浑浊而流。不能自持。名身浑浊。母腹清净无风热痰。互增逼切。故名无病。由此九月或十月中。任持胎子令不损坏。言是时者。谓诸母邑有秽恶事。日月恒有血水流出。此若过多。由稀湿故不得成胎。此若太少。由干稠故亦不成胎。若此血水。不少不多。不干不湿。方得成胎。名为是时。是中有者入胎时故。谓母血水于最后时。余有二滴。父精最后余有一滴。展转和合方得成胎。及健达缚正现在前者。谓即中有。此处现在前。非于余处。非前非后。此健达缚。尔时二心展转现前入母胎藏者。谓健达缚将入胎时。于父于母爱恚二心展转现起。方得入胎。若男中有将入胎时。于母起爱。于父起恚。
  次依论问。中有何处入于母胎。有作是说。中有无碍。随所乐处而便入胎。问若中有身无能障碍。如何依住此母胎中。答业力所拘。故依此住。有情业力。不可思议。无障碍物令有障碍。是故于此不应为难。应作是说。中有入胎必从生门。是所爱故。由此理趣诸双生者。后生为长。所以者何。先入胎者。必后出故。问菩萨中有。何处入胎。答从右胁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无淫爱故。复有说者。从生门入。诸卵胎生法应尔故。问轮王独觉先中有位。何处入胎。答从右胁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无淫爱故。复有说者。从生门入。诸卵胎生法应尔故。有余师说。菩萨福智极增上故。将入胎时。无颠倒想不起淫爱。轮王独觉。虽有福慧非极增上。将入胎时。虽无倒想亦起淫爱。故入胎位。必从生门入也。
  次依论引施设论说。若彼父母。福业增上。子福业劣。不得入胎。若彼父母福业劣薄。子福业胜。不得入胎。要父母子三福业等。方得入胎。
  问若富贵丈夫与贫贱女合。或富贵女人与贫贱男合。如何中有亦得入胎。答富贵男子与贫贱女人合时。必于自身起下劣想。于彼女人生尊胜想。富贵女人与贫贱男子合时。必于自身生下劣想。于彼男子起尊胜想。贫贱男子与富贵女人合时。必于自身生尊胜想。于彼女人起下劣想。贫贱女人与富贵男子合时。必于自身起尊胜想。于彼男子生下劣想。子于父母。将入胎位。应知亦然。故入胎时皆有等义。
  次依论问。中有微细。一切墙壁山崖树木皆不能碍。此彼中有为相碍耶。有作是说。此彼中有亦不相碍。以极微细相触身时不觉知故。复有说者。此彼中有亦互相碍。以相遇时此彼展转有语言故。问若尔宁说中有无碍。答于余无碍。非谓中有。问此彼中有皆相碍耶。答自类相碍。非于余类。谓地狱中有。但碍地狱中有。乃至天中有但碍天中有。有作是说。劣碍于胜。以粗重故。胜不碍劣。以细轻故。谓地狱中有碍五中有。傍生中有碍四中有。鬼界中有碍三中有。人中有碍二中有。天中有唯碍天中有。
  又正法念经云。有十七种中阴有法。汝当系念行寂灭道。若天若人念此道者。终不畏于阎罗使者之所加害。何等十七中阴有耶。
  第一若人中死生于天上。则见乐相中阴。犹如白叠垂欲堕地。细软白净。见园林华池。闻诸歌舞戏笑。次闻诸香。一切爱乐。无量种物。和合细触。即生天上。以善业故现得天乐。含笑怡悦颜色清净。亲族兄弟悲啼号泣。以善相故不闻不见。心亦不念。于临终时初生乐处。天身相似。如印文成。见天胜处。即生爱境故受天身。是则名曰初生中阴有也。
  第二中阴有者若阎浮提人。命终生郁单越。则见细软赤叠可爱之色。即生贪心。以手捉持举手揽之。如揽虚空。亲族谓之两手摸空。复有风吹。若此病人冬寒之时。暖风来吹除其寒苦。若暑热时。凉风来吹除其郁蒸。令心喜乐。以心缘故。不闻哀泣悲啼之声。若其业动其心亦动。闻其悲声。吹生异处。是故亲族临终悲哭甚为障碍。若不妨碍生郁单越。中间次第有善相出。见青莲花池。鹅鸭鸳鸯充满池中。即走往趣入中游戏。欲入母胎。从华池出行于陆地。见于父母欲染和合。因于不净。以颠倒见。见其父身。乃是雄鹅。母为雌鹅。若男子生。自见其身作雄鹅身。若女人生。自见其身作雌鹅身。若男子生。于父生碍于母生爱。若女人生。于父生。爱于母生碍。是名生郁单越第二中阴有也。
  第三中阴有者。若阎浮提中死。生瞿耶尼。则有相现。若临终时。见有屋宅尽作黄色。犹如金色遍覆如云。见虚空中有黄叠相。举手揽之。亲族兄弟说言病人两手揽空。是人尔时善有将尽。见身如牛。见诸牛群。如梦所见。若男子受生。见其父母和合而行不净。自见人身。多有宅舍。见其父相。犹如特牛。除去其父与母和合。若女人生。自见其身犹如乳牛。作如是念。何故特牛与彼和合。不与我对。如是念已。受女人身。是名生瞿耶尼第三中阴有也。
  第四中阴有者。若阎浮提人。命终生于弗婆提界。则有相现。见青叠相。一切皆青遍覆虚空。见其屋宅悉如虚空。恐青叠隐以手遮之。亲族说言遮空命终。见中阴身。犹如马形。自见其父。犹如?马。母如草马。父母交会爱染和合。若男子生作如是念。我当与此草马和合。若女人生。自见己身如草马形。作如是念。如是?马。何故不与我合。作是念已即受女身。是名生弗婆提第四中阴有也。
  第五中阴有者。若郁单越人临命终时。见上行相。若大业心。自在生天。以手揽空。如梦中所见。好华上妙之香。第一妙色香气在手。见华生贪。今见此树。我当升之。作是念已即上大树。乃是升于须弥。见天世界花果庄严。我当游行。是名郁单越人下品受生第五中阴有也。
  第六中阴有者。若郁单越人以中业故。临命终时欲生天上。则有相现。见莲华池甚可爱乐。众蜂庄严一切皆香。升此莲华。须臾乘空而飞。犹如梦中生于天上。作如是念。我今当至胜莲华池。是名郁单越人中品受生第六中阴有也。
  第七中阴有者。郁单越人。以业胜故。生三十三天善法堂等。临命终时。见胜妙堂庄严殊妙。其人尔时即升胜堂。生此殿中以为天子。是名郁单越人生于天上受上品生第七中阴有也。
  第八中阴有者。若郁单越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见于园林游戏之处。香洁可爱。闻之悦乐。不多苦恼。其心不浊。以清净心即升空殿。见诸天众游空而行。犹如梦中。三十三天胜妙可爱。一切五欲皆悉具足。从郁单越死。生此天中。是名郁单越人生此天处熏习游戏及死时相第八中阴有也。
  第九中阴有者。若瞿耶尼人命终生天。有二种业。何等为二。一者余业。二者生业。生于天上。其人临命终时则有相现。以善业故。垂舍命时。气不咽浊。脉不断坏。诸根清净。见大池水。其水调适洋洋而流。浮至彼岸。既至彼岸。见诸天女第一端正。种种庄严戏笑歌舞。其人见已欲心亲近。前抱女人。即时生天受天快乐。如梦中阴即灭。是名第九中阴有也(瞿耶尼人生有三品上中下业同一光明等一中阴一切相似不同郁单人三种受生差别相也)。
  第十中阴有者。若弗婆提人。临命终时。见于死相。见于自业。或见他业。或见殿堂殊胜庄严。心生欢喜。欲近受生。于殿堂外见众婇女。与诸丈夫歌颂娱乐。于中阴有。作如是念。欲得同戏。即入戏众。犹如睡觉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中阴有也。
  第十一中阴有者。诸饿鬼等恶业既尽。受余善业。本于余道所作善业。犹如父母。欲生天中则有相现若饿鬼中死。欲生天上。于饿鬼中饥渴烧身。常贪欲食。常念浆水。欲命终时不复起念。本念皆灭。一切恶业皆悉不近。虽见饮食。唯以目视。如人梦中见食不饮。见天可爱即走往趣。至于彼处。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一中阴有也。
  第十二中阴有者。以愚痴故受畜生身。无量种类。受百千亿生死之身。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轮转世间不可穷尽。以余善业畜生中死。生二天处。或生四天王天。或生三十三天。于畜生恶道。苦报欲尽。将得脱身。则有相现。临命终时。见光明现以余善业痴心薄少。或见乐处即走往趣。如梦所见走往趣之。即生天上。是名第十二中阴有也。
  第十三中阴有者。地狱众生。希有难得生于天上。余善因缘。如业成熟。是地狱人以业尽故。将欲得脱。从此地狱临命终时则有相现。命欲终时。若诸狱卒掷置镬中。犹如水沫灭已不生。若以棒打。随打即死不复更生。若置铁函。置已即死。不复更生。若置灰河。入已消融。不复更生。若铁棒打。随打即死灭已不生。若诸铁鸟食已不生。若诸恶兽啖已不生。是地狱人恶业既尽。命终之后。不复见于阎罗狱卒。如油炷尽则无灯发。地狱中阴有相不现。忽于虚空中见有第一歌舞戏笑。香风触身受第一乐。欲近生有。或生三十三天。或生四天王天。是名第十三中阴有也。
  第十四中阴有者若人中死还生人中。则有相现。于临终时见如是相见大石山。犹如影相。在其身上。尔时其人作如是念。此山或当堕我身上。是故动手欲遮此山。亲里见之。谓为触于虚空。既见此已。又见此山。犹如白?。即升此?。乃见赤?。次第临终复见光明。见其父母爱欲和合。而起颠倒。若男子生。自见其身与母交会。谓父妨碍。若女人生。自见其身与父交会。谓母妨碍。当于尔时。中阴即坏生阴次起。如印所印。印坏文成。是名人中命终还生人中。是名第十四中阴有也。
  第十五中阴有者。天中命终还生天上。则无苦恼。如余天子。命终之时爱别离苦。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如此天子。不失己身庄严之具。亦无余天坐其本处。坐于胜天。若四天处。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可爱胜相。是名第十五中阴有相续道也。
  第十六中阴有道相续者。若从上天还生下天。见众莲华园林流池。皆亦不如。既见此已。饥渴苦恼。渴仰欲得即往彼生。如是虽同生天二种中阴有二种相生。是名第十六中阴有相续道也。
  第十七中阴有相续道者。若弗婆提人。生瞿陀尼。有此等相。瞿陀尼人。生弗婆提。复有何相。如是二天下人。彼此互生。皆以一相。临命终时见黑闇窟。于此窟中有赤电光。下垂如幡。或赤或白。其人见之。以手揽捉。现阴即灭。以手接幡。次第缘幡。入此窟中。受中阴身。近于生阴。见受生法。亦如前说。或见二牛。或见二马。爱染交会。即生欲心。既生欲心即受生阴。是名第十七中阴有也。
  受胎缘第六
  如善见论云。女人将欲受胎。月华水出时者。此是血名。欲怀胎时。于儿胞处生一血聚。七日自破。从此而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尽出者。以男精还复其处。然后成胎。故血尽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又女人有七事受胎。一相触。二取衣。三下精。四手摩。五见色。六闻声。七嗅香。问何谓相触受胎。答有女人月水生时喜乐男子。若男子以身触其身分。即生贪着而便怀胎。问何谓取衣受胎。答如优陀夷共妇出家。欲爱不止。各相发问。欲精污衣。尼取舐之。复取内根。即便怀胎。问何谓下精受胎。答如鹿母吃道士精。欲心而饮。遂便怀胎。生鹿子道士。问何谓手摩受胎。答如睒子菩萨父母俱盲。帝释逆知。下来其所为夫妇。既悉出家为道。不合阴阳。以手摩脐下。即便怀胎而生睒子。问何谓见色受胎。答有一女人。月华水成。不得男子合。欲情极盛。唯视男子。如宫女人。亦复如是。即便怀胎。问何谓闻声受胎。答如白鹭鸟。悉雌无雄。到春节时。阳气始布。雷鸣初发。雌鹭一心闻声。便即怀胎。鸡亦有闻雄鸡声亦得怀胎。问何谓嗅香受胎。答如??牛母。但嗅犊气而亦怀子。
  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处受胎。一母有欲。有父母共集一处。然外识未应来趣。便不受胎。若识来趣。父母不集则不成胎。二若复母人无欲。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则非成胎。三若父母共集一处。母欲炽盛。父不大殷勤则非成胎。复有三种。一若父母共集一处。父有风病。母有冷病。则非成胎。二若母有风病。父有冷病。则非成胎。三若父身。水气偏多。母无此患。则非成胎。复有三种。一若父母共集一处。父相有子。母相无子。则不成胎。二若母相有子。父相无子。则不成胎。三若父母俱相无子。则非成胎。复有三种。一若复有时。识神趣胎。父行不在。则非成胎。二若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母远行不在。则不成胎。三父母俱集不行。此则受胎。复有三种。一若有时父母应来集一处。然父身遇重患。有时识神来趣。则非受胎。二若母身得重患。则非成胎。三若父母身俱得病。则非成胎。若父母无患。识神来趣。然父母俱相有儿。则成有胎。
  又瑜伽论云。复次此胎藏八位差别。何等为八。谓羯罗蓝位。遏部昙位。闭尸位。键南位。钵罗赊佉位。发毛爪位。根位。形位。若已结凝箭内稀。名羯罗蓝。若表里如酪未生肉位。名遏部昙。若已成肉仍极柔软。名闭尸。若已坚厚稍堪摩触。名为键南。即此肉抟增长支分相现。名钵罗赊佉。从此以后发毛爪现。即名此位。从此以后。眼等根生。名为根位。从此以后。彼所依处。分明显现。名为形位。
  又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故。或由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色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发变异生者。谓由先世所作。能感此恶不善业。及由其母多习灰盐等味。若饮若食。令此胎藏发毛希鲜。色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习近烟热现在缘故。令彼胎藏黑黯色生。又母习近极寒室等。令彼胎藏极白色生。又由其母多啖热食。令彼胎藏极赤色生。皮变异生者。谓由宿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多习淫欲现在缘故。令彼胎藏或癣疥癞等恶皮而生。支分变异生者。谓由先业因如前说。及由其母多习驰走跳踯威仪。及不避不平等现在缘故。令彼胎藏诸根支分缺减而生。又彼胎藏若当为女。于母右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左胁倚腹向脊而住。又此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内风便发生大苦恼。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裹而趣产门。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出产门时。名正生位。生后渐次触生分触所。谓眼触乃至意触。
  颂曰。
 业理信多绪  生途非一门
 安危诚异辙  清浊岂同源
 坠质空遗貌  寻香有去魂
 幽衢下寮落  皓路上飞翻
 凝阴凄复紧  声威聒已喧
 投身庇茅屋  怿虑入花园
 伉俪情多乱  贪瞋坐自昏
 遍知称至觉  挑手独为尊
  诸经要集卷第十二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3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受报部第二十二(此有九缘)述意缘报类缘现报缘生报缘后报缘定报缘不定缘善报缘恶报缘
  述意缘第一
  夫善恶之业用。寔三报之征祥。犹形影之相须。譬六趣之明验。其三报者。以悦天后之耳目。翻九色之深恩。孤投禽王之全命。交受五兀之切酷。斯为现报也。群徒潜沦于幽壑。神陟轮飘而不改。身酸历代之殃衅。不晓王子之丧目。斯生报也。外道纵祸于非想。迷法永惑于始终。为着翅之暴狸。飞沈受困而难计。斯为后报也。玄鉴三代溺丧之流。深蛇来变坏形之累。使悟四谛三明之室。令出三报五苦之闇也。
  报类缘第二
  如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众生造业。有其四种。一者现报(今身作极善恶业即身受之是名现报)二者生报(今身造业次后身受是名生报)三者后报(今身造业次后未受更第二第三生已去受者是名后报)四者无报(犹无他等业是)此无报业。复有四种。一时定报不定(此于三时决定不改由业有可转故报不定)二报定时不定(由业力定报不可改然时有可转故时不定)三时报俱定(由业定故感时亦定)四时报俱不定(由业不决定故时报亦不定)众生作业有具不具。若先念后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复有作不具足者。谓作业已定。果报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谓作业已定当得报。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果报虽定时节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时报俱定。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见。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毁戒邪见。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时生悔。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时不悔。如恶既尔。善亦如是。
  现报缘第三
  如佛说行七行现报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种人。可所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云何七种人。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舍。五者行空。六者行无相。七者行无愿。其有众生行此七法。于现法中获其果报。阿难白佛言。何故不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乃说此七事乎。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与须陀洹乃至佛等。其事不同。虽供养须陀洹等。不现得报。然供养此人者。于现世得报。是故阿难。当勤勇猛成办七法。
  又杂宝藏经云。昔乾陀卫国。有一屠儿。将五百头小牛。尽欲刑犍。时有内官以金钱赎牛。作群放去。以是因缘。现身即得男报具足。还到王家。遣人通白。某甲在外。王言。是我家人自恣而去。本曾通白。今何故尔。王时即唤问其所以。答王言曰。向见屠儿将五百头小牛而欲刑治。臣即赎放。以是因缘。身体得具。故不敢入。王闻喜愕。深于佛法生信敬心。夫以华报所感如此。况其果报岂可量也。
  又新婆沙论云。昔有屠贩牛人。驱牛涉路。人多粮尽。饥渴热乏。息而议曰。此等群牛终非己物。宜割取舌以济饥虚。即时以盐涂诸牛口。牛贪咸味。出舌舐之。即用利刀一时截取。以火煨炙而共食之。食已相与临水澡漱。俱嚼杨枝。揩齿既了。擘以割舌。恶业力故。诸人舌根犹如烂果。一时俱落(此皆现报以业重故)。
  生报缘第四
  如涅槃经云。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转。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如日垂没。山陵埠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灭。闇灭灯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亦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天眼所见。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中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和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生瞋。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狂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
  又修行道地经云。人行不纯。或善或恶。当至人道。父母合会。精不失时。子来应生。其母胎通无所拘碍。心怀欢喜而无邪念。则为柔软堪任受子。其精不清不浊。中适不强。亦无腐败。亦不赤黑。不为风寒众毒杂错。与小便别。应来生者。精神便起。设是男子。不与女人共俱合者。五欲与通。男子敬念欲向女人。父时精下。其神欣喜。谓是吾许。尔时即失中止五阴。便入胞胎。父母精合。既在胞胎。倍用欢跃。是为色阴。欢喜之时。为痛乐阴。念于精时。是为想阴。因本罪福缘得入胎。是为行阴。神处胎中。则为识阴。如是和合。名曰五阴。若在胎时即得二根。意根身根也。至七日住中而不增减。又至二七日其胎稍转。譬如薄酪。至三七日似如生酪。至四七日精凝如熟酪。至五七日胎精遂变。犹如生酥。至六七日变如息肉。至七七日转如段肉。至八七日其坚如坏。至九七日变为五胞。两肘两髀及头颈从中出也。至十七日复有五胞。二手腕二脚腕。及生其头。至十一七日。续生十四胞。五手指五足指及眼耳鼻口。此从中出。至十二七日。是诸胞相转渐成就。至十三七日。则现腹相。至十四七日。则生肝肺心及其脾肾。至十五七日。则生大肠。至十六七日。则生小肠。至十七七日。则有??处。至十八七日。生藏熟藏起此二处。至十九七日。则生髀。及??肠骨。手掌足趺。臂节筋连。至二十七日。生阴脐乳颐颈形相。至二十一七日。体骨各分。随其所应。两骨在头。三十二骨着口七骨着颈。两骨着髀。两骨着肘。四骨着臂。十二骨着胸。十八骨着背。两骨着臗。四骨着膝。四十骨着足。复有微骨。总有一百八。与体肉合。具十八骨。着在两胁。二骨着肩。如是身骨凡有三百而相连结。其骨柔软如初生瓠。至二十二七日。其骨稍坚如未熟瓠。至二十三七日。其骨转坚。譬如胡桃。此三百骨各相连缀。足骨着足。膝骨着膝。如是??骨髀骨。臗骨脊骨。胸骨胁骨。肩骨项骨。颐骨臂腕手足诸骨等。各自转相连着。如是聚骨。犹如幻化。随风所由牵引举动。至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连着其身。至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脉尚未具成。至二十六七日。诸脉悉彻具足成就。如莲根孔。至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皆成。至二十八七日。其肌始生。至二十九七日肌肉稍厚。至三十七日。才有皮像。至三十一七日。皮转厚坚。至三十二七日。皮革转成。至三十三七日。耳鼻唇指诸膝节成。至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万毛发孔。犹尚未成。至三十五七日。毛孔具成。至三十六七日。爪甲始成。至三十七七日。其母腹中。若干风起。开儿目耳鼻口。或有风起。染其发毛。或端正或丑陋。又有风起。成体颜色。或白赤黑。有好有丑。皆由宿行。在此七日中。生风寒热。大小便通至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随其本行自然风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风可其身意。柔软无假正其骨节。令其端正。莫不爱敬。本行恶者。则起臭风令身不安。不可心意。吹其骨节。令瘘邪曲。使不端正。又不能男。人所不喜。是为三十八七日。九月不满四日。其儿身体骨节则成为人。其小儿体而有二分。一分从父。一分从母。身诸发毛。颊眼舌喉。心肝脾肾。肠血软者从母生也。自余爪齿骨节。髓脑筋脉坚者从父生也。其小儿在母腹中。处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若是男儿。背外而面向内在其左胁也。若是女子。背母而面向外处在右胁也。居苦痛臭处污露不净。一切骨节缩不得伸。捐在革囊。腹网缠裹。藏血涂染。所处逼迮。依因屎尿处溺瑕秽。若斯其于九月。此余四日。宿有善行。初日后日。发心念言。吾在园观。亦在天上。其行恶者。谓在泥犁世间之狱至三日即中愁不乐。到四日时。母腹风起。或上或下。转其儿身。而令倒悬头向产门。其有福者。时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游戏。如堕高床花香之处也。其无福者。自发念言。吾从山堕投于树岸沟坑溷中。或如地狱罗网蕀上。旷野石间剑戟之中。愁忧不乐。善恶之报不同若此。其小儿生既堕地。外风所吹。人之手触。暖水洗之。逼迫毒痛。犹如疮病也。以是苦恼。恐畏死亡。便有痴惑。是故迷愦不识来去。生在地血恶露臭处。鬼魅来娆。痫邪所中。死尸所触。蛊道颠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堕肉段地。乌鸱雕狼各来诤之。诸邪妖鬼。欲得儿便。周匝围绕。亦复如是。若宿行善德。邪不得其便。儿已长大。团哺养身。适得谷气。其体即生八十种虫。两种在发根。一名舌蝭。二名重蝭。三种在头。名曰坚固伤损毁害。一种在脑。两种在脑表。一名??蛛。二名耗扰。三名愦乱。两种在额。一名甲下。二名朽腐。两种在眼。一名舌蝭。二名重蝭。两种在耳。一名识味。二名现味莫。两种在耳根。一名赤。二名复赤。两种在鼻。一名肥。二名复肥。两种在口。一名摇。二名动摇。两种在齿中。一名恶弊。二名凶暴。三种在齿根。名曰喘息休止捽灭。一种在舌。名曰甘美。一种在舌根。名曰柔软。一种在上断。名曰往来。一种在咽。名为嗽喉。两种在瞳子。一名生。二名不熟。两种在肩。一名垂。二名复垂。一种在臂。名为住立。一种在手。名为周旋。两种在胸。一名额坑。二名广普。一种在心。名为班驳。一种在乳。名曰??现。一种在脐。名为围绕。两种在胁。一名为月。二名月面。两种在脊。一名月行。二名月貌。一种在背骨间。名为安丰。一种在皮里。名为虎爪。两种在肉。一名消肤。二名烧树。四种在骨。一名为甚毒。二名习毒。三名细骨。四名杂毒五种在髓。一名杀害。二名无杀。三名破坏。四名杂骸。五名白骨。两种在肠。一名螳螂。二螳螂嘴。两种在细肠。一名儿子。二名肠子。一种在肝。名为银喍。一种在生藏。名曰枝牧。一种在熟藏。名为太息。一种在谷道。名为重身。三种在粪中。一名筋。二名目结。三名目编发。两种在尻。一名流下。二名重流。五种在胞。一名肉姓。二名恶族。三名卧寤。四名而寤。五名护计。一种在髀。名为挝枝。一种在膝。名为现伤。一种在??。名为铁嘴。一种在足指。名为烧然。一称在足心。名为食皮。是为八十种虫。处在一身昼夜食体。
  其人身中因风起病。有百一种。寒热共合。各有百一。凡合计之。四百四病。在人身中。如木生火还自烧然。病亦如是。如木因体兴。反来危人。如身中虫。扰动不安。三十六物。假名为人。以伪盖之诳惑凡愚。妄起爱念共相亲附。智者视虚安可近之。譬如陶器终有破坏。此身虚伪会有夭寿。贵贱同迷。至死不知。譬如大城四门失火位次烧之。乃到东门皆令灰烬。生老病死亦复如是。
  又瑜伽论云。又于胎中。经三十八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从此已后。复经四日。方乃出生。此说极满足者。或经九月。或复过此。若唯经八月。此名圆满。若经七月六月。不名圆满。或复缺减。故法华经偈云。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又三昧经云。说身内火界渐增。水界渐微。是故伽罗逻稠渐坚。乃至肉团。众生由此薄福。从小至大皆受其苦。又禅秘要经云。人身三分。脐为中原。头为殿堂。额为天门。
  又处胎经云。人受胎时。初七日有四大。二七日展转风吹向胁。乃至三十八七日。风名花令向产门。
  又譬喻经云。风[牚*支]水。水[牚*支]地。地[牚*支]火。强者为男。弱者为女。风水相[牚*支]为男。地水相[牚*支]为女。
  又解脱道论云。人身地界。碎之为尘。一斛二升。
  又增一经云。一人身中。骨有三百二十。毛孔有九万九千。筋脉各有五百。身虫有八十户。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