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闻。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良由三宝所资。四生同润。故经曰。正法住正法灭。意在兹乎。是以持戒为德。显自大经。性善可崇。明乎大论。或复方之日月。譬若宝珠。义等涂香。事同惜水。越度大海。号曰牢船。生长善牙。又称平地。是以菩萨禀受。微尘不缺。罗汉护持。纤芥无犯。宁当抱渴而死。不饮水虫。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书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代。言行忠信。战战兢兢。岂可放纵心马。不加辔勒。驰骋情猴。都无制锁。浮囊既毁。前路何期。德瓶已破。胜缘长绝。或复要聚恶人。朋结凶党。更相扇动。备造愆瑕。无惭无愧。不羞不耻。日更增甚。转复沉浮。似若葶苈艾蒿。枝叶皆苦。诃梨果树。遍体尤甘。从明入闇。无复出期。劫数既遥。痛伤难忍。于是镬汤奔沸。猛气冲天。炉炭赫曦。爆声裂地。镕铜灌口。则腹烂肝销。铜柱逼身。则骨肉俱尽。宛转呜呼。何可言念。如斯等苦。寔由毁戒也。
劝持缘第二
如大庄严论云。若能至心持戒。乃至殁命得现果报。我昔闻。难提跋提城有优婆塞。兄弟二人并持五戒。其弟尔时。卒患胁痛气将欲绝。时医语之。食新杀狗肉并使服酒。所患必除。病者向言。其狗肉者。为可于市买索食之。饮酒之事愿舍身命终。不犯戒而服于酒。其弟极困急。兄赍酒语弟。舍戒服酒以疗其疾。弟白兄言。我虽病急。愿舍我身命不犯戒而饮此酒。即说偈言。
怪哉临命终 破我戒璎珞
以戒庄严身 不用殡葬具
人身既难得 遭值戒复难
愿舍百千命 不毁破禁戒
无量百千劫 时乃值遇戒
阎浮世间中 人身极难得
虽复得人身 值正法倍难
时复值法宝 愚者不知取
善能分别者 此事亦复难
戒宝入我手 云何复欲夺
乃是怨憎者 非我之所亲
兄闻是已。答其弟言。我以亲故不为沮坏。弟白兄言。非为亲爱乃是殁败。即说偈言。
我欲向胜处 毁戒令堕坠
舍戒乃如是 云何名亲爱
我勤习戒根 乃欲见劫夺
所持五戒中 酒戒最为重
今欲强毁我 不时名为亲
兄问弟言。云何以酒为戒根本耶。弟即说偈。以答兄言。
若于禁戒中 不尽心护持
便为违大悲 草头有酒滴
尚不敢尝触 以是故我知
酒是恶道因 在家修多罗
说酒之恶报 唯佛能分别
谁有能测量 佛说身口意
三业之恶行 唯酒为根本
复堕恶行中 往者优婆塞
以酒因缘故 遂毁余四戒
是名恶行数 酒为放逸报
不饮闭恶道 能获信乐心
去悭能舍财 首罗闻佛说
能获无量益 我都无异意
而欲毁犯者 略说而言之
宁舍百千命 不毁犯佛教
宁使身干枯 终不饮此酒
假使毁犯戒 寿命百千年
不如护禁戒 即时身命灭
决定能使差 我犹故不饮
况今不定知 为差为不差
作是决定心 心生大欢喜
即获见真谛 所患得消除
又大庄严论云。我昔曾闻。有诸比丘。与诸估客入海采宝。既至海中船舫破坏。尔时有一年少比丘。捉得一枚板。上座比丘。不得板故将没水中。于时上座恐怖惶惧。恐为水漂。语年少言。汝宁不忆佛所制戒。当敬上座。汝所得板应以与我。尔时年少即便思惟。如来世尊实有斯语。诸有利乐应先与上座。复作是念。我若以板用与上座。必没水中洄澓波浪。大海之难极为深广。我于今者命将不全。又我年少。初始出家未得道果。以此为忧。我今舍身用济上座。正是其时。作是念已。便说偈言。
我为自全济 为随佛语胜
无量功德聚 名称遍十方
躯命极鄙贱 云何违圣教
我今受佛戒 至死必坚持
为顺佛语故 奉板遗身命
若不为难事 终不获难果
若舍佛所教 失于天人利
及以大涅槃 无上第一乐
既说偈已。即输板与上座。既舍板已。于时海神感其精诚。即接年少比丘罝于岸上。海神合掌白比丘言。我今归依坚持戒者。汝今遭是危难之事。能持佛戒。海神说偈报曰。
汝真是比丘 实是苦行者
号尔为沙门 汝实称斯名
我今当云何 而不加拥护
见谛能持戒 斯事不为难
凡夫不毁禁 此乃名希有
比丘处安隐 清净自谨慎
舍已所爱令 护持佛禁戒
难为而能为 此最为希有
又大庄严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次第乞食。至穿珠家立于门外。时彼珠师。为于国王穿摩尼珠。比丘衣赤。往映彼珠。其色红赤。彼穿珠师。即入其舍为比丘取食。时有一鹅。见珠赤色其状似肉。即便吞之。珠师持食以施比丘。寻即觅珠不知所在。此珠价贵。珠师贫急。语比丘言。得我珠耶。比丘恐杀鹅取珠。当设何计得免斯患。即说偈言。
我今护他命 身分受苦恼
更无余方便 唯以命代彼
若言他持去 此言复不可
设自得无过 不应作妄语
我今舍身命 为此鹅命故
故缘我护戒 因用成解脱
尔时珠师。虽闻斯偈。语比丘言。若不见还汝徒受苦。终不相置。比丘即向四望无可恃怙。如鹿入围。莫知所趣。比丘无救亦复如是。尔时比丘。即自敛身端正衣服。彼人语比丘言。汝今与我斗耶。比丘答言。不共汝斗。我自共诸使斗。又说偈言。
我舍身命时 堕地如干薪
当使人称美 为鹅能舍身
时珠师。即加打棒。以两手并头。并皆被缚。四向顾望莫知所告。而作是念。生死受苦皆应如是。又说偈言。
舍此危脆身 以取解脱命
我着粪扫衣 乞食以为业
住止于树下 以何因缘故
乃当作偷贼 汝宜善观察
尔时珠师。语比丘言。何用多语。遂加系缚倍更挝打。以绳急绞。耳眼鼻口尽皆血出。时彼鹅者即来食血。珠师瞋忿打鹅即死。比丘问言。此鹅死活。珠师答言。鹅今死活何足故问。时彼比丘即向鹅所。见鹅既死涕泣不乐。即向鹅说偈言。
我忍诸苦恼 望使此鹅活
今我命未绝 鹅在我前死
我望护汝命 受是极辛苦
何意汝先死 我果报不成
珠师问比丘言。鹅今于汝竟是何亲。愁恼乃尔。比丘答言。不满我愿。所以不乐。珠师问言。欲作何愿。比丘以偈答言。
菩萨往昔时 舍身以贸鸽
我亦作是意 舍命欲代鹅
欲令此鹅命 久住常安乐
由汝杀鹅故 心愿不满足
尔时比丘。更具说已。珠师即开鹅腹而还得珠。既见珠已。便举声号哭。语比丘言。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即说偈言。
汝藏功德事 如似灰覆火
我以愚痴故 烧然数百身
汝于佛标相 极为甚相称
我以愚痴故 不能善观察
为痴火所烧 愿当暂留住
少听我忏悔 犹如脚跌者
按地还得起 南无清净行
南无坚持戒 遭是极苦难
能持禁戒者 为鹅身受苦
不犯于禁戒 此事实难有
又大庄严论云。有诸比丘旷野中行。为贼劫掠剥脱衣裳。时此群贼。惧诸比丘往告聚落。尽欲杀害。贼中一人先曾出家。语同伴言。今者何为尽欲杀害。比丘之法不得伤草。今者以草系诸比丘。彼畏伤故。终不能得四向驰告。贼即以草而系缚之。舍之而去。诸比丘等既被草缚。恐犯禁戒不得挽绝。身无衣服为日所炙。蚊虻蝇蚤之所唼娆。从旦被缚至于日夕。转到日没晦冥大暗。夜行禽兽交横驰走。甚可怖畏。有老比丘语诸年少。说偈诫言。
若有智慧者 能坚持禁戒
求人天涅槃 称意而获得
伊罗钵龙王 以其毁禁戒
损伤树叶故 命终堕龙中
是诸比丘为苦所逼。不得屈伸及以转动。恐伤草命。唯当护戒至死不犯。即说偈言。
我曾往昔来 造作众恶业
或得生人道 窃盗淫他妻
王法受刑戮 计算不能数
复受地狱苦 如是亦难计
假使此日光 曝我身命干
我要持佛戒 终不中毁犯
假使遇恶兽 攫裂我身手
终不敢毁犯 释师子禁戒
我宁持戒死 不愿犯戒生
诸比丘等。闻老比丘说是偈已。各正其身不动不摇。譬如大树无风之时。枝叶不动。时彼国王遇出田猎。渐渐游行。至诸比丘所系之处。王遥见之心生疑惑。谓是露形尼揵子等。遣人往看。知是比丘。王闻是已深生疑怪。往比丘所即说偈言。
青草用系手 犹如鹦鹉翅
又如祠天羊 不动亦不摇
虽知处危难 默住不伤草
如林为火焚 ??牛为尾死
说是偈已。往至其所。以偈问曰。
身体极丁壮 无病似有力
以何因缘故 草系不动摇
汝等岂不知 身自有力耶
为咒所迷惑 为是苦行耶
为自厌患身 愿速说其意
于是比丘。即以偈答王曰。
守诸禁戒故 不敢挽顿绝
佛说诸草木 悉是鬼神村
我等不敢违 是以不能绝
如似咒场中 为蛇画境界
以神咒力故 毒蛇不敢度
牟尼尊画界 我等不敢越
得圣之桥津 诸利之首目
谁有智慧者 欲坏戒德瓶
尔时国王闻说偈已。心甚欢喜。即为比丘解草系缚。而说偈言。
善哉能坚持 释师子所说
宁舍己身命 护法不毁犯
我今亦归命 如是显大法
归依离热恼 牟尼解脱尊
坚持禁戒者 我今亦归命◎
◎忍辱篇第三(此别三缘)述意缘劝忍缘忍益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忍之为德。最是尊上。持戒苦行。所不能及。是以羼提比丘。被形残而不恨。忍辱仙主。受割截而无瞋。且慈悲之道。救拔为先。菩萨之怀。愍恻为用。常应遍游地狱。代其受苦。广度众生。施心安乐。岂容微有触恼大生瞋恨。乃至角眼相看。恶声厉色。遂加杖木。结恨成怨。或父子兄弟。自相损害。朋友眷属。反更侵伤。恶逆甚于鸱鸮。含毒逾于蜂虿。所以历劫怨仇。生生不绝也。
劝忍缘第二
如成实论云。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行者常观前人本末因缘。或于过去为我父母。养育我身不避罪福。未曾报恩。何须起瞋。或为兄弟妻子眷属。或是圣人。昔为善友。凡情不识。何须加毁。
又摄论云。由观五义以除瞋恚。一观一切众生。无问于我者恩。二观一切众生但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三观唯法无众生。有何能损及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由此五观故能灭瞋。
又报恩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而发于恶心。
又成实论云。行慈心者。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不丧。又四分律偈云。
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又遗教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又经云。见人之过口不得言。己身有恶则应发露。
又书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得言。
又经云。赞人之善不言己美。
又书云。君子扬人之美。不伐其善。
又经云。布施不望彼报。若得人惠毫发已上。皆当咒愿惭愧奉受。
又书云。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人有德于公子。愿公子勿忘。
又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又经云。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又书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知内外之教其本均同。虽形有黑白。然立行无殊。若乖斯旨便同鄙俗。何依内外。如经云。佛为众生说法。断除无明暗惑。犹若良医随疾授药。是名内教又书云。天道无亲。唯仁是与。是名外教。又若出家之人。能观苦空无常无我。远离生死。志求出世。是为依内。若乖斯行翻为外俗。在家之人。若能厌舍俗情。欣慕高志。专崇三宝。修持四德。奉行孝悌仁义礼智。贞和爱敬。能行斯行翻同为内。若违斯旨还同外道。在俗之人。能随内教。便悟真理。心常会道。渐进胜途至趣菩提。既知如是。欲行此行。唯须自卑推德与他。如拭尘巾。揽垢向己。持净与人。故经云。退而得者佛道也。
故书云。君子让而得之为义。故常须进胜他人。恒须克责已躬也。
忍益缘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忍辱有十事。一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不念种姓。三破除憍慢。四恶来不报。五观无常想。六修于慈悲。七心不放逸。八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断除瞋恚。十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住于慈忍。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火不能烧。二刀不能割。三毒不能中。四水不能漂。五为非人所护。六得身相庄严。七闭诸恶道。八随其所乐生于梵天。九昼夜常安。十其身不离喜乐。
又私呵三昧经云。佛言。忍有六事得一切智。何等为六。一得身力。二得口力。三得意力。四得神足力。五得道力。六得慧力。
又六度集经云。复有四种忍辱。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于求法时忍他恶骂。二于求法时不避饥渴寒热风雨。三于求法时随顺和尚阿阇梨行。四于求法时能忍空无相无愿。又比丘避女人恶名经偈云。
虽闻多恶名 苦行者忍之
不应苦自言 亦不应起恼
闻声恐怖者 是则林中兽
是轻躁众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当堪耐 下中上恶声
执心坚住者 是则出家法
不由他人语 令汝成劫贼
亦不由他语 令汝得罗汉
如汝自知已 诸天亦复知
又五分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共结亲友。后时池水涸竭。二雁作是议言。今此池水涸竭。亲友必受大苦。议已语龟言。此池水涸竭。汝无济理。可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汝着大水处。衔木之时慎不可语。即使衔之。经过聚落。诸小儿见皆言。雁衔龟去。雁衔龟去。龟即瞋言。何预汝事。即便失木堕地而死。尔时世尊。因此说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斫身
由其恶言 应毁反誉 应誉反毁
自受其殃 终无复乐
佛言。龟者调达是也。昔以瞋语致有死苦。今复瞋骂如来堕大地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罗云。未得道时。心性粗犷言少诚信。佛敕罗云。汝到贤提精舍中住。守口摄意。勤修经戒。罗云奉教作礼而去。住九十日。惭愧自悔。昼夜不息。佛往见之。罗云欢喜趣前礼佛。佛告罗云曰。澡槃取水为吾洗足。罗云受教。为佛洗足讫已。佛语罗云。此水可用食饮以不。罗云白言。不可复用。此水本净。今以洗足受于尘垢。故不可用。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吾子国王之孙。舍世荣禄得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守口。三毒垢秽充满胸怀。亦如此水不可复用。纵弃槃水。槃亦不堪盛食。曾受不净故。汝亦如是。口无诚信心性刚强。不念精进。曾受恶名。亦如澡槃不中盛食。佛以足指。拨槃自跳数返。汝惜之不。罗云白佛。洗足之器虽惜不殷。佛语罗云。汝亦如是。虽为沙门。不摄身口。多所伤众。身死神去轮转三涂。贤圣不惜。亦如汝言。罗云闻之。惭愧怖悸。感激自励。克骨不忘。精进柔软。怀忍如地。即得阿罗汉道(略用)。
又罗云忍辱经云。尔时罗云。向一不信婆罗门家乞食。吝惜不与。罗云被打头破血出。复撮沙钵中。罗云含忍心不加报。即持钵至河。洗头钵已自说云。
我自行分卫。无事横忓我。我痛斯须间。奈汝长苦何。犹利剑割臭尸。臭尸不知痛。非剑之不利。又如天甘露。饲彼痴溷猪。溷猪舍之走。非是甘露之不美。我以佛真言训世凶愚凶愚不思。岂不然乎。还已白佛。佛言。是己之衰。命终当入无择地狱。狱鬼加痛毒无不至。经八万四千岁。其寿乃终更受蟒身。毒还自害。复受蝮形。常食沙土。万岁乃毕。以瞋恚意向持戒人故。受毒身。以沙土投钵中故。世世食沙土而死。罪毕为人。母怀之时当有重病。家中日耗。儿生钝顽都无手足。其亲惊怪。皆曰。何妖来为不祥。即取捐之着四衢路。来往愕然。竞以瓦石刀杖。击头陷脑。穷苦旬日乃死。死已魂灵即复更生。钝顽如前。经五百世重罪乃毕。后生为人常患头痛。所生之处不值佛世。常在三涂。
又新婆沙论云。曾闻过去此贤劫中有王。名羯利。时有仙人。号为忍辱。住一林中勤修苦行。时王除去男子。与内宫眷属游戏林间。经久疲眠。内宫诸女。为华果故游诸林间。遥见仙人于自所止端身静思。便驰趣之皆进其所。到已顶礼围绕而坐。仙人即为说欲之过。诸姊生厌。王寤不见诸女。便作是念。将无有人诱夺去耶。即拔剑处处求觅。乃见诸女在仙人边围绕而坐。生大瞋恚。是何大鬼诱我诸女。即前问言。汝是谁耶。答言。我是仙人。复问。在此作何事耶。答言。修忍辱道。王作是念。此人见我瞋故。便言修忍。我今试之。复问言。汝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耶。答言。不得。如是次第责问。乃至汝得初静虑耶。答言。不得。王倍瞋忿语言。汝是未离欲人。云何恣情观我诸女。复言。我是修忍辱人。王言。可申一臂。试能忍不。尔时仙人便申一臂。王以利剑斩之。如断藕根堕于地上。王复责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修忍人。时王复令申余一臂。即复斩之。如前责问。仙人亦如前答。如是次斩两足。复截两耳。又割其鼻。一一问答。皆如前说。令仙人身七分堕地。作七疮已。王心便止。仙人告言。王今何故。自生疲厌。假使断我一切身分。犹如芥子乃至微尘。我亦不生一念瞋忿。终无有二。复发是愿。如汝今日。我实无辜而断我身。令成七分作七疮孔。我未来世。得阿耨菩提时。以大悲心不待汝请。最初令汝修七种道。断七随眠。当知尔时忍辱仙人者。今释迦牟尼佛是。羯利王者。即今具寿憍陈那是。憍陈那见圣谛已。佛以神力除彼闇障。令其忆念过去世事。憍陈那闻已。极怀耻愧合。掌恭敬。
精进篇第四(此别三缘)述意缘怠惰缘策修缘
述意缘第一
夫忍行之情犹昧。审的之旨未显。所以策惰。令心不懈。是故经曰。汝等比丘。当勤精进。十力慧日既已潜没。汝等当为无明所覆。又言。阐提之人尸卧终日。当言成道。无有是处。释论云。在家懈怠失于俗利。出家懒惰丧于法宝。是以斯那勇猛。诸佛称扬。迦叶精奇。如来述证。书云。夙兴夜寐。竭力致身。乃曰。忠臣方称孝子。故知放逸懈怠之所不尚。精进劬劳无时不可。岂得恣其愚怀纵情憍荡。致使善根种子不复开敷。道树枝条弥加枯萃。况复命属死。王名系幽府。奄归长夜顿罢资粮。冥曹拷问将何酬答。当于此时悔情何及。是故今者。劝诸行人。闻身余力预备资粮。常须检校三业。勿令违于六时。每于昼夜。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刹那。检校三业。几心行善。几心行恶。几心行孝。几心行逆。几心行厌离财色心。几心行贪着财色心。几心行人天善根业。几心行三涂不善业。几心厌离名闻着我心。几心贪求名闻着我心。几心欣修三乘出世心。几心轻慢三乘深乐世间心。如是善恶日夜相违。行者常须检校。勿令放逸堕于邪网。恒省三业。递相诫勖心口相训。心语口言。汝常说善莫说非法。口还语。心汝思正法莫思非法。心复语身。汝勤精进莫行懈怠。如是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足得高升。何劳他控。横起怨憎。故经曰。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定生善道。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定生恶趣。又如快马顾影驰走。不同驽畜加诸杖捶。若不自诫。要假他呵。反憎触恼。益罪尤深也。
懈惰缘第二
如菩萨本行经云。佛告阿难。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皆由精进而得兴起。是时帝释便说偈言。
欲求最胜道 不惜其躯命
弃身如粪土 解了无吾我
虽用财宝施 此事不为难
勇猛如是者 精进得佛疾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有人懈惰种不善行。于事有损。若能不懈惰。此最精妙。所以然者。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成佛。是故当念精进。勿有懈怠。又譬喻经云。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布施修福。而喜破戒。兄从释迦出家。得阿罗汉果。衣常不充食常不饱。弟生象中。为象多力能却怨敌。国王所爱。金银珍宝璎珞。其身封数百户邑。供给此象随其所须。时兄比丘。值世大俭。游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劣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弟。便往诣象。手捉象耳而语之言。我昔与汝俱有罪也。象思比丘语。即识宿命已前因缘。愁忧不食。象子怖惧。便往白王。王问象子。先无人犯此象不。象子答曰。无他异人。唯一沙门。来至象边须臾便去。王即遗人觅得沙门。问言至象边何所道耶。沙门答曰。我语象云。我与汝俱有罪耳。沙门白王具说如上。王意便悟。即放沙门。
又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云。佛告诸比丘。马有弊恶八态。何等为八。一态者。解羁缰时便掣车欲走。二态者。车驾跳踉欲啮其人。三态者。便举前两脚掣车而走。四态者。便蹋车軨。五态者。便人立持轭摩身抄车却行。六态者。便傍行邪走。七态者。便掣车驰走。得值浊泥止住不行。八态者。悬兜喂之熟视不食。其主牵去欲驾之时。遽含噏噬。欲食不得。佛言。人亦有弊恶八态。何等为八。一态者。闻说佛经便走不欲乐听。如马解羁缰掣车。走时。二态者。闻说经意不解不知语所趣向。便瞋跳踉不欲乐闻。如马驾车跳踉欲啮人时。三态者。闻说经便逆不受。如马举前两脚掣车走时。四态者。闻说经便骂。如马蹋车軨时。五态者。闻说经便起去。如马人立持轭摩身抄车却行时。六态者。闻说经不肯听。伭头邪视耳语。如马傍行邪走时。七态者。闻说经便欲穷难。问之不能相应答。便死抵妄语。如马得浊泥便止不复行。八态者。闻说经不肯听。反念淫妷多求不欲听受。死入恶道时。乃遽欲学问行道。亦不能复得行道。如马悬兜喂之熟视不肯食。其主牵去欲驾之。乃遽含噏噬。亦不得食。佛言。我说马有八态恶。人亦有八恶态如是。比丘闻经欢喜作礼而去。
策修缘第三
如譬喻经云。罗阅祇国沙门。坐自誓曰。我不得道终不起。欲睡眠。作锥长八寸刺两髀。痛不得眠。一年得道。又薄俱罗经云。薄俱罗称言。我从出家以来。八十年中。未曾偃卧胁一着床背有所倚。
又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又智度论云。身精进为少。心精进为大。外精进为少。内精进为大。复次佛说。意业力大故。如仙人瞋时。能令大国磨灭。复次身口作五逆罪。大果报一劫在阿鼻地狱。受意业力。得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寿八万大劫亦在十方佛国。寿命无量。以是故。身口精进为少。意精进为大。如是诸经广叹精进。一心正念速得道果。未必要须多闻。又毗婆沙论云。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马。一乘钝马。虽乘钝马。以前发故先有所至。信解脱人。勤行精进先至涅槃。即是周利等也。
又六度经云。复有四种精进。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勤于多闻。二勤于总持。三勤于乐说。四勤于正行。
又六度集经云。佛告弟子。当勤精进听闻讽诵。莫得懈怠阴盖所覆。吾念过去。无数劫时。有佛名一切度王。是时众中有两比丘。一名精进辩。二名德乐止。共听法。精进辩者。闻经欢喜。应时即得阿惟越致。神通具足。德乐止者。睡眠不觉独无所得。时精进辩谓德乐止言。当勤精进。如何睡眠。时德乐止闻其教招。便即经行。复住睡眠不能自定。诣泉侧坐。欲思惟定。复生睡眠。时辩以善权往而度之。化作蜂王飞趣其眼。如欲蜇之。时止惊觉而坐。畏此蜂王。须臾复睡。时蜂飞入腋下蜇其胸腹。止惊心悸不敢复睡。时泉水中有杂色华种种鲜洁。时蜜蜂王飞住华上。食甘露味。时止端坐视之。畏来不敢复睡。蜂王食味不出华中。须臾之顷。蜂王睡眠堕污泥中。身体沐浴已。复还飞住其华上。时止便向蜂说偈言。
是食甘露者 其身得安隐
不当复持归 遍及其妻子
如何堕泥中 自污其身体
如是为黠慧 毁其甘露味
又如此华者 不宜久住中
日没花还合 求出则不能
当须日光明 尔乃复得出
长夜之疲冥 如是甚勤苦
时蜂王。向止说偈报言。
佛者譬甘露 听闻无厌足
不当有懈怠 无益于一切
五道生死海 譬如堕污泥
爱欲所缠裹 无智为甚迷
日出众花开 譬佛之色身
日入华还合 世尊般涅槃
值见如来世 当勤精进受
除去睡阴盖 莫呼佛常在
深法之要慧 不以色因缘
其现有著者 当知为善权
善权之所度 有益不唐举
而现此变化 亦以一切故
时德乐止。闻其所说。即得不起法忍。逮得陀罗尼。佛告阿难。尔时精进辩者。今我身是。德乐止者。弥勒是也。我于尔时俱与弥勒共听法故。弥勒睡眠独无所得。我不行善权而救度者。弥勒至今在生死中未得度脱。
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外国有清信士。供养三宝初无厌极。时有沙门。与共亲友逮得神通。生死已尽。时清信士。得困疾痛医药加治。不能得差。时妇在边。悲哀辛苦。共为夫妇独受斯痛。卿设无常我何所依。儿女孤单何所恃怙。夫闻悲恋应时即死。魂神还在妇鼻中化作一虫。妇甚啼哭不能自止。时道人往与妇相见。知婿命过鼻中作虫。故欲谏喻令捐愁忧。妇见道人来增益悲哀。奈何和尚。夫婿已死。时妇洟涕鼻虫便堕地。妇即惭愧。欲以脚蹈。道人告曰。止止莫杀。是卿夫婿化作此虫。妇白道人。我夫奉经持戒精进难及。何缘寿终堕此虫中。道人答曰。因卿恩爱悲哀呼嗟。起恩爱心。因是寿终即堕虫中。道人为虫说经。应生天上在诸佛前。但坐恩爱堕此虫中。亦可惭愧。虫闻其言。心开意解更自克责。即时寿终。便得上生。是以省己为人。不得懈怠自损来报。
禅定篇第五(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夫神通胜业。非定不生。无漏慧根。非静不发。故经云。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心在一缘。是三昧相。书亦有言。当使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不充屈于富贵。不陨获于贫贱。栖神冥漠之内。遗形尘埃之表。故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意片时。即名烦恼罗刹。所以昙光释子。降猛虎于膝前。螺髻仙人。宿巢禽于顶上。是知。大士常修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又能观察此身。从头至足。三十六物。八万户虫。不净无常苦空非我。但众生心性。譬若狝猴。戏跳攀缘欢娱奔逸。不能冥目束体端心勤意。刚强难化??戾不调。习近五尘流转三界。黏外道之黐。贯天魔之杖。于是永沦苦海。长坠险狱。皆由放散情虑扰乱心神。似风里之灯。譬波中之月。摇漾轻动。浮游泛滥。影既不现。照岂得明。所以众恶赖此而兴。福善由斯并废。良由不修断惑常起贪瞋。未服无知偏多乐受。遂令障定之惑重沓诤来。妨静之缘交加竞集。五盖覆心禅门已闭。六尘在念乱想常驰。类狂象之无钩。似戏猿之得树。故须念念策心。新新集起。岂前念皆恶。遂克苦而静尘。后念起善。便纵意而扬恶。所以论美四时。经叹一虑。然后方能正想革绝凡怀。若违此理。圣亦不可。今万境森罗不能自触。要须因倚诸根。内想感发。何以知然。今有心感于内。事发于外。或缘于外起染于内心。故知内外相资。表里递用。君臣心识。不可备舍。故经云。心王若正。则六臣不邪。识意昏沉。则其主不明。今悔六臣。当各惭愧。制驭六根。不令驰散也。
定相缘第二
如法句经心意品说云。昔佛在世时。有一道人。在河边树下学道。十二年中。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声。鼻香口味。身受心法。身静意游。曾无宁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门。往至其所树下共宿。须臾月明有龟从河中出。来至树下。复有水狗饥行求食。与龟相逢。便欲啖龟。龟缩其头尾及其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远。复出头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脱。于是道人问化沙门。此龟有护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门答言。吾念世人。不如此龟。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励求灭度安。于是化沙门。即说偈言。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又大宝积经云。菩萨修定。复有十法。不与二乘共。何等为十。一修定无有吾我。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二修定不味不着。舍离染心。不求己乐。三修定具诸通业。为知众生诸心行故。四修定为知众心。度脱一切诸众生故。五修定行于大悲。断诸众生烦恼结故。六修定诸禅三昧。善知入出过于三界故。七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八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九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十修定能与正法。绍隆三宝使不断绝故。如是定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又佛言。若有菩萨。乐于头陀乞食。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摧我慢幢。二不求亲爱。三不为名闻。四住在圣种。五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慠慢。六不自高举。七不毁他人。八断除爱恚。九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有所说法。为人信受。
又智度论云。三昧有二种。一佛三昧。二菩萨三昧。是诸菩萨。但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于佛三昧中得自在。又诸佛要集经中说云。尔时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从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而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人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言。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菩提意。是女因弃诸盖菩萨。初发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弃诸盖菩萨。于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始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述曰。且略引一二经文。叹修定法。自外具明坐禅。大小乘观法仪式。备存十卷观门内。学者别寻。非此明了。
智慧篇第六(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
夫二种庄严。慧名最胜。三品次第。智曰无愚。故经言。五度无智似若愚盲。所以波若胜出世间。破除诸有。释论又言。佛是众生母。波若能生佛。是则智为一切众生之祖母。故外书云。睿哲钦明。乃称放勋之德。仁义礼智。方曰宣尼之道。当惟智慧之法。不可不修。出世之因。无宜弗习。能排巨暗。譬满月之照三途。巧遣众毒。似摩柢之除万恶。岂可任其恒没守此长迷。取相交缠。我心萦结。常多有爱。恒富无明。未达因缘。不修对治。所以郁郁慢山殆高嵩华。滔滔爱水遂广沧溟。或横执断常。偏论即离。神黄神白。我见我知。一脚恒翅。五边长炙。食草学牛。啖粪如犬。或盛谈下谛。宁识中道之宗或封执四违。岂悟大乘之旨。或谓冥初生觉。其外不知。世间定常唯此为贵。或复言非。有想是证涅槃。计自在天能成世界。愚戆昏瞢。庸昧顽疏。看指求月。守株求兔。薰莸未辩。宁分菽麦。虽知欢笑。将[學-子+禺][學-子+禺]而不殊。徒识语言。与狌狌而不异。良由不识空理常处无明。凡是倒心。皆名邪见。五住烦恼未减一毫。百八使缠森然尚在。是故大士。为求八字。不惜躯命。恐在缘中逢苦即退。故自克心。以牢其志也。
求法缘第二
如华严经云。菩萨为求法故。能施法者。作是言。若能投身七刃火坑。当与汝法。菩萨闻此欢喜无量。作是思惟。我为法故尚不惜身命。于阿鼻地狱诸恶趣中。受无量苦。况入人间微小火坑。而得闻法。
又集一切功德三昧经云。释迦过去久远。作五通仙人。名曰最胜。又依智度论云。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无佛。不闻善语。四方求法。精进不懈。了不能得。尔时魔变作婆罗门。而语之言。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法即时自念。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暴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是时佛知其至心。即从下方踊出为说深法。即得无生法忍。
又涅槃经云。菩萨为法因缘[剜-夗+死]身为灯。叠缠皮肉。酥油灌之烧以为炷。菩萨尔时受是大苦。自呵其心而作是言。如是苦者。于地狱苦。百千万分犹未及一。汝于无量百千劫中。受大苦恼都无利益。汝若不能受是轻苦。云何而能于地狱中救苦众生。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身不觉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尔时应自深知。我定当得阿耨菩提。菩萨尔时具足烦恼。未有断者。为法因缘。能以头目髓脑手足血肉。施于众生。以钉钉身。投岩赴火。菩萨尔时虽受如是无量众苦。其心不退不动不转。菩萨当知。我今定有不退之心。当得阿耨菩提。
又大集经云。菩萨为于一字一句之义。能以十方世界珍宝。奉施法王。一偈因缘舍于身命。虽于无量恒河沙等劫修行布施。不如一闻菩提之事心生欢喜。于正法所乐闻乐说。常为诸佛诸天所念。以念力故。世间所有经典书论。悉能通达。
又大方便报恩经云。菩萨常勤求善知识。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悴。菩萨至心求佛语时。渴法情重不惜身命。设践热铁猛火之地。不以为患。菩萨为一偈故。尚不惜身命。况十二部经。为一偈故。尚不惜命。况余财物闻法利益故。身得安乐。深生信心。直心正见。见说法者如见父母。心无憍慢。为众生故。至心听法不为利养。为众生故。不为自利。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饥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先自调伏烦恼诸根。然后听法。
又华严经云。菩萨如是方便求法。所有珍宝无贵惜者。于此物中不生难想。若得一句未曾闻法。胜得三千世界满中珍宝。得闻一偈。胜得转轮圣王释提桓因梵天王位处。菩萨作是念言。我受一句法故。设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上从梵天而自投下。何况小火。我尚尽受一切诸地狱苦。犹应求法。何况人中诸小苦恼。为求法故发如是心。如所闻法心常喜乐。悉能正观。
又增一阿含经云。若不成就六法。则不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何等为六。一不乐闻法。二虽闻法不摄耳听。三不为知解。四未得法不方便勤求。五所得法不善守护。六不成就顺忍。反此六种。则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又未曾有经云。昔毗摩国徙陀山。有一野干。为师子所逐。堕一丘野井。已经三日开心分死。自说偈言。
一切皆无常 恨不贻师子
奈何死厄身 贪命无功死
无功已可恨 复污人中水
忏悔十方佛 愿垂照我心
前代诸恶业 现偿皆令尽
从是值明师 修行尽作佛
帝释闻之。与八万诸天。到其井侧曰。不闻圣教久处幽冥。向说非凡。愿更宣法。野干答曰。天帝无训。不识时宜。法师在下自处其上。初不。修敬而问法要。帝释于是以天衣接取。叩头忏悔。忆念我昔曾见世人。先敷高座后请法师。诸天即各脱宝衣。积为高座。野干升座曰。有二大因缘。一者说法开化天人。福无量故。二者为报施食恩。报无量故天帝白曰。得免井厄。功德应大。云何恩不及耶。答曰。生死各宜。有人贪生。有人乐死。有愚痴人。不知死后更生。违远佛法。不值明师。贪生畏死死堕地狱。有智慧人。奉事三宝。遭遇明师。改恶修善。如斯之入恶生乐死。死生天上。天帝曰。如尊所诲。全命无功。志愿闻施食施法。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者。济一世之厄。增益生死。说法教化者。能令众生出世间道。得三乘果。免三恶道。受人天乐。是故佛说。以法布施功德无量。天帝曰。师今此形。为是业报。为是应化。答曰。是罪非应。天帝曰。我谓是圣。方闻罪报。未知其故。愿闻因缘。答曰。昔生波罗柰国波头摩城。为贫家子。刹利之种。幼怀聪朗。特好学习。至年十二逐师于山。不失时节经五十年。九十六种经书。靡所不达。皆由和尚之恩。其功难报。由先学慧自识宿命。由受王位。奢淫着乐。报尽命终。生地狱畜生(自下云云略而不述)时帝释与八万诸天。从受十善。今还天宫。和尚何时舍此罪报得生天上。野干曰。克后七日。当舍此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欲生。彼天多有菩萨说法教化。七日命尽生兜率王宫。后识宿命。行十善道。又贤愚经云。佛在波罗柰国。于林泽中。为诸天人四辈之类。显说妙法。时虚空中有五百雁群闻佛音声。深心爱乐。回翔欲下。猎师张罗。雁堕其中为猎师所杀。生忉利天。处父母膝上。若八岁儿。端严无比光若金山。便自念言。我何因生此。即识宿命爱法果报。即共持华下阎浮提。至世尊所。礼足白言。我蒙法音。生在妙天。愿重开示。佛说四谛。得须陀洹果。即还天上(此略出叹法功德。若广明求法方轨。具在上第二卷敬法中也)。
颂曰。
川路舟航 彼岸津济 欲超生死
先资福慧 镜彻三轮 珠清六蔽
在驭成勒 为金则砺 抗迹流水
齐鏕草系 五忍必阶 四勤无替
心波洞洁 情尘卷翳 业途既坦
道场斯诣
诸经要集卷第十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3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卷第十一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业因部第十九(此有五缘)述意缘发业缘罪行缘福行缘杂业缘
述意缘第一
悲夫。迷徒障重。弃三车而弗御。漂沦苦海。任燋烂而不疲。若螥蝇之乐臭尸。似飞蛾之投火聚。良由迷因谬果不识善恶。所以乐造苦因。随缘起业。备历艰辛。具受涂炭。迄今烧煮莫知休息。如来大悲不忍永弃。示其苦乐。令其欣厌也。
发业缘第二
问曰。云何名业道义。答曰。身口七业。即自体相为名业道。余三者意相应心。又即彼业能作道果。名为业道。问曰。若即业名道。皆能趣地狱等者。何故余三非是业道。答曰。如彼七业。此三能作彼根本故。以相应故。不能如彼业。故不名业道如对法论云。复次有四种诸业差别。谓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黑黑异熟业者。谓不善业。由染污故。不可爱异熟故。白白异熟业者。谓三界善业。不染污故。可爱异熟故。黑白黑白异熟业者。谓欲界杂业。善不善杂故。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于方便无间道中。诸无漏业。以方便道无间道是彼诸业对治故。非黑者。离烦恼垢故。白者。一向清净故。无异熟者。生死相违故。能尽诸业者。由无漏业。为永拔得黑等三有漏业与异熟习气故。又优婆塞戒经云。若善男子。有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佛告善男子。一切模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
又阿毗昙杂心业品偈云。
业能庄饰世 趣趣各处处
是以当思业 求离世解脱
身口意集业 在于有有中
彼业为诸行 严饰种种身
身业当知二 谓作及无作
口业亦如是 意业当知思
又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此十不善业道。一切恶法。皆从贪瞋痴起。如依三毒起杀生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为皮肉钱财故。断生命等。是名依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以瞋心杀害怨家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痴心起者。或有人言。杀蛇蝎等。以生众生苦恼故。虽杀无罪。或言。波罗斯等。言杀却老父母及重病者。则无罪报。是名依痴起。如依三毒起偷盗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为自身。或为他身。或为饮食等。是名依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于瞋人边。及瞋人所爱。偷盗彼物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痴心起者。如有婆罗门言。一切大地诸所有物。唯是我有。何以故。以彼国王先施我故。以我无力故。为余姓夺我受用。是故我取即是自物。不名偷盗。是名依痴心起。
如依三毒起邪淫者。若依贪心起者。或于众生起贪染心。不如实修行等。是名依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依他守护资生。依瞋心故起。或淫怨家妻妾。或淫怨家所爱之人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痴心起者。或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花熟果。饮食河水及道路等。女人行淫无罪。或如波罗斯等邪淫母等是名依痴起。如依三毒起妄语者(此三可解)如是两舌恶口绮语(皆亦如是)依贪心起者。依贪结生。次第二心现前。如是名为依贪起。依瞋结生者。名为依瞋起。依痴结生者。名为依痴结起。如贪瞋与邪见。皆亦如是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