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 涅槃第一乐
又迦罗越六向拜经云。善知识者有四辈。一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病瘦县官为共征。讼忧解之。四见人贫贱心不弃捐。当念欲富之。善知识者。复有四辈。一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于后解决之。二有病瘦消损。将归养视之。三知识死亡官殓视之。四知识已死复念其家。
恶友缘第三
如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云。恶知识者有四辈。一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人恶。三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小侵之便大怒。二有倩使之便不肯行。三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见人死亡弃之不视。
又涅槃经云。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怖畏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下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为恶友杀。必至三恶。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又增一阿含经。世尊说偈云。
莫亲恶知识 亦莫愚从事
当近善知识 人中最胜者
人中无有恶 习近恶知识
后必种恶根 永在暗中行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第一不欲令怨家有好色。虽好沐浴名香涂身。然为色故。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二不欲令怨家安隐睡眠。虽卧床枕覆以锦绮。然故忧苦不舍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三不欲令怨家而得大利。虽应得利。而不得利。应不得利。而得其利。彼此二法更互相违。瞋恚覆心而作怨家。第四不欲令怨家有朋友。若有亲朋舍离避去。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五不欲令怨家有称誉。彼恶名丑声周闻诸方。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六不欲令怨家极大财富。彼土富人傥失财物。因瞋覆心而作怨家。第七不欲令怨家。身坏命终往至善处。彼身口意恶。行已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而作怨家。又阿含经云。远恶近善。有四法。当急去避之。去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恶友。二恶众。三或多语戏笑。四或瞋或斗。
又善生经云。受戒者。五处不应行。谓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等。有五种业不应作。谓卖毒药。酿皮。摴蒱。围棋陆博。歌舞倡伎。又宝云经云。持戒之人。不听向破戒家乞食。
又金刚仙论云。出家人。不许向屠儿。酒肆。淫女。恶象。恶狗等家乞食。亦不得数往亲近之。
又大方广总持经云佛言。善男子。佛灭度后。若有法师善随乐欲。为人说法。能令菩萨学大乘者。及诸大众有发一毛欢喜之心。乃至暂下一滴泪者。当知皆是佛之神力。若有愚人。实非菩萨假称菩萨。谤真菩萨及所行法。复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若彼此和合。则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违诤。则正法不行。此谤法之人极大罪业。堕三恶道难可出离。若有愚人。于佛所说而不信受。虽复读诵千部大乘。为人解说获得四禅。以谤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恼。况彼愚人实无所知而自贡高。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家堕地狱。永不见佛。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
又贤愚经云。昔佛在世时。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罗汉果。与诸尼众。自说往昔所造善恶业行果报。告尼众曰。乃往过去有一长者。其家巨富唯无子息。更取小妇。夫甚爱念。后生一男夫妇敬重观之无厌。大妇心妒。私自念言。此儿若大当摄家业。我唐勤苦聚积何益。不如杀之。即取铁针刺儿??上。后遂命终。小妇疑是大妇杀。即便语言。汝杀我子。大妇尔时。谓无罪福反报之殃。即与咒誓。若杀汝子。使我世世夫为蛇螫。所生儿子水漂狼啖。自食子肉。身现生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作是誓已。后时命终。缘杀儿故。堕于地狱受无量苦。地狱罪毕得生人中。为梵志女年渐长大。适娶夫家产生一子。后复怀妊月满欲产。夫妇相将向父母舍。至于中路腹痛遂产。夜宿树下。夫时别卧。前所咒誓今悉受之。时有毒蛇螫杀其夫。妇见夫死即便闷绝。后乃得苏。至晓天明。便取大儿著于肩上。小者抱之涕泣进路。路有一河深而且广。即留大儿著于此岸。先抱小者度着彼岸。还迎大儿。儿见母来入水趣母。水即漂亡。母寻追之力不能救。须臾之间。俄尔没死。还趣小儿。狼来啖讫。但见流血狼藉在地。母时迷绝。良久乃苏。遂前进路。逢一梵志。是父亲友。即向梵志具陈辛苦。梵志怜愍相对啼哭。寻问家中平安以不。梵志答言。父母眷属大小。近日失火一时死尽。闻之懊恼。死而复苏。梵志将归供给如女。后复适娶。妊身欲产。夫外饮酒日暮乃还。妇暗闭门在内独坐。须臾妇产。夫在门外唤。妇产未竟。无人往开。夫破门入。捉妇熟打。妇陈产意。夫瞋怒故。寻取儿杀以苏煮之。逼妇令食。妇食子后心中酸结。自惟薄福乃值斯人。便弃逃走到波罗柰。至一园中树下坐息。有长者子。其妇新死。日来冢上追恋啼哭。见此女人树下独坐。即便问之。遂为夫妇经于数日夫忽寿终。时彼国法。若其生时夫妇相爱。夫死之时合妇生埋。时有群贼来开其冢。贼帅见妇面首端正。即纳为妇。经于数旬。夫破他家为主所杀贼伴将尸来付其妇。复共生埋。经于三日狐狼开冢因而得出。自克责言。宿有何罪。旬日之间遭斯祸厄。死而复苏。今何所归得全余命。闻释迦佛在祇桓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由于过去施辟支佛食发愿力故。今得值佛。出家修道得阿罗汉。达知先世杀生之业。所作咒誓堕于地狱。现在辛酸受斯恶报。无相代者。微妙自说。昔大妇者今我身是。虽得罗汉。恒热铁针从顶上入足下而出。昼夜患此。无复堪忍。殃祸如是。终无朽败。又入大乘论。坚意菩萨说偈云。
诽谤大乘法 决定趣恶道
焚烧甚苦痛 业报罪信尔
若从地狱出 后受余恶报
诸根常缺陋 永不闻法音
设使得闻者 复生于谤法
以谤法因缘 还堕于地狱
债负缘第四
如法句喻经云。昔佛在世时。有贾客。名弗迦沙王。入罗阅城分卫。于城门中有新产牸牛。被所抵杀。牛主怖惧。卖牛转与他人。其牵牛欲饮水。牛从后复抵杀其主。其主家人瞋恚。取牛杀之。于市卖肉。有田舍人。买取牛头贯担持归。去舍里余坐树下息。以牛头挂树枝。须臾绳断牛头落下。正堕人上。牛角刺人即时命终。一日之中凡杀三人。瓶沙王闻之。怪其如此。即与群臣往诣佛所。具问其意。佛告王曰。往昔有贾客三人。到他国内兴生。寄住孤独老母舍。应与雇舍直。见老母孤独。欺不欲与。伺老母不在。默去不与。母归不见客。即问比居。皆云已去。老母瞋恚。寻后逐及疲顿索直。三客逆骂。我前已与云何复索。同声共抵不肯与直。老母单弱不能奈何。懊恼骂咒。我今穷厄何忍欺抵。愿我后世所生之处。若当相值要当杀汝。正使得道。终不相置。佛语瓶沙王。尔时老母者今此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为牛所抵杀者是也。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结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又出曜经云。昔罽宾国中。有兄弟二人。其兄出家得阿罗汉。弟在家中治修居业。时兄数来教诲。劝弟布施持戒。修善作福。现有名誉死生善处。而弟报曰。兄今出家不虑官私。不念妻子田业财宝。我有此务。而兄数诲。不用兄教。后病命终。生在牛中为人所驱。驮盐入城。兄从城中出遇见之。即为说法。时牛闻已悲哽不乐。牛主见已。语道人曰。汝何道说。而使我牛愁忧不乐。道人报曰。此牛前身本是我弟。昔日负君一钱盐债。故堕牛中以偿君力。牛主闻已。语道人曰。君弟昔日与我亲友。是时牛主即语牛曰。吾今放汝不复役使。牛闻感激至心念佛。自投深?即便命终。得生天上受极快乐。以是因缘。若人负债不可不偿。
又成实论云。若人负债不偿。堕牛羊獐鹿驴马等中。偿其宿债。
又毗婆沙论云。曾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以咒术而问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家。五百世中而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根。若彼能舍旧怨之心。我亦能舍。尔时女人作是言。我今已舍怨心。鬼观女人虽口言舍而心不放。即断其命。
又杂宝藏经云。目连至恒河边。见五百饿鬼群来趣水。有守水鬼。以铁杖驱逐令不得近。于是诸鬼径诣目连。礼目连足各问其罪。一鬼曰。我受此身常患热渴。先闻恒河水清且凉。欢喜趣之沸热坏身。试饮一口五藏燋烂。臭不可当。何因缘故。受如此罪。目连曰。汝先世时曾作相师。相人吉凶少实多虚。或毁或誉。自称审谛以动人心。诈惑欺诳以求财利。迷惑众生失如意事。
复有一鬼言。我常为大狗利牙赤白来啖我肉。唯有骨在。风来吹起肉续复生。狗复来啖。此苦何因。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天祠主。常教众生杀羊以血祠天。汝自食肉。是故今日以肉偿之。
复有一鬼言。我常身上有粪周遍涂浑。亦复啖之。是罪何因。目连答曰。汝前世时。作婆罗门恶邪不信。道人乞食取钵盛满粪。以饭着上持与道人。道人持还。以手食饭粪污其手。是故今日受如此罪也。
复有一鬼言。我腹极大如瓮。咽喉手脚甚细如针。不得饮食。何因。此苦。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聚落主。自恃豪贵饮酒纵横。轻欺余人夺其饮食。饥困众生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趣溷欲啖食粪。有大群鬼捉杖驱我。不得近厕。口中烂臭。饥困无赖。何因如此。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佛图主。有诸白衣。供养众僧供办食具。汝以粗供设客僧。细者自食。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身上遍满生舌。斧来斫舌。断复续生。如此不已。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道人。众僧差作蜜浆石蜜。块大难消以斧斫之。盗心啖一口。以是因缘故。还斫舌也。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七枚热铁丸。直入我口。入腹五藏燋烂。出复还入。何因故受此罪。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沙弥。行果菰子到自师所。敬其师故偏心多与。实长七枚。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有二热铁轮。在我两腋下。转身燋烂。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与众僧作饼。盗心取二番挟两腋底。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瘿丸极大如瓮。行时担着肩上。住则坐上。进止患苦。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市令。常以轻秤小斗与他。重秤大斗自取。常自欲得大利于己。侵克余人。
复有一鬼言。我常两肩有眼。胸有口鼻。常无有头。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恒作魁脍弟子。若杀罪人时。汝常欢喜心。以绳着结挽之。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我常有热铁针入出我身。受苦无赖。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调马师。或作调象师。象马难制。汝以铁针刺脚。又时牛迟亦以针刺。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身常有火出自燃懊恼。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作国王夫人。更一夫人王甚幸爱。常生妒心伺欲危害。值王卧起去。时所爱夫人。眠犹未起着衣。即生恶心。正值作饼有热麻油。即以灌其腹上。腹烂即死。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旋风回转我身。不得自在随意东西。心常恼闷。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作卜师。或时实语。或时妄语。迷惑人心不得随意。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身常如块肉。无有脚手眼耳鼻等。恒为虫鸟所食。罪苦难堪。何因缘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与他药堕他儿。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有热铁笼。笼络我身燋热懊恼。何因受此。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常以罗网掩捕鱼鸟。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言。我常以物自蒙笼头。亦常畏人来杀我。心常怖惧不可堪忍。何因故尔。目连答言。汝前世时淫犯外色。常畏人见。或畏其夫捉缚打杀。或畏官法戮之都市。恐怖相续。故受此苦。
复有一鬼问言。我受此身。肩上常有铜瓶满中洋铜。手捉一杓取自灌头。举体燋烂。如是受苦无数无量。有何罪咎。目连答言。汝前世时出家为道。僧典饮食。以一酥瓶私着余处。有客道人来者不与之。去已出酥行与旧僧。此酥是招提僧物。一切有分。此人藏隐虽与不等。由是缘故受此罪也。譬喻经云。昔外国有人。死魂自鞭其尸。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见经戒不读。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惜身及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
又依无量寿经云。憍梵波提。过去世曾作比丘。于他粟田边擿一茎粟。观其生熟数粒堕地。五百世作牛偿之。故智度论云。以其习气后得人身。产出牛蹄呞食。佛愍之出家。得阿罗汉果。
惩过缘第五
如维摩经云。故以若干苦切之语。乃可入律。书云闻谏如流。斯言可录。佷戾不信。恶马难调。抚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闻论致序心曲。今欲缄其言。而整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譬如金山窟。狐兔所不敢停。深渊澄海。蛙黾所不肯宿。故知洁其心而净其意者。则三涂报息。四德常满。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可谓金河遗寄属在伊人。玉门化广信于斯矣。既策斯三业。则能除四患。何等四患。谓生老病死也。故受胎经云。众生受胎之时备尽艰难。冥冥漠漠状若浮尘。十月将满母胎知苦。业风催促头向产门。堕地硬触如在刀山。风激冷触如似寒冰。当尔之时生为实苦。
又涅槃经云。譬如灯炷唯赖膏油。膏油既尽势不久停。人亦如是。唯赖壮膏。壮膏既尽。衰老之炷何得久住。
又出曜经佛说老苦偈云。
少时意盛壮 为老所见逼
形衰极枯槁 气竭凭杖行
又佛说死苦偈云。
气绝神逝 形骸萧索 人物一统
无生不终
又涅槃经云。夫死者。于险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暗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
又无量寿经云。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幽幽冥冥别离长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夫生则喜。亲族欢聚。尽慈爱之心。死则朝亡暮殡。便有恐畏分离之状。歌哭相送。往者不知。反室空堂寂灭无睹。存亡有无变化俄顷。故出曜经。佛重说死苦偈云。
命如果待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熟能致不死
犹如死囚 将诣都市 动向死道
人命如是 如河駃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又华严经。有十种慢业。应当避之。一于尊重福田。和尚阿阇梨。父母沙门。婆罗门所。而不尊重恭敬供养。是为慢业。二有诸法师得胜妙法。于大乘深法。知出生死道。得陀罗尼成就多闻。具智惠藏善能说法。而不信受恭敬供养。是为慢业。三听受法时。若闻深法。应发离欲心欢喜无量。而不赞法师令众欢喜。是为慢业。四起慢心自高陵彼。不省己实。不调自心。是为慢业。五起计我心。见有功德智慧者。不赞其美。见无德者反说其善。若闻赞他。于彼人所起嫉妒心。是为慢业。六若有法师。知是法是律是实是佛语。以憎嫉故。说言非法非律非实非佛语。欲坏他信心故。是为慢业。七自敷高座。我为法师不应执事。不应恭敬供养余人。诸修梵行尊长有德。悉应恭敬供养于我。是为慢业。八远离频蹙恶眼视彼。常以和颜等观众生。言常柔软无有粗犷。离恚恨心。而于彼法师求其过恶。是为慢业。九以我慢心。于多闻者不往恭敬。起听闻法。留难亦不咨问。何等为善。何等不善。何等应作。何等不应作。何等业。长夜饶益一切众生。作何等行不益众生。作何等行从明入明。作何等行从冥入冥。如是人辈为我心漂没。不能得见出要正道。是为慢业。十起慢心故。不值诸佛难得之法。消尽宿世所种善根。不应说而说。起呵责心更相讥论。住如是法。应入邪道。但菩提心劣故。而不永舍菩萨所行。虽不舍菩萨道。而于无量百千万劫。尚不值佛。何况闻法。是为慢业。
又出曜经偈云。
众生为慢缠 染著于憍慢
为见所迷惑 不免生死际
故知凡夫为恶虽少。后世深苦获无边报。如毒在心。人意不同。白衣营生不知顾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寻此危命非朝则夕。俄顷之间凶变无常。徒修田宅爱恋妻儿。
又法句喻经云。佛在舍卫国。时城中有婆罗门。年向八十。财富无数。为人难化。不识道德不计无常。更作好舍。前庌后堂凉台温室。东西两厢。庑数十梁。唯后堂前距阳未讫。时婆罗门。恒自经营指授众事。佛以道眼见此老公。命不终日当就后世。不能自知。而方忪忪缮治。精神无福甚可怜愍。佛将阿难往到其门。慰问老公得无劳倦。今作此舍何所为安。公言前庌待客。后堂自处。东西二厢当安儿息。财物仆使。夏止凉台。冬入温室。佛语老公。久闻宿德思迟谈讲。佛有要偈。存亡有益。欲以相赠不审可不。愿小废事共坐论说不耶。老公答言。今正大遽不容坐语。后日更来。当共善叙。所云要偈便可说之。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有子有财 愚唯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财 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 莫知来变 愚曚愚蔽
自谓我智 愚而称智 是谓极愚
婆罗门言。善说此偈。今实遑遽后来更论之。于是世尊伤之而去。老公于后自授屋椽。椽堕打头破。即时命过。室家啼哭惊动四邻。佛去未远便有此变。里头逢诸梵志数十人。问佛从何所来。佛言属到此死老公舍。为公说法。不信佛语不知无常。今者忽然已就后世。具为诸梵志更说前偈义。闻之欣然即得道迹。于是世尊为说偈言。
愚暗近智 如瓢酌味 虽久狎习
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 如舌尝味
虽须臾习 即解道要 愚人造行
为身招祸 决心作恶 自致重殃
为行不善 退见悔老 致涕流面
报申宿习
时诸梵志。重闻此偈益怀笃信。为佛作礼。欢喜奉行。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见他亲友。互相破坏以怀怨结。能为和合。命终生欲爱天。随心所念即得五欲自娱。若有众生见人破亡为他抄掠。救令得脱。或于险处教人正道。或疑怖处令他安隐。命终生正行天。天女供养受五欲乐。若生人中。生于正见大长者家。若有人能柔软深心。离一切垢。涅槃解脱犹如在手。软心之人心如白镴。修行善业众人所信。粗矿之人心如金刚。恒常不忘怨结之心。行不调伏。众人所憎不爱不信。尔时孔雀菩萨。以佛经偈。而说颂曰。
善人心柔软 犹如成炼金
斯人内外善 速得脱众苦
若人心器调 一切皆柔软
斯人生善种 犹如良福田
又呵雕阿那含经云。阿那含有八事。不欲令人知。何等为八。一不求不欲令人知。二信不欲令人知。三自羞不欲令人知。四自惭不欲令人知。五精进不欲令人知。六自观不欲令人知。七得禅不欲令人知。八黠慧不欲令人知。所以不欲令人知者。不欲烦扰于人故。颂曰。
瞻卜改蓬心 伊兰变芳树
规轮时有缺 皓丝不常素
三益窃所忻 四隙行当护
勖哉深自勉 诫之诚可慕◎
◎思慎部第十七(此有五缘)述意缘慎过缘慎祸缘慎境缘慎用缘
述意缘第一
夫思慎防过。无患之理。缄口息谤。离恶之原。诫始慎终。是君子之盐梅。敬初护末。是养生之要趣。庶鉴罪福之沉浮。知吉凶之乐苦。譬目暗于自见。借镜以观形。发拙于自理。必假栉以自通。故面之所以形。明镜之力也。发之所以理。玄栉之功也。行之所以芳。善言之益也。果之所以胜。善因之善也。是故身之将败。必不纳正谏之言。命之将终。必不可受之良药也。
慎过缘第二
如大集经济龙品云。尔时众中有一盲龙。名曰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作如是言。大圣世尊。愿救济我愿救济我。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虫之所唼食。居热水中无时暂乐。佛言梨奢。汝过去世。于佛法中曾为比丘。毁破禁戒。内怀欺诈外现善相。广贪眷属弟子众多。名声四远莫不闻知。我和尚得阿罗汉果。以是因缘。多得供养独受用之。见持戒人反恶加说。彼人懊恼。如是念言。世世生中。愿我所在食汝身肉。如是恶业死生龙中。是汝前身。众生愿故食啖汝身。恶业因缘得此盲报。又过去无量劫中。在融赤铜地狱之中。常为诸虫之所食啖。龙闻此语忧愁啼哭。作如是言。我等今者。皆悉至心咸共忏悔。愿令此苦速得解脱。彼龙众中二十六亿诸饿龙等。念过去身皆悉雨泪。念过去身。于佛法中虽得出家备造恶业。经无量身在三恶道。以余报故。犹在龙中受极大苦。如青色龙我亦如是。尔时世尊语诸龙言。汝可持水洗如来足。令汝殃罪渐得除灭。时一切龙以手掬水。水皆成火。变作大石。满于手中生大猛焰。弃已复生。如是至七。一切龙众见如是已。惊怖懊恼啼泣雨泪。佛教立大誓愿已。焰火皆灭。乃至八过。以手捧水洗如来足。至心忏悔。佛记诸龙。弥勒佛时。当得人身值佛出家。精进持戒得罗汉果。时诸龙等得宿命心。自念过业。于佛法中。或为俗人亲属因缘。或复听法来去杂缘。所有信心。舍施种种华果饮食。共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说云。我常吃啖四方众僧华果饮食。或有说言。我往寺舍布施众僧。或复礼拜。如是吃啖。或复说言。我从毗婆尸如来法中。曾作俗人。乃至有说。我释迦牟尼佛法之中。曾作俗人。或以亲旧问讯因缘。或复来去听法因缘。往还寺舍。有信心人供养僧故。舍施华果种种饮食。比丘得已回施于我。我得便食。彼业因缘。于地狱中经无量劫。大猛火中或烧或煮。或饮洋铜或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饿鬼中。如是种种备受辛苦。恶业未尽生此龙中。常受苦恼。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别。此五逆业其罪如半。汝等今当尽受三归一心修善。以此缘故。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时诸龙等闻是语已。皆悉至心。尽其形寿各受三归时彼众中有盲龙女。口中膀烂满诸杂虫。状如屎尿。乃至秽恶。犹若妇人根中不净臊臭难看。种种啖食。脓血流出。一切身分。常为蚊虻诸恶毒蝇之所唼食。身体臭处不可见闻。尔时世尊以大悲心。见彼龙妇眼盲困苦如是。问言妹何缘故。得此恶身。于过去世曾为何业。龙妇答言。世尊。我今此身众苦逼迫无暂时得停。设复欲言而不能说。我念过去。三十六亿于百千年。生恶龙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刹那不停。为我往昔九十一劫。于毗婆尸佛。佛法之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过于醉人。虽复出家不能如法。于伽蓝内犯于法律。恒受三恶道受诸烧煮说此语已。愿救济我身。尔事世尊说实语已。即以少水泻龙口中。火及虫脓悉皆灭尽。龙口清凉。作如是言。大圣如来。我忆过去。迦叶佛时。曾作俗人在田犁地。有一比丘。来从我乞求五十钱。我时报言。听待谷熟当与汝食。比丘复言。若当五十不可得者。愿乞十文。我于尔时。瞋彼比丘而语之言。乃至十文亦不相与。时彼比丘心生懊恼。又于余时。往寺舍中入树林中。辄便盗取现在僧物十庵罗果。而私食之。彼业因缘地狱受苦。恶业未尽。生野泽中作饿龙身。常为种种诸虫食啖。脓血流溢饥渴苦恼。又彼比丘。以瞋忿心恶业缘故。死便即作小毒龙身。生我腋下??于我血。热气触身不可堪忍。是故我身热脓血满。龙白佛言。大悲世尊。唯愿慈哀救济于我。令我脱彼怨家毒龙。尔时世尊以手抄水。发诚实语作如是言。我曾往昔于饥馑世。尔时愿作大身众生。长广无量。以神通力。于虚空中唱如是言。彼野泽中有大身虫。名曰不瞋。汝等可往取其身肉以为饮食。可得不饥。时彼世中人非人等。闻此声已。一切悉往竞取食之。说是真实谛信语时。彼龙腋下小龙即出。时此二龙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离此龙身解脱殃罪。佛告龙言。此业大重次五无间。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现前僧物。笃信檀越重心施物。或华果树园。饮食资生。床褥敷具。疾病汤药。一切所须。私自费用。或持出外。乞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重于阿鼻地狱所受果报。是故汝等可受三归。归三宝已。乃可得往于冷水中。如是三称三受。身即安隐得入水中。尔时世尊即为诸龙。而说偈言。
宁以利刀自割身 支节身分肌肤肉
所有信心舍施物 俗人食者实为难
宁吞大赤热铁丸 而使口中光焰出
所有众僧饮食具 不应于外私自用
宁以大火若须弥 以手捉持而自食
其有在家诸俗人 不应辄食施僧食
宁以利刀自屠脍 身体皮膜而自啖
其有在家诸俗人 不应受取僧杂食
宁以自身投于彼 满室大火猛焰中
其有在家俗人辈 不应坐卧僧床席
宁以大热炎铁锥 拳手握持便燋烂
其有在家俗人等 不应私用于僧物
宁以胜利好刀砧 而自脔切其身肉
勿于出家清净人 发起一念瞋恚心
宁以自手挑两眼 捐弃投之掷于地
其有习行善法者 不应怀忿瞋心视
宁以热铁鍱其身 东西起动行坐卧
不应瞋忿心妒嫉 而着众僧净施衣
宁饮灰汁咸卤水 热沸烁口犹如火
不应怀贪恚恶心 服食众僧净施药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一万四千诸龙众。皆悉受三归。所有过去现在业服。诸苦恼中而得解脱。深信三宝其心不退。复有八十亿诸龙众等。亦于三宝起归敬心。
又大集经云。或作比丘。所得种种资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众生或自食啖。或与他人。或共众人。盗窃隐藏私处自用。如是业故堕三恶道。久受勤苦。复有众生。贫穷下贱不得自在。是故出家。望得富饶解脱安乐。既出家已。懈怠懒堕不读诵经。禅慧精勤舍而不习。乐知僧事。复有比丘。昼夜精勤乐修善法。读诵经典。坐禅习慧不舍须臾。以是因缘。感诸四辈种种供养。时知事人。得利养已或自私食。或复盗与亲旧俗人。以是等缘久处恶道。出已还入。如是愚瞑。不惧当来果报轻重。我今戒敕沙门弟子。念法住持。不得自称我是沙门。真法行人。倚众僧故。受他信施物。或饼或菜或果或华。但是众僧所食之物。不得辄与一切俗人。亦不得云此是我物。别众而食。又亦不得以众僧物贮积兴生种种贩卖云有利益。招世讥嫌。又亦不得出贵收贱与世争利。又亦不得为于饮食及僧因缘。使诸众生堕三恶道。应须劝引安善法中令比丘众真信三宝。摄诸众生乃至父母。令得安隐置三解脱。
又十轮经云。若有四方僧物资生杂物等。持戒破戒如是人等。悉不与之。以是因缘。命终已后。皆堕阿鼻地狱。
慎祸缘第三
如旧杂譬喻经云。昔有一国五谷熟成。人民安宁无有疾病。昼夜伎乐人无忧恼。王问群臣。我闻天下有祸何类。答曰臣亦不见。王便使一臣。至于邻国求觅祸之神则化作一人。于市中卖之。状类如猪。持铁锁系缚卖之。臣问此名何等。答曰祸母。臣曰卖不。答曰卖。问曰索几钱。答曰千万。问曰此食何等。答曰食针一升。既买得已。臣使家家发求觅针。如是人民两两三三。相逢求针。使诸郡县处处扰乱。百姓所在之处患毒无聊。臣白王曰。虽得祸母致使民乱。男女失业。欲杀弃之。未审许不。王言大善。便于城外将杀。刺便不入。斫则不伤。割而不死。积薪烧之。身赤如火。便走出去。过里烧里。过市烧市。入城烧城。入国烧国。扰乱人民。饥饿困苦。坐由厌乐买祸所致苦也。此喻女色欲火所烧。男子贪毒至死不知苦也。
慎境缘第四
如正法念经。孔雀菩萨告诸天众。若有比丘。畏于恶名则离诸过。所谓不入女人戏笑之处。不入酒肆。不近沽酒。不与共语。不近嗜酒人。亦不与语。不近贼人。不近先作大恶之人。不近好斗之人。不近阴恶怀毒人。不近无恒数舍道人。不近博戏人。不近伎乐人。不近小儿。不近系缚女色人。不近轻躁人。不近不护口人。不近贪人。不近贩卖欺诳人。不近巧伪市道世所恶贱人。不近掘河池人。不近黄门女人同路一步。不近调象人。不近魁脍人。不近调马人。不近断见人。不近无戒人。如是恶人不应亲近。近如是人必与同行。是故比丘当畏恶名。不应与此不净业人。同路行于一足之地。而说颂曰。
若人近不善 则为不善人
是故应离恶 莫行不善业
随近何等人 数数相亲近
近故同其行 或善或不善
一切人求善 当近于善人
如是能得乐 善则非苦因
近善增功德 近恶增尤甚
功德及恶相 今如是略说
若近于善人 则得善名称
若近不善人 令人速轻贱
常应亲善人 远离于恶友
以近善人故 能舍诸恶业
又杂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木杵常用不止日夜消减。如是比丘。从本已来不闭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勤觉悟修习善法。当知是辈。终日捐减不增善法。如彼木杵。又自爱经云。佛言夫人处世。心怀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业。斯三出于心身口。唱成其恶以加众生。众生被毒即结怨恨。誓心欲报。或现世获。或身终后魄灵升天即下报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克贼。皆由宿命。非空生也。佛说偈言。
心为法心 心尊心中 使心非愚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又旧杂譬喻经云。昔有鳖遭遇枯旱。湖泽干竭。不自致有食之池。时有大鹤集住其边。鳖从求哀。乞相济度。鹤啄衔之飞过都邑。鳖不默声。问此何等。如是不止。鹤便应之。口开鳖堕人得屠食。夫人愚顽不谨口舌。其譬如是又法句喻经云。佛告婆罗门。世有四事。人不能行。行者得福不致此贫。何谓为四。一者年盛力壮慎莫憍慢。二者年老精进不贪淫妷。三者有财珍宝常念布施。四者就师学问听受正言。如此老公不行四事。谓之有常。不计成败。一旦离散。譬如老鹤守此空池。永无所得。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昼夜慢堕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弊 为自侵欺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贱 不修梵行 又不富贵
老如白鹤 守伺空池 既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老如秋叶 污秽褴缕 命疾脱至
不用后悔
又杂宝藏经云。佛言昔迦尸国王名为恶受。极作非法。苦恼百姓。残贼无道四远贾客。珍奇胜物皆税夺取不酬其直。由是之故。国中宝物遂至大贵。诸人称传恶名流布。尔时有鹦鹉王。在于林中。闻行路人说王之恶。即自思念。我虽是鸟尚知其非。今当诣彼为说善道。彼王若闻我语。必作是言。彼鸟之王犹有善言。奈何人王为彼讥责。傥能改修。寻即高飞至王园中。回翔下降在一树上。值王夫人入园游观。于时鹦鹉。鼓翼嘤鸣而语之言。王今暴虐无道之甚。残害万民毒及鸟兽含识嗷嗷。人畜愤结。呼嗟之音周闻天下。夫人荷克与王无异。民之父母岂应如是。夫人闻已。瞋恚炽盛。此何小鸟骂我溢口。遣人伺捕。尔时鹦鹉不惊不畏。入捕者手。夫人得之即用与王。王语鹦鹉。何以骂我。鹦鹉答言。说王非法乃欲相益。不敢骂王。时王问言。有何非法。答言。王有七事非法。能危王身。问言。何等为七。答言。一者耽荒女色不敬真正。二者嗜酒醉乱不恤国事。三者贪着棋博不修礼敬。四者游猎杀生都无慈心。五者好出恶言初不善语。六者赋役谪罚倍加常则。七者不以义理劫夺民财。有此七事能危王身。又有三事倾败王国。王复问言。何谓三事。答言。一者亲近邪佞谄恶之人。二者不附贤胜。不受善言。三者好伐他国不养人民。此三不除。倾败之期非旦则夕。夫为王者率土归仰。王当如桥济度万民。王当如秤亲疏皆平。王当如足不违圣踪。王者如日善照世间。王者如月与物清凉。王如父母恩育慈矜。王者如天覆盖一切。王者如地载养万物。王者如火。为诸万民烧除恶患。王者如水润泽四方。应如过去转轮圣王。乃以十善道教化众生。王闻其言。深自惭愧。鹦鹉之言至诚至款。我为人王所行无道。诚遵其教奉以为师受修正行。尔时国内。风教既行恶名消灭。夫人臣佐皆生忠敬。一切人民无不欢喜。尔时鹦鹉者。我身是也。尔时迦尸国王恶受者。今辅相是也。尔时夫人者。今辅相夫人是也。
慎用缘第五
又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柰。国名伽尸。时有一婆罗门。于旷野中造立义井。为放牧行者。皆就井饮并及洗浴。时日向暮。有群野干来趣井饮地残水。有野干主不饮地水。便内头灌中饮水。饮已戴灌高举。扑破瓦灌。灌口犹贯其项。诸野干辈语野干主。若湿树叶可用者常当护之。况复此灌利益行人。云何打破。野干主言。我作是乐。但当快心。那知他事。时有行人语婆罗门。汝灌已破。复更着之犹如前法。为野干所破乃至十四。诸野干辈数数谏之。犹不受语。时婆罗门便自念言。是谁破灌。当往伺之。正是野干。便作是念。我福德井而作留难。便作木灌坚固难破。令头易入难出之者。亦着井边。然捉杖屏处伺之。行人饮讫。野干主如前入饮。饮讫扑地不能令破。时婆罗门捉杖打杀。空中有天说此偈言。
知识慈心语 佷?不受谏
守顽招此祸 自丧其身命
是故痴野干 遭斯木灌苦
佛告诸比丘。尔时野干主者。今提婆达多是。时群野干者。今诸比丘谏提婆达多者是。当知于过去时。已曾不受知识软语。自丧身命。今复不受诸比丘谏。当堕恶道长受苦痛。颂曰。
思慎始终 务存正己 口无二言
心无妄起 少欲知足 妄怀彼此
战战兢兢 诫勖忧喜
诸经要集卷第九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3 诸经要集
诸经要集卷第十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六度部第十八(六度即为六篇)
布施第一(施别七缘)述意缘悭伪缘财施缘法施缘择施缘福田缘相对缘
述意缘第一
夫布施之业。乃是众行之源。既标六度之初。又题四摄之首。所以给孤独食。散黄金而不吝。须达拏王。施白象而无惜。尚能济其厄难。忘己形躯。故萨埵投身。以救饥羸之命。尸毗割股。以代鹰鹯之餐。岂况国城妻子。何足经怀。宝货仓储。宁容在意。俗书尚云。解衣推食。摩头至踵。车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轻财重义。爱贤好士。且自财物无常。何关人事。苦心积聚。竟复何施。四怖交煎。五家诤夺。何有智人。而当宝玩。比见凡愚。吝惜家财。靡有舍心。而丧躯命。但为贪生。恒忧不活。遂使妻儿角目。兄弟阋墙。眷属乖离。亲朋隔绝。良由悭因悭缘悭法悭业。乖菩萨之心。妨慈悲之道。不生救护之意。唯起损恼之情。如是之愆。寔由悭贪为本也。
悭伪缘第二
如菩萨处胎经。佛说偈言。
世多愚惑人 守悭不布施
积财千万亿 称言是我有
临欲寿终时 眼见恶鬼神
刀风解其体 无复出入息
贪识随善恶 受报甚苦辛
将至受罪处 变悔乞何及
又萨遮尼揵子经偈云。
贪人多积聚 得不生厌足
无明颠倒心 常念侵损他
现在多怨憎 舍身堕恶道
是故有智者 应当念知足
惜财不布施 藏举恐人知
舍身空手去 饿鬼中受苦
饥渴寒热等 忧悲常煎煮
知者不积聚 为破悭贪故
又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瞋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力龙
又菩萨本行经云。若见乞者面目颦蹙。当知是人开饿鬼门。
又大集经云。有四法障碍大乘。何等为四。一不乐惠施。二施已生悔。三施已观过。四不念苦施心。复有四法。一为欲而施。二为瞋而施。三为痴而施。四为怖畏而施。复有四法。一不至心施。二不自手施。三不现见施。四轻慢施。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吝。复离五法。一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施时不说善恶。三施时不择种姓。四施时不轻求者。五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选择恶物持以施人。三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施已见受者过。二施时心不平等。三施已求受者作。四施已喜自赞叹。五说无后乃与之。六施已恶口骂詈。七施已求还二倍。八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遇诸佛贤圣之人。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
若偏为良福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
若人施已生悔。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
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
若人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又优婆塞戒经云。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耶。极贫之人。谁当赤露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一针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现贫穷无其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执役扫洒。亦得福报。故成实论云。扫一阎浮僧地。不如扫一手掌佛地。
又四分律。及弥沙塞律云。昔佛在世时。跋提城内有大居士。字曰琝荼。饶财珍富有大威力。随意所欲周给人物。仓中有孔大如车轴。谷米自出。妇以八升米作饭。饲四部兵及四方来者。食故不尽。其儿以千两金。与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随意施犹不尽。儿妇以一里香。涂四部兵并四方来乞者。随意令足。香故不尽。奴以一犁田耕七垄出米滋多。其奴以八升谷。与四部兵人马。食之不尽。家内良贱共诤。各是我福力。琝荼诣佛请问。是谁力耶。佛言。汝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织师。织师有妇。又有一儿。儿又有妇。有一奴一婢。一时共食。有辟支佛来就舍乞食。各欲当分舍与。辟支佛言。各减少许。于汝不少在我得足。即共从之。辟支食已。于虚空中现诸神变方去。织师眷属舍命。生四天王天。至于他化。展转七反。余福此生果报齐等。又净业障经云。若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相。持戒毁戒不作二相。瞋恚忍辱。懈怠精进。乱心禅定。愚痴智慧不作二相。是则名为净诸业障。
财施缘第三
如大宝积经云。财施有五种。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又菩萨地持论云。一切施者。略说有二种。一内物。二外物。菩萨舍身是名内施。若为食吐众生食已吐施。是名内外施。除上所说是名外施。菩萨内地有二种。一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为衣食故。系属于人为他仆使。如是菩萨不为利养。但为无上菩提。为安乐众生。为满足檀波罗蜜。随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随他所须。支节等一切施与。菩萨外施复有二种。一随其所求。受用乐具欢喜施与。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与。菩萨内外物非无差别。等施一切。或有所施。或有不施。若于众生乐而不安。不乐不安则不施与。若于众生安而不乐。亦安亦乐是则尽施。
又大集经云。菩萨有四种施。具足智慧。何等为四。一以纸笔墨与法师。令书写经。二种种校饰庄严妙座。以施法师。三以诸所须供养之具。奉上法师。四无谄曲心赞叹法师。
又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
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为恶。
若为自身。造作衣服庄严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若复观田仓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又大菩萨藏经云。菩萨为得阿耨菩提故。行陀那波罗蜜多时。所修布施。又得十种称赞利益。何等为十。一者菩萨摩诃萨。以上妙五欲施故。获得清净戒定慧聚。及以解脱解脱知见聚。无不具足。二者菩萨以上妙戏乐器施故。获得清净游戏法乐。无不具足。三者菩萨以具足施故。感得圆满法义具足。趣菩提座无不具足。四者菩萨以手施故。感得圆满清净法手。拯济众生无不具足。五者菩萨以耳鼻施故。获得诸根圆满成就。无不具足。六者菩萨以支节施故。获得清净无染威严佛身。无不具足。七者菩萨以目施故。获得观视一切众生清净法眼。无有障碍无不具足。八者菩萨以血肉施故。获得坚固身命。摄持长养一切众生贞实善权无不具足。九者菩萨以髓脑施故。获得圆满不可破坏等金刚身。无不具足。十者菩萨以头施故。证得圆满超过三界无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无不具足。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为得菩提行如是施。摄受如是相貌。圆满佛法。称赞利益上妙功德。皆为满足陀那波罗蜜多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行施不求妙色财 亦不愿感天人趣
我求无上胜菩提 施微便感无量福
法施缘第四
述曰。此明财法相对校量优劣。故智度论云。佛说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财施有量。法施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出三界报。财施不能断漏。法施清升彼岸。财施但感人天报。法施通感三乘果。财施愚智俱闲。法施唯局智人。财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能所。财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聪人。财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财施能增贪病。法施能除三毒。故大集经云。施宝虽多。不如至心诵持一偈。法施最妙胜过饮食。
又未曾有经云。天帝问野干曰。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愿说之。野干答曰。布施饮食。济一日之命。施珍宝财物。济一世之乏增益系缚。说法教化名为法施。能令众生出世间道。
又大丈夫论云。财施者人道中有。法施者大悲中有。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爱多者施与。财宝愚痴多者施与。其法财施者。为其作无尽钱财。法施者为得无尽智。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为世间所敬。财施者为愚人所爱。法施者为智者所爱。财施者能与现乐。法施者能与天道涅槃之乐。如偈曰。
佛智处虚空 大悲为密云
法施如甘雨 充满阴界池
四摄为方便 安乐解脱因
修治八正道 能得涅槃果
又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行于法施。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一弃舍恶事。二能作善事。三住善人法。四净佛国土。五趣诣道场。六舍所爱事。七降伏烦恼。八于诸众生施福德分。九于诸众生修习慈心。十见法得于喜乐。
又菩萨地持论云。菩萨知彼邪见求法智者。不授其法。不与经卷。若性贪财卖经卷者。亦不施与法。若得经卷隐藏不现。亦不施与法。若非彼人所知义者。亦不施与。若是彼所知义。于此经卷已自知义。则便持经随所乐与。若未知义自须修学。又知他人所有如是经。示语其处。若更书与。菩萨当自观心。少有法悭者当持经与。为法施故。我宁以法施现世痴哑。为除烦恼犹尚应施。况作将来智慧方便。又优婆塞戒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化人。具足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天上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宝。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法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离诸放逸。以是因缘。未来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除瞋痴心。以是因缘。未来世中得无碍辩。众生闻法信心无碍。以是因缘。未来世中信心明了。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故知法施殊胜过于财施。问既知法施胜过财施。今时众生。但学法施不行财施。未知得不。答为不解财施迷心而施。苟求色声人天乐报。恐坠三涂不成出世。所以圣人殷勤叹法。令其悟解三事体空。而行财施。速成菩提涅槃胜果。自余戒忍六度万行。皆藉智慧开导成胜。
又智度论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开导。前五便堕恶道。不成出世。若闻法施过于舍财。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舍施一钱。胜过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以如来设教意存解行。若唯解无行。解则便虚。若唯行无解。行则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若唯解无行。如人有目无足不能远涉。若唯行无解。如人有足无目不能见道。又唯解无行。譬同狂华不结子实。若唯行无解譬同子实不依华发。是故要须解行双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缘第五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复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着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着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又所施之财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纵将布施得福鲜少。如法之财得福弘多。如大宝积经云。所不应施复有五事。一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二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三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四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五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
又地持论云。菩萨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谓施出家人余残饮食。便利涕唾脓血污食。不语不知。饭及麦饭。不如法和应弃者。谓不葱食杂污。不肉食。不酒饮杂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不以施人及畜。
又智度论云。若人鞭打拷掠闭系法。得财而作布施。生象马牛中。虽受畜生形。负重鞭策羁靽乘骑。而得好屋好食。为人所重。以人供给。又如恶人。多怀瞋恚心曲不端。而行布施。当堕龙中。得七宝宫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瞋心布施。堕金翅鸟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宝珠以为璎珞。种种所须皆得自恣。无不如意。变化万端无事不办。又如宰官之人。抂滥人民不顺治法。而取财物以用布施。堕鬼神中作鸠槃荼鬼。能种种变化五尘自娱。又如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堕地夜叉鬼中。常得种种欢乐音乐饮食。又如有人刚忧强梁。而能布施车马代步。堕虚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风又如有人妒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宫观飞行夜叉中。有种种娱乐便身之物。若恼前人。强求人物而营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静心修治内心得利转胜。
又地持论云。若菩萨布施令他受苦。若彼逼迫。若彼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随所欲。为众生故。宁自弃舍身命不随彼欲。令致逼迫则不施与。非是菩萨行净施时。菩萨外不施者。若有众生。求女火刀酒媒行作戏等。一切非法。来求乞者菩萨不施。若施与者而多起恶。堕于恶道不到彼岸。若他来索我之身分。即须施与。不须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优婆塞经云。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当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证强役人物。营修福者反招苦报。何名出益。今时末世道俗讹替。竞兴斋讲。强抑求财营修塔寺。依经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静坐内修实行。出离中胜无过于此。若有净心为人说法。前人敬诚求法舍施。即须为说令成福智。不得见有前判雷同总拨。妄生讥谤抑遏前福。又无性摄论释云。谓菩萨见彼有情。于其财位有重业障。故不施与。勿令惠施空无有果。设复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为。如有颂曰。
如母乳婴儿 一经月无倦
婴儿喉若闭 乳母欲何为
宁使贫乏于财位 远离恶趣诸恶行
勿被富贵乱诸根 令感当来诸苦器
又增壹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益。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若应时净施者。还得应时果报。谓随时所宜净心而施。若寒时施温室毡被薪火暖食等。若热时施凉室轻衣水扇给物等。渴时与浆。饥时给食。风雨时供送。天和请僧。如是随时应情令悦。未来获福还受顺报。
福田缘第六
如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倍报。施外道离欲人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是说。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得如愿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已。不及施主。问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经说。智人行施不简福田。答今释此意义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别。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贫苦。敬是三宝。悲是田劣而心胜。敬是田胜而心劣。若取心胜施佛。则不如施贫。故像法决疑经云。有诸众生。见他聚集作诸福业。但求名闻。倾家财物以用布施。及见贫穷孤独。呵骂驱出不济一毫。如此众生名为颠倒作善。痴狂修福名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怜愍。用财甚多获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时告诸大众。若人于阿僧祇。身供养十方诸佛并诸菩萨及声闻众。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饮食。其福胜彼百千万倍无量无边。乃至施与饿狗蚁子等。悲田最胜。
又智度论云。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谁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义。佛施狗得福多。
若据敬法重人。职位修道。敬田即胜。故优婆塞戒经云。若施畜生得百倍报。乃至须陀洹得无量报。罗汉辟支尚不如佛。况余类也。若据平等而行施者无问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广。故维摩经云。分作二分。一分施佛难胜如来。一分与城中最下乞人。福田无二也。
又贤愚经云。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叠。积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叠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汝持此垒往奉众僧。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又居士请僧福田经云。别请五百罗汉。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无受别请法。若有别请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师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种。故不可以一概论也。
相对缘第七
述曰。此别有五种相对。第一田财相对有四。一田胜财劣。如童子施土与佛等。二财胜田劣。如将宝施贫人等。三田财俱胜。如将宝施佛等。四田财俱劣。如将草施畜等。
第二轻重相对有四。一心重财轻。如贫女将一叠施大众。得福弘多。二财重心轻。如王夫人心慢多将宝物施众得福鲜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对。一空心不空境。如虽学空观然惜财不施。还得贫报。二空境不空心。知财施得富恒多乐舍。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第四多少相对。如法句喻经云。施有四事。何等为四。一者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痴之人祭祠。饮酒歌舞损费钱宝。无有福慧。是为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能以慈心奉道德人。众僧食已精进学诵。施此虽少其福弥大。是为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如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两俱愚痴。是故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亦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亦多。
第五染净相对。如智度论云。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受俱净。四施受俱不净。且偏解一句。余类可解。何等二俱清净者。如佛自供养佛故。是为二俱清净。如东方宝积佛功德力所生华。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萨。送此华来上散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为二俱清净(余句可解)。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拒。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耶。谁有一日不食三抟麨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乏人。谁有赤体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线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生。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功德。等无差别。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施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法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乃至获得阿罗汉果。犹不能遮断饥渴等。若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虽富有天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若施主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果。能离一切烦恼结缚。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
又大丈夫论云。若悭心多者。虽复泥土重于金玉。若悲心多者。虽施金玉轻于草木。若悭心多者。丧失财宝心大忧恼。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悦。自亦喜悦。设有美食。若不施与而食啖者。不以为美。设有恶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欢悦以为极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乐如得涅槃。无信心者谁信是语。设有粗食。有饥者在前。尚不能施与。况余胜物而能与人。若人于大水边。尚不能以少水施与众生。况余好财。是人于世间粪土。易得于水。悭贪之人。闻乞粪土犹怀吝惜。况复财物。
如有二人。一则大富。一则贫穷。有乞者来。如是二人俱怀苦恼。有财物者惧其求索。无财物者。我当云何得少财物与之。如是二人。忧苦虽同果报各异。贫悲念者。生天人中受无量乐。富悭贪者。生饿鬼中受无量苦。若菩萨但有悲愍心已为具足。况与少物。菩萨悲心念施无有财物。见人乞时不忍言无。悲苦堕泪。设闻他苦尚不能堪忍。况复眼见他苦恼而不救济者。无有是处。有悲心者。见贫苦众生无财可与。悲苦叹息无可为喻。救众生者。见众生受苦悲泣堕泪。以堕泪故知其心受。菩萨泪有三时。一见修功德人。以爱敬故为之堕泪。二见苦恼众生。无功德者。以悲愍故为之堕泪。三修大施时悲喜踊跃堕泪。计菩萨堕泪已来。多四大海水。世间众生。舍于亲属悲泣堕泪。不及菩萨。见贫苦众生无财施时。悲泣堕泪。菩萨闻乞者声为之堕泪。乞者见菩萨雨泪。虽不言与。当知必得。菩萨见乞者来时极生悲苦。乞者得财物时。心生欢喜得灭悲苦。菩萨闻乞言时。悲泣堕泪不能自止。乞者言足。尔时菩萨。修行施已众生满足。便入山林修行禅定。灭除三毒。财物倍多无乞可施。我今出家断诸结使。
持戒篇第二(此别二缘)
述意缘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