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李锁清(现代)
第一部分:宫廷前言
世界历史漫长而又耐人寻味,在其进程中,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诸如金字塔的神秘力量、埃及艳后芳魂归处、拿破仑死因何在、前苏联解体内幕、玛丽莲·梦露神秘之死、耶路撒冷重宝遗失何处、马丘比丘为何废弃、百慕大迷雾重重、尼斯湖怪兽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明飞行物造访地球等,这些历史疑案极富传奇与神秘色彩,有的还包含着理解历史演进的关键细节,它们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像磁石般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并刺激着人们探究其真相的强烈兴趣。在对种种历史谜题的破译和解析中,人们不仅能获得知识上的收益,也可以得到愉快的精神体验。
本书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索历史,针对各个历史谜题,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严肃而科学的分析论证,去伪存真,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全书分为宫廷、政界、政事、战争、名人、科技、文化、宗教八个部分,时间上贯穿远古人类直到当今社会;内容上基本涵盖历史领域中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方面。在写作风格上,力求通俗易懂、精确生动,将历史疑点与谜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叙述出来,注重其中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同时,通过简洁明朗的版式设计把大量精美的图片和文字表述有机融合。所选图片包括历史遗迹、经典名画、人物雕像、教堂壁画、经典建筑以及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卫星拍摄的照片,还有一些难得一见的水下摄影等。这些图片是对人类探求历史真相的真实纪录,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本书对历史未解之谜的探索,史料与实物证据并举,使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谜题掀开其神秘面纱,给人们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这种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不但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历史的丰富与变幻,同时让读者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不足之处,望学界专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宫廷古埃及金字塔仅仅是法老的葬身之地吗
金字塔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项伟大奇迹,更是永恒的谜团,数千年以来,它矗立在古老的尼罗河畔,迎曙光,浴暮霭,闪着神奇的智慧之光。然而,关于金字塔的起源问题,经过历代学者的激烈的论争,至今仍众说纷纭。
在中世纪,很多作家都认为,在埃及粮食充裕时期,金字塔是用来储藏粮食的大仓库。近几年来,金字塔被人描述为与日晷仪和日历、天文观测台、测量工具甚至与神秘的外星生命相联系的东西,把金字塔当作天外宇宙飞船的降落点。
然而,大部分有声望的埃及学者认为金字塔是法老们的坟墓。这一理论也最能被人们所广泛接受。金字塔散布于尼罗河的西岸,根据埃及神话,这里与通往来世的路途相通。考古学家们在金字塔附近发现了许多在葬礼仪式中使用的小船,据说,这些小船就是法老们驶向来世的工具。
许多金字塔中都有石棺或木棺,这早已被证实。19世纪之前,在石棺上或在石棺附近发现的神秘图画被确定为用来帮助法老们从一个世界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咒语。
然而,一个铁的事实却让坟墓理论缺乏了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学者们在金字塔中找不到法老们的尸体,而且许多法老好像建造了不止一个金字塔。
20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库尔特·门德尔松坚持认为法老们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在到处是散落的部落的时代巩固埃及的国家地位,而金字塔不是坟墓。门德尔松的理论使坟墓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得以解决。
还有一些人认为金字塔中没有尸体,却有大量的陪葬品,说明金字塔是衣冠冢——死去的法老们的纪念碑,但不是他们真正的坟墓。
绝大多数埃及学者仍然认为,尽管金字塔也具有其他用途,但它们首先是作为坟墓而被建造的。它们的周围环绕着其他坟墓,这些坟墓的主人在当时的地位都在法老之下。
另外,关于金字塔的一个折中的观点认为,金字塔可以被理解为古代建筑进步的标志之一,这一种建筑从矩形、平顶、砖泥结构的坟墓开始,今天我们称之为古埃及墓室(里面曾经发现过尸体)。然后,建筑师们开始把一个平顶结构垒在另一个上,这样就建成了今天被我们称为“台阶式金字塔”的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那些现在仍坐落在撒哈拉地区开罗南部。
几乎所有的延续了埃及文明的东西都关系到了死亡,死亡好像成了他们宗教、文学的限定力量。法老们认为,他们的目的不是今生而是来世,不管是通过小船、台阶还是借助太阳光,只要能成功即可。因此,金字塔被设计成能存放他们遗体的式样,也就是坟墓,这是目前一种最合理的推测。
不过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历史在延续,人类的天性在于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探索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灵感的产生,金字塔之谜一定会真相大白,也许一个新的、不为人知的理论又摆在世人面前,也许又有更多的谜团不能解开,到那时又会怎样呢?
第一部分:宫廷古埃及图坦卡蒙法老是死于谋杀吗
古埃及以其灿烂的文明和神秘的传说吸引了无数历史和考古学者。在开罗南700多公里的尼罗河西岸,埋葬着30多个法老,学者们称之为“帝王之谷”。
1922年,考古工作者在“帝王之谷”内发现了距今3000多年前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图坦卡蒙是著名的阿蒙普特四世(即埃赫那吞)王后尼费尔提提的女婿。这位君主政绩平平,没有什么大作为。他大约于公元前1361年登基,当时年仅10岁,娶了一个12岁的少女。19岁时他便死去了(也有人认为他死时18岁)。这些就是史料传说对他生平的全部介绍。图坦卡蒙的陵墓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完整、最有价值的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1972年和1976年图坦卡蒙墓中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先后在伦敦、华盛顿展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欧美观众,再次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又一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古老、神秘的图坦卡蒙之墓发掘成功后,人们终于见到基本上完整的法老墓葬,也第一次看到了法老的葬制。
整座墓由前室、墓室、耳室、库室组成。除墓室外,所有的地方都放满了家具、器皿、箱匣等各类器物,其中包括墓主人的宝库。墓中的每件器物,都以金银珠玉装饰而成。在墓室中还发现了两尊真人大小的乌木镀金雕像,据学者们认为是图坦卡蒙的形象。这两尊雕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想像力。在8年的挖掘过程中,卡特在墓中发现了2000多件文物,墓中奇珍异宝非常丰富。
图坦卡蒙的木乃伊被密封在重重的棺椁之中,在棺材外面的4层是涂金的木椁。最里面的是黄金打制成的棺椁。当揭开裹在木乃伊脸部的最后一层亚麻时,人们突然发现图坦卡蒙的脸上靠近左耳垂的地方有一处致命的创伤,创伤是怎么造成的?凶手是谁?这一切都成了谜。
我们结合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和刚出土的壁画文物可以大体得知 :由于图坦卡蒙登基时年纪非常小,只是同老臣阿伊共掌大权。他在19岁时突然死去。在他死后,他的年轻皇后请求赫梯王派一王子与她完婚。可是赫梯王子在来埃及途中被人杀害。接下来,老臣阿伊继承了王位。
可是,我们从这些零散的资料与传说中无法揭开图坦卡蒙猝死之谜,谜底在哪里?也许仍长眠于尼罗河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下,我们只有期待更多的出土资料来揭开这个谜底,也许会由此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谜团,从而为世人留下更多的悬念、无限的遐想。
第一部分:宫廷“万王之王”大流士是怎样获得波斯王位的
被尊称为“万王之王”的大流士登上王位的手段到底是怎样的呢?有一天,冈比西斯过去的一个王妃发现新皇帝没有耳朵。她把这件事透露给了她的父亲、大臣欧塔涅斯。欧塔涅斯立即断定新皇帝是僧侣高墨达,而不是巴尔迪亚。因为在居鲁士当皇帝时,曾因高墨达有过失而将他的双耳割去。欧塔涅斯立刻将真情告诉了另外的6名波斯贵族,以后的皇帝大流士一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决定发动一次政变,把高墨达杀死以夺回政权。
这7个大臣先是派人在首都到处散布新皇帝是高墨达而不是巴尔迪亚的消息。很快,假巴尔迪亚的消息便在京城传开。
高墨达发现真相败露之后,十分惊慌,马上逃到米底的一个地方,最后被大流士和欧塔涅斯等人杀死。
根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当7个起义的贵族把局势平定之后,在讨论波斯的统治权的时候,欧塔涅斯第一个发言说:“我认为应该停止一个人的独裁统治,因为这既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也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愿意怎样做便怎样做而自己对所做的事又可以毫不负责的时候,那么这种独裁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把这种权力给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他也会脱离他的正常心情的……相反,人民统治的优点首先在于它那美好的名声,那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那样也不会产生一个国王所易犯的错误……任职的人对他们任上所做的一切负责,而一切意见均交给人民大众加以裁决。因此我的意见是,我们废掉独裁政治并增加人民的权利,因为一切事情是必须取决于公众的。”美伽比佐斯则主张实行寡头统治而反对民主制。大流士则主张独裁。他说:“没有什么能够比一个最优秀的人物的统治更好,他能够完美无缺地统治人民,为对付敌人而制定的计划又可以隐藏得最严密。”他接着论证了民主或者寡头制由于互相争斗都会最终导致独裁,结果,大流士的意见以4比3而获得通过,在决定由谁当这个独裁者的时候,7个贵族还约法三章:第一,欧塔涅斯明确表示未来的国王不能支配他及他的后代,相反,每年都要给予其奖赏;第二,7个人不经通报就可以进入皇宫,当然,国王正在和一个女人睡觉时除外;第三,国王必须在同谋者的家族里挑选妻子。
他们进行了一次比试,在一个清晨他们来到市郊,据说因为马夫在那个时候把摩擦过母马阴部的手放到了大流士的马的鼻子上,结果大流士的马首先嘶鸣起来。根据约定应由大流士当国王。
大流士自从坐稳王位以后,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石碑,石碑上面有这样的句子:
“叙斯塔斯帕之子大流士,由于他的马和他的马夫欧伊巴雷的功绩,赢得了波斯帝国。”
和他一起杀高墨达的那几个大臣,这时都不敢提出异议了。其中有个叫尹塔普列涅的大臣因不识时务而冲撞了大流士,结果其全家都被大流士杀了。
大流士在公元前500年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希腊人把波斯军队打得大败。10年后,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第二次远征希腊又惨败而归。从那以后,波斯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第一部分:宫廷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死于谁手
亚历山大大帝一生纵横无敌,他曾率领马其顿希腊联军发起对波斯帝国的远征,用近10年的时间把东方广大地区征服,从而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然而,这位纵横天下的大帝于公元前322年夏在巴比伦猝死,他到底死于什么原因呢?
生于马其顿都城伯拉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出身于新兴的王族家庭,他的父亲就是腓力二世。他小时候曾拜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从而受到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他16岁就随父出征,从而学得不少军事知识。他公元前336年即位,并先后平定宫廷内乱,制服北方诸侯反叛,击败了希腊各邦的反马其顿运动。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带领着他的马其顿希腊联军,穿过赫斯斯湾海峡远征波斯。公元前333年,在小亚细亚伊苏城附近把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打得落花流水,并俘获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公元前327年夏,利用印度诸国之间的矛盾,亚历山大占领印度西北的许多地区。但是由于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战士的厌战情绪,再加上当地气温高,瘟疫流行,亚历山大被迫撤军。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军队分别从海陆两路回到了巴比伦。
公元前323年夏,亚历山大突然暴病而亡,这时他正准备着一次新的远征。是何种疾病夺去了亚历山大的生命?史学家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他死于恶性疾病,苏联学者塞尔格叶夫曾在《古希腊》中提过。在《亚历山大新传》这本书中,美国学者高勒将军认为“亚历山大由于长期在沼泽地区作战而染上恶性疾病,在6月13日晚上发作,从此离开人世”。他来不及留下遗嘱,更没时间指定由谁来继位,持同样看法的还有我国史学家吴子谨教授。
第二种看法是,英国著名史学家赫·乔·韦尔斯认为:“在巴比伦,亚历山大有一回酩酊大醉以后,突然发烧,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大英百科全书》也有这样的看法:“在一次超长的酒宴之后,他突然一病不起,10天之后,即公元前323年6月13日去世了。”
第三种说法是亚历山大为毒药所害。在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说部将安提帕特鲁送给亚历山大一副药,正是这副药让亚历山大命丧黄泉。还说药是盛在一个骡蹄壳里,由安提帕特鲁的儿子卡山德送到亚历山大那里去,这副药是亚里士多德替安提帕特鲁配的。卡山德的弟弟埃欧拉斯里是亚历山大的御杯侍从。由于亚历山大不久前曾冤枉过他,他一直怀恨在心。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正处于人生、事业巅峰的亚历山大大帝一病不起,至今仍让人不得而知,只有让后人面对着他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大发感慨。
第一部分:宫廷恺撒大帝是让私生子杀死的吗
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而在《裘力斯·恺撒》中,与此话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他对布鲁图的高度赞扬——“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布鲁图何许人也?传说中是恺撒大帝与其情人塞尔维利娅的私生子,也是后来阴谋刺杀恺撒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罗马历史上已有尼禄弑母夺权的事迹,那么布鲁图杀父又是为什么呢?他真的亲自参与了刺杀行动吗?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庞培议事厅,当每个谋杀者都向恺撒身上捅刀时,布鲁图也刺了一刀,恺撒对别的刺杀者拼命进行反击,并一面喊叫一面挣扎,然而当他看到布鲁图手里的匕首时,竟然默默地用外袍蒙上了头,心甘情愿地挨刺。另有一些人写道:“当布鲁图向恺撒行刺时,恺撒用希腊语说道:‘是你!我善良的孩子?为什么?’看来,恺撒在将死之时,仍认为布鲁图就是自己的孩子。”
普鲁塔克在给恺撒和布鲁图作传时,是以这些为基调的:“恺撒不但深爱塞尔维利娅而且也爱布鲁图,虽然他不过是私生子。”在普鲁塔克看来,恺撒如此仁慈地对待布鲁图,正是源于这种爱。
但当恺撒和庞培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开始内战时,人们没有料到的是,布鲁图没加入恺撒一方,而是站到处死自己的父亲的庞培一边。尽管如此,恺撒仍爱着布鲁图。他告诉下属,不许在战争中令布鲁图死亡。如果布鲁图投降,就俘虏他,如果他誓死不当俘虏,就随他便,总之千万不可伤害他。
恺撒对布鲁图可谓仁至义尽。普鲁塔克说,假如布鲁图愿意,他甚至可以成为恺撒最亲密的朋友。那么布鲁图到底为何要一向反叛恺撒,甚至一定要杀死他呢?从根本上说,布鲁图与卡西约一伙作为共和派,他们极端仇视君主专制制度。面对有称王企图的恺撒,布鲁图表示了坚决的立场:“为国家自由而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
种种迹象表明,大义凛然的布鲁图对恺撒大帝可谓是恨之入骨,积怨不浅。在他心中,恺撒即是暴君的代表,而除暴安良是他作为“真正男人”所必定要做的。刺杀恺撒天经地义。但以上只是作者普鲁塔克的一些主观倾向而已。究竟恺撒大帝身死谁人之手,还有待做进一步的考察。
第一部分:宫廷埃及艳后自杀之谜
在埃及,几乎无人不识克里奥帕特拉。她常像诡异壮观的金字塔群一样为众人所津津乐道。这不单得益于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般的容貌和维纳斯般的身段,更得益于她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及至今不为人知的死亡之谜。
公元前51年,托勒密十二世逝世后,依照埃及当时法律和遗诏规定,21岁的克里奥帕特拉和小她6岁的异母弟弟结为夫妻,共同执掌政权。公元前48年,在宫廷争斗中失败的她被其弟从亚历山大城逐出去。克里奥帕特拉野心极大,她在叙利亚和埃及边境一带招兵买马,打算重返埃及从弟弟手中夺取王位。
此时,适逢罗马国家元首恺撒追击庞培来到埃及,克里奥帕特拉的一个同党在此过程中为她献计:派士兵扮成商人,把包在毛毯里的女王抬到恺撒的行馆。恺撒打开来看,惊喜万分,在他面前出现的竟是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她的美貌立刻使恺撒着迷了。自此,两人共浴爱河,成为一对佳偶。
作为克里奥帕特拉夜闯军营这一“壮举”的回报,她成了埃及女王,独揽大权。克里奥帕特拉不久后便为恺撒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恺撒·里昂或托勒密·恺撒。天有不测风云,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遇刺身亡,她失意地离开了罗马。
公元前31年,屋大维与安东尼在阿克提乌姆海角会战。
公元前30年,屋大维逼近埃及,此时埃及军队发生内乱,安东尼眼看大势将去,便把披甲解去,抽出佩剑,自杀了,时年52岁。
被屋大维活捉的克里奥帕特拉得到她将被作为战利品带往罗马游街示众的消息后,便请求屋大维让她祭奠去世的安东尼。之前,她已把自己的遗书写好了。沐浴后,她用了一顿丰富的晚餐。此后,便失落地进入自己的卧室,躺在一张金床上,非常安详地睡去,但从此没有再醒过来。
匆忙赶到的屋大维把她的遗书展开,女王请求把她与安东尼埋葬在一起,对她的自杀屋大维虽然有些失望,但由衷地佩服她的伟大,便依照她的遗书,把她的遗体葬在安东尼身边。
那么她究竟是用何种方法自寻死路的呢?
大多数人认为,女王提前安排将一只藏有一条叫“阿斯善”的小毒蛇的盛满无花果的篮子带进墓中,再让小毒蛇咬伤自己的手臂,因中毒昏迷而死亡。抑或是,女王早就在花瓶里喂养了毒蛇,然后用一支金簪在蛇的身体上刺,引它发狂,直到把她的手臂缠住。持这种观点的人依据考证资料提出:卧室朝向大海的一边开着一个窗户,从这里受惊的毒蛇完全可以溜走。此外,女王的医生证明:“她的手臂上,的确有两个不是很明显的疤痕。”
也有不少人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因为咬伤或刺伤的痕迹没有在死者尸体上发现,在卧室中也没有发现任何有毒的小蛇。他们认为服毒而死的可能性最大。
第一部分:宫廷古罗马皇帝提比略为何选择自我流放
古罗马的诸多皇帝在合上眼的那一刻不是轰轰烈烈战死疆场,就是暴虐过度被碎尸万段,要不就是毫无防备遇刺身亡。惟有提比略显得如此另类与安静。喜欢过离群索居生活的提比略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驻守在自我放逐之地康帕尼亚。
可是,他为什么自我流放呢?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认为,提比略自我流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提比略手下大将谢雅努斯的阴谋。但是塔西佗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谢氏被处死后,他同样离群索居达6年之久,所以另一面怀疑是出于己意,“目的是想借此来掩盖那由于他的行动而昭彰于世的残酷和淫乱”。这可能是其经过深思熟虑和下定决心才实施的。苏托尼乌斯则认为因为提比略的儿子分别不幸在叙利亚和罗马死亡,所以他想独自一人静一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提比略老年时对自己的外貌特别敏感。他长得比较高,肩部下垂,却又瘦得出奇,脑袋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满脸又都长着脓疮,经常涂着各种膏药。当他隐退后已经习惯于不和人们见面,而只是自己偷偷地享乐。
与前述众说截然不同的是,提比略的出走是由于他母亲的专横性格而致。他不能容忍他母亲与他一起共掌大权,但又不可能除掉她。
总地说来,古代人对其放逐的原因侧重在他的体质弱点和伦理道德方面,而近代史学家对此的看法和猜测则偏重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前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认为:“早在公元26年,在病态的对人的厌恶和谢雅努斯的劝说的影响下,提比略离开了罗马。”爱德华·特·萨尔蒙则认为:提比略的目的可能是“第一使他的继承人可以获得经验,第二是为了逃避阿格里帕那的对一个自然海岛堡垒的密谋”。
无论如何,猜测与推断终不能最终得出提比略长期自我放逐的真正原因。自我恐惧也好,心理变态也好,都可能只是诸多原因之一。现在,大量的中外史学家们正在全力以赴地揭开这个谜。至于提比略,只要死得其所,足矣!
第一部分:宫廷英王威廉二世真是死于意外吗
自古宫廷多纷争。在权势和财富的驱使之下手足相残、杀母弑父之事可谓比比皆是。人称“红面庞”的威廉二世似乎也是因为此类原因而丧命于狩猎场的。
1100年8月的一个下午,黄昏时分,英王威廉二世在新林骑马狩猎。新林占英国南部一大片土地,当时是皇家狩猎苑。威廉的弟弟亨利和一些随从同行。一行人分为几个狩猎小组,国王和他的亲信顾问蒂雷尔一组猎鹿。国王看见一只赤鹿跑过,立刻射了一箭,射中了赤鹿,但是它没有死。很长一段时间威廉坐在马鞍上不动声色,他用手挡着夕阳的斜照光线,想看清楚那只受伤的赤鹿的行走路线。
蒂雷尔就在此时射了一箭,鹿没有射到,却把国王射中,国王向前面倒下去,那支箭在国王摔到地上的时候更深地插入他的胸膛,国王当时便没了气息。蒂雷尔急忙跑出树林向法国逃去。亨利则和其他的人策马飞奔,赶到临近的收藏皇室财宝的曼彻斯特,亨利把财宝抢到并确实予以掌握后,便马上赶回伦敦,加冕登基为亨利一世。此时,距威廉去世之日仅3天,众人从猎鹿的树林离开时,威廉二世仍然暴尸荒野。
但是国王之死至今仍是疑点重重:威廉二世是死于意外,还是被他那充满野心的弟弟谋害了呢?或是如最近有人所说的威廉二世心甘情愿依照异教徒的可怕教规自杀身亡呢?大多数人当然相信传说中所出现的凶兆,这凶兆是威廉到新林行猎前夕所做的一个噩梦,梦见自己躺在血泊中而被惊醒,惊醒时不断狂叫。此外,还有人说听见国王命令蒂雷尔杀死他,因为根据威廉信仰的“宗教”,他已经老而无用,作为一个权力逐渐衰落的国王,必须在仪式中引颈就戮。
威廉一世共有3个儿子,威廉二世是老二。威廉一世在世时已给3个儿子分家,留给长子罗伯特的是法国的诺曼底,给次子威廉的是英国,亨利则没有土地,只获得一笔财富。大哥与二哥经常争执不下,甚至兵戈相见,但是二人在1096年以诺曼底为抵押,向威廉借了他们所需的钱。罗伯特在1100年夏季启程返国时,还娶了一个十分富有的女人。威廉决定,决不让哥哥还债把诺曼底赎回,他开始计划强夺诺曼底。新林猎鹿驾崩事件就是在做这种准备的时候发生的。
同时,如果亨利真的企图篡夺英国王位,他一定已把形势看得非常清楚,出乎意料之外的新发展对他篡位的计划有所妨碍。所以亨利先下手为强,其后只须对付一个哥哥而不必再与两位兄长争雄。威廉驾崩,罗伯特又远在他乡,亨利就能篡夺他原本无权过问的王位。证明亨利要对猎鹿时发生“意外事故”负责的一个有力证据是:他从未试图抓蒂雷尔回来以弑君之罪论处,甚至没有没收蒂雷尔的土地以示惩罚。
可是,以亨利的本领和为人是否能组织这样一个谋朝篡位的大阴谋呢?蒂雷尔跟主谋勾结杀掉恩公和朋友,又会得到什么好处呢?事实上自惨祸发生后直到去世时,蒂雷尔都不承认他有弑君行为。
依上所述,亨利的嫌疑不可不谓是最大。但他要策划这样一个缜密的阴谋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真凶何在,我们拭目以待。
第一部分:宫廷亚瑟王及其圆桌武士传说之谜
被誉为樱花之国的日本自古以来就极其崇尚武士道精神,其忠君、坚毅的主旨也正是大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古老的西方也曾流行着武士的传说,那便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武士。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亚瑟王及其所率领的圆桌武士便是一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中的坚忍忠勇志士的代表,是维护文明、抵制蛮强入侵的英雄。
那么为何称其为圆桌武士呢?圆桌一词从何而来呢?
圆桌就放置在亚瑟王宫廷正中央。它象征了蔓延到全国各地的荣耀和王权,和国王加冕时手握的宝球作用相同。但圆桌的含义要比很多宝球深远。圆桌在实际意义上象征的是友爱与和谐。任何在圆桌周围坐着的武士都不会觉得地位比别人低,不会觉得委屈。圆桌是嫉妒、贪图权力与高位的解药,而中古时代战争与动乱正源于上述种种人类缺点。但是亚瑟王也规定,只有最杰出的“威猛无比、本事极大”的武士才能成为圆桌武士。
一位精通木工的专家认真检查了这张桌子。它大概是14世纪制成的。他的看法也得到了碳14年代测定法证实,断定圆桌用的大约是14世纪30年代所砍伐的树木制成。所以,如果这张桌子不是亚瑟王所制,又会是谁制这张桌子的呢?英王爱德华一世可能性最大,他当政年代是1272~1307年。
亚瑟王的传说,与11~13世纪日趋形成的见义勇为和保卫宗教的理想密切相关。每一个战士倘若要做成功的十字军士兵,倘若要追寻耶稣基督举行首次弥撒时所用的圣杯,都应该以亚瑟王的武力为效法对象。见义勇为的骑士精神到14世纪发展到极致。爱德华三世当时企图把法国征服,就像传说中亚瑟王要与罗马“独夫卢修斯”打仗一样。由于对骑士精神的崇尚,再加上亚瑟王的传说,设立一个新的武士精英组织的构想便在爱德华脑中形成。这个新组织以伦敦西边的温莎宫为活动中心。根据法国史学家让·福罗萨特记载,这是1344年4月23日圣乔治节,在一次盛大的马上比武庆典上宣布的。
不管亚瑟王及其武士是否曾经坐过这张圆桌。它的存在不再仅为单纯的家具之用,更成为亚瑟王及其武士忠勇坚毅的一种象征。真正的圆桌抑或早已灰飞烟灭,抑或至今尚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偏僻角落,而传奇的武士们则将千古留芳。
第一部分:宫廷沙皇彼得三世死于叶卡捷琳娜之手吗
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1725年驾崩后,俄国就陷入了长期动荡中。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后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他的统治。7月彼得三世在狱中突然死去。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他的死与叶卡捷琳娜是否有关呢?
彼得从小生活在德国,他非常崇拜普鲁士军事制度与德国文化,却对自己的祖国毫无兴趣。他甚至认为俄国是个令他厌烦的国家,他不愿意治理这种国家。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人们都希望彼得三世可以整顿一下国家。然而刚刚上台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喜好对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乱加改动,他推动的一些政策损害了教会与贵族的利益,令他们十分不满。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让政界和军界非常反感。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出生于德国什未青一个贫穷的家庭。当她知道了自己成了彼得未婚妻后非常激动,她当即和母亲一起,不远万里来到俄国首府彼得堡。为了做个称职的皇后,她努力学习俄语,还改信了东正教,不久她就能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的誓言,在场的大主教和教徒们听后十分感动,并流下泪来。1745年8月,彼得正式娶叶卡捷琳娜为妻。但是婚后,叶卡捷琳娜才发现彼得是个好色之徒,他甚至把情妇领到家中。而同时伊丽莎白也对她这个异邦女子有所怀疑,并派人监视她,年轻的叶卡捷琳娜暗暗地记着这些仇恨,并未作过多的反抗。她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一面在政界和军队中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以为她夺权作准备。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离开彼得堡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叶卡捷琳娜被留在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局势,成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但遭到了断然的拒绝。他只好宣布退位,最后的条件就是女皇能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他能度过后半生。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登基,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就任皇位的同一天,彼得三世暴死在了狱中。
俄国古老的封建宫廷中始终存在着阴险欺诈与不择手段的争斗,专制独裁与宫廷政变经常一起发生,彼得三世正是这种独裁政治的牺牲品。但彼得三世因何而死?一种说法称他是被人毒死的,当时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以示告别,这些人的嘴唇后来却奇怪地肿了起来,还有种说法称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打骂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则是为除后患,女皇派人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了。
第一部分:宫廷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未嫁
伊丽莎白25岁登基为王,以其美貌、学识和至尊地位引得欧洲大陆无数王公贵胄尽折腰,争相向她邀宠求婚。然而她却终身未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伊丽莎白虽然独身终生,但她也曾利用自已的婚姻大事作为资本,于欧洲各大国之间周旋。第一次是在她登基不久,当时国际社会迟迟未承认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法兰西人更在为结束西班牙与法兰西之间战争而举行的卡托—堪布累齐谈判中公然向伊丽莎白发难,提出了谁是英格兰王位合法继承人的问题。
伊丽莎白非常明白法兰西人的险恶用意,她不动声色地在暗中打起腓力二世这张牌来。在一段时间内,她对腓力二世的求婚既不回绝又不应允,使腓力二世对联姻怀有希望,然后借助西班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敦促其他国家认可伊丽莎白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求婚之事因此就拖了几个月。直到伊丽莎白了解到英格兰特使已在卡托—堪布累齐和约上签字,说明国际社会已承认了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后,她才一改几个月以来的模糊态度,明确告诉西班牙使节,她不能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联姻,原因是双方宗教信仰不一样。
此后,伊丽莎白多次将自己的婚姻用作进行外交的一种工具。众多王公贵胄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都没有答应,她或许根本不打算结婚,然而她严密地隐藏自己的想法,她从不向各国王侯贵胄关上求婚的大门,而是欲言又止,一直让他们对联姻之事怀有希望。
不想结婚的伊丽莎白也喜欢与男人交往,在宫廷之中,就有不少她喜爱的庞臣,达德利勋爵是其中最令她心仪的人。高大强健的达德利是贵族之后诺森伯兰公爵的公子,他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伊丽莎白对他十分宠爱,在1564年竟加封他为莱斯特伯爵。实际上,伊丽莎白早就有与他结婚、永为伴侣的打算。可是有一件事情令她最终放弃了此念。那就是,莱斯特伯爵在成为女王宠臣之前已是有妻室之人。而且很凑巧,莱斯特之妻罗布莎特有一天突然命丧九泉,因此有好事者传说,罗布莎特是其丈夫为与女王成婚而故意谋杀致死的。不管此事是否属实,终究是人言可畏,女王深恐与莱斯特结婚会引来非议,有损君王尊严,终于未能结成连理。
1578年,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之弟、年轻的阿朗松公爵亲自登门向伊丽莎白求婚,但这场求婚却成了一场马拉松,直到5年之后,即1583年,50岁的伊丽莎白才明确宣布拒绝了他的求婚。
阿朗松成为了最后一位求婚者。此后伊丽莎白便没有提过婚嫁之事,其中奥秘如何,那恐怕就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了。
第一部分:宫廷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怎样登上王位的
沙皇俄国在其长期的君主统治中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类似中国的女皇武则天式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那么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怎样登上皇帝的宝座呢?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继承,有人说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那么她又是怎样发动宫廷政变的?这还得从她成为王室成员开始说起。
叶卡捷琳娜是俄皇彼得三世的妻子,她在为俄皇室完成传宗接代任务后,地位岌岌可危,丈夫彼得早已对其厌倦,人们早已将其忘记,她只是苦苦忍受耻辱和孤寂。
叶卡捷琳娜这位不同凡响的女人绝不可能心甘情愿做一名忠实的妻子和殉难者。她一方面靠追逐声色犬马的生活来满足自己已被激起的肉欲;另一方面,她在卧薪尝胆,耐心地等待着能使她成为女皇的机会。伊丽莎白通过没有流血的政变登上皇位就是她面前最好的例子。她将要在政坛上小试锋芒了。
叶卡捷琳娜为了达到目的,开始培植私党。她把禁卫军军官格里戈利·奥尔洛夫列为首选对象,奥尔洛夫的4个兄弟阿列克谢、费多尔、伊凡和弗拉基米尔都是禁卫军军官。叶卡捷琳娜如愿如偿,奥尔洛夫成了他的情夫。这既满足了她野马般的欲望,又为未来的宫廷政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彼得大公也并不是吃素的,他对叶卡捷琳娜的阴谋早有所闻,他也在积极行动。这个骨子里流着普鲁士的血液的昏庸之君,早就打算与他的情妇伊丽莎白·沃沦佐娃结婚而把叶卡捷琳娜甩掉。
1762年,荒淫暴戾的伊丽莎白终于死去。根据遗诏,彼得做了皇帝。新登基的彼得三世注定是俄罗斯的克星,他把俄国推到灾难的边缘。而他的登基,也将为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带来灭顶之灾。
彼得决定把叶卡捷琳娜幽禁在舒吕塞尔堡要塞,并且以他凶残乖戾的性格,他下一步就要动手杀妻子。
彼得三世好像也预感到有某种阴谋正针对他而来。他将叶卡捷琳娜的党徒之一帕塞克逮捕了。叶卡捷琳娜明白只有先下手,否则就只能做阶下囚甚至是命归黄泉。事不宜迟,1762年,在奥尔洛夫兄弟的支持下,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士兵们穿着俄罗斯的传统军服,簇拥在新女皇叶卡捷琳娜周围并且冲上前吻她的手、她的脚和她的衣服的下摆。女皇置身于欢乐的喧嚣中。所有的俄国人好像都很兴奋,他们高呼着“叶卡捷琳娜!我们的母亲叶卡捷琳娜”,宫廷显贵、各国公使、神父争先恐后地欢迎他们的新女皇。
软弱无能的彼得三世被迫退位,接着又被软禁起来。在给叶卡捷琳娜的信中他这样写道:“请陛下对我放心,我既不会想,也不会去做反对您本人和您的统治的事。”
虽然彼得对她已不构成威胁,但叶卡捷琳娜并不愿轻易放过曾给她耻辱的彼得,彼得不久就遭谋杀。叶卡捷琳娜的诏示说彼得死于剧烈绞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彼得死时全身发黑,向遗体告别而吻他嘴唇的人自己的嘴都肿了。可见,叶卡捷琳娜对其十分怨恨,可能不管彼得对叶卡捷琳娜怎样,她都要当上女皇,但彼得对其确实起了极大的刺激作用。
第一部分:宫廷日本皇女和宫下嫁将军德川家茂之谜
和宫是仁孝天皇的第八个女儿,贵为皇女的她在4岁时被许配给了贵族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然而,在长大后,她却嫁给了将军德川家茂,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正像历史上中外古今许多弱女子被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一样,贵为天皇之女的和宫也身不由己地做了牺牲品,被政治的狂风怒涛推到历史舞台的前面。在德川幕府后期,掌握政权的幕府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犯,不得不屈从其强大压力,同意与西方各国通商,这种做法受到朝廷和尊王攘夷派的猛烈抨击。为了缓和与朝廷的紧张关系,同时,也为了平息普通百姓的不满情绪,幕府决策机构一方面重新明确幕府受命于朝廷的上下委任关系,另一方面推进“公武合体”运动。“公武合体”运动就是二者的联合,而作为“公武合体”的一项重大步骤,便是幕府奏请朝廷,希望将孝明天皇之妹和宫下嫁给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为此,幕府进行了许多活动,首先,他们中止了家茂与贵族见宫贞教亲王之妹伦宫的婚姻谈判,并且散布和宫的婚约者有栖川宫因为封禄甚少而对与和宫结婚感到不安等流言。但尽管如此,和宫仍然一如既往地加以拒绝,但是幕府还是再三奏请。孝明天皇迫于无奈,最后16岁的和宫只得十分不情愿地于1861年12月从京都来到江户,第二年2月,与同年龄的德川家茂正式举行婚礼。
但是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比如据将军府中的人的说法,和宫与德川家茂夫妻感情甚笃,家茂出征前一夜夫妻俩彻夜长谈,和宫还要求家茂顺路到京都替她买西阵出产的腰带,这后来作为家茂最后的礼物按照家茂的遗言被送到和宫手中,和宫收到这个礼物后,睹物思人,竟然茶饭不思,终日饮泣。又如和宫在朝廷官兵临城之际为德川家族通融说情,也似乎不是完全被逼无奈。有人认为,就和宫而言,与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的婚约并非出于自由的选择,其实和宫本人希望避开传统的皇族内部通婚的习俗,为寻求新的人生而与家茂结婚。这样说来,和宫与家茂结婚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了。
下嫁将军的和宫究竟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榜样,还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这个问题和她下嫁将军的原因一样,成为解不开的谜。
第一部分:宫廷日本天皇在二战后未被处死之谜
众所周知,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轴心国之一,而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上日本军队更是对中国人民犯下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那么为什么日本许多战犯被送上了国际军事法庭接受世界的审判,而作为当时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天皇没有对战争罪行负责?而在众多日本战犯被处决的同时,天皇又身处何处呢?这在二战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情。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终战诏书》的播出向日本民众乃至世界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日本国内部分民众、一些受害国、国际仲裁机构乃至裕仁本人都认为天皇对战争应负起责任。日本国内一些进步群众团体的领袖以及部分深受战争创伤的同盟国呼吁:裕仁作为战争期间的国家元首是发动战争的元凶,理应作为头号战犯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与惩罚;并再三提出应废除日本天皇制,改变日本现存的政治体制。为清算法西斯余孽,重建世界和平与公正,战后在东京设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澳大利亚法官威廉·维著作为军事法庭的审判长也认为:“如果不审理天皇,战犯一个也不能处以死刑。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他应在国内或国外受到拘禁。”甚至裕仁本人也感到理亏,难以面对愤怒的世人,他觉得应理所当然地负起战争的所有责任。
于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便决定了裕仁天皇的命运,世界历史也添上了几许神秘的色彩。1945年9月27日上午9时,裕仁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亲自正式地晋见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当时这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是盟军驻日本占领军的最高官员。在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见中,裕仁表现得体、态度坦然,勇敢地承认“对于日本政府的每一个政治决定和军事行动……我是惟一的责任者”。也正因如此,裕仁天皇给麦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若干年后这位上将回忆起裕仁时曾说:“在当时,我感到我面对着日本第一个当之无愧的有素养的人。”作为盟军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示裕仁否定日本注定统治世界的“大东亚”观点,维护世界和平,肃清国内黩武精神,另外否定天皇的神圣性,天皇由神回归为人。裕仁都一一照办。
在通盘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和盟军面临的形势后,麦克阿瑟在向总统杜鲁门的汇报中声称,“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为战犯逮捕”。因为基于长久以来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及对日本民众的影响,保留天皇有利于帮助盟国占领控制日本。根据麦克阿瑟的建议,并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员以表决的形式作出了裁决: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类起诉,均不予受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基于国家利益及全球战略的考虑而给日本天皇的一块“免死牌”。
第二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决定对天皇不予起诉。
6月18日,远东审判首席检查官基南在华盛顿宣布对天皇不以战犯论处。
与华盛顿相呼应的远东审判日本辩护团一致通过决议:“不追究天皇及皇室。”
历史就这样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当东条英机等7名日本甲级战犯接受绞刑之时,战争中日本的最高领袖裕仁天皇却安然无恙,这是历史的错误还是天意?
第一部分:宫廷不爱江山爱美人 英王爱德华八世放弃王位之谜
浪漫电影中常常出现“不爱江山爱美人”让人心动的情节。然而现实世界中,面对权与利,英王爱德华八世却做出了这一惊人之举。1936年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自愿放弃王位,而与一个曾两次离婚的平民妇女结婚,确实让人惊叹。
这位平民妇女就是沃丽丝·沃菲尔德,她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超人的才华。可是1931年王太子在伦敦第一次遇到沃丽丝时,就为她通晓事理、举止潇洒的风度所倾倒,沃丽丝虽已近中年,但依然窈窕如初。王子对沃丽丝一见倾心,但是父母、王室、内阁及各自治政府上上下下竭力反对王子的这一举动。身患重病的乔治五世曾满怀忧虑地对首相鲍尔温说:“我死之后,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把自己毁掉!”
乔治五世病逝之后,王子登上王位以后就马上宣布要迎娶沃丽丝。他的决定遭到了包括首相鲍尔温在内的谋臣们的一致反对,而爱德华八世却回答:“我现在考虑的惟一问题就是自己配不配当沃丽丝的丈夫,和她在一起就是我永远的幸福……无论当国王还是不当国王,我都要娶沃丽丝,为了达此目的,我宁愿退位。”
由于政治风暴骤然来临,沃丽丝在“存心勾引国王,妄想当王后的‘美国冒险家’”等各种诽谤、咒骂声中悄然离去,她不愿由于自己的爱而使国王受到伤害。于是远在国外的沃丽丝写信给爱德华八世,要求分手。可是爱德华八世却说:“即使因为和你在一起我一无所有,我也没有怨言,比起你来,王冠、权杖和御座都不重要。”这爱情高于一切的誓言使沃丽丝在各种诽谤、咒骂声中得到安慰。
1936年12月11日,在位不到10个月还未加冕的爱德华八世发表了告别演说,他满怀激情地说:“我的朋友们,没有我所爱的那个女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感到不可能承担我肩负的重任。”几个小时后,他便在皇家海军驱逐舰的护送下离开了英国,去有沃丽丝的地方了。
1937年乔治六世继位,封爱德华八世为温莎公爵。终于,爱德华八世与沃丽丝在法国结婚,并一起幸福地生活了35年。1972年,78岁的温莎公爵病逝,沃丽丝在对丈夫的思念中度过人生最后的14年。沃丽丝每天都要将丈夫的遗物整理好,并一直保持他生前的模样。在她的晚年整理了回忆录,并整天沉浸在她丈夫喜欢的音乐中。
1986年4月24日,沃丽丝因肺炎在巴黎郊外逝世,享年90岁,他们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暂告一个段落。但是作为“历史上伟大爱情一例”,它将永远被人们津津乐道。
人们对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举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猜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王子是受“现代派思潮”影响,要以此来冲击腐朽的君主制度;也有人认为是王子经受不住沃丽丝美色的引诱;还有人认为王子是为了真挚的爱情。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沃丽丝从来不公开地为温莎公爵辩解,也不为自己洗刷冤屈,是被世俗和礼教所束缚,还是另有隐私?有朝一日人们也许可以了解这爱情的真正意义,也希望人们会从他们已公布的80多封情书中发现什么。
第一部分:宫廷英国王妃戴安娜死亡之谜
在1999年,颇受世人瞩目的戴安娜王妃于巴黎死于车祸,使英法两国大为震惊,媒体与记者成了人们指责的对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诉讼大战。究竟是谁制造了戴安娜的死亡事件呢?
1981年7月29日,美丽的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在白金汉宫结为夫妇。但是,婚后,他们发现,两人性格差距很大,查尔斯喜爱的马球丝毫引不起王妃的兴趣;而戴安娜喜爱跳舞亦跟稳重的王子格格不入,再加上王室的礼仪烦琐,这些促使二人终于在15年后劳燕分飞。消息传出后,人们大多将责任归咎于查尔斯王储,对戴安娜王妃多抱同情态度。
后来,多迪·法耶兹出现在戴安娜的生活中,二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1999年8月31日,戴安娜与法耶兹在结束地中海之旅后返回巴黎,并在丽斯酒店共进晚餐,随后二人一同乘车前往法耶兹在巴黎第16区的豪华住宅。为躲避记者追踪,饭店派保罗为他们开车。保罗把时速提到160公里。在阿尔马桥下隧道前面发生了意外事故。司机保罗和多迪当场毙命,戴安娜在后座,也身受重伤。记者们追踪而至,但是他们没有对伤者进行抢救而是围在汽车残骸周围,举起相机从各个角度拼命拍照。尽管戴安娜后来被火速送往医院救治,但是,终因心肺受重伤不治而亡。保镖重伤后幸存。
戴安娜遇难事件使英法两国为之震惊。巴黎警方迅速对戴妃死因展开调查。最初调查指出司机保罗是酒后驾驶,每公升血液酒精含量达到1.75克。但是后来不断有人证实保罗早已戒酒,开车当晚并没有喝酒。
戴安娜的死使媒体与记者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戴安娜早就指责过英国媒体对她的骚扰。这次车祸可以说又是为躲避记者追踪超速驾驶而造成的。更令人气愤的是,车祸发生后,记者没有对伤者进行及时抢救,反而忙于拍照抢镜头。戴安娜的弟弟潘塞伯爵反应强烈,他非常气愤地说:“那些鼓励摄影记者不顾一切拍摄戴安娜照片的报业主编们,你们的双手终于沾染了戴安娜的鲜血!”
1999年,法国地方法院裁定造成车祸的原因是司机酒后开车以及超速驾驶,但控方认为,法官在做出判决时还应该考虑摄影记者的因素,因为记者的追赶是导致车祸的直接原因。于是他们向最高上诉法院提出上诉。就这样,与戴安娜遇难车祸有关的9名摄影记者和1名报社摩托车手受到控告。
最后,法院最高上诉法院做出判决,支持下级法院决定,宣布这9名摄影记者和1名摩托车手杀人罪名不成立。最高上诉法院的这一判决结束了长达数年的诉讼大战。但在另外一起诉讼中,这9名摄影记者仍需接受侵犯隐私指控调查,因为他们在车祸发生后对车内拍照已触及人的隐私权。
第一部分:宫廷尼泊尔王室枪杀案到底是谁制造的
要列举出世界上守卫森严的地方,王宫应该算得上是一个,然而,就在戒备森严的尼泊尔王宫里,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枪杀案。
2001年6月1日晚,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王后艾什瓦尔雅、小王子尼拉詹、公主什鲁蒂等10名王室成员在纳拉扬希帝王宫被枪杀身亡,其他24名人员受伤。又据报道,王储迪彭德拉在开枪射杀了国王和王后后开枪自杀未遂,身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于6月4日去世。
事后尼泊尔王宫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布,这起王室枪杀事件完全是由前王储迪彭德拉一人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他当天晚上喝威士忌酒过多。
而最流行说法是王后与王储在选择王妃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王储一怒之下杀了全家,最后饮弹自尽。当年王储迪彭德拉选定的意中人是德芙雅尼。德芙雅尼的母亲乌沙·拉吉是印度瓜廖尔土邦王的女儿,嫁给了尼泊尔拉纳家族的帕舒帕逖·拉纳,拉纳家族是尼泊尔最显赫的家族,后又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分支。而王后艾什瓦尔雅与德芙雅尼分别属于这两个分支,王后不希望与自己家族对立的成员成为未来尼泊尔的王妃,更何况德芙雅尼还具有印度血统,尼泊尔的反印情绪又很严重。
由于迪彭德拉坚持非德芙雅尼不娶,最后艾什瓦尔雅王后警告儿子说,如果他一意孤行,她将让国王废除迪彭德拉的王储身份。这无疑在迪彭德拉心上捅了一刀。同时,迪彭德拉对民主政治深恶痛绝,他敦促国王恢复君主立宪制度,遭到了父亲的否决。王储有一种巨大的挫折感。当他的婚姻受挫,在家族政治中不如意,他是否会下狠心报复全家呢?还是有人借机在制造灭门血案呢?
但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本身亦难以服人。如果真的是王储醉酒杀人,为什么没有警卫上前阻止?既然是晚宴,难道没有服务人员在场吗?血案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验尸就把王室成员的尸体匆匆火化?
针对调查小组的王储酒后杀人一说,又有报纸宣称,尼泊尔军方一名军医在对迪彭德拉王储的血样进行化验后宣布,王储血样中并没有酒精成分。这一报道又为本已疑点丛生的血案抹上了一团疑云。
又据说让迪彭德拉王储致命的子弹是从其背后射进去的,这就排除了自杀的可能。许多尼泊尔国民对凶手是否另有其人提出了疑问。一位尼泊尔商人说:“我认为这次血案是其他人干的。一个真正的尼泊尔人是不会杀父弑母、残害手足的。这是政府在捣鬼。”
一个王储真的会做下这种十恶不赦的杀父弑母的罪行吗?这场王室枪杀案的真相又如何呢?这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尼泊尔人民心中永远的谜了。
第二部分:政界古罗马政治家苏拉退隐之谜
谁不想拥有最高的权力,谁不想处万人之上,君临天下?然而,古代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苏拉在夺得最高权力以后却又自愿放弃。他的突然引退,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苏拉公元前138年出生于古罗马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他自幼喜爱文艺,善于交际。30岁之后,他时来运转,经济状况大为好转,战争中机缘巧合使其成为民族英雄,50岁时,他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后又经过与马略的两次斗争,终于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苏拉为了终身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不惜践踏民主传统,强奸民意,威慑元老院,最后终于取得终身独裁官职位,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苏拉为了确保自己的终身独裁统治,进行了种种“宪政改革”。他取消了民众大会的否决权,削减了保民官的权限,把自己的大量亲信安插在元老院。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苏拉在取得终身独裁统治权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辞职,最后竟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到他的一座海滨别墅隐居。他曾经为争夺最高权力赴汤蹈火,甚至不惜以道德的堕落、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而现在,正当他的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自愿放弃了这种最高权力,这是为什么呢?
至于引退的原因,苏拉本人没有说。据说,当他决定放弃他的权力时,曾在广场上发表过一次演说。他在演说中提出,如果有人质问他的话,他愿意说明辞职的原因,可是,在那种情况下,绝不会有人敢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质问他。辞职以后,一个青年曾当面辱骂他,苏拉竟然默默忍受了这个青年的辱骂,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青年将使以后任何一个掌握这个权力的人都不会放弃它了。”
由于苏拉本人并没有说明引退的原因,人们纷纷猜测。有人说他在三年独裁统治后还政于民是明智之举;有人说他是由于改革无望而激流勇退;有人说是他在满足权力欲望后厌倦战争、厌倦权力、厌倦罗马而向往田园生活;更有人认为是他患了严重的皮肤病,无法亲理朝政而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政权。
虽然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虽然说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苏拉由一个权力狂一下子转变为笑观花开花落的隐士,这其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了。
第二部分:政界华盛顿死因难明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之后,于1798年初冬,悄悄回到了自己离别16年的家乡——弗农山庄。66岁的他准备在这里安度自己的晚年,一年以后,死神却奇迹般地夺去了他的生命。而对他的死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两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史学家们。
1799年12月12日,天空阴沉沉的,好像要有一场大雪。对于这天的天气,华盛顿早有预见。但他仍旧骑上马开始巡视,他是上午10点钟出去的,下午3点钟才回来。
第二天早晨,他感到嗓子痛,不能再出去巡视了。下午,他的嗓子开始嘶哑。到了晚上,嗓子哑得更加严重。但到了夜里,他冷得全身发抖,呼吸不畅,凌晨两三点钟,他叫醒了夫人,但又怕她着凉,没让她起床。清晨,女仆进来生火,才把利尔先生叫来。此时华盛顿已呼吸困难,话也说不清了。他让人去把克雷克大夫请来,同时,在医生没来之前,让罗森斯给他放血。
大约4点30分,他让夫人在写字台中取出他早就写好的两份遗嘱。他看了一下两份遗嘱后,让夫人把其中一份遗嘱烧掉,另一份保留,放到她的密室里。夫人从密室回来后,华盛顿握着妻子的手,说:“这场病可能马上让我离开这个世界,如果真是这样,你要清理一下账目,把款项结清,另外你还要把我那些关于军事的书信文件仔细整理一下。”
大约5点钟,克雷克大夫来到房间里。
华盛顿说:“医生,我现在很痛苦,从一得病我就知道死神这次是不会放过我的。不过,死对我来说并不可怕。”
华盛顿又说:“谢谢你们的照顾,不用替我操心,我很快就要去了。”
他接着又躺了下来,大家也都走出了房间,只留克雷克大夫一人照看。
晚上,又采取了其他的治疗方法,但都收效甚微,这次医生让他服什么药他就服什么药了,利尔先生后来在书中叙述道:
“大约10点钟,他几次都要说话,但都无法说出。最后,他终于说了一句话:‘我快不行了。我死后的三天再下葬,葬礼要尽量简单。’我这时已难过得说不出话,只好向他鞠了一躬,表示同意。但他没有理解我的鞠躬,说:‘我的意思你明白吗?’我说:‘明白了。’他说:‘那我就放心了。’
“在他去世前大约10分钟,他的呼吸通畅了很多。他变得很安详。他还伸手,摸自己的脉。忽然他的脸色变了,我连忙叫克雷克大夫,坐在火边的大夫急忙到了病床边,但一切都结束了:华盛顿的手从腕部垂了下来,停止了呼吸。克雷克大夫蒙着脸哭了起来。华盛顿就这样没有叹息、没有挣扎地离开了我们。”
华盛顿的死因却一直没有被查实,他得的是什么病、医生为他诊断的结果是什么、给他吃的药对病情有没有作用、药名等都无人知道,而他生前为自己准备两份遗嘱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其中另有隐情?
第二部分:政界列宁是被毒死的吗
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地做人,然而,他的死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列宁在临死之前,暗中口述了《给代表大会的信》,这一文件将作为“列宁的遗嘱”载入史册,因为他提出的条件是这封信应当在他死后举行的那次代表大会上宣读。在这封信里,他评价了自己所有的亲密战友,并且指出了每个人的相当重大的缺点。斯大林是列宁最后说到的一位。领袖把斯大林同托洛茨基放在一起进行了评价:“分裂的危险,一大半是由他们之间的关系造成的,而这种分裂是可以避免的……把中央委员人数增加……就可以避免分裂……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另一方面,托洛茨基同志……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
列宁弥留之际,布哈林在列宁床边。布哈林回忆道:“我跑进伊里奇的房间,伊里奇已快咽气。他的脸向后仰,脸色苍白,呼呼地喘气,手悬在半空。”季诺维也夫在文中这么写道:“伊里奇死了,一小时后我们乘车去看已不在人世的伊里奇,有布哈林、托姆斯基、加里宁、斯大林、加米涅夫和我。”斯大林就这样把布哈林弄到莫斯科去了。托洛茨基后来也说,正是斯大林下毒害死了列宁。而从以上材料中也可以看出,似乎这一说法证据确凿。
然而有人却不这样看,维·什克洛夫斯基教授从名医什克洛夫斯基的遗物中找到了本来应该已被销毁的奥西波夫医生和多布罗加耶夫医生的诊断书。奥西波夫医生是列宁的一个主治医师,多布罗加耶夫医生是言语矫正专家,曾帮助列宁恢复语言能力。这份诊断书中这样写道:“最终诊断否定了列宁的病是由梅毒引起或他是被砒霜毒死的说法。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受损。列宁的父母也死于此病。”
列宁究竟是被毒死还是病死的呢?这位伟人如何走完他最后的人生旅程?这一切吸引着人们在领悟这位伟人的思想的同时思索着这个未解之谜。
第二部分:政界希特勒性别之谜
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一生臭名昭著,然而,正因为其臭名远扬,才让人对他更加感兴趣,甚至对于他的性别问题人们也产生了怀疑。
一位研究者写道:“从生理上看,希特勒不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汉,当然更不是理想观念中柏拉图式的伟大军事领袖和新德意志的缔造者。他的身高不及国人的平均高度,臀部宽大而双肩窄小,肌肉松弛且双腿短小,一副纺锤造型。沉重的长统皮靴和宽大的长裤遮盖着他的臀部。他躯干宽大,但胸脯凹陷,人们说他的军服下填塞着棉花遮掩这一缺陷。”
曾在希特勒身边工作了3年的女秘书说希特勒在其情妇面前就像是慈父一般。他喜欢年轻貌美的女性不完全是由于性欲。他喜欢与女人调情,但他又考虑调情的后果。他不喜欢别人接触他的身体,甚至连医生的检查他都拒绝。一位西班牙外交官的回忆录中讲述希特勒曾向一位名叫玛杰达的女人透露:他之所以对许多女性在身体上的奉献嗤之以鼻,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颗枪弹击中了他的生殖器,造成他性生活的障碍。而一些医学家倾向于认为希特勒是梅毒病患者,他的睾丸被他的私人医生切除了,倘若没有梅毒病使希特勒丧失了性欲这一原因的话,是很难解释清楚希特勒拒绝那么多美貌女性的奉献的原因的。
20世纪80年代,东德历史学家召集了一个会议,韦丹堡的历史学家史丹普佛宣布他获得了一份材料,证实希特勒并非一个十足的男子,而是一位女性。这份秘密材料是由希特勒过去的副手也就是战犯赫斯的一位友人提供的。在赫斯留下的日记中有许多关于希特勒的个人秘密,如他的出生时身体有严重缺憾,后来隐瞒了他的真正性别,一直当作男孩子养大。1916年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军医发现他的生理构造类似女性,但希特勒冒充男性过活。因此他不得不经常服用雄性荷尔蒙,并且采用种种隐瞒的办法。所以他命令人把他的家庭日记、健康记录和军旅生活记载全部销毁。这些个人秘密,只有赫斯、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朗、他的私人医生以及几个贴身仆人知晓。
金庸小说中的东方不败为求一统江湖而变得不男不女,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这与力求统一全世界的战争狂人希特勒似乎有些相通之处,这一切只是为对二战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
第二部分:政界希特勒选用 作党徽有何用意
希特勒采用了红地、白心、黑字来作为纳粹党的党旗,作为法西斯主义的象征,这是出于什么用意呢?
他在《我的奋斗》中这样解释说:“任何党都应该有一面党旗,用它来象征庄严和伟大……黑、白、红3色的旧帝国的国旗……不适合作为我党的象征,因为所代表的德国,可能在以后会受尽耻辱,要被马克思主义所击败,而我党却是要消灭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沿用旧的德国国旗……但是,在我的理想中,我们的党旗也应保存旧国旗中的黑、白、红三色。我做了很多试验,终于决定我党的党旗最后的形式是红地之中的一个白圆,圆中再画上一个黑色的字……”不久,它也成了维持秩序的军队的臂带的图案。
从以上这些话,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既把当作反马克思主义的标志,又把它当作争取纳粹主义胜利的斗争使命的象征。但为何选用字来作为纳粹主义的象征,希特勒并没有明确解释其原因。西方学者对此作过许多推测。有的认为,当希特勒在维也纳流浪时,看到反犹政党的党徽是用字来作标志的;也有的认为,德国的反犹的一些右翼组织是用字作标志的。其实,当希特勒还很小的时候,就对字有着深刻的印象了。美国学者罗伯特·佩恩在其所著的《希特勒传》中对此有过一段描述。
希特勒全家于1897年迁到林茨和萨尔斯堡之间的兰巴赫镇居住。那里有许多古老的教堂,其中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东正派大修道院,希特勒进了这所修道院的学校,立刻被这里的一切迷住了。在修道院的过道上、天井上、修道士的坐位上及院长外套的袖子上他都能见到一个字标志。希特勒就在附近的拐角处居住,他每天都能透过他住房的窗口看见字。
字是一个带钩的十字。修道院院长西奥利多赫·冯·汉根视它为自己名字的双关语。希特勒非常崇拜院长显赫的权势,所以将看成是院长的象征。他后来回忆说:“我屡次因教堂里的庄严、豪华的庆典欣喜若狂。我崇拜修道院院长,把他看成是我最渴望、最崇高的理想,这就像我的父亲把乡下的神父看作是他的理想一样,我认为这是很自然的。”
罗伯特·佩恩认为,冯·汉根院长的标志图很可能就成为日后希特勒的字的原型。
但这种种猜测都是人们在研究希特勒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时所做的假想,究竟希特勒采用作为纳粹党标志有何用意,里边是否藏有什么奥秘,目前还无人得知。
第二部分:政界斯大林之子在纳粹集中营中死亡之谜
令苏联人万分意外的是, 1941年6月22日,20个月以前还在与他们共享瓜分波兰的喜悦的昔日朋友希特勒,会在这一天下令向苏联全线发动战争突袭。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苏联全线溃败,主要的工业、农业区相继被德军占领。
更富戏剧性的事发生在战争开始20多天的时候。在苏联第14坦克师被击溃后,斯大林之子中尉军官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成了德军的俘虏。
但苏联毕竟不是法国,有着广阔的土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英勇的军队。随着德国多线作战,苏联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将领保卢斯失利被迫向苏军投降。希特勒传信给斯大林,希望苏方释放保卢斯将军,作为交换条件,德国方面愿意释放已关押了半年多的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苏军统帅斯大林没有因此动摇,他让中立国的红十字会转告希特勒 :“我不喜欢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这就是战争期间的价值观,由此苏联人民更加敬佩斯大林,为他毫不自私、一心为苏联人民着想深深感动。但这对于雅科夫无疑是当头一棒。
果然雅科夫得到这条消息后极其失望,他在饥饿的俘虏中间目睹了濒临死亡的人们那种绝望的神情,斯大林所说的“没有战俘只有叛徒”的话也使他无脸回到故土去。当听说斯大林不愿“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的消息后,雅科夫在精神上遭受重创。但是雅科夫却不知道,斯大林没有一刻不在为营救他而努力,他特别下令,责成有关方面进行过两次营救行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雅科夫被关押的集中营里还有许多英国军官。但是英俄两国的军人们关系并不是很好。他们互相指责对方与德军看守的关系,互相鄙视。雅科夫看到同盟军之间也是经常恶语相向,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而这时,已到1943年4月。有一天,一名看守将有关苏军在苏联境内的卡廷森林屠杀成千上万的波兰军民的报道拿给雅科夫看,雅科夫脑中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彻底崩溃,这次,他更加失望了。
终于他在同一名英国人发狠打了一架后,突然飞奔而去,这位炮兵中尉疯狂地向电网奔去。当时,哨兵朝扑向电网的雅科夫开了枪。但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雅科夫已经在电网上自杀了,因为最高统帅的儿子落于敌人之手的羞愧、永远也无法获救的绝望、斯大林屠杀波兰军民这一切让他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他成了众人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别无他途,只有自杀。但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雅科夫在集中营已经呆了两年,而且在斯大林屠杀波兰军民的前后,曾和他的几位波兰难友两次策划过越狱。这一切又表明雅科夫直到死前从未放弃过生的努力。由于雅科夫死前没有什么遗言留下,他是自杀还是他杀可能将永远成为一个谜。
第二部分:政界女间谍川岛芳子有没有被枪决
二战时期的女间谍川岛芳子在日本可谓是闻名遐迩,在中国可谓是臭名昭著,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位风流女间谍的去向如何呢?她到底有没有被枪决呢?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之后,全国人民要求对汉奸进行严惩,几名手持短枪的国民党政府宪兵于10月10日在北京把川岛芳子逮捕了,他们把手铐戴到了她的手腕上,给她头上蒙上黑布,暂时在一个军队司令部的仓库内关押。两个月后先在北新桥的前日本陆军监狱内关押,后又被转移到远郊姚家井河北第一监狱的女监第3号牢房,这是国民党的模范监狱,关押的主要是大汉奸。
1948年3月25日早晨6点40分,她在第一监狱西南角的场地上被秘密枪决。她在行刑前给狱长和其养父等人写了遗书,并曾请求穿上黑上衣、白绸裤子,但没有被批准。在行刑前各报记者被通知可以采访,但在执行死刑时,除了一位美籍美联社记者外,其他中国新闻记者全部被挡在了门外。事后女尸被停放在第一监狱后门的自强路上,直到7时半监狱方面才引导记者对此女尸进行参观。尸体脚朝北,头朝南,身着灰色囚衣,里面穿红色毛衣、蓝色毛裤,子弹从后脑射入,又从鼻梁射出,头发披散,满脸血污,根本无法分辨面目。
但对于监狱方面的出尔反尔各报记者极其不满,不断质问司法部门。对于记者们的质问法院也无可奈何,最终不了了之。但是,对川岛芳子的枪决真相却众说纷纭,闹得满城风雨。传闻最多的是一个名叫刘风玲的女犯以10根金条的代价做了川岛芳子死刑替身。
日本一位研究川岛芳子的专家、东京大学渡边龙策教授还就川岛芳子之死提出一连串质疑:最为关键的行刑场面为何会被搞得这样神秘?为什么会违背惯例,把新闻记者都赶出现场呢?被处决者的脸部为何被弄了那么多的泥土和血污,以致无法辨认人的面目?为何单单选择看不清人的面孔的时间行刑?渡边龙策教授还提到:川岛芳子的哥哥金宪立说川岛芳子已经去了蒙古,之后北上苏联;还有人说川岛芳子已到美国去了。
川岛芳子的来历本来就是一个谜,而到最后,她的死也成了一个谜,看来,这位风流女间谍真可谓做到了“来无影,去无踪”。
第二部分:政界苏联政治家基洛夫死因莫测
充满了温馨甜蜜的爱情与充满了权力斗争的政治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然而,这二者却总是发生某种微妙的关系,原苏联政治新星基洛夫被刺一案就是如此。
1934年12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去找州委第二书记丘多夫了解关于取消列宁格勒实行的面包配给制的问题所做的准备工作进度情况。这个时候,基洛夫的警卫却违反了警卫工作守则,走在距离基洛夫很远的地方。当基洛夫伸手去开门时,一个潜伏在走廊已久的刺客向他射出了子弹。
基洛夫被誉为刚刚升起的政治新星,在党内的地位简直可以同斯大林平起平坐了,为什么他会如此神秘地陨落了呢?基洛夫为何会如此轻易地被谋杀?有没有其他的人在幕后指使?到了今天,人们尽管已揭露了许多真相,印证了许多事实,但还是有许多不被人所知的谜有待解开。
说法一是基洛夫死于情杀;说法二是情杀的背后隐藏着一场政治阴谋。总之,似乎都与一个“情”字有关。
许多当事人在回忆这起震撼整个苏联的“基洛夫案”时,谁都没有提到基洛夫有可能死于情杀。但却有大量的事实被揭露,是关于凶手尼古拉耶夫如何杀害基洛夫的内幕。亚历山大·奥尔洛夫将军曾经是一位苏联内务部官员,做了如下的记述:
“在党内地位愈发举足轻重的基洛夫,逐渐成了斯大林的绊脚石,而且他从不对斯大林唯唯诺诺。但在1934年的那时候,斯大林还没有足够的权力随意处置一位政治局委员。更何况随着基洛夫的威望越来越高,他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要想定他的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惟一的办法就是除掉他,并把这个弥天大罪加在原反对派领袖的头上,继而一箭双雕,一面高喊着‘血债血还’的口号,一面大刀阔斧地除掉所有对领袖具有威胁的人。”
而且几乎所有当事人、知情人都非常肯定,“基洛夫案”是有着幕后策划的政治阴谋。常言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据有关人士透露,早在1934年夏,基洛夫在哈萨克斯坦出差时,就有人企图杀害他。距基洛夫被害的1个月前,一位在内部工作的高级官员忧心忡忡并好像有先见之明地对他的朋友说:“一场可怕的暗杀活动正在列宁格勒酝酿着。”
如果说基洛夫遇害前的种种迹象已向世人表明,这时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阴谋,那么在案发后案件的见证人纷纷“失踪”,就更让人坚信这是一场政治的阴谋。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这是一场政治阴谋的说法。基里琳娜就断言,关于斯大林参与谋杀基洛夫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从来就没有发现过任何证据,无论间接的还是直接的。
“爱情与阴谋”这出戏在基洛夫案里上演完了,留给观众——后来者的印象是什么呢?
第二部分:政界斯大林是死于谋杀吗
谁都不会忘记20世纪的那场反法西斯战争,在欧洲战场上,当法、英在希特勒的进攻下纷纷溃败的时候,是苏联人的火炮击碎德国人的坦克。斯大林的一声怒吼,使世界又看到了一位巨人。然而20多年后,这位巨人——苏联人的核心却死得不明不白,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斯大林的生活以神秘开始,又以神秘告终。
1977年,斯大林逝世的周年纪念日里,雷宾找到了几个在斯大林逝世时近郊别墅工作过的卫队的工作人员。
雷宾说记录下了他们的叙述作为证词。
“2月28日夜里,政治局委员们在克里姆林宫中看完电影后,就驱车前往别墅。到斯大林别墅去的有赫鲁晓夫、贝利亚、马林科夫和布尔加宁。他们在别墅一直呆到清晨4点钟。当时在斯大林处值班的是高级工作人员斯塔罗斯京和他的助手图可夫。别墅值班的是警卫长奥尔洛夫的助手帕维尔·洛兹加乔夫……
“客人走了以后,斯大林就躺下睡觉了。此后他就再也没有走出自己的房间。”
除了这些以外,雷宾还单独记录了斯塔罗斯京、图可夫和洛兹加乔夫的证词。斯塔罗斯京:“从19点钟起,我们开始为斯大林房间中的寂静感到不安……在没有召唤的情况下,我们两个(即斯塔罗斯京和图可夫)都不敢擅自进入斯大林的房间。”
于是,他们叫洛兹加乔夫进去看。帕维尔·洛兹加乔夫就成了第一个看见斯大林躺在桌旁地板上的人。洛兹加乔夫说,当把客人送走后,警卫员伊万·瓦西里耶维奇·赫鲁斯塔廖夫传达了“当家的”命令,让大家都去睡觉。洛兹加乔夫还是第一次听说“当家的”说这种话。
斯大林就这样在他自己造成的恐怖气氛和官样文章的环境下死去了。也许,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那天夜里在“当家的”那几间关着的房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不外乎有两种可能:
或者是“当家的”真的让大家都去睡觉,而夜里他中了风;或者是……
或者是赫鲁斯塔廖夫被某人给收买了,受到某人的指使,让服务人员都去睡觉,为的是让某个人们不清楚的人物或者自己可以与“当家的”单独在一起。然而,收买赫鲁斯塔廖夫的又是谁呢?
是赫鲁斯塔廖夫自己潜入了斯大林的房间还是另有其人?抑或他们在“当家的”喝过酒后昏昏入睡的情况下给他打了针而引起了中风?是否“当家的”在感到不适之后仍然醒了过来,并挣扎着试图呼救?是否针剂起了作用,使他只能勉强走到桌旁?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他们理所当然可以去睡觉了。
后来,直到赫鲁晓夫时期,一直有这样一种传说流传着:“当家的”并不像正式公告所宣布的那样死在克里姆林宫里,他是在近郊别墅去世的。
这不过也是传说而已,在找到确凿证据之前,斯大林的死因仍不能定论。
第二部分:政界格瓦拉为何在古巴胜利后远走他乡
在中国,范蠡在吴越战争胜利后携西施隐居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谁又能想到,有“红色思想家”之称的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在异国也上演了同样的一幕,只是不知他身边有没有美女相伴。
古巴革命胜利以后,他先后被新政府委任以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工业部主任、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在任期间,他多次代表古巴政府和统一革命组织全国领导委员访问亚非拉各国,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他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然而,在1965年4月以后,格瓦拉退出了公众生活,而后就秘密出走了。当年,人们对他的出走感到迷惑不解,如今,对他出走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的学者们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如此,对于格瓦拉出走的原因不外乎下述4种看法。
首先,格瓦拉在经济建设和思想建设路线上与古巴其他领导人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新政府成立后,格瓦拉强烈要求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路线,要缔造“社会主义的新人”。可是有的人主张不要过度集中,应该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卡斯特罗的观点却十分矛盾,他有时赞成精神鼓励,有时赞成物质刺激。
第二,格瓦拉对他主管的工业改革的失败感到极度失望,因而出走。
第三,有些学者认为,迫使他出走的因素是苏联对格瓦拉政策的反对。苏联在几个方面都不同意格瓦拉的政策。一是不同意格瓦拉在古巴国内推行反对物质刺激的政策,因为当时苏联赫鲁晓夫正在推行这样的政策;二是赫鲁晓夫对格瓦拉倾向中国的政策非常不满。
第四,与第三种意见紧密相关,格瓦拉对于在拉丁美洲直接开展革命战争更感兴趣。格瓦拉的这一思想,是经过长期考虑的。而且,格瓦拉的出走有明确的目的,他是怀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出走的。他在临走之前写给母亲的告别信中作了如下表述:“我相信武装斗争是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惟一途径,而且我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信念的。许多人会称我是冒险家,只不过是另一种类型的,是一个为宣扬真理而不惜捐躯的冒险家。也许结局就是这样。我并不寻找这结局,但是,这是势所难免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在此最后一次拥抱你们。”
在急流勇进还是功成身退之间,格瓦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至于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第二部分:政界刚果总理卢蒙巴是被比利时人杀害的吗
帕特里斯·埃梅里·卢蒙巴是著名的刚果民族英雄,刚果共和国首任总理。1960年9月,刚果陆军参谋长蒙博托发动军事政变。10月10日,刚果国民军和联合国军以“保护”为名,将卢蒙巴软禁在总理官邸。
1961年1月17日晚,卢蒙巴、奥基托和莫大波洛三个人,偷偷地被带到伊利沙白维尔郊外一所孤零零的别墅里,加丹加宪兵里三层外三层将别墅围个严严实实。这一夜,三人又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加丹加宪兵不让他们吃饭,不让他们喝水,还轮换着使用各种方法对三人进行侮辱、殴打。
随后不久即传出卢蒙巴的死讯,但到底是谁杀害了卢蒙巴呢?为什么要杀害卢蒙巴总理呢?这在40年后的今天才找到答案。
比利时社会学家卢多·德维特,在他的著作《杀害卢蒙巴》中证明了这位前刚果领导人的预感,最终推翻了在这以前布鲁赛尔一直宣称的原因:就是卢蒙巴被害应归结在“黑人政客”之间的算账行为的论点。对于他们——比利时的政府、军队和警察在杀害卢蒙巴这一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杀害卢蒙巴》一书言之凿凿。至此,比利时名为路易·米歇尔的现任副首相兼外交大臣,也只好同意成立一个议会调查委员会,宣称一定要还总统一个清白。比利时外交部的文件资料详细地记载着卢蒙巴被害“是比利时政府作出的,并且,比利时的军官和外交官员以及一些拥护比利时的刚果人共同执行的”。在德维特看到的材料中,有比利时前非洲事务大臣哈罗德、达斯普勒蒙、兰当在1960年10月5日发给比利时驻布拉柴维尔领事馆的一份电报,兰当指出:“为了刚果、加丹加和比利时的利益,一定要除掉卢蒙巴。”
为什么比利时领导人如此仇恨卢蒙巴,以至于要策划和组织杀害卢蒙巴呢?首先,他们痛恨卢蒙巴使刚果军队实现非洲化,加快比利时人离开刚果的进程。其次,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原因是卢蒙巴在冷战时期竟敢利用苏联援助,为了捍卫本国领土完整,反对加丹加分裂出去,这就损害了自私自利的比利时工商业者的利益,还有他们和一些政治盟友们的计划。比利时的工商业者及其政治盟友为继续控制富裕的加丹加省,曾企图将其分裂出去。1960年6月15日,为了让加丹加这个相当于半个比利时大的地区,痛快地从刚果分离出去,比利时议会修改了关于刚果结构的基本法,许多比利时“顾问”曾帮助夺取这些不当权力。所以,为除掉卢蒙巴,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最痛快的手段。
对于卢蒙巴怎么死的,当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被枪杀;也有的说是被扔在硫酸桶里活活烧死的;另外一些人说他是被活埋的。总之,卢蒙巴是如何死的谁也没有拿出确凿的证据,仍是个未解之谜,相信终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第二部分:政界谁谋杀了马丁·路德·金
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闻名全世界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丁·路德·金也许不知道,他真正的“dream(梦想)”应该是让人们查出他被刺杀的真相。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4月4日傍晚,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洛兰停车场旅馆遇刺身亡。警方查出凶手的真实姓名是詹姆斯·厄尔·雷,他是个抢劫惯犯,曾被判入狱20年,1967年4月成功越狱。他于1968年4月4日早晨住进贝西太太的出租公寓,傍晚开枪把马丁·路德·金打死了。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厄尔·雷供认不讳,他被判入狱99年,可是他在审判后不久就反悔了,坚持说自己是冤枉的,并要求对此案进行重新审理。
使人不解的是厄尔·雷在1967年的成功越狱。厄尔·雷是一个令人觉得好笑的三流窃贼,他在打劫杂货店后驾车逃跑被甩出车外,偷打字机时将存折丢下,两次越狱都没有成功。这样一个傻瓜,1967年为何能成功越狱,并一下子过上富有而体面的生活,甚至四处旅游,挥金如土?
因而,人们怀疑联邦调查局参与了此案,联邦调查局早在50年代就对马丁·路德·金在的行动有所注意,1964年还制定了“消灭金小姐”计划。在记者招待会上,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甚至指责马丁·路德·金是全国最大的骗子,胡佛还在马丁·路德·金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之后,派人给他送恐吓信,要他“小心谨慎以谢国人”。
2001年1月,即马丁·路德·金被害35年后,一名美国佛罗里达的牧师向《纽约时报》记者透露,杀害马丁·路德·金的直接罪魁就是他的父亲。这位牧师61岁,名叫威尔逊。他对记者说:“我父亲亨利是一个三人小组的头,而1968年枪杀马丁·路德·金的正是这个小组。”威尔逊指出,虽然亨利并非种族主义者,但他觉得共产主义与马丁·路德·金有联系,因此必须杀掉马丁·路德·金。威尔逊说他父亲已经去世10多年了,但他父亲在世时曾反复强调,把马丁·路德·金杀掉是每一个热爱美国的人应该做的事,“为了整个国家的前途”,这样做完全是责任所在。
然而直到现在,马丁·路德·金之死还是一个谜,也许他的这篇演讲应该改为“we have a dream”了,那就是希望这件历史悬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第二部分:政界肯尼迪遇刺之谜
美国总统的宝座似乎背负上了“所罗门的诅咒”,因为在这个位子上的人遇刺的几率远大于别人,解放黑人奴隶的林肯如此,多年后,约翰·肯尼迪又处在了这个恶毒的讥咒之中。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乘坐他的轿车在得克萨斯州拉斯市埃尔姆大街上行驶时,突然传来一阵枪声,肯尼迪与陪同他的康纳利州州长同时被子弹击中。这位美国人颇为崇拜的总统倒在血泊中。
经过缜密调查,美国官方认定刺杀总统的惟一凶手名叫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肯尼迪遇刺后的第三天,在警察局,奥斯瓦尔德被一个名叫杰克·鲁比的夜总会老板枪杀。
对肯尼迪遇刺案的背景,大家说法不尽相同。美国官方认定此案是由于对权力的仇视所引起,并据此推断出几种原因:其一,凶手是由前苏联克格勃所指使的。理由是此前凶手奥斯瓦尔德在苏联生活过3年,曾娶苏联妇女为妻,加入苏联国籍。其二,古巴当局有可能插手此事。理由是亲卡斯特罗派组织与奥斯瓦尔德关系密切。也有人说奥斯瓦尔德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情报人员,是反对肯尼迪对古政策的古巴右冀分子和联邦调查局中的激进分子所采取的行动。
事隔30年后,有关肯尼迪遇刺案的著作由包括知情人在内的研究人员相继推出。其中,曾经抢救奥斯瓦尔德的肯尼迪的外科大夫查尔斯·克伦肖披露的事件真相,极受人们关注。克伦肖坚信:“总统并不是被奥斯瓦尔德在楼房顶上被射中,而是被迎面射来的枪弹击中,凶手另有其人。”但是,经多年调查研究后,弹道专家霍华德·多纳荷指出,肯尼迪是被他的保镖误伤的。多纳荷认为,总统身后的保镖威廉·希基在刺杀事件的一瞬间,因轿车突然起动,手指碰触到扳机,导致步枪走火击中总统后脑。
林肯的遇刺本来就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前谜未解,后谜又至,杀死肯尼迪的凶手究竟是谁?事情的真相如何?美国总统之谜又添加了一位新的成员。
第二部分:政界拉登财富之谜
拉登1957年出生在沙特的一个豪门之家,他的家庭一直保持着经商的传统。40年代末,居住在也门的拉登的祖父奥克巴迁往沙特阿拉伯。拉登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白手起家,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有了数百万家产。在创业期间,他也与政界相联合,与费萨尔国王建立起特殊关系,当然也能凭此不断致富,而且为家族争取了该国的公共设施与房屋建筑业,王宫、清真寺、王室别墅等建设都是可以迅速发财致富的大工程,本·拉登的家族成为沙特百大豪门之一。
1980年6月,27岁的本·拉登凭他那巨额财富在伊斯坦布尔的郊区设立了他的总部。他在这里对志愿者进行收容、组织,并承诺把他们送到阿富汗。可以说,提起拉登便咬牙切齿的美国人,当时曾把拉登当做亲密的朋友。拉登就是在土耳其这段时间里积聚了巨额财富。
拉登堪称出色的企业家,他经营的分公司遍及伊朗和巴基斯坦和海湾国家,他在日内瓦、苏黎世、法兰克福和伦敦等金融市场也有账户。他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武器弹药是通过一个错综复杂的银行网在瑞典、法国和德国购买的。同时,拉登也拥有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办事效率也极高。1982年底拉登从伊斯坦布尔来到巴基斯坦,在白沙瓦建立了“支持者之家”,还在阿富汗边境的柏克蒂亚建立了16个游击队训练营地,训练他的恐怖分子。
后来,拉登在阿富汗创办了一个工程公司,并且利用它建立了隐蔽的场所,挖隧道、筑路等,为以后的高明的藏身术打下基础。1989年10月,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期间,拉登离开了阿富汗。回国不久,政府就因他“支持恐怖组织”而取消了他的沙特国籍。1992年他以投资者的身份来到苏丹。1993年,“拉登控股公司”签订了8500万美元的巨额合同,就是承建苏丹喀士穆——尚迪——阿特巴拉之间的干道公路。同时他们还承建苏丹首都商业中心的三座大楼。本·拉登很善于经营,他还联合亲执政党的两个金融家创办了苏丹北方银行。这个银行至今在苏丹仍然是实力最强的。
这以后,本·拉登旅游欧洲各地,伦敦和瑞士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他在那里的众多投资都需要他去照看。仅在伦敦,拉登的财产估计已在5000万美元之上。拉登在全球拥有那么多公司和子公司,还有一个线面宽广的金融系统和网络系统,他到底有多少财富?这还是一个谜。
第三部分:政事君士坦丁为何将基督教立为国教
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首的基督教,其发展之初也曾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势力的重重抵斥。尤其是在信奉多神宗教的罗马。直到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在罗马帝国内施行自由的宗教信仰,基督教才初次取得与其他宗教相同的权利。一直到君士坦丁统治后期,基督教虽然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但实际上已经是罗马国教了。直到公元4世纪末,狄奥多西原厄斯一世开始排斥异教信仰时,基督教才正式确立为罗马国教。
罗马皇帝何以如此摒弃传统虔诚之至地皈依基督呢?
长久以来有一个故事在不断激励基督教徒。公元337年,君士坦丁辞别人世后不久,塞沙里亚主教优西比乌在《君士坦丁传》中收录了此事。据说君士坦丁在公元312年10月某一天带领部队直逼罗马城,想从劲敌马克桑蒂亚斯手中把罗马夺取过来。这时君士坦丁在夕阳照射的天空看见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一侧写有一行字句:“凭这个标记可以取得胜利”。就是那一天夜晚,基督显现在君士坦丁梦中,嘱咐他举着绣上基督标记的军旗进攻,否则,将不能取胜。君士坦丁立即命令匠人用纯金打造旗标,上面用宝石连缀成一个代表基督名字的图案,表明他将对基督效忠;根据一些记述,兵士的盾牌上也漆上了一个十字架。于是,君士坦丁的部队,在台伯河密尔维安桥上取得了胜利;马克桑蒂亚斯淹死在台伯河里。君士坦丁得胜后,挺进罗马,自此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基督徒。
优西比乌说那件事是皇帝亲口告诉他的,君士坦丁还对天发誓说此话千真万确,更说不但是他自己,就连在他身边的士兵也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出现在天空中的耀眼的十字架。但后世的人对这一记载,有一些怀疑:第一,为什么这项如此惊人的天象启示在皇帝死之前要秘而不宣,直到他死后才让别人知道呢?第二,一夜之间,如何能制成一面镶嵌宝石的精致旗标呢,更何况几乎一造好就被带到战场上去了(尽管优西比乌或是君士坦丁本人,没有清楚明确地说出基督显灵的时间和地点)?还有,既然君士坦丁如此神奇而迅速地皈依基督教,为何要等到去世那年才接受洗礼而成为一名基督教徒呢?
当然,优西比乌记述的故事在各方面不一定都翔实可靠。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一定有什么极为罕见的事情发生在那位皇帝进军罗马城前夕。有些学者认为,君士坦丁看到的幻象可能是由气象学家所说的日晕现象引起,大气层上层的冰晶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便形成地上人所看到的光环。这些光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相互连锁,就形成了某些观察者所看到的十字架形状。或许这可以对那天黄昏的幻象进行解释,但之后出现的梦境就不一定能解释了。无论怎样,从此,罗马帝国军队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在绣有君士坦丁基督标记的军旗下行军。他在这个旗标下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