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世纪前,第一次有此类报道开始,这个现象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极光发生在地表以上60至200英里的高空,那
里空气非常稀薄,不可能传载声波。然而,类似的报道依然不断。物理学家罗伯特·H·依瑟在他的著作《壮丽的
极光》中列举了许多这一类的报道。他写道人们所描述的伴随极光的声音都“非常相似,是一种微弱的沙沙、嘶
嘶、嗖嗖、或劈啪声”。1916年,加拿大人类学家欧内斯特.霍克斯辩解说:“这些伴随着极光的嗖嗖和劈啪声
是死去的幽灵试图与尘世间的人们沟通的声音。”科学家们持有疑问,但无法反驳这些报道。阿拉斯加大学的地
球物理学者汤姆·哈林纳认为,大脑或许能够感应来自极光的电磁波,将其转化为声音。其他人则提出,“劈啪
声”可能来自树木与建筑物的放电现象。面对这些未解的迷题,像查尔斯·迪尔这样的科学家们,将在整个冬季
花去大部分时间,站在寒冷的室外,观测和沉思这个神秘的现象。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3.南极上空的大气层
希腊的哲学家认为,既然地球是球形的,那么南半球应有类似北半球的气候带,在与北半球陆地相对称的位
置上,也应有大陆存在才对。因此,新大陆发现不久后,15世纪所绘制的地图上,就有所谓“未来的南方大陆”
。自15世纪以来,南极大陆也一直是冒险家的目标,也因此而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在英国探险家科克前
后三次的太平洋航海中,确定了一项事实,那就是即使存在所谓的南极大陆,也应该是在南纬60度以南的地域。
白色大陆南极是地球上气温最低的地方;在这里,热能无法聚集,太阳的辐射能量有80%被冰和雪反射掉,内陆
地区的平均温度即使在最温暖的季节也只有摄氏零下20度至30度。距今1.8亿年前,南极大陆和澳洲及南美大陆
是连成一块的,称为冈瓦纳大陆,是从盘古超大陆分裂出来的。从发现的化石可以得知,当时的南极大陆气候相
当温暖,如今却成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对于地球的气候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块酷寒的大陆现在由于某些原因
而备受瞩目,那就是其上空平流层的臭氧大量减少,形成所谓的臭氧洞,原本以为只是局部的现象,但现在却以
被视为和全球性臭氧层的破坏有关,或许,地球尽头的南极大陆,对地球的危机是最敏感的。●世界上气温最低
的地区位于南极点四周,上面覆盖着冰雪的大陆,为世界第五大陆。四周围绕着多风暴且易结冰的南极海。南极
洲几呈圆形,这块大陆几乎完全位于南极圈内,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南极洲平均高度为1830米,几
乎为其他大陆平均高度的两倍。加上陆地上所覆盖的冰雪,厚度高达2440米,使得南极洲的总平均高度抬高为
4270米。海岸线长30010公里的南极洲海域,布满冰山、冰河的冰块和大浮冰。如果这些冰雪全部融化,则全球的
海平面将升高60公尺。如果将东南极大陆上的积雪全部扫除,那么东南极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仍位于海面上,但西
南极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却位于海面下。1991年3月,英国南极调查站的杜克博士与其研究人员提出报告,指出位于
南美大陆南方的南极半岛西海岸上的瓦迪棚冰目前正急速崩溃之中。据他们表示,除了瓦迪棚冰之外,其他还有
一些棚冰也出现了相同崩溃和后退的征兆。另一方面,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各地陆续提出20多项案例报
告,指出由南极分离的巨大冰山漂流至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的现象。1991年10月,从菲尔希纳棚冰分离的巨大冰山
,更到达了福克兰群岛附近。●南极大陆的形成根据韦伯纳(AlfredLotharWegener)提出之山陆漂移说,认为在2
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成一块的,称之为“联合陆”,后来分成二部分;北叫“劳亚古陆”,南称“冈
瓦纳古陆”(Gondnaland)。劳亚古陆形成北美大陆、格陵兰、与欧亚大陆。冈瓦纳大陆则分裂成为南美洲、非洲
、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及南极大陆。冰碛岩是冰河搬运来的砾石,大多堆积在冰河溶解的地点,因此,这些岩
石的存在可以证明3亿年前的南极大陆仍被掩盖在冰河之下,但是到了中生代时期,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雪溶解
,广大的陆地开始裸露出来,半齿类植物逐渐地生长繁殖,脊椎动物也栖居起来。侏罗纪时南极大陆的地质活动
趋于活跃,而这种地质活动,就是使冈瓦纳大陆分裂与移动的主要原因。再根据南极大陆附近之海底沉积物的调
查,发现南极大陆大约在4000万年前,有一部分地区没有冰河,而是翁郁的温暖气候,直到3700万年前才开始急
速转变成严寒气候。●南极的生物南极半岛发现有四种显花植物(禾本科1种,石竹科1种)外,其他地方没有高等
植物,只有地衣、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南极大陆也没有高等动物,大约有44种昆虫主要分布于南极半岛。南
极洲沿海数量较多的鸟类和海豹都是海洋生物。在南极复合带以南繁殖后代的鸟类,有企鹅、海鸥、海燕和信天
翁等41种。磷虾是南大洋中各种鸟、兽,尤其是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海洋生物链重要的环节,富含蛋白质,是
人类潜在的食品来源。●大气环境大气中氮和氧的成分大约占99%以上,其余有少量的Ar、二氧化碳、水汽和臭
氧。这些总和不足百分之一的气体,却对整个地球变化影响很大。包围地球的大气,其特性会随高度不同而有些
许变化,科学家便依照气温梯度来划分大气的垂直结构。最接近地表的是“对流层”,其次为“平流层”、“中
气层”和“热气层”。热气层是大气的最外圈,大气越向外越稀薄,并没有一条明显的界线。由于大气是受地球
重力吸引而环绕在地球四周,因此距离地表越近,空气密度越高,大约90%的空气都聚集在离地表30公里的范围
内;到了距离100公里处,大气密度已不及海平面的百万分之一,故若与地球半径约6370公里相比,大气的确只有
薄薄一层而已。其位置大约在离地10—15公里处,但大气中的臭氧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离地面大约20—30公里的上
平流层中称为“臭氧层”。名虽为一层,但实际上臭氧分布并不均匀,而且大气中臭氧的含量非常的少,尚不到
1ppm。这极薄的一层臭氧,对地球上的生命非常重要,因为臭氧能吸收阳光中的紫色线,将这些波长很短,而且
有致命危险的辐射,转换成热能,只有极少量能到达地表。紫色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
癌及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此外,紫外线对于农作物,甚至海洋生态系都会造成负面引
响。然而这层重要的臭氧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而且情形一年比一年恶化。大气污染不断吞噬臭氧,使紫外线外露
,狰狞的白光似要摧毁人类脆弱的生命●南极上空的臭氧洞1985年,英国南极观测站的科学加法曼(JosephG·
Farman)等人发现,从1977—1984年,南极郝利湾(HalleyBay)上空,春季时的大气臭氧含量大约减少了4%以上
,其他研究团体也迅速证实了这项发现,并指出臭氧量急剧减少的这块区域,其面积甚至大于南极大陆,高度则
是介于12—24公里之间的平流层,这就是所谓的“臭氧洞”(ozonehole)。臭氧洞其实并不是真正有个“洞”,
而只是表示臭氧含量非常稀少的地区。1895年以前,南极臭氧洞的大小和深度,约以2年为消长时间,但从1989—
1991年却连续3年观测到大规模的臭氧洞,根据日本气象厅发布的资料显示,从1982—1991年10年间,南极臭氧洞
的面积扩大了10倍,深度增加了32倍,被破坏的臭氧则估计为过去的4.3倍,而且自1990年之后南极上空臭氧洞
的形成时间也开始提早。1992年南极臭氧洞最大时的范围曾一度超过2300万平方公里,约为南极大陆面积的1.5
倍,根据NASA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调查,已经确定1993年南极臭氧层的破洞不但遍及南极大陆,而且将
扩及南美洲部分地区。1895年10月臭氧量到了1979年的三分之二,而1987年则降为二分之一臭氧地区性的消失率
,到达每天约为全球臭氧移动率的1%,而到10月中旬更高达32%。●CFCs和臭氧的破坏人类一直到1970年代初期
才开始警觉有许多人为因素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直到1974年6月两位加州大学的化学家刊登于《自然》杂志的一
篇文章,才真正使臭氧问题国际化。大部分平流层中臭氧的减少,或是臭氧洞的形成主要原因是CFCs(氟氯碳化物
)释放至大气,所导致的化学变化。对流层的最上部是“对流层顶”(Tropopause),对流层顶的高度各地并不相
同,会因季节和纬度而异,以在赤道附近最高,约达18公里;在高纬度的两极,则只有8公里,而夏季比冬季时略
高。副热带地区会产生不连续的现象,形成“对流层顶缺口”。在这个缺口处,上下层空气混合非常强烈,CFCs
等物质便因而进入平流层。CFCs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且非常安定,生命期长达40-150年,因此会在大气中不断
累积,最后将上升至平流层,在平流层因受到紫外线照射而分解产生氯原子,活泼的氯原子会与臭氧反应,使臭
氧分解消失,平流层所能接纳的氯相当有限,即使大幅降低CFCs的使用量大气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减
缓臭氧的分解。在CFCs未受管制之前,全世界每年都要排放大约100万吨以上的CFCs,而这些管制前就被排放到大
气中,总重量约在2000万吨的CFCs,目前大部分仍留在对流层中。CFCs所以会对臭氧层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主
要关键就在其中所含的C1,科学家估计由CFCs所释出的一个氯原子,只要数个月的时间就能使大约10万个臭氧分
子消失。由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多位于北半球,因此北半球大气中CFCs的平均浓度较南半球高,然而,为什么至
今最大的臭氧洞是出现在南极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显然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与臭氧洞的形成有密切
的关系。每年6月极地冬季来临,极地涡旋与PSCs开始形成。7至8月极地冬季气温降至最低点,PSCs进行脱氮作用
,ClONO2(g)+HCl(s)Cl2(g)+HONO2(s)。9月极地春季开始,阳光重新降临,臭氧开始被大量分解。10月极
地上空臭氧浓度达到最低ClO+ClO(ClO)22Cl+O2Cl+O3ClO+O2。11月极地涡旋消解来自中纬度地区饱含臭氧的
空气进入极地上空。●极地涡旋和PSCs的回馈机制南极另一种与臭氧洞之形成有关的气候特征,是所谓的“极地
涡旋”(polarvortex)。极地涡旋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每年的5、6月间,也就是在南极冬季开始时,经由强烈
的冷气团环流所形成的涡旋,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到大约11月,温度回升时,极地涡旋才会消解。由于形成极地
涡旋的冷气团风速强劲,因此涡旋内部的空气会与周围的大气完全隔离,而从低纬度地区所吹来温暖而富含臭氧
的空气,便无法进入涡旋,使得内部温度无法回升,而有助生成PSCs,造成臭氧分解,同时,能吸收紫外线辐射
,使大气温暖的臭氧被分解,气温下降,又促进了PSCs的生成,也使低温的极地涡旋更稳定。这种涡旋和PSCs互
相回馈的机制,使南极臭氧含量在每年大约10月达到最低点,之后随着温度回升涡旋瓦解,PSCs也随之消融,南
极臭氧量方才逐渐回升。●臭氧减少使UV-B大增平流层臭氧会吸收紫外线(ultraviolet,UV),随着臭氧减少,
紫外线的照射强度自然会增强。紫外线中,以近紫外线(波长200~300nm)中的UV-B(波长280~315nm)对生物危
害最大。258臭氧若减少1%,UV-B大约就会增加2%,而在出现臭氧洞的南极地区,臭氧大量减少的结果,已使
紫外线量加倍增加。紫外线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皮肤癌中的恶性黑色瘤最具危险性;目前全球因罹患黑色瘤死
亡的人数,每年约增加3~8%,如果平流层臭氧量继续减少,此数值将大幅提高。此外,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白内
障,破坏免役系统,及减弱人体对病毒和病原的抵抗力,更容易罹患疱疹等传染病。估计总臭氧量减少1%,紫外
线增加2%;A:水中生态系:浮游植物无法抵抗紫外线,所以紫外线增加,浮游植物就会减少,水中食物链的平
衡也会因此瓦解,影响鱼贝类的消长何鱼获量。B:眼睛:白内障患者增加,总就氧量如果减少10%,估计全世界
每年会增加160~175万白内障患者。C:皮肤:恶性黑色瘤等皮肤癌患者增加,总臭氧量若减10%,白种人罹患一
般皮肤癌的比例,估计会增加26%,也就是1年大约增加30万名患者。D:材料:建筑等材料加速劣化,损坏范围
亦相应扩大。E:植物:抑制植物生长,豆等谷类的收获量质均下降。F:免疫力: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单纯泡
疹、疟疾等疾病的罹患率增加,症状也会恶化。G:大气:下层大气的化学反应趋于活泼,都市和近郊的大气污染
可能因此更加恶化。●保护臭氧层为全球共识由于国际社会体认到CFCs等“臭氧层破坏物质”(ODSs即ozone-
depletingsubstances),以及臭氧层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1987年9月,共有27个国家签署具象征及实质
意义的“蒙特娄议定书”(theMon-trealProtocol)其中强制规定缔约国,到了公元1999年时,CFCs的使用量必
须降至1986年使用量的50%。之后,“蒙特娄协定书”的管制措施便不断修订,将管制范围扩大,削减时程缩短
,同时缔约国的数目也不断增加;1992年11月23~25日,于哥本哈根举行的蒙特娄议定书第四次缔约国会议,就
有超过100个国家参加,并且将全面禁用CFCs的时间提前至1996年1月1日。虽然国际间已有在1996年前完全停止生
产、使用臭氧层破坏物质的共识,但是这些长寿的物质,大部分仍停留在下层大气中,而亦将缓缓上升至平流层
被紫外线分解,所以臭氧层要恢复原状,估计仍须100年以上的时间。臭氧层遭CFCs等物质破坏的问题,从最初单
纯的科学研究,逐渐演变成攸关各国政治与经济民生的国际事务,同时,也成为人类日后面对其他环保问题时,
最具参考价值的案例。●结语地球的臭氧洞已遭受到如此严重的破坏,我们致力于防止臭氧层的扩大,期望能将
它修补完整,但根据研究,臭氧洞至少得在100年后才有可能恢复原状。人类在致力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
质的想法驱动下,便大力发展工业、资讯科技,而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莫不符合人类需求,刺激人类进步。但我
们在获得正面的利益时,却也制造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以惊人的速率消失、温室效应造
成地球温度升高、塑胶产品的泛滥……全都是人类在符合自己欲望下的产物,也是全球生物的共享物,它们足以
危害全球生物的生存。或许我们所思考研究生产的物品是有利益于人类和社会的,但往往却无法看到立即性的危
机,像臭氧洞的破坏,我们不也是在当初使用CFC的几十年后方可知它的巨大破坏力。当然,人类又不是具有预知
能力的生物,但当我们使用冰箱,享受它的好处及方便时,谁知道冷媒却正悄悄的侵蚀臭氧层。幸运的是从单纯
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臭氧层破洞,也经由宣传而逐渐演变成攸关各国政治及经济民生的国际事务,因为全世界同
蒙其害,各国自当同心协力找出解决方法。但同时也为人类日后面对环保或其他问题时,最具参考价值的案例。
若将地球的年龄比喻成1年的话,人类不过在12月31日晚上9点以后出现,如果生活了3年时间后,即现在,人类便
将以往近一年时间的环境、生物给毁掉,足见人类多聪明,有多危险。若以这个比例,我们要想多活几个月的话
,便须做到全球有共同一致的想法及做法,这也将是我们以后所定的目标、要到达的目的地。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4.冰盖正迅速变薄
地球上冰覆盖区的消失将会使全球气候产生重大改变。冰盖区,特别是极地冰盖区,会将大量的太阳能量返
射回太空,这将有助于使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保持冷却。然而,当冰融化后,陆地和水面就会暴露出来,使热量
保留下来,从而导致冰体融化得更多,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会加速增温的进程。而北极地区冰层的过度融化,会
对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产生冷却效应,冰融水作为淡水流入北大西洋,可能会使目前海湾暖流向北流的
这样一个大洋环流模式瓦解。●喜马拉雅山在融化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现,喜马拉雅山区有近50座冰川湖
水位迅速上升,可能会在5年的时间内冲破湖岸引发洪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科学家花了3年的时间研究地形图
、卫星照片和大气照片,发现尼泊尔20座冰川湖、不丹24座冰川湖正处在危险中。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造
成了冰川湖水位上升。科学家警告说,如果爆发冰川湖大洪水,数万人的生命将受到威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警
告,如果喜马拉雅山冰川湖水冲破湖堤,洪水将携带泥沙一路向下冲击,将造成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不久前
,国际冰雪委员会所做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由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正在加速消融,若按目前
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到2035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将不复存在。冰川加速消融的危害不仅仅是洪灾,发生泥石流
,田地淹没的机率也很高,而且冰湖干涸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干旱。●地球新危机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冰盖
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目前,全球冰盖正以有史以来最大速度在世界许多地区融化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发的全球增温效应,其最先看到的环境变化迹象就是
冰盖融化的加快。最为敏感也最为急剧的变化发生在极地地区。最近几十年来,这些地区已有大量的冰盖融化消
失。北极海冰区据估计在1978-1996年间面积缩小了6%,每年平均消失的海冰面积达3.4万多平方公里。北极地
区的格陵兰冰盖,作为南极以外最大的陆地冰体,其冰储量占世界的8%,然而自1993年以来,冰盖的南部和东部
边缘正以平均每年1米的速度变薄!平均厚度2300米,占世界冰储量91%的巨大南极冰盖也正在融化。1998年以来
,占南极冰盖总面积1/7的冰体已消失,而且已发现巨大的冰山从南极冰盖中断裂出来,威胁到这一地区航道的
正常运行和南极动物的生存。科学家们预计到2050年,全球大约1/4以上的山地冰川将消失,到2100年可能达到
50%,到那时可能只有在阿拉斯加、巴塔哥尼亚高原、喜马拉雅山和中亚山地还会有一些大的冰川分布区。在未
来35年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面积预计将缩小1/5,达到1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会严重缺水随着山地冰川的退
缩,大部分以冰川径流作为水源的地区将会发生严重的缺水危机。在秘鲁马利市,冰川是当地的传统供水源,然
而近年来该地区的冰川正以每年30米的速度消融,在1990年以前,冰川消融的速度每年只有3米。这种情况威胁到
该市数万居民的生活用水。在印度北部,已经有些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短缺。据统计,这些地区有500万人依靠由
冰川补给的印度河和恒河的各支流进行灌溉及提供生活用水。但是,随着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这些河流流量
在最初一段时间水量会增加,当达到临界点后河水流量就会逐渐下降到危险的低水平,特别是在夏季,冰川的快
速消融还会造成严重的洪水危害。●海洋平面会迅速上升大规模的冰融化还会引起海面上升,淹没沿岸大片的地
区。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口居住在这些地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冰盖和山地冰川的融化,是导致全球海平面
上升10-25厘米的原因之一,其余的上升原因是由于全球增温引起的海洋热膨胀的结果。但冰融化导致海面上升
的数值正在增加,如果较大的冰盖不断发生崩解将会使其加速。南极冰盖占据全球淡水资源的70%,如果南极冰
盖发生崩解,估计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米,而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面上升近70米。
●极地动物生存受威胁特别是在两极地区,这些地区的海洋哺乳动物、海鸟和其他动物都依赖于在冰盖边缘寻找
食物。在加拿大北部,已有与冰盖变化相关的北极熊饥饿与体重减少的报道。在南极洲,海冰的消失伴随着气温
上升和降水量增加,正在改变着企鹅和海豹的习性及捕食和繁殖方式。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
万年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
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移和灭绝,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5.时光能够倒流吗
美国影片《回到1872年》,讲的是主人公不惜生命代价,回到过去拯救芝加哥市民的故事,观众总以为这是
艺术家的虚构。因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早就有过“逝者如斯夫”的名言,时光匆匆,怎能倒流?然而,大自
然发生的奇迹却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在我们过去的20世纪里,时光倒流竟不可思议地发生了。1994年初,一
架意大利客机在非洲海岸上空飞行。突然,客机从控制室的雷达屏幕上消失了。正当地面上的机场工作人员万分
焦急之际,客机又在原来的空域出现,雷达又追踪到了客机的讯号。最后,这架客机安全降落在意大利境内的机
场。然而,客机上的机组人员和315名乘客,并不知道他们曾经“失踪”过。机长巴达里疑惑不解地说:“我们的
班机由马尼拉起飞后,一直都很平稳,没有任何意外发生,但控制室竟说失去班机的踪影,实在有点不寻常。”
不过,事实却不容争辨:到达机场时,每个乘客的手表都慢了20分钟。无独有偶。据资料记载,1970年也发生过
类似的奇闻。当时,一架727喷气客机在飞往美国迈阿密国际机场的旅途中,也无故“失踪”了10分钟。10分钟以
后,客机也在原来的地方出现;接着,安全飞抵目的地。客机上的所有人也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最终使他
们相信的理由也是因为所有的手表都慢了10分钟。对此现象,专家们认为惟一的解释是:在“失踪”的一刹那,
时间“静止”不动了,或者说出现了时光倒流。就在意大利客机空中历险的同一年,传媒又披露了发生在埃及的
时光倒流4000年的奇迹新闻:一枚尚未发行的现代银币,被深藏在一座太阳神庙的地底下。当时,一个由法国考
古学家组成的考古工作队,来到尼罗河畔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他们发现了一座太阳神庙,距
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由于人迹罕至,庙宇早已倾塌,仅是废墟一座,故而显得十分荒凉、破败。当考古学家在
对废墟进行发掘时,在一块古老的石碑下,发现了一枚深埋在地下的银币。奇怪的是,这不是一枚古埃及银币,
而是一枚美国银币;更加奇怪的是,这又不是一枚美国古银币,而是一枚现代银币。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枚
已经铸造好、准备在1997年才进入市场流通、面值25美分、尚在美国金库中“留守”的未流通银币。美国的现代
银币,为何“跑到”4000年前的古埃及庙宇中?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一些机密文件不断
面世,科学家查阅到其中也有时光倒流的内容。那是在1971年8月的一天,前苏联飞行员亚历山大·斯诺夫驾驶米
格21型飞机在做例行飞行时,无意中“闯入”了古埃及。于是,他看到了金字塔建造的场面:在一望无际的荒漠
中,一座金字塔巍然矗立,而另一座金字塔刚刚奠起塔基……1986年,一位美国飞行员驾驶SR71型高空侦察机飞
越佛罗里达州中心城区时,突破“时空屏障”,来到了中世纪的欧洲上空。他在递交给军方有关部门的报告中这
样说,飞机掠过树梢,可以感受到巨大的篝火发出的热浪,成堆的尸体令人触目惊心。专家们调查后指出:这位
空军飞行员看到的是欧洲历史上发生著名的“黑死病”的情景。由鼠疫引发的瘟疫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成千上万
的人倒毙街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灾难。如果说,上述因时光倒流而回到从前只是偶然发生就并不稀奇,甚至令
人怀疑。蹊跷的是,物理学家马西教授也向世人展示了来自北约的绝密报告,报告中所描述的事实,同样令人匪
夷所思:1982年,一位北约飞行员在一次从北欧起飞的飞行训练中,他的视野中,竟然出现了数百只恐龙,飞机
竟然来到了史前非洲大陆。一位北约飞行员在飞行途中,“误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战场。盟军和德军
战机的飞行员都看见了他,他也看见了他们,仅仅1分钟后,他又回到了现实。时光可以倒流吗?现实情况是,人
类的智慧尚不足以阻挡时间的飞进;但从理论上来说,时光倒流、回到从前绝非不可能。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
时间和空间可以在光速中发生变化。所以,假如一个物体以30万千米/秒的光速飞行时,空间可以缩短,时间可
以变慢。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一位物理学家通过计算后称:人类从地球到达仙女座需要20万年,而在光速飞船
上仅需20年。那么,这种美妙的事情是否会真的发生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宇宙中存在比光
速还要快的神秘质点。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当太空船经过重力场时,把重力场的拉力转换成推力,太空船在那段
时间内,便可以以光速甚至超光速飞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们已经创立了“时空场共振理论”,这是以爱因
斯坦和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统一场论”为基础建立的。其要旨是:借助电磁、重力、光速和时空共同演变的
伸缩性,瞬间跨越恒星际空间。到了那时,时光倒流将不再是个未解之谜。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6.通古斯大爆炸渐露真相
●惊世大爆炸引发奇怪后果1908年6月30日的一个黎明,西伯利亚通古斯卡地区的俄罗斯人正在熟睡之中。屋
外,灰黑色的天空突然起风,风中夹杂着巨大的噪声。大风突然停了下来,瞬间的宁静之后,地下发出一种异常
的响声,刚开始时像火车在铁轨上奔驰,五六分钟后又像大炮在轰呜。在经过了五六十次异常的响动后,声音逐
渐减弱,接着是短暂而有规律的停息。随后大风又起。酣睡中的人们被异常的噪音惊醒,儿童在床上瞪大了眼睛
,迷惑不解。时钟指向7时43分,老人起身拉开窗帘,灰暗的光线照进来,老人朝窗外看。排炮似的爆炸声响起,
一个燃烧着的怪物拖着长长的烟火尾巴,从南到北划过天空,消失在地平线外,然后由于速度太快,这个大小和
形状比较模糊的飞行物到达地平线后,升起了一团巨大的火焰。一分多钟后,人们又听到好多次来自远方的、清
晰的轰呜声,大地开始颤动……随后,人们感到了3次强烈的爆炸。通古斯卡周围尘土飞扬,烟雾弥漫,云堆里火
舌缭绕,灼热的气浪此起彼伏地席卷着整个浩瀚的泰加森林,熊熊的森林大火连日燃烧着,成群的驯鹿在大火中
化为灰烬。爆炸后的几天里,通古斯卡地区方圆9000英里的天空,被一种阴森的橘黄色所笼罩,犹如一个巨大的
火球,东至勒拿河,西至爱尔兰,南至塔什干、波尔多(法国)一线的北半球广大地区连续出现了白昼现象,就算
远在西欧的人,竟然能在夜间不用灯火看报。伊尔库茨克地震站的研究人员测定这次奇怪的爆炸能量相当于1000
万吨至1500万吨TNT炸药。是30多年后爆炸在广岛原子弹能量的1000倍。中国科学家分析了地壳元素的组成后,认
为有地外物质来过此地。在关于“通古斯大爆炸”的全球性研究中,从1994年开始,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的侯泉林和谢烈文两位博士,与他们的合作
者一道,从爆炸地区土壤中铂族元素的分析上参与“通古斯大爆炸”的研究。侯泉林说:通古斯爆炸现场没有留
下任何可供研究的直接证据,因此我们就想到用分析现场元素的方法来推测爆炸原因。元素分析当然不如直接拿
到碎片或是残骸来得好,但也可以从侧面间接地分析出可能是什么。铂族元素一般被认定为地外物质的指示元素
,假如在爆炸沉积层中发现铂族元素的异常,一般都会将其与地外物质联系起来。地壳里铂族元素的含量非常非
常的低,如果能够发现地壳里的含量高了,便很容易想到和地外物质有关系。这样的实验国外也在做,他们首先
发现了铱的异常,我们在1994年也同样发现了铱的异常,但比国内发现的含量高了四五十倍左右。有了这样的结
果后我们就开始琢磨,如果是铂族元素异常的话,应该不仅仅是铱的异常,于是又相继发现钌铑钯的异常。通过
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分析,我们认为这些元素的异常是因为爆炸引起的,或者可能直接来自于爆炸物体。通过对
这些元素相差的比率、配分等来分析爆炸物体是什么,现在初步觉得彗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还没有定论。铂族
元素的异常可以是碳质小行星造成的,也可能是彗星的彗核造成的,但是将它和同位素的异常放在一起的时候,
碳质小行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碳质小行星没有氢这些元素,但彗星的彗幔和彗尾都是由冰
组成,可以提供碳、氢、氧这些轻元素,而我们的合作者在爆炸沉积层里发现了碳、氧等一些轻元素的异常,将
这两者结合起来看的话,彗星的可能性比较大。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彗星撞击说”做了一个重要的佐证,而使我
们的合作者对“彗星”的结论充满自信。当侯泉林和谢烈文在中国的实验室里进行铂族元素的研究的时候,远在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地质系的他们的合作者同时进行着同位素的研究,而将双方的研究成果放在一起的时候,
“通古斯大爆炸”的起因好像已不再是“雾里看花”了。我们国家参与“通古斯大爆炸”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虽然现在国际上对于它的起因什么样的说法都有,但是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能够比较明确是小天体撞击的,至于
到底是彗星还是小行星,正是他们现在的研究方向。侯泉林和谢烈文在这方面的研究上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证据,
是值得发表的。其实,像这种小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以前有,以后还会有,而且一直都会存在。现在地球上还有150
多个这些撞击后留下的坑,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就是我们所知的最严重的一次撞击引起的。那次撞击地球的天体
直径约为10公里,爆炸地点在墨西哥,“通古斯大爆炸”只是影响到上百公里的范围,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陨石、核爆炸、外星人,各种解释众说纷纭爆炸过后的若干年,科学家们在叶塞尼河中、下游和勒拿河支流附
近,先后发现了3个与月球火山口相似、直径为90至200米的爆炸坑。一片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被冲击
波击倒,至少30万棵树呈辐射状死亡,有些地方的冻土被熔化而变成了沼泽地。在随后的探险考察中,科学家们
还发现爆炸地区土壤被磁化,1908至1909年的树木年轮中出现放射性异常,某些动物出现遗传变异。在“通古斯
大爆炸”发生的最初十几年中,由于帝俄统治下的自闭以及通古斯卡地区本身地处偏远,爆炸原因好像一直无人
问津。然而,究竟是什么东西引起了如此巨大的爆炸呢?这个问题深深吸引着全世界天文家、地球学、气象学、
地震学和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1927年,前苏联的地质学家库利克带领着他的考察队第一次亲临现场考察。之后
,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大批西方科学家蜂拥而至,他们对通古斯卡的兴趣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们知道,
搞清大爆炸的真实原因,对人类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于是,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通古斯大爆炸”的
起因便有了反物质、飞碟、外星人等百余种假设,然而每一种假设都不能给予确切的解释。●假设一:陨石撞击
说早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前苏联科学家、第一位亲临通古斯现场的留尼德·库利克便认为,1908年西伯利亚
大爆炸是由于一颗流星落到了地面。后来,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计算机模拟出了大爆炸的真实效果:当一块
直径约200英尺的陨石在45英里的高空处爆炸,冲击波场起的地面尘埃高达大气外层,反射回的日光恰好解释了当
年通古斯卡周边地区的白昼之夜。但是,令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实地考察都没有发现任何陨
石残骸。●假设二:核爆炸说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下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颗原子
弹。这颗在距离地面1800英尺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给广岛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广岛原子弹的破坏景象
却意外地给研究“通古斯大爆炸”的科学家们以新的启示。那雷鸣般的爆炸声、冲天的火柱、蘑菇状的烟云,还
有剧烈的地震、强大的冲击波和光辐射,这一系列的现象与通古斯大爆炸简直相似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于是,
前苏联的军事工程专家卡萨茨夫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1908年通古斯爆炸是一场热核爆炸的新见解。●假设三:飞
船和外星人1946年,提出“热核爆炸说”的卡萨茨夫不仅肯定了“通古斯大爆炸”是一场核爆炸,更惊人的是,
不久后他还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推测:通古斯爆炸的神秘怪物是第一艘访问我们地球的太空飞船。●假
设四:反物质撞击说1965年,3位美国科学家提出,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可能是从太空降到地球来的一种反物质——
—反陨石造成的。他们在调查报告中说,当天,一个由“反物质”组成的陨石意外地闯入了地球并导致了这场灾
难。他们认为:半克“反铁”与半克铁相撞,就足以产生相当于在广岛爆炸的那颗原子弹的破坏力。●假设五:
黑洞撞击说1973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杰克逊和莱伊安根据黑洞天体的理论,认为“通古斯
大爆炸”是由于微型黑洞天体的强大引力所造成的,他俩断定:“小型黑洞是在冰岛和纽芬三岛(加拿大)之间大
西洋某地区穿过地球。”●假设六:彗星撞击说第一位提出“彗性撞击说”的,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彼得洛夫。
他认为引起通古斯爆炸的,是一个来自太阳系遥远地方的由稀松的雪团组成的彗星。当它以每小时4万公里的速度
冲破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时,由于摩擦产生了过热的气体。这种气体一接触地面,就发生了相当于数颗原子弹破坏
力的巨大冲击波,由于彗星很快便蒸发完了,所以地球上没有留下任何残骸作为“物证”。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7.“阿波罗登月”是骗局吗
1999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
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不仅许多报刊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立刻引
起了广大读者的密切关注。一时间,沉寂了一阵的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再次火热起来。据美国一家权威的
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
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年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
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
采访的势头。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
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20世纪60年代末实现把
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
“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
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
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
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
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
…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集了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
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然而,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
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
是在好莱坞摄影棚里拍摄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
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
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
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远;(5)登月仪
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
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
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
。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
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无独有
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
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
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
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真实与骗局,就像硬币的正面与反面,永远走不到一起“阿波罗登
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
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这是最有争议的一幅照片(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根据美国宇航
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
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
在地球上摄制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3)月面根
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
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球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
器。(4)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进行首次发射试验
,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
月成功呢?(5)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
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
都没有保存下来?(6)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月面白天可达到121℃,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取
保温措施。胶卷在66℃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
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
,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
假。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
石。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
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第三,美国
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
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此外,美国的
传媒几乎是无孔不入。假如政府有欺骗行为,各大媒体一定会大做文章。而至今美国新闻界并没有对此大肆渲染
,其中必有一定道理。再就是揭露证据还不充分。有人指出,哈姆雷特的理由是不够严谨的。用几张照片和录像
来判断登月是骗局,如同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可笑。在激烈的争论中,1999年7月20日,美国在
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向当年乘“阿波罗11号”在月
球着陆的3名宇航员授予了“兰利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这多少表示了美国政府对此的
态度。但是,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签名或合影,30年来,他选择了沉默。这又给人们留下
了一个巨大的疑惑。那么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是否着陆了?美国登月是否真的是一场骗局?人们急切地期待着真
正的答案。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8.石球之谜
1979年地质学家在新疆北塔山考察。在离北塔山牧场东部几十里的山谷工作时发现,在附近的山坡上发现有
许多滚圆滚圆的石球。大的直径有一两米,小的只有乒乓球那么大。漫山遍野的圆石球好像是用车床加工过的。
这些石球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跑到山上去的?实在是个谜。究竟“谁”是这些石球的真正制造者呢?上个世纪
人们陆续在哥斯达黎加、巴西、墨西哥、新西兰和埃及发现这种石球。有关石球形成之谜,多年来,中外学者观
点众多。一种观点认为,石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在很久很久的过去,产生石球处的砂岩
和粘土岩刚刚形成并开始硬化,地壳的运动和风化作用使这些岩层产生了大量的裂隙,雨水夹带着一些化学物质
向下过滤浸透,还有一些碎屑也在雨水中夹带着。这些碎屑和化学物质渐渐胶结在一起,形成了一块结核体。结
核体越滚越大,越凝结越多,随着岁月的流逝,结核体外面松散层渐渐被风化剥落掉,牢牢聚集在一起的由砂粒
组成的石球便由此形成。另一种情况是在火山喷发时,大量高温岩浆顺山坡移动、冷却,在结晶过程中,以结核
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展而形成石球。有的学者认为,石球是人工雕刻而成。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石球可能是古人信
奉原始宗教而雕刻的星神或祭品,也有人认为,石球、石人之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天外来客的馈赠?圆
得不可思议来的不明不白。制作石球的先民以为灵魂可以与人的肉体分离而独立地游荡,人死了被埋葬后,灵魂
并没有消失,他们在所谓灵魂不灭观念的支配下,雕刻石球以作死者坟墓的标志或象征,以为人死后灵魂将寓于
石球之中。有研究者则认为这是外星人所为。他们根据哥斯达黎加等处印第安人古代传说,并结合该处石球的巨
大体积、精确程度、外表雕刻的神秘图案和符号,以及它们特殊的摆放位置判断,石球之谜可能与地外文明有关
。有科学家认为:“这些大小不一的石球放在那里是有一定目的的,例如,它们代表天上不同的星体,彼此相隔
的距离表示星体间的相对位置。这很可能是宇宙来客给地球的纪念品,他想向人类传递某种信息。”有人认为石
球与外星使者乘坐的一种球体在地球上着陆有关。因为人们普遍相信,球体是星际宇宙飞行工具最相宜、最适当
的形式,球体对于在宇宙中飞行来说,是所有几何形状中最自然的一种。巧合的是北塔山上空曾多次出现过不明
飞行物,而在国外其他发现石球的地方,也都曾有过出现不明飞行物的记载。北塔山神秘石球究竟属于上述何种
原因所致,目前有关专家还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也许,它是人类尚未认识的一种力量所创造,而这一谜案
还将继续留待后人的破解。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9.奥索岬石熊
奥索岬位于地中海意大利萨丁尼亚岛东北端附近。游客从附近村落爬过崎岖的阶梯,登上奥索岬顶时,立即
可以看到这一个花岗岩陆岬的顶上有一尊天然石雕像,酷似站立的巨熊。神秘的石熊在向北眺望,似乎在寻找什
么。石熊似乎一直向北眺望,饱览邻近法属科西嘉岛一带的山光水色。奥索岬的原意就是“石熊角”。石熊是一
个独特的标识。石熊周围的岩石,表面满布麻窝状小穴,这些小穴和石熊都是风蚀与含盐的浪花侵蚀而成。地质
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蜂窝状风化”这种特殊的侵蚀作用,常在温暖干燥的气候下产生,结晶岩石尤其易受侵蚀。
这种风化作用持续千百年,孔洞逐渐扩大,形状稀奇古怪。奥索岬邻近的科西嘉岛,就是以又多又大的蜂窝洞见
称。位于智利沿岸沙漠地区的卡台拉石,也有五花八门的形态。但是峰窝状风化作用雕成的杰作之中,很少有像
雄踞奥索岬上的巨熊那样容易辨认。石熊一直在向北眺望,似乎在寻找什么。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生命可能起源于地球之外
2001年1月30日,美国加州圣·克鲁兹(SantaCruz)大学的生物学家大卫·迪默(DavidDeamer)发布说,生命
,包括人类生命,或者说生命的早期形态有可能起源于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国际生物界一直认为,细胞膜的形
成对于生命的起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迪默便是一位专门研究细胞膜的生物学家。他在实验中发现,即使是
在寒冷、充满辐射的真空宇宙环境下,细胞膜仍然能够形成并且增生,这说明恶劣的宇宙条件并未阻止生命的演
化,生命有可能起源于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生命的早期形态可能起源于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迪默认为,通过在
仿真宇宙环境下的实验,所有的人造细胞膜都具有半浸透性,氧气和水等物质能够比较容易地从细胞膜穿过,这
正是生命形成所必需的要素之一。据此推断,星际空间里的有机化合物有可能促成了地球生命的起源。迪默同时
表示,人们已在陨星尘埃中发现了这样的有机化合物,若干年前,人们还发现这些化合物“自我组合”成了肥皂
泡一样的防水气泡。科学家们相信,细胞膜形成所必需的分子大量存在于宇宙空间,这些分子是生命起源所必需
的。迪默的发现证明,生命可以存在于宇宙的任何地方。与此同时,2001年7月,一队国际研究人员在美国加州举
行的一个国际光学工程科学会议上说,他们已经找到了外太空存在生命的一个有力证据———地球大气表层有相
当多的非地球的细菌。虽然所发现的细菌群和地球上的细菌很相似,但科学家们说这些活着的细胞位于离地球表
面这么高的地方,它们不可能来自地球。威尔士卡迪佛大学的太空专家查卓尔·威克玛辛教授和来自印度的科学
家在漂浮的气球上安装了印度太空研究组织的低温样本采集机,在印度南部的海得拉巴附近上空收集到了以上的
太空样本。从样本中他们发现,大气中存在的细菌,来自距地面41公里的大气层,而同一垂直高度上的对流层离
地面高度在16公里以上,由于对流层的阻隔,较低层的空气不可能向上传递。通过使用一种萤光的染料,科学家
们在样本中发现了活着的细胞,同时从它们所在的高度判断它们是从太空中落到大气层中的。科学家们认为,相
当于1/3吨的这种生物物质每天从某个星球上像下雨一样地落下来。卡迪佛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列奥教授说:“它
们看起来像地球上的普通细菌,但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会跑到这么高的高空。如果是这样,那一定是发生了什么
不寻常的事件,才会让它们到达距地面40公里的地方。”列奥尝试对这些细菌进行培植,但到目前为止都没能成
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环境。他补充说:“这可能给我们指明了,它们可能来自外太空,在外太空存在着生命。
”威克玛辛相信太空的这些物质为胚胎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种理论假设生命有可能来自外太空,以微生物或
孢子的形式存在。威克玛辛教授说:可能地球的生命是由彗星带到地球上来的,彗星物质里包含着微生物,它们
一定仍在大量地向我们飞过来。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2.外星人来地球干什么
1988年,由巴西著名考古学家乔治·狄詹路博士带领20名学生到圣保罗市附近山区寻找印第安人古物时,却
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外星人曾居住的城市遗址。迹象显示,这个城市已存在8000年之久。当时,这个考古队的一名
学生,无意中跌落到一个20英尺深、又湿又黑的洞穴之中。狄詹路和其他同学立即去救他,这才发现洞穴内别有
天地,不但宽大而且深不可测。他们在手电的照明下,找到一个巨大的密室,里面放满了陶瓷器皿、珠宝首饰。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只有4英尺高的小人状骷髅。狄詹路博士说:“我最初还以为找到了一个古老
印第安部落遗迹,直到我细看骷髅后才知道不是。”它们头颅很大,双眼距离较一般人近得多,每只手只有两个
手指,脚上也只有3只脚趾。两年后,即1990年7月16日,在埃及开罗大学举行了一次奇特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了
对一名自称遇见了外星人和飞船的埃及青年的化验检验结果。这是埃及首例不明飞行物的报告。小伙子当众回答
了几十个提问,令各国记者和学者们大感兴趣。这位27岁的农村青年名叫克利姆,是一所电力学院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