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难道从非洲走来
人类如何起源,起源何地,历来分歧颇多。目前,又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直接起源于非洲,然后走出非
洲,在世界各地继续演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家阿兰·索恩领导的小组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介绍
说,他们是对从一具标号为“蒙戈人”的遗骨中提取出的迄今最古老的人类遗传物质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现
代人类起源的新看法。1974年,古人类学家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蒙戈湖附近发现了这具“蒙戈人”的
遗骨。20多年来,古人类学家针对这具遗骨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并随着检测技术的更新,不断得到新发现。科
学家发现“蒙戈人”时,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测定他的生活年代。最初,科学家推断他生活在距今2.8万年。此后
,科学家根据C14年代测定法得出4万年的新数字———这个数字是碳测定法能够得到的最古老数字。近年来,科
学家更多地将DNA(脱氧核糖核酸)测试技术用于考古。阿兰·索恩等人成功地从“蒙戈人”的骨骼中提取出DNA,
并进行了分析测试,得出“蒙戈人”最新的“年龄”———死者生活在距今约5.6~6.8万年前。索恩称,这是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从古人类遗体中提取出的年代最为久远的DNA。索恩研究小组在研究中还有更大的发现。他们在
报告中提出,对从“蒙戈人”骨骼中提取的DNA进行测试后发现,它与早期现代人类的古老的DNA在遗传上没有联
系。索恩小组宣布,这一结果表明,在澳大利亚出现的早期现代人,其演化路线独立于非洲古人类之外。这一新
的发现对目前学术界流行的“出非洲说”直接形成挑战。当前的古人类学界对从猿到人的进化步骤存有多种理论
,一种较为流行的理论将此进化过程分成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四个阶段,其中智人被认为是现代人类
的直系祖先。而得到众多科学家认可的“出非洲说”认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是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150~
200万年前,这些直立人进化为智人,并于距今10~15万年前走出了非洲,分散到其他地区。他们及其后代逐渐取
代了当地的直立人,最终进化为现代人类。这种观点的推崇者、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彼得·昂德希尔等人最近
还在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对人的等位基因标记测试的结果,反映了人类数万年来从东非
迁移到中东,然后到达南亚和东南亚,接着来到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最后进入欧洲和中亚的过程。但索恩研究
小组则认为,现代人类的起源可能要比想像中的复杂得多。索恩等提出的名为“地区连续性”的现代人类起源新
理论认为,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在过去150万年间不断地迁徙到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并形成不同分支,这些分支通
过混血繁衍,在10~15万年前分别在非洲、欧洲、东亚和西亚等地进化为现代人。但是,索恩认为,对“蒙戈人
”的研究成果表明,澳大利亚很可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现代人究竟是源于非洲,还是像索恩等人提出的在
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分别产生?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线粒体DNA测试是古人类学家最为推崇的方法之一。线粒
体仅存在于生物的细胞质中,含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人的受精过程中,由于卵细胞中含大量线粒体而精子中含
量极少,因而个体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认为仅来自母亲,可用线粒体DNA来研究母系遗传。线粒体DNA在遗传给下一
代时并不发生变化,除非产生随机变异。变异发生的几率相对稳定,因此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进化史的“分子钟”
。通过这种方法,众多科学家都坚持认为,现代人都源于非洲,并且不断提出新的论证。最近,瑞典乌普萨拉大
学的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选取了53名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的试验者,对他们的全部
线粒体DNA进行研究比较,据此绘制出现代人的“家族树”。从“家族树”中可以发现,约12~22万年前,生活在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群人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2~8万年前,大批人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其他地区,取
代了这些地区原有的人类。但这些研究的可靠性存在争议。存有异议的科学家指出,运用DNA技术的古人类学家通
常只关注占线粒体DNA序列7%的“控制区”,其他区域的变异情况却被忽略了。目前,索恩研究小组基于他们的
研究成果,更倾向于支持“地区连续说”这种完全不同于“出非洲说”的理论。索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无
论从‘蒙戈人’的遗骨结构,还是DNA测试结果,都能证明‘蒙戈人’同非洲完全没有关系。”索恩小组通过对“
蒙戈人”的研究,还对一度流行的生活在欧洲等地区的“尼安德特人”是人类祖先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提出“
尼安德特人祖先说”的人类学家,通过对1856年以及此后在德国西部的尼安德特山谷发现的距今约4万年的尼安德
特人遗骨的研究,得出有别于“出非洲说”的理论,认为欧洲等地也可能是人类起源之地。索恩小组的研究认为
,“蒙戈人”和“尼安德特人”也不存在任何关联。因此,“蒙戈人”不是“尼安德特人”的“迁移后代”。对
此,索恩表示:“‘蒙戈人’就是‘蒙戈人’,他起源于澳大利亚。”对于索恩小组的研究成果,目前考古及古
人类学界还存有异议。1974年,最早在新南威尔士州蒙戈湖附近发现“蒙戈人”遗骨的古人类学家吉姆·鲍勒,
在得知索恩的研究结论后表示,人类学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很多,索恩的新观点无论对澳大利亚还是世界古人类
学研究“都是一个重大突破”。但是,这个理论是否能最终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就是远古的人类祖先,
据说,他们从非洲走来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据认为是源自非洲的“蒙戈人”小档案出生地:澳大利亚东南部
新南威尔士蒙戈湖附近发现时间:1974年年代:距今约5.6~6.8万年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5.中国发现的化石质疑进化论
进化论的理论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代表是鱼类。鱼类进化为两栖类,两栖类进化为爬虫类,爬虫类进化为
鸟类,哺乳类,以至今天的人类。按照这个进化顺序,地球上应先出现两栖类,然后才会出现爬虫类。可是事实
是不是如进化论者所说的那样呢?进化论是1859年达尔文提出的一个假说。他当时主要根据动植物的某些形态和
器官功能相似而提出来的,并没有化石做根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把这归之于当时的“地质记录不
全”,他这样说也是寄希望于后人能有更多的化石发现予以验证。140多年过去了,古生物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有
越来越多的化石发现,客观事实使人们对进化论提出质疑。化石向我们展示的都是突然出现的某种有机体,没有
逐步进化的任何痕迹。这些有机体一旦出现,基本上就不再变了,那怕过了几百万年,不管气候和环境如何变化
。远的不说,就拿近年来在中国的几起化石发现来说吧,就给进化论以巨大的冲击。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质部
地质博物馆,地质学家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一带调查地质,采集到几块动物化石,带回北京经古生物专家杨锺
建教授鉴定,认为是早期的爬虫类,定名为胡氏贵州龙。生活在距今约2.4亿年前的早三迭纪,是迄今已知最古
老的爬虫类化石。另据1999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国古生物家在辽宁省北票市发现亚洲最古老的蛙类
化石,取名“三燕丽蟾”,生活在中生代的早白垩纪,距今约1.2亿年(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化石距
今不超过1.6亿年)。又据最新报导,中国科学家又在北京以北400公里处发现蝾螈化石,距今约1.5亿年,化石
保存很好,甚至连一些内脏都清晰可见。据研究人员说,现代蝾螈的头骨及腕骨的细节跟化石里蝾螈身体组织一
模一样,说明1.5亿年来,它并未像进化论者所说发生进化。报导还说,这个蝾螈化石,比其他地区发现的类似
蝾螈的化石早0.85亿年,也就是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的蝾螈化石,那比贵州龙———爬虫类也要晚9000万年
。若按进化论的理论,爬虫类是由两栖类进化来的,蛙类和蝾螈都是两栖类的代表,也就是说,它应该出现在爬
虫类之前,而不应出现在爬虫类之后。但是在中国发现的化石事实却和进化论的理论相反。在2.4亿年前的早三
迭纪就出现了爬虫类———贵州龙,直到1.2亿年后的白垩纪,才出现两栖类———三燕丽蟾,9000万年后才出
现蝾螈,也就是说,爬虫类出现在前,两栖类出现在后,两栖类比爬早类晚出现9000万年到1.2亿年,爬虫类怎
么会是由两栖类进化来的呢?那不等于说孙子比爷爷早出生1.2亿年吗?再就80年代在云南发掘的“澄江化石群
”来说,属古生代的寒武纪,距今约5.3亿年。已经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等在内的40
多个类群的100多种动物,涉及当今动物界大多数门类,还有无法归在现有种群的6类灭绝类群,被称为“寒武纪
生命大爆炸”,因为在寒武纪以前,地球上只发现有简单的生物,如藻类等。这么多门类的生物,突然在寒武纪
出现,而且在寒武纪以前的地层里找不到他们的祖先,对此又怎么解释呢?地质发展史,古生物发展史,一再证
明地球上各个时期的不同生物出现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一经出现就不再变化。如海百合、海豆芽,已经在地球
上生活几亿年了,看不出它有什么演化的痕迹,而且突发性地出现也往往突发性地消失。如上古生代的蜓科(纺垂
虫)化石,从石炭纪开始出现,到三迭纪就消亡了。地质学家用它来确定地质时代,称作标准化石。再如恐龙在
中生代空前的繁荣,到白垩纪末就突然灭绝了。如果说,一种动物是由另一种动物进化来的,它应该是连续性的
漫长过程。那么这种过渡型的中间型的化石应普遍存在,不难发现,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已经发现的所谓过渡型
的化石,也多似是而非,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甚至牵强附会,所以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如曾经一度
把文昌鱼说成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后来又被否定了。自1861年在欧洲发现始祖鸟化石以来,关于鸟类是不是由恐
龙进化来的,就争论100多年。近来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鸟类化石,不仅没有结束这场争论,反而使争论更加激烈
了。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6.苏皖地区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吗
人类真的起源于非洲吗?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李传夔、尤玉柱、徐钦琦和计宏祥4位人类学家经过
多年研究后,最近提出:以江苏省双沟为中心的苏皖地区是世界人类起源中心之一。在2002年南京召开的有中外
百位著名人类学家参加的双沟国际科学考察年会上,中科院向新闻界通报说,李传夔教授1977年在双沟松林村东
南处化石地点发现一件至今在亚洲时代最早的长臂猿化石,这件长臂猿左侧上颌骨,在远古时代由于流水作用而
造成了破损,上面仅保留三颗臼齿,但其完全不同于非洲、欧洲和亚洲已发现的其他长臂猿。第二年李传夔教授
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题为《江苏泗洪中新世长臂猿类化石》论文,并将其命名为双沟醉猿。根
据化石所处地层的多达65种伴生动物化石,判断双沟醉猿时代为中新世,距今约1000多万年前。在此还发现了江
苏省境内最早的距今约4万年前双沟下草湾古人类化石,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十分相近。专家们结合新近又发现
的古动物群化石作出了惊人的新的推测:下草湾人是北京猿人后裔,是现代中国人祖先之一,江苏省双沟是人类
起源中心之一。专家们指出,双沟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早在1000多万年前就吸引四面八方动物,形成中新世最
大的动物群落。在我国众多的中新世化石地点中,双沟地区动物种类名列前茅。古人类学家认为,从哺乳动物进
化到人类,应经历5个阶段:灵长类———人猿超科———中新世古猿———南方古猿———人类。而这些阶段的
“代表”全都在广义的双沟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灵长目动物———娇齿兽,世界上最早的人猿超科动物—
——曙猿,以及中新世的双沟醉猿和其他古猿,都是在双沟地区被发现的。所以古生物学家认为,双沟地区是新
生代世界生物进化,或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专家们指出,近30年来,我国发现了一大批中新世古猿类。除云南
外,就是苏皖,即广义的双沟地区。在双沟至少发现了3种古猿类: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和人猿超科未定种。他
们研究认为,我国双沟地区和云南是中新世古猿类的两个进化中心。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的决定性一步。而从森
林转化为草原环境是实现从猿到人转变的必要条件,双沟地区经历过的从森林转化为草原的环境变迁最有利于“
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科院吴汝康院士和已故贾兰坡院士曾研究双沟下草湾人股骨化石,认为下草湾人是晚期智
人,与现代人已非常接近了。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7.“扎赉诺尔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吗
扎赉诺尔位于中国东北满洲里市以东29公里和海拉尔市以西168公里的地方,它的东、南、北部是巍然矗立的
呼伦贝尔高原,西部是气势磅礴的高尔真山丘陵,南与碧波荡漾的扎赉湖毗连。自1927年开始,在扎赉诺尔的地
下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933年,顾振权发现第一个人头骨,日本古人类学家远藤隆次把这个人头骨
定名为“扎赉诺尔人”,从此以后,“扎赉诺尔人”就成了古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专用名称。1943年日本考古学
家嘉纳金小郎发现第二个人头骨,1944年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又发现第三个人头骨。从1973年至今的十多年内,
又连续发现了12个人头骨和完整的猛犸象骨架等。在地下12.9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了箭头、圆头刮削器、石叶、
石片、石核、野牛、马、鹿、羚羊等化石。经科学测定,距今约11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这一带劳动、生息
、繁衍。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发掘时的地层混乱,年代尚待进一步研究,总之,“扎赉诺尔人”遗址约在5万年至
1万年之间,属于中石器时代。从对“扎赉诺尔人”头像的复原,我们可以大略地窥见他们头部的形态:颧骨突出
,门齿呈铲状,内侧成弧形,眉弓粗壮,是典型的原始黄种人的特征。古人类学认为,在晚期智人阶段即“新人
”、“真人”阶段(出现于近5万年内),原始人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类已没有多大区别了,现代世界上三大人种
,黄种(蒙古利亚人种)、黑种(赤道人种)、白种(欧罗巴人种)在这个时期已经形成。三大人种相互间的区别只
是外在的标志,至于智力和体力,则一切人种都是一样的。关于三大人种形成的问题,是很复杂而至今还没有得
到最后彻底解决的大问题。原始扎赉诺尔人对石器的制造和加工有了较大的进步,已具有较高的劳动技巧和活动
能力。他们改善了打击、琢削、压削和修理石器的方法,因而制出的石器更加多样,更加精细美观,对称均匀,
锋利适用。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已懂得制造复合工具和复合武器,在木棒上装上石矛头而制成的矛,装上木棒的鱼
叉,在木柄上装上石斧的斧等等。他们尤其善于把精制的石片嵌入骨柄中,制成带骨柄的刀或锯,适于剥削兽皮
或树皮,他们懂得利用骨针和骨锥,把兽皮缝制成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制陶术的发明,是“扎赉诺尔人
”处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他们把一团粘土做成陶坯,然后再用火烧。陶器的出现便利于储存液体,并
且使他们有了煮熟食物的器具,是他们生活发展中一大进步。“扎赉诺尔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学者认为
,扎赉诺尔很可能是原始黄种人迁徙的中转站,东往朝鲜、日本迁移,成为朝鲜人、日本人的祖先。有些学者认
为,大约距今5万年前,“扎赉诺尔人”的祖先从亚洲的东北部经过现在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古地质学的研究证
明,当时白令海峡有一条把亚洲与美洲相连接的陆桥,“扎赉诺尔人”就是通过这条可以通行的陆桥到达美洲的
,由北向南逐渐散居,分布于美洲各地,成为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祖先,并且形成了具有各种不同文化和不同语
言的部落和部族。由于印第安人自古有爱用红色染料涂抹脸部和身体的风俗习惯,因而过去欧洲有些人错误地认
为印第安人是红种人。事实上,印第安人根本不是红种人,而是属于黄种人。他们的皮肤呈棕黄色,头发色黑而
硬直,宽面圆颅,两颧骨突出,眉弓粗壮,这些体格形态上的特征与“扎赉诺尔人”很相似。究竟“扎赉诺尔人
”是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最早祖先?至今仍然是一个谜。过去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细石器文化起源于贝加尔湖
边,由于天气变冷而向南传播,因此“扎赉诺尔人”是从贝加尔湖边迁移来的。但不少学者对此种说法持怀疑和
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扎赉诺尔人”是从我国南方迁移去的。究竟谁的说法准确?至今尚未定论。总之,“扎赉
诺尔人”的真相到底如何?他们究竟是怎样起源的?怎样向亚洲各地、向美洲迁徙的?这至今仍然是无法解开的
谜。如果这些谜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就有利于进一步去解开黄种人的起源和迁徙之谜,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最早
祖先之谜。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8.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
最近,科学家经过研究,对人类血型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我们的4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
——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
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
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有所变化,紧接着血型也会有所变化。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
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
。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依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A
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
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
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
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
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人
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为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
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
性肿瘤。科学家估计很快会出现第5种血型。完全有可能出现一种新血型,比如说C型。只有这种有新血型的人才
能在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的严重污染世界上生存下来,因为这时原先那4种血型,也就是说,有好几
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人将抵挡不住这种日益加剧的生态灾难,他们会很快消失。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9.人类祖先曾经和恐龙们共存
2002年,美国多位科学家公布了关于人类祖先的最新研究成果:大约在8000万年前,所有灵长类动物(包括人
类)共同的祖先,曾经和恐龙们共存,一起生活在同一史前时代———白垩纪。该研究结论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
杂志《自然》发表后,犹如在世界科学界投入了一颗炸弹。这项通过最新研究方法得出的惊人结论,或许将整个
改写生物进化发展史。这项发现对生物发展史具有绝对重大的影响。此前,科学家一直约定俗成地认为,灵长类
动物的祖先大约起源于5500万年前,这是基于对年代最古老的灵长类生物化石进行碳分子研究得出的结论,依赖
的是灵长类生物的古化石记录。早先的研究认为,当灵长类生物的先祖诞生之时,恐龙早就已经灭绝了。美国芝
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科学家们,利用一种全新的科学分析方法———“基因比较法”,得出的最新研究数据,将
这个时间大大提前了3000多万年,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竟然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项研究得到了哈佛大学
、华盛顿大学、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英国和瑞士等科学协会的众多研究机构和科学家的支持与合作,研究范围
跨越古生物学、人类学、数学等多种领域,研究地点从加利福尼亚的研究中心到南美、北欧、甚至瑞士的阿尔卑
斯山脉。美国科学家塔瓦内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一种精确的新方法,终于缝补上生物进化史上最大的一块碎片——
—在恐龙灭绝后和灵长类生物诞生前的巨大的空白。科学家们通过无数次的基因比较,弄清了现存灵长类生物DNA
存在的每一个微妙差别。通过比较不同灵长类生物的DNA差别,科学家们发现,两种基因代码的差别越小,它们“
分家”的年代也就越晚。通过反复比较、测算,科学家们得出了灵长类生物从拥有“共同祖先”到“分家”的准
确年代:从出现最早的灵长类生物到如今,时间过去了8000多万年。基于这项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布
赖尔·海基等进化生物学家进一步认为:人类的祖先———最早的灵长类生物,曾跟史前最大的爬虫———恐龙
们生活在一起。在恐龙灭绝之前,灵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生物已经生存了几千万年,而恐龙灭绝大约发生在
6500万年前。塔瓦内的研究小组还暗示,最早的灵长生物可能身材矮小,喜欢夜间活动,生活在热带丛林中。但
是,如果灵长类祖先真的存在那么早,那么,在距今6500万年使恐龙灭绝的那次大灾难之前,众多的灵长类生物(
包括人类)的祖先已经进化发展了3000万年,并且和恐龙一起经历了那次致命的大毁灭。科学家们认为,那次灾
难源于一次地外陨石与地球的相撞,几乎消灭了当时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但是,塔瓦内推论道,它们当中的一些
灵长类生物也许劫后余生,逃过大难,并且其中的一支繁衍生息了下来,进化成后来的人类。当然,这些都只是
科学推测,没有化石来证明。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哪怕一块属于那个年代的化石。事实上,科学家们也许根本无
法用事实证明:这些从来不为我们所知的人类“近亲”曾经那么早地存在过,跟恐龙决斗过,被陨石毁灭过。除
非哪一天,古生物学家们终于发现了恐龙时代灵长类祖先的化石,事实才能大白于天下。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0.进化走到尽头了吗
将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区别?生物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由来已久。有
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已经达到了进化发展的终极水平,进一步的大变化将不可能再发生
了。●自然力量一直在起作用有人认为,随着进化的继续,人类的智慧水平会逐渐下降,而神经系统则会越来越
发达;另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人类将越来越聪明,而体格则逐渐变弱;而以伦敦大学史蒂夫·琼斯教授为
代表的科学家则认为,在目前西方社会的生活模式下,曾经对现代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神秘进化力量已经失效
了。人类的进化演变已经到了停止的时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一论调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斯
特林格教授认为,人类仍然受着自然力量的影响和支配,正是这一力量,创造了30亿年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无
数物种。“5万年前石器时代的弱小欧洲人在一夜之间被轻巧、高大、聪明的非洲人取代。这个进化故事告诉你,
人类一直都在向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自然的力量一直在起着作用,你无法知道我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自然选择力量正在消失在这一场争论中,双方都把理论依据的核心放在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上。根据达尔
文的自然选择原理,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个体能够活得更长,从而繁衍更多的后代,使得这一物种得以延续下去
。例如,一种有蹄动物,有些脖子长,有些则脖子短。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这种动物生活的地区,树叶逐渐被吃
光。而长脖子的动物由于能够吃到更多高处的树叶,所以能活的更长,有更多的后代,最终进化成长颈鹿。而那
些脖子短的,则逐渐走向了灭绝。琼斯教授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自然选择的作用却在逐渐地消失。“在
以前,人们的寿命长短和繁殖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截止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伦敦的死亡率总是大大超过
出生率。有一半的孩子还没有成年就已经夭折了,也许是因为他们缺乏抵抗疾病的基因。但是现在,孩子长大成
人的概率却达到了98%。可见,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化得足够好了。”另外,和过去相比,混血现象增多进
一步阻碍了进化的发展。琼斯教授举例说:“在过去,两个不同城市的人很少有机会组建家庭一起生活。但现在
,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在那里遇到自己的伴侣。他们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
越来越远。也许,这样可能产生一种棕色皮肤的人种,但除此以外,物种变化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发展中国
家还有自然选择但是,这一论点成立的前提是,在西方发达社会中,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医疗保
健水平也已经相当发达,因此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观点却不那么适用。对此
,琼斯以爱滋病为例进行了阐述。在琼斯看来,“目前在非洲,几乎所有的猩猩都携带着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
),但它们却不会感染爱滋病。就在几千年前,情况却大不相同。当第一批猩猩感染上爱滋病毒的时候,成千上
万的猩猩死去,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免疫的才得以存活。而活下来的这些猩猩,就是现在这些有免疫功能的猩猩的
祖先”。“由此可以推测,人类的情况也会大致相同的。只要进化的过程在继续,1000多年以后的非洲,人类将
可以携带HIV,但他们却不会感染上爱滋病”。●人类进化要靠自己琼斯的观点得到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位于西
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沃特教授认为,自然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只有人类自己的生物工程学才能使进
化演变产生巨大变化。“通过生物工程学,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当人们可以活到150
岁,而其中100多年都有生殖能力的时候,人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人类会繁衍许多子孙,人类的进化将开始转变
”。但对于他们的这一观点,生物学界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很多人始终认为,进化无时不在,而人类自己的
干预是不协调的。明天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影响生男育女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希望有一个英俊的男孩,有的人想生下一个漂亮的女孩。最近,科学家探究出了一
些影响生儿育女的外部条件。据丹麦和日本几位科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想要生下男孩的夫妇最好不要吸烟
,这些科学家表示,那些在孕育下一代期间仍然吸烟的夫妇得到男孩的可能性比较小。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比斯
科夫与日本兵库县的福田操等人在对5372名年龄在20—49岁之间的日本女性进行调查,将数据与她们所生育的
11815名婴儿的性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如果双方都不吸烟,则生男生女的比例为1.214比1,如果父亲每天吸
烟根数超过20根,即使母亲不吸烟,那么生下女儿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如果夫妻两人均吸烟,那么生下男孩的可
能性就更小了。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吸烟与新生儿男女比例有关。科学家表示,他们也未弄清楚为何吸烟的夫
妇容易生下女孩。但他们称,也许是因为携带Y染色体,可以产下男孩的精子对于烟草的敏感程度超过携带X染色
体,将产下女孩的精子,即前者不太容易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比斯科夫说:“烟草的味道也许会对精子细胞
产生抑制力。”科学家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新生男婴与女婴之间的比例在日益下降,原因包括类似二氧芑
等有毒物质对男性的生殖系统产生了影响,再就是男性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另外,马耳他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
,生男生女与纬度有关。他们发现,欧洲南部男孩的出生比例比欧洲北部的高,而北美洲北部男孩的出生比例则
比南部的高。这是马耳他科学家新近的一个研究发现,他们认为人类生男生女与地域有关,但原因至今还无法解
释。马耳他圣—吕克大学维克托·格雷克博士及其同事对世界卫生组织1950到1999年间的出生统计数据进行了分
析比较。他们按纬度高低把欧洲分成三部分,纬度在35度到40度的为南部国家,纬度在40度到55度的为中部国家
,纬度在55度以上的为北部国家。结果发现,在欧洲,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南部国家男孩的出生比例远远高
于法国、瑞士、丹麦、瑞典等中部和北部国家男孩的出生比例。与欧洲情况完全相反,在北美洲,地处北部的加
拿大的男孩的出生比例要比位于南部的美国和墨西哥的高。马耳他专家称,这表明人类生男生女的比例与其所生
活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他们表示,尽管他们还无法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真正原因,但目前可以基本肯定
的是,气温差异与此无明显关系。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2.为什么人老会变矮
衰老,指的是某种机能和活动能力的进行性老化或丧失。这是一个必然的生理现象。对每个人来说,衰老的
表现不尽相同。然而,人老变矮却是共同现象。研究表明,人老变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脊柱缩短。因为人的身高
主要是由下肢长骨和脊柱组成。脊柱位于背部的正中线上,是躯干的中轴骨。脊柱幼年时共有33个椎骨,由于骶
椎和尾椎的融合,成年后只有26块骨。脊柱的长度较下肢的长度相对稳定,男性平均约70厘米,女性约65厘米,
因姿势和年龄而有所差异,老年人脊柱略短。其长短与椎间盘受压情况有关。人的身长在一昼夜间是变化的:早
上最长,晚上最短,相差2—3厘米。人老了,由于老化影响了椎间盘的厚度。椎间盘位于每一对相邻椎体相对面
之间,使两椎体牢固地连接起来。椎间盘稍大于椎体,所以在椎体之间略显突出。它由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构成
。纤维环围绕在髓核周围,为环形交叉排列的纤维软骨,坚韧而富有弹性,可限制髓核突出。髓核是白色而有弹
性的胶状物。椎间盘坚固而有弹性,除连接椎体外,还可承受压力,减缓冲击以保护脑髓,有利于脊柱的各种方
向的活动,增加运动的幅度。人到中年,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形性变,髓核和纤维环的胶质纤维变性。这种变化主
要表现为由于软骨细胞基质中粘多糖蛋白的作用,水分减少,甚至出现钙盐的沉积。因为软骨没有血管,软骨细
胞的营养来源是依靠基质的渗透和扩散作用。然后再与软骨骨膜的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由于软骨基质变性,软骨
细胞的营养来源受到阻碍,胞浆中的糖原成分消失,随后细胞退化死亡。软骨细胞的逐渐减少,基质生成的压力
,使椎间盘慢慢变薄。老年人性腺功能减退,而性激素可促进软骨纤维生成,所以性激素的消长影响软骨生长的
兴衰,性腺机能减退可导致软骨生长变慢。随着年龄增长,除了椎间盘变薄外,各椎体可因骨质疏松而渐趋坍塌
。骨质疏松主要是因为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质合成性代谢刺激减弱,成骨细胞功能下降以致基质形成减少等。
运动减少,骨质废用性脱钙也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女性绝经期后,虽然雌激素本身不能促进骨质形成,但能抵抗
皮质醇和甲状旁腺素的溶骨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质吸收加速而逐渐发生骨质疏松。椎骨支持能力不
足,受压后塌降变矮,有时甚至发生压缩性骨折。老年人变矮的特点是躯干缩短明显,四肢缩短很少,所以老态
龙钟主要表现是弯腰驼背。老年人肌力下降,挺胸收腹较为困难,姿势不良也会影响身高。实践证明,长期坚持
体育锻炼可减少老年病的发生,推迟机体衰老的过程。早年养成良好的姿势,也有助于克服晚年的弯腰驼背。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3.“人类极限”探秘
我们常常在报纸、广播或电视中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报道:1984年美国的约翰·伦德斯特朗双手提着461公斤
的大石头走了8.84米。非洲赞比亚的卡帕皮洛能两手拖住向相反方向开动的两辆汽车。我国的陆国柱躺在铺满碎
渣玻璃的木板上,身上压着重约50公斤的大木板,邀13名观众站在木板上,任其踩跺。更有远距离接住炮膛飞出
的铁球,任汽车从身上压过的事例。还有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一旦他们遇到危险或身处绝境时,会发挥出意想不
到的潜在能力。一位中年妇女在火灾中把一个樟木衣柜从三层楼上搬了下来,而火灾一过,她却动也动不了它了
。还有一架因故障在北方某地迫降的飞机,正当飞行员查看飞机起落架的时候,突然有只白熊抓住了他的肩头,
飞行员在急切之中竟然一跃跳上了离地大约2米的机翼!而且是穿着笨拙的皮鞋,沉重的大衣!这一切的一切,如
何解释这种超体力的现象呢?我们普通人是否也有可能成为这种“大力士”呢?这一系列问题正是近年来“人类
极限学”在探讨的问题。其中,一些科学家从精神力量角度来探讨人的体力问题,从一系列人在危险事件中所显
示出的巨大体力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精神力和求生的本能可以扩大体力和忍耐力。那么人体内有多大的潜力呢?
据统计,常人的阅读速度为每小时30—40页,经过训练的人却能达到每小时300页;人脑兴奋时,也只有10—15%
的细胞在工作;人脑可储存多达10亿个信号,而留在记忆中的却只有一小部分;人的骨骼的承受能力,如股关节
承受力是体重的3—4倍,膝关节是5—6倍,小腿骨能承受700公斤的力,扭曲的负荷力是300公斤。那么,为什么
很少人能达到这个极限呢?显然,以上的各种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一问题,尚需人们继续努力探讨。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4.人体增高之谜
如果我们光从表面上看古书上对人体的记载,常常会以为古人的个子是非常高大的。《史记》上说:“孔子
长9尺有6寸”,“东方朔9尺有3寸”;《汉书》上记载,“项羽长8尺之士”。我国古代经典医书《内经》当中,
也有“若夫8尺之士”的说法。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周制以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长8尺,故曰丈夫。”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等大将,身高一般都在8尺以上,武艺超群的吕布更是身高一丈了。如果用今
天的长度来衡量,这些古人都算是巨人了。但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古代并没有统一和精确的尺度,最早是用蚕丝
和马尾来度量的,后来又用自己的手和足。到我国周代,才有了用璧玉制作的尺。但那时的1尺仅有今天的19.7
厘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推算,那时候身长8尺的堂堂大丈夫,身高也不过157.6厘米。目前我国青年的平均身高
已达170多厘米,比周代的“8尺之士”高多啦!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世界各国人口的平均身高,正在以每10年1厘
米的速度增加。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代代高的现象,成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课题。早在18世纪30年代,医
学家们就开始系统地测量人的身高,积累这方面的资料。统计数据表明,地球上的人长得越来越高,而且增长速
度还在加快。前苏联1961年入伍的新兵,平均身高比1941年入伍的新兵高8厘米。俄罗斯考古学家还发现,18世纪
骑士的盔甲,正好让现在的少年佩戴。他们对这些18世纪初军人的尸骨进行了测量,发现过去的250年中,士兵平
均“长高”了20厘米。而从1926年到1956年的30年时间里,莫斯科市民的平均身高增加了4.5厘米。不光是前苏
联,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人体测量的数据都表明:人类一代比一代长得高。如果你观察一下周围,就不难发
现,子女长大以后大多数要比他们的父母高。今天的新生婴儿比30至40年前平均高1厘米。13岁至15岁的少年,要
比50年前的少年高12至14厘米。为什么人类会越长越高呢?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科赫就对这个问题进
行了研究,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受日光照射时间增加的结果。但人们又发现,在温带一些国家,
甚至靠近极地的一些国家,人的身高增长速度一点儿也不比热带国家慢。另外,农村的孩子在阳光下活动的机会
,要比城市的孩子多得多,而他们身高的增长速度,要比城市的孩子慢得多。因此,科赫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米尔斯通过动物实验,又得出一个新结论,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
。他解释说,气候变冷,空气的温度降低,使人的生长速度加快。但在50年代以后,全世界的气候变得比以前暖
和了,而人类身高增加的速度却一点儿也没有减慢,这又怎么解释呢?不少科学家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孕妇
和儿童的营养越来越好的结果。社会进步了,科学知识普及了,人们开始重视营养,维生素和蛋白质确实有促进
肌肉和骨骼生长的作用。但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最近几十年来,欧洲许多国家居民的营养并没有明显增加,但人
们的身高增长速度却一直在继续。在日本,人们的营养水平还比不上美国,可日本人的身高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
人。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营养水平是不能跟这些发达国家相比的,但我国青少年身高的平均增长
速度却超过了欧洲人。所以,“人类营养增加”的论点也不能让人信服。也有的学者推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无线电、电视、雷达、X光和微波等电磁辐射的增加,以及核辐射和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促进了人体的生
长发育,人也就越长越高了。但至今没有这方面的可靠证据。一些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指出,人类身体增高的趋
势早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电磁辐射、核辐射,这又怎么解释呢?并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
人体生长速度加快跟宇宙射线的辐射有什么联系。还有的科学家解释说,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改
变了人类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们的个子才越长越高了。俄罗斯科学家布诺克,从遗传学角度提
出了一个新奇的观点,他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异族通婚”不断增加的缘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之间
通婚,生下的孩子会比他们的父母高大。混血儿特别高大健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一
个不易察觉的事实:人们改变居住地点也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据日本科学家考察,搬迁到夏威夷群岛居住的
日本人,比他们过去的同乡平均增高10厘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不同的说法,到底谁是谁非,科学家们还
在争论、研究之中。人类为什么越长越高?人类的身高有没有极限?至今还是一个谜,只有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5.能控制梦的内容吗
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最大奥秘之一。多少年来,这种奇妙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仅普通人
感到困惑难解,就是对于科学家们也显得疑雾重重。然而到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
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正式从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可以
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同时都会感受到梦境的内容是那样不可思议,常常会有千奇百怪的组合,突然的
场景转换,人可以飞起来、落下去,想跑又挪不开步的奇特体验。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
而事事景景都牵动着做梦者的心弦,体验是那样真切,情感是那样强烈,在做梦的当时并不感到荒诞。那么荒诞
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类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的内容呢?
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广泛兴趣。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克雷特曼实验室的德门特
和沃尔珀特两位学者。最初他们注意到,大多数刚来到睡眠实验室的新的受试者,在叙述他们梦中的故事经历时
,常常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情节中。很显然,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
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
境条件,看它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
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些数据看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1966年,P·毫里设计了过量法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临睡前干6小时的体力活,可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人在梦
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毫里据此提出了“平衡互补”的理论,他认为清醒时的生活与梦境是平衡互补
的,比如白天体力活干得多了,在梦境中当然就不愿干了。然而没过多久,“平衡互补”理论遇到了麻烦。1968
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用“平衡互补”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陶伯要求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
果他们在梦境中的景物也全部变成了玫瑰色,这显然表明清醒时的知觉感受延续到了梦境之中。不过,如果依照
“平衡互补”理论,梦境中的景物应该是补色或无色才对,而事实却并不如此。以上许多的实验结果,使学者们
做出了同样多的、大相径庭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似乎已经趋于明朗化,即清醒时的环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变,在
梦境中就会增加与此有关的新内容。然而目前的问题焦点是怎样才能确切地掌握环境刺激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必然
联系,只有做到这一步,方有可能达到控制梦境的设想。精神分析派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
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1974年,德门特精心挑选了
一名受试者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在当他睡眠快进入到做梦阶段(眼快动睡
眠期)时,三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四次被唤醒时他说:“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烟(平时他每
次就餐完毕后都喝咖啡和抽烟)。”第五次唤时他说:“餐桌上给我上了一盘面条,我把它倒进了垃圾桶。”第
六次唤醒他又说:“德门特博士,我梦见我正拿馅饼在喂给你吃。”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满足吃馅饼的愿望不能
中止做梦,但是梦的主题将变为不愿意再吃东西了。后来,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
方法来测量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电影片,一部是孕妇正在生产的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石
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阴茎包皮;另一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的经过;还有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
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风景片则根本没有。以上实验似乎说明了这样
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较强烈,那些刺激在梦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说法得到许多学
者们的赞同。关于人是否能控制梦境内容的问题,迄今为止能够做出的回答仅仅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来是
可能被编入梦境的。不过涉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生理机制和它的规律性,由于变化因素太多,目前还难以将它规范
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们都感到,通过控制入睡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境内容的实验十分复杂和困难。这正如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赖特所说的那样:“假如入睡前十分口干,有人会梦见海洋,有人会梦见沙漠,也有人会梦见
谁也无法理解的、但与口干有联系的某种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套更为精确的度量梦境内容的方法
,然后才能理解梦的意义,最终达到控制梦境的目的。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6.眼睛会“录像”
人们传说,死者的眼里会留下最后一瞥的影像,如果死者是被害致死的,罪犯就会因此而被捉拿归案。如果
说眼睛确是“录像机”的话,那这录像带就一定是视网膜了。古希腊人以为能“抓住”影像的是晶状体,视网膜
被认为是营养晶状体和传达“视觉精神”的工具。直到16世纪,瑞士解剖学家才提出:晶状体的作用只是接受和
折射光线,把它传到视网膜上去。1604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也说视网膜有“涂绘”看到的形象的功能。但是
,这些毕竟还是推论,还必须拿出更可靠的证据来。终于,神职人员史钦纳第一次揭示了这问题的秘密。他把眼
球后面许多不透明的结构一层一层地剥去,后来真的在视网膜上发现了“录像”———是死者在死前一刹那中所
看到的事物。然而这“录像”是模糊的,而且极易消失。到19世纪后期,用化学物质已能使最后看到的“录像”
暂时固定在视网膜上以后,人们才普遍接受这种看法。德国科学家科伦曾用鸽做试验。在阳光下,让鸽的眼睛对
准窗格,然后立即把它杀死,解剖后,果然在视网膜上发现了窗格的“录像”。据说国外有些侦查人员已能利用
被害人视网膜上的图像跟踪追击,从而把杀人凶犯捕获归案。尽管如此,若想真正取得视网膜上的“录像”又几
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留下“录像”的条件相当苛刻,不仅死者在死前一瞬间要“眼明心亮”,而且必须迅速固定
、取影。错过了时机,一切也就化为乌有了。从种种材料看,眼睛真的可以留下人影。1995年1月23日香港《大公
报》有一篇《富商智破绑架案》的消息,说是西班牙富商纳加恰乌的女儿美洛姊在上学途中被绑匪劫走,绑匪要
勒索1000万美元。富商要求绑匪拍摄女儿的照片,以证实其仍然活着。收到照片后他就交给警方。专家将美洛娣
的眼珠放大,果然显出绑匪的模样。警方一看就认出这是名惯犯,且知其出没地点。就这样,绑匪很快落网,被
绑架12天的美洛娣也安全回了家。1996年有报道说,在德国曾有这样一件趣事:24岁的汉斯小姐被车撞瞎双眼,
医生给她移植了一个男人的眼球。移植很成功,但汉斯小姐说她现在的眼睛能够“放电影”。因为她看到一个胖
警察追来,踢倒人,给犯人戴上手铐。医生的解释是:“你换上的是死刑犯的眼球,他的视神经细胞是鲜活的,
他死前见到的影像印在视网膜上。过3个月,图像就可消除,一切就会正常的。”从常理推论,不可能有“放3个
月电影”的眼睛。这报道类似科幻小说。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7.生育奇闻
人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在世界各地,总会发生一些奇闻异事。十月怀胎,一朝分
娩,是生育的常理。可是一位29岁的南非妇女,怀孕2年还没有把孩子生下来,就有点出奇了。这位南非妇女23岁
结婚,已生育了2个孩子。这是她的第3次怀孕,至今已有2年之久,却不知她何时会把孩子生下来。在这之前有很
多报告声称有怀孕期达到410天之久的情况,但都是无法证明的,而这一宗有完整记录证明,而且比较之下远比以
前报告的多。目前这位妇女正在接受一群来自非洲及欧洲的产科专家的检验及试验,一位生育科学家也正在分析
取自她的胎水中的液体,希望能够帮助没有孩子的夫妇。未出生婴儿的体重经常受着监察和检验,到最近已达23
磅,而且这重量还在与日俱增。当然,这位女士是决不可能天然生产的,医生们早已排除了这个可能性。一群受
过高素质训练的特别接生医生正在随时准备着为她剖腹取出婴孩。目前声波射出的照片显示孩子出生时身体会与
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一样。这实在不能算是个婴儿,而是一个已经成熟了的孩子,她有完整的头发和牙齿,医生说
婴儿的状态很好,而且生得一天比一天强壮,这个孩子没有理由不能生存。但医生们拒绝推测这个孩子什么时候
会出世。其实,怀着这样一个胎儿,这个妇人也有很大的烦恼,沉重的负担使她不能走动,但又需要运动,就只
好在床上作轻柔的运动。由于胎儿太大,她的许多内脏受到胎儿的身体挤压,需用很多种方法才使她适应。由于
婴儿的健康正常,医生们不愿提早为她剖腹取出,更不敢冒然为她剖腹,因为对这种事情全无经验,一动不如一
静,以免有不良的后果,但是假如有不大好的情况出现,就立即会为她开刀。有不愿降临人间的,也有急不可耐
的。保加利亚贝雅威市24岁的狄美特拉,10月初怀孕,36天后竟然产下一名4磅重的健康女婴。狄美特拉10月初发
觉生理起变化,于是去当地医疗中心求诊,经检验证实已怀孕2星期,但4日后,她发觉胎儿生长迅速,于是再往
医疗中心检验,医生利用超声波扫描为检查,发觉其胎儿俨如已有4个月大,初时,医生还担心她并非怀孕而是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