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_17 恺杰(现代)
中的一支突然向汉梯人发难,将汉梯息夷为平地;然而一个世纪的时间不到,新来民族中的一支就重建了汉梯息
,并重新命名为汉梯沙,使它成为自己的首府。这个落部的领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梯沙里,意为“汉梯沙的国
王”,这就是赫梯王国的开始,他的臣民被称为赫梯人。与最初的汉梯人不同,赫梯人喜爱征战,他们很快将自
己的国土扩展到了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赫梯人的军事扩张远不止于这一地区,公元前16世纪中叶,一
个赫梯国王先征服了安纳托利亚以南的叙利亚,后又带领军队南下500英里,想征服巴比伦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首府
。由于安纳托利亚后方出现内讧,赫梯军队才迅速回撤,回到家园中。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赫梯人与埃及人之
间打打和和,他们之间不时有战争发生,但皇室也有通婚。公元前1246年,国王汉梯沙里三世把自己的一个女儿
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法老。后来发现于埃及卡纳克庙宇墙上的一幅雕刻就描绘了当时埃及法老与赫梯公主的结合
。汉梯沙的心脏是一个建于山丘上的城堡,由于两面有陡峭的峭崖保护,确实易守难攻。赫梯人在城堡的另外两
面修筑了又厚又高的斜墙来防范来敌,城堡同时也是皇室的驻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支由考古学家柯特·比
特尔率领的德国考古队在城堡的北角发现了国王和王后的寝宫,大多数的陶碑都是在这里被发现的。为了保卫安
纳托利亚的家园和进行对外扩张,历代赫梯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赫梯
人在冶铁方面颇具名气,汉梯沙城堡里出土过高质量的铁制工具、武器和盔甲。然而赫梯人打击敌人最有效的武
器是战车;在战场上,他们驱赶披着铁甲的马拉战车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来敌闻风丧胆。赫梯人的社会被严
格地分成了几个等级,最上层的是国王和王后。然而,王室的权力并非至高无上,他们的行为由一个贵族组成的
委员会来监督。贵族阶层下面是将军和朝廷的官吏;再往下则是商人和手工艺者,诸如铁匠和陶匠;他们之下则
是那些为城堡提供食粮的农民;处于最下层的是奴隶,所有这一切都由一个已形成文字、又极为详尽的法律条文
来约束,该条文对谋杀、强奸、叛国和其他罪行的惩罚做了详细的规定。如果说赫梯人的法律相当严厉,那它也
非常公正,反映了社会的一种平衡。诸如酷刑一类的野蛮惩罚为法律所不容,取而代之的是让大多数的罪犯向他
们的受害人提供某一种形式的赔偿。例如,一个谋杀犯必须向受害者家属提供巨额赔偿。在赫梯王国里,妇女享
有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妇女所享受不到的权力和自由。赫梯法律允许妇女和男子一样拥有职业;皇家的文件和国
宝显示国王和王后共享大权,赫梯王朝的某一时期,曾有王后单独临朝统治的记载。赫梯人信奉神祗,他们被称
之为“万神的民众”,因为他们容忍别的宗教信仰,允许信仰叙利亚、巴比伦和其他国家的神,并把这些神请进
了自己修建起的万神殿里。考古学家在汉梯沙废墟遗址上找到过31座神庙的遗址,其中最宏大的,也是保存最完
好的被称之为大殿。它占地5英亩左右,是一座建筑复杂、四通八达的庙宇,可能曾经拥有200多名僧侣、神职人
员、乐师以及其他供奉神祗的人。考古学家们曾于1962年在大殿的一间贮藏室里发现一块陶碑,其文字显示此庙
宇是为供奉风雨雷电之神和太阳女神而修建的。他们是赫梯人供奉的最高神明。在赫梯王国最后的几个世纪里,
赫梯的国王也被认可为众神之一。赫梯文明繁荣了5个多世纪,但到了公元前1200年,灾难降临了。科学家们已找
到证据证明大约在不长的几年时间内,汉梯沙和其他许多赫梯城市就被夷为平地。虽然说赫梯王朝的覆灭来得迅
猛而突然,但致使它遭此灭亡的各种条件因素却已孕育了好几十年。长达一个世纪,影响整个中东地区的干旱,
一系列的庄稼歉收,似乎严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国的实力,学者们相信长时期的旱灾给整个地区带来了不安和骚动
,人们开始迁徙。于是,自身臣民的不稳定,再加上北部迁徙而来的掳掠性游牧部落和西部入侵民族的合力,把
赫梯王国推向了覆灭的深渊。到了公元前1150年,赫梯王国已经彻底地不复存在。那些幸存的赫梯人四散奔逃,
在许多年之后最终为别的民族所同化,然而赫梯文化在历史上却留下了自己的一页,赫梯王国覆灭200年以后,在
安纳托利亚东部和叙利亚北部又崛起一系列小的王国。考古学家们相信这些王国的人民不会是赫梯人的后裔,但
是他们却选择了赫梯人的语言,继承了赫梯人的一些宗教和风俗习惯,学者们把这些王国称之为新赫梯人。在叙
利亚,新赫梯人建立起了城邦,并持续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正是这些叙利亚新赫梯人雕刻了后来威廉·莱特在哈
马找到的石头。尽管有了这些种种推断,赫梯人的历史仍然是混沌一片,他们的文明真相仍然未能大白于天下。
虽然赫梯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了自己的位置,但是他们文明的起源、帝国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命运,这一切仍有待
于科学家们去发现。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5.阿拉伯禁地———佩特拉
  佩特拉不完全是一个消失了的城市,历史学家们还记得它的存在。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全盛时期—
——佩特拉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骄傲,然而后来一度长期衰落。到了现代,除了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外,少有
游人访问此地。对外界而言,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它隐藏在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
山峡中。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在德国和英国受教育并且学习阿拉伯语。1809年,他受英非联合会委托,负
责调查并解答当时的一个地质学难题:北非的两条大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是否源于同一条河流,当时有些
地质学家认为两条河或是起源于同一个源头,或是在巨大的北非沙漠内部某地汇合的;另一些人却坚持认为两条
河流完全互不相干。英非联合会要求贝克哈特用第一手考察材料,揭开尼日尔河与尼罗河之间的谜底。贝克哈特
接受了这一富有挑战的任务,开始策划自己的旅行,他首先计划去叙利亚,然后前往埃及的开罗,加入穿越撒哈
拉沙漠去尼日尔地区的商队。佩特拉不是一座城市。它的颜色也不是玫瑰红的,它的历史也没有人类历史的一半
那样久远,但它仍具有不凡之处贝克哈特由叙利亚向开罗南行,途中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在佩特拉附近,于是决
定去看望一下这长期被遗忘了的城。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山峡漆黑一片,
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
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
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
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522巴泰民族
的墓地和寺庙。佩特拉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建造的,纳巴泰人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
区。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佩特拉最为突出。第一,它易守难攻,惟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
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
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到了公元前4世纪,纳巴泰人又
充分利用了该地的另一地理特点,大获其利。佩特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来自世界各地的
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经过佩特拉门前———阿拉伯的香、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
中国的丝绸都要途经佩特拉,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公元前3世纪,佩特拉成为了纳巴泰人的
首都,在岩石中开凿墓地成了一种风俗。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种习惯可能起源于早期居住在那儿的当地人,后
来又由纳巴泰人继承和吸收了。学者们相信该民族可能把已故的国王们视为神灵,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纳巴
泰人也建造其他庙宇,有的嵌凿在岩石中。不过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独立式建筑,可能是用来供
奉佩特拉主神都萨尔斯的,该神的象征是一块石头。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版图最大时,王国由
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纳巴泰人的文字进化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分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
。公元前80~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佩特
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无论何地,甚至远至中国,只要有骆驼商队,只要有贸易团体,人们都听说过神话般的石
头之城。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城市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它是罗
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几年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占罗马帝国经济生产收入的1/4。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
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
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
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
控制权,伊斯兰势力与欧洲基督教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再次兴旺起来。欧洲十字
军在该地建立起短命王国,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公元12世纪后,佩特拉再次被遗
弃。在贝克哈特来访之前,西方世界完全将它遗忘了。到如今,有价值的东西早已被洗劫一空,到处都是牲口的
粪便,牧人的烟火熏黑了这些建筑。到了20世纪,佩特拉成为旅游圣地,同时也成了严肃的考古课题。自19世纪
初以来,德国、英国、瑞士、美国以及约旦等国的考古学家们都一直在佩特拉考察发掘。当代的历史学家们意识
到佩特拉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文明中心,纳巴泰文明早在罗马帝国控制中东以前许多世纪就已形成。今天的考古
学对佩特拉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考古研究者们正在追寻后来被罗马人重铺过的,过去的纳巴泰商道的痕
迹,那里曾店铺林立,过往商队赶着骆驼打着马重步经过,车水524马龙,好不繁华;他们也在研究由纳巴泰人发
展起来的蓄水设施。该设施包括一个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大蓄水池和一条水渠;水池用来收集泉水和雨水,并通过
水渠把水送给城中心的一个较小的水池,纳巴泰人还从喷泉处直接安装了许多陶管,把水引向城市各地;佩特拉
沦为罗马一个省后,精于建造水渠的罗马人又改进了纳巴泰的供水设施。近期的发现表明纳巴泰人不仅仅搞贸易
,还制造并且出口精美的陶器。他们的泥器细薄精致,装饰着树枝树叶之类的自然图案。作为文化财富中心的佩
特拉,吸引了来自纳巴泰王国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们。也许他们的精品还埋在佩特拉废墟之中,等待后人去发掘
。学者们估计,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居民多达3万,城市规模远比早期欧洲人估计的大得多;大多数建筑物并非都
雕凿在岩壁上,而是些独立的建筑,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渐沦为废墟,随后又被千年风沙所淹没。事实上,佩特
拉城的大部分还有待发掘,众多的谜底还等待人们去揭示。如今,学者们研究纳巴泰文化的注意力转向了两个重
要方面。一些研究者试图了解纳巴泰人的宗教信仰,典礼仪式;另一些则集中研究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普通人
怎样谋生,他们的家庭及其成员是什么样的。地处约旦阿曼的美国东方问题研究中心的一位考古学家,于1990年
在佩特拉发掘出了始于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教堂的部分墙壁和整个地板。地板由两块各72平方英尺大的镶嵌图案装
饰而成;图案中描绘了长颈鹿、大象之类的动物,四季的象征,以及渔夫、吹笛者和赶骆驼的人,如今这些图案
已经得到清理和修复。一套约40卷的羊皮纸卷是在一个教堂中发现的,科学家们估计它们有1400多年的历史,可
追溯到晚期的罗马时代。虽然纸卷因火灾毁坏严重,字迹仍然依稀可读。学者们正在竭力解释这些像是用拜占庭
希腊语写成的文字内容,而另一种手写体文字还有待考证。考古学家们还竭力想解答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佩
特拉为什么被遗弃?即便它失去了对商道的控制权,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那么为什么它又没有幸存下来呢?据分
析,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灾。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房屋的
主人们嫌麻烦,不愿打扫清理碎石,宁愿在震倒的建筑前重建房屋,这是城市财富与秩序开始衰退的迹象,公元
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遭受严重地震,也许那次地震震塌了拜占庭教堂;随后教堂又受到震后蔓延全城的大火袭击
,羊皮纸卷也就在火灾中被毁坏了。然而为什么许多城市都能在地震和火灾之后重建,而佩特拉却不能呢?1991
年,一群亚利桑那的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他们研究过那些鼠和兔等啮齿类动物的贝冢也就是巢穴。这类动物都
惯于收集棍子、植物、骨头以及粪便一类的东西。动物的巢穴被它们的尿水浸透,尿中的化学物质硬化,便可形
成一种胶状物质,防止穴中的东西腐烂。每一个贝冢都盛满了贝冢形成年代的植物和花粉的标本,尤如一个揭示
历史的时间仓库。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的佩特拉贝冢,发现在早期的纳巴泰人时代,橡树林遍布佩特拉四周的山
地;然而到了罗马时代,大量的森林消失了。人们为了建房和获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致使林区衰变成为灌
木林草坡带;到了公元900年,这种衰退进一步恶化,过分地放牧羊群使灌木林和草地也消失了,这个地区逐渐沦
为沙漠。科学家们认为环境恶化是导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当周围的环境再也无法为庞大的人口提供足够的
食物和燃料时,城市就彻底消亡了。佩特拉如同一本仅被读过几页的书,在发现拜占庭教堂之后不久,人们又留
意到了一根拔地而起的花岗岩石柱。约旦国境内没有花岗石,肯定来自埃及。看着那根花岗石柱,人们常常在想
,地下面究竟埋藏着什么。一座皇宫?一座教堂,无论走到佩特拉城的何处,都会面对这样一些谜。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6.神秘的古印加帝国
  2000年4月17日,考古学家在秘鲁首都利马附近的一个穷人区发现了一座大型古代地下公墓,从中出土了2200
余具木乃伊。据考古学家介绍,这批数量惊人的木乃伊大部分属于古印加帝国,而根据公墓的规模推算,最终出
土的木乃伊将会达到1万具之多。神秘的古印加帝国是由南美洲印第安人创建的,于公元1438年正式立国。在公元
1533年被西班牙军队征服前,它是一个地域辽阔、文明发达的古帝国。版图包括现在的秘鲁全国,北至厄瓜多尔
,西沿太平洋海岸,东达玻利维亚全境,南到智利北部和阿根廷的西北部,以现在秘鲁的库斯科为中心创造了辉
煌的文明。但由于没留下什么文字记载,而且突然消失,所以印加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神秘莫测的古文明之一,给
后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玻利维亚和秘鲁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坐落着
古代美洲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解开木乃伊的谜,犹如打开通往印加的大门———太阳门。这个前印加时期
的庞然大物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石雕琢而成,高3.048米,宽3.962米。门两侧画着48幅方形图案,分列三
排,簇拥着上方一个会飞的神。门上镂刻的许多象形文字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一种天文历。按照这种历法,一年只
有290天,一年的12个月中,有10个月只有24天,其余两个月为25天。没人知道这种与现在的太阳历大相径庭的历
法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只知道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会准确无误地穿过太阳门的正中央。秘鲁西南部著
名的纳斯卡谷地上,有许多由深度为0.9米,宽15厘米至数米不等的人工沟组成的巨大图画。这些画一般都有几
百平方米大,按现代二方连续画法进行(每隔一定距离就重复出现画面)。画的内容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人物。
根据美国航天飞机拍下的图片显示,只有从300米以上高空才能看清这些巨画的全貌。完全没有掌握飞行技术的古
印加人是如何绘制这些巨画的?他们绘制这些地面上难以欣赏的画是给谁看的,目的又是什么?真是让人匪夷所
思。难道真的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这些人工沟是天外来客光临地球时起降用的跑道吗?印加帝国的发祥地在的
的喀喀湖畔,这里虽然是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但水量丰富、阳光充足,是农业立国的最好地方。在西班牙人到
来之前,印加人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安静地生活。400多年前,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先是诱杀了印加皇帝阿达瓦尔巴
,然后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库斯科,企图搜寻更多的宝藏。但令人惊异的是,在库斯科城中,无论是宫殿、神庙都
空无一物,整个库斯科城成了一片“死地”。印加帝国的人们以及大量的财富,何以霎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至
今仍令历史学家们感到迷惑难解。当时印加人口近千万,拥有精兵7万,难道不敌皮萨罗率领的180名西班牙人?
如果当时发生了严重的瘟疫,难道西班牙人就具有超强的免疫力?就算印加人认命了,向瘟疫低头,垂首等死,
试想近千万的人口,如何能消失殆尽?正因为神秘的印加帝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不解之谜,所以人们对此次的考
古发现才寄予特别的厚望。这次出土的木乃伊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非常罕见:2000多具木乃伊都是被成捆埋葬的
,每捆有几具木乃伊,成人也都像胎儿一样蜷缩着,最多的一捆有7具木乃伊,重达几百公斤。每捆木乃伊的顶端
有一个用棉花填充的假头作为公共的头,而这之前只出土过一个印加人木乃伊的假头。最难得的是,这次出土的
木乃伊中,有成年男女,也有老人孩子,有富人也有穷人,简直就是印加社会结构、生活习俗和文明程度的大写
真,为研究神秘的印加帝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根据。不过,目前这批木乃伊自身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答,考
古学家们能否凭借这次的发现解开印加帝国的千古之谜还要拭目以待。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7.捕蝶人的伟大发现
  法国人亨利·英哈特喜欢旅游。他致力于自然史研究。自然史是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的总称。他喜欢沿
路采集昆虫,特别是蝴蝶标本。一次,他无意中读到一本关于暹罗的书。暹罗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现在叫泰国
。亨利立刻下定决心走访东南亚地区。1858年10月,他到达曼谷。之后的3年里,他在暹罗、柬埔寨、老挝考察并
搜集动、植物标本。1860年1月,亨利正在柬埔寨西部的一个城市马德望里,该城位于浓密的大森林中,地处地势
低洼的平原。亨利听说往东涉过金边湖有一处石建筑物遗址,于是,他在一位罗马天主教牧师帮助下,乘坐小木
舟穿过金边湖。他在向导的带领下,在幽暗的丛林里穿行了许久。路的两旁尽是岩石和低丘,长满苔藓、布满青
藤,在古树丛林笼罩下,显得十分阴森。突然,在他的前方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石台,还有楼梯通向台面。他立即
意识到,先前误以为是热带丛林下的岩石小丘原来是一群建筑物和石雕塑像,只不过已被树根侵蚀而分成许多小
块。在这片石建筑物遗址中,有一条高高的道路上。这是用巨石筑堤、碎石铺面的罗马式古道。这条古道跨过宽
宽壕沟,通向一群修长而尖细的高塔;高塔高出长柱围墙许多。远远望去,可看见破旧群塔上雕刻着的优美图案
。在亨利眼里,热带丛林中的这片废墟是多么壮观!亨利意识到,他已经到了被称为吴哥的古城;也就是说,到
了这片大地的“中心”;他所凝望着的是一座称为吴哥窟的庙宇,该寺位于古都吴哥之南,是世界闻名的宗教建
筑群。在3周时间里,亨利对吴哥窟进行了考察并绘制了草图;此外,还对附近其他一些布满树藤的废墟进行了考
察,包括吴哥殿———一座设有围墙的宫殿。他对这些遗址的规模叹为观止。吴哥窟留给一位观光者的印象,远
远不只是雄伟建筑群的威严和匀称;更使观光者敬慕的是它的巨大规模和无数的建筑石块。仅仅这座寺庙,石柱
多达1532条。你能推测出当时需要什么样的运载工具?需要多少名民工?何况这些石块还是从30英里之外的大山
中开掘出来,并运到这里来的。尤其使他感到震惊的是:这些石块嵌合得如此十全十美,没有用任何灰泥粘合!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已经裂缝,有些甚至动摇了。这是树藤、树根的蔓延滋生造成的。亨利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古
都吴哥,再次踏上旅程。他沿路采集昆虫,特别是蝴蝶。他希望他的收集会对自然史作出巨大贡献。但是令这位
自然科学家感到悲痛和绝望的是:载着他采集的珍贵标本的船不幸沉入大海!亨利并不是第一位注视到吴哥古都
的外来人。实际上,早在1550年,一位葡萄牙历史学家在描述柬埔寨时就曾提到过它。1819年,一位法国学者发
表了一篇描述古都吴哥的译稿,由一位在那里住了多年的中国外交官周达观于13世纪所写。此外,19世纪50年代
的欧洲出版物中,也出现过几处有关这些遗址的描述。古都吴哥的发现,即使不能归功亨利,我们也应肯定他在
提醒人们关注这座古城上比其他任何人所做出的贡献更多。他的书,不但包含对古都吴哥最详细的描述,而且包
含大量精美的遗址插图。这些插图是根据他绘制的略图制成的。亨利的著作比早期有关作品受到了更广泛的欢迎
。所有的人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谁建造了古都吴哥?一位17世纪西班牙年史编纂家曾暗示:古都吴哥是由亚
历山大大帝建造,或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建造;但是,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史都未见过此类记载。亨
利认为,这些遗址的若干方面看起来颇具埃及特色,他认为,这些遗址并非为柬埔寨的先民高棉人所建。他本人
也未曾见过这些高棉人。每当他问一个柬埔寨人关于古都吴哥的起源时,他得到的回答都是:巨人建造的;上帝
建造的;传奇中的麻风病国工人建造的;或吴哥人自己建造的。古都吴哥的系统研究始于1898年。当时的法国人
把柬埔寨作为他们的保护国,因而建立了一个研究机构来监督遗址的开掘。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怎样保存这些
遗址,而不是按传统方法来进行考古,如果考古学家们要解开古都吴哥之谜,他们首先得努力将它保存下来,不
让它从地球上消失。古都吴哥遗址不同于沙漠上的遗址,后者可以在气候干燥的荒漠上保存数世纪不变。而吴哥
遗址正遭受着风雨侵蚀以及热带丛林的盘根错节将其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威胁。无花果树是古都吴哥现今的统
治者,无论在宫殿上面,还是在寺庙上面,都可以看到无花果树在慢慢地撬出裂纹;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树木伸
延它们光滑的嫩枝,形成一簇簇圆顶的叶伞。文物保护专家们已着手研制出一些方法来清除这些树枝,拯救濒临
崩溃的宫殿和寺庙。他们首先砍掉那些树枝树根,因为它们会把古老建筑物吞没。与此同时,考古学家们还在研
究那些雕刻装饰物和碑铭题字,这在古都吴哥的墙上比比皆是。通过这种研究古都吴哥的历史就会从神话虚幻世
界中浮现出来。尽管有几个高深莫测的理论将古都吴哥与中美地区的玛雅遗址联系了起来。但是,可以证明的是
:古都吴哥的建造者不是别人,而正是高棉人,他们是柬埔寨现代居民的祖先。古都吴哥是无与伦比的高棉文明
的伟大创举。高棉人的进步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1世纪。那时,一个叫做富南的王国在今天的柬埔寨兴起。在东南
亚地区,它可算得上是一大强国,其强国地位一直持续到公元550年。该王国的许多文化特征是从印度传来的,这
个国家的人用砖石建造寺庙。寺庙分为几层,庙顶尖而细。这种建筑风格与印度的宗教建筑十分相似。高棉人居
住在该王国领土的北部一个叫郑那的地区。公元6世纪时,郑那推翻了富南,高棉人成了称为“柬埔加”这个国家
的统治者(即现在的柬埔寨)。高棉人和富南人一样,与印度有着许多联系。他们使用印度的梵文;他们崇拜与印
度教相关的众神;他们建造寺庙,其塔尖直冲云霄,就像印度的寺庙一样,象征着高山的印度教神———湿婆神
———神圣不可侵犯,按印度教教义,湿婆神代表着一种既能创造宇宙又能摧毁宇宙的力量。公元9世纪初,一位
名叫阎那跋摩一世的高棉国王结束了该地区的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的高棉帝国,并控制东南亚地区,长达数个
世纪之久。该国王统治期内所建寺庙和其他建筑的遗址都可在古都吴哥附近见到;但直到雅苏跋摩一世(889~
1050年)时,吴哥才成为高棉的首都,古都吴哥的黄金时期是公元11~12世纪。苏那跋摩一世国王(1011年~1050
年在位)建造了吴哥殿这样的皇宫。100年后,苏那跋摩二世国王(1113年~1150年在位)建造了吴哥寺,这是高
棉寺庙中最大、最雄伟的一座。最后一位建造高棉寺庙的国王是阎那跋摩七世(1181年~1120年在位),他重建吴
哥殿,在宫殿四周增添了护城河,该国王在城墙外建造了3个大型寺庙群,还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数百个寺庙、修
道院、医院,然而,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建造了古都吴哥的第二大寺庙———贝雍。在阎那跋摩七世国王登基时,
佛教已经取代了印度教,成为高棉统治者的宗教。大约在同一时期,许多早期印度教寺庙也转变成了佛教圣堂。
因为这个缘故,古都吴哥的雕刻和塑像既反映了印度教的特色,又反映了佛教的特色,例如,吴哥寺的系列大型
墙雕描绘了印度教神话中的一个片断———守护神毗瑟正在搅拌宇宙“银河”来制造地球,就像一个人在搅拌牛
奶制作奶油一样。但是,这个100年后修建的寺庙,却用了佛教画像来进行装饰。建造古都吴哥的宫殿和寺庙的费
用,加上连绵不断对抗来自东、北、西面敌对国家的军事入侵的开支,高棉帝国的实力遭到了大大削弱,使这个
帝国进入了衰退期,1431年,在该国西南的泰王国,占领了高棉西部各省,包括古都吴哥。高棉人逃离吴哥,带
着大部分财宝,来到150英里之外的金边,建立了新首都。作为战胜者的泰国人在吴哥进行了大肆抢劫,掠走了所
有贵重物品,然后离开了吴哥。岁月流逝,风雨侵蚀,古都吴哥的雕刻塑像早已面目全非;古都吴哥渐渐变得衰
老,渐渐被世人遗忘。吴哥遗址占地124平方英里,有历史遗迹数百个,包括小型的神坛和大型的寺庙和宫殿。多
数建筑的设计都基于一种象征,那就是对高棉人有着巨大影响的坛场———曼荼罗。曼荼罗既具印度教特色,又
具佛教特色,常出现在亚洲壁挂或圣画中,它是宇宙的象征,反映了宇宙的本质,即信仰宇宙的整体组合形式,
世间有数百种不同的曼荼罗,但所有曼荼罗都代表着神圣的山水。在这山水之中央,通常有一个方形广场,有4道
大门或出入口;在广场正中是佛像———另一个造物主的神位,不论是印度教信徒还是佛教信徒都认为这神圣的
地方就是地球的中心。像印度或亚洲其他地区的许多寺庙一样,古都吴哥的高棉神圣建筑物都是以三维曼荼罗形
式建造的。它们被包围在一个方形庭院中,有4道大门或出入口,在每一座寺庙中心,有一个最高、最神圣的地方
,那就是象征神话中的圣山,和高棉人在人间所拥有权力的圣塔。高棉人相信,把寺庙和宫殿建成曼荼罗形式,
就能使他们在帝国和神权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吴哥古都是高棉帝国的心脏;吴哥的心脏又是称为吴哥殿的、一
个面积为6平方英里的、有墙包围起来的帝国宫殿城。在吴哥殿的中心,阎那跋摩七世建造了称为贝雍的寺庙。贝
雍是一组廊院式建筑。致密的石质建筑向上逐渐变细、形成尖顶。一位法国文物保护家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
雕刻出的一座山峰”。其中部分建筑极富特色,比如玄关,不通向任何地方,壁上的雕饰物亦人所未见。这些特
色揭示了:建筑设计方案在寺庙修建过程中,可能变动过多次。贝雍最显著的特色体现在它的外观上。这个寺庙
建筑群有许多高大的石塔,从塔尖凝视四方的是巨大的雕刻面孔,嘴唇卷曲,微带笑容,共有26张。这些面孔会
使人感到不安。当人们抬头遥望那些淹没在翠绿丛中的石塔时,会突然感到一阵战栗,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
这恐惧从头的上方直扑下来,此时人们已被来自四方的面孔所散射出来的寒光所征服,会不寒而栗!许多这样的
雕饰画具有浓郁的宗教神话色彩,比如神与妖魔的战斗,但是,也有一些是体现高棉人历史的,还有一些是描述
普通人的,比如渔夫和石匠的生活。吴哥殿的南面有吴哥寺,被护城河围绕。该寺庙占地约1平方英里,一直被认
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建筑物遗址和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神堂。高棉历史告诉我们,这座寺庙花了整整37年时间建成
。建筑所用的数以百万计的砂岩石块,是用木筏从25英里之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像吴哥殿一样,吴哥寺的设计也
是按照曼荼罗墙围广场的模式。方形广场的4个角上,各有1座石塔;在中央,屹立着1座200英尺高的石塔。这5座
塔象征着山的5座山峰,该寺庙上的雕刻描述了守护神毗瑟搅拌“银河”的情景,以及《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
那》这两部古代印度教梵文叙事诗中的画面。吴哥寺原来是专为守护神毗瑟修建的。后来转变成为佛教寺庙时,
这位居中的守护神像被一尊佛像代替。其他寺庙分散在吴哥殿和吴哥寺的中间或其周围。其中有泰婆姆寺,该寺
庙是为献给阎那跋摩七世国王的母亲而兴建的。根据碑文,该庙曾一度住着5000多位牧师、舞蹈家以及其他官员
。他们都是专程来到这里追忆这位国王的母亲的。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寺庙,塑像前面供奉着数以千计的钻石、
珍珠和其他宝石,大量的金银,以及2000多件雅洁的服饰。然而,所有这些豪华供品在很早以前就不翼而飞了。
无花果树和木棉树早已布满这座石建筑,文物保护者只有先除去树木,才能使寺庙完全摆脱它们的侵扰。古都吴
哥的最大特征是:它有两个长方形人工湖。此湖称为泰婆姆湖,位于吴哥殿两边。西边的湖,宽1英里多,长近5
英里;东边的湖,稍微小一点。考古学家们过去认为,这两个湖最初是采石场。工人们在这里采伐基石建造吴哥
古都,修筑整个高棉的公路。然而今天,这两个湖已成为水库,可能象征着围绕着梅鲁山的、具有神话色彩的湖
泊。“水”是古都吴哥生活的一大特色,在这座城的建筑设计上起了重要作用。寺庙周围有护城河与水池,不是
用于保护,而是用来辉映寺庙,通过寺庙的水中倒影使它显得更加雄伟、圣洁,在水道上,有精巧的灌溉网络将
附近河水汇集到湖中,然后分流到吴哥整个地区。后来,灌溉渠被堵塞,一些池子和水库干枯。然而,在古都吴
哥的辉煌岁月里,这样的水利工程使多达100万居民受益匪浅。设计精巧的水利网络给高棉人带来1年2~3次的水
稻丰收。不幸的是,战争留下的创伤,岁月风霜的折磨,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饱受煎熬,而无情的岁月更是肆
无忌惮地在它脸上刻下道道伤痕。虽然破坏在进行,崩溃在迫近;但它仍在众多的遗址中矗立,仍显得那么富丽
、高雅!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8.史前神秘的湖畔村落
  自1853年开始,欧洲冬天的天气变得特别干燥,不少湖泊水面缩小,水位下降。瑞士苏黎世湖水位也下降了
,结果使湖边的那些好多直竖的木桩露出了水面,这些插在浅水淤泥中的黑色的木桩,仿佛在人们的眼前支起了
一个遥远的史前欧洲村落。看到这个景象,不少知道这个地区有新石器时代遗迹的人,马上邀请当时著名的考古
学家凯勒到现场来研究。凯勒来之后,仔仔细细地考察了湖畔长长短短的木桩后,宣称这是约4000年前古代居民
在湖面上建筑房舍用的平台支柱。凯勒之所以这样推想,是因为他见过一些绘画,表现了太平洋某些岛屿不懂文
字的现代土人,在水边插上木柱搭建茅屋。所以他在观察完现场之后,便很自然地假设苏黎士湖及阿尔卑斯山区
从前也曾建造过类似的茅屋。有人说历史常走弯路,事实上是考古的人常走弯路。凯勒的说法仅仅是一种推测而
已,100年之后,考古工作者才有现代装备去研究湖床的那些木桩,以及沉积在淤泥和碎石瓦砾里的各种证据。19
世纪40年代,人类发明了实用的氧气面罩潜水装置,50年代又有了精密复杂的水底作业设备,所以考古学家们可
以从容不迫地对古代阿尔卑斯山湖畔居民的生活,进行科学考察,而不是主观猜测。湖底厚厚的淤泥中深深地埋
藏了许多木器,纺织品、工具、植物和兽类残骸,这些东西如果不是深埋在水下,只怕早已腐烂完了。科学有效
的考古工作开始之后,考古学家们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水乡景物与凯勒想像的完全不同,事实上那些村落是建在
湖畔的土地上,而不是建在水面上,那些木桩是沼泽软泥地上的部分房舍地基,房屋盖好之后的几百年期间,湖
水开始不断上升,房屋最后被弃置,湖畔村落最后被淹没在湖水中,所以遗址与现在的湖岸距离很远。至于史前
人为什么要在这种沼泽地上筑屋,这是一个谜。早期的人类,不管是渔猎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都要充分地利用周
围环境才能够生存。法国巴拉杜鲁湖的种种发现,也许能帮助我们看到史前人类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70年代
,考古工作者开始打捞巴拉杜鲁湖的水底文物,发现早在5000年前,居住在湖畔的居民就开始使用燧石斧头砍伐
树林修建房屋,整棵的冷杉树构筑了房屋的基本框架,四壁则用榛树和冷杉的树枝编造,再用苔藓和芦苇杆来填
塞墙壁的缝隙,屋顶则有可能是用苇杆盖的,整座屋子半悬在泥地的木桩上。在屋子里,床也是冷杉树枝做的;
炉子则是用黏土做成,晚上一家人可以围着火炉取暖。他们具有很强的开拓精神,每到一处都要拓荒伐树,逐步
推进居民点。也许苏黎世湖畔的人也是这样生活的。阿尔卑斯山到处都是浓密的森林,早期的定居者很自然就在
湖边的空地上搭盖房屋,很长一段时期人类都是这样,并且在湖畔居住可以更方便取水,这也是今天的露营者都
明白的道理,在湖畔定居之后,他们就可以逐步清理山谷环境,开辟出空地方便生活。刻苦耐劳、自给自足,是
这些史前人的特点,经过仔细的考察,在这里发现了一些纺织品残片、木制的织布梭子和纺锤等,说明住在这里
的居民自己织布,并以陶罐和编织的篮子贮存粮食。即使以现代标准衡量,巴拉杜鲁湖畔居民的食物也是营养丰
富,花样繁多的。主食是大麦和小麦,他们磨制粗麦粉来做烤饼,也在森林里采集可食的野生植物,例如黑莓、
李子、苹果,各式各样的蘑菇及坚果等。虽然他们大量砍伐树木盖房子等,但不砍伐橡树,也许是留下来采橡子
吃,更可能是拿来喂猪;至今欧洲人仍然说“最好的火腿是橡树长出来的”。他们也保护别的产果树木,把树四
周的矮树藤蔓之类清除,使这些树可以多受阳光,比丛林中自然生长的最少多结一倍果子。虽然巴拉杜鲁湖畔居
民饲养牲口,吃牛肉、羊肉、猪肉、山羊肉等,他们也常常猎鹿,有时甚至猎熊。在遗址发现的鱼网石坠子和鱼
网碎块说明他们也喜欢吃鱼。肉类大概是在火上烤熟来吃的,不过在巴拉杜鲁湖底土灶附近发现许多石英碎片,
表示他们也喜欢用石头煮肉吃。煮的方法是这样的,先将石块烧得火热,再把要煮的食物和滚烫的石块一齐放进
盛有半罐水的陶罐,滚烫的石头将水烧开,于是食物也煮烧了。许多沉在湖底的大小碎石片,证明滚烫的石头突
然放到冷水里会爆裂。新石器时代农业逐渐发展,粮食供应更加稳定可靠,加上当时欧洲人口稀少,也不担心缺
乏耕地。这些房子的主人在住了15年左右,便放弃了大多已破烂不堪的房屋,因为耕地也日渐贫瘠,没有听说他
们种田施肥,谷物收成逐步减少,再次举家搬到另外一个湖边重建家园,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所以今天在苏黎
世湖、巴拉杜鲁湖留下的,只能是露出水面的木桩,而没有他们的后裔。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9.教堂里的秘密
  欧洲有一个关于耶路撒冷宝藏遗失的传说,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古代犹太人有一笔称为“所罗门宝藏”的
大笔钱财,本来藏在耶路撒冷圣殿里,公元70年为罗马人掠去,曾在罗马展览过。据说后来到了公元410年,维西
哥德人在罗马大肆杀掠,这批宝物被抢劫而去,到公元5世纪末,维西哥德人征服了大半个欧洲,并且修建了一些
壮观的城市和要塞。其中之一就是一座山顶小城,这座小城在维西哥德人势力衰落之后,成为他们最后的据点之
一。星转斗移,当年这座维西哥德人的坚固城堡,变得面目全非,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小村子,它就是现在位于法
国南部兰克多地区的雷恩堡。1885年,一个名叫索尼埃的年轻神甫到雷恩堡接管那里的教堂,索尼埃神父很穷,
没有私产。教区发给他那么一点钱实在不敷使用,只好靠区内教友捐助维持生计。可是到了1896年,他竟然像百
万富翁那样挥金如土:买田地,盖别墅,修花园,尤其是花钱为村子和那间古老教堂增添了好多设施。主教问他
哪儿来这些钱,他称是富有的人士捐助的,捐助者的身份以及慷慨解囊的动机都要保密,因为捐助者告解时向他
这么说。1917年,索尼埃死后,也把秘密带进了棺材里。当时的法国人听到这桩怪事,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他们
坚信自己知道事情的底细,他们相信那位年轻神甫偶然寻到埋于地下的宝藏,而将发掘所得想法子卖给愿意守秘
的买家。当时甚至有人估计,索尼埃找到的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耶路撒冷遗失的宝藏”。很可能维西哥德人将
掠夺所得,包括耶路撒冷的宝藏,埋藏在这个山区的众多天然山洞或隧道里,甚至于不单是维西哥德人,还可能
有别的中古时代民族,利用过这些山洞地道藏宝。5世纪时,高卢地方的法兰克人势力强大,先后由好几位帝王统
治,历史上称为梅罗文加王朝,并说他们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是梅罗维王的后代。有理由相信梅罗文加王朝最
后一个统治者达戈伯特二世在7世纪末遇刺时,其子带着父王遗下的大量财宝逃到兰克多地区,当时盛传达戈伯特
年轻的王子后来死于雷恩堡,并且葬在那里。索尼埃神父当然知道这个地区和这个村落不寻常的历史,也知道他
那座摇摇欲坠的小教堂是1059年在一个更古的维西哥德的旧址上建造的。1891年索尼埃说服了教区内的教友,大
家捐款修葺教堂,他把祭坛上的石块搬开后,发现摆放石板的空心柱子,其中一根藏有一些古代羊皮文献。乍看
起来,这些似乎只是福音书抄本,但索尼埃仔细审阅之后,发觉字里行间隐约有一套复杂的密码。索尼埃神甫拿
了羊皮抄本到巴黎,请一些内行的神甫帮助,结果密码被破译出来。密码提到雷恩堡附近地方的特殊标记,索尼
埃都辨认了出来。他还注意到抄本上提及达戈伯特和犹太锡安这两个字时,都和奇妙的字眼“财宝”联系在一起
,索尼埃头一次搜索的结果,发现了一些埋葬已久的梅罗文加人文物,他把这些发现完全公开。但接着事情就变
得神秘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使他突然成为巨富,人们只能靠猜测,当然此中较可靠的事实根据也不少。索尼
埃神甫留下了很多线索。他亲自主持了教堂的细致修理复原工作,而有些装饰,与环境极不协调,甚至是亵渎神
圣的,看来令人不解。例如,许多到过雷恩堡的神职人员一定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来到教堂门口,一抬头就看到
刻在石门楣上的一句话“这地方可怕极了!”为什么一踏进教堂门,第一件映入眼帘的东西就是恶魔阿斯莫德奥
斯的雕像?对教堂内这些奇怪事物和丝毫不神圣的画像,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就是线索,提示这个神甫财产的
来源。比方说,阿斯莫德奥斯是传说中守护耶路撒冷宝藏的恶魔,而这普通人是不知道的。长久以来人人怀疑雷
恩堡是个还没有揭开的聚宝盆,引来了许多热心寻宝人士,也想步神甫后尘,发一笔横财,一心跑来寻542宝的人
太多了,村里人气不过,于是竖起“不许发掘”的牌子,但自索尼埃神甫以来,并无人找到过什么东西,也没有
人查出索尼埃神甫可能发现而且卖掉了的金银珠宝,现在究竟落入谁家。那位年轻的索尼埃神甫留给我们后人的
只是一连串耐人寻味的疑问。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0.古城堡:鬼斧神工之作
  南美洲在欧洲人来到以前是印第安人的王国。在印第安人的历史中仍有数不清的谜团缠绕着我们。1956年,
一些科学家乘飞机飞越安第斯山脉时,发现了位于海拔6000米高处的塞拉加兰古城堡废墟。于是,科学家们对此
城堡进行了科学考察。经过鉴定,这座城堡的历史比闻名的印加帝国还要久远。城堡有坚固的围墙,里面有许多
高12米的堡垒和塔楼。它们全是用大块的打磨平整的石块砌成的,并且没有使用灰浆。堡垒和塔楼都没有门和窗
,惟一的进出口是房顶上正方形的口子。可以想见,修建这座城堡的人们不需照明、取暖、食品和饮用水,因为
方圆数百公里内没有森林、动物、河流和湖泊。他们不用梯子就能爬上塔楼,并且能够生活在海拔6000米、几乎
缺氧、就连秃鹰都很少问津的地方。而且,只有乘坐直升飞机才能到达古城堡,因为该地区没有足够宽阔的平地
可供其他飞机降落。再者,城堡周围密布着峻峭的山峰和危险的深渊,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可以行走的路。对于科
学界来说,在这样海拔的高度上,巨大的石块如何能够加工和垒砌,甚至城堡的居民如何生存,都是无法解释的
。在智利圣佩特罗沙漠中,人们发现了长达数十米的石刻布满在坚硬的岩石上,表现的内容是长翅膀的人物和圆
、三角形、正方形、七边形等几何图形,以及几篇二米多长的石刻文字,其形状与古代北欧语言的字母表相似。
然而,虽有图案存在,却在圣佩特罗沙漠中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踪迹。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白天气温高达
零上50℃,而夜间的温度则在零下10℃以下,方圆数百公里内没有任何水源。在南美洲秘鲁的拜迪那拉布兰卡山
中,矗立着查文多王塔尔古堡。古堡坐落在群山之中,常人几乎是无法涉足的,但古代的堡垒、墙垣、内室的建
造方式都是完全特殊的。确切地说,墙壁是用雕刻和打凿深谷、高峰和山洞的岩石而成的。古堡的防御非常坚固
,入口处布满无穷无尽的机关陷阱。科学家们解不开的谜在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人们如何能用他们拥有的惟一工
具———石头去开山凿岩?查文文化时期,当地的居民人口极少,因此,古堡的建设不可能像古埃及法老建造金
字塔那样,动用成千上万的奴隶。古城堡的中央矗立着一个堡垒,外人只有经过在山岩上凿出的无数迷宫一样的
地道才能进入堡垒。在堡垒的中央大厅,有一根被称为“石头匕首”的石柱,高5米,呈尖头短剑的形状,石柱的
尖刃牢牢地插在地面的花岗岩里。3500年过去了,对于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至今没有找到科学的解释。石柱和
其地面都是由无比坚硬的花岗岩构成。在重达数吨的“匕首”刀锋上雕刻着一个女人的形象,她的面孔奇特,仿
佛是人和美洲豹的结合体,头上没有头发,而是盘踞着几条凶狠的蛇。它非常像希腊神话中蛇发女怪墨杜萨。女
人的形象非常令人费解,因为安第斯山中根本没有美洲豹。1979年,一支科学考察队乘飞机飞越秘鲁阿雷基帕省
时,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些巨大的图案,图案分布在利马东南1000公里的马赫斯和西华斯沙漠中。1980年,科学
家开始对这些图案进行仔细的考察。这些图案有3000年的历史,图案有鸟类、爬行动物、猴、猫科动物,它们的
长度均在20-60米左右,其中有一条巨蟒竟长达72米,宽2米。同时,在这里还发现了14个巨型圆圈,最大的直径
有40米。实际上,它们是圆形平台,当中带石子的土层的硬度几乎与混凝土一样,只有在500米的高空才能看清楚
。在附近的一些不大的土岗上,发现了两个坚固的古堡。古堡的墙有5-6米厚,用火山熔岩砌成。考虑到火山熔
岩坚硬无比,而古堡的墙垣又坍塌和侵蚀得厉害,古堡的历史估计在6000年以上。印加人之前的什么人能够在没
有生命的沙漠中(最近的水源在300公里之外)修建起这些雄伟的古堡呢?不知名的建筑者们是用什么方法把重达
10吨的巨大石块从数十公里远的地方运来、起吊和砌成墙的?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1.金字塔巨石是人造的吗
  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十座之多,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20
多万块巨石。每块石头都有一人多高,约2500公斤重。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
又是怎样堆砌起来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完成如此艰巨的
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象征拉姆谢斯二世权势的最
大纪念碑另外,埃及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所得的数,和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相等;穿过大金字塔的子
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相等的两半;用两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以上这些都是巧合吗?科学
家还发现,金字塔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作用于人体或其他物体,会产生某些奇异的效应。最初发现金字
塔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的是法国人鲍比,他进入大金字塔里考察时,发现塔内温度较高,但残留于塔内的生物遗
体却不腐烂,反而脱水变干,保存久远。因此,鲍比推测塔内可能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在起作用。鲍比的发现
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美国加州大学派出科研人员前去考察。进入塔内之后,他们发现所携带的各种电子仪器几
卢克苏尔神殿。塔门前面的一对雕像是拉姆谢斯二世,左面是方尖塔乎都失灵了。因此,他们推测塔内某处可能
藏有巨大的磁石。意大利学者还发现长时间在塔内停留,会使人神经失衡,意识模糊。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
大卫杜维斯提出了他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
究了巨石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
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帝王谷位于连绵不断的荒凉岩石之间由于这种混合物凝固硬结得十分好,人们难以分
辨出它和天然石头的差别。此外,大卫杜维斯还提出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佐证:在石头中他发现了一缕约1英寸长的
人发,惟一可能的解释是,工人在操作时不慎将这缕头发掉进了混凝土中,保存至今。一些科学家认为,鉴于现
代考古研究业已证实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制作混凝土,所以大卫杜维斯的论断颇为可信。但少数学者对
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既然开罗附近有许多花岗岩山丘,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要舍此而去用一种复杂的操作
方法来制造那难以数计的石头?看来,金字塔之谜并未完全“破迹译”,马尔卡达南方的鱼的巨大遗,还有待人们
进一步去研究、探索。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
  12.南越王宫署五大谜团
  南越王宫殿遗址位于广州市儿童公园东南面。这一堪称中国文物考古史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备受海内外人士
瞩目。与此同时,随着南越王宫署“露脸”的部分逐渐增多,留给人们的谜团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大谜团:“番
禺城”存在之谜埃及金字塔,沉睡在无声的世界里,隐藏着难以一一解答的谜就目前所知,南越王宫署由南越王
宫殿和御花园两大部分组成。目前只挖掘出一号殿的一部分和二号殿的一角,350多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只占儿童公
园东南一个角,整个宫殿最精华的部分还在2万多平方米的儿童公园下面。1998年4月,南越王御花园出土后,麦
英豪就曾断言,南越王宫殿就在御花园附近的儿童公园下面。两年后的今天,麦英豪的预言得到了证实。但是,
南越王宫署出土得越多,人们心里头的一个谜团就越大。现在南越王的御花园有了,宫殿也找到了,但是在宫署
之外还有没有一个城?据史料记载,秦末汉初时期全国有十多个商都,而岭南就只有“番禺”这一个重要的商都
,来这里经商的人不少都财运亨通,发达者众。按照考古专家推测,南越王宫署之外应该还有贸易区(市)、老百
姓生活区(坊、里),以及城墙等等,然而这些东西目前却一点出土的迹象都没有。南越王宫署只是番禺城的一部
分,当时的城在哪里?城墙修建在什么地方?这也同时是所有广州人的一个历史心结———古番禺城的存在仍然
是一个谜。二大谜团:印章上的“老外”头像之谜这次南越王宫殿“露脸”的部分有一个有趣的考古现象———
在不大的宫殿发掘现场,人们可以看到多个朝代的珍贵遗迹错落交叠: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宫、1600多年前的东
晋古井、1000多年前的唐末漫道等等。在堆积成山的出土物件中,最令考古学家感到兴奋的是一枚大约5厘米高、
质地坚硬、未完成的象牙印章。别看这枚象牙印章只有一只核桃大小,上面还有一道裂痕,来头却实在不简单。
首先,这枚象牙印章刚好出土在唐代的漫道上,在它的周围还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日、外国玻璃珠等文物,按麦
英豪的说法,这里曾是唐代的一个特种手工艺作坊。广州出土的唐代文物向来非常有限,令广州的考古学家有“
盛唐不盛”之叹,它的出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南越王墓曾出土过五根象牙,明清时期的大新路是有名
的象牙作坊,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广州的象牙工艺制造史中间的空白得以填补。其次,该印章虽然没有打磨完
成,也没有挑字署名,其上却大有乾坤———上面的头像无论从脸形还是发式来看,都是一个明显的外国人头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