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景德传灯录》宋代释道元撰

_2 道原(宋)
   稽首大慈父  和南骨血母
   我今欲出家  幸愿哀愍故
  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未曾退倦。尊者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一夕天光下属。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出国。访寻其子不知所在。经十年。尊者得法受记已。行化至摩提国。忽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尊者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尊者前。尊者问。汝几岁耶。曰百岁。尊者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尊者曰。汝善机耶。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师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尊者携至本处。受具戒讫。名伽耶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铜铃声。尊者问师曰。铃鸣耶风鸣耶。师曰。非风非铃我心鸣耳。尊者曰。心复谁乎。师曰。俱寂静故。尊者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偈曰。
   心地本无生  因地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  华果亦复尔
  尊者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于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就树下起塔。当前汉昭帝十三年丁未岁也。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盖。母方圣。尝梦大神持鉴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诞。肌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鉴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领徒至大月氏国。见一婆罗门舍有异气。尊者将入彼舍。舍主鸠摩罗多问曰。是何徒众。曰是佛弟子。彼闻佛号心神竦然。即时闭户。尊者良久自扣其门。罗多曰。此舍无人。尊者曰。答无者谁。罗多闻语知是异人。遽开关延接。尊者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后一千年有大士。出现于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于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诚出家受具讫付法。偈曰。
   有种有心地  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  当生生不生
  尊者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当前汉成帝二十年戊申岁也。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者。大月氏国婆罗门之子也。昔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见菩萨璎珞。忽起爱心堕生忉利(欲界第二天)闻憍尸迦说般若波罗蜜多。以法胜故升于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说法要。诸天尊为导师以继祖。时至遂降月氏。后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尝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恒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尊者曰。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恳求出家。既受具。尊者告曰。吾今寂灭时至。汝当绍行化迹。乃付法眼。偈曰。
   性上本无生  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  何怀决不决
  师曰。此是妙音如来见性清净之句。汝宜传布后学。言讫。即于坐上以指爪[(犛-未+牙)-牛+力]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人寂灭。阇夜多起塔。当新室十四年壬午岁也。
  第二十祖阇夜多者。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罗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遍行)常一食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尊者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遍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尊者曰。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尊者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遍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尊者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遍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反生热恼邪。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尊者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
   言下合无生  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达事理竟
  尊者付法已。不起于坐奄然归寂。阇维收舍利建塔。当后汉明帝十七年甲戌岁也。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者。罗阅城人也。姓毗舍佉。父光盖。母严一。家富而无子。父母祷于佛塔而求嗣焉。一夕母梦吞明暗二珠。觉而有孕。经七日有一罗汉。名贤众。至其家。光盖设礼。贤众端坐受之。严一出拜。贤众避席云。回礼法身大士。光盖罔测其由。遂取一宝珠跪献贤众试其真伪。贤众即受之殊无逊谢。光盖不能忍。问曰。我是丈夫致礼不顾。我妻何德尊者避之。贤众曰。我受礼纳珠贵福汝耳。汝妇怀圣子。生当为世灯慧日故吾避之。非重女人也。贤众又曰汝妇当生二子。一名婆修盘头。则吾所尊者也。二名刍尼(此云野鹊子)昔如来在雪山修道。刍尼巢于顶上。佛既成道刍尼受报。为那提国王。佛记云。汝至第二五百年生罗阅城毗舍佉家与圣同胞。今无爽矣。后一月果产子。尊者婆修盘头年至十五礼光度罗汉出家。感毗婆诃菩萨与之授戒。行化至那提国。彼王名常自在。有二子。一名摩诃罗。次名摩拏罗。王问尊者曰。罗阅城土风与此同(旧本作何)异。尊者曰。彼土曾三佛出世。今王国有二师化导。曰二师者谁。尊者曰。佛记第二五百年有一神力大士出家继圣。即王之次子摩拏罗是其一也。吾虽德薄敢当其一。王曰。诚如尊者所言。当舍此子作沙门。尊者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与受具。付法偈曰。
   泡幻同无碍  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尊者付法已。踊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众仰瞻虔请复坐跏趺而逝。荼毗得舍利建塔。当后汉殇帝十二年丁巳岁也(当作安帝十一年盖殇帝在位止一年耳)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者。那提国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师出家传法。至西印度。彼国王名得度。即瞿昙种族。归依佛乘勤行精进。一日于行道处现一小塔。欲取供养众莫能举。王即大会梵行禅观咒术等三众。欲问所疑。时尊者亦赴此会。是三众皆莫能辩。尊者即为王广说塔之所因(阿育王造塔此不繁录)今之出现王福力之所致也。王闻是说乃曰。至圣难逢世乐非久。即传位太子投祖出家。七日而证四果。尊者深加慰诲曰。汝居此国善自度人。今异域有大法器。吾当化令得度。曰师应迹十方动念当至。宁劳往邪。尊者曰。然。于是焚香遥语月氏国鹤勒那比丘曰。汝在彼国教导鹤众。道果将证宜自知之。时鹤勒那为彼国王宝印说修多罗偈。忽睹异香成穗。王曰。是何祥也。曰此是西印度传佛心印祖师摩拏罗将至。先降信香耳。曰此师神力何如。答曰。此师远承佛记。当于此土广宣玄化。时王与鹤勒那俱遥作礼。尊者知已。即辞得度比丘。往月氏国。受王与鹤勒那供养。后鹤勒那问尊者曰。我止林间已经九白(印度以一年为一白)有弟子龙子者。幼而聪慧。我于三世推穷莫知其本。尊者曰。此子于第五劫中。生妙喜国婆罗门家。曾以旃檀施于佛宇。作槌撞钟。受报聪敏为众钦仰。又问。我有何缘而感鹤众。尊者曰。汝第四劫中尝为比丘。当赴会龙宫。汝诸弟子咸欲随从。汝观五百众中。无有一人堪任妙供。时诸子曰。师常说法。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今既不然何圣之有汝即令赴会。自汝舍生趣生转化诸国。其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今感汝之惠故为鹤众相随。鹤勒那闻语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脱。尊者曰。我有无上法宝。汝当听受化未来际。而说偈曰。
   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  无喜复无忧
  时鹤众闻偈飞鸣而去。尊者跏趺寂然奄化。鹤勒那与宝印王起塔。当后汉桓帝十九年乙巳岁也。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者(勒那梵语。鹤即华言。以尊者出世常感群鹤恋慕故名)月氏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千胜。母金光。以无子故祷于七佛。金幢即梦须弥山顶一神童持金环云我来也。觉而有孕。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年二十二出家。三十遇摩拏罗尊者付法眼藏。行化至中印度。彼国王名无畏海。崇信佛道。尊者为说正法。次王忽见二人绯素服拜尊者。王问曰。此何人也。师曰。此是日月天子。吾昔曾为说法故来礼耳。良久不见唯闻异香。王曰。日月国土总有多少。尊者曰。千释迦佛所化世界。各有百亿迷卢日月。我若广说即不能尽。王闻忻然。时尊者演无上道度有缘众。以上足龙子早夭。有兄师子。博通强记事婆罗门。厥师既逝。弟复云亡。乃归依于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尊者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尊者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言已即入佛慧。时尊者忽指东北问云。是何气象。师子曰。我见气如白虹贯乎天地。复有黑气五道横亘其中。尊者曰。其兆云何。曰莫可知矣。尊者曰。吾灭后五十年。北天竺国当有难起。婴在汝身。吾将灭矣。今以法眼付嘱于汝善自护持。乃说偈曰。
   认得心性时  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  得时不说知
  师子比丘闻偈欣惬。然未晓将罹何难。尊者乃密示之。言讫。现十八变而归寂。阇维毕分舍利各欲兴塔。尊者复现空中。而说偈曰。
   一法一切法  一切一法摄
   吾身非有无  何分一切塔
  大众闻偈遂不复分。就驮都之场而建塔焉。即后汉献帝二十年己丑岁也。
  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者。中印度人也。姓婆罗门。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尊者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尊者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在处所。尊者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虽来此其定常。习尊者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师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师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尊者开悟心地朗然。尊者既摄五众名闻遐迩。方求法嗣。遇一长者。引其子问尊者曰。此子名斯多。当生便拳左手。今既长矣。而终未能舒。愿尊者。示其宿因。尊者睹之。即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众皆惊异。尊者曰。吾前报为僧。有童子名婆舍。吾尝赴西海斋受嚫珠付之。今还吾珠理固然矣。长者遂舍其子出家。尊者即与受具。以前缘故名婆舍斯多。尊者即谓之曰。吾师密有悬记。罹难非久。如来正法眼藏今转付汝汝应保护普润来际。偈曰。
   正说知见时  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  知见即于今
  尊者说偈已。以僧伽梨衣密付斯多。俾之他国随机演化。斯多受教直抵南天。尊者以难不可苟免独留罽宾。时本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乃盗为释子形象。潜入王宫。且曰。不成即罪归佛子。妖既自作祸亦旋踵。事既败。王果怒曰。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十至于斯。即命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自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已得蕴空。曰离生死否。尊者曰。已离生死。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涌白乳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七日而终。太子光首叹曰。我父何故自取其祸。时有象白山仙人者。深明因果。即为光首广宣宿因解其疑网(事具圣胄集及宝林传)遂以师子尊者报体而建塔焉。当魏齐王二十年己卯岁也(当作高贵乡公六年。盖齐王芳立十五年而废矣。正宗记云。宝林传误作己卯。当是齐王芳丁卯岁也。然则乃是八年也)。师子尊者付婆舍斯多心法信衣为正嗣。外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师。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者。罽宾国人也。姓婆罗门。父寂行。母常安乐。初母梦得神剑。因而有孕。既诞拳左手遇师子尊者。显发宿因密受心印。后适南天至中印度。彼国王名迦胜。设礼供养。时有外道号无我尊。先为王礼重。嫉祖之至欲与论义。幸而胜之以固其事。乃于王前谓祖曰。我解默论不假言说。祖曰。孰知胜负。曰不争胜负但取其义。祖曰。汝以何为义。曰无心为义。祖曰。汝既无心安得义乎。曰我说无心当名非义。祖曰。汝说无心当名非义。我说非心当义非名。曰当义非名谁能辨义。祖曰。汝名非义此名何名。曰为辨非义是名无名。祖曰。名既非名义亦非义。辨者是谁。当辨何物。如是往返五十九翻。外道杜口信伏。于时祖忽然面北合掌长吁曰。我师师子尊者。今日遇难斯可伤焉。即辞王南迈达于南天潜隐山谷。时彼国王名天德。迎请供养。王有二子。一凶暴而色力充盛。一柔和而长婴疾苦。祖乃为陈因果。王即顿释所疑。又有咒术师忌祖之道。乃潜置毒药于饮食中。祖知而食之。彼返受祸。遂投祖出家。祖即与受具。后六十载太子得胜即位。复信外道致难于祖。太子不如密多以进谏被囚。王遽问祖曰。予国素绝妖讹。师所传者当是何宗。祖曰。王国昔来实无邪法。我所得者即是佛宗。王曰。佛灭已千二百载。师从谁得耶。祖曰。饮光大士亲受佛印。展转至二十四世师子尊者。我从彼得。王曰。予闻。师子比丘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我信衣法偈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即追悔致礼师子。真嗣既明乃赦太子。太子遂求出家。祖问太子曰。汝欲出家当为何事。曰我若出家不为其事。祖曰。不为何事。曰不为俗事祖曰。当为何事。曰当为佛事。祖曰。太子智慧天至必诸圣降迹。即许出家。六年侍奉。后于王宫受具羯磨之际。大地震动颇多灵异。祖乃命之曰。吾已衰朽安可久留。汝当善护正法眼藏普济群有。听吾偈曰。
   圣人说知见  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真性  无道亦无理
  不如密多闻偈再启祖曰。法衣宜可传授。祖曰。此衣为难故假以证明。汝身无难何假其衣。化被十方人自信向。不如密多闻语作礼而退。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得胜王创浮图而秘之。当东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岁也。
  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者。南印度得胜王之太子也。既受度得法至东印度。彼王名坚固。奉外道师长爪梵志。暨尊者将至。王与梵志同睹白气贯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预知尊者入境。恐王迁善乃曰。此是魔来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鸠诸徒众议曰。不如蜜多将入都城。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尊者至先见宫墙有黑气。乃曰。小难耳。直诣王所。王曰。师来何为。尊者曰。将度众生。曰以何法度。尊者曰。各以其类度之。时梵志闻言不胜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尊者顶上。尊者指之忽在彼众头上。梵志等怖惧投尊者。尊者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随灭。乃为王演说法要俾趣真乘。又谓王曰此国当有圣人而继于我。是时有婆罗门子。年二十许。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璎珞。故人谓之璎珞童子游行闾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轻之类。人问汝何行急。即答云。汝何行慢。或问何姓。乃曰。与汝同姓。莫知其故。后王与尊者同车而出。见璎珞童子稽首于前。尊者曰。汝忆往事否。曰我念远劫中与师同居。师演摩诃般若。我转甚深修多罗。今日之事盖契昔因。尊者又谓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势至菩萨是也。此圣之后复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缘在震旦。四五年内却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罗付法眼藏。偈曰。
   真性心地藏  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  方便呼为智
  尊者付法已。即辞王曰。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愿王于最上乘无忘外护。即还本坐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收舍利塔而瘗之。当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戊子岁也。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目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辩于此。既辩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辩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辩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尊者叹其辩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尊者知是法嗣。以时尚未至且默而混之。及香至王厌世众皆号绝。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经七日而出。乃求出家。既受具戒。尊者告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
   心地生诸种  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  华开世界起
  尊者付法已。即于坐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也(正宗记云。宋孝武之世也。又注云。以达磨六十七年算之。当在宋孝武建元元年甲午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首页>>佛学书库>>景德传灯录(目录)>>卷第三
景德传灯录
宋代 释道元 撰
景德传灯录卷第三
  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 道育禅师(菩提达磨旁出三人) 道副禅师 尼总持(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 僧那禅师(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 向居士 相州慧满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岘山神定禅师 宝月禅师 华闲居士 大士化公 和公 廖居士 昙邃(华闲居士出) 延陵慧简(昙邃出二人) 彭城慧瑳 定林寺慧纲 六合大觉(慧纲出) 高邮昙影(大觉出) 泰山明练(昙影出) 扬州静泰(明练出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旁出七十六人见第四卷)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旁出一百七人见第五卷) 。
  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 一道育禅师 二道副禅师 三尼总持(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六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录) 僧那禅师 向居士 相州慧满禅师 岘山神定禅师 宝月禅师 华闲居士 大士化公 和公 廖居士 华闲居士复出一人 昙邃 昙邃复出三人 一延陵慧简 二彭城慧瑳 三定林寺慧纲 慧纲复出一人 六合大觉 大觉复出一人 高邮昙影 昙影复出一人 太山明练 明练复出一人 扬州静泰 (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旁出七十六人见第四卷)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旁出一百七人见第四卷)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师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师又曰。彼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否。尊者曰。汝所化之方获菩提者不可胜数。吾灭后六十余年彼国有难。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汝纵到彼亦不可久留。听吾偈曰。
   路行跨水复逢羊  独自凄凄暗度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  二株嫩桂久昌昌
  复演八偈。皆预谶佛教隆替(事具宝林传及圣胄集)师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逮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一名佛大胜多。本与师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师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而佛大胜多更分途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大师喟然而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盛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现神力至第一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师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师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师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师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师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否。师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师又瞥然匿迹。至第二无相宗所。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智者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师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师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师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师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师辩析即悟本心。礼谢于师忏悔往谬。师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言已忽然不现。至第三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师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师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师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师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己知竟(淅本己字作已依广灯也。邵本作无字依宝林也。洪旧本作已字。正宗记作以字。未详孰是)。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师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师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师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第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师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师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彼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远近学者靡然向风。经六十余载度无量众。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于邪见。寿年不永运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恶报应。皆因多智之者。妄构其说。至于国内。耆旧为前王所奉者。悉从废黜。师知已。叹彼德薄当何救之。又念无相宗中二首领。其一波罗提者。与王有缘将证其果。其二宗胜者。非不博辩而无宿因。时六宗徒众亦各念言。佛法有难师何自安。师遥知众意即弹指应之。六众闻之云。此是我师达磨信响。我等宜须速行以副慈命。言已至师所礼拜问讯。师曰。今一叶翳虚孰能剪拂。宗胜曰。我虽浅薄敢惮其行。师曰。汝虽辩慧而道力未全。宗胜自念。我师恐我见王作大佛事。名誉显达映夺尊威。纵彼福慧为王。我是沙门受佛教旨。岂难敌也。言讫潜去至王所。广说法要及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王与之往返征诘无不诣理。王曰。汝今所解其法何在。宗胜曰。如王治化当合其道。王所有道何在。王曰。我所有道将除邪法。汝所有法将伏何人。师不起于坐悬知宗胜义堕。遽告波罗提曰。宗胜不禀吾教。潜化于王须臾即屈。汝可速救。波罗提恭禀师旨云。愿假神力。言已云生足下。至王前默然而住。时王正问宗胜。忽见波罗提乘云而至愕然忘其问答。曰乘空之者是正是邪。答曰。我非邪正而来正邪。王心若正我无邪正。王虽惊异而骄慢方炽。即摈宗胜令出。波罗提曰。王既有道何摈沙门。我虽无解愿王致问。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答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
   在胎为身  处世名人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鼻辨香  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遍现俱该沙界  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  不识唤作精魂
  王闻偈已心即开悟。乃悔谢前非咨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时宗胜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曰。我今百岁八十为非。二十年来方归佛道。性虽愚昧行绝瑕疵。不能御难生何如死。言讫即自投崖。俄有一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岩石之上安然无损。宗胜曰。我忝沙门当与正法为主。不能抑绝王非。是以捐身自责。何神祐助一至于斯。愿垂一语以保余年。于是神人乃说偈曰。
   师寿于百岁  八十而造非
   为近至尊故  熏修而入道
   虽具少智慧  而多有彼我
   所见诸贤等  未尝生珍敬
   二十年功德  其心未恬静
   聪明轻慢故  而获至于此
   得王不敬者  当感果如是
   自今不疏怠  不久成奇智
   诸圣悉存心  如来亦复尔
  宗胜闻偈欣然。即于岩间宴坐。时异见王复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辩当师何人。答曰。我所出家。即娑罗寺乌沙婆三藏为授业师。其出世师者即大王叔菩提达磨是也。王闻师名惊骇久之。曰。鄙薄忝嗣王位。而趣邪背正忘我尊叔。遽敕近臣特加迎请。师即随使而至。为王忏悔往非。王闻规诫泣谢于师。又诏宗胜归国。大臣奏曰。宗胜被谪投崖。今已亡矣。王告师曰。宗胜之死皆自于吾。如何大慈令免斯罪。师曰。宗胜今在岩间宴息。但遣使召当即至矣。王即遣使入山果见宗胜端居禅寂。宗胜蒙召乃曰。深愧王意。贫道誓处岩泉。且王国贤德如林。达磨是王之叔。六众所师。波罗提法中龙象。愿王崇仰二圣以福皇基。使者复命。未至师谓王曰。知取得宗胜否。王曰。未知。师曰。一请未至。再命必来。良久使还果如师语。师遂辞王曰。当善修德不久疾作。吾且去矣。经七日王乃得疾。国医诊治有加无瘳。贵戚近臣忆师前记。急发使告师曰。王疾殆至弥留。愿叔慈悲远来轸救。师即至王所慰问其疾。时宗胜再承王召。即别岩间。波罗提久受王恩亦来问疾。波罗提曰。当何施为令王免苦。师即令太子为王宥罪施恩崇奉僧宝。复为王忏悔云。愿罪消灭。如是者三。王疾有间。师心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乃先辞祖塔。次别同学。然至王所慰而勉之曰。当勤修白业护持三宝。吾去非晚一九即回。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缘非吾所止。唯愿不忘父母之国。事毕早回。王即具大舟实以众宝。躬率臣寮送至海壖。师泛重溟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嵩禅师以梁僧宝唱续法记为据作正宗记言。达磨以梁武普通元年庚子岁至此土。其年乃后魏明帝正光元年也。若如此则与后入灭启圹等年皆相合。若据此称。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至南海。十月一日至金陵则甚误也。盖普通八年三月已改为大通元年。则九月不应尚称普通八年也。南海者今广州也。去金陵数千里。刺史奏闻而武帝诏迎。岂可十日之间便至金陵耶。又按南史萧昂本传。不言昂为广州刺史。但王茂传末有广州长史萧昂。然不知何年在任。今止可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元年。广州刺史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广灯回作过字)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当云后魏孝明正光元年也。若据太和十年乃后魏文帝时是年即南齐武帝永明四年丙寅岁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后孝明帝闻师异迹。遣使赍诏征前后三至。师不下少林。帝弥加钦尚。就赐摩衲袈裟二领。金钵银水瓶缯帛等。师牢让三返。帝意弥坚。师乃受之。自尔缁白之众倍加信向。迄九年已欲西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盖各言所得乎。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师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此盖依宝林传之说也。按宣律师续高僧传。可大师传云。初达磨以楞伽经授可曰。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若如传所言。则是二祖未得法时。达磨授楞伽使观之耳。今传灯乃于付法传衣之后言。师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则恐误也。兼言吾有。则似世间未有也。此但可依马祖所言云。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则于理无害耳)。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常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别记云。师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秖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师秖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慧可曰。我已息诸缘。师曰。莫不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师曰。何以验之云不断灭。可曰。了了常知故。言之不可及。师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言已乃与徒众往禹门千圣寺止三日。有期城太守扬炫之早慕佛乘。问师曰。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问。此外如何。师曰。须明他心知其今古。不厌有无于法无取。不贤不愚无迷无悟。若能是解故称为祖。又曰。弟子归心三宝亦有年矣。而智慧昏蒙尚迷真理。适听师言罔知收措。愿师慈悲开示宗旨。师知恳到。即说偈曰。
   亦不睹恶而生嫌  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  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  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  超然名之曰祖
  炫之闻偈悲喜交并曰。愿师久住世间化导群有。师曰。吾即逝矣不可久留。根性万差多逢患难。炫之曰。未审何人。弟子为师除得。师曰。吾以传佛秘密利益迷途。害彼自安必无此理。炫之曰。师若不言。何表通变观照之力。师不获已乃为谶曰。江槎分玉浪。管炬开金锁。五口相共行。九十无彼我。炫之闻语。莫究其端。默记于怀礼辞而去。师之所谶。虽当时不测。而后皆符验。时魏氏奉释禅俊如林。光统律师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鸾凤也。睹师演道斥相指心。每与师论议是非锋起。师遐振玄风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竞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度。以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不复救之端居而逝。即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依续法记。则十月五日乃孝庄帝永安元年。即梁大通二年戊申岁。其年即明帝武泰元年也。二月明帝崩。四月庄帝即位。改元建义。至九月又改永安也。后云。汝主已厌世。谓是岁明帝崩也。据传灯云。丙辰岁即东魏文帝大统二年。西魏静帝天平三年。梁大同二年。与厌世之说全乖也。又太和十九年。乃后魏文帝时。即南齐明帝建武二年乙亥岁。殊相辽邈耳)。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而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若依续法记。则后三岁乃庄帝永安三年庚戌岁。当梁武中大通二年也。其年十二月庄帝方崩。奉使回时帝尚在耳。若据传灯。则后三岁乃已未岁。即西魏文帝大统五年。东魏静帝兴和元年。当梁武大同五年也。如此则岂复有孝庄帝耶。又称宋云遇师于葱岭。尤误也。宋云使西域回时。已在魏明帝正光年中矣。然则遇师于葱岭者。盖是魏末别遣使往西域回耳○但当云。后三岁魏使有自西域回者。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问师何往。曰西天去。又谓使曰。汝主已厌世。使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即明帝已登遐矣。而孝庄即位。奉使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至唐开元十五年丁卯岁。为信道者窃在五台华严寺。今不知所在。初梁武遇师因缘未契。及闻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乃成之。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师自魏丙辰岁告寂。迄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六十七年矣(当云自魏至庚子岁告寂。迄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七十五年矣。凡此年代之差。皆由宝林传错误而杨文公不复考究耳)
  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时。尝自念言。我家崇善岂无令子。祷之既久。一夕感异光照室。其母因而怀妊。及长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气不群。博涉诗书尤精玄理。而不事家产好游山水。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即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光遂以见神事白于师。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光受教造于少室。其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玄风博求法嗣。至北齐天平二年(当作天保二年乃辛未岁也。天平东魏年号二年乙卯也)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云。觅罪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大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大师乃告曰。菩提达磨(旧本云达磨菩提)远自竺干以正法眼藏密付于吾。吾今授汝并达磨信衣。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  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  华亦不曾生
  大师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师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兹。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大师付嘱已。即于邺都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归依。如是积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又于筦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无上道听者林会。时有辩和法师者。于寺中讲涅槃经。学徒闻师阐法稍稍引去。辩和不胜其愤。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仲侃惑其邪说。加师以非法。师怡然委顺。识真者谓之偿债。时年一百七岁。即隋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岁三月十六日也(皓月供奉。问长沙岑和尚。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宿债。只如师子尊者二祖大师。为什么得偿债去。长沙云。大德不识本来空。彼云。如何是本来空。长沙云。业障是。又问。如何是业障。长沙云。本来空是。彼无语。长沙便示一偈云。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殊)后葬于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里。唐德宗谥大祖禅师。自师之化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得四百一十三年(当作一十二年)
  僧那禅师姓马氏。少而神俊通究坟典。年二十一讲礼易于东海。听者如市。暨南徂相部学众随至。会二祖说法。与同志十人投祖出家。自尔手不执笔永捐世典。唯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既久侍于祖后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故我初祖兼付楞伽经四卷。谓我师二祖曰。吾观震旦唯有此经可以印心。仁者依行自得度世。又二祖凡说法竟。乃曰。此经四世之后变成名相。深可悲哉。我今付汝宜善护持。非人慎勿传之。付嘱已师乃游方。莫知其终。
  向居士。幽栖林野木食涧饮。北齐天保初。闻二祖盛化乃致书通好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弄影当作弃影。唯恐当时笔误耳。盖第三十卷镇国大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云。若求真去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休影。此用庄子之说。劳形谓走而避影也)。二祖大师命笔回示曰。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居士捧披祖偈乃伸礼觐。密承印记。
  相州隆化寺慧满禅师。荥阳人也。姓张氏。始于本寺遇僧那禅师开示。志存俭约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乃舍之。自言一生心无怯怖身无蚤虱睡而不梦。常行乞食住无再宿。所至伽蓝则破柴制履。贞观十六年于洛阳会善寺侧。宿古墓中遇大雪。旦入寺见昙旷法师。旷怪所从来。师曰。法有来耶。旷遣寻来处。四边雪积五尺许。旷曰。不可测也。寻闻有括录事。诸僧逃隐。师持钵周行聚落无所滞碍。随得随散索尔虚闲。有请宿斋者。师曰。天下无僧方受斯请也。又尝示人曰。诸佛说心令知心。相是虚妄。今乃重加心相。深违佛意。又增论议殊乖大理。故常赍楞伽经四卷。以为心要。如说而行。盖遵历世之遗付也。后于陶冶中无疾坐化。寿七十许。
  第三十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师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缚汝。曰无人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侍奉尤谨。师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偈曰。
   华种虽因地  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  华地尽无生
  师又曰。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即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旋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师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岁。凡四百载矣。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风深得玄旨天宝乙酉岁。遇荷泽神会问曰。三祖大师葬在何处。或闻入罗浮不回。或说终于山谷。未知孰是。会曰。璨大师自罗浮归山谷。得月余方示灭。今舒州见有三祖墓。常未之信也。会谪为舒州别驾。因询问山谷寺众僧曰。闻寺后有三祖墓是否。时上坐慧观对曰。有之。常欣然与寮佐同往瞻礼。又启圹取真仪阇维之。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己俸建塔焉。百粒寄荷泽神会。以征前言。百粒随身。后于洛中私第设斋以庆之。时有西域三藏犍那等在会中。常问三藏。天竺禅门祖师多少。犍那答曰。自迦叶至般若多罗。有二十七祖。若叙师子尊者傍出达磨达四世。二十二人。总有四十九祖。若从七佛至此璨大师。不括横枝凡三十七世。常又问。会中耆德曰。尝见祖图。或引五十余祖。至于支派差殊宗族不定。或但有空名者。以何为验。时有智本禅师者。六祖门人也。答曰。斯乃后魏初佛法沦替。有沙门昙曜。于纷纭中以素绢单录。得诸祖名字。或忘失次第。藏衣领中隐于岩穴。经三十五载。至文成帝即位。法门中兴。昙曜名行俱崇。遂为僧统。乃集诸沙门重议结集目。为付法藏传。其间小有差互。即昙曜抄录时怖惧所致。又经一十三年。帝令国子博士黄元真与北天竺三藏佛陀扇多吉弗烟等。重究梵文甄别宗旨次叙师承。得无[袖-由+比]谬也。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者。姓司马氏世居河内。后徙于蕲州之广济县。师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隋大业十三载。领徒众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万众惶怖。师愍之教令念摩诃般若。时贼众望稃灕间。若有神兵。乃相谓曰。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稍稍引去。唐武德甲申岁。师却返蕲春住破头山。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师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师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师曰。汝无性耶。答曰。性空故。师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家。于父母所乞令出家。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名曰弘忍(旧本无名曰弘忍四字。今此添入。若不言名。以至付法传衣者。是何人耶。兼后有忍曰二字。亦自不明耳)以至付法传衣。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信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学徒委之。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师曰善。后贞观癸卯岁。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师。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师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叹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迄高宗永徽辛亥岁闰九月四日。忽垂诫门人曰。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塔于本山。明年四月八日塔户无故自开。仪相如生。尔后门人不敢复闭。代宗谥大医禅师慈云之塔。自圆寂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五十六载(当云三百五十四载)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者蕲州黄梅人也。姓周氏。生而岐嶷。童游时逢一智者。叹曰。此子阙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旧本误作蕲字)州来参谒师。问曰。汝自何来曰岭南师曰。欲须何事。曰唯求作佛。师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师知是异人。乃诃曰。着槽厂去。能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经八月。师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共推称云。若非尊秀畴敢当之。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廊壁书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遣有尘埃
  师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诵念。能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能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能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能曰。子不信耶。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能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能自秉烛。令童子于秀偈之侧写一偈云。
   菩提本非树  心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假拂尘埃
  大师后见此偈云。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师语遂不之顾。逮夜乃潜令人自碓坊召能行者入室。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小大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吾。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能居士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既授衣付何人。师曰。昔达磨初至人未知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授衣之人命如悬丝也。能曰。当隐何所。师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能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忍大师自此不复上堂凡三日。大众疑怪致问。祖曰。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复问衣法谁得耶。师曰。能者得。于是众议卢行者名能。寻访既失。悬知彼得即共奔逐。忍大师既付衣法。复经四载。至上元二年(乙亥岁乃唐高宗时也。至肃宗时复有上元年号。其二年岁在辛丑也)。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而逝。寿七十有四。建塔于黄梅之东山。代宗皇帝谥大满禅师法雨之塔。自大师灭度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三百三十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首页>>佛学书库>>景德传灯录(目录)>>卷第四
景德传灯录
宋代 释道元 撰
景德传灯录卷第四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旁出法嗣九世共七十六人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 第一世法融禅师 第二世智岩禅师 第三世慧方禅师 第四世法持禅师 第五世智威禅师 第六世慧忠禅师(已上六人见录)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七十人 。
  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一人见录) 荆州大素禅师 幽栖月空禅师 白马道演禅师 新安定庄禅师 彭城智瑳禅师 广州道树禅师 湖州智爽禅师 新州杜默禅师 上元智诚禅师 定真禅师(智诚禅师出) 如度禅师(定真禅师出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岩禅师下旁出八人 东都镜潭禅师 襄州志长禅师 湖州义真禅师 益州端伏禅师 龙光龟仁禅师 襄阳辩才禅师 汉南法俊禅师 西州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法持禅师下旁出二人 牛头山玄素禅师 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威禅师下四世旁出一十二人 宣州安国寺玄挺大师(智威禅师出三人)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玄素禅师出)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道钦禅师出)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鸟窠旁出已上六人见录) 灵岩宝观禅师(智威禅师出) 金华山昙益禅师(玄素禅师旁出二人) 吴门圆镜禅师 木渚山悟禅师(径山钦禅师旁出三人) 青阳广敷禅师 杭州巾子山崇慧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已上旧本世次不明今各依本章添注法嗣共成四世也 。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除天台云居智及润州栖霞源二人外余皆忠禅师出)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惟则禅师出已上二人见录) 牛头山道性禅师 江宁智灯禅师 解县怀信禅师 鹤林全禅师 北山怀古禅师 明州观宗禅师 牛头山大智禅师 白马善道禅师 牛头山智真禅师 牛头山谭颙禅师 牛头山云韬禅师 牛头山凝禅师 牛头山法梁禅师 江宁行应禅师 牛头山惠良禅师 兴善道融禅师 蒋山照明禅师 牛头山法灯禅师 牛头山定空禅师 牛头山慧涉禅师 幽栖道遇禅师 牛头山凝空禅师 蒋山道初禅师 幽栖藏禅师 牛头山灵晖禅师 幽栖道颖禅师 牛头山巨英禅师 释山法常禅师 龙门凝寂禅师 庄严远禅师 襄州道坚禅师 尼明悟 居士殷净己 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慧涉出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 北宗神秀禅师 嵩岳慧安国师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杨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隋州禅慥禅师 金州法持禅师 资州智侁禅师 舒州法照禅师 越州义方禅师 枝江道俊禅师 常州玄赜禅师 越州僧达禅师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 五台山巨方禅师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兖州降魔藏禅师 寿州道树禅师 准南都梁山全植禅师(已上五人见录) 荆州辞朗禅师 嵩山普寂禅师 大佛山香育禅师 西京义福禅师 忽雷澄禅师 东京日禅师 太原遍净禅师 南岳元观禅师 汝南杜禅师 嵩山敬禅师 京兆小福禅师 晋州霍山观禅师 润州茅山崇圭禅师 安陆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岳慧安国师等法嗣一十八人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慧安国师出六人) 嵩岳破窖堕和尚 嵩岳元圭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常山坦然禅师 邺都圆寂禅师 西京道亮禅师 杨州大总管李孝逸(道亮禅师旁出五人) 工部尚书张锡 国子祭酒崔融 秘书监贺知章 睦州刺史康诜 正寿禅师(隋州神慥禅师出) 洪州崇寂禅师(蒙山道明禅师出三人) 江西瑰禅师 抚州神贞禅师 资州处寂禅师(资州智诜禅师出) 义兴神斐禅师(玄赜禅师出二人) 湖州畅禅师(已上一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三人 紫金玄宗禅师 明州大梅山车禅师 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山普寂禅师等法嗣四十六人 终南山惟政禅师(普寂禅师出二十四人一人见录) 广福慧空禅师 常越禅师 襄州夹石山思禅师 明瓒禅师 敬爱寺真禅师 兖州守贤禅师 定州石藏禅师 南岳澄心禅师 南岳日照禅师 洛京同德寺干禅师 苏州真亮禅师 瓦棺寺璇禅师 弋阳法融禅师 广陵演禅师 陕州慧空禅师 洛京真亮禅师 泽州亘月禅师 亳州昙真禅师 都梁山崇演禅师 京兆章敬寺澄禅师 嵩阳寺一行禅师 京兆山北寺融禅师 曹州定陶丁居士 大雄猛禅师(西京义福禅师出八人) 西京大震动禅师 神斐禅师 西京大悲光禅师 西京大隐禅师 定境禅师 道播禅师 玄证禅师 西京寂满禅师(降魔藏禅师出三人) 西京定庄禅师 南岳慧隐禅师 神照禅师(南岳元观禅师出) 京兆蓝田深寂禅师(小福禅师出三人) 太白山日没云禅师 东白山法超禅师 岘山幽禅师(霍山观禅师出) 益州无相禅师(资州处寂禅师出四人) 益州长松山马禅师 超禅师 梓州晓了禅师 西京智游禅师(义兴斐禅师出二人) 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四世七人 。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二人 衡州定心禅师 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益州无相禅师等法嗣五人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无相禅师出四人一人见录) 荆州明月山融禅师 汉州云顶山王头陀 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 武诫禅师(塼界慎徽禅师出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一人 嵩山照禅师(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 。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 第一世法融禅师 第二世智岩禅师 第三世慧方禅师 第四世法持禅师 第五世智威禅师 第六世慧忠禅师 。
  前六世祖宗法嗣共八十人 。
  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一人见录)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 荆州大素禅师 幽栖月空禅师 白马道演禅师 新安定庄禅师 彭城智瑳禅师 广州道树禅师 湖州智爽禅师 新州杜默禅师 上元智诚禅师 。
  智诚复出一人 定真禅师 。
  定真复出一人 如度禅师(已上一十一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岩禅师下旁出 东都镜潭禅师 襄州志长禅师 湖州义真禅师 益州端伏禅师 龙光龟仁禅师 襄阳辩才禅师 汉南法俊禅师 西川敏古禅师(已上八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法持禅师下旁出 牛头山玄素禅师 天柱弘仁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一十二人(六人见录) 宣州安国寺玄挺大师 润州鹤林寺玄素禅师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 。
  玄素复出二人 一金华昙益禅师 二吴门圆镜禅师 。
  道钦复出三人 一木渚山悟禅师 二青阳广敷禅师 三杭州中子山崇慧禅师 。
  道林复出一人 灵岩宝观禅师(已上六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慧忠禅师下两世旁出三十六人(二人见录) 夭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旁出天台云居)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 牛头山道性禅师 江宁智灯禅师 解县怀信禅师 鹤林全禅师 北山怀古禅师 明州观宗禅师 牛头山大智禅师 白马善道禅师 牛头山智真禅师 牛头山谭颙禅师 牛头山云韬禅师 牛头山凝禅师 牛头山法梁禅师 江宁行应禅师 牛头山惠良禅师 兴善道融禅师 蒋山照明禅师 牛头山法灯禅师 牛头山定空禅师 牛头山慧涉禅师 幽栖道遇禅师 牛头山凝空禅师 蒋山道初禅师 幽栖藏禅师 牛头山灵晖禅师 幽栖道颖禅师 牛头山巨英禅师 释山法常禅师 龙门凝寂禅师 庄严远禅师 襄州道坚禅师 尼明悟 居士殷净已 。
  前慧涉复出一人 润州栖霞寺清源禅师(已上三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五世旁出一百七人 。
  第一世一十三人(三人见录) 北宗神秀禅师 嵩岳慧安国师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 扬州奉法寺昙光禅师 随州禅慥禅师 金州法持禅师 资州智侁禅师 舒州法照禅师 越州义方禅师 枝江道俊禅师 常州玄赜禅师 越州僧达禅师 白松山刘主簿(已上一十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二世三十七人 。
  北宗神秀禅师法嗣一十九人(五人见录) 五台山巨方禅师 河中府中条山智封禅师 兖州降魔藏禅师 寿州道树禅师 淮南都梁山全植禅师 荆州辞朗禅师 嵩山普寂禅师 大佛山香育禅师 西京义福禅师 忽雷澄禅师 东京日禅师 大原遍净禅师 南岳元观禅师 汝南杜禅师 嵩山敬禅师 京兆小福禅师 晋州霍山观禅师 润州茅山崇圭禅师 安陆怀空禅师(已上一十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岳慧安国师法嗣一十八人(三人见录)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 嵩岳破窖堕和尚 嵩岳元圭禅师 常山坦然禅师 邺都圆寂禅师 西京道亮禅师 。
  道亮复出五人 一扬州大总管李孝逸 二工部尚书张锡 三国子祭酒崔融 四秘书监贺知章 五睦州刺史康诜 。
  前随州神慥禅师复出一人 正寿禅师 。
  前蒙山道明禅师复出三人 一洪州崇寂禅师 二江西瑰禅师 三抚州神贞禅师 。
  前资州智侁禅师复出一人 资州处寂禅师 。
  前玄赜禅师复出二人 一义兴神斐禅师 二湖州畅禅师(已上一十五人机缘语句不录无) 。
  第三世四十九人 。
  前荆州辞朗禅师法嗣 紫金玄宗禅师 明州大梅山常禅师 塼界慎徽禅师(已上三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嵩山普寂禅师法嗣四十六人(一人见录) 终南山惟政禅师 广福慧空禅师 常越禅师 襄州夹石山思禅师 明瓒禅师 敬爱寺真禅师 兖州守贤禅师 定州石藏禅师 南岳澄心禅师 南岳日照禅师 洛京同德寺干禅师 苏州真亮禅师 瓦棺寺[泳-永+(虍-七+(一/八/八/目))]禅师 弋阳法融禅师 广陵演禅师 陕州慧空禅师 洛京真亮禅师 泽州亘月禅师 亳州昙真禅师 都梁山崇演禅师 京兆章敬寺澄禅师 嵩阳寺一行禅师 京兆山北寺融禅师 晋州定陶丁居士 。
  前西京义福禅师复出八人 大雄猛禅师 西京大震动禅师 神斐禅师 西京大悲光禅师 西京大隐禅师 定境禅师 道播禅师 玄证禅师 。
  前降魔藏禅师复出三人 西京寂满禅师 西京定庄禅师 南岳慧隐禅师 。
  前南岳元观禅师复出一人 神照禅师 。
  前小福禅师复出三人 京兆蓝田深寂禅师 太白山日没云禅师 东白山法超禅师 。
  前霍山观禅师复出一人 岘山幽禅师 。
  前资州处寂禅师复出四人 益州无相禅师 益州长松山马禅师 超禅师 梓州晓了禅师 。
  前义兴斐禅师复出二人 西京智游禅师 东都智深禅师(已上四十五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四世七人 。
  前兴善惟政禅师法嗣 衡州定心禅师 敬爱寺志真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前益州无相禅师法嗣五人(一人见录)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 荆州明月山融禅师 汉州云顶山王头陀 益州净众寺神会禅师 。
  前塼界慎徽禅师复出一人 武诫禅师(已上四人无机缘语句不录) 。
  第五世一人 。
  前敬爱寺志真禅师法嗣 嵩山照禅师(无机缘语句不录)
  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下旁出法嗣。
  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
  第一世法融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华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云。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师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云。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来见什么。师无对。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圭峰判为泯绝无寄宗。引破相教而印之。有僧问。南泉。牛头未见四祖时。为什么鸟兽衔华来供养。南泉云。只为步步蹋佛阶梯。洞山云。如掌观珠意不暂舍。僧云。见后为什么不来。南泉云。直饶不来犹较王老师一线道。洞山云。通身去也。又一尊宿答前两问皆云。贼不打贫儿家。僧问一老宿。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云如条贯叶。僧云。见后如何。云秋夜纷纷。又僧问吴越永明潜禅师。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潜云牛头。僧云。见后如何。潜云牛头。诸方举唱甚多不可备录)祖付法讫。遂返双峰山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三年。邑宰萧元善。请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地为之震动。谓罢归山。博陵王问师曰。境缘色发时。不言缘色起。云何得知缘。乃欲息其起。师答曰。境色初发时。色境二性空。本无知缘者。心量与知同。照本发非发。尔时起自息。抱暗生觉缘。心时缘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本无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岂用佛教令。问曰闭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境从何处发师曰。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问曰。境发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生灭际。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凝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检本形。何须求域外。前境不变谢。后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逐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从何处生。问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问曰。智者引妙言。与心相会当。言与心路别。合则万倍乖。师曰。方便说妙言。破病大乘道。非关本性谭。还从空化造。无念为真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无乖误。谷响既有声。镜像能回顾。问曰。行者体境有。因觉知境亡。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心。师曰。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知境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迟。问曰。住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知细无明。徐徐蹑其后。师曰。复闻别有人。虚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转还虚妄。心为正受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不了说无明。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欲静水还平。更欲前途说。恐畏后心惊。无念大兽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道定纷纶。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剑斫。问曰。赖觉知万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事。师曰。赖觉知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心外。问曰。随随无简择。明心不现前。复虑心闇昧。在心用功行。智障复难除。师曰。有此不可有。寻此不可寻。无简即真择。得闇出明心。虑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何论智障难。至佛方为病。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帖。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镜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帖无处安。用行何能决。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后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辞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劳己。永劫住幽识。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问曰。久有大基业。心路差互间。得觉微细障。即达于真际。自非善巧师。无能决此理。仰惟我大师。当为开要门。引导用心者。不令失正道。师曰。法性本基业。梦境成差互。实相微细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哀怨愍群生。托疑广设问。抱理内常明。生死幽径彻。毁誉心不惊。野老显分答。法相愧来仪。蒙发群生药。还如色性为。显庆元年邑宰萧元善。请出山住建初。师辞不获免。遂命入室上首智岩。付嘱法印令以次传授。将下山谓众曰。吾不复践此山矣。时鸟兽哀号踰月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树。仲夏之月忽自凋落。明年丁巳闰正月二十三日终于建初。寿六十四。腊四十一。二十七日窆于鸡笼山。会送者万余人。其牛头山旧居。金源虎咆泉锡杖泉金龟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第二世智岩禅师者。曲阿人也。姓华氏。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师贞观十七年归建业入牛头山。谒融禅师发明大事。禅师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后以正法付方禅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住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室有异香经旬不歇。遗言水葬。寿七十有八。腊三十有九。
  第三世慧方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濮氏。投开善寺出家。及进具。洞明经论。后入牛头山。谒岩禅师咨询秘要。岩观其根器堪任正法。遂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于是不出林薮仅踰十年。四方学者云集。师一旦谓众曰。吾欲他行随机利物。汝宜自安也。乃以正法付法持禅师。遂归茅山。数载将欲灭度。见有五百许人。髻发后垂状如菩萨。各持幡华云。请法师讲。又感山神现大蟒身至庭前如将泣别。师谓侍者洪道曰。吾去矣。汝为吾报诸门人。及门人奔至。师已入灭。时唐天册元年八月一日。山林变白溪涧绝流七日。道俗悲慕声动山谷。寿六十有七。腊四十。
  第四世法持禅师者。润州江宁人也。姓张氏。幼岁出家。年三十游黄梅忍大师坐下。闻法心开。后复遇方禅师为之印可。乃继迹山门。作牛头宗祖。及黄梅谢世。谓弟子玄赜曰。后传吾法者可有十人。金陵法持是其一也。后以法眼付智威禅师。于唐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金陵延祚寺无常院。遗嘱令露骸松下饲诸鸟兽。迎出日空中有神幡。从西而来绕山数匝。所居故院竹林变白七日而止。寿六十有八。腊四十一。
  第五世智威禅师者。江宁人也。姓陈氏。住迎青山。始丱岁。忽一日家中失之。莫知所往。及父母寻访。乃知已依天宝寺统法师出家矣。年二十受具。后闻法持禅师出世。乃往礼谒传受正法焉。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其中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曰。
   莫系念念  成生死河
   轮回六趣海  无见出长波
   慧忠偈答曰。
   念想由来幻  性自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  长波当自止
   师又示偈曰。
   余本性虚无  缘妄生人我
   如何息妄情  还归空处坐
   慧忠偈答曰。
   虚无是实体  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须息  即泛般若船
  师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遂随缘化导。于唐开元十七年二月十八日。终于延祚寺。将示灭谓弟子云。将尸林中施诸鸟兽。寿七十有七。
  第六世慧忠禅师者。润州上元人也。姓王氏。年二十三受业于庄严寺。其后闻威禅师出世乃往谒之。威才见曰。山主来也。师感悟微旨。遂给侍左右。后辞诣诸方巡礼。威于具戒院见凌霄藤。遇夏委悴人欲伐之。因谓之曰。勿剪。慧忠还时此藤更生。及师回果如其言。即以山门付嘱讫。出居延祚寺。师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见。师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后众请入城居庄严旧寺。师欲于殿东别创法堂。先有古木。群鹊巢其上。工人将伐之。师谓鹊曰。此地建堂汝等何不速去。言讫。群鹊乃迁巢他树。初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角。复潜资夜役。遂不日而就。繇是四方学徒云集坐下矣。得法者有三十四人。各住一方转化多众。师尝有安心偈。示众曰。
  人法双净  善恶两忘  真心真实   菩提道场
  唐大历三年。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忽盛夏枯死。四年六月十五日集僧布萨讫。命侍者净发浴身。至夜有瑞云覆其精舍。空中复闻天乐之声。诘旦怡然坐化。时风雨暴作震折林木。复有白虹贯于岩壑。五年春茶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寿八十七。
  前法融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
  金陵钟山昙璀禅师者。吴郡人也。姓顾氏。初谒牛头融大师。大师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唐天授三年二月六日。恬然入定七日而灭。寿六十二。
  前智威禅师下三世旁出法嗣。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尝一日有长安讲华严经僧来。问五祖云。真性缘起其义云何。祖默然。时师侍立次乃谓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大悟。又或问南宗自何而立。师曰。心宗非南北。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者。润州延陵人也。姓马氏。唐如意年中受业于江宁长寿寺。晚参智威禅师遂悟真宗。后居京口鹤林寺。尝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辨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讶之。师曰。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即度之。复何差别之有。或有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师又曰。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又有僧扣门。师问。是什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曰佛来为什么不着。师曰。无汝止泊处。天宝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灭。寿八十五。建塔于黄鹤山。敕谥大津禅师大和宝航之塔。
  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者。彭州人也。姓陈氏。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创寺。永泰元年敕赐号天柱寺。僧问。如何是天柱境。师曰。主薄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时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良久又曰。阇黎会么。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相似。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问。如何是解卜底人。师曰。汝才出门时便不中也。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曰。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也。师曰。灊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晖。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拥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曰为什么佛法不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成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道可成。问如何是道。师曰。白云覆青嶂。蜂鸟步庭华。问从上诸圣有何言说。师曰。汝今见吾有何言说。问宗门中请师举唱。师曰。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师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师曰。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师居山演道凡二十二载。大历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归寂。起塔于寺北。真身见在。
  前润州鹤林寺玄素禅师法嗣。
  杭州径山道钦禅师者。苏州昆山人也。姓朱氏。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玄素禅师遇之。因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求为弟子。素躬与落发。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则止。师遂南行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访于樵子。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有僧问。如何是道。师云。山上有鲤鱼。水底有蓬尘。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于圆相中作一画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即向汝说。马祖令门人智藏来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回去时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师曰。传语却须问取曹溪。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师在内庭见帝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谓忠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忠欣然奉诏。乃赐号国一焉。后辞归本山。于贞元八年十二月示疾说法而逝。寿七十有九。敕谥曰大觉禅师。
  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复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复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唐代宗诏径山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及南归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有灵隐寺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悟玄旨。元和中白居易出守兹郡。因入山礼谒。乃问师曰。禅师住处甚危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十有四。腊六十三(有云师名圆修者。恐是谥号)
  前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法嗣。
  杭州招贤寺会通禅师本郡人也。姓吴氏。本名元卿。形相端严幼而聪敏。唐德宗时为六宫使。王族咸美之。春时见昭阳宫华卉敷荣。玩而久之。倏闻空中有声曰。虚幻之相开谢不停能坏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师省念稚齿崇善极生厌患。帝一日游宫问曰。卿何不乐。对曰。臣幼不食荤膻志愿从释。曰朕视卿若昆仲。但富贵欲出于人表者不违卿。唯出家不可。既浃旬帝睹其容瘁。诏王宾相之。奏曰。此人当绍隆三宝。帝谓师曰。如卿愿任选日远近奏来。师荷德致谢。寻得乡信言母患乞归宁省。帝厚其所赐。敕有司津遣师。至家未几。会韬光法师勉之。谒鸟窠为檀越。与结庵创寺寺成。启曰。弟子七岁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为出家故休官。愿和尚授与僧相。曰今时为僧鲜。有精苦者行多浮滥。师曰。本净非琢磨。元明不随照。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俦也。师曰然。理虽如此于事何益。傥垂摄受则誓遵师教。如是三请皆不诺。时韬光坚白鸟窠曰。宫使未尝娶。亦不畜侍女。禅师若不拯接。谁其度之。鸟窠即与披剃具戒。师常卯斋昼夜精进。诵大乘经而习安般三昧。寻固辞游方。鸟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时谓布毛侍者(鸟窠章叙讫)暨鸟窠归寂垂二十载。武宗废其寺。师与众僧礼辞灵塔而迈。莫知其终。
  前慧忠禅师两世旁出法嗣。
  天台山佛窟岩惟则禅师者京兆人也。姓长孙氏。初谒牛头忠禅师大悟玄旨。后隐于天台瀑布之西岩。唐元和中法席渐盛。始自目其岩为佛窟焉。一日示众云。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然未尝无物。斯则圣人如影百年如梦。孰为生死哉。至人以是独照。能为万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有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师云。中的也。忽一日告门人曰。汝当自勉。吾何言哉。后二日夜安坐示灭。寿八十。腊五十有八。
  前天台山佛窟岩惟则和尚法嗣。
  天台山云居智禅师。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无所见因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人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第三十二祖忍大师。第一世旁出法嗣(第一世)
  北宗神秀禅师者(耶舍三藏志云。艮地生玄旨。通尊媚亦尊。比肩三九族。足下一毛分)开封尉氏人也。姓李氏。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至蕲州双峰东山寺。遇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之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悟解无及汝者。忍既示灭。秀遂住江陵当阳山。唐武后闻之召至都下。于内道场供养。特加钦礼。命于旧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士庶皆望尘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礼重。大臣张说尝问法要执弟子之礼。师有偈示众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