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的"偏食"小测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很多行为,都能从父母那里找到原因。每个人的饮食问题都受到家庭环境的强烈影响。因此,在指责孩子偏食之前,爸爸和妈妈首先要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我从小有没有过偏食的问题呢? --我为什么不爱吃这种东西?现在有没有改变? --我有没有在孩子的面前流露过对某种食品的特殊喜好? --我有没有在孩子的面前评价过食物的好与坏? --孩子有偏食的倾向,是随他自由选择,还是严厉呵斥? --孩子不肯吃某些食物,是假装不知,还是经常提起? --孩子喜欢吃哪种食物,是不是经常提起,而且会用这种食物来博取他的欢心?
改善孩子偏食的八个妙招:
要想让孩子不偏食、不挑食,最要紧的就是在家里形成一个良好的饮食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自己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正确的饮食观念,并善于营造宽松的饮食环境。
1. 给食物一个公平的地位。
父母对食物的态度应当理性而公平,不挑食、不偏食。从不说什么食物高级,什么食物低等;也不说什么食物好吃,什么食物难吃。如果菜肴确实难吃,只能说是烹调不得当,而不能贬损这种食品本身。
2. 经常讲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从小教育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健康的饮食能培养出健康的人,吃饭不注意,就很难长成身材漂亮、头脑聪明的人。把不挑食和宝贝所注重的目标结合起来,并举合适的例子来证明,他就会比较容易接受这些道理。
3. 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制作。
如果让孩子对食物多一些了解,他们就会对食物产生心理认同,也能减少对很多食物的偏见。比如说,可以让孩子和我们一起去买菜,帮助我们择菜,大一点儿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凉拌菜,甚至让他们自己在家动手种菜苗、发豆芽……这些都会成为非常好的饮食教育。孩子也会爱上自己参与制作的这些食物。
4. 避免他人偏食挑食的干扰。
如果周围有很多小朋友或者成年人挑食偏食,父母可以用一种不赞成的态度来谈论这些事情,同时肯定自己家的孩子不会这样做。或者,举出那些饮食习惯较好的小朋友作为例子,赞扬他们的好习惯。
5. 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挑食行为。
如果孩子不吃某些食物,既不要大惊小怪、过分批评,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也不能纵容肯定,强化挑食行为。这种食物应当继续成为餐桌上的一部分,只是父母可以问一问:觉得这个菜有什么不好吃?然后承诺孩子下次会烹调得更好一些。不要提醒别人,孩子不吃某种食物,或者特别爱吃某种食品。
6. 帮孩子分析食品广告。
儿童从众心理强,好奇心也强,最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父母需要经常进行引导。让他们知道广告多的食品不等于是优质健康的食品,诱人的口感里面可能含有不利健康的添加物质。
第27节:给父母的"偏食"小测试(2)
7. 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给予鼓励。
如果孩子接受了以前不吃的东西,或者放弃了某种特别喜爱的零食,或者在饮食上更加合理,父母可以适当给予精神奖励,或者其他非食品形式的鼓励,来激励他形成好的饮食习惯。让他感觉这种好的行为与长大、懂事、明智、有教养等好的个人评价联系在一起。
8. 改进烹调方法。
很多食物被拒绝,都是因为烹调方法不当。父母不妨学习烹调技艺,把食物切得小一点,适合孩子取食;把食物做得更美味更漂亮,把食物搭配得五彩斑斓,用更漂亮的餐具盛放。只要食物足够可爱,孩子通常都乐于接受。
孩子不喜欢吃鸡蛋吗?把鸡蛋做成太阳的形状,放在白盘子中,然后搭配上豌豆荚或菜叶,再用番茄片做成花,也许他就会乐于品尝"太阳"的滋味。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吗?将它切成薄片修成花朵形状,和甜玉米粒一起放在米饭的表面蒸熟,孩子也许就会愿意把"花朵"吃下去。把面食做成动物的形状,把米饭做成三角形的饭团,顶上缀些海苔丝和火腿丝,把煮鸡蛋切成环状的薄片,都能让孩子受到吸引。
孩子喜欢用手来抓东西,喜欢能够一口放进嘴里的东西。因此,块状食物的体积要小,不要让幼儿感到总也吃不完。不妨做些特别小的馒头、包子、饭团之类,让孩子感到这是属于他的食物,增加就餐时的"成就感"。
幼儿对餐具往往很感兴趣,喜欢挑盘子挑碗。在吃饭时,最好给孩子准备专用的小碗、小盘和小勺,形状和花样都要符合他的爱好。餐具的质地宜选仿象牙、仿磁的无毒塑料,以免摔坏后使孩子受伤。
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父母应当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增加食物的品种,让幼儿渐渐接受多种口味的食物。父母一方面将食物的外观制作得富有情趣,一边又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介绍这种食物的特点,幼儿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例如,在给孩子吃萝卜之前,先讲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然后给孩子看大萝卜的可爱形状,最后将它端上餐桌,孩子可能就会高高兴兴地品尝小白兔的食物。
为了让孩子喜爱家庭餐桌上的食物,父母应当经常赞美孩子的食物,让他感到家里的食物是可爱的、独一无二的。超市中的零食人人都可以买到,而妈妈做的美丽食物只有自己能够吃到。这样,孩子就会对妈妈烹调的食物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
如果孩子实在不吃某些东西怎么办?可以试试以下这些小办法: 1. 把这种食物制成馅料,包在其他食物中吃。 2. 把这种食物和其他食物搭配起来,作为配料来吃,避免引起孩子的注意。 3. 找来其他爱吃这些食物的小朋友,帮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这种食物。 4. 让孩子最崇拜的人与他共进一餐,看到别人吃什么都香。 5. 找到孩子在口味上最喜欢的餐馆,点含有这类食物的菜肴。 6. 找到这种食物的替代物,能提供相同的营养价值。 实际上,宝宝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定型的,可改变的。他们今天所讨厌的东西,明天或许就能接受。如果父母引导得当,一次拒绝某种食物的经历并不会固定为对某种食物的反感。
第28节:孩子吃对,妈妈合格(1)
孩子吃对,妈妈合格
某日在火车上,我正为质量低劣的盒饭而苦恼,突然听到包厢外列车员叫卖酸奶,当即喜出望外,把她叫住。按我一贯的想法,酸奶营养价值高,如果晚餐不足的话,补上一杯就能起到很大作用,既能平衡养分,又能增加饱感,还能调理肠胃,对出门的人最适合不过了。
"让我看看你卖的酸奶,好吗?"我满怀期望地问。她高高兴兴地递过来,原来是一包"优酸乳"纸盒饮料。我大失所望,对她说:"这明明不是酸奶啊。"她奇怪地问我:"怎么,酸奶不就是这样的吗?酸酸甜甜的,我一直就把它当成酸奶喝的啊。"
我请她细细地看看产品包装正面,上面果然用小字写着"饮料"二字。她还是一头雾水地问:"这东西白白的、浓浓的,和酸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又请她好好看看包装侧面的配料表。第一个原料是水,第二个是牛奶,第三个是糖,第四个是柠檬酸,然后还有增稠剂、香精、色素……
她瞪大眼睛看着我,不解其意。我说:"按照国家规定,配料表中的第一位就是含量最多的原料。这个产品的第一大原料是水,而不是牛奶,所以它当然不能叫做奶。它也不含有乳酸菌发酵剂(如果有,一定会写上去的),也就是不含有益健康的乳酸菌。其酸味来自于柠檬酸,而不是酸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酸,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奶。""啊!原来这么复杂!"她惊叹道,"可是,它为什么不如酸奶和牛奶好呢?" 我再让她向下看,有一行小字写着:蛋白质含量≥1%。而按国家规定,牛奶的标准是蛋白质≥2.9%,调味酸奶的标准是蛋白质≥2.3%。也就是说,它比牛奶和酸奶的蛋白质含量低很多,连一半都不到。当然,其他营养成分也一样会低很多,比如说,钙和维生素A、维生素D也就是牛奶的1/3左右。
第29节:孩子吃对,妈妈合格(2)
想一想,如果你打算买一件纯羊毛大衣,最后发现买的东西当中2/3都是化纤,只有1/3的羊毛,你会不会觉得很亏呢?你只能埋怨自己,当初忘了好好看看标签上的成分说明。买食品,道理也是一样的。
我接着补充说明一句:"不过,它比可乐之类的普通甜饮料还是要好一些。"女列车员叹了口气:"听说酸奶营养好,我一直都把它当成酸奶给我两岁的儿子喝。其实我原来是想给他喝牛奶的,纯牛奶比这个便宜呢。可是他不肯喝,他就喜欢酸酸甜甜的东西,而且还特别喜欢草莓口味。" "可是,草莓口味的红色是色素染出来的,香味是香精调出来的,对您两岁的儿子可没有什么好处啊。"她愣了一刻,对我说:"如果不是你今天这么说,我不会知道这并不是酸奶。可就算我给孩子买来真的酸奶,恐怕他也不会喜欢喝。他喜欢甜味饮料和冰淇淋,喜欢膨化食品和薯片,还喜欢曼陀思糖和QQ糖……" 这次,轮到我叹了一口气。孩子们的味蕾,从小就被各种香精、色素和精制糖腌渍着,渐渐丧失了对天然食品清淡香气的感受能力;孩子们的舌头,从小就被磷酸盐、明矾和氢化植物油覆盖着,渐渐丧失了对天然食品口感的亲和能力。
多年之前,曾经看过一本日本的健康教育书籍,其中说到:味道养育心灵。一个味觉迟钝、对天然食物毫无感情的孩子,很难想象他能够拥有丰富而豁达的心灵。如今,家长们都在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条件,可是,他们真的得到了最好的食物吗? 家长们,请认真检查一下家里的冰箱和食品柜,好好反思一下,你的孩子都在吃什么?他们吃得够新鲜,够天然,够多样吗?
第30节:全家共进餐,孩子更优秀
全家共进餐,孩子更优秀
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工作、社交、娱乐,总是让日程表排得太满。在家做饭看起来似乎是最土气、最乏味的一项活动,正在被很多时尚家庭所忽略。很多父亲一周难得在家吃两次晚饭,很多母亲让孩子自己叫外卖或者吃速冻食品、泡方便面来打发一餐。
然而,对于很多中年人来说,不管吃过多少中西大餐,平生最难忘、最美味的却是小时候父母亲手烹制的美食。厨房的浓浓香气,屋里的温馨笑语,餐桌上家人无拘无束的交流和分享……这些将简单的家常便饭化为家庭温暖的象征。它包含着爱心的真,亲情的浓。
难道,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拥有这样美好的回忆吗? 美国一项青少年医学研究证实,能够经常和父母家人共同进餐的青少年,与那些每周与父母一起进餐不足两次的孩子相比,不仅学习成绩明显优秀,而且情绪抑郁的情况也较少出现,较少沉迷于烟酒和大麻等不良嗜好。
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在家进餐的孩子饮食较为健康,能够摄入更多的蔬菜和水果,加上较少吃快餐、喝甜饮料,脂肪摄入量也较低。
在菜市场里,我常听到主妇们讨论这样的话题:"今天我该给孩子做点什么吃呢?""吃什么东西对他们的身体更有好处呢?"出于爱心,父母总是会给孩子购买最优质的食材,烹制更健康的饭菜。称职的父母都会把孩子的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明智的父母也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特别是在生活习惯方面,因此他们会购买多样化的天然食品,多吃蔬菜水果,赞美粗粮薯类,远离甜点冷饮。据说,孩子的饮食习惯在5岁就开始形成,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饮食责无旁贷。父母对天然食物的态度,对早餐质量的重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营养认知,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
有很多父母会说:"我辛辛苦苦忙着挣钱养家,不都是为了孩子,想让他过上好的生活吗?"可是您大概忘记了,好的饮食习惯不是钱能够买来的,孩子的健康身心不是钱能够买来的,被爱的感觉更不是钱能够买来的。
其实,每周做3次健康晚餐并没有那么麻烦。凉拌蔬菜和新鲜果盘都很简单;煲汤只要把荤素搭配的几种原料和香辛料扔进电热沙锅,焖两个小时就好,根本无需费心;红薯玉米蒸饭只要用电饭锅就能搞定;再加上一份炒菜,就是相当丰富的一餐!周末有时间的话,不妨学做新的健康菜肴,更能给家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你是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是,请花费一点时间,给他们亲手做饭,和他们一起吃饭吧。让共同用餐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仪式,让其乐融融的幸福感觉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中吧!
第31节:你扔掉了哪些营养宝贝(1)
5好主妇抓细节为健康加分
你扔掉了哪些营养宝贝
你家厨房里的垃圾桶,是不是每天都装满大堆垃圾?其中的一多半恐怕都是你丢掉的食物原料吧。
人类的食物原料归根到底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也就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个部位之分,菌类也有菌伞、菌柄的部位之别。动物则有骨、软骨、肉、血、内脏、皮等不同组成部分。
对于一个活的生物体,这些部分当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然而,人们把它们当成食物的时候,却习惯于留下一部分,扔掉一部分。留下来的部分给我们提供了营养,而扔掉的部分就成了污染环境的厨余垃圾。
为什么要扔掉它们呢?理由很多,可能是因为口感差一点,或者是因为品相难看一点,或者干脆没什么理由,就是看见父母把它们扔掉,养成一种习惯而已。
可实际上,你到底扔掉了什么?扔掉的部分当中有没有可惜的东西呢?
蔬菜水果类
不良传统一 --切掉油菜和芹菜的鲜嫩绿叶 --扔掉莴笋的叶子 --扔掉白菜的老叶
评点:蔬菜几乎每一个部分都有营养价值,其中的绿叶是植物合成营养成分的工厂,也是营养之精华所在,扔掉它会极大地降低蔬菜的营养价值。比如说,白菜外层绿叶中的胡萝卜素浓度要比中心白色叶子高十几倍,维生素C也要高好几倍呢。又比如说,莴笋叶子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叶黄素含量都高于莴笋的茎。其实油麦菜就是叶用的莴笋,莴笋叶子甚至比油麦菜味道还要香浓。
对策:即使觉得混起来炒口感不好,也不要把叶子扔掉,而应该掰下来,另做一盘青菜,或用绿叶做汤、做馅。
不良传统二 --削掉茄子的皮 --厚削萝卜、苹果、红薯等的皮 --撕掉番茄的皮 评点:这些做法也都去掉了蔬菜的营养精华。茄子最令人称道的强健血管功效便来自于茄子皮,它集中了茄子中的绝大部分花青素抗氧化成分,也含有很高浓度的果胶和类黄酮,丢掉实在可惜得很。辛辣的萝卜皮中含有相当多的异硫氰酸酯类物质,它正是萝卜防癌作用的关键成分。苹果、红薯和番茄的皮富含抗氧化成分和膳食纤维,也有一定的防癌效果。若能多保留一些皮,其实更有利于健康。
第32节:你扔掉了哪些营养宝贝(2)
对策:蔬果还是尽量吃完整的,纯天然的感觉最好。不要追求特别脆、特别白、特别甜之类"境界"。如果觉得它们在色彩上或口感上有碍,可以对烹调方法进行调整,或单独制成另一道菜。比如老北京风味的"炒茄子皮"和"拌萝卜皮"就别具特色,集健康和美食于一体。
不良传统三 --掐掉豆芽的两头 --扔掉青椒生籽的白色海绵部分 --扔掉冬瓜的白色芯部 评点:豆芽中营养最丰富的部分并不是白嫩的芽柄,而是淡黄色的芽尖;根则是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地方。费时费力地掐菜,实在是得不偿失。青椒和冬瓜的白色芯部都是维生素C含量特别高的地方,丢掉也很可惜。
对策:如果习惯于把它们吃掉,会觉得口感其实很不错呢。就把它们洗干净扔进锅里好啦!
鱼肉蛋类
不良传统一 --扔掉能吃的骨头和骨髓 --扔掉软骨
评点:动物的骨头是营养宝库。大家通常以为它能够补钙,其实它的钙很难溶出、被人体吸收,而其中的硫酸软骨素、骨胶原则是对美容非常有益的东西,松质骨红骨髓中的铁,白骨髓中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也是有益健康的宝贵资源。
对策:把骨头多煮一煮,最好用高压锅压软,然后能嚼的尽量嚼碎,咽下汁液,柔软的干脆吃掉。
不良传统二 --扔掉鸡、鸭的皮 --扔掉鱼鳞 评点:皮里面富含胶原蛋白,对皮肤有益。虽然脂肪高一点,但其脂肪的饱和程度较低。鱼鳞当中则不仅含有很多胶原蛋白,而且含有大量的钙。
对策:用皮煮汤,使其中的胶原蛋白和香味物质溶出来,然后把油去掉,喝汤并吃掉已经去油的皮。鱼鳞则可以刮下来,放在炖鱼的锅中小火慢炖,然后连汤汁一起吃掉。
不良传统三 --扔掉煮鸡蛋的蛋黄 评点:蛋黄含有蛋中60%的蛋白质,几乎全部的维生素A、D、E、K,几乎全部的磷、铁、锌、硒等元素,还有大部分B族维生素。虽然胆固醇都在蛋黄里,但对心脏有益的磷脂、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甜菜碱、叶黄素等健康成分也都在蛋黄里。蛋白中含有钾和88%的水分、11%左右的蛋白质,其他东西就很少了。扔掉蛋黄实在太可惜啊!
对策:把鸡蛋煮得嫩一些,然后连蛋黄一起吃掉吧。如果觉得口感不佳,可以把蛋切成块,拌1勺水、少许酱油、几滴香油搅匀,你会发现蛋黄很好吃的。
第33节:进食顺序不对,埋下健康隐患(1)
进食顺序不对,埋下健康隐患
下馆子和家常便饭当然不一样,除了菜品本身不同,还有一个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差异--进食的顺序。
仔细想想,无论去餐馆就餐,还是在别人家做客,吃东西的顺序似乎已经约定俗成:先给孩子来点甜饮料,大人们则专注于鱼肉主菜和酒品;吃到半饱再上蔬菜,然后吃主食;主食后面是汤,最后还有甜点或水果。
这种大众公认的进食顺序,似乎意味着幸福和奢华,其实却是最不科学、最不营养的。 先从甜饮料说起。这类饮料营养价值甚低,如果用它们给孩子填充小小的胃袋,后面的食量就会显著减少,容易造成孩子营养不良。
对于成年人来说,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如果先摄入鱼肉类菜肴,会把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纳入腹中。因为鱼肉当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微乎其微,显然一部分蛋白质会作为能量被浪费。不过,浪费营养素还不是最要紧的问题,摄入过多的脂肪才是麻烦。在空腹时,人们的食欲旺盛,进食速度很快,根本无法控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看看那些常下馆子的中年男人,有几个不是大腹便便、脂肪堆积的呢? 就饮酒而言,也是空腹饮酒的危害最大。可是在餐馆当中,谁也不会吃完米饭再痛饮,多半是凉菜还未入口,酒杯已经斟满。
等到蔬菜等清淡菜肴端上桌来,人们的胃口已经被大鱼大肉和烈酒饮料所填充,对蔬菜的兴趣十分有限。待到主食上桌,大部分人已经酒足菜饱,对主食不屑一顾,或者草草吃上几口了事。如此,一餐当中的能量来源显然只能依赖脂肪和蛋白质,膳食纤维也严重不足。天长日久,血脂升高的问题在所难免。
吃了大量咸味菜肴之后,难免感觉干渴。此时喝上两三碗汤,会觉得比较舒服。可是,餐馆中的汤也一样含有油盐,增加血压、血脂上升的风险。等到胃里已经没有空闲之处,餐厅会端上一盘冰冷的水果或冰淇淋,而它们会让负担沉重的胃部血管收缩,消化功能减弱。对于一些肠胃虚弱的人来说,吃完油腻食物再吃冷食,更是雪上加霜,很容易造成胃肠不适,甚至引起胃痛和腹泻。
第34节:进食顺序不对,埋下健康隐患(2)
对商家来说,这种饮食安排会促进高价鱼肉菜肴的大量消费,增加利润丰厚的酒水消费,减少蔬菜粮食等低利润食品的比例,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对于食客来说,带来的却只有健康隐患。
如果把进餐顺序变一变,情况会怎么样呢?
不喝甜饮料,就座后先吃些清爽的新鲜水果,然后上一小碗开胃汤,再吃清淡的蔬菜类菜肴,把胃填充大半;然后上主食,最后上鱼肉类菜肴,此时可饮少许酒类。
如此一来,既不太可能油脂过量,也不太可能鱼肉过量,轻而易举地避免了肥胖的麻烦;同时保证足够多的膳食纤维,延缓了主食和脂肪的消化速度,也能帮助避免高血脂、高血糖的麻烦。从食物类别的比例来说,这样的顺序可以控制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保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提供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并维持成酸性食物和成碱性食物的平衡。对比"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每天最应当多摄入的是蔬菜和主食,而最应当少摄入的是动物性食品,把它们放在最后进食,当是合情合理的。
说起来,不过是用餐顺序的小变化;做起来,却是健康生活的大改善。
第35节:食物相生相克有道理吗
只要看看报刊,或者翻翻网页,总会发现很多有关食物相生相克、搭配宜忌的文章。它们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A食品和B食品是绝配,B食品和C食品相克……
事实真是那样吗?所谓的宜忌有什么道理?让我们来看看最新的一个例子:某杂志上说,番茄和绿菜花是抗癌良配。
一看结论,便知道这说法的出处--著名的学术刊物《癌症研究》杂志上最近刊登了一项研究,研究者给大鼠移植前列腺癌细胞,然后饲喂它们不同的饲料。有的含有10%绿菜花粉和10%番茄粉,有的只有其中一种,有的是提取出来的番茄红素。22周之后发现,饲喂番茄粉和绿菜花粉的一组癌症抑制效果最好,癌肿重量下降了52%。饲喂绿菜花粉使癌肿重量下降了42%,番茄粉使其下降了34%,而饲喂提取出来的番茄红素,仅能使癌肿重量降低7%。
从这个研究中,读者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按照此杂志所说,结论是:番茄和绿菜花是抗癌绝配。经过媒体反复转载,人们将会忘记这种说法的来源和理由,只记得一个结论--番茄宜配绿菜花。
然而,如果用番茄配菠菜,番茄配芥蓝,胡萝卜配绿菜花,或者南瓜配绿菜花,效果又会怎么样呢?读者不得而知。他们只知道番茄和绿菜花。
其实,该研究结果的真正意义是: 首先,蔬菜当中的多种成分都对健康有益,吃完整的蔬菜比吃分离出来的某种成分,比如说番茄红素,或者某种类黄酮,保健效果要好得多。也就是说,吃抗氧化保健品胶囊,不能代替吃新鲜蔬菜。
其次,各种健康成分共同作用,要比仅仅吃一类健康成分效果更好。很可能的是,不同的健康成分(比如番茄里面的番茄红素、青菜里面的类黄酮、紫色蔬菜中的花青素,还有十字花科蔬菜中的硫甙类等)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抑制癌细胞,它们互相协同作用,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蔬菜的营养作用,就应当在一天当中广泛摄取不同颜色的蔬菜,因为它们含有的主要保健成分各不相同。不仅番茄与绿菜花同吃有益,胡萝卜和油菜同吃,或者南瓜和紫甘蓝同吃,都一样是有益的。
想一想,是知道"番茄绿菜花相宜"重要,还是知道以上这两个结论更重要呢? 其实,很多禁忌说法也是一样,把大的道理变成特例,甚至由此引申出不应有的结论。 例如,媒体声称"豆浆不能冲鸡蛋",甚至说"豆浆不能和鸡蛋一起吃",却没有告诉大家,生豆浆当中含有妨碍蛋白质消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剂,以及有毒物质凝集素,必须要煮沸8分钟以上,方能保证营养和安全性。没有煮透的豆浆,不仅不能和鸡蛋牛奶之类一起吃,而且它本身就不安全!但如果已经煮透,和鸡蛋牛奶同吃没有任何问题。
在很多"搭配宜忌"的说法当中,都存在对研究信息和科学道理的不恰当解读。有的以偏概全,有的夸大其词,有的缩小范围,往往引导人们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特例上,令人们心生恐惧、如履薄冰,却漠视饮食中最重要的健康大原则。这种状况,徒然增加人们的精神负担,对改善大众的饮食质量益处甚少。
为什么媒体喜欢制造出许许多多的"饮食宜忌"?早几年,曾有几家媒体向我约稿:"给我们谈谈什么和什么不能一起吃吧!读者就喜欢看这种文章。"我回答说:"很抱歉,我反对这种绝对的宜忌提法。"如今几年过去,真正的营养安全原则还是少有人介绍,各种饮食禁忌却频频登上台历、报刊、书籍,受到传播和追捧。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一下了?
第36节:聪明女人把日子过得健康又省钱
6好生活源自好规划
聪明女人把日子过得健康又省钱
某一天去超市购物,交款之际,老公看着几大口袋的食品,突然问了一句:"我们每个月要花多少钱买吃的?"我一时被问住。说实话,因为工作太忙,久不计算家庭账目了。简单思考一下,答道:"大概每月每人500元吧。当然,不算下馆子和请客的钱。"
回家之后,认真作了每人每月食品支出的分项计算:
8公斤粮食,大约30元。也常用馒头、包子等成品替代,加起来40元。 15公斤蔬菜,按平均每公斤4元计算,大概60元。 10公斤牛奶或酸奶,按每公斤10元的高价计算,花费100元。 2公斤鸡蛋(30个),花费20元。 3公斤肉或鱼,平均花费90元。 7公斤水果,冬夏平均,约花费50元。 此外还有豆类、芝麻、花生、坚果等,计50元。 油脂和调味品等,50元。 总共460元,加上购买面包和速冻食品等的费用,约计500元。
老公惊叹道:"原来过日子这么便宜!"我说:"如果降低商品品质,还可减少到350元呢。不过,我们现在经常在超市购买绿色食品认证蔬果或品牌蔬果,所以实际上花费要高100多元。此外,朋友送来的茶叶未计入内。""可是,"老公困惑地说,"我看在超市交款的时候,很多人没买多少东西,花的钱和我们那几大包也差不多啊。难道说,食品之间的价格真有那么大的差距吗?" 我回答道:"当然啦。看看他们买的是什么东西?甜饮料、零食、饼干蛋糕、加工肉制品,还有酒类,这些都很贵啊。1瓶甜饮料就要花2.5元,相当于3杯牛奶!25克膨化食品就要花两三元呢,相当于1公斤大米!50克话梅干需要4元钱,相当于2公斤多西瓜!你再想一想,若要从营养价值来算,性价比的差距又是多少倍?很多加工食品,无非是糖多、油多、添加剂多,吃起来方便可口罢了。至于酒类和甜饮料,本来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老公深有体会地感叹:"看来,把钱花在不同食品上,效益真是天差地别。"我拿出在课堂上的那一套说辞继续下去:"食品的价格与营养价值没有关系,只与市场需求和成本有关系。一捆菠菜在中国买只有一两元钱,如果到欧洲买就是四五个欧元……" 老公赶紧用甜言蜜语截住了我的话头:"幸好我有这样一个明智又专业的太太,否则掏光我的钱包,还要喂给我大堆低营养的东西。"这话可真中听呀。我翘着下巴得意道:"知道你的廉价健康生活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吗?是我每天给你费时费力地做饭做菜。我做煮妇的费用该是每小时多少元哪?加起来恐怕也不比下馆子便宜呢。偷着乐吧,您哪!"
第37节:猪肉涨价,焉知非福
猪肉涨价,焉知非福
一次去超市购物,被一小块散发香气的酱猪肘所诱惑。付款时才发现,它居然价值28元!这才想起来,网络新闻早就提到,近来全国猪肉价格突然猛涨,百姓议论纷纷。我平时并不常买猪肉,采购以鸡蛋、牛奶、豆制品和蔬菜为主,加上少量牛肩和鸡翅,因此猪肉涨不涨价几乎和我无关。但面对如此高价,我也着实吃了一惊。
和朋友谈起此事,感慨之余,大家纷纷问我:"猪肉到底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如果猪肉涨价,我能用其他食品替代吗?"
"这个话题还真是有意思,"我回答道,"其实,猪肉不过是肉类的一种,和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等可以互相替代。从营养上来说,肉类的主要价值是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丰富的B族维生素以及容易吸收的铁和锌等微量元素……"
一位女友打断了我:"可是,猪肉和牛羊肉、鸡鸭肉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我说:"如果比蛋白质含量,猪肉比其他的肉大约低1/4;如果比瘦肉中的脂肪含量,猪肉比其他的肉要高两倍以上;如果比铁的含量,它低于牛羊肉,因为它不够鲜红。总之,按某些食疗书上的说法,诸肉有补,唯猪肉无补。"
朋友沮丧地感慨:"原来,我最爱吃的猪肉,是肉里面最差的一种啊!" 我赶忙安慰她说:"不过,猪肉也有些好处的。首先,它的维生素B1含量比其他肉类都要高很多。吃精白米饭的人比较容易缺乏这种营养素,而猪肉配米饭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其他肉有补,但均性温,夏天多吃有可能引起上火。而猪肉则性平,没有这个问题。此外,猪肉脂肪虽多,但比牛羊肉中的脂肪质量还强一点。它的饱和脂肪比例只有1/3左右,含量最多的脂肪酸是油酸,也就是橄榄油当中的那种脂肪酸。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喜欢它的味道。"
朋友略感安慰,但还是不太满意我的回答:"你还没说呢,猪肉涨了价,我该吃什么?"
我说:"那还不简单吗?用其他没涨价的肉替代猪肉好了。按照各国营养学会的意见,每天食用50~75克肉,已经足以满足营养需要。别说其他肉都还便宜,就算都涨了价,你还可以减少肉食,用1个鸡蛋和半块豆腐来替代肉类,营养质量毫不受损,甚至对预防心脏病更有帮助!" 看看女友不相信的眼神,我耐心地解释说:"假如你以前每天吃100克猪肉,得到的是15克蛋白质和28克脂肪;而如果改吃一个鸡蛋加200克北豆腐,可以得到18克蛋白质,但只有15克脂肪。而且,原来你只得到5毫克钙,现在你能得到300毫克钙!"
正所谓数据胜于雄辩,女友脸上乌云转晴,情绪高涨起来:"看来,猪肉涨价居然能让我减肥补钙。嘿嘿,真是焉知非福啊!" 我也有些得意起来,继续侃道:"其实,中国人原本并不那样嗜好猪肉的。你翻《水浒传》看看,哪位英雄吃了一口猪肉?都是吆喝'切十斤好牛肉,打两角酒'的。最不济呢,也要小鸡子来下酒。可见,没有猪肉的日子里,人们也活得相当开心,相当豪爽。
"要说猪肉如何演化为国人的所爱,就不能不说到那个东坡先生。此人被贬黄州,机缘所至,做出了可口的'东坡肉',还赋诗一首推广此菜: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由于有了这个要诀,猪肉烹调技艺日益普及,才最终占据了肉食的主导地位。
"所以说,猪肉是一种美食,但并不是健康饮食的必需品。少吃几次猪肉,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瞒你们说,我吃猪肉,纯为满足口腹之欲。一个月只吃一两次,但要买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认证的。虽然要四五十元一公斤,可这种肉汤清、质嫩、香浓、味美,安全性高,吃起来是真正的享受。俗话说,宁要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选最好的吃,才不委屈自己啊。" 这段煽情的语言马上见了效。女友们七嘴八舌,都问我那"高级肉"哪里能够买到。我暗想,其实,猪肉涨价如果能让人们减少吃肉的频率,多吃点豆腐和青菜,从健康角度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最后的社会效益如何,就要看各方如何因势利导了。
第38节:选好米,做好饭(1)
选好米,做好饭
米饭是中国人的第一主食,对健康的意义非同小可。要想吃上健康的米饭,既要有好米,也要合理烹调。
选大米的五项原则
如今市场上大米的品种越来越多,往往让购买的人眼花缭乱。怎样才能选到既健康又安全,还符合自己口味的大米呢?这里介绍一下选择大米的五项原则,只要照此方法就一定能够称心如意。
按品种选大米,不同品种各有所长。
稻米按品种分为三大类:籼米、粳米和糯米。
籼米也称为"机米"或"长粒米",泰国香米就属于这一类。它颗粒修长,黏性较差,煮熟之后米粒颗颗松散,适合用来制作炒饭。用它煮饭的时候,要适当多加点水。籼米比较出数儿,但消化快,吃了之后比较容易饿。
粳米属于短粒米,颗粒呈长圆形,半透明,黏性适中,煮熟之后米粒有点黏性但仍能分开。它适合用来煮饭或煮粥,但吃水比较少,不出数儿。
第39节:选好米,做好饭(2)
糯米颗粒可以是长圆形或长形,分别称为"粳糯"或"籼糯"。它的特点是米粒白色不透明,黏性大,米粒煮后无法分开。通常用来制作粽子、米糕、汤圆之类。
按颜色选大米,颜色越深越好。
市场上有白、紫、黑和绿等颜色的米,其中白米的营养质量最低,黑米的营养价值最高。营养分析表明,黑米中的B族维生素含量是精白大米的4倍左右,钾、镁、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分别是精白大米的4.4倍、6.0倍、1.7倍、3.8倍和1.7倍,赖氨酸含量是普通大米的2~2.5倍。米的颜色主要来自花青素类物质,而花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对于保护心血管、预防癌症都有帮助。颜色越深,抗氧化活性越强,所以紫米、黑米都是上佳选择。我国传统医学还认为,紫米能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这与其中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有一定的关系。
按粗细选大米,糙米比精白米好。
脱壳之后没有经过精磨的大米叫做糙米;经过精磨加工,去掉了35%左右比较"粗"的外层组织,只剩下中间的胚乳部分,变得细白的大米叫做精白米。在碾压过程当中,大米的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损失惨重,如维生素B1的损失接近80%。精制过程中,又损失了绝大部分膳食纤维。所以,糙米口感虽然粗糙,营养价值却要比精白米高得多了。
按特色选大米,特色大米往往比普通大米更有营养。
如今的市场上可以看到成袋装的免淘米,还有营养强化米、留胚米、胚芽米等特色品种。免淘米在加工的时候吹去了沙石和尘土,非常干净,不用淘洗就能下锅,减少了营养损失和口味损失。营养强化米当中添加了特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留胚米、胚芽米等则把米胚当中宝贵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锌等成分留下来,营养价值大大超过普通精白米。
按安全性选大米,有机大米和绿色大米更放心。
大米中的重金属残留与种植稻谷的农田环境质量有关,而大米中的农药残留与栽培管理措施有关。带"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出自清洁无污染的农田环境,而且没有使用过有毒残留农药,吃起来更加放心,口味也通常更让人满意。至少可以选择具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品种。在保证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40节:别让营养素从米里溜走
别让营养素从米里溜走
传统米食无外乎两种做法:蒸和煮。这个过程也是营养素损失的重要环节。
淘米流走营养素。
一般家庭蒸米饭或煮粥前都是先淘米,而维生素B类是水溶性的,又分布在米的表面,很容易随着淘米水流失。对于标准米来说,维生素B1的损失可高达20%~60%。现在市售的大米都很干净,轻轻淘洗一两次即可,标明免淘米的品种更不需要多次淘洗。
不过,淘米虽然损失营养素,却会增进美味。多淘洗几次,大米中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降低,米饭反倒口感更佳。如果能保证用其他方式弥补营养素损失,或者不经常吃白米饭,那么倒也不妨多淘几次。
加热丢失维生素。
烹调的时候应该尽量缩短加热的时间,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煮前将米浸泡半小时左右;二是用开水煮米,既能让自来水中的氯气挥发掉,减少对维生素B1的破坏作用,也能煮得更快。
加碱破坏维生素。
煮粥加碱的做法在北方常见,人们只是觉得加碱的粥喝起来口感更好,殊不知这会造成维生素B1全军覆没,也会破坏维生素B2和叶酸。
捞蒸饭丢掉营养素。
一些地方的人喜欢吃捞蒸饭,先把米煮一煮,半熟的时候捞起来蒸熟,这样的米饭口感更好。还有的人喜欢把凉饭用热水过一下,然后把汤倒掉。这些做法都会让维生素损失50%~70%。实际上,碗蒸饭的营养素损失最小,而捞蒸饭是最大的,维生素B1损失70%以上。
不过,还有很多烹调的小技巧并不损害营养价值。比如说,煮之前将米泡半小时,可以让米粒饱满晶莹,改善米饭的口感;煮饭的时候放半勺油,可以让米饭口感更韧,光泽更好,香气更浓;煮的时候加几滴柠檬汁,可以消除米饭的不新鲜气息;或者在米中放几个大枣一起煮,让枣的香气浸透到米饭中,等等。
第41节:不选大果选小果
不选大果选小果
如今市场上的水果蔬菜有点两极分化,不是个头越来越大,就是变成袖珍体形。比如说,同样是番茄,就有拳头大的普通番茄、中等大的蔓生番茄、杏子大的深红番茄(圣女果),还有葡萄大的樱桃番茄。
那么,樱桃番茄和普通大番茄相比,哪一个营养价值更好呢?这就要从蔬菜营养价值的考评指标说起了。
一般来说,蔬菜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主要有以下几项: 1. 提供维生素C、叶酸、维生素K等多种维生素; 2. 提供β-胡萝卜素和其他类胡萝卜素,就番茄而言,主要是番茄红素; 3. 提供多酚类和其他抗氧化保健成分,主要是类黄酮; 4. 提供钾、钙、镁等矿物质; 5. 提供膳食纤维。
相关研究发现,对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的多酚类物质主要存在于果实的外层部分,包括外层组织、叶片以及果皮当中。维生素C的分布也有同样的规律。这是因为,太阳是植物的能量之源,植物的"养分合成基地"就在接近阳光的部分。因此,即使是同一种果实,因为阳光照射程度的差异,健康成分的含量也会有所不同。
番茄就符合以上规律。从多酚类物质来说,樱桃番茄的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大番茄,因为它和阳光的接触面比较大。从维生素C来说,因为樱桃番茄表面的比例较高,所含维生素C的比例就比大番茄更有优势。从膳食纤维来说,番茄的果皮是膳食纤维的极好来源,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显而易见,小番茄在这方面得分更高,因为它的果皮比例较大。
同样的规律,体积比较小的水果,实际上营养价值更高。比如说,苹果营养价值最高的地方是红色果皮下面的果肉;李子、葡萄等有色水果,都是果皮附近营养价值最高。而柑橘类的皮下白色组织中含有最多的类黄酮物质,显然小金橘连皮吃是非常可取的。
草莓、樱桃和桑葚等水果,从里到外的养分含量都差不多。但是话又说回来,它们本身就属于体形很小的水果。
明白了这个道理,消费者就不必特意购买个头大的果实,只需要在正常成熟的前提下,选择体积正常或偏小的蔬果品种,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养分!这样,果农们也就没有必要一味追求大果,喷洒各种"促长剂"、"膨大剂"了,这岂不是营养、安全两全其美了吗?
第42节:烹调用油选择、保存、使用全攻略(1)
烹调用油选择、保存、使用全攻略
20年前,人们到粮店里买混浊暗淡的粗油;如今,人们在超市货架上可以看到十几种包装漂亮、色泽清澈的高档烹调油,以至于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实际上,各种烹调油都有自己的营养特点,许多方面难分高下。只要使用得当,就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
购买烹调油的原则
1.看等级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市售烹调油必须按照质量和纯度分级,达到相应的指标。建议消费者全部选择一级烹调油,它们经过沉降、脱胶、脱酸、脱色、碱炼等处理,纯净、新鲜,不含毒素,杂质极少。
2. 看种类
目前的市售烹调油有来源单一的油,例如茶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等,其中所含的脂肪酸各有特点;也有几种油脂混合而成的油,也就是调和油。调和油的原料通常是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子油和玉米油等。
3. 看生产日期
在购买很多食品时,消费者都喜欢仔细看一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然而在购买油脂时,很多人却都忽视了这一点。实际上,油脂的质量和新鲜度关系极为密切。新鲜的油脂较少含有自由基和其他氧化物质,并且富含维生素E;而陈旧的油脂则对健康危害很大。应当尽量选择生产日期短、颜色较浅、清澈透明,并且是在避光条件下保存的油脂。没有生产日期的散装油脂质量无法保证,很可能发生酸价和过氧化值超标的问题,因此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去购买。
4. 看年龄
对于儿童和青年人来说,各种植物油脂都可以用,黄油也可以少量使用,以改善口味。但植物奶油(即人造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利,要尽量少吃。对老年人来说,黄油和植物奶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而且植物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更会增加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油脂。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来说,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茶籽油和橄榄油更为理想,花生油和玉米油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不同来源的植物油营养价值略有差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只是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例不同。大多数植物油也富含维生素E,并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K。
第43节:烹调用油选择、保存、使用全攻略(2)
动物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维生素E的含量微乎其微,并且大多含有胆固醇。
熟悉各种油脂的特点
大豆油:有大豆特有的口味。大豆油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约24%;多不饱和脂肪酸偏高,约占56%;维生素E含量比较高。它在高温下不稳定,不适合用来高温煎炸,故而往往被加工成可用于冷餐凉拌的色拉油等。
花生油:有独特的花生口味。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合理,含有40%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36%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富含维生素E。它的热稳定性比大豆油要好,适合日常炒菜用,但不适合用来煎炸食物。花生容易感染黄曲霉,产生强致癌物黄曲霉素,所以一定要选择质量最好的一级花生油。
橄榄油:价格最为高昂。它的优点在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达70%以上。橄榄油可用来炒菜,也可以用来凉拌。其缺点是维生素E比较少。
茶籽油:也称茶油,其脂肪酸构成与橄榄油相似,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3%之多,而且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E。由于茶籽油的脂肪酸比例合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益,因而为营养学界所重视,尊为营养价值相当高的油脂。精炼茶籽油口味较好,耐储存,耐高温,适合作为炒菜油和煎炸油使用。希望使用橄榄油的家庭可以用茶籽油作为替换品。
葵花子油:也称向日葵油,有独特香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1:3.5,这一点逊色于橄榄油和茶籽油。但葵花子油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和抗氧化的绿原酸等成分,抗氧化能力较高。精炼葵花子油适合温度不高的炖炒,但不宜单独用于煎炸食品。
玉米油:玉米油也称为粟米油、玉米胚芽油。其脂肪酸组成与葵花子油类似,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1:2.5,特别富含维生素E,还含有一定量的抗氧化物质阿魏酸酯,它降低胆固醇的效能优于大豆油、葵花子油等高亚油酸的油脂,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玉米油可以用于炒菜,也适合用于凉拌菜。
第44节:烹调用油选择、保存、使用全攻略(3)
芝麻油:也就是香油。它富含维生素E,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是1:1.2,对降低血脂有所帮助。它是唯一不经过精炼的植物油,因为其中含有浓郁的香味成分,精炼后便会失去。芝麻油在高温加热后失去香气,因而适合做凉拌菜,或在菜肴烹调完成后用来提香。
调和油:由脂肪酸比例不同的植物油脂搭配而成,可取长补短,具有良好的口味和稳定性,价格合理,适合于日常炒菜使用。
黄油:含脂肪80%以上,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60%以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0%以上,对血脂不利。但黄油的热稳定性好,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香气浓郁,适用于高温烹调。其中维生素E含量比较少,但含有相当多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
植物奶油:主要原料为氢化植物油,也称为植物黄油。它是将大豆油经人工加氢制造的产品,口感和烹调效果类似黄油,脂肪酸比例也类似黄油。其中不含有胆固醇,却含有不利于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健康价值比黄油更低。
合理储存和使用油脂
品质优良的油脂购买回家之后,是否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作用,就要看在家中的保存和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所以,每个消费者都应当了解与油脂储存和使用相关的基本知识,以保证饮食的健康和安全。
1. 烹调油要和日常膳食相协调。
人体所需要的油脂不仅来自烹调油,还来自所吃的鱼肉蛋奶等食品和一些加工食品。因为肉类脂肪以饱和脂肪为主,所以如果吃肉较多,烹调中就应当尽量少放猪油、牛油、黄油等含饱和脂肪酸过多的油脂。如果平日以素食为主,则可以适量在烹调中使用这些油脂,保持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平衡。
2. 控制油温,减少煎炸。
植物油脂性质不稳定,它们在持续高温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热氧化聚合、水解、环化等,不仅损失掉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这些营养成分,还会生成许多有害物质。无论哪一种植物油,都是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不适合高温油炸,用其炒菜时也应当控制温度,尽量不要让油大量冒烟,也不要长时间地油煎。大量冒烟的时候已经达到250℃左右,不仅导致油脂发生高温劣变,也会损失菜肴原料当中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3. 根据烹调方式选择油脂。
如果家庭中需要制作高温爆炒菜肴,应选择热稳定性较好的油脂,可以采用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和玉米油等,或者用市场上出售的花生玉米调和油。油炸时最好能用动物油,而且要注意控制油温,缩短煎炸时间。煎炸后的油脂不能反复使用和长时间存放。制作凉拌菜和炖煮菜可以选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如大豆油、亚麻子油、葵花子油、小麦胚芽油等,以充分保护和利用其中的亚油酸和维生素E。
4. 油脂保存要当心。
油脂的氧化变质是一个链反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把新鲜油脂放在旧油桶中,那么新鲜油也会较快地劣变。所以,用一个大塑料桶来反复盛装烹调油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买一大桶油,然后每天打开盖子倒油也不妥当,因为这样容易使氧气进入,加速氧化。正确的做法是用较小的有盖油杯或油瓶,隔几天从大油桶中盛一次油,平时放在橱柜里,炒菜时再拿出来。小油杯和小油瓶应当定期更换。大桶油买来之后应当放在阴凉处,盖严盖子,严防空气和水分进入。
5. 每天用油25~30克。
各种油脂对血脂的影响各不相同,然而在提供能量方面的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无论哪一种油脂,只要吃得太多,都会引起肥胖。1克脂肪含热量约37.7千焦,相当于淀粉的两倍多。两茶勺烹调油所含的热量相当于半小碗米饭,但是吃起来体积却要小得多,故而经常吃油多的菜肴容易发胖。我国营养学家建议,每天烹调油摄入量25~30克。这就要求做菜不能汪着油,也不能经常吃煎炸食品,每餐只能有一两个炒菜,多采用凉拌和炖煮的烹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