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疗法与慢性疲劳
自然疗法医师对疲劳的看法和其他综合医学相似。它有多种技术手段可供应用。除了用缬草来解除压力,用人参来增强能量,乔治还很喜欢芳香疗法,就是用鼻子嗅闻植物中提取的芳香油。当他感觉烦躁、压力过大或者工作太多的时候,闻一闻熏衣草油的味道,他就会立即精神焕发,神清气爽。
自然疗法能够帮助你恢复身体、心理和精神平衡,并教你减轻压力、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改善饮食、改变生活态度,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让你重新找到健康和幸福的感觉。
身体与每日能量 按摩术
读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压力可以成为造成慢性疲劳的因素之一。那么你的目标应该是管理和控制生活中的压力,因为我们不能完全摆脱压力。只要你学会对压力及其影响加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你就能重新掌握你的生活,保有健康和快乐。
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医疗按摩产生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这是对机体软组织尤其是肌肉进行的系统性按压,目的在于局部放松,并使功能“正常化”,以达到减轻压力、治病强身的效果。换言之,按摩疗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机体自身进行康复,并通过缓解压力、紧张和疼痛提高健康水平。按摩疗法已被纳入多种保健模式之中,包括传统西医和补充医学体系。大多数按摩医师不在诊所里接待病人,而是出现在温泉、沙龙、商场,或者和其他保健医师如脊柱指压医师联合开业。
按摩疗法有多种形式,不过最常见的有三种,即瑞典按摩法、深层组织按摩法和推拿(即中医的压力点按摩术)。不管具体采用哪种手法,按摩医师一般都要采用按、摩、推、拿、揉、搓、掐、点、叩等手法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他们最常用的是双手,但是也有人用前臂、肘部、双脚或者器具找出痛点或软组织病痛进行按摩,或者用适当的力量进行按压(根据患者的反馈)。
按摩理论认为,人与人的接触是治疗的关键。这种接触传递着关怀与同情,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这是任何一种身心康复手段的重要成分。弗朗西斯-塔潘(FrancesTappan,1988)撰写的《康复按摩术:正在兴起的综合性经典疗法》(HealingMassageTechniques:Holistic,Classic,andEmergingMethods)一书中有一章叫做“身心关系”,在其中他写道:
康复之术是一条双向车道。如果施行按摩者不仅把它看成一种揉捏身体的技巧,而在自己与患者之间建立一种伙伴关系,疗效就会显著增加。医生全神贯注地向患者传递关怀与同情,以及一种促进康复的真诚愿望,会使患者主动与医生配合,共同祛病强身。
按摩术能够达到什么效果?从生理学角度看,过度劳累的肌肉会出现乳酸堆积,引起僵硬、疼痛甚至肌肉痉挛。按摩能够缓解疼痛与痉挛、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机体供氧,并有可能提高免疫力。按摩还能刺激内啡肽的释放,它是体内的自然止痛剂。这样,阻滞或僵化的部位往往能够对按压做出反应。这些疗效能够促进伤痛痊愈,恢复健康,甚至防病于未然。
从生理学角度看,按摩能够舒缓紧张,减轻压力,消除焦虑。接受按摩的时候,你紧张的肌肉会舒缓、紧张引起的疼痛会减轻。它还能提高自尊心,改善自我感觉。我的一个好友最近写信给我说:
我建议所有的人都去做按摩!我一向喜欢让丈夫帮我按压后背,可是第一次接受专业按摩以后……哇,我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感觉真的好极了。在15分钟的治疗时间里,大概10分钟以后我才开始放松,然后我就浑身松软,简直像个泥人。按摩改变了我的人生!
令人吃惊的是,我们发现狗也喜欢按摩。乔治只需要发出“M”这个音,我们的两条狗切斯特和斯宾莎就会卧倒在地,静等着享福了。这两只小狗甚至会提出要求让他按摩!切斯特会走过来坐在地上,把后背对着乔治,而斯宾莎总是用头轻拍他的腿部。
按摩与慢性疲劳
按摩可能是我们最喜欢的减轻压力、恢复活力的方法。乔治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开始在诊所里给患者按摩,他相信经常按摩能比其他方法更有效地提高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整体健康水平。他甚至希望保险公司和其他健身机构把按摩当作常规性的防病方法。不过,这是另一本书要写的内容了!
按摩可以扭转压力给你带来的有害生理影响,具体地说,按摩帮助你:
放松紧张的肌肉。
促进血液循环。
减缓心率,降低血压。
改善自我感觉。
降低焦虑程度。
我们将在第7章讨论,放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压法,是最知名的能量增强剂。当机体完全放松之时,你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会引发身体产生一系列变化,致使心率和血压降低、血液循环加速、消化功能改善、肌肉放松,所有这些和压力所起的作用恰恰相反。当然,有许多活动可以促使机体放松,比如深呼吸与入静、运动锻炼、想象美好的事物、欣赏舒缓的音乐等等。不过,医疗性按摩无疑是缓解压力与焦虑的最佳方法之一。
按摩不能完全治愈你的慢性疲劳,但是能缓解焦虑、紧张、压力造成的症状。另外,经常按摩能引起你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随时注意压力出现的征兆。这样你就不会错过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对生活失调的原因进行反思。按摩正是以这种方式帮你医治慢性疲劳。把按摩和下面两章里谈到的认知技术结合起来,你就能避免持续压力的有害影响,把生活和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小结
健康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正在于结合东西方不同医学流派之精华这一综合性模式。大多数补充医疗法都不否认,身体、心理和精神这三个层次对于强身健体有重要的价值。其中有些疗法强调纯粹的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变身体状况:其他一些疗法则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尽管各有各的倾向性,他们共同认识到人体具有的灵活性令人惊叹,只要稍加诱导和干预,人体往往能够自然康复。因此,整体医学即补充医学的医治对象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病人身体显现出来的症状和疾病本身。他们还强调病人自己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要通过多种途径防病于未然。“补充”和“整体性”这两个修饰词正反映出要把身、心、神三者综合起来考虑的这一意识。
身体与每日能量 特写:选择医师
你准备接受补充疗法,但选择一位合适的医师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下面我们列出一些问题,供你在筛选医师时作为参考:
您有行医许可证吗?
我可以看一下您的行医许可证吗?
您的学历和经验如何?
您从医有多少年了?
我可以联系您的哪位推荐人?
您用什么方法进行诊断?
您用什么方法进行治疗?
您的疗法有什么副作用?
每个疗程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
您这儿能用保险吗?属于哪个保险项目?或者有其他类似的选择?
我的病大概需要治疗多久?
治疗多久能够见效?
您还参加教学、科研或进修课程吗?
您愿意征求一下其他保健医生包括西医的意见吗?
按照常识,如果你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就不该开始接受治疗。下面还有一些信息供你参考,是你应该拒绝的医师标准:
批评、否定所有的西医。
拒绝和其他保健医生合作。
包治百病,包括绝症。
希望你停用你的家庭医生为你开的药。
强迫你购买昂贵的草药、补药或者医疗器具。
在不恰当的场合下要求你宽衣。
不论何时只要你感觉不好。
心理与每日能量 反省你的认知与想法
最大的幸福就是了解不幸的来源。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在本章中,我们将从理论上探讨引起日常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认知扭曲,或者可称为(部分或全部)建立在假象、谬误及违背生活现实的臆断之上的认识。我们要告诉读者,疲倦与不切实际的认知和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认知与行为又在怎样妨碍你获得简单与平衡的生活。我们还要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帮你进行一种“心理改换术”——换一种心情,这包括找出自己的错误观念并改变思维,以达到消除疲劳感的目的。
心理与每日能量 认知重构法
毫无疑问,克服日常疲劳的最有效的自助方法就是通过认知重构法(或称为认知行为疗法,简称CBT),它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人们为什么有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它尤其关注非现实思维是如何引发问题的。我们认为,它可以提供有益的思路,教给我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包括认知重构法在内,有少数几种心理疗法能够以数以百计的临床实验作为其科学依据。与其他大多数疗法不同,认知疗法侧重的是现在。它要帮助人们搞清楚,为了解决你的问题,今天你能做些什么,就是说,它着眼于解决“眼下”的问题,而不重视对你过去的历史进行挖掘。事实上,你要借助于认知重构法之处,主要也是来解决你目前面临的问题。你要学到一些自助方法,这些方法你可以终生受益。
认知重构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你对生活的解释方式会影响你的情绪和你做出的反应。举例说,有一天你正走在街上,你的一位好朋友突然从你身边走过,既不朝你这边看,也没跟你打招呼。你可能猜想他在生你的气,或者认为他正在专心思考问题而没有注意到你。在第一种情况下,你自然就会往更坏处想,并且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烦恼,这是很不理性的。在第二种情况下,你根据可靠的信息做出了结论,这是理性的。换句话说,你并没有证据认为朋友在生气,只有充分证据说明他没看见你。进一步推论下去毫无意义,只能造成你的不快。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直接影响你的情绪和反应的并不是某一件事,而是你的想法,即你对这件事所做的解释。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你的成长方式、他人看法对你的影响、你面临的压力,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始终保持理智而冷静的思考。就是说,人们的想法很容易偏颇。认知重构法教你学会反思自己的想法,找出不切实际的想法。然后你就可以把非理性想法转变成理性的想法(注意:“非理性”一词意指“不切实际”,并无任何不敬之意)。当你的想法切合实际时,你就会产生更好的自我感觉,做出的决定也就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只要进行足够的练习,人人都能掌握这一方法,使之成为你的习惯,而紧张、失衡和疲惫感也会逐渐消散。
从这一角度讲,认知重构法是一种积极而有教育意义的自助方法,但不要以为它是可以解决所有难题的万灵丹。要想从中获益,你必须付出时间。换句话说,你得练习、练习、再练习。为了改变生活,你做出的努力越多,收获也就会越大。认知重构法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找出你的不正常思维。
分析这种思维错在何处。
换一种方式重新思考。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非常容易,其实你需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思维习惯也不可能马上消失。下面,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人们的想法是如何对生活发生影响的,然后再看看怎样应用认知重构法来克服慢性疲劳。
心理与每日能量 认知重构的要点
认知重构法认为,生活事件、人的信念、情感反应以及行为都在相互影响、相互发生作用。特别重要的是,人的信念(对事物的想法、评价和态度)对其情感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用这一“事件—信念—反应”模式来看,正是你对周围人和事件的解释,而不是人或事件本身,导致你产生某种感觉和做出某种行为。举例来说,有一位女性,她总是对自己说绝不能拒绝别人的求助,结果往往承诺过多,把自己搞得紧张忙乱,疲惫不堪,甚至出现种种病痛。她觉得自己脸皮太薄,真是个没用的人。她这种消极想法越多,就越相信自己是个受气包,于是也就越感心情沮丧,压力重重,身体也就越发不适——所有这些思想情绪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形成一个导致失望和自怜自贱的恶性循环,结果更增添了病痛和疲劳。
人在烦躁不安的时候,往往坚信事情非常糟糕,结果非常可怕,而不仅仅是某件事不方便。心理学家认为,这一思维过程是对事实的“恶化”(awfulizing)或者“灾难化”(cata-strophizing)。换句话说,有这种思维倾向的人会想,我制定的计划日程排得不够紧张,这是个灾难性事件,因为大家会认为我懒惰不思进取。或者,如果我没有每天下午带孩子参加活动,或者满足孩子的所有购物欲望,大家就会认为我这个家长糟糕透了
无论何时,只要你认为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可怕极了,是个灾难,而不仅仅是不太走运或者不太愉快,你的结论很可能是非现实的,比如下列这些结论:
这件事糟糕透了,把我搞得悲惨万分。
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因为我不喜欢。我一分钟都忍受不了。
我必须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改变这种情况,要不然我就是一个废物,一个很糟糕的人。
也许你应该记住,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难题与困境大多来自一种思维习惯,即总是提出要求,而不是选择一种现实来接受。当你生气、焦虑、紧张、恼怒或者内疚的时候,你不仅是在期望或接受某样东西,而是在强行要求和索取它。有个很恰当的例子,有位女士希望减肥,如果她强行要求体重减得既轻松又快捷而没有达到愿望,就会产生敌对和反感的情绪。在另一种情况下,她只是希望这一过程轻松而有趣,结果发现并非易事,她就退缩了。
经常感到疲劳的人,常有出现与此类似的很多种非理性、非现实思维。因此,研究结果一再表明,认知重构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轻疲劳并恢复平衡:
教你重新认识日常生活经历,并接受一种更简单的生活方式。
帮助你建立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例如,过度疲劳时采用的放松技巧)。
教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习惯。
心理与每日能量 非理性思维种种
一般来说,人们有许多种非理性思维。如果你总不愿意拒绝别人,或者工作过分努力,你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比方说,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必须弄清楚,周围的每个人都接受我。
如果我一周工作少于60个小时,老板和同事就会认为我干的活不够多。
要是大家认为我动作慢,就糟透了。
我一定要分秒不停,保持紧张忙碌(至少显得紧张忙碌)。
我不能有空闲的时间。
我必须利用所有的时间来做礼拜,才能表示我忠于信仰。
我只有付出120%,孩子们才会爱我。
心理与每日能量 更大更新才能更好
这些想法,以及其他无数种错误的想法由不同的医生或作者冠以不同的名称,包括:非理性思维、认知扭曲、疯狂制造者、无意义思维、毒性思维、消极想法、消极的自言自语等等。名称尽管多种多样,有一点是共同的:所有这些扭曲的想法都会阻碍你实现自己的目标,也经不起理智的思考。比如,“我一定要得到别人的欣赏”这种想法就不合逻辑,因为没有谁能保证你总是被人欣赏,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仅仅因为你想这样,就一定能得到普遍的欣赏。有人欣赏固然是件好事,但绝非生存的第一需要。
非理性想法也会让你更紧张,更焦虑,影响你轻松享受生活的能力。这些想法还会引起抑郁、愤怒、内疚以及羞愧等消极情感,并导致一些破坏性行为,比如狂热迷恋工作、回避社交活动、对人充满敌意、酗酒成瘾等等。正像我们的一个朋友说的:
我一直要求自己努力、再努力。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被灌输了一种想法,就是事事要比别人做得好——要努力让所有人都满意。不管怎样,随着我长大,这种想法一直在我脑子里。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干,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可这么多年干下来,我有点儿受不了了。这些天来我感觉紧张而疲惫不堪,好像得喝点儿酒才能维持下去。
与此相反,合乎理性的想法却可以帮助你达到设想的目标,它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它会激发人产生热情、兴奋、好奇、快乐、幸福等积极情感,还有助于人们做出建设性行为,如做事从容、经常反思、能够承担令人不快的繁琐小事、勇敢面对难以避免的冲突、不怕被人拒绝等等。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在他1988年出版的《如何坚决不让自己为任何事情难过》(HowtoStub-bornlyRefusetoMakeYourselfMiserableAboutAnything,YesAnything!)一书中认为,人们产生非理性认识一般都因为对自己有极端的要求——“三个务必”:
务必一:我务必表现好,赢得重要人物的好感,不然第5章反省你的认知与想法113我就是个没能力的人!(对自己过分苛求)
务必二:你务必要公正、体贴地对待我,不能随便拒绝我的要求,否则你就是个混蛋!(对他人过分苛求)
务必三:为了不受伤害,我的生活条件务必提供我想要的东西,否则我就不能容忍,也根本不可能幸福!(对社会过分苛求)
下面这些非理性认识都是从其他一些心理学家的著作中收集来的,包括阿龙-贝克(AaronBeck,1979),阿诺德-拉查勒斯(ArnoldLazarus,1993)和戴卫-朋司(DavidBurns,1999)的一些观点:
指责:没有理由地责备他人。
非此即彼型思维:把生活看得要么阳光灿烂,要么漆黑一片。
诅咒(消极否定):对自己、他人及社会过分苛求。
情绪化推理:认为自己的情绪状态就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我一分钟也忍受不了(极低的挫折耐受力):当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极容易变得灰心丧气。
仓促下结论:缺乏必要的证据就仓促地对人和事件下结论。
扩大化(强调消极面,使之灾难化):过分夸大形势的消极面。
心理过虑:过分注意某些细节,却忽略同一件事中的其他重要细节。
猜测他人的想法:以为自己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计划。
缩小化(忽略积极因素):不适当地轻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过分概括:使用“从来不”、“总是”这类词语:把一个人的特点泛化为所有人的特点。完美主义:要求世上所有人和事都完美无缺。
归罪于个人:因为一些消极事件责备自己。
人们不停地在进行这种种非理性思维。你只要仔细听,就会明白大家都在说什么了。
非理性思维(即无意义思维)的另一种形式是认知阻碍,它妨碍你生活得健康而明智。认知阻碍的表现形式是这样一些语句:“要是……我该怎么办?”“我绝不能……”“要是……可糟透了!”或者是“哎呀不行!”下面是一些紧张疲惫者常说的几句话:
今年我挣的钱要是不够该怎么办?
我绝不能放慢工作节奏!
要是不能吃快餐就糟透了!
哎呀不行,又该锻炼了!
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认知行为疗法的著名倡导者、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的观点。
心理与每日能量 艾利斯的理性—情感—行为疗法
艾利斯的疗法称为理性—情感—行为疗法(简称REBT)。别让这一串名词把你吓倒,其实这种方法简明易懂。艾利斯认为,该疗法侧重于以行动促进情感成熟,强调培养人的创造力、应变力及控制情绪的能力。它注重的是“此时此地”,也就是目前你的态度、不愉快的情感和无效的行为。艾利斯相信,可以通过教育,教人们学会关注现在,克服过去的阴影,在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改变。
艾利斯认为,自我打击的行为是非理性行为,而自我救助的行为是理性行为。他认为,人应该变得“更加理性”,以解决自己的难题。这样,才可以在单位、家里、学校以及其他任何地方提高有效性并获得快乐。
与上文所讲的认知疗法的观点相同,艾利斯也认为,情绪并非某一事件本身引起的直接反应,而是事主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引起的反应。他具体使用一种模式——“A-B-C”模式来描述人们找出和纠正非理性认识的过程。这里,A代表激发事件(activatingevent),即某一激发非理性思维的外部事件:B代表信念或认识(belief):C代表结果,即不安的情绪(upsettingemotionalconsequence):D代表争论(dispute):而E代表新的情绪后果(newemotionalconsequence)或结果(effect)。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模式,我们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名叫马塞尔,已经在XYZ公司工作了好几年,该提薪水了,却从来不敢提出加薪。按照艾利斯的这一理论,A指的就是他想面见老板提出加薪这件事,C指他心里因此而产生的紧张和恐惧。直接导致C的并不是事件A,而是B,即马塞尔对事件A的想法。另外,A对B有影响,因为他的这种非理性想法的产生原因,可能是他需要钱,或者觉得自己没涨工资吃了亏。B又影响了A,因为他是否采取行动要依据他的想法,要看他觉得要求加薪是否合适,也看他是否愿意这样做。C也影响B,因为马塞尔的情绪会影响到他是否会产生非理性认识。
因此,马塞尔越是为此感到紧张,就越会:
担心他的紧张被同事和周围其他的人看出来。
担心老板会给他一个否定的答复。
同理,C影响A,因为马塞尔越紧张恐惧,越有可能不去找老板谈加薪的事,也就是说发生事件A的可能性变小。最后,A对C也有直接的影响,比如马塞尔的要求被拒绝了,老板生气了等等。
根据艾利斯的A-B-C模式,我们可概括上一案例如下:
A:激发事件:
设想在老板来检查工作的时候提出加薪的要求。
B:认识:
我知道自己会吓得说不出话来,没法提出任何要求。(过分概括)
老板一生气当场就把我解雇了怎么办?那样就太可怕了。(灾难化)
如果自己话都说不出来,那太难堪了。我可受不了(灾难化),简直不是人。(自我打击)
C:结果(情绪和行为):
表现得非常紧张焦虑。
感到极为疲劳。
出现更多的身体症状(如头痛、手心出汗、溃疡)。
说不出话来,不敢提出要求。
因为不敢提要求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D:争论(理性的挑战):
我怎么知道自己会说不出话来?也许会,很可能不会,尤其在自己克服那些非理性想法的时候。
我可能被解雇,但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真的说不出话来,也能受得了,当然那比较尴尬。这真是不走运,但绝不是大难临头。
怎么能根据我有无能力要求加薪就判定我的人生价值?绝非如此!这顶多是我的一个弱点,不能把我的行为和我这个人等同起来!
简而言之,在承认理性—情感—行为疗法的理论,即事件、想法、情感和行为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这一模式的核心观点是,一个人的信念或认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出现或持续出现情感障碍及日常疲劳。通过认识自己的行为并改变自己的思维,你可以使自己完全换一种心情。
下面还要介绍一些有关理性—情感—行为疗法的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你应用自助疗法消除紧张、烦恼及其他不健康的想法。
心理与每日能量 情绪干扰与不适焦虑
艾利斯提出情绪不安的两种主要形式:一种叫做自我情绪干扰(egodisturbance),另一种称为不适焦虑(discomfortanxiety),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非理性地坚持某件事务必做到(比如,我务必得到某样东西)。
第一种情况指的是,由于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任务,或者由于不能得到他人的爱和承认,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或者一文不值,从而产生的焦虑、沮丧及其他类似的情绪和行为。第二种情况指的也是焦虑、沮丧及类似的情绪和行为,但出现的原因是由于舒缓或解除不适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
盲目地坚持某件事务必办到,会妨碍你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能得到和平、简单和平衡的生活,这时候你就会产生日常疲劳。如果你感觉到自己完全没有能力处理生活难题,那么你受到自我情绪干扰的折磨:如果你因为这些难题愤怒不已或灰心丧气,这就叫做不适焦虑。
心理与每日能量 自我接受
出于很实际的理由,理性—情感—行为疗法推崇的是自我接受而非自我尊重。根据艾利斯的理论,自我尊重包括自我评价(比如,“我是个好人,因为我感觉良好,表现出积极上进的品格,或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另外一些时候,我不怎么样,因为我感觉很糟,表现出消极的品格,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自我接受则意味着接受现在的自己。
理性—情感—行为疗法提供自我接受而不是自我评价,出于以下这几方面的考虑:第一,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二,人的性格优劣无法测量:第三,谁也不能把一个人所有的个性特征和行为都跟踪记录在案。比如,你因为疲惫不堪就评价说自己能力很差或者低人一等,我们只能说你说得不准确,不具体。
心理与每日能量 反灾难化思维
你终于通过理性—情感—行为疗法了解到,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并非大难临头、一片黑暗。确实有些事使你紧张忧虑,比如某人得了病,不过往往只是运气不好、事与愿违,谈不上是什么了不得的大灾难。如果你发现这本书里介绍的某些方法和观点对你有用,那就不要再把事情往坏处想(灾难化)。
心理与每日能量 减 压
理性—情感—行为疗法中的一些具体方法会为你减压,不仅能帮助你变得感觉良好,还能使你习惯于处变不惊。经过练习以后,一般情况下你就不太容易紧张焦虑了。
心理与每日能量 提高挫折耐受力
艾利斯经常教育大家,要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这样,你就会对自己说,很多你想要的东西其实并不需要,你有能力忍受失败和拒绝,还有,挫折虽可能造成困难与烦恼,但绝不是什么天塌地陷的大灾难。
心理与每日能量 无条件积极思考
对于维持平和的心情来说,无条件的积极思考也很重要,第5章反省你的认知与想法121即不管他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做得好与不好都能够接受他。这意味着,即使他人的(以及自己的)行为远非完美,你也能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能够接受完整的他人,接受完整的自己。不要评价他人,也不要评价自己,只评价人们的行动、品性和事情,这样你就能学会变得有耐心。
心理与每日能量 生活实习
艾利斯一般建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用实际活动进行练习,这称为“家庭作业”,这些练习能帮助你学会处理难题和困境。在面对挫折时不要轻易回避或者退缩,这样你就能培养出对不愉快环境的耐受力。
心理与每日能量 特写:完美主义与求全责备(1)
要想讲清非理性认知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完美主义这种个性特征,完美主义即非理性地追求精确有序、准确无误、完美无缺、万无一失。马丁-安东尼(MartinAntony)和理查德-斯文森(RichardSwinson,1998)在他们撰写的《当完美也不够好的时候:对待完美主义的策略》,(WhenPerfectIsn'tGoodEnough:StrategiesforCopingwithPerfectionism)一书中这样写到:
如果完美主义引起情绪的不快或者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人的标准过严过高会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饮食、人际关系和兴趣爱好。
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在其内心有一种过度的担心,总想把一切都控制在手里。这是一个绝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只能使人过多地消耗能量,产生慢性疲劳,甚至精力透支。按照艾伦-马林杰(AllanMallinger)和杰内特-迪威兹(JeannetteDeWyze,1992)所著《过于完美:当控制一切的能力失控时》(TooPerfect:WhenBeinginControlGetsOutofControl)一书中的说法,完美主义者很像是迷恋沉溺者,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企图控制一切的愿望:
为了生存,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并掌握自己的环境。但是许多沉迷者有一种过度得不成比例的控制欲,这是一种强硬而迫切的欲望,而非合理的、灵活可变的欲望。
这种超乎寻常的需要往往出自一种非理性观念,即认为把一切控制在手就可以保证诸事顺利。我认为,每个沉迷者都有这种迷信观念,认为完全控制一切是有可能做到的,尽管他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是地下的树根,“控制一切”这种念头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助长他养成控制一切的习惯,这是他自己和他周围的人所熟悉的。
心理与每日能量 特写:完美主义与求全责备(2)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可能沉溺于控制别人、控制环境这种习惯中难以自拔。当然,这是一种不可能产生结果的空想。希望你读到这里,就能意识到:你不可能真正控制一切事情、控制一切人,你能够控制的只有你看问题、感受事物和做出反应的方式。你想控制一切,得到的只能是挫折和压力。如果持续时间过长,结果只能把自己累垮。
另外一种能把人累垮的个性特征是对于批评意见过于敏感。我们发现,受慢性疲劳之苦的人常常对他人的批评过分敏感。当然,谁都不喜欢被批评,尤其当对方想伤害你或操纵你的时候。但是,这里的要点不是批评意见本身的出发点怎样、性质如何,而是你对批评意见是怎么理解、如何接受的,这和书中讲到的许多潜在的负面因素一样。换句话说,你可以把批评看作对你自尊心的威胁,也可以想想是谁在批评你,然后忘了它,继续做自己的事。被丈夫或妻子指责为一个不称职的家长当然可能令人不快,不过并没有到糟糕透顶的程度。你不一定同意他们的意见。他们的意思可能是说你不爱干活,不过没人规定你一定得接受他们的看法。
恰当处理批评意见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能力,你可以把它添加到你的心理策略表上。不过,在此让我们先谈谈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批评意见:建设性的(友好的)批评意见和破坏性的(不友好的)批评意见。前者是有益的,受到欢迎,批评者关心你,关心你的感受:而后者是伤人的,不受欢迎,批评者并不关心你。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可能很珍贵,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你更了解自己,帮助你成长,或者帮助你提高某项才能。而破坏性的批评意见没有价值,它对你毫无益处,主要目的是中伤你、贬低你或者控制你。人们想到“批评”的时候,往往一下就想到它的负面作用和破坏性,引起不快的感受。
要想有效地处理这两种不同的批评意见,你一定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想,怎样说。受到批评时,你应当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他批评得有道理吗?”在许多时候,大家相互提建设性意见,是因为互相关怀互相帮助。某个意见说得有理——这种可能性永远存在。当然,人非完人,有的时候会提出错误的意见。只有你自己能判断,哪些是正确意见,可以接受,哪些是错误意见,不可以接受。说来说去,不管批评意见的实质如何,我们要记住我们有权坚持自己的观点。
心理与每日能量 特写:完美主义与求全责备(3)
许多疲惫不堪的人对于批评过分敏感,核心问题是他们那种追求完美、追求被认可、追求责任的强迫性心理。那么,要学会容忍批评,就要向你心中的这种强迫性要求、这种扭曲的认知模式提出挑战。对批评过于敏感的人通常有三种典型的非理性想法:
一是我必须在各个方面完美无缺,否则,我就不是一个好人,谁也不会爱我。
二是其他人必须接受我的一切,同意我的看法,否则,我就不是一个好人,也不值得活着。
三是我只能听我愿意听的,因为我不能容忍别人讲我的缺点和错误。
还要注意不应把批评当成一种人身攻击,很多人容易有这种倾向。一般情况下,批评者只是在评论你做的事,而非给你这个人下结论。你如果认为批评意见的矛头指向是针对你个人,把他人对你所作所为的批评当成对你自我价值的否定,你的麻烦就开始了。如果你有过这种倾向,一定要记住,别人说你是什么,认为你是什么,跟你无关。别人说你是懒汉并不说明你是懒汉,怎么能因为别人说你不是好人就相信自己不是好人呢?要相信事实,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心理与每日能量 小结
如果你在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你绝不缺乏同行者。我们都希望理解存在的更高意义,我们都明白:没有意义,每天的日子是多么空虚而令人疲惫。
生活的使命促使我们思考、行动,有所作为,像一个人一样活在世上,并表现出自己那些最好的品质。目的激励我们寻求真理、正义、道德和美,激励我们用上帝给予的理性从我们心中发现中庸、和谐和稳定。它帮助我们按照我们应有的方式去生活。最重要的是,它使我们和创世的伟力相联系。
精神生活是一种丰富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生活的目的何在。随着你精神的成长,你会发现你的生活目的就是以一种特殊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它贯穿你的整个生命,那就是:关心他人的需求、诚实、在危机面前显出勇气、过简单质朴的生活、为受压迫者进行抗争。或者,你发现自己的生活目的是通过义务劳动、艺术创造、对儿女的爱,以及其他无数种看似简单平凡其实却很有意义的小事来为社会服务。这里的关键在于:精神通向目的,目的通向内心,内心通向行动。
有些批评家可能会争辩说,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过高的要求。没有别的什么话比这句话离真理更远了。请记住,当年耶稣正是面向劳苦大众,揭示了善行和怜悯的真理。他用人民的水平教育人民,就是说“在他们所在之处”教育他们。
那么,这也正是我们听讲、学习、寻求最深刻的生活问题的答案所在之处。
心理与每日能量 特写:可持续的明确目标
作为本书的最后一段引语,我们希望读者仔细读一下蒂托-科利安德(TitoColliander)有关如何开始新生活的一段深刻论述,摘自他讨论东方精神神秘主义与信仰的经典著作《修行之路:修行的古代传统与内心成长》(1960):
信仰不是得自于沉思,而是来自于行动。词语和思考不能告诉我们上帝是什么,只有经验才能告诉我们。想呼吸新鲜空气,就要开一扇窗;想把皮肤晒黑,就要走到阳光下。建立信仰也是同理,仅仅坐在舒适的房间里,口中念诵圣父的名字,你不可能达到任何目标。
尽管你深陷现世的俗务,现在开始永远来得及。有书写到:亚阿伯拉罕起步时已经75岁;还有,第11个小时才来的工人和第1个小时来的工人拿到同样的工资。
现在开始也不算太早。森林之火不可能一下子扑灭,你想看到你的灵魂被烧得满目疮痍吗?
不,此时此刻,在你下决心的那一刹那,你将用行动表明:你已背离故我,开始了你的新生——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向着崭新的目标奔去。
心理与每日能量 后 记(1)
在本书的这些篇章里,我们谈论了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平衡问题。我们希望你能改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得更简朴、更健康——走上健康之路,使你具有更充沛的能量。现在请花一点时间,回想一下我们到此为止谈论的一切,也许你需要翻翻书页,重温一下我们讲述的要点。你发现一种模式一个主题了吗?我们希望如此。
关于能量恢复、生活平衡、更好的自我感觉——所有这些谈话,要点其实就在于:做出选择。其实,我们完全有力量进行选择,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平静、更简朴、更平衡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能量、更好的自我感觉和对生活的感受。我们应该倾听理智的呼唤,而不要去理会高速发展的社会那些不切实际的需求。我们完全可以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满活力。
应当承认,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丈夫或妻子深受病魔的折磨,家人无可挽回地老去,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给我们带来烦恼的事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我们去努力。当我们把握住这些,就会多一些办法来对付那些不可控制的事情。
不再疲惫后记有时,我们感到生活失去了控制,变得像一团乱麻,我们自己也被生活追赶得疲惫不堪、难以应付,这时,完全可以停下脚步,收拾收拾东西,整理整理内务,对眼前的局势来一番重新估量。在选择做出以后,最难的是——坚持到底。请想一想:假如选择极其容易,执行起来也毫不费力,我们就用不着在此大发议论了。是不是这个道理?虽然解决困难需要付出努力,虽然我们都会犯错误,但通向能量与活力之路确实就在前方。阻挡我们道路的只有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力量,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花力气去争取它。习惯产生惯性。
心理与每日能量 后 记(2)
你需要做的只是选择,开始用另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行事。真诚地面对自己,检查自己的思维,提出质疑。改变思维方式,简化生活,制定计划,建立目标,坚持吃健康食品,坚持积极的锻炼。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过你原来的日子,那种疲惫不堪、充满压力的生活,那种把你带到这本书面前来的生活;你也可以过一种你想要的生活。你可以被生活中的需求和混乱追赶得狼狈不堪,也可以用充沛的精力积极地享受生活。
事实是:所有人只能拥有这一生,这短暂的一生。这并非泄气话,而是一个挑战,一种激励,使我们走向前去尽力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不是自私地只顾自己,而是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发展。生命苦短,哪有时间浪费在重重压力之下,浪费在多余的复杂事务之中无谓地消耗能量?我们需要生命每分每秒给予我们活力,那是正确选择送给我们的礼物。
谁不希望过一种精力充沛的生活?谁不想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谁不想要心灵的宁静?谁不企求健康、平衡的身体、心理和精神?谁不想感觉良好?谁不想做出这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