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王绍光-安邦之道

_46 王绍光(现代)
响,信任感各异,可以称之为代际效应。其他国家的研究一般倾向支持代际效
应说,因为那里并不是越老的人信任度越高(Patterson,1999:181—182)。
40
35
30
25
20
15
10
5
19—29岁 29—38岁 39—48岁 49岁以上
图4年龄组与社会信任
道德基础论认为对现状满意和对未来乐观的人更容易信任他人。图5和
图6似乎印证了这个理论。对自己所处状况十分满意的人中有75%对“社
会上大多数人”表示信任,而对自己所处状况极不满意的人对他人表现出极
度的不信任。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
┃ 、 25.1 30.9 ┃ 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2 ㈣ ㈥ ┃ ┃ ┃
┣━━━━━━━━━━━━━┫ ┃ ┃
┃ 阑 《鬻嗣 ㈧ ┃ ┃ ┃
┣━━━━━━━━━━━━━┫ ┃ ┃
┃ o 黝 ㈥弱 ㈣ ┃ ┃ ┃
┗━━━━━━━━━━━━━┻━━━┻━┛
非常不好 比较不好 一般 比较好 非常好
图5 对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评价与社会信任
对未来的预期也与社会信任有明显的关系。从图6可以看出,对未来非
常乐观的人对他人也比较信任,而对未来非常悲观的人完全不信任他人。
信任的基础l 499
非常不好 比较不好 一般 比较好 非常好
图6对自己家庭五年后生活水平的预期与社会信任
上面已经说到,我们怀疑对现状和未来乐观与否只是影响社会信任的一
个中间变量。恐怕存在着某种其他变量,既影响人生态度,又影响对他人的
信任。不过在双变量分析中,我们无法确定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不少学者怀疑人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可能对信任产生影响。我们用两个
指标衡量判断能力:一是受教育程度,一是主要信息来源。图7表明,一般
而言,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他人的信任度也越高,但教育程度与社会信任的
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超过了大学本科教育,人们的信任度反而降低了。这个
情况也存在于其他国家,如美国(Uslaner,forthcoming)。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O
┏━━━━━━━━━━━━━━━━━━━━━━━━━━━━━┓
┃ 40.1 ┃
┣━━━━━━━━━━━━━━━━━━━┳━━┳━━━━━━┫
┃ 26.3 30.9 ┃絮 ┃ 33.3 ┃
┣━━━━━━━━━━━━━━━━━━━┫ ┣━┳━━┳━┫
┃ 24.2 23.2 一 瓣 ┃ ┃ ┃嘲 ┃ ┃
┣━━━━━━━━━━━━━━┳━━┳━┫ ┣━┫ ┃ ┃
┃ ┃ ┃ ┃ ┃ ┃ ┃ ┃
┣━━━┳━━┳━━┳━━┳━┫ ┣━┫ ┣━┫ ┃ ┃
┃ O ┃图 ┃丰 ┃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大专 本科及
技校 以上
图7教育程度与社会信任
主要信息来源也会影响信任度。在研究“社会资本”的文献中,电视往
往被看作导致信任下降的罪魁祸首。而读报被认为是更好的信息来源(Put.
nam,1995;Patterson,1999)。以往的研究一般将注意力放在分析看电视
时间与信任的关系上。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将注意力放在读报与信任关系
上。如图8所示,这两者间有清楚的关系。那些不读报的人信任度极低。读
一份的人可能读的是诸如晚报、电视报之类的报纸,其信任度高了一些,但
仍不很高。而读两种以上报纸的人社会信任度要高出一截。
500『安邦之道
40
35
30
25
20
15
10
5
零份 一份 两份 两份以上
图8 每天读报数量与社会信任
上面谈到的这些变量可能影响对他人守信与否的判断,下面让我们来看
看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对其信任感有什么影响。我们假设,社会地位的高
低会影响一个人的相对易损性,从而影响他冒险相信别人的意愿。由此,我
们进而假设社会地位越低,对他人的信任度越低。先比较男女。尽管建国以
来,中国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的来说,妇女的社会地位依然低
于男人。图9表明,男女之间在信任度上确有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
34
32
30
28
26
24
┏━━━━━━━━━━━━━┓
┃ 31.9 ┃
┣━┳━━┳━━━━━━━━┫
┃ ┃ ┃ ┃
┣━┫ ┣━━━━━━━━┫
┃ ┃豳 ┃ 27.4 ┃
┣━┫ ┣━━━━━━━━┫
┃ ┃ ┃ 曛潦震蒸溺 ┃
┣━╋━━┻━━━━━━━━┫
┃ ┃l湖羹斓麟黼渊 ┃
┗━┻━━━━━━━━━━━┛

图9性别与社会信任

。 在中国研究中,具有中共党籍往往被认为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但是,
中国有六千万党员,绝大多数党员与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因
此,我们假设中共党员不是地位的象征,一个人是否党员不会影响其社会信
任感。图10似乎证实了这一点。虽然党员的信任度比无党无派的一般群众
要高,但并不比民主党派成员高。至于共青团员,他们都是“文革”后成长
起来的年轻人,是他们的年龄,而不是他们的团员身份导致了较低的信任度。
是否具有干部身份是衡量社会地位的更好指标。干部与群众的最大区别
在于他们掌握着较多的权力资源。图1l揭示,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干部的
确比一般群众具有更高的信任感。
信任的基础l 501
40
38
36
34
32
30
28
图10政治面貌与社会信任
干部 非干部
图11干部地位与社会信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化。权力资源固然很重要,并且依然
集中在各级干部手中,但经济资源和知识资源开始分流到其他社会阶层。因
此,仅看权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干部/非干部的划分也嫌过粗。于是,我
们把中国城市社会居民划分为五个阶层:产业工人、商业服务工人、专业人
员、管理人员和私营个体业主。从图12看,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信任度最
高,这显然与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有关。产业工人与商业服务工人的信任度
低于管理和专业人士,但他们之间也有点差异。也许这是因为,产业工人一
般在国有企业,服务工人一般在集体企业。下面我们会谈到,这两类企业给
40
35
30
25
20
15
10
5
私营个 管理人员 专业人员 商业服 产业工人
体业主 务工人
图12阶层与社会信任
502 l安邦之道
人的安全感很不一样。私营个体业主虽然可能有钱,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
是在社会的夹缝中讨生活,因此他们的信任度最低。
衡量社会地位的另一个做法是观察主观自我认定。在对自己所处社会地
位的判断中,人们也许将各种资源的占用都考虑了进去。如此说来,考察自
我认定对信任的影响是有意义的。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几乎没有人自认为
属于社会的中上层或上层。但不管怎么说,从图13可以看出,自我认定的
社会地位越高信任度也越强。
35
30
25
20
15
10
5
下下层 下层 中下层 中层
图13 自我社会定位与社会信任
社会地位之所以会影响信任是因为它影响人的相对易损性。然而,最能
影响相对易损性的莫过于一个人的自我安全感。如果一个人的生存得不到保
障,我们很难设想他会冒险相信别人。如果说,过去中国城市居民还曾拥有
过铁饭碗的话,现在铁饭碗砸碎了,大锅饭也吃不成了。竞争在带来市场繁
荣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安全感。国外的研究发现,当失业上升,不平等
恶化时,人们的安全感会下降,并侵蚀社会信任的基础。同理,失业或工作
没有保障的人对别人的信任度也相对低一些(Patterson,1999;Uslaner,
forthcoming)。在我们的样本中,下岗和失业的人果真社会信任度最低,而
在职在岗的人信任度就要高很多。退休和再就业人员的信任度居于两者之间
(见图14)。
图14就业状况与社会信任
l
信任的基础I 503
在“破产”和“下岗”成为公众话题的当代中国,即使仍然在职在岗也
不一定有安全感。当然在不同类型的单位工作,安全感会有差异。安全感的
差异有可能影响人们的信任感。图15的结果很有意思。一般而言,在国家
矶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信任度高于在集体和私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
人(只有私立事业单位例外)。无疑,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工作比集体私
营企业的工作更有保障。那么,为什么信任感最高的是那些在合资企业工作
的人,而信任感最低的人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人昵?合资一般是外资与国有
企业的合资。合资企业仍保留着国有企业的一些特点,如不能随便解雇工作
人员,但同时由于它是合资,效益恐怕比一般国企好。在这种情况下,合资
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感可能高于其他所有类型的企业。而外资企业,尤其是
那些由港资、台资开办的企业,劳动条件差,老板解雇工人的任意权不受约
束,由此,那里的工作人员安全感可能最低。
图1 5 工作单位性质与社会信任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收入水平对信任有什么影响。图16给我们的印象
是,在一定范围内,收入越高,信任感越强;但超过一定范围,信任感反倒
会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知道,在这四座城市中,绝大多数
居民的月收入在500—1500元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收入越高表明社会地位
越高。收入超过1500元的人大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私营个体业主,另一
类是外企雇员。而如上图所示,这两类人的信任度低于其他各类人群。这也
许就解释了为什么高收人群体的信任度反倒最低。
上面我们用各种方式测量了社会地位对信任的影响,他们似乎都指向了
一个相同的结论:社会地位的确对信任有所影响。
504『安邦之道
结语
500元以下 500--999元1000--1499元1500元以上
图16收入水平
本文首先对不同性质的信任进行了分类,接着回顾了各种解释信任的理
论。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假设。最后,依据这些假设,我们
考察了一些单项变量与社会信任的关系。初步的结果与理论假设大致吻合。
单元分析对解释决定信任的要素有一定启发意义,但它毕竟也有很大的局限
性。我们计划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多元分析,同时考察这些变量对信任的
作用。
参考文献
费孝通,1949,《乡土中国))。
Almont&Verba,1 963,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 Natio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xelxod,Robert M.1 984,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
Barffield,Edward C.1958,The Moral Basis of a Backward Society,Glencoe:
FFee.PleSS.
Berg,Jiyce,Dickhaut,John&McCabe Kevin 1995,“Trust,Reciprocity
and Social History”.Game and Economic Behavior.V01.10.
Brehm,John&Wendy Rahn 1 997,“Individual—level Evidence fo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
ence.v01.41 No.3.
信任的基础I 505
Coleman,James S.1990,Foundations of Soaal Theory,Cambridge,MA:Har.
vard University Press.
Efickson,Erik H.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2d ed.,New York:Norton.
Fukuyama,Francis 1 995,Trust: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D挖of Prosperity.
New York:Free Press.
Gambetta,Diego 1988,“Mafia:The Price of Distrust”.In Diego Gambetta
(ed.),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Oxford:Basil
B1ackwell. 、
Gellner,Ernest 1988,“Trust,Cohesion,and the Social Order”.In Gain.
betta,Trust. 、
Glaeser,Edward L.et a1.,1 999,“What is Social Capital?The Determi.
nants of 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NBER溉扇砸Paper,#7216.
Giddens,Anthony 1 99 1,Modernity and s够Identi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din,Russell 1993,“The Street-level Epistemology of Trust”.Politics&
Society,V01.21 No.4.
一1999,“Do We Want Trust in Government”.In Mark E.Warren(ed.)。
Democracy and Trus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Distrust”.An unpublished manuscript,New York University.
Inglehart,Ronald 1 977,The Silent Revolution: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
among Western Publ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 990,Cultural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Princeton:Princet6n
U niversity Press.
——1997,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mization:Cultural,Economic.4”d f)0胁坛耐
Change in 43 Societi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Trust,WeⅡ-being and Democracy”.In Warren,Mark E.,
Democracy and Trus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nack,Stepher&Keefer,Philip 1 997,“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
nomic Payoff?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
mks,V01.112,No.4.
La Porta,Rafael,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ffer.Robert
W.Vishny 1997,“Trust in Large Organizations”.America Economk R∥砌
Paper and Proceedings,V01.87,No.2.
Levi,Margaret 1996,“Socml and Unsocial Capital”,Politics and Sodety.
V0】.24.
安邦之道
——1 999.“Do Good Defenses Make Good Neighbors?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o Trust and Distrust”.An unpubHshed manuscript,Sage
Foundation.
Luhmann,Nildas 1 994,Risk:A&cfD妇妇f Theory,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Mansbridge,Jane 1999.“Altruistic Trust”,in Mark Warren,ed.Demo硝a-
叮and Trus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Kean,Roiand N.1 975,“Economics of Trust,Altruism,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in Edmund S.Phelps(ed.),Altruism,Morality,and
Economic Theory,New York:Russell Sage.
Manabe,Kazufumi 1995,“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Kwansei Gakuin University Annuaf Studies.
Mueller,Edward N.&Mitchell Seligson 1994,“Civic C山ure and Demo一
’cracy:The Question of Causal Relationship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
view.vol:88.
Patterson,Orlando t999,“Liberty Against the Democratic State:On the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Sources of American Distrust”.In Warren,
Democracy and Trust.
Putnam,Robert D.1 993,Making Democracy Work:Civk Traditions in Modern
砌f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Bowling Alone: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Journal矿
Democracy,V01.6(January).
Sztompka,Piotr 1 999,Trust:A Sociological The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sianer,Eric M.1999,“Democracy and Social Capital”.In Warren,De一
、 mot*racy and Trust.
——Forthcoming,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Trust,An unpublished manu—
script,University of Maryland.
Warren,Mark E.1 999,Democracy and Trust,New York: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
Yamagishi,Tomio&Yamagishi,Midori 1994,“Trust and Commi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Motivation and Emotion,V01.1 8,No.2.
Zak,Paul J.&Stephen Knack 1998,“Trust and Growth”.IRIS Working Pa—
per,#21 1,University of Maryland.
信任的基础J 507
私人时问与政治
——中国城市闲暇模式的变化
所有社会,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都得区分“私”与“公”。但是,如
何定义私域(prirate sphere),不同的社会之间是有差别的,即使在同一社
会里,不同的时期,定义也不一样。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过去四十年里,当代
中国闲暇方式的变化来考察“公”、“私”界限的演化。本文共五部分:第一
部分在理论上对私人时间与政治的关系作一个简要的探讨。第二部分,回顾
毛泽东时代的闲暇方式。第三部分叙述邓小平时代,中国在如何利用闲暇时
间上的主要发展趋势。而第四部分则分析在80年代,闲暇实践的主要特
色。第五部分讨论市场化对于国家控制闲暇产生了什么影响。
私人时间与政治
私域有两个向度: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在讨论私域意义时,许多人都
把注意力集中在私人空间上。人们所忽视了的是——私人时间像私人空间
一样,是构成完整的私域的一部分。对于私域的形成和维持,两者缺一不
可。就好比一杯属于自己的咖啡,如果没有时间喝,就不能给自己带来快感
一样。
《韦氏第三版新国际字典》,把闲暇定义为:“由于暂时免除了工作或责
任而带来的自由时间”,绝大多数社会学家也把闲暇同自由时间相提并论。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可以引用魏克曼(Vickerman)为例子。他把闲暇看作
“大体上等同于自由时间。是在承担了工作责任,满足了像睡、吃、个人卫
生这类重要的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后所剩余的时间”。①我们知道即使在最
民主的体制下,工作时间也仍然受到严格的约束和控制。然而很少有人对闲
暇应该是私人时间这样的观点提出异议。长久以来,人们似乎早已接受了一
条普遍规则,那就是“上班的时间由老板支配,下班以后的时间由自己做
① R.W.Vickeiman,“The。New Leisure Society:An Economic AImlysis",Futures,Vol
10,No.3 1980;p.192.
508 l安邦之道
主”。④人们是在闲暇而不是在工作时,认为自己是自由的:爱干啥就干
啥;愿意怎样发展就怎样发展。
对于人的发展,闲暇也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例如,亚里士多德主
张:“自然本身要求我们应该不仅能很好地工作,而且也能很好地利用闲
暇。”④因为,一切行动的首要规则是闲暇。也许没有任何人比马克思更加
重视闲暇了:“时间是人发展的机会。如果一个人除了睡和吃以外,只是为
资本家卖命,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只不过是一头负重的牲畜而已。”③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闲暇应该有一定限度。首先,似乎有必要对多少
时间应用于工作,多少时间应用于闲暇作出规定。历史记载表明,自工业化
开始以来,这个问题便成了社会冲突的焦点之一。④更重要的是,自由时间
可能被滥用。滥用闲暇的方式举不胜举。例如犯罪、暴力及生理上、心理上
的堕落一般都是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中进行的。对于不加限制的闲暇所可能带
来的后果,政治与文化精英一直表示关注。经常有人督促百姓们“适当
地”、“正确地”、“有效地”、“明智地”、“建设性地”,总之要“合理地”利
用闲暇。问题在于谁有权决定什么样的闲暇活动是可以接受的,而什么又是
不能接受的。在传统社会里,“文化”圣贤们负有重任来找出正确使用闲暇
方式的标准。⑤然而,在现代社会,对于闲暇活动的规定,越来越多地涉及
使用国家权力。现代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也罢,社会主义也罢,都试图培养
或强加某类“可接受的闲暇活动”观念,其目标都是为了促使各种社会集
团“合理地娱乐”,以控制自由时间中潜在的危险。⑥
因此,自由时间中的“自由”仅仅意味着时间在个人的支配之下,且不
需承担工作责任。像任何其他事情一样,自由时间的“自由”实际上却或多
或少要受到限制。在古罗马帝国时代,“面包和马戏”已被当作社会控制的
行之有效的方法了。考虑到闲暇在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
重要的角色,国家力图对闲暇活动作某些制约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维持
‘社会稳定和自身统治,国家需要塑造一个“有纪律约束的”、“健康的”(生
① BI自P.Baily,L£isure:f 4"d Clas.f m F"iaorian.England,London::Rontleges&Kegan Paul.
1978,p.180。
② Aristotle.Politics.1337a 31.
③ Karl:Marx,.Selected Works,London:Law。fence&Wishal.t,1968,p.219.
④ E.P.T'hompson,“Time—Woi.k一【)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Past∞d Present 38.
1967:pp.56—97l and Douglas A.Reids,…The Decline of Saint Monday:1766—1876”.
Past 4耐Present 78,1976:pp.76—101.
⑤ W.Sutherland,“A Philosophy of Leisure",/tnnalf矿me./lmerican/4_cademy,September
1957:p.136.
⑥对资本主义国家作用的讨论见John Clarlke and Chas∞[tcher,nP Devil Makes Work:
Le打“圯m(3apitalist Britain,London,MacMillan,1985,pp.122——143。
私人时间与政治l 509
理方面和心理方面)民族群体。为此,它不得不一方面压制“非道德的”、
“不合理的”及“危险的”活动,而另一方面,又灌输它认为高尚的社会和
道德行为方式。
闲暇政治不但存在于国家一方所作的种种控制努力,而且也存在于被统
治者一方为了摆脱强加的限制而作的种种反控制行为之中。把被统治者描绘
成只是一群被动的闲暇消费者,对闲暇的内容和形式毫无选择权,明显是错
误的。事实上,被统治者有能力抵抗种种社会控制的尝试,并与之竞争。正
如卡里斯·罗杰克(Chris Rojek)指出的那样:
传统闲暇社会学的认识中的一个主要错误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社
会化只是简单地把有关闲暇行为的价值观和信念灌输给社会中的每个
人。与此相反,需要强调的是在闲暇实践中,成年的人们一般都具备足
够的技,了和丰富的知识来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因此,他们在闲暇生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