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王绍光-安邦之道

_34 王绍光(现代)
┃ 1994 ┃ 0.43561 ┃ 0.0529 ┃ 0.0078 ┃
┃ 1995 ┃ 0.4194 ┃ 0.07461 ┃ 0.0080 ┃
┃ 1996 ┃ 0.40582 ┃ O.06712 ┃ 0.01028 ┃
┃ 1997 ┃ 0.40269 ┃ 0.06282 ┃ 0.0899 ┃
┣━━━━━━━╋━━━━━━━━━━╋━━━━━━━━━━━╋━━━━━━━━━━┫
┃、\收入构成 ┃集团消费转化的影响 ┃其他类非法收入的影响 ┃总收入差别基尼系数 ┃
┃ ┣━━━━━━━━━━╋━━━━━━━━━━━╋━━━━━━━━━━┫
┃年份\ ┃ 基尼系数增加值 ┃ 基尼系数增加值 ┃ 总体基尼系数 ┃
┣━━━━━━━╋━━━━━━━━━━╋━━━━━━━━━━━╋━━━━━━━━━━┫
┃ 1988 ┃ 0.00245 ┃ 0.01549 ┃ 0.41686 ┃
┃ 1989 ┃ 0.00243 ┃ 0.01189 ┃ 0.4245 ┃
┃ 1990 ┃ 0.00331 ┃ 0.01292 ┃ 0.4015 ┃
┃ 1991 ┃ 0.00248 ┃ 0.0135 ┃ 0.417 ┃
┃ 1992 ┃ 0.00252 ┃ 0.01509 ┃ 0.4262 ┃
┃ 1993 ┃ 0.00247 ┃ 0.0143 ┃ 0.45952 ┃
┃ 1994 ┃ 0.00242 ┃ 0.01242 ┃ 0.51115 ┃
┃ 1995 ┃ 0.0024 ┃ 0.01318 ┃ 0.51733 ┃
┃ 1996 ┃ 0.00237 ┃ 0.0135 ┃ 0.49909 ┃
┃ 1997 ┃ 0.00228 ┃ 0.01646 ┃ 0.49324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法律年鉴》(中国法律年鉴社,1989—1998年)、《中国检察年
鉴》(中国检察年鉴社,1989--1994年)、《中国监察年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1991年)、《中国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主办,1997--1999年)、((1989—1998年)等资料测算。绝大多数数据取自公开来源,其中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若干
数据有:(1)以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乡镇企业为主的偷漏税者的人均非法收入,按扣除罚款
后的最高值的3/4计算,(2)犯罪政府官员的比率(包括未暴露者)按比较谨慎的10%(绝
大多数党政官员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计,(3)行政管理费用向个人消费收入的转化率取
15%l(4)假定走私等其他类非法非正常收入通常为社会中10%一15%的最富裕阶层所
得,并按可使此阶层居民正常收入扩大10%计算。
说明:(1)表中“扩大比率”为某种非法或非正常收入使居民正常收入差别扩大的比
率,(2)“构成比重”为某项收入的差别在总收入差别中的比重,(3)因篇幅限制,这里无
法公布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城市和乡村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只能综合地讨论一下全国的
整体情况。
资料来源: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
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14—23页。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现象,也是社会不稳定
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强化。这反映了90年代以
来中国发展的五个相互关联的悖论:第一,在受到先后两次世界外部冲击的
370 f安邦之道
不利情况下,我国经济保持了宏观稳定,低通胀,高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
进,是我国经济的最好时期④,但是我国社会矛盾愈来愈冲突,社会公众愈
来愈不满意,社会形势愈来愈不稳定;第二,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明显提高,实施防治腐败的措施最多,惩治腐败分子的力度最大,但是全社
会的各类腐败特别是系统性、单位性、集团性的腐败愈来愈严重,涉及的金
额愈来愈大,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全党不满意,全国人民更不满意;第三,
大多数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相当规模的城乡
群众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许多弱势人群愈来愈被边缘化,他们的
基本生活愈来愈困难;第四,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始终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共同
富裕的基本原则,但是中国大陆收入分配变得愈来愈不平等;第五,无论是
人民的收入和家庭资产还是国家的财富都获得了空前的增长,但是人们的不
安全感愈来愈明显,这包括:工作不安全,收入不安全,养老不安全,社会
不安全,生态不安全,文化不安全,人身不安全。
t在以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人们感到不安全,他们就会不满意,
当人类不安全不能解决时,又当人们不能通过参与和正常渠道表达来解决
时,就会采用其他非正常的手段,直接引起社会不稳定。
研究分析框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老百姓的心态始终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晴雨表”,也是中国社会治理的
“晴雨表”。建国五十多年的历史特别是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告诉我们,
社会稳定核心是人心稳定,人民满意;反之,人心不稳定,人民不满意,必
然引起社会不稳定。了解人心,了解民意,是实行“良治”的基础,也是保
证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有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满意?在什么情况下,这些人对社
会和政府不满意呢?如果他们不满意的话,将采取什么途径或手段表达他们
的不满?或者说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中国日益开放时期什么人
是输家,什么人又是赢家呢?
改革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下半期,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
化,从全民“分享型”或“共享型”增长到部分“获益型”增长,从全民
“非零和游戏”增长到“零和游戏”增长,从“人人受益”增长到部分人
①详细分析参见胡鞍钢:Ⅸ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2001年6月15日,《中国
国情研究分析报告》,第53期。
最严重的警告}371
“获益型”增长。在过去二十年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平等地分享了改革开放
的成果。如果说在90年代中期以前,不公平仅仅体现在有些社会群体所获
得的收益要比其他群体大上,在过去六七年里,改革开放越来越像一场“零
和游戏”(珊。一sum game):在少数人暴富的同时,一些社会群体第一次变
成了绝对意义上的“输家”。改革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平均主
义的社会,其收入不平等程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现在,尽管中国的收
入不平等程度仍然低于大多数拉美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但已经高于
大多数东欧转型经济体、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一些亚洲邻国。在任何社
会,不平等从来都是社会不满的根源,严重的不平等都是社会不稳定的
根源。 、
本文的研究分析框架十分简单(如图1所示),它建立在以下四个不言
自明的基本判断之上:
图1分析框架图
1.人们的实际经济与社会地位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或
不满意程度。一般说来,经济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越满意;
反之,经济社会地位越低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越不满意。
2.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社会形势稳定程度
的主观判断。一般说来,对自己生活状况十分满意的人,往往倾向认为社会
形势稳定;反之,对自己生活状况不满意的人,倾向认为社会形势不稳定。
3.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满意与否还会影响他们表达不满的方式。一般
说来,对自己生活状况满意的人,往往选择正常渠道来表达对其他事务的不
满;反之,对自己生活状况不满意的人,更可能倾向于选择非制度渠道并以
较激烈的方式表达其不满。
4.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对社会形势稳定程度的主观判断
372 l安邦之道
及其表达不满方式的激烈程度都可能影响客观社会形势的稳定。如果相当多
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满、对形势作出不稳定的主观判断并倾向选择激烈
方式表达不满,客观上社会形势难以稳定。反之,此类人数越少,客观社会
形势越稳定。
在这个分析框架中,最关键的变量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
它受人们实际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客观社会稳定产生间接和
直接的影响。
调查结果:究竟是什么人对生活与社会状况不满意
究竟是什么人对生活与社会状况不满意呢?他们有多大比例昵?又有多
大人I:1昵?为什么了解和研究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昵?如果说在革命战争
时期,革命的首要问题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毛泽东,
1926)④。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统治及其合法性的首要问题是
“谁拥护政府?谁反对政府?”这对经济转轨期保持中国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是最为重要的信息,也是我们最为关心和最需要了解的信息。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和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资料提供了相当详细
的比较权威的重要信息。我们在上述资料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试图寻
找影响人们主观看法的原因,了解影响我国社会不稳定的重要人群和重要
因素。
1.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者比例
明显增加
.根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0年对六个城市居民调查,对自身生
活状况不满意者(包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达到22%②,即超过城市居民
的五分之一,就全国城镇人口而言,约有1亿人。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0年对十个城市居民调查,对市民生活不满意者
(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达到26.7%,2001年这一比例提高到33.6%,即
有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不满意。就全国城镇人I:1而言,约有1.5亿人。与此
同时,对市民生活满意者(指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由55.5%提高到
①见《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第3页。
雹.杨宜勇,张本波:《中国城镇居民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引自((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
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7--43页。
最严重的警告I 373
63.4%。出现“两极同化”趋势,即不满意者与满意者的比例都在增加。
在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过去三年的调查中①,总的来说,人们对自
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变化很小。每一年都有大约55%的人对自己的生活
状况表示满意,大约45%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见图2)。就
全国城镇人口而言,约有2亿人。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叵匾!圃
图2您对目前的生活水平满意吗?
由此可知,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者约在1亿一2亿人,占全国城镇总
人口比例在22%一45%,其人口绝对规模相当多;其中非常不满意者比例
在7%一8%,大约在3200万一36013l万人。
那么什么样的人比较满意自己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人不满意自己的状
况呢?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2.人们的实际社会地位: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富者愈富,贫者愈
贫”的社会
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指相对地位:一方面是相对社会其他阶层进行比较,另
一方面是相对自己过去的地位进行比较。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
力度的加大,中国经历了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结构调整。1995—2000
年仅国有部门和城镇集体单位在岗人员减少了4800万人,失去了工作机会,
① 需要说明的是,1999年的调查将满意程度仅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类;而2000年与2001
年的调查中将满意程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五类。为了三年同比方
便,我们将后两年数据中前三者合并为“满意”,后两者合并为“不满意”。这里,对满意与
否回答“一般”的人其实不能说是“满意”的。因此后两年的数据可能夸大了满意程度。
374 I安邦之道
∞ ∞ ∞ 加 加 0
同时社会各阶层的相对收入水平急剧变动。改革与开放并不是“人人都是赢
家”,尽管产生出了一大批受益者,也制造了比例较少但人数规模较大的利
益受损者。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前者都比后者居于经济优势与
政治优势地位。在这种背景下,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说到底是要考察什么
样的人是近期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什么样的人是受损者。
我们用三项指标衡量人们的实际社会地位,即是否下岗失业、收入水平
和收入变动情况。下岗失业对人们社会地位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在岗就’
业的人来说,收入水平则是衡量其社会地位的主要指标。如果说前几年还存
在过“脑体倒挂”现象的话,现在中国社会已变成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似
的准等级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已充分反映到其收入水平上。“脑体倒挂”
现象已经基本不复存在。我们要考察的是,哪些人的收入水平最可能下降?
哪些人的收入水平最可能上升?
下岗职工是收入水平下降的主要人群,而在岗人员收入水平增加的比例
较高。表5证实了人们普遍的生活感受,下岗职工是城镇人口中的主要“输
家”。1999年,在调查的城市里,有38.5%的居民收入比上年有所下降。而
在下岗失业工人中,收入下降的比重却高达72.4%,比平均数高出34个百
分点。同年收入有所增加的居民占被调查对象的16.9%。但在下岗失业工
人中,这一比例不到5%。2000年被调查城市的情况总的来说要好一些。下
岗失业工人仍然是严重的利益受损者,他们的收入水平下降的比重比在岗人
员要高出一倍,分别为42.7%和21.3%;而下岗失业工人收人增加的比例
则微乎其微,只有4.9%,在岗人员要高出近4倍,为19.1%(见表6)。
表6就业与收入变动情况(%)①
┏━━━━━━━┳━━━━━━━━━━━━━━━━━┳━━━━━━━━━━━━━━━━━┓
┃ ┃ 1999年 ┃ 2000年 ┃
┃是否下岗失业 ┃ ┃ ┃
┃ ┣━━━━━┳━━━━━┳━━━━━╋━━━━━┳━━━━━┳━━━━━┫
┃ ┃有所减少 ┃大体相当 ┃有所增加 ┃有所减少 ┃大体相当 ┃有所增加 ┃
┣━━━━━━━╋━━━━━╋━━━━━╋━━━━━╋━━━━━╋━━━━━╋━━━━━┫
┃ 是 ┃ 72.4 ┃ 22.6 ┃ 4.9 ┃ 42.7 ┃ 52.4 ┃ 4.9 ┃
┣━━━━━━━╋━━━━━╋━━━━━╋━━━━━╋━━━━━╋━━━━━╋━━━━━┫
┃ 否 ┃ 31.4 ┃ 49.3 ┃ 19.4 ┃ 21.3 ┃ 59.6 ┃ 19.1 ┃
┣━━━━━━━╋━━━━━╋━━━━━╋━━━━━╋━━━━━╋━━━━━╋━━━━━┫
┃ 平均 ┃ 38.5 ┃ 44.6 ┃ 16.9 ┃ 23.0 ┃ 59.O ┃ 18.O ┃
┗━━━━━━━┻━━━━━┻━━━━━┻━━━━━┻━━━━━┻━━━━━┻━━━━━┛
下岗失业人员属于低收入群体,但低收入群体还包括很多在岗就业的
人。如果把城市居民按收入分成以下八档,一种相关关系便凸显出来(见表
7):即在过去两年里,收入水平越低的群体收入变动的方向越可能继续下
降,收入水平越高的群体收入变动的方向越可能上升。年收入在3000元以
①我们在2001年的调查中没有询问收入变动情况。因此,在本表和其他涉及此类问题的
图表中只能报告1999年和2000年的数据。
最严重的警告l 375
下意味着平均月收入低于300元。在有些城市,这样的收入甚至低于最低生
活保障线。但这样的低收入群体中,有61%的人在1999年收入下降,有
38%的人在2000年收入下降。反观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群体,他们收
入增加的可能性几乎高于任何其他群体。
表7收入水平与收入变动状况比重(%)
┏━━━━━━━━┳━━━━━━━━━━━━━━━━━┳━━━━━━━━━━━━━━━━━━━┓
┃ ┃ 1999庄 ┃ 2000拄 ┃
┃ 人均年总收入 ┃ ┃ ┃
┃ ┣━━━━━┳━━━━━┳━━━━━╋━━━━━┳━━━━━┳━━━━━━━┫
┃ ┃有所减少 ┃大体相当 ┃有所增加 ┃有所减少 ┃大体相当 ┃有所增加 ┃
┣━━━━━━━━╋━━━━━╋━━━━━╋━━━━━╋━━━━━╋━━━━━╋━━━━━━━┫
┃.3000元以下 ┃ 61.0 ┃ 29.0 ┃ 10.0 ┃ 38.0 ┃ 54.8 ┃ 7.2 ┃
┣━━━━━━━━╋━━━━━╋━━━━━╋━━━━━╋━━━━━╋━━━━━╋━━━━━━━┫
┃ 3001—5000元 ┃ 50.2 ┃ 34.6 ┃ 15.2 ┃ 31.6 ┃ 54.1 ┃ 14.3 、 ┃
┣━━━━━━━━╋━━━━━╋━━━━━╋━━━━━╋━━━━━╋━━━━━╋━━━━━━━┫
┃5001—8000元 ┃ 39.3 ┃ 46.2 ┃ 14.5 ┃ 20.6 ┃ 60.0 ┃ 19.5 ┃
┣━━━━━━━━╋━━━━━╋━━━━━╋━━━━━╋━━━━━╋━━━━━╋━━━━━━━┫
┃ 8001—10000元 ┃ 31.6 ┃ 44.7 ┃ 23.8 ┃ 15.6 ┃ 62.7 ┃ 21.7 ┃
┣━━━━━━━━╋━━━━━╋━━━━━╋━━━━━╋━━━━━╋━━━━━╋━━━━━━━┫
┃ 10001—15000元 ┃ 30.1 ┃ 49.6 ┃ 20.3 ┃ 19.O ┃ 60.2 ┃ 20.9 ┃
┣━━━━━━━━╋━━━━━╋━━━━━╋━━━━━╋━━━━━╋━━━━━╋━━━━━━━┫
┃ 15001—20000元 ┃ 19.8 ┃ 67.O ┃ 13.2 ┃ 17.7 ┃ 66.4 ┃ 15.9 ┃
┣━━━━━━━━╋━━━━━╋━━━━━╋━━━━━╋━━━━━╋━━━━━╋━━━━━━━┫
┃ 20001—30000元 ┃ 20.3 ┃ 64.9 ┃ 14.9 ┃ 10.3 ┃ 58.8 ┃ 30.9 ┃
┣━━━━━━━━╋━━━━━╋━━━━━╋━━━━━╋━━━━━╋━━━━━╋━━━━━━━┫
┃ 30001元以上 ┃ 14.3 ┃ 40.5 ┃ 45.2 ┃ 21.9 ┃ 59.4 ┃ 18-8 ┃
┣━━━━━━━━╋━━━━━╋━━━━━╋━━━━━╋━━━━━╋━━━━━╋━━━━━━━┫
┃平均 ┃ 39.0 ┃ 44.0 ┃ 17.0 ┃ 23.0 ┃ 59.1 ┃ 17.9 ┃
┗━━━━━━━━┻━━━━━┻━━━━━┻━━━━━┻━━━━━┻━━━━━┻━━━━━━━┛
中国的官方数据表明,过去4年中国城镇居民出现了“富者愈富、贫者
愈贫”的现象,他们之间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相对差距愈拉愈大。根据国
家统计局的数据,最低收入困难户占城镇居民户的5%,1996年人均月收入
187元,人数达到1850万人;到2000年,他们的人均月收入196元,人数
达到2290万人。最低收入户占城镇居民户的10%(包括最低收入困难
户),1996年人均月收入204元,人数达到3595万人;到2000年,他们的
人均月收入223元,人数达到4584万人。在1996—2000年期间,城镇最低
收入困难户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增长率分别为1.2%和1.6%,而最高收入
户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增长率分别为9.7%和9.3%(见表8)。他们之间人
均收入和人均支出的相对差距分别由1996年的4.12倍和2.98倍迅速扩大
为2000年的5.70倍和3.99倍。若按照过去4年的增长趋势,5年后,他们
之间人均收入和人均支出的相对差距分别扩大为8.53倍和5.74倍。我们发
现,收入水平愈低,就业面愈低,下岗失业比例愈高;反之,收人水平愈
高,就业面愈高,下岗失业比例愈低。城镇最低收入困难户平均每户就业面
最低,只有42.81%,比全国城镇平均数(53.60 o/0)低10.79个百分点,比
最高收入户水平(60.04%)低17.23个百分点。
376 l安邦之道
表8城镇居民不同收入与支出及年增长率比较
(1996—2000年)
┏━━━━━━━━━━━┳━━━━━━┳━━━━━━━┳━━━━━━━━┓
┃ ┃ 1996焦 ┃ 2000芷 ┃ 年平均增长率 ┃
┃ ┃ (元) ┃ (元) ┃ (%) ┃
┣━━━━━━━━━━━╋━━━━━━╋━━━━━━━╋━━━━━━━━┫
┃ 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 ┃ 4844.8 ┃ 6316.8 ┃ 6.9 ┃
┣━━━━━━━━━━━╋━━━━━━╋━━━━━━━╋━━━━━━━━┫
┃ 最低收入户 ┃ 2453.6 ┃ 2678.3 ┃ 2.2 ┃
┣━━━━━━━━━━━╋━━━━━━╋━━━━━━━╋━━━━━━━━┫
┃ 困难户 ┃ 2242.9 ┃ 2350.8 ┃ 1.2 ┃
┣━━━━━━━━━━━╋━━━━━━╋━━━━━━━╋━━━━━━━━┫
┃ 低收入户 ┃ 3148.6 ┃ 3658.5 ┃ 3.8 ┃
┣━━━━━━━━━━━╋━━━━━━╋━━━━━━━╋━━━━━━━━┫
┃ 中等偏下收入户 ┃ 3779.8 ┃ 4651.7 ┃ 5.3 ┃
┣━━━━━━━━━━━╋━━━━━━╋━━━━━━━╋━━━━━━━━┫
┃ 中等收入户 ┃ 4580.0 ┃ 5930.8 ┃ 6.7 ┃
┣━━━━━━━━━━━╋━━━━━━╋━━━━━━━╋━━━━━━━━┫
┃ 中等偏上收入户 ┃ 5599.3 ┃ 7525.0 ┃ 7.7 ┃
┣━━━━━━━━━━━╋━━━━━━╋━━━━━━━╋━━━━━━━━┫
┃ 高收入户 ┃ 6826.8 ┃ 9484.7 ┃ 8.6 ┃
┣━━━━━━━━━━━╋━━━━━━╋━━━━━━━╋━━━━━━━━┫
┃ 最高收入户 ┃ 9250.4 ┃ 13390.5 ┃ 9.7 ┃
┣━━━━━━━━━━━╋━━━━━━╋━━━━━━━╋━━━━━━━━┫
┃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 3919.5 ┃ 4998.0 ┃ 6.3 ┃
┣━━━━━━━━━━━╋━━━━━━╋━━━━━━━╋━━━━━━━━┫
┃ 最低收入户 ┃ 2327.3 ┃ 2540.1 ┃ 2.2 ┃
┣━━━━━━━━━━━╋━━━━━━╋━━━━━━━╋━━━━━━━━┫
┃ 困难户 ┃ 2175.5 ┃ 2320.4 ┃ 1.6 ┃
┣━━━━━━━━━━━╋━━━━━━╋━━━━━━━╋━━━━━━━━┫
┃ t 低收入户 ┃ 2780.8 ┃ 3274.9 ┃ 4.2 ┃
┣━━━━━━━━━━━╋━━━━━━╋━━━━━━━╋━━━━━━━━┫
┃ 中等偏下收入户 ┃ 3265.5 ┃ 3947.9 ┃ 4.9 ┃
┣━━━━━━━━━━━╋━━━━━━╋━━━━━━━╋━━━━━━━━┫
┃ 中等收入户 ┃ 3810.3 ┃ 4794.6 ┃ 5.9 ┃
┣━━━━━━━━━━━╋━━━━━━╋━━━━━━━╋━━━━━━━━┫
┃ 中等偏上收入户 ┃ 4482.0 ┃ 5894.9 ┃ 7.1 ┃
┣━━━━━━━━━━━╋━━━━━━╋━━━━━━━╋━━━━━━━━┫
┃ 高收入户 ┃ 5204.4 ┃ 7102.3 ┃ 8.1 ┃
┣━━━━━━━━━━━╋━━━━━━╋━━━━━━━╋━━━━━━━━┫
┃ 最高收入户 ┃ 6485.8 ┃ 9250.6 ┃ 9.3 ┃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第94页。
┏━━━━━━━━━━━━━━━━━━━━━━━━━━━━━━┳━┓
┃ 糜 ┃ ┃
┣━━━━━━━━━━━━━━━━━━━━━━━━━━━━━━┫ ┃
┃ 一。黧 ┃ ┃
┣━━━━━━━━━━━━━━━━━━━━━━━━┳━┳━┳━┫ ┃
┃ 网一 ┃ ┃ ┃ ┃ ┃
┣━━━━━━━━━┳━━┳━┳━━┳━┳━┳━━┫ ┃ ┃ ┃ ┃
┃ ┃蘸 ┃ ┃縻 ┃l ┃ ┃羹 ┃ ┃ ┃ ┃ ┃
┣━┳━━┳━┳━━╋━━╋━┫ ┃ ┃ ┃ ┃ ┃ ┃ ┃ ┃
┃m ┃嗍 ┃ ┃黼 ┃黧 ┃ ┃ ┃ ┃ ┃ ┃ ┃ ┃ ┃ ┃
┗━┻━━┻━┻━━┻━━┻━┻━━┻━┻━┻━━┻━┻━┻━┻━┛
≯毋◇≯≯穸≯歹
图3各收入组相当于困难户的倍数
F闲
l里!!!!堡I
最严重的警告I 377
6 5 4 3 2 1 0
我们估计,2001年我国城镇贫困人口(指最低收入困难户人口)的上
限为2300万人,月人均收入为200元左右,约占城镇人口的5%;我国城镇
贫困人口的下限为1400万人(其中2002年低保人员1230万人),月人均低
保资金不足100元(2000年为58元),约占城镇人口的3%。这还不包括大
量在岗职工和民工拖欠工资和报酬(约有1400万一1500万人),大量退休
离休人员拖欠养老金。
以上微观抽样调查与宏观统计数据都表明,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富者愈
富、贫者愈贫”的国家,如同“马太效应”。最令人担忧的是连最高领导人
也在否认中国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活生生的现实。①长此下去,中国
将付出沉重的社会代价和政治代价。
3.人们的实际社会地位与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人们的实际社会地位对他们是否满意自己的生活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下岗失业人员对自己生活状况最不满意。从就业角度看,绝大多数
在岗人员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是满意的,而下岗失业人员中1999年有
70%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满意,2000年这一比例占近一半(见
表9)。
表9就业情况与满意程度
┏━━━━━━━┳━━━━━━━━━━━━━━━━━━━━━━━┳━━━━━━━━━━━┓
┃ ┃ 您对目前的生活水平满意吗‘ ┃ ┃
┃ ┣━━━━━━━━━━━┳━━━━━━━━━━━╋━━━━━━━━━━━┫
┃是否下岗失业 ┃ 1999年 ┃ 2000正 ┃ 2001年 ┃
┃ ┣━━━━━┳━━━━━╋━━━━━┳━━━━━╋━━━━━┳━━━━━┫
┃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
┃ 是 ┃ 28.5 ┃ 71.5 ┃ 54.0 ┃ 46.0 ┃ 51.4 ┃ 48.6 ┃
┣━━━━━━━╋━━━━━╋━━━━━╋━━━━━╋━━━━━╋━━━━━╋━━━━━┫
┃ 否 ┃ 63.8 ┃ 36.2 ┃ 80.0 ┃ 20.O ┃ 77.9 ┃ 22.1 ┃
┗━━━━━━━┻━━━━━┻━━━━━┻━━━━━┻━━━━━┻━━━━━┻━━━━━┛
低收入人群对自己生活状况最不满意。从收入水平看,虽然在不同年
份人们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有所变化,但明显存在一种相关关系,
即收入水平越高,对生活状况越满意;反之,收入水平越低,对生活状况
越不满意。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群体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最不满意(见
表10)。
① 参见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领导人的讲话。
378}安邦之道
表10收入水平与满意程度
收入水平下降的人对自己生活状况最不满意。从收入增减的角度看,绝
大多数收入增加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而绝大多数收入下降的人
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1999年这一比例占三分之二,2000年占二
分之一(见表11)。
表11收入增减与满意程度
┏━━━━━━━━━━┳━━━━━━━━━━━━━━━━━━━━━━━━━┓
┃ 同去年相比,您的 ┃ 您对目前的生活水平满意吗? ┃
┃ ┣━━━━━━━━━━━━┳━━━━━━━━━━━━┫
┃ ┃ 1999芷 ┃ 2000焦 ┃
┃ 收入情况是 ┃ ┃ ┃
┃ ┣━━━━━┳━━━━━━╋━━━━━┳━━━━━━┫
┃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
┃有所减少 ┃ 34.O ┃ 66.0 ┃ 40.4 ┃ 59.6 ┃
┣━━━━━━━━━━╋━━━━━╋━━━━━━╋━━━━━╋━━━━━━┫
┃大体相当 ┃ 68.2 ┃ 31.8 ┃ 68.5 ┃ 31.5 ┃
┣━━━━━━━━━━╋━━━━━╋━━━━━━╋━━━━━╋━━━━━━┫
┃有所增加 ┃ 80.0 ┃ 20.0 ┃ 76.3 ┃ 23.7 ┃
┗━━━━━━━━━━┻━━━━━┻━━━━━━┻━━━━━┻━━━━━━┛
若以1分表示对生活状况不满意,用5分表示很满意,来反映不同收入
组或不同类型人群的满意程度。根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资料④,从
不同年龄组比较,31—50岁之间的4个年龄组满意程度最低,在3.02—
3.15分之间;从不同收入组比较,最低收入组满意度最低,只有2.82分,
而最高收入组满意度最高,为3.69分;从不同职业分类比较,下岗失业和
非技术工人满意度最低,分别为2.67分和2.97分,离退休、干部或经理、
高级技术人员满意度最高,分别为3.48分、3.47分和3.46分;从不同文化
程度比较,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被访者满意度最低,分别为3.14分和3.16
①杨宜勇,张本波:《中国城镇居民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引自((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
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7—43页。
最严重的警告l 379
分,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被访者满意度最高,为3.90分,其次是大学
文化程度者,为3.46分;从不同城市比较,上海和贵阳居民满意度最低,
分别为2.98分和3.00分,而厦门居民满意度最高,为3.53分(见表12)。
表12不同人群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
分 类 满意度得分 分 类 满意度得分
年龄
25岁以下
26—30岁
31—35岁
36—40岁
41—45岁
46—50岁
51—55岁
55—60岁
60岁以上
个人收入
最低收入组
中低收入组
中等收入组
中高收入组
最高收入组
收入水平满意度
满意
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
不满意
地区
上海
哈尔滨
贵阳
银川
厦门
3.27
3.46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