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王绍光-安邦之道

_27 王绍光(现代)
┃ 1997 ┃ 404.0 ┃ 6667.5 ┃ ‘790851.0 ┃ 294373.O ┃ 234..0 ┃
┣━━━╋━━━━━━━╋━━━━━━╋━━━━━━━╋━━━━━━━╋━━━━━━━━┫
┃ 1999 ┃ 409.0 ┃ 10454.5 ┃ 366784.0 ┃ 309856.0 ┃ 238.0 ┃
┣━━━╋━━━━━━━╋━━━━━━╋━━━━━━━╋━━━━━━━╋━━━━━━━━┫
┃ 2000 ┃ 413.0 ┃ 8471.0 ┃ 694’788.0 ┃ 356885.0 ┃ 243.O ┃
┣━━━╋━━━━━━━╋━━━━━━╋━━━━━━━╋━━━━━━━╋━━━━━━━━┫
┃ 2001 ┃ 418.0 ┃ 9903.O ┃ 820776.0 ┃ 367057.O ┃ 247.0 ┃
┗━━━┻━━━━━━━┻━━━━━━┻━━━━━━━┻━━━━━━━┻━━━━━━━━┛
其他公共卫生问题,如职业病严重、精神病发病率上升、自杀率远远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恶化等等,限于篇幅,不在此一
一讨论。②
①据中新社武汉2002年2月26日讯:荆州目前有螺面积二十九万余亩,一千余个行政村流
行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人已达七万余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一千余人,血吸虫病牛四百余
头。阳新县的血吸虫危害也有扩大趋势,目前血吸虫害已经上山进了畈,感染者二万多人,重
病患者达四百多人。由于血吸虫病的流行,严重地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
罹,№t,,vgwvP.1Lqn.com.cA,GB 7channeE8、,282,、431,200202,强,163、、4.html,
②可参见李菊石,Ⅸ当前的中国公共卫生》一文,http://wvcvF.zazhi2.org/2002/
zs0205c2.t](t.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l 297
l
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很低,
但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国曾经被看作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刚解放时,中国
人民的健康指标属于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别组。到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
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0,名一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
健。这使得人均寿命从旧中国的不到40岁提高至70年代末的近70岁,婴
儿死亡率从195‰降到41‰。①直到80年代,每逢国际组织对各国进行排
序,按人均GDP,中国的排名虽然不高,但按健康水平,排名则高得多,
赢得广泛的赞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科学技术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人均卫生费用大幅上升。在这个背景下,公共
卫生事业本应得到更快的发展,但结果却令人失望。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0年对全球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进行了排序,中国被排在144位,
比埃及(63)、印度尼西亚(92)、伊拉克(103)、印度(112)、巴基斯坦
(122)、苏丹(134)、海地(138)还要低,而据世界银行((2002年度世界
发展报告》估算,这些国家的人均GDP都没有中国高。这对习惯听到国际
组织夸耀中国经济成就的我们来说,不啻是一副很好的清凉剂。
为什么经济底子厚了、科技水平提高了、花钱多了,但公共卫生的状况
却恶化了?对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该反思了。非典的危机警示我们:再不反
思,更大的灾难随时可能发生。
指导思想的误区
中国的公共卫生形势之所以恶化,卫生部门当然要负一定责任,但更主
要的原因恐怕与我们改革总体思路中隐隐约约存在的两种迷信有关。
对经济增长的迷信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本来,这里“发展”二字的含
义是经济社会全面的进步,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
政府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更进一步,“经
济增长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为了追求经济尽快增长,其他一切都要
让步,都可以被牺牲,包括生态环境、就业、职工权益、公共卫生。当一些
①朱玲:Ⅸ公办村级卫生室对保障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供给的作用》,Ⅸ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一期。
|
298|安邦之道
{
人说希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时,他们往往假设只要经济持
续增长、饼越做越大,其他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尽管政府从未公开说过
公共卫生不重要,但其财政资源的分配清楚告诉我们,公共卫生不是它关心
的重点。
图4中所谓“政府卫生支出”包括两大块,一块是“卫生事业费”,一
块是“卫生基建投资”。政府对卫生工作还有其他项目的支出,但这两项是
大头,其余的是小头。图4告诉我们,无论是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
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在“一五”至“五五”期间都是呈上升态势,
双双在改革开放初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983年以后1992年以前,卫生支出
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时起时伏,好像变化不大。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实行
“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制,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急剧下降,结果导致
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1992年以后,尽管政府对卫生投入的绝对
数在增加,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狂跌不止,到2000年也没有止
住。t到1995一1996年,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也跌到了历史最低点。只是
在最近四五年,该比重才有轻微回升。“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从政府
过去20年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公共卫生的确一直不是其重点。
§ 事擎$$事§$享季喜李S
∥∥∥匡互耍互匿二三巫匾
、 ’ J圆占GDP比重 +占财政总支出比重I
图4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经济增长一定不会带来公共福利(包括公共卫
生)的改善。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社会各阶层共享时,公共福利当然会得
到改善。然而,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某些社会阶层独享时,不管增长的速度
有多快,它都不可能改善全社会的公共福利状况。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早
在70年代就引起了发展研究学者的注意。只可惜,我们在过去二十年里埋
头“一心一意谋发展”(实际上是“一心一意谋经济增长”),把别国惨痛的
教训完全忘到了脑后。经济增长固然是硬道理,社会公正更是硬道理。前者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J 299
f
%%%%%%%%%
喘姒毗洲毗i;喘歌
4 3 3 2 2 1 l 0 0
毗毗晰毗㈣毗㈣毗毗毗%
O 9 8 7 6 5 4 3 21 0
,O O O 0 O O 0 0 O O
只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手段要服从目的,绝不能本末倒置,让目的服从
手段。
正是由于目标模糊,中国的改革已从一种“全赢游戏”转变为“零和游
戏”。如果说1992—1993年前,社会各阶层都能或多或少从改革中受益的
话,此后,改革的红利逐渐集中到某些社会集团手中,而改革的成本却要由
广大农民和工人来承担。随着中国从一个非常平等的国家变成一个非常不平
等的社会,经济增长已开始与公共福利的改善脱节。1993年以后,我们的
经济平均每年增长8%一9%,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公共卫生状况
恶化了,社会危机加剧了。我们现在正在品尝自己酿成的苦酒。
对市场的迷信
卫生改革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当时面临的问题带有“短缺经
济”的特征,如“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为了缓解供需矛盾,80年代
卫生改革的重点是扩大卫生服务的供给,搞活卫生机构内部的运行机制。为
此,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扩大卫生服务供给的政策。如1980年国务
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1985年国务
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1989年国务院批转
《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随着卫生事业规模迅速扩大,医
院装备质量明显改善,到80年代末,城乡居民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
问题已基本解决。
90年代以后,建立市场经济被确立为改革的目标,医疗卫生事业也逐
步被推向市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分担机制,使国家不再“包
揽过多”;医疗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建立所谓“合理
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则着眼于引入竞争机制。在所有这些
改革背后都有一个未加言明的假设:市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包括医
疗卫生资源。
实际上,这个假设的后半部分是完全错误的。在公共卫生领域(即社会全
体成员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事业),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如为避
免医院的收费,非典患者可能不去就医,结果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而医疗
领域的特征则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如医生给患者开一些不必要的药或高
价的药)。即使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这两个领域也充满了“市场失灵”。大多
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避免让市场力量支配医疗卫生领域,道理就在于
此。从图5可以看出,在OECI-)国家中,卫生总费用的绝大部分是由政府承
担的。在这三十个国家中,只有五个政府承担的份额小于700名。
300 J安邦之道
美国
英国
土耳其
瑞士
瑞典
西班牙
斯洛伐克
葡萄牙
波兰
挪威
新西兰
荷兰
墨西哥
卢森堡
韩国
日本
意大利
爱尔兰
冰岛
匈牙利
希腊
德国
法国
芬兰
丹麦
捷克
加拿大
比利时
奥地利
澳大利亚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图5 OECD国家卫生总费用中的政府支出部分,2000年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图6中国卫生总费用构成(%)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l 301
∞ 舳 ∞ ∞ 加 0
中国的情况如何昵?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
重为360/0,本来就不高;到1990年,下降到25%;到2000年,下降到
14.9%。这意味着,在20年时间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比重平均以每年1
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与此同时,社会支出的份额(公费医疗经费)也从
44%下降到24.5%。反过来,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节节攀升。1980
年,居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年,已高达
60.6%。换句话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居民个人负
担的。怪不得老百姓觉得医疗卫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昵。
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医疗卫生领域恐怕是世界上最
市场化的之一。以前,有些人总是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来反对政府对医疗卫
生“包揽太多”。看看表4便会明白,这种托词实际上没有任何道理。2000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略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
5%的下限。其中居民个人支出部分占60.6%,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是
27%。即使排除发达国家,这个比重在其他国家也低得多,包括最不发达国
家。如果世界上最穷的国家都能由政府负担近六成的医疗卫生费用,经济欣
欣向荣的中国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表4各国卫生支出结构的比较(%),2000年
┏━━━━━━━━┳━━━━━━━━━━━┳━━━━━━━━┳━━━━━━━━┓
┃ ┃ 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 ┃ 个人负担比重 ┃ 政府负担比重 ┃
┣━━━━━━━━╋━━━━━━━━━━━╋━━━━━━━━╋━━━━━━━━┫
┃中国 ┃ 5.3 ┃ 60.6 ┃ 39.4 ┃
┣━━━━━━━━╋━━━━━━━━━━━╋━━━━━━━━╋━━━━━━━━┫
┃发达国家 ┃ 8.5 ┃ 27.0 ┃ 73.0 ┃
┣━━━━━━━━╋━━━━━━━━━━━╋━━━━━━━━╋━━━━━━━━┫
┃转型国家 ┃ 5.3 ┃ 30.0 ┃ 70.0 、 ┃
┣━━━━━━━━╋━━━━━━━━━━━╋━━━━━━━━╋━━━━━━━━┫
┃最不发达国家 ┃ 4.4 ┃ 40.7 ┃ 59.3 ┃
┣━━━━━━━━╋━━━━━━━━━━━╋━━━━━━━━╋━━━━━━━━┫
┃其他发展中国家 ┃ 5.6 ┃ 42.8 ┃ 57.2 ┃
┣━━━━━━━━╋━━━━━━━━━━━╋━━━━━━━━╋━━━━━━━━┫
┃世界平均 ┃ 5.7 ┃ 38.2 ┃ 61.8 ┃
┗━━━━━━━━┻━━━━━━━━━━━┻━━━━━━━━┻━━━━━━━━┛
医疗卫生费用由个人还是由政府负担绝不是钱来自左口袋还是来自右口
袋的问题。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便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能获取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除非收入和财富在社会
各阶层的分配相当平等,否则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转化为医疗卫生上的不平
等。而医疗卫生上的不平等又会影响到全体国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如果医疗
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即使是穷人也能够享受起码的医疗卫生服务,从
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对经济增长和市场的迷信造成了指导思想的偏差。如果说在80年代,
指导思想的偏差还没有明显后果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恶果已越来越明
显。结果,虽然经济繁荣了,种种危机却此起彼伏。具体到公共卫生领域,
302 I安邦之道
前一种迷信导致了政府失职,即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政府没有承担起来;后
一种迷信导致了市场失灵,即市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既违反公平原则,
也效率低下。在以下三节中,我们将逐一讨论政府失职和市场失灵的三种主
要后果。
“重医疗、轻预防”:卫生防疫体系不堪一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时期里,政府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
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当时的口号是“预防为主”。通过一
方面推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另一方面采用低成本的医疗技术,中国得以在经
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保证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创造了名满天
下的“中国模式”。①广大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无需支付高额费用就能享
受到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广泛可及性和公平性大大改善
了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过去成功的模式被人贴上了“平均主
义”和“低水平”的标签,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悄然从农村移向城市、
从“重预防”移向“重医疗”,从低成本移向高科技一高成本。虽然政府口
头上仍强调“预防第一”,但实际上,城市的医疗才是第一。医院购买昂贵
的大型医疗设备的费用比较容易得到政府批准。在过去十几年里,卫生系统
的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很快,医疗设备明显改善。现在几乎所有部属
医院都拥有80年代初期罕见的800MA以上X光机、C"f’、EC'I、、彩超、肾
透析仪等。省属医院这五类设备拥有率也在500/6以上,地区、地辖市和县
级医院的设备配置水平没有大城市医院那么高,但它们中相当一部分也拥有
先进的医疗设备。②随着医疗仪器的普遍改善,医院提高了对疑难病症的诊
断水平,降低了误诊率。这当然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对高科技的迷信导致
大量宝贵的卫生资源流向耗资巨大的先进医疗设备,从而减少了用于卫生其
他方面的资金。事实上,中国_些大城市的卫生资源占有量已经达到和超过
发达国家的水平。以伽马刀为例,瑞典是发明伽马刀的国家,全国只有一
台,而中国仅报到卫生部的就有三四十台。另外,如C'I、等设备的拥有率,
中国的一些城市也超过欧美主要大都市的水平。更糟糕的是,在有些地区,
①世界银行,《中国:卫生模式转变中的长远问题与对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年。
②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医院资源及其利用简况》,1998年11月
27日,http://ch嗌.moh.gov.cn/'jk98/1yyS0—97.htIIll。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l 303
大型医疗设备超过了实际需求,致使相当一部分设备开机时间不足,造成卫
生资源的浪费。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展疾病预防、检测等所需的经费总是很紧
张。许多时候不到疾病蔓延就没有财力上的投入。而疫情一过去,资金的流
人马上也断了线。ye生T“财神跟着瘟神走”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
局面,其基本原因在于,现在的医疗卫生体制完全变成了一种营利性产业。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着眼于鼻尖上那点蝇头小利,全
局的得失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由于防疫比治病的收入要低得多,谁还
愿意把精力花在防疫上昵?让人病了以后再来就医收入肯定会更高一些。 1
防疫部门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便无法添置新的检疫设备。在中西部
广大农村,很多县及县以下防疫机构已经多年没有更新化验仪器,有些连给
职工发工资都十分困难。在这种条件下,让他们控制传染病和流行病,实在
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费短缺,为了生存,许多卫生防疫机构只好想方设法自
筹资金,靠创收弥补经费的缺口。因此,相当多的保健站不得不把主要精力
用于开展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而卫生防疫站则千方百计以‘‘卫生监督”
的名义靠罚款收入度日,使预防和控制大规模疫情的能力急剧下降。尤其是
在农村的很多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已经到了濒于崩溃的边缘。目前政府对县
级预防保健机构的拨款只占其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部分款项来自业务
收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据卫生部负责人透露,现在全国县级
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三分之一仍在较为正常地运转,另外三分之一正在瓦
解的边缘挣扎,还有三分之一已经垮台了。②由此看来,中国卫生防疫这张
网已经是千疮百孔了。这次非典危机中,为什么各级领导生怕疫情传人农
村?因为他们现在终于意识到了忽略卫生防疫的危险陛有多大。
由于传染病、流行病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会影响到患者以外的很多人,
世界各国都是由政府承担起防疫的责任。防疫人员由政府雇用,防疫资金由
财政全额拨付。吃皇粮的防疫系统才会别无旁骛。防疫工作有点像国防,不
能因为不打仗就放弃国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有了敌情,平时
国防投入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即使没有敌情,也不意味着国防投入没有必
要。很可能正是因为国防坚实,敌人才不敢贸然进犯。同样的道理,日常的
防疫工作看起来要花些钱,但这总比疫情爆发后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要合算
得多。前些年,我们让军队“忍耐”,大幅削减军费,结果不得不允许军队
① 张文康在中国科学院创新战略论坛上的讲演,2002年1月31日,http://www.cas
aC.cn/html/Dir/2002/01/31/5616.htm。
②同上。
304 I安邦之道 一
f
经商、打野食,搞得部队松松垮垮。教训十分惨痛。这次非典结结实实给了
我们一个忽视卫生防疫的教训。
卫生保健严重不公平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分三个方面进行了绩
效评估。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排列在第188位,即倒数第四位,仅
比巴西、缅甸、塞拉里昂稍强,属于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而一向被我们
看作“贫富悬殊极大”的印度却排名第43位,居世界前列,远远超过我
国。遭受近十年经济制裁的伊拉克表现也不俗,排在第56位。其他发展中
人口大国如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埃及、墨西哥都排在中国前面。①这对
一个自称“社会主义”的国家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耻辱。
表5 2000年世界各国卫生负担公平性排名
┏━━━━━━━┳━━━━━┳━━━━━━━━┳━━━━━┓
┃ 国家 ┃ 排名 ┃ 国家 ┃ 排名 ┃
┣━━━━━━━╋━━━━━╋━━━━━━━━╋━━━━━┫
┃ 哥伦比亚 ┃ 1 ┃ 伊拉克 ┃ 56 ┃
┣━━━━━━━╋━━━━━╋━━━━━━━━╋━━━━━┫
┃ 德国 ┃ 7 ┃ 巴基斯坦 ┃ 63 ┃
┣━━━━━━━╋━━━━━╋━━━━━━━━╋━━━━━┫
┃ 日本 ┃ 9 ┃ 印度尼西亚 ┃ 73 ┃
┣━━━━━━━╋━━━━━╋━━━━━━━━╋━━━━━┫
┃ 瑞典 ┃ 14 ┃ 蒙古 ┃ 97 ┃
┣━━━━━━━╋━━━━━╋━━━━━━━━╋━━━━━┫
┃ 古巴 ┃ 24 ┃ 埃及 ┃ 126 ┃
┣━━━━━━━╋━━━━━╋━━━━━━━━╋━━━━━┫
┃ 法国 ┃ 27 ┃ 墨西哥 ┃ 144 ┃
┣━━━━━━━╋━━━━━╋━━━━━━━━╋━━━━━┫
┃ 印度 ┃ 43 ┃ 俄国 ┃ 185 ┃
┣━━━━━━━╋━━━━━╋━━━━━━━━╋━━━━━┫
┃ 美国 ┃ 54 ┃ 中国 ┃ 188 ┃
┗━━━━━━━┻━━━━━┻━━━━━━━━┻━━━━━┛
、我们不能简单用世界卫生组织不了解情况或存在偏见来解释这个排名。
二十年前,同一组织对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可是赞不绝口的。毋庸置疑,我
们的医疗卫生领域的确出了问题。国内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世界卫生
组织的评估与实际情况基本上是吻合的。我国的卫生保健不平等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阶层差别。
地区差别
近年来,中国的地区差别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但迄今为止,
①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报告,2000))。
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l 305
大多数关于地区差距的研究偏重经济方面的差距。①实际上,在卫生保健方
面地区差距也不小。
卫生保健方面的地区差距首先表现在卫生费用的分布上。如上所述,卫
生费用由两大部分组成:政府预算对卫生事业的拨款和居民个人在医疗保健
上的开销。
按道理说,预算对卫生事业的拨款不应存在太大地区差距。毕竟,政府
有责任为所有公民(不管他们住在国内的任何地方)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公
共服务,包括卫生保健。但中国的情况不是这样。在中国,卫生事业费主要
来自地方财政,而不是中央财政。例如,2001年全国卫生事业费总额为546
亿元,其中中央部分只有35.43亿元,占总额的6.5%。其余510亿多元、来
自各省地方财政。这种格局就决定了各省人均卫生事业费的高低取决于其财
政实力。图7清楚表明了这一点。各省的人均卫生事业费与其人均财政收入
是如此高度相关,以至于几乎所有的点都落在那条相关线上。唯一的例外是
西藏。虽然西藏的人均财政收入低于所有其他省份,但它的人均卫生事业费
仅低于上海,高过任何一个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西藏是唯一
实行全民医疗保障的省份,资金的不足部分,全额由中央财政补贴。除了西
藏,别的省份基本上都得依靠自身的财力来解决卫生事业费。
┏━━━━━━┓
┃ ◆ ┃
┃ 。/ ┃
┣━━━━━━┫
┃’ -/ ┃
┣━━━━━━┫
┃ 。/ ┃
┣━━━━━━┫
┃.▲.∥ ┃
┣━━━━━━┫
┃ 碍矽7 7 ┃
┗━━━━━━┛
O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图7 人均财政收入与人均卫生事业费。1 998年
那么各省人均财政收入的水平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看看图8,答案就
一目了然了:经济实力越强、人均GDP越高的省份,人均财政收入也越
高。自从80年代初中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以后,各省政府
为本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就取决于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
内,缺乏一套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来平衡各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医
①包括笔者与胡鞍钢合著的Ⅸ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
社,1999年。
306 I安邦之道
∞ 踟 印 ∞ 加 O
疗保健水平。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情况有所改善,但到目前为止,
中央财政的实力还不够强,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还不够大,因此,各
省的人均卫生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等还相去甚远。从图7可以看出,1998
年,各省人均卫生事业费最高的达90元(上海),最低的只有8.5元(河
南),两者相差十倍之多,真可谓天壤之别。
3000
<2500
基2000
姜1500
四1000
<500
┏━━━━━━━━━━━━━━━┓
┃ ┃
┣━━━━━━━━━━━━━━━┫
┃ / ┃
┣━━━━━━━━━━━━━━━┫
┃ ’/ ┃
┣━━━━━━━━━━━━━━━┫
┃ / ┃
┣━━━━━━━━━━━━━━━┫
┃ ∥ ┃
┣━━━━━━━━━━━━━━━┫
┃ .!I—_争’—厂’’ ’’ ┃
┗━━━━━━━━━━━━━━━┛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人均GDP
图8人均GDP与人均财政收入,1998年
年复一年,人均卫生事业费的分布都是这样不平等。久而久之,卫生事
业费的差距转化为卫生设施的差距。图9和图10描绘了人均卫生事业费与
平均每千人口病床数以及每千人口医生数的关系。看得出来,人均卫生事业
费越高的省份,每千人口平均拥有的医院床位和医生也多一些。两个省份比
较例外。一个是北京,它的人均卫生事业费没有上海高,但人均床位数和医
生数却拔得全国头筹,因为卫生部直属的很多医疗机构设在首都。另一个是
西藏,由于是少数民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地区,有来自中央的特别补贴,人
均卫生事业费很高,不过人均床位数和医生数在全国排位属于中等水平。不
管怎么说,图9和图10显示,各省问卫生设施的差距实在不小。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J ┃◆◆二一 ┃ 一一——一 ┃ ┃ ┃
┣━━━━━━━╋━━━━━╋━━━━━━━╋━━━━╋━━━━━━┫
┃ -鲁一I彳 ┃K。 ┃ ┃ ◆ ┃ ┃
┣━━━━━━━╋━━━━━╋━━━━━━━╋━━━━╋━━━━━━┫
┃ 7了 ┃ ┃ ┃ ┃ ┃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