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配手段缩小贫富悬殊,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国家。
最后,对于私有财产的分配,必须使用诺齐克的矫正原则。以合法方式
获取的私人财产,无论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都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一
点,已在新修订的《宪法》中得到体现。然而,对那些用违法方式(如在企
业改制和土地拆迁过程中巧取豪夺等)获得的财产必须物归原主,原来是国
有资产必须归还给国家,原来是集体资产必须归还给集体,原来是他人的私
有财产必须归还给他人,绝不能用“原罪可赎”的借口加以宽恕。否则不仅
不公正,也不利于稳定经济秩序。连自由放任式资本主义最得力的辩护士诺
齐克都不能容忍来路不正的私有财产,社会主义的中国当然更没有理由这么
做了。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l 241
参考文献
Alesina,Alberto,Rafael Di Tella,and Robert MacCulloch(2001).“Ine.
quality and Happiness:Are Europeans and American Different?”NBER
Working Paper,No.8198.
Aristotle(350 B.C.),Nicomachean Ethics,V.3.http://classics.mit.edu/
Aristotle/nicomachaen.5.v.html. 、
Arneson,Richard(1 989),“Equality and Equal Opportumty for Wei,
fare”,Philosophical Studies 56,PP.77—93. 、
Ameson,Richard(1990),“Liberalian,Distributive Subjectivism.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9,PP.158—194.
Ameson,Richard(2000),“Welfare Should Be the Currency of Justice”.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30,No.4.
Barbeuf,Gracchu(1796),“Manifesto of the Equals”,http://www.
1(at.gr/kat/history/Mod/Leaders/Babeuf.htm.
Bardhan,P.,Bowles,S.and Gintis,H.(2000),“Wealth Inequalitv,
Wealth Constraint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in Atkinson,A.B.and
Bourguignon,F.(eds.),Handbook of Income Distribution,V01.I。Chapter
10,PP.541—604,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B.V.
Berlin,Isaish(1978),“Equality”,in Berlin,Concepts and Categories:
Philosophical Essays,London:Hogarth Press,PP.81—102. ,
Bertola,G.(2000),“Macroeconomics of Distribution and Growth”.in
Atkinson,A.B.and Bourguignon,F.(eds.),Handbook ofIncomP Distil—
bution,V01.I,Chapter 9,PP.477--540,Amsterdam:Elsevier,Science
B.V.
Bourdieu,Pierre(1984),Distinction:4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guignon,F.and Morrisson,C.(1 990),“Income distribution.devel—
opment and foreign trade:Across-sectional analysi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4,PP.1113—1132.
Castro—Leal,Florencia,Julia Dayton,Lionel Demery,and Kalpana Me—
hra(1 999),“Public Social Spending in Africa:Do the Poor Bene—
fit?”The Wodd Bank Research Obsewer,v01.14,no.1(February 1999).
PP.49—72.
242 f安邦之道
Chu,K.Y.,Davoodi,H.,Gupta,S.(2000),“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ax and Government Social Spend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F
Wo@ing Paper WP/00/62.
Cohen,Gerry A.(1 989),“On the Currency of Egalitarian Justice”.Ethics
99,PP.906—944.
Crocker,Lawrence(1 977),“Equality,Solidarity,and Rawls’Maxi.
min”,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PP.262—266.
Dworkin,Ronald(1981a),“What Is Equality?Part I:Equality of Wel—
fare”,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01.10,No.3.
Dworkin,Ronald(1981b),“What Is Equality?Part II:Equality of Re.
SOUrC醛”,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01.10,No.4.
Dworkin,Ronald(2000),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einberg,Joel(1 970),“Justice and Personal Desert”,Do抛and Deserving,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55—94.
Feldman,Fred(1995),“Desert:Reconsideration of Some Received Wis.
dom”,Mind,104.
Filmer,Deon(2003),“The Incidence of Public Expenditure on Health
and Education”,Background Note for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4.
World Bank,http://econ.worldbank.org/files/29478一Benefit—Inci—
dence_WDR2004——Background.pdf.
Frankfurt,Harry(1987),“Equality as a Moral Ideal”,Ethics 98:
PP.21—42.
Gatens,Moira(1 99 1),Feminism and Philosophy:Perspectives on Diffe把”圯and
Equality,Indianapolis:Indianan University Press.
Glazer,Nathan(2001),“why Americans Don’t Care About Income Ine.
-quafity”,Harvard University,unpublished paper.
Hayek,Friedrich A.(1 960>,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London:Rout.
1edge.
Hobbes,Thomas(165 1),Leviathan,With Selected Variants from the Latin
Edition of 1668,ed.by Edwin Curley,Indianapolis:Hackett 1 994.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2004),Economic Securityfor a Better World.
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Johnson,D.Gale(2002),“1978年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了
吗?”《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3期。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l 243
Kymlicka,WⅢ(1 990),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Oxford:Claren—
don Press.
Lamont,Julian(1994),“The Concept of Desert in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44:PP.45—64.
Lamont,Julian(1995),“Problems For Effort—Based Distribution Princi—
pies”,Journal ofApplied Philosophy,12:PP.215—229.
Lin,Nan(2001),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肠l Structure and Ac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cke,John(1690),砚P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ed.C.B.MacPer2
SOn,Indianapolis:Hackett 1 980. ’
Lu,Ding(2002),“Rural—Urban Income Disparity:Impact of Growth。
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Local Growth Welfare”,China Economic Review,
13,4,PP.419—429.
MacKinnon,Catherine A.(200 1),Sex励uality,Foundation Press.
Miller,David(1 989),Market,State,and Community,Oxford:Clarendon
Press.
Miller,David(1999),Principles of SodalJustice,Cambridge:Harvard Uni.
versity Press.
Nussbaum,Martha(1 992),“Human Functioning and Social Justice.In
Defense of Aristotelian Essentialism”,Political Theory 20。PP.202—246.
Nussbaum,Martha(2000),Women and Human Development;The Capabilities
Appwa如,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Nozick,Robert(1 974),Anarchy,State,and Utopia,New York:Basic
B00ks.
Parfit,Derek(1 986),Reasons and Person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jman,Luom P.and Owen McLeod,eds.(1999),What do We Deserve?A
Reader on Justice and Deser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Karl(1 957),ne Great Transformation,Boston:Beacon Press.
Putnam,Robert D.(1 993),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 in Modern
砌f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ae,Douglas(1981),Equaliti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ffalovich,Lawrence E.and Elena Vesselinov(2004).“The Power of
Proper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0:PP.361—384.
安邦之道
Rawls,John(1971),A Theory ofJustic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is,John(1 982),“Social Unity and Primary Goods”.in Amartya
Sen and Bemard Williams,eds.,Utilitanianism and Beyond.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usseau,Jean—Jacques(1 755),A Diswu借e on Inequality,London:Penguin
1984.
Sadurski,Wojciech(1 985),Giving Desert Its Due,Dordrecht,HoHand:
D.Reidel,1985.
Shi,Xinzheng(2002),“Empirical Research on Urban—Rural Income Dff—
ferentials:The Case of China”,unpublished manuscript,C CER,Bei—
jing University.
Shi,Xinzheng,Terry Sicular,and Yaohui Zhao(2002),“Analyzing
Urban—Rural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
national Symposium on Equity and Social Juaice in Transitional China,
Beijira,July 11—12.
Vito Tanzi and Howell H.Zee(2000),“Tax Policy for Emerging Mar.
kets:Developing Countries”,National Tax journal 53,No.2.
Tsui,Kai Yuen(1991),“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1952—1985”。
jougnaf of Compamtive Economics,15:PP.1—21.
TSui,Kai Yuen(1 993 a),“Decom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
ties”,journal of Compamtive Economics,17:PP.600—627.
Tsui,Kai Yuen(1993b),“EconomiC Reform and Interprovincial Inequali—
ties”,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50,PP.353—368.
TemMn,L.S.(1993),Inequal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Vlastos,Gregory(1962),“Juaice and Equality”,in:R.Brandt(ed.),
,SocialJustice,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rep in:J.Waldron(ed),
Theories ofRight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PP.41—76:re.
printed in L.Pojman&R.Westmoreland(eds.),Equality.Selected Reading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PP.120——133.
Walzer,Michad(1 983),Sphe圯s ofJustice.4 Defenc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
New York,London:Basic Books.
Wang,Shaoguang(2003),“Openness and Inequality:Can China Com—
pensate the Losers of Its WTO Deal”,Issues&Studies V01.39,No.4:
PP.39—80.
I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f 245
World Bank(1995),China’S Regional Dispanties,report No.14496,CHA,
Country Operations Division,China and Mongolia Department,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Xue,Jinjun,1997,“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China”,HitotsubashiJournal ofEconomics,38,1,PP.45—49.
蔡防、都阳(2000),《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
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常宗虎(2001),《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有益探索——全国社会福利理
论与政策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第122—128页。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
究》第12期,第34—45页。
哈耶克(2001),《哈耶克论文集)),邓正来选编/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
大学出版社。
胡鞍钢(2001),《利国利民、长治久安的基石——关于建立全国统一基本
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建议》,《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总第
299期,2001年4月12日。
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1995),《中国地区差距报告》,沈阳:辽宁人民
出版社。 -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2003),《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康德(1785),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
康德(1797),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1。
梁文韬(2003),《社会正义的多重多元性:评达维米勒的正义论》,台湾哲
学学会,http://WWW.si.nica.edu.tw/asct/tpa/committee/tpasemi—
nar/2003/200314.pd:f。
林毅夫、蔡防、李周(1998),《中国经济转型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
究》第10期。
林毅夫、刘培林(2003),《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经济
研究))2003年第3期,第19—25页。
陆学艺(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学艺(2004),《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梦奎、李善同主编(2000),《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商务印书馆。
246 I安邦之道
王绍光(2003),《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势,第七辑。
王绍光(2004),《人民的健康也是硬道理》,罗岗编,((2004思想文选》,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96—204页。
王绍光、胡鞍钢(1999),((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国
计划出版社。
王小鲁、樊纲(2004),《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
究》,2004年第l期。
尹世洪主编(1998),((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与性别分层》,《浙江学刊》第5期(2004
年9月)。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I 247
正视不平等的挑战
改革后的第一个十年,每个人都从飞速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实惠,不平
等程度相对较低,公平问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然而,从80年代后期起,
改革所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后果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忧。到了90年代中期,’
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可能造成的社会和经济不稳定已经成为制定政策
的重要问题,也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一、日益扩大的不平等已形成严重挑战
最近,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室的胡鞍钢博士和我刚完成一本题为《不平
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个案》(乃P Political Economy旷己Jneven工)evelop—
ment:而e c;ase旷(7hina)的英文书。该书集中研究了一种形式的不平等,即
地区间的不平等。它讨论了中国各省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探讨了这些差距
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得出了三个结论。
第一,省际之间的不平等正在扩大。在改革初的很短一个时期里,各地
区经济发展一度曾比较平衡,出现人均GDP相对差距缩小情形。但是,这
种趋势很快就逆转了。沿海与内地的人均GDP从1983年开始扩大,更严重
的是,1990年以来这种差距扩大的趋势急剧加快。④
第二,地区发展差距非常大。从我们所掌握的17个国家的资料看,中
国的地区间不平等是最严重的。
第三,地区不平等表现在方方面面。不管是看经济指标还是看社会指
标,地区差距都十分明显。贫富省份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人均GDP
上,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用联合国开发署的人文发展指标来
衡量,中国最富和最穷省份之间的差距几乎相当于西方发达工业国与最贫穷
国家之间的差距。④
① 7i'he Wor恫Bank arIfives i11 an essenttally血-nilal‘conclusion i11 its·Sharing Rising Incomes:
【)isparities i工l China,Washington DC,Woz.1d Bank,1997.
② UNDP,fIumanr Development Report 1995,New Yor.k:()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
231.
248 l安邦之道
新古典派经济学家预言,市场本身的运行,加上经济增长,能自然而然
地导致地区间收入趋同。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这一观点成立的话,中
国自90年代以来的迅速市场化应已大大缩小了地区发展差距。然而,过去
二十多年的经验说明,寄希望于市场魔力只是一种幻想。生产要素的流动方
向实际上往往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预测恰恰相反。市场的力量不是使稀缺的资
本和人才流向落后地区,而是将这些经济增长的必需的要素引向发达地区,
因为这些地区是内外经济的集聚点。落后的地区仅有的优势(廉价劳动力)
难以抵消这种集聚力的优势。结果,经济增长的大潮并没能使小船浮起来。
尽管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很快,但地区差距却在不断扩大。我们并
不认为缩小地区差距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地区差距并
不会自动缩小,市场并没有新古典经济学赋予它的那种神奇力量。
地区差距只是不平等在中国表现的一个方面。在地区差距扩大的同时,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①,城市或乡村内部贫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②以
及男女两性之间的收入差距③也在扩大。这些不平等是相互重叠又相互关联
的。地区间、人际间、城乡间的差距使当今的中国成为建国以来整体收入分
配最不平等的时期。④80年代初,中国是个收入分配相当平均的社会,不平
等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⑤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不平等程度虽然
仍比大多数拉美国家和次撒哈拉非洲国家还低,但中国已没有任何骄傲的理
由了。㈣因为哪怕是依据保守的估计,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已超过了多数
过渡经济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更让人担忧的是,中
国的不平等程度已超过了不少亚洲发展中人口大国,如印度、巴基斯坦和印
度尼西亚。这些国家以往都是发展经济学研究里认为收入分配非常不平等的
7.孳要$箩笔墨皇冒鬯謦雩.葶别非常大。其他国家城乡收入比一般在1.5以下,很少超过
之o^.j哩雪,,苎市收入是农村收入的四倍。见World Bank,Sharing Risi馏Incoms,。品.”;二i~
②姆堡拿使用堡耷经过调整的数字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农村的苫尼系数^…k 1983年V o的
0...24;提高到1995年的0.333,城市的吉尼系数从0.176提高到0.275。Wor‘ld Bank,舶:品
2普:罢竺:.2·!?二Khan and Riskin对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做了调整,得出类似的结论。。
堡塑些们研究的些是,1988到1995年城乡不平等急剧扩大。农村收‘入的苦苊禁裂玟;:磊8
篓高掣0。.。416,在城市,该系数从0.23上升到0.33。见Azizur Rahman K矗二。aj Carl
K1sI(1Il, lncome and Inequality in China:Composition,Distribution and Growth of House.
hold Income,1988 to 1995”,China Quarterly,No.154(June 1998).PP.236--241
竺孓?粤Bank,Sharing rising Incomes,PP.38--41.其他有关中国不平等状况的最新研究包
翌,警譬h Griffin and Zhao Renwei,eds.ThP Distrib“n0"ofIncome m西f:d:…New。’谎r…k:…St.
M8nⅡ1 8 P。黜,1993 l Terry McRingley,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in rural China,New York.
M.E.Sharpe,1996。 。 。 ’
④ Worid Bank,舶d啦Rising Incomes,p.7;Khan and Riskin,“Income and Inequality inChi
na,,PP.246--247. 。
⑤w粤d1助nk,ChiM 2020:Development Ch4llenges m thP New CeHtury,Washington,DC:
Wofld Bank,1997,P.8. ’ ’
J
正视不平等的挑战I 249
国家,而中国的情况比它们还糟。①
在80年代和9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平
等的扩大似乎是个世界性的趋势。然而,在其他进行市场改革的国家,分配
不公平的情况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恶化得如此之快。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
中国的整体不平等“是所有有资料国家中恶化最快的”。④从历史的角度或
比较角度来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一个十分平等的社会变成了一个相当不
平等的社会,这无论如何都是极不正常的。⑨展望未来,如果对这种两极分
化的趋势不加以制止,中国社会很快就会像拉丁美洲和次撒哈拉非洲国家那
样成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这是不是一种应引起中国的决策者高度重视的征兆昵?答案是不言而喻
的。如果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是中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如果稳定和发展
仍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国政府就应该谨慎地处理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任何
社会都会有差别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不公平
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政治上的威胁。尤其对中国而言
更是如此,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筑在平等原则
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理由容忍不平等无休止地发展下去。大多数中国人都认
为不平等在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政府也许可以说服他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以求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但是,如果伴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是不断扩大的
不平等,人们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贫富差距就会变得让人难以接受,
政府的道义基础就会削弱,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怀疑。
在中国,不少人相信不平等有利于经济增长。然而对其他国家的历史研
究和比较研究表明,这种想法毫无事实根据。实际上,很多最新的研究都表
明,分配不公往往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停滞不前。④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只
有少数地区、少数人口和少数阶层能从市场转型和经济增长中获利的话,人
们对不平等的忍耐力就会降低,不满情绪迟早要爆发。其他国家的经验表
①World Bank,Sharing nisi.g Income:i,pp.1—2、7—8.
②同上,pp.7—8.
③.同上,p.8.
④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Washington,De:World Bank,1991 l A.
Alesina and D.Rodril【,“Dist,ribution,: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Growth”,i11 A.Cuki·
eIrnan,Z.Hercowitz and L.Leiderman,eds.PoliticⅡf Econom}’, (7,rou,胁dnd Busines.s呐,
Cambiidge:MIT Press,1992,pp.23—50,T.Persson and G.Tabellini,“Is Inequality
Harmfl】l for Growth”,一4merican Econmic Review-,1V01.84,pp.600—62l l Robert0 Pertotti,
“Growth,Income Distribution,and【)emocracy:What,the 13ata Say”,。lournal矿Economic
(7,rowth,V01.1(June 1996),pp.149一187l Uhir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
velooment.”income【)istI?ibution,Capital Accumulation,and Growth”,(2hallengfj,V01.
41,No.2(March/April 1998),pp.6l一80.
250 I安邦之道
明,没有任何政府能在经济极端不平等的条件下维持政治稳定。中国自身的
历史也充满由经济不平等所引发的起义、造反和革命。社会紧张局势和不稳
定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中国越来越严重的不平等有可能使经由二十年市场
改革和经济增长形成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这里,让我们特别谈一下地区差距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地区间收入上
的不平等说到底是个资源分配问题,而任何资源分配问题说到底都是个政治
问题。地区差距常常引发地区冲突,并由此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是
因为,一方面,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容易使生活在低收入地区的人民产生失
落感。他们往往认为,本地区状况得不到改善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对他们缺乏
必要的同情。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则认为,中央政府采取的任何再分配政策
都意味着削减它们对本地区资源的控制。在它们看来,向落后地区倾斜的政
策对自己是不公正的。每个地区都希望政策的改变有利于本地区的利益。由
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与中央政府或其他地区打交道
时,它们往往在政治上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这样,中央政府很可能被富裕地
区所左右,更多地维护它们的利益,使区域不平等永久化。如果出现这样的
局面,就会激怒贫困地区,使它们产生追求独立发展的想法,以便更好地维
护自己的利益。而那些位于边界,与世界经济打交道多于与本国经济打交道
的富裕地区也可能产生分离倾向。尤其是当这些地区在民族、宗教或语言等
方面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着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分裂局面更容易产生。这种
先例很多,诸如印度的旁则普邦,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前苏联的巴尔
干国家(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巴布亚一新几内亚的布根维尔,
意大利的兰巴蒂,扎伊尔的加提加,以及尼日利亚的比亚佛拉。这些地区都
是本国收入水平最高的。他们都认为从母国分离出来是摆脱穷亲戚的一个好
办法。①
在这里谈的是别国的教训,中国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种局面会在
中国重演。但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认为,哪怕地区冲突
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中国领导人也不应掉以轻心。相反,他们必须竭
尽全力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防止这种可能性转变为
现实。②
综上所述,日益扩大的不平等不仅在道义上说不过去,还可能蕴含着经
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分裂的危险性。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凡是关心中国
①Milica Zarkovic Bookm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Discontinuous Development:Regi∞4l Disp4n
ties and Inter-Regional Conflict,New York,Praeger,1991,PP.2 and 27--33.
② Yasheng Huang,“Why China Will Not Collapse”,岛m咖pD岫,No.99(Summer,
1995),pp.54--68.
I
正视不平等的挑战l 251
前途的人都应予以充分的重视。目前中国的不平等程度已相当严重,采取措
施缩小不平等的时机已经成熟,它应当成为今后中国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
二、不平等不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很少人否认中国存在不平等。①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应当解决和如
何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有些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等是不
可避免的。在他们看来,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由于市场经济强调能
者多得,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从不平衡,某些个人、社会集团和地区比其他
人、社会团体和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很自然的。这是“自然力”或“经济内部
规律”所造成的。政府出面干预,人为地缩小差距是错误的,因为它会破坏
改革和发展的自然进程。②
我们不能同意这种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在道义上站不住脚,而且没有实
证基础。从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不平等也许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坐视不平等任意扩大是不正常的
以地区差距为例,地区发展水平的确与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在中国,
各地区间的差别非常大。那些落后的省份,地形复杂,可耕地少,气候干
燥、寒冷,远离城市和国际市场,基础设施差,人口教育水平低,缺少技术
和管理人才。这一切都加大了落后地区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使他们在与
其他地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地区间收入差
距是自然条件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这些因素却无法说明地区差距的变化。自然条件在短期内不会发
生很大变化,但是,地区间的不平等程度却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研究发现,改革初期,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但从80年代中期起,差
距开始扩大;到了90年代,地区差距开始急剧扩大。很明显,这些变化仅
用自然条件是难以说明的。应该说,这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与政府行为(即
采取某些政策或不采取某些政策)有直接关系。
不管怎么说,不平等的加剧绝不是命中注定的。如果说不平等的程度在
①有一项研究发现了地区间的趋同与市场化和开放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中国正处在趋
同过程之中。见Tiannlun.1ian,.Jeffrey D.Sachs,and Andi’ew M.Warner,“Trends血Re-
gional Inequality m China”,Chinar Economic Review,V01.7,No.1(1996)。
②胡大源,Ⅸ转轨经济中的地区差距——对“地区差距扩大论”的质疑》,载《战略与管
理》,No.1(1998),第35—4l页。
252 I安邦之道
过去可以朝某一个方向变化的话,IiIiIII来II--@Iill。这将
取决于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2.不平等的扩大在市场转型中不是不可避免的
在@Ii!I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扩大了。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不平等的扩大是不可避免的。至少不平等扩大的程度并非一定
要像在中国那样大。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国家都在尝试改革自己的经
济体制。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在转型期内出现像中国那样急剧扩大的不平
等。有的国家甚至还缩小了不平等。①这说明市场转型不一定非以平等为
代价不可。
在世界上,没有两种市场经济是完全相同的。并不存在某种可以被称之
为“自然的”市场经济的市场经济。所有现存的市场经济都有其特定的社会
基础,与特定政治体制相搭配。②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实际上可以与不同的
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相结合。③市场与其他体制的不同搭配,会对不同社
会集团的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一种制度安排下的赢者在另一种制度安排下很
可能变成输者,而这两种制度都可称为市场经济。放眼世界,我们可以发
现,有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分配比较平等,IIIUI。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是市场
经济的受益者。而另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收入分II去II极度不平等,在造就一
批市场英雄的同时,也造成了更大一批市场的受害者。④从比较的角度看问
题,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不平等的扩大并不是市场转型的必然产
物。要解释不平等的恶化,我们必须从制度安排上和公共政策上寻找原因。
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会了解,我们呼吁正视不平等问题并不是为了否认市
场导向的改革。恰恰相反,我们希望找到一条能够避免过大差距出现的市场
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