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王绍光-安邦之道

_18 王绍光(现代)
有制度化的表达机制。同样,我国的意见整合机制(见图4)为知识与工商
精英提供了多重制度保障。八个参政党和各级政协可以说完全是精英俱乐
部。只有工会、妇联和共青团勉强可以作为整合普通民众意见的机制。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工农代表也逐渐被知识和工商精英所替代(见表3)。不
难看出,凡是在现行表达和整合机制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社会群体正好都是近
期政策的受益者;相反,凡是其意见表达和整合缺乏制度化渠道的社会群体
都是受损者。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从一个方面凸现了改造我国现行表达和
整合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当决策者必须倾听普通民众的声音时,我
国政策取向中的偏差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最后,汲取机制对再分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早期改革的指导思想
是四个字:“放权让利”。其结果是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急剧下降,
从而导致财政支出萎缩,严重限制了政府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再分配能力
①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01年8月20日报道,中国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时十分重视美
国极右翼智库“卡托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提供的方案。见wwrw.washingtonpost.
com/wp—dyn/articles/A38468—2001Au920.html。一个自称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极端右翼
智库眉来眼去、勾勾搭搭,实在令人费解。
现代国家的再分配制度f 195
(见图5)。④到1995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支水平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
直到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开始生效以后才有所回升。到2000年,我国的财
政收入和支出才分别达到占GDP的15%和17.8%的水平,比绝大多数国
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其他国家——的相应比例都要小。这么低的汲
取能力,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政府的再分配能力。只有当政府的汲取能力达
到一定水平时,再分配的外部限制才会消除。
图4 中国现行的意见整合机制
表3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构成
┏━━━━━━┳━━━━━━┳━━━━━━┳━━━━━━┳━━━━━━┳━━━━━━┳━━━━━┳━━━━━┳━━━━━━┳━━━━━┓
┃淤 ┃ 第一届 ┃ 第二届 ┃ 第三届 ┃ 第四届 ┃ 第五届 ┃ 第六届 ┃ 第七届 ┃ 第八届 ┃ 第九届 ┃
┣━━━━━━╋━━━━━━╋━━━━━━╋━━━━━━╋━━━━━━╋━━━━━━╋━━━━━╋━━━━━╋━━━━━━╋━━━━━┫
┃ 代表总数 ┃ 1226 ┃ 1226 ┃ 3040 ┃ 2885 ┃ 3497 ┃ 2978 ┃ 2970 ┃ 2978 ┃ 2979 ┃
┣━━━━━━╋━━━━━━╋━━━━━━╋━━━━━━╋━━━━━━╋━━━━━━╋━━━━━╋━━━━━╋━━━━━━╋━━━━━┫
┃ ┃ 668人 ┃ 708人 ┃1667人 ┃2217人 ┃2545人 ┃ 1861人 ┃1986人 ┃2037人 ┃2130人 ┃
┃ 中共党员 ┃ ┃ ┃ ┃ ┃ ┃ ┃ ┃ ┃ ┃
┃ ┃占54.48% ┃占57.75% ┃占54.83% ┃占76.8% ┃占72.78% ┃占62.5% ┃占66.8% ┃占68.4% ┃占71.5% ┃
┣━━━━━━╋━━━━━━╋━━━━━━╋━━━━━━╋━━━━━━╋━━━━━━╋━━━━━╋━━━━━╋━━━━━━╋━━━━━┫
┃ ┃ 274人 ┃ 284人 ┃ 565人 ┃ ┃ ┃ ┃ ┃ ┃ ┃
┃ 民主党派 ┃ ┃ ┃ ┃ ┃ ┃ ┃ ┃ ┃ ┃
┃ ┃占22.35% ┃占23.16% ┃占18.58% ┃ 238人 ┃ 495人 ┃ 543人 ┃ 540人 ┃ 572人 ┃ 460人 ┃
┣━━━━━━╋━━━━━━╋━━━━━━╋━━━━━━┫ ┃ ┃ ┃ ┃ ┃ ┃
┃ ┃ 284人 ┃ 234人 ┃ 808人 ┃ 占8.3% ┃占14.15% ┃占18.2% ┃占18.2% ┃占19.2% ┃占15.4% ┃
┃ 无党派 ┃ ┃ ┃ ┃ ┃ ┃ ┃ ┃ ┃ ┃
┃ ┃占23.16% ┃占19.09% ┃占26.57% ┃ ┃ ┃ ┃ ┃ ┃ ┃
┣━━━━━━╋━━━━━━╋━━━━━━╋━━━━━━╋━━━━━━╋━━━━━━╋━━━━━╋━━━━━╋━━━━━━╋━━━━━┫
┃ ┃ 100人 ┃ 69人 ┃ 175人 ┃ 813人 ┃ 935人 ┃ “3人 ┃ ┃ 332人 ┃ 323人 ┃
┃ 工人 ┃ ┃ ┃ ┃ ┃ ┃ ┃ ┃ ┃ ┃
┃ ┃占8.16% ┃占5.6% ┃占5.75% ┃占28.2% ┃占26.71% ┃占14.9% ┃ 684人 ┃占11.2% ┃占10.8% ┃
┣━━━━━━╋━━━━━━╋━━━━━━╋━━━━━━╋━━━━━━╋━━━━━━╋━━━━━┫ ┣━━━━━━╋━━━━━┫
┃ ┃ 63人 ┃ 67人 ┃ 209人 ┃ 662人 ┃ 720人 ┃ 348人 ┃ 占23% ┃ 280人 ┃ 240人 ┃
┃ 农民 ┃ ┃ ┃ ┃ ┃ ┃ ┃ ┃ ┃ ┃
┃ ┃占5.14% ┃占5.46% ┃占6.87% ┃占22.9% ┃占20.59% ┃占11.7% ┃ ┃ 占9.4% ┃ 占8% ┃
┣━━━━━━╋━━━━━━╋━━━━━━╋━━━━━━╋━━━━━━╋━━━━━━╋━━━━━╋━━━━━╋━━━━━━╋━━━━━┫
┃ ┃ ┃ ┃ ┃ 322人 ┃ 468人 ┃ 636人 ┃ 733人 ┃ 842人 ┃ 988人 ┃
┃ 干部 ┃ ┃ ┃ ┃ ┃ ┃ ┃ ┃ ┃ ┃
┃ ┃ ┃ ┃ ┃占11.2% ┃占13.38% ┃占21.4% ┃占24.7% ┃占28.3% ┃占33.2% ┃
┗━━━━━━┻━━━━━━┻━━━━━━┻━━━━━━┻━━━━━━┻━━━━━━┻━━━━━┻━━━━━┻━━━━━━┻━━━━━┛
①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96 J安邦之道
■r
续表
┏━━━━━━┳━━━━━━┳━━━━━━┳━━━━━━┳━━━━━━┳━━━━━━┳━━━━━┳━━━━━┳━━━━━┳━━━━━┓
┃淤 ┃ 第一届 ┃ 第二届 ┃ 第三届 ┃ 第四届 ┃ 第五届 ┃ 第六届 ┃ 第七届 ┃ 第八届 ┃ 第九届 ┃
┣━━━━━━╋━━━━━━╋━━━━━━╋━━━━━━╋━━━━━━╋━━━━━━╋━━━━━╋━━━━━╋━━━━━╋━━━━━┫
┃ ┃ 60人 ┃ 60人 ┃ 120人 ┃ 486人 ┃ 503人 ┃ 267人 ┃ 267人 ┃ 267人 ┃ 268人 ┃
┃ 解放军 ┃ ┃ ┃ ┃ ┃ ┃ ┃ ┃ ┃ ┃
┃ ┃占4.89% ┃占4.89% ┃占3.95% ┃占16.85% ┃占14.38% ┃占8.97% ┃ 占9% ┃ 占9% ┃ 占9% ┃
┣━━━━━━╋━━━━━━╋━━━━━━╋━━━━━━╋━━━━━━╋━━━━━━╋━━━━━╋━━━━━╋━━━━━╋━━━━━┫
┃ ┃ ┃ ┃ ┃ 346人 ┃ 523人 ┃ 701人 ┃ 697人 ┃ 649人 ┃ 628人 ┃
┃ 知识分子 ┃ ┃ ┃ ┃ ┃ ┃ ┃ ┃ ┃ ┃
┃ ┃ ┃ ┃ ┃占11.99% ┃占14.96% ┃占23.5% ┃占23.4% ┃占21.8% ┃占21.1% ┃
┣━━━━━━╋━━━━━━╋━━━━━━╋━━━━━━╋━━━━━━╋━━━━━━╋━━━━━╋━━━━━╋━━━━━╋━━━━━┫
┃ ┃ 30人 ┃ 30人 ┃ 30人 ┃ 30人 ┃ 35人 ┃ 40人 ┃ 49人 ┃ 36人 ┃ 37人 ┃
┃ 归国华侨 ┃ ┃ ┃ ┃ ┃ ┃ ┃ ┃ ┃ ┃
┃ ┃占2.45% ┃占2.44% ┃占0.98% ┃占1.03% ┃ 占1% ┃占1.3% ┃占1.6% ┃占1.2% ┃占1.31% ┃
┣━━━━━━╋━━━━━━╋━━━━━━╋━━━━━━╋━━━━━━╋━━━━━━╋━━━━━╋━━━━━╋━━━━━╋━━━━━┫
┃ ┃ 177人 ┃ 180人 ┃ 373人 ┃ 270人 ┃ 381人 ┃ 404人 ┃ “5人 ┃ 439人 ┃ 428人 ┃
┃ 少数民族 ┃ ┃ ┃ ┃ ┃ ┃ ┃ ┃ ┃ ┃
┃ ┃占14.43% ┃占14.68% ┃占12.27% ┃ 占9.4% ┃占10.9% ┃占13.6% ┃ 占15% ┃占14.8% ┃占14.4% ┃
┣━━━━━━╋━━━━━━╋━━━━━━╋━━━━━━╋━━━━━━╋━━━━━━╋━━━━━╋━━━━━╋━━━━━╋━━━━━┫
┃ ┃ 147人 ┃ 150人 ┃ 542人 ┃ 653人 ┃740人 ┃ 632人 ┃ 634人 ┃ 626人 ┃ 650人 ┃
┃ 妇女 ┃ ┃ ┃ ┃ ┃ ┃ ┃ ┃ ┃ ┃
┃ ┃占11.99% ┃占12.23% ┃占17.82% ┃占22.63% ┃占21.16% ┃占21.2% ┃占21.3% ┃ 占21% ┃占21.8% ┃
┗━━━━━━┻━━━━━━┻━━━━━━┻━━━━━━┻━━━━━━┻━━━━━━┻━━━━━┻━━━━━┻━━━━━┻━━━━━┛
(%)
┏━━━━━━━━━━━━┓
┃露蠖 ┃
┣━━━━━━━━━━━━┫
┃\、 ┃
┣━━━━━━━━━━━━┫
┃ 黝季南~一 ┃
┣━━━━━━━━━━━━┫
┃ \蛩惑一 ∥艘 ┃
┣━━━━━━━━━━━━┫
┃ 、繁b==挲学:矽/7 ┃
┣━━━━━━━━━━━━┫
┃ ┃
┣━━━━━━━━━━━━┫
┃ ┃
┗━━━━━━━━━━━━┛
图5中国财政收入和支出(1978—2000年)
小结
为了实现长治久安,中国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再分配机制。资产阶
级尚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以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没有
理由不做得更好。这套再分配机制至少应该救助最困难的社会群体,补偿那
些利益受到损害的人。除此之外,它还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收入保障,使之不
会因失业、患病、年迈而陷入贫困。在此基础上,中国还应尽可能运用再分
配手段缩小贫富悬殊,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彻
底消除不平等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必须向那个方向一步步地前进。
现代国家的再分配制度l 197
0 0 O 0 0 0 O 0
巧 如 ” 加 U m , O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
回顾战后六十年的历史,不免使人产生沧海桑田的感叹。在头三十年
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民族解放运动一浪高过一浪。连西方国家
也在民众的压力下不得不对其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造,引人社会主义因素。
后三十年,风向陡然逆转,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大量独立后的新兴自
家陷入困境。无论是在西方、东方,还是南方、北方,大行其道的是新自由
主义。三十年过后,当人们环顾周遭时,他们发现自己居住的这个世界已经
变得十分不平等了。
这种不平等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图1向我们展示各国不平等的程度
是如何变化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均GDP基尼系数在过去三十年一路
大幅攀升,至今完全没有停缓的迹象。这说明,富国与穷国之间本来已经很
大的差距已拉得越来越大。

1弗


┏━━━━━━━┓
┃ ┃
┣━━━━━━━┫
┃ / ┃
┣━━━━━━━┫
┃ / ┃
┣━━━━━━━┫
┃ / ┃
┣━━━━━━━┫
┃ n一.世界/ ┃
┣━━━━━━━┫
┃,一\—一 ┃
┣━━━━━━━┫
┃, ┃
┣━━━━━━━┫
┃ ┃
┣━━━━━━━┫
┃ ┃
┣━━━━━━━┫
┃ ┃
┗━━━━━━━┛
年份
图1 各国人均GDP的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Branko Milanovic,”Worlds Apart:inter—national and WOI‘ld inequality
1950—2000",World Bank,February 2002。
不仅国与国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很多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程度也越来越
I
。198 l安邦之道
严重。图2给出两组国家的数据,上面一组是发达的OEC[)国家,下面一
组是前苏联和东欧转型国家。在前一组里,除了荷兰和爱尔兰以外,不平等
程度都有所扩大,尤其是在墨西哥、美国、英国、以色列、意大利和奥地
利。后一组前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向资本主义以前,不平等程度普遍低于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然而,短短几年转型之后,不平等程度急遽扩大,到90年
代后期,这些国家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多数大于0.3,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
叵堕亟五亘圃
图2 OECD与转型国家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变化
资料来源:Oleksiy.[vaschenko,“Growth and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Transition:ll
Economies",2002 l Luxembourg Income Study data,http://www.1isproject.org/keyfi
gures.:htm。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f 199
这一股席卷全球的不平等大潮也蔓延到中国。关于中国不平等程度有各
种各样的测度。图3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城市和农村人户调查数据。我们看
到,改革初期,不管是城市内部还是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都不大。改
革的过程也是城乡内部不平等扩大的过程。到本世纪初,农村的基尼系数已
超过0.35,城市的基尼系数也超过了0.3。加上中国特有的巨大城乡差距,
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接近0.45;即使考虑到城乡之间生活成本的差
异,全国基尼系数距0.4也只是一步之遥。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转型
国家相比,中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速度实在有点太快。
┏━━━━━━━━━━━━━━━━━━━━━━━━━━━━━━━━━━━━━━━┓
┃ ┃
┣━━━━━━━━━━━━━━━━━━━━━━━━━━━━━━━━━━━━━━━┫
┃ & ∞ 二 ^ 豁 ┃
┣━━━━━━━━━━━━━━━━━━━━━━━━━━━━━━━━━━━━━━━┫
┃ .% ┃
┃ ∞ ▲ ┃
┣━━━━━━━━━━━━━━━━━━━━━━━━━━━━━━━━━━━━━━━┫
┃ 。 ‰ 。 §I_二“ ·.r,一◆—◆—◆、◆—◆—◆’,◆一三一麟嘲 ┃
┣━━━━━━━━━━━━━━━━━━━━━━━━━━━━━━━━━━━━━━━┫
┃▲ . ≥塞.每霉一一一.卜-1r ’ .辩一’’一1嚣一嚣懒 一 ┃
┣━━━━━━━━━━━━━━━━━━━━━━━━━━━━━━━━━━━━━━━┫
┃ 一 ,一《、撩…嚣+∞ ┃
┃ ∞…,嚣 ┃
┣━━━━━━━━━━━━━━━━━━━━━━━━━━━━━━━━━━━━━━━┫
┃ 馘、糍.麟。瓣.《∥。—— ┃
┣━━━━━━━━━━━━━━━━━━━━━━━━━━━━━━━━━━━━━━━┫
┃ ┃
┣━━━━━━━━━━━━━━━━━━━━━━━━━━━━━━━━━━━━━━━┫
┃ ┃
┣━━━━━━━━━━━━━━━━━━━━━━━━━━━━━━━━━━━━━━━┫
┃ ┃
┗━━━━━━━━━━━━━━━━━━━━━━━━━━━━━━━━━━━━━━━┛
图3 中国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Mart协Ravallion and Shaohua Chen,“China’s(Uneven)Progress
Against Poverty”,World Bank,几me 16,2004。
到新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已从一个相当平等的社会变成一个相当不平
等的社会,在131个有数据可查的国家中,中国的收入分配基尼系数排在第
90位,只有31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比中国更不平等,这些国家主要分布在撒
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见图4)。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不平等程度有所扩大本身不一定是件什么坏事
(Bertola,2000;Bard/fan et a1.,2000)。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
改革前经济和社会差距很小,未必有利于调动人们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改革
初期曾对“平均主义”进行过批判,后来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着眼于打
破“铁饭碗”和“大锅饭”,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此,改革
导致收入和其他方面的差距扩大,恐怕在所难免。问题是在纠正“平均主
义”倾向方面中国是否走过了头?当前的不平等程度是否已经过大?这些问
200』安邦之道
j稻o”o筋卫=2 J晒O
吣㈣¨嘣吣蚴眦嘶叭蝴。
题看似容易回答,其实不然。
图4各国基尼系数比较,2000
数据来源: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tt,2004,Table 14,http://hdr.un
dp.org/statistics/data/indk:/indk:一138一l一1.html。
恩格斯指出,“平等仅仅存在于同不平等的对立中,正义仅仅存在于同
非正义的对立中”。④反之,要研究不平等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平等。自从
18世纪末法国革命以来,平等一直是世界上很多人追求的理想之一。同
时,它也是最具争议的理想之一。“平等”看似一个简单的概念,人人都可
以就此慷慨陈词一番。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一般的、超越时空的“平等”
概念(Rae,1981)。不同人所说的“平等”意思可能千差万别甚至完全不
同。正如德沃金所说,“赞颂与诅咒它的人对他们所赞颂和诅咒的东西到底
是什么常常众说纷纭”(I)work血,2000:2)。另外,平等是个复杂的多面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材料》(1876年9月一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第670一671页。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J 201
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去观察它,失真在所难免。例如,以上图表涉及的只
是一种类型的不平等,即收入不平等。它的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它充其
量不过是诸多类型不平等中的一种,而且未必是最重要的一种。鉴于“平
等”的多面性和复杂性(’remkin,1993,chap.2),要在总体上把握它,要
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平等”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对它进行主体、客体、
准则三个向度的考察,这就必然会涉及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
法学等诸多领域。以下三节分别讨论这三个向度,最后一节将讨论这样的框
架如何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目前的不平等状况。
平等的主体:谁与谁之间的平等?
谈平等首先要考虑是谁与谁的平等?这就是平等的主体问题。
平等的主体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人的群体。在理想的情况下,
如果社会的同质性和信息的可获取性很高,平等的主体应该是单个的人,平
等应该是他们之间的平等。这类平等最好的例子是“一人一票”,其主体单
位是单个的人。很多收入分配研究也是以单个的人作为主体单位。
如果以单个的人作为平等的主体,必须注意操作上和概念上可能产生的
问题。就操作而言,数据的收集往往以家庭而不是个人为单位,因为收集个
人层次的数据不但很麻烦,而且成本很高。有些研究者往往拿以家庭为单位
的数据替代以个人为单位的数据;也有人会设法把以家庭为单位的数据转化
为以个人为单位的数据。但这两种做法都可能忽略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
就概念而言,谈单个人之间的平等必然会涉及总体的外延问题。哲学家
伯林曾谈到一个分蛋糕的例子。假设有一个蛋糕,十个人。如果两个人、三
个人、四个人……九个人平分蛋糕,只要总体的外延到两个人、三个人、四
个人……九个人为止,这些分配从总体内部看都是平等的。但从局外人的角
度看,这类分配没有一种是真正平等的(Berun,1978)。这里的关键是总
体的外延范围有多大。在伯林假设的蛋糕例子中,总体的外延越小越不平
等。在现实中,如果我们以单个的人作为平等的主体,总体的外延范围更是
至关重要。恩格斯指出,“在最古的自发公社中,最多只谈得上是公社成员
之间的平等权利,妇女、奴隶和外地人自然不在此列”。①这种情况延续到古
代雅典城邦,城邦内的公民是平等的,但奴隶和妇女被排除在外。西方普选权
的发展也是一个例子,它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1)有产男人的普选权,2)男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3页。
202 l安邦之道
人的普选权,3)所有人的普选权。在前两个阶段,对有产男人或男人来说,
他们在选举权方面是平等的,但这种小范围的平等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在改革前的中国,票证(如粮票、油票、布票等)在城市居民中的分配是相当
平等的;但这种平等仅限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并不能享受。总而言之,
不管平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我们都可以问,平等的原则是适用于普天下所有
人、某个国家的合法公民,还是合法公民中的某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明言,大
多数平等理论只涉及一个社会内部的公平。发达国家的居民尽可以对落后国家
的贫困表示真挚的同情,并不时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们并不会同意其他国家的
人分享他们的收入和财富,因为他们不认为外国人具备享受平等的主体资格。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经济学家研究平等时依然对将单个人作为主体
情有独钟,因为在经济学里,人被假设为同质的理性动物。然而从社会学的
角度看,不管人的总体外延有多宽,总体内部的个人往往并不是同质的。例
如,在美国有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差别,在印度有种姓之间的差别,中国有城
乡之间的差别。除了这些特殊的差别外,在这三个国家还存在其他类型的差
别。别的国家也大同小异。在很多情况下,群体之间的平等也许比个人之间
的平等更受关注。这是因为,由自然和社会原因造成的群体往往被内部成员
和旁观者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认同感。认同感一旦成形,群
体之间的差别很可能变成它们相互冲突的根源。例如,在卢旺达,比利时殖
民者曾对胡图族与图西族分而治之,并故意造成两族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平
等,这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类似的不平等也存在于其他饱受冲突困扰
的地方,如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斯里兰卡的僧伽罗族与泰米
尔族之间,塞尔维亚的穆斯林与基督徒之间。反之,如果群体之间的差别很
小,社会和谐比较容易保持。
以人群为主体的平等与以个人为主体的平等含义非常不同。前者关注的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应群体之间的平等;如果以收入分配为例,群体之间的
平等是指各群体的平均收入相差不大(Rae,1981:20—44)。很明显,即
使各群体的平均收入完全相等也不意味着各群体内部是平等的,或者所有群
体内的所有人是平等的(见表1)。个体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与群体之间的不平
等程度可能出现表2列举的四种关系。从逻辑上讲,在各个群体内部差别很
大的情况下,单个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高并不一定表现为群体之间的不平等
程度高(情况Ⅱ)。①但在现实中,最常见的是情况I(在群体间不平等程度
①假设有两个群体A和B,每个群体分别有三位成员。又假设A1有80元,A2有60元,
A3有40元,B1有90元,B2有70元,B3有20元。这6个人之间的差距很大,但群体A和
B则是平等的,因为两者的平均值都是60元。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I 203
低的社会里,单个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往往也较低)或情况rv(在群体间不
平等程度高的社会里,单个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往往也很高)。从政治的角
度看,情况Ⅳ是十分危险的。不过,情况Ⅲ(单个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不
高,但群体间的不平等程度较高)也会孕育着危机。既然群体间的平等程
度事关社会稳定,研究平等时,将群体作为主体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单
个的人。更何况,消除群体间不平等不失为彻底消除个体间不平等的一个
有效途径。
表1三类平等
┏━━━━━━━━━━━━━━━━━━━━┳━━━━━━━━━━━━━━━┓
┃ 1 个人为主体 ┃ 个体为主体 f 群体为主体、 ┃
┣━━━━━━━━━━━━━━━━━━━━╋━━━━━━━━━━━━━━━┫
┃ 多少群体 l 1 ┃ ≥2 l ≥2 ┃
┣━━━━━━━━━━━━━━━━━━━━╋━━━━━━━━━━━━━━━┫
┃ 群体内还是群体间平等 l 群体内 ┃ 群体内 l 群体间 ┃
┗━━━━━━━━━━━━━━━━━━━━┻━━━━━━━━━━━━━━━┛
表2个体与群体不平等之间的可能关系
┏━━━━━━━━━━━━━━━━━┳━━━━━━━━━━━━━┓
┃ ┃ 个体之间的不平等程度 ┃
┃ ┣━━━━━━━━━━━━━┫
┃ ┃ 低 f 高 ┃
┣━━━━━━━━━━━━━━━━━╋━━━━━━━━━━━━━┫
┃ 。。。。。。。。。王廿。l 低 ┃ I l Ⅱ ┃
┣━━━━━━━━━━━━━━━━━╋━━━━━━━━━━━━━┫
┃ 矸件£I刈H¨/I、T守任厘l 直 ┃ ┃
┃ l 同 ┃ Ⅲ l Ⅳ ┃
┗━━━━━━━━━━━━━━━━━┻━━━━━━━━━━━━━┛
不同群体的形成有自然原因(如性别差别、年龄差别、种族差别)、地
理原因(如地区差别)、文化原因(如民族差别、宗教差别)、社会与政治
原因(如阶级差别、城乡差别、国际差别)。有时,不同的群体差别可能相
互重叠,如地区差别与种族/民族差别、宗教差别重叠。从政治上看,几种
差别重叠是最危险的,它可能强化所涉人群的对内认同感和对外疏离感。这
类人群倾向于认为他们与其他人群之问的差别是不公正的、不可接受的。中
国的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差别带有三种差别重叠的特
点,需要格外留心。
对中国整体而言,最重要的群体差别恐怕是地区差别、民族差别、城乡
差别、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差别、性别差别以及阶级/阶层差别。自
90年代中期以来,地区差距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sui,1991l,I'sui,
1993a;,r'sui,1993b;Wor.1d Bank,1995;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
1995;林毅夫、蔡防、李周,1998;王绍光、胡鞍钢,1999;王梦奎、李善
同,2000;蔡防、都阳,2000;林毅夫、刘培林,2003;王小鲁、樊纲,
2004);近年来,城乡差距也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注意(国家统计局农调总
队课题组,1994;:Xue,1997;Johnson,2002I Lu,2002;Shi,2002;
Shi、Sictalar’、Zhao,2002)。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不平等的主体应该
204 I安邦之道
是阶级。然而,在阶级/阶层差别、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差别以及性
别差别方面,系统性的学术研究还不太多,仍有待加强。①此外,随着中国
社会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不同年龄群之间的收入和福利差
别会日渐突出,也必须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平等的主体不同,衡量平等程度的方法也会不同。当以单个人或家庭为
主体时,不平等可以用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方法衡量;而当人群被分为两
个(如男女、城乡)、三个(如东中西三大区域)或不多的若干个(如阶
级、宗教)群体时,其他的方法可能更适合一些。
平等的客体:什么东西的平等?
关于平等的主体,虽然有些争议,但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平等的客体就
不_『样了。森(1992)指出,分析和评估平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东西的平
等”。在他看来,几乎所有的政治思想流派都力图争取某种东西(收入、财
富、福利、自由等)的平等,但他们对什么应该是这个“某种东西”争执不
休,相互对立。一个流派认定某种东西的平等至关重要后,它完全可以容忍
其他东西的不平等。
那么到底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平等的客体昵?为了便于把握,我们列出
几大类。不同的思想流派对哪种东西应该成为最关键的平等客体看法不一。
尊严的平等(Moral equality)
18世纪以前,一般认为人生来不是平等的,而是不平等的。等级制是
天经地义的,不平等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说,平等的思想
火花此前从未闪烁过。早在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斯多噶派便强调所有理性
动物的自然平等。早期的新约基督教也把人类在上帝面前的平等地位上升为
_项原则,④不过这项原则后来被等级森严的教会体制完全忽略了。人的平
等的思想也出现在犹太法典与伊斯兰教义中。17世纪以后,自然法及社会
契约的思想开始在西方出现,为人的平等奠定了基础。霍布斯(1651)认
为,既然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具备相同的能力伤害彼此,他们因此也具有平
等的权利。洛克(1690)相信,所有人都拥有对自身和自由的同等自然权




平等问题研究的框架J 205
鼢 淋
就 皈
一飘一一
奏|㈨隧籼
新鲣蝴粒
勃嗽啄第
一一~一
洲{薹埘瞄
,究的嗯
一一一一
㈣帅一㈣
一一一一
躺涨乩坍
越蝴黼蛑
胖松脯㈣
利。卢梭(1’755)同样认为在和谐的自然状态,人们享有平等的自然权利,
并谴责社会不平等是一种堕落。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1’785),“绝对命
令”(the categoI’ical血.peratire)要求人类普遍的平等。他从对“自律”
(autorlomy)及“自我规范”(self—legislation)的哲学反思中得出结论:所
有人自由是人权的唯一原则(康德,1797)。这一系列启蒙观念为现代社会
运动和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并先后被各国宪法和人权宣言所吸收。例如,
法国革命使“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响彻云天,并将它们变成了1’789
年《人权宣言》的基石。 、
在启蒙思想中,说人人平等并不等于说人人相同,或人人应该享受同等
的待遇。这里,平等的含义是,在千差万别的表面背后,人作为人是一样
的,他们应该享受同样的关怀和尊严,仅此而已(Vlastos,1962)。现在尊
严平等的原则已被各种政治思想流派接受,成为“平等的底线”(egalitarian
。plateau)(Kymlicka,1990,p.5)。然而,人的尊严的平等实在有点太空泛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