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9 周一良(现代)
族明确地知道国王在几点钟起身,在几点种睡觉,自己摆出一副尊严的神色
的大臣在大臣候见室里表演着奴颜屈膝的一套;而商人则使他的国家富裕,
从他的办公室里对苏拉特和开罗发号施令,并对于世界的幸福有所贡献。”①
贵族看不起商人,伏尔泰看得起;所以伏尔泰才成为法国革命的先驱
者。贵族看不起商人,不通俗务,自命清高,所以才败下阵来,而且冰山一
倒,穷得一塌糊涂。就像后来巴尔扎克在 《人间喜剧》中描写的那副惨象。
伏尔泰尊重商人,因为他们贡献很大,而且他们的方向正是法国的方向。他
本人其实也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商人,而且很会经营,极愿投机。“他以在英
国商业界学来的各种方式进行投机,购买国家奖券,在普隆比尔矿泉投资,
又在一家造纸厂和一家包装厂投资,还由巴里斯兄弟出面合伙走私军火。总
之,作为资产阶级人物,他充分利用了一切社会关系进行商业活动,为自己

积攒了大量财产。”颇有些太公在此,百无忌讳的味道。伏尔泰能商能文,
正是彼时一代新人的典型。他虽然以文学泰斗的形象彪炳青史,却从来不是
一个穷困的书生,他很有钱,也很会生活,在这方面,他不但和卢梭有天壤
之别,就是与狄德罗也相去甚远。
伏尔泰不但善于经商,尤其善于交往,他的社会活动层面之多,范围之
① 转引自《世界思想家文库》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第56 页。
② 转引自《哲学辞典》,序言,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vii 页。
----------------------- Page 79-----------------------
广,都是少有其匹的。他一生几乎与各式各样的社会英华都有深入的接触,
也和各式各样的达官贵人打交道。他年纪轻轻,便以诗才闻名于法国上流社
会,于是一些被称为“花花公子”的年轻贵族便与他来往起来。他创作和朗
诵自己的诗歌,他们也非常欣赏他的奇异才华。据说,当他得罪了一个贵族,
这贵族便纠集一群打手用棍棒痛打他时,本人还躲在暗处高声提醒那些打手
不要伤了他聪明的脑袋。他晚年时,虽然普鲁士的腓特烈国王和俄国的叶卡
特琳娜女王与他绝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但对他的诗名文名同样景仰,并且
热情邀他去他们的国家作客。伏尔泰一生,交了许多朋友,他热心帮助他们,
他们也真诚地为他提供帮助。伏尔泰一生去过许多地方,这些国家的文化滋
养了他,他也没有辜负这些文化。当时最主要的欧洲国家,他都去过、看过、
观察过、思索过。对他帮助最大的自然是英国,但俄国和德国的统治者也算
是两本很不错的反面教材,促使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启蒙主义立场,而这一切,
都对他的名声和影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他们并不真正懂得伏尔
泰,却又何妨给他作一回义务广告宣传商。
说伏尔泰是个全才,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有多种多样的创作才能。他是举
世闻名的文坛领袖,又是哲学家、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还是评
论家和散文家。他在自然科学方面,虽没有独特创造,却是牛顿思想的富有
影响的宣传者。他著述宏富,岂止著作等身而已。18世纪末出版的他的一套
8开本的全集,就有70卷之多,而后出版的12开本的全集,则多达90卷。
他的哲学著作,包括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概论》、《牛顿哲学原理》
和《哲学辞典》。他的史学著作,除去特别有名的《路易十四时代》之外,
还有《查理十二史》和《议会史》。他的著名的剧作,包括《俄狄浦斯亚》、
《玛利亚娜》、《穆罕默德》、《冒失鬼》和《凯撒之死》种种,还有一本
以中国传统剧作《赵氏孤儿》为底本改编成的《中国孤儿》。他的诗包括史
诗《享利四世》,还包括许多讽刺诗,尤其是两次给他招来祸事的《我见过》
和《在黄毛孩子的统治下》。他的小说,包括《查第格》、《老实人》、《如
此世界》种种。此外还有文学人物评论《高布依评论》和《伏尔泰随笔》等。
伏尔泰仿佛一位无所不能的创作天才,好像只要他愿意,任你什么题材
都可以得心应手,无论哪一种创作形式,他都可以任意选择,尽情挥洒。而
且他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哲学人物不同,首先就与休谟不同。休谟的著作是
总希望出现轰动,却总是出现不了轰动,他则不然,他的很多著作,一经发
表,马上产生轰动效应。他的诗如此,剧如此,文也如此,他似乎是欧洲上
空永远闪耀光华的一颗明星,直到他已是耋耄之年,也依然倍受欢迎。
伏尔泰的文章风格,尤其清新俊美,睿智锋芒。他的文笔可说千姿百态,
随心所欲。无论是歌颂,是讽刺,是幽默,是批判,是赞美,是揭露,是笑
是骂是怒是怨,是激奋不已还是怒发冲冠,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诚
所谓:高山流水无失妙趣,喜笑怒骂皆成文章。
伏尔泰特别是一位宣传家。他一生功绩,多在宣传。宣传即启蒙,而且
唯有他这样有才能、有影响、有实力、有智慧的宣传家,才能把洛克和牛顿
的思想宣传得那样生动有趣,轰轰烈烈。
作为思想家,伏尔泰的创造性劳动不如他的宣传性著述更有成就。甚至
可以说,他的思想特色,本不以独特创作、深刻思辨为怀。他缺少或无意于
构筑自己的学术体系,但绝不缺少对当时各种显学的辨别能力。他尊重笛卡
尔,但反对他的哲学体系。他批评笛卡尔说:“我们的笛卡尔为揭露古人的
----------------------- Page 80-----------------------
谬论而生,却又代之以自己的谬论。他肯定地断言,人是永远思想的,灵魂
进入躯壳时,有一切形而上学概念,认识神、空间、无限,拥有一切抽象观
念,总之,满怀各种美好的知识,可惜一出娘胎把它都忘了”①
伏尔泰本质上是个经验主义者,他尊重培根,更尊重洛克,对洛克的思
想,无论是他的哲学,还是他的政治学,他都十分欣赏。他回顾自己的人生
道路,曾语带深情地这样说过:“我跑了许多不幸的弯路,疲惫不堪,寻求
真理,所得到的却是无数空想,深感惭愧,我又回到洛克这里来,就象一个
浪子回到父亲那里一样,我投入一个有节制、谦虚者的怀抱,他从不假装知
道自己并不知道的东西;他其实并无渊博的学识,但是他的基础是牢固的,
他拥有最坚实的知识而从不卖弄。”②
伏尔泰的理论风格,文字激扬绝妙,内容浅近直白。激扬绝妙,自是优
点;浅近直白,又非缺点。唯浅近,听者才能心领神会;唯直白,言者才能
音节铿锵。浅,非思想之浅,而是文字晓畅;白,非平庸之白,而是字字明
白,更何况越是大手笔越能深入浅出,不摆架子,不故作高深,不装唬人状。
伏尔泰的文章风格,正体现了浅近直白的妙处,如果我们不是从最次意义而
是从最佳意义上理解这四个字,我们更会感到,这样的文字,实属难得。
伏尔泰是启蒙主义的大师,他需要听众,而且听众越多越好;他需要社
会反响,反响越强越合他意。他的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偏用通信的方式写出,
偏用辞典命名,实在与他的这种追求有因果联系。
伏尔泰是宣传大师,他的文章涉猎广泛,想象丰富,化出化入,轻松自
然,情同口语,最易传播。
他是最好的传播者,因为他是最好的理解者。他能理解彼时最为先进也
最合法国国情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先理解后宣传,而且一经他口,往往
产生更为强烈的传播效果。比如在我们这些但凡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中,大
约没有不知道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产生科学联想的故事的,而使这
则故事传播开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伏尔泰。又比如平等本是18世纪的社会主
题之一,多少哲人论说平等,但伏尔泰的评论独能文字犀利,片语千钧。他
说: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

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即使“中国的
皇帝,印度的大莫卧儿,土耳其的帕迪夏,也不能向最下等的人说:我禁止
你消化,禁止你上厕所,禁止你思想。”②
伏尔泰的文章,无论哪种题材,都是直接为他的祖国法国服务,为他心
目中的理性服务,为他的时代服务,也是为启蒙运动服务的。他的学识,如
前所说,大约应该归入虽然博大但未精深的那一类。或者我们苛求他一下,
尽管他的一些剧作引得王后等显贵一时大哭一时大笑,也许还算不上超一流
的经典之作,然而这正是他那个时代所要求他的。既然想立竿见影,就不须
幽深雅静。老子固然可以心如死灰,形如槁木,周郎却顾不上许多,只待东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 年版,第60—61 页。
② 转引自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189 页。
① 转引自《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山版社1990 年版,第163 页;参见《哲学辞典》下册,
第465 页。
② 同上书,参见《哲学辞典》下册,第465 页。
----------------------- Page 81-----------------------
风一起,便要叱咤风云。
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启蒙运动的时空点上,而是今天的观察点上,评说18
世纪西欧思想界的名人名作,那么,我们也许会觉得伏尔泰并非最杰出的人
物,他的著述也非最杰出的作品。伏尔泰及其作品仿佛是一组自相矛盾的组
合体。如分门别类地理解伏尔泰,他的著作,无论是哲学著作还是小说、散
文或剧本,甚至包括他的最有影响的史学名著《路易十四时代》,孤立地看
它们,似乎都不能算是经典之作。即使把比较范围只局限在英、法、德这个
圈子内,在他生前死后都可以找到比他的这些著作更好的作品。他的哲学著
作,自然比不过贝克莱和休谟,也比不过康德和谢林;他的小说,只能算法
国近代文学高潮到来前的一段序曲,在他死后不久,便有真正堪称经典的巨
作涌现出来;他的诗歌和剧作,也不能和欧洲那些经典作品相提并论,诗歌
无论如何比不过拜伦和雪莱,自然更比不过伟大的歌德,戏剧比之莫里哀和
莎士比亚,大约只能被看作二流作品。唯有他的史学名作《路易十四时代》
或可高居经典之列,然而,也往往失之感情色彩过于浓烈,以致在某种程度
上压倒了对史实的考证——史学虽好,不算正宗,从真正史学意义上考虑,
仍然属于有重大缺憾的名作。
奇怪的是,正是这些作品确立了伏尔泰一代宗师的伟大形象。他是由一
大批并非顶尖作品而在整体效应上达到空前地步所造就的顶尖人物。好似一
位美人,若论五官四体,似乎那一样都有些缺陷,但从整体上看,却是出类
拔萃,别著一段风流。所谓环肥燕瘦,西子爱闹心口疼,这些都不是优点,
然而,在中国古代还有比她们更有声誉的美人吗?说伏尔泰是一个矛盾组合
体,原因就在于此。伏尔泰是一位大作家,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作家。唯
其如此,他才在他那个时代产生那样的影响,这影响实在是无论贝克莱、休
谟、康德、谢林,还是莫里哀、莎士比亚,以及歌德都比不过的。否则,为
什么连莎士比亚是否确有其人都有争论?为什么休谟哲学要再过一个世纪才
更其容光焕发?但也唯其如此,伏尔泰对后世的影响才比他同时代的一些人
物如卢梭、贝克莱、休谟和康德显得小些。
伏尔泰和洛克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能因时而动,然而动与动也有区
别。洛克的动仿佛顺流而下,该做官时就做官,该革命时就革命,而且无论
做官、革命都不影响他做学问。伏尔泰的因时而动,近似中国人说的每日挖
山不止。且这绝非一般的山地;非但“山高路隘坑深”,而且云雾风暴变幻
无穷。但他偏能临危而笑,找到最好的路径,取得最好的效果。可以说,凡
是他那个时代该有的优良品性,在他身上均有体现。
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启蒙运动最重理性。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最不
惧怕权威,也不惧迫迫害,而且打击不倒,遏止不住,收买不成,驱除不掉,
能富能贫能武能文的一代奇人。这不但因为他个性如此,更重要的他代表了
一场伟大的思想运动,貌似书生摇羽扇,胸中自有百万兵。
他的时代,因为理性至上,所以理论多,论辩也多,他声名显赫,常常
首当其冲。但他对此,非但从容不迫,而且闻论则喜。他的这种风格不但表
现在与社会恶势力的斗争方面,而且表现在他与他的论敌之间——要知道,
这些论敌有很多原本就是他的信徒或朋友。
他一生与之论战的人物多多,最有名也有学有才有识的,则是孟德斯
鸠、帕斯卡、布封和卢梭,特别是卢梭与他的争论,不但异常激烈,而且异
彩纷呈。
----------------------- Page 82-----------------------
伏尔泰比卢梭年长 12岁,虽然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但在年龄
上可以看作两代人。伏翁认识卢梭时,已经51岁了。先是卢梭给他写信,于
是通信,于是见面,卢梭对他原本怀有钦敬之情,在大的方向下,两个人确
实也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可惜当事人的感觉和后来人的看法常常差别很
大。这倒不仅仅是“当事者迷”,实在若无特别深入的理论和情谊,彼此的
才能便难于淋漓尽致地发挥,彼此的差异也无法凸现和澄清。
卢梭自是一位奇才,笼统而论,他属于启蒙运动。但他是法国启蒙运动
的一声异调,别人皆重理性,独他最爱自然。好比中国独特的乐器——洞箫,
这乐器大约只能独奏,不能和奏。卢梭是一支法国式的洞箫,不但具有只能
独奏的特色,而且具有特别躁烈的个人品性。
卢梭与伏尔泰的共同语言中,平等是一大方面,尽管他们两个人对平等
的理解,其实也两样。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分歧,则表现在对私有制的态度上。
卢梭是坚决反对私有制的,就这点而言,他不但和绝大多数法国启蒙思想家
难于一致,而且也和伏尔泰最钦敬的洛克的思想大相径庭。卢梭仇恨私有制,
恨之入骨,他羡慕人的原始状态,希望人们放弃现有的文明,回归原始状态,
这样的观点,伏尔泰是无论如何不能同意的。偏偏天真的卢梭不明此理,硬
把这样一篇论文送给这位他所敬重的先生,请其斧正。于是先生大怒,回信
讽刺他说:
“我收到了你的反人类的新书,谢谢你。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
面运用这般聪明灵巧,还是从未有过的事。读尊著,人一心想望四脚走路。
但是,由于我已经把这种习惯丢了六十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
拣回来了。而且我也不能从事探索加拿大的蛮人的工作,因为我遭罹的种种
疾病让我需要一位欧洲外科医生,因为在那些地带正打着仗,而且因为我们

的行为的榜样已经使蛮人坏得和我们自己不相上下了。”争论没有结果,友
谊至此完结。罗素先生评述得却妙:“卢梭与伏尔泰终于失和倒不在意料之
外;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竟然没有早些反目。”②
纵观伏尔泰一生,他对启蒙运动中的很多人物都有过帮助和支持,特别
是对于百科全书派,更是不怕风险,支持有加。法国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可
以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最重要的一项活动。然而,好事必是多磨。到了1758
年,更出现内部矛盾激化,好几位支柱式的人物纷纷退出的恶劣局面。而作
为主编之一的达兰贝尔也始则动摇,终于离去。情势如此险恶,百科全书几
乎濒于夭折。狄德罗身上的担子一下竟有千钧之重。此时的伏尔泰,虽然已
经64岁,但他宝刀不老,雄心依旧,马上挺身而出,表明态度。他坚决支持
这项有史以来堪称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中国古人有云:“疾风知劲草,日久
见人心”,此之谓也。
伏尔泰一生,帮助过狄德罗、博马舍、爱尔维修等许多当时的主要文化
人物。对他的前辈梅叶,也曾奉上一片深情。梅叶死于1664年,他死后65
年,他的遗作终于辗转流传,为伏尔泰所得。于是伏翁便以《梅叶遗书摘要》
为题,将其发表。
伏尔泰一生,可谓一心一意为着启蒙运动而奋斗。他不存成见,不恂私
情,合之则助,逆之则怒。虽然他与许多人发生矛盾和争执,但这些矛盾和
①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29 页。
② 同上。
----------------------- Page 83-----------------------
争执几乎全与他个人利益毫不相干。即使对于卢梭,这后生小子是伤害过他
的自尊心的,双方性情既相去特远,用语又十分激烈,但当卢梭受到巴黎、
日内瓦当局通缉,四处奔逃,走投无路之时,他依然连续发函邀请卢梭到他
的住所一避。
作为一代伟人,伏尔泰确实有顽强的信念和广阔的胸襟。顽强的信念使
他生生不已60年,鞠躬尽瘁,只为启蒙运动尽心竭力;广阔的胸襟使他具有
远大的目光,不但关心自己的学业,尤其关心法国的未来和理性的胜利。
伏尔泰1694年出生于巴黎。他父母生过6个孩子,但只有他和他的一
兄一妹长大成人。他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他
父亲是一位公证人,后来成为国库税吏,属于第三等级,地位虽低,收入颇
丰,正如时代脉络并且有足够的能力保证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但他母亲在他
7岁时便去世了。他的青少年生活,可说幸运之中也多有不幸。
伏尔泰聪敏好学,博闻强识。他 10岁时入当时的贵族学校圣路易中学
读书,学业优良,才华出众,在一班贵族子弟中很有威信。他10岁入学,10
岁能诗。既入学堂,便如鱼得水,很快显露出独特的艺术才华。他思维敏捷,
见识不凡,虽是莘莘学子,但新思独见常有,已经初露锋芒。他17岁毕业,
他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但他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并正在写他的第一个悲
剧剧本 《俄狄浦斯王》,加上他又与那么多不肯安份的文人往来,他父亲深
感不安,1713年,便决定送他到法国驻荷兰使节也是他的一位朋友那里当秘
书。但他少年气盛,又才华横溢,走到哪里,都出新闻。在法国,他爱上一
位流亡作家的女儿,于是被遣送回家,还关了一回禁闭。回到国内,又参加
诗歌比赛,因为没有中桨,他就写诗讽刺评判人员,借以发泄自己的怒气。
但这些事固然令常人烦恼,但对他而言,不过是些不值一提的小麻烦。到了
1715年他21岁时,终因为一首讽刺诗惹怒了当时的摄政王,于是被逐出京
城。1717年又因为那首《在黄毛孩子的统治下》,再次激怒摄政王;同年5
月被捕,关在巴士底监狱好几个月时间。但第二年,却又好运来临,他的第
一个悲剧上演并且大获成功。据载,此剧连演45场,场场爆满,他还因此得
到国王赏赐4000法郎。 1722年,他父亲去世,他得到一笔不小的遗产。
这几年间,他的剧本创作如潮如涌,而且几乎每个本子都获得成功。但是,
恶运终于向他袭来。因为他无意中得罪了一个贵族,自己挨了一顿棍棒。他
要求决斗,对方不理,认为他没有资格——贵族不与平民决斗,他上告,没
人为他作主,后来竟由原告成为被告,先被关入监狱,后被押送出境。
伏尔泰的这些经历证明,在法国,第三等级没有地位。他虽然才华过人,
但在贵族眼里,才华不过等于玩物。虽然他绝对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但腐败
的社会,就是要包容腐败,陷害好人,他被迫流亡英国。而英国的情况与法
国成为鲜明对照,他经过短暂的不适应,很快被英国的文化所吸引。他开了
眼界,结识了新朋友。当这些新朋友,特别是他阅读和了解了牛顿与洛克的
学说,更让他豁然开朗,大喜过望。英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英
国所有的正是他所追求的,他的思想很快发生重大变化。举例说,他原本对
莱布尼茨哲学很推崇,一旦接触洛克的著作,才感到这才是最好的哲学。洛
克是他的先生,他对自己的这位未曾谋面的先生,终其一生总是亲敬有加。
他的哲学思想,大体不出洛克哲学的宏观规范,虽然在表述上,往往比洛克
本人来得更其简洁潇洒,文采飞扬。直到1729年,他才经过疏通,化名回国。
1728年,他开始写《哲学通信》,1733年,出版该书的英文版,次年
----------------------- Page 84-----------------------
出版法文版。这部书在思想界卓有影响,但也给他带来大麻烦,巴黎法院不
但判决禁止此书,而且明令通缉作者,连他的出版商也未能幸免。然而,祸
兮福所倚!他在 1733年结识了夏特莱侯爵夫人。此时他正处在四面楚歌之
中,夏特莱夫人便邀请他到她夫妇的一座位于边境的宫堡去躲避。伏尔泰用
自己的积蓄将这座宫堡好一番修整,然后便在此居住下来。夏特莱夫人聪慧
好学,和他意气相投,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这种友情又激发了
他的创作激情。因为夏待莱夫人热衷于研究牛顿,他便写了《牛顿哲学原理》;
夏特莱夫人对形而上学饶有兴致,他又为她写了他的另一部哲学名作《形而
上学概论》。他与夏特莱侯爵夫人亲密往来15年,她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
和感情慰藉,他在她的鼓励下,尤其意兴勃发,不能住笔,直到1749年夏特
莱夫人不幸弃世。在此期间,他也曾去过德国,并与德国王室有了联系;在
国内的境遇也日好一日,还险些成为宫廷诗人。然而,伏尔泰既非池中之物。
更非宫廷尤物,虽然他声名日盛,终究得不到路易国王的欢心。加上夏特莱
夫人的去世对他打击很重,他不再愿意留在法国,便于1750年6月接受普鲁
士国王腓得烈二世的邀请,去柏林定居。
然而,德国不是英国,甚至连法国都不如,而腓得烈二世更不是洛克和
牛顿,他对伏尔泰的真实评价,也不过认为伏翁是个有些甜汁的柑桔而已。
他说:“柑桔一经挤开汁水,桔皮就可以扔了。”到了1753年,伏尔泰总算
憋憋屈屈,离开德国,此时他已经59岁了。自1754年起,他开始定居在日
内瓦,直到1774年80岁时,才离开定居地,回到他的祖国首都巴黎。在这
20年间,他笔耕不辍,撰写、修改、出版了他的许多重要的著作,尤其是为
《百科全书》撰写了大量条目。他的哲理小说也都出于此时。而且在1764
年,还出版了他的《袖珍哲学辞典》,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修订,完
成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哲学辞典》。
伏尔泰于 1774年回国之时,头顶已经秃了,头发已经白了,牙齿已经
掉了,身体也很虚弱,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文化事业已大势有成,当他进入
他的故乡巴黎之时,受到人们盛大的欢迎。回国4年之后,他在巴黎溘然长
逝,终年84岁。
伏尔泰留给人类的著作不但数量很大,而且作为一份风格独特的历史文
献,也将具有不朽的价值。他一生业绩尽在启蒙运动,他主要的思想成就,
也在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对头,就是传统宗教、中世纪神学和专制政权。
启蒙运动的主题则是宣扬人的价值和理性,鼓吹自由、财产与平等。在这些
基本方面,伏尔泰都有独特的气魄宏大的法国式的精采表现。
伏尔泰批判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传统,可谓剥皮剐骨,入木三分。他主张
宗教宽容;他认定宗教必须合乎启蒙思想才能予以承认。他说:
“要是在英格兰只有一种宗教,怕的是可能要闹专制;要是在那里有两
种宗教,它们相互之间可能要互相扼杀;但是那里有了三十多种宗教,而它
们却都能和平地与幸福地生活着。”①
又说:“社会上的迷信之徒就跟军队里的懦弱之辈一样:他们无端恐怖
起来,还要散布这种恐怕情绪。有人就大嚷大叫说洛克想要推翻宗教,然而
这件事跟宗教毫不相关,纯粹是一个哲学问题,与宗教信仰和启示完全风马
牛不相及;只有冷静地考虑一下像这样的说法是否有矛盾:物质能思想,上
① 转引自《世界思想家文库》下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年版,第59 页。
----------------------- Page 85-----------------------
帝能不能把思想灌入物质里去。但是那些神学家,当有人跟他们意见不同的
时候,老是开口就说上帝被人侮辱了。这点酷似那些歪诗人,他们大嚷大叫

地说戴卜莱欧说国王的坏话,因为戴卜莱欧讽刺了他们。”而他最著名的那
段名言,是出自他的《哲学辞典·宗教》这一条目中的。他挥笔写道:“第
一个上帝是遇到了第一个傻瓜的第一个流氓所创造出来的。”
此等文字,若非伏翁,哪个写得?
伏尔泰一生鼓吹自由,鼓吹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此外,还要鼓吹平
等,他把这三者作为三个基本原则。他的自由观中,首先是个人自由,其次
是言论和出版自由,再次是信仰自由,最末是劳动自由。他认为每个人都有
权“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付酬最高的人,因为劳动是那些没有财产的人的财

产。”他给自由的定义是:“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

自由人。”伏尔泰的财产观念大抵不出洛克的思想之外,而他的平等观念,
除去鲜明的启蒙文化特色,又有明显的中产阶层色彩,这正是他有别于卢梭

的地方。他一方面认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平等既是一件最自然不过的事,同时也是最荒诞不经

的事。”他甚至挖苦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说它是“想要使
穷人掠夺富人的穷光蛋的哲学。”⑤
伏尔泰与洛克一样,堪称资本主义中产阶层的两位代表。他们希望革
命,但不要暴力革命,最好是光荣革命。他们珍视个人财产,但对穷人、富
人却存有偏见,其总的情绪倾向,是更偏向富人。他们言于哲理,但不喜欢
急风暴雨。他们的风格常在雍容大度与任意挥洒之间,但其基本倾向,依然
是不左不右,更近似中庸之道。然而,英国岂是法国。伏尔泰因为法国的保
守而名声大振,又因为革命风暴的兴起而被法国大革命淡忘了。
纵观伏尔泰的一生,作为法国启蒙主义的导师,他确实德高望重,名立
实归。但作为一名思想家,特别是作为一名哲学家,他与当时欧洲最有成就
的哲学人物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他对传统宗教尽管有犀利无比的讽刺和批
评,然而他的批评虽如风似电,却不一定能击中要害,而他本人实在也不是
一个无神论者。他一生为自由、财产和平等而鸣,但他在政治理论方面,却
缺少一套完整的理念,也没有如洛克、孟德斯鸠那样写出一部具有很强的可
操作性的理论著作。他渴望民主,但他似乎对民主的了解并不十分深刻。他
痛恨专制,却又与当时最著名的专制国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他一生吃
了许多专制和贵族特权的苦头,却又十分情愿地为他们服务,找他们做靠山,
和他们交朋友。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对旧世界的批判,可谓伤皮伤肉但不能
伤筋动骨。他主张自由、财产与平等三大原则,但他又歧视穷人。在感情上
和理论上向富人倾斜,他甚至认为:“在我们这个不幸的世界上,生活在社
会里的人们不可能不分成两个阶级:一个是支配人的富人阶级,另一个是服
② 同上。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28 页。
② 转引自《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243、244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 Page 86-----------------------

侍人的穷人阶级。”他热爱平等,但不愿意与穷人平等,因为他虽然屡受挫
折,但从来没有真的穷过。他对君主立宪情有独钟,而对国王则抱有幻想。

他认为:“当国王成为哲学家的时候,人民才会是最幸福的了。”虽然说得
俏皮,实在新意全无。这个意思柏拉图在差不多2000年前就已经提到过了。
总评伏尔泰的一生,与其说他是一位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思想家;
与其说他是一位思想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与其说他是一位社会
活动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新文化的启蒙导师。然而这导师的思想,常有不及
学生的地方,所以当法国大革命到来时,卢梭的威信便轻而易举地超越了他。
然而,这也不足怪也,正所谓“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亦不必不如师。”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28 页。
② 转引自《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245 页。
----------------------- Page 87-----------------------
九、狄德罗与其他启蒙主义思想家
1.传播也是创造
法国启蒙运动,并非一人一时之事,而且就其代表人物而言,也绝非只
消一二位超级明星就能担此大任。实在,法国启蒙运动乃是近代资本主义文
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历史性大突破,也是资本主义对旧的封建文化的一次大
清算。有了这次清算,西方新兴文化就有了充实的政治基础和舆论基础,从
而将以前只在个别国家或只在某些阶层中成熟的思想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
落。法国启蒙运动仿佛一次社会大引爆,既有启蒙,必有革命。而法国革命
的结果,则是全欧洲向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整体性大转变。相比之下,英国革
命虽然是一篇大文章,洛克虽然堪称法国启蒙运动的启蒙者,但英国革命没
有产生法国革命这样的爆炸性影响,英国启蒙运动,也远不如法国启蒙运动
更其声势浩大。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英国光荣革命是一种带有强烈商业色彩
的革命,而法国启蒙运动却是一次强大的社会化活动。
这样一场运动,自然会涌现出成批的文化精英,而且这些精英,不仅出
现在哲学方面,也出现在政治方面、思想方面,尤其出现在广阔的社会文化
方面。法国启蒙运动是一场整体性、动能性的社会文化行为,所以,伏尔泰
固然重要,孟德斯鸠固然作出很大成就,但唯有有了这样一批成团崛起的英
才和使他们得以相互联系的纽带,才赋予这场运动以排山倒海的力量。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除去伏尔泰、孟德斯鸠之外,至少还应包括:
狄德罗、达兰贝尔、霍尔巴赫、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爱尔维修、布丰、普
拉德、奈戎、孟戴尔、格雷姆以及后来的哈雷尔和孔多塞等。他们不但各有
思想或科学成就如许,对启蒙运动的兴旺发达尤其形成巨大合力。而且他们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