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知,也无法确定它们的存在——你不感知它们怎么知道它们存在呢?
但是,贝克莱的感知理论,还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从经验到感觉,
第二个前提是感知的主体,包括灵魂、自我和精神。
休谟不但不同意洛克的经验,也不同意贝克莱的想法。在他看来,即使
灵魂、自我和精神,如果不通过感知,你也一样不能证明它们究竟是否存在。
形象一点讲,在贝克莱那里,我与我的感知是两回事。我是主体,没有我怎
么能有知觉?至少会有上帝的知觉——上帝也是一个我——才行。而在休谟
这里,连自我也没有。他循着贝克莱的思路继续向前发展,发展到最后,干
脆就用贝克莱的方式把贝克莱打倒了。他的逻辑是:即使自我,如果没有感
觉,你怎么证明?换句话说,就是你如果不去感知,你怎么能确定你就是你?
甚至你怎么能证明你的存在?这理论比贝克莱的感知论更其具有玄学味道。
让常人不但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甚至连看一看这和尚的路径都寻它不到。
但休谟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虽然他认为贝克莱的哲学是“最深刻的哲
①
学”,他还是要对这种最深刻的哲学提出批评,尽管他认为贝克莱的作品是
②
“古今哲学家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怀疑论的教本”,他还是要对这个教本提
出质疑。在他看来,“除了心灵的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真
③
正存在于心中”,而且,“我们即使尽可能把我们的注意倾注于我们自身之
外,追踪我们的想象上至诸天,或者远至宇宙的尽头,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真
正超出自身一步,而且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我们
也不能设想任何一种存在。”④
⑤
实际上,在休谟这里,“感觉之外的一切都不可知。”诚如评论者所
言,”当他说我只知道我自己的知觉、我所感知的存在只是自己的知觉的时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3、404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4、407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 Page 61-----------------------
候,他是在重复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老调;但是,他不愿意像贝克莱那样
断言:存在就是我的感觉,而狡猾地宣称,在我的感觉之外、在我所感知的
存在之外是否还有什么东西,我不知道。”①
认为感知是唯一可知的存在,才是休谟哲学的真正出发点,也是他哲学
的逻辑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休谟的人性学说,只是他的一种主观愿望,
大约他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后来改写《人生论》第一部分的时候,
就把《论知性》这个题目换成《人类理解研究》。
既然在逻辑上消除了贝克莱哲学思想上矛盾,于是,休谟便着手构筑他
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 《人性论》第一部分《论知性》的构架看,休谟的知性论由4个基本
内容构成,即第一章: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第三章:论知识和概然推断;第四章,论怀疑主义哲学
体系和其他哲学体系。
但以其哲学价值而论,休谟哲学的基本点,即他的主要贡献,是他的唯
观念论、因果观,以及由因果论派生出的概然论思想。
正如休谟哲学的人性论是建立在观念和感觉的基础上一样,他的因果论
也全然建立在他的观念唯知的学说之上。依本书作者的看法,唯有弄清楚这
一点,才能比较容易地理解休谟学说的内涵,并从整体上对他的学说进行分
析和量考,或者说,才能确切明白他哲学著作中的用语、思维方式和与常人
有些隔膜的立场及方法。
但是,很显然,把因果关系限定在观念领域的范围内,绝非一件易事,
毕竟在观念之外还有现实世界,在观念之上还有精神主体。休谟的处置方法,
是既认为外部世界是不可知的,又认为精神主体也是不可知的,而且,既不
可知,便不管它。中国大陆学者常将休谟列入不可知论,原因就在此。
为着弄清休谟的因果论,先应弄清他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路。他的
基本思路是:
第一,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感觉;
第二,所谓因果关系只能限定在知觉范围之内,出了知觉,皆不可知;
第三,知觉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可以列表如下:
----------------------- Page 62-----------------------
①
念复现于心中。” 虽然如此,二者的复现结果却不一样,那种复现时仍保持
它和次复现时的活泼程度的,就是记忆观念,而失去其初次出现时的活泼性
的就是想象观念。
重要的是,举凡这一切,都只在知觉之内,这是了解休谟哲学的一个关
键。
有了上述这些前提和概念,我们或许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休谟的因果
论了。
在休谟的哲学思想里,既然一切因果不过是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而并
非客观事物之间本身的固有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因果性就不是必然的,而
②
是或然的或者说是盖然的。虽然休谟也承认“凡发生的事物必有原因”,但
追究其原因,却与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无关。在休谟看来,观念之外的事物
原本是不可能知道的,连知道都不可能,妄谈因果,岂不荒唐!
在休谟这里,因果关系只是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些关系也有
许多形式,但在本质上,却只能通过人的习惯和联想,才能使它们之间的关
③
系得以完成。所谓“习惯乃是人生伟大的指南”,所谓“必然联系只是心灵
④
的习惯”,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们可以通过联想,把各种观念联系在一起,
可先也可后,可后也可先,先者能后,后者能先,比如:“当我们见到一个
弹子循着直线向另一个弹子运动时,纵然可以偶然地假定第二个弹子的运动
乃是作为与第一个弹子接触或相撞的结果,难道我就不能设想成百种不同的
事件会同样地从这个原因中产生出来吗?这两个弹子就不会完成静止下来
吗?第一个弹子就不会循着直线向后退,或者从第二个弹子跳到其他的线或
方向去吗?”①
当然这种随意的或然性的想象,在文艺创作中不但是可能的,而且简直
是必然的。文艺不能脱离生活,但也不能照搬生活。是活人谁无生活,但人
人都可以成为文学家吗?不要讲弹子运动这样的例子,就是《星球大战》,
若无想象,何以得成?人生必死,但死而不能复生。虽然死而不能复生,“聊
斋志异”中却写了多少美丽可人的鬼魂,一些现代派荒诞剧作,更以时空颠
倒为其所长,虽不必笔笔合乎科学,却都足以令人心灵震颤,意动情摇。还
有中国的《封神榜》、《西游记》,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其中多少
奇妙的想象,惊绝的场面,你让它们合乎现实,合乎科学,合乎自然,怕不
能,纵不合乎科学的逻辑,却合乎想象的逻辑。这是使休谟先生多么高兴的
事情啊!
如果说文艺不能代替科学,但文学也必然包含在哲学的研究范围内,这
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但休谟讲的因果关系,却有好几种不同的存在方式。他讲了7种因果形
式,这7种形式包括:
①类似关系;
②同一关系;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 页。
② 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2 页。
③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26 页。
④ 同上书,第528 页。
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22 页。
----------------------- Page 63-----------------------
③空间与时间关系;
④数量或数目关系;
⑤共同的性质关系;
⑥相反关系;
⑦自然的或其他因果关系。
这些关系,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完全决定于我们所比较的各观
①
念,一类是可以不经过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 于是,在这些因果关系中,
依罗素所见,便又有了主观部分和客观部分,但要害不在这里。要害在于,
休谟的因果关系,尽管出于经验,却又决定于印象和观念;因此,它是或然
的,而不是必然的。罗素就此写道:“我们如果认真对待休谟的意见,必须
这样讲:尽管在过去望见苹果一向和预料某种滋味相连,没有理由说要继续
这样相连。也许下次我看见苹果我会预料它吃起来像牛肉味道。”②
罗素的批评,虽然颇能引人发笑。但休谟的哲学,却远比这批评赋意深
刻。休谟并非一概否定必然性,他只是更强调或然性的作用。他也曾说过:
“有些原因可以完全一律地、经常地产生出某一种特殊的结果……火是一向
能烧人的,水是一向能淹死人的。至于冲击和引力之能产生运动,也是公认
③
的普遍法则,从来没有例外。”然而,水能淹死人,水却不总是淹死人;火
能烧死人,但也能使人温暖。人们吃过苹果,苹果是甜的或酸甜的,于是,
再一看见苹果就联想到了甜的或酸甜的味道。那也不尽然。牛顿爵士一定吃
过不少苹果的了,但他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时,就没产生什么甜的酸甜的
感觉,他在想,这东西为什么向地面下落而不向天上飞去?又譬如豆腐的味
道鲜美可口,吃惯了鲜豆腐的人,很难想象它的滋味是臭的,然而,中国毕
竟有了臭豆腐。臭豆腐有知,会支持休谟,批评罗素,豆腐既然可以变臭,
苹果又何妨出现牛肉味道。
休谟说:“一切概然推理都不过是一种感觉。不但在诗歌和音乐中,就
是在哲学中,我们也得遵循我们的爱好和情趣。当我相信任何原则时,那只
是以较强力量刺激我的一个观念。当我舍弃一套论证而接受另外一套时,我
只不过是由于我感觉到后者的优势影响而作出决定罢了。对象之间并没有可
以发现的联系;我们之所以能根据一个对象的出现推断另一个对象的存在,
并不是凭着其他的原则,而只是凭着作用于想象上的习惯。”①
原则还是要的,自由想象也有必要。
休谟哲学的因果论思想,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产生莫大影响。公
道地讲,休谟哲学的立论基础并不科学,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思路,
它也有独自存在于哲学史林的理由。现代科学表明,人类的科学研究,既可
以将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将一个具体的专业作为自己的
研究对象,还可以将一个专门的命题或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此即所谓
宏观研究、中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比如,你可以专门研究哥达巴赫猜想,
也可以专门研究老鼠。实在,哥达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也许还需要很长的时
间,而人类对老鼠的奥秘同样知之甚少,否则,为什么不在明天早晨就宣布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85 页。
②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04 页。
③ 转引自《休谟思想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年版,第219 页。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22 页。
----------------------- Page 64-----------------------
哥达巴赫猜想的最终证明,也不能哪怕在任何一个城市把所有的老鼠一网打
尽呢?
休谟如果把他的哲学研究只限定在对知觉的研究这个范围内,则他的研
究就有了更为坚实的立论基础。现在看来,休谟的研究对象比之他那个时代
的许多哲学人物,其范围是小了许多——他不管研究主体——人,也不管研
究客体——物、世界。他认为这些都是不可知的。但和现代科学的分科相比,
他研究对象的范围也许又大了一点。他或者可以把研究范围限定在更小的范
围,如只研究信息符号——语言,或者只研究人的印象与观念。但这些“如
果”,只不过是后人的好心想象罢了。大体说来,休谟的研究打破了17世纪
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他确实是比他的同侪与后人——德国古典哲学的各位
经典作家更为超前的人物。他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能给予历史性的解释,
依然会对理解20世纪的哲学流派和文学艺术乃至科技理论产生许多好处。
----------------------- Page 65-----------------------
3.休谟的宗教观念
如果说,休谟的政治理论在他那个时代没有多少价值可言,但他的宗教
理论,却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理论。休谟的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基础方面。
一个方面,他主张宗教宽容,对基督教的一神论传统大为不满。他认为,
宗教乃是人的生活、情感和需要。一切宗教,都毫无例外地应处于平等的地
位;它们之间其实没有本质方面的不同。他不认为基督教比罗马教、希腊教
乃至其他任何一种宗教高明或者神圣。他甚至认为基督教的一神至上论远比
罗马、希腊时代的泛神论有害。因为一神论最容易窒息自由,毁坏道德。他
说:“道德、知识、爱好自由,这些品德招来了宗教审判官的致命的惩罚;
①
当这些品德被排斥之后,社会便陷入了最可耻的无知、腐败和桎梏。”他的
这些思想无疑是与他的时代发展相同步的。
休谟宗教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他以独特的哲学方式,在理论上
逻辑上否定了宗教的权威,动摇了传统宗教的根基。他既然认定“一切观念
都来自感觉”,出于经验,感知经验之外,一切皆不可知,上帝自然也是超
出于感知和经验之外的,于是,上帝也是不可知的。上帝既不可知,对上帝
的崇拜就是迷信。休谟的著作中,他对基督教的看法虽然不曾以上述明确的
语言予以表述,但那思想甚至比这种表述还来得更其深刻和有力。
休谟的逻辑是,上帝如果存在,就必须合乎他的哲学,否则,就是不存
在——没法知道它存在不存在。
在休谟的时代,欧洲就在流行所谓的宇宙设计论,即以类比的方式,证
明上帝的存在。而休谟以他独特的方法,证明了凡一切不可能知觉的内容都
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一逻辑的力量,从而给宇宙设计论以致命的打击。虽然这
种论证方法也许并非最为科学的,但在彼时彼地,却是最为犀利的。唯其如
此,他的这个观点,才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热烈欢迎,也给德国大思想家
康德以深刻的启示。照康德本人的说法,正是休谟的理论,使他“从独断的
迷梦中惊醒”。
能惊醒康德夫子的思想,必然有它的不凡之处。而论其历史前瞻性,休
谟确实是超前的。康德夫子依然是17世纪以来理性主义传统的综合者,休谟
却是理性主义的掘墓人。在这一点上,或说主要在这一点上,他比之休谟反
而低了一个层次。
据说,休谟的母亲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有这样几句评价:
“我们的大卫是一个平静的、好脾气的火山口,但他却有颗非同寻常的
清醒的头脑。”①
的确,休谟是一个处事平和睿智又带些平庸琐屑的英国绅士,但同时他
又是一位具有很强思辨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哲学巨人。
① 转引自《自然宗教对话录》中译本序,商务印书馆1989 年版,第4 页。
① 艾耶尔:《休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4 页。
----------------------- Page 66-----------------------
六、法国启蒙的运动
启蒙运动并非法国的专利,但它在法国也唯有在法国,才具有那样轰轰
烈烈、惊天动地的大表现。
法国启蒙运动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最主要的原因,是此时的法国已
经集各种矛盾于一身,而且新文化力量业已积蓄到了可以左右社会舆论与文
化走向的程度,这两条是缺一不可的。在前者,是为后者提供了一个博大精
深而又雄伟壮丽的舞台;在后者,是在这舞台上表演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戏
剧——他们以自己的表演实力,证明自己是一批伟大的演员。
18世纪的法国,已经经历了路易十四的专制与强大,又经历了欧洲300
余年的文明熏陶。它的内在矛盾,重重叠叠,已经无法调和,无法缓解,也
无法逃避了。
首先是新旧矛盾,这种矛盾在欧洲大陆的表现,虽然比在英国的表现更
其激烈和持久。因为大陆才是传统文化的旧巢穴,改变这种旧巢穴造成的影
响,有其它区域的人难于想象的困难和复杂程度。旧文化势力雄厚,又有政
府和教会的支持,新文化日益壮大,壮志未酬,于是短兵相接,一场搏杀。
实在,许多在英国人那里根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法国都如一道又一道的关
卡,唯有左冲右突,以求一呈。
除新旧文化矛盾外,还有激烈的经济矛盾和更为激烈的政治矛盾。而这
些矛盾一方面必然会在文化领域以特别典型的方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它们
又要向各种文化流派索求行动的根据。前面说过,以英、法、德之间相比较,
英国已经革过命了,虽然这革命确实不太象革命——它既缺少革命应有的激
烈、勇猛和壮丽,也缺少必要的震荡与牺牲。而德国还离革命十分遥远——
他们的当务之急,不是民主革命,而是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国家政权。
唯法国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只待东风一起,这些矛盾便像烈焰一般飞腾起
来。其革命的准备就是启蒙运动,启蒙的结果则演化成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
革命,尽管这场革命的进程和它的许多作法确实有些超乎启蒙思想家们所
料,而且并非合乎他们的启蒙文化的初衷。
法国启蒙运动的外在表现,尤有其自己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主题炳彰,风格热烈,据说法国人原本就有着强烈的浪漫情调,
他们喜欢刺激,崇拜英雄,耽于幻想,醉于爱情。不知道这种性格是法国启
蒙运动的原因还是它的结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一
个特色,则这种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醉怒痴狂,令人观之阅之,不但异常
兴奋,甚至头晕目眩。
法国启蒙运动,主意鲜明。不讲别的,就讲自由、平等、博爱,就讲以
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人的伟大理性。凡合乎这一理性的,则以无比绚
丽的色彩和无比激昂的情调,歌之、颂之、扬之、舞之、书之、写之、绘之、
塑之;不合这一理性的,则不问你是何经何典,何权何势,何神何圣,何富
何贵,何族何民,何学何业,一概批之、斥之、讥之、讽之、理之、论之、
怒之、骂之、攻击之、博杀之,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
可以说,以这样的风格兴起的文化运动,自古以来,未曾有过。古希腊
古罗马时代自然未曾有过,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尤其未遑一论。就是文艺复兴
运动以降,虽然也有布鲁诺、伽利略、马丁·路德这样英勇不屈的人物,也
有库萨的尼古拉、马基雅维利、蒙田这样的智者,还有达·芬奇、米开朗基
----------------------- Page 67-----------------------
罗、莎士比亚这样的天才,但他们对旧传统的批评,往往是曲曲折折,小心
翼翼的,是反复琢磨,细细辩证的;甚至是为了证明神学旧说的正确而误打
误撞进入新天地的。就他们的主观动机而论,他们常常并非旧势力的自觉批
判者,而是自觉不自觉地走上或被逼上了反叛道路。即使17世纪以来的哲人
们,包括影响最为深远的牛顿,也包括当时欧洲哲学界最有威望和影响的人
物,如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培根和霍布斯,甚至给法国启蒙思想
家以大启发大影响的洛克,他们的态度往往是平和的,甚至是折衷的,或者
是充满和解与宽容精神的。他们宁可给旧的宗教传统保留一块土块,也不愿
同他们正面对抗——宁不信神,绝不拆庙。其中态度最激烈鲜明的人当属霍
布斯,最具无神论风采的则是斯宾诺莎,但无论前者也好,后者也好,与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比较起来,都不免有小巫见大巫之感。
法国启蒙运动的各位代表人物就不同了。他们以风驰电掣之势,以雷霆
万钧之力,以世纪导师和人类理性代言人的身份,要与一切旧势力对垒,并
且非要弄个是非善恶大白于天下不可。他们甚至要和上帝直接对话,要让上
帝服从他们的理性,听从他们的意愿,如果不听,那么好,什么上帝,滚一
边去吧!
法国启蒙运动的另一个特色,是一代人杰,成团崛起。英国经验主义思
想家,如果从培根算起,那么自培根 (1561—1626年)起,经霍布斯、洛
克、贝克莱到休谟(1711—1776年)。首尾相距215年之久,其势如长河一
线,万里行来。法国启蒙思想家则不同,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
鸠、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摩莱里和
马布利。这些思想人物中除摩莱里生卒年不详,但其主要作品发表在1743—
1755年之间。其余9人,年龄最大的是孟德斯鸠,出生于1689年,年龄最
小的是霍尔巴赫,出生于1723年,二人生年相差仅34岁;寿命最短的拉美
特利仅活了42岁,享年最久的伏尔泰活了82岁。拉美特利1751年去世,离
弃世最晚的霍尔巴赫(1789年),相去不过38年时间;如果从孟德斯鸠出
生之年算起,到霍尔巴赫去世那一年止,其间正好1个世纪。而作为启蒙运
动的波峰时期,不过50年而已。50年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没有这些叱咤
风云的人物,又怎么会有法国启蒙运动?以此论之,可谓英雄造时势;但没
有法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环境,又怎么会培育出这么多杰出的人物?以
此观之,又可谓时势造英雄。不论英雄造时势也罢,时势造英雄也罢,这种
人才成团崛起的现象,无论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那种制度下都是不多见
的。哪里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那里的大机遇、大幸运。
法国启蒙运动的第三个特色,是它的亲和现实,不尚空谈。他们是一代
启蒙大师,几乎个个声名远大,著作等身。但无论那一位人物,他们都不离
现实,不忘现实,他们的著作都对各种人们关切的现实问题,充满热情与关
怀。他们似乎有一种本能,随时随地都能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其实,说抓住
社会热点问题都不准确,他们干脆个个都投身于社会热点之中,哪里有热点,
那里就有这些思想家的关注和影响,他们实在是一代执社会牛耳的思想巨
人。他们不肯不愿不能也不屑躲进书斋过生涯。即使那些最善于作学问的人
物,他们的学问也绝不与现实相分离。他们不喜清静,不要寂寞,热爱生活,
向往红尘。唯红尘滚滚,对他们才更有魅力。在一般道学家眼里,正所谓“野
狐禅经天天念,堕入红尘死不出”。因之,后人评价这些启蒙思想家,往往
更愿意称他们为战士,而把他们的著作比作藏满刀剑火炮的武器库。真的,
----------------------- Page 68-----------------------
法国大百科全书正似一座威力无比的军火库内中所藏各种兵器,可以说比之
当时任何一种军械都更具战斗力和杀伤力。
也唯其如此,才使得法国18世纪哲学多多少少有些离开传统哲学之轨
迹。他们更擅长形象思维,更愿意与现实接轨,对于抽象思维和构建哲学体
系之类的大思考,则既非他们之所长,也与他们生活的具体时空环境不太相
宜。
其实,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有两种类型的思想家,一类重视现实,全身心
关注社会生活,一类潜心思索,远离现实。以中国古代哲学家而论,孔、墨
属于前者,老、庄近似后者。自然,造成这两类哲学人物的原因,不但与他
们本人的性格、心理类型和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他们生活经历、生存环境与
时代、国度的思想走向有关。两种类型的人物,其作品风格必有不同,其对
后代的影响也往往两样。那种专心于社会现实的思想家,不管他的研究重点
侧重于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他们的理论往往与研究课题难解难分,溶为
一体。这些课题所产生的成果就代表了他们研究的价值。而他们对后世影响
的大小,也必然与这些成果在历史上占据的地位成正比。这类思想家,往往
不鸣则已,一鸣必要惊人,他们的影响常常以所谓爆炸式的方式出现,但他
们的理论绝不艰深晦涩,于是,后来者往往认为他们的理论有浅、近、直、
白的缺点,不像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思想人物的作品,能够经得起漫长历史的
时间考验,而且能常读常新,虽千百年后其魅力尚存,如柏拉图,如《周易》,
如某些佛家要典,如笛卡尔,如康德,但这观点并不全面。如果仅仅认为现
实类型的思想家的理论浅、近、直、白,那还说得过去,如果认为浅、近、
直、白就是不可救药的缺点,则不能令人心服。殊不知,为现实生活青睐,
使各个阶层或不少阶层可以接受的作品,不浅、不近、不直、不白就收不到
预期效果,用《周易》的文字作《红楼梦》,用康德的语言写《常识》,你
看看会有什么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浅、近、直、白,不是缺点,而是特
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群,他们的思想和著作,正是他们那个时代、他们那个
国家特别急需的精神食粮,又是他们对自己的时代和祖国发出的声音激越的
呐喊。因此,呐喊的音声,无论如何也比不过一曲古琴来得更其韵味悠长。
但在当时,它却是最能动人心魄的美声,是震天撼地的乐章。而且法国启蒙
思想,其精华已经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融化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的
历史性事件与文献之中。只要这些人类大事件的影响与这些重要文献不会消
亡,则他们的思想便随之永在。好比人类历史上那一些无比杰出的三军统帅
和由他们指挥的伟大战争一样,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就是他们的杰作,只要
人们没有忘记这些战争,他们的思想与指挥艺术便具有永久的魅力。擅长抽
象思维的思想家则另或一路,他们生前也许不被理解,也许寂寂寡欢,也许
被人误解,他们的作品也许难于广泛流传——他们的魅力也确实不在一时,
一时荣辱若云烟——因为他们既要写出经过最充分浓缩的大作品,就要对人
生直谛、世界奥秘发表见解,虽不被理解,又有何妨?寂寂寡欢,更有何妨?
或者说,他们追求的就是精华与抽象,喜欢的就是静寂与深思,他们理论的
生命就在于对历史的深层把握,他们的价值就在于他们理论的深刻与超前。
就历史的客观而言,两类思想的贡献原本难分伯仲,但在表现形态上与社会
效应上,则各自特色鲜明。前者如伽利略、牛顿、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后者
如莱布尼茨、笛卡尔、休谟、贝克莱与康德。莱布尼茨、休谟等人,虽在数
----------------------- Page 69-----------------------
百年后,还可以找到众多的继承人和研究者,而牛顿、伏尔泰诸公,他们的
思想已然化作科学性或社会性成果,而把他们的书再作为理论专题研究的人
显然是少了许多。
从总体上看,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正是这样一些人,他们思想观念的
直接成果就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而从狭义的哲学观点去考定他
们,则他们尚不足称为一流人物。
为此,批评他们的人,往往不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列入哲学家的范
畴,或者几笔带过,不肯细论。赞赏他们的人,大约也意识到他们的理论不
免太生活化和社会化了,于是便称他们的哲学为政治哲学或社会哲学。社会
哲学、政治哲学自然不能不算哲学,但与狭义的传统哲学相比,毕竟多了点
什么,又似乎少了点什么。
涉猎广泛,共鸣效应突出,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又一个特点。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虽然主旨专一,但每个代表的个性差异很大,研究领域的
宽窄差异也大,研究的侧重点又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他们或以政
治体制作重点,或以批判神学为己任,或兼从文学、艺术种种门类,或志在
编撰一部开天辟地式的大百科全书。但他们又是一条共同战线中的战友,其
中绝大多数还是朋友,或者曾经是朋友。朋友也有争论,争论不害友情,害
了友情也要争论,从而形成一段历史文化的共鸣效应。虽然这段历史已经过
去两个多世纪了,但即使作为一个生活在遥远天边的东方人,回顾这一段历
史的辉煌,依然会有五彩纷繁,目不暇接之感。
过去一些哲学史著作,习惯将法国启蒙思想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自然有些道理,但也有些牵强。实际上,他们的历史活动时间并不很长,
虽有前后之别,又有鱼贯而出、间不容发的特色。我以为,与其按时序划分,
不如按他们的主要行为类型来区分更好一些。大体说来,这些思想家,可分
为如下4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主流派人物。所谓主流派人物,即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
法国有最广泛的影响,而且他们之间的观点,虽有侧重不同,但都相去未远。
这一派人物的代表,首推伏尔泰和狄德罗。伏尔泰堪称泰斗,狄德罗则最为
实干。另外,还有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
第二种类型——卢梭。卢梭其实也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一员大将,而且
论其在法国革命时期的影响,没有哪一个启蒙思想家可与之相提并论。但他
的思想其实与上述诸公有别,加上他的个性有些特别,又时常伴随某种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