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6 周一良(现代)
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脑活动的规律。即使有些反映并不准确,但它依然
是有启迪价值,正如将一根木棍儿竖着立在盛满清水的碗中,那木棍儿的视
差反映不是直的而是弯的,这种弯的映象自然是一种误差,但这误差却又是
一种客观存在。正确认识它,给它以科学的解释,正是科学的责任。没有正
确认识它,但能给它以重视,也有其积极的作用。贝克莱对许多感知现象没
有作出科学的解释,但他把它们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并得出纵非正确但肯定
严肃的哲学反映,也同样是有积极作用。
从欧洲哲学史上各种流派或各代表性作家的发展情况看,有些流派或人
物重在当时,影响也在当时,比如培根,他对欧洲近代哲学后来的发展,就
影响不大。有些流派和人物的影响,则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例如莱布尼茨。那么,对于后者,人们就说他们的学说具有超前性。所谓超
前性,其实反映的只是社会现实对所需理论的一种选择时序,并非那些后生
影响的理论就比别的理论高明,不过社会对它们的需要来得晚些而已。比如
中国的孔子,他的学说,在他生前就不受重视,他死后,还受到奚落,甚至
让秦始皇放一把火,烧得好不凄惨。但到了汉武帝时代,不但成为显学、官
学,而且地位独尊,不可一世。这种现象从理论生成、发展的角度讲,就是
应该承认不同理论流派和体系同存共在的合理性,承认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才符合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必然发展过程。贝克莱哲学作为
经验主义哲学之一种,其谬误之处,自当扬弃,其价值也理所当然会得到承
认。何况说,历史对昔日哲学思想的选择,也有不同的倾向性变化,理性或
转化为非理性,重归纳又有转化为重演绎,东边日出西边雨,荣到极时是衰
时。只是要记住,理论可以回归,历史不能逆转。
哲学是一门追本寻源的学说,它不但要研究人生智慧,而且要研究世界
的本源、人的本源、物质的本源和存在的本源。但并非每个哲学家都必然如
----------------------- Page 52-----------------------
此,更不是每部哲学著作都该用这个公式去套。贝克莱并非没有对世界提出
看法,只是他的那些看法不出宗教神学之天地,多是些平庸之见。但他的以
“存在就是被感知”和“物体就是观念的集合”为支点的哲学理论,确实对
西方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产生启迪和促动作用。
比如西方现代语言分析学派,就将贝克莱看作一大思想前驱。现代语言
分析学派,一改旧说,重视对语言结构的共时分析,不再对传统的历时分析
发生兴趣,换句话说,他们是要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分析语言。这当然与传
统哲学和语言学发生冲突,然而它有自己存在的历史根据。语言既然是一种
客观存在,找出它产生的原因固然重要,弄清它自身的结构关系同样重要。
类比于人类而言,找出人类的起源固然是惊天动地的大发现,而弄清人本身
的活动机制和规律也同样是一门意义非凡的大科学。唯其如此,从人的感知
入手的贝克莱哲学才特别容易被许多现代哲学流派所青睐和推崇。
其实未止哲学而已,比如西方绘画史上的印象画派,其实在某种意义上
说就是一种感知画派,又比如电脑运作系统尤其是它的软件,也是一种感知
系统,机器人不需要弄明白世界的起源,它只是要在特定的信息范畴之内完
成自己的动作也就够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电脑如是说。“物体就是
观念的集合”——倘若我们将观念一词改为信息二字,也一定会受到机器人
的欢迎和支持。
贝克莱哲学,就其体系而言,他的立论基础有误,就其思维方式而论,
确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但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去掉了他的立论基
础,他还能完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吗?缺点常是优点的影子,将二者全然分开,
实非本作者所能。
----------------------- Page 53-----------------------
五、大卫·休谟
1.生平与思想大观
休谟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又非常有特色的哲学家,他的重要性
不但表现在他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而且表现在他是近代哲
学史上最具现代哲学精神的思想家。他的这个特点,在他生前,或者还看不
大分明,加上他的时代正是法国启蒙运动飞黄腾达的时代,论其影响,他总
有些比不过他的那些法国朋友——虽然他不一定真正欣赏他们的学说。休谟
哲学的价值,在19世纪后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大有超越同侪与前贤,
也超越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的架式。所以如罗素这样的当代西方哲学和哲
学史大家,对西方近代哲学的阶段划分,并不以德国古典哲学作分界,也不
以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作分界,甚至不以尼采和叔本华作分界。在他的分界
方法中,休谟和卢梭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他将西方近代哲学,分为上下两
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作“从文艺复兴到休谟”,第二篇的题目,叫作“从
卢梭到现代”。
休谟的哲学地位与历史影响,确实与德国古典哲学有差别。如果说,德
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为西方近代哲学筑墙,那么,贝克莱
特别是休谟哲学则在为西方近代哲学挖洞。德国人在为西方近代哲学千方百
计梳辫子,休谟却在为近代哲学换心脏。德国人要给西方近代哲学一个完美
的归宿,它们好似一座巨大的人工湖,要把一切水源都蓄积其中,休谟则如
一只百折不挠的土拨鼠,他要打破旧的水道,引领新的水流。虽然休谟本人
可能没有这么自觉的意识,在他生前,他的哲学也不曾引发过如此效应,但
历史自有主张,它的逻辑呈刚性特质,不管人间的冷暖炎凉。只是在休谟生
活的时代,他的影响不仅不如他所熟知的法国朋友,也不如他未曾谋面的德
国邻居。
休谟的主要影响在哲学领域,但他并不是一个专以哲学为主的思想家。
他的学说涉及范围很广,哲学之外,他对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以及后来
的心理学、美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本人雅好文学,又是一部在当时颇
有影响的《英国史》的作者。他的文笔自然很有特色。而他的6卷本《英国
史》,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不在史学本身,而在他那独具特色的优美笔调
上。休谟不曾有过纯文学创作,但以他的文才而论,他确实具有一流的文学
才华。
休谟的政治学,应该说主要是政治哲学,也有相当水平。他从自己的哲
学体系出发,对于盛行于当时的自然法观念予以批评。在他看来,所谓自然
法和自然状态,既缺乏充分的根据,也没有实在的道理。他本人在政治方面
属于保守派,而保守派相对于当时的英国,可以说正合时宜。所以他的政治
学说,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以哲学的方式,为当时的富人主要是工商新富们
服务,也为英国式的稳定和发展服务。他对财富和富人的议论,实在和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特别是浪漫主义运动风马难及。他说:“财富的有利条件究竟
在何种古国内由同一的原则产生了尊重和赞许,我们只要回顾一下前面关于
那个题目的推理,就可以明白了。我们说过,我们对那些具有财富的有利条
件的人们的赞许,可以归之于三个不同的原因。第一,归之于一个富人借具
所有的美丽的衣着、陈设、花园或房屋的景况,所给予我们的那种直接的快
----------------------- Page 54-----------------------
乐。第二,归之于我们希望由他的慷慨好施而获得的那种利益。第三,归之
于他本人从他的财产获得的快乐和利益,那种快乐和利益引起了我们的愉快
的同情。”①
富人有钱,穷人看着高兴,这实在是有些令人惊讶的。但在休谟那里,
确也顺理成章。
在经济学方面,他是介于配第和亚当·斯密之间的一位人物。他其实没
有专门的经济学著作,他只有几篇题为“政治论文”的文章,但这些文章涉
及到许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概括了商业、货币利息、税收,公共信用和贸
易平衡等诸多方面。
他是一位重商主义者,又是一位自由贸易主义者。他以一个哲学家的身
份,对上述那些问题作出不少令人惊异却又受益的思考。这些思考中,固然

不免有许多错误之见,但还是值得尊重。他认为“商业能促进勤劳”,“商

业能发扬节俭,使人人安居乐业,发挥一技之长某求利” 。他认为“低利息

和商业中的低利润,是彼此互相促进的两件事,两者都来源于商业的扩展”。
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商业,就必然基本上只有地主和农民两种人;
地主的挥霍浪费产生着一种持久的借贷需求,农民是无钱来满足这种需求
的。钱分散在许许多多人之手,不是花天酒地滥用乱花,便是用于购买维持
起码生活的必需品,永远无法积攒成大宗的库存或现金以供放贷生息。只有

商业才能把钱币聚集成大宗的资金。”他认为资金总是向着比较发达的工商
业区流动,他举例说:“一千多年来,一直有一股公开而明显的潮流,使欧
洲的货币流向罗马,可是这些钱又通过许多隐秘而看不见的渠道从罗马流
走:由于缺乏工商业,罗马教皇领地如今已成为全意大利最穷的地方。”②
休谟的这些理论,即使对于时至今日如我一样的中国人,依然很有启
发。休谟的道德学说,也可别称一家。他的伦理思想源于他的哲学理论。因
之,他的道德理论不为理性所左右,而受感情所支配。他说:“我们关于道
德的邪正的判断显然是一些知觉;而一切知觉既然不是印象,便是观念,所
以排除其中之一,就是保留另外一种的有力的论证。因此,道德宁可以说是

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 又说:“我们并非因为一个品格
令人愉快,才推断那个品格是善良的,而是以感觉到它在某种特殊方式下令

人愉快时,我们实际上就感到它是善良的。”在休谟的道德理念中,他将德
分为人为的德和自然的德。他认为自然的德使人利己,而人为的德使人利他。
利己与利他原来是难于调合的矛盾。但在休谟这里,二者完全可以和平共处。
利己与利他之所以能相亲相爱,因为人人皆有同情感。而这种同情感不但使
人因为自己有了财富而愉快,也为他人发了财而心情愉快,不用说,休谟先
生的这种体会总不免让人怀疑他是一个很有钱的资本家。虽然他以同样乐观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659 页。
② 《早期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270、271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早期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271 页。
② 同上书,第290 页。
③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510 页。
④ 同上书,第511 页。
----------------------- Page 55-----------------------

的心情告诉人们:“同情是人性中一个很强有力的原则”。虽然他谆谆教导
我们:“当任何性质或性格有促进人类福利的倾向时,我们就对它表示高兴,
加以赞许,因为它呈现出一个生动的快乐观念来,这个观念通过同情来影响

我们,而且其本身也是一种快乐。”然后,这些话绝对不能讲给卢梭巴尔扎
克们听的。
休谟对美学也颇有研究,而且他的美学思想与他的哲学思想一脉相通。
他认为美的本质不在客体方面,美是一种感情效果;而这种感情效果必然可
以使人的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他有两段名言曾为美学史家或美学评论家广
为引用。其中一段说:“幽克立特曾经充分说明了圆的每一个性质,但是不
曾在任何命题里说到圆的美。理由是明显的,美并不是圆的一种性质。美不
在圆周线上任何一部分上,这圆周线的部分和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美只
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感受这种情感。如
果你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在这圆的一切属性上去找
美,你都是白费气力。”③
美学史上自古即有美在客体或美在主体两大学派,其间变幻纷繁,难于
尽述。休谟立于“美在主体”的历史长河之间,前瞻后顾,自成一家。
此外,休谟哲学对近、现代心理学、文学批评等学科也都在不同程度上
产生影响。大凡19世纪之后的人文学科,没有提到或涉及到休谟的,可谓少
而又少。
休谟哲学对后世影响虽大,在他生前,却没有出现过什么轰动效应。不
但绝少轰动,他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人性论》出版之后,
社会反映十分冷落。据后人考证,大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杂志对此书有所
评论,其中较长的评论文章,不过三篇而已,而且就是这点评论,“绝大多

数是含有敌意的,有时甚至是带有污辱性的。”休谟本人也是大失所望,他
说:“再没有比我的《人性论》更为不幸的学术企求了,它从印刷机器中一
出生就已经死了,它甚至连在狂热的人们中激起一丝怨言的荣誉都不曾得

到。”这书的出版效果确实差了点,至少市场效应令人沮丧,直到休谟去世,
这一版的图书都没有卖完。
但休谟绝非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尤其不是一个性格浮躁的学者。他自然
也有一般大思想家所固有的自信,但并不怨天尤人。他认为,“人性论”出
版的效果不好,全是因为误解所致,为去掉误解,他便开动脑筋,以匿名方
式写了一本介绍《人性论》的小册子,并且以王婆卖瓜似的口吻作广告说:
“《人性论》招来了众多的反对者,且被描述得如此可怕,其主要设想和观

点是什么,本书对此做了更为充分的介绍和说明。” 然而,效果依然不佳。
他又从自身寻找失败的原因。他觉得出现此等尴尬,或许是因为这书叙
述方式不当造成的。以后,他便将《人性论》第一部分内容,改写成《人类
理解研究》,接着又写了“道德原则研究”一书,并想用它取代《人性论》
① 休谟: 《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620 页。
② 同上书,第623 页。
③ 朱光潜:《西方美字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226 页。
① 艾耶尔:《休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8 页。
② 同上书,第8 页。
③ 同上书,第9 页。
----------------------- Page 56-----------------------
的第三部分。然而其社会反映,依然不温不火,令人失望。
休谟一生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道德
原理研究》、《政治论文》、《道德、政治及文学论文集》和《英国史》等。
他的另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自然宗教对活录》,是他去世后由他侄儿帮助出
版的。这些著作,主要是那些最能代表休谟思想的哲学著作,出版效果大体
如斯。倒是《英国史》第一卷,经过出版商的一番策划,获得很大成功。以
后六卷本“英国史”的陆续出版,使他在书评方面大受青睐,在经济上也有
了大约3000磅的空前收入。连法国大作家伏尔泰都评论此书说:“这部历史
的声望高得无法再高了。它大概是迄今为止用任何一种语言写成的历史中写
得最好的一部。”①
作为一名哲学家偏在历史方面取得成功,不知道这是对休谟的肯定还是
嘲弄。但在他那一面看来,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休谟的性格原来是和美顺达的,逆境时从不妄自菲薄,顺境时也不得意
忘形。他只是满怀信心地投入新的创作,而且常常以自满自足、自得其乐的
心情看着自己的稿酬不断增加。他对别人的批评,从不作答,管你是耶非耶,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大约也和他的这种性格有关。他一生大约和卢梭发生过
严重的不愉快,而这种不愉快差不多全是由卢梭那一方造成的,这一点先不
管它。他本人对自己的这种性格也甚感满意。他的年轻朋友亚当·斯密曾评
论他说:“他欢快的脾气在交往中令人愉快,也常不免伴有琐屑和浅薄的品
性,而这一切在他身上当然都伴随着最严肃的专心,最精深的学问,最深刻
的思想和无所不通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使我认为他在人类脆弱的本性所能
接受的范围之内最臻于完善的智慧和有德之人的理想——不论在他生前还是

在他死后。”他本人也带着满意的心情自我评价说:本人是“一个秉质温和
的人,会克制脾气,性情开朗,乐于交游;而又愉快幽默,可以有些眷爱,
但几乎不存敌意,在我的一切情感中都非常有节度,即使我的主要欲望——
文名欲,也不能使我的脾气变得乖戾,尽管我经常失望,我的交往对那些初

出茅庐、担心莽撞的人以及勤奋执着的饱学之士,无不欢迎。”的确,他一
生最主要的欲望,就是他的文名。为此,他曾给一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贵
族作家庭教师,而且即使被无理降薪,他依然以宽容的态度继续为他服务,
其目的无非是想利用一些空闲时间完成他的研究课题。
休谟一生,有许多相当要好的朋友,无论在英国还是在欧洲大陆,他都
是很受欢迎的人。他和法国大百科全书的各位代表人物如狄德罗、爱尔维修,
和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和亚当·斯密,甚至和患有妄想症的卢梭,都是好
朋友,他对他们都能礼仪有加,真诚相待。他们对他也有很好的评价,如伏
尔泰对他的《英国史》的不无过头的赞美。孟德斯鸠也曾被他的哲学著作深
深打动,并将自己的《论法的精神》郑重赠给休谟。
在对法国哲学的评价上,他无疑更倾心于卢梭。因为他的反理性风格和
卢梭的主张有更多相似相通之处,然而正是这位时而清醒时而半疯的卢梭使
他的身心倍受折磨。他1763年出使巴黎,1766年与卢梭一同回国。他积极
为卢梭寻找住所,又为卢梭申请由乔治三世颁发的年金。但是这位与他最为
① 艾耶尔:《休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8 页。
② 柏林:《启蒙的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169 页。
① 柏林:《启蒙的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版,第169 页。
----------------------- Page 57-----------------------
意气相投的卢梭先生,不幸旧病复发——他原本患有被害妄想症的。他一犯
病就怀疑休谟要害他,而且不仅休谟,整个英国学界全要害他,于是惊恐万
状,大吵大闹,一旦清醒过来,又紧紧拥抱休谟,口中念念有辞:“不!不!
休谟绝不是害友的人!”但是,他的病加上他的性格,终归是无可救药的,
结果终于导致了两个人的最后分手。但是,即使在分手之后,休谟对卢梭也
没讲过什么过头的话,他只是带有几分怨悔又有几分无奈的心情评论这位难
缠的宝贝朋友说:“他在整个一生中只是有所感觉,在这方面他的敏感性达
到我从未见过任何先例的高度;然而这种敏感性给予他的,还是一种痛苦甚
于快乐的尖锐的感觉。他好像是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
被剥掉了皮肤,在这情况下被赶出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①
休谟去世前几个月,还怀着钦敬的心情,认真阅读亚当·斯密的《国富
论》的第一卷。
休谟的这种性格,与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的人生经历多有关联。
休谟于1711年旧历4月11日出生于爱丁堡。他家门显贵。其家族属于
霍姆或休谟伯爵家的一个分支。但家境并不富豪,他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
也出身于法学之家——她父亲是法学院院长。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
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幼年很不幸,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按照英国继承
法,他哥哥继承了父亲的主要财产,而他每年只能得到50英磅的收入。1723
年,他年仅12岁,便和哥哥一道进入爱丁堡大学在这里接受了全面的基础教
育。在校期间,他不但顺利读完了各门基础课程,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
自然科学和希腊语,而且接触和熟悉了牛顿与洛克的书籍。他母亲和家人都
希望他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律师,但他却对文学着迷。他自己后来回顾说:
“我顺利地读完了各学科的基础课程,并且很早就对文学发生了兴趣,文学

是我一生中最酷爱的科目。” 以此,他毕业后虽研究了一段法律,但很快便
认定自己不适合干这行。后来,他可能为生计考虑,曾试图成为一名优秀商
人,但也不成功,而且中间还发生一个小小的插曲。在他的经商地有一个女
子指控他是她私生子的父亲,罪名自然不能成立,名誉似乎也未受损,但那
心境是不会好的了。这段经历给他的启迪是:“他完全不适宜从事这项营生。”
②此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哲学研究和写作中去。以他和几位英国经验主义哲
学家相比较,他早年生活,似培根,个性,似洛克。他和贝克莱的相似之处
在于,他很年轻时,就发表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和贝克莱的不
同之处是,贝克莱中年之后的兴趣便有些瑟琶别弹,而他对理论研究的志趣
却是终生不谕。
1739年,他刚刚28岁,便出版了哲学巨著《人性论》;
1741年和42年,他又分别出版了《道德和政治论文集》的第一卷与第
二卷;
1752年,他的《政治论文》获得成功;
1754年,又出版了《英国史》第一卷,以后陆续出版了这部著作的其他
五卷。
休谟的生活经历和他的学术经历一样,并不顺利。1744年,他的朋友爱
① 转引自罗索《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232 页。
① 巴克拉捷:《近代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版,第280 页。
② 同上。
----------------------- Page 58-----------------------
丁堡市长提议由他出任爱丁堡大学的伦理学和精神哲学的教授,由于种种原
因,未能如愿;1745年,机会似乎来了,结果那职位又被别人抢走。他只好
到安古代尔侯爵家作家庭教师,但这位侯爵不但性情古怪,后来还患上精神
病。休谟的工作报酬,不但曾被无理减少。而且直到15年后才完全付清。
1745年,休谟的母亲去世。1746年他又被安古代尔侯爵解雇。此时的
休谟,可谓身心交瘁,前途无望。正巧他的一位远房亲戚恰到好处地邀请他
到军中供职。这位亲戚此时正奉命率一支远征军去加拿大,于是休谟成了这
位将军的秘书,并且很快被提升为军法官。但远征军的发展也不顺利,他又
回到英国继续他的写作生涯,直到1752年,他被任命为爱丁堡学院的图书馆
长。1763年,又被任命为驻法大使馆官员,在法国居住了约3年时间。1767
年被任命为副国务大臣,在任两年,表现出色。1769年,当他58岁时,他
重回爱丁堡。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位年收入1000英镑的富翁了。但他对哲学
的志趣,既是“贫贱不能移”,也是“富贵不能淫”的。他1775年患病,但
态度依然积极平和,1776年8月25日,与世长辞。
休谟的一生,求学,从政,经商,治学,交友广泛,性情平和,遗憾的
是他终生未娶。虽然他在法国时得遇一位女知音,但二人关系终究未得到得
突破,只是保持了终生友谊。
休谟一生研究广泛,经历复杂,但他真正钟情的还是他的哲学研究。虽
然在他生前,他的哲学不曾取得如洛克、卢梭那样巨大的影响,但在德国和
他身后,他却得到了别人无法得到的特别的光荣。不但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
人康德承认受到他的哲学的很大影响,而且19世纪以后的各种实证主义哲学
流派无不对他表示出由衷的尊敬。
但他和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有很大区别。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几乎个个
都是法国大革命的前驱者,他却是一个在政治方面十分保守的人。他是哲学
方面的大智者,又是政治方面的大庸人。他反对一切革新,公然宣称“革新

就是邪恶” 。或许可以这样讲:休谟的哲学,一直影响到20世纪众多的现
代西方哲学流派,而他的政治表现,即使在18世纪,也没有多少值得赞赏的
地方。
① 休谟: 《人性论》出版说明,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Ⅳ页。
----------------------- Page 59-----------------------
2.休谟的哲学思想
休谟哲学的主观想法,是将人性研究作为各种理论研究的中心和基础,
所以,最能代表他的哲学思想的乃是他的《人性论》。他认为,一切科学都
以不同的方式与人性发生联系,而人性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切学科的
中心。不但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如此,甚至连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都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科学。” 可见人的研究在他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
位。
从人性入手研究哲学,即使不是休谟的发现,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哲学人
物的一个特色。单以英国经验哲学而言,培根哲学最重视知识,霍布斯哲学
最重视国家,洛克哲学最重视经验,贝克莱哲学最重视感知,休谟最重视的
乃是人性。人性问题,本来是18世纪的政治主题,休谟却把它变成哲学主题,
这正是彼时彼地英国的特色。从《人性论》的组织结构看,休谟从人性出发,
先论知性 (第一卷),再论情感(第二卷),后论道德(第三卷)。知、情、
德是休谟人性理论的三个基本部份。很显然,这种人性理论与法国启蒙思想
家的理论有明显不一样的地方。
休谟的人性论,虽然以人为研究中心,又以人的观念为研究重点。或者
说,以人为中心是他的主观愿望,而以人的经验和观念作为他哲学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则反映了他哲学的逻辑过程,换句话说,他的哲学虽然以人性为
总命题,但似对人的观念的关心远远超过对人本身的关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休谟的人性论就其现实性而言,其实没有多大价值。
在人的问题上,他没有提出多少新的内容。在这方面,他不但比不过他同时
代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甚至比不过早于他的 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家。实际
上,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欧思想家,历来把对人的尊重和认识摆在重要地位。
他们或者由敬神转为敬人,或者干脆确认人的崇高地位,而对神灵表示怀疑。
因此,这个时期的思想家都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17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想
家,或者把人的理性看得高于一切,或者对世俗内容如科学、知识与国家倍
加关心,且提出一套一套完备的思想论证。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尤其推
崇人的品行,尊崇人的地位,对一切妨碍人的发展、人的理性、人的权利、
人的自由的内容,不管他是神灵,是政权,是贵族,是传统,是经典,是权
威,都要统统反对,并且恨不得一风吹去,让它们烟消火灭才称心如意。
休谟则另成一系,他的人性观如果放在社会现实生活这个领域中观察
它,则它既非常保守又毫无新见。他反对革新,推崇服从,而且视仰政府鼻
息为大荣幸,敬富人如敬父母,畏官长如畏神明,安时守份,无怨无怒,不
但不为自己的贫困而烦恼,还要为人家的富足而兴奋。他说:“我们谴责一

切不忠于执政长官的行为” ;又说:“最符合于慎重和道德学的一条准则,

就是安然服从我们生活所在的那个国家的现存的政府。”而且对于一切反抗
最高权力的行为,无论你有多少理由,他都不问青红皂白,一概反对。他认
定,“在健全的政治学和道德学中,虽然在某些场合下反抗最高权力可能是
正当的,但是,在人事的通常进程中肯定不能有比这件事更有害、更罪恶的
② 巴克拉捷:《近代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年版,第282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03、404 页。
② 同上。
----------------------- Page 60-----------------------
了。” ①
可怜的休谟,你是太过于平庸了。
但从哲学的角度考虑,休谟的人性学说,又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
休谟对人的研究,始于知性,而他对知性的研究,又始于经验,所以他
才被列入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但是休谟的经验主义,显然已经与英国传统
的经验主义包括洛克也包括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发生莫大分歧。他不但不同意
洛克的知识来源于经验的观念,甚至也不同意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式的经验论。休谟的经验学说,把英国经验主义引导到观念唯一的极端方面
去了。因此,罗素说他的经验方法是走进了死胡同。
洛克的经验论,认为物体有第一第二两种性质。第一性质是客观存在
的。与人的感觉没有关系,例如物体的广延和数量。第二性质则与人的感觉
直接相关,如温度和颜色。为此,洛克还举了三只不同温度的水杯的著名例
证。
贝克莱不同意此说。他认为,不论物体的第一性还是第二性,都是由人
的感知来决定的——“存在即是被感知”。即使物体的广延和数量,如果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