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5 周一良(现代)
原理”也饶有兴趣,进行了认真研究——他崇敬牛顿,但不能全然同意牛顿
的学说。1704年,他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但他并未离开三一学院,而
是留在学院继续深造。1707年,他被选为研究员,依然在该院从事研究。此
时他年方22岁,正是大好年华。1709年,他24时便发表了他的主要哲学著
作《视觉新论》,次年又发表他的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在此期间(1706
—1708年),他还写了好几大本日记,这些日记直到一个多世纪后才被弗雷
泽发现,并以《平凡的书》的名字于1871年出版。1713年,他又出版了《海
拉斯与费罗诺斯对话三篇》。应该说在1713年之前,他的最主要的著作已经
全部面世,而此时,他不过是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年轻研究员,贝克莱聪慧早
成,堪称后生可畏。1713年,他成为牧师。这一年他曾到伦敦休假,又去法
国和意大利游历了一番。在伦敦,他见到当时的一些出色的科学人物,如波
普,爱迪生等、并且在他的好朋友大作家斯威夫特的引荐下,进宫谒见了英
王陛下。顺便说,他不仅与斯威夫特是好朋友——实在这二位的政治观念十
分相似,而且在其他方面也似乎颇有共同语言,至少以文笔而论,贝克莱的
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在法国,贝克莱又与马勒伯朗士多有接触,而且意气相
投,很有些相见恨晚的情势。1721年,他获得神学博士学位。1724年他被任
命为德里的教长。但他并未亲身到职,直到1734年,他享受教长头衔达10
之久。1728年他43岁时结婚。此时他萌发了一个要到百慕大群岛建立神学
院的计划,同年去美洲,计划不曾实现。但他在美洲的声望很好,以至到了
19世纪,美洲人还没有忘记他。美国的一位牧师在加利福尼亚办起一座学院
时,就将这所学院命名为贝克莱学院。或有人揣度,他之所以享此殊荣,是
因为他在美国的时候,曾有一篇诗作,诗中写道:“帝国的航船取道向西”。
然而,动人的诗句固然可以成为一个契机,更重要的还是他当初在美洲的所
作所为和他此后享有的巨大社会声望,因为他实在并非一个特别出色的诗
人。1734年,他被任命为爱尔兰南部的克罗因地区的主教,任职到1752年
退休。退休当年他便去了牛津,次年——1753年的1月14日,他在牛津故
世,那一天正好是个星期日,他正在倾听他的妻子为他颂读《圣经》。
从贝克莱一生的主要经历看,他是一位极富才华的教士,又是一位有大
智慧的思想家。否则,不可能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写出那么有影响的哲学著
作。实在说,这些著作尽管引起种种争论,但争论并非坏事,唯有争论才能
有所突破。毕竟批评容易创见难,写出一部经典性著作就更难了。正如人们
司空见惯的一些“左”字号人物,今天批这个,明天批那个,批了洋人批古
人,可惜除去指责别人就一无所长。这样的批评,实在不如没有的好,省得
丢人现眼,浪费纸张。
贝克莱又是一位好好先生。他善于用理性的方法阐释教义,又善于用传
教的方式传播理性。他本人是爱尔兰国教的信徒,但他对共同居住在爱尔兰
的天主教徒绝无恶感,而且特别希望双方能够相互尊重,友好相处。这其实
也是一种宗教宽容。他对爱尔兰感情很深,居斯地,爱斯民,自称爱尔兰人,
称牛顿为“邻国的科学家”。但他的生活观并不狭隘,他无论到法国、意大
利还是伦敦,都有谈得十分投机、相处十分融洽的朋友。他在美洲也很受欢
----------------------- Page 43-----------------------
迎。即使他的计划未能实现,他也不采取偏激的态度,离开美洲时还把自己
的很多书籍送给当地的学校。他是斯威夫特的朋友,他朋友的恋人瓦尼萨的
母亲也是他的朋友,而当斯威夫特和自己的恋人失去原有关系而另有新欢
时,人家也不曾迁怒于他。瓦尼萨临终时,还把遗产赠给他。可见他无论在
那个方面都很得人心。
从他的个人生活观察,他虽然结婚很晚——这大约是近代西方思想家通
病,他的前辈培根45岁才成婚,他的德国晚生后辈黑格尔同样晚婚,而他也
是到了43岁才作新郎。但他婚姻美满,虽晚熟却成熟,他婚姻的质量至少好
于培根。如果联想到那个时代的很多大思想家如霍布斯、斯宾诺莎、笛卡尔、
莱布尼茨以及后来的康德都是终生未娶的,更可以说,作为主教的贝克莱确
实性格安善,很会作人。
贝克莱尊重科学,尤其尊重牛顿。他虽然是神学博士、但对科学既不陌
生,又绝无反感。他对科学有自己的见解——有些不合科学,有些则别具价
值。但他论及牛顿时,总是语多恭敬。
他敬重牛顿,虽然也对牛顿的某些观点提出批评,但那无伤大雅。他对
数学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敢于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数学意见。
这些意见具有很典型的哲学特色。虽然其中一些见解不免有些“开枪不准、
轻敌妄想”的意思在内,但仔细分析这些见解,却也绝非全无道理。
贝克莱对经济问题也很关心。他关心经济是从关心爱尔兰的贫困经济状
况出发的。但他发表的见解,绝非一般平庸的经济学家所能望其项背。他不

看重金钱,他认为“金钱只有作为交换才是重要的”。但他重视银行,能够

理解银行的价值和作用。他说,“银行是对商业最大的帮助和刺激”。他认
为建立一家爱尔兰银行非常必要。他断定那些比较富有的欧洲城市如威尼
斯、汉堡和阿姆斯特丹都和它们的政府银行有关。他重视外贸,在经贸领域,
绝不保守,而且他对为财富而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他发问道:“是
否曾有过,或现在有、或将有一个勤劳而贫穷的民族或一个懒惰而富裕的民

族?”他对市场的作用也有很高明的见解,他说,“难道物品的价值或价格

不是与需求量成正比而与供应量成反比吗?”如此等等,使我们觉得这位主
教,无论肉体还是灵魂,都更接近尘世与人生。
贝克莱的爱好至少是多方面的,到了晚年,他又对焦油水发生兴趣,并
且为此写了文章,还用焦油水给他的爱尔兰同胞治病。令人惊奇的是,他用
这种万应灵药给“当地爱尔兰人治疗天花、溃疡、肺结核病人的咳嗽、丹毒、
⑤ ⑥
消化不良和气喘病。” ,居然“同样取得了同样显著的疗效。”对此,他
的传记作者宽容大度地评论道:“神经是灵魂的内在构成部分,因而焦油水

中的油也可以对心灵发生有益的作用。”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贝克莱的真正贡献自然还在哲学方面。他是洛克之后最著名的经验主义
① 《贝克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29 页。
② 同上书,第130 页。
③ 同上书,第129、130 页。
④ 同上书,第129、130 页。
⑤ 同上书,第131、132 页。
⑥ 同上书,第131、132 页。
⑦ 同上书,第131、132 页。
----------------------- Page 44-----------------------
哲学家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洛克经验主义哲学的继承人。然而,他
的哲学著作又是洛克哲学的全面反对,他是以反对派身份取得继承者资格的
历史上并不多见的特殊现象之一。而这种特殊现象至少启发我们,让我们对
各种理论和哲学问题不能简单处理之。
----------------------- Page 45-----------------------
2.贝克莱哲学思想解析
贝克莱哲学是近代哲学史上的难点之一。他哲学的内容,其实并不复
杂。虽然内容并不复杂,因为他立论的怪异,却常令读者和哲学史家头痛。
即使如罗素一样的哲学大家在介绍他的哲学时,也不免大费周折。而且他的
哲学还不能用粗暴的方法简单对待。面对贝氏哲学,仿佛面对一位奇绝佳妙
的弱女子,明明她出了错儿,你还不能乱批评,一旦批评不当,还是你错,
纵无焚琴煮鹤之罪,亦有不知怜香爱玉之过。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人类知识原理》和《视觉新论》
二书中。后来他又写了三篇对话,算是对他的这两部高深莫测的著作的通俗
解释。他的那些生前未曾发表的哲学笔记,则可以看作他哲学思想形成过程
中的种种遗迹。他的著作影响固大,但数量不多,篇幅也小。在这些著作中,
无疑《人类知识原理》一书地位最为重要。然而这又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
——这书只有一篇绝不算短的绪论和一个与绪论相比并不算长的第一部——
而且只有第一部;绪论,第一部,完了。
贝克莱哲学的出发点是他的那个名闻四海的哲学命题:“存在就是被感
知”。
贝克莱之所以选择这个命题作出发点,一是他哲学体系的需要,二是他
有着十分明确的反驳和批判洛克哲学的目的。在洛克看来,经验可以分为两
种,相应的物体同样具有两种性质,所谓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一性质,
如物体的广延、数目、大小、运动,这些和物体本身不能分离;第二性质如
颜色、温度、滋味种种,这些则因人的感觉而定。洛克的这种分法,既带有
二元性质,又带有机械性质。因其机械则不免失之简单生硬,因为二元性质
又不免失之牵强附会。机械分析是形式,二元性质是根本。但对洛克哲学的
这种二元论局限的纠正,却有两种全然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将所有物
体固有的内容归于物体本身,比如一株桂树,不论其广延也罢,数目也罢,
还是颜色也罢,滋味也罢。分析这桂树的第一性质,它有多高、多大,树围
多长,树冠多方,只能从桂树本身找根据;分析这桂树的第二性质,它的颜
色——绿的,它的花朵——美的,它的花味——香的,也只能从桂树本身找
原因。但还有另一种方法,即贝克莱的方法,就是将第一性也归入第二性,
又将第二性归入完全的主观性——物体并非客观存在,它之所以存在,因为
它被感知。
物体的存在是因为它被感知,管你第一性、第二性,都是如此。一群红
色的小鱼,颜色固然因为被感知才能存在,它们的形态和数量也因为被感知
才存在。这正是贝克莱告诉我们的方法。
贝克莱认为,“人们只要稍一观察人类知识的对象,他们就会看到,这

些对象就是观念。”但什么是观念,西方哲学家对它的理解并不一致。贝克
莱的传记作家厄姆森说:“在17世纪的英语口语中,‘观念’这个词是‘图
像’的同义语,就像法语中的 ‘idea’(观念)一样。所以,在莎士比亚的
“理查三世”中,布欣汉姆(Buckingham)对格罗西斯特(Gloucester)说,
他正是他父亲的 ‘观念’,即他正是他父亲的肖像。笛卡尔本人说,严格说
来,观念就像事物的图像一样。这个词被明确地用于哲学理论是与一种有关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0 页。
----------------------- Page 46-----------------------
视觉的十分简单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理论中,灵魂看见了外部世界

投影到大脑表面的图像,这是影像感知说的一种形式。”但到后来,观念的
含义又有了扩大,“甚至在这一理论被修改或被放弃时,该用语不仅被保留
下来,而且渐渐包容了一切意识对象——所有感官的所有感觉、记忆对象、
想像对象、思维(它常被看作是精神表象的基本结构)对象,以及一切情感。”
②这实在是太复杂了,但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也很不错,而观念一词在贝克莱哲
学中,大体只限于其狭义概念的范围之内。
贝克莱既认为人类知识的对象只是观念,而这些观念的来源不外乎三种
情况,即:“(1)一种是由实在印入感官的;(2)一种是心灵的各种情感
和作用所产生的;(3)一种是在记忆和想像的帮助下形成的(这里想像可以
分、合或只表象由上述途径所感知的那些观念)。”③
请读者朋友注意,这是贝克莱哲学的第一个前提——唯有观念,才属真
实。
贝克莱哲学体系还有第二个前提,即“除了那无数的观念(或知识的对
象)以外,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认识或感知它们,并且在它们方面施展各种
能力,如意志、想像、记忆等。这个能感知的能动的主体,我们叫它作心灵,
精神或灵魂,或自我。”④
一个是感知的对象,一个是感知的主体,有这两个前提,贝克莱的“存
在即是被感知”理论就有了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但是毕竟“存在即是被感知”
这个命题无论如何总与人们的常识不符。比如一张书桌,当我们看到它,摸
到它,或连看带摸到它的时候,我们确实感知到了。但我们可以因为有了这
种感知,就不承认这张书桌的客观存在了吗?
贝克莱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但这似乎毫不影响也不妨碍他对自己理
论的自信,也不影响和妨碍他对此作出解释。他说:“我写字用的这张桌子
所以存在,只是因为我看见它,摸着它;我在走出书室后,如果还说它存在
过,我的意思就是说,我如果还在书室中,我原可以看见它;或者是说,有

别的精神当下就真看见它。”同理,“我所以说曾有香气,只是说我曾嗅过
它,我所以说曾有声音,只是说我曾听过它,我所以说,曾有颜色,有形象,
只是说我曾看见它或触着它。”②
这确实够奇异的了——世界真奇妙,不——感知真奇妙。
譬如一个人,他有一个贤妻,只是因为他感知了她,她才存在——存在
即是被感知嘛。至于这位妻子是否真有其人,倒是无关紧要的了。对这等逻
辑,人们完全有理由向贝克莱先生提100个以上的疑问,请他不吝指教。然
而,贝克莱无须旁人提问,他自己先就代别人提出了问题,并且,他毫不迟
疑地就将这些疑问归于世俗之见。而所谓世俗之见,在这儿可不是一个好词
儿。他说:“世俗之见含着一种矛盾:人们有一种特别流行的主张,以为房
屋,山岳、河流,简言之,一切可感知的东西,都有一种自然的、实在的存
① 《贝克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6 页。
② 同上书,第16 页。
③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0 页。
④ 同上书,第20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1 页。
② 同上。
----------------------- Page 47-----------------------
在,那种存在是和被理解所感知的存在不同的。” ③
这个自然。诚如贝克莱先生所言,感知的东西,必然是有一种自然的、
实在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必然“和被理解所感知的存在不同”。
一个人可以感知——请读者朋友原谅我的用词不敬——到他的妻子,而
他感知到的妻子一定和他存在的妻子有所不同,这一点还能有什么疑问吗?
你认为没疑问,贝克莱先生有疑问。即使10000个人中有9999位同意这见解,
贝克莱仍然要指出,这不过是些“世俗之见”。贝克莱对此不但大有疑云,
而且还要万分郑重地提出问题,他说:“世人虽然极力信仰接受这个原则,
可是任何人只要在心中一寻究这个原则,他就会看到,它原含着一个明显的
矛盾。因为上述的对象只是我们借感官所感知的东西,而我们所感知的又只
有我们的观念或感觉;既然如此,那么你要说这些观念之一,或其组合体,
会离开感知而存在,那不是矛盾吗?”①
弄来弄去,矛盾跑到了疑问者这一方。但贝克莱按照他的逻辑,确实也
自有他充足的理由。他的意思是说,诸如山岳、房屋、河流种种,只是我们
借助感官才能感知的东西——他在感知二字下面还特地加了着重号。那么,
我们所感知的东西,当然只有我们的观念和感觉了——他在只有我们的观念
和感觉下面也加了着重号。既然这样,离开感知去谈存在,不是矛盾吗?用
本作者使用的例子讲,你有妻子,因为你能感知她,而感知就是存在,如果
你根本连感知都没有,你怎么能证明你有还是没有妻子,你又怎么能证明她
的存在呢?
咦!这么一来,本来属于提问者的真理,却跑到被提问者——贝克莱先
生那里去了。即使因此有可能使娇艳可爱的夫人变成一种感知,我们似乎也
没法可想。
真理,真理,你到底是贞女还是荡妇?
但贝克莱岂管你们这些世俗之见。他只管按照他的逻辑,对此反复论
证,不厌其烦;几乎一切问题,他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他的理论予以证明。
比如讲到物体的广延,洛克认为,广延属于物体的第一性质,和感觉没有关
系,你感觉它,它也广延,你不感觉他,它该广延依然广延。贝克莱绝对不
同意洛克此论,他的理论是:不但广延,一切所谓第一性质全包括在内,都
是人的感知结果。他说:“我在构成那个观念时,同时一定要给它一种颜色
和其他可感知的性质,而这些性质又是被人承认只在心中存在着的。一句
话,所谓广延、形象和运动,离开一切别的可感知的性质,都是不可想像的。”
①通俗点说,广延也只能依靠感知而存在,同样属于存在即是被感知这个理论
范畴,如果没有感知,你怎么能晓得能证明——能感知物体的广延呢?一句
话,没有感知存在你怎么感知存在?
但是,贝克莱的这个理论,固然一经他手常常变得十分雄辩,且又十分
难解又难缠。但是,毕竟,没有存在就没有感觉,感觉也是一种存在。纵然
一切感觉皆无,该存在的依然存在。比如阿尔卑斯山,比如密西西比河,你
感知它们,它们存在,你不感知它们,它们就不翼而飞了吗?贝克莱先生固
然是感知大师,但没有贝克莱先生的时候,就没有阿尔卑斯山,就没有密西
③ 同上。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1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4 页。
----------------------- Page 48-----------------------
西比河吗?贝克莱先生既过世之后,他所感知过的一切东西就统统化为乌有
了吗?进而言之,你今天感知月光,月亮便存在,你明天不感知月亮了,月
亮便消失不见了吗?赞成贝克莱观点的人会说,这批评根本是文不对题,是

贝公所说:是先扬起尘土来,又抱怨自己看不见 !贝克莱生前死后,固然不
再感知这世界了,但还有别的有感知的人在。可是,没有人类的时候,阿尔
卑斯山就不存在吗?这样的提问,讲给列宁同志听,他一定很高兴;但讲给
贝克莱主教听,却又正中他的下怀。他会笑迷迷告诉你:没有人类的时候,
上帝在感知。请问,上帝不是比人类更有感知力吗?于是有一位欧洲人写过
两首打油诗,以诗的语言,讲述贝克莱的观点。两首诗一问一答,颇有意蕴。
问者曰:
有位年轻人曾估计,
“上帝一定会觉得太稀奇,
假若是他发现
这棵树依旧存在,
那时却谁也没在中庭里。”②
答者曰:
尊贵的先生:
您的惊讶真稀奇,
我时刻都在中庭里,
这就是为何那个树存在如故,
因为注视着它的是
您忠诚的

上帝 。
不错,贝克莱哲学最终难免归于上帝。一则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神学系
的学生,一位神学专业的研究员,一位牧师,一位教长,乃至一位地方主教。
另一方面,这结论也是他哲学内在逻辑无法贯彻到底所至。贝克莱是一位以
哲学方式论证宗教教理的教士,又是一位以神学价值看待哲学的哲学家。这
样说,并非是在褒扬或贬低贝克莱,而是提醒不甚了解贝氏哲学的读者,应
该注意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因此,我们既不必因为他常将某些神学思想拉
入哲学领域而对他痛加鞭挞,或者嗤之以鼻,也不必因为他用新的哲学思维
对待神学和上帝而对他谬加夸奖,过分夸大他哲学的理论价值。
“存在即是被感知”,仿佛是一盘倒下的棋,虽然这种下法无论如何不
合乎固有的棋规棋理,但它却可以令人从中得到某些按常规做法得不到的东
西。顺便说,贝克莱之前的英国经验主义者不太擅长抽象思维,因而使这派
哲学总不及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的哲学来得深刻和长于演绎,贝克莱与休
谟给英国经验主义补上了这一课。这正好体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互补原则,或称满足原则。
公道地讲,存在就是被感知,并非一个最好的命题,甚至根本不是一个
正确的命题。但在这命题所体现的哲学思维方面,却有许多值得人们重视的
东西,实际上,贝克莱对这个命题确实下了极大的功夫,也展示了他罕见的
① 参看《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4 页。
② 转引自《贝克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63 页。
③ 同上书,第64 页。
----------------------- Page 49-----------------------
才华。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对此命题作了三次论证,三次反诘论
证,又有十二种一般责难和答辩。如此反反复复,意在以他的特有方式来说
明他的理论逻辑,纵然聪慧博学如贝克莱者,看来完成此说也大为不易。
但是,反复咀嚼贝克莱哲学,他不但承认经验是感觉的前提——以此,
哲学史家依然要把他归于英国经验主义经典作家的行列。而且,他与后来的
休谟也有不同。他承认感知需要对象,尽管他认定没有感知就没有存在,但
又承认人不能感知一切;人所不能感知的,只有请上帝负责——上帝无所不
在。
贝克莱的哲学属于一元化范畴,尽管论来论去,不但走向极端的唯心主
义,而且正如牛顿力学一样,在没有办法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只好
求助于上帝。诚然若是,贝克莱哲学显然还是比洛克的二元论哲学来得更深
刻,也更彻底。他不但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且认为存在只能是被感知,
甚至连离开感知的抽象观念都不可以。
贝克莱反对抽象观念,认为所谓抽象观念难以存在。他说:“别人是否
有这种奇特的能力来抽象自己的观念,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说到我自己,
我确乎有能力来想像或表象我所感知到的那些特殊事物的观念,并且用各种
方式来分合它们。我可以想像一个人有两个头,或是人的上部和马的躯干联
合在一块。我可以离开身体的别的部分单独思考手、眼和鼻。但是,不论我
所想像的手或眼是什么样的,它一定不能没有一种特殊的形象和颜色。同样,
我给自己所形成的人的观念,不是白的,就是黑的,要不就是黄褐色的;它
不是屈的,就是直的,不是高的,就是矮的,或者就是中等身材。我的思想
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能设想上述的抽象观念。”①
贝克莱重视感知,强调感知,认定存在就是被感知,以他的一元论风格,
他必然反对与感知脱离关系的抽象观念。他既不承认独立于感知之外的客观
存在,也不承认独立于感知之外的抽象观念。他说:“离开了一切特殊的快
乐,要使一个人幸福,或成为幸福的人,离了一切的善事,要想一个人还能
成为善人,那真是少有能够做到的。要照这样说,一个人虽没有确定的正义
观念或道德观念,也一样可以成为正直的、有道德的了。人们既然以为那些
文字是表示一些一般的概念,是离开一切特殊的人和行动的,那么这个意
见似乎已经使道德学难以理解,并且使道德学的研究对人无大用处了。事实
上,抽象观念的学说,实在是有损于许多有用的知识的”。①
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对贝克莱关于抽象观念的论点同样大感兴趣,这大
约和非理性化思潮有某些关系,但从哲学的历史发 展的逻辑过程考虑,
他的这个观点,也和“存在就是被感知”一样,无疑是为后人提供一种有别
于传统的思维方式。
贝克莱哲学思想中另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命题,是他的“物体是观念的
集合”。
如果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是贝克莱立论的基础,那么,“物体是观
念的集合”则是他哲学思想的精华。或者换个角度理解:“存在就是被感知”
是在说明存在的性质,而“物体是观念的集合”,则说明感知的方法。于此,
他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著名论断。他写道: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7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65 页。
----------------------- Page 50-----------------------
“借着视觉,我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
念。借着触觉我们就感知到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
各种程度和数量。嗅觉给我以气味;味觉给我以滋味;听觉把调子不同、组
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我的心灵中。心灵有时看到这些观念有几个是互相
联合着的,因此,它就以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认它们为一个东西。例如,
它如果看见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常在一块,则它便会把这些
性质当做一个独立的事物,而以苹果一名来表示它。别的一些观念的集合又
可以构成一块石、一棵树、一本书和其他相似的可感觉的东西。这些东西,
又按其为适意的或不适意的,刺激起爱、憎、喜、忧等感情来。”①
在这段话里,贝克莱讲了这样几层含意:一是感觉的渠道;视觉、听觉、
触觉等等;二是简单感知观念的存在;三是这些简单观念的集合;四是这些
观念集合的结果,即由此刺激了人的各种情感。
很显然,贝克莱的这种感知观念是动态的,它展示了人的各种感知因素
及其相应的感知过程。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大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过
程,或说对大脑接受的各种信息的整理过程。贝氏此说,显然对后来的哲学、
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启发。他在《视觉新论》中也曾有过这样
一段议论:
“我坐在我的书房中,听到沿街走来一辆马车;我通过窗扉看到了马
车;我走出去坐进了马车,这样,一般说来都倾向于认为,我听到、看到、
触到的是同一事物,即马车。肯定无疑,每种感官准许进入的观念是大大不
同的,彼此有区别的;但由于这些观念经常被一起观察到,人们谈到它们时,
就好像是同一事物。”②
这段话理所当然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而且他在《视觉新论》中关于“在
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研究,也得到心理
学史家舒尔茨的高度评价。舒尔茨写道:“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
这可能还是第一次。这样贝克莱继承发展了经验主义中和联想主义传统。他
的解释比较正确的预先提到深度知觉的现代看法,因为他曾讨论调节和符合
这些生理线索的重要作用。”①
贝克莱的哲学思想确实是一株怪异的智慧树。它不是从地上而是从天上
倒着生长下来的。然而那枝枝杈杈上确实结有许多诱人的果实。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20 页。
② 转引自《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年版,第32 页。
① 《人类知识原理》,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33 页。
----------------------- Page 51-----------------------
3.贝尔莱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影响
贝克莱哲学的历史价值,首先因为他在前人哲学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一
个新的思路,他虽然也是英国经验主义的继承者,却偏要换个方式想问题。
而换个方式想问题,往往能因其别开生面,所以会别有所得。在贝克莱之前,
即使仅从17世纪的主要哲学家算起,已经有了种种思路,如笛卡尔的“我思
故我在”,斯宾诺莎的实体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培根的经验论,洛克的
物性论,种种。贝克莱不从旧说,另辟蹊径,而且真真切切,找到一种新的
哲学体系,这正是贝克莱哲学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实际上,无论哪个
时代,特别是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人类的思想总是十分活跃。既活跃,便不
拘一格;既不拘一格,便争论四起;既争论四起,便形成各种流派。流派原
不怕多,无论何时何地,大约总是多一种思路比少一种思路好。这些思路可
能是无序的,相互矛盾,甚至漏洞百出的,然而又是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的。
唯有百家争鸣,才能迅速深化;唯有百鸟共鸣,才能蓬勃发展。这个道理,
无论古今中外,可说概莫能外。
从人的感觉出发,构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在欧洲,是贝克莱的发明,在
中国,是王阳明心学的建树。可见,贝氏思想虽有不合常识处,但作为近代
哲学的一个发展环节,却带有普遍意义。
贝克莱哲学的特色,在于他特别强调主体的作用。虽然他很重视感知,
却又很重视灵魂、精神和自我。他的一些论点,往往不合乎自然科学的实际,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