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20 周一良(现代)
回归乡里。1789年他被选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届总统,任期两届,便决定不
再连任。以他的威望和政绩,不但连任不成问题,就是成为终身总统亦有可
能,但他为民主政体计,只作两任,绝不食言。华盛顿以自己的实际行为给
美国留下一个好榜样。由此观之,现代人的理论建树,原不必拘泥于引经据
典,寻章雕句,能以社会为版,以生命作书,同样可成美好文章。
从理论方面看,最具宣传效应的人物则是潘恩,最有代表性的则是美国
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杰斐逊,作为补充和理论张力出现的人物则是汉弥尔
顿。
托马斯·潘恩生于英国福克郡一个基督教教友会家庭。他虽是扬名世界
的大宣传家,其实学历不高。他13岁便已失学,以后干过裁缝,当过教师,
也做过税务官。1774年他来到北美,适逢美国独立运动如潮如涌。潘恩的个
性颇似卢梭,而他的文章也同样具有鼓动性。他和当时的许多政治领袖不一
样,他的作用主要是用自己的文章向世人宣传,他不受命于谁,他要写的、
说的就是自己的意见。他的文章之所以产生那么大的效果,也是机缘巧合,
也是势所必然。他的文章内容,似乎就是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翻版,但有强
烈的潘恩风格,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即他那部《常识》。《常识》发表于1776
年1月,一经问世,便产生巨大影响。
《常识》的主题就是鼓吹美国独立,而它的理论基础则是欧洲的人权思
想与民主观念。
潘恩崇信“天赋人权”的理念,并由此生发,批判英国的殖民政策,连
带将英国的政治体制和政府也一起批评。他坚决反对妥协,以富于强烈感染
力的语言号召人民拿起武器,以暴抗暴,以恶抗恶。他鼓吹人的生存权、自
由权和财产权,而且认为这还不够,人还应该也必须具有追求幸福和反抗压
迫的权力。他同意“自然法”说,但他的某些结论和霍布斯截然相反,和洛
克也肯定有别。他认为社会起源于人们的需要,而政府起源于人们的意愿。
在谈到平等时,他写道:
“在宇宙万物的体系中,人类本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只能为以后的某
一桩事故所破坏;贫富的差别是很可以加以说明的,而且在说明的时候,不
必采用压迫和贪婪之类刺耳的、难听的字眼。压迫往往是财富的后果,而很
少是或决不是致富的手段。”①
在谈到君主政体时,他又写道:“在君主政治的体制里有一些极端可笑
的东西;这个体制首先使一个人无从获得广博的见闻,然而又授权他去解决
那些需要十分明智地加以判断的问题。国王的身份使他昧于世事,然而国王
的职务却要求他洞悉一切;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方面,由于它们出乎常理地相
① 《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9 页。
----------------------- Page 181-----------------------

互敌对和破坏,证明那整个的人物是荒唐的和无用的。”如此等等。
潘恩的文章,既富雄辩,又无顾忌——造反者何所惧哉!他不追求理论
缜密,但渴望振聋发聩;他不要体系完美,但要求一针见血。他的文章如火
如荼,句句火热,字字千钧。他批评那些认为没有国王就不能立国的糊涂者
说:
“有人说,可是北美的国王在哪儿呢?朋友,我要告诉你,他在天上统
治着,不像大不列颠皇家畜生那样的残害人类。但是,如果庄严地规定有一
天要宣布宪章,希望我们甚至在世俗的德行方面也不要露出缺点来;让发表
的宪章以神法和《圣经》为根据;让我们为宪章加冕,从而使世人知道我们
是否赞成君主政体,知道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因此,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
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就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
情况。但为了预防以后发生滥用至高权威的流弊,那就不妨在典礼结束时推

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他的结论是:“组
织我们的政府,乃是我们自然的权利。”③2
潘恩还写过好几篇同样很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著作,如《人权论》、《林
中居民的信札》和反映他宗教观念的《理性时代》。
潘恩于1787年回到欧洲,他往来于英、法之间,并参加了法国革命,
而且获得法国公民资格,还做过国民议会议员。但法国革命毕竟不是美国独
立运动,雅各宾派当权时,便将他逮捕入狱。多亏美国大使门罗出面援救,
才获得释放。1802年,他重新回到美国,1809年病逝于纽约。
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美国民主共和党
创始人之一,还是美国第三第四届总统。他的政治理论和思想,可以视为美
国18世纪政治哲学的最主要代表。如果作个比方,那么潘恩可以比作卢梭,
杰斐逊可以比作洛克。
杰斐逊的民主、人权观念,与潘恩的思想其实没有多大区别。他和潘恩
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不但是一位思想者,尤其是一位实践者和组织者。他的
风格堪称美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最好代表。他起草 《独立宣言》,反对限制民
主,坚持把美国公民的各种权力明确写入宪法之中,而且身体力行,为他的
这些理想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做过两届总统,政绩斐然。但他似乎并不以此
为最高荣耀。他当选总统后,有人提议公开为他做生日庆祝,但他不同意。
他说:“我只注意一个生日,那便是我们的独立日7月4日。”他一生得到
过很多荣誉,也受到很多批评,特别是报纸的批评。但他虽然对报纸的无端
指责愤愤不已,但他绝不因此违背自己的民主信念。有一次,他气得不行,
便不无激愤和幽默地“建议编辑将他们的报纸分为4个部分,并明确标明类

别: (1)真实消息;(2)大致可靠消息;(3)臆测消息;(4)谣言”。
并就此补充道:“第三、第四类应明确指出是为那些宁可花钱读谎言而不想

看版面空白的人准备的。”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对报刊自由进行干涉的劣
行。
杰斐逊的国家学说虽理论创见不多,但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他主张
① 《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37 页。
② 同上书,第36 页。
① 转引自《形形色色的美国总统》,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年版,第40 页。
② 同上。
----------------------- Page 182-----------------------
严格限制中央政府和司法机关的权力,认为政府权力的自我膨胀是产生腐败
和暴政的主要原因。他赞成三权分立。他坚决反对总统连选连任,曾经提出
过总统只能一任的想法,后来予以纠正,改为总统可以连任一次的主张。他
本人对这个主张也是言行一致,绝不走样。他还是美国实行中央政府与州政
府分权而治的倡导者。而且他的这个主张,直到今天仍然是美国权力机构系
统运作的基本方式。他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积极主张公民参政原则。他从自
己的理论和实践出发,认为少数服从多数乃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民主原则,他
称为第一原则。他认为一旦抛开这个原则,就会产生暴力和专制。
杰斐逊1826年死于美国独立日。当他生命垂危之际,他还挣扎着向身
边的朋友说:“今天是4号吗?”他问话时,其实未到4号,而是3日晚11
时许。他的朋友不愿回答,他又问“今日是4号吗?”这位朋友没有办法,
只得点头示意。于是他脸上露出欣慰之色,随即昏迷过去。但他真的到了次
日——美国独立日凌晨一时,才停止呼吸。
汉弥尔顿是美国建国时期政治理念构成的重要补充者。他和杰斐逊比,
属于保守派代表,在观念上与潘恩的主张也有很大区别,潘恩重回美国时,
主要是受到他这一派人的抨击。汉弥尔顿是美国联邦党人的领袖,杰斐逊则
是民主共和党人的代表,他最强调的乃是“商人和出自名门的人”的作用和
利益。
汉弥尔顿的主要贡献在于法治方面。他的一大功绩,就是:美国独立初
期,美国政府中的一些人打算不再归还战争期间所借用的私人债务,因为这
些私人债权人在战争期间表现动摇,甚至有投靠英军之嫌。但汉弥尔顿绝对
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这关乎政府的信誉和美国的未来前途。结果,他的
意见获得认可,全部债券均予尝还。应该说,他的这个主张对美国社会的法
制文化的确认,有重要价值。
汉弥尔顿曾力主限制公民主权权限,他的这些主张自然难以通过。但他
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张没有通过便另搞一套。相反,正是以他为首的联邦党
人所写的一系列文章对美国宪法做了最好的阐释和宣传。
汉弥尔顿的政治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关于建立两院的设想,关于
给予国家行政首脑极大行政权的意见,关于赋予司法机关更大权力的见解。
而且正是在他的建议下,赋予了美国最高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宪法判决议会法
案为违宪的权利,同时也赋予议会对总统的弹劾权。
汉弥尔顿虽然不是美国民主的主流派人物,却是美国政府运作机制的主
要设计者,而且以美国以后的发展历史看,他的这些设计确实既有可操作性
特征又有超前价值。汉弥尔顿本有成为美国总统的可能,可惜1804年他47
岁时,竟在一次决斗中不幸因伤死去。
汉弥尔顿出生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尼维斯岛,他父亲是一位苏格兰贵
族。他本人既是美国独立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也是美国一代元勋中的重要成
员。
----------------------- Page 183-----------------------
3.启迪和影响
美国建国前后的政治思想对美国后来的发展产生莫大影响,好比一篇文
章,因为有了一个奇妙的开头,后面才好腾挪变化,恣意风流。
美国建国时期的政治哲学给后人的主要启发是:
①法制不能留有余地,也不能允许例外。即使贵为总统,一旦违犯,必
须追究。在法治系统中,只要允许一个例外,这例外便成为民主体制的黑洞。
②正确的理论原则必须以相应的体制作保证。公道地讲,美国政治哲学
不以理论见长,而以模式见长。美国模式与法国革命的区别在于:法国革命
只要卢梭,不要洛克;美国政治体制的设计原则是以洛克为主,政治体制的
运作方式是以孟德斯鸠为主;其理论依据则以霍布斯的自然法和人性论为
主,它的价值准则则以卢梭的平等观念为主。卢梭加洛克,总比一个火热激
狂的卢梭更合乎历史要求。
③坚持服从多数,保护少数,刚性程序之原则。不服从多数则没资格谈
民主;不保护少数则民主理念立论不牢,民主体制基础不稳;没有刚性程序,
则民主机制无以自保。刚性程序者,不容擅改,不容变通,不容随意解释之
谓也。在美国,违背法律则失去安全,不懂法律则寸步难行。
美国18世纪的政治哲学绝非完美无缺,但在它那个时代,确实很有个
性,很有特点。
----------------------- Page 184-----------------------
十七、清代启蒙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清代启蒙思想概说
这里讲的清代启蒙思想,上起明末,下至鸦片战争。其代表人物始于黄
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止于1841年去世的龚自珍。实际上,其主要活动期
包括清代前期、中期两个部分。
清代中期之前的社会走向,和西方同期的情况有很大区别。西方17、18
世纪,正经历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牛顿力学在前,产业革命于后。特别
是18世纪的西欧、北美,文化主题十分鲜明,主题就是革命:在英国是产业
革命,在法国是社会革命,在德国是精神革命,在美国是独立革命。在这样
一个充满革命气氛的年代,17、18世纪的西方,为人类奉献出一系列杰出的
思想人物和思想巨作。
中国的情况则大不同。自清王朝1644年入关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
爆发为止,其间约两个世纪时间。这两个世纪,虽不平衡,绝少奇迹。中国
这段时间的主题何在?可以说,大势已定,主题未明。各种深刻的社会文化
矛盾,无论是清初,还是乾嘉时代,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这些矛盾,时起
时伏,或隐或现;其发展态势,错综复杂,互相牵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敌友互转,走向混杂。其主要内容包括4个方面。
一是资本主义新兴文化和封建传统势力的矛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至
少在明代已经大量涌现,而且其在文化方面的反映,也是有声有色。明代的
许多文学艺术,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文化,已经超出旧有的思想藩篱。这
些文化反映的正是社会深层次的深刻文化。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生也
早,其发展也迟,虽青春早熟,却很难长大。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常常
出现矛盾深沉,愤懑空虚,前瞻后顾,难以自主的特殊场面。那情形颇类似
于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虽然在骨子里已然生出新的芽杈,但在根基处又
未能与旧文化一刀两断,羞羞答答,欲断还连。但其总体走向,大势已在。
虽然《金瓶梅》的作者只顾纵欲与漫骂,《红楼梦》的作者却已经体悟到这
必定是一条走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历史悲伤之路。
二是汉族文化圈与满清新朝的民族矛盾。中国古代历史,从来改朝换
代,多自北方。至少自秦汉以降,就和北方游牧民族发生理不清斩不断的矛
盾、联系和纠葛,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了。宋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更
成为汉族政权的心腹大患。元代开了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先例,清朝卷土重
来,又取得成功。虽然取得成功,却付出惨重代价。自然这代价总是以汉族
人的牺牲和逃亡为主体的。此时的中国社会,既有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传统
社会文化的矛盾,又有汉族受压迫者和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矛盾,两相交迭,
情态复杂。表现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他们既坚决反对满族政权的入侵,
又对理学传统充满怀疑。反清则渴望恢复汉族统治,怀疑理学又必然走到批
判封建君权的新路上去。加上他们全是些不可多得的大学者,更使这些矛盾
在他们著作中得到强力而深刻的反映。
三是启蒙思想和传统理学的矛盾。宋明以降,理学渐渐居于统治地位。
宋代儒学虽称新儒,却没有将旧的儒学引向自由,而是将其导向理义修养。
加上历代统治者的参与,其利益小,其害益大。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如春笋激
发,对旧有文化形成冲击;外来传教士带来的资本主义新文化,对旧有传统
----------------------- Page 185-----------------------
更是冲击。但理学根深蒂固,加上统治阶层的扶植提倡,打破它的统治地位
谈何容易。然而发展到明末清初,旧的理学势力已呈土崩瓦解之势,难于恢
复昔日景象。心学虽然也是理学的一支,但它又有某种异端性质,既在发展,
又在破坏,既在补充,又在瓦解。心学在王阳明时代还算大节未失,到了李
贽,已然面目全非。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时代,则形成对宋明理学全面
清算的局面。清代学术,理学地位不高,虽然统治者死死抱住旧说不放,但
终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四是西方近代文明与东方旧有文明的矛盾。这矛盾此时已见门楣,并将
很快成为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统治者那一面看,此时不过是
隐隐之痛,曾几何时,便会酿成心腹大患。
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于亲科学,远宗教,去神性,通人性。西方的
启蒙运动,则以牛顿力学为基石,对旧的神学理论予以全面的批评与清算,
并且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终于打碎神的统治,迎来人的时代。尽管所谓人
的时代,终不过是资本主义时代而已。
中国古来神学传统有限。中国虽非无神论国家,但宗教地位始终不高。
神权不及皇权,神仙不及皇帝。中国神学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儒
家经典。所以,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必然首先批判神学,而中国的思
想转轨和新兴文明的兴起,必自批判理学始。在这个意义上,也唯有在这个
意义上,才可以称自明末清初以来的思想发展也是一种启蒙行为。
鸦片战争之前,清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段,主要是明末清初的思想文化大转变;第二阶段则是乾嘉以来以朴学为特
色的文化复兴。
但乾嘉时期的思想文化呈历史的畸形状态,一方面它是受压抑的结果,
一方面也有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
清代统治者,特别是在清代初期,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惜大兴文字
狱,以极其残酷的方式,镇压反对意见,以求政权巩固,天下安宁。大体说
来,举凡朝代更迭,必有一段整合时期。但因为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个
时期便变得更其漫长难耐和带有严酷性。清代的文字狱,虽有蛛丝马迹,但
多属追风捕影,而且株连无辜,肆无忌惮。正是这种残酷的文化高压政策,
使本来可能走向深入的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改变路头,从思想启蒙的大天
地进入学术领域,但也从此使清王朝失去难得的历史机遇。王国维评清代学

术,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来之学新。”道咸后事,此
时难预。但乾嘉由大转精,既有学问之精进之雅正,又用因压抑而委屈求全
之无奈,虽无奈却有成绩如许。清代中叶的学术研究,至少在其外在表现形
式上,是以考据为主。因为使用的方法朴素无华,故而又称朴学;因研究的
对象是儒学经典和诸子百家之说,所以又称汉学。
乾、嘉时代的考据之学,始于顾炎武。顾亭林可说是清代朴学的前驱者。
但形成流派,成其高潮,则在乾、嘉时代。朴学是清代学术的特色,又是那
个时代的产物。中国自秦汉以来,有一代,必有一代之学;有一学,必有一
学之旨。汉代以经学为旨,魏晋以玄学为要,隋唐以禅学为显,宋明以理学
为本。或说,汉代重训诂,宋代重理义,清代重考据,成为中国传统学养的
三大要津。清代朴学,不但成就突出,而且流派众多,著述更多。其对古代
①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二十三。
----------------------- Page 186-----------------------
经典的研究之深之细之详之精,都是前代学人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它的缺陷也在此。它虽精而不大。因它陷于繁难的考据之中,缺
少明末清初思想家的那种高屋建瓴,从头做起的大家风范,更缺少他们那种
敢于怀疑经典,质对前贤的无畏精神。他们固已进入学术深层,不肯轻易发
表无据之见,亦与社会少有接触。他们之中虽有许多学界精华,却不能成为
思想巨匠。他们既为考据所迷,又为考据所累,因考据而多有作为,又因考
据而难有作为。虽然他们的学养堪称精审平实,无微不至,但论其对中国文
化的历史影响,则不但不能和西方同期的思想人物相比,亦不能和中国先秦
时代的各大思想宗师相比,甚至不能和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相比。他们
兴盛一时,但热得快,冷得也快。鸦片战争的大炮一响,便有新人出来,取
代了他们的历史地位。
但是考据虽然意在学术,其意义却未止于学术;其效果虽近乎批判,却
又未及于批判。在西方,启蒙人物对神学传统的批判中,也有考据一项,即
考证神学经典的发展缘由,真伪变化,这种考据本身,已经等于以学术手段
打破人们对经书的迷信。清代的考据,主要是对诸子百家和儒学经典进行文
章、文字、文意的考证和清理。虽然在主观方面,意在使儒学典籍更易理解,
而其客观效果,同样带有把儒学经典降为纯粹学术文章的意义在内。考据也
是批判,虽不一定雨暴风狂,却近乎于釜底抽薪。
清代中叶之前的这段历史中,既有许多著名的思想人物和学术人物,也
有不少新的学派和学术集群。王、顾、黄自是一代宗师,影响深远;颜元、
李塨亦称一代学人,且有诸多共识。进入乾嘉时代,又有戴震、汪中,洪亮
吉、焦循、阮元各领风骚一段,还有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特别贡献的王鸣盛、
钱大昕、赵翼、崔述和卓而不群的章学诚。他们治学方法有差,但治学成绩
斐然。他们治学特色不同,但反驳和批评理学的主旨相近。到了道光时期的
龚自珍,终于因为理学大势已去,新学兴盛在即,而写下朴学发展的最末一
笔。旧日江山从兹去,不拘一格降人才。
----------------------- Page 187-----------------------
2.黄宗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三位大思想家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他生活的时代,风
云变幻,“天崩地解”,是中国有史以来少有的大变故。在这样的大时代中
涌现出的大思想家,尤为特殊之中的特殊者。他们的人品,在火与血的洗礼
中得到鉴定;他们的学问,自然也远不是那些静坐书斋皓首言经的人所能为。
他们学识渊博,但不死板,涉猎广泛,但不轻浮,能言敢言,但有理念。特
别的时代铸成他们特别的品性,而特别的品性又形成他们特别的文字与文
风。他们的影响,在当时已然巨大,死后犹日见其强。黄宗羲的影响,直到
梁启超时代,依然十分强烈。梁启超对他曾有极高的评价,以致中国学界曾
将明末清初的几位思想家和法国18世纪的启蒙人物相提并论,特别是将黄宗
羲比拟卢梭。这比拟固有不伦,但并非全无道理。
但是,细细品来,明末清初的各位思想家与18世纪法国启蒙人物相比,
又有本质差别。虽然他们提出的某些思想也带有相当的民主成份,论其本质,
仍然属于旧的思想体系,或者说,他们恰好处在新、旧时代的交合之间,虽
承旧说,已出藩篱,欲成新体,根基又少。他们的时代,在他们看来,固然
是“天崩地解”,殊不知,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充其量,这不过是中国历
史剧变的一个潮头而已。虽然这几位大师,人人有弄潮的才智,但弄潮尽管
弄潮,惜乎巨大的波峰尚未到来,因而他们站得固高,尚不算太高,看得甚
远犹不算太远。诚然若是,他们毕竟是在历史大变故时期出现的杰出人物,
旧体制已掩不住他们的思想光辉——他们犹如东方地平线上出现的第一缕曙
光。
黄宗羲出身正直的官宦人家,他祖籍浙江余姚,自幼随父在京。他虽生
于末代,还算生而有幸:其父正直,其师高明,其岳父亦不同凡响。但他又
生而不幸:他未及成年,他父亲便因为反对魏忠贤阉党而被处死。他小小年
纪,遭此变故,创痛之深,难于意表,但他决不屈服。他18岁时,崇桢继位,
朝廷政情发生变化。他仿古人除奸情势,袖铁椎、草疏,来到京城为父伸冤,
并亲手杀死魏忠贤爪牙两个,朝野为之大震。魏党作恶,害人极多,伸冤图
报之情,遍于朝廷内外。于是崇桢当机立断,除逆明冤,这些被害官员的子
弟,痛哭于皇城,声动天地。
黄宗羲出身若此,又从父命拜刘宗周为师。少年英才,得明师而教,为
他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政治风云变幻无常,又有个人所不能力为
者。农民起义军终于攻入北京,明王朝终于灭亡,清军终于入关。他和他的
那一代莘莘学子,既对农民充满仇视,更对清军恨之入骨,于是毁家救亡,
加入反清活动。反清武装败散之后,又东奔西走,逃避清政府的通缉。数年
之间,无一时平静。但他身为一代学人,毁家亦不忘学,逃亡也不忘学。直
到50多岁时,才总算安定下来,并于58岁时在浙江复兴他恩师的证人书院,
讲学授徒,终成清初一大学派。他培养的弟子很多,成才人物尤为不少,如
万斯同,万斯大、仇兆鳌、李果堂、郑梁、陈訏皆出于黄门。黄宗羲生当乱
世,但有志于学,勤家忘家,学、志相济。他1610年生,1695年谢世,享
年85岁。他自己总结一生经历,《自题》其事曰:“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
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其为人也,盖三变而至今。”他一生虽有如此剧烈
的三变,但其人其志,未曾改也。
黄宗羲作为一代学人,一生著述极丰,其文章总量达2000万字,尤其
----------------------- Page 188-----------------------
他的 《明儒学案》和《明夷待访录》二书,影响更加深远。《明儒学案》实
际上是一部明代思想吏,而且其内容,其方法,其收集资料之细,其见解之
精,都超越前贤,独成一体。 《明儒学案》之外,他还写了《宋元学案》,
但未能完稿,由他的学生递补而成。
黄宗羲在思想方面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是他的《明夷待访录》。此
书篇幅不长,但用力甚多,书中新知新奇,比比皆是。比如,他的重商思想,
货币见解,在与他同时的学说著作中,可算凤毛麟角,虽然语焉未详,意义
自在。他反对迷信,重视科学,也足为世人表率。但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
他的君权理念。他的君权论不唯影响久远,且有石破天惊之感。
他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以为“人臣之责,为天下,非为君也,

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
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认为臣是“君之师友”,不是“君之仆役”,
认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
他的这些思想,不但十分大胆,而且远逾前人。他将朝廷与天下区分开
来,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命之说。其意若曰:你能对天下人有益,你做皇帝。
否则,皇帝就该另请高明。他认为君臣名异实同,打击的正是封建文化赖以
维系的“三纲五常”。而“三纲五常”至少自汉武帝以来,乃是中国封建文
化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意义绝不下于《圣经》之在中世纪神学系统中的
地位。黄宗羲兴新学先论君权,可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黄宗羲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以气为本,大体没有超过
前人规范。但他对宋明理学的空疏不切实际的弊端,却有颇具见地的批评。
黄宗羲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常常不如顾炎武,尤其不如王夫之来得更有气氛,
其原因大约与此有关。
黄宗羲固有创见如斯,但他虽极言“法治”而未能真识其法,虽有新的
君权观念,但未及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民主之见。他反对以农为本,看到旧的
土地私有制的种种弊端,但他的医治方法却与历史的走向不甚合拍,他因为
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只好想到“井田制”上去了。如此等等,都说明
他是一位新旧时代大转变时期的过渡人物。他的思想发端于新旧之界,亦在
明昧之间。
① 《明夷待访录》。以下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同书。
----------------------- Page 189-----------------------
3.顾炎武
顾炎武生于1613年,江苏昆山人。他原名绛,字忠清。明亡之后,改
为炎武。他与黄宗羲既同时又同道,黄宗羲思想中表现出的种种时代特征,
在他身上也有近似的反映。
顾炎武的家庭对他的影响同样巨大,他的先祖本为江南四大富户之一,
家庭资财丰厚,祖上历为高官。但到他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然仍不失为诗
书礼义之家。他家门多礼义,对农民起义,自是切齿痛恨,对清军入关,尤
其与之不共戴天。他的嫡母因明亡而绝食自尽,生母亦被清军砍断手臂,他
的两个弟弟亦在昆山失守时被杀。年轻的顾炎武,可谓国仇家恨集于一身。
为了抗清复明,他参加过武装斗争,武装斗争失败后,又奔走大江南北,联
络爱国志士,中间竟为恶妇所告,险些命丧刑狱。
明朝既己不能复兴,他便转入学术一途。虽转入学术犹不改初衷,同样
表现出一种远非书斋旧儒所能表现出的大家风范。他一生游居各地25年,可
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并以自己的独特经历和卓越贡献,成为一代宗师。
他的主要著作被编为《亭林文集》,本人亦被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的社会政治思想与黄宗羲十分接近,类似《明夷待访录》。黄氏
该书在当时影响不大,少有知音,独顾炎武一见此书,便生知心之感。顾炎
武的君权观念,虽不似黄宗羲那样有声有色,气吞山河如虎。但他的“独治”
不如“众治”的观念,亦和黄氏的政治思想一脉相通。他说:“人君之于天

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痛恨官僚腐败,
主张减员简政。他认为家富才能国富,认为人的私利私欲正当合理。他对社
会风俗十分重视,认为“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他的文章著述比之黄宗羲
更多书卷之气,虽不必风高浪险,自有其规矩方圆。顾炎武作为明末清初三
大思想家,最以学术著称,如果说,黄宗羲的后来拥戴者中,首推梁启超,
那么,顾炎武的继承者中,则尤属王国维。
顾炎武一生著述极丰。既有联系社会,剖析社会,不尚空谈的政论文章,
也有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影响后
人甚大的音韵学专著《音学五书》。但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关乎其学养位序
的还是他的《日知录》。
《日知录》是一部条文体巨著,全书32卷,共计1000多条。《日知录》
涉猎范围广泛,共分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文艺8
个类别。举凡中国历史上的种种知识,几乎无所不及,无所不备。《日知录》
的特色,反映了顾炎武的治学风范。他的特点,一是博大精深,二是学以致
用。读顾炎武的书,自有一股扎扎实实的文风扑面而来,能令浮者正而使庸
者直。中国人最好讲正气,然而无学不能为正,学之、空之、泛之、滥之、
臆断之、妄想之华而不实,亦不能为正。顾炎武著书,立意严谨,考据精当,
言之有物,不尚空谈。他的学养之纯之正之博之实,不愧为明清两代一位大
好宗师。
顾炎武反对理学,但他的反对,主要不是集中在现代人所讲的狭义范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