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民主要求,如潮如涌
所谓民主要求,本质上是对于新的政权形式的创造与选择,这种创造与
选择,最早出现在荷兰,但荷兰是个小国,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不过是放大
了的佛罗伦萨罢了。它足以影响世界,但不能改变欧洲。后来又再现于英国,
但英国采取的革命方式是十分温和的,甚至有些温情脉脉的,它不是突变式
的,而是渐进式的。英国是个岛国,英国又有大宪章传统,英国的经验固然
对欧洲大陆无比重要,但二者毕竟有别。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实现近代民主,
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件充满风险、血腥和危险的事情。即使最为靠近
荷兰与英国的法国,同样不能逃脱这样的历史命运。但也因此,以法国为典
范的民主运动,才显示出比之英、荷民主运动更强的震撼和幅射作用。而且,
它所受到的内部外部压力越大,它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发强烈。所以无论在当
时还是在后人心目中,英、荷革命总不能和法国革命相提并论。就是与法国
革命同年发生的美国独立运动,也没有法国革命那样强烈的震撼和令人头晕
目眩的冲击力。
而成熟于法国革命前后的西方思想家们,正是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姿
态、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作用,有意无意地为这场大革命尽了一份力量,从
而也使他们成为这场革命的有机分子。
综合上述种种原因,终于酿成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题思想。而兴盛于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将法国大革命作为自己的实践典范,又将德国古典哲
学作为自己的逻辑归宿。
应该说,18世纪的启蒙运动即使在纯哲学意义上,也有它不平凡的历史
贡献。
----------------------- Page 14-----------------------
3.发展态势:三种速度,三大流派
启蒙运动是一个整体,但是在不同的国度,主要是在英国、法国和德国
各有不同的理论表现。这些表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前或后,
或直接或间接,或自觉或自在,都与法国大革命发生某种关联。
在英国人那里,虽然他们的革命已然完成,但他们的思想却成为法国人
借鉴的宝贵财富。
在法国人那里,革命正是他们的崇高愿望。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
活到革命的那一天,也无法预料革命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但他们的所作所为,
无疑都是在为这场革命准备火种。
而在德国人那里,很有一些思想人物正是法国革命的同代人。他们对法
国革命,始则欢呼,继而愁烦,终于惧怕,但以他们的思想本质而论,他们
所惧怕的东西,正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尽管他们自己也许并没有真正感觉
到这一点。他们是法国革命在德国的代言人。
造成英、法、德这种思想差异的,有许多原因,但概而论之,可以归纳
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英、法、德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英国革命发生在17世纪,法
国革命发生在启蒙运动高潮之后,而可怜的德国人,直到19世纪,还在为建
立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国家而奋斗。
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经验证明,无论那个成功的国家,都是先有经
济变化,后有文化繁荣,先有专制道路,后有民主运动,经济、文化,且不
谈它。专制道路则无论英、法、德、意、西、葡、俄、奥乃至东方的日本,
几乎是毫无例外的——但要声明一句,所谓专制道路并非封建时代的专制旧
路,而是新的经济基础上的国家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说到底,只能是一种
过渡体制,一超过这个界限,便会酿成历史性灾难。但是,英国资本主义成
熟得早。早在16世纪下半叶的伊丽莎白时代,就已经完成建立统一的强大国
家政权的历史任务。进入17世纪,女王去世,英国社会随之发生变化,民主
要求登上历史前台,换句话说,专制体制已经不再适应自由资本的发展要求,
于是资产阶级发起革命。
法国、德国自然也不能超越专制阶段。在那个特定的阶段,唯有专制才
能强盛。而法国强大的专制政权较之英国来得晚了许多。法国专制体制历史
久矣,但其高峰时期则是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执政之期,正是英国革命
发生之时,而当英国光荣革命都已然光荣结束之后,路易十四依然作他的专
制皇帝。加上法国的专制体制较之英国更其完备,而路易十四的统治也更具
铁血性质,反映在民主进程方面,法国革命就来之晚矣。而法国革命的形式
也因之变得极其残酷和剧烈。反映在哲学上,17世纪的英国哲学已经具有某
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例如霍布斯的无神论思想。而大体与此同时的法国哲
学大家笛卡尔,在教权面前,只会唯唯诺诺,不敢、不愿也不能理直气壮地
表现自己。
德国的发展比之法国更其缓慢。当英国人完成光荣革命的时候,德国人
正在为结束国家政局混乱、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而痛苦不堪,而苦苦奋斗。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时代,他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体制。这个体
制之真正得到认可,已经是17与18世纪之交的事了。而且这种政治局面,
还要经过100多年的努力才真正得以稳固,直到19世纪俾斯麦时代才算达到
----------------------- Page 15-----------------------
自己的全盛时期。反映在德国哲学上,他们不但没有17世纪英国人那种朝气
蓬勃的精神面貌,更缺少18世纪法国哲学的战斗风格。他们骨子里其实也是
革命的,但这种革命哲学的外在形式,却充满迂腐气、学究气,并演绎成一
种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庞大的思辨体系。或许德国古典哲学是它那个时代最为
深刻的哲学,但其存在形式,却常令人观之生疑,望而生畏。
第二,英、法、德的文化传统不同。英国人不但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奠基与繁荣方面先行了一步,而且它的文化传统也与欧洲大陆的传统颇有区
别。
英国革命发生得早,英国又有“大宪章”的传统。“大宪章”产生于13
世纪。“大宪章”并非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却是法治形态的反映。虽然在
旧有的文明基础上,这种法治并不十分牢靠,但英国有“大宪章”,欧洲大
陆没有“大宪章”,这就显示了英国文化传统的独特品性。
英国文化的这种独特品性,至少与它的岛国文化历史有关联。按本书作
者的观点,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文化,可以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和岛国文
化等三种基本类型。大陆文化主要指内陆文化,它的品格主要是内向的,它
的历史高峰往往是自然农业经济时代,例如中国古代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外
向的,它的历史高峰时期则是古典商业时代,例如古希腊文化。岛国文化则
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通变文化类型。岛国文化的这种通变性在自由资本主义
时代得到特别充分的展现。这是因为岛国文化常常具有双元性质,比如日本
文化,一方面他们承认天皇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它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
期内归于幕府统治。这就是说,岛国文化很难建成一元性质的等级专制文化。
它更容易走向某种形态下的权力平衡。英国“大宪章”就是平衡的产物:一
方面它尊重国王的愿意,另一方面它又要保护贵族的利益。正是这种传统,
才使得资本主义文化特别容易发达起来,而他们的专制体制总有相当的相对
性,他们的变革、维新或革命也往往采取比较温和的形式。无论英国还是日
本,他们的近代衍变过程,都大体如是。
法国和德国则不具备这样的传统。法国人的历史主流是专制,德国人的
历史风格是分裂和军团主义。法国人因为专制而使资本主义文明发达较为缓
慢,又因为专制而很快使法国成为强大的欧洲大陆国家。这是它的优点,也
是它的缺点。路易十四时代自然是非常强大和繁荣的时代,而这种繁荣和强
大要以法国大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作为历史代价。德国人在法国强大无比的
时候,连专制的资格都不具备,所以具有远见卓识的莱布尼茨才风尘仆仆地
出使法国,劝说法皇将矛头指向埃及,企盼这股强大的祸水不致东来,最好
南去。
英国人实施民主的时候,法国人还在为专制而快活;法国人为民主拼命
的时候,德国人还在为如何建成强大的专制国家而处心积虑。这就形成三种
不同的发展速度,而这三种不同的历史发展速度也就使英、法、德三国哲学
具有了三种不同的时态和风格。
第三,英、法、德三国的心理类型不同。对民族心理的重视,大约是本
世纪才提到学术日程上来的。但它确实对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重要影响。
如若不然,为什么中国会产生孔夫子,印度会产生释迦牟尼,古希腊会产生
苏格拉底?尽管他们都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超级伟人,但伟人毕竟与伟人也有
不同。
英国人的性格是非常绅士化的。英国人重礼仪,虽在千难万险之中,犹
----------------------- Page 16-----------------------
不失绅士风采。即便在热恋场上,也有与法国人完全不一样的体态表现。英
国人的绅士风度,表现在政治上,则有特别重视条约与信誉的特点,所以英
国自光荣革命以来,就绝少发生超越法律规范之外的社会行为,它是欧洲乃
至整个世界上最为稳定的国家之一。英国人又特别强调实验的作用。他们也
许不是最擅长思维的民族,但却是最重视实验的民族。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
他们更推崇能够得以验证的科学行为与结果。即使对近代数学作出巨大贡献
的牛顿,在这一点上也和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有重要差别。牛顿的微积分
是几何学意义上的,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是代数意义上的。几何重在证明,代
数强调推理;几何近于直观,代数重视符号。或者可以说,牛顿力学属于经
验主义范围,而莱布尼茨数学则属于唯理主义范围。
和英国人相比,法国人的性格趋于浪漫。他们能够忍耐但更容易冲动,
喜欢幽默但更喜欢狂放,有大悲也有大喜,有大怒也容易化为大笑。他们的
这种性格,无疑更富于动感。按照巴尔乔齐的观点,英国人是沉着的,法国
人是好争吵的,而德国人是反复无常的。法国人好争吵,是因为他们性格浪
漫。正因为他们性格浪漫,所以他们特别推崇英雄,又特别富于诗情画意。
他们的英雄观和浪漫主义,造就了大百科全书派,造就了罗伯斯比尔和马拉、
丹东,造就了拿破仑和戴高乐。
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则更富于服从和深沉。德国人最讲纪律,最重视学
问,最擅长刨根问底,也最喜欢抽象思维。他们是整个欧洲大陆上抽象思维
的冠军,也是最讲究完美体系的民族。好像现代德国足球,他们能够取得殊
荣,并非仅仅依赖球星的力量,而是特别强调攻防有序,要以自己的整体优
势打破对手的明星效应。有一则幽默小品说,传闻在非洲发现一种新的动物,
英国人听了马上决定将这动物运来解剖一下,法国人听了立刻要组织观光团
以便先睹为快,而德国人一闻此言便钻进图书馆,要查查这传闻究竟有理论
依据与否。
当然,过分夸大民族文化性格是有害的,而且所谓民族性格也是一条不
断流淌的文化之河。而且这些河流总不免彼此沟通渗透,并终将汇入大海之
中。但是当这种民族性格和特定的历史阶段,历史事件与社会体制纠结在一
起的时候,确实会产生某种独特的历史文化效应。
唯其如此,18世纪前后的英、法、德哲学才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
英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平实渐进特色。从培根到洛克,经过71年时间;
从洛克到休谟,又经过79年时间。也就是说,如果从培根诞生之日算起,到
休谟出生之时,其间经过了150年时间。150年间,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产生
了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五位杰出人物。但就他们的思想演化
过程看,却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其间也有起伏,也有嬗变,但其思想主线依
然是渐进形态的。即使在中间发生两次英国革命,他们的步伐依然坚定、沉
着,有板有眼。英国哲学的这种风格,实为德国人所少见,法国人所不及。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和17世纪的法国哲学相比,则呈跳荡状态。18世纪
的法国哲学完全以启蒙运动为主旨,而启蒙运动和笛卡尔的思想其实相去甚
远。17世纪的哲学人物,大都是些具有深刻思维的科学人物,而18世纪的
法国哲学家——如果可以将他们列入狭义的哲学人物的话,他们也是一群意
气风发、气象远大、视野开阔、敢怒敢骂的变革分子。尽管他们之间也有唇
枪舌剑,他们的具体主张或者大相径庭,但其基本风格却是斗士型的。17世
纪与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之间,仿佛中间隔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边厢
----------------------- Page 17-----------------------
山青水秀,那边厢雨骤风狂。18世纪的法国哲学人物,宁可让英国人作他们
的导师,也不要自己的先辈作朋友。
德国哲学则日益深沉,一个深沉不够还要再加一个深沉。深沉并非没有
时代意识,只不过这是一种特殊的时代反映,是冰冷的火焰,是无形的风暴,
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博大胸怀,是一些身着学究外衣却深藏通天智慧的特别的
智士。以致从容镇定而强调实效的英国哲学和他们比较起来,不免显得有些
浅显;热情激烈、血脉贲张的法国哲学和他们比较起来又不免显得有些浮躁。
他们以极大的耐心和无比的韧性,以抽象的思辩和庞大的体系,将天上人间、
过去未来的一切几乎都编织在自己的哲学大网之内,然后给它们一一分派应
该属于它们的位置。自然,德国哲学从来没有取得17、18世纪英、法哲学那
样的现实效应。然而,英、法哲学诸公,你们千万不要妄自得意哟,说不定
这些充满学究气又有些神秘色彩的德国邻居正偷偷地看着你们发笑哩!德国
哲学自有它的风格、命运与前途。
三种速度,三种风格,构成18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界的有声有色、奇异
精绝的连台好戏。
----------------------- Page 18-----------------------
4.两种新生:东西二极都在变化
我在前面说过,16世纪以后的欧洲思想,逐渐成为世界思想史上的一大
高峰,彼时全世界的思想发展态势,出现“一头沉”现象,到了18世纪前半
叶,这种“一头沉”态势甚至走向“一边倒”局面,18世纪的西欧思想界成
为遥遥领先于世界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一支生力军。但到18世纪下半叶,事情
发生变化,而且不变则已,一变天翻地复。
一个变化,是刚刚为西方人发现不足300年的北美大陆,出现一场意义
非凡的独立运动,并且由此产生出一个崭新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从此,
西欧一支独秀的历史局面被一举打破。虽然18世纪的美国尚在发展初期,但
它的思想,却有一种简练明快又不失宏大丰厚的现实风格。而且,再过一个
世纪,它就将对世界发展的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了。
西方有美国,东方有中国。美国的变化是开天辟地式的,中国的变化却
是一步三折的。但无论从那个角度理解,明清之际的中国式的启蒙运动和后
来清帝国的兴衰变化,都对未来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清王朝特别是它的中后
期,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十分屈辱的时代,正是为了改变这种屈辱不
堪的历史命运,中华文明才开始走上漫长的变革维新乃至革命化道路,而明
末清初一代学人正是这种漫长发展长河的一个历史亮点。
西方变,东方也变,近代文明正在世界的各大区域发展起来。到了下一
个世纪,俄罗斯和日本的思想界也形成历史大潮,他们将以全新的姿态登上
世界历史的大舞台,18世纪,正是变化的前兆。
----------------------- Page 19-----------------------
二、洛克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新发展
英国经验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它的重要性不但表现在哲
学方面,而且表现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各个方面。英国经验主义前
后承继,左右亨通,自培根时代一直到休谟时代,前后将近200年时间,其
成就之多,影响之多,堪称世所罕见。
英国经验主义,五大代表人物,如五座山峰,前呼后应;如长江大河,
一脉相承。其学品或有区别,其影响或有大小,但在坚持以经验作立论前提
这一点上,则是一致的。五位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
休谟,或有有神论、无神论之分别,或有唯物唯心之不同倾向,但作为英国
近代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西方经验主义经典作家,则其内在联系,依然十
分鲜明。
五大人物,五个阶梯,其对经验的理解不断深入,对经验的作用,从各
个不同角度予以阐发。
培根最敬知识,最重实验,他认为知识的源泉是经验。他说:“感觉是
①
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培根重视经验,虽立意粗放而不失新意,
或可称为经验源泉论。
霍布斯与培根一脉相承。但他的重点不在认识方面,而在国家的起源和
对国家体制的选择方面。他最有名的著作是《利维坦》。但他不因重视国家
学说而轻视经验,相反,正因为他有经验哲学作支撑,他的国家学说才来得
更为深刻,也更具影响力。他说:“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
①而且他的经验论不限于肯定经验的作用,他更重视经验后面的推理工作。他
认为经验所提供的只是“是什么”,但它不能说明“为什么”。“是什么”
只是现象,没有现象固然难于提及本质,但现象还不是本质。因此,他要进
一步说明:“因此知识的开端乃是感觉和想象中的影像;我们凭本能便知道
得很清楚。但是认识他们为什么存在,或者根据什么原因而存在,却是推理
②
的工作。”以此而论,霍布斯可以说是经验推理论者。事实上,霍布斯使用
的方法和培根确已不同。培根最重视归纳法,霍布斯则更重视演绎的作用。
英国经验主义的最大代表是洛克,洛克最有影响的经验论点是他的“白
板说”。他认为人的灵魂如同一张白纸,所有知识均非天赋而来,而是后天
所得。他说:“我们的一切经验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
③
源于经验。”但洛克不但重视经验,而且重视感觉。他的哲学观念中,经验
论固然有名,感觉论尤其有名。他把经验分为两种:由外部事物刺激而引起
的经验,叫作外部经验;由“内部感觉”反省而来的则称为内部经验。因此,
洛克的经验论具有二元论倾向。他的这个倾向,经贝克莱而向右转,成为贝
克莱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一个契机。总而观之,洛克的经验论或可称为经验感
觉论。
贝克莱是英国经验主义第四个代表人物。他最有名的命题是“存在就是
被感知”。这命题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好像有些相似,和中国心学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287 页。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301 页。
② 同上书,第302 页。
③ 同上书,第319 页。
----------------------- Page 20-----------------------
大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也似乎有某些相通之处,但他们其实有别。贝克
莱的哲学依然是经验主义的。他同样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然而,他将
感觉推向极端,认为事物只不过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它们不可
①
能在心灵或感知它们的能思维的东西以外有任何存在。”贝克莱的经验主
义,可以称为感知经验论。
休谟是英国经验主义最后一位代表。休谟根本否认知识对象是外部存在
的客观事物,这一点他是贝克莱的学生。他本人对贝克莱也确实推崇备至。
他认为贝克莱哲学是最深刻的哲学,但他比贝克莱更走极端。贝克莱并未认
为外部世界不存在,他只是说,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则干脆将感觉之外的
内容一笔勾销。在他那里,没有客观实体,只有感觉经验。然而感觉经验却
又来自何方?这是休谟哲学没有办法回答清楚的问题。因此,休谟的经验论
必定走向怀疑论。而他的怀疑论又必然归宿于不可知论。何为不可知论“就
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
②
确实可靠的东西。” 休谟的经验论是不可知论式的经验论。
英国经验主义经过这样五个发展阶段,把有关经验的基本问题,已经从
各个角度议论已毕。尽管这些议论彼此之间充满矛盾,然而矛盾还是一种启
迪,英国经验主义的矛盾即是它对后人启迪的原点,后来者尽管可以这样那
样地评论他们,却不能不承认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确实在经验主义这个
大范畴内,完成了历史要求他们完成的任务。
英国经验主义五位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不是等量齐观的。大体说来,培
根哲学处在初始时期,基本原则已然确认,但是并未作出相应的理论反应。
霍布斯有所发展,但依然线条粗疏,语焉未详。洛克则在前人基础上,重新
规划,仔细安排,真正形成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所以西方一些哲学史家才
称洛克为英国经验主义的始祖。始祖不合实际,但他突出,作用巨大,确是
事实。洛克之后,经贝克莱、休谟,终于将经验主义推向极致,或说走了极
端。因为走了极端,所以,虽然有所深化,却是路子越走越窄,其对18世纪
欧洲哲学的影响反不如洛克哲学来得更其适时有力。
但洛克的影响不仅哲学而已,甚至可以说,洛克对后世的价值,最重要
的并非他的哲学,而是他的政治理论。不仅洛克,霍布斯也大体如是。单以
哲学而论,他们或许都不能算17、18世纪中最为出色的人物。在这方面,还
是贝克莱、休谟,以及先前的笛卡尔,莱布尼茨,后来的康德、黑格尔更为
深刻,也更具实力。这是一个悖论:贝克莱、休谟等人来得更深更远,却不
如洛克来得更当其时。洛克的妙处在于,他即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与大陆哲
学的沟通者,又是从培根、霍布斯到贝克莱、休谟的联结人。
英国经验主义立论不离感觉,这就束缚了他们的思维空间。虽然他们找
到了一个好的出发点,却没有找到一个得以深入开掘的理论体系。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在自然哲学方面往往造诣不深。这又影
响他们视野的开阔和思维的缜密。他们大约总处在牛顿力学的巨大氛围之
中,殊不知,唯有超越科学,才能显示哲学本身的优势与价值。这方面,直
到贝克莱尤其是休谟,才算有所前瞻,有所突破。
英国经验主义又缺少法国、德国思想家所遇到的严酷的社会环境。这固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388 页。
② 同上书,第409 页。
----------------------- Page 21-----------------------
然使他们的哲学有一种气息朗朗、雍容华贵的风度,却缺少法国人的战斗精
神,也缺少德国人的那种冷晦深沉、千回百转的深刻与细腻。
英国经验主义只有当它与欧洲大陆哲学相互交合碰撞的时候,它才能产
生出新的活力,并促发新的理论契机。
----------------------- Page 22-----------------------
三、约翰·洛克
1.洛克的历史地位与生平
洛克是一位奇人,但他并非有多少传奇经历,他是一位平凡的奇人——
因为他平凡到了毫无惊奇之处,而他的影响又特别巨大,才显得其人之奇。
他不像卢梭,有那样异乎常人的履历,有那样古怪和偏激的性格;也不像伏
尔泰,头上罩着一层圣者般的理想光辉,又有那样大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更
不像莱布尼茨那样,虽然影响未彰,却是样样精通。如果以洛克的天才比莱
布尼茨,比笛卡尔,则他似有不逮。他不如他们博学,也不如他们在那么多
的专业领域都有突出建树。在科学上,笛卡尔是可以和高斯相提并论的人物;
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贡献至少不比牛顿逊色。洛克则不然,他虽然也是一
个全才,却不曾在这些专门领域有过特别的贡献,甚至也不像培根那样,以
为知识奔走呼号为已任;他的知识是平和的,基础是扎实的,规范严整,没
有奇迹。他也不像霍布斯那样大刀阔斧,敢于以无神论姿态向神学传统宣战。
然而,若论对那个特定时代及对后世的影响,在整个17、18世纪,几乎找不
到可以和洛克比肩连袂的英国人,甚至也找不到能和他一论高下的欧洲人。
在哲学方面,笛卡尔、康德或更有优势,但在政治领域,他们都远非敌手,
况洛克之学风行之时,康德的影响还远未发挥出来。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时
代,革命的时代,又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可以说洛克
在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基本范围内,都是一位为历史奠基的人物——他是
他那个时代一位态度从容肯定而又影响巨大的导师级思想家。
在哲学方面,他对英国经验主义的作用,前面已经提及。他对整个西方
哲学史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尽管几位有影响的西学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位很
平凡的人物,但他人物平凡,影响绝不平凡。罗素认为:“从洛克时代以来
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
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后来自康德。康德自以为他把来自笛卡尔的哲学和来
自洛克的哲学综合起来了;但是,至少从历史观点看,这是不能承认的,因
为康德的继承者们属于笛卡尔派传统,并不属于洛克派传统。继承洛克衣钵
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Philosophes(哲人)中不属于卢
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
①
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补充。” 罗素的观点我们某些中国
人或许不能完全同意,但其大旨并没有错。洛克的影响很大,在18世纪的哲
学人物中,确实是数一数二的。直到现代,他的哲学对实用主义、实证主义
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依然未可低估。
洛克对后代哲学文化的另一个影响,或说更其突出的影响,是他的自由
主义观念。洛克的时代,原来就是资本主义兴起和飞速发展的时代,前有荷
兰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后有法国革命和美国的独立运动。洛克生于其间,
左右逢源,前瞻后顾——他的时代实在是一个极好的历史机遇,而他也确实
没有辜负这时代的厚望。他的自由主义观点,主要是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不
容侵犯的观点,不但对当时的英国,而且对稍后的欧洲和为独立拼死奋斗并
最终取得胜利的美国,其影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美国独立宣言中
①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74—175 页。
----------------------- Page 23-----------------------
的一些基本立论,其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就出自洛克。
在政治理论方面,他是分权制衡观念的创始人。他的分权理论,直接影
响了法国近代政体大师孟德斯鸠。分权学说,是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立论基
础,是西方国家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方近代一切政治革命、
政治变化都与这个学说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直到19世纪、20世纪,
凡打破其理论规则的政权,必定走向极端,甚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这不
是说分权理论就是万劫不复的永恒真理,而是说,在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唯
有分权才能保证其历史发展所必需的民主秩序,才能防止希特勒、东条英机
一样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畸形发展。只有分权,才有法治;只有法治,
才有民主——分权是保证法治与民主得以实现的制衡机制。如此而已,岂复
他哉。
在政治经济学说方面,洛克的劳动价值观念和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也
直接影响到他以后的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其中包括鼎鼎大名的魁克和亚当·斯
密。洛克的经济思想虽未必十分成熟,却富有卓见。如他的地租思想,他的
劳动价值理论,即为经济专家所重。但他的最重要的贡献,还是他的自由主
义主张,他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历史观念和他的放任主义经济理论。这三
者互为表里,息息相关,构成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时代的三大理论支柱。后来
出现在美国的所谓“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少管事的政府之类的名言名论,
其始作俑者,不是旁人,正是洛克。唯其如此,他的政治经济学思想才在西
方经济史上占据一席特殊地位——他是西方自由经济时代的哲学头脑。
在西方17世纪至19世纪这段极其辉煌与丰富的思想史上,对后世影响
巨大的思想人物中,首推洛克、亚当·斯密、卢梭和康德,或许还有孟德斯
鸠、休谟和黑格尔。而这些最著名的人物中,除去黑格尔以外,可以说其余
几位或多或少都受到洛克思想的薰陶和启发。
除此之外,洛克对于后来的伦理学、心理学也有相当的历史贡献。特别
对于心理学,理论借鉴价值尤多。他关于物质存在第一第二质的理论,虽然
在哲学上未必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观念,但对后来的心理学却有特别的启迪
作用。洛克认为,第一性的质只存在于物质当中,而第二性的质则因人的感
觉而异。于是,心理学家得到启示。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杜·舒尔茨就这样
介绍他的思想。他说:“拿三只盛水器——一个放冷水,一个放微温的水,
一个放热水。把一只手浸在冷水中,另一只浸在热水中,然后,把两只手都
浸入微温的水中。这样,一只手感到水是温的,而另一只手感到水是冷的。
当然,水只有一种温度,它不能既是温的又是冷的。所以热和冷的质或经验
①
肯定只存在于我们的知觉中,而不存在于水这种物体本身中。”说水的温度
只存在于人的感觉中,谬矣。然而,并非大谬不然。即使大谬不然,能证明
这大谬不然的即是真理。况且,如果仅从心理学意义上理解,这观念确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