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19 周一良(现代)
把宗教看成“意识”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显然比不分青红皂
白只管把一切宗教信仰都一股脑抛入茅厕,或者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来
得深刻,也比康德不加分析而且认为分析也是白费于是便把上帝归入不可知
的领域去的作法来得科学。
宗教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上帝必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上帝又要包括
一切,于是上帝便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重合,于是上帝=一切,而等于一
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样的逻辑虽然未必尽合黑洛尔本意,却让一切上帝信
仰者痛心疾首,怒不可遏。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同样有一种容纳世界各国历史的宏大气象,而且于
中同样有许多精辟的分析和妙论。虽然他的历史哲学的体系,在现代人看来,
不乏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之处,加之在他那样的时代对西方以外的国家尤其
如中国一样的东方国家,收集各类必要的信息很不容易,这无疑更加深了他
历史哲学的臆断成分。但这不影响他的远见卓识和奇思妙想。比如他认为,
在古老的东方国家,只有一个人即最高统治者是自由的观点,就很能一针见
血,切中腠理。他对中国历史知之不多,但他对中国历史发展讲过的一段话,
确实值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深思。他说:
“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
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
统的政府。”①
又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复灭的一再
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②
说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虽然语含讥讽,令我们内心生
① 引自《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Xi 页。
① 转引自《黑格尔小传》,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44 页。
① 转引自《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3 年版,卷首语。
② 同上书,卷首语。
----------------------- Page 171-----------------------
痛,但痛定思痛,并非没有启发。
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讲演录》虽然是由他的学生整理而
成,但因为这两部著作篇幅宏大,涉及人物、理论、流派众多,无论从那个
角度看,都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和研究西方哲学史与美学
史的必读之作。
黑格尔的《哲学讲演录》上自古希腊哲学,下及康德、费希特、谢林、
汪洋恣睢,百态千姿。他作哲学史,不忘自己的体系,虽不忘自己的体系,
又能独具慧眼,妙论迭出。比如他分析斯宾诺莎的哲学方法时,对斯氏信中
提出的一个命题十分赞赏,他说:
“斯宾诺莎有一个伟大的命题:一切规定都是一种否定”。对这个命题,
他的解释是:“确定的东西就是有限的东西:对于任何东西,包括思维 (与
广延相对立)在内,都可以说,这是一个确定的东西,所以自身中包含着否
定;它的本质是建立在否定上的。”①
黑格尔的哲学语言,无论如何,总是因为深刻而抽象,又因为抽象而晦
涩,但那内涵,却是清新流畅的。所谓“一切规定都是一种否定”,实际上
是一个体现了深刻辩证思维风格的命题。比如现代交通中的人行横道,设立
人行横道,意在使步行人便于由此安全通过。人行横道是一个规定,但它又
是一种否定。它否定了行人在规定之外横穿马路的方式。当然这不过是一个
小例子,但举一反三,可以知人知事知情知理知法知术,诚所谓事虽异其理
则一也。例如国家法令其实也是一种否定。正面规定,只许如此,否定了其
他行为方式;反面规定,不许如此,则是否定的否定,肯定了其他行为方式。
现代西方法学认定,凡法律没有禁止的内容,全属于自由行动的天地。又如
人的存在,便是一种肯定,而人的存在又是对非存在物的一种否定。人的死
亡,又是一种肯定,而它否定的正是人生——人的活的生命。凡专制者,便
否定了别人的自由权力——他以别人为奴隶,而以自己为主人,但以别人为
奴隶的肯定,又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否定。于是便在思辨逻辑上证明了费希
特的命题:凡以别人为奴隶的人,他本人也是奴隶。再如定势思维,也是一
种肯定,它否定了定势之外的内容。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二二不得五,三
三不得十。但因为思维定势否定了定势外的内容,所以一旦夸大了定势的作
用或为定势所束缚,又会妨碍人的创造性。斯宾诺莎虽然提出这样一个命题,
但他的哲学不以思辨见长,他的这个命题,一经黑格尔点化,便被发挥得淋
漓尽致。
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虽然研究范围小些,同样精深博大,思想精
深,内容博大。他对美的本质的论述,对悲剧、喜剧和正剧的见解,对文艺
典型的理论表述,无一不对后来的美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现实主义
美学原则,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对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的
新生与重建,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以他的悲剧理论而言,他认为好人杀死
坏人,不能算作悲剧。坏人既然该杀,杀该杀的人,便合乎理性,无悲可表;
坏人杀死坏人,也不是悲剧,那不过是狗咬狗罢了,不但不悲,反而生喜。
坏人杀死好人,虽然带些悲剧色彩,但不合悲剧本义,它所产生的情感效果
主要是愤怒与不平。唯有好人杀死好人——因为双方的理想、意念、道德原
则不一样而发生冲突,并造成悲惨后果,才可称为悲剧。比如,李逵打死李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100 页。
----------------------- Page 172-----------------------
鬼便不是悲剧,林冲杀死陆谦又不是悲剧,就是陆谦杀死李鬼也不足称悲。
但是,如果林冲杀了李逵或李逵杀了林冲,而且全不因为私欲而引起的,那
么,就是悲剧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以《红楼梦》最合悲剧主旨,贾政并非
不爱儿子,贾母并非对黛玉无情。虽爱儿子终于将儿子打个半死,虽对黛玉
有情又差不多等于亲手将其逼上死路,其悲剧效果,触目惊心。好人本不应
该杀死好人,但好人终于杀死了好人,而且恰恰是那些代表旧理想、旧人格、
旧道德、旧规范的好人杀了代表新理想、新人格、新道德、新规范的好人—
—“将有价值的撕破给人们看”,于是,悲剧发生了。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固然并不合乎世界发展历史的实际,但
其作为近代西方理性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意义自在,特别是他哲学体系
中体现的思辨方法和见解,尤其价值永在。
----------------------- Page 173-----------------------
3.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的辩证思维方法。但在相当长的时
间内,至少中国大陆学者,对他的辩证法无疑是过于简单化,从而也庸俗化
了。
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式,自然应有具体的理论体现,然而他的辩证方法
究竟应该怎样表述,却绝非一件易事。过去有人以为所谓辩证法就是一分为
二,其实这完全不合黑格尔的本意,也不合提出一分为二观念的毛泽东的本
意。辩证法如果这般简单,人类历史上就不需要产生黑格尔,也不需要产生
马克思了。
对黑格尔辩证法作出最通俗简当的解释的人物,首推恩格斯。但即使有
了恩格斯的几本哲学著作,列宁仍然主张研读黑格尔的原著,并且作了大量
的读书笔记。
即使以最为晓畅明达的语言和方式介绍黑格尔的辩证法,那么,至少也
应该说明如下各点:
(1)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谢林讲同一,黑格尔讲矛盾。谢林讲同一,并非完全否认矛盾的存在,
但黑格尔讲矛盾,却把矛盾看成存在的基础。这正是黑格尔高于谢林的所在。
黑格尔说:“假如同一、差异和对立这几个最初的反思规定都用了一个命题

来提出,那么,矛盾 这一规定就更加应该用 ‘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
盾的’这一命题来包括和表达,并且诚然是以这样的意义,即:这个命题比
其他命题更加能表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矛盾出现于对立之中时,它不过是
发展了的无,无已经包含在同一之中并且表明了同一命题什么也没有说。这
个否定进一步把自己规定为差异和对立,而这现在就是建立起来的矛盾。”①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分析说:“但是,矛盾似乎并不像同一那样是本
质和内在的规定,这是自古以来的逻辑和普通的观念的根本成见之一。是呀!
假如要说到高低的次序,并把这两个规定分别固定下来,那么,就必须承认
矛盾是更深刻的、更本质的东西。因为同一与矛盾相比,不过是单纯直接物、
僵死之有的规定,而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
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②
讲得真不错。同一与矛盾相比,不过是单纯物,甚至可以说,同一则无
物。试想世界全无矛盾——没有黑也没有白,没有上也没有下,没有大也没
有小,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个别也没有一般,没有有限也没有无限,这还
成什么世界?即使我们将这个命题,用之于康德的“物自体”,它也很有价
值。在康德看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而以黑格尔的矛盾学说看来,可
知与不可知正是一对矛盾,从不可知到可知则是一条规律。由“自在之物”
到“为我之物”,或由“为我之物”到“自在之物”,这中间没有不可逾越
的鸿沟。矛盾既构成事物的存在,又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是矛盾的客观存在,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自然也没有哲学;另
① 本段注有加重号的字原文为黑体字。
① 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65—66 页。
② 同上书,下卷,第66 页。
----------------------- Page 174-----------------------
一方面是“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
比如人的生命,一方面存在生的基因,一方面存在死的基因。如果除去一切
死的基因,则生的基因也就停止了一切活动,于是,死,便到来。而且,无
死将不能有生,因为人的肌体,每日每时每分每秒每瞬每刹都有细胞在死亡,
因为有旧的细胞在死亡,才有新的细胞在出生,如此生死维依,生命始在。
如果按黑格尔式的方法表述,则生是正题,死是反题,有生有死才是合题。
生命是一个合题,死亡又是一个合题。即使生命已经终结,微生物依然充满
生命力地活动着,它们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否则人一死亡便成绝对的静止,
则芸芸众生无须费心费力去埋他,烧他,看护他,保存他,他即以死的方式
成就了生的永存。绝对的死便是生,然而,这可能吗?
(2)存在过程的合理性
黑格尔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命题,即“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
题。黑格尔是西方近代史上理性主义哲学发展的颠峰。自黑格尔之后,旧的
理性体系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山穷水尽疑无路,如果还要生存,则必须另
辟蹊径,使之“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他的哲学命题,“一切存在的都是合
理的”,正是他的理性思辨哲学的典型体现。诚如恩格斯所言,黑格尔此论
一出,便遭到左右两个方面的误解和仇视。激进派固然不满意此说,保皇党
同样不满意此说。激进派不满意此说,因为如果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则
革命失去依据,而作为革命对象的专制主义者们也不同意此说,因为如果同
意此说,那么,民主革命也是一个存在,它自然也应该是合理的了。凡存在
的都是合理的,对于一切仇视落后、愚昧、丑恶和腐败的人来说,差不多都
是一个不能忍受的命题。因为无论如何,他们也不能承认贪污、盗窃、吸毒、
卖淫及至杀人越货、男盗女娼都是合理现象。但实际上,黑格尔所讲的合理,
并非优良或者正确的意思,小孩子作算术题,1+1明明等于2,他小,就硬
是不明白,写成1+1=3了。1+1怎么能等于3呢?不合理。谁说合理,和
他去要100分。当然1+1=3是不正确的,但因为这是一个孩子——一个初
学算术的孩子,他所犯的错误,只在常理之中,不在常理之外。否则,人一
出生就晓得1+1=2,甚至一出娘胎,就晓得相对论,就会写《精神现象学》,
就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性,那还要学校作什么?错虽错,但错的合乎规律,
此所谓合理者也。腐败也是如此,阴谋也是如此,甚至希特勒与法西斯、日
本军国主义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都是如此。希特勒是一个十足的“坏种”,
谁不知道,然而,社会若无产生希特勒的土壤,则希特勒怎么能产生,因此,
法西斯固然大不合理,但从其产生的规律性考虑,他依然是合理的。
黑格尔的这个命题,虽然不如那些嫉恶如仇的思想家的议论来得刀刀见
血,大快人心,却比他们的思想来得深刻持久,耐人寻味。黑格尔的理论逻
辑是,一切现象的发生、存在固然都在“合理”的范围之中,但作为一个过
程,这些现象还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由合理转化为不合理,由存在走向
消亡。小孩子初学算术,1+1=3,也算错的合理,但二年级的学生还不明白
1+1就该=2,那就只好送残疾人学校了。德国出了希特勒,固然有其“理”
在,但希特勒必定灭亡则也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3)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黑格尔作为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发展到颠峰状态的大师,他的哲学必然对
----------------------- Page 175-----------------------
必然性予以逻辑性的理论强调。他的必然性观念中,既有范畴性体现,也有
总体性体现。
范畴性体现,比如他对自由和必然关系的理念,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
然的认识。通俗地说,唯有认识了必然,才有自由的资格;唯有认识了必然,
才能达到自由的境地。当然黑格尔不是用这样的语言表述的,但他的思想方
式却明白无误地反映了这样一个公式。历史证明,只要自由不问必然的想法,
必然遭受挫折,甚至付出惨重代价。比如打仗,谁不想赢,刘邦既一心想打
败项羽,项羽也绝对要消灭刘邦。然而,战争胜负岂在意念之间耶?得其规
律者,虽屡败而终能胜之,失其规律者,虽屡胜必终然败之。中国50年代末,
搞大跃进,头脑发热,理智全无,所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所谓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果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还要
农民做什么?大家坐在屋里炼“胆”即可。果然一声断喝,便五岳无踪,还
要现代化作什么?这类狂言妄语,都与对必然的认识屁不相干。结果是,你
来了又怎么样?你不来又怎么样?终不能穷得光着屁股冲向共产主义。真的
那样,马克思会不高兴的,他老人家会站在共产主义门口,让这些不懂文明
的子孙先捂着私处回去,穿上裤子再谈主义。
还有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有限与无限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精神
与物质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存在与虚无的关系,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等等。
总而言之,必然性是黑格尔哲学的最高逻辑原则,它但在各个具体范畴
中得到体现,而且集小理成大理,在总体过程中同样得到体现。必然性的本
质表现,是证明一切事物既有它的开始,必有它的终止。而事物的不断发生
与终止过程,又促成事物本质的不断深入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黑格尔以他
的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凡合理的又是必然的这一辩证方法,雄辩地向世人
表明:一切落后的、腐朽的、肮脏的、庸俗的,散发着臭气,淌着血污,充
满丑恶、残暴、阴谋、毒辣,卑鄙无耻,荒淫无度,蝇营狗苟,下流腐烂的
东西固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而那些最美好、最动人、最深情、最热切、最纯
洁、最神圣、最得人心、最合民意、最光明、最伟大、最富于生命力的内容
也终将烟销火灭,化为虚妄。实在说,所谓最伟大、最神圣的东西也是绝望
的东西,而且还是最不合理性的东西。伟大很好,最伟大却即违背事实,因
为你的最伟大而影响了更伟大的出现,于是只好让你这最伟大化为虚妄和丑
陋,堕落到人们最不愿提到看到想到的地方去。
然而,聪明的黑格尔却非常不明智地要宣布彼时德国的现实就是最合乎
绝对精神的现实,虽然他本人因为成了普鲁士的官方哲学家而对此禁不住有
些怡然自得,甚之沾沾自喜,但他的思维方法却以自己的固有逻辑击毙了他
的哲学体系。因为:既然一切存在都有着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凡
生者必死,不幸得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不能逃脱这个规律的逻辑,既为
绝对精神,也绝对会死去。
----------------------- Page 176-----------------------
4.影响和评价
黑格尔哲学对后世有极其巨大的影响。在他生前,己有众多的拥戴者,
出现黑格尔哲学流派,在他死后,又衍化出青年黑格尔派。他的哲学继承者
中包括马克思和后来的各种理性主义哲学流派,而他的反对者,也证明了他
的逻辑方法的正确——没有矛盾即没有哲学,因其矛盾,才有了发生和发展
的内在动力。
但是黑格尔哲学,特别是就他的体系而言,他的局限性又十分明显。毕
竟世界不是一个精神,即便是所谓绝对精神也罢。世界如果是一个精神,则
人就是一顶帽子。帽子如果不能变人,则精神也不能化为世界,不管你用什
么方法,也是如此,除非你请上帝出来。而上帝一贯蔑视哲学,上帝一到,
哲学的生命休矣。何况说,我们能说上帝=精神,或说精神——绝对精神=
上帝吗?绝对精神若等于上帝,则黑格尔哲学的价值全无;绝对精神若不等
于上帝,则绝对精神也没有办法异化自己。精神终不过是精神而已,它的存
在还需要作相应的物质说明哩!
而且,黑格尔的理性哲学,包括他的必然性理论,也理所当然地受到非
理性主义哲学的严厉批判。理性作为一种必然性发展规律,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认为一切存在都应服从一个规律,则这种思维方式,必然产生种
种弊端,因为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文化环境和不同的地域空间,
会有许多不同的存在方式与存在条件。你想千篇一律,必成教条主义。虽然,
以简单的归纳方法,似乎也能找到最高真理,但那是靠不住的。我们可以说,
规律之上必有规律,小规律既可归纳为大规律,大规律还可以归纳出更高层
次的规律,归来归去,直到归纳出一条最基本的规律。然而,所谓最基本的
规律,也可以说就是没有规律。最基本的能概括一切存在的物的规律,大约
只会存在于所谓“物自体”之中。你尽可以推测它的存在,却绝难给它一个
完全的理论证明——能彻底证明世界的理论时,即是理论的末日。而硬说自
己已掌握了这一规律的人,若非哲学狂人也已误入歧途。因为所谓“完全掌
握”,已经发生错误。以完全彻底的理论姿态断绝历史的未来发展,请问:
是你的规律厉害还是历史发展的现实厉害?
何况说,进入20世纪以来,理性哲学只能作为全部哲学流派的一个组
成部分存在。凡有理性哲学的地方,就有非理性哲学作补充;同理,凡有力
学规律的地方,必有统计学规律作补充;凡有严肃哲学的地方,必有通俗哲
学作补充;凡有非功利哲学的地方,必有功利主义哲学作补充;凡有纯思维
哲学的地方,必有实证哲学作补充。
我在前面说过,黑格尔哲学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又是西方近代哲
学的总结,还是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的总结。然而,总结也就意味
着创新,只不过黑格尔未曾料及于此。他认为他的绝对精神已经完成了哲学
本应完成的全部职责,却没有想到正是这个绝对精神,却成了后来人的批判
把子和讽刺对象。后来的理性的黑格尔竟然落后,前面的非理性的休谟反倒
有些超前。
但是,理性主义哲学不会消灭,正如非理性哲学也不会消亡。只不过作
为不同的认识阶段,这二者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否定之否定式的历史发展态
势。而这一点,依然折射着黑格尔哲学的智慧之光。说不定,作者行文至此,
黑格尔老人正于冥冥之中,哑然笑我痴。
----------------------- Page 177-----------------------
十六、18世纪的美国政治哲学
1.美国早期政治哲学的几个特点
说是18世纪的美国政治哲学,实际上主要是美国独立前后的政治哲学。
美国1776年立国,谈18世纪,他们还不够一个世纪哩!
美国政治哲学的理论根据主要源于欧洲,具体地说,一是英国的文化传
统与民主政治,二是法国启蒙运动尤其是卢梭的平等思想,三是他们在独立
运动和建国实践中的独特创造。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欧洲大陆的影响更多些。
但有两个奇妙的社会现象值得注意:
一个现象:在社会行为上,他们是创造多于借鉴,而在理论表现上,则
多有借鉴,少有创造。
一个现象:在自我感觉上,他们离英国文化甚远——因为美国独立运动
的斗争对象正是英国;而在传承关系上,则他们受英国传统的影响且深且大。
产生这种情况,大约和他们正处在一个轰轰烈烈的独立时代有最直接的
关系。大凡这样动荡和向上的时代,人们无暇进行如德国古典哲学那样的深
入思考,社会也不需要不理解不接受这样的思考。正如中国的京剧艺术虽好,
但在抗战时期,看《霸王别姬》、《游园惊梦》的就少了,还是“大刀向鬼
子的头上砍去”更能振奋人心。
但这种风格也和美国文化的独创性有关。美国人并非没有文化传统,但
他们是一个世界性国家。虽然他们的文化主根在欧洲,但又确实是由各种不
同的文化——如非洲文化、美洲文化、东亚文化、阿拉伯文化、犹太文化,
以及各种欧洲文化聚合而成的一种新文化。他们缺少传统,但也没有包袱。
美国人的文物固然不能和中国人相比,但历史负担却又轻而又轻,他们即没
有资格也不喜欢动辄就要讲3000年青史、5000年文明。
美国建国时间虽短,它的影响却越来越大。200多年来,世界上发生的
所有重大事件,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和美国发生联系。应该说,之所以造
成这种情况,除去其他种种原因之外,也和美国独立运动及建国初期的各种
政治举措与文化定位有莫大关系。18世纪的美国,是19世纪美国的基础,
是20世纪美国的传统。18世纪以来的人类文明,美国的政治哲学自有其一
段历史风流。
这个时期的美国政治哲学有如下4个特点。
(1)讲究实际,反对抽象
美国人反对抽象思维,特别在18世纪,大块文章,极为少见。以抽象
思维为主且有巨大影响的哲学著作,可说一部也没有。既没有欧洲哲学史上
那样的宏篇巨制,也没有如康德、黑格尔、休谟一般的哲学人物,他们不要
抽象,只讲实际。这个传统一直影响至今,所以,基辛格博士曾说美国的国
家哲学即实用主义。这个传统在 18世纪美国独立前后,无疑表现得更为典
型。
因为美国人有这样的风格,所以就“有人讥笑美国人没有政治哲学,他
们对此泰然处之,因为他们不受政治理论的约束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任
何政党空谈理论的号召都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而由于他们无法从哲学上分清
两大政党的区别,他们对政党的忠诚也就大大削弱了。由于他们的政党是可
----------------------- Page 178-----------------------
以附加多种原则的组织,而不是严格遵守建党原则的组织,他们可以不要旧
世界大陆国家那种引起混乱的多党制,而使两大政党都为自己的需要服务。”

对此,《美国精神》的作者,还作过一个特别形象的说明,他写道:
“美国人讨厌理论和抽象的思辨,他们就象健康人不吃药那样避开那些
深奥的政治哲学和行为哲学。本杰明·弗兰克林才是他们的哲学家,而不是
乔纳森·爱德华兹。他们喜欢埃默森是因为他强调自力更生,而不是他的理
想主义。任何一种超越常识的哲学都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甚至把最抽象
的形而上学也变成最简单不过的日常伦理。先验论在德国和英国造成的影响
是使人们脱离公共事务,但在美国的影响则是时刻关心公私事务。他们虽然
拒绝宗教意义上的功利主义,却是地地道道的功利主义者。确切地说,唯一
可以称之为他们的哲学的,乃是有用即真理的工具主义。如果说他们不象德
国和英国的哲学家那样去探索那些高深的哲学思想领域,那是因为他们认为
没有必要去作那种探索,倒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去从事这种研究。他们本能地
认为不幸的人和糊涂人才求助于那种哲学,可他们不是那种人。”②
他们不是那种人,他们是另一种人。他们中虽然没有洛克和孟德斯鸠那
样的理论家,但他们国家体制的民主程度一点也不比英国和德国低;他们中
虽然没有德国古典哲学那样的大思想家,但他们的智慧一点也不比博大精深
的德国人少;他们虽然没有出现牛顿那样的科学巨人,但他们的科技水准和
发展速度一点也不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差。美国人的政治哲学是以实际行动
表现出来的。当他们必需理论的时候,这些理论也往往采取法律和宣言的方
式。他们对那些言简意赅,操作性强,能够一目十行,一览无余,睁眼可见,
闭目得思的理论模式,显然更有兴趣。
(2)崇尚法制,不留余地
美国18世纪的政治理论,完全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他们的法制
理念虽然同样属于欧洲人发明的所谓“自然法”,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欧洲的自然法,理论胜于实践;美国的自然法,却是现实高于理论,其理论
水平不过“常识”而已,但实际成果却领时代风骚。
18世纪的欧洲,最为先进的法治国家,当属英国。而英国的光荣革命,
虽然成功,并不彻底。他留下一些余地给皇室贵族。而这些“余地”,也许
还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得以顺化。法国虽然爆发了影响极为巨大深远的大革
命,但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却不是归之于民主政府,而是归之于拿破仑称帝。
美国则不同,他的法治特色在于:以法立国,不许例外。美国人的法律,无
论何人,必须人人遵守。而那些对美国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虽在具体
政见上常有激烈的争论,但在尊重和服从法治这一点上,确是异乎寻常的步
调一致。
(3)权力制衡,约束政府
美国政治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大社会小政府。美国政府并非没有权
力,也绝非不讲效率。但约束政府权力,使其无法肆意泛滥,则是他们的文
化传统。所谓“最好的政府,乃是最少管事的政府”,是美国人信奉的一句
① 康马杰: 《美国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版,第11 页。
----------------------- Page 179-----------------------
格言。
在国家体制方面,不但保证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独立,而且司
法权力常常成为美国政治问题的最终裁决人,这一点,在 18世纪的欧洲大陆
确是十分罕见的。
美国国家体制的分权原则,又可以称之为双重分权,因为它不但切实实
行了孟德斯鸠等人主张的三权分立原则,而且还要实行上下分权,即中央和
地方即国家和地方的分权。美国国家极大,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极大,但经
此一番上、下、左、右的权力分割,使他们的行为主要是政治行为永远无法
超过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力之外。
(4)借鉴他人,不忘创造
美国18世纪的政治理论,其基本来源自是欧洲。但他们并非完全照搬,
而是有借鉴,也有创造。对美国政治哲学影响巨大的人物中,包括霍布斯及
其自然法和人性论,洛克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卢
梭为突出代表的人权理论、平等观念和法国启蒙思想。但美国人对来自欧洲
的理论,如对他们的人权论,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所变通。欧洲的人权思
想,主要是强调自由、平等和财产权;美国的人权思想,则在保留欧洲人权
思想的基础上,将个人财产权,改为追求幸福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力。经此
一改,便使之变得更适应于美国的人权现实,也更好地体现了具有美国特色
的文化风格。
----------------------- Page 180-----------------------
2.潘恩、杰斐逊和汉弥尔顿等人的政治理念
对美国开国前后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未止潘恩、
杰斐逊和汉弥尔顿,至少富兰克林和华盛顿,也是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富
兰克林长期出使欧洲,对欧洲的民主进程和文化接触最多,而他本人则是新
生的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华盛顿文化不高,好像智商也不高,虽有文集传
世,但不以思想著称。他的特点,在于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在美国独立
战争期间,担任总司令,功勋卓著,威望无比。战争一胜利,便辞去军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