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公式是选言的:只有一个存在,但这个东西可以同时地或轮流地被看
作完全观念的、或完全实在的。第一个公式是全面否定的。第二个公式以一
个条件为前提,这个条件比那个限定者本身更难理解。第三个公式完全是斯
宾诺莎的公式:绝对的实体或作为思维,或作为广延是可以认识的。所以在
哲学道路上,谢林先生未能越过斯宾诺莎,因为绝对者只有在思维和广延这
两个属性的形式下面才能被认识。但现在谢林先生却放弃了哲学道路,并企
图通过一种神秘的直觉来达到绝对者本身的直观,他企图在它的中心点上,
在它的本性中直观它,在这里它既不是观念的东西,又不是实在的东西,既
不是思想,又不是广延,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
①难怪聪明绝伦的海涅都要面对这一哲学喃喃自语——“谁知道是什么呢?”
②
虽然同一哲学令海涅先生大为头疼,但谢林的这套哲学体系并非没有自
己的逻辑。他说:
“一切知识是以客体与主体间的符合为其基础。因为我们所知道的,只
是真理;而所谓真理,则普遍地被认为是表象与它的对象之间的符合。”③2
又说:“我们知识中一切纯客观的总和,我们可称之为自然;而一切主
观的总和,则可称之为自我或智性。这两个概念是互相对立的。”④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42 页。
② 同上。
④ 同上。
----------------------- Page 162-----------------------
虽然对立,却又同一。谢林不同意费希特的自我、非我观念。照谢林的
想法,有对立才能存在,如果没有非我,怎么能有自我,反之也是一样。不
要说自我非我,假如世界上根本没有“你”,又怎能有“我”?或着进一步
说,连“我”都没有,又安知有世界?连世界都没有,“我”又怎么能存在
呢?你、我、世界都是一体,此为同一哲学。谢林用的不是这样的语言,但
那意思十分清楚。他说:“在知识自身中,即当我知道时,主体与客体之间
有如是的统一,致使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在 ‘先’,哪一个在‘后’。这里既
没有第一个,也没有第二个,它们是同时的,是一个东西。”①
谢林以这样的方式批评费希特,公正地讲,至少在自我与非我、主体与
客体的对立统一这一点上,他的批评颇有道理。
但再往下发展就不行了。因为既然主体、客体完全同一,我们就很难理
解,它们将如何发展?谢林对此,也曾作过种种说明,如他的从无意识精神
到有意识精神的原始冲动论:如他的人的三阶段论,等等。但任你左冲右突,
奇思妙想,都不能解决同一哲学的发展问题。应该说,谢林是看到或体悟到
世界必然应该有一个发展过程,而他的哲学却不能解释这个过程。于是他只
好转向宗教,求助于神学理论中的启示哲学。他哲学中的最高同一者,也只
能归于上帝。到了晚年,他的思想竟至全然与神学同流合污,完全丧失了他
作为一代哲人的立场和风采。对此,恩格斯在写给费尔巴哈的信中,曾有一
段绝妙的讽刺。恩格斯写道:
“您知道,谢林是德意志联邦第38个成员。德国所有警察都归他统辖;
我作为《莱茵报》编辑一度有机会亲自领教过这一点。就是说,书报检查令
不会放过任何旨在反对神圣的谢林的东西。”②
谢林既已如此,后事付予谁人?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 年版,第208 页。
② 转引自《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36 页。
----------------------- Page 163-----------------------
十五、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1.历史地位与生平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者,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还是
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者与发展者。黑格尔和康德既是德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两
座奇峰,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两座丰碑。正如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
子和老子,研究西方哲学史也绝对不能不研究康德和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
自康德开始,中间经费希特、谢林,再到黑格尔,可以说环环相扣,阶阶相
连。他们本人或许没有这样自觉的意识,但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上理解,
他们四位确实构成一个连环成链的发展整体。康德的学说,属奠基之作,虽
是二元论的,也应该是二元论,不二元论则不足以是康德。他认为“物自体”
不可知,可知的只是“物自体”的外在表现;他认为知识是理性的对象,而
道德是信仰的对象。他的这套哲学观念,到费希特时得到改进。费希特不同
意二元论,相反,他认为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必有一个最高原则,这
个最高原则,就是“自我”。由“自我”而“非我”,再到“自我”与“非
我”的统一。费希特的哲学是一元论的,却又有明显的理论缺陷。虽然其哲
学体系有深刻的辩证逻辑在,终因立论不实,很容易成为批评对象。谢林始
则追随费希特,继而批判费希特,并在批判中形成自己的同一哲学。谢林的
同一哲学,意义在于以一元化方式解决了世界的逻辑存在问题,而且它的许
多观点,都为后来的黑格尔所继承。但他的同一哲学,易于解释“存在”,
难于解释发展,不但难于解释哲学意义上的发展,尤其难于与历史的发展过
程相合拍。于是黑格尔出来,给他们一个总结。黑格尔哲学将所有哲学对象,
看作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而且让他的哲学对象以自身固有的矛盾动力演绎
这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为这种演绎
提供了一种十分丰富而又深刻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辩证
法在黑格尔哲学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他的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
19世纪以后的人类思想史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尽管严格说来他只是间接
起作用的人。
当然,这样回顾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似乎过于简单化。然而,即
便如此简略地勾勒,也可以清楚地看出: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
必然结果,而他也以自己的非凡才华使这个结果来得十分出色又十分得体。
黑格尔哲学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结果,又不仅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
逻辑结果。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开阔些,就会看到,他的哲学乃是对整个
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理性总结。
西方近代哲学,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到黑格尔时代,已经经历了将近400
多年历史。这400年历史,也可以看作是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抗争史。在
这400年间,约略经历了人文哲学阶段、理性哲学阶段和启蒙哲学阶段。但
就其广义言之,人文也是一种理性,是没有完全哲学化的人学理性;理性也
是一种科学,是以科学为武器打破神学基础的理性科学;启蒙也是一种人文,
是针对专制体制和神学愚味的民主理性。而经验主义、唯物主义以及后来的
启蒙主义,正是成熟了的近代理性文明。理性文明的内在目标,是否定神学
的统治地位,确立人学的主导地位;它的社会表现,则是鼓吹天赋人权,反
对天赋神权,以启蒙运动为手段,以批判和否定神学和专制文化为目的。理
----------------------- Page 164-----------------------
性主义之间,内部也有纷争。纷争既是一种澄清,又是一种深化,还是一种
互补。内部的纷争,证明哲学理性的发展需要一个必要的历史过程,需要在
打破1000年神学传统的同时,确立一套可以与之抗衡并能取而代之的思想体
系。然而,成熟体系的确立,谈何容易!它起码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又需要
种种主客观条件作基础。所以自1453年以来,多少思想人物,如走马灯般地
来去于西方近代文明大舞台。多少思想体系,你来我往,煞是壮观:一个体
系不行,又来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行,还有新的体系在后头。西方近代哲
学成熟于17世纪,真正符合哲学本义的哲学家,应首推笛卡尔。虽然培根也
是对西方近代哲学的确立有重大贡献的卓越人物,但他的思想仍然缺少必要
的哲学基础和深度。西方近代哲学史中最具影响的人物,要属笛卡尔和洛克。
笛卡尔是西方唯理主义哲学的奠基人,洛克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最有影响也最
本分的代表人物,洛克为一方,经贝克莱和休谟,经验主义已经进入死胡同;
笛卡尔为另一方,经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同样进入死胡同。打破僵局的人
物,一个是非哲学的哲学家卢梭,一个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者康德。康
德总揽双方得失,逢山批判,遇水还要批判。他以批判作门径,得出自己的
哲学结论,但他的结论却又十分不像个结论。虽然他的思想体系确实博大精
深,但他又认为理性面对“物自体”,只能知其皮毛,不能知其就里,除去
茫茫然大张着嘴巴,竟是别无办法。在这个意义上讲,唯有黑格尔哲学才是
西方近代理性哲学的最系统的总结者。黑格尔以他独特高妙的思维方式和无
比庞大的哲学体系,将理性哲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以一元化理论
模式将西方近代理性哲学统统纳入自己的体系。西方近代理性哲学的确立,
实在和牛顿力学有莫大关系。黑格尔哲学则在抽象思维领域,意欲超越牛顿,
并将包括牛顿在内的一切人文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统统纳入历史的思
维过程之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优势在此,他的局限也在此。黑格尔以构建
这样一个庞大有序的哲学体系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志,也以这体系的最终完成
宣告了其哲学必然走向式微的命运。黑格尔哲学的悲剧价值在于:若一切皆
为过程,则没必要构筑这样意在永恒的体系;若一切归于体系,则体系的完
成便是哲学的末日。黑格尔虽然是辩证法的大师,但以他的历史地位和体系
而言,却颇有些作法自毙,当事者迷。
黑格尔又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史家,因此他的思想不但受益于康德、费希
特和谢林,受益于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各位代表人物,而且受益于古希腊哲
学传统。他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大师的思想和著作都有很深
的了解,他的哲学与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在者不实”的观念,与柏拉图哲
学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都很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我们
仔细分析一下柏拉图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分析一下亚里士多德的
哲学范畴和黑格尔的哲学范畴,则我们就会觉得黑格尔哲学更具有文艺复兴
的味道。黑格尔哲学范畴中有一条“否定之否定”,他对此多有妙论。他的
哲学,其实也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否定之否定——中世纪神学哲学否定了
古希腊哲学传统,西方近代哲学包括杰出的黑格尔哲学又否定了中世纪神学
哲学——黑格尔哲学在形、神两方面都仿佛是柏拉图哲学的回归与再现。
如果我们将德国古典哲学,将西方近代哲学,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
古代哲学,看成3个圆圈,那么,黑格尔就是这3个圆圈的交汇点,黑格尔
哲学标志着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结束了。自他之后,人类哲学便开始进入一
个新的天地和新的历史纪元。在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中,独黑格尔担当此任,
----------------------- Page 165-----------------------
这里面有种种必然的和偶然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而
黑格尔哲学,正是这些原因的结果。
黑格尔是一个长于作深刻思考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专注于哲学思辨的哲
学家。这类哲学家的个人历史,往往显得平庸单调。因为他们固然在思维的
自由天地中能够纵横驰骋,一言强似百万兵,然而其外在表现却常常平淡无
奇,没滋少味,甚至不近人情。黑格尔一生经历绝无传奇色彩,正是这样一
种简单如无的寻常风格。
黑格尔1760年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市。他和谢林既是同乡又是同
学。他父亲是该城税务局的书记官,不上不下,一小官吏。黑格尔1785年入
中学,1788年入大学——图宾根神学院。他在校期间,似乎并不以聪颖多才
见长,也不如他的同学谢林来得英气勃发,但他爱好读书的习惯却是从小养
成。他1793年从神学院毕业,毕业文凭上对他的各种鉴定,写得很是传神,
那上面写道:
“健康状况不佳
中等身材
不善辞令
沉默寡言
天赋高
判断力健全
记忆力强
文字通顺
作风正派
有时不太用功
体质一般
神学有成绩
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
但看起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
语言知识丰富
①
哲学上十分努力” 。
应该说这些评价都很符合这位未来哲学大师的实际,但也说明他在校期
间,实在表现平平。黑格尔自入学起,便与哲学结缘。他一生只对哲学钟情,
再没有什么比他的哲学事业更能让他提起精神。他一生的研究道路,可以分
为3个不甚严格的阶段:第一阶段,从他完成大学学业至1806年他完成《精
神现象学》;第二阶段,从1806年至1817年他出版《哲学全书》;第三阶
段,从1818年他被普鲁士政府聘为柏林大学哲学教授直到他1831年去世。
第一阶段是他哲学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他的主要职业是作家庭教师,一共
干了7年时间。直到1800年经谢林帮助,他才成为耶拿大学的讲师。1805
年,提升为副教授,当年和出版商签订合同,撰写他的《精神现象学》,这
时候,他已经45岁了。黑格尔如康德一样,可说大器晚成。然而,他和他们
一类的哲学人物相比,还要晚成。
黑格尔45岁前,所经历的最为重要的事情,大约只有两件:一件是法
国革命和拿破仑的欧洲之战,一件是康德与费希特、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论
① 转引自《黑格尔小传》,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2—13 页。
----------------------- Page 166-----------------------
辩。虽然这两件事在他45岁时都没有真正结束,但其主要经历已然主脉可
见,而且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关键的。
法国革命对黑格尔的影响,虽非剧烈但很深刻。法国革命爆发时,他与
他的德国同仁一样欢欣鼓舞,他还和几位同学一起到郊外种了一株自由树,
借以表达他对法国的祝福和对革命的企望。后来的一些研究家多认为黑格尔
虽拥护法国革命但很快发生逆转。其实,他虽然反对和惧怕动乱,但对法国
革命本身,却一直充满敬意。直到他写《历史哲学》时,还称颂法国革命是
“辉煌的黎明”,而且说:“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
欢欣。”①
他欢迎法国革命,又对拿破仑充满敬意。这一点和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
其实不同。他不但对胜利的拿破仑充满诗一般的敬意,而且对失败的拿破仑
依然充满同情。1806年,拿破仑经耶拿战役征服了德国,但黑格尔对此并无
反感。耶拿战役结束仅3天,他在一封信中不但没有表示出对祖国不幸的同
情反而称颂了拿破仑,他写道:“皇帝——这个世界精灵,我看见他骑着马
通过城市检阅他的军队。能看见这样一个人,他集中了一切注意点,坐在马
①
背上,走向世界并统治它,的确是一次美好的经历。” 黑格尔的这种态度,
在中国人看来,颇有些难解之处,但以西方的价值尺度衡量,这正好反映了
一位近代欧洲文化智者的本色。不仅如此,他弟弟后来还作为远征军参加了
拿破仑对俄国的进攻,拿破仑战败之后,他也没有回来。
黑格尔支持法国革命,钦佩和同情拿破仑,表明他作为德国近代大哲学
家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态。在这个意义上讲,远离现实的黑格尔,后来成为
德国官方哲学家的黑格尔,在他内心深处,依然属于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一
派。
黑格尔成名之前的第二种大经历,是他亲身体悟了康德与费希特和谢林
以及费希特与谢林之间的哲学争论和是非恩怨。康德与费希特的争论,虽然
其高峰表现在1799年,但从费希特这一面看,早在1793年他已经产生创作
《知识学》的想法,那就是说,大约1793年前后,他就已经与康德在内心深
处划清了界线。而他的所谓学生谢林对他哲学的批评,则集中在1799—1803
年。这两次争论的时间恰好首尾相接,从前到后,经历了约10年时间。而这
10年时间,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孕育与成熟期。
黑格尔哲学的形成,有这三位哲学人物的很大助力,尤其是谢林,对他
哲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全面,以致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专家要说:“谢林作为
哲学家闻名全国的时候,黑格尔还不为人知晓。尔后当黑格尔的光彩使其黯
然失色了的时候,他抱怨说他先前的朋友拿走了他本人的思想。尽管人们现
在已不大读谢林的东西了,但他的思想脉络与黑格尔是非常接近的,以至于
如果我们看一看两个人都同意的思想中,黑格尔又提出了多少新东西,我们
就会觉得,谢林的抱怨多少有些道理。”①
虽然有些道理,毕竟黑格尔哲学与谢林的不一样。到了1807年,因为
谢林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批判了他的哲学而提出抗议,黑
格尔解释说他批判的不是谢林,而是谢林的蹩脚的模仿者。但谢林不予原谅,
① 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 年版,第495 页。
① 辛格:《黑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7 — 8 页。
① 辛格:《黑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3 页。
----------------------- Page 167-----------------------
于是二人的友谊断绝。
黑格尔大器晚成,他外受法国革命的影响和催化,内受康德、费希特、
谢林哲学的影响和启迪,加上他本人的长期思考、钻研、总结和积累,终于
形成自己的庞大哲学思想体系。他比谢林年长5岁,却成名甚晚。然而,谢
林不曾完成的历史使命,却由他这位“愚兄”一举完成。黑格尔大器晚成,
其幸也欤?
黑格尔长于思索,但似乎不是一位优秀的讲师。他在耶拿大学教书时,
被人戏称为“木头人黑格尔”。他讲课只管讲课,每上讲台,全身心皆沉浸
在讲授的哲学之中,对听课人的反应,浑然不问凉热。据说,有一次他上课
时去得早了,但本人毫不觉察,就给别的专业的学生上了一堂哲学课。课罢,
他的学生来了,他才明白自己搞错对象了,但他只管不慌不忙,翻开讲义,
便又从头讲起。
从1806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出版算起,直到1817年他的《哲学
全书》问世,这11年,是黑格尔哲学的精进期,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旺盛
的时期,他生前出版的4种大部头著作,有两种即出版于这个时期。即1806
年他出版《精神现象学》之后,1812—1816年出版《逻辑学》,1817年出版
《哲学全书》。在此期间,黑格尔的生活颇有些变动,他于1807年做了一年
报社编辑,又于1808—1816年做了将近10年的中学校长。但这些变动,对
他的哲学研究全然无损,而且因为生活稳定,思维更是日臻精醇。1811年9
月16日,41岁的黑格尔幸福地举行了婚礼。黑格尔原本是被人们称为“秋
性子”的人,现在他又以自己的晚婚对此作了一次证明。只是在他结婚之前,
他还有过一个私生子。想到这样一位一本正经甚至有些严整古板的哲学家,
竟有这等风流韵事,不禁令人笑口顿开。黑格尔对自己的婚姻大为满意,他
①
在一封信上写道:“一有公职,二有爱妻,人生在世,夫复何求?”他的婚
姻确实美满,“婚后头半年,就写出了一本30印张的内容深奥的书”,连他
②
自己都说,“实在非同小可”。
1818年黑格尔被普鲁士政府聘为柏林大学哲学教授。一方面,他经过10
多年的成熟创作,影响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又因为他的思想日趋保守,普
鲁士政府对他的态度也日益友好;他的哲学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显得魅
力日大。他到柏林之后,终于形成一大学派,而且听他讲课的人不但人数可
观,而且不乏名流。但他的创作已近尾声。从1818年到他去世的这一大段,
他只在1821年出版了《法哲学原理》一书。这书写得炉火纯青,但其政治观
点,已经保守到令激进的民主人士无法忍让的地步,而他本人也俨然成为普
鲁士王国官方的哲学家了。他的其它几部重要著作,如《哲学史讲演录》、
《历史哲学》和《美学讲演录》,皆在他逝世后根据他的讲稿和学生的笔记
整理而成。
① 古留加:《黑格尔小传》,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72 页。
② 同上书,第73 页。
----------------------- Page 168-----------------------
2.体系与成就
黑格尔哲学花在体系上的功夫,绝不比花在内容上的功夫小。因为建立
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既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德国思想文
明与传统特别热衷的事。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首先是一元论的。这一点,他与费希特和谢林一致,
但他不同意费希特的最高原则——自我论,也不同意谢林的第一原则——同
一论。他的哲学体系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哲学对象——即无所不包的研究
内容,看成一个过程。但不是一个全然的精神过程——如休谟那般,客观事
体一概不问,只考虑知觉范围内的事因;也不像斯宾诺莎那样,硬派一个实
体出来,该实体既是物体,也是精神;又不像莱布尼茨那样,让单子发挥产
生一切的基因作用,单子源于上帝,单子的行为出于“和谐前定”。黑格尔
的哲学体系,虽然始于精神,但精神又可以转化为物质,然后再达到更高的
精神。这个过程,与上帝无关,与单子无关,与知觉无关,与实体无关,它
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示过程。他说:“永恒的理念在它的本质的全部丰富
性中,永恒地在自身活动着,把自己作为绝对心灵 (精神)来享用并再生产
出来。”①
黑格尔哲学从精神的存在开始,好像中国宋明理学的理在物先,先有其
理,而后有其事,其事固繁,但必合其理,其事固异则其理一也的理念。但
黑格尔哲学体系比之宋明理学乃至一切他以前的近代哲学,都更其体系庞
大,内容浩繁。而且他以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把这个过程描述为不断从正
题到反题再到合题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合于历史必然的辩证发展过程。他的
哲学体系,包括三个基本部分,加上一篇长长的导言。导言即是他的《精神
现象学》,三个基本部分,即第一部分:逻辑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第
三部分:精神哲学。他显然对逻辑学更为重视或说下的功夫更大。本人也曾
说过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是应用哲学的话。他的哲学既将一切存在现象都作
为自己的思辨对象,则他的体系必定会发展成为近代以来西方理性哲学的极
致。他从逻辑讲起,先有逻辑,后有自然。逻辑转化为自然,是因为自然必
合逻辑之理才能生存,所以他的逻辑学也是形而上学,又不同于一般的形而
上学。逻辑转化为自然,自然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归宿,自然还要转为精神,
于是通向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同样以正、反、合的辩证逻辑方式,最终达
到绝对精神。他的哲学至此,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展示过程。为着使读者便于
知会此意,现将他哲学的基本内容列表如下:
一、逻辑学——有论(存在论,——质
——量
——度
——本质论 ——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现象
——现实
——概念论 ——主观概念
——客观概念
——理念
① 转引自《黑格尔哲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469 页。
----------------------- Page 169-----------------------
二、自然哲学——力学 ——空间和时间
——有限力学
——绝对力学
——物理学 ——普遍个体性物理学
——特殊的个体物理学
——总体个体的物理学
——有机物理学 ——地质自然界
——植物有机体
——动物有机体
三、精神哲学——主观精神 ——人类学——灵魂
——现象学 ——意识
——心理 ——精神
——客观精神 ——抽象法权
——道德
——社会伦理
——绝对精神 ——艺术
——宗教
——哲学
够复杂的,逻辑过程也不甚明白。但当你了解了他的方法,就会对他这
种体系的理论价值有所理解。这点稍后再谈。
黑格尔一生创作都没有离开这个体系。虽然他的一些主要著作是在他死
后才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但其内容皆为其体系的有序构因。比如,他的
《美学》可以归入绝对精神中的艺术部分,他的《哲学史讲演录》可以归于
“绝对精神”的哲学部分。他的《历史哲学》和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
著作《法哲学原理》也同样如此。
黑格尔哲学包罗万象,但其重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他的《逻辑学》。
他的《逻辑学》篇幅很大,以致后来收入他的体系大成之作《哲学全书》时,
只好将其精练压缩,未压缩的部分便称为《大逻辑》,压缩修改后的则是他
的《小逻辑》。
但这不是说,黑格尔只在逻辑学方面有特别的贡献,实际上,在人类有
史以来的哲学家中,黑格尔堪称最具博大精深特色的人物之一。他的学说,
虽然在体系方面表现出某种僵化生硬,虽欲自圆其说,终不免牵强附会,捉
襟见肘。但在几乎所有具体领域,都有其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
黑格尔哲学中背谬最多的是他的《自然哲学》,实在,他的自然科学知
识不精不深。在这方面,他既比不过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那些科学巨匠,也
比不过他的前辈康德。他的自然哲学,即使仅从常识的角度理解,其错误和
不足也几乎随处可见。但是,这不能证明他的自然哲学便一文不名,相反,
他的自然哲学虽常常不合常识,但却往往合于真理。例如,他关于自然界是
一个充满内在联系的整体的观念,关于自然界无时不处在矛盾运动之中的观
念,对近、现代科学研究均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他以一个哲学家的眼光作出
的某些科学预见,例如他对光的分析,对化学发展趋向的认识,特别是对空
间和时间的认识,确有超前价值。评论者说:“黑格尔在批判牛顿的绝对时
空观时,论证了空间和时间依赖于运动着的物质,肯定了 ‘空间与时间从属
于运动’。不难看出,黑格尔思辨地猜测到了爱因斯坦在用曲面几何学解释
----------------------- Page 170-----------------------
引力运动时依据的时空模型。正像笛卡尔关于运动不灭的哲学理论是在二百
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学所证实一样,我们同样也可以说,黑格尔关于相对时空
的哲学理论是在百年以后才被自然科学所确认。”①
宗教观念是黑格尔哲学中另一个薄弱环节,而且他对宗教的看法似乎自
相矛盾。他既非真正的无神论者,也非正统的有神论者。他仿佛对有神无神
并不关心,有神不使他顺心,无神也不使他开心。他的许多宗教说教,不但
没有新意,而且持见迂腐。与他同时代的无神论者比较,固然显然迂顽不堪,
就是与康德比起来,也好似白费气力。但他绝不迷信,非但绝不迷信,而且
还禁不住要嘲弄那些迷信者。他引证说:“神父布里斯昨天向我谈了敬爱的
上帝的伟大!我忽发奇想,敬爱的上帝可能管每只麻雀、每只金翅雀、每只
红雀、每只虱螨、每只蠓虫,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正如你们叫得出那些乡
下人的名字一样:施米特家的格里格尔、布利森家的彼得、海弗里德家的汉
斯等等——想想吧!每个蠓虫彼此是如此相似,以致人们可以发誓说,它们
都是兄弟姊妹,而敬爱的上帝居然叫得出它们每一个的名字!想想吧!”①
黑格尔绝不迷信,但他又坚决反对把宗教信仰统统归之于迷信。他认为
把对上帝的信仰看作是江湖术士的戏法是愚蠢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即使它并不合理,也自有它不合理却能生存和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