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17 周一良(现代)
管它是以什么方式死的,绝不会有崇高的美感发生,但人就不同了,法国有
贞德,中国有岳飞,虽然他们都死得冤屈,但那人格,确实是崇高的。因为
人类有了理念,可以透过鲜血与死亡看到新的内容,引起新的震撼。
此外,康德对“天才和艺术”,对审美理想和审美意志,对人在审美中
的地位和作用,都有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论述。
康德美学的长处,在于他赋予美学一种带有先验主义倾向的严谨深刻的
审美系统。
康德美学的缺点,在于他未能从他的先验主义理论体系中超越出来,先
验主义成为他的美学之累。
康德就是这样一个为了解决前人的矛盾,而自己终于陷入新的矛盾泥潭
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智者。他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完成
这一巨大的历史工程,却不是康德力所能及的。康德之舰已经起锚,它的舵
把还要后人来扶。
④ 转引自《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380 页。
① 转引自《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处版,第375 页。
② 同上书,第384 页。
③ 同上书,第384 页。
----------------------- Page 153-----------------------
十四、费希特与谢林
1.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四位代表人物之一。他其实也是一个大哲学
家。如果单就他的哲学著作而论,他不比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任何一位人物差,
也不比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差。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创见又有完备体系
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作家。他的早期著作得到康德的赏识,他的主要代表
作品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是,很多研究、爱戴和熟悉费希特哲
学的人,却禁不住要为费希特鸣不平,认为他生不逢时,是一位个人悲剧性
人物。此无他,因为他前面有伟大的康德,后面有伟大的黑格尔,他夹在这
两位思想巨人中间,“两军余一卒,荷戟独徬徨”。于是,他没有得到他原
本应该得到的东西:他本人既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重和奖励,他的著作
也没有产生原本应该产生的社会效应与历史效应。
这也难怪。德国古典哲学虽然是影响极其深远的一段哲学史,但它的主
要活动期并不很长。即便从康德出生算到黑格尔去世,也不过107年时间。
但康德偏又大器晚成,他的哲学代表作直到1781年才正式发表。那么,如果
以这个时间为起点,则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成熟活动期,不过半个世纪时间。
费希特的第一部著作送到康德手里时则是1791年。这时,康德的《纯粹理性
批判》发表不过10年时间,仅两年之后,费希特的学生谢林又要登上历史舞
台了。康德大器晚成,谢林少年早慧,黑格尔又紧随其后,如此这般,真有
点英雄辈出,“浓得化不开”的味道。对人类文明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德国古
典哲学,虽然其代表人物只有4位,但不幸这4位都是人中之杰,康德、黑
格尔更是杰中之杰。虽然能与巨人比肩总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在偏心的读
者心里,不免生出“既生瑜,何生亮”似的感叹。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费希特生在这样的时代又是他的大幸运。他的
哲学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反思的基础上的。虽然因为康德的
影响过于巨大,不免有些将费希特的影响压抑住的意义存在。但是,假设没
有康德,则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基础必受影响,费希特的著作会是怎么一种
样子,却又难说。毕竟创立一个体系比反思和发展这个体系要复杂得多。好
比后来的费尔巴哈与黑格尔,虽然费尔巴哈批评了黑格尔,而且他的批评在
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批评得好,但是,能品尝美味的食客却不等于擅长烹调
的大厨。费尔巴哈固然有超过黑格尔的地方,但以他们各自的总体水平而论,
费尔巴哈毕竟略逊一筹。费希特和康德的关系,也仿佛若此。费希特和他的
哲学的历史命运,当在幸与不幸之间,正是这种十分独特的历史机缘造就了
他哲学的历史地位。
但费希特与康德也有显著的区别。对此,德国诗人海涅曾有一段十分中
肯的评价,他说:
“关于康德我们只需考察一本书就行了。但对费希特除了书以外还要观
察他这个人,在这个人身上思想和信念是统一的,并且以这种伟大的统一性

作用于同时代的人们。” 为什么?
因为费希特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一位自由战士,还是一位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15 页。
----------------------- Page 154-----------------------
目光远大的民族主义者。
费希特生于176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他刚好27岁。这正是风华正
茂的黄金年龄,加上他的特殊的出身和经历,他对于法国革命自是欢呼雀跃。
法国革命中爆发出来的自由意志,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他,打动了他。而他便
以一个具有深刻思想和满腔热忱的青年学者身份,将自己对自由和理性的理
解与憧憬,如春泉狂涌一般,洒向了德国哲学界和社会。法国启蒙运动和法
国革命的最重要的价值贡献,是他们宣扬理性,鼓吹自由。宣扬理性,必定
远宗教亲人事;鼓吹自由,必定要平等要人权。费希特深信此说,对理性充
满激情,对自由充满向往。1793年,31岁的费希特发表题为《索回迄今被欧
洲君主们压制的思想自由》的文章,呼唤自由,要求平等,认为自由乃是一
切精神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当代时代的基本特征》中,他又指
出:“人类世俗生活的目的就是:人类在生活中按照理性自由地建立自己的
一切关系。”费希特推崇理性,但并非照搬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他对理
性给予德国古典哲学式的阐释,以为理性乃是一种精神,而且“唯独有精神,
绝对不掺杂任何感情冲动的精神,指导着人类的事业。我们流血,就是为了
使得这个精神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取得独立的存在。”②
虽然意在精神,但他的风格显然与康德不同。为着某种精神而不惜流血
牺牲,正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作家中,唯费希特才有的风格。不仅如此,
费希特在欢迎法国革命,热烈赞扬法国革命的原则和成就方面,也有与康德
风格完全不同的情感特色。他的文章不是优美如画的,也不是平静如水的,
更不是幽深如古井,静谧如深谭的。他的文章不似春花晓月,而是如暴如狂,
并且在风狂雨暴之中加有火的热烈和电的凌利。他一方面颂扬法国革命,一
方面也继承了康德的人是目的的哲学理念,但他使用的表达方式,却绝非康
德式的,在这一点上,他远离康德,情近卢梭,他或许就是德国的卢梭。可
惜他的这种精神未能持久,也未能贯彻到底。但在当时,他确实在用火一般
的语言歌颂法国革命,而且真诚希望法国的原则成为人类的原则。他“声称
人是不能被继承和出卖的,人永远是他自己的;自由是人固有的权利,任何

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非但如此,而且不论血统,不问出身,凭你
王公贵族,陆地神仙,只要对抗人对自由的要求,人们就有权使用强力手段
对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及其体制予以改变。在这一点上,费希特完全可以称为
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斗士。而且这位斗士还有更深刻的思维能力。他有关自由
和平等的语言、文字,不但明白晓畅,充满激情,而且意蕴深沉,不失哲人
的魅力。他说:
“任何把自己看作是别人的主人的人,他自己就是奴隶。即使他自己并
非总是果真如此,但他也毕竟确实具有一个奴隶的灵魂。并且在首次遇到奴
役他的强者面前,他会卑躬屈膝。只有那种愿意使周围一切都获得自由,而
且通过某种影响也真正使周围的一切都获得了自由的人才是自由的。”②
一个把别人看成奴隶的人,他自己也是奴隶,他是他观念的奴隶。不仅
如此,他还会与对待奴隶截然相反的方式去巴结自己的主子。这分析,可谓
滴滴点点,入木三分,令人不但读之快意,而且思之有味。
②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25 页。
① 转引自《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340 页。
② 转引自《费希特》译者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8 页。
----------------------- Page 155-----------------------
费希特终其一生,对自由的追求都是一如既往的。他为自由而奔走呼号
的热情,总不止息。不但如此,他还认为,自由思想,需要宣传。他说:“现
在正是使人民认识自由的时机,一旦人民认识了自由,他们就能获得自由。”
①自由,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一生中,思想、观点虽然历经种种变
化,唯有对于自由的信念和向往,确是艰难险阻,矢志不移。
费希特又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的民族主义
表现在:和平时期他希望德国尽快走向统一,走向强大,强大而统一的德国
正是他的满腔热望。当他的国家受到侵略——拿破仑大兵入境之时,他又成
为拼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独立的一员。1813年春,他曾发表《论真正战争的意
义》的著名讲演。据当时一位听众的记述:“费希特讲演的基本思想,就是
揭露拿破仑通过压制在法国革命中产生的自由思想而把世界这份崇高的财富
骗到了手。……自由思想赋予法国革命以一个世界历史意义的合理性,更明
确地说,是一个道德合理性。拿破仑背叛了革命事业,费希特把这看作是拿

破仑最严重的罪过。” 这时候,他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他依然积极参加
了后备军训练,他的夫人也作为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
凡此种种,都展示了独特的费希特风格。在这个意义上看,费希特可说
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一个“异种”,而且他的出身和经历也确实与他的另
几位“仁兄”有些不同。
费希特1762年5月19日出生于德国上劳齐茨的拉梅诺。他父亲是一位
制带匠,他母亲则是另一位制带匠的女儿。他幼年时和母亲的关系不够亲密,
直到他成年之后,他对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多少好感。但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
很好。从他的家庭关系方面看,费希特从小就是一个生性敏感的孩子。他十
分自尊,而他的这种自尊对他的成长既有很大好处,也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他幼年时家境贫寒,没有上学条件。但他聪敏过人,大约八九岁时,他
就有能力复述牧师的布道。有一位贵族非常偶然地发现了他的这个才能,于
是主动出援,为他的早期教育打开了方便之门。费希特12岁时进入普夫塔贵
族学校,但他初入学时对那里的环境很不适应,也曾中途出逃过一次。但当
学校为他解决了一些难题,而他也踏下心来学习的,他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学
生。进入社会后,他也和青年时的康德一样,开始作家庭教师,但他本人既
与康德的性格不同,他所遇到的雇主也很不如意,所以一直到1790年他接触
康德之前,他的人生道路都是很不平静的。1790年和1791年,他生平遇到
两件值得庆幸的大事,一是他与他未来的夫人建立了恋爱关系,二是他的文
章得到康德的赏识。经康德推荐,他这篇题为《天启哲学批判》的文章得以
发表。但没有注明作者的名字,于是人们认为这是康德的手笔——作为出版
者也许所希望的正是这样的效果。但一经康德出面说明,费希特反而倍受其
益。直到1794年,他才终于在耶鲁大学得到教授席位。从这一年起,他的创
作进入黄金阶段。1794年出版了《论知识学的概念》、《论学者的使命》,
1794—1795年出版《全部知识学基础》,1795年出版《知识学特征概念》,
1796年出版《自然法基础》,1798年出版《伦理学体系》、《论我们对一个
神性的世界主宰者的信仰的根据》,同年11月,因后者受到指控,1799年
出版《对公众的呼吁》,1800年出版《人的使命》。短短6年时间,他一生
① 转引自《费希特》译者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9 页。
② 同上书,第194 页。
----------------------- Page 156-----------------------
的主要著作,大致出齐。但1799年他和康德因为哲学观点而决裂,同年又因
为有人诬陷他是无神论者而被学校解职。次年,他自认为是他学生的谢林也
和他分道扬镳。到了1803年,他昔日的好友莱因霍尔德、雅柯比、尼古拉等
都和他断绝了友谊。从1791年他结识康德到1803年他与朋友们绝交,前后
不过10余年时间,可谓其兴也勃,其去也速。不久他便迁往柏林。此后,他
认为讲演或许比著书更为重要,于是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演说中去了。他在
柏林居住期间,欧洲政局多生变故,尤其是拿破仑对邻邦的入侵,更成了他
晚年的特大事件。1814年,他妻子因为护理伤员染上伤寒症,他又从妻子那
里传染上此病,不治而逝。
费希特一生虽以教书著书为主要生涯,但他活得有声有色。只是他的性
格有些偏激,因此,与友人友好相处难于持久。他的婚姻生活,就总体而言,
算是好的,他妻子虽然比他年长7岁,对他却处处退让,而且富于牺牲精神,
而费希特先生唯有在家中才能称王称霸。他虽然最是主张自由的,本人却从
来不是一位民主丈夫。
费希特博学多才,虽然他以哲学家闻名于世,但他在国家学说、伦理学
说和宗教理论方面,也均有建树。
费希特的宗教思想,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尚无定见。但他提出的理性
高于信仰的思想,确实比康德前进一大步,而且在整个德国近代哲学史上,
也具有空前性质。
费希特的国家学说,虽有民主成份,但更重视国家的整体利益。这是他
与一般法国启蒙思想家不同的地方,也与康德的国家学说有别。他其实也是
一位自然契约论著,但他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化生活。不从个人角
度看待人的发展史,则是他理论的一大特色。他认为国家不能建立在个人意
志的基础上,认为国家既然应该通过契约建立,所以就应该将保护公民的个
人权利作为自己的职责。他主张人民主权原则,认为应该通过选举建立监督
机构,用以监督政府的行为,使政府不能为所欲为,而必须依照法律行事。
对于国家政体,他不认为共和制高于君主制或贵族制,而认为这三种政体并
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之分。他大约和康德一样,虽然内心有民主制倾向,
却又认为那只能是一种理想。费希特著作中还有一部《闭关商业国》,书中
提出的政体设计,带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
费希特的国家学说的缺点,是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国家主义倾向。加上
他出于希望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强大的考虑,他对本民族的称颂和企望,不免
有某种民族优越感在内。而他对犹太民族的无理歧视,更是他政治理念中的
一大糟粕。这三点加在一起,使他的理论具有脱离民主政体的不良趋向。而
这种趋向的恶性发作,便是德国法西斯主义。
费希特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他的哲学。费希特不同意康德的二元化理
论。康德认为人的知识只对“物自体”的现象有用,而对“物自体”本身则
无能为力。费希特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康德理论中的“物自体”属于多余
之论。他认为,人完全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而且所谓“物自体”也不过是
人的世界的一部分。
他的哲学思路,是以人为出发点的,用他的语言讲,叫作“自我”。第
一步,先有自我;然后由自我转化为“非我”,这是第二步;第三步,再由
“自我与非我达到统一”。他的这种思维逻辑,对后来的黑格尔颇有启发。
“自我”属于正题,“非我”属于反题,“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则是合题,
----------------------- Page 157-----------------------
由正而反而合,正是黑格尔构建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时所使用的方法。
在费希特看来,世上一切哲学,无非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条道路
是不能长期存在的。康德哲学的缺点恰好在此——它是二元论的。对康德的
学说,可以从唯物论这一面去批评,也可以从唯心论那一面去批评。二元论
哲学有时会如猪悟能先生照镜子,弄得里外都不是人。但他认为,唯物论者
认为的从外部到内部、从存在到精神的观念,正是他所不能同意的。他推崇
唯心论,而且要把它贯彻始终,于是发明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费希特认为,建立哲学体系应有一个“最高原则”,由这个原则出发,
其全部体系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他的最高原则就是“自我”,所以后来人
评论费希特哲学,总说他是主观唯心论。
强调自我,本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大特色,但把自我作为完整哲学体系
的最高原则,则是费希特的发明。他的这个理论既是对康德哲学的一个修正,
也使德国古典哲学在新的历史层次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费希特的“自我说”,一经出世,便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讽刺。据海涅
介绍说:“在费希特哲学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那就是:他要求精神在自
己的活动中观察自己本身。自我应当在它进行它的智能活动时,对于它的智
能活动进行观察。思想在它思维时,在它逐渐热起来到最后完全煮熟的过程
中,应当窥探它自己本身。这个操作使我们想起那个坐在灶上铜锅边煮自己
尾巴的猴子。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烹调术不仅在客观上进行烹调,而且也得

在主观上意识到在进行烹调。”海涅还亲眼看到过一幅漫画,画面上“画着
一只费希特式鹅。这只鹅有一个肥大的肝,肝大到使这只鹅自己都不知道它
究竟是一只鹅还是一个肝。在它的肚子上写着:我=我。”①
但是,费希特哲学中的“自我”并非个体的我,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我”。更重要的是:他所谓的自我是一个主体存在。他说:
“因为自我的自身设定,是自我的纯粹活动——自我设定自己本身,而

凭着这种纯粹的自身设定,自我才存在。” 他认为:“我们必须找出人类
一切知识的绝对第一的、无条件的原理。如果它真是绝对第一的原理,它就
是不可证明的,或者说是不可规定的。”③
这段话很费解,他自己虽然用了很大篇幅来解释,但稍不小心,便会成
为笑柄。但他还是坚持认为自我是我,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所以才有这样
的命题:“A是A(这就是A=A,因为这就是逻辑系词的含义)是任何人都
承认的;这就是说,人们不加丝毫考虑就会承认它是完全确定无疑的。”④
A就是A,犹如人就是人,唯有人就是人,才能从人开始自己的世界旅
程,换句话说,如果人≠人,人甚至是负号的人 (—人),那么,还怎么去
建立任何可能的哲学体系呢?
费希特既讲自我,又讲非我,他看到自我和非我处在不断地矛盾运动之
中,然后才得出“自我与非我统一”的结论。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这个思路
确实将康德哲学打开一个缺口。他证明:康德哲学虽然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18 页。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18 页。
② 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vi,6 页。
③ 同上书,第7 页。
④ 同上。
----------------------- Page 158-----------------------
但并非没有缺点,并非没有再开发的天地。
费希特哲学的缺点,也是显然易见的。后来谢林说他的理论只应限于知
识学的范围,他还大为震怒。他认为自己的这套观念不但适应于知识学,而
且适用于一切哲学。但是认为“自我”是世界的本体,无论如何不合常识。
而不合常识的理论,即使它可以产生轰动效应和具有极大的合理性成分,却
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历史理论而存在,费希特哲学的命运刚好如此。
费希特的主要哲学贡献是:第一,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一点,
正是康德哲学也是整个德国近代哲学所缺乏的。第二,他扭转了康德哲学的
二元论倾向。二元论哲学同样只能成为一种历史理论的过渡。二元论理论的
最好结局,就是它既提出了问题,又没有主观武断地解决问题,康德哲学恰
好如此。费希特以自己的方式改变康德哲学的二元化倾向,为后来的谢林黑
格尔哲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方便。第三,他哲学中的辩证发展观。他不
把自我和非我看成静态的存在,而看成动态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互动互进的。
因为互动互进,才能达到新的统一与和谐。他的这个思想,对黑格尔哲学影
响尤大。
费希特并非德国哲学史上的超级巨星,但他的著作依然耀眼。正因为他
著作自身的价值,“二战”以来,他的书和他本人才日益受到哲学史家的青
睐和重视。
----------------------- Page 159-----------------------
2.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
如果说费希特是联结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第一个环节,那么,谢林就是
第二个环节。但他们二人的性格、特点都饶有不同。
费希特生不逢时,前有高山,后有大海。他夹在山水之间,颇难作为,
谢林的命运也大抵如是。但谢林终于落入这样不尴不尬的境地,却有更多的
个人原因。实际上,他比黑格尔还年轻5岁,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本来他有
可能取代黑格尔的位置,况且他生性敏慧,学术早成。他17岁时已经写出相
当成熟的哲学论文。23岁时,即成为大学教授。论其学术早成,不但黑格尔
就连费希特和康德都比不上他。黑格尔直到35岁才成为一名讲师,又经过
13年,到了48岁时才成为大学教授。谢林之所以成为谢林,恐怕一大半还
在于他本人没有取得足以与康德、黑格尔相抗衡的哲学成就。
但这并非贬低谢林,实际上,谢林也确实是一位颇有天才的人物。他和
黑格尔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学。虽同乡又同学,却各有特点如许。在他是
少年英才,春风得意,黑格尔则是契而不舍,大器晚成。
谢林是个才子,年纪轻轻便大有作为。令人惊奇的是:他虽然早熟,但
绝不偏狭,他有很开阔的视野,又有很渊博的学识,尤其有很强的独立思考
能力。他一生著述甚丰,而且涉及范围广泛。他以哲学闻名于世,但他的伦
理学也多有成就。他的美学思想,尤其超过他的前辈费希特。费希特的美学
影响是从属于他的哲学而非专门领域的,他的美学思想则成篇成论,另是一
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兴趣的时代,他虽然文学创作不
多,但有很多文艺圈的朋友。他本人还是那拿浪漫主义小组的成员,而且是
这个小组中出色的哲学人物。他能做诗,他的某些诗作,也曾造成相当影响。
他关心科学,而且颇具眼光,他初出茅庐,就受到当时许多自然科学成果的
影响。实在,他那个时代,自然科学成果甚多:1760年,普列斯特列发现了
氧气;1777年,拉瓦锡提出了新的燃烧理论;1781年,赫舍尔发现天王星;
1783年,蒙高飞兄弟的气球升空飞行;1782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85
年,库仑表述了电荷的相互作用律,如此等等。正是这些发现,促使谢林以
一个青年才子的身份完成他的成名之作《自然哲学观念》。在这部著作中,
他概括了这些成果,尤其是对电的发现进行了严肃的哲学思考,得出一切物
质都是内在统一的结论,并且,他以康德式的口气说道:“给我物质的一个

原子吧,那我便能告诉你怎样认识宇宙了。”应该说,谢林后来提出的同一
哲学,就和他对这些科学成果的思考有某种必然联系。只是他的思路,从一
开始,就有一点跑偏。
谢林的哲学思想,也曾一生数变,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转化过程。在这方
面,他与康德颇相相仿,而与黑格尔内外皆异。黑格尔是大器晚成者,虽出
手不快,甫一出手便不同凡响。谢林青年成名,虽才华横溢,根基未稳。以
他一生的哲学发展轨迹而言,大约经历了3个转折点。1792—1798年间,是
他追随费希特哲学及其转变时期;1799至1803年,是他批判费希特哲学时
期;1803—1810年是他完成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时期。1810年以后,他开始
误入神秘主义迷途,已经越来越少哲学品位而越来越多神学味道了。以成名
的年龄和他一生经历顺利的情形看,谢林可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经典作家中最
① 转引自《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181 页。
----------------------- Page 160-----------------------
为得意的一个;但从他们的各自的哲学结局看,他又是最为不幸的一个。看
来,风头太顺,也不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
谢林1765年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家境平和,成长顺利,读大学
期间,已表现出他的超群才华。他虽与黑格尔同学,显然比黑格尔更有知名
度,大学毕业后,虽然也曾做过家庭教师,但时间未久,他就被耶拿大学聘
为教授。当时他只有23岁。在耶拿,他结识了费希特、席勒、诺瓦里斯、里
特尔等知名人士,他和他们都是朋友。他对费希特的哲学尤其敬佩,当康德
和费希特发生冲突时,他坚决站在费希特一边,写文章批驳康德,为费希特
哲学辩护。他的主要哲学著作《自然科学》、《先验唯心论体系》在1800
年之前,均业已问世。1803年他和费希特的关系破裂了,便到乌尔兹堡大学
教书。1806—1820年,他担任了慕尼黑美术学院的秘书长。1841年,他应普
鲁士国王的亲自邀请,到柏林大学讲学。这和费希特被迫去柏林的情形恰成
鲜明对照。费希特一入柏林,便有人跟踪,有人警告。谢林却以国王亲请的
身份登上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台。可惜一经“皇封”,便生迂腐,他的思想开
始日见退化,终于堕入宗教式神秘主义泥潭而无法自拔。1854年,他于柏林
去世。
谢林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同一哲学”的创立者。以现代人的眼光看,他
的哲学是费希特哲学极度客体化的结果。或说,他以客观唯心论批驳和取代
了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但在彼时,同一哲学却是一门新的哲学流派,而且
在他生前死后,都足称显学。
同一哲学究竟为何物,实在非三言两语能够述说明白。1801年,谢林本
人在自己的笔记上写下一段比较性文字,尔今读来,颇有意趣。他写道:
“我与以下人物的区别在于:a)与笛卡尔不同,我不主张排斥同一的
绝对二元论;b)与斯宾诺莎不同,我不主张排斥任何二元论的绝对同一;c)
与莱布尼茨不同,我没有只在观念东西(A)之中展开实在东西与观念东西(A
和B),而是主张两个原则在其统一条件下的现实对立;
d)与真正的唯物主义者不同,我不是在完全实在东西(B)之中展开精
神东西和实在东西。而实在东西是最有灵感的唯物主义——物活论者涉及
的。在法国唯物主义者那里,A完全消失,只剩下B(原子论者和机械论者),
这是与费希特完全对立的,因为费希特只剩下了A;
e)与康德和费希特不同,我没有只在主观上(在自我中)设定观念东
西,相反,我把完全实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对立起来,即设定两个原则,
这两个原则的绝对同一便是上帝。”①
敢与上述这些哲学大师分庭抗礼,可见谢林先生对自己的哲学充满信
心。实际上,西方近代哲学天地里确实还有生存的空间。这说明什么呢?说
明别人的哲学尚有明显缺陷——因为有明显缺陷才有他施展批评的余地;也
说明近代哲学的潜力尚未开发通透,——因为没有开发通透他才能另辟路
径。他本人也曾以图式方式对自己的哲学体系另作说明。看图识意,或许好
些。其图如下:
上帝
万物
一切相对实在的东西 一切相对观念的东西
① 转引自《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05—206 页。
----------------------- Page 161-----------------------
引力·物质 真·科学
光·运动 善·宗教
生命·有机体 美·艺术
宇宙体系 理性历史
人 哲 学 国家
由上帝而万物,由万物而实体/而观念;而物质/而科学;而运动/而宗
教;而生命/而艺术;而宇宙体系/而历史,而人/而国家。又在宇宙体系与历
史之间加上理性,在人和国家之间加上哲学。由上帝而万物而理性而哲学则
是一条竖行线。
虽以上帝总揽一切,但在谢林创立他的同一哲学时,他并没有过多顾及
上帝。他只是说,费希特的自我哲学不能作为一切哲学的基础,只可作为知
识学的基础。他认为,精神与物质是同一的,自我和非我是同一的,自然和
理性是同一的,举凡天地万物莫不同一,同一才是最高原则。这听起来有点
像中国的《易经》,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翼,四翼生八卦……,不过《易
经》是自太极而衍生万物,谢林则自万物而归于一理——同一。
但是将一切均归于同一,正如将一切都归于自我一样,令人难于理解。
海涅在评述他的这一哲学时,曾讲过一段十分精彩又颇带讽刺意味的话,他
说:
“1804年,谢林先生的上帝在一篇题名为《哲学和宗教》的论文中终于
全部完成了。在这里我们看到关于绝对者的学说的全貌。绝对者在这里被表
述在三个公式中。第一个公式是断言的:绝对者既不是观念的东西,也不是
实在的东西(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而是二者之同一。第二个公式是
假言的:假如存在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那未绝对者是此二者的本质的同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