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的理论方式对其逐次分别。
康德批判哲学的立论基础,在于弄清人的认识能力究竟如何?他的全部
认识论,就此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有关感性的认识,有关知性的认识和有
关理性的认识。但他的哲学不似现代人这样直接了当地讨论这些问题,他不
能离开他的理论环境,加上他又是一位终身以教书为业的教书先生,所以他
所使用的方法和逻辑,在非专业人员和后来人读来就有些别扭。他的三个问
题的题目是:1.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这里讨论感性问题;2.纯粹自然科
学是怎样可能的?这里讨论知性问题;3.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
这里讨论理性问题。
康德哲学的感性分析,始于洛克。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开宗明
义,上来就说:
“吾人所有一切知识始于经验,此不容疑者也。盖若无对象激动吾人之
感官,一方由感官自身产生表象,一方则促使吾人悟性之活动,以比较此类
现象,联结之或离析之,使感性印象之质料成为 ‘关于对象之知识’,即名
为经验者,则吾人之知识能力,何能觉醒而活动?是以在时间次序中,吾人
并无先于经验之知识,凡吾人之一切知识,皆从经验始。”①
但他的学说,虽然始于经验,却不满足于经验。他认为,感觉虽然是外
部世界——他称为“物自体”——对人的感官刺激的结果,但人们并不能通
过感觉真正认识“物自体”的本来面目。在他看来,感觉只是“一种主观的
②
混沌的心理状态,是 ‘一种只与主体有关的主体状态的改变’。”而人对外
部世界的感知,一是“感觉”,二是“时间和空间”。没有感觉则失去主体,
①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69 页。
①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3 年版,第1 页。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557 页。
----------------------- Page 144-----------------------
没有时时和空间,则失去主观感觉的存在方式。但感觉是被动的,是“被给
予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只有通过外部世界——物自体的刺激,人才
能感觉。而时间和空间却是先天的,是人的感觉的存在形式——他称之为“感
性直观的形式”。在康德哲学中,时间、空间并不属于物自体。一方面,它
具有先天性质,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感觉的直观形式。也就是说,人类对“物
自体”的认识,只能通过空间和时间去感觉,而时间和空间又并非物自体本
身,所以人的感性知识只能是零碎的、个别的和片断的。结论是:人的感觉
源于经验,但经验不但使人产生知性认识。把这理论换成通俗的语言:一个
北京人,比如本书作者,我的感觉来源于经验,而这些经验没有能够脱离时
间与空间这个感觉的直观形式;时间,1994年11月19日;空间,北京城西
莲花河畔。没有这些直观形式,我们不能产生感觉,连直观形式都没有,你
怎么感觉。但即使有了这些直观形式,你依然只不过得到些感觉而已。你不
能说你有了时间和空间这些直观形式,你就懂得了“物自体”。
康德在研究人的感性认识时,下大功夫讨论了时空问题,而且下大力气
讨论了纯数学的先验感性问题。他认为几何学、算术学都属于纯数学范围。
而几何学正是以空间这个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作为自己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①
算术学则以时间这个先天感性直观形式作为自己可能的条件 。
康德关于感性的认识,始于洛克但归于休谟。因为他认为感性不能构成
知识,而知性才能成为知识。那么,在康德哲学中,什么是知识呢?他认为
“孤立的概念,如像地球、行星等,不是知识。必须概念和概念之间发生了
②
关系,如像地球是行星,才是知识。” 这等于是说,必须有一个主语,加一
个宾语,才能构成知识。知识即是判断。但判断也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
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即主语中已然含有宾语,如
房子有高度。这个“高度”就包括在房子的概念之中——难道还有没有高度
的房子吗?而综合判断的特征是,宾语不包含在主语当中,如房子的颜色是
白色的。白色虽是房子的宾语,却和房子这个主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为
它可以是白色的,也可以是蓝色的。
康德认为:分析判断是先天的,因此,它有必然性;综合判断则是后天
的,所以它没有必然性,也没有普遍性。今天的房子固然可以是蓝色的,明
天的房子却可以是白色的,后天的房子还可以是绿色的,甚或是红色的,或
红白相间的。分析判断,非人力可为;综合判断又没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于
是康德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谓先天综合判断这个命题上来。因为综合判断属
于知识判断这个范畴,而知识判断并不能反映认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一方
面,知识来源于经验,因而他所产生的判断是综合的,另一方面,经验又不
能反映认识的普通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还要回到先天判断的规则中去,比如
1+1=2,它既是综合判断,又合乎先天规则,这个就属于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哲学意义,在于他以必然性思辨方式否定了休谟的
因果观念。休谟认为,所谓因果观念只是由于人的心理习惯决定的,所以它
们并不具备必然性属性。康德以他的先天综合判断,否定了休谟,认为因果
关系是有必然性的。
但康德对知性认识的阐述方式,同样十分复杂。正如他讲解感性认识时
① 参见《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第558—559 页。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557 页。
----------------------- Page 145-----------------------
要讲到空间、时间和纯数学一样,他讲解知性认识时,又讲到认识范畴中去
了。
康德的范畴说,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说,但有他本人的重大创造。他
的范畴说更具认识论含义。康德的知性范畴包括4个方面12个具体规范,其
内容如下:
1.量的范畴,包括:统一、多数、总体;
2.质的范围,包括:实在、否定、限制;
3.关系的范畴,包括: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
的交互作用;
4.模态范畴,包括: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性——不存在性、必然
①
性——偶然性 。
康德范畴说的特点在于,它突破了旧的形式逻辑的局限,而形成一个新
的范畴体系。他自己也曾自我评价说:“从概念的一切先天的分类必须是两
分法的,而在每一组范畴中,同样都总是由三个组成这件事来看,这是很有
意义的。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每一组中的第三个范畴,总是由第一、第二范
②
畴的联合而产生。”后来,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又对此评论说:“人
们曾经认为我在纯粹哲学里的分类常常使用三分法,是可怀疑的。但这事的
根据是存在于事实之中。如果一种分类要先天地进行,那么,或者它是依照
矛盾律来分析的,这分类就常常是二分法的,或者它是综合的。假如它在这
场合的分类是从诸先天概念——寻出的话,那么就应该按照一般的综合统一
的需要,即(1)条件,(2)被制约的,(3)从被制约的和它的条件的结合
里产生的概念。这分类必然是三分法的。”③2
康德以他的新的范畴理论,打破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式逻辑只对概念
负责的非此即彼的僵化形式,而使之过渡到由分而合的对立统一认识,即使
之在一定意义上取得方法论价值。对此黑格尔也曾给予很高的理论评价。
知性认识固然已经十分复杂,但还未达到最高境界。因此,在知性认识
后面还有理性认识。康德的感性认识是通过“感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
和时间得来的,因而总是支离破碎,互不相干的。他的知性则通过他的那些
认识范畴,将这些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整理,成为科学知识。然而,即使这些
科学知识,在康德看来,也不过是些“现象”,而他的理性认识,则要超越
这些现象,达到对各种知性认识的统一认识。理性认识的最高目标,可以分
为三个方面,又可归于一个本体,其内容即:一是达到对一切精神现象的最
高、最完整的统一体——灵魂的认识;二是达到对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最
完整的统一体——世界的认识;三是达到对以上两者的统一——上帝的认
识。
然而,这一次康德大师要让我们失望了。他对理性认识的研究结论,是
对这三者根本不能认识,“物自体”并不可知。
虽然物自体并不可知,康德却发明了“二律背反”这一举世闻名的认识
工具。可惜的是,“二律背反”在他那里主要是为了证明“物自体”的不可
知性。而“二律背反”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又可以超越其自身地位与初始目
的而演变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康德的“二律背反”包括4种命题,
① 参见《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25—126 页 (略有简化)。
② 转引自《康德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173 页。
----------------------- Page 146-----------------------
即:
(一)
正 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始 (有限)。
反 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二)
正 题
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
反 题
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三)
正 题
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 题
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自然。
(四)
正 题
在世界因的系列是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
反 题
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①
按照康德的逻辑,一方面,世界在时间上有限,如果没有“始”,人们
怎么会产生对时间的认识呢?人类认识时间不是从无限开始,而是从有限开
始的。另一方面,有始即证明无始,比如当人类确认公元纪元为一个有限认
识的界线时,那么,在纪元之前,时间既是没有尽头的,在纪元之后,时间
又是没有尽头的。于是有始、无限两个命题都可以存在,康德的结论是:“物
自体”不能认识。
按照本书作者的看法,“二律背反”非但不能证明“物自体”的不能认
识,反而为认识“物自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以对时间和空间的分析
而论,人类正是通过对有限的认识走向对无限的认识,又通过对无限的认识
达到对有限的深化的。以必然与偶然而论,偶然其实是必然的外在表现,而
必然则是偶然的内在规律。不承认偶然,就会走向独断论,独断论就是教条
主义。不承认必然,又会走向怀疑论,或者走向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比如
人类对气象的认识,气象的外在表现就有很多偶然性,所以虽有预报,难以
达到绝对准确,你说没雨,但它下了,这是偶然性。但偶然性背后又有必然
性,毕竟气象是可以预报的。人类在对偶然和必然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逐渐接近了“物自体”固有的规律。
康德的“二律背反”,对于他本人提出的许多命题,也可以进行研究,
比如对感性和知性的认识:
正题:感性是知性的必然之路;
反题:感性并非知性的必然之路。
说感性是知性的必然之路,因为没有感性,哪有知性?说感性并非知性
① 康德: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20—121 页。
----------------------- Page 147-----------------------
必然之路,即只有感性,哪有知性?这就是说,感性只有和知性共同作用于
人时,人的认识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又比如对“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的认识。没有为我之物,则自在
之物是否自在亦不可知。但没有自在之物,为我之物的“我”又将安在?此
外,关于科学,关于因果,关于范畴,关于主语与宾语,都可以用这种方式
予以阐释。奇异的是:康德的方法康德自己未能如此运用。于是康德背叛了
康德,他用自己的方法打倒了自己。
康德开始立意写他的批判哲学的时候,他首先批判莱布尼茨。他不同意
他的独断论,即不经感觉经验和推理就认定人的理智是先天存在的。
康德研究感性的时候,虽然始于洛克,但又批判了洛克,因为他不同意
洛克只局限于感觉经验的机械唯物主义。
康德在研究知性的时候,曾经得益于休谟,但他很快又批判了休谟。因
为他不同意休谟关于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的认识。
康德在研究理性的时候,发现了二律背反规律,而这个规律却以它特有
的思辨方式批判了康德自己。可笑智者康德,他竟全然不知。
康德既认为灵魂、世界和上帝是不可知的,他的哲学发展便走到了尽
头,而他关于善的伦理观念便让位给了信仰。而信仰并非思辨哲学的责任,
它属于上帝的领地,尽管康德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其实屁不相干。这时候,
法国的大叛逆者卢梭出现在康德面前,而且康德马上受了卢梭的感染,以致
他因为阅读《爱弥尔》太过投入而竟自打破了他一生从来未曾打破的铁一般
的作息时间。
----------------------- Page 148-----------------------
3.康德的伦理思想
康德重视实践理性胜过重视纯粹理性。毕竟他生活的时代属于启蒙时
代,而他本人也可以算是具有德国特色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康德不以伦理学命名他的这部分学说,而称之为“实践理性”。但其基
本内容,依然可以归之于伦理学范围,只是他的伦理学和他的哲学与美学有
更密切的关系。他的伦理思想,虽然属于启蒙主义大范畴,但其思辨意识依
然强烈,虽然他自己未必这么看。他认为人的认识多与理性相关,而人的良
知则更需要信仰和实践。
因此,康德的实践理性也与他纯粹理性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路。纯粹理性
的思维路线是:由感性而知性,由知性而理性。实践理性的思维路线则是:
由理念(道德律令)而概念,又由概念而感性,然后又及法律再及国家。
康德的这套思维方式,给后来人造成许多困难,使不熟悉德国近代哲学
思维特点的人,往往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以他的体系而言,却
是言之成理,甚至是顺理成章的。他说:
“善恶概念不当在道德法则之前先行决定(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善恶概念
甚至应当作为这个法则的基础),而只当在它以后并借着它来被决定。”①
认为普遍原则决定概念,概念决定感情,其实正是理性时代的一个特
点。不过到了康德这里,却把它极端哲学化而又极端理性化了。
康德从他的思想体系出发,认为道德原则具有先验性质。它不属于理论
这个范畴。属于理论范畴的,可以通过思辨和认识去理解,不属于这个范畴
的,思辨没有意义,只有实践才有意义。比如善与不善,本质上不属于理念
范畴——不是你自称善人你就是善人,你自诩君子于是你就成了君子。但道
德虽不属于理论认识范畴,却必须合乎普遍原则,所以他称这些原则为绝对
命令。绝对命令者,即无法用后天规范去理解的命令之所谓也。换句话说,
这些命令虽然不能用人的理念去解释,却必然无条件地去遵守它。康德的绝
对命令,或称道德律,可以分解为三条律令。
第一条律令:立法原理,尽人无别。他说:“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作到
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②
康德的这条律令既是他伦理体系的出发点,又是他伦理观念中的最高原
则,换成通俗的话讲,即你的行为应该合乎最普遍的立法原则。或说,一个
人的原则,不是原则,人人不能违背的原则,才是原则,而且是普遍原则。
据说马克·吐温先生有骂人的癖好,这在他是无所谓的,但一入社会便成怪
癖,人人皆以为骂人不好,则骂人的人便是违背了道德律令。如果非要追寻
为什么康德非要将这条律令作为第一律令,那我只好说,假如没有这个原则,
则康德就会违背他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有了这个原则,才能推衍出他的其余
两条原则或律令。
第二条律令:人是目的,并非手段。他说:“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
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目的,总不把他只当做工具。”①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多么合乎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
①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39 页。
② 同上书,第434 页。
①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35 页。
----------------------- Page 149-----------------------
啊!偏爱康德的人,对康德夫子的这个观念总不免津津乐道。康德的伦理学,
因为太注重体系的构建,因而不免有些烟蒙蒙,雨蒙蒙,令人读之不畅。但
他的学说绝对属于新的历史范畴,则当没有疑义。其中一个关键,不在于他
对道德律的理论阐述,而在于他对人的价值的评估。所以,固然第一条律令
对于他的体系而言,是绝对重要的,但对康德而言,则第二条律令,当更为
重要。
因为人是目的,人才能居于一切道德行为的中心,或者说才能保证这些
行为合乎道德。为着达到人是目的这个原则,人才必须自爱,而且爱人,人
才有充分的理由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荣誉、自由和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同时也有责任保护他人的生命、安全、荣誉、自由和私人财产不受侵犯。应
该说,康德是用德国式的语言讲出了法国启蒙思想家讲出的道理。单从语言
上看,康德与法国各位启蒙人物可谓天上地下,相去甚远,而究其实质,他
们之间并无本质区别。
第三条律令:意志自律,自由境界。他说:“意志的第三个实践原则就
是:“个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定普遍律的意志,这个观念——这个原
则就是使意志与普遍的实践理性相调和的最高条件。”①
康德的第三条律令是第一、第二条律令的必然结果。三条律令,丝丝入
扣,逻辑缜密。他虽不欲理性问道德,但人之本性如此,要改也难。
首先是普遍原则,既是普遍原则,则人人必当如此,这是第一律令。而
普遍原则也是合乎人的目的的原则,所以当这原则应用于“人”的时候,人
就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这是第二律令。但人又是有理性的动物,因此,人
既是目的,又是行为的主体,而作为行为主体,其行为必然应该合乎绝对命
令的要求才算得到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意志自律,这就是第三定令。有鉴于
此,康德才说:“每个人应该将他自己和别人总不只当做工具,始终认为
也是目的——这是一切有理性者都服从的规律。这样由共同的客观规律的关
系就产生一个由一切有理性者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叫做目的国。”②
那么,康德伦理思想对人的目的要求究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合
乎他的普遍原则呢?说来说去,本质上依然不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
《人权宣言》中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康德讲到公民状态时,也曾这样表述过
自己的意见:
“(1)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人,都是自由的。
(2)社会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臣民,同任何一个其他的分子,都是
平等的。
(3)一个普通的政体中的每一个分子,作为公民,都是独立的。”①
自由、平等、独立,这就是康德内心深处的人的律令。他的理论确实是
法国革命的德国原则。
康德由他的道德律令出发,进而议论到他的国家学说。他认为:“公民
②
是自由的、平等的” ,认为“立法权只能属于人民”③2,认为“共和国作
为唯一合理的国家形式,是实际理性的基准,是一种永远不能实现但又是我
①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39 页。
② 同上书,第436 页。
①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437 页。
②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49 页。
----------------------- Page 150-----------------------
④
们应该永远力求和企图实现的基准” ,认为分权原则乃是最重要的国家原
则,认为国家如需改革也只能由上而下地进行,认为对任何战争均应反对,
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国家联盟的方式才能达到永久的和平,如此等等。康德的
国家学说同样不超出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和法国革命的规则之外,而且既增添
了不少保守色彩,又增添了不少理论味道。
康德的宗教观亦很奇特,他不曾明确否认上帝但明确认为上帝本不可
知。但他讲到实践理性时,又不免心生恻隐,对上帝大发慈悲。他的这个特
点被聪明的海涅发现,并且劈头盖脸给他来了一番讽刺。
“你们以为现在我们可以回家去了吗?绝不!现在还有一出戏有待上
演。在悲剧之后要来一出笑剧。到这里为止康德扮演了一个铁面无私的哲学
家,他袭击了天国,杀死了天国全体守备部队,这个世界的最高主宰未经证
明便倒在血泊中了。现在再也无所谓大慈大悲了,无所谓天父的恩典了,无
所谓今生受苦来世善报了,灵魂不死已经到了弥留的瞬间——发出阵阵的喘
息和呻吟——而老兰培作为一个悲伤的旁观者,腋下挟着他的那把伞站在一
旁,满脸淌着不安的汗水和眼泪。于是康德就怜悯起来,并表示,他不仅是
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于是,他考虑了一番之后,就
一半善意一半诙谐的说: ‘老兰培一定要有一个上帝,否则这个可怜的人就
不能幸福——但人生在世界上应当享有幸福——实践的理性这样说——我倒
没有关系——那未实践的理性也不妨保证上帝的存在。’于是,康德就根据
这些推论,在理论的理性和实践的理性之间作了区分并用实践的理性,就像
用一根魔杖一般使得那个被理论的理性杀死了的自然神论的尸体复活了。”①
其实,这不能解释为康德相信上帝,只是因为他认为实践理性原本与人
们的认知——纯粹理性无甚相关,所以纵然相信有个上帝,却也无妨。
④ 同上书,第450 页。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12—113 页。
----------------------- Page 151-----------------------
4.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投射,同
时又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康德是主张真、善、美三位一体的,
如果只讲真、善,那就不是历史上的康德而是研究者意识中的康德了。
康德的美学思想,内容丰富,但不偏离他的思想主旨。其中最有影响和
最有价值的部分,则是他对美的分析和他对崇高的认识。
康德论美,不离他的4大哲学范畴。他的这些范畴,前面业己介绍过的,
共分成4个基本方面和12个具体方面。他对美的认识,即将美纳入他的这4
个基本范畴之中,予以层层解析。他的哲学范畴的4个基本内容是量、质、
关系与样式(样式一词,或译为方式、模态、引文或有不同——引者注)。
但他讲美的判断力时,却将第一第二两个范畴作了一个颠倒,不是将量列为
第一而是将质列为第一。对此,李泽厚先生曾有一个很好的说明。
康德将“质”这个范畴作为第一范畴应用于美学,其主要价值,在于他
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对美感和快感进行了区分。康德认为,美感不涉及利害关
系,美不是善。他说:“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
①
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虽然这三种东西都可以使人产生快感,但只有与利害
无关的内容才属于美感的范围。因此,他又说:“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
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
②
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譬如金圣叹讲过33个“不亦快哉”,
然而快感不是美感,快则快矣,美则另议。
康德的第2个审美范畴是关于“量”的。他所说的量,并非数量之量,
而是一种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非客观的,而是主观的,是一种虽然出
于个人美感但能够达到审美共识的情感判断。请注意,康德不认为美感是一
种认识活动,而认为是一种情感判断。对此,朱光潜先生曾说:“审美判断
既然只是主观的,不涉及概念,所以普遍可传达的便不能是认识的对象,而
①
只能是审美判断中的心境。”虽然只是一种心境但能普遍传达,所以康德才
②
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
康德的第3个审美范畴是关于“关系”的。所谓关系,这里是指审美对
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康德说:
“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
某一目的的表现。”③2
这其实是一个二律背反。一方面,美是没有目的的,比如一位美人,观
者一见,砰然心动。若问这美人有什么目的,则成背谬,美自为美,无目的
可言,所以美感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一种心境。但另一方面,这美人之所以
令人一见便砰然心动,又是合目的。它虽然没有目的,却有必然的审美原因。
康德的第4个审美范畴是关于“模态”或曰“样式”的。所谓“样式”,
实际上是讨论美的共通感的。而所谓共通感,其实也就是一种社会化的共有
审美情感。他说:“美只经验地在社会中才引起兴趣。如果我们承认社会冲
①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360 页。
② 同上书,第361 页。
① 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363 页。
② 同上书,第365 页。
----------------------- Page 152-----------------------
动是人的自然倾向,承认适应社会、向往社会,即社会性,对于作为注定是
社会存在物的人所必须,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趣味看
④
作是判断凡用以传达我们的情感给所有他人的任何东西的一种能力。” 把美
感社会化并从中寻找原因,是康德审美思想中的一个突出贡献。
康德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有别他人。他既反对把美感看成快感——一
般英国经验主义如洛克便持此说,又反对把美感混同于道德情感——一般德
国美学家常持此说。他以他特有的哲学方式把美感与快感和善的情感区分出
来,从而找到一条可以兼收两家之长的审美道路。
康德美学思想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有关崇高的理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史
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西方人重视崇高,犹如中国人重视优美。中国历史
上固然也有有关崇高的美学概念,但很少把它和悲剧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康
德的崇高理论,有三点尤其值得重视。
第一,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特殊的快感。他认为,“美感始终是单纯的快
感,所以欣赏者的心灵处在平静安息状态,崇高感却由压抑转到兴奋,所以
观赏者的心灵处在动荡状态。”①
第二,他区别崇高的类型为数量的崇高和质量的崇高。
第三,崇高的美感必须与众多理念相联系。他举例说:“暴风雨的海洋
本不能称为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只有心灵充满了众多理念,才使这种
②
直观引起感情自身的崇高感。”又说:“事实上,如果没有道德理念的发展,
对于有文化熏陶的人是崇高的东西,对于没教养的人只是可怕的。”③
即使作者不说,读者也许会感受到,康德的崇高理念和他对美的分析颇
有不同。他对美的分析,是与利害和道德颇不相干的,而他的崇高理论,则
与理性和道德又发生某种联系。
不错,崇高必须与众多理念相联系,动物界中,任何一个同类死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