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15 周一良(现代)
是在应该留有余地的地方便留下了余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康德所以取得这样的哲学成就,有主、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
从客观方面看,有他的时代为他准备的必要历史条件,有前人经过数百
年努力取得的哲学成绩,又有德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他活动的历史舞
台。
照理说,彼时德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不比英国或法国优越。但这要看在
什么意义上理解这件事。英国固然先进,但产业革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哲学家的抽象思考已失去成为社会热点的条件,甚至不能引起人们的理论兴
趣。法国革命在即,人们的情绪不免激昂,人们的追求不免更多现实考虑,
它更喜欢以直观的方式,用辛辣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中的腐败和落后作出强烈
反映,而无暇对这些问题作更抽象的思考和深刻的理性分析。德国人则正处
在专制性的繁荣与开放之中。专制使他们深沉,开放使他们活跃,繁荣使他
们虽对现实很不满意但又不愿也不好作出 全盘否定。于是,他们便在
----------------------- Page 135-----------------------
更深的层次上,作出更为深入、细致、 抽象和全面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
讲,最严谨的哲学不是参天大 树,而是绕树的青藤。参天大树,高固高
矣,大固大矣,但不免显得直露无遗,不能对复杂的局面作出相应复杂的反
映,而绕树的青藤,虽不轰轰烈烈,也不显山露水,却对复杂的客观环境,
能够身体力行,曲尽其幽。
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康德具有优越的智能结构,同样优越的职业选
择和心理品质。
康德博学。他虽然以哲学家著称于世,但他学识渊博,气象远大。他既
是一位文理兼精的大师级人物,而且还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对天文学研究作
出重大贡献。他从1755年执教开始,讲授过数学、物理学、逻辑学、伦理学、
形而上学、地理学、人类学和自然神学等多门课程。一个讲师,要讲这许多
课程,而且从数学到逻辑学,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从哲学到神学,几乎无
所不包,无所不能。这样的通才,在18世纪之后的世界上,确属少见,即令
人们热衷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20世纪,也绝不多见。中国虽是文明之邦,
美国虽科学发达,但一个讲师,且不论他是北京大学还是哈佛大学的讲师,
能一个人讲这么许多门类课程的人,纵然有些,也一定不多。
康德的独特之处,不但在于他样样精通,尤其在于他在这些貌似风、马、
牛不相及的学科中都能做出令人惊异的发现。这首先表现在他对自然科学方
面的贡献。1754年,他年仅30岁,便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转
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地球的自转
速度因为月球引起的潮汐作用而延缓的假说。1755年,他发表《自然通史和
天体理论》,在这书中,他又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假说。这两个假说,在
人类自然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假说,意义尤
为重大。在这个假说中,他认为:
“物质最初以细微分割的状态弥漫全部空间。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形
成了一些中心天体和周围物质绕其凝结的核。这些核受到这些中心天体的吸
引,但是在物质似乎固有的一种斥力的作用下,它们改变方向,使它们向中
心的坠落运动变成了绕中心的涡旋运动。”①
虽然康德未曾证明太阳系形成的原因,但直到今天,他的假说依然未被
新的理论所推翻所超越。
康德的天文学理论,虽然以假说为前提,但他的假说绝非没有任何根据
的主观臆想。相反,他的假说常常为后来的数学计算和天文观测所证实。他
以哲学家的身份,以假说的形式,解决了一些所未能或长时期不能解决的课
题,从而证明了他的哲学方法的科学性。例如,他根据力学原理估计土星光
环的周期为“10个小时左右”,他的这个计算和34年后欧洲天文学家赫舍
尔的实地观测,相差不过30分钟。恩格斯说:“康德关于目前所有的天体都
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②
“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③2打开第一个缺口的不是自然科学家,而是一位哲学家,证明康德哲学确
实造诣不凡。对此,康德本人也是充满自信并且朝气勃勃的,他曾说过:“给
我物质,我将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也就是说,给我物质,我将向你们指出,
① 沃尔夫: 《十八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93 页。
②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 年版,第54 页。
----------------------- Page 136-----------------------

宇宙是怎样由此形成的。”在这方面,康德和笛卡尔颇有些相似之处,他一
旦进入自然科学领域,就表现出一个卓越科学家的英雄本色。
康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阔,但他好像并不专心致意于此,否
则他将取得更多的成就。即便如此,他依然在众多专业领域表现出自己的创
造性才能。当他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他便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论
对活力的正确评价》。在这本书中,他评析了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有关动能测
量的争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双方的理论各有道理如许,只是笛
卡尔的方法适用于一种情况,而莱布尼茨的方法适用于另外一种情况。康德
一生——主要在他的前半生,写过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其中包括他的
学位论文《论火》,以及《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
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论月球上的火山》、《论月球对气候的影
响》、《论万物的终结》、《物理原子论》、《人类学》和《自然地理学》
种种。康德后来当上哲学教授,以致有人评论说他得到这个专业的教授职位
完全出于偶然原因。康德的许多科学著作,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然价值无多,
但这些著作证明了他学识基础的广泛和坚实,而且这些著作作为一种历史文
献,直到今天犹不失其历史价值。
康德的哲学著作,大多晦涩难读。据说,他的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
曾送给一位专门研究哲学的朋友阅读,这位朋友读了一半,就把书稿退还给

他,并且对他说,如果再读下去,我要发疯了 。
但是康德并非只会写这种结诎聱牙令人痛不欲生的文章,他其实是一位
文章高手。他早期的文章,不但文辞优美,而且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他1764
年发表的美学论文《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观察》,尤其轰动一时,仅他
在世期间就曾再版8次。这篇文章甚至被世人看作是“时髦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康德先生谈了白天,又谈黑夜;谈了自然,又谈道德;
谈了男人,又谈女人;谈了婚姻,又谈性格。他说,女人的智慧是美好的,
男人智慧是深沉的。他认为,对男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被说成是蠢人;

对女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被说成是丑陋 。
他不但比较了男人和女人,而且比较了人类成员中各种不同的性格。他
以一种有点浪漫又绝非凭空妄想的方式,比较了不同区域的民族性格。值得
一提的是,他对民族文化性格的分析和评判,具有十分浓烈的兴致。在他以
后的许多学术性活动和著述中,他都不止一次地回到这个题目上来,而且发
表了一些很有创见、很有启发、又很有超前特色的评论意见。
他认为:西班牙人严肃、内向、公正;法国人具有美好的道德感情;英
国人的特点是目空一切,蔑视所谓异邦人;德国人能恰如其份地把崇高与美
好两种感情结合起来,干什么事情都是有条有理,甚至在恋爱方面也是如此
③2。而阿拉伯人有如东方的西班牙人,波斯人则有如亚洲的法国人,日本人
则好象是亚洲的英国人。很可惜,康德找不到与印度人和中国人对应的欧洲

人,而且,他对印度人非常称赞,对黑人则持轻蔑态度 。前苏联的康德研究
专家阿尔森·古留加对此曾作过十分中肯的评论,他说:
① 转引自《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3 页。
① 参见《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55 页。
② 参见《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64 页。
① 参见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67 页。
----------------------- Page 137-----------------------
“在所有这些鲜明的,甚至有时是随心所欲的话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寓
意,它们预示着国内精神气氛的变化,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从理性到感性的转
变以及对个人特殊体验所表现出来的极大兴趣。这里,正如在哈曼作品中一
样,使你能够感觉到 ‘狂飚运动’的迫切。康德超越了那个时代。在他哲学

兴趣的范围中出现了人。”我这里还要补充一句话,康德的这种研究方式,
在进入到20世纪中叶之后,也曾出现大量的非常有名也很有影响的有关民族
文化性格的专著,如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巴尔齐尼的《意大利人》,
康马杰的《美国精神》,汤因此的《历史研究》,以及成批量生产的以色列
文化丛书、日本文化丛书、美国文化丛书、德国文化丛书和不下数十种的中
国文化研究项目和丛书。在相当程度上,甚至都可以说,康德正是这些研究
者的伟大前驱。然而,这不过是康德的一个具体研究领域而已。
康德敬业。与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家不同,康德一生只从
事一个职业,就是教书。如前所述,西方15世纪以来的哲学家,有人一身数
职,有人一生数变,他们都是些全才,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一个职业转到另一
个职业。他们常常既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还是社会活动家,以至作秘书,
作医生,作律师,作工匠,作主教,作外交官,作国务大臣,可说千姿百态,
不一而定。康德也是一位全才,但他不问别业,只是教书。他一生只和书籍
打交道,上学时读书,毕业后教书,边教书边写书,虽写书而不忘教书。在
许多很有名望的文化人物看来,教书与著述是两件很矛盾的事,一心不可二
用,例如鲁迅先生就这样想,老舍先生也这样想。唯康德夫子另成一论。他
虽然是个很长寿的人,但他活了80岁,就做了50年的教书匠。1744年大学
毕业,他就当上了家庭教师,一干就是9年。到了1755年,他通过博士论文,
到大学当讲师,但只是作编外讲师。何为编外讲师?就是只有讲课资格,但
校方不付薪水。所得报酬,只能从所交学费中获得一点微薄收入。但他对此,
不甚在意。虽然当时他已经31岁了,他还是平心静气,只管教书。这样又一
气干了15年,直到1770年,他才得到渴望已久的教授职位。但以收入而言,
依然有限,每月只有236塔利尔的收入。1776年,有人给他写信,以800塔
利尔的薪俸请他去米塔瓦任教。1778年,又有人提出以每月800塔利尔的薪
俸请他去哈勃大学任教,并且答应给他以宫廷顾问的头衔。但对于这两次邀
请,他都谢绝了。他并非不喜欢高收入,只是因为他所在的学校,地处边远
之区,他为着自身的安宁和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事业,他可以不要金
钱,也不要荣誉。
康德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而且自1770年之后,他的主要研究领域,
更是严格地限制在哲学和与哲学密切相关的范围之内。他不图金钱,不求荣
誉,不怕寂寞,甚至从来不曾离开过他的家乡,一生只到过离家几十公里之
外的地方,而且这般“远游”一生之中也仅有一次。
康德这种差不多已经达到痴迷和怪异程度的从业敬业精神,是他取得成
功的基本保证之一。
康德事业专注而且生活极有规律。康德一生专注于他所钟情的事业,除
此之外,别无所好。虽然他也是一位很擅长谈吐的人,而且他的风格不凡,
并因此十分受当时的知识妇女的喜爱,但他却是一个严守生活规律的人。他
的生活规律不但十分有序,而且如钟表一般准确,而且一生一世未曾有过改
② 同上。
----------------------- Page 138-----------------------
变。据说,他一辈子只有一次打破了他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当时,他正在
阅读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尔》。卢梭的书确实让他着了迷,他读《爱弥尔》
读到得意忘形的程度,才使自己铁打的生活规律乱了那么几天。
海涅对此,曾有一段很有文学意味的描写,但那基本意思大约也和实际
情况相去无多。海涅写道:
“康德的生活史是难于叙述的。因为他既没有生活,又没有历史。他住
在德国东北边境一个古老城市哥尼斯堡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过着一种机械般
有秩序的,几乎是抽象的独身生活。我相信,就连教堂的大时钟也不能像它
的同乡伊曼努尔·康德那样无动于衷地、按部就班地完成它每日的表面工作。
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都有规定的时间,邻居们清
楚地知道,当伊曼努尔·康德穿着灰色外衣,拿着藤手杖,从家门口出来,
漫步走向菩提树小林荫道的时候就是下午三点半钟,由于这种关系人们现在
还把这条路叫做哲学家路。一年四季他每天总要在这条路上往返八次,每逢
天气阴晦或乌云预示着一场暴雨的时候,他的仆人,老兰培,便挟着一把长
柄雨伞作为天意的象征忧心忡忡地跟在后面侍候他。”①
康德的生活规律,反映了他的特殊性格和他超乎寻常的心理品质。因为
他有这样的心理品质,他才能以他那并不超群的身体和精力,取得如此超群
的成就。说到此,也应该将康德的生平作个简明的介绍了,虽然海涅说他没
有生活,也没有历史。
康德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即现在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他父亲是一位马鞍匠。他父母共生有9个孩子,他排行第四。但看他一生行
业,他们兄弟间的往来也十分有限。他的家庭信奉路德教的虔信教派。他8
岁时入腓特烈公学读书,16岁进哥尼斯堡大学学习,从此便一生与这所大学
发生联系。1746年,他大学毕业后任家庭教师,1755年向母校提出学位论文
《论火》,获硕士学位后又提出求职论文《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
解释》,获得通过,从此担任编外讲师。1766年被任命为王家图书馆的副馆
长,才算有了一个固定的职位和年金收入。
1770年被任命力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此后,还担任过
两次该校校长。1792年起担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1797年退休。1804
年于哥尼斯堡去世。
康德一生的学术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因为他将自己的哲学
称为“批判哲学”,所以人们便以此作为划分他学术活动时期的名称。1746
—1769年为前批判时期。这一段时间,康德在自然科学方面用功最多,而且
作出了杰出成绩。1770—1780年为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的思想和研究开
始向哲学倾斜。他主要研究如下3个问题,包括几何学和力学的客观性,人
类自由的可能性和空间、时间和性质。这些问题虽然不一定非得列入哲学范
畴,但他使用的方式和视点却是哲学性质的。自1781年他发表“纯粹理性批
判”始,则进入第三个时期。一生三期,期期如环;起之于科学,归之于哲
学,这大约便是康德的思想家之路。
康德大器晚成。虽然他在大学读书期间,就曾发表文章,但直到 1781
年他已经57岁时才发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纯碎理性批判》。
康德写书写得好慢,虽不是一切都慢,但其代表作的产生,确实经过一个很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02 页。
----------------------- Page 139-----------------------
长的过程。他的名声自中年之后,越来越大,但他不以名气论学术,而是一
如既往,循序而行。他的学术研究,正如他的生活规律,总是有条不紊,而
且有些雷打不动的味道。他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目标,差不多有11年未在出
版物上发表什么著作,以致他的一位通信人要向他询问:“您为什么沉默?
为什么总是那些外行在写作,而不是擅长笔墨的您在写作?您为什么沉默?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您怎么不一显身手?您在睡觉?康德,我不想颂扬您,
然而请您告诉我,您为什么沉默?或最好是请您谈谈您将要说些什么。”①
真是急不可耐,愈问情绪愈热烈。然而,任尔等“风吹浪打”,我只顾
“我行我素”。
康德写得慢,但写得慢并非有意偷闲。康德写得既慢又苦,所以才用去
那么多的时间,所以他才因为创作而两次搬家。而第二次搬家不为别的,只
为邻居那只宝贝公鸡总在啼叫。评论者说:“哲学家表示,只要主人把公鸡

杀掉,多少钱他都肯付,可是主人却难以割爱。”邻居不愿纵容教授的怪癖,
没办法,康德只好因鸡搬家。
康德缘何如此?因为他劳动过重,不觉心烦气躁。他为写作而急躁,可
见他内心并非不急,但他对哲学的钟爱使他能控制住自己的习惯和情绪。这
正是康德可贵的心理素质。
康德其貌不佳。身高只有1.57米,但他很有风度,所以在社交场上十
分令人喜欢。他与女性交往本不算少,但他终生未娶。大约他把全身心都投
入到他的学术事业中去了。康德娶哲学为妻,而且白头到老,痴情不改。
① 转引自古留加《康德传》,商务印书馆1992 年版,第66 页。
② 同上书,第67 页。
----------------------- Page 140-----------------------
2.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最是难读。所以,尽管他的哲学名气很大,但真正攻读他著
作的人,也许不多。康德哲学之所以难读,也非一个原因,首先是他哲学的
体系决定的——他既要对他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哲学显学进行批判,则不可
能使用直白通俗的语言。比如一个中国人,要对《周易》进行批评,那么,
你必须先了解《周易》,先弄通《周易》的语言,因为《周易》本来极其难
读,批评《周易》的书,想来不会流畅清新如小溪流水的。况且,康德的哲
学与他之前的众多哲学家有联系,即不但与他同时代的哲学有联系,与 17
世纪以来的各哲学流派有联系,还与古希腊时代的哲学有联系,如他的范畴
说便直接与亚里士多德有关。他的哲学,对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贝克
莱、休谟、卢梭、牛顿、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的思想,几乎都要批判一番,
一个也不放过。因此,如果不了解上述这些哲学大家的思想和著作,而直接
阅读康德的书,难免有读一句如历三秋的感觉。康德哲学的用语,也不规范,
而且多有歧义。所谓歧义,即他的一些哲学用语的含义或者与别人不一样,
或者不合乎一般人的用语习惯,或者前后的意义不一致。当你基本了解了他
的学说时,这问题可能不成问题,而你对他的学说没有整体把握时,光是这
些用语已十足令你糊涂。
康德哲学自命为批判哲学,那么,什么是批判哲学?批判哲学就是对人
类的认识能力、实践道德和审美判断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与学说给一个批判性
的分析,看一看人的这些能力和情感究竟能达到怎样的境界。
那么,人类历史上的哲学命题多如牛毛,康德夫子为什么偏偏选中这样
一个角度,并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门径呢?这问题其实难答。大体说来,因
为康德哲学原本继承了莱布尼茨的哲学传统,又深受牛顿思想的影响。但他
一方面接受了莱布尼茨,一方面又不能满足于莱布尼茨;一方面接受了牛顿,
另一方面又无法将莱布尼茨的哲学传统与牛顿思想真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他接受莱布尼茨,因为他是一个德国学者,从小受的哲学教育便是莱氏一系;
他不满足于莱布尼茨,因为他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
启蒙主义已经对莱氏哲学发出挑战。他接受了牛顿,因为牛顿是人类最伟大
的科学人物,反对牛顿,不足言学;他不满意牛顿,因为牛顿虽是人类有史
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牛顿不是哲学家,康德
却是大哲学家,于是他的内心出现矛盾。他的这种矛盾,又成了康德哲学发
展的基础和契机。
莱布尼茨哲学认为,世界是“和谐前定”的。所谓“和谐前定”或称为
“预定和谓”,即世界内部的相互关系先于人类的经验而存在。因此,人的
认识并非来自感觉,而是出于先验。他的这个观点与英国经验主义正相反对。
经验主义认为,离开经验,则一些知识都无从谈起——你连经验都没有,怎
么谈得上认识世界。而莱氏哲学认为,人的感觉和外部对象,不能给人以完
整的学说,依靠经验和感觉更不可能得出普遍性必然性结论。经验或感觉至
多不过是一种“机缘”,它的作用只是将原本存在于人内心的观念——和谐
前定的观念唤醒而已。
莱布尼茨的这种先验性质的认识论,在德国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康德正
是在这样的哲学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他偏生从一进入学术领域起,便不是
一个真正正统的莱布尼茨主义者。他的前半生,更多的精力用在自然科学方
----------------------- Page 141-----------------------
面,而18世纪的自然科学,正是牛顿力学的一统天下。于是他的思想里,既
有莱布尼茨的先验理念,又有牛顿的力学认识。但以其主要发展倾向而言,
他无疑更倾向于牛顿思想。如其不然,他就不会提出那么许多关于天文学的
哲学思考,也难以完成他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科学发现了。
但是作为一名杰出的哲学人物,康德的思维方式又有高于牛顿思想的地
方。牛顿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处在他那样的时代,他无
法正确解释物体运动的最初起源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仅靠牛顿
的力学规律可以胜任的。于是,他只好请上帝帮忙,认为正是上帝给予了世
界物理运动的第一个推动力,上帝一推之后,剩下的问题,便由牛顿解释。
因此,也可以说牛顿的力学思想乃是一种没有历史的科学思想。康德的理论,
则把太阳系的形成看成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不是生来如此,只靠上
帝的一次推动便变成今天这般样子,而且上帝如果总不理它,它还会永无休
止地照此运动下去。康德认为太阳系是由星云颗粒运动形成的,虽然他并没
有否定上帝的存在,却以他特有的方式突破了牛顿力学的认识局限。
康德原来对牛顿力学最为钟情,所以一些有见识的哲学史家认为对康德
影响最大的人物中,第一个就是牛顿。但他后来逐步转到哲学本体论思想上
来,他的牛顿式的思维和莱布尼茨的哲学传统无论如何不能结合得好。虽然
莱布尼茨也是一位大科学家,但他的思想和牛顿的力学思想却存在种种差
别。于是莱氏哲学传统即德国哲学传统与牛顿力学亦即洛克哲学思想发生矛
盾,康德处在这矛盾中间,不觉愁肠百结,困难重重。恰在这时,英国著名
哲学人物休谟的著作传到康德手上。康德一见休谟,便受到很大震动。休谟
哲学解决了康德哲学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从而成为康德哲学走向成熟的
一大契机。唯其如此,康德才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
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这里的教条主义一词我们通常称为独断论——
引者)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

向。”但康德并非停留在休谟哲学的水平上,他只是借助休谟哲学而开始构
筑自己的哲学殿堂。他说:
“自从洛克《人类理智论》和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出版以来,甚
至尽可能追溯到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
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并没有给这一类知识带来
什么光明,不过他却打出来一颗火星,如果这颗火星遇到一个易燃的火捻,
而这个星星之火又得到小心翼翼的护养并且让它着起来的话,从这个火星是
能得出光明来的。”②
然而休谟哲学并非凭空而来,休谟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
他的哲学将经验主义发展到极端的地步——即已经进入死胡同,同时预示了
新的思路的诞生——旧路已经走绝,新路即将产生。休谟哲学的意义,本书
前有所述。简而言之,因为休谟哲学既否定了物质实体的可知性,又否定了
心灵实体的可知性,进而也否定了最高实体——上帝的可知性。于是休谟便
以一个绅士哲学家的风格而担当起狂飚哲学的责任,他已经将17世纪以来的
所有哲学体系赖以生存的基础打破,而他自己也陷入到不可知论的理论逻辑
中去了。他的不可知论,至少直接或间接地打击了牛顿以及洛克。牛顿力学
① 康德: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9 页。
② 同上书,第5 — 6 页。
----------------------- Page 142-----------------------
原本使人们认为一切皆为有序,而且一切皆可认识与把握,而休谟以他的理
论证明,除去知觉之外,一切皆不可能。
因为休谟反对所谓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在他看来,所谓因果关系,不过
是联想作用下的一种思维印象的组合形式,因可在前,亦可在后;果可于后,
也可在先。他的因果论起码打击了莱布尼茨的先验论——既然没有必然的因
果关系,则莱布尼茨的“和谐前定”或说“预定和谐”便没了基础;没有必
然,哪有和谐,遑论前定。休谟哲学的意义也因此超越了他的时代。但在康
德哲学正在走向成熟之时,人们对休谟哲学还绝对缺少这样的超前意识。
休谟哲学提醒了康德,使他对一切旧的哲学传统,尤其是以莱布尼茨为
代表的德国哲学传统产生更多疑问。他的新的哲学体系,虽然是既反对独断
论又反对怀疑论的,但其主旨还是对莱布尼茨独断论的批判。他认为,莱布
尼茨的先验理论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而没有得到合理的证明的自然是独断
论。而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就要首先建立在对人的认识能力的批判之上。换
句话说,旧的形而上学既然已经失败,新的形而上学究竟能否成立?如果可
以成立,那么,它成立的基础又是什么?
于是,康德由此出发,开始构建他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哲学体系,虽然受启迪于休谟,又远远超出休谟的议论范围。他
的哲学,其基本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即认识论部分、道德论部分和美学部分,
大体说来,第一部分是对于“真”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对于“善”的体味,
第三部分是对于“美”的研究。他对这三部分内容各写专著一部,于是构成
了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在其构筑过程中,还有一位起了特殊重要作用的人物,这人物即法国
大思想家卢梭。这一点,且待稍后再讲。
对于上述哲学体系的分化组合,康德本人具有充分的自觉认识,故而他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结尾部分也曾这样问道:“我能够认识什么?我

应该作什么?我可以期望什么?”他的三部“批判”,其实就是对这三个问
题的回答。
康德哲学包括的三大部分批判内容,有它们内在的联系和依据。但是,
因为他的第一个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领域的影响最大,而后来
人——就其多数而言,对这部分内容又给予最多的重视,所以很多哲学史书,
对构成他哲学体系的后两部分内容,往往略而不论,或者语焉不详。其实,
这未必合乎康德本意。倒是中国学者李泽厚对此有一个比较中肯的看法,他
说:“我认为,就康德个人主观说,伦理学虽然高于认识论;但客观上,康
德在认识论中提出的问题和包含的内容,比伦理学要更为广泛和丰富,与现

代科学关系更密切。”历史地看,《纯粹理性批判》确系康德哲学中最有影
响的一部著作。他有关认识论的内容即使没有完全包含在这部著作中,至少
集其大成无过于此。但《纯粹理性批判》太难读了,以致出版之后,反应寥
落。于是,康德又写了一部通俗简约本,即《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这书名并不通俗也不简约,但那内容,确实好读多照
我的看法,康德的“三个批判”,实在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因为康
德哲学自批判而始,所以他的体系的构建多从批判发端而来,使人们往往不
① 转引自《德国古典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103 页。
②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273 页。
----------------------- Page 143-----------------------
易知其“庐山真面貌”。他的理论,绝非先验性质的,相反,却是以人的资
格,站在人的立场,从自我出发的。人是最高目的,人的认识和道德实践以
及情感判断,则是他著作的主线。他论“真”,归结为“我能够认识什么?”
他说“善”,归结为“我应该作什么?”他谈“美”,归结为“我可以期望
什么?”他认为“物自体”是不能认识的,认为实践道德是无须也无法认识
的,认为断判力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期待的结合。于是有人批判康德,认为他
的学说有内在性矛盾,或者有自我分裂倾向。比较客气的说法,是认为他的
理论不能始终如一。李泽厚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在中国大陆流传甚广。他说:
“康德在前门送走上帝(在认识领域宣布不能证实上帝存在),在后门又接

了进来(在实践领域又宣布上帝必然存在)。”
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考虑康德的学说。他的体系显然是严谨
的,可以从一而终的。他只是说,认识不能是绝对的。人不能认识上帝,因
而不能证明他的存在。人不能认识物自体,但不等于说他的体系不包括物自
体。在这点上,他与休谟不同。休谟的观点,是凡不可知的并不将其包含在
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康德的办法,是在自己的体系之内,分别其内容为可
知与不可知,宜知与不宜知,能知与不能知等不同的范畴。同理,他认为不
能用理性对待实践道德,即不能以分析的方式看待良知与信仰,但不能就此
认为,他的体系中不包括实践道德,或他的理论不能涵盖实践道德,正相反,
他把这些他认为属于不同性质的内容尽皆包含在自己的统一体系之内,然后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