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14 周一良(现代)
随着英国革命在1689年顺利结果,英国已经完成宪政。英国式的君主
立宪制既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一种成功的模式,又是当时欧洲建立新
的政权方式的一个榜样。当英国革命胜利之时,法国正在酝酿如何进入民主
时代。他们采取的第一个历史举动,不是开始革命而是开始启蒙,即不是诉
诸武力而首先诉诸理性。启蒙运动既是英国思想在法国传播和再塑的结果,
又是法国革命的思想准备。德国则不同,德国自上一个世纪始,首先不是考
虑民主,而是考虑统一。我在前面说过,建立强大的专制政权,虽然在本质
上绝对不合自由资本主义之义,但在阶段上却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必
由之路。正如英国有伊丽莎白一世的长期统治,法国有路易十四的强大政权,
德国也需要有自己同样强大的专制时代。18世纪的西方,英国的专制已如烟
云消散;法国的强大的专制政权也已经随着路易十四的去世而失去往昔的光
彩,但路易的继承者却依然秉承先皇遗钵,以极其不合时宜的历史态度去与
法国历史发展的车轮挑战。德国在经过大选侯腓特烈·威廉和腓特烈·威廉
一世(1713—1740年)的统一进程之后,于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达
到一个新的历史层次。英、法、德三国这种阶梯式的发展态势,决定了德国
古典哲学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它属于哲学历史进程中的“这一个”。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资本主义在其政治文明成熟之前,多有一个特
别的专制时代,这个专制时代却绝非中世纪意义上的时代;而且主导这些专
制时代的大有作为的帝王们,也不是中世纪的昏庸无能而又残暴愚昧的统治
者了。无论伊丽莎白一世,还是路易十四,以及腓特烈二世,都是很有眼光,
很有经验又极富管理才能的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组合
体:一方面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新的资本主义文明,另一方面,他们又要千
方百计保住历史遗留给他们的特权,甚至他们还要想方设法扩大这些特权。
他们统治的极盛时期,实际上也是他们的国家在文化、思想、经济和对外关
系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时期。然而,他们所代表的专制体制和皇王特权,
又必然会限制这些文明成就的继续发展。如果说,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成熟路
上,确实需要某种专制形式作为阶段性过程的话,那么这些有作为、有见识
又残暴不仁的国王,便是这种过渡形式的代表。他们都是一些两面人,在面
前脑后各生一双眼睛,遗憾的是,这两双眼睛本身就相互矛盾,一双只顾高
瞻远瞩,恣意前顾,一双却含情脉脉,向后留连。
德国腓特烈二世,亦称腓特烈大帝,他自1740年即位,作皇帝46年。
在他的统治下,德国固然是西欧最不民主、最远离民主、最没有民主希望的
国家,却又是德国近代以来最为强大、最为繁荣包括文化繁荣的国家。他被
----------------------- Page 126-----------------------
认为是理性哲学的改良主义的忠实信徒。他身为专制体制的代表,却不愿以
皇帝自居,而喜欢称自己是“国家第一号公仆”。他勤奋为政,废除对罪犯
的酷刑,禁止贿赂司法官员;建立各类学校,促进工商农业经济的发展。他
兴之所至,也曾自称是伏尔泰的崇拜者,对法国启蒙主义者也有类似的好感。
但他并不真正理解这些启蒙思想家和他们的学说,所以当他真的与他们亲身
接触时,他就很快改变了观点,甚至把伏尔泰比作一只尚有甜汁可榨的柑桔。
他对犹太人更抱有极大的偏见,向犹太人乱加税赋,并阻挠他们担任公职。
腓特烈不能理解伏尔泰,因为他反对自由,更反对民主;腓特烈仇视犹
太人,因为他反对犹太人的商业成功,有些恼羞成怒。他骨子里既然坚决反
对民主政治,在经济方面也必然反对自由竞争。正是在腓特烈的统治基础上,
德国古典哲学得以诞生、存在和发展。而腓特烈的德国政治必定给德国古典
哲学烙上深深的痕迹。
从英、法、德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主题考虑,英国人正在全力以赴推进产
业革命,法国人正在全身心投入、进行启蒙运动和社会革命,而德国人却在
一片古板静谧之中悄悄地进行精神革命。
产业革命在资本主义文明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文明迄今
为止,至少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手工业场和自由贸易阶段,产业革命和
开辟、争夺世界大市场阶段,以及现在仍在进行中的信息革命和市场一体化
阶段。产业革命承前启后,它既标志着资本主义文明脚踏实地进入成熟时期,
又标志着它对资本主义文明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
产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在于:
第一,它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
有机结合。在此之前,西方近代科学、社会文明与手工业场和商业的发展,
虽然大体同步进行,但彼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时断时续,时有
时无。文艺复兴时代最重要的科学成果,自然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而日心说
与当时的工商业经济活动,几乎毫无关系。产业革命时期则不同。产业革命
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体系与工业生产的革命性结合,从而产生了
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能量,也为资本主义的文明需要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革命的第二个特性,在于它造成了新的工商大市场要求。虽然哥伦
布发现新大陆是15世纪的事,但真正与海外市场发生生死攸关的利害关系,
则是17世纪尤其是18世纪以来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讲,18世纪之后的世
界市场的大开拓和对殖民地的掠夺与战争,都是产业革命的直接或间接后
果。
第三,产业革命造就了一代新的工商资本阶层和新的劳动者阶级。这个
新的工商资本阶层就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成熟代表,这个新的劳动者阶级,就
是随着大工业而出现的产业工人阶级。
第四,产业革命源于科技革命,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提供
新动力。它的出现,对旧的工商系统提出毁灭性挑战,又为新的工业系统包
括能源、材料、交通和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自然,产业革命的影响未止上述各点,但即使只有如上各点,也够伟大
的了。产业革命需要一个安定稳妥的社会环境,又需要种种与之相适应的社
会文化条件。而这些条件,英国无疑是最为具备的——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发
源地。英国产业革命及其文化表现,必然会对欧洲大陆产生最为直接也最为
强烈的影响。英国的18世纪,就是产业革命的世纪。
----------------------- Page 127-----------------------
法国落后于英国一步,虽然落后又不甘落后。其实,这种落后局面在路
易十四时代已成定势,不过彼时还有专制条件下的一时繁荣。人们对这种已
成落后之势的态势还感受不深,但路易十四时代很快结束了。路易十五、十
六时期的法国,犹如江河日下,出现一派腐朽破败的局面。人们怀念往昔的
繁荣,更渴求出现新的繁荣。因为怀念往昔,伏尔泰才写出他的《路易十四
时代》;因为渴求新的繁荣,所以才产生启蒙运动。法国既已落后,而法国
式的启蒙运动又以最直白、最恳切、最激动的情态方式要求变革。他们恨不
能将本该100年完成的转变在50年内完成,恨不能将本应100天否定的道德
在1天否定。实际上,他们面对的困难远比别人多几倍以上。于是,法国启
蒙运动就绝少抽象思想特色,它的代表人物,虽然也被称为大思想家的,却
最少哲学家的品性。它的直接社会后果,就是引发了法国革命。
德国有自己的国情,德国人正处在腓特烈大帝的统治之下,而且这是一
位显然十分精明的人物。就德国的历史状况而言,它实际上不但远远落后于
英国,而且比之法国也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但他们一方面处在专制体制的
特殊繁荣之中,一方面又受到英、法新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冲击和浸染,
于是德国哲学家便呈现出一种有别于英法思想家的特点。他们对现实自然不
能满意,因为不满意现实,所以他们一接触休谟哲学就感到振奋,而一接触
法国启蒙思想特别是一听到法国革命的信息,马上产生极大的热情。但他们
尽管欢迎法国革命,却绝对惧怕社会动乱。所以法国革命一旦超出他们的想
象,他们马上改变态度,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战战兢兢。他们在精神方面确
有最为伟大的追求欲,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最为庸俗的满足感。于是,英国
发生产业革命,牛顿便是它的象征;法国发生社会革命,卢梭便成为它的精
神;到了德国就变成了精神革命,康德则是它的代表。康德代表的只是一些
思想领域中的文化巨人。
从英、法、德哲学思想领域的发展情况看,虽然三个国家都处在启蒙运
动的广义范围之中,但英国的启蒙运动更像是一篇总结——对于光荣革命的
总结,法国启蒙运动却像是一场动员——对社会大革命的动员令,德国的启
蒙运动则更近乎一种思考——对整个欧洲及世界文明的思考。因为有这样的
差别,表现在三国思想界的风格上,英国人就有一种意得志满、雍容大度的
感慰,法国人则有一种血脉贲张、跃跃欲试的冲动,德国人却是一副高深莫
测、喜怒无形于色的安然形状。然而、就其思想归属而言,他们却是一脉相
承的,只是其外在文化表现,确有遇与不遇,幸与不幸,顺与不顺的巨大差
异。英国18世纪的思想家虽然对人类思想文明贡献尤多,但在国内,却不过
是一种生活常识,不管洛克、贝克莱还是休谟,他们从来不是英国社会生活
中的主角,而是与英国社会生活主旋律十分和谐的一个华美的协音。法国启
蒙运动的诸位代表人物,则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角,至少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瞩
目的热心所在。唯其如此,他们才遭受了他们英国同行所没有遭受过的屈辱
和打击,同时,也享受了他们这些同行未曾享受过的荣誉和光荣。德国古典
哲学家至多只能算社会的智囊,他们的心灵深处固然燃烧着和法国启蒙运动
思想家一般的火焰,而其外在形态,却表现出统治者可以接受甚至十分乐于
接受的庸庸之气。他们的某些著作虽然也曾受到过种种指责,但他们的学说
却或早或晚逐次成为为统治阶层首肯的官学。
就德国古典哲学的自身发展而言,它既是德国近代哲学合乎逻辑的发展
结果,又是欧洲启蒙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它既有自己的哲
----------------------- Page 128-----------------------
学文化传统,又吸收了英、法哲学的相关内容。德国哲学文化的特点,在于
其长于思辨,长于抽象思维,长于逻辑推理。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库萨的尼古
拉算起,德国哲学就已经显示了这样的风格。17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中,唯有
莱布尼茨对逻辑学最为重视,而且也最富于创造性贡献,这并非仅仅是莱布
尼茨的个人爱好或因其天才所致,实在是和德国哲学文化传统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则从最好的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对尼古拉和莱布
尼茨及沃尔夫的哲学传统又予以新的拓展,他们是德国思想文化传统的突破
者和继承人。
但是,仅有德国传统,显然形不成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自身的情况又
在某些方面严重防碍了它的快速发展,于是便有了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启蒙
思想作启发。大体说来,英、法18世纪的思想文化都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特
别的含义,而法国启蒙运动尤其是卢梭的方式,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还要
大些。可以这样说,德国古典哲学正是德国哲学传统和英、法18世纪哲学相
结合的产物。所谓相结合,并非只是消化与综合,也包括扬弃与创造。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一反文艺复兴以来的非职业性传统,他们个
个都在大学任教,都是德国名牌大学的教授。这一点,其实和15世纪以来的
欧洲哲学传统十分不同。德国古典哲学之前的西方著名哲学人物,尤其是那
些特别有影响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位是专业哲学家。17世纪以前的人物自不
待言,单以17世纪的著名思想家而言,培根是掌玺大臣,伽利略是教士,霍
布斯是国务活动家,笛卡尔是科学家,斯宾诺莎是手工业者,莱布尼茨既是
社会活动家又是外交官,洛克则既做过私人医生又做过商务大臣,而德国古
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则生在18世纪的德国,便顺应18世纪的德国文化要求,
他们全是职业哲学家。他们的这种研究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式,也决
定了他们的著作风格和创作特点。
德国古典哲学的中坚力量固然皆为职业哲学家组成,但作为一种历史文
化现象,却并非只与哲学家相关联。至少对德国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影响的人
物中,还包括歌德、席勒这样的大文学家,也包括洪堡兄弟这样的大科学家。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发机于英国,兴盛于法国,传导于德国。它的一个
重要特性,是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相互交叉,相映成辉。所以一些研究
英国哲学的哲学史家,便对雪莱、拜伦的哲学思想予以特殊重视并予以仔细
研究。实在,研究西方诸国18、19世纪的哲学发展,也无法完全脱离浪漫主
义文学运动,反之,也是一样。既然这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是启蒙运动,而所
谓启蒙运动其实就是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人生,以人的尺度去思考理性,观察
社会,那么,侧重思维的便归于哲学范畴,侧重形象的则属于文学领域。德
国18世纪的文化伟人,首推歌德和康德。歌德便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奇
才。他既是一位超一流的伟大诗人,又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德国思想文化
的代表。应该说,德国古典哲学若没有相应的文学和科学的支持和辅弼,则
它不会成功,反之,只知欣赏歌德和席勒,而不了解康德和黑格尔,那么,
他即使能将《浮士德》倒背如流,也依然可能会对诗中反映的文化内涵,混
然,沌然,茫茫然摸不着头脑。
德国古典哲学正是在上述种种条件下,组成自己的阵容,取得自己的成
就。如果我们不是仅仅站在德国的角度,而是站在18世纪西方哲学文化的宏
观观察的角度上看,那么,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德国古典哲学的价值
在于,它是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西方哲学,尤其是17世纪以来的西方理性
----------------------- Page 129-----------------------
主义哲学的大概括大抽象大总结。
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17世纪。所谓理性主
义,就是反对神学的专横与滥用,主张以理性的标准对待世界,而不是以神
的尺度衡量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讲,理性主义也就是人文主义。但是,理性
主义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文主义,它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哲学的深
化,它以系统哲学的方式,以人的眼光看待人类,看待哲学,看待国家,看
待宗教,看待世界。
然而,17世纪的西方理性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集团,而是在理性主义的
旗帜下,既包括英国经验主义,又包括大陆唯理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的最大
代表是洛克,而这个学派的科学支柱则是牛顿。英国经验主义是牛顿力学及
其科学文化在思想领域的折射和典型示范。英国经验主义自然也有它的发展
过程,各位代表人物的主张也自各有特色。但既为经验主义,则毫无例外,
都极为重视经验对人的作用;而经验的第一反应是感觉,所以又极端重视对
感觉的分析和研究。重视经验和感觉,在培根时代还只是一个“观念”,在
洛克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原则”,到贝克莱、休谟那里则成为一个“起点”。
但无论如何,英国经验主义虽在理性主义的大范畴内,它的抽象思维和逻辑
演绎能力却不曾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大陆唯理主义哲学家走的却是另一种路
数,他们固然同样以理性原则观察世界,却远远没有经验主义来得那样简捷
明彻。他们的思维似乎更为深沉细腻,但不够明快有力。这个学派的代表人
物之间也有很多区别,其共同特点,是力图找到一种可以系统诠解世界的方
法。结果有的成了二元论者,有的走向唯心主义。二元论的代表是笛卡尔,
唯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加上同样重视实体却有明显唯物倾向的斯宾
诺莎,他们三位可以看作是17世纪欧洲大陆哲学的三个杰出代表。这三派人
物都要找到一把打开世界思想宝库的万能钥匙,结果是:笛卡尔找来找去找
到了“我思故我在”,斯宾诺莎找到了实体的本体作用和地位,莱布尼茨则
找到了单子论。很显然,他们三位的解释都不能令18世纪的人物满意,而且
在不同程度上都抵不住英国经验主义的冲击。虽然他们的哲学常常表现得比
经验主义更深刻,却不见得比经验主义更有说服力。而伴随法国启蒙主义运
动的兴起,更给了以洛克为主要代表的经验主义以极大动力和效应力,于是
17世纪的各类哲学人物又很快被挤到幕后去了。
但是,他们所创立的理论体系并没有完全失去自己的价值。而法国启蒙
运动显然在狭义哲学思维方面有自己的明显弱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非启
蒙化发展倾向又已经不适应欧洲大陆的哲学要求,于是,德国古典哲学,便
立意在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尤其是洛克哲学传统和欧洲大陆唯理主义哲学主要
是笛卡尔哲学传统之间找到自己的发展焦点和生存价值。于是康德哲学应运
而生,成为这两派哲学的综合尝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作者才说德国
古典哲学是17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的大概括大抽象大总结。
但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方式,依然是理性主义的。他们站在更高层
次上以德国人特有的理性方式,概括欧洲17世纪以来两派哲学的同异。这种
理性概括,尽管在他们自己想来是十分全面的,是这些哲学的合乎逻辑发展
的必然结果,尽管在相当多的后人眼里也认为他们确实做得比较成功,然而,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概括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显示了它只能给17世纪以来的
西方哲学一个带有强烈理论主观性的解释,却不能给它们一个真正完美公正
的总结。充其量,他们只能概括莱布尼茨和笛卡尔,甚至概括斯宾诺莎和洛
----------------------- Page 130-----------------------
克,但他们却不能真正概括贝克莱,更不能真正概括卢梭和休谟。唯其如此,
就在德国古典哲学似乎已经完成对西方近代哲学的全面总结之后,西方非理
性主义思潮却又很快发达起来,而且他们反对和批判的恰恰正是这些伟大的
理性主义概括者。而他们所推崇和赞赏的,却是那几位超出理性之外,或虽
在理性之内却更其重视感觉、知觉和情感的非理性化的英、法 18世纪并不曾
取得主流地位的思想家,即卢梭、贝克莱和休谟。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我
曾在本书休谟一章中指出,如果说德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作家是西方近代哲学
的总结者,那么贝克莱、休谟还有法国的卢梭,则是这一理性传统的破坏者。
他们比德国古典哲学的各位经典作家更具超前意识。
诚然如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生存价值依然是巨大的。它们毕竟代表了一
个旧时代的结束和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类思想文明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
西方近代哲学,如果从文艺复兴运动时代算起,那么,就可以说17世
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是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作为中心议题的。尽管不是每个哲
学家都议论及此,但其影响却是无所不在。那个时代的思想家,并不以纯哲
学研究见长,他们都是些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化巨人。他们的哲学思想孕育
于其整体理论体系之中,而他们的整个思想走势,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着哥
白尼科学思想预示的方面发展。
17世纪以后的哲学,则以牛顿力学为主导,虽然同样不是每个哲学家都
有这样的自觉认识。牛顿力学对欧洲的文化心理影响,在于它使整个欧洲思
想文化界树立了信心,也使整个欧洲科学技术界确立了信心。他们坚决相信,
自有牛顿以来,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已经具备。所以这个时代的哲学特点,也
要追本寻源,找到对世界的积极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古典哲学正是
牛顿力学的哲学表现。如果说,康德对此尚有保留,或者有些犹疑不决,那
么,黑格尔已然以他的理念和绝对精神,对世界和世间一切存在作了最为力
学规律式的概括和解释。
德国古典哲学对后来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不宜轻忽。它的最大的理
论后果,是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有史以来,对
世界的发展起过最为剧烈的影响和作用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直接影响
甚至约控了19世纪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态势,而它对未来人类思想文明
影响,现在还很难作出有限的评估。
德国古典哲学以后的西方现代哲学,虽然常常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反对
派,但是从叔本华、尼采开始,他们正是从他们反对的哲学作为参照系数来
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正是德国古典哲学促成
了他们哲学的建立和发展。
何况说,在众多的现代主义哲学流派中,就有颇具影响的新康德主义和
新黑格尔主义。应该确认,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作为人
类文明的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他们的生命远远不曾完结。
历史经验证明,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常常要从一个端点走向另一个端
点,或者自两个端点之间别开路径。至少自17世纪以来,理性主义和非理性
主义哲学常常交互出现。明日黄花,虽不复见,今日风流,亦当有时。经过
两个世纪考验的德国古典哲学,却不会如明日黄花一样即逝即远,它已经影
响了人类两个世纪,它的影响还将连同这两个世纪的影响一起,呈滚动式状
态连带发展,不断地进行阐释,阐释的阐释,及其对阐释与阐释的阐释的再
----------------------- Page 131-----------------------
阐释。
----------------------- Page 132-----------------------
十三、伊曼努尔·康德
1.成就与生平
康德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哲学巨人。你可能不知道哲学,但不能不知道
康德;你可能不关心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但不能不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表
示朦胧的敬意。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不凭借任何外部的原因,例如不凭借政治原
因,也不凭借任何一种运动,康德没有运动。康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巨人地
位,全凭他的哲学著作和思想成就。
康德的巨人地位,经受住了250余年的风风雨雨的考验。大约任何一个
历史人物,都有他特别受欢迎的时代,也有受人冷落的时代,有被人高度重
视的时代,也有被人轻忽贬损的时代。但无论那个时代,康德作为一名极其
重要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都不曾在质点上改变自己的这种地位。康德哲学
的拥戴者,毫不犹豫地称其为西方近代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而他的反对者,也没有办法无视他的存在。他们尽可以写出成千上万篇文章
去分析他,批判他,却不能闭着眼睛不去管他——你不管他,他也存在。那
些重要的哲学史家,更是毫无例外,总要给康德开辟专门章节,对他的思想
详加评述。即使其中一些并不很赞赏康德的哲学史家,如罗素,也不能不承
认他在哲学史上确实非常重要。
康德哲学在他的重要著作发表后的两个半世纪以来,确实招来数不清的
争论与批评。然而历史作证,那些不能引起批评和争议的著作,必定是些平
庸之作,而永远都不能引起批评和争议的著作,其价值几等于零。康德哲学
不但引来剧烈的批评和争议,而且他的思想经受住了这些批评和争议,人言
物议,无损于公。你喜欢争论,尽管争论,但争来争去,却很难得出一个大
家都认可的结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争议的双方并没有完全弄懂康德。你
喜欢批评,也尽管批评,但再多的批评只能加深对康德的认识,却不能动摇
他的地位。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康德哲学大于或高于这些批评。你尽可以
在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上指出康德的错误,这一点错了,那一点也错了,
还有一点又大错特错了。然而,他尽管有100个错误,他依然是一个伟人,
他仿佛打了败仗的拿破仑,又仿佛被割去首级的关夫子。他虽败犹荣,虽死
犹荣。为什么?因为康德大于错误,其中有些错误正是伟大人格的证明。
作为一代思想伟人,康德是幸运的。他的好处是没有浪费这种幸运,而
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历史幸运。他在人类思想发展到一个需要重新构建和综合
的历史关头,便当仁不让,承担起了这一光荣而独特的历史责任——他是他
的时代思想的伟大综合者和新的历史纪元的开拓者。
康德之前,西方近代哲学经过3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取得一个又一个
重大历史性成就。但这些成就却是分道而来,分标共进的。17世纪以来,最
为重要的西方哲学家,已然兵分4路,且各自开辟一块前人未曾企及的新天
地,在历史发展的时空范围内,他们确实也取得了无愧于时代的历史成就。
这4路“人马”是:
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
以苗卡尔为主要代表的法国哲学思想;
以卢梭为主要标志的法国启蒙思想——虽然卢梭并非法国启蒙思想家
----------------------- Page 133-----------------------
中的正宗代表,但他的思想却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以莱布尼茨及沃尔夫为代表的德国哲学传统。
其中尤以笛卡尔和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对其影响更大。
毫不夸张地说,这4路“人马”的代表人物,个个都是身手不凡且对人
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豪杰之士。但他们各成一系,很难通融。到了康德
时代,这些思想——就其现实意义而言,仿佛个个成了强弩之末,一个一个
进入死胡同。于是康德出来,他要对这些巨人的思想予以总结与综合。他要
把他们的最根本最有影响的思想,予以批评、分析,然后给他们一个新的历
史位置。而他自己的哲学,便在这基础上构建起来。实在说,能在伟人之后
创造出无愧于伟人的业绩,已经极不寻常,况且在一群伟人之后,创造出一
个能够吸收、筛选、容纳他们思想的哲学体系,显然更不寻常。仿佛梁山泊
108位英雄好汉聚义,正因为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想坐第一把金交椅,没点
“绝话”怎么行?
康德是笛卡尔哲学、经验主义哲学、莱布尼茨哲学和法国启蒙思想的总
结者。而且他的总结,并非如写哲学史一样,只管以史为本,有一说一,有
二说二。他的独到之处,是打碎前人的体系,确立新的体系,找出他们的不
足,予以新的阐释。以此而言,康德既是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的伟大综合者,
他的思想又远远超出综合者的范畴——他是在新的基础上新的哲学纪元的奠
基人。
康德是新的哲学体系的确立者,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拓者。虽然开拓
者还不等于完成者,然而他的成就并不低于那些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哲学的
人。因为他提出了前人所未能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对科学而言,在很多情
况下,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何况对康德提出的问题,虽然后
来人成百上千次地宣告说:已经解决了,但过不了多大时间,就会发现,这
些问题并没有解决:或者有人对其答案又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有人又提出了
新的答案。比如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那些自认为比康德更出色的哲
学家,他们解决了吗?我们这些生活在20与21世纪之交的大智大慧的现代
人解决了吗?虽然康德对“自在之物”也没有能做出令人人满意的解释。但
“自在之物”之为物,究竟如何,却不是任何一个智者可以轻松予以阐释的。
不要说“自在之物”,即使比这个问题更小的问题,例如现代物理学遇到的
“黑洞”问题,物质的属性问题,生命的奥秘问题以及令许多人感兴趣的外
星人问题,都不是用经典力学式的方式可以解答的。又如康德提出的“二律
背反”定律。“二律背反”即悖论。中国禅宗中也有许多悖论,因为它有这
许多“悖论”,所以禅学才具有那么大的文化和思辩魅力。而康德的“二律
背反”,显然是比禅学悖论更具哲学品位的理论命题。这个且不细论,即使
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认识,即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理性批判,现代人类同样没能
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人类的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潜力,它到底有没有极限,
人类能否达到它的认识极限?相应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开发有没有一定的限
度,而客观世界的范畴是否同样有一个极限的边缘?如果说人的认识不能达
到极限,那么,人类对自己能力的把握就永远处在不完善的地步。如果说人
的认识可以达到极限,那么人的认识能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开发限度,换句话
说,它在达到一定程度上就不可能再发展了。达到极限的认识,显然是 形
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吾所不取;不能发展的观点显然又是违背 进化论的,
违背进化论的观点亦为吾所不取,那么,这问题究竟 有没有答案呢?这
----------------------- Page 134-----------------------
其实是一个久议而未决之题。正因为它是一 个久议而未决之题,所
以诸如对人体的研究,对人的智能的研究,对人的情感的研究,以及中国的
气功,印度的瑜伽,才有那样的魔力。我们不能说这些魔力全然出于迷信,
也不能说对这些具有非凡魅力的课题,已经有了完全自觉的认识。这些迄今
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康德夫子自然也未能解决。但哥德巴赫提出了猜想,
尽管他未能证明它,这猜想本身已经具备了超凡的价值。
康德作为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哲学巨人,另一重大贡献,是他建立了一
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哲学体系,何时不有,何人不能?但至少在他的时代,
他的哲学体系是最有概括力,也是内涵最为丰富的。康德有幸,上承西方近
代哲学的几乎所有主要流派;康德有智,他使自己的体系可以吸收容纳这些
流派的主要思想,至少可以用他的方法对这些流派作出言之成理的分析的批
评。在他之前,实在没有哪一位哲学人物可以创造出他那样的思想体系。与
他的哲学体系相比,笛卡尔的体系是分裂的,一半属于形而上学范畴,一半
属于物理学范畴。“我思故我在”固然是具有重大哲学价值的思维方式,但
其处在神学与科学的对立之间,有些处境尴尬,又有些无能为力。洛克哲学
只是他全部学说的一个分支,他并非不重视哲学,而是没有大陆哲学那样的
最高层次上的体系追求。贝克莱哲学虽有体系,但无法将他的体系贯彻到底
——因为他不但是一位哲学家,而且是一位教士。卢梭则干脆对本体论和方
法论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莱布尼茨的哲学堪称博大精深,但他没有来得
及或没有力求将他的全部理念整合到一个严谨的理论体系之内。而他对世界
本体得出的原子论或先验论式的结论,又不免失之武断。唯有休谟,将远自
培根或可以说自洛克以来的经验主义哲学推向了极致。然而,推向极致又近
乎进了死胡同。他固然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极端发展者,却又没有能力使他的
哲学在新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认识自由或获得更大的涵容能力或概括能
力。从总体上看,康德以前的近代哲学体系——如果他们有一个自觉的体系
的话,这个体系也显得身单力薄,弱不禁风,甚或有些神秘气息。唯有康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以新的思维方式,对这一些予以整合、重建。他一
心把这些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对抗的内容,涵容在他的庞大缜密的哲学体系之
内。虽然他的这些努力,在后来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看来不免有些白费气力,
而从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逻辑来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顺理成章而又无可逾
越的必然环节。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不把这个环节看成一个结局,而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