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_12 周一良(现代)
情同乞丐。他的家庭原本处在社会低层,而他的夫人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普
通劳动者,因此种种,使得卢梭有了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主流派所无法理解
更不能接受的风格与气质。他身上哪有什么贵族气,甚至连高雅的学者气也
是时隐时现。他的这种社会经历和出身使他对平等最为关切,最易动情,对
富人则最难沟通,也最易反感。他本人就是一个穷人,他自然要为穷人而呼
号,甚至他一听到富人就产生不快。曾几何时,霍尔巴赫烦请狄德罗作中介,
希望和卢梭相识。孰料卢梭一闻此言,便产生嫌恶之情,他说:“有一天他

问我是什么缘故,我对他说:‘你太富了’。”在这方面,卢梭确实具有特
殊性。毕竟伏尔泰这样的人物,是不曾街头卖艺,也不曾作过哪怕一个小时
的仆役的。正是卢梭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对启蒙运动的特殊理解、特殊
① 卢梭:《忏悔录》第2 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462 页。
----------------------- Page 107-----------------------
感觉和特殊贡献。或许应该说,不了解法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就不会理解
法国启蒙运动,而不了解法国的贫困阶层的生活和情绪,即使能够理解启蒙
运动,依然不能理解卢梭。
第三,卢梭的思想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具有超前特色。法国启蒙运动
时代,卢梭地位不算很高,至少他不能超过伏尔泰,甚至比不过百科全书的
几位主将。如果说,他生前确曾得到过很多赞扬和推崇,那么,他得到的批
判、讽刺和责骂也足以使他名列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之首。但 18世纪的法国不
是只发生了启蒙运动一件大事,而是发生了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两件大事,
且这两件事前呼后应,势成因果。虽然是前因后果,毕竟又各成一系。启蒙
运动时期,特别出色的人物是伏尔泰。所以当伏翁故世时,他得到的是一片
如潮似海的赞誉之声。而卢梭去世时——要知道他们二位的去世时间仅仅相
差一月有余——却是凄凄惨惨,冷冷清清。这说明,伏尔泰是启蒙时期的最
好代表,而卢梭多少带些异端味道。然而,仅在他们去世11年后,法国大革
命爆发了。到了此时,卢梭的威望陡然而起,大大超过他的那些并不喜欢他
的同行。而且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卢梭先生更加独领风骚。卢梭思想的超
前性在于:伏尔泰与百科全书派属于启蒙时代,卢梭虽生在启蒙时代,却是
法国大革命的宠儿。
第四,卢梭思想内涵丰厚。罗素认为“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其
实并不正确。但卢梭确实是非常复杂的人物——但凡超一流的思想人物,可
以说个个复杂。因为他们的思想体系复杂,所以他们的思想才有很大的涵容
性。说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并不公允,更不全面。实际上,卢梭的思
想,不但影响德国,尤其影响了美国和法国。美国独立宣言中有关平等和人
权的概念,与其说来自英、法正宗启蒙思想家,不如说主要是来自卢梭。换
个角度说,即卢梭的思想可以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它可以为民主政体所吸
收,也可以为专制主义所曲解。他的这种涵容力和影响力,实在是法国百科
全书派所少见或者说没有的。唯其如此,后来的卢梭研究者,才会得出那么
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而伏尔泰、孟德斯鸠和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
就很少有这样的情况。然而,复杂的人影响也久——人们对他总有兴趣。“单
面人”结论好下,影响也差;伏尔泰或有传人,其余各位——恕我开句玩笑
——则近乎能干的“马骡”。
第五,卢梭对18、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具有独特的历史影响。而这
一点,也是其他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所不能与他比拟的。卢梭的妙处在
于,他不仅是一位影响特别深远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影响同样深远的文
学家。他的文学名作《爱弥尔》、《忏悔录》和《新爱洛绮丝》,皆为18、
19世纪的欧洲文坛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不但影响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而
且影响到歌德和席勒,甚至影响和启发了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托尔斯泰

说:“卢梭的书页深刻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相信我会写出那些书页。”
以此论卢梭,卢梭确是一位难得的文化巨人。
卢梭的影响虽昭彰于文学,但又不局限于文学。虽然伏尔泰和他本人都
不太承认他是一位哲学家,但他以后的那些人们公认的哲学大师,却对他另
有评价。例如,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曾这样讲述:
“我自己爱好研究,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急切地要获得知识,每前进一
①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323 页。
----------------------- Page 108-----------------------
步都感到满足,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都会促进人类的繁荣,我蔑视无知的
贱民。卢梭纠正了我。骄傲的优越感消失了,我逐渐尊重人类。如果我不相
信这种思考能够使我承认其他一切职业有价值,即重新确定人类的权利,我
想我自己还不如一个普通劳动者那样有用。”①
康德未曾讲到哲学二字,但能对这么一位哲学巨人产生如此影响,其非
大思想家而何!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也说:“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

发点。”卢梭若非哲学家,他怎么能成为德国哲学的出发点呢?卢梭果真不
能进入哲学家之列,那么这也不是他的过错,相反,因为有一个卢梭,对哲
学家一词的定义,都该另作斟酌。
第六,卢梭独特的人格魅力,震惊了文化世界。卢梭有一部影响深远的
《忏悔录》,在这部回忆录中,他回首人生,对自己的一生功过,作了淋漓
尽致的回忆与宣染。他的这种别开生面的回忆录,历来有不同意见,或有极
端者干脆认为他这是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哗众取宠。也有人认为他虽然确实讲
了自己的种种缺点,但目的还在于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不错,卢梭的确与众不同。虽然那些批评者讲的并非全无道理,但我仍
然认为,能以他那样的方式把自己的种种丑闻昭示于天下的,无论18世纪还
是今天,都不简单,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同样不简单。人们尽可以张着大嘴
批判卢梭的自我暴露还不够彻底,但却很难再找出一位能像他那样敢于暴露
自己的人!这就是卢梭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是为什么历经200年光阴,他
的《忏悔录》依然拥有那么多读者的原因所在,又是他敢于以那样自豪的口
气标榜自己的根据所在,既然平庸如我们不能像卢梭那样把自己的灵魂赤裸
裸昭示于众生之前,那就只好听任卢梭“大言不惭”地对着上帝去说: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
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 ‘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
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
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
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
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决没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说成真的。当时我是什
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
当时我是善良忠厚的,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
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
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
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

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的确,我们无法确认,究竟哪一位哲学家或非哲学家,肯定比这个人好!
① 梯利: 《西方哲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 年版,第157 页。
②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237 页。
① 卢梭:《忏悔录》第1 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第1 — 2页。
----------------------- Page 109-----------------------
2.卢梭其人其事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但他并非生在法国,而是生在日内瓦。他
的家庭是逃离法国的新教徒的后裔。他父亲是位钟表匠,家境颇不宽裕。但
他父亲性格开朗,而且酷爱读书。他母亲非常美丽,但他降生刚刚一周时间,
她就因产后失调去世了。卢梭 10岁时,他父亲因为与一位法国军官发生纠
纷,险些被诬告入狱,只好远走他乡。这时的卢梭,事实上成了孤儿,便由
他舅父送往一个名叫包塞的农村。可以说,卢梭自来到人世,就不曾享受过
正常的儿童生活,更不要说体味幸福儿童的生活经历了。
法国18世纪的杰出思想人物中,除去伏尔泰、孟德斯鸠出生在17世纪
末叶之外,其余诸人,年龄均与卢梭般上般下。他比狄德罗年长1岁,比孔
狄亚克和爱尔维修大3岁,比达兰贝尔大5岁,比霍尔巴赫大11岁,比拉美
特利小3岁,这实在是一个人才荟萃的时代,按我们中国古人的说法,该叫
作“英雄风云际会,星宿聚落一方”。但是,这些般上般下的同代人,几乎
个个比卢梭生活幸福。他虽然聪明早慧,但论到生活景况,却是最穷的一个,
也是最苦的一个。卢梭活了66岁,66年间,他的生活境遇,可说苦、辣、
酸、甜、咸,五味俱尝矣。其间经过5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转折发生于1724年。当时卢梭12岁,这一年他被送到公证人马
斯龙家给这位公证人作助手。一个12岁的孩子,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谋生生
涯。同年4月,他又被转到一个雕刻匠家作学徒。次年春季,他因为受不了
师父的虐待,只好出逃而去。16岁时,辗转来到一位伯爵家作仆役。在这期
间,发生了他《忏悔录》中着力描写的偷窃和诬陷事件。结果,他和他事实
上有点爱着反而遭他诬陷的女仆,双双被驱逐。1730年,他曾到一个神学学
校学习过一段时间。1732年,他又开始做土地测量员,并且结识了一些乐师
和音乐爱好者,彼此过从甚密。这一阶段,他生活困苦,衣食无着,经常从
这个家门走入另一个家门。但是,生活虽苦,他却不忘学习,他的拉丁文、
数学、修辞学和音乐知识,大部分打基础于此时。
第二次转折发生在1733年,是年他21岁。此时他和华伦夫人有了暖昧
关系,于是便成为华伦夫人家一位特殊人物。他名为仆役,实是情人,到了
1735年,他便辞去测量工作,开始帮华伦夫人管家。经此转变,他的生活状
况发生质性变化,而他的学习热忱更是有增无减——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
代,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实在是人生和社会的极大荣耀。他聪
敏过人,又生性好学,一有机遇,立见成效。在此期间,他不但阅读和研究
了大量哲学著作,对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尔、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的著
作都多有接触,而且,他对华伦夫人的感情经历,也作了有类于现代人所作
的心理分析和研究,或者说,他对华伦夫人的感情经历作了哲学式的思考。
华伦夫人出身上层社会,原本趣味高雅,感情忠贞,但终因为人所算,而一
误再误。卢梭因此认定感情的作用往往强于理性,从而使他的立论点与法国
启蒙主义主流派作家划清了界线。他和华伦夫人关系非同寻常,华伦夫人既
年长他12岁,又是他得以安定生活和学习的保证人,他称她“妈妈”,她也
确实对他十分关心。这关心里面既有异性之情,似乎也有些别样的情绪在内。
从卢梭这一面看,由于他生而不幸,现在忽然得到一位颇有教养的贵族夫人
的特殊感情,对他的心智与情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阶段,可说是卢梭
在学业方面的精进时期。
----------------------- Page 110-----------------------
第三次转折发生在1742年。这一年他发现华伦夫人又有了新的情人。
情急之下,不觉怒火中烧,但也无可奈何。于是便对自己痛悔交加,自虐起
来,表现在行动上,则是愤然离开华伦的家庭,自己“流放”自己。这一年,
卢梭生活中发生的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是他结识了启蒙运动的主将之一狄
德罗,而且二人很快成为好朋友。通过狄德罗,卢梭又结识了不少大有作为
的新朋友。可以说,正是狄德罗将卢梭带入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地带。从此,
卢梭与这样一些精英人物有了广泛和深入的接触,而且,大体说来,从他与
狄德罗订交开始,直到1756年的几年间,他和这些启蒙思想家都可以算作关
系不菲的同路人。他们的学识影响了他,而他的风格和见解也感染了他们。
他和他们既有共同语言,也曾为《百科全书》撰写了不少条目。在此期间,
他的创作也进入了旺盛时期。1749年,《法国信使》报刊载有奖征文启事,
他应征投文,并且一举获奖,这一年他已经37岁了。此外,他还连续创作了
《纳尔西斯》、《冒昧订约》、《乡村巫师》等剧作,并且取得很大成功。
一时间,卢梭成为新文化名人。他好比一朵晚开的秋花,虽然时序在后,却
是别有风采。他的剧作尤其得到女人们的青睐,以致求访的人络绎不绝,使
他又惊又喜又烦又愁,一时自由全无。此期间,他还做过几天法国驻威尼斯
使馆的秘书。但他固然才华出众,却不是一个适合作秘书的人。因为和大使
发生争吵,便愤而辞职而去。在巴黎,他又结识了杜宾一家,并得到杜宾夫
人的种种帮助。
第四次转折发生于1756年。这一年他将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论人
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寄给伏尔泰,得到的却是伏尔泰的冷嘲热讽。他从
此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主流派人物反目。他的这部著作,原本也是作有奖征文
写出的,但这次却落选了。写作时间是1754年,以理度之,作品中反映的思
想,其形成时间还要早些,可见他与百科全书派的分歧,其实由来久矣,或
者说,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立场就有质的差别。只是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
这些矛盾未曾凸显和激化而已。卢梭的主要创作时期,也以此为界分为两个
不同的阶段。在此之前,他是百科全书派的要员之一,此后,便成为法国18
世纪独树一帜的思想家,他与启蒙运动各位代表人物的关系,也将一个一个
发生破裂。1757年他开始写《爱弥尔》,1758年出版了《论政治经济学》,
同年三月发表《和达兰贝尔论观赏的信》,1759年开始写《社会契约论》;
这一年正是 《百科全书》最困难的日子,1761年出版《新爱洛绮丝》,1762
年出版《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1763年发表《日内瓦公民卢梭给巴黎
大主教克里斯托·德·博蒙的信》;1764年出版《山中书简》,1765年写成
《科西嘉宪法草案》。这几年的卢梭,可谓厚积勃发,一发难止。这几年是
卢梭一生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和百科全书派决裂后的独立发展时期,还
是法国政府和教会对他进行种种迫害的时期。这个时期,他的思想真正达到
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影响也开始走出国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欧洲。
第五次转折发生在1766年,这一年随英国的大哲学家也是他当时的好
友休谟到英国避难。从思想脉络上讲,休谟对他是最为器重的,虽然这位好
脾气的英国大思想家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各位要员几乎都有良好的关系,但在
他内心真正具有认同份量的还是卢梭。可是,他们之间的友谊,也终因卢梭
的多疑妄想症而很快成为历史。从休谟这一面看,自然是看错了人,交错了
朋友。但客观地体会卢梭的过份举动,应该看到这位一生坎坷的思想家是再
也经受不住外界的压力了。他内心何尝不想多几个朋友,而他的表现是真诚
----------------------- Page 111-----------------------
地希望能和政府作出妥协。但是以他的思想观念而论,他和昔日朋友既无法
调和,和政府的关系也绝难和好。他的妄想症固然属于一种生理疾病,但也
有着重要的社会心理原因,同时,也和他的一生经历特别是现实生活对他的
挤压和刺激有关。
1766年后,他虽然还发表过一些著作,但其思想似乎已进入老境。他昔
日的那些朋友也日渐凋零。他的主要精力也渐次转到写回忆录和研究植物学
方面去了。他在英国居住时间不长,其间种种怪举,让人莫名其妙。1770年
他返回巴黎。此后的时间,他仿佛天天在和自己对话。他写了《忏悔录》第
一第二卷,又写了《对话录,或卢梭批判让·雅克》,还写了《我生平苦难
的慰藉》。人生真如一梦,不知不觉间,老将至矣,死将至矣。卢梭于1778
年7月2日逝世。他死后没有给当时的法国带来多少震动,这绝非卢梭的过
错;11年后,他的名字又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旗帜,也不尽是卢梭本人的原因。
纵观卢梭一生,他是一位有极高智慧的思想家,却不是一位受过系统训
练的思想家;他是一位感情极为丰富的思想家,却不是一位有良好心理素质
的思想家;他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抱负的思想家,却不是一位有相应规范的
思想家;最末,他是一位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却又是一位有
种种令人难耐的缺点的思想家。卢梭的一切优点和缺点,都可以从人类自身
找到答案,至少可以从欧洲近代历史深层处找到根据和原因。
----------------------- Page 112-----------------------
3.卢梭思想概观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文如其人”,这句话即使不是可以应用于一切文
人的普遍法则,至少对于卢梭而言,确实如此。
卢梭文如其人。他的文章有几个必须说明的特色。
首先,他的哲学思想虽对后来人有重要影响,但他和他那时代的多数哲
学家不同:他是一个并不关心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人。在这方面,他似乎对英
国经验主义或者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德国哲学,以至以笛卡尔为代表的 17
世纪法国哲学,都有些无动于衷。他的学说,主要集中在政治理念的基本范
围之内,在这个框架里面隐含着许多关于哲学、伦理学的思想和见解。
其次,他的文章用语常表现出非规范化的特征。他可以在不同意义上使
用同一个词,比如他对实体的解释,就不能自圆其说。虽不能自圆其说,却
依然振振有辞,而且臧否之间,仿佛浑不在意。出现这种情况,实在和卢梭
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有关,但也和他的个性有关。卢梭本人就是一个非常
戏剧化的人物,而他的戏剧化性格表现,更多的属于即兴范围,而且常常带
有一种强烈的自以为是的风格:我要怎样,我便怎样。规范与卢梭无缘,生
活规范既与卢梭无缘,学术规范似也与卢梭无缘。
再次,以卢梭的知识结构而言,他和17世纪以来的欧洲重要哲学人物
均有差异。其中一大区别,即那些鼎鼎大名的哲学大家,多是些文理兼通的
人物;卢梭虽然晚年对植物学兴趣盎然,年轻时也曾涉猎植物学和其他一些
自然学科领域,但认真考察之,他主要是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或者说他是
一个具有强烈文学感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着深刻思维感的文学家。二者相
激,使他的文章特别具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其文多情,其情驭文。读卢梭的
文章,不管你乐意与否,总有一种无边的情思如潮涌来,而且字字句句激情
似火,大有不侵淫一切势不罢休的劲头。这等文字,多少带些宗教式的神秘
感和现代人常说的煽情精神。因此,他的用语,不免夸张;他的思路,不免
浪漫;他的文风,不免肆意无度。读卢梭的书,千万不要和读贝克莱的书同
日而语,虽然后者的文字也很有美感,却字字句句,尺度俨然。
卢梭的思想,主线十分鲜明。他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探索造成人类不平等
的基础和原因,而且执意找出克服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办法。因此,最能代表
他思想的理论著作,就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
而他显然高于他同时代人的政治理念中,不是自由,不是私有财产,而是他
的平等观念。
卢梭一生,最痛恨的就是不平等。而他决意将这种情绪,以理论方式予
以证明。就是说,他不但要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还要找出造成这种不平等
的原因。
卢梭探索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从对人的研究开始,或者说,是以
人的自然状态作为他研究的逻辑起点。
关于人的自然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法学说,始自文艺复兴运动,成
形于17世纪。主张这个学说的最早的人物,当属阿尔色修斯和格老秀斯。但
与卢梭的思想有更多可比性的,则是霍布斯、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自然法观念。
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弱肉强食,人与人的关系似狼。他
立论如此,必定得出“利维坦”式的政治结论——即因为人人自私,人人自
私又要人人相安无事,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个人的权力统统交出,由国家
----------------------- Page 113-----------------------
——利维坦来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权益。洛克与霍布斯相反,他认为人性原
本善良,人在自然状态下完全可以友好相处。他的这个观念反映到国家政体
方面,就是国家的存在正是为了保护和强调人的这种本性。公民无须将个人
的权力交出,国家也没有理由获得任何一种不受限制的权力。从而,顺理成
章地完成了他的以君主立宪制为楷模的政治理论体系。孟德斯鸠上承洛克学
说,虽有发展,大体如是。只是他更强调国家权力机关的分权制衡机制,而
不像洛克那样,只顾欣赏和赞美代议制的历史价值。
卢梭在承认和坚信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方面,比之他的前人,并没有
什么特别的贡献。他得出的“人就其本性而言是善良的”结论,其实也和洛
克相去无多。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所以人类的自
然状态是美好的,而人一旦脱离这种美好的自然状态,反而造成不平等。换
句话说,因为私有财产的出现,破坏了原本平等而美好的人类生活,这个,
就是人类不平等的基础和起源。
对于不平等,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开宗明义,
就提出两种不平等现象。他说:“我认为在人类中有两类不平等:一种,我
把它叫作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基于自然,由年龄、健康、体
力以及智慧或心灵的性质的不同而产生的;另一种可以称为精神上的或政治
上的不平等,因为它是起因于一种协议,由于人们的同意而设定的,或者至
少是它的存在为大家所认可的。第二种不平等包括某一些人由于损害别人而
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譬如:比别人更富足、更光荣、更有权势,或者甚至

叫别人服从他们。”而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他对于第一种不平等,关注
很少,他的全部政治学说,几乎都是针对第二种现象而来的。
那么,这种不平等现象究竟因何而起?他说: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
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假如有人
拔掉木桩或者填平沟壕,并向他的同类大声疾呼:‘不要听信这个骗子的话,
如果你们忘记土地的果实是大家所有的,土地是不属于任何人的,那你们就
要遭殃了!’这个人该会使人类免去多少罪行、战争和杀害,免去多少苦难
和恐怖啊!但是,很明显,那时一切事物已经发展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继续
下去的地步了。因为这种私有观念不是一下子在人类思想中形成的,它是由
许多只能陆续产生的先行观念演变而来的。”①
认为不平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卢梭高于霍布斯、洛克的地方,也
是他对近代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卢梭认为私有财产造成不平等,但他并不就此而止。他将人类历史上的
不平等,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承认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度,承认贫富之间的对立关系;
第二阶段,设立政府权力,确认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地位。
第三阶段,政府权力走向腐化,出现主人和奴隶的对立,变成专制政治。
很显然,卢梭讲的第三个阶段,其实就是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拼命
反对的封建专制体制。然而,他们的反对和卢梭的反对是多么不同啊!卢梭
说:“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70 页。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11—112 页。
----------------------- Page 114-----------------------
出发的起点相遇。在这里一切个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他们都等于零。
臣民除了君主的意志以外没有别的法律;君主除了他自己的欲望之外,没有
别的规则。”①
卢梭的政治理论,先讲自然状态,又讲自然状态下的种种好处,然后讲
不平等的起源,讲私有财产造成的专制恶果。他的这些观念,不但统治者绝
难容忍,而且必然会遭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坚决反对。前者反对他是认
为他罪在叛逆,后者反对他则认为他走得太远。难怪他和他们要最终决裂,
也难怪伏尔泰要对他的这种著名冷嘲热讽,大不耐烦。实在,资本主义文明
的理论支柱之一,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容侵犯,他们认为这正是人类的文明所
在。而大胆的卢梭,却认为私有财产的出现正是不平等的关系的基础与起源,
他们显然绝对不能同意他的这些奇谈怪论。
但是,认真考究卢梭的学说,他其实并非完全否认私有财产和私有制。
虽然他说过:“从前本是自由、自主的人,如今由于无数新的需要,可以说
已不得不受整个自然界的支配,特别是不得不受他的同类的支配。纵使他变
成了他的同类的主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却同时也变成了他的同类的奴隶:
富有,你就需要他们的服侍;贫穷,他就需要他们的援助;不穷不富也决不

能不需要他们。”但他又曾说过:私有财产是“一切公民权中最神圣的权利,

它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自由还要重要” 。
对卢梭的上述思想,还是康德有更深刻的理解,“他说卢梭的目的不是
要使人返回到自然状态,而是要回顾一下,以便察觉传统社会的错误和弱
点。”④
卢梭一生最痛恨不平等,最渴望平等。平等是他的主要理论贡献,也是
他的理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主要原因。重要的是:私有财产既然已经造成
了人类的不平等,而私有制又把这种不平等推向了极端,那么,怎么才能从
这种恶劣的局面中解脱出来,达到他梦寐以求的平等呢?一条路就是回到原
始状态,这条路,卢梭本人也是不同意的;另一条路就是达到新的文明。而
达到新的文明的办法,有主、客体两个方面的要求。主体方面的要求,就是
以新的方式造就新型的人——这一点,我们稍后再讲;客体方面就是卢梭所
主张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要点是:
第一,立论基础:人生而平等。他说:“人性的主要法则,是要维护自
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关怀,是对于其自身所应有的关怀;而且一个人一旦
达到有理智的年龄,可以自行判断维护自己生存的适当方式时,他就从这时

候起成为自己的主人。”他又说:“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他只是为了
自己的利益,才会转让自己的自由。”②
第二,所谓国家,只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所谓自由协议,其
实也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明的事情。卢梭对此也许有些感悟,所以他说:“如
①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捶,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25 页。
② 同上书,第125 页。
③ 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 年版,第25 页。
④ 转引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年版,第267 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24 页。
② 同上书,第25 页。
----------------------- Page 115-----------------------
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
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
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对这个最本质的内容,他又做了如下解释:
“只是一瞬间,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
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所有的票数,
而共同体就以这同一个行为获得了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
和它的意志。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
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
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作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至
于结合者,他们集体地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
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顺从者,就叫做臣民。但是这些名词往往互相混淆,
彼此通用;只要我们在以其完全的精确性使用它们时,知道加以区别就够
了。”①
作为谛约的主体,可以叫作人民,又可以叫作公民,还可以叫作臣民,
颇有些卢梭理论用语的特色。这个且不管它。这段话反映的主旨是非常清楚
的,即所谓国家,就是人民以契约方式产生出来的共同体,而人民在谛约的
一瞬间,而把自己变成这共同体的有机分子。有鉴于此,罗素才认为卢梭的
“社会契约概念起初好像和洛克的类似,但不久就显出比较近乎霍布斯的概

念。”而且认为:“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

甚至牺牲自由以求的是平等。” 罗素讲的有些道理,但从整体上看,却不合
道理。因为卢梭的契约思想中还有下面马上读到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
第三,主权在民。主权在民的思想,是卢梭思想中最为宝贵的内容,是
他被称为激进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因,也是他在法国大革命中深受人们爱
戴和尊敬的主要因素。卢梭论及此题,用了很大篇幅,给予充分的阐释和说
明。他认定人民主权具有绝对权威,而国家和法律只能服从人民主权的这种
权威。同时,他还认定,人民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又是“不可分割的”。
在他看来,主权也者,乃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谓集体的生命,即不能有任
返回书籍页